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导游词(集合15篇)
作为一名尽职尽责的导游,总归要编写导游词,导游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怎样写导游词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杜甫草堂导游词,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杜甫草堂导游词1
各位游客,早上我们去了宽窄巷子,那么现在小优就就带大家去领一个景点——杜甫草堂,顾名思义,杜甫草堂就是杜甫以前住过的草堂,之所以有现在这个景点,是由于以前的草堂太破太旧,所以政府出资又把草堂重新修了一下。而杜甫草堂也成了外地游客来成都必去的景点之一。所以我们也要去看一看。 现在我们呢金额如草堂,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尊杜甫的塑像,大几可以看见杜甫身穿大披风跪在地上,双手放在膝盖上,好像在思考什么,大家都说,杜甫有一双写得好诗歌的手,谁摸了就能占了他的灵气,写得一手好字。所以小朋友要写作文的`或者是想写好字的,都可以去摸一摸,希望给大家带来好运。 我们继续向前走,大家是不是很好奇为什么这里有一个很古老的房子,市的,没错,那就是杜甫住的房子,里面有九个屋子,杜甫一生穷困潦倒,日子过得很艰难,这个草堂还是在朋友的资助下才建成的。
杜甫草堂导游词2
五代时,诗人韦庄在成都做前蜀政权的宰相,他寻找到“柱砥犹存”的草堂遗址,便“重结茅屋”来表达对杜甫的怀念之情。北宋元丰年间(11世纪),成都知府吕大防再次重修,并把杜甫像画在墙壁上,使草堂具有了纪念祠堂的性质。以后历代,草堂多次重修,其中最大的两次,是在明代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和清代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基本上奠定了今日草堂的规模和布局。经过一千多年的演变,杜甫当年“诛茅初一亩”的草堂故居,已成为今天供人们瞻仰、凭吊“诗圣”的纪念性建筑群,面积也扩展到240多亩(包括建国后扩建的梅苑与原草堂寺)。由于它既是诗人的故居旧址,又具有纪念祠堂的性质,因此整个园林与建筑便有机地融汇了这两者的特点: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不作雕梁画栋的处理,也不很高大,而是接近于民居;建筑格局则以一条中轴线贯穿始终,主体建筑从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到工部祠都在这条线上,两旁以对称的附属建筑相配,其间又有溪流索回,小桥相连,竹树掩映,显得既庄重肃穆,又清幽雅洁;漫步其中,我们不仅可以瞻仰凭吊诗圣,表达心中的敬意,还可以返璞归真,发思古之幽情。所以说,草堂是纪念性建筑与园林景观相结合的成功典范。
诗史堂。诗史堂是杜甫草堂纪念性祠宇的中心建筑。因为杜甫的诗歌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素有“以诗证史,以诗补史”的说法,故被誉为“诗史”,建筑以此为名。厅堂中央,安放着我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所塑的杜甫半身铜像。塑像两侧是朱德同志撰写的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这副对联道出了杜甫和他的故居草堂在人们心目中崇高而不朽的地位。诗史堂内还悬挂有现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诗人及书法家郭沫若撰写的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此联高度概括了杜诗忧国(上联)与忧民(下联)的.两个方面,内容深刻,对仗工稳,书法潇洒而富激情,历来受到人们的称道。
水槛和柴门。出诗史堂,我们看见一条小溪穿插在建筑群之间,上面有一座小石桥勾连交通。小桥左侧竹丛中,有“水槛”横跨溪上;过小桥,“柴门”迎面而开。“水槛”与“柴门”都是当年杜甫的草堂曾经有过的建筑,杜诗中有“新添水槛供垂钓”、“柴门不正逐江开”的描述。所谓“水槛”,就是搭在水亭上的木栏,“柴门”也不过是茅屋的篱笆门,可以说都是很简朴的,远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现在的“水槛”与“柴门”,是后人重修草堂、扩大庭园时所造的象征性建筑,但我们仍可以睹物思人,想象出当年诗人在这里迎送客人或凭栏垂钓的情景。柴门楹柱上悬挂着明人何宇度撰写、今人云诰补书的一副对联:“万丈光芒、信有文章惊海内;千年艳慕、犹劳车马驻江干。”对联构思非常巧妙。上联“万丈光芒”,出自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诗句“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而“信有文章惊海内”与下联“犹劳车马驻江干”,则出自杜甫《宾至》诗中“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两句。杜甫诗的意思是:我哪有什么名篇佳作震动天下呢?既然如此也就空劳宾客乘着车马到江边来相访了!这本是诗人的自谦之语,但何宇度将两句诗各改动了一个字:把“岂”改为“信”(信,确实、果然之意),“漫”(漫,徒自、枉自之意)改为“犹”(犹,还、仍之意),整个对联的意思就变成了赞誉之辞:您先生的大作确实称得上光芒万丈,可以震动海内,因此千年之后人们仍然怀着景仰倾慕的心情,乘车骑马来到浣花溪畔,瞻仰您的草堂故址。不是吗,我们今天也加入了这个行列,不远千里万里来游草堂。可见对联作者还是很有“预见”的呢!
碑亭。工部祠的东边有一间小小的茅亭,内立石碑一通,上刻”少陵草堂”四字,也是果亲王的手迹。“少陵”本为地名,在西安市南长安县。那里原是古代杜伯国的旧地,汉宣帝死后葬在那里,其墓因此而称“杜陵”,宣帝许皇后的墓在附近,因规模小于帝陵,所以称“少陵”(“少”即“小”之意)。杜甫远祖就是“京兆杜陵人”,他自己也在这里住过较长时间,在诗中曾自称“杜陵野老”、“少陵野客”,人们也就称他为“杜少陵”了。前面已经说过,杜甫的茅屋早已毁坏。公元761年秋天,一阵大风把他苦心经营的茅屋吹破,才使诗人写出千古不朽的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表现的那种“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和“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忘我精神,千百年来一直令人感动不己!当然,也不难看出这茅屋是很不结实的。杜甫离去后,草堂破败,经后人多次重修,已成纪念祠宇,再难觅“茅屋”踪迹,而建造这座草亭,其用意就是以此引发人们对昔日那简朴自然的草堂的联想。看来这个目的是达到了,许多游览草堂的人都要在这里摄影留念,就是最好的证明。
茅屋景区。游览草堂不能亲眼目睹杜甫写出不朽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那座名扬古今的茅屋,怎么讲也是一件十分令人遗憾的事情。为了弥补这个遗憾,使大家更好地领略当年杜甫的生活环境,杜甫草堂博物馆于近年重建了一个“茅屋景区”。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依据杜甫诗歌的描写以及明代重修草堂时的格局恢复重建的“茅屋景区”。景区内溪流环抱,绿树成荫,竹篱柴扉,芳草青青,营造出“舍南舍北皆春水”、“清江一曲抱村流”、“卜居必林泉”、“柴门古道旁”、“野老篱边江岸回”、“草深迷市井”等杜甫诗句描绘的郊野景象。推开咿呀作响的柴门,左植”四松”,右栽“五桃”,古楠接茅亭,绵竹上青霄,菜圃青青,药栏郁郁,诗人的老妻所画的棋盘仍留在石上,他的小儿女垂钓的钓丝还倚靠在篱边……,所有这一切,都使人感受到诗人生活在这里时那种浓浓的田园情趣。而依川西乡间民居风格建造的简朴茅屋,又印证了杜甫“熟知茅斋绝低小”的描写,令不觉间吟诵出杜甫的《江村》诗:“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参观杜甫草堂,值得一游的地方还有红墙夹道、修竹掩映的花径,碎瓷镶嵌、古雅别致的“草堂”影壁以及风景秀丽、独具魅力的梅苑。妙境入目,各自都有体会,就不用我一一介绍了。谢谢大家!
杜甫草堂导游词3
成都杜甫草堂现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倾毁不存。五代前蜀时,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至宋代又重建,并绘杜甫像于壁间,始成祠宇。此后草堂屡兴屡废,其中最大的两次重修,是在明弘治十三年(1500)和清嘉庆十六年(1811),基本上奠定了今日草堂的规模和布局。
1952年,杜甫草堂又经全面整修后,正式对外开放。1955年成立杜甫纪念馆,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更名为杜甫草堂博物馆。
草堂建筑从正门始,依次递进是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其中大廨、柴门是杜诗中提到的.草堂原有建筑,诗史堂、工部祠则是后世为纪念杜甫而建。诗史堂正中是杜甫立像,堂内陈列有历代名人题写的楹联、匾额。杜甫是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其诗作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故有“诗史”之誉。1985年5月在庆祝杜甫草堂建馆30周年之际,杜甫草堂博物馆正式成立。博物馆内珍藏有各类资料3万余册,文物20xx余件。文物中包括宋、元、明、清历代杜诗精刻本、影印本、手抄本,以及近现代的各种铅印本。其中还有15种文字的外译本和朝鲜、日本出版的汉刻本120多种。草堂内园林十分幽静,溪水蜿蜒,桥亭相间,花径柴门,曲径通幽;并有春梅、夏荷、秋菊和四时幽兰相伴。
草堂总面积有240多亩,其建筑为清代风格,园林是非常独特的“混合式”中国古典园林。草堂旧址内,照壁、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旁配以对称的回廊与其它附属建筑,其间有流水萦回,小桥勾连,竹树掩映,显得既庄严肃穆、古朴典雅而又幽深静谧、秀丽清朗。工部祠东侧是“少陵草堂”碑亭,这座草堂象征着杜甫的茅屋,令人遐想,已成为成都市的著名景观。1997年2月,政府又拔出专款,借鉴川西民居的特点,重建了杜甫的茅屋。茅屋故居位于碑亭北面,占地一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40平方米。主体建筑5开间,4座配房,竹条夹墙,裹以黄泥,屋顶系茅草遮苫,再辅以竹篱、菜园、药圃,使整个建筑古朴中透露出浓浓的文化色彩。游人漫步其中,既可发思古之幽情,又可享受悦目清心的乐趣。
杜甫草堂导游词4
各位游客,早上我们去了宽窄巷子,那么此刻小优就就带大家去领一个景点——杜甫草堂,顾名思义,杜甫草堂就是杜甫以前住过的草堂,之所以有此刻这个景点,是由于以前的草堂太破太旧,所以政府出资又把草堂重新修了一下。而杜甫草堂也成了外地游客来成都必去的景点之一。所以我们也要去看一看。
此刻我们呢金额如草堂,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尊杜甫的塑像,大几能够看见杜甫身穿大披风跪在地上,双手放在膝盖上,好像在思考什么,大家都说,杜甫有一双写得好诗歌的手,谁摸了就能占了他的灵气,写得一手好文章。所以小朋友要写作文的或者是想写好文章的,都能够去摸一摸,期望给大家带来好运。
我们继续向前走,大家是不是很好奇为什么那里有一个很古老的房子,市的.,没错,那就是杜甫住的房子,里面有九个屋子,杜甫一生穷困潦倒,日子过得很艰难,这个草堂还是在朋友的资助下才建成的。
大家看看前面的那个湖,必须会让你们惊喜的,看到了吧啊,湖里有蓝色,多种多样个性漂亮。大家看那一条白色的小金鱼“嗖”的一下窜出水面了,我估计它是在欢迎大家吧
杜甫草堂虽然很简陋,但是它的主人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的优美诗歌。相信大家还是深有感触的,好了,那此刻我们就一齐出去了吧。
杜甫草堂导游词5
各位游客:
大家好。早上我们去了宽窄巷子,那么此刻小优就就带大家去领一个景点——杜甫草堂,顾名思义,杜甫草堂就是杜甫以前住过的草堂,之所以有此刻这个景点,是由于以前的草堂太破太旧,所以政府出资又把草堂重新修了一下。而杜甫草堂也成了外地游客来成都必去的景点之一。所以我们也要去看一看。
此刻我们呢金额如草堂,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尊杜甫的塑像,大几能够看见杜甫身穿大披风跪在地上,双手放在膝盖上,好像在思考什么,大家都说,杜甫有一双写得好诗歌的手,谁摸了就能占了他的`灵气,写得一手好文章。所以小朋友要写作文的或者是想写好文章的,都能够去摸一摸,期望给大家带来好运。
我们继续向前走,大家是不是很好奇为什么那里有一个很古老的房子,市的,没错,那就是杜甫住的房子,里面有九个屋子,杜甫一生穷困潦倒,日子过得很艰难,这个草堂还是在朋友的资助下才建成的。
杜甫草堂导游词6
各位游客:
大家好!
今天小王带你去杜甫草堂。现在我们在小屋的停车场。带上你的贵重物品,和我一起走进小屋。
现在,当我们进入院子时,我们可以看到门口有一尊非常薄的青铜雕像。每个人都走近并仔细观察。是的,这是为杜甫塑造的铜像。大家都见过这个雕像看起来很瘦吧?你可以在心里想一想:杜甫当时太瘦了,连自己的国家都想到了。每个人都可以从他的精神中学习。
我们继续往里走。这个大厅里有许多不同姿势的青铜雕像:有许多李白、王昌龄等诗人的青铜雕像。看大厅中央的大白石头。感觉和我以前在美术书里学的“飞天”很像吗?我们继续走到大厅的后面。两人高的木制雕像下面有一根木柱,柱上有一只栩栩如生的`苍鹰。看那眼神好像是挑衅,挑衅。从大厅出来后,经过一扇门,才看到门上的牌匾上写着两个花径字。路过后,有一面墙,墙上有青花瓷碎片拼出草堂二字。你现在看到的雕像依然是著名的杜甫,但不像上一个,是一个留着山羊胡子的半身像。
现在,在这个池塘旁边,有各种不同大小和颜色的锦鲤:金黄色、白色和黑色。
现在可以自己感受一下文人故居的氛围了。半小时后,我们将在刚刚下车的停车场集合。注意安全和时间。
谢谢大家!
杜甫草堂导游词7
杜甫草堂位于成都市青羊区浣花南路浣花溪畔,是中国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故居。公元七五九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由陇右入蜀,营建茅屋而居,称“成都草堂”。
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流传至今的有二百四十余首。其中《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现已成为不少地区学生必学课。草堂故居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不存,五代前蜀时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经宋、元、明、清多次修复,其中最大的两次重修,是在明弘治十三年(1500)和清嘉庆十六年(1811),基本上奠定了杜甫草堂的规模和布局,演变成一处集纪念祠堂格局和诗人旧居风貌为一体的博物馆,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的著名文化圣地。一九六一年三月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八五年五月成立杜甫草堂博物馆,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是现存杜甫行踪遗迹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最具特色和知名度的一处。
梅园位于草堂西北角,占地数十亩,原是一私家花园,后划归草堂管理。过诗史堂折向西,经水槛,穿月洞门,至梅园。站在月洞门外,便可见一四层砖塔耸立湖畔,一座曲桥横跨湖上,塔名“一览亭”。取杜甫《望岳》诗“一览众山小”句意。塔影倒映水面,与曲桥形成绝妙呼应,月洞门则成取景框,塔、桥、湖、花、树,浑然构成一精美画面。
梅园内植物以梅花为主,间植海棠、玉兰等,水面养荷,形成浓郁川西林园风格。每当冬去春来,园内灿若烟霞红梅,或红或粉海棠,纤尘无染玉兰次第开放,满苑繁花在一泓碧水衬映下,显出无尽妖饶与恣媚。在春意最浓、花事最盛时,如登一览亭凭窗俯瞰,那关不住满园春色,与远处平畴绿野,工部祠堂。草堂古寺翠竹苍楠融汇在一起,顿会心旌摇动,神采飞扬,逻思无际。
杜甫草堂导游词8
各位朋友:
欢迎大家游览杜甫草堂,我是杜甫草堂旅公司来,大家可以叫我“小郝。”
成都杜甫草堂,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居所。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由陇右(今甘肃省南部)入蜀。靠亲友帮助,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称“成都草堂”。
在这里,诗人先后居住将近四年,所作诗歌流传到现在有240多首。由于成都远离战乱中原,而草堂又地处郊野,因此诗人生活比较安定,心绪也较为宁静,这就使他在草堂诗歌创作大都具有田园风味,如《堂成》、《江村》、《春夜喜雨》等篇章都是如此。然而杜甫毕竟是一位有远大政治抱负诗人,对国家前途和人民命运关心与忧虑,使他始终不能忘怀现实。因此忧国忧民诗歌作品,仍然是他创作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写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恨别》、《病桔》-、《枯棕》等著名诗篇都是感人至深现实主义不朽之作。正因为杜甫在成都诗歌创作给我们留下宝贵文学财富,所以,后世把成都杜甫草堂誉为中国文学史上一块圣地。
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正门
我们来到草堂正门,就看见一条波光翻翻河流从门前环流而过,这就是杜甫诗中多次提到浣花溪。
说到“浣花溪”这个充满诗意名字由来,还有一段动人故事呢。相传唐时溪边住着一位姓任姑娘,貌美而心善。一天,她正在溪畔洗衣,走来一位浑身疮疥和尚,行人都躲得远远,唯有这位任姑娘不避让。于是那和尚脱下沾满脓血架裟求她浣洗,任姑娘欣然接受。哪知架裟一入水,霎时满溪泛起莲花朵朵,再看那和尚,却早已不知去向。人们十分惊异,就把这条河命名为浣花溪。
其实,浣花溪得名与任氏无关。比较可信说法是,因为当时沿溪居住者多以造纸为业,他们取溪水来制十色彩笺,“其色如花”,溪因此而得名。浣花溪在唐代江阔水深,能行大舟,溪畔风光秀丽,杜甫一首《绝句》作生动描绘:“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成都西面为岷山山脉,古代空气澄净,能远眺雪山),门泊东吴万里船(浣花溪属长江水系,由此乘船出府河可直下东吴)。正门匾额”草堂“二字,是清代康熙皇帝第十七子、雍正皇帝弟弟果亲王所书。”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这副对联,是杜甫《怀锦水居止》诗中句子,它点明草堂地理方位:”万里桥“就在现在南门大桥,史载三国时蜀相诸葛亮送费韦出使东吴,在此设宴饯别,诸葛亮深感费韦此行路途遥远,联吴抗魏任务艰巨,故说道:”万里之行始于此。“桥因此而得名。草堂正在桥西边;”百花潭“是浣花溪上游现名”龙爪堰“地方,它得名有人说是因为这里水浅滩急,翻涌起一片浪花好似百花开放;又有人说是因当时浣花溪畔花树繁茂,”二十里路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陆游诗)花飞花谢,满潭溢香。所以,草堂正在潭北面。而不是成都现在百花潭公园,现在百花潭是清人黄云鹄寻访古百花潭旧址时,听信当地人随口所言而树碑误定。
步入正门,我们看到整个庭园竹树成荫,绿水萦回,一派自然天成清幽景色,这正体现出杜甫诗意:”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
大廨
”廨“是官署,古代官吏办公地方。由于杜甫曾做过左拾遗和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出于尊崇,就把这处建筑作如此命名。
厅中杜甫塑像,是中央美术学院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先生杰作。这尊铜像呈跪姿,身材精瘦,以较为抽象和夸张艺术造型,来表现诗人饱经忧患一生和他忧国忧民情怀。我们在此驻足凝视,似乎感到时光已经倒流回一千二百多年前,诗人正漂泊在江河之上,他跪立船头,手抚诗卷,头部微仰,双眉紧蹙,仿佛正向苍天发出”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沉重慨叹。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公元720xx年出生于河南巩县,770年因贫病交困,死于湖南湘江一条船上。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转折时期,经历玄宗、肃宗、代宗王朝。由于他具有”致君尧舜上“远大政治抱负,却始终得不到重用,一生颠沛流离,饱经忧患,因此,能更深刻地认识到当时社会存在种种矛盾和弊端,体验到下层百姓生活艰辛和困苦,并用诗歌把这一切反映出来。他传世1400多首诗,大都是这种反映现实、忧国忧民不朽作品。如”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等等都是具有代表性名篇。因为杜甫有着深沉而博大思君、忧国、爱民情怀,还因为他诗歌代表着中国古典诗歌创作最高成就,所以后世把他尊为”诗圣“。叶剑英元帅曾撰书对联评价说杜甫写诗,笔锋直指社会弊端与逆臣贼子,他爱国忧民情怀与日月同辉而长存天地间。这正是对杜甫思想及其诗歌创作极高评价。
大廨东西两壁还悬挂有一副清代学者顾复初名联。上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意思是:我(作者)与你(杜甫)生活在不同朝代,试问这人杰地灵神州河山,古往今来,在众多诗人墨客中,能有几个像你我这样才华横溢、立志报国?但却不能为世所重,只能如蜷龙卧虎,不得伸展凌云壮志!下联”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是说:您杜少陵先生和我一样,也是流寓作客在蜀中,但您却留下这座伴随着明月清风而流芳千古草堂,与天地共存。言外之意是同为流寓,我命运更为不幸,什么也没留给后人,身后只能是形销而迹灭。可是作者却没有想到,正是因为撰写这副对联,所以他名字竟得与草堂共存。这副对联写得非常含蓄婉致而耐人寻味。1958年毛泽东同志游览草堂时在这里仔细观赏,久久沉思。郭沫若称赞它是”句丽词清,格高调永“。您能品出它独特韵味来吗?”大廨内还可以看到杜甫草堂全景图。杜甫于公元765年春天离开成都,顺长江向东飘泊。诗人离去不久,草堂便毁损颓败。
五代时,诗人韦庄在成都做前蜀政权宰相,他寻找到“柱砥犹存”草堂遗址,便“重结茅屋”来表达对杜甫怀念之情。北宋元丰年间(11世纪),成都知府吕大防再次重修,并把杜甫像画在墙壁上,使草堂具有纪念祠堂性质。以后历代,草堂多次重修,其中最大两次,是在明代弘治十三年(公元1520xx年)和清代嘉庆十六年(公元1820xx年),基本上奠定今日草堂规模和布局。经过一千多年演变,杜甫当年“诛茅初一亩”草堂故居,已成为今天供人们瞻仰、凭吊“诗圣”纪念性建筑群,面积也扩展到240多亩(包括建国后扩建梅苑与原草堂寺)。由于它既是诗人故居旧址,又具有纪念祠堂性质,因此整个园林与建筑便有机地融汇这两者特点: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不作雕梁画栋处理,也不很高大,而是接近于民居;建筑格局则以一条中轴线贯穿始终,主体建筑从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到工部祠都在这条线上,两旁以对称附属建筑相配,其间又有溪流索回,小桥相连,竹树掩映,显得既庄重肃穆,又清幽雅洁;漫步其中,我们不仅可以瞻仰凭吊诗圣,表达心中敬意,还可以返璞归真,发思古之幽情。所以说,草堂是纪念性建筑与园林景观相结合成功典范。
诗史堂
诗史堂是杜甫草堂纪念性祠宇中心建筑。因为杜甫诗歌真实而深刻地反映唐王朝由盛到衰历史,素有“以诗证史,以诗补史”说法,故被誉为“诗史”,建筑以此为名。
厅堂中央,安放着我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所塑杜甫半身铜像。塑像两侧是朱德同志撰写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这副对联道出杜甫和他故居草堂在人们心目中崇高而不朽地位。
诗史堂内还悬挂有现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诗人及书法家郭沫若撰写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此联高度概括杜诗忧国(上联)与忧民(下联)两个方面,内容深刻,对仗工稳,书法潇洒而富激情,历来受到人们称道。
水槛和柴门
出诗史堂,我们看见一条小溪穿插在建筑群之间,上面有一座小石桥勾连交通。小桥左侧竹丛中,有“水槛”横跨溪上;过小桥,“柴门”迎面而开。 “水槛”与“柴门”都是当年杜甫草堂曾经有过建筑,杜诗中有“新添水槛供垂钓”、“柴门不正逐江开”描述。所谓“水槛”,就是搭在水亭上木栏,“柴门”也不过是茅屋篱笆门,可以说都是很简朴,远不是我们今天看到样子。现在“水槛”与“柴门”,是后人重修草堂、扩大庭园时所造象征性建筑,但我们仍可以睹物思人,想象出当年诗人在这里迎送客人或凭栏垂钓情景。柴门楹柱上悬挂着明人何宇度撰写、今人陈云诰补书一副对联:“万丈光芒、信有文章惊海内;千年艳慕、犹劳车马驻江干。”对联构思非常巧妙。上联“万丈光芒”,出自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诗句“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而“信有文章惊海内”与下联“犹劳车马驻江干”,则出自杜甫《宾至》诗中“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两句。杜甫诗意思是:我哪有什么名篇佳作震动天下呢?既然如此也就空劳宾客乘着车马到江边来相访!这本是诗人自谦之语,但何宇度将两句诗各改动一个字:把“岂”改为“信”(信,确实、果然之意),“漫”(漫,徒自、枉自之意)改为“犹”(犹,还、仍之意),整个对联意思就变成赞誉之辞:您先生大作确实称得上光芒万丈,可以震动海内,因此千年之后人们仍然怀着景仰倾慕心情,乘车骑马来到浣花溪畔,瞻仰您草堂故址。不是吗,我们今天也加入这个行列,不远千里万里来游草堂。可见对联作者还是很有“预见”呢!
碑亭
工部祠东边有一间小小茅亭,内立石碑一通,上刻“少陵草堂”四字,也是果亲王手迹。
“少陵”本为地名,在西安市南长安县。那里原是古代杜伯国旧地,汉宣帝死后葬在那里,其墓因此而称“杜陵”,宣帝许皇后墓在附近,因规模小于帝陵,所以称“少陵”(“少”即“小”之意)。杜甫远祖就是“京兆杜陵人”,他自己也在这里住过较长时间,在诗中曾自称“杜陵野老”、“少陵野客”,人们也就称他为“杜少陵”。前面已经说过,杜甫茅屋早已毁坏。
公元761年秋天,一阵大风把他苦心经营茅屋吹破,才使诗人写出千古不朽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表现那种“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理想和“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忘我精神,千百年来一直令人感动不己!当然,也不难看出这茅屋是很不结实。杜甫离去后,草堂破败,经后人多次重修,已成纪念祠宇,再难觅“茅屋”踪迹,而建造这座草亭,其用意就是以此引发人们对昔日那简朴自然草堂联想。看来这个目是达到,许多游览草堂人都要在这里摄影留念,就是最好证明。
茅屋景区
游览草堂不能亲眼目睹杜甫写出不朽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那座名扬古今茅屋,怎么讲也是一件十分令人遗憾事情。为弥补这个遗憾,使大家更好地领略当年杜甫生活环境,杜甫草堂博物馆于近年重建一个“茅屋景区”。
展现在我们眼前,就是依据杜甫诗歌描写以及明代重修草堂时格局恢复重建“茅屋景区”。景区内溪流环抱,绿树成荫,竹篱柴扉,芳草青青,营造出“舍南舍北皆春水”、“清江一曲抱村流”、“卜居必林泉”、“柴门古道旁”、“野老篱边江岸回”、“草深迷市井”等杜甫诗句描绘郊野景象。推开咿呀作响柴门,左植“四松”,右栽“五桃”,古楠接茅亭,绵竹上青霄,菜圃青青,药栏郁郁,诗人老妻所画棋盘仍留在石上,他小儿女垂钓钓丝还倚靠在篱边……,所有这一切,都使人感受到诗人生活在这里时那种浓浓田园情趣。而依川西乡间民居风格建造简朴茅屋,又印证杜甫“熟知茅斋绝低小”描写,令不觉间吟诵出杜甫《江村》诗:“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参观杜甫草堂,值得一游地方还有红墙夹道、修竹掩映花径,碎瓷镶嵌、古雅别致“草堂”影壁以及风景秀丽、独具魅力梅苑。妙境入目,各自都有体会,就不用我一一介绍。
谢谢大家参观。
杜甫草堂导游词9
各位朋友:
欢迎大家游览杜甫草堂。
成都杜甫草堂,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由陇右(今甘肃省南部)入蜀。靠亲友的帮助,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称“成都草堂”。
在这里,诗人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所作诗歌流传到现在的有240多首。由于成都远离战乱的中原,而草堂又地处郊野,因此诗人的生活比较安定,心绪也较为宁静,这就使他在草堂的诗歌创作大都具有田园风味,如《堂成》、《江村》、《春夜喜雨》等篇章都是如此。然而杜甫毕竟是一位有远大政治抱负的诗人,对国家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心与忧虑,使他始终不能忘怀现实。因此忧国忧民的诗歌作品,仍然是他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写成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恨别》、《病桔》、《枯棕》等著名诗篇都是感人至深的现实主义不朽之作。正因为杜甫在成都的诗歌创作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所以,后世把成都杜甫草堂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
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正门
我们来到草堂的正门,就看见一条波光翻翻的河流从门前环流而过,这就是杜甫诗中多次提到的浣花溪。
说到“浣花溪”这个充满诗意的名字的由来,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呢。相传唐时溪边住着一位姓任的姑娘,貌美而心善。一天,她正在溪畔洗衣,走来一位浑身疮疥的和尚,行人都躲得远远的,唯有这位任姑娘不避让。于是那和尚脱下沾满脓血的架裟求她浣洗,任姑娘欣然接受。哪知架裟一入水,霎时满溪泛起莲花朵朵,再看那和尚,却早已不知去向。人们十分惊异,就把这条河命名为浣花溪了。
其实,浣花溪的`得名与任氏无关。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因为当时沿溪居住者多以造纸为业,他们取溪水来制十色彩笺,“其色如花”,溪因此而得名。浣花溪在唐代江阔水深,能行大舟,溪畔风光秀丽,杜甫的一首《绝句》作了生动的描绘:“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成都西面为岷山山脉,古代空气澄净,能远眺雪山),门泊东吴万里船(浣花溪属长江水系,由此乘船出府河可直下东吴)。正门匾额“草堂”二字,是清代康熙皇帝的第十七子、雍正的弟弟果亲王所书。“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这副对联,是杜甫《怀锦水居止》诗中的句子,它点明了草堂的地理方位:“万里桥”就在现在的南门大桥,史载三国时蜀相诸葛亮送费韦出使东吴,在此设宴饯别,诸葛亮深感费韦此行路途遥远,联吴抗魏任务艰巨,故说道:“万里之行始于此。”桥因此而得名。草堂正在桥的西边;“百花潭”是浣花溪上游现名“龙爪堰”的地方,它的得名有人说是因为这里水浅滩急,翻涌起一片浪花好似百花开放;又有人说是因当时浣花溪畔花树繁茂,“二十里路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陆游诗)花飞花谢,满潭溢香。所以,草堂正在潭的北面。而不是成都现在的百花潭公园,现在的百花潭是清人黄云鹄寻访古百花潭旧址时,听信当地人随口所言而树碑误定的。
步入正门,我们看到整个庭园竹树成荫,绿水萦回,一派自然天成的清幽景色,这正体现出杜甫的诗意:“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
大廨
“廨”是官署,古代官吏办公的地方。由于杜甫曾做过左拾遗和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出于尊崇,就把这处建筑作了如此命名。
厅中的杜甫塑像,是中央美术学院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先生的杰作。这尊铜像呈跪姿,身材精瘦,以较为抽象和夸张的艺术造型,来表现诗人饱经忧患的一生和他忧国忧民的情怀。我们在此驻足凝视,似乎感到时光已经倒流回一千二百多年前,诗人正漂泊在江河之上,他跪立船头,手抚诗卷,头部微仰,双眉紧蹙,仿佛正向苍天发出“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的沉重慨叹。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公元712年出生于河南巩县,770年因贫病交困,死于湖南湘江的一条船上。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王朝。由于他具有“致君尧舜上”的远大政治抱负,却始终得不到重用,一生颠沛流离,饱经忧患,因此,能更深刻地认识到当时社会存在的种种矛盾和弊端,体验到下层百姓生活的艰辛和困苦,并用诗歌把这一切反映了出来。他传世的1400多首诗,大都是这种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不朽作品。如“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等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名篇。因为杜甫有着深沉而博大的思君、忧国、爱民的情怀,还因为他的诗歌代表着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所以后世把他尊为“诗圣”。叶剑英元帅曾撰书对联评价说杜甫写诗,笔锋直指社会弊端与逆臣贼子,他的爱国忧民情怀与日月同辉而长存天地间。这正是对杜甫的思想及其诗歌创作的极高评价。
大廨东西两壁还悬挂有一副清代学者顾复初的名联。上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意思是:我(作者)与你(杜甫)生活在不同的朝代,试问这人杰地灵的神州河山,古往今来,在众多诗人墨客中,能有几个像你我这样才华横溢、立志报国?但却不能为世所重,只能如蜷龙卧虎,不得伸展凌云壮志! 下联“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是说:您杜少陵先生和我一样,也是流寓作客在蜀中,但您却留下了这座伴随着明月清风而流芳千古的草堂,与天地共存。言外之意是同为流寓,我的命运更为不幸,什么也没留给后人,身后只能是形销而迹灭了。可是作者却没有想到,正是因为撰写了这副对联,所以他的名字竟得与草堂共存。这副对联写得非常含蓄婉致而耐人寻味。1958年毛泽东同志游览草堂时在这里仔细观赏,久久沉思。郭沫若称赞它是“句丽词清,格高调永”。您能品出它的独特韵味来吗?”大廨内还可以看到杜甫草堂全景图。杜甫于公元765年春天离开成都,顺长江向东飘泊。诗人离去不久,草堂便毁损颓败。
五代时,诗人韦庄在成都做前蜀政权的宰相,他寻找到“柱砥犹存”的草堂遗址,便“重结茅屋”来表达对杜甫的怀念之情。北宋元丰年间(11世纪),成都知府吕大防再次重修,并把杜甫像画在墙壁上,使草堂具有了纪念祠堂的性质。以后历代,草堂多次重修,其中最大的两次,是在明代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和清代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基本上奠定了今日草堂的规模和布局。经过一千多年的演变,杜甫当年“诛茅初一亩”的草堂故居,已成为今天供人们瞻仰、凭吊“诗圣”的纪念性建筑群,面积也扩展到240多亩(包括建国后扩建的梅苑与原草堂寺)。由于它既是诗人的故居旧址,又具有纪念祠堂的性质,因此整个园林与建筑便有机地融汇了这两者的特点: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不作雕梁画栋的处理,也不很高大,而是接近于民居;建筑格局则以一条中轴线贯穿始终,主体建筑从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到工部祠都在这条线上,两旁以对称的附属建筑相配,其间又有溪流索回,小桥相连,竹树掩映,显得既庄重肃穆,又清幽雅洁;漫步其中,我们不仅可以瞻仰凭吊诗圣,表达心中的敬意,还可以返璞归真,发思古之幽情。所以说,草堂是纪念性建筑与园林景观相结合的成功典范。
诗史堂
诗史堂是杜甫草堂纪念性祠宇的中心建筑。因为杜甫的诗歌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素有“以诗证史,以诗补史”的说法,故被誉为“诗史”,建筑以此为名。
厅堂中央,安放着我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所塑的杜甫半身铜像。塑像两侧是朱德同志撰写的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这副对联道出了杜甫和他的故居草堂在人们心目中崇高而不朽的地位。
诗史堂内还悬挂有现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诗人及书法家郭沫若撰写的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此联高度概括了杜诗忧国(上联)与忧民(下联)的两个方面,内容深刻,对仗工稳,书法潇洒而富激情,历来受到人们的称道。
杜甫草堂导游词11
诗史堂之后,便是第四重建筑——柴门。柴门的体量,是几重主体建筑中最小的,占地仅20多平方米,高也不过三、四米。门前,清溪碧水流淌而过,一座别具情趣的小小石拱桥横跨溪上,颇有一种“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味。清溪两旁,笼笼慈竹拔地而起,悠悠凉意油然而生。再循着溪流向西张望,跨水而建的水槛在竹影树荫中似隐似现。如此景致,令整座祠宇更增幽趣,更添情韵。
“柴门”,原本是杜甫营建草堂时所造的院门,因其简朴低矮,故诗人给它取了这样一个名副其实的名字。此外,如同称其居处为“草堂”一样,还有表明其布衣幽栖生活的意味。在杜甫的草堂诗作中,我们常常可以读到与“柴门”有关的句子。如“野老篱边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野老》)这是说,当年诗人修造的柴门,不是正面浣花溪,而是顺着江流的方向所开。再如“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即柴门)今始为君开。”(《客至》)可知诗人平时闭门幽居,有了知己或至亲相访,方打开柴门迎客。还有“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南邻》则写出了与邻居交往互访,宾主相得,气氛融洽,送别于柴门而依依不舍的情意。这里,柴门又是诗人送客的相别之处。从这些诗句中,我们不难看到,柴门虽简朴,却给诗人平添了许多生活乐趣。缘于此,清代的重建才有意营造出这座别致、简朴而又风景绝佳、充满清幽之气的建筑并作了如此的命名。
今日草堂柴门,较之其它建筑,的确可谓简朴,但其比起当年诗人所建,却又堂皇得多。门上匾额为著名画家潘天寿先生所书,门前楹柱上悬有明人何宇度用杜句所撰对联:“万丈光芒,信有文章惊海内;千年艳慕,犹劳车马驻江干。”此联由杜诗“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宾至》)点化而来。上联改“岂”为“信”,下联以“犹”易“漫”,将诗人的自谦之语变成了后人的赞誉之辞,十分精巧而绝妙。确实,正因为杜甫给我们留下了成就极高、震动海内外的不朽篇章,千百年来,才会赢得无数后人的尊崇与倾慕,到此凭吊其故居草堂胜迹。柴门,不会再紧闭不开,而是敞开它的胸怀,迎纳着千千万万的瞻仰者。
杜甫草堂导游词10
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是方,你们的导游,希望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能和你们度过一段愉快的时光。欢迎再次来到成都!成都被称为天府之国。今天我先带大家看看文人的故居——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位于成都西郊浣花河畔,196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天的.游览路线是大门-大典-诗史馆-柴门-浣花寺-工部寺然后从后门出来。整个旅行大约需要50分钟。一小时后,我们将在后门见面。
游客们,穿过大门和长城后,现在我们来到杜甫草堂的诗史馆。如你所见。大厅中央有一尊中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创作的杜甫半身像。诗史馆是杜甫草堂的中心建筑。杜甫所有的诗都在这里展示,你会一首一首地读到诗的无限魅力。杜甫的诗素有“以诗证史,以诗补史”之称,故称“诗史”,故名诗史馆。
嗯,游客们,看了这么多杜甫的诗,我想此刻你们一定会有很多感触吧!接下来,是游客自由行的时候了。可以亲亲,感受一下杜甫大诗人的风格。20分钟后,我们将在后门集合。请记住时间,互相提醒。如果你需要任何帮助,请及时与我联系。
谢谢大家!
杜甫草堂导游词11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今日,我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参观了杜甫在成都的故居——杜甫草堂。
刚刚挎入朱红的大门,古色古香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两旁的仿古建筑,古朴,仿佛进入了历史的大门。两旁的鸟鸣正此起彼伏地想起,如影如随,又见一丛丛竹枝倚靠在那里,发出沙沙之声,从林中飞过几只成双成对的蝴蝶,不禁让我想起了杜甫的诗句“江畔独步寻花” “黃四娘家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蹀时时舞,自在娇茑恰恰啼。”
接着跟着讲解员进入了诗史堂,铜色的杜甫像,恢宏古朴,工部祠堂内供奉有杜甫的泥塑像,栩栩如生,让后人无不感受到了杜甫的博大,爱国使人顿生敬慕之情。草堂内小桥流水梅园竹林交错其中。与外面热闹、繁华的城市相比,这里的幽静,就如一个与世隔绝的仙境一般。
进入杜甫故居,故居内陈设极其筒陋,只有简单的家具,当然这都是经过历代修筑,改造而成的。想当年,杜甫在追着满天飞舞的茅草之时,想到的并不是让自己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想到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当时杜甫的生活巳是如比穷困潦倒,自已都快吃不上饭了。想到的、牵挂的、依然是别人,他虽然和我们相隔l300多年,我们就算没有穿越到那个时代,但那颗炽热之心,却是永恒不变的,站在杜甫的'故居之前,我们是否觉得自己很渺小昵。
来到浣花溪,闻着两旁竹叶那淡淡的清香,看着浣花溪下的一流清泉,漫步在那天鹅绒般的草坪上,呼吸着凊新的空气,使我不由地联想到当年杜甫一定是在此处吟诗眺望吧!
跟着队伍向前走,我沉思了,杜甫草堂给我们带来的只是美景吗?不,其实更多的是心灵启示。
杜甫草堂导游词12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方一虎,希望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能和大家愉快的度过。再次欢迎大家来到成都!成都被称为天府之国,今天我首先带大家参观的是文人故居——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座落在成都市西郊的浣花溪畔,在1961年被国务院首批为国家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今天的游览线路为大门——大廨—诗史堂—柴门——浣花祠—工部祠然后从后门出来。整个游览大概需要50分钟左右。一个小时之后,我们将在后门集合。 游客们,经过了大门,大廨之后,现在我们来到了杜甫草堂的诗史堂。大家可以看到。在厅堂中央,安放着我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所塑的杜甫半身铜像。诗史堂是杜甫草堂中心建筑。杜甫在此间的所有诗歌都陈列在此,你将会在这里一一拜读到诗歌的无限韵味。杜甫的诗歌素有“以诗证史,以诗补史”的说法,故被誉为“诗史”,诗史堂也因此而得名。
好了,游客们,拜读了这么多杜甫的'诗歌,我想此刻的您一定会有颇多的感受!接下来,是游客们自由游览的时间,大家可以静静的亲吻和感受一下杜甫大诗人当年之风范吧!20分钟后,我们将在后门集合,请大家记住时间,相互提醒,如有什么需要帮助,请大家及时联系我,谢谢大家。
杜甫草堂导游词13
杜甫(公元712年--770年)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任工部校检郎,而又被称做杜工部。河南巩县人,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因其在诗歌创作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被誉为" 诗圣" ,诗作流传至今约1400多首。 公元759年暮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乱流亡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于风景秀丽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便是他诗中提到的" 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 的成都草堂。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留下诗作240余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绝唱。 杜甫在成都寓居交游,赋诗题画,精彩之作层出不穷。"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绝句四首(其三) 》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在草堂所见的勃一家子春色。
杜甫草堂导游词14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xiàn)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就是杜甫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游览草堂不能亲眼目睹杜甫写出不朽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那座名扬古今的.茅屋,怎么讲也是一件十分令人遗憾的事情。为了弥补这个遗憾,使人们更真实地感受当年杜甫的生活环境,杜甫草堂博物馆于1997年重建了这个“茅屋景区”。
故居内溪流环抱,绿树成荫,竹篱柴扉,芳草青青,营造出“舍南舍北皆春水”、“野老篱边江岸回气”、“草深迷市井”等杜甫诗句描绘的郊野景象。推开咿呀作响的柴门,左植“四松”,右栽“五桃”。古楠接茅亭。绵竹上青霄,菜圃青青,药栏郁郁,诗人的老妻所画的棋盘仍留在石上,他的小儿女垂钓的钓丝还倚靠在篱边……所有这一切,都使人感受到诗人生活在这里时那种浓浓的田园情趣。而依川西乡间民居风格建造的简朴茅屋,又印证了杜甫“熟知茅斋绝低小”的描写,令人情不自禁的想到杜甫的《江村》诗:“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好了,请您在这里休息一会,慢慢品味一下乡间的淳朴。
杜甫草堂导游词15
各位游客:
大家好!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杜甫草堂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杜甫草堂茅屋依据杜诗描述和明代格局于1997年恢复重建了"茅屋景区",重现了诗人故居的田园风貌,营造出浓厚的诗意氛围。
游览草堂不能亲眼目睹杜甫写出不朽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那座名扬古今的茅屋,怎样讲也是一件十分令人遗憾的事情。为了弥补这个遗憾,使大家更好地领略当年杜甫的生活环境,杜甫草堂博物馆于近年重建了一个“茅屋景区”。
展此刻我们眼前的,就是依据杜甫诗歌的描述以及明代重修草堂时的格局恢复重建的“茅屋景区”。景区内溪流环抱,绿树成荫,竹篱柴扉,芳草青青,营造出“舍南舍北皆春水”、“清江一曲抱村流”、“卜居必林泉”、“柴门古道旁”、“野老篱边江岸回”、“草深迷市井”等杜甫诗句描绘的郊野景象。
推开咿呀作响的.柴门,左植”四松”,右栽“五桃”,古楠接茅亭,绵竹上青霄,菜圃青青,药栏郁郁,诗人的老妻所画的棋盘仍留在石上,他的小儿女垂钓的钓丝还倚靠在篱边,所有这一切,都使人感受到诗人生活在那里时那种浓浓的田园情趣。而依川西乡间民居风格建造的简朴茅屋,又印证了杜甫“熟知茅斋绝低小”的描述,令不觉间吟诵出杜甫的《江村》诗:“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参观杜甫草堂,值得一游的地方还有红墙夹道、修竹掩映的花径,碎瓷镶嵌、古雅别致的“草堂”影壁以及风景秀丽、独具魅力的梅苑。妙境入目,各自都有体会,就不用我一一介绍了。
谢谢大家!
【杜甫草堂导游词】相关文章:
杜甫草堂的导游词11-28
杜甫草堂导游词02-02
成都杜甫草堂导游词08-18
杜甫草堂导游词(15篇)02-14
杜甫草堂的导游词15篇01-05
杜甫草堂导游词15篇02-04
杜甫草堂导游词集锦15篇03-02
游杜甫草堂_小学作文09-07
杜甫名人语录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