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精华15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1
天才和疯子是个怎样的界定?什么是天才,什么是疯子?小时候也和大多数人一样想,天才就是高智商,疯子就是精神病,仿佛一个在天,一个在地,永远不可能有交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改变了很多我对这两者的看法。
这是我看过最好看的书之一,即使是有之一,也不影响我所表达的对这本书的喜爱,好久没遇到一本自己如此喜欢的书了。喜欢这本书,不仅因为作者轻松的笔调,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展示了的一个自己几乎没有接触过的世界,展示出来的独特视角。
在大多数人的眼里,疯子都是精神病院里,精神出了问题,神经错乱,举止怪异的人,简而言之,即是脑子有病。然而看过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后,我发现疯子不应该被这样子定义的,他们中很多有自己的思想,页很清楚自己在想什么,甚至很多想法是很有科学性的,就像书中的“四维虫子”和“时间的尽头”等节所提到的,患者的思维是很严密的,所讲到的量子力学也是有根有据的,讲述时思路清晰严谨,若是在大学课堂讲课,相信是很有资深教授的范儿的'。但是这样的人却被送进了精神病院,人们把他们当成疯子,只是因为他们的思想被绝大多数人所不能理解和接受。若是人们能宽容地对待这样的思想,换个角度来看“疯子们”一些天马行空式的想法,或许他们就是坐在研究院的科学家了。
天才和疯子有时只是时代的差别,如果在一千多年前有人整天拿电脑,航天飞机什么的来说事,人们肯定也觉得他们是疯子,可是在今天,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人都不会对此有丝毫的质疑,它们都成为了现实。再如,尼采,梵高,爱因斯坦等天才都有不被大家所理解的时候。尼采是西方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他最早开始批判西方现代社会,然而他的学说在他的时代却没有引起人们重视,这位自称是太阳的哲学家后来还被送进了精神病院。梵高也因自己的画风和当时的主流不同而不被大家所待见,后来也进了精神病院。天才若是生不逢时,便也成了疯子。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理解万岁。我想在以后的日子,即使我不懂“疯子们”的世界,我也会尊重他们的想法,有时并不是别人的想法怪异,只是那是自己没法达到的高度。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2
很久没有好好的读一本书。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谁也不能免俗的什么都“快餐”化了,我几乎忘记了完整的读一本书的感觉。虽然从来没有放弃阅读,但网络小说鲜有精品,难得看到一本自己喜欢的文字,很多只是流于一种消磨时间。我几乎觉得我快要废掉了。当无意中一个90后跟我推荐这本书,又看到他在文末写下的`片言只语,让我大为诧异,于是一冲动立马下单购买。好在不悔。
初读这本书,我也像那位男生一样,在每一篇的文末加上自己的感受,每每被文中人的话逗得乐不可支。我把这里的对话看成了一篇随笔,偶尔也会为自己的机智暗自得意。但是慢慢的我笑不出来了,有一种情绪让我微微不安,我发现我会跟着他们的话思考,会认同,会禁不住的想要去查询我所不擅长的一些东西,不知不觉间,我似乎变成了“他”或“她”的同类!
我感知他们,跟随着他们思想的花在他们的时空里穿行,如果忘掉他们所处的环境,忘掉他们的身份,忘掉他们间或的“不正常”,你会忍不住喝彩,点头,或者把酒畅谈。
想想吧,有本书教导我们,偏执狂才能生存,他们却因为偏执而被关了起来;也有人教导我们,专注专业才能成功,他们思想的火花注定没法公之于众,以彼之名,既便百年后的历史如他们所言。
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玛雅文明的探寻和论述,因为我经历过20xx那个甚嚣尘上的世界末日说,所以更能明白他探寻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严密的逻辑、推理和深入浅出的说明,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通透。虽然他们的探寻可能终不过是只属于自己的一种自言自语,之后也不过如一片落叶杳无踪迹,但现在有了这本书,保不齐哪天有哪只手无意中翻动并看到了这篇文字,并惊为天人而得以传世呢。
人生若只如初见,愿鸿蒙初开,赤子之心永不蒙尘,双眸清灵通透,世事简单不染铅华,你我小径相遇,洒然一笑,期待施施然得遇于另一端的惊喜。
人生在世,百年孤独,挣扎呼号,在灵魂的深处,与另一个自己,不期而遇。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3
在《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中,我读到了这样一句话:那是一个很美的地方,但却只有他的存在。他承受全部寂寞等待着,他是一个孤独的守望者。
所谓疯,只是我们在面对我们无法理解的人和事而定义的。因为我们的世界,还没有准备好容纳那么多稀奇古怪的事情。看完这本书后,且不去仅以常人的角度去评判他们是否真的疯了,但至少有那么一点我可以肯定――有那么一群疯子,是孤独的。
事实上,疯即是一种痴。无论是对宗教信仰的迷信,还是对某一件事的过分执拗。在“思维虫子”、“时间的尽头”等章节中,我看到了一群物理和哲学天才几近痴迷般的剖析与追问。他们执着于追求自己所坚信的东西,或许从某一个角度而言,他们并不是真的疯了,只是太过痴迷。但站在这个角度上去想的话,我似乎又想明白了一个道理――当痴立于生活则是天才,当痴脱离生活则是疯子。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本好书,以对话的方式为我们呈现,让我们用自己的主观去看待疯子的世界观,而作者不做太多的评价。这也让我突然想到了“真正的世界”那一个章节,那个年轻的女孩心里一直自问着:你有没有想过你看到的世界也许本身不是这个样子的`?抱着对真正世界的疑虑,她决心试着用他人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于是她开始不停地模仿别人,了解被模仿者的心态以求能用对方的眼睛看世界。身边的很多人都觉得她被“附体”了,她被认为是一个疯子。可事实上,她也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只是多了常人无法理解的执着。
真正的世界到底是怎样呢?可能最终也没能得到答案?索性,那个被人称作疯子的思考者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有天你看到我疯了,其实就是你疯了。这句话说不出哪里好,但却在我的心里留下来一阵困惑,久久未能平息。
这本书里大多数的疯子,都是一群孤独的守望者。他们有着不被常人所能接受的甚至是滑稽的坚信,且不论这种坚信的是非对错,因为我们大多也不过是根据现有的知识水平去评定罢了。我们可以否认乱力怪神,但有谁敢否认外星人的存在?事实上,我也不知道该怎样对待像书中一样的那群人,是该同情还是该嘲讽?但也总不至于去相信支持吧!
一念疯子,一念天才!一念清醒,一念癫狂!书上说:千万千万别太在意精神病人说的话、别深想他们告诉你的世界观,否则你迟早也会疯的。面对这群孤独地守候着他们的那份执念的人,虽不愿去细想他们所说的,但我想,我愿意去听他们把故事说完,倾听他们的别致的思考。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4
全书以对话的方式叙述作者与一个个“精神病人”的交流故事。每翻起书本,自己就仿佛变成了作者,对面坐着“精神病人”,我们在沟通,在对话。
书中曾多次谈到角度的问题,每个人所看到的、理解的世界仅仅是自己的那个世界。更多更多的世界需要我们去看,去探索。
我在你眼中是疯子,你在我眼中也是疯子,到底谁才是疯子?
书读一半,里面介绍的大部分“精神病人”其实都是在某一方面有着异于常人的偏执和痴迷,类似于“走火入魔”。他们都有着一堵属于自己的完整的且不可攻破的墙。
花了两天空闲时间急切地将这本书看完了,好像有很多感觉,也不知从何表达。世界上存在着许多未知,我们都无法理解、相信,就像古代的人无法理解现代的生活。
类似一个没有边际的容器囊括着所有,我们称之为世界,我们也在这个容器里以某种方式一直存在着。人类幻想着永生,永生之后呢,可能就是毁灭。
人生总要有点乐趣或执着,不然,人生不就太没有意义了吗?
偶尔一个人的时候,或许是在夜晚躺在床上的时候,会突然想到死亡,会想到死了之后。没有感觉、没有记忆、什么都没有,一切都是虚无的'。那个时候会感到极度的恐惧与悲哀,会怀疑人生的意义和追求,从死亡那一刻起,世界上的一切对你来说都没有关系,反正你也感觉不到。
幸好,这种恐惧和虚无只是暂时的,我依然会想到我的亲友、类似我的每一个人、会感受到世界给予的美好。
每一个人都会死去,或许每个人都会害怕,但是又怎样,我们的存在只限于当下的一刻,过去的你不存在,未来的你也不存在,你的思维,想象,一切也只存在于此刻。活在当下或许就是人生哲理,隐忍和低调或许就应该是人生的处事原则。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5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疯子、精神病对于我来说就是古怪、可怕的代名词,然而《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让我对他们有了一个新的认识,甚至最终发觉,他们的思想有时会强大到超乎我们的想象。
相对我们这些正常人,我们会发现精神病人的视角远比我们宽阔得多:面对各种包装纸上举着“腿”进行宣传的动物,面对一块从不运动的石头,面对地球是圆是方的质疑,我们总会一笑而过,而与此相反,精神病人会全身心地投入思索之中,乃至成为正常人眼中的异类,从而被人们称之为精神病。其实,一位患者的话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一切:“你们看我是疯子,实际上我看你们才是疯子。”
这句话对我触动很大,是的,站在精神病人的角度上,我们才是奇怪的,我们会拼命追求好的工作、好的家庭、好的地位……没有尽头。对于常人来说,这是对生活更高的追求,可是一位患者却看到了不一样的本质:“你们拥有了你想要的,还是会无穷无尽地要更多。”这对于人类的欲望概括得何其准确!人们也许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但却知道拥有更多总比没有好——不管有没有用……
书中记录了一位奇人,他未满十八岁,却在思考着物理四维问题,他的观点,甚至让量子物理学教授也听得目瞪口呆,但是他却又在量子物理学考试中错得一塌糊涂——这样的人,在我们眼中只是一个怪胎,可实际上,他的`知识却贯穿维度领域!可以想象,如果他不是精神病人,物理界也许会出现一颗闪耀的科学新星。
而与此相对的,是人类物理史上一颗真正的巨星——牛顿。他的一生攻破了无数难关,解释了无数的物理现象,可是却在晚年由于研究的深入,发现了更多未解之谜,他从各种方面去尝试,但依然以失败告终。于是,他只能将这些归于神的创造,思维最终陷入了混乱……
通过精神病人的视角,我们会发现与我们的认知所不同的世界。一位患者曾在自己的口袋里挖了一个洞,用DV机从里面拍下自己一整天的生活,他想站在另外一个视角来审视自己、探究自己。这让我在一瞬间明白了一点什么——某些精神病人也许正因为对未知事物的探索过于执着,达到了偏执、甚至于癫狂的状态,才被人们所不理解,事实上,他们的思想与我们,也许高出了许多。
天才与疯子,有时仅有一步之遥。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6
最近书荒,闲来无事就翻了下柜子。发现了一本不知道是谁放在柜子最下面的抽屉里的书—《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最先吸引我的就是书上大大的标题“国内第一部精神病人访谈手记”。就此就读了那本书。
本书以访谈的叙事手法记录了一个与我们正常人完全不同的特殊人群—精神病人的世界。从真实性上面看,我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这本书在写作上添加了作者的主观意愿。虽然站在第三人的角度上来看待这些病人,但作为一本完全没有科学依据的小说,还是不要太相信。
除了真实性外,这本书还是很值得一看的。相比专业的书籍外,它显得不是那么的枯燥。也以与常人完全不同的视角来看待精神病人,这个角度很新奇。读完这本书,我在思考“天才和疯子是个怎样的界定?”在常人看来天才和疯子是完全不一样的人,仿佛一个在天,一个在地。这本书改变了我很多看法,也对心理学产生敬畏之心。
我在设想如果爱因斯坦,牛顿这些人生活在我们这群普通人中,当他们提出完全与我们之前的认知完全不符的`观点时,是否也会像书中所说的会被我们这些“正常人”当作精神病人。我的答案是肯定的。也许在精神病人的眼中我们才是患了病的人。
书的内容就不透露啦,有兴趣可以找下书看。也许看完这本书,你会有完全不一样的认知。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7
当我决定结束的时候,就拿出预先准备好的苹果,把苹果洗干净,看着果皮上的细小颗粒觉得很陌生,愣了一会儿,试好咬下去....我猜大多数人不知道苹果的真正味道!我告诉你吧:用牙齿割开果皮的时候,那股原本淡谈的清新味道冲破一个临界点开始逐步在嘴里扩敢开,味道逐渐变得浓郁。随着慢慢地嚼碎,果汁放肆地在舌尖上溅开,绝对野蛮又任暴地掠过干枯的味蕾....果肉中的每一个细小颗粒都在争先恐后地开裂,释放出更多苹果的味道。果皮果肉被切成很小的碎片在牙齿间游移,味道就跟冲击波一种技向嘴中每一个角落...苹果的清香伴随着果汁滑向喉咙深..哪.冲刷过的`味蕾几乎是虔诚地向大脑传递这种信息...所有的感官,经过好几天压被遗忘后,由精神、感觉统驭着,伴随着一个苹果,卷土重来!嘖贖,现在想能来我都会忍不住流口水。
读完这段,我细细咽了一下口水,似乎品味到了苹果的果汁在口中四溅,流入喉咙进入胃中。把自己放进了一个房间里面,没有电,只有水,刚开始可能坚持一天就会饿,也会渴,慢慢的你会忘记食物,忘记饥饿,也不知道食物的味道。慢慢的就不再觉得食物有任何诱惑力,困了就睡。
这个精神病人五天没有出门,他的家人都以为他出事了,便四处寻找。于是“我”到了他的家中,与他聊天。我和他聊完之后回家看着苹果,想着他说的这段话。可能只有到了口中无味的时候才能体会到苹果本身的滋味。
读到这的时候请你咽下口水,然后看着家中的苹果,细细思索上面写的试着咬下去......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8
真理属于人类,谬论属于时代——歌德
“左边的天才,右边的疯子”是我读得最多的书。起初,我经常向朋友推荐这本书,但当我疯狂地阅读这本书时,各种各样的不安侵袭了我。就像乌云笼罩着城市一样,我无法呼吸,几乎窒息,这让我感到害怕,除了辍学别无选择。然而,最近当我再次拿起这本书时,我的心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的大脑像顿悟一样打开了。思想在我指尖流动,纸页在舞动,快或慢。
左边的天才,右边的疯子是关于作者与一些精神病人之间的对话,以便从根本上理解所谓精神病人的思想。作者希望通过这本书,读者能够揭开这个世界的.面目,真正了解这个世界的本质。
一章“思考的虫子”讲述了一个17岁的男孩,他提出了一种绝对的四维昆虫生物,这让许多量子物理学家感到困惑。因为世界上许多量子物理学家无法深入研究,但青少年感觉到绝对四维昆虫的存在。但青少年在量子物理考试中的表现令人失望。作者的评价是,如果这个17岁的人真的是一个天才,那么他将来一定是一个天才,但它不属于这个时代。天才具有时代特征,时代的变迁有一个过程。在变化过程中,总会有一些“变化”;不合时宜人物。这一章其实很发人深省。在历史的发展中,有多少不合时宜的人一生都在努力建造心中的城堡。俗话说:";我生来就是有用的“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似乎不合时宜的人也有自己的历史位置。
读书后,我陷入沉思。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也许它不符合公众的审美观,也许它不符合世俗的愿景,或者它不符合合同规定的标准。但我们都是个人,我们都是历史的选择,所以我们不能贬低自己,随波逐流,更不要说保持独立。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9
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者谨慎点开~
你想看见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吗?在这个世界,有人认为自己是一部小说的主角,某些与他有关联的人是他创造的配角,而这本小说的作者就是他自己。有人会做连续性的恐怖的梦,梦里有影子想拉着她跳楼。有人的身体内有多重人格,这几重人格还会有交流。有人会直接把别人映射为某种动物,而且这些动物的特性符合相对应的人的某些特点。有人让医生给自己做颅骨穿孔,手术后发生“诡异”的事情。有人对着镜子看了两天,发现镜子里镜像的动作居然跟自己的不一样。有人妻子去世后,他舍不得妻子死去,于是偷尸做实验,试图让妻子复活……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有点毛骨悚然?我也是,就差冷汗直流了。
此刻轻松一下~
说来有趣,以前只是听说过这本书,真正接触到这本书是在今年中秋节从老家回湘潭的火车上。当时特别无聊,手机也快没电了,我前左方的座位上有一个男孩在看书,因为乘客大都在玩手机,所以很容易注意到他。那时便有点好奇,他在看什么书呢?但又不好冒昧去问。坐在我旁边的是个四五十岁的姐姐,她也是回湘潭的,住板塘铺附近。于是我们聊了会儿天,她说她累了,想休息会儿,却又因为对面两个女大学生兴奋的'聊天睡不着。那两个女大学生是邵阳的,本想着老乡嘛,一起聊聊天也不错。但听了几句她们的聊天后,便毫无兴趣了,大多是抱怨之类,有点幼稚,当然也青春可爱。其实我也想睡,可又睡不着,于是心里挺着急。
此时,我抬头看那男孩,他把书收了起来,带耳机听着音乐,玩着手机。我在犹豫,要不要向他借书看看?毕竟车上无聊,还有近一个小时呢!于是我恼恨自己当初怎么不随身带本书呢。心里挣扎了好一会儿,我假装上了个厕所。回来时正好经过他的座位,我鼓起勇气,问他:“你好,打扰了,你刚刚那本书能不能借给我看?”他愣了一下,摘下耳机,问我:“怎么了?”此时我耳根有点红,又重复了一遍。他便拿出书给我,周围几个乘客都望着我,也许在纳闷怎么会有人在火车上借书吧。我顾不了那么多,脸已通红,马上回座位看了起来。
一打开书,我就被吸引了。这是由一个个故事串联起来的一本书,比较短,多采用咨询师与精神病人对话方式进行,当然也有小部分的叙述。因为这类书看得少,所以觉得故事新奇,比如《女人的星球》中的“他”很怕女人,认为女人早晚会征服这个地球,还猜测女人是从外星来的,有意思。但才看了一百来页,我就到站了,只得把书还给了人家。
于是自己在网上买了一本。本想着一口气看完,但有些精神病人的叙述,正如作者所说:毛骨悚然。我有同感,一想象那画面,就会有恐怖之意,只敢白天在有人的情况下看。当然,这本书不仅仅有一些恐怖的描述,也有很多可称是天才型的病人,甚至都让人怀疑,这,是精神病人吗?
《思维虫子》这一篇故事中17岁的少年提到“绝对四维生物”的概念,认为人是一个很长很长的虫子怪物,从某一个时间段开始,到某一个世界段结束。不管他的观点正确与否,至少我们现在无法辩驳。《真正的世界》中的“她”为了看真正的世界,慢慢观察别人的细节,试着模仿别人,甚至可以达到被“附体”的地步。而这其中,看起来有点恐怖,深究下去似乎很奇妙,又让人很迷惑。《时间的尽头》中“老头”认为时间有尽头,尽头就在重力扭曲造成的平衡当中,并且谈到万有引力、黑洞等比较深奥的问题,不得不叹服他清晰缜密的思维。《还原一个世界》中的普通中年男子曾是公务员,辞职后以发行小册子为生。小册子的内容是有关史前文明的,很有意思。他对史前文明比如玛雅文明特别感兴趣,搜集了很多研究玛雅文明的资料,并且通过理智的逻辑分析做出自己的判断,很有道理。
还有很多很多,那些匪夷所思的故事提到一些根本问题,比如我是谁?我为什么活着?人有灵魂吗?人有前世今生吗?宇宙是什么?神存在吗?人类的发展会怎样?如果这些太遥远。那么,我会想,如果我就这样安于现状,我以后的生活轨迹会怎样?人的命运一定程度被安排还是自己掌控呢?有没有第三只眼?
这些问题,可能会有人说浪费时间,我想未必,思考是必要的,只是如果太过于执着去追求某个答案,并且为之疯狂,就有可能成为本书中的患者。
不管怎样,这本书带给了我很多不一样的感受,我喜欢,但愿读完文字的你没有被吓到。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10
我曾经和大多数人一样,认为那些被关进精神病院的疯子思维混乱,只会胡言乱语。但实际上,那些精神病人其实没有传言中那么恐怖。他们有着只属于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缜密到让你找不出任何破绽的世界观。他们的知识面可能比你要广得多,他们可能精通量子物理学,可能精通哲学……他们总能看到那些普通人看不到的东西。
还记得,我打开这本书看的第一篇访谈实记,叫角色问题。说实话,我当时觉得我看的是一个短篇科幻小说,一篇读完,给我的感觉只有一个——不可思议。
这一篇说的是一个妄想症患者,他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他创造,且是为了对他这个主人公产生影响而存在。他的人生如同一本小说,他自己便是这本小说的主人公兼作者,所有的事都会按照他所想的样子去发展。相信你一定会觉得这很荒谬,无法理解。但是,在结尾,作者发现这位患者准确地预测了自己出院的`时间。这也就是我上文中说到觉得不可思议的原因。
如果你看到了这篇访谈实记,那么你将会有和作者一样的感觉——这个患者的世界观坚不可摧。(虽然这只是从这个患者个人的角度)
我相信,看到这里,你应该也已经对那所谓的疯子有了一定的改观。或许,你认为上面那个患者只是运气好,并不能说明什么。
但相信我,如果你看完了这本书,你一定会惊异于那些所谓的疯子的智商的。
现在的我,对这个特殊的群体充满了敬畏。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他们独特的、不为常人所理解的世界观是一种创新。他们创新了多种不同于我们的新的认识这个世界的方式,就像大家经常说的,“换一个角度看世界”。
现在的我们,常常会缺乏这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我总听到别人说,只要你能拿一个东西来,我们中国立刻可以给你造出一模一样的。可,这句话听起来总是那么刺耳。
在科技方面是这样,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也是如此。我们总是去打听那些成功的学长、学姐的学习方法,或者,不顾自己的实力如何,坚持和成绩好的同学用同一种资料。到最后,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其实并不适合他们学习的方式方法,导致事倍功半。
在做题的时候也是一样,我们总是循规蹈矩,却忘了有时候这样并不方便,这也是缺少创新意识的表现。
在生活中,与人的交往中,我们往往会对同一件事有着不同的看法,我们应该尝试着理解别人的世界、容纳别人的观点。这样既能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又能充实自己的观点,有什么不好呢?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11
在智者的领域中,天才站在左,疯子站在右,那中间是谁呢?——题记
周末两天,恰好时间充足,我便乘此机会读完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这是一本精神病人访谈手记(我可从未听说过这类书籍)。作者高铭用了四年时间,接触了数百名“非常态人类”才完成这本着作。
书中讲述了作者与多位精神病人接触的经历,每一个故事都简单明了,又扑朔迷离。总而言之,它们(故事)清楚到让人感觉身临其境,以致于更加迷雾重重。在他(作者)所接触到的患者中,有研究哲学、心理学、人体、生物学、宗教(主要是佛教)、量子物理学、符号学、玛雅文明的各种各样的人,还有一些多重人格者,“永生者”,“小说”家以及俱怕梦境、细菌甚至是月亮的人。作者的写作水平很不一般,他将每个人物的形象、性格和已知的内心世界刻画得栩栩如生,仿佛他们就在你眼前与你交谈。由此可见,作者在收集素材与写作上下了很大功夫,才让我们读者阅读时体会到了一种特别的乐趣。
读完书之后,多数患者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是:知识渊博,机智过人。他们中间相当一部分具备了天才所具备的天资,可谓天赋异禀。然而,过人的天赋与他们极端的'思想所结合之后,所诞生的便是一个畸形(心理上)天才——疯子。例如:有位少年因研究量子物理学太过痴迷,结果渐渐产生了幻觉(也许他所说的东西真实存在,但我们无法看见,目前的科学也无法解释),最后进了精神病院治疗。还有一位公务员,为了研究玛雅文明及其预言,不惜辞去工作,将全部精力投入研究,时间长了后精神开始出现异常,终于被判定为精神病人。但是,不管怎样,他们的智慧与能力不可否认,尽管在我们眼中他们是“非常态人类”,但这或许是因为他们了解了一些我们所不知的事物,让我们误认为他们有“问题”。因此,疯子即是超能智者,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天才。
尽管疯子的智慧超于常人,但由于他们思维方式不同常人,甚至会产生危害,所以总要被关在铁门与铁窗的后面,与囚犯无差。然而一些天才有时也会透露出疯子的影子。如果说疯子是另一种天才,那么天才就是没被关起来的疯子。因此,这让我不禁联想到了一个词——中庸。所谓中庸,就是中正和永恒持久,这是一种为人之道,处世哲学。中庸的智慧,不仅利于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这恰好填补了精神病人不善于打交道的短处),也是在做人做事上实用的学问。学习中庸,可以让你受益终生,也许中庸之道不能让你成为最聪明的人,但它可以让你成为人际关系最好、为人处事精明的人才,而这样的人才,恰好介于疯子与天才之间。所以,我希望我自己和所有正在努力的人,一定要学会中庸,切不可走两个极端,否则你不是名垂千古便是一事无成,这样对人而言精神压力不是太大了吗?与其这样,不如学习中庸,让自己感受到生活中的乐趣。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成为人才),我将会继续努力,决不偏左或右,笔直地走下去。
天才与疯子并排站着,中间有条粗线将他们一分为二,而人才便站在这条线上。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12
现在看《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写这篇文章纯属于记录下自己对这本书的感想。作者通过描述自己和精神病者的对话,记录下精神病的思维观念。目前印象最深刻的是四维虫子篇,虽然看不懂里面说的量子物理生物,但是不得不感慨,精神病的思维世界的确是很强大,一般人很难走进。
小包一直很好奇大家是怎么定位精神病的,去网上查询了一下,百度百科给到的解释就是。
精神病(心理障碍疾病),精神病指严重的心理障碍,患者的认识、情感、意志、动作行为等心理活动均可出现持久的明显的'异常;不能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动作行为难以被一般人理解;在病态心理的支配下,有自杀或攻击、伤害他人的动作行为。
现在小包想谈一谈自己看了这本书之后对精神病者的看法。
精神病的世界是没有规章制度,同时思维逻辑又很清晰,他们只相信自己看到、感觉到的,这是个很神奇的事情,一个目前不存在,还没有被证明的东西,也许他说的是对的,为什么不呢,难道因为他是神经病,就不被认可吗?我想大多数的精神病者希望别人和自己有一样的想法,但是同样的也会对你的不认可不屑一顾。
小包并没有站在他们的位置去思考,而是站在本身是个人的角度,每个人的思维观念是通过接触或者学习到本身存在的东西去定位形成的,但有的时候它也会发生错乱,感受到一些本身不被认可的东西,但是谁能证明它就是完全不存在呢,我一直坚信,目前认为错误或荒谬的事有一天会被证明。万物都在变化,人也不例外。
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是由自己的喜好和思维习惯去养成的。精神病们的世界很大,大到可以看到世界本质外的东西,同时,他的世界很小,小到只能呆在某一个活动范围。
好吧,小包承认目前自己的思维也跟着混乱了,也许看不懂小包说的,没有关系,因为它就存在于此时此刻,下一刻改变了,也说不准。最后想说《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确是本很优质的书,推荐大家可以去了解下哦!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13
这本书的作者对心理障碍者以及边缘人的精神世界感到十分好奇,于是花了四年时间深入医院精神科、公安部等诸多神秘机构,和上百名非常态人类直接接触,最终产生国内第一本精神病人访谈手记,借着这本书我们才能如此真实的了解这些疯子,或者可以说是天才的真实内心世界。
刚开始打开这本书我完全是抱着看看精神病人脑洞有多大,想法有多荒谬的心态来看的,但是越看越觉得自己是那么的无知,书中提到了很多量子物理学、梦的解析、自然科学、哲学、生物学、宗教之类的知识,把我看得目瞪口呆,而之所以会衍生出这些学识,完全是源于精神病患者。
你可能很难想象,有个十七岁的小哥哥,简直就是中国的谢尔顿(美剧《生活大爆炸》里的天才物理学家),他十分精通物理,刚开始作者想要跟他沟通,但每次都失败,因为作者实在听不懂中国谢尔顿口中的专业名词,为了探索这位小哥哥的精神世界,作者也很拼,他去图书馆狂啃量子物理书籍、拜会物理学家、听物理讲座,尽可能在短时间内掌握量子物理学,后来还请了量子物理学教授一起去拜会谢尔顿。你可能会想,已经准备这么充分,这次的沟通应该很顺畅吧,但十分遗憾,对话刚开始就结束了,因为作者刚开口说“物理三维是长宽高”,中国谢尔顿就愤怒的'说“物理三维是长度、温度和数量,长度里面包括长宽高,哼,你还是再回去看看书吧”。
虽说中国谢耳朵不屑与作者这样学识浅薄的人交谈,但他还是说了不少超前的物理学理论,比如,在绝对四维生物眼里我们只是蠕动的虫子,肤浅的男人必然会被基因先进的女人毁灭,听到这儿你是不是完全晕了?
那你现在应该能体会到作者花四年时间和这些精神病患者近距离接触是多么不容易了吧,因为他几乎等于被几百号人进行了思维和学识上的群殴。
在探访的过程中,作者发现很多精神病患者都不觉得自己有病,就像每个喝醉的人也不认为自己喝醉了,这些精神病患者认为自己拥有着超前的思维模式,而这是一般人所没有的,在精神病患者眼里,我们也并不符合他们眼里对“正常人”的标准,我们可能就是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另外一个个体,所以我们觉得他们不正常,可能他们的心里还嘲笑我们无知呢。
有人说精神病患者可能真的是太超前了,这就像我们穿越回古代,告诉古人现在的生活,古人也会觉得我们天真的像个精神病患者。这些精神病患者可能是天才也可能是疯子,你认为他是天才他就是天才,你认为他是疯子他就是疯子。
因此,我们可以把这本书当作一本误入歧途的天才们的故事,也可以把它当作一群入院治疗的疯子们的故事,不管怎样,看故事就好,别太认真,不然我们自己就会被逼疯的。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14
夜,总是在世界的喧嚣中变得狂躁与落魄,夜的世界充满恐惧与孤独,在这个看似热情的世界里里,无数个黑夜,游荡着无数个孤独的灵魂,无法冲破、无法感知的孤独;没有开始、没有结束的孤独;他人无法理解,自己也无法理解的孤独。他们是一群孤独的守望者,他们——————是我们眼中的“疯子”。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个世界究竟是怎样的?看形形色色的精神病患者“羞辱”一本正经的正常人。在我的世界里:你是疯子,在你的世界里:我是弱智。
天马行空的想象,任我绞尽脑汁终不能理解,亦不能明白,我不知你何故会有超乎常人的智慧,不同寻常的思维,非同一般的逻辑……为何你疯了,脑子里却装下了全世界?
你脑容量的巨大,思维的深邃,使得众人不能理解,读不懂你,道不明你,遍觉你“怪异”,异于同类,于是疏远你,鄙视你,恼怒你,厌弃你,憎恨你,终不能忍受你,一把锁链,锁了你的身,禁了你的言,送你去我们眼中的精神病院。
然而,终归还是没能锁住你,你脑子里的天马行空在医院里“沸腾”,你或静或闹,或打或啥,或喜或恨,都是你对世界的宣判,众人不懂你,你憎恨我们这群“无知”的“异类”,不懂却自以为是,当你与花草对话;当你看众人是昆虫;当你用几国语言交流;当你分裂诸多人格,谁人理解生而为人的痛苦?
内心的孤独很可怕。没有人与你共鸣很可怕。听不到属于自己内心的声音很可怕。
所有的`人都围成了一个圈子,唯独你在外。你感到惶恐、无助,被世界抛弃。
你存在着,这个世界却仿佛感觉不到你的存在。于是,消极、自卑、绝望、挫败让你变得极端。于是,不再有对与错的界限。于是,只有用震撼、极致的手段,才能重新证明和感知自己的存在。于是,才有那一幕经典的浴室杀人,于是才有了所有的超出常理和骇人听闻。
可怜,我们正常的人那,永远走不进你深邃的内心,永远有多远,远到生生世世不得开启你内心世界的闸门。
你淡了、怒了、生气了、绝望了……关就关吧,无非是从“小家别院”换到了“精神病院”,无非就是换了个住窝而已,无非就是说我是“疯子”而已,疯就疯吧,做了自我,疯又何妨?
我的世界里有花,有虫,有四维空间,有时间尽头……有你们永远不能触及的世间角落,有你们永远进不去的人生殿堂。
纵使我看镜中的自己是怪物,纵使我觉得生命有轮回,纵使我看世人是昆虫,纵使我时而男人时而女人……无妨,疯就疯吧,我也不知道何为疯?
你不相信这个世界,你不信众人,觉得我们都是谋害你的刽子手,你该是经历了人类怎样的伤害才会疯狂至此?
你的孤独无人能懂,这种孤独不仅仅是因为我们不懂你的内心世界,听不懂你的言语,这是天堂与地狱的距离。这是一念成魔一念成佛的距离。因为你的孤独,你伤害众人,或许你只是在保护自己,或许你只是不信任这个世界,或许你曾经经历过自己都不曾记起的痛,你累了,痛了,哭了,闹了,也疯了……
谁才是真正的清醒者?你不屑与我们交谈,因为你不信我们,因为我们卑微,不懂你的世界,是我们根本不能理解的存在。
你无喜无怒,无悲无欢,你的世界里或许什么都没有,又或许什么都有,你曾经爱了全世界,所以装了全世界,又曾经恨毒了全世界,所以忘记了全世界,于是你抛弃了你的人生,你的人生也抛弃了你……
又或许你只是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一个适合你的世界,一个你懂它它也懂你的世界,在你的世界里,有你的真实存在。
当你离开属于你的世界,你又开始痛苦,自责,内疚,生而为人的规则,道德使你苦不堪言痛不欲生,当你清醒,一切的一切,都是无尽的痛苦,于是,你宁愿混沌,当不能自已,你遍在属于自己的世界里不能自拔,你与我们的世界隔着的不是一层纱,而是一堵墙,一堵坚硬无比的墙,当你成人,你的痛苦深入骨髓,当你成疯子,你遍可以为所欲为……
时间不是流逝的,流逝的是我们……
因执着而疯狂,因为执着你把自己关在房子里冥想,因为执着,你咀嚼苹果仔细体味,因为执着你打开自己的头颅……疯即是痴,痴就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孤独。
那是一个很美的地方,但却只有你的存在。你承受全部寂寞等待着,你是一个孤独的守望者。
一念疯子,一念天才!一念清醒,一念癫狂!我若成魔,佛奈我何?我若成佛,天下无魔,不知道,是否这样的执念成就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15
本书的封面写着『作者耗时4年,深入医院精神科、公安部等诸多神秘机构,得以和数百名“非常态人类”直接接触,最终产生了——国内第一本精神病人访谈手记』
第一本这件事不考究,序言中作者也有说接触对象有经过筛选,所以你在本书中可以看到许多个世界,没错,就是世界
本书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其实三个部分没有什么太大差别),各自再细分成几个小故事,分篇很细,所以不会太枯燥觉得故事很沉重,因为基本上三四页就是另一个故事,大家可以没有负担的尽情翻阅
另外,本书有句话大意是——对那些患者说的话不要太深琢磨不然会崩溃……嗯……我也是这么觉得的。
因为有些患者的世界观,说真的,EJ乍一看真的觉得很有道理不是随便说说
为什么非得用一般人的视角看世界才是正常的呢?你了解这个世界吗?你认为的世界真的是这个样子吗?你怎么证明?你拿什么证明?
一切都是无法完全逻辑清晰回答完整的问题不是吗?
所以书中有些患者说的世界观其实不完全错误不能因为他们有缺陷就否定因为有些他们被判定有疾病的原因其实是因为其他(虽然那些其他也是因为这些世界观而发生……)有些世界观还很有道理,我想这也是作者选择这些故事的原因之一吧,否则书名也不会是《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个人觉得许多故事的患者对事件的解读很有意义很有逻辑性甚至有些还很靠谱!
至于最后作者稍微涉及到自己的问题EJ果断忽略>_<原谅我已经被好几篇与物理学有关的部分绕晕了,虽然通过这种接触方式觉得量子物理学很有趣但是没有完全白话文解释我真的看不懂理解无能啊TAT(其实我觉得作者在文中呈现的与患者之间的问答互动本身就有点不合理......
另外,整本书唯一吓到我的故事就是『2 梦的真实性』
在本书后记中有段话我觉得很好的`总结了我的想法——很多精神病人都能够快速的找到某种解释作为答案,甭管是鬼狐仙怪也好,物理生物也罢,总是很坚定的就确认了
所以这本书可推!因为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蛮有自省的价值的(说实话某些社会上的“正常人”还真不如那些所谓的“精神病人”呢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相关文章: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书笔记11-12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读后感04-21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07-07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03-16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03-15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03-17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11-22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12-22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读书心得03-20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精】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