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时间:2023-09-04 10:43:1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汇总15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汇总15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是很多人推荐的教师读本,在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李要玲老师的倡议下和带领下,和几个朋友共读了此书,每读完一章都不禁赞叹这真的是一本值得我们教师认真读的好书。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后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似乎生命都焕发了光彩。

  “从哪儿找时间,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位教师的来信中发现,原来不仅仅是我们在抱怨着在校工作的繁忙,没有一分钟的空闲时间。苏霍姆林斯基列举出教师在校的工作内容和所需时间确实也是如此,但他认为教师的时间问题主要在于教育工作的作风和性质本身。他举了一节观摩课上极其成功的教师回答其原因的例子,那位教师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地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这种准备究竟是什么呢?这就是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他把每天坚持读书称为“不断流的潺潺小溪”会充实着我们的“思想江河”。阅读不是为了明天上课,而是出自本性的需要,出自对知识的渴求。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成为潺潺不断的小溪。

  苏霍姆林斯基说:年轻人要建立起自己的藏书,让书成为自己的老师,每天去向他们请教;并建议我们,每个月买三本书:(1)关于你所教的那门学科方面的科学问题的书;(2)关于作为青年楷模的人的生平和斗争的书籍;(3)关于人,特别是儿童、少年、男女青年的心灵的书(心理学方面的书)。

  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实际上,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要想真正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中,苏霍姆林斯基以让7岁孩子提水为例,说明儿童从事脑力劳动的力量是不一样的。对于一个学生来说5分是好成绩的标准,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3分就是很大的成功。所以会正确判断每个学生当前在哪方面有才能,今后他的智力怎样发展,是教育才智中极为重要的部分。我们在教学中每年可能都遇到几个比较令人头疼“困难”学生。“关于做‘困难’学生的工作”中,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请记住,愈是困难的学生,他在学习中遇到似乎不可能克服的困难愈大,他就愈需要阅读。阅读能教他思考,思考会刺激智力觉醒。我想,给这些孩子们准备一些能让他们感兴趣的'书籍,或许多年后会有像“费佳”一样的惊喜。

  “阅读”可以说算是这本书的中的主题之一,苏霍姆林斯基本身就是一个可以让学习的楷模。他之所以能成功,正源于他广泛地阅读,和广博的知识。他说:“我私人的图书馆里,在几间房子和走廊里,从地板知道天花板都摆上了书架,有成千上万册书,我每天不读上几页,有时不读上几行,我是无法活下去的。”正因为不断地读书,不断地积累,所以才有了他的四十多本理论专著和几百篇论文,才有了这本被誉为“学校生活百科全书”的《给教师的建议》。

  我想,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不管是谁都是需要不断读书的。只有不间断地读书,通过与书籍结为朋友,让它像潺潺小溪,充实着我们思想的江河,才能让我们真正胜任教师这份职业,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

  通过不断读书或许还能让我们的生命焕发出不一样的光彩。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

  我们都说学习一定要多用脑子,这句话指的就是关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脑力劳动问题。动脑不管对于教师来说还是对于学生本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而关键的问题,因为没有学生的脑力劳动,就不可能有他的发展,也就谈不上教育的技巧,因此,苏霍姆林斯基用了两个章节来谈。他主要是从课堂上来对教师提的建议的。我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教师脑力劳动素养决定着学生的脑力劳动的素养。

  在课堂上,学生对问题是如何思考的,如何掌握新教材的,这里面尽管学生有其自身的动机所在,但教师的引导也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学生的劳动素养乃是教师的劳动素养的一面镜子。”教师想要在课堂上看出学生的脑力劳动如何并适时地进行引导,必须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学生的身上,而要想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学生是如何思考上,就必须对所教的教材有深厚的了解,必须掌握足够多的知识。“教师在自己的关于教材的思考上使用的精力越少,则学生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越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才有精力去顾及学生,才会根据学生的脑力劳动情况而随时自己将要采取的措施。

  二、要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何为掌握知识,如何是将教师所讲的内容或课本上的知识原封不动地装入学生的脑袋,那不叫掌握知识。“让事物和事实现象和事件在一定童话上成为少年学生自己的东西。如果少年感到知识是他的智慧努力的结果。他就能获得并同时运用这些知识。”因此,在课堂上,我们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思想的自由,让他们独立思考,去真正领会知识其实质。特别是对于那些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我们更是要给予他们思考的时间,并认真分析他们是在哪个思维点了断了线,我们要想方设法地帮他结上。

  三、关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问题。

  尽管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我们必须要关注他们抽象思维的发展,因为抽象思维是学生认识世界、开拓眼界,持续发展的一条必以之道。有些学生在低年级学习比较好,而到了高年级学习却落后了,“这正是由于没有借助抽象思维来发展他的头脑所造成的可悲后果。”“要使学生识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东西越多,就越有必要进行概括性的研究,使学生通过思考和推理而脱离开具体的东西。”要想使学生脱离开这具体的东西,必须建立在对事物、事实和现象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没有理解的识记和在此基础上的概括对儿童来说都是有害的。

  四、关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问题。

  首先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我们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容易拿一些新奇的、鲜明的、形象的手段(比如现在用的多媒体)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如果不合适的运用,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是有害的。“经验证明:讲课当中过分地追求激动人心的、鲜明的`、形象的东西,会使得过度兴奋,这时教师不得不提高声音,压倒学生的喧闹声,学生就会更加兴奋。其次,教师要弄明白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关系,因为这关系到学生掌握知识的质量及在头脑中的保持,同时也会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示出已知的跟新的东西之间的内部的深刻的联系——这是激发兴趣的奥秘之一。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用了一个比喻,把课堂的教学活动比作是师生建立的一座高楼,当教师将新的知识这块砖递到学生手上的时候,学生应该知道放在哪个位置,并且它还应该站在远一点看看,这块砖与上一块以及整个建筑之间的关系,这样他才能将这块砖(新的知识)放好。要将已学过的知识变成掌握新知识的一个工具。

  五、关于知识的巩固问题。有些教师认为,知识的巩固就是重复,因此,做过的题还要反复做,背会的课文还要反复背,会写的字还要写上十遍二十遍。而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对复习课越来越反感。“如果我们确知全体学生已经很好地掌握了某一教材,那就既不用着再布置课后去学习它,又用不着以其他方式去复习它。顺便指出,检查家庭作业常常进行得没有趣味,正是因为它是机械地重复早已不止一次地复习过的东西。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3

  《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再根据我国的国情和需要,译者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外从苏霍姆林斯基的其他著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它让我明白了原来学生这样教。会存在那些不足,那样教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读后我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平静,我为大师给我指引教学方向心中激动万分。

  第一个感受:爱学生

  霍姆林斯基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他的文章中使我懂得了:教师的职业就是要研究人,长期不断地深入人的精神世界。世界上没有不可救药的儿童、少年。我们教师就是要做到使这个幼小的人的身上所具有的美好的、善良的人性的东西不受到压抑、伤害和扼杀。因此,每一个决心献身于教育的人,应当容忍儿童的弱点,缺点,甚至不良的嗜好。如果对这些弱点仔细地观察和思索,不仅用脑子,而且心灵去认识它们,那就会发现这些弱点是无关紧要的,是每个孩子年龄阶段所表现出应有的特征时,你会为自己生气、愤怒和加以惩罚的行为感到可笑。我们要理解儿童的行为,懂得儿童是一个经常在变化着的人。教师的心胸要宽广,做到把自己的心分给每一学生,在自己的心中应当有每个学生的欢乐和苦恼。参与学生的活动,让学生感觉老师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懂得这些对我有很大的启发,我带着这种对孩子的热忱投入到工作中去,前途不再迷茫,师生关系会比以前更融洽。

  第二感受:尊重每位学生的.特异性

  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高瞻远瞩,很明智地提出: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得到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又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学生内心的财富。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正如文中提到的语文老师尼娜彼特罗芙娜的学生米哈伊尔一样。尽管米哈伊尔在平时上课中让尼娜彼特罗芙娜气得脸色发白、双手颤抖,但当这个“两分生”——米哈伊尔很潇洒地为她修理好电视机后,尼娜彼特罗芙娜感到非常的难受,甚至是久久地坐着,哭着……尼娜彼特罗芙娜深深地感到自责:我们做教师的人,怎么会没有发觉,在我们认为无可救药的懒汉和毫无希望的“两分生”身上,在他们的心灵和双手里,还蕴藏着天才呢……

  第三点:多读书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儿童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为20:1,30:1,50:1。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我想:这也就是许许多多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的根源。在今后的日子里加大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是啊!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4

  现代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每一个新走入职场的人和身在职场的“老”人都经常感到或害怕自己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害怕新手取代自己的位置,所以社会上的各种培训机构培训项目层出不穷,教师也不能脱离其外。

  主观因素:教师这份职业需要更多更新鲜的知识,需要更高的才干,教师工作由于它的比较稳定性,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亲睐,教师工作越来越抢手。现在人才市场上高学历人才、优秀人才要做教师的不少,非师范类的大学毕业生又争着要做教师,教师工作肯定比以前更抢手。所以老师更要多学习。

  客观因素:教师所面向的学生,见识比我们当学生时的多,观念比我们超前,视野也远比我们开阔,而且他们对外部世界的感受比我们敏锐。更需要我们这些当教师的随时随地自觉主动地接受新鲜事物,去粗存精,不断的加深自身功底。

  看电视时、看报纸时、看书时、网上浏览时,和他人的交往中,和学生的教学中和平日的交往中,我们都要像海绵一样不停的吸水,汲取对自己当前或将来有用的知识。

  均衡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育专家常说:教师的教法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风格,没有最好的教法,只有更适合学生的教法。均衡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以适应孩子们不同的学习方式。孩子们的学习方式千差万别--有些人是视觉型学习者,有些人是听觉型,还有些人是体验型。有些孩子喜欢在安静的环境中学习,有些人则喜欢边听音乐边学习。作为教师和家长,我们要通过多种方式向学生们传递信息,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我所教的科学学科,在每个班级中,使用的方法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对班级中的每一位学生,与他们交流的方法也是需要因人而异。至今我仍记得:有一位六年级的学生,班主任和数学老师提到他总是摇头又叹气,她们对他很好,可他就是不肯写作业,就连考试也是懒懒散散,在试卷上能少写就少写,数学题不想做就懒得去想。每次我到六年级办公室,总能看到他又被语数外老师请来写作业。就是这样的一个被贴上“懒”标签的学生,我对他却没有这些成见,总把他当作普普通通的学生一样看待,而他慢慢地对科学课表现出不一般的兴趣,他每次刨根问底的问我自然常识的问题,我总是有一说一,有时自己不清楚的不确切的,就跟他一起找资料一定帮他弄懂,每次科学考试,班上考高分的肯定有他一个。看着他在科学试卷上满满的字迹,真很难相信他会是其他老师眼中的“不争气”的学生。

  静心静气教书育人

  教育是长期投资的事业,教师的工作需要扎扎实实的态度,任何热闹的包装、宣传、炒作,都不能替代实实在在的一天天的熏陶,一本本的作业,一句句的话语。教师需要的是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气就是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以便更好的超越自己;静气就是要静得下来细细地品味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品尝其中的乐趣,品味其中的意义。静气才能平心,心一平,生活会是另外一番景致,工作也会是另外一番景致。静下心来,受益的是学生,受益的是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而最终受益的是教师自己。

  教育从来不是一时一刻立见成效的简单劳动,虽然我们可能根本看不到现在的不放弃对孩子们的未来会产生什么影响,但我们不必悲哀和气馁,我们在做着天底下最傻又最可爱的事情,而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希望,他们或许很有希望。

  我们提倡校园成为书香校园,不仅仅是创建校园文化,更重要的是养成孩子们的静下心来读书的习惯,更是让教师们也能静下心来读书,读好教育理论书,读懂每一位孩子的心,进入每一位孩子的心,静心交流,使每一位孩子能更健康、更快乐地成长。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5

  “检查练习本吞没了我所有的空闲时间”。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给教师的建议》里提到的一位女教师说的话。刚读到这句话,立即引起了我的共鸣。确实,作为教师,每天被“练习本”占去的时间太多了。我想,怎么样检查学生的作业本应该是一件非常困惑的事情,特别是像我们英语学科跨班级较多的教师,面对着办公桌上一叠叠作业本,重复操作着枯燥、单调的劳动。我们想尽量压缩批改作业本的时间,可是有时候作业本上大量的错误不得不花费我们大量的时间,工作量也可想而知。而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他给了我们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他告诉我们要想减轻教师检查作业的负担,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言语素养。在英语学科中,要重视孩子对英语语言的感觉,对英语单词的敏感性,对语音语调的优美性的。因为语言这门学科,重在学生对其的感觉性。这要培养起来需要教师平时在课堂上花很多时间,不是一时半会能完成的。要将功夫下在平时,通过各种手段来使提高学生对英语的感受能力。苏氏也给了我们很多借鉴的方法,那就是要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把英语用于平时的日常生活交流。将头脑中的.知识和活动建立联系,要把自己的学生从书本和思考引导到活动,再由活动引导到思维和词,将他的知识“投放周转”,这样逐渐会建立他对英语语言的敏感性。

  第二,让学生准备一本错题本,把自己经常错的题目摘录下来,经常拿出来阅读或者反复识记。或者是一本笔记本,一个阶段的学习下来,全面的笔记本包含有许多内容,如随堂笔记、语法精华、规则口诀、English诊所、名言谚语、实用英语等等,一本好的笔记本,是学生学习英语心血的凝聚。

  第三,让学生对于完成家庭作业先做好仔细、周密的准备,以预防错误。在这里我觉得要让学生先喜欢上做作业,这样他们才会认真对待作业。要让学生喜欢作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我觉得应该减轻学生的作业量。布置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作业。像英语这门学科,可以让有声作业和笔头作业相结合,还有就是时常问学生意见。我经常在布置作业的时候问学生这点作业是否过多,毕竟这直接引响到他们完成作业的质量。质量保证,那么教师的批作业时间也随之减少。在学生的作业本上我也会给之于评价,比如说最简单的Good。学生看到他们的作业受到老师的表扬,对他们下次的作业肯定受到鼓舞,学生之间也会彼此鼓励。

  第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情况制定一套检查练习本的方法。但苏霍姆林斯说:“经验证明,最合理的一种方法是定期抽查。”当然小学生的作业我们需要天天检查。可是针对那些课堂上写在书上的作业,我们可以定期抽不同的学生进行抽查。有些教师认为只要检查那些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而我觉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要检查。因为这样你才能清楚你上课的内容是否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吸收,是过于简单还是困难。

  想让学生的作业正确率提高,检查学生的练习本的时间想少下来,重在我们的课堂中的教学效果上,学生习惯的培养。作为英语老师在低年级的时候就注意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培养,先是单词字母的书写工整,然后是培养学生有声作业的认真完成。在中年级阶段,培养学生对语言语音的感知能力,完成作业能认真检查。在高年级阶段,培养学生学习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思维中完成作业,减少机械的重复的巩固练习。学生作业正确率必然提高。这样练习中就不会出现很多让老师感到莫明其妙的错误.

  以我的经验来看,第一,作业要用心布置,不能太滥太多;第二,组织互助的学习小组,小组成员互查;第三,除了论述性的作业,如果有标准答案(不管有几种答案),都可采用在教室墙壁上张贴答案让学生自查的方法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6

  说实话,我本以为《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晦涩难懂的教育理论书籍,而且一直以来,都因为工作忙而疏于静下心来读书,总借口没时间而不能够静下心来学习。寒假里,为了陪孩子养成读书习惯,我随手拿起老公从学校借来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可当我翻开书籍,仔细品味却让我有如获至宝、如遇知音之感。读完此书发现,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读完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二、三年级甚至有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生呢?”是这些学生太笨,是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还是从教师自身寻找原因?因为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学生,所以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恩赐或施展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等待我们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给那些“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后进生。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内容,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进步也好。说说容易做做难。我觉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为我给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试卷。

  我想,我做得不是很好,是我缺少教育素养的原因吧。而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恰恰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占用了我们绝大多数的时间: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处理学生之间的种种问题、应付上级领导的突击检查……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我真是不知道该怎样才能做好所有的工作。每天的工作如此忙碌,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就像书中那位成功的历史教师说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读到这里,我突然之间明白了,为什么有的特级教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让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而自己上课时尽管精心准备,教学环节的设计可谓精心,但在课堂上却往往显得捉襟见肘,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原来,这是因为用一辈子来备课和用课前的几小时来备课,效果肯定不同。大师让我知道了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要知道作为教师,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之一粟。若我们没有“源头活水”,怎可能教出好学生来?所以今后,我要象要求学生那样要求自己: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作为一名教师,对于教学必须全身心的投入,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读书读书再读书。作为教师,我们自己要有广博的知识,创新的思维,然后才能教出具有广博知识,能力突出的学生来。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7

  这本书针对性很强,特别适用于年轻教师。没读书前,我认识不到自己走入一个个误区之中,可是,通过现实的实践之后,我感到我正在走入一个一个误区中。通过读这本书,认识到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要读的书很多,要学的理论很多,实践起来更是要一丝不苟,最后,还要认真反思,让自己做得更好的方法。

  先说说我的误区吧。其实年轻教师就像刚上一年级的小学生,他怕自己做得不对,不好,一味模仿老师表扬过孩子的样子,以为模仿就能够让自己成功,让自己达成老师喜欢的样子。却不再思考为什么这个行为好,这个行为不应该出现在学生中,动脑思考,是他们反应不及的一个思维缺陷。作为年轻的老师,我就进入一年级新生的误区,以为一味从老教师身上学习具体的方法技巧,一味的照搬照抄就能够达成目的,找到一抓就灵的偏方,达到想要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这是错误的,因为我没有思考为什么这么做,这么做得理论是什么呢?比如,校本研究课上,我认真听其他老师的.课,观察他们对学生的评价,但是,一节课有几次评价,评价要达到什么效果,这些都是年轻教师应该思考的地方,怎么样思考呢,我想我应该找到了身上的不足,就是读书来弥补,读书用来掌握先进的科学理念,再联系自己的实际,在反复实践中才能创造成功的方法,从书中不是找依赖现成的经验,而是用优秀的经验进行反思,进一步举一反三。本书中有句话。轻视理论,懒于学习,囤点招数,想走捷径,反应了年轻人的浮躁,这句话,如果放在之前看,我一定仅仅关注,我不能浮躁,我要一步一个脚印,但是现在我才明白轻视理论也是浮躁不负责的表现,我希望我的认识不要太晚。所以我很认真读了这本让我当头一棒的书。本书籍首先讲述了年轻教师的困惑,想做尽善尽美,而在“琐碎”“重复”面前举步不前,但我们可以在“矛盾”中寻求发展,矛盾就是哲学中一分为二的思想,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来提高自己。作为一名教师,需要公平,需要一碗水端平,在工作中,具有高尚的责任感,应该表现在自己应该做、可能做得范围内,做得好,做得深。特级教师于漪认为“激情也是教师不可缺少的素质,教师心中要有一团火,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朝气蓬勃,对学生有感染力,辐射力,只有燃烧自己才能在学生中点燃起理想的火焰,塑造优美的灵魂”。本书对这段文字举的案例是,语文教师讲《井冈山》,二百名战士为了新中国牺牲生命的故事,老师讲到这里,情绪十分激动,延伸到,他没有带好班,辜负了战士们为新中国贡献生命的话,学生们看到老师的泪水,感受到了老师的情感,之后,学生非常安静直到下课。这些均体现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言行一致对于学生是相当重要。作为一名教师要“采百花之密”即善于向优秀教师学习。我们要长期扎实的实践,顽强自觉的学习,就是勤奋读书,联系实际的思考,就是反思,充满个性的创新,和教师密切的联系,就是发挥团队精神,也要求对个人负责,就是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对于年轻教师,应该掌握扎实基本技巧,逐步了解理解并树立正确的理念,我读过一段文字,语文识字课上,学生发现“蚂蚁”“蝴蝶”“蜻蜓”“蚯蚓”等昆虫的名称都有虫字旁,这时老师和学生表现出一样的惊喜,学生编出“蟒蛇地上找吃的,白兔地上蹦蹦跳,母鸡窝里在下蛋,蜗牛树上睡大觉”的儿歌。老师坦率而又热情的表示:“这么好的儿歌,我都写不出来”老师与学生沟通的情感表现得如此自然,如此得当,这样才能在细微处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真诚肯定,记得我讲完《认识时间》赵老师给我评课时,肯定我说,我学会了倾听。在最初的时候,我每次讲课之后,评课时候,老师提出的建议就是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后来我有意识听别的老师如何倾听学生的发言,然后在运用到自己身上。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8

  学校为了提高青年教师素养,特意组建了读书社团,每周雷打不动的一小时共同时间,虽然才开始两周,但是和小伙伴每次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之后,便懂得了很多道理,感觉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豁然开朗感觉,真所谓经典的书籍越读越美,让我更深刻的认识了教育教学这个工作,也为自己在今后的教师生涯中积累了更多的理论,指导自己的言行,不断提升自己。读过后就像有一股清泉不断冲击着我的头脑,让我的思想在不断的撞击中反复锤炼,去腐存新。在读书时,我和小伙伴们常常情不自禁地掩卷沉思,反思自己平时的教育行为,在不断的对比与学习中,找到了一些方法,也找准了目标。从这两次读书中谈谈自己的想法:

  书中第一条是《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关于这点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让所有刚入学的七岁小学生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如提水,一个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竭了,而另一个孩子却能提来20桶,如果我们强迫其中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20桶,那么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了,说不定还会躺在医院里。同样,有的学生对教材感知、记忆、理解得很快,而且在记忆中保持得长久牢固,而有的学生对于脑力劳动感知得慢,在记忆中保持得不久也不牢固。对于有的学生来说“五分”就是成功的标志,可是对于另外一些学生来说“三分”就已经很了不起。所以我们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自尊感,不能挖苦讽刺学生,积极鼓励表扬他们,完善教育教学技巧,因材施教。挖掘每个学生的长处和潜能。

  本书第六条感悟较深,是《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通过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阅读课外书籍来促使其感悟的方法,对于我们在教育中解决对“后进生”教育这块“最难啃的硬骨头”,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比如我在教学中就遇到有的学生一个知识点单独给他讲解很多遍他仍然很困惑。但苏霍姆林斯通过多年教育工作的实践,和对儿童脑力劳动和精神生活的研究,深信:儿童学习困难,功课不及格,落后于别人,其原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在于儿童在童年早期所受的教育和他周围的条件不够好。他认为:当学习困难的儿童跟能力较强的儿童在一起上课学习的时候,需要对他们加以特别的关心和有耐心。不要有一句话,不要有一个手势使得这种儿童感到教师已经对他的前途失掉信心。同时提醒我们:不要强迫儿童尽量长久地死抠书本,而要培养智慧,发展大脑,教他去观察世界,发展儿童的智力。读了这本书,我认为我们教师应当记住:对于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学生、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有爱心、信心、耐心。要相信人人能成才,特别要关心后进生的`成长,但也不要把他们看得和优秀学生一样的能干,这样只会越学越死,越学越笨。而要更注重锻炼他们的思维,发展智力。正如苏霍姆林斯所说,我们的崇高的使命就在于: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选择这样一条生活道路和这样一种专业,它不仅是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给予他生活的欢乐,给予他一种自尊感。所以我认为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尊重每个学生,不能讽刺任何一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生,要格外的关心他们的成长,多花时间和他们相处,帮助他们辅导功课,学会换位思考。

  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书,总会觉得这位教育家是一位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之人,其著作也总让人有一种高山仰止、如沐春风的感觉。表面上看似乎是一本很厚实的教育专著,实际上细细读来,其文的每一条建议之间都有着思维上的连续性,让你在读完一条建议后引起内心和情感上的共鸣,给我们很多的启发乃至教诲。

  这些只是我阅读《给教师的建议》后所获得的一些粗浅的体会,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把这些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未来。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9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所以利用假期读了一些书籍,以丰厚我的知识储备。对于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一书,我谈谈感受较深的几点。

  一、教师要有静气。

  教育是长期投资的事业,教师干的工作需要扎扎实实,点点滴滴,任何包装、宣传、炒作,都不能替代一天天熏陶,一本本作业,一句句话语。所以,教师要的是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以便最好地超越自己;静气就是要静得下来细细地品味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乐趣自然在其中,生活的意义也在其中。

  静下心来,受益的是学生,受益的是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而最终受益的是你自己。是呀,作为年轻教师,有的是满腔的热情和把事情做好的信念,但是要把工作做好,做精,的确需要静。需要静下心来备好每一堂课,批改每一本作业,读几本好书,总结一下自己的不足,细细品位与学生在一起的每分每秒,品尝作为老师的乐趣。

  二、教师要学会做减法

  这一点其实与我们学校老师们口头上流行的要学会“偷懒”相似。那么,在重压之下,我们教师该如何正确偷懒,如何把减法做得更好呢?

  首先,减掉那些不合目的的劳动。

  教育目的是什么?这是做教师的首先应理清的。教师的目的在于促进孩子发展,这是教师目的的全部。一旦将其他目的掺杂其中,尤其将个人目的混入其间,则会带来无尽的苦痛。

  其二,减掉那些无效用的劳动。

  教师的劳动严格地说是脑力劳动,教育的智慧首先在于运用智慧减轻体力的劳作。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反思一下自己的一天,我们会恍然发现我们有许多事情白做了,有一些事情做下来却起了反作用,我们为无效劳动付出了青春与心力的`代价。

  当然了,做减法先要做加法。在我们的头脑中加入知识,用知识来修炼智慧;在心灵中加入理性,用理性指挥我们的躯体。人只有在克服了盲目和情绪化反应之后,才能在繁琐的事务中找到一个支点,依靠这个支点,我们才能挥洒自如,游刃有余。

  三、教师要有宽容之心

  宽容很不易,才成为一种美德。当面对每一个有个体差异的孩子们时,如果我们只以个人的眼光去取舍,唯独偏爱那些乖孩子,排斥那些笨孩子、脏孩子、调皮的孩子、被父母遗弃的孩子,那么我们尚不具备宽容精神。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已迈入了一个多元化的世界,进入这个世界的资格就是具备宽容精神。宽容不易,才使宽容成为美德。 宽容不仅在面对异己时有用,对自己的冲突着的人性而言,宽容意味着造福于自己。宽容会使我们挣脱身心的一切束缚,使我们每一天都很自由。

  是呀,陶行知先生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让我们教师学会宽容,给学生多一点宽容,学生自己就会多一点自尊,多一点自省。宽容,是让学生感受到爱和友谊的先决条件,更是能令其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同时宽容也会使我们教师处事变得更加理性,使自己的工作变智育中心为以人为中心,造就一种民主的教育、生动活泼的教育,这不正是现代教育所提倡的吗?

  一百条建议,一百个法宝,似阳光,如雨露,滋润着我干涸的心田。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读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而读出的更多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作为一名平凡的教师,此书让我感动,更让我深思。但愿在其新锐思想的指引下,做一名幸福的教师。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0

  我们先来听听“巴甫里克”的故事吧。在入学后的最初几个星期里,巴甫里克就感到,他和别的孩子有些不同,一年级的同学们能够很容易地把单个的字母拼成音节并且朗读出来,而他不知为什么要费很大的力气才能把这个字母跟另一个字母分辨开来;同学们只要把一首关于美丽的冬天的短诗用心听两三遍就能记住,可是他无论如何也记不住。他的老师专门为他一个人把那首短诗一连读了好多遍,他也用心地记忆,竭力回想那些词句,但是还是徒劳无功。这位老师给他做的鉴定是:思维迟钝的儿童。然后认为,既然巴甫里克是一个思维迟钝的孩子,那就应当花更的时间来学习。所以在校给他尽量补课,也给巴甫里克的母亲提出同样的忠告。

  然而,在一次参观生物室的时候,巴甫里克面前展现了一个新奇的、从未见过的世界。西红柿的茎不是直长的,洋葱头长得像西瓜那么大,大黄瓜却生长在瓶子里。看到这里,巴甫里克睁大双眼在想:这一切都是怎么搞出来的呢?他想象着,要是在学校的室外园地里,培育出这样西红柿,该有多好呀!可是他算术不及格能去幻想这些事情吗?就这样,巴甫里克面对教科书十分艰难地渡过了小学阶段的四年时间。

  在五年级的一段时间里,学习方面与前四年相差无几,为了他的成绩先后有八位老师找过他母亲谈话。说实在,他母亲也已经见怪不怪了。唯有让他感到快乐的是植物课,植物学教师不像其它老师所说的“掌握教材”,而是让学生去自己获取知识。他要每个学生缝一个布袋,做几个纸袋,以便装各种各样的“生物材料”,准备上课使用。这可乐坏了巴甫里克,他的袋里面装着各种枝、叶、根、茎、花和种子。所有这些,都让学生用放大的镜仔细观看,加以比较,并且画下来。

  直到这时,全体老师才第一次听说,原来巴甫里克是一个非常聪明好学的学生,而他的智慧,用自然学科教师的话来说是“表现在手指尖上”的。后来巴甫里克做了一个培育树苗的试验,居然成功了。从这件事上,开始了甫里克巴的转变。老师们把巴甫里克发展中的这一变化称为“思维的觉醒”。

  这个故事,给我引发几点思考:

  1、我班楼翔这孩子与低年级时的巴甫里克的学习状况非常相似,巴甫里克的智力开发在植物园里,那么,楼翔会在何时何地“思维觉醒”呢?

  2、巴甫里克的小学老师对巴甫里克所作的鉴定是“思维迟钝的儿童”;反思自己,是否也有过对楼翔作过类似的判定。

  3、巴甫里克的小学老师为了让甫里克巴达到标准的救命分上来,硬逼着他在书本面前苦读了四年;而我是否也剥夺过楼翔所有的活动?或者也有过这样想法:你只能先读好书,才能去活动。

  4、植物老师能发现巴甫里克的亮点,认为巴甫里克的聪明“表现在手指尖上”。而我能静静观察楼翔的主动,仔细发现楼翔的亮点吗?

  5、植物学老师让学生去“自己获取知识”,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有了这样的理念和做法,而我呢,在大力提倡新课程标准下的今天,是否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自己获取知识”?

  6、最后提一点思考是: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阅读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他的分析是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

  事实证明,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维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对一点,其实我也有深刻的体会,我们班的许一诺,他的很多方面都是落后于别人,但他很爱看书,思维真的是很清晰的。无论是课堂发言,还是做题答卷,正确率都很高,就是动作慢。可是,像楼翔这孩子,新学的字、词一忘再忘,如何引导他课外阅读呢?不过,这次暑假里我给他布置了一些阅读任务,希望他能读20篇,其中5篇内容能大致讲给我们听。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1

  我读书非常不喜欢读理论性特别强的书,看到书名就不想读,假期学校开展读书活动不得已只得静下心来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进行了全面阅读。读完之后,感觉收获颇多。其中感受最深的是:教师要学会做减法。现代社会中教师的负担越来越重,因为教师除了教育任务之外,还须承担额外的许多社会责任。那么,在重压之下,我们教师该如何把减法做的更好呢?

  首先减掉那些不合目的的劳动。教师的目的在于促进孩子发展,这是教师目的的全部。一旦将其他目的掺杂其中,尤其将个人目的混入其间,则会带来无尽的痛苦。

  其次减掉那些无效用的劳动。教师的劳动严格地说是脑力劳动,教育的智慧首先在于运用智慧减轻体力的劳作。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一天,我们会恍然发现,我们有许多事情做下来却起了反作用。

  当然,做减法首先要做加法。在我们的头脑中加入知识,用来修炼智慧;在心灵中加入理性,用理性指挥我们的躯体。人只有在克服了盲目和情绪化反应之后,才能在繁琐的事物中找到一个支点,依靠这个支点,我们才能挥洒自如,游刃有余。

  当今教育提倡素质教育,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一个多层面、多角度、互动互补的立体工程,诸如身体素质、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业务素质、个人素质、群体素质、单项素质、综合素质的培养等等。而创新,是学生发挥潜力成长成才的基本素质。其培养,必须贯穿于素质教育立体工程的一切层面、所有角度。教师有不同的岗位、不同的专业,但都必须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现者、传导者。如果教师本身缺乏创新素质,又怎么能以“身教”的师表来树揩模,导方向,作人梯?因此,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学校管理队伍,首先必须是有创新素质的队伍,才能把学校办成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而教师队伍的创新素质必须通过“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更新观念,接受新知,强化创新精神。要破“以教为主”、“教与学统一”的观念,立“教为不教”的观念;立全面考察创新能力的观念;立开放办学的国际化大教育观。

  良好的个性一个人的个性的形成既有先天的不同素质基础,又有后天环境条件的影响,而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天环境的影响。就青少年学生而言,影响他们良好个性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对他们进行教育的主要施教者——教师的`个性。教师个性潜在地影响着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影响着施教的成果。教师个性的影响具有导向、凝聚、使学生亲师等多种功能,教师的良好个性品质一旦得到学生的认同,就会激起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由认同到模仿乃至内化。由此可见,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热爱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使其得以全面发展,是教师成功的关键。

  健康的心理教学活动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心理素质良好的教师,会凭借自己的语言、行为和情绪,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感召下,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体验到愉悦、满足的情感,并流露出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于是,在双方的协同努力下,创造出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和课堂氛围。这样的教学,必然是令人乐而忘忧,如沐春风。

  但在现实生活中,教师的心理问题又是客观存在的。由于教师的心理问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不和谐音,有的甚至造成相当恶劣的后果,阻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有关专家指出,造成教师心理障碍的原因,一方面是教师的超负荷工作,加重了教师的负担,使其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加上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相对较低的工资待遇极易导致教师心理失衡。另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对教师的过高期望造成的。常人眼中的教师,应当是学识渊博、品行高尚的人。这种期望使许多教师觉得不应当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缺点和脆弱,以免破坏自己的形象。这种心理定势使得教师不能和学生坦诚、直率地相处,不利于调节、疏导自己的情绪,因而严重威胁着教师的心理健康。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2

  一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提议》,其中“一个“差生”的“思维的觉醒”一文,让我感触颇深。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巴甫里可的差生。用教师的话来说:“看来,这孩子没有本事掌握知识”。教他识字的女教师给他的鉴定是:思维迟钝的儿童。在一节植物课上,学生们在学习用各种方法把果树嫁接到野生砧木上去。巴甫里克成功地完成了这项实验,并且在试验中提出了自我独特的见解。这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全校。许多孩子都想用同样的方法培育树苗,而搞成功的仅有3人,其中2人是女孩子。而生物教师自我,据他本人承认,连一根树枝都没有种活。而他的智慧——用自然学科教师的话来说,是“表此刻手指尖上”。一位教师在校务委员会的会议上说:“这个五年级生会做的事,是有经验的园艺工也很少能做成功的。”从这件事情上开始了巴甫里克的“转变”。巴甫里克身上那种害怕、拘束、犹豫的表现消失了。此刻,当他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时候,他已经不是在竭力回想教科书里的什么地方是怎样说的,而是在出神地思考着,从他所看到和观察过的东西里引出结论来。巴甫里克此刻带着那么强烈的求知欲听着教师们讲课,使一些教师感到有些意外。

  一一巴甫里克他是不幸的,在“分数第一”的教育思想下,记忆本事差、不会解答数学题的孩子,就算你不断的补习也是个“反应迟钝、无可救药”的落后生。巴甫里克他又是幸运的,因为他们五年级开设了他特感兴趣的“植物学”这门课程,因为“那位植物学教师善于安排课堂教学,他不仅仅要求学生像平常所说的那样“掌握教材”,并且让学生去自我获取知识。”在那里他的思维觉醒了,他的才能有了展现的舞台。经过努力,他最终成了农艺师并找到了一份好工作。

  一一巴甫里克的故事感动着我,正是这样刺眼的'字眼儿映入我的眼帘,让我再次打开电脑,搜索到《少年中国强》其中一期节目,专心致志地又看了一遍“何不凡”的故事。何不凡——他的出生给妈妈带来了喜悦,他的出生让妈妈真正认识到自我长大了,他的出生让妈妈看到了他是一个“不平凡”的孩子,所以取名——不凡!下头就让我们一齐走进何不凡的世界。

  一一巴甫里克、何不凡,乍一看都是所谓的差生,但就像节目当中说的那样,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只是极度的喜欢和极度的不喜欢,喜欢的全身心投入、专心致志地学,绞尽脑汁、煞费苦心地想,付诸实施、精益求精地做;不喜欢的则反之,一切都不在乎。例如:学校六年级6班的何钰杰同学异常喜欢古文,他的风采我们已在学校晨会上一睹为快,他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背完了《国学》教材的上下册32篇文言文和32首诗,已经读完郭校长送他的《后汉书》,并且他已经能写小古文了,最近他又在给教师及同学写传记了,其中已经写了28个同学和3位教师,在传记中,他把每个人物的外貌、性格、爱好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没有雷同,没有编造,没有抄袭,完全原汁原味儿。自从喜欢上《国学》这本书开始,一个有点木纳、从不善于主动表达的他,让所有的教师同学对他刮目相看———何钰杰,他有着自我美丽的梦想,长大后当一名作家。喜欢上《国学》的那一刻,就是何钰杰思维觉醒的成长历程,而郭校长就是帮忙何钰杰思维觉醒的那个关键人。在我们的教学生涯当中,也许还会碰到像何不凡、巴甫里克这样的若干个孩子,但此时的我已学会不再生气愤怒,因为我有了学习目标,我要像何不凡妈妈一样坚定自我的信念,像郭校长一样拥有一双慧眼努力地呼唤孩子思维的觉醒。

  一一作为教师的我们仅有善于发现、开掘学生的闪光点,根据孩子的个性及兴趣对其进行引导,使学生构成阳光般的心态和健康的人格。相信每个孩子都会成为我们祖国的建设者,只是领域不一样,所以我们必须要因材施教,不要对任何孩子放弃期望!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3

  新任教师培训后,宋校长推荐让我们看一下苏霍姆林斯基的,虽然还没有看完,但是真的受益匪浅。看过之后才明白为什么宋校长极力推荐这本书。

  在自己不长的教学工作中,那一点点的琐碎小事消磨着我曾经的雄心壮志,自己反而在工作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困惑。心里真的很浮躁,好久没有静下来好好读过书了,这次迫于作业开始看书,在看书的过程中,心里的浮躁与迷茫真的在慢慢减少。有很多的金玉良言,让我自己开始不断反省自己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并向着早日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而努力。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书中,最让我深有感触的就是应该学会去赏识学生。作为一名老师,特别是一名低年级老师,更应该学会去赏识学生。我想了想我们班的那群孩子,只要我说表扬时,孩子们会立刻去调整自己的坐姿,答题方式等等。我发现学生特别想把最棒的自己展现出来,让同学老师看到。我发现在学习过程中,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任何学生都需要不断的赏识。被赏识就是被信任、被希望,就会产生一种被鼓舞、被期待的积极心理效应,就会更加向善向美。可见,赏识教育在学生的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最近,我尝试着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我的学生,不用作业的好坏,分数的高低来作为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的标准。我试着从课堂的点滴中来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并为他的进步欣喜。当然,我会将我的欣喜化为语言、化为动作来让他知道,使他明白:“别人能行,我也能行。”我试着让我的学生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学生花费了力气而看不到成果”。我要让每一位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让快乐能够延续。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我们班有一个孩子特别调皮,不管是上课还是下课,一直都在玩,一直都在动,课堂上总是被他弄出各种各样的的'与上课不和谐的声音出来。我也跟他的家长沟通过,但是收效甚微。说实话,对我这么一个新班主任来说,真的很头痛。我不能一般的标准来要求他,他总是做不到。在我跟家长交流的过程中,家长反映说孩子最近在折纸的时候,才能安静下来。我就对家长说,那今天就让孩子在折纸上写拼音日记。我没想那么多,晚上家长给我发短信说:今晚孩子很愉快地完成了拼音日记,而且时间比原来的少了很多。第二天来,孩子给了我一只小船,他的作业就写在那只小船上,字迹比原来干净整洁许多,而且内容很好。学生有了转变,作为他的老师,我真心感到很高兴。学生确实应该因材施教才能更好地教育。一次,这名学生拼音日记写的特别认真,但是他有一个词用的特别好,我给他标注出来,还在班上把他的日记给大家读了一下。孩子特别高兴,下课就来告诉我老师我明天一定还会写的更好的。晚上家长给我发了一条信息:今天晚上孩子跟我说:“妈妈,你不知道有比优和小花更厉害的,就是这种,我肯定也会有的”。我不知道怎么形容,他描述:“很奇怪的波浪线的一种”。今天他的日记“五颜六色”被划上了很奇怪的波浪线的一种,他很开心,我也很开心。孩子有上进心,还有信心了。感谢老师!他今天很积极地写日记,还说:“我明天肯定还会有的”

  通过老师一个个很简单的表扬赏识,这个曾经让家长和老师头疼的学生一点一点的建立起信心,在不断的进步着,孩子虽然还是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看到孩子通过老师的表扬在一点一点进步,作为一名新老师,心里真的会格外的高兴!我就想发现宝贝似的,我觉得今后一定要多多表扬孩子们,孩子们的自信心也会建立起来,孩子需要我们的赏识与鼓励,我希望孩子们可以在我们的赏识中,越来越优秀!

  “知识就是力量”,确实,读《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教育好学生的信心和力量,我也会让我的学生们从知识的海洋中获得力量,帮助他们扬起未来理想风帆。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4

  曾经断断续续的读过苏霍姆林斯基关于教育教学的一些文章,那时都是囫囵吞枣、走马观花似的浏览,如今,当我再一次静静的重读《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内心不尽感慨万千,受益匪浅。教书很容易,教好书却很不容易,要把教书当作事业做,教好书育好人,就必须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有智慧,善思考,做教育的有心人。

  一、感悟

  《给教师的建议》共收录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每条建议述说的都是我们亲身经历或身边的事情,每个问题都能敲击我们的头脑,引起共鸣。然而,当我们遇到这些事情发生时,总会让其擦肩而过,不留任何痕迹,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总会绕道而行了。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我们没有留心身边的教育琐事,没有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知难而退,或者是无意用心去教书育人。

  记得自己刚走上讲台的那一刻,胸怀憧憬与梦想,满怀激情与期望,对于新鲜的工作,面对稚嫩的脸庞,曾一度构想过很多美丽的梦,什么扎根农村教好书?什么虚心求教,当一辈子孩子王?后来在与众多名师、名家的接触中,常怀“见贤思齐”之心,立志勤耕教苑,梦想成名成家。

  可是,时间如白驹过隙,三十年弹指一挥间,当银丝悄悄爬上鬓角时,庸碌的我还仍然站在原点。回想自己走过的教育历程,对照苏霍姆林斯做教育的足迹,不禁感觉到:安逸的生活,淡忘了自己曾经的理想;繁琐的应酬,耗费了自己大好年华;细小的绊脚石,阻断了自己美好的追求。既没有潜下心来教好书,又没有静下心来育好人,更没有耐得住寂寞的教育情操。所以,今天的我仍然碌碌无为,一事无成,只是一介教书匠。

  二、思考

  从事教育工作近三十年,经历丰富,经验却贫乏,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谈到的事情,自己也曾遇到过很多,却从未有他那么深刻的认识与思考,更没有教育家那种对于教育的执着精神和对学生的关注情怀。有人把做教育比作绣花,一针一线都必须细致细心,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关注学生的智力开发,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他的第52条建议《为什么学生感到越学越难了呢?》作了详细分析和精辟论述,我反复读了两遍,头脑中产生强烈碰撞。

  我们都知道:当前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学生普遍厌学,可是多数老师用责怪的.眼光看待社会问题,用厌弃的心态看待学生存在的问题,有谁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替学生考虑过呢?“如果我们要减轻学生(譬如八年级)的学习负担,那么就应当让他所阅读的东西,比他要求记住的东西多两倍。在九年级和十年级,学生所阅读的东西,则应当比要求保持在记忆里的东西多4至5倍。”我们语文老师这样作了吗?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更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把教学目标定位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教学目标决定教育观,新的教育观念要凸显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拓宽学生阅读空间,加大阅读信息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有效落实常规教学环节时,适当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如:建立教室图书广角,给学生推荐精品美文,举办读书演讲活动,开展诵读古诗文竞赛,编写手抄报,走进名人名著等诸如类似语文活动,都是为了储备学生阅读信息量,激活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阅读习惯和思维能力的,也是我们作教师的分内职责。当然,在开展这些教学活动时,要求老师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素材积累,在日常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用心去完善每一次教学活动的安排与过程,活动结束后要有总结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在93条建议《关于和谐的教育的一些想法》中语重心长的说:“我们,尊敬的教育者们,时刻都不要忘记:有一样东西是任何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任何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都没有做出规定的,这就是儿童的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为了孩子们的幸福,也为了千家万户的幸福,我愿坚守三尺讲台,教幸福的学生,成就快乐的自我,做教育的有心人。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

  我阅读了苏联闻名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

  书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似乎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如同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碰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布满信心……

  书中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句话:“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重,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这就集中体现了苏霍姆林斯基赏识教育的思想,他认为教师的赏识是实现成功教育的核心所在。

  我想作为一名教师尤其要经常刷新赏识教育尤其要经常刷新赏识所告诫教们的那样:“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重,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赏识教育让自由、欢乐与愉快回归课堂,回归孩子的一日生活,赏识教育把自信、创造与成功,带给孩子,还给孩子一个完整的自我

  我感觉我们在教学上还做的远远不够,作位教师一定把爱心放在第一,对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期望、赏识以及尽责的美好情感,当学生感悟到这种师爱后,便会激发出积极向上的热情,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布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假如教师发自内心地向学生倾注真情,用真心、善意和语言去打动他们、感化他们、启发他们、诱导他们,让他们增强信心和勇气,让他们熟悉到问题的根源,奋起直追,最终他们也会成为生活和学习的强者。

  另外我们要关爱每一位孩子非凡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的个人思想和感情,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施恩或者显示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被动等待我们去塑造的苍魂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份阳光,给那些“无药可救”的“后进生”。对孩子倾注全部热情,和孩子平等相处,给他们亲切感、安全感和信赖感。爱孩子,就必须善于走进孩子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幼儿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以心灵感受心灵,育感情赢得感情。

  对小学生,尤其是那些学习困难者,非凡需要的不是失败,而是别人的肯定、老师的赏识和成功的体验,通过这些,才能促使他们产生一种内驱力,促进他们成就动机的发展,促进他们发现自己,看到自己潜在的力量和优点,从而满怀信心地不断争取成功。细细想想,其实孩子犯错误时,他们迫切想得到的,是老师的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孩子们正是通过不断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而成长,成熟起来的,其实孩子们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他们最需要爱的时候,假如我们讨厌孩子,那么我们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实质上就已经结束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重,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常读常新,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与体验。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相关文章: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9-02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2-05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2-07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07-08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9-01

《对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3-15

《给教师建议》的读后感01-31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2-17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03-17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