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

时间:2023-08-01 08:52:0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三国演义读后感锦集[14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国演义读后感锦集[14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

  三国时代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就像苏东坡写的那样,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无论是成者为王,还是败者为寇,都抹灭不了那些熠熠生辉的灿烂恒星。就算是那些身首异处、功败垂成的群雄们,也有他们自身独特的亮点。

  如果说一本好书,每一次品读都有不同的感受的话,那么三国演义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在它描写的人物里,其中我最欣赏的就是诸葛亮啦,写诸葛亮出山的过程,先借司马徽、徐庶之口,影影绰绰地虚写他的'非凡才能;继而是三顾茅庐,仍是从刘备等三人的眼光中虚写这位“高人逸士”的生活氛围和一种神秘色彩,逗引读者的兴趣。第一次读三国演义的时候,这个人物就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诸葛亮可以算是《三国演义》中智慧人物的代表,他在无论何种复杂的情况下,都能审时度势,掌握大局;在无论多么危急的情况下,都能运用巧思,转危为安。虽然三国演义已经神化了诸葛亮,但还是可以从中感悟到他的智慧和人生哲学。我想他应该是一位儒将,至少有着儒将的风范,尽管古代十大儒将中并没有他。这就是我对这个角色的第一印象,但当我再次拿起着本书,看到他在五丈原时,在寒风中视察军营时,面对长天的无力叹息,我更加的敬佩这位伟人。这是诸葛亮临终时的一句话“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极”意思就是,再也不能为复兴汉室、酬恩先主而上阵讨伐叛贼,浩淼苍天,永恒不朽,为何却对我如此苛刻,让我在此走到尽头,也不愿再多给我哪怕一点点时间,不甘啊!五丈原的秋风彻骨生寒,命运对这位壮志未酬的老人确实是过于苛刻了,他走得极为不甘,而且走在了老对手司马懿前面。也许在当年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他就已经觉察到复兴汉室江山是不可能的,但在刘备三顾茅庐的厚礼下,他毅然出山。他知道这一去怕是再也回不来了,但他并不后悔。司马徽当初就说,“孔明虽得其主,然不得其时。”想必诸葛亮也清楚这一点。也许真正的历史中诸葛亮并不是如此想的,而只是对刘备的忠诚。但三国演义就是如此恰到好处的塑造了这么一位英雄,一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英雄。是成事在天,谋事在人,还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就是三国演义要告诉我们的。真正的英雄不一定是成功者,但一个敢于面对挑战,在困境中奋起,毅然决然的人,一定是以为英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者,虽败犹荣。试想这样一位小说人物,如何不能扣动读者的心弦呢?

  有一句话是《出师表》里的: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也许你觉得没什么,也许是你不明白。在这功名利禄的世界里,锦上添花容易,雪中送炭难。这个道理是不会变的。所以在你最困难的时候向你伸出援手的人,你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诸葛亮九岁丧母,十二岁丧父,幼年饱受失亲之痛。对于雪中送炭定有自己的认识,所以奉命于危难之间也是他人生观的一种表现,更是知恩图报的一种形式。

  《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意思是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这也许是诸葛亮对自己人生观的诠释。

  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2

  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三国,不管你喜欢三国中的哪些人物,都不可否认的是,这的确是个群雄逐鹿,展示才华的大时代。《三国演义》正是这样一部对于三国时代故事加以演绎修饰的书籍,也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可见其重要程度。

  《三国演义》是以蜀国为正统写东汉末年到晋统一全国之间的史事,尤其以魏蜀两大国之间的矛盾斗争为主干;写魏、蜀两方时,又以蜀国的故事为重点。写蜀汉时,则以诸葛亮为中心;在写诸葛亮时,又以隆中决策为关键,这说明了作者维护汉家正统的思想。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奇书之一(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亦是章回小说之一,所以在我国文学占有很重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多的`评价,其中,有许多故事都使很多人拍案叫好,包括:三顾茅庐、草船借箭、死孔明吓退活仲达等……,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有。

  一、「过五关斩六将」:当时关羽因为要保护二位嫂嫂及侄儿的情况下,不得已只好屈服于曹军之下,但关羽虽处在曹营下,却无时无刻地挂念的大哥,时时打听大哥的下落,直到有一天关羽终于知道大哥现处在河北袁绍那里,他赶快提刀跨马护送着两位嫂嫂及随行的女眷们乘车,到了东岭关口,因偏将孔秀执意要请示曹丞相之后,此时,关羽已怒火上升,就把孔秀劈成两半,消息传到洛阳,虽洛阳守将韩福和孟垣商量对策,但哪里是关羽的对手,两人都被关羽所劈死,像这样,关羽一连闯过五个关口,杀了六员守将,才渡过黄河,他虽然感到有些愧对曹操,但此时的他只想赶快和大哥碰面,杀了这么多人,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二、「的芦救主」:此时,刘备虽然对刘表的召请,心里感到疑惧,但又不得不去,所以,刘备便带着赵云,跨着的卢,向襄阳出发,蔡瑁装得非常恭谨,到了第二天早上,荆襄九郡四十二州县的文武官吏,开始参加刘备代替刘表主持的「丰年大宴」,赵云非常小心的跟在刘备身旁,于是,蔡瑁又设下计策,把赵云支开,等到酒过三巡之后,伊藉执着酒杯,个人总结走近刘备席前,悄悄地向他说过:「蔡瑁想要杀你,你赶快从西门逃走吧!」于是,刘备立即跨上的卢向西门逃出去,但没想到走不到几里路,前面有一条又深又急的河,此时,刘备只好向急流中跨下去,这时,刘备嘴里喃喃地念道:“的卢,你要救我!”的卢好像是听懂他话似的,奋力窜起来,使刘备脱离了险境。

  这二则故事使我受到了启发,(一)是让我感受到关公的重义气,即使大哥在天涯海角,只要有消息,也要把两位嫂嫂平安的送到大哥手上,把自己的生死置之身外,一切以两位嫂嫂的安全为重;

  (二)是让我感受到人不可只注重外表,认为它是坏的而舍弃它,就像是的卢一样,纵使它是会克主的,但刘备却不在意它,可能是刘备的仁心感动了的卢马,所以,在主人最危急之时,它无克主反而是救了主人一命。

  看完三国演义,才感觉到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的写作能力,罗贯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如:关羽的义、张飞的直、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让读者都与故事的剧情融合为一体,随着故事剧情的高潮而起伏,「三国演义」因为属于章回小说,故事具有连续性,让人有一直想看下去的心理,而且不会觉得枯燥乏味,故事编排得宜,紧张刺激,使人有一种深陷其中,好像自己也处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乱世之中,「三国演义」不仅是在当时有一种象征的功用,也是令一种体制的创新,更是研究明清小说的典范之一,所以,「三国演义」真是一本值得在再看的好书,每阅读一次,就感觉多了一次不同的体验,文学素养也提升了许多。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3

  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再加上近些年很多的三国演义相关的影视、游戏作品,内容想必大家都是耳熟能详的了。这里就不对具体的内容做介绍了,就谈谈我的三国故事。

  第一次通读<三国演义>是在高一暑假的时候,当时读的是通俗版的。当时读三国,最主要的目的是为写语文作文收集素材。毕竟整个高中时期,我都是一天写不出来一个800字的文章的,收集素材迫在眉睫。

  当时读了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读完之后,确实有点效果。然后作文里面各种桃园三结义、单刀赴会、过关斩将、三顾茅庐、横槊赋诗等等,只要是作文就想法往上套,现在想着都满屏幕的尴尬!这种作文,让我总是有种走投无路,逼上梁山的感觉。算了,噶事不提,一会跑偏到水浒了。

  后来倒是没有看过书籍了,改看三国影视作品了,从鲍国安版三国,再到陈建斌版三国!从三国志再到三国杀,反正三国相关的事,从来没断过!

  当然中途也曾参与各种八卦帖子,三国武将里面谁最牛?这个问题大家貌似没有异议,确实是吕布。但是如果问谁排第二,谁排第五?那么这个问题估计和“计算机行业最好用的语言是什么?”有的一拼了!

  三国相关的内容接触这么多之后,不知什么时候,心中有个疑问,那就是:到底是什么内容,能够让三国演义雅俗共赏的?

  俗人一个,三国演义的故事很精彩,古代战争场景描写也还过得去,权术谋略也很给力,这些我到还是能欣赏的。但是,三国演义的`精髓部分有哪些呢?这个问题倒是没能答上来。

  直到不经意间,看到一个人本教练模式相关的书籍。这本书里面剖析了三国演义中各种用人之道,识人之术,同时也分析如何做领导,如何辨别领导的才能等等内容。这才让我对三国有了更进一步的认知。

  于是,本次阅读我着重于看书本当中的识人之术。

  比如官渡之战时,曹操怎么就知道许攸是真的来投靠呢?因为需要说了几个曹操没法怀疑的理由:曹操军中没粮,如果袁绍分兵攻打许昌,曹操必败无疑。那么许攸的假投诚,就显得多此一举。

  再比如赤壁之战时,周瑜怎么就知道蔡和蔡中是假投降呢?周瑜的分析是:蔡和蔡中投降竟然是没有带来任何家眷,乱世稍有不慎,就是满门灭族,投降这种事情,怎么可能不带家眷呢?

  再比如诸葛亮与司马懿祁山对垒时,司马懿设计让孙文诈降诸葛亮,诸葛亮则是让孙文先立功,孙文一回合就斩了假的魏军先锋秦明(先锋官秦朗之弟),诸葛亮则是因此断定孙文诈降。

  因为司马懿不是一个用人不明的人,不可能用一个武功平常的人为先锋,因此断定是阴谋。

  这样的场景还有很多,通过这些例子来锻炼辩识能力,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当然后续可能还会再读三国,因为还可以从领导力的角度来阅读三国。

  比如,刘备怎么就能够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最终三分天下的呢?曹操凭什么就能够少年得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呢?孙权能够知人善任,那么他又是如何知人的呢?诸葛亮如何调兵遣将,如何让人心悦诚服,甘受差遣的呢?

  再比如袁绍为什么就败了呢?曹操这么牛,怎么就有赤壁之战的落魄呢?关羽张飞都是身首异处,为啥不得善终呢?刘备的夷陵之战为啥败了?等等等等。

  当然,三国演义,是演绎,是罗贯中根据三国志杜撰出来的,不能尽信。里面也充斥着牛鬼蛇神,比如于吉半仙、关羽睁眼吓曹操、然后各种的呼风唤雨等等操作,很可能就是作者无法自圆其说的时候,瞎编乱造的。

  当然哪怕是三国志也不能尽信,毕竟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保持怀疑的态度读史书才好!

  这次三国,读了整整一个月的。就到这里!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4

  赤壁之战前,曹操挟灭袁绍、刘表之威,败吕布之锐,率百万雄兵,上将千员,一副扫荡江东架势。孙权帐下谋士一片慌乱投降声,袁绍都打输了,咱没得打。可孙权心里不想投降,一旦投降,手下们官照当,钱照拿,而孙权这个一把手不单当不成,搞不好还要丢脑袋。这个道理孙权明白得很,但不能说穿,又不能搞家长作风,强喝“谁投降推出去斩了”,他还得靠这些人出汗出力。于是他心生一计,先让诸葛亮舌战群儒训了一顿主降派,接着搬出孙策遗言: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然后君臣合演了一出好戏。

  孙权问,有人主降,有人主战,请帮拿个主意。周瑜洋洋洒洒讲了一通形势,接着表态:“臣为将军决一血战,万死不辞。”孙权立即顺水推舟:先兄说外事问周瑜,既然周瑜说打,那就打吧。软硬兼施把大家思想统一起来,后来才有出名的“火烧赤壁”。

  孙权这一手法,就是领导艺术中的把握“影响过程”,当一把手的意见处于少数时,借助权威的力量,充分在决策过程中说服多数,达到统一思想目的。《三国演义》对孙权的笔墨不多,单凭孙权这一表现,获得曹操“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赞叹实在不为过。

  现代领导科学认为,领导是一种影响过程,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在决策中常常会碰到不同意见,甚至持不同意见还占多数,当正确意见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时候,这就要体现“影响过程”的能力和水平。若是一名领导干部不讲究“影响过程”的艺术,仅仅靠颐指气使,个人专断,家长作风,就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领导干部。

  作为一名乡镇领导,对“能管千军万马,难管三个斗笠”这句俗语我有很深的体会。由于农民的习性和局限性,使不少乡镇干部信奉“马克思主义+棍棒”的领导方法,乡镇干部一度成为简单粗暴的代名词。其实,农民兄弟有很多诸如善良、朴实的优点,只要把握好“影响过程”,他们都是通情达理的。1998年秋,我镇19户群众联名上访,反映他们的店铺楼房出现轻度倾斜,而成为危房,要求镇政府赔偿,理由是他们的基础工程是镇属开发公司统一建好的,倾斜原因是基础工程质量问题,要求拆掉重建。这样,就要损失几百万乃至上千万,开发公司非破产不可。但是请专家调查发现,造成楼房倾斜的主要原因是建筑结构不合理,主要责任是这些群众搞“三无”工程(无设计图纸、无报建、无证施工)所致。我于是请专家作出权威解释并提出解决方案。经过几次反复协商,19户群众都高兴地接受了镇政府的处理方案。最后只花了20多万元,就完成了楼房的加固纠偏。这一重大上访案件的解决,我认为关键是依靠了建筑专业技术人员,是他们调查分析原因和责任以及他们的专业权威,帮助我们完成了“影响过程”,说服了19户群众。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领导者要把握好“影响过程”,也就是常常需要借助第三者的力量。像前面所讲的孙权决策的故事和我在实践中解决的上访大案件,便是很好的例证。古往今来,这样的.事例不少。古代兵书《三十六计》胜战计中云:“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此计就是说自己不出面,利用第三者之力来打击敌人,既保留自己的实力又能痛击敌人。在今天的乡镇工作中,“借人口中言,传我心腹事”,也为许多基层干部屡屡运用。如在调处纠纷、解决矛盾中,我们就常常请当事人的亲戚、朋友,或者村中的“叔公头”出面帮助,做好劝导、说服工作,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人云,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意思是成功者的成功在于借助外力。先秦学者荀况也说,圣人和凡人的区别在于,圣人“善假于物”。我想,一个领导者可以借助的外力很多,把握好“影响过程”的因素也很多,而能否善于借助第三者的力量,便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5

  关羽出生于公元161年死于公元220年,约生于东汉桓帝年间,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县人。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死后受民间推崇,又经历代朝廷褒封,被人奉为关圣帝君,佛教称为伽蓝菩萨。被后来的统治者崇为“武圣”,与号为“文圣”的孔子齐名。关羽少年时勇武有力,嫉恶如仇。三国演义里描写的关羽是身长九尺(汉尺一尺是现在的23.4公分),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大家都知道关羽所用的武器是青龙偃月刀,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重82斤。

  184年黄巾起义时逃至涿郡(河北涿县)遇到刘备在召集人马,便跟张飞一起追随刘备,当时他只有23岁。刘关张三人是三国中乃至历史上有名的异姓兄弟,关羽终日随同刘备,八方征战,不畏艰险。关羽是三国时代中武力数一数二的人物,在三国演义中侧重刻画他神威勇武的一面,初对付黄巾军时先斩程远志,后在汜水关前“温酒斩华雄”,虎牢关前“三英战吕布”这都是三国演义里描写的单挑战斗,公元200年刘备偷袭徐州,杀死徐州刺使车胄,关羽驻守下邳,这是三国演义里描写的“关公赚城杀车胄”。同年曹操东征,击败刘备,关羽被俘,曹操待他礼遇十分周到,拜他为偏将军。

  公元201年,袁绍进军黎阳,派颜良在白马攻打刘延,曹操派关羽张辽迎击颜良,关羽于万众之中斩杀颜良,取下他的首级回到阵中,袁绍诸将无一人敢阻拦。这可以说是历史上关羽的成名战,而在三国演义里关羽早因“斩华雄战吕布”闻名于诸侯,小说里斩颜良诛文丑的不过是给关羽的勇武锦上添花而已,但历史上关羽在斩颜良后被封为汉寿亭侯,而且离开曹操到袁绍军中投奔刘备去了,小说中添加的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并不是真实的'情况。关羽曾被流箭射中,因箭头有毒,每逢阴雨天骨头便疼痛,关羽接受医生的建议刮骨疗毒,并在动手术时举杯畅饮,谈笑自若。小说中提到的是公元219年他攻打樊城时中曹仁军毒箭,得华佗进行医疗。公元219年,刘备自立汉中王,封关羽前将军,在小说中也是那时封关羽为五虎上将之首,命其攻打曹仁守卫的樊城,曹操派于禁、庞德率领七军援助曹仁,结果在樊城北十里罾口川处被关羽水淹七军,于禁投降,庞德被关羽斩杀,自此关羽威震华夏。曹操曾因欲避关羽锋芒而从许昌迁都,后因司马懿、蒋济力阻并建言鼓动孙权袭击关羽后方。在此之前孙权曾派使者到关羽处,希望娶关羽之女为子媳,而关羽没有遵照诸葛亮“东和孙权,北拒曹操”之言,侮辱来使,惹孙权大怒。同时,南郡太守糜芳,将军傅士仁屯兵公安,由于平时关羽对他们轻视而造成忌恨,不尽力供应军需,在听闻关羽“还当治之”之言后勾结孙权,袭取关羽后路,曹操派大将徐晃增援曹仁,关羽攻打樊城失利,引军退回时江陵已被孙权夺取,关羽军溃散,关羽及其子关平被孙权斩于临沮,享年58岁,蜀汉后追谥关羽壮缪侯。纵观关羽一生,无愧于戎马生涯,历经百战,而最后却输在他的弱点“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

  鲁迅曾评三国演义里的关羽:“惟于关羽,特多好语”。宋、元时期关羽被尊为“真君”、“武安王”,至明、清时期被尊为“大帝”,四处立庙。关羽有三子一女,一义子关平,关平原是汝南关定庄上关定次子,有兄关宁,学文。次子关兴,字安国,受诸葛亮器重,北伐时任龙骧将军,关兴有子关统、关彝。关羽三子关索,诸葛亮平定南蛮时曾用其做先锋,水浒传里杨雄名号“病关索”我想应该就是指他,另有一女关凤,孙权为其子求婚未果。关于关羽的武力是无可非议的,他温酒斩华雄,仅一合斩颜良,战不二合斩文丑,五关六将等无名下将则必说了,他能在老年勇战庞德也可以看出他过人的武力,但虎牢关前他与张飞二人合战吕布却不能胜,可见吕布之勇武要略胜一筹,有对联赞关羽:匹马斩颜良 河北英雄丧胆 单刀会鲁肃 江南文武寒心。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6

  三国演义,我国一部宏伟的历史小说。

  这本书主要讲了汉灵帝中元黄巾起义到西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全国。汉末,刘备,关羽,张飞结义桃园,并和董卓,曹操,孙坚共同镇压黄巾军,起义军败后,为争权夺利,他们又开始互相残杀。经历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其中,刘备还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为军师。此后,曹操战败而死,奠定三国局面。曹丕自立为帝,刘备随即亦自立为帝。孙权授为吴王,司马炎代魏立晋,伐吴而天下复归统一。

  在此期间,我提到了一个大人物,如果没有他,刘备就没有今天,如果没有他,就不会有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等故事。对,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诸葛亮。也称孔明。从诸葛亮浑泪斩马谡体现了他严于律己,公私分明,顾全大局。从草船借箭体现了他足智多谋,顾全大局……诸葛亮如此历害,何不让人佩服?

  大家都知道,我们班有个“混世魔王”------郎增炜。大家都对他退避三舍,敬而远之。只要他喜欢,无论是谁,他都可以欺负个遍,那些被老师安排与他同桌的同学,更是成了他公开欺负的对象。一会儿橡皮不见了,一会儿铅笔跑桌下了,一会儿背后被贴了纸条,上面画着一头小猪,一会儿哪位女同学的辫子被揪了,惹得她大哭。因此,他也成了老师办公室里的常客,老师也为此头痛万分。但是在三年级的某个学期,老师竟然安排我和他成为了同桌。顿时脑子嗡的一声,一片空白。害怕,恐惧,烦躁,刹那间,心里的那些小魔鬼全都爬了起来,不断的在挑衅我。我的脑子里不停的涌现出同学们被欺负的一幕幕,无数个怎么办在我脑袋里打转。同学们用同情的眼神齐刷刷地看向我,显然,我的脸上刻着三个字,不愿意。但是老师却视而不见,放学后,伤心的我背着书包回家了,我所有的一切变化都逃不过妈妈的眼睛,这不一进门,妈妈瞥了我一眼,问道:“怎么了?今天心情不好?”原本内心就委屈的我,一股脑儿地向妈妈吐槽起来,说着说着,我的眼泪就不争气地掉了下来。妈妈不紧不慢地抽出一张餐巾纸为我擦干眼泪,微笑着说:“首先,妈妈能理解你的心情,但是,老师这样的安排也自有老师的道理。你要懂得利用自己的优势,把局面翻转过来,反败为胜!”

  妈妈的话让我豁然开朗。第二天,我信心满满地来到了学校,刚坐下,拿出学习用品,就看见郎增炜悠哉悠哉地走进了教室,看到他的那一刻,我的心不由得打了个寒颤,脑子里马上回想起妈妈昨晚对我说的`那番话,给自己鼓了鼓劲儿。转过身子,两只眼睛直视对方,郑重其事地对他说:“郎增炜,这个学期我和你成为了同桌。但是,有几件事我们俩得达成共识。”郎增炜先是一愣,然后挤出两个字:随便。“首先,咱们两个必须和平相处,你不能随便动我的学习用品,其次,如果你在学习上有什么问题,或者不懂的地方你可以来问我,我会帮助你。课堂笔记如果来不及做,我会借给你,你觉得怎么样?”郎增炜足足愣了三秒,他或许被我当时的勇气震慑到了,默然地点了点头。我暗自窃喜,就这么通过了?就这么简单吗?我竟然把这个混世魔王给拿下了?激动的心情无语言表,原本天大的事,瞬间变得如此简单,真想立刻回家和妈妈分享我当时的心情。

  渐渐的,我和郎增伟之间建立了某种默契,我会为他讲解题目,他呢,信守承诺,再也没有欺负过我,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在我被其他同学欺负时,他反而会挺身而出,为我解困!顿时,让我对他的看法瞬间改变,我们也成为了好朋友!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无论是诸葛亮的时代,还是现在,都需要用智慧和勇气去战胜困难,看了三国演义,我更加明白了妈妈的用心良苦!她就是我成长道路上的军师。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7

  就为了开篇那一首“临江仙”,数千年来,波浪壮阔的长江水滚滚东去,也有人形容为“一江春水向东流,”但那都是时空的展现,它历经了多少朝代的更替、笑看了多少帝王将相的你争我斗、铭记了多少才子佳人的风花雪月,更有多少英雄好汉望江兴叹,满腔的雄心壮志随着东逝的流水化为人间的故事,只能唱出历史的无奈咏叹调,感触“是非成败转头空”的空灵。长江是中华的象征,也是历史的见证,青山依旧,我们这一代人还有几度夕阳红?

  唐中老三届中的绝大多数学生都是来自于农村的农家子弟,没有红二代、官二代、星二代,受父母之托,抱着成名成家的幻想,抱着为国效力的理念,抱着为父母争光的孝心,早起晚归,借路灯看书,借月光复习,被窝中仍在背诵公式与单词,为改变生活环境而拼搏。唐中6.6届的多少佼佼者、当年的学霸,数理化的尖子,假若能够继续学习深造,相信都能超脱五行,学得真功夫、取得真学历,谋得院士、专家、高级领导的职务也是囊中取物,但随着一场波澜壮阔的运动,都成了一代空有抱负的知识青年。当年的'唐河水能载50吨大船直下襄樊,并入汉水归入长江,为长江的波澜壮阔增添了浪花,算起来我们这一代人也是被长江的东逝水载入了历史史册,送走的唐中老三届学生,50年后的感情使然,皓首古稀会唐中,圆满了我们“一壶浊酒喜相逢”的良好心愿。

  长江浪花拍岸,迎送了无数的英雄豪杰,留下了唐、宋、元、明、清历史的更迭与沧桑,谁能说得清孰是孰非,空有抱负凌云,到头来江山社稷、成败拼争、富贵荣华、金钱美女都是一场空。虽说英雄不问出处,奈何已被浪花淘尽,即使奢望万岁但也难逃天地人寰。

  青山绿水踏歌声,

  细听两岸百鸟鸣,

  长江水流仍向东,

  渔樵鬓斑转头空。

  春华秋实,春夏秋冬,社会风情,人间冷暖,世态炎凉,身在高处不胜寒,我们都已见惯不惊,古稀之年,银发苍苍的我们这一代人就像在江渚上的渔翁樵夫一样,已经无欲无求,置身事外,漂泊于历史长河,看惯那秋月春风,春绿秋黄一岁一枯荣的自然现象谁也不可抗争。

  数不清的朝霞,记不清的夕阳,日出日落,人生怎比那历史长河,无意花开花落,静观云卷云舒,都挡不住长江水的东逝和人生岁月的荏苒,今晚已看夕阳红,愿得明晨能看旭日东升,诚问人生“几度夕阳红”?

  好在还有一群老同学、老朋友,能够长聚畅谈,为了健康,没有了老酒,没有了曹操当年挥槊作诗的气概,没有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山不厌高,水不厌深,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的人生情怀,但仍有一壶清茶共同品尝。67届2班的唐河聚会,让我们回忆起多少往事:唐河白帆、岸上唐中、竹林寺外晚翠、大雄宝殿上悠扬的钟声、笑容可掬的笑弥勒、威严高大的“竹林保障”、似乎在倾听泌桥飞雪、追虎鞭的虎虎生风;那些孜孜不倦教书育人的老师们在那非常时期的窘境,因学校停办而使空有抱负的学生们的无奈,没有了保守派与造反派的区别、没有了各种造反战斗队的林立、恍然明白了那三年的所作所为都是过眼云烟和身不由己;50年前你争我斗的结果,有心为官,官位不稳,有人下乡,学会了农耕,一桩桩一件件,都成了我们谈论的话题;离校50年的情怀,原来都没有忘记!若用“一笑泯恩仇”、“回目一笑百媚生”来形容50年来的错觉,也未尝不可;更明白了“浪花淘尽英雄”的内涵。不管是无知还是有意,过去了!都过去了!

  词中的:“是非成败转头空”、“都付笑谈中”勾勒出了作者当年的心情,当把世事看透时,作者和我们今天的心情又有什么不同呢!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8

  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汉献帝软弱无能,朝廷里乌烟瘴气,十常侍与董卓等人将汉高祖刘邦苦心打下的江山都毁于一旦。正所谓家贫出孝子,乱世出英雄,为了反抗董卓的暴政,一群人站了出来,决意要挽救这大好河山。

  我前前后后总共看了三遍三国演义,初看大约是在三年级,这时的我最喜欢刘备:一来他身为汉室宗亲,拥有纯正的皇族血统,他要光复大汉是名正言顺的;二来他以仁义为本,不像刘表那样残暴,动不动就乱杀下属,更不像董卓那样搜刮民脂民膏,深得百姓爱戴;三来他手下谋士如云,武将如雨,文有卧龙凤雏,孔明庞统,武有五虎大将姜维魏延,怎么看他都应该一统天下呀!可惜造化弄人,二弟关羽大意失荆州,被东吴捉去,杀害了。刘备誓要为二弟报仇,他不顾军事诸葛亮的阻拦,率领全部士兵攻打东吴,结果惨败,还葬送了诸葛亮与周瑜苦心经营的孙刘联盟;紧接着,三弟张飞也因醉酒后鞭打士兵而被士兵杀害;最后,刘备病死于白帝城,享年62岁。在他死后诸葛亮苦苦维持着蜀国霸业,但终究年事已高,中了司马懿的奸计,蜀国就此消亡了。看到这,我无比的惋惜。

  第二次是在四年级下册的时候,这时的我渐渐对刘备产生了反感:吕布对刘备有救命之恩:也就是说:当时如果没有吕布射戟解围,刘备很可能就死在袁绍手下了。而白门楼一事,吕布与曹操战败被擒,白门楼上,吕布需要玄德公解围,而刘备只一句话,就将吕布杀害了,这难道可算是仁义之事?吕布虽然不义,但毕竟他去冀州时并未害刘备的家属,他对刘备有恩,但刘备却将他杀害,这可算得是恩将仇报?刘备如同汉献帝一般软弱无能,遇到一点困难就求助别人,就连说客他也无法应付——连耍耍嘴皮子也不会。当初鲁肃来要荆州时,还不是军师诸葛亮解的围?东吴的鲁肃周瑜,蜀国的诸葛亮,苦苦经营的孙刘两家反曹联盟不也是毁在了他的手上?可以说,蜀国的灭亡,刘禅的乐不思蜀的骂名呢,都是刘备引起的`!

  第三次翻阅三国演义就在这个暑假,我已将注意力转到了另一个人身上——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曹孟德。他礼贤下士,不畏强权,在明事理的方面比诸葛亮更胜一筹:当马谡失了街亭,诸葛亮大公无私,流着泪按军法处置了他。但许褚一怒杀了许攸后后悔不已,请求曹丞相以军法处置自己,曹操并没有这么做,他问许褚,既然已经损失了一位谋士,为何还得损失另一位猛将?这件事让许褚更加死心塌地的效忠于曹操。当关羽被擒时,曹操亲自为关羽松了绑,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当关羽为寻找主公,而离开他时,曹操并未翻脸不认人,赠其锦袍,给予盘缠;当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直杀到黄河渡口斩了秦棋后,夏侯惇出来阻挠,说这关云长实在欺人太甚,要与关云长拼命时,张辽带着曹丞相的亲笔书信跑来,请夏侯将军放了他。这曹操是否才是真正的仁义呢?当白门楼陈登被擒时,曹操不念旧时他舍去了自己的仇怨,亲自为陈登松绑。陈登宁死不屈,自己走向刑场,在他死后,曹操吩咐厚待他的家属,这难道亦非仁义?曹操想要称帝,荀彧出来阻难,曹操记恨,但听闻荀彧的病,还是送去了一盒点心去慰问。因为杨修等人引发的一点小意外,送去的点心盒是空的。荀彧见后,以为是曹操记恨自己,便拔剑自刎了。他死后,虽说少了曹操的一块心病,但曹操还是吩咐厚葬他。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也绝非偶然,典韦舍命救曹操也无一不体现出曹操礼贤下士,这为他今后的霸业打下了基础。

  正所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你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中那些义薄云天的英雄,那一段段传奇故事,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千古佳话。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9

  在《三国演义》中,很多人都喜欢那个上知天文,下通地理,足智多谋而又忠心耿耿的诸葛亮,我也不例外。但是除了诸葛亮之外还有一个人也同样让我记忆深刻,他就是东吴大都督——周瑜。他和诸葛亮一样,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可惜他英年早逝,但他不是死在战场,而是被诸葛亮活活气死了。那样一位英气勃发的英雄人物,留给后人的却是“诸葛亮三气周瑜”这样一个茶余饭后的笑话,而他临死前的那句泣血的责问:“既生瑜,何生亮?”更是让我陷入了沉思……

  在东汉末年,汉灵帝昏庸无能,于是无数的英雄好汉,揭竿而起举行了起义。各路英雄经过厮杀,到了后来,就出现了有名的三国争霸。魏国首领曹操,东吴首领孙权和蜀国首领刘备为了各自称霸天下的梦想展开了一场又一场的血战。在史上最有名的”赤壁之战“之后,周瑜因嫉妒诸葛亮的聪明才智想谋害于他,可诸葛亮以自己的智慧不但躲过了周瑜的谋害还气了他三次。周瑜因不能容忍诸葛亮的胜利,最后气急攻心,吐血而亡。

  我认为周瑜败给诸葛亮并不是败在才智上,而是败在心胸上,诸葛亮有一颗宽容大度的心,而周瑜却有着一颗自私狭隘的心。我曾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一颗宽容的心能容下整个大海”,这句话正好与周瑜的脾气相反。假如三国再度重演,周瑜是否能逃过死神的掌控呢?我认为,他不能。因为他的心里不能容忍下一个比他更聪明的人,他的心胸似乎只有短短的一厘米那么宽。在“赤壁战”之后,周瑜首先破坏了孙刘抗曹联盟,诸葛亮为了保住联盟,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的设计谋气周瑜。周瑜他不但没有从诸葛亮的忍让中学会反思,反而因接受不了惨不忍睹的败局一心想除诸葛亮而后快。心胸如此狭隘的人永远不能成大业,是周瑜自己害了自己。虽然我不知道其他人是怎么样的看法,但在我看来,周瑜的死纯属是他自己亲手造成的。

  当然在这个世上如诸葛亮般心里能容下整个大海的人不多,甚至屈指可数。而像周瑜一样自私的人却几乎占据了半个星球。在我们的生活里,有时稍微一注意,就可以看见那些心胸狭隘的人的自私。在我8岁时,我就清晰地看清楚了一个与我同龄人的自私与贪婪。那天,外婆带着我去一位朋友家喝喜酒。那个朋友的家很大很漂亮,但住在里面的一个小女孩却有着一颗自私贪婪的心。我来到她的房间,看见了满地的玩具,便拉着她一起玩。谁知道她用力地甩开了我的手,将玩具收拾起来,放进了一个大盒子里,上了锁。我被她赶出了房间,郁闷地来到了客厅。我惊喜地发现,在茶几上摆着一个漂亮的布娃娃,我二话不说就玩了起来。正当我玩得高兴时,突然,我不知被谁扇了一巴掌,脸上感到热乎乎的。我抬起头,看见的是她生气的脸,我哭着跑开了。外婆见了,急忙给了我一个小火车,我不再哭了,高兴地拿着火车摆弄。她又走到了我的身边,我胆怯地望着她,可她却一把抢走了我的玩具,在一旁玩了起来,我向她要也不还我。我生气极了,因为那是我的东西,她既然不给我她的玩具,凭什么她能轻而易举地拿走属于别人的`东西。我终于忍耐不住了,还了她刚才那一巴掌,在她愣在那里时,我的视线穿进了她的心,她的心很窄很窄,窄得连一只小小的蚂蚁也难以通过。她满脸惊讶,身体颤抖着,嘴唇中似乎有说不尽的话语。我转过身,离开了。客厅里只留下她一个人,她的哭泣声回荡在大大的客厅里,而我脑中盘旋的却是她那颗自私贪婪的心的样子。

  古人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海能让柔弱的水流变得强大形成巨浪吞噬船只,侵蚀岩壁,就在于它的“容”。而我们想从柔弱的“水。流”变成强大的“大海”,我们就必须学会大海的宽容,心胸如海——这就是成为胜者的武器。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0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堵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不错,这正是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开篇词。假期里,我 怀着激动的心情读了这“一部家喻户晓的历史巨作,一本经久不衰的文学精品。”

  《三国演义》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成熟的长篇小说。它是明朝大文学家罗贯中根据当时所流行的话本改写而成的,艺术地再现了从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到西晋重新统一地历史进程。

  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人物性格各异,有的是文官,有的是武将:昏庸的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许楮、典韦,狡诈的曹操,机智的诸葛亮,仁义的刘备……其中,我最欣赏的是关羽。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良人 。关羽幼年时,熟读《左传》,美须髯,人称“美髯公”。中平元年,关羽在家乡犯法,逃亡到涿郡,时逢刘备在招兵买马,与其相谈,甚为投机,便投到了刘备的旗下,拜为刘备的义弟,为人傲上而不忍下,蜀汉五虎大将排名第一位。关羽相貌堂堂,威风凛凛。丹凤眼,卧蚕眉,面若重枣,须长二尺,手提八十二斤的青龙偃月刀,威风凛冽。

  关羽有勇有谋,武艺惊人。“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斩颜良,诛文丑,无不显其威猛。有一次,车胄设计将刘备留在敌营,一国之主被俘,情形十万火急,关公义不容辞扛起救主责任,但当时蜀国的力量不及袁绍军,明着率兵攻城救主,显然难以取胜。他便命手下穿上曹军兵服,乘着夜色叫城,守城门的兵怎肯叫开就开呢?这时关公就应道:“只怕刘备知道,疾快开门。”小兵一听就慌了,因为如果让刘备知道袁绍和曹操联手的话,一定会戒备,这可是军机大事,守城兵只有乖乖开门,门一开,关公便舞着大刀冲进城,直奔军营一刀斩了车胄,救出刘备。

  关羽忠肝义胆,情深意重,只要对他有恩,绝对不会忘记。不仅对自己的主上和朋友,就是对方的将领和敌人,也绝不会忘记他们对自己的恩情。一次,曹操送云长一件战袍,可关羽没脱下旧袍,曹孟德便问:“云长为何不脱下旧袍呢?”云长答:“此袍乃我兄长所赐,我决不会丢弃它。”可见云长对自己主上有多么情深意重,忠心耿耿向着刘备。另一次,云长千里走单骑护送嫂嫂,晚上歇宿,曹操故意只拨一间房子给关羽,关羽请嫂嫂进屋休息,自己立在门外守护,一直立到天亮。还有一次,蜀军大破曹军,曹操带着兵将,想超近路从华容道逃出去,却不知正中孔明之计,被关羽拦住。但由于曹操有恩于关羽,出于对曹操的感激,关羽才在华容道义释曹操。

  关羽勇气无双,毅力非凡。有一次,关羽中计被敌将曹仁一枝毒箭射中手臂。请神医华佗来诊,华佗说毒已入骨,须割开手臂刮掉毒。关羽一口答应。华佗便割开了关羽的手臂,只见关羽边喝酒,边与谋士马良下棋,丝毫没有痛苦之意。真可谓“战神”!

  但是人无完人,关羽也有弱点。他过分虚荣,过分骄傲,马超来降时,他问诸葛亮马超的才能谁能比,诸葛亮在信中说:“孟起虽雄烈过人,乃黥布、彭越之徒耳,当与翼德并驱争先,犹未及美髯公之绝伦超群也。”关羽听后,非常高兴,立即到处把诸葛的这封信给别人看。后来,刘备评五虎将时,将黄忠列为后将军。关羽听说后,非常不服气,说: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也。”可见关羽虽然有很强的军事才干,但是个性太强。

  不过关羽为刘备的事业也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关羽,凝聚忠、义、信、智、仁、勇于一身,不愧为万民敬仰的 “武圣”!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1

  今天我和爸爸、叔叔一起又下了一盘三国演弈棋,在棋盘上回到了三国时代。下完棋后我意犹未尽,忍不住又拿起读了三遍的《三国演义》翻看了起来。

  《三国演义》真是一部百看不厌的经典小说,我觉得小说最吸引人的是对于魏国、蜀国、吴国英雄人物间棋逢对手的'描写。三个国家中都有各自杰出的谋略家、军事将领和治国能手,在人才方面达到了平衡。

  在智谋人才方面,魏国有郭嘉、荀彧、贾诩、程昱、司马懿等人,蜀国有诸葛亮、庞统、法正,吴国有周瑜、鲁肃、陆逊,这些人都可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们之间的能力都是势均力敌,是当时杰出的人才。

  武将方面,由于《三国演义》的描写,我们熟知了蜀国的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五虎上将。实际上,魏国的武将也不逊于蜀国,夏侯渊、徐晃等将领也都是智勇双全,张辽在逍遥津之战中显示了超强的作战能力,张合也在对蜀国作战中屡立奇功。只不过《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以蜀国为正统,才着重刻画了关羽、张飞等蜀国人物。吴国方面,吕蒙、甘宁、太史慈等人也是一时的豪杰,还有吴国老将军黄盖,赤壁大战曾向周瑜献火攻之策,以苦肉计诈降,率船火烧曹操水军。

  三国的人才旗鼓相当,才让三国如此富有魅力。

  三国后期,魏蜀吴三国间人才对比不再均衡,魏国由于地域广阔,政治上实行好的人才制度,出现了邓艾、钟会等人才,但蜀国和吴国的人才制度比较落后,优秀的文臣武将少于魏国,这也是蜀国和吴国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2

  “不是英雄,不读三国”这是林俊杰编的一首歌,的确如此,三国里面英雄人物很多,比如张飞,赵云,马超,关羽……

  前两周我在班级的图书角借了一本《三国演义》我老听他们说自己的赵云,又是张飞的'。我倒要看看他们有多么勇猛。可是我刚看了两三页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我一有时间就看有时甚至连打铃都听不见,有时有人跟我说自豪感感觉很烦他打扰我。我最崇敬《三国演义》里的张飞,长板坡一个喝退曹家百万兵。有一次我看《三国演义》上晚自习还看《三国演义》连作业都没写,我把作业带回宿舍写,但是早上没有起来又拿回去了,本来想吃完饭上班级写的,但是一回到班级又想看。

  那段时间我表现很好,由于看《三国演义》的原因我犯了好几次事,给我抹黑了,但是我认为值的。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3

  从天下大乱到诸侯割据,从三国鼎立到重归统一,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就是《三国演义》。这本书主要写魏、蜀、吴三国之间发生的斗争,从东汉末年一直写到晋朝建立,刻画了200多个人物形象,许多人物都鲜活生动,跃然纸上。张飞喝断当阳桥、赵子龙单骑救主、刘皇叔三顾茅庐、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等传奇故事至今依然口口相传,“智绝“诸葛亮、“义绝“关云长、“奸绝”曹操,更是被人们津津乐道。由此可见,《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在民间的深远影响。

  虽然人物众多,但是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几位英雄人物。

  刘备,出身正统,是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阁下玄孙,汉献帝称刘备为皇叔,是作者着力歌颂的一代明君,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的君主楷模。他慧眼识才,知人善任。先得徐庶、后得卧龙诸葛亮、凤维庞统,武将更有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五虎上将”之说。“三顾茅庐”求诸葛亮出山就是广为流传的求贤故事。他韬光养晦,厚积薄发。

  曹操白门楼勒杀吕布之后,实力强大,彼时刘备势单力薄,难以立足,不得不寄曹操之篱下,曹操便趁机试探刘备的志向,就有了“青梅煮酒论英雄”的精彩篇章。曹操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惊落了匙著,又从容俯首拾起。曹操便嘲笑他胆小,不再提防他了。刘备巧妙骗过曹操而自保,以至于后来成为曹操最大的敌人。这次惊心动魄的斗争,其精彩程度不亚于鸿门宴。

  刘备的过人胆识、雄才大略可见一斑。他宽厚仁义,爱民如子。“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当阳兵败撤退时,十几万百姓跟着他渡江,虽然形势万分紧急,但是他始终与百姓在一起,深得民心。

  与刘备对立着存在的曹操被作者写成一个“暴君”,他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无疑是极端自私的。小说中的曹操奸诈残暴,嗜杀成性,杀戮人民,发掘坟墓,借刀杀人,甚至梦中杀人,真真不愧为一代奸雄!思考之下,不难发现,罗贯中有意使用对比的笔法,让刘备的仁厚和曹操的奸诈形成巨大的反差,从而树立一个万民拥护的明君形象,进而表明作者以汉室为正统的.“拥刘反曹”的政治立场。

  如果说刘备是作者理想的的“圣君”,那么,诸葛亮当然就是圣君的“标配”:贤相。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几乎被塑造成一个“完人”。生逢乱世,躬耕南阳,读书不求甚解,识天文,晓地理,神机妙算,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有经天纬地之才,治国安邦之能。这些都广为人知,不再赘述。

  让我最为感动的是他的忠诚,集中的体现就是那篇至今读来依然催人泪下的《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可谓字字珠玑,字字血泪,充分表达作为托股之臣的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贞不二,赤胆忠心,以至于宋代爱国词人陆游激动地写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爱国将领文天祥也遥相呼应道:“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心怀天下,忠贞爱国,正是我们这个火热的时代所提倡的价值观,也是我们这个民族固有的优良传统,我们当代青少年有责任继承并发扬下去。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三国英雄已随时间的洪流定格成历史的剪影,留给我们无限的感慨和深深的思考。“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愿我们在品读小说、回味历史的时候,能有所感悟,有所借鉴,愉悦精神的同时能拓宽认知,升华境界。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4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泪。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东汉末年,三国鼎立,豪杰辈出。蜀国大将赵云,眉头紧锁,誓为国效力,满腔热血。

  这是一位爱国将领。

  也许,他没有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但他身披铠甲,无所畏惧,势不可当;也许,他没有刘备的雄才大略,但他久经沙场,肩负重任,精忠报国。是的,这就是赵云,一个铁骨铮铮的热血汉子。他有沸腾的血液,不凡的功夫,忠诚的真心。他默默无闻,却所向披靡,钢铁般的意志令敌人毛骨悚然。但他,对主公,对国家,对事业,始终捧出一颗感激的、认真的、忠诚的真心的。

  在刘备和老百姓们前往江陵的路上,曹军在当阳追上来了。由于兵力不够,刘备和几位大将只好拼死迎敌。赵云看着因战争无辜死去的老百姓,他心里泛起一阵难过。在敌人面前,他是个刚强的将士,但面对那死去的百姓,这个男人的心里满是柔情,此刻,他的心在滴血,在流泪。他怒吼一声,单骑救主,杀出一条血路,找到了身受重伤糜夫人和阿斗,糜夫人不想连累赵云,便放下阿斗,自己翻身跳进枯井。赵云含泪抱起阿斗,看着怀中的阿斗,又看了看身后几千个兵,飞身上马,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保护好阿斗!

  满身是血的赵云好不容易甩掉了曹军,看到刘备等在树林下面休息,泪流满面的将糜夫人的死的事情讲了出来。这时的赵云,是完完全全为国、为民流泪。他的眼泪里,是一个将士细腻的情感,是一个男人博大的爱,更是一个忠臣的深情。“赵云就是粉身碎骨,也要报答刘主公您的大恩!”字字铿锵,句句落实,话语间,透着视死如归般的坚强。在以后的战争中,他都跟随刘备南征北战,不离不弃。

  孙权听说刘备进了西川,一心想夺回荆州,用阿斗作为条件,同刘备换取荆州。哪知被赵云识破,追上了周善的船,说什么都要将阿斗留下,接而跳上船,与士兵打斗了起来。后来,由于张飞加入,阿斗得以平安的回到刘备身边,赵云再次救了阿斗,而孙权的如意算盘也因此落空了,不得不打消攻打荆州的念头了。

  赵云的及时救助是个大功,原来他做事竟如此的细致,而且毫不含糊,蜀国,就需要这样的人!就需要这样忠勇、爱国又不失谋略的大将!

  合上书,我闭上眼,深深的吸了一口气,赵云的形象在我脑海中久久不能散去,他的'战斗,他的话语,他的泪水,他的救助,他的怒吼一一在我脑中回放着。我仿佛看到了他眼睛里喷发出的气,愤怒之气,忠勇之气,爱国之气。

  爱国,往大了说,不仅仅是在心里爱着国家,为国着想,而且还要在国家有危机时,挺身而出,团结人民,并以自己为榜样,肩上背负着领导的责任和神圣的使命,这是件很严肃的事情;往小了说,只要你心系祖国,即使你力量薄弱,但你只要能做好自己,会做人,做好人,会做事,做善事,也是对祖国最好的报答。

  作为一个初中生,我虽然没有赵云一样的博大情怀,也不是什么国家的带头人物,但我拥有一颗真诚、爱国的心,我无法在危急时刻改变国家的命运,也不能在遭遇灾难时重振人心,但我相信,我的力量和影响虽小,总不能不所事事吧,但总归可以做些什么吧!

  我可以帮助他人,解决他人的难题;我可以给病人亲切问候,给他们希望;我可以管理好班级,给老师一个轻松的课堂;我可以布置好板报,为同学创造一个向上的学习氛围;我可以做好卫生,使环境清爽洁净;我可以为父母分担家务,让他们少些疲劳;我可以给人们带来幸福和微笑,使他们为我的存在而快乐。这还不够么?

  我爱国的绵薄之力,我却把它扩大、扩大、再扩大,发展、发展、再发展。我甚至可以让别人快乐了,难道,这还不够吗?

  爱国,不是口头上的承诺,而是要用行动去证明的。一个国家,就相当于一个集体,你是否真正关心它,会在你的细节上体现出来的。不要说你不能,你不会,你做不到,从现在开始,尽你的能力,做好你能做的,做到让别人快乐,你的力量就会感染别人,你就知道怎样爱国了。

【三国演义读后感】相关文章: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6-24

三国演义读后感05-20

《三国演义》读后感05-18

《三国演义》读后感06-12

三国演义读后感06-14

[精选]三国演义读后感07-19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07-20

【精选】三国演义读后感07-10

(精选)三国演义读后感07-11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