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赋》读后感

时间:2023-12-28 10:35:54 飞宇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洛神赋》读后感(通用8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洛神赋》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洛神赋》读后感(通用8篇)

  《洛神赋》读后感 1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秋。”这一美好的形象是古往今来多少人心中的向往。在我国江汉一带的水边泽畔,很久以前就流传着许多关于神女的美丽传说。这些传说以它们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诗人墨客。他们心追神往,低回吟咏,留下了无数篇优美动人的佳作。然而,在这些缱绻的咏叹和精彩的描绘中,最富情节和最能感人的,当属曹植的《洛神赋》。

  先从文章作者曹植说起。曹植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一首“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七步诗》便可证明他过人的才气。曹植是曹操的第三子,从小便十分聪颖,受到父亲曹操的喜爱。但后来曹丕称帝,屡受猜忌和迫害的他,最终郁郁而终。而这篇《洛神赋》或许就是曹植经历了仓皇翻覆的宫廷风云之变,在崎岖山坂的颠簸和悲忧交瘁的沉思间,所做的一场绮丽清梦。

  文章一开始,作者描述自己离开京师洛阳东归封地。黄昏时分,在洛水旁停车休息,恍惚之间,看见一位美女,这就是洛神,接着他精心刻画了美人的形象,进而抒写了自己的钦慕之情。然后笔锋一转,终于悟到人和神之间是无法结合的,尽管洛神也对他产生了感情,也只能举起袖子,遮住流下的眼泪,飘然逝去。曹植望着逝去的形象,依依不舍地踏上征途。

  纵观全文,这篇文章的语言十分优美,“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是我非常喜欢的句子,读完文章,不得不为人与神之间可望不可即的爱情叹息,同时也为曹植的文学才华所赞叹。

  《洛神赋》读后感 2

  三国有民谣“河南有二乔,河北甄宓俏”,如同三国一般,鼎足而立。

  甄宓,何许人也?大名鼎鼎的洛神啊!她在三国的一个小角落里,出场时是披发垢面,乃曹氏父子之俘虏,何等的落魄,可她的美,救了她,胜以眉目。《三国》曰:“……丕拖此女近前,见披发垢面,丕以衫袖拭其面而观之,见甄氏玉肌花貌,又倾国之色。遂对刘氏曰:‘吾乃曹丞相之子。愿保汝家。汝勿忧虑。’”事后,“操教唤甄氏拜于前。操视之曰:‘真吾儿媳也。’遂令丕纳之……”曹操在官渡之战前已闻甄氏美貌,却不慎让儿子抢了去,只能顺水推舟。可见甄宓之美貌。

  有野史称,曹植曾向曹操请求娶甄氏,然曹操却令曹丕纳之,甄皇后与曹子建只得抱怨中天。史称,甄皇后有倾城之姿,善绾“灵蛇髻”。子建写道:“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青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之口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藻出绿波……”

  谢灵运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一斗。”虽说是自大轻狂,却着实道出了曹植之才气,如此有才气的人,却用他满腹的才华,毕生的思念,为一个不可能属于他的女子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篇,与宋玉的《神女赋》一齐成为女性美的终极典范。

  只无奈,乱世桃花逐水流,甄皇后再美貌,亦无法左右帝王之心思,终是因不愿曹丕纳妃而被赐死,或许,一开始,便没有多少爱。如果说错,小一点便是曹操的错,若将这美人儿赐予曹植,便许是不会有这等悲剧了。说大一点儿,那便是时代的错了,那是一个“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裳”的时代,皇后,又能如何?

  传说,甄皇后死后,曹植入觐,曹丕见了他有愧意,便将甄皇后的金缕玉带枕赐给了他,便有了李商隐的那句“宓妃留枕魏王才。”

  历史如此,莫奈何。

  我不禁暗叹,如此佳人,不该,不该……

  《洛神赋》读后感 3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襛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曹植《洛神赋》

  这是曹植为一代皇后甄氏写的一首赋,他几乎把所有美好的词都用在了甄氏身上,可谓有感而发,因曹植深深地爱着甄氏,但是,甄氏是曹植的哥哥曹丕的老婆,即曹植的亲嫂子。在历史上这种事情并不少见,然而,当时曹丕的政治势力要比曹植的大得多,岂能让他夺爱,曹植因爱甄氏差点引来杀身之祸。 不仅曹植暗恋甄氏,其父曹操也想恋甄氏,看来只要是美的东西,都是人见人爱的,尤其是美女!

  三国时代是一个男权社会,战争和政治都是为男人服务的。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这些形象都是栩栩如生的.,而有名有姓的女性形象却少得可怜,仅有的几个也很难闻其言、观其行,更别提命运性格了。“河南大小乔,河北甄宓俏”,甄宓虽贵为曹氏后妃,实为战利品进入曹家。

  乱世桃花逐水流,甄宓,这个乱世佳人,在几个男人掌心之中转辗起伏,没有人知道她是否赢得了真正的爱情,是否过得顺心快乐,她的一生都在男人们编写着的历史中奇异跌宕,淹埋于历史的尘土中,这就是被神化的洛神甄宓甚或那种时代女人的悲哀,美丽不是女人的过错,但美丽迷惑于乱世,真是自古红颜多“薄命”。

  曹植将《洛神赋》演绎的让人感叹、哭泣、悲伤、欢乐、愉悦,令人回味无穷。 但人神有别,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洛神”是他的精神寄托,他不但与帝王之位无缘还屡受兄弟的逼害,无奈之余又感到悲哀和愤闷。

  晋代大书法家王献之和大画家顾恺之,都曾将《洛神赋》的神采风貌形诸楮墨,为书苑和画坛增添了不可多得的精品。可见曹植《洛神赋》的艺术魅力,是经久不衰的。

  《洛神赋》读后感 4

  “君王不得为天下,半为当时赋洛神。”

  这是晚唐诗人李商隐写的关于曹植的诗。他是说曹子建终生不得志,不能为国一展雄才,多半是因他当年写了《洛神赋》表达了他对嫂子,甄妃,甄皇后的极为热烈的柏拉图式的爱情。

  东晋山水派大诗人谢灵运曾说:“天下诗才有一石,曹子建一人占八斗,我谢某人占一斗半,剩那半斗留给别人吧!”我看这基本上是胡说八道。除了自吹之外,也过分的吹捧了曹植。乃父曹操,乃兄曹丕都是诗歌大家,曹操在诗歌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并不比曹植差什么。更不要说还有“建安七子”,“竹林七贤”了。不知什么原因曹丕明知其弟恋嫂,偏把甄妃用过的玉镂金带枕赐给了曹植。此时甄后早已残死。“你去想吧,你不是情种吗?想到死,怕是也想不出什么明堂!”这好像是一种精神折磨。吃饭时曹丕让甄氏所生的明帝曹睿陪同皇叔,曹植一见明帝,不但睹物思人,而且见侄子思嫂子,为什么曹植又叫“陈思王”呢?妙在那个“思”字。于是他写成《感甄赋》,明帝觉得太不雅观,才改成《洛神赋》,很快地出现了大批抄本,一时洛阳纸贵。

  读《洛神赋》就像走进漫无边际的迷雾之中。是讴歌洛神,还是怀恋嫂嫂?是耶?非也?文辞流光溢彩,曹子建把洛神描绘成天地之间就这一女人合乎黄金分割原理。洛神也对他秋波频频,难割难舍,最终还是飘然而去。留给这位风流王爷的只是无限的哀伤,日坐愁城。

  曹植的一生是不幸的,是动荡的,生于魏王之家,却又偏偏迷恋于文学,但在那个年代,战火纷飞,狼烟四起,王侯将相之子弟无不是期望在战场上英勇杀敌,战绩彪彪,封妻荫子,抑或是充当谋士之值,决胜于千里之外。而子建无疑是与他们格格不入的`,文采斐然,却惨败于自己的亲兄弟之手,是他斗不过他吗?也许是吧,因为他在心底已经放弃了,但却归隐不得。

  但他也是幸运的,否则他何来那么丰富的情感,何来那老少读之皆泪下的《七步诗》,何来那美名远扬的《洛神赋》,何来那段刻骨铭心的……

  是巧合,还是命运的规则原本就是这样,与黛玉类似的,让人不舍,却感觉这样最好,他们的魅力也许就在于此吧。

  《洛神赋》读后感 5

  我虽然以前看过《洛神赋》,但是也只是囫囵吞枣。近来再读时,又有新的感悟。真是岁月如梭,领悟百出啊!《洛神赋》确实是一篇十分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单凭我们现有的文言文知识是无法完全读懂的。在百度的帮助下,我终于看懂了这篇东西的大意。

  我喜欢词,也喜欢赋。赋是一种韵散结合的新文体,它始于先秦,鼎盛于两汉,风靡于六朝,革新于唐宋,延至于明清。我感觉衰于现代。可以说,赋一出世,就以其特有的生命活力,丰富和发展自己。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真正将《赋》的概念提出来,是战国时代。它作为《六诗》之一出现在《周礼.春官宗伯.大师》:“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赋的内容铺陈夸张,辞藻绚丽,既有散文之形,又有诗歌之韵。

  汉赋林立,曹植时期处于“三国”阶段,其赋就是汉赋延续。但精于汉赋。曹植将《赋》演绎的让人感叹、哭泣、悲伤、欢乐、愉悦,十分精湛,让人回味无穷。

  正所谓“一千个人看《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每看到大家将一篇纯粹的文章进行各种各样的诠释时,我尽管反对,但也没有跟其辩驳。但是,我发现《洛神赋》这篇文章,这篇极其华丽的歌赋被政治化,我就感觉有那么些不舒服。

  确实,没错。结合曹植当时的背景(他失宠于曹操,又被其兄曹丕压迫,更不得重用,被冷落;满腹才华,却无计可施,最终郁郁而终。),再根据此篇文章的具体大意(曹植遇到美好的洛神,最终却“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不得不离去。),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洛神是曹植的理想追求的化身,因为得不到,所以更符合历史(他被打压排挤,人生理想追求无法实现)。所以更能得出这是他原想“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却因为是在魏文帝和明帝时代,他的愿望付诸东流。所以人们认为此文是“托词宓妃,以寄心文帝”,总会得出《洛神赋》正是反映曹植君臣不得遇合、抱负无法施展的愤懑和苦闷之情。

  每每看到人们往这方面想的时候,我就想说,“嗯,你们很厉害,很善于结合时代背景,说出了所谓的‘标准答案’,很不错。我给你打个满分。”

  但是,做人不要太复杂,说来容易,做来难。其中的深刻和艰难,需要的是思想的精深和灵魂的感悟,需要的是摒弃一切奢求、含欲和妄想,卸掉一切外衣、面具和伪装。为什么非得用政治化这种比较现实的眼光去品味一部极其美好的文学作品呢?文学作品都蕴含这作者的思想感情,但这感情为什么不可以是单纯的?

  这篇文章为什么不能是曹植真的是偶遇一位美女有感呢?或许就有人问了,不对啊,曹植可是有权有势的人啊。是的,没错,但君不见《柏上桑》里的罗敷戏拒太守吗?那曹植到得不到这位美丽的“洛神”又有何不可?

  你看,《洛神赋》用现代的语言翻译的话,大意应该是这样的:啊,一位“高富帅”曹植在返京的路上,偶遇了“白富美”洛神。这是一场美丽的邂逅。两人开始接触了,产生了情感火花。但是呢,“恨人神之道殊兮”即因为某些原因,不得不断绝来往。我们的曹植呢,就失落伤心,于是在“朋友圈”发表了感想,即《洛神赋》。

  这是一个很普通的故事,像这种类似于一夜的邂逅,最终两人又不在一起的事例比比皆是。这是生活在现代都市的青年男女中极其常见的一幕。同时,一个人随意发表感想,很纯朴的触情生情呢。这很正常。我不明白为什么非得往政治理想解读,这是想显得成熟吗?有思想深度吗?

  他,曹植,也是人,也是一个普通的人,他也有自己的生活的一面。他就像我们现在的名人,他们也是有私生活的。不是说,他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为都蕴含极其深刻的内涵的。他也会宣泄一些自己的情感。想到此处,那么曹植就是发表他对美女“洛神”的不可及的失落不是吗?

  且看文章,洛神本是神话人物。然而曹植此时此刻,正值单身弥留之际,梦想洛神甄氏。与植心境同样,想象美女如芙蓉出水。赋曰: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青云之敝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云髻峨峨,修眉连娟。单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娴,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象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

  她长得体态轻盈柔美象受惊后翩翩飞起的鸿雁,身体健美柔曲象腾空嬉戏的游龙;容颜鲜明光彩象秋天盛开的菊花,青春华美繁盛如春天茂密的青松;行止若有若无象薄云轻轻掩住了明月,形象飘荡不定如流风吹起了回旋的雪花;远远望去,明亮洁白象是朝霞中冉冉升起的太阳,靠近观看,明丽耀眼如清澈池水中婷婷玉立的荷花;丰满苗条恰到好处,高矮胖瘦符合美感;肩部美丽象是削成一样,腰部苗条如一束纤细的白绢;脖颈细长,下颚美丽,白嫩的肌肤微微显露;不施香水,不敷脂粉;浓密如云的'发髻高高耸立,修长的细眉微微弯曲;在明亮的丹唇里洁白的牙齿鲜明呈现;晶亮动人的眼眸顾盼多姿,两只美丽的酒窝儿隐现在脸颊;她姿态奇美,明艳高雅,仪容安静,体态娴淑;情态柔顺宽和妩媚,用语言难以形容;穿着奇特人间罕见,骨骼相貌象画中的仙女;她披着鲜丽明净的绫罗做的衣服,戴着雕刻华美的美玉做的耳环;黄金和翠玉做为配挂的首饰,点缀的稀世明珠照亮了美丽的容颜;她踏着绣着精美花纹的鞋子,拖着雾一样轻薄的纱裙,隐隐散发出幽幽兰香,在山边缓步徘徊;偶尔纵身跳跃,一边散步一边嬉戏;左面有彩旗靠在身边,右面有桂枝遮蔽阴凉;她正卷起衣袖将洁白细腻的臂腕探到洛水之中,采摘湍急河水中的黑色灵芝。

  这是他的一个艺术想象的充分发挥。其形、其饰、其行无不是极其华美的辞藻,这塑造了一个飘忽不定、可望而不可即、可感而不可触,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把握的,而又虚无缥缈且真实感人的洛神形象。这充分表现出一个朦胧之美,创造出一种如梦似幻的艺术境界。所以我一直以来坚信《洛神赋》为君而作的。但凡是处于青春懵懂时期的少女都还是宁愿对《洛神赋》有一丝爱情的期许。尤其是从后人李商隐那句“宓妃留枕魏王才”更是把曹植和宓妃那段情是描绘的影影绰绰。他们两情相悦,却注定不能在一起。在宓妃死后,曹植抱着她留下的枕痛不欲生,恍惚中来到洛水边,幻想着宓妃变成女神来与他相会。醒后不知真假,感慨万千之余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洛神赋》。这样的《洛神赋》道了悲凉,吐了心酸,更有一抹爱情的相思之苦流露无遗

  所以我更愿以普通人的视角去品味此文。

  这是大学里的文章,面向的是我们这种所谓的“朝阳”。它并不是教我们学会结合时代背景对各种事件进行分析,也不是为了让我更加“成熟”的思考人生。而是让我们感受一种纯朴的情感。告诉我们世界那么大,不仅仅只有复杂的思想,也有纯粹的情感。

  三国时代的曹植把自己对心爱的女人的一腔爱意写成了充满诗情画意的《洛神赋》。能把对一个女人的爱恋刻骨铭心地深入到膏肓,这种纯粹的原生态的理想主义的情感今天已经很少找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感情表达和寄托方式其实更加真诚和直接,喜欢就是喜欢,爱慕就是爱慕,一见钟情就是一见钟情,就因为看见这个女人长得美丽,禁不住美色,就喜欢上人家了,迈不动脚步了,痴痴驻足观赏,恋恋不舍地看着人家远去,多么真挚多么性情。由此可知,这篇文章不是写曹植不是爱上其嫂子甄宓(这是历代小说家的附会之说,不合事实,也不可信),更不是写什么曹植受到压迫的愤懑和苦闷。

  邂逅是一种朦胧的美,虚缈.一场瑰丽的梦。《洛神赋》是艺术作品,是让我们感受文学之美妙,纵享艺术之感染。告诉我们这世界还有一种纯粹的东西。它给我们这些青春的年少们带来了些许爱情的期待,是人们对美丽的爱情的邂逅的憧憬。不需要认识多少来去匆匆的人,只需要邂逅一个可以一生相伴的人,邂逅一个你,我就可以演绎一个爱情诗史般的传奇,我永远期待着和你的一场相遇,不管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给我一段邂逅,给我们一份经历。

  《洛神赋》作为一首爱情歌赋来解说,更能唤醒我们的感性,不是吗?在这现代的快节奏都市里,实用功利主义该被驱逐了,不是吗?我更愿意,也更相信大多数的人不应该那么复杂了,而是用单纯而简单的视角品一品《洛神赋》。

  故而得出我鄙陋的观点,我坚信《洛神赋》是曹植对邂逅爱情不得的失意苦闷罢了,并没有那么复杂。

  《洛神赋》读后感 6

  《洛神赋》的作者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曹植。曹植,字子键,是曹操的第三子。其诗富有个性,骨气奇高,辞采华茂,语言精炼,善用对偶,讲究音律。《洛神赋》是曹植的一大代表作,也是其最出色的作品之一。

  《洛神赋》又名《感甄赋》,后人对此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曹植眷恋甄宓而不得,睹物思人,心有戚戚然,乃作此赋;一种乃曰“甄”通“鄄”,《三国志·魏书·曹植传》记载“黄初二年,监国谒者灌均希指,奏“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有司请治罪,帝以太后故,贬爵安乡侯。其年改封鄄城侯。三年,立为鄄城王,邑二千五百户。”所以曹植被贬鄄城,内心苦闷而不得志,于是作此赋来“寄心君王”,借洛水女神的传说,来抒发内心的无奈与忧愁,并希望得到精神上的解脱。针对第一种说法,宋人刘克庄、明人王世贞、清人何焯、朱乾等提出了质疑并拿出相应地观点分析证明,所以我们今天更多地是赞同《洛神赋》是隐喻君臣大义。但无论是哪一种观点,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这篇文章本身的精彩之处。

  《洛神赋》全篇分为了六个段落。第一段从整体上交代了写作的`时间(黄初三年),背景(余朝京师,还济洛川 。)和作赋的原因(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

  第二段就直写“我”的步履行径,从“京域”回来,要“归东藩”,在杨林从容悠游时,精移神骇,睹一丽人,于岩之畔,从而引出下文的对话。

  第三段乃“我”对所见“丽人”的形容,从整体到局部,从远及近,从大到小对洛神进行了细致的描说,包括肩、腰、脖、发髻、秀眉、唇、齿、眼睛、酒窝等身体部位的描写和鞋、裙、首饰、衣服等的渲染,展现洛神的仪容服饰之美。

  第四段开头直抒胸臆——“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洛神是那样的美好,我十分爱慕她,没有媒人,那就托微波来传达我的心意吧,并且赠与信物,相约期会。却又怕受到欺骗。

  第五段写洛神被我的真情感动后的种种情状——徙倚彷徨,竦轻躯而未翔,呼朋唤友,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等。

  第六段写天色已晚,诸神离去。洛神晓陈大义,无奈人神道殊,想着这一别就天各一方,再也无法相见,于是掩面哭泣,泪流浪浪。虽然如此,但也心系君王。最后神光离合,消失不见。

  最后一段写“我”对洛神的思念与不舍,于是逆流而上,前去寻找,但寻而不得,夜不能寐,沾繁霜而至天明。

  统观全篇展现的是一段从偶遇,惊艳,着迷,到感动,欢乐,最后却是分离的凄清遭遇。究其原因,好似如洛神所言“人神道殊”。通过和洛神的这一段爱恋,我们看到的是“我”内心的苦闷和无奈,相爱不能在一起,这种感觉就像有才有志却得不到重用一样,所以就和曹植的现实境遇联系在一起了。曹植由于之前与曹丕争立太子的经历,一直受到曹丕的猜忌和迫害,魏明帝即位之后,对曹植更为苛刻,对他严加防范和限制,所以曹植作此赋是表现自己“寄心于君王”,并不甘被弃置,希望能够得到重用的表现。

  《洛神赋》为曹植辞赋中杰出作品,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具有几个明显的特点:

  一、情节完整。整篇文章从头到尾记叙了我和洛神相遇相知相爱到分离的过程,展现了一段完整的感情经历。

  二、意向丰富。全篇的意向有各种各样的植物、动物、其它自然物和修饰物,例如香草杜蘅 、芝,秋菊,春松,芙蕖,幽兰,清流,飞雪,太阳,游龙,大雁,鱼,鸾,鲸鲵等等。

  三、辞藻华丽但不浮燥,清新之气四逸。且文章多排偶对仗,给人以工整,凝练的感觉。

  四、描写传神,多用比喻、烘托,给人一种浩而不烦、美而不惊之感,使人看一幅绝妙丹青,个中人物极具神韵,美而不腻。特别是在对洛神五官神态的描写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例如“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洛神赋》读后感 7

  《洛神赋》是曹植的一篇传世名篇,它以瑰丽的想象和优美的词藻描绘了作者与洛水女神相遇、相爱却又无法相守的爱情悲剧。

  读完《洛神赋》,我深感其艺术魅力和情感深度。曹植通过细致入微的描绘,将洛神的美貌与神韵展现得淋漓尽致,使人仿佛能亲眼目睹那飘逸若仙、艳丽绝伦的形象。同时,他对两人之间的情感变化刻画得十分细腻,从初见时的惊鸿一瞥,到相互倾心的.微妙情感,再到不得不分离的深深无奈和痛苦,都让人感同身受。

  此外,《洛神赋》也体现了曹植对理想美和高尚情操的追求。洛神不仅是他心中的完美女性形象,更是他寄托自己理想和情怀的对象。然而,人间与神界的隔阂,使得这种美好的向往只能化为无尽的思念和遗憾,这也反映出人生的无常和无奈。

  总的来说,《洛神赋》以其深情的叙述和卓越的艺术表现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是一首描绘美丽爱情的诗篇,更是一部探讨人类情感、理想和命运的哲理之作。每次阅读,都能从中获得新的感悟和启示。

  《洛神赋》读后感 8

  《洛神赋》的阅读体验深邃而动人。这篇由曹植创作的文学瑰宝,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和深情的内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我被曹植对洛神形象的描绘所震撼。他以精湛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塑造了一个超凡脱俗、美丽绝伦的洛水女神形象。她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处细节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仿佛能穿越文字直接映入读者的眼帘,使人感叹于曹植的艺术才华和对美的敏锐感知。

  其次,《洛神赋》中蕴含的情感深度让我深受感动。作者与洛神之间的爱情故事,虽然美好却注定无法圆满,这种悲喜交加的情感冲突深深地打动了我。曹植通过对两人相遇、相知、相爱到最后无奈分离的过程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人类对于爱情的执着追求和面对现实无力改变的悲哀。

  此外,《洛神赋》还体现了曹植对理想和现实的深刻思考。洛神不仅是一个美丽的`女性形象,更是他寄托理想、追求完美和超越现实的象征。然而,现实的残酷和人神之间的不可逾越之隔,使这种理想的追求只能化为无尽的遗憾和思念,这反映出人们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认识和无奈接受。

  总的来说,《洛神赋》以其优美的语言、深情的内涵和深远的哲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是一篇描绘美丽爱情的故事,更是一首赞美理想、探讨人生哲理的诗篇,值得我们反复品读和深思。

【《洛神赋》读后感】相关文章:

《罪与罚》经典读后感 - 读后感09-06

读后感写作思路_读后感怎么写04-15

《小河男孩》读后感 读后感400字01-23

《套中人》读后感《套中人》读后感11-11

读后感精选02-21

读后感03-23

经典读后感04-05

城南旧事读后感_高中读后感700字04-15

读后感作文450字 《爱心企鹅》读后感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