成语故事

时间:2023-07-20 07:03:24 成语 我要投稿

成语故事大全15篇[必备]

成语故事大全1

  【拼音】jìn zhū zhě chì

成语故事大全15篇[必备]

  【成语故事】晋朝文学家和哲学家傅玄在《太子少傅箴》中指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告诉人们一个人生活在好的环境里受到好的`影响,生活在坏的环境里也会受到坏的影响,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

  【出处】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

  晋·傅玄《傅鹑觚集·太子少傅箴》

  【解释】朱:朱砂。靠近朱砂的变红。比喻接近好人容易使人变好。指外部环境具有很大影响。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相近词】潜移默化

  【反义词】近墨者黑

  【其它使用】

  ◎ 老太太随手从书架上拿出一本书,是劳伦斯写的《查太莱夫人的情人》,封面上印着一个金发女人,便亲切地说:书有好坏之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当心受骗上当哟。

成语故事大全2

  西晋人祖逖和刘琨,都是性格开朗、仗义好侠的志士。年轻时不但文章写得好,而且都喜欢练武健身,决心报效祖国。当时,晋朝表面上还管辖着中原大地,但实际上已是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了。祖逖和刘琨一谈起国家局势,总是慷慨万分,常常聊到深夜。

  一天,祖逖又和刘琨谈得十分兴奋,刘琨不知什么时候睡着了,祖逖却久久沉浸在谈话的'兴奋之中,不能入睡。喔,喔,喔--荒原上的雄鸡叫了起来,祖逖一跃而起,踢醒了刘琨:听,这雄鸡啼鸣多么振奋人心呀,快起来练剑吧!于是,两人操起剑来,在高坡上对舞。从此,他俩每天清早听到头一声鸣叫,一定来到荒原上抖擞神练起剑来。

  刘琨被祖逖的爱国热情深深感动,决心献身于祖。一次他给家人的信中写道:在国家危难时刻,我经常枕戈待旦(枕着兵器睡觉一直到天明),立志报国,常担心落在祖逖后边,不想他到底走到我的前头了!

  【出处】《晋书刘琨传》: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

  【释读】戈:古代的一种兵器;旦:早晨。意思是立志杀敌,枕着武器睡觉等天亮。

成语故事大全3

  【释义】

  “岁不我与”表示时光一去不返,时间不等人。

  【出处】

  此典出自《论语·阳货》:“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季氏几代都执掌着鲁国的政权。

  季氏有个家臣名叫阳货,他掌握大权之后,就想利用孔子做他的'助手,以稳定政局。为此,他要孔子去拜会他,但是孔子不愿意去。

  于是他便想了一个方法,即趁孔子不在家的时候,送了个蒸熟的小猪去,这样一来,孔子不得不去道谢。孔子不愿见到阳货,也想了一个方法,即打听到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再去拜谢他。没想到孔子在去的路上碰见了阳货。阳货叫住孔子道:“来,我给你说。”孔子无可奈何,只得走过去。

  阳货以奉承又带责备的口吻说:“国家混乱不堪的,你有一身本领,对国事却不闻不问,这难道叫仁爱么?”孔子听了,一言不发。阳货接着又说:“一个人喜欢做官,却又屡次错过机会,这叫做聪明么?”孔子仍然一言不发。阳货无可奈何,只好自言自语地说:“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意思是:不行,光阴一去不复返啊!时光也不会等待我。

成语故事大全4

  【拼音】wéi rén bù fù

  【典故】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孟子·滕文公上》

  【释义】要仁爱就不能发财致富。参见“为富不仁”。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结构】紧缩式

  【反义词】为富不仁

  【押韵词】丑类恶物、干鲜水陆、膝行肘步、青云独步、寸丝半粟、走头没路、宽洪大度、娱心悦目、更难仆数、守株缘木、......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诸侯滕国国君想实行仁政,手下人把孟子推荐给他,他虚心请教怎样实行仁政。孟子说想一心发财的人是不能实行仁政的就是说为富不仁,为仁不富,实行仁政的'君主征收赋税是有限度的,只有老百姓富了国家才能富强

  【成语举例】施生虽是好人,却是为仁不富,家事也渐渐消乏不如前了。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二十五卷

成语故事大全5

  【汉字书写】:知难而退

  【汉语注音】:zhī nán ér tuì

  【成语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二年》:“见可而行,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

  【成语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含有没把握的事情不做的意思。

  【知难而退的意思】:遇到极大的不能克服的.困难,就应该知道退回来,以免劳而无功。本来是说作战时要见机而动,不要做做不到的事情。后来用作遇到困难退缩不前,没有勇气去克服的借口。

  【知难而退的近义词】:畏葸不前、相机而动、望而却步;

  【知难而退的反义词】:力争上游、知难而进、逆水行舟;

  【知难而退的故事】

  春秋时期,有两大强国——晋国和楚国,它们之间为了争夺霸权,经常发生战争。而与两国相邻的郑国是个比较弱小的诸侯国,在晋楚相争的过程中,它有时依附晋国,有时又不得不依附楚国。公元前597年,郑国投靠了晋国。不久,楚国又想征服郑国,楚王亲自带领兵马攻打郑国,将郑国都城围困了17天。郑国实在招架不住,同意和楚国讲和。晋国这边听说了楚国进攻郑国的事,就派荀林父、士会、先榖等率军讨伐楚国。当晋国大军到达黄河边时,得知楚国已经与郑国讲和,并订立了盟约,晋军内部就产生了分岐,对于是否继续讨伐各抒己见,以中军副帅先彀为首的一批人想要继续前进,与楚军大战一场;以中军主帅苟林父为首的一批人想撤兵回国,认为应该知难而退,大夫士会也同意荀林父的意见。他认为,用兵要有机可乘才能打胜仗,现在楚国内外无恙,正值强盛时期,而目前晋国的实力不如他们,加上现在又多了个郑国在一旁助威,还不如暂时退兵为好。最终中军副帅先彀被他们说服退兵回国。

  【知难而退例句】

  唐.房玄龄等《晋书.钟雅传》:“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古之道也。”

  邹韬奋《经历.新饭碗问题》:“尤其是因为在那一级里有三、四个“吵客”,弄得那位英文教员不得不知难而退。”

  【知难而退造句】

  无论学什么都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如果你知难而退的话最终你将什么都学不成。

  追求异性朋友的过程中不能知难而退,他就是坚持不懈的去关心她,最后她终于成了他的情人。

成语故事大全6

  孟母的三乐章讲述了孟子从玩耍到学习的童年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位伟大的`学者,名叫孟子。孟子小时候住在墓地附近。他和邻居的孩子把葬礼当成一种游戏。由于孟子学习不努力,孟母先后两次搬家,最后搬到学校附近。

  在良好的环境中受到良好的影响,孟子开始注重学习,努力学习,最终成为一名伟大的学者。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在年轻的时候要养成好习惯,只有好习惯才能成就大事。

成语故事大全7

  这几天我在读《成语故事》这本书,读着读着,不知不觉被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了。

  这本书又耐人寻味的历史故事;有巧夺天工的神话故事;富含真理的寓言故事。这是一本蕴含了许多成语的﹑充满知识的书。

  这里面有大义灭亲﹑画饼充饥﹑井底之蛙﹑黔驴技穷﹑卧薪尝胆等等。我最喜欢其中的.卧薪尝胆因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先苦后甜。

  这个故事讲得是吴越两国在春秋末期为争取天下霸权,在夫椒激战,越军大败,越王勾践被俘,吴王夫差认为要完成霸业,必须要宽宏大量。就没杀越王勾践。没想到几十年后,越往东山再起,逼死了吴王夫差。越王勾践后来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越王勾践是多么忍辱负重、老谋深算的一个人啊!勾践为了打败吴王夫差,睡在柴草当中,吃粗茶淡饭;为了打败吴王夫差吃饭睡觉都要舔尝苦胆;为了打败吴王夫差和战士们同睡同起;为了打败吴王,他放下身段,不耻下问。功夫不负有心人。越王勾践终于打败了吴王夫差。

  读完了这篇文章我明白了:做人要忍辱负重、不耻下问。

  读完了整本书,这本书启示了我:人生就像大海,困难、挫折与艰辛,不过是海岸上泛起的一朵朵小小的浪花。

成语故事大全8

  叶公好龙

  从前有个叫叶公的人十分喜好龙。在他的家里,墙上画着龙,柱子上雕着龙,穿的 盖的上方都绣着龙。天上的真龙听说叶公喜好龙,就来到叶公家访问他,长长的'尾 巴伸在堂上,把头探进窗户里观望。叶公看到天上的真龙后,吓得魂飞胆破,脸色 都变色了,匆忙躲起来。本来,叶公喜好的不是真龙,而是那些画的、绣的、刻的假龙。

成语故事大全9

  各位领导、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8课《成语故事》。

  一、说教材:

  课文由三个成语故事组成。《自相矛盾》一个是为了达到自己的利益而不顾诚信自吹自擂,结果导致失信,让人失笑的结果;、《滥竽充数》一个是为了生计或者说也是个人利益,鱼目混珠,最终无法继续伪装而灰溜溜逃走的故事。《画龙点睛》抓住描写点睛前和点睛后的语句让学生体会“点睛之笔”的神奇。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画龙点睛》

  2、学会本课8个生字,认识4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3、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三则成语故事包含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

  【教学时间】 两课时

  二、说教法:

  前两则故事的寓言性很强。在教学《自相矛盾》时,我让学生通过对话朗读,把那个楚国人自卖自夸的语气给读出来,并上台表演,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在教学《滥竽充数》时,我让学生自己想象,南郭先生逃走以后他会干什么?学生的想象力异彩纷呈,出乎我的意料,由动口,到动手,让学生写出自己想象的部分,也显得比较轻松。在教学《画龙点睛》时,我让学生通过比较点睛前、点睛后的游人的表现,感受张僧繇(you)绘画技艺的高超。《成语故事三则》按教参的要求,可分为两教时完成,第一课时疏通三个故事,解决生字词。第二课时讲解三则故事。我自觉这样的安排不是太合理,于是,第一课时除疏通课文之外,还学习了第一则成语《自相矛盾》,这样一堂课下来,感觉学习的内容还是满紧凑的!

  说学法:从“三则”故事入手,请学生简单地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重点学习了第一则《自相矛盾》这则故事:

  三、说教学过程

  (二)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写古代一个人卖盾和矛,先夸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2、请学生朗读“夸口”的语气。要求读得语气很夸张,把那种当众吆喝、自卖自夸的语气形象地读出来。这样设计是让学生读。指导学生读出卖矛之人的夸口,由学生自己读,再指名读,到齐读,读出一个“夸口”

  3、结合插图,以替换词语和句子的方式来理解、感悟“张口结舌”。将原句改成“那个楚国人------------------,回答不上来了”请学生填空。有进行一段话的描写的,如“那个楚国人急得满头大汗,看看自己的矛,又看看自己的盾,支支唔晤地傻了眼,最后什么也回答不上来。”也有学生是以替换词语的方式来进行的,他们会分别将“目瞪口呆”、“慌慌张张”、“哑口无言”、“吞吞吐吐”等词语放进原句来理解!这样,那个楚国人狼狈不堪的情景也充分表现出来了!“自相矛盾”这一寓意也就水落石出了!

  4、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了什么。5、如果你是围观的人,看到卖矛之人张口结舌的样子,你会说点什么?借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明白“自相矛盾”的意思,所讲述的道理。

  5、演

  本则故事比较简短,适合表演,因此,在理解了全文之后,请学生演一演,并把写的话也添上。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复习了故事的内容。

  (三)精读《滥竿充数》

  1、请同学们查查字典,看看“滥”、“竽”、“充”、“数”这4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滥”就是不加选择,“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充”指冒充,“数”就是数目)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竿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出示三个句子: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①比较这三个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②朗读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吹的样子,居然得到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③这句话要读出什么语气?(要读出南郭先生装模作样的语气)

  3、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指名用“不要……而要……”造句。

  4、朗读课文,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四)精读《画龙点睛》

  1、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想:(l)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 (2)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 (3)“点睛”的结果怎样?

  2、逐题讨论,指导朗读。

  (1)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子的?(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所以人们觉得怎样?(人们觉得奇怪、可惜)

  (2)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点睛?(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应游客的一再要求)

  (3)“点睛”的结果怎样?(点睛后天气突变,龙腾空飞去)此刻人们的态度又怎样?(惊叹不已)

  (4)读这则故事时要读出什么语气?(要读出人们由奇怪到怀疑最后惊叹的语气)

  3、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游客们看到画上眼睛的龙真的腾空飞去,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自由讨论。

  (五)分类布置作业:

  基础题:

  1、朗读课文。

  2、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挑战题

  1、绘声绘色讲故事,丰满人物形象。提示:可补充以下几点:

  (1)南郭先生是如何混进吹竽队伍的?

  (2)第一次拿到俸禄后,有什么举动,会怎么想?

  (3)当齐泯王要求单独吹奏时,他是怎样惴惴不安,然后偷偷逃跑?

  2、创编故事,挑战自我。提示:

  (1)讲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事情完整。

  (2)刻画人物细致、具体。

  (3)题目自拟如:《南郭先生“失业”记》、《下岗后的南郭先生》等。

  板书设计

  6、成语故事三则

  自相矛盾 夸口 张口结舌

  滥竽充数 得俸禄 逃走了

  画龙点睛 点睛 飞走了

  说板书设计;板书简洁明了,突出了文章的内容,涵盖了文章的内涵,清晰地表现了我们学习本课的目的。由于自己水平有限,虽然做了40分钟准备,一定会存在很多不足,敬请指正。谢谢各位领导!

成语故事大全10

  【注音】shī lǐ zhī xùn

  【出处】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论语·季氏》

  【解释】子女遵承父亲的教诲。

  【用法】作宾语;指子女遵从父母的教诲

  【结构】偏正式

  【相近词】诗庭之训

  【同韵词】雕肝掐肾、云愁雨恨、油头光棍、入境问禁、仓皇退遁、临敌卖阵、置之弗论、风鬟雨鬓、悬为厉禁、高谈虚论、......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生下儿子伯鱼后,十分关心他的`教育,一次见儿子从庭前走过,就问他学过《诗经》没有?伯鱼回答没有,孔子说不学《诗经》就不会说话,伯鱼立刻去读《诗经》。后来,孔子又要求伯鱼学《周礼》、《仪礼》等著作

  【示例】子承父教,云诗礼之训。 宋·胡继宗《书言故事·父母》

成语故事大全11

  公元前541年,楚国的令尹公于围杀害了楚王,自己当上国君,史称楚灵王。公子围原本是个善于玩弄权术的人,篡夺王位后,更是为所欲为,任意迫害他看不上眼的人。灵王篡位不久,就出兵攻打齐国,将齐国的一个大夫全族处死。接着又突然袭击弱小的赖国,从而引起各诸侯国的强烈不满。为了供自己享乐,灵王不惜耗费大量钱财,征用无数民工,建造了一座豪华的章华官,给百姓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

  宗室大臣白公子张对此非常忧虑。为了楚国的前途,他明知灵王不愿听逆耳之言,也要寻找一切机会向他进谏,劝他节制淫乐,爱惜民力,以德待人。灵王开始还能让子张把进谏的话讲完,但次数多了。越来越感到讨厌。一天他问一位大臣:“子张最近老是在我面前唠叨,要我注意这当心那,你看用什么办法叫他不再开这种口?”那大臣回答灵王说:“以后子张再咳叨,大王可以对他说,我常和鬼神打交道,听到各种各样的劝谏,不想再听其它话了。”’不久,子张又向灵王进谏,灵王就用那大臣教给他的话回答。子张听了,愤概他说:“殷朝的武丁是位贤明的君主,还到处求贤。

  大王的.德行比不上武丁,却如此讨厌别人规劝。做大王的臣子太难了!”灵王听了这话,不便指责子张,勉强地说:“好,那你就继续进谏吧。我虽然不能采纳你这些规劝的话,但还是愿意把它放在耳朵里的!”子张无可奈何,苦笑一声,说:“臣是为了大王采纳才进谏的。不然的话,巴浦产的犀角和象牙等多得很,大王尽可以用来做瑱塞耳,又何必把规劝的话当作瑱来塞耳呢?”

成语故事大全12

  商纣王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暴君,成语“助纣为虐”说的是妲己不仅荒淫狐媚,而且惨无人道,为了满足自己的变态心理,怂恿纣王设计出许多令人触目惊心的酷刑,进一步加剧了纣王的荒淫残暴。

  话说秦末农民起义最后以刘邦的胜利而结束。当时,刘邦领兵攻破武关以后,长驱直入,打到了蓝田,在蓝田以北完全歼灭了秦国的兵力。秦王子婴见大势已去,无奈之下穿上丧服,颈上系着丝条,捧着传国玉玺,乞求投降,刘邦领兵进入秦国的国都咸阳。

  刘邦驻兵咸阳城后,见宫殿壮丽宏伟,奇珍异宝数不胜数,美女如云,便想留在宫中好好享受一番。当时的武将樊哙劝刘邦不要因小失大,可是刘邦根本听不进去。张良又劝刘邦说:“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

  张良这番话的意思是说,我们之所以能够来到咸阳,主要是因为秦国残暴无道。我们应该替天行道,消灭残余势力,改变秦朝的奢侈和淫乐,实行艰苦朴素来号召天下。现在您才占领了秦国,就要享受秦王所享受的快乐,这是“助纣为虐”的行为。

  刘邦认为张良的话有道理,于是撤兵咸阳,把军队驻扎在霸上。

  ——《史记·留侯世家》

  【助纣为虐的意思】帮助坏人干坏事。纣,商朝末期的暴君商纣王;虐,暴行。

  【活学活用】他居然助纣为虐,作出如此伤天害理之事,难道就不怕遭天谴吗?

  【妙语点拨】刘邦率军攻占咸阳后,受到美女与钱财的双重诱惑,一时之间迷失方向,想逗留在咸阳城好好享受一番。庆幸的是,大将樊哙与谋士张良均认为此举会失去民心,与秦朝的奢侈和淫乐无异,便直言劝谏。最终,刘邦退守霸上。这充分说明刘邦是个比较能接纳良言的.开明之人。这也正是他后来能君临天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再者,张良通过列举商纣王与秦的暴政与骄奢导致亡国的悲剧,警醒刘邦。这种以史为鉴的说服术也尤为高明。

  【近义】为虎作伥、为虎添翼

  【反义】助人为乐、除暴安良

成语故事大全13

  1.儿童成语故事:画饼充饥

  三国时期,有一个人叫卢毓,在魏国做官,由于他为魏文帝曹丕出了许多好主意,因此,受到朝廷器重,升为侍中、中书郎。

  有一次,魏文帝对卢毓说:"国家能不能得到有才能的人,关键就在你了。选拔人才,不要取那些有名声的,名气不过是在地上画一个饼,不能吃的。"

  卢毓回答说:"靠名声是不可能衡量才能的人,但是,可以发现一般的人才。由于修养高,行为好,而有名的,是不应该厌恶他们。我以为主要的是对他们进行考核,看他们是否真有才学。现在废除了考试法,全靠名誉提升或降职,所以真伪难辩,虚实混淆。"

  魏文帝采纳了卢毓的意见,下令制定考试法。

  释义:画个饼来解除饥饿。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2.儿童成语故事:画龙点睛

  在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叫张僧繇。

  一天,梁武帝要张僧繇在寺庙的墙上画四条金龙。张僧繇用三天的时间就画好了,并且画得非常像真龙。大家听说后,都去观看,发出阵阵赞叹声。可是,当人们走近一看,却发现每条龙都没有眼睛。张僧繇解释说:“如果我给龙加上眼睛,它们就会飞走的!”大家都不信,坚持要他加上眼睛。张僧繇没有办法,只好给两条龙加上了眼睛。奇怪的现象出现了:两条龙腾地一声飞上了天!

  画龙点睛的寓意:画龙点睛是说,只要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就能解决问题。

  3.儿童成语故事:洛阳纸贵

  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是个非常顽皮、不爱读书的`孩子。父亲经常为这事发脾气,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气得很,不肯好好学习。

  有一天,左思的父亲与朋友们聊天,朋友们羡慕他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左思的父亲叹口气说:“快别提他了,小儿左思的学习,还不如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的出息了。”说着,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听到了,他非常难过,觉得自己不好好念书确实很没出息。于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文章也写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时间写成了《齐都赋》,显示出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为他成为杰出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这以后他又计划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撰写《三都赋》。为了在内容、结构、语言诸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他潜心研究,精心撰写,废寝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学巨著《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三都赋》受到谅也评,人们把它和汉代文学杰作《两都赋》相比。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

  4.儿童成语故事:东山再起

  在东晋的时候,有个人叫谢安,他才华出众,年轻的时候在朝做官,但不久谢安就向皇帝辞官回家了。

  谢安在东山下住了下来,他常常邀请名士到他家饮酒作诗,过着隐士般的生活。

  在他四十岁的时候,前秦百万大军压境,国家随时被灭亡。为了国家,谢安出山当了宰相。他面对强敌从容镇定的指挥作战,淝水之战,以少数击败多数,大胜前秦苻坚,并趁机率军北伐收复失地,他为此东山再起。

  释义:指退隐后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后重新恢复地位。

  5.儿童成语故事:分道扬镳

  释义:“扬镳”,举鞭驱马前进。分路前进,比喻各奔前程,各干各的事。

  在南北朝的时候,北魏有一个名叫元齐的人,他很有才能,屡建功勋。皇帝非常敬重他,封他为河间公。元齐有一个儿子叫元志。他聪慧过人,饱读诗书,是一个有才华但又很骄傲的年轻人。孝文帝很赏识他,任命他为洛阳令。

  不久以后,孝文帝采取了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议,从山西平城搬迁到洛阳建都。这样一来,洛阳令成了“京兆尹”。在洛阳,元志仗着自己的才能,对朝廷中某些学问不高的达官贵族,往往表示轻视。

  有一次,元志出外游玩,正巧李彪的马车从对面飞快地驶来。照理,元志官职比李彪小,应该给李彪让路,但他一向看不起李彪,偏不让路。

  李彪见他这样目中无人,当众责问元志:“我是御史中尉,官职比你大多了,你为什么不给我让路?”

  元志并不买李彪的帐,说:“我是洛阳的地方官,你在我眼中,不过是洛阳的一个住户,哪里有地方官给住户让路的道理呢?”

  他们两个互不相让,争吵起来了。于是他们来到孝文帝那里评理。李彪说,他是“御史中尉”,洛阳的一个地方官怎敢同他对抗,居然不肯让道。元志说,他是国都所在地的长官,住在洛阳的人都编他主管的户籍里,他怎么同普通的地方官一样向一个御史中尉让道?

  孝文帝听他们的争论,觉得各有各的道理,不能训斥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便笑着说:“洛阳是我的京城。我听了,感到你们各有各的道理。我认为你们可以分开走,各走各的,不就行吗?”

成语故事大全14

  【注音】yǐ guī wéi tiàn

  【出处】赖君用之也,故言。不然,巴浦之犀犛兕象,其可尽乎!其又以规为瑱也。 《国语·楚语上》

  【解释】规:规劝;瑱:古人冠冕上垂在两侧以塞耳的玉。把规劝的话当作塞耳的瑱。比喻不听别人的规劝。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不听劝告

  【结构】偏正式

  【同韵词】七慌八乱、胸中万卷、疥癞之患、乱真不辨、秋风团扇、赃盈恶贯、鸟焚鱼烂、日臻完善、白头之叹、神摇目眩、......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楚灵王公子围篡位成功后,大肆攻打齐国与赖国,对内对看不顺眼的人就处死,还大肆建造豪华宫殿。子张向楚灵王进谏,希望做一个贤明的'君主,楚灵王说他的进谏只能当作瑱塞耳。子张说如果以规为瑱还不如用犀角和象牙

成语故事大全15

  【拼音】gē xū qì pào

  【出处】超遂令人叫拏短髯者是曹操。操闻之,即扯旗角包颈而逃。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8回

  【释义】割掉胡须,丢掉外袍。形容战败落魄的.样子。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战败

  【结构】联合式

  【相近词】丢盔弃甲

  【同韵词】惟妙惟肖、整本大套、音容笑貌、拨乱诛暴、黄风雾罩、铢施两较、匹马单鎗、壶浆塞道、炙冰使燥、得君行道、......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曹操派大将钟繇攻蜀未成,退守潼关,就改派曹洪、徐晃驻守潼关,才九天时间曹洪丢了潼关。曹操率军亲自攻打潼关,结果被马超打得大败,为了逃命,曹操割掉自己的胡须,丢掉自己的战袍,化装逃回到自己的大本营

  【成语示例】曹操“割须弃袍”的事迹广为流传。

【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经典成语故事04-29

成语故事07-20

经典成语故事11-16

李代桃僵的成语故事02-01

中考成语故事04-03

见利忘义成语故事01-18

道听途说成语故事01-18

宜嗔宜喜的成语故事01-18

德高望重成语故事01-18

得陇望蜀成语故事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