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呼兰河传读后感15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呼兰河传读后感1
书是读不尽的,就像是海一样。寒假里,我读了一本萧红写的关于她童年趣事的好书——《呼兰河传》。
书中写的呼兰河是东北的一个小镇,这里就是萧红小时候生长的地方。在这里有着她童年时快乐的回忆:“呼兰河城里住着我的祖父,我家有个园子,里面五颜六色的,很漂亮,很新鲜,让人感觉十分有活力。在园子里无论我怎样闹,祖父总是放纵我,宽容我。有一次,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给他戴花。祖父只知道我是在捉弄他的帽子,而不知道我到底是在干什么。我把他的草帽给他插了一圈的花,红通通的二三十朵。我一边插着一边笑,当我听到祖父说:“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也怕闻得到的。”就把我笑得哆嗦起来。等我插完了,祖父还是不晓得。他还照样地拔着垄上的草。我跑得很远的站着,我不敢往祖父那边看,一看就想笑。所以我借机进屋去找一点吃的来,还没有等我回到园中,祖父也进屋来了,那满头红通通的花朵,一进来祖母就看见了。她看见什么也没说,就大笑了起来......”。此时此刻,我的思绪回到了儿时与奶奶一起在田间的情景:奶奶在菜地里忙个不停,我也跟在后面鼓捣着,不一会,奶奶回头一看,着急地朝我奔来,又好气又好笑地说道:“你这个捣蛋鬼啊!”隔壁的婶婶听见了一瞧,乐得哈哈大笑。原来奶奶在前面撒种子,我以为她在地里藏了好东西,随后就将之刨出。
萧红小时候还是封建社会,乡村农民都十分迷信,个个奉若神明的。有一个团圆媳妇,成天受到她婆婆的欺负,半夜都能听到她的叫声。后来家里人听跳大神的'主意,用开水给她洗澡把她折磨个半死,她的病越来越重。之后,来了一位云游真人,用迷信的法子帮团圆媳妇治病,婆婆虽然信奉但是却舍不得给钱,团圆媳妇最终被折腾死了。读到这儿,我的心情无比沉重,我在想,不一样的时代,每个人的童年竟然如此的不一样。
读了这本书,我们不仅仅感受到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乡村生活,还得到了一些启示,我们要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不要抱怨自己的人生,生活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非常珍贵的,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平平凡凡,健健康康,这才是我们所向往的未来。
呼兰河传读后感2
在我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后,我更加深刻地觉得坚强与勇敢是生活的必需品。坚强、勇敢给予了我们生活的希望。
这本书中,作者以“我”为视觉线索,写出了呼兰这个小镇上的很多故事,揭露了当时的社会风气。我看完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书中出现了很多代表人物,其中有一个人物让我印象深刻,他就是冯歪嘴子。
冯歪嘴子是磨坊里一个老实的伙计,但这么一个老实的人,心里面却渴望着自由。他冲破了封建制约,选择了和王大姑娘自由恋爱结婚,这在当时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举动啊。后来,王大姑娘去世了,他不在意别人的冷嘲热讽,靠着自己的坚强与勇敢,把自己的两个孩子抚养长大。这个故事中蕴含着一个真谛——坚强与勇敢是生活的希望。
生活中我们总是会被各种各样的困难所困扰,它们像一个个怪兽一样在前方等待着我们去挑战。有的人在困难面前会变得渺小、怯懦,而有些人会将困难当做一种磨练,升级打怪,在绝望中产生的勇气尤为可贵。勇气给了我们面对困难不低头的动力,从而继续前行。正所谓“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那些在困难面前坚强不屈,笑对生活的人,是生活中的强者,终会看到雨后彩虹。
在我看到冯二嘴子在面对冷嘲热讽时,并没有一味去解释、去生气,而是为了生存不断努力时,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我想到了之前看到的一个新闻,山区里的人们每天都是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十分艰苦,可他们并没有唉声叹气,满脸愁容,反倒是时刻将笑容挂在嘴边。大人们努力种地,小孩们每天翻山越岭去上学,天还没亮就要出发,等回到家时,天已经黑了。他们在生活的磨难前,靠的是自己内心的坚强,靠的是敢于抗争的勇气,是多么值得人敬佩。我生活在一个和平包容的年代,每天只需要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就够了,但面对生活的挫折时,我也会有抱怨,也会停滞不前。现在想想,和他们对比起来,我们是多么的幸福,又有什么资格去抱怨呢?
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坚强与勇气的可贵,也知道了只要努力奋斗,那么“世上无难事”的另一种含义。
呼兰河传读后感3
暑假里,我看了一本上世纪40年代的著名作家萧红写的书,书的名字是《呼兰河传》。这本书还被著名作家矛盾评为: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图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作者萧红用灰色、轻松和真实的笔调描绘出了她小时候在祖父家呼兰河所经历的种种事情,从这本书里,我看到了萧红和她那和蔼的祖父度过的美好时光,看到了中国最败落的'时期的人们,过着清贫安康的日子却又摆脱不开迷信的影子。
在这本书中,充满了人们对妖魔鬼怪的惧怕,对大自然的顺从,其中有最显着的一个事例:呼兰河这个镇子里,只有几条主要的大路,通往集市或是其他乡镇,其他几条都是一些小路,其中有一条小路,路两旁只有几家零零碎碎的店铺,什么开磨坊的,做豆腐的,生意也十分;冷清,因为这条路的中间有一个大坑,这个大坑在这里已经有多久了,没人说得清楚,只是这个大坑隔断了一条路,却也没有人去管它,人们宁愿多走一些路,也不远去管这个坑,所以许多年下来,这个坑一直也没有人来填平,因为大家都觉得,突然有个坑出来,肯定是天意,如果填平了这个大坑,不是违背了老天爷了吗,所以,也就对它熟视无睹了。
这本书里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什么那户人家有人病倒了,或者倒闭了,就请镇里的巫师来跳大神,跳完了大神,最后还是照样病着,照样倒闭,或许人们只是找个安慰罢了。小时候的萧红在家里并不是重点,有时还会是妈妈唠叨的对象,看完了人家的跳大神,回到家里在阁楼里翻东西,跟祖父在院子里割菜,成了萧红的童年生活。
成语零零碎碎:细碎的事物。如:清·李汝珍《镜花缘》第22回:“还有平日做的打油诗、放屁诗,零零碎碎,一总都就了饭吃了。”又如:请把这些零零碎碎收拾好。
成语熟视无睹:熟视:经常看到,看惯;无睹:没有看见。看惯了就象没看见一样。也指看到某种现象,但不关心,只当没有看见。如:晋·刘伶《酒德颂》:“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唐·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是以有力者遇之,熟视之若无睹也。”又如:对于损坏公物的现象,我们决不能熟视无睹。
呼兰河传读后感4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唯有书籍,能把辽阔的时间浇灌,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我也一样喜欢读书,书带给了我许多乐趣,也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最近我找到了一本我爱的书《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茅盾称这本书是“一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惋的歌谣,展示了作者独特的艺术个性,为世界开出一株美而艳的奇葩。”此书带我走进了二十世纪初那个离我很遥远的世界,让我领略到了那时的东北小城呼兰的风土人情,真实又生动地将老百姓落后、平凡的生活状况呈现在我面前,让我感受到一种平庸又愚昧的精神状态。不过,在那里有着充满生机的园子,有和蔼可亲的祖父,也有着作者度过的那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十字街上拔牙的洋医生,胡同里卖麻花的小贩,粉坊里挂粉条的工人,这一幕幕都被作者用诙谐幽默但又不乏童趣文字,描绘的淋漓精致。每个人物都有他们自己的生活,也有不同的故事,时而让人发笑,时而引人深思。这些个文字让人读着读着,就不由得让我回忆起更稚嫩年岁时自由玩耍的往事。
在书中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写于小团圆媳妇的那一章节,那是一个12岁的小姑娘,正直天正烂漫的年龄,本应该在父母面前撒娇的她,却被千里迢迢送来这里童养媳。我不太喜欢这段文字,可能我还不够了解那时候的`风土人情。因为活泼,她常常遭到婆婆的打骂,不管白天黑夜,一天八回,有几回,被吊在大梁上,被鞭子抽打,被烙铁烫坏脚心……。就这样,美丽的姑娘永远停止了她的活泼。多么愚昧、可悲的故事啊!
平凡的生活里有许多平凡的事情,但每件事对于某个人来说都是不平凡的,我也正是因为享受着平凡的生活,才会对这本书如此的喜爱。安稳、平淡却那么深入人心,偶尔一页读完了仍会被这里的文字“拴”住,它们是如此的有魅力。书的字里行间有一种朴素的流畅,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空,听着作者将小时候的童年故事娓娓道来,尽管凄婉,但依旧动人。
呼兰河传读后感5
一天买了本《呼兰河传》,到家就读了起来。其实初读《呼兰河传》,我并不怎样喜欢,耐着性子看了一遍,随手就丢到一旁了。当我重新翻那本《呼兰河传》,细细品味,才发觉得它的精彩。
灰色的基调,平静的叙述,黯淡的画面,这就是作者笔下的小城呼兰河,它并不繁华。在那里,到处可见由于人们的无知和腐败而引发的一场又一场的灾难。一个又一个画面,一个又一个杯具地出现,让我不知道该如何去评判哪个更值得我同情,哪个更值得我痛恨……
文章的第一章所出现的一个镜头,就让我感慨万分:在东二道街上有六七尺深的`大泥坑,人们和家畜常常会遭受到灾难。人们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有,但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过把泥坑填平。多么愚昧的人们呀!在他们的脑海里就要顺应社会,顺应天意,人是不能违抗天命的,这不能不是他们的悲哀!
作者在文章中一向写到"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这就为里面人物的杯具埋下了伏笔。文章中的小团圆媳妇刚来胡家的时候只有十二岁,正因长得较高,怕别人说她谎报年龄,便说是十四岁,但尽管如此,人们还说她有意隐瞒。她"黑乎乎的、笑呵呵的",人们便说她大大咧咧,一点没有媳妇的样貌。不久她的婆婆时常整夜整夜地打她,说是能够让她更懂事听话;还认为她身上有病有鬼,于是用尽了各种迷信法:请"云游"抽贴、请人来跳大神、甚至把她放在水中煮……最终,小团圆媳妇被无辜地折磨死了。
我真正感受到情绪欢快起来是在祖父出场后。从作者——一个四五岁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一切都陌生而新奇。年幼的"我",整日随祖父在后园尽情玩耍。锄草、抓蝴蝶、吃烤鸭、缸帽遮雨……皆描述得妙趣横生,意兴盎然。这一幕幕,作者都用诙谐幽默充满童趣的语言描绘得淋漓尽致。我竟不自觉地我拿自我的童年和作者的童年去比。在我看来,读了《呼兰河传》,觉得作者的童年是美丽而又寂寞的,更感受到自我童年的愉悦与幸运。
读这本书时,愉悦伴着沉痛,随着小主人公萧红的脚步,我偷窥到旧社会的腐败与黑暗,很庆幸那只是萧红的童年。但,这是无法逃避的历史,让咱们了解过去,了解历史,永远不好重蹈覆辙。
呼兰河传读后感6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个暑假,我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让我深有感触。
《呼兰河传》的作者是萧红,原名张乃莹,她生于1911年现哈尔滨市呼兰区,1942年逝世。她是民国时期著名女作家,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她出身于地主家庭,幼年丧母,父亲重男轻女,只有祖父疼爱她。他在鲁迅、茅盾等名人的帮助下开始创作。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是一篇散文诗,共八章。文章写了在作者童年生活中是孤独和寂寞的。小传并不大,总共就那么几条街,那么几个店铺,不用挂招牌就知道是做什么生意的。小传里的人们都过着单调的生活。东二街上有个大泥坑,本应该是居民们出行的障碍,却成了大家的乐趣。谁被困住了,周围看热闹的总是比帮忙得多,泥坑中的故事也成了小传人的话题。除了泥坑外,小传的人们最期盼的便是一年一度的各种节庆,如:跳大神、看大戏、放河灯……小传人是寂寞的,只能在这些固定的、单调的热闹中寻找那已经沉没多时的快乐。在这寂寞的小传中,祖父家的`后园是“我”的天堂。在那有各种蝴蝶、蜻蜓、各种花卉和树木,这是“我”寂寞的童年生活中唯一的亮点,留下了“我”和祖父许多美好的回忆,祖父不仅陪“我”玩耍,在晚间祖父教“我”背唐诗,对“我”进行启蒙教育,这些让“我”感到无比快乐和温暖。冬天,后园萧条了,储藏室便成了“我”的活动场所,每当“我”翻出一件旧物时,都会顺带出一件往事,让大家回忆满满。
还有老王家的团圆媳妇,因打骂过度得病,而老王家却不请大夫,花大钱请真人和大神治病,最后团圆媳妇在捉弄中离开了世间,看热闹的人也渐渐散去,反映出了呼兰河人的愚昧无知和冷漠……这些写出了萧红孤独和寂寞的童年,而她想要的却只是自由和快乐。
萧红她用这动人的笔调,在《呼兰河传》中写出了她记忆中的家乡和童年,一个北方小镇单调的美丽和人民的善良与愚昧。她小说的风俗画面并不仅为了增添一点地方色彩,他本身包含这巨大的文化含量与深刻的生命体验。难怪茅盾在序中写到:“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传读后感7
开始读《呼兰河传》,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为什么里面的人物都好像一点儿情感都没有为什么除祖父外,人们都是那么地自私自利为什么他们不但不认为损人利己的行为很可耻,不同情收到伤害的人,反而会像看戏一样叫好,或是哈哈大笑这些场面像一把把尖刀刺进我的心,又仿佛将我置于冰天雪地,被冷漠的人心冻得阵阵颤抖。
我一向相信,人都是有请的,不论环境多么恶劣,不论生存多么艰难。若不是那一份情,奥茨怎会为了减轻大家的负担而选取走向暴风雪中的死神若不是那一份情,余秋雨笔下的信客怎会数十年如一日地顶着重重压力奔走于城乡间,只为不辜负老信客的嘱托于是,我不敢相信,呼兰河的人们,怎样这般自私无情。是的,极端的自私无情——对和自己亲近的人更好,这是人之常情,可书中的人,连父母去世都不会很悲伤,连自己的女儿要嫁给穷人家受罪,亲娘也只撇一句:“这都是你的命!”
看到后面,我渐渐明白,自私和无情,原先都是一个表象。自私源于资源匮乏,而无情则是由于精神的空虚。
我们都是凡人,在资源不能满足每个人的需求时,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是人的本能。呼兰河的资源有多匮乏“人们对待叫花子们是很平凡的”。为什么很“平凡”,有一个原因就是,这样不幸的人太多啦!再有,人们连每顿饭都要精打细算,又如何去顾及他人呢
再来看他们的生活状态。“人活着是为吃饭穿衣”,“人死了就完了”——这将是多么无聊、空虚的一生啊!呼兰河的人们只有一个目标:活着。纵使遭遇了再大的不幸,又能怎样样呢还不是只有一个继续平静地活着!心中就是再悲痛,大哭上几场,到头来还是要应对白天黑夜,春夏秋冬这样活着。看起来他们活得有好处(“为了吃饭穿衣”),可事实就应是,吃饭穿衣是为了活着啊!于是,我们从这“不假思索”的回答中听出了深深的无奈。他们必须是想过“人活着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的.!表面的“不假思索”也许是被他们思索过无数遍的结果!但是,得到了答案又能怎样样呢况且也没有人能够回答。于是他们发现,与其纠缠于这个问题,还不如想想有什么办法赚钱!这样活着,当然会极度空虚——这和等死有什么区别则这种极度的空虚下,人们的“娱乐”就显得残酷而又苦涩。一是拿别人的不幸取乐,小说中的说法就是“说长道短”;二是迷信。每一天生活在说长道短和迷信中的人怎样去做一个有情有义的人
也许,在稀缺的物质和空虚的精神下,自私和无情会是唯一的选取。
呼兰河传读后感8
前段时间,我们学了《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它节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课后我给孩子们布置了阅读《呼兰河传》整本书的任务,既是为了扩大孩子们阅读量,也是为了第二单元的习作“写读后感”做准备。为了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致,我也特意找来这本书和孩子们共读,并且率先写了一篇读后感,就当是下水文,与孩子们共享。
《呼兰河传》这本书是萧红客居香港时写的一本自传体长篇小说,主要讲述了她童年时的故乡——呼兰河城的风土人情。在这本书中,萧红没有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只是将小城的种种,如涓涓细流娓娓道来。这本书的语言并不华丽,但朴素的语言,平凡的人和事同样扣人心弦。
当我读到小团圆媳妇不幸去世时,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为小团圆媳妇的惨死感到悲痛,也为旧社会人们的愚昧无知感到愤懑。她才只有12岁,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年龄,却很不幸地被卖到老胡家做童养媳。原本健康、活泼的小姑娘,却因为不懂得害羞、怕人,遭到了她婆婆各种残酷的教训,只为了让她“更听话、更懂事”,被吊在大梁上打,用烧红的铁烙脚心,众目睽睽之下用滚烫的水给她洗澡……就这样,一朵还没来得及盛开的花,就此夭折了。造成这一悲剧的罪魁祸首,难道仅仅是她婆婆的残忍无情吗?害死她的是当时人们封建、迷信的思想,是人们的.无知与落后。可见,萧红生活的那个年代多么的不幸,小团圆媳妇只是众多不幸的人当中的一个,呼兰河城就是旧社会的一个缩影。
与小团圆媳妇相比,萧红的童年要幸福得多,因为她出身在一个相对富裕的家庭,还有一个非常疼爱她的祖父。祖父的眼总是笑盈盈的,带着她在园子里浇水、种菜、摘黄瓜,教她读诗,给她做烧鸭,给了她无限的温暖与快乐。然而,她的童年也是寂寞的,母亲对她很凶,父亲冷漠无情,祖母对她没有感情,祖父是童年时唯一让她知道这世间还有爱的人。可当童年逝去,祖父抛下她离开人世,她的世界里只有乌云,她拼命逃出那没有阳光的家,独自漂泊于世,尝尽人间冷冷暖。尽管书中没有“伤感”这个字眼,但看似欢快的语调里却夹杂着一种淡淡的忧伤,让人不禁为她心疼。
读这本书时,愉悦伴随着沉痛,随着萧红的脚步,我看到了旧社会的一角,很庆幸那只是萧红的童年,也很庆幸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进步的年代。呼兰河留给萧红的,正是萧红想要告诉我们的,了解过去,珍惜当下!
呼兰河传读后感9
打开《呼兰河传》,灰暗的色彩,平静的叙述,把我们带到了20世纪初的呼兰城。
走进小城,在灰色的天空下,人们日复一日平静地生活着,春去,秋来,循环往复。唯一飘出笑声的地方,就是作者跟祖父在一起玩耍的后院。作者的童年生活快乐,却也寂寞,从祖父这里她获得里唯一的家庭温暖,祖父对作者无微不至的关爱,是作者心底最温暖最美好的回忆。除此之外,在《呼兰河传》中,作者通过所见所闻,描写了呼兰人的圣湖和他们身上发生的故事。
小城种的人们,大部分都是看客,他们愚昧无知,冷酷无情,对生命漠视。
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见人一点不知道羞”“头一天来到婆家,吃饭就吃三碗”“大漠大样的,两个眼睛骨碌骨碌地转”……这一切都表明了这个女孩子并不像谨小慎微的团圆媳妇。于是,婆婆开始“好心”地教导才十二岁的小团圆媳妇了。却没想到出了事,小团圆媳妇“病”了。然后,“热心”的各位邻居带来了各种偏方,请胡仙、跳大神、闹神闹鬼、画符、用开水烫……一一试过后,小团圆媳妇终于不再反抗,不再天天笑呵呵的了。她死了,终于“回家”了。
让人毛骨悚然的治病过程,就是在各个“热心肠”的邻居的围观下完成的,人命在他们眼里算什么!也许还比不上几块豆腐。这是什么样的'吃人规矩!这就是打得小团圆媳妇丢了半条命的规矩,这就是呼兰人守着的老祖宗留下的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它吃掉了小团圆媳妇的生命,更吃掉了千千万万呼兰人的心。他们像是没有知觉一样,麻木愚昧,自欺欺人,真是可恶,可叹!
万幸,在冯歪嘴子身上,我们看到了些许希望。他在王大姐死后,一个人独自带着两个孩子,生活虽是艰辛,但他并没有放弃,他“改担水,担水,该拉磨,拉磨”。冯歪嘴子坚强地过着自己的日子,“他虽然也常常满满含着眼泪,但是他一看见他的大儿子会拉着小毛驴饮水了,他就立刻那含着眼泪的眼睛笑了起来”。是啊,哪怕生活再苦再难,只要有希望,一切就都会好起来的。而这,我想也是作者萧红的期待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10
在这个暑假,带着对于作家萧红的一种神秘感,带着对于《呼兰河传》的一种新鲜感,我翻开《呼兰河传》。
萧红用着细腻的笔触,平静的话语将我领进了1940年的东北,一个没落的村庄。我随着这个生活在呼兰河小镇的小姑娘萧红,慢慢体会了呼兰河的生活。小姑娘萧红有个欢乐而又有些寂寞的童年。在她的童年里,只有她,祖父和后院,年年种着小黄瓜,大倭瓜,年年春秋佳日抓蝴蝶,蚂蚱,蜻蜓,慈祥而犹有童心的老祖父是她唯一的伴侣,她和祖父一起生活,一起劳动,清早在床上学舌似的念老祖父口授的唐诗;白天缠着老祖父讲那些已经听厌了的故事活看看那左邻右舍千年如一日的刻板生活;晚上甜蜜地躺在祖父的怀里熟睡去。她和老祖父一起“种田”,一起“收果”,“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应该就是这个样子吧。
在这座大花园里,童年的生活充满了乐趣。这也勾起了小时候我快乐的童年,那充满温馨的一段时光。在每个人的记忆里,童年是无忧无虑的,是一首诗,一幅画,是一曲歌,一阵风。童年里,我们自由自在的玩耍,没有烦恼,没有纷争。三月桃花连十里,我们在春风的吹拂下放风筝;六月荷花满池塘,我们在游泳池里享受水的清凉;八月丹桂满枝黄,我们在深秋品尝美味的瓜果;十二月梅花雪里藏,我们在雪中享受晶莹的世界。相比萧红的童年生活,我们不知幸福了多少,幸运了多少,我们还是十分怀念童年,这让我想起了萧红更加怀念童年的原因,写下了《呼兰河传》。虽然没有多少优美的情节,但处处都是故事。
读到小团圆媳妇去世的时候,我心理很难过,很纠结,很愤愤不平。小团圆媳妇才12岁呀,她的年龄比我们还小,还是一个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年龄,却被过早的嫁了出去。一个健康、活泼的小姑娘,因为穷,因为生活,被卖做童养媳,没有妈妈疼,这已经够可怜了,可她拼命的干活,还是动不动就会遭受到婆婆的打骂,遭受一个说是为了让她更听话、更懂事的婆婆的“教诲”。一朵还没来得及盛开的鲜花,就此夭折了。小团圆媳妇她没能变得“更听话、更懂事”就去世了,而这一切的一切,难道只是因为她婆婆的残忍、愚昧和无知吗?我隐隐觉得,这也是呼兰河人们生活态度造成的。在小团圆媳妇的遭遇里,我们很同情,怜惜她,我们为她叫屈,憎恨她的婆婆,从头到尾,愉悦陪着沉痛,我偷窥到了旧社会一角的xx。
萧红的《呼兰河传》,幽默,讽刺,带着一种甜甜的美。
呼兰河传读后感11
一到冬天大雪便封了路,而最繁华的地方是东西和南北走向交汇的十字街,呼兰河就是这样一个略显荒凉的小城。萧红的童年在这里度过。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激昂的评判,我们只是随她用六七岁孩子的眼光看着这世界。
“我”最爱的地方是后园。后园里有果实,有杂草,玉米如果愿意,能长到天那么高。一颗樱桃树,一颗李子树,虽然不开花,不结果,却寄予了“我”美好的期望。祖父是“我”最好的朋友,他总是挂着慈爱的笑容,带“我”去地里掰苞米吃。下午在后园里除草,任“我”给他戴了满头鲜花,还以为是今年雨水好,自家玫瑰香飘十里。
“我”在祖父的庇护下一天天长大,却也看到周围的悲欢离合。“我”看到扎花店的伙计把给死人烧的房子丫鬟粘的漂漂亮亮,自己却终日待在昏暗的店里,活得没有人样;“我”看到卖粉丝的人住在风雨飘摇的家,能享受到的美味是雨天房顶上长起的蘑菇,一年到头为温饱而忙碌,却在阳光下流着眼泪唱起歌;“我”看到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初来时健康开朗,黝黑的面容上连一双大眼睛都在笑,却最终受害于封建礼教和思想,在众多“善人”的“关怀”下凄惨死去;“我”亦看到磨坊里的冯歪嘴子冷静坚强,独自抚养两个年幼的孩子微笑面对生活。
“我”的'生活里有封建,有善良,有无奈,有乐观。萧红的笔触简单却也真实,一点一滴,是那个年代的人间百态。
这使我想到了我的童年,同样是与祖父祖母生活在一个小镇。仍记得,那时放学后,爷爷骑车载我穿梭在大街小巷,经过惯常买豆腐的一家,那阿姨便装了豆腐出来,顺便给我切了一小块儿吃。白豆腐吃在嘴里并没有什么滋味,但坐在自行车上啃着豆腐,看西山一点点吞了那火红的太阳,却是无比的快活。更不能忘了的是朗朗上口的古诗和一个人的意识流。你一定不会想到我在傍晚的堂屋里看见“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茫茫敕勒川,亦想不到我在大院的台阶上感受那“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浩瀚与清凉;更不会想到我经过邻居家的篱笆,看到流连在黄四娘家的蝶子栖息在碗大的黄花上。
童年的事,现在想来,时常感动,偶尔神奇。总想着要把那些浪漫的事一一写下,害怕时间一久,竟忘了那时简单的快乐。
呼兰河传读后感12
一座普普通通的城,一群普普通通的人,一段普普通通的故事。
在这座再普通不过的小城里,有两条从南到北五六里长的街,再就是有些小胡同,街上为人而做的设施不多——几家碾磨房,几家豆腐店,一两家机房、染缸房,东二道街上唯一的文化设施是两座小学校,西二道街还有一个设在城隍庙里的清真学校。东二道街还有一个赫赫有名的、全城引为光荣与骄傲的五六尺深的大泥坑,在这里上演了一幕幕让人啼笑皆非的悲喜剧。
在这群普普通通的人中,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别致之处,但他们都是有一个共性——他们对生活都抱着麻木不仁的态度,生老病死皆听天由命,却对于鬼神有着极大的依赖。在他们之中,又有几个再普通不过的人生。团圆媳妇的.悲惨故事,冯歪嘴子的舆论人生,有二伯的“绝后”传言,这些在这座小城里都是大家习以为常却又爱作为饭后谈资的东西,是这群“混日子”的普通人里典型的例子。
在这一段普普通通的故事中,主人公总是爱和她的祖父享受这座小城里的闲暇时光,后院总是“我”的快乐源泉。除此之外,大泥坑、豆腐店、染缸房、漏粉店也都是充满着故事,日复一日,每日似乎都没有什么新奇的地方。
但是,这样普通的三者在萧红笔下,相互碰撞,又生出了令人难忘的新颖。整篇小说朴素流畅,宛如你与作者在一个美丽的繁星当空的夜晚,听她娓娓讲述着呼兰河—她美丽的家乡.尽管凄婉,尽管优郁,却仍然美丽得动人。恰如茅盾所言,比象一部小说更为诱人。
除了那些看似普通的日常故事,令人难忘的还有萧红不一样的笔触——呼兰河这座普通的小城拥有着不普通的美景。呼兰河的火烧云特别的夺目耀眼,照得小孩子的脸是红的,把大白狗变成红色的了。红公鸡变成金色的了,黑母鸡变得紫植色的了。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红堂堂、金洞桐、半紫半黄,半灰半白合色、蔺萄灰、大黄梨、紫茄子……真是色彩缤纷,绚烂至极。不仅那晨景图,火烧云,不仅那园子的蝴蝶,小白菜,狗尾草……使我历历在目。
就这样,我记住了这座有着不同的人情风俗的小城——呼兰河城。
呼兰河传读后感13
看完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我留下了无限的思考。《呼兰河传》讲了萧红小时候和祖父的故事,这本书的语言并不华丽,但朴素的语言,平凡的人和事同样动人。
萧红的童年是愉悦的,正因有了一个疼爱她的祖父。祖父带着他在菜园里,摘黄瓜、浇水,给她点灯笼,让萧红玩得不亦乐乎。让我难以忘怀的还是祖父给萧红点灯笼了,萧红在房间中翻箱倒柜,找出了一个陈旧的、落满灰尘的灯笼,祖父细心地把灯笼擦拭干净,点上蜡烛,给萧红玩,直到坏了为止,但祖父依然笑眯眯的。这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但是祖父却有着惊人的耐心和宽容。首先,萧红翻箱倒柜,家里必须翻得七零八落的,一般家长见了都要大骂。其次,萧红找到了一个破旧的灯笼,一般的家长必须没有耐心擦干净,点上蜡烛给孩子玩。更重要的是萧红把灯笼打坏了,祖父没有把她臭骂一顿,居然还笑眯眯的.。正正因有了这样一位慈祥的祖父,萧红才有了一个愉悦的童年。
萧红的童年是愉悦的,正因有了一个不平凡的村子。这个村子里有一个作恶多端的大泥坑,这泥坑经常弄翻马车,淹死人、牲畜,还阻挡了许多人的前进道路。有了这个泥坑,村里里顿时热闹非凡,翻了马车抬马车,人掉下去了救人,挡住了人从旁边的墙上方爬过去。没有一个人觉得累,更没有一个人要把这个“无恶不作”的泥坑填平。我想,假如填平了这个坑,村子就恢复了冷清,变得寂寞,大家没事可干,失去了抬车的乐趣……当然了,这个泥坑也给村里人带来了“福利”,当牲畜淹死的时候,许多人都去抢猪肉吃,杀猪的捡了回去,就会以半价卖出去。在艰苦的乡村生活中,处处闪耀着人性的真、善、美的光辉。
萧红的童年是愉悦的,正因有了许多人陪她玩耍。冯歪嘴子啊,她们家的厨师啊,都是她的“寻乐工具”,团圆媳妇只有十几岁,她很乐意陪着萧红玩,乐此不疲,但她最终命运多舛。
咱们再也体验不到萧红的童年生活了,但书中字里行间流露的人性的至纯至美,仍然使我的内心暖暖的。
读了《呼兰河传》,读了一个凄美的故事,读出了童年的珍重。
呼兰河传读后感14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我读完全书第一个感受。回头想想,书名《呼兰河传》就有着鲜明的一种印记或是别有意味的标识,我去过的地方不多,但生长在虹桥镇——据传因桥梁远眺宛如长虹卧波而命名的古镇——桥梁众多,水道纵横,对溪河湖海总有一份自然的亲切熟稔,绝没听过“呼兰河”这样的名称。“呼兰河”、“呼兰城”一经叫出,咀嚼不出小桥流水的江南气韵,却能咂摸出独具特色的北地风情。
这风情在萧红笔下不是壮丽无边的风光景致,不是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也不是惊天动地的情情爱爱,就是一个童真质朴的孩子的所见所闻。真,真实地怀想,真实地展露。
呼兰河的人们怎么活着?“一天一天的,糊里糊涂地过去了,也就过着春夏秋冬,脱下单衣去,穿起棉衣来地过去了。”呼兰河的人们活着是为了什么?他们会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地回答“人活着是为吃饭穿衣。”读到这些,给人的感觉是非常麻木和无趣的。对他们来说,一日三餐有块豆腐吃,有大酱下饭都是奢侈的`事情,“温饱”二字已占满心胸,榨尽所有念想,容不下旁的了。
“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着自然的结果。那自然的结果不大好,把一个人默默地一声不响地就拉着离开了这人间的世界了。
至于那还没有被拉去的,就风霜雨雪,仍旧在人间被吹打着。”
顿生民生之多艰的悲凄感!呼兰河的人们也是可悲可恨的。赶车的老胡家接来了团圆媳妇——12岁传做14岁的童养媳——婆婆从最开始的下马威,到打骂、烙铁、请大神各种迷信行为摧残折磨,难以置信的是起因只是团圆媳妇的天真活泼,而不是媳妇样的毕恭毕敬。其间各种请大神、偏方“治病”都称得上酷刑折磨,最终无数看热闹的人,看着12岁的赤身裸体的女孩在大缸里被热水烫了三次,烫一次,昏一次,善心的人上去施救,救活过来后善心的人还要按着团圆媳妇的头接着浇热水。这般冷漠、愚昧的一面,堪比魔鬼。
萧红的《呼兰河传》语言有着独特的幽默与童真,但有些地方令我觉得絮叨和凌乱,可能是未入其境,不得其意吧,《火烧云》和《祖父的园子》也没读出独特见解,有机会再细细品读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15
读完《呼兰河传》,让我不禁心生感慨。
西二道街、东二道街的比较,及东二道街的大泥坑,让人感觉那个泥坑里是有魔力的,吸走了那么多的人,牲畜及马车,但无任何人修补他,是讽刺还是人性的固然冷漠而这种现象在现代礼貌的都市依旧存在,只要不危及自家人的性命,便无任何关心的立场,只是作为莫名的、陌生的、堆满笑脸的无情看客,他们从中感受到的是陌生、冷漠麻木自我精神的偶尔笑料和刺激。
“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生来就任其自然生长,长大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看似如同感受到老子般的潇洒,痛苦,但其隐含其中的淡然、不关心,像个活死人,更让人心痛,没有灵魂的活着,似乎从出生只是为了完成生老病死的过程一样。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跳大神的利用人们对神鬼的敬畏,骗取人们的血汗钱和食物,装大仙的人乐此不疲,进入其中被骗的也是从未怀疑过,任凭哀伤的鼓声勾起内心深处最为难过悲痛的回忆。
“人生为了什么,才有这样凄凉的夜”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娘娘庙与老爷庙的区别和差异对待,显现出的是男尊女卑。自古相传下来的老规矩,对娘娘庙的'不尊,对老爷庙的心悦诚服不都是这般体现的吗?很多节日都是为鬼准备的。例如,唱大戏是唱给龙王爷看的,七月十五放河灯,四月十八也是烧香磕头的祭鬼。鬼神成了第一位,那么人性应当放在何处呢?这个问题引人深思,也必须要重视起来。
呼兰河城里住着“我”的祖父,一段欢乐的时光,只属于我,“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仅有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和祖父共同拥有的后园及玩乐的日子,是祖父慈祥的爱温暖着我,很令人羡慕和感动,祖孙之间纯朴的友谊和爱的传递。除了后园的乐土之外,还有两个小黑屋子的宝贝,任我随意翻看。
“家里边多少年前放的东西,没有动过,他们过得是既不向前,也不回头的生活。是凡过去的就算忘记了,未来的他们也不怎样进取地期望着,只是一天一天地平板地,无怨无尤地在他们祖先给他们准备好的口粮之中生活着。”他们对他们之外的人麻木,连同自我也忘了,也麻木,冷漠的对待自我的过去和未来。
【呼兰河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呼兰河传》教学反思03-30
呼兰河传的读书笔记04-28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05-02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01-29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1-04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09-01
《呼兰河传》读后感:呼兰河的记忆02-05
呼兰河传心得体会04-27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5篇03-16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5篇)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