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

时间:2023-09-24 15:21:4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三国演义》读后感【集合】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国演义》读后感【集合】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一词出自《三国演义》,这个假期,我阅读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最为流行的长篇历史小说。

  《三国演义》主要讲述的是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混战。曹操,孙权,刘备的英雄人物风云再起,纷争不断,生动地描写的蜀魏吴三国之间政治和军事的冲突和最终司马炎统一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涿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中前期刘备和曹操之间相互征战,中后期司马懿和诸葛亮斗智斗勇。翻开它就犹如展开了一幅历史画卷,这幅画卷里既有鼓角争鸣,硝烟弥漫的战场,也有文臣武将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的纷争,同时也有情意深长的友情。

  这本书人物个性鲜明,令人难忘。有求贤若渴的.曹操,气量狭小的周瑜,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仁德善良的刘备,乐不思蜀的刘禅,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厚老实的鲁肃,忠心耿耿的赵云,义薄云天的关羽等。我最欣赏的人物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诸葛亮出山前三分定天下,出山后连用三把大火,挫动曹军的锐气。分别是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其中火烧赤壁更是使得曹军大败。他能言善辩,曾在江东舌战群儒,让孙权派兵救刘备。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草船借箭,巧借东风,更显得他神机妙算。连周瑜都输他一筹,他洞悉敌友利用司马懿多疑的性格,上演空城计,退了司马懿五十万大兵。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后诸葛亮一心一意操劳蜀国大小事宜,他六出祁山想尽快收复中原却不幸在五丈原逝世诸葛亮一生可以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来形容。我最佩服的人物是仁德的刘备。他三顾茅庐不顾兄弟的劝告执意进山三请诸葛亮可见他礼贤下士。他宁每日步行十里也不弃百姓于不顾,可见他的仁义。也正因为刘备是一个有情有义的君主,才能让许多贤才为他所用。《三国演义》这本书有许多精彩的内容,如赵云长坂坡单骑救主,张飞长板坡吼退曹军,华容道关羽义释曹操等。

  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之后我明白了做事前要思考清楚要考虑这件事带来的后果在学习上不能骄傲自满因为骄兵必败,我们应该像诸葛亮一样,心胸宽阔,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挑战!以上是我读《三国演义》的感想。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2

  “草船借箭,借东风,木牛流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民间流传中,诸葛亮简直就是智慧与忠诚的化身,但我通读完《三国演义》,仔细分析后,我对诸葛亮有了新看法。

  首先说忠诚:诸葛亮受刘备白帝城托孤,七擒孟获,七出祁山,病死五丈原;终其一生,即便明知刘禅不是明君,仍全力扶持,因此被认为是忠诚的楷模。

  但是,换个角度讲,对于一个身处三国乱世的臣子来说,什么是最高的忠诚?应该是帮忙君主取得成功,也就是辅佐君主,将国家治理好;如果表现更为完美,应该是:结束战乱,统一国家。

  反过来看看诸葛亮他做了什么,刘备的规划就是让诸葛亮辅佐刘禅统一天下,成就霸业;如果诸葛亮在统一天下之后没有篡权,并帮助刘禅成为一位英主,把国家治理好,那就是真正的忠诚。

  而诸葛亮呢?虽然没有篡权,但他既没有帮助刘禅统一天下;更没有把刘禅培养成一代英主,反而让刘禅出演了“乐不思蜀”的千古笑话。诸葛亮只是成就了自己一代贤相的美名,对蜀国而言,不管是对刘备还是刘禅,他并没有真正做到人们所诵扬的忠诚。

  再说智慧:诸葛亮是中国古代智慧的化身,借东风、空城计、木牛流马、草船借箭等,均是耳熟能详的智慧体现。但在我看来,这只能算是一些小智慧罢了。如果作为一个普通人,以上任何一件事,都值得自己吹上个百八十年,但诸葛亮是一位国家的丞相,不是普通人;他的智慧应该表现在如何调动整个国家的聪明才智,让大家共同努力,把国家治理好;他的智慧应该体现在,如何建立规范有效的制度,通过合理的制度来管理国家,而不是事必躬亲,把国家的'治理完全建立在自己一个人的权威上。

  诸葛亮没有成为一个聪明的管理者,他只是像个工作狂似的不停地工作(到晚年连打两百棍以上的军罚都要亲自前往监督);他不相信任何人,认为只有自己才能把事情办好,别人得不到机会;可能诸葛亮根本就没有考虑过培养人才这件事,以为自己可以永生不死一样。结果最后只是把自己身体搞垮了,留下了一些看似“人才”的人才,把蜀国推向了灭亡。正可谓“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可以毫不客气地讲,蜀国的灭亡,诸葛亮这位所谓的贤相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所以,我认为诸葛亮只是被无限夸大、吹捧起来的完美先生,像神话人物一样当故事看看就好!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3

  《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演义》、《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小说史上最著名最杰出的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作者是元末明初人罗贯中,由毛纶,毛宗岗父子批改。在其成书前,“三国故事”已经历了数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在唐代,三国故事已广为流传,连儿童都很熟悉。随着市民文艺的发展,宋代的“说话”艺人,已有专门说三国故事的,当时称为“说三分”。元代出现的《三国志平话》,实际上是从说书人使用的本子,虽较简略粗糙,但已初肯《三国演义》的规模。罗贯中在群众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基础上,又依据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中所征引的资料(还包括《世说新语》及注中的资料),经过巨大的创作劳动,写在了规模宏伟的巨著——《三国志通俗演义》全书24卷,240回。后来经过毛纶,毛宗岗父子批改,形成我们现在所见的《三国演义》120回版

  由于人文出版社选取的毛批版本和明嘉靖版的《三国志通俗演义》颇有出入,将拥刘抑曹的思想发展到一个几乎病态的角度,且大量地删除了原文中赞扬曹操一方人物的诗词和评论,所以给世人造成一种三国演义打击曹操、歌颂刘备的'错误印象,且该批改版将刘备一方无限神化,甚至将诸葛亮准备将魏延烧死在上方谷这样的情节统统删除,将诸葛说成是一个完美近乎神人的形象,这是大家阅读时候值得注意的地方。

  由于该版本选用的是毛批改版,而且没有将毛家父子的批语选入,就会给人造成一种错觉,认为该版本和毛批本是不相同的,其实本书和毛批本完全一致,不过是删除了批语部分,加入了编者的注脚。请读者朋友们阅读时注意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路慢慢兮。读研时,老师常说,要读两本书,一是书本,这是小书;二是社会,这是本大书。两者要结合,多读多想。只是当时比较惘然,比明白深意。工作两三年后,渐觉其中的深意。读万卷书,读书本,古为今用;行万里路,就是多见识,就是读社会这本大书,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多经历,增长才干。知行结合,才是成人之道。

  三国是本读不尽的好书,常读常新,细吸品味,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4

  “滚滚常见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两千年前三国争分的传奇,多少英雄豪杰扑出一曲曲英雄的赞歌、历史的壮歌。

  《三国演义》成功的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有被誉为智慧的化身--诸葛亮,一代奸雄--生性多疑的曹操,忠肝义胆的能将--关羽,忠厚老实、顾全大局的谋士--鲁肃。

  读《张飞怒打督邮吏》有感

  读了《三国演义》中的《张飞怒打督邮吏》一回后,使我知道了好好学习有多么重要。

  在这一回中,主要讲述了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在迎战黄巾军时立下赫赫战功,刘备却仅仅被封了一个小小的县尉,还被一个督邮欺负,刘备一直忍让,张飞可看不惯了,狠狠的教训了督邮一番。

  读过这一回后,我真为当时的朝廷而生气,刘备他们立下了战功,才当上一个小小的县尉,还被督邮欺负,谁都会看不惯的。唉,谁让当时的社会就那样呀!

  这使我想到了自己,现在我还在上学,还没有为国家效力,所以我要好好学习。只有学习好,有知识,有文化,才不会被别人瞧不起,才不会被欺负,所以我更要好好学习。

  同学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让祖国的明天更加辉煌。

  读《曹操献刀刺董卓》有感

  今天,我读了《曹操献刀刺董卓》一回,略得启示。在这一回中,主要讲述了朝中大乱,董卓掌握大权,横行霸道,许多官员决定杀掉董卓。王允让曹操带一把七星宝刀去刺杀董卓,谁知反被董卓发现,曹操以献刀为名在未被发现时逃跑了。

  唉,我真为曹操而叹息,多好的`刺杀机会啊!不过,这也有曹操自身的原因:做事不细心观察,没发现屋内的大铜镜,不仅刺杀失败,还丢了一把宝刀,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罗丹说过这样一句话:“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他鼓励人们关注生活,不断发现生活中的美。而我,希望大家能够观察生活中的每个细节,无论是美,还是不足,大家都应细心观察。

  有一句话说得好:“细节决定成败。”只要我们认真观察生活,认真观察社会,我们就一定会成功。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5

  暑假读了《三国演义》,罗贯中老先生把三国时期的故事描绘的淋漓尽致,里面不但谋略层出不穷,而且还蕴含了许多做人的道理。罗老先生把这些道理讲的浅显易懂,让我这个十岁的小朋友也深受启发。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赤壁之战,我从中悟出:做人不能太自大。

  曹操统一北方后,志得意满,于是发动百万大军南下,意图一统华夏。大军随后水路并进,直逼江南。当时的'刘备和孙权力量都很弱小,双方加在一起的军队都不超过十万,单方面就更难抗衡曹操了。只有联合起来,凭借天时地利人和才能有的一拼。

  于是,在诸葛亮和周瑜、鲁肃的推动下,孙刘结成联盟,并且把赤壁定为决战之地。接下来,孙刘和曹操双方斗智斗勇,好戏连连,草船借箭、连环船、借东风、离间计、苦肉计纷纷上演,大战一触即发,孙刘联盟用火计攻入曹军营寨,曹军大败,曹操也在部属的护卫下狼狈撤退。

  在败退途中,也有故事。曹操冲过吴国大将吕蒙和凌统的拦截后,到达一个树木丛杂、山川险峻之地时,他见火光渐远,心神稍定。突然仰面大笑,并且说他不笑别人,单笑诸葛亮和周瑜不会用兵。如果是他的话,定要在此处设一伏兵。结果,话没说完,赵云就杀了出来,使曹操减了不少人马。

  曹操继续逃跑,途中选了一个地方准备生火做饭。这时,曹操又仰天大笑,笑诸葛亮和周瑜无才。结果,张飞飞马冲出,使曹军损兵折将。

  曹操只得再次跑路。但曹操并没有吸取教训,逃到华容道时,又嘲笑诸葛亮和周瑜,结果笑声引出了关羽。这时曹操笑不出来了,关羽的武力他是最清楚的,吕布挂了之后,关羽就是武圣了!于是,曹操打起来感情牌(曹操之前有恩于关羽,赤兔马就是曹操送的),好在关羽是义重如山之人,放过了曹操。

  曹操作为三国时间的枭雄,在军事、政治和文学上都颇有建树,但却因为自大,导致了赤壁之败,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局面,曹操本人余生也没有太大的作为。

  反省下我自己,也存在自大的情况。比如上次数学考试,我觉得有道题很简单,就没有认真审题,结果却被扣分了。还有7月份的演讲比赛,爸妈都让我多练习,但我认为自己没问题,当初海选时,凭借演讲视频就通关了,决赛肯定不在话下。结果是,决赛现场高手如林,我止步于决赛。

  看了曹操的故事,结合自己的经历,我觉得还是要谦虚一点,做人不能太自大。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6

  儿时,我喜欢战场上的气势,特别是英雄手持兵器与敌人混战时,我更是如痴如醉。因为驰骋在沙场上的英雄风范,我为之酷爱。也因此我爱看《三国演义》,爱看它那气势磅礴。

  时光的流逝改变了我的想法,我越来越觉得《三国演义》叙述着悲情,叙述着伤感……

  在东汉末年腐败无能的统治下,引起了一次黄巾起义的反抗。然这支替天行道的起义军是辉煌的,也是失败的。在辉煌的过程中,他们曾打进幽州境内,这无疑是一项壮举。但是辉煌过去,失败便接踵而至,黄巾起义被镇压了下去,一切都前功尽弃了。可立了功的不是谁,而正是我所敬仰的刘备,关羽和张飞!看到这,我愕然,在每个朝代的.末期,都是战火蔓延,英雄好汉从来都是主持公正的,可这里,三位英雄却把正义镇压了下去,岂不悲哉?

  在这个战火纷飞的时期里,有多少文人墨客被之埋没,又有多少忠臣良将被之残害?在这个百年之久的历史变迁中,战火焚烧到整个中原,民不聊生的中原大地上难道就没有人能快速地摆平这场战争?有,也许在被埋没的人之中,在被残害的人之中。但是,一幕幕惨不忍睹的画面总会出现:原来是持正之人,却被吕布所害;华雄曾是一代战豪,只因不敌关羽;孙坚是江东猛虎,却死于非命……虽说战乱总会有人死逝,可在万古长久的历史中,有哪一次战乱是和三国时期一般惨重的?这,便是莫大的悲哀。

  在我们的固定思维中,像《三国演义》这样的书籍,作者写的意义无非就是叙述一下战争、人物与历史。可纵观一部《三国演义》却发现,无论人物的性格特点多么突出,战争的场面多么精彩,作者的目的无非只有一个:讽刺当时的社会无能腐败!这虽是一个对于战争描写的书,最终包含一个悲伤的含义,因为在作者的心中总记录出了些许无奈与伤感。

  最让我情感上受到伤害的还是《三国演义》的结局:光三国的成立,历代英雄就已呕心沥血了。在剩余几十年的战争中一批文成武将为了自己的国家的统一中原都献身了,最后却还是西晋在乱世中统一了中原,一个不曾是三国鼎立中的国家!三国之王饱受艰辛,费尽心机,才得以分得三分之一的天下,最后却又难保国家,在这儿,难免会让人心酸。关羽、张飞、诸葛亮、鲁肃……这些为各自明主出谋划策,助攻帮守,千古流传的一代豪杰,却都是国破家亡之人。

  《三国演义》最后的结局是:不是三国共存,也不是三国之一称霸。看到这儿,难免让人悲从中来。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7

  最近我读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它是罗贯中的著作,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使我认识买了书中很多人物、懂得更多的道理。

  《三国演义》讲述的是在东汉末年,因为国家管理不善,各路势力割据,天下纷乱,导致天下三分为魏、蜀、吴三个大国。然而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之间的明征暗斗,最终归于晋国天下一统。书中有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周瑜、吕布、赵云等很多英雄人物,但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诸葛亮,因为他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知识渊博,才识过人。

  其中在诸葛亮草船借箭这一回,初读时我的心里感到非常疑惑。诸葛亮答应周瑜三天的时间要做出十万支箭,那要动用多少人手才行呢?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诸葛亮前两天根本没有行动,我心里都替他着急?他可是立了军令状的,三天内若是交不出十万支箭可就要执行军令,人头落地的。难道他是失去信心,放弃了吗?还是胸有成竹、另有妙计?继续读,第三天半夜,诸葛亮终于有行动了,但他没要做箭的材料,却只是向鲁肃借了草船二十只,我心想:这跟做箭有什么关系呢?难道他要坐船逃跑吗?我急不可待地继续往下读,原来诸葛亮懂的天文地理,知晓当晚天有大雾,准备了草船靠近曹操军营,诱敌用弓箭攻击,密密麻麻的箭射向草船。一夜之间,二十只草船借到了曹操远远不止十万支箭,完成了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诸葛亮可真知识渊博、心有妙计!

  还有读到诸葛亮空城计这一回,我不禁感叹:厉害、厉害!诸葛亮的胆量实在是太大了!敢用一座空城吓退城外百万敌兵。这一计,虽然是一座空城,但是诸葛亮一人稳坐在城头面对敌军,司马懿是对诸葛亮的能力的惧怕,不敢冒然进攻,可见诸葛亮在敌人的心中的形象是多么的强大!也是诸葛亮胆大心细,熟知敌人的弱点,利用了敌人的弱点才能成功。诸葛亮真是心思缜密、艺高人胆大。

  通过对《三国演义》阅读,我学到国家出现纷乱是多么的可怕,各种势力的明争暗斗,导致人们颠沛流离、民不聊生。可见国家的统一是多么的重要!我们应该热爱美丽祖国,不容许任何外来敌人侵犯祖国神圣的领土,我要学习诸葛亮,多读书,多积累,让自己变得强大!长大后建设自己的国家,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强大。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8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在三国中,我最佩服的人是关羽,他不但武功好,而且人也好。在跟曹操打仗时,他因带着二位嫂嫂,所以才假装投降。其实他还是一心想找到刘备,保护好二位嫂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马”时,便立即骑着这匹“赤兔马”又去找刘备了。在山下遇见二位嫂嫂,他也不忘把二位嫂嫂带回去,真是一名当之无愧的好汉。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他不但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

  再说智谋,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

  闲暇之余,我经常和爸爸妈妈讨论三国人物和故事。谁最厉害,谁最忠义,谁最阴险狡诈,谁最聪明机智,谁最……有时我们还争得面红耳赤,但爸爸妈妈都会其乐融融的看待争执结果。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就算不忠义,也应该要有诚信吧。如果一个人把现实生活中最为宝贵的诚信也丢掉了,那这个人还有什么呢?金钱?地位?官职?这些都是次要的。诚信是一个人的永久身份证,如果没有了诚信,大家都不信任你,而且又在你背后指指点点,你不会难过吗?这些又岂是金钱、地位、官职能弥补的?我相信,你也不想做一个缺点多的不胜枚举的人吧!所以,让我们打开诚信的大门,用我们永久的身份证去面对人生吧!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9

  自古以来,总有那么一些人,看到别人比自己强,而心生嫉妒,自己不去努力奋起直追,还不择手段地设计陷害,这样的嫉妒之心实在不该有啊。

  《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就是这么一个小人。在《草船借箭》中,心胸狭窄的周瑜因嫉贤妒能,看到诸葛亮处处都比自己技高一筹,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就心生一计,以“公事"为由,让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还让他立下军立状,由此,周瑜的心胸之狭隘可见一斑。而诸葛亮竟然说只需三天即可。只见第三天时,诸葛亮竟使用“草船借箭”的办法从曹操那儿真的"借"来了十万多支箭,这才使周瑜的阴谋落了空,技不如人的他只能暗暗自叹不如,气得半死。

  “嫉妒"因何产生?又为何人们会嫉妒别人呢?当别人努力学习,取得了成绩,获得了荣誉,受到了身边人的肯定和赞赏时,就有这样的人,觉得自愧不如,自己有些懊悔,羡慕别人的光鲜亮丽,继而生出嫉妒的恨意,他们不探究别人成功的原因与方法,不知道取长补短,只为自己的懒惰找理由,不思进取找借口。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还在背后诋毁、讥讽,甚至设计伤害,不择手段地陷害别人,可最后又于事无补,杀敌一千必自损八百,有时甚至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可见,这是多么愚蠢的行为。

  生活中,你可见过因嫉妒别人而自己成功的吗?如果清华学霸武亦姝,在学习生活中只是嫉妒别人,你认为还能否成就网红才女一一诗词大会的擂主?如果小飞人刘翔,在训练中只是嫉妒别人的成绩,还能否多次打破世界记录,成为世界短跑飞人?如果钟南山院士在工作中常常嫉妒别人,还能否成为引领中国抗击疫情的英雄?

  反观自己,我不由得心中一颤,嫉妒的心理我不是也曾如影随形吗?曾经,因为没当选班干部而嫉妒当选的同学,也曾因为没被推荐参加比赛而嫉妒参加比赛的选手。可是,到最后,我除了嫉妒,又能收获什么?自己依旧在原地踏步,这样不思进取的小我还是那个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我吗?有这闲情逸致,又何必浪费时间?还不如虚心请教,奋起直追,成为自己内心真正想成为的'那个可爱的模样,那时,还有什么值得你劳神费力地嫉妒呢?

  看看他人,瞧瞧自己。我们一定不要成为第二个因为嫉妒最后把自己气气死的周瑜。我们要杜绝嫉妒,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因为只要你肯努力,去拼搏,你就可以变得够优秀,最终成为那颗内心无比强大的最亮丽最耀眼的明星!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0

  在四大名著中,我最喜欢的便是《三国演义》了。这本书描绘出了一个精彩绝伦的世界,塑造了近两百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义薄云天的关羽,爱民如子的刘备,狡黠奸诈的曹操……在这些叱咤风云的人物中我最欣赏、最崇敬的还是卧龙先生——诸葛亮。

  我敬佩诸葛亮之才。他淡泊明志、布衣粗茶、耕读山中,却从未忘却忧国忧民。草庐一对,未出茅庐便已知三分天下。他一烧博望,二烧新野,三烧赤壁,三把火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基础。借风、借火、借箭,轻摇羽扇,决胜千里之外。他在江东舌战群儒,鼓动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孙权与刘备联合抗曹之时;在危机时刻临危不乱,镇定自若地想出条条妙计之时;在中军帐中从容地调兵遣将,运筹帷幄之时,我都由衷地崇敬与敬佩。单从智谋才干而论,诸葛亮称得上是"三国第一人".

  我悲哀怜诸葛亮之遇。他一生志在兴复汉室,但他的远见卓识并没有被完全采纳实施,这就为后来蜀汉政权的悲惨结局埋下了祸根。刘备去世,临终托孤,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少主刘禅年幼无能,蜀国的一切重担,荣辱兴亡,都压在了他身上,但他却"力挽狂澜于既倒".平定五路大军、七擒孟获、六出祁山,前后《出师表》慷慨陈词,痛表一颗忧国忧民心。他用自己的身躯撑起了整个蜀汉政权,是何等雄壮而又悲凉!

  诸葛亮鞠躬尽瘁,爱民如子。就连临终之前,还念念不忘军中之事,用最后力量保护大军安然撤退。当得知他故去的消息时,百姓人人涕泣,至有哭死者。

  读过《三国演义》后,我为诸葛亮凛然正气所感召,为他的.忠义之举而激动,为他的淡泊之志所净化,为他的聪明才智所倾倒。而我们要学习他的淡泊明志,百折不挠,忠心爱国的品质,做一个对社会,对时代有用的人。

  在阅读过《三国演义》、学习过《出师表》后,该学生能对诸葛亮这位历史人物进行用心用情的评价难能可贵。建议能结合诸葛亮的《诫子书》再写一段,从而使文章内容更为丰满,结构更稳定。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1

  郭嘉乃是三国演义中曹操早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谋士,但是由于身体比较的虚弱所以在壮年36岁就过世了是在是十分的可惜,因为郭嘉的能力是绝对不会在诸葛亮之下的,所以在曹操知道郭嘉死后,那真是十分的心疼呀!因为自己能统一北方与郭嘉有十分大的关系。

  一是在曹操想攻打袁绍的时候,几乎所有的谋士都建议说:“不能打,打的话一定会遭到刘表的偷袭,而且刘表手下有刘备意事他一定会劝刘表来攻。”正当这时曹操没有知己的时候而想就此罢手的时候,郭嘉站了出来说:“主公尽管攻打,刘表是不会来攻打的。”这话让曹操听得十分的顺心于是信心十足的去攻打袁绍,果然刘备劝刘表去派大兵攻打曹操的都城洛阳,但是刘表说:“哎呀!我看这几天有许多的兵士都病倒了,所以还是不要去啦!”但是时候刘表又找刘备说:“哎呀是我的不对,当时就应该攻打曹操。”刘备也没有办法呀于是就说:“没事反正事情已经过去了。”这正和郭嘉料想的一样。所以曹操顺利的打败了袁绍的残兵顺利的统一了北方。但是就在这次战争之后郭嘉便在途中去世了。

  在与袁绍前部作战的时候,曹操曾在议事的时候问“大家”天下谁是英雄,郭嘉说:“非属主公与刘备矣。”曹操又说:“刘表如何?”郭嘉说:“刘表十分的.贪婪,十分的愚笨。但是相反主公却十分的明知。刘表岂能比之”曹操又说:“那袁绍如何。”郭嘉说:“袁绍蛮横骄傲,但是相反主公仁慈谦逊袁绍岂能比之。”曹操又说:“那西凉马腾可比吾乎?”郭嘉说:“马腾虽有计谋但是太过于放纵自己,而主公你有自控之能马腾岂能岂能抵乎?”曹操又问:“张鲁可?”“不可张鲁虽明智但是太过于相信自己,而主公能用能人贤士张鲁不可比也!”郭嘉说。曹操又说:“袁术总可以吧!”郭嘉又说:“不可。”曹操问“为何”郭嘉说:“袁术虽有玉玺在手,但是袁术不会用人他手下的能人稀少,而我方兵强马壮,又有将军,谋士相扶,一旦交战必是我方打赢!”……郭嘉又说:“主公你有这么多的优点还愁天下不统一吗?”

  可见郭嘉是多么的厉害,智慧是多么的高,怪不得曹操这么喜欢他。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2

  假期里,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读了一部家喻户晓的历史巨作,“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它是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描写了蜀、魏、吴三个国家之间的斗争。这本书是由明朝小说家罗贯中所写的。

  书中还有无数个英雄人物,人物性格各异:有勇无谋的吕布、袁术、袁绍,气量狭小的周瑜,善战的赵云,阴险的曹操,勇猛的张飞,机智的诸葛亮,仁义的刘备……其中,我最欣赏的便是关羽。

  关羽,字云长,河东解良人。因在家乡闯祸,便逃避江湖,刘备这时正在招兵买马,关羽便投到了刘备旗下,拜为刘备的义弟。关羽相貌堂堂,丹凤眼,枣红脸,一对浓眉,身躯魁梧,长长的胡须,又英俊又威风。

  关羽武艺超群,过五关斩六将,还斩了颜良、文丑、华雄,非常威风。关羽还有勇有谋,一次,车胄设计将刘备留在敌营,一国之主被俘,情形十分火急,关羽便扛起救主责任,但蜀国的力量不及袁绍军,如果率兵攻城救主,显然不会取胜。关羽便命手下穿上曹军服装,乘着夜色叫城。守城兵怎肯说开就开呢?关羽说:“只怕刘备知道,疾快开门。”小兵一听就慌了,因为如果让刘备知道曹操和袁绍联手,定会戒备。所以,守城兵只有乖乖开门,门一开,关羽便冲进去救出了刘备。

  关羽忠肝义胆,情深意重。比如,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当时,刘备与曹操迎战,刘备的军队被打得大败,关羽投降了曹操,但他始终念念不忘刘备。一天,曹操给关羽了一匹赤兔马,关羽再三感谢,因为赤兔马能日行千里,只要打听到兄长的下落,就能和他团聚。可见关羽对他的兄长多么忠心耿耿,情深意重。关羽一身凝聚着忠、义、仁、勇这四方面,不愧是人人称赞的`大英雄。

  读了《三国演义》,使我受益匪浅,让我想到了临江仙中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一名句,似乎是在赞扬三国英雄。

  这本书让我感受到关羽的情深意重,诸葛亮的聪明绝顶,赵云的英勇善战。这本书也让我学到了很多,不要像周瑜一样胆小,不要像吕布那样有勇无谋,我们要做一个勇敢、机智的人,不畏艰险,勇于奋斗的人。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3

  《三国演义》原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既是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又是最好的历史小说。对一个个后人讲诉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这一段时间的一个个故事。让后人对这段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和心驰神往。

  在《三国演义》中其实很好的诠释了忠,孝,义,这几个中国人心目中重要的为人准则。

  正所谓 “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就很好说明了三国中所表现的“忠”。这里面最成功的任务当然就是“鞠躬精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当刘备在世时,他尽力辅佐,助其成就蜀之基础。当刘备去世后, 即使他知道后主是庸主,他也不辜负刘备的嘱托。他为蜀国的繁荣做出巨大贡献,自己也位高权重,但当他死后他却没留下多少财产。为了完成先主的遗愿,他六出祁山,终于病死于五丈原,给后人留下巨大的遗憾。他的《前后出师表》将他的忠表达到了极点,也鼓舞了众多的后人。当然,在三国中还有许多人也十分“忠”。

  “孝”在三国并不是体现了十分多,但也有较为经典的徐庶。时任刘备军师的徐庶与曹军交战中大胜曹军。曹操便想召用他,程昱便建议用其母来招降他。其母虽不可就范,但徐庶还是接到了程昱模仿徐母笔迹所写之信。虽然徐庶知道这可能是假的,而且一旦离开刘备就等于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但他依旧义无反顾的走了。他在临走时还推荐了诸葛亮顶替自己。到了许昌后,其母却自责而自杀而亡。他终身不为曹献一策,即使是他看透赤壁之战的玄妙,他依旧闭口不言。他体现自己的“孝”并为此放弃自己的理想;也算尽了忠,可以为两全者吧。

  “义”在三国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桃园三结义,便让三个人的命运捆绑在一起。关云长在桃园三结义后就死心跟随刘备,无论是什么困难都一起过了。当刘备失散,他迫于压力只能投降曹操。之后曹操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珠宝黄金,高官厚禄来企图拉拢关于的心,但他一收到刘备的信,便过五关斩六将,古城相会。当华容道,他可以斩杀曹操及其部将,但他因为一个义,就放过了曹操自己甘愿受罚。关羽的光辉形象就在后人心中塑造成功了。

  三国这本书在描绘历史的同时也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学习的楷模。令我们在人生路上有了个指路标。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4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翻开了古典巨著——《三国演义》。读着这本书,“啃”着这些文字,就像是时光倒流,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三国鼎立的世界。我仿佛看到“三英战吕布”的精彩场面,又仿佛看到了“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的那颗诚心……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慧永远都会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这种例子举不胜数。书中虽然把诸葛亮和庞统神化了,但却不能改变历史:水镜先生说,卧龙、凤雏,二者皆得,就可安天下,但事实却安不了天下。

  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作战。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听从谋士的计策,就不会被狡诈的曹操吊死在白门楼之上。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跟关羽说清楚,哪儿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斩呢?

  《三国演义》主要讲的是三个国家的兴衰更替,现在让我们来谈谈这些国家。魏国,曾经威风一时;蜀国,曾经功成不居;吴国,曾经称霸江东。这么看来,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格。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如果说曹操统治的魏国在三国里是智谋最强的,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他们俩都有自己最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卧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庶等等一些人物,虽然他们都很有才能,但我认为都不如诸葛亮。吴国,一个占据三江六群的国度,能算得上有谋略的人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统领水兵。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正中年时。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败。

  三国中的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目标努力着。我们也是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当我们羡慕地看着别人成功时,往往忽略了他在成功的道路上付出的艰辛,正如冰心说的:成功的花,人们只惊幕她现实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

  我爱三国中人们身上的正义感,责任感,以及那些爱国之士(热血男儿)骨子里所拥有的坚贞不屈!愿经过无数人的辛勤劳作之后,这片土地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