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读后感

时间:2024-05-07 08:00:2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儒林外史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儒林外史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儒林外史读后感

儒林外史读后感1

  《儒林外史》——一部以其杰出的讽刺艺术而闻名于世的著作,书中描绘的一系列人物都令我印象深刻。他们被当时黑暗的科举制度所影响,或迂腐压抑,或热衷功名,或道德败坏,他们深陷在科举制度的深渊里,一去不复返。而匡超人,正是他们之中的一个典例。

  前期的匡超人,是一个孝顺乖巧的人。一回到家中,他不仅亲自侍奉病重的父亲,还主动承担起养家的重担。他勤奋刻苦,坚持不懈地读书。到了后期,他开始接触到社会上追逐功名富贵的虚伪名士,黑暗的社会现实和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他竟做出与潘三合作做枪手、欺骗老师自己未婚、潘三被捉后翻脸不认人等恶劣行为,与前期的他简直判若两人。

  匡超人的堕落与蜕变令人惋惜,但同时也引发了人们的思考:究竟是何原因导致了匡超人的蜕变?是黑暗的社会现实,还是他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弱以及对于权力金钱的贪图欲望?我想,二者都应该是其主要原因。正是因为他的性格不够坚定,对社会没有清晰和正确的认识。当他面对金钱与权力时,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被拖入黑暗的社会现实的泥潭之中,使自己的人生不再像以前那样充满希望,而是变得黑暗与空虚。

  匡超人的蜕变,不仅仅是讽刺了令人挣扎其中、不得解脱的科举制度,还警醒我们一个道理:在成长过程中,要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当我们走上社会,将会有无数看似美好的利益诱惑着我们,我们是选择像杜少卿那样淡泊功名保持思想自由,还是像匡超人那样一步步堕落下去?我们都希望做前者,但是又有多少人为了功名富贵最后沦落末路?当我们面对这样的`选择时,不妨问问自己是否拥有执着的信念和不慕名利的品质,在不良的社会环境中是否能保持独立的自我。“只有脚踏实地,才能仰望星空。”我们要通过自己勤奋刻苦、默默无闻的努力去取得优异的成就,做一个实事求是、勤勤恳恳、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现在的我们,正处于风华正茂的少年时期,正如同前期的匡超人一样,勤奋刻苦地学习。我想,面对诱惑的我们,一定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保持独立的人格,在不断成长中蜕变,向着美好的未来展翅高飞。

儒林外史读后感2

  《儒林外史》是清代中叶时吴敬梓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出生科举世家的吴敬梓也曾想过参加科举而致仕。可是,他考取秀才后,始终不能博得一第,29岁时,他去滁州参加科考,因为他之前在家乡的狂放行为被禀报到试官那里,最终以“文章大好人大怪”而落第,让他对科举制度产生怀疑。

  经历种种波折后,他深刻认识到科举制度的弊端,放弃了诸生籍,决心不再参加乡试。之后,他的生活陷入了绝境,从富贵人家到贫困布衣,他尝尽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对社会、对人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他以自身的经历和对周遭世事的.观察力为基础,创作了《儒林外史》。在《儒林外史》中,理想人士杜少卿给我的印象是:又好笑又感动。令我感动的便是他的扶困济贫、乐于助人、遵从孝道的精神,他曾慷慨资助杨裁缝葬母,帮助鲍延玺重操旧业,王知县被朝廷罢官后,他接其到家中住。

  小厮的一段话更是令人感动。“娄太爷吃的粥和菜,我们煨了,他儿子、孙子看过还不算,少爷还要自己看过了,才送与娄太爷吃,一早一晚,少爷不得亲自送人参”。即使娄太爷不过是太老爷的一个门客,杜少卿也悉心照顾他,他是多么有孝心啊!

  初到南京,娘子要到外面去看看景致,杜少卿答应了,带着一家人到了姚园。“这日杜少卿大醉了,竟携着娘子的手,出了园门,一手拿着金杯,大笑着,在清凉山冈子上走了一里多路。背后三四个妇女嘻嘻笑笑跟着,两边看的人,目眩神摇,不敢仰视。”当我读到这儿时,我哈哈大笑起来,他真的有点儿像个傻子,但是有多少人渴望这样无拘无束的生活啊!

  第三十四回中,杜少卿一听见邓老爷请他做官,“忙取一件旧衣服、一顶旧帽子,穿戴起来,拿手帕包了头,睡在床上。叫小厮:‘你向那个差人说,我得了暴病,请邓老爷不用来。我病好了,慢慢来谢邓老爷。’”为什么呢?“放着南京这样好顽的所在,留着我在家,春天秋天,同你出去看花吃酒,好不快活!”自由对于杜少卿来说,是何等的重要啊!

  我们也要像杜少卿一样,有追求、有独立的自我,保持思想自由,做一个不贪吝、善良的人,创造美好的明天!

儒林外史读后感3

  美琼枝芽,她的人就如名一般,美丽大方,自在清新,仿佛那儒林的外来女客。

  在我们这个时代,女性把玩文墨是实属正常不过的。回溯那个礼教畸形、性别歧视严重的时代,我不由感叹这样的女子的难得了。沈琼枝潇洒自重,无论是她的文墨还是她本身,都给那个世界添上了不一样的一笔。

  然而儒林纷杂,腹中有笔墨的岂止沈琼枝一个?众所周知,还有一位鲁小姐。虽然两人在书中并无交集,但却总能让人联想到一起。鲁小姐痴迷八股科举,十足的老学究,因女子无缘功名,只好将全部的希望寄托于丈夫身上;沈琼枝乐赋诗作画,不屑功名,虽为女子之身却敢于只身前往南京卖文为生,自有一番风韵侠骨。一比,谁高谁低一目了然。人们可能轻易遗忘鲁小姐,但那个敢闯敢拼的沈琼枝,却永存于心中。

  沈琼枝的人生是不凡的。少年时,她随父亲在青枫城教书,见证了一座城的蜕变。长大出嫁时,她被富商欺骗。换做其他人早已慌了阵脚,但她比父亲还淡定。她让父亲前往报官,自己则静观其变,父亲的路走不通,她便自己逃走——没有一个人想到这个被骗的小妾竟会攀墙离去!沈琼枝内心没有礼教束缚,自然会跑得飞快,这可是那些深陷泥潭不自知的人所能懂的。

  于是,这场倾盆大雨没能打倒她,反而使她成了强者。她只身一人携着为数不多的盘缠,就敢南下,试问当今又有几人能做到?但沈琼枝就是敢,凭着她满腹的才华和满身的胆。

  来到南京后,她开始了卖文为生的生活,但因为性别,这并不容易。就像她自己说的“我在南京半年多,凡到我这里来的,不是把我当做倚门之娼,就是疑我为江湖之盗。”社会的.天平把太多的苦难给了弱小的那一方,沈琼枝默默承受着,但却坚毅无比。她不像一般逃亡的人躲躲藏藏,而是坦诚无比,面对慈厚的杜夫人,她更是毫无遮掩地道出了自己的经历,这般坦率潇洒,怎能让人不敬佩呢?

  即便后来离了南京,在官吏押送途中,她也毫不畏惧,无人敢欺她。一个女流之辈,女中豪杰,所形恰是这样的人吧。

  书中对沈琼枝并没有多少刻画,但这样一个女子却让人钦佩不已,虽然不知道她未来会遇到什么,但却能知道,这棵美琼枝芽定会成为与这污浊儒林不同的清翠大树,就像儒林外来的女客。

儒林外史读后感4

  这学期,我读了很多书,其中只有《儒林外史》让我记忆犹新,书中的人物让我念念不忘,书中的道理让我受益匪浅。

  我对书中的两个人物印象颇为深刻,其中之一是出生贫寒的王冕。他是一个聪明好学、孝顺懂事的人。他小小年纪就能体谅家庭的难处,一边靠给人放牛维持生计,一边勤学苦读、自学画荷,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画技精湛的人。难得可贵的是当朝廷邀他出来做官时,他辞不就职,最后隐居在会稽山中过着安贫乐道的生活。在我看来,”嵚崎磊落”是对王冕品质最好的注解。王冕母亲终前的一席话让我记忆犹新:”做官怕不是荣宗耀祖的事,我看见这些做官的都不得有甚好收场。况且你的性情高傲,倘若弄出祸来,反为不美。“王冕最终能成为一个潇洒磊落的人,和他母亲的教育不无关系。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人物是匡超人,他有着和王冕相似的经历。他家境困窘,靠外出给人解字为生,后来遇到恩人马二先生,在他的资助下,回家一边做小生意一边刻苦读书,最让人称道的是匡超人对父母的孝顺,她每日不辞辛苦的照顾卧病在床的父亲,发生火灾时首先想到父母的安危,他的孝心让我感动不已。但是这种感动并没有维持很久,是因为接下来匡超人的转变让我感到心寒。赏识他的李知县出事后,匡超人为免遭牵连前往杭州避难,他在这里结识了一些装腔作势的.假名士和无恶不作的潘三爷,学会了待人考试,包揽讼词,并为了官运亨通而抛弃结发妻子。最让人所不齿的是,对曾经有恩于他的马二先生和潘三爷,他以诽谤贬低作为回报。匡超人的父亲临终前也曾用“功名到底是身外之物,德行是要紧的”来劝勉他,但他违背了父亲的遗训,变成了趋炎附势的小人。

  将王冕和匡超人做对比,可以看出他们曾有相似的经历,但最终却变成截然不同的两类人,这是出于什么原因呢,我想这是源于他们对待功名富贵的不同态度。王冕不慕荣利,坚守本心,保持人格的独立和心灵的自由;匡超人贪图功名,为名利所累,被八股科举制度毒害了心灵。

  读完儒林外史我认识到了人生的路上固然有形形色色的诱惑,无法正确看待他们则会误入歧途。但只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洁身自好,就能成为像王冕一样嵚崎磊落的人。这便是《儒林外史》给我的最大收获。

儒林外史读后感5

  “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如何处?”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讽刺艺术达到顶峰的一部巨著,也是一面封建社会的照妖镜。读完整部《儒林外史》,我好像看完一幅长长的画卷,上面画的是芸芸众生相。儒林,儒者之林,不过是儒士之间大大小小的事,儒林世界仿若一个大戏台,百余名人物相继出现,每一个都有血有肉,你唱罢,我登场。台下的我们看着他们,或悲或喜,或怒成叹。

  这出戏看似滑稽,唱的是儒士们酸腐的生活。可细看之下,我又能从那些唱段里窥见那个时代的封建堕落、市井小民的无奈,甚至窥见自己。

  这本书仿佛将我们带回那个黑暗的'时代,书中的士人文人最让人唏嘘不已。一群读书人为功名富贵,不顾一切地“奋斗”,最终却逐渐在社会中被腐蚀。例如范进,他二十几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三十多年里,参加了二十次的科举。终于考上举人,结果他喜不自胜,出现癫狂状态。面对考试,我们应该做最大的努力,却要做最坏的打算,范进一心想当官,这种欲望持续了三十多年,一朝中举,却欢喜得疯了。

  我为这位人物感到遗憾,他是一个热衷科举,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人,将自己全部的青春付诸东流。他们目光短浅,好名好利,“功成名就”后只知享乐,不思进取,已然成为了封建社会的牺牲品。

  不过,书中还有一位人物王冕,性格恬淡,远离功名,天性孝顺,才华横溢。相较那些所谓“读书人”,这是一个兼具真儒士和真名士精神风范的理想人物。

  这个人物算是给了我一些慰藉,因为他在那样一潭死水中,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尽管他没有远大的志向,但从品质来讲,他是一面很好的镜子。

  话说回来,让“读书人”如此痴迷的科举制,从隋唐到明朝,本质已发生了变化,让应试的人仿佛陷入一个大泥潭,进去了,便再难出来。即便如今科举制早已不复存在,可像那些所谓名士一样的人却从未消失,仍然有人为了利益做一些不齿的勾当,学术造假,趋炎附势,不择手段无恶不作。不知以后还会不会有一本“儒林外史”来讽刺这种现象。

  总而言之,我们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奋发学习,洁身自好。志不能短,精神世界不可湮没。

儒林外史读后感6

  在吴敬梓笔下,那时的社会就如一个大泥潭,有人深陷于此,有人避而远之,有人不幸被拖入……其中,匡超人就是一个“不幸被拖入”这个泥潭最典型的代表。

  故事开始时,匡超人至亲至孝、淳朴善良,得到马纯上的资助后回家,尽心服侍父亲,成功劝说三叔宽限住房的日子,又因大火被迫搬到租屋,李知县偶然路过见他辛勤读书,发帖命其去考试。而知县被摘文印后,匡超人的性格悄然发生了变化。他碰到了那些华而不实的假名士景兰江等人,看到了他们酒后发疯后的可笑模样。后又遇见了潘三,一方面,潘三是匡超人的救命恩人,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潘三加速了匡超人陷入泥潭的速度。他去考场上当枪手,他去赌场上当抽手,面对救命恩人坐牢,他怕对方牵连自己拒绝去探望。后来,他逼迫妻子卖房,又谎称自己未婚又再娶妻,遇到牛布衣等人吹嘘自己的才学,彻底被卷入了这个深不见底的泥潭中,变成了醉心功名虚伪狡诈的小人。

  匡超人的变化固然存在他自己的原因,但在当时犹如泥潭的社会中,在身边的人不断的引诱下,在科举制度的毒害下,他抛却了父亲曾对他的嘱咐,陷入了泥潭中。

  可见,环境对人的影响之大。

  不由得想起李清照,她的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靖康之变前,她的词大都柔美,但靖康之变后,词风变得凄凉,词的内容也由原来惬意的生活变成讽刺朝廷懦弱、感叹时间流逝的无情。再看看现实生活中,许多感情悲剧形成都是因为施害者从小成长的家庭环境糟糕,可见,环境会在无形中影响甚至改变一个人的为人、性格等。

  匡超人是一个典型例子,也照出当时儒林众生,这众生也反过来在创造一个更污浊的环境。马克思和恩格斯就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创造人。”正是因为这样的社会,才会有那么多深受八股取士荼毒的读书人,才会有趋炎附势的.世风,这样看来,即使没有潘三的影响,匡超人堕落也只是时间的问题。《儒林外史》中,我们看到了一股清流的王冕洁身自好,而看到更多的是周进、范进这样的腐儒,汤奉、王惠这样的贪官,吴敬梓可以说是清醒地看清了当时的现实才创作出这样一部讽刺杰作,而对我们来说,是一面值得深思的镜子,创造未来更美好的社会环境,人人要自警自励。

儒林外史读后感7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题记

  范进中举是《儒林外史》中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穷书生范进先是中了秀才,又是中了举人,最后喜的竟然发疯了。挤出我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觉得范进这个人很可笑。但重读一遍《儒林外史》,我却觉得当时的社会状况十分可悲。

  伴随范进坎坷的前半生的是他那荒唐的科举之路。20岁开始一直到54岁,考了三十多年的秀才都没有考中,更不用说举人了。他的伯乐周进第一次看到他的'卷子,也觉得十分的不像样子,反复读了三两遍才认为他的文章浑然天成,让他当了秀才,进了学。用如此荒唐的方式当上了秀才,怪不得胡屠户说他是因为主考官可怜他,才让他当了秀才,至于那个广东省第七名亚元,它的真实性更是不得而知了。但是就算是这样有怕什么呢?毕竟他中了举是举人老爷了。你以前有多么看不起他,现在都得叫他一声范老爷。他的老丈人也对他刮目相看,说他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

  范进中举之前是怎么样的呢?家中只有四间小草屋,每顿饭都是糠咽菜,就是去考举人也得借上点儿钱才能够了路上的盘缠,就到了中举的那一天,范进的老娘饿的两眼昏花,还不得不拿出家里唯一一只下蛋的母鸡去换米,老丈人胡屠户说他是个“现世宝”,对他百般嘲讽与奚落。五十多岁的老书生范进,没有吃的,没有穿的,只有一间破草屋子屈身,更谈不上有人尊敬他了。

  古语有云“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从范进的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一点。他中了举之后,先不说乡亲们送米,送蛋,送菜,老丈人胡屠户给他送肉送钱。就连县城里的张乡绅也跟他叙什么年宜世好送了他50两纹银和一间三进的大房子。迁入新居之后,四面的乡亲们,有的是来给他做奴才,有的是来给他送钱,还有的甚至连自己的店铺都让他来参一份股。五十多岁的举人老爷范进,从此过上了体面乡绅的生活。后来进了京,中了进士,官一直做到了四品大员。

  重读《儒林外史》,不仅看到了可笑的范进中举,更看到了可悲的当时世态炎凉的社会状态。儒林中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浮现在我眼前——周进、严贡生蘧公孙、马纯上、杜少卿,萧云仙、虞博士……我不禁陷入了沉思。

【儒林外史读后感】相关文章:

儒林外史读后感03-17

(精选)儒林外史读后感07-13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04-24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04-24

儒林外史读后感【热门】08-07

《儒林外史》读后感范文03-27

儒林外史读后感范文03-30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摘抄02-23

儒林外史读后感15篇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