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读后感(锦集15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与地坛》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我与地坛》读后感1
“抬首,她是皎皎明月。俯首,她是莽莽大地。”
亲爱的史铁生伯伯,读完您与您母亲的故事,这两句诗就自然而然地浮现在了我的脑海里。人们常说母爱如水般细腻柔和,但其实不尽然。母爱是柔和的,但它也蕴藏着比水更为坚韧的力量——或许正如您所言,那是在海上找一只船的执着。
对于母亲,我们的动机也许总是不单纯的,就像您和您的朋友一样。譬如考试失利,我总会千方百计阻挠妈妈到学校参加我的家长会,我不想让她在众目睽睽之下因为我而感到哪怕是一丁点儿的难堪。我想这其中的道理、其中的小心思是不分年龄的,我们彼此是心心相通的。在与苦难的斗争中,您成功地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把所有的痛苦注入到了一本本熠熠生辉的散文集中,让您的读者对生命、对死亡的价值有了崭新的理解,可以称得上是令母亲骄傲的、很有出息的好儿子了。想想自己为这个世界带来的光,能否稍稍缓解您对母亲的歉意呢?
与您相比,我确实幸运得多——父母身体健康,自己正值花样年华。现在想来,由于课务繁忙而对父母甩小脾气实在是幼稚极了。您说想告诫所有男孩收起对母亲的倔强和羞涩,请允许我扩大它的受众——女孩们也该如此。不过,我想这一切的倔强与羞涩绝不会是空穴来风,而是父母与孩子双方默契的内敛导致的结果。父母的种种言行举止都透露着他们深沉的爱,却少有父母会以直白的.方式告诉孩子们——你们是被爱着的,于是孩子们也只能以懵懂的理解来感知爱,从而导致双方都心知肚明,但表现出来的,却多半是倔强与羞涩。如您所言,收起没必要的担忧,或许正是融化双方表达爱的隔膜的秘方。
女孩们和男孩们一样,理所当然地承受着母亲的爱,只是或许您有所不知,当代的女孩男孩在母亲的过度溺爱之下有扭曲的趋势。母亲的有求必应,孩子的骄傲恣睢,使“熊孩子”的闹剧频出。在一次亲友聚会的饭局上,一位亲戚的小孩把橡皮泥贴在了我的手机上,导致手机的收音孔全部失效。当我极力遏制愤怒,向那位亲戚控诉时,这位母亲告诉我:“孩子还小,别往心里去。”这位母亲的爱也许并不亚于您的母亲,但毫无限度的包容无异于给孩子的恶习注入了催化剂。母爱纯洁伟大,可抵一切磨难。吮着蜜爱成长的“熊孩子”,以年龄为矛,母爱为盾,肆意践踏着成人社会的礼俗。母亲的一句话似乎便将这场闹剧一锤定音,继续纠缠反倒是我得理不饶人了。也许“熊孩子”的母爱之盾永远不会失去,但年龄终究不会是长久的庇护。他们的恶习,总会在日后被消磨成尘埃。由此可见,无节制的溺爱充其量不过是减缓了“熊孩子”成长的速度。我着实钦佩您的母亲,压抑心中无尽的悲痛,把好爱的尺度,留您一块自由驰骋的小方地;我也着实钦佩您,在小方地里化悲痛为动力,干出一番大事业。
感谢您,勇敢地揭开伤疤,向世人倾诉您的痛苦、您的歉意,只为给孩子们一个善意的提醒:好好对自己的母亲,在她尚有青丝之时。
我会静静守护我的皎皎明月、莽莽大地!
《我与地坛》读后感2
我是一名园神。
我是慷慨的园神。我静默地围观人世间的色彩,人们不论好坏而的回忆全驻足在这方地坛,我毫不在意他们在我这里抒发喜怒哀乐,因此我是大方的。
我是自私的园神。我耐心地等待鼓励一位少年成长,一草一木燃起生的欲望。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了,我也轻松地掐灭生灵最后垂死挣扎的火苗。
打那以后有一个老妇人陪伴残疾的他,几年后却消失了,随之消散的是少年原本的喜怒无常。我目睹他绝望、彷徨、迷茫,陷在生与死的交界线,最后他拔出泥泞的双腿,看淡世间。我悄然问他,你忘了吗?但他只是对我道,有些事情更适合埋藏。
当地坛再换去几批人,我跨过岁月长河,再去勾勒起他寓意不明的话语。古老的岁月跳过一切,径直拥向光阴的尽头,它们那般恩爱亲昵却忽略他人濒死的悲伤。有人心易变,三头五年就面目全非;也有人心如止水,十万八千里走过初心不改,不过相同的他们都活着,都诠释生存与死亡之间急遽的过程。
少年回首与地坛对话,我听到他问生命的意义何在。可我是也只是地坛,我只会用草木的'窸窣向他报以一笑,他望着园内荒芜的我,反而悟了。他看穿了死且明白上帝的义务限在创造人类,顽皮的上帝留下“生”,接着随意地把“死”掷给世人。我用树荫下走遍几十年的夫妻为他举例,有人在“生”的夹缝中相依相爱,有人至死尚未了解“生”是为何。苦难无疑是泪水掺杂的物质,只是它对每个人所展现的形式不同,譬如对于地坛言,苦难将是枯黄的草叶。当泪水同欲望并肩消亡,怎样埋葬如同生命一般沉重的自由呢?
我踱着步降临人间,拾起秋天安详的秋叶。生如夏花,死如秋叶。少年历经漫长黑暗、终于触碰到光亮。灿烂的星空同和煦的阳景迸发呈现,他带来过分淡静的哲思,秋叶经过春夏肆意的绚烂,最终悄然无息地为自己的“死”拉上帷幕。你只须知道,我们终会死亡。所以你不必沉沦在无穷无尽的压抑中,仅仅专心做一件事去——让你的生为结局铺垫色彩。
光阴骤地抖动残留的余晖,地坛迎接新的一群生物。我悠悠地鸟瞰人间,猜测他们将怎样度过晨光、日落与寂寥的晚暮。
《我与地坛》读后感3
《我与地坛》这篇文章写作文笔平淡,哀婉,富含哲理,发人深醒。
我在读到第一、二节的时候,为作者和他的母亲所感动。看到作者的莫大悔恨与痛苦,领悟到平凡的文字中所饱含的深情。我被崇高而伟大的母亲、母爱所折服,同时也不禁联想到自己的母亲,仿佛许多相似的情节荡漾在脑海里,同样刻骨铭心地悔恨浮起在心中,仿佛作者心中的每一点波痕都能够与我产生共鸣,好像作者的每一点细微的思索都曾在自己的`脑海中闪现过,平凡而朴实的文字 中我看到了一幅幅图画、一幕幕情节。
在第三、四、五这三节里,作者统筹了十五年的光阴与时间,仿佛十五年这漫长、寂寞、充满了痛苦与迷茫的时间只是一个片断,在作者仿佛大彻大悟的平铺直叙下,哀伤更见哀伤、消魂更显消魂,十五年的寂寞的思索与最终的大彻大悟一同融入我的思想,让我悲痛、忧伤、为作者伤心。或许“我比作者更愤怒”,不是因为我没有漫长的时间来悟透这哀伤的平凡的事,而是我无法用平静的心去听作者用平静的心所讲出的故事。我可能永远无法注意到很多事,错过了很多美丽的故事,只我因为没有一颗平静的心,或是没有时间造就一颗平静的心。总之,作者十五的时光造就的感悟是无法被我完整地理解的,它给我的如潮水一样涌上全身的触觉是我无法描摹、无法道得出的。
在第六、七节里,作者叩问内心,对死与生作了艰难而又深遂地思考,作者想活,因为欲望,却非要给他一个理由,作者想要写作,却非要给写作一个理由,因为这理由,他又陷入苦闷与没有出路的思考,思考的最终,他却淡泊了这一切思考,决定随欲而行。作者发现他一直想要摆脱的东西就是——想要给一切找个合理的理由,以便让欲望实行“这思想本身,他终于知道他以往的思考,结果早就定下了,便是他的欲望。而其思索,只是为了让欲望在一个合乎逻辑的、自己能够认可的理由下得以实现的过程!即如此,何必陷入思考的循环,只需坦诚面对内心,面对自己的欲望便可,不需要在自己的内心前寻找掩饰物。
这篇文章的内涵非常深遂,我也只能尽我所能地去理解,但那埋藏的心底的余蕴,会在哪一天里被我突然发现,现在,我只能盼望它早日发芽。
《我与地坛》读后感4
史铁生是一位在我脑海里印象特别深刻的作家,但是我在此之前只和他接触过三次,第一次是小学,有一篇课文是他写的,我印象特别深刻,叫合欢树,文章很短,是他怀念自己离世的母亲写下的,这篇文章是收录在我与地坛里的。第二次是在高中,有一篇阅读题像列账单一样把史铁生与病魔抗争的历史罗列出来,我对这篇文章印象很不好,好像因为史铁生是残疾人而敬重他,不是因为他作品写得好而歌颂他。第三次,才算是直接接触史铁生,我读了他的几篇文章,算是和他直接对话了,这几篇同样出自我与地坛,都是讲小时候和他奶奶的故事,小时候我是和姥姥住在一起的,大家都有温暖的童年,所以我和他这几篇文章有了共鸣,而且他的语言特别朴实平淡,很打动人。从此我就很想买我与地坛这本书,在前两周,我终于如愿以偿读了我与地坛。看完以后我很好奇,史铁生在别人嘴里,别人的文章里总是像海伦凯勒,霍金这些名人一样,因为身上的残疾被拿来做励志坚强的典范,而我真正读了他的作品以后,发现他的语言毫不做作,也不拿自己如何与病魔做斗争来说事儿,整部散文集几乎都是讲其他普通人的生活,所以这本书读完以后,我反而更敬佩他。下面我就详细说一说我与地坛。
北京作为皇城,有驰名国内外的祭祀圣地——天坛,天坛也是去北京游玩的必到之地,有天坛就有地坛,可惜地坛不够争气,根本不出名,里面全是杂草和破碎的砖瓦。地坛这个名字今天之所以能入了我们大家的耳朵里,完全是因为离史铁生的家非常近。史铁生瘫痪后回到家里,天天盼着自己的腿第二天就能奇迹般的好起来,可是这个疾病实在太严重了,让他永远也离不开轮椅。于是他每天推着轮椅去地坛,他并非去寻死,而是他觉得在地坛这个静谧的公园里好似能让他从一个世界逃到了另一个世界,或者说他希望在地坛公园里寻找一个活着的理由。他的母亲鼓励他说出去走走也挺好的,但是晚上的时候就害怕了,以为他是去寻死,于是几乎每晚都跑来地坛寻找他,喊史铁生的名字,瘫痪起初,史铁生脾气坏到了极点,总是发脾气,用拳头使劲儿敲自己没有知觉的双腿,自然,母亲来找他,一开始他也是逃避的,躲起来,故意让母亲找不到他,后来他的母亲四十九岁的时候去世了,地坛也再也没有人喊过史铁生这个名字。
除了自己和母亲,史铁生还在地坛见过很多人,同样也是几乎每天都要来地坛走走的普通人,有每天都来园子里散步的老夫妇,有独自喝酒的老人,练歌的小伙子,还有仅仅是上下班路过这里的女工程师。但是让他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小女孩,她非常活泼可爱,总是和哥哥一起玩,两个人渐渐长大,后来就都不出现在公园里了,史铁生想他们应该是上学了吧。直到有一天园子里有一伙人欺负一个漂亮的小姑娘,史铁生驾着轮椅去给小姑娘解围,这时哥哥出现了,赶跑了那群人。这时候,史铁生认出了这是当年在一起玩的`两个孩子,同时他也知道了原来这个漂亮的小姑娘从小时候就是智力有缺陷,小时候天真烂漫的玩耍让他从来也没有看出来。
上帝把漂亮和智力缺陷同时给了一个小姑娘,上帝把截瘫带给了史铁生,上帝让英年早逝降临在他的母亲身上,史铁生用笔记录下了这些让人心碎的故事。史铁生从截瘫开始,几乎每天都会在地坛度过人生的几个小时,他熟悉了公园里的每一块碎砖碎瓦,每一棵发黄的枯草,同时他也是在这个小小的世界里,透析了太多健全的人都无法想通的事。史铁生说: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也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的话,眼前的一切就不再那么可怕。
读完这本书,我明白,遭受苦难的人爬起来之后必将站得更高望得更远,而我们作为健全的人,更应该从踏实中寻找答案。
《我与地坛》读后感5
永怀希望,未来可期
滴答的雨声环绕在耳边,又是一个星期天,我和往常一样走进书房,但这次我并没有拿出作业,我站到书架前,翻找出了一本我还未看过的书——《我与地坛》。我坐在椅子上,看着书的深蓝色外壳就让我有种忧郁的感觉,翻开来,饶有兴致地看起来……
史铁生先生以残疾之躯度过了充实的一生,这本书中包含着他对生命的感悟和对亲情的赞美,文章没有一字多余,表达着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也冲击着读者的内心。
从古至今,许多诗人,文人见景生情,之前的人,事,物总是能勾起人们隐藏在内心不能说,不能想,却又不能忘的记忆。一座废弃的古园,也就是地坛就勾起了作者许多年前那段痛苦而又不失美好的回忆。“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周围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他双腿残废后,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处,只能一天到晚看着地坛来来往往的人群,即使是如此,他都能看到世界万物的生机勃勃,从而不让自己一直沉浸在受伤的痛苦中,可现在的我们,才十几岁的年纪就逐渐丧失了观察美的能力,遇到一点挫折,不是想着怎么跨越,而是想着怎么逃避,躲在安全区里,不愿意尝试新事物,可教书近二十年的老师都会趁着放暑假去学习一门新技能,我们难道不应该反思自己吗?
文章中不仅有对自己观察到的地坛人们的生活,还特别绘制了母亲的形象,可见作者的母亲对他的影响之深。
“我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也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地,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到了一点安慰。”在他最悲伤,压抑的那段时间,母亲一直陪在他身旁,给予他继续努力活下去的希望,让他因伤痛而封闭,坚硬的内心重新打开并柔软起来,好像她就是来完成这一任务的,最后悄无声息地走了。母亲是人们一生中极其重要的`角色,承受着生活的压力,又肩负着教育子女的重任,还要包容着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不懂事,始终将子女放在首位,将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家庭中。我们应庆幸,我们仍有机会去弥补,去尽孝。
“此一处陌生的地方,不过是心魄之旅中的一处景观、一次际遇,未来的路途希望还是无限之问。”文章到此结束,留下属于读者的思考。作者在地坛中见到了各式各样的人、物,他们给予作者鼓励和感动,使作者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并支撑他走到现在。
我们大家都是普通人,未来有无限种可能,现在面对的所有的挫折与困难都是在为你的未来铺路,我们不应该被它们打倒,勇敢地面对,积极地解决,未来的你一定会感激现在的你。心中永怀希望,未来可期。
《我与地坛》读后感6
今天我读了我与地毯这本书,史铁生写的这本书从地坛开始写出了她母亲的后悔,我从这本书中读到的是挫折和苦难以及在地坛的伤感。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挫折和苦难,但是逃避不是唯一的选择,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挫折和苦难只是生活的调味剂不能一遇到她们就逃避,史铁生的双腿残废了,但是她去没有因为人生的.挫折倒下,反而冷静的思考,成功渡过了人生的难关。生命是最重要的,人生如梦,一个人只有一世,我们要做的就是好好的活下去,而不是轻生,逃避的只是懦夫,肯面对现实活下来的才是勇者。人在世间可能会面对种种挫折,有时开心,有时郁闷,有时愤怒,有时伤心,活下去才可以改变这一切,如果不能活下去,那这些就没有意义了,人活在这世间开开心心的活一世才是最好的,而不是一遇到挫折就寻死。
史铁生度过了挫折,所以她活了下去,如果你没度过挫折,你就会死,所以,郁闷又如何,愤怒又如何,伤心又如何,活下去才是正道。
《我与地坛》读后感7
最近,我读细读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领悟到了不同寻常的人生,肢体残疾的史铁生,有着超乎常人的顽强生命,还有着充实的人生,更拥有始终陪伴他左右的地坛。
读罢此书,我能感觉到地坛时史铁生生命中不可替代的一个重要角色,因此让我对地坛充满遐想。园中凋零萧瑟的景象展现出史铁生的内心的无助与悲惨的`遭遇,但野草荒藤都茂盛的自在坦荡,从中体现了残疾生命里不服输的精神.不在遭遇中倒下,而是坚强的崛起,自在坦荡,从不同的环境中寻回自己.对地坛多寄托的感情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他们不能变成语言,也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他们了.他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
史铁生看院子荒芜但并不衰败,看到了他心情的转变,看到了生命的希望.史铁生也使我看到了世界自然地美妙,生命的意义.只要细心观察,留心注意,不管何处都有他美好的一面.我只是从他身上看到一次又一次真实的起伏,心灵的生生死死,生而复死,死而复生,每一次复苏,都是对“生命零度”的叩问,叩问之后的“生如夏花”,在他的心里,有一片桃源,一片春天,始终弥足珍贵的一隅,那是他越来越乐观、越来越向上的源头.就算是跌倒一百次,都能第一百零一次站起,扶着轮椅,也要站起.因着爱,因着情,甚至因着对下一世的“白日梦”,虽然这“白日梦”是我等健康人种所不能苟同的,但正如他所说,“希望”又有什么用呢?“希望是不是在证明必可达到的前提下才成立呢”?“希望”只是“白日梦”的冠冕之词,其实两者一样可笑可悯,但给人安慰,给人愉悦,无须消耗,实是人生之最大精神毒药.地坛的每一棵树下他都去过,不论什么时间,什么天气他都在院子里呆过.春之润,夏之热,秋之爽,冬之洁,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让我们快乐起来,用心沐浴生命的每一束阳光。
假如世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吗?没有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那?要是没有丑陋,漂亮又怎么维系自己的命运?要是没有了恶劣和卑下,善良与崇高又将如何让界定自己又如何成为美德哪?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会否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那?史铁生终于走出来了自己的阴影,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和不同的人生观: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是懦夫映照了英雄,是众生渡化了佛祖.是的,世界太不公平了,但又是公平的,拥有生命是上帝给我们最公平的见证.我平时总是抱怨世界不公平,我看了史铁生坚强的写照之后,给了我很大的鼓励.我认识到,既然上帝造就了我,那么这个世界中一定有我充当的角色,虽然不是一朵红花,但那也是一片绿叶,为什么不试着享受绿叶的快乐?
作为一个健康的人,不得不拷问自己:健康的自己,是否向前方也迈出过脚步?
《我与地坛》读后感8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推着轮椅进入了那座美丽的园子。这是我个人创作的一篇散文《园中风景》的开篇。散文记录了我在那座园子里度过的时光,所思所想,以及对生活的感悟。
历史的每一个瞬间都蕴藏着无数个故事,时间无限延伸。我们生来孤独,被无数历史碎片和无尽时间所包围。这句话仿佛轻如羽毛,又似乎沉重如泰山,它出自《我与地坛》,用轻淡的笔墨书写而成。这些普通而简短的话语看似不值一提,但它们诉说着一个人的故事,一个悲伤中带有欢乐的故事,将它们串联起来,便成了一个人简单却艰难的`一生。
晚上,朋友们都已经离开了,只剩下小台灯微弱而喧嚣的光线,我开始思考着要写些什么。在这里,孤独感弥漫着空气,但也有着希望的存在。就像史铁生幻想着拥有一个健美的身体,和我们一样怀揣着无法完成的心愿,就像一个瘫痪了的人突然站起来,开始奔跑那样荒谬可笑。但是这个心愿从未被破灭过,史铁生通过他的作品行走着,他的成就足以让他飞上蓝天,俯瞰人间的一切事物。
我希望即有一个健美的躯体,又有一个了悟人生意义的灵魂,前者可以祈望上帝的恩赐,后者却必须在千难万苦中靠自己去获取,因为人活着必要有一个最美的梦想。你的梦想是什么?这是简单又朴素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永远不一,我的梦想和史铁生一样当一个作家,感悟人生,为孩子们写出最美的故事,领着他们走上成功的道路。梦想是一个不足一提的事,在他们眼里梦想只是一个梦,一个不会实现的虚幻的梦。你们可曾想过,没有目标是一个多么可怕的事?在它身后努力、奋斗。
《我与地坛》描绘了一个人生的旅程,一段特别的人生经历。文字中流露出忧伤的情绪,却也带有一丝欢乐。在这种指引下,我们将迈向梦想,经历这个简单而复杂的人生。
《我与地坛》读后感9
一窗明月兀自倾泻,一缕清风缓缓拂来,虫鸣蛙叫。初夏的夜,这般静好,沉浸其中,身心俱舒。回眸间,一株合欢树映入眼帘。走近,触摸它那历经沧桑的树干,想到了史铁生和他的母亲,顿时思绪飘渺。
年近天命之年,他重温少年的心事,藏在书香里的文字,让埋在了旧时光深处的青春重见天日。
那时的事情发生得太过突然,也太过残忍。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却忽然残废了双腿,人生的篇章尚未奏响,却猛然地印上了休止符。世事无常,宿命太苦,他无力承受这般致命的打击。整个人如同坠入层云叠雾里,往日的影像一幕幕接踵而至,他沉沦在自己无言的悲痛中,他的世界已然被黑暗和绝望占据了。
有一天,他寻到了地坛,一座历经沧桑等待了他四百年的古园。他日日摇着轮椅到那里,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灵魂。待在那个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里,他思索着人世和人生。然而,有许多思索本就是多余的,因为“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不知不觉间,十五度春秋溜走,烟雨楼台早已是西风吹尽。他不知道自己曾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他不知道,他每每离开家后,母亲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他不知道,在他身处荒园独自面对残垣断壁时,有一个人正沿着他的车辙印苦苦地寻觅。那时的他还太年轻,只一心以为自己是最不幸的一个,却不懂得一位母亲加倍于儿子的痛楚。于是,这一切,她只有默默地承受,默默地藏在心里——这位母亲,注定活得太苦。
当他的小说第一次获奖时,当他的生活重燃起希望时,他多么希望能够用自己的成绩给母亲一点小小的`安慰,然而母亲却已不在了。仿佛她来到这个世上只是为替儿子担忧。正如作者所写到的,也许是她心里太苦了,上帝怕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
他总以为,时间还短,日子且长,有的是青山不改,绿水长流。直到母亲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他才惊悟:生命与苦难本就是相濡以沫的,痛苦联结着生活和生命。母亲希望自己找到的那条路,是通往幸福快乐的路,她的痛苦需要他以坚强来弥补,他能够健康快乐地活着,就是母亲最大的渴盼。
光阴流转,母亲用爱唤醒了他沉睡的记忆,而后,一对老夫妇,一位歌唱的青年,一位女工程师,长跑运动员,弱智女孩和她的哥哥,无数次给了他鼓励,给了他重生的勇气,让他能够坚强地走过来。
母亲对他的爱在每一个时刻里潜伏着,却在若干年后等着他去揭晓答案。在一个个回首的日子里,他恍然发现,原来爱一直都在,有过儿子车辄印的地方,同样有母亲的足迹。然而,那份愧疚和报答,在山高水长的流年里,终究成了奢望。
彼时的他开始懂得,他寻到了属于他的地坛,以及地坛一样博大的母爱。这份爱,足以给他好好活下去的力量和勇气。
《我与地坛》读后感10
当你望着浩瀚的星空,吹着徐徐清风,享受宁静时,难免会想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我是为什么而活着?”然而提出这个问题之后,却久久不能回答,但在今天我读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以他的视角,得出的结论,让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我还记得书中所说:“一个人出生了,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话题,而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他的结果,所以死亡并不是一件急于求成的事,死亡而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我们应该期待他的到来……”是啊,这已经是一个定数了,而人们为什么一定要探究这个问题得到答案呢?在文里,这一句句触动人心的感悟,不正是象征了作者从绝望走向希望的希望的路吗?他受了如此大磨难都要坚持活下去,而我们这些没有残疾的人不更应该向他学习吗?
看见史铁生我不由想起一句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上天要把最重要的事情交给你,必须要经过种种磨难才能在千百人之中脱颖而出,这不就是他坚毅的精神吗?他也没有因为身体缺陷而放弃自己写作的梦想!
想到这里,我想起了曾经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事,有一次我去赶公交,看见对面有一个流浪歌声,我站在桥这边,他蹲在桥那边,吹的是萨克斯,曲子是“雪绒花”,那一瞬间,我感到世界仿佛都安静了,一切喧闹的声音都没了,这么美妙的音乐,除了我和几个“闲人”在欣赏以外,其他人都置之不理,匆匆走过,这不就是千里马还没遇到伯乐时吗?当自己的才华不被人欣赏,被生活压迫的喘不过气来时,还坚持自己的梦想,满怀希望的活下去……这就是我最佩服的精神。
每个人都有自己人生不同的评价,而在我认为,只要活下来,这就是最好的答案。
《我与地坛》读后感11
概括地说,这是一本关于对过去的人和事物的回忆,以及由自身的遭遇而对命运、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探讨。虽然史老是从一个不幸拥有残缺身体的人的角度,来表达对生命的、对活着的看法,但在我看来,其中的很多见解对于我们,对于我们作为一个人、作为“上帝所创造的生命”,也是深有同感的。
我尤其喜欢书中多处关于人生问题的探讨,“一个人,出生了,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可我为什么还想活呢?因为你还想得到点儿什么,你觉得你还是可以得到点儿什么的,比如说爱情,比如说价值感之类,人真正的名字叫欲望。”是了,人在这个世上的起点和终点已经确定好了,剩下的是什么呢,或者说我们要怎样走过中间的这条路呢,是过程。这样一想之后,人生再没有什么可怕的了。未来纵然不可知,但当我们摒除了对未来未知的恐惧后,人生中的每一个下一秒,不就都变成了一件值得期待的经历吗?
是了,就是过程。在“好运设计”这一章里,作者说,对付绝境的办法只剩下过程,“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我想,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这过程中的`经历。我不必在乎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也不必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可而活而奋斗,我要过自己喜欢的生活,认真经营自己的人生。世界上美好的地方和人都太多了,我要去经历它们。说我自私也好,说我享乐主义也好,我就是想好好地期待以及过好我的人生,想去美丽的地方,见让我开心的人。想要凭自己的努力改变大环境的人很棒,想要努力经营自己的小人生的人也很棒。
最后,以书中的结尾作此结尾,“而梵高所说的‘经历生活’,分明是在暗示,此一处陌生的地方,不过是心魂之旅中的一处景观、一次际遇,未来的路途一样还是无限之问。”
《我与地坛》读后感12
江南的高温天悄然而至。街上行人似乎少了些,连楼下乘凉的居民们也不见了踪影。在盛夏的午后,翻开《我与地坛》,去寻一处清凉。
深蓝色的封面,给人以心旷神怡。手指触摸着封面上微微凸起的书名,觉出它对往事的述说。
书中讲述着史老先生的人生旅途。刚开篇,就出现了一座废弃的古园。这座古园历尽四百余年的沧桑,注视着史老先生的成长。也是在这里,他完成了对人生的思考,对生命的领悟,对未来的期待。
史老 先生的青年时期,因为一场病,双腿残疾。正值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史老先生却失去走路的机会,换作任何一个人都会有抱怨,有不甘心,有失魂落魄。这样的时期,我们需要独处。于是史老先生找了一个宁静的去处,独自思考。正如他所说:“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他在这个僻静的地方静静思考各种事情。
一开始,他觉得整日呆在这样的地方是逃避,是为了把自己的世界与外界隔绝。他在这里一连几年,看书、写作,确实好受一些。渐渐地他会一连好几小时地想关于死亡的事。终于,他弄明白了,一个人的出生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死则是不必急于求成的事,那一天迟早会到来。除了生与死,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
所以,史老先生用了一生去诠释“如何活”。从双腿残疾到住院治疗、与死神垂死挣扎再到母亲的离世,最后他开始追逐梦想。他理解了“生与死”之后,便从病的阴影里走出来,活出了一片色彩。
他一生的经历归结为四个字“零度生命”,这就是他这一生精彩所在。生命本无意义,从零开始。但生命的到来并非平白无故,生命以它自己独特的方式向我们要求意义。我们应该活出意义,有意义的生命才有色彩。生命的开端确为零度,在生命中也常有零度。每前行一段,我们需要回头看看,是否偏离了梦想的轨迹。这样的.每一次回头就是走回生命的起点,重新看看,我们接下来该怎么走。正如一叶孤舟在浩瀚无边的大海上行驶,漫漫长路,我们需要指南针的指引,一旦迷失方向,将永远到达不了目的地。在人生路上,每一次零度的重温就是航海的指南针。即使我们走的每一步都很渺小,但每一次重回零度后再继续前进,就将离目标更近一步。
这是史老先生的人生。他用了一生的时间去感悟,这就是他生命意义的体现。
每个生命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历史上,成吉思汗的统一女真,秦始皇的统一中国,康熙、乾隆的“康乾盛世”;当今社会,最美妈妈吴菊萍的见义勇为,最美司机吴斌的恪尽职守,最美乡村教师吉思妞的无私奉献。甚至是植物、动物。每一草,每一木都为了生命的色彩而存在。毋庸置疑的是,每一个生命都从零点开始,又在无数次的回归零度中升华,去体现它的意义,描绘它的色彩。
我们活在浩瀚的宇宙里,漫天飘洒的宇宙尘埃和星河光辰,我们是比这些还要渺小的存在。我们——平凡人,没错,但再渺小的生命也有它的意义。
唯一不变的,是“回归零度” 。
《我与地坛》读后感13
每次倍感失落时就会看史铁生、余华这些大师的作品。这本短篇里最经典的语录:“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他的文章总是给我大吃一惊的感觉,因为他总是用很平静的语调讲述一些关于生命的讯息,确让我们无法去忽视它。
史铁生是在延安地区清平湾插队时得了一场大病,后就开始了坐轮椅的生涯。
他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里有讲到当时插队跟破老汉放牛的故事。在正当年的时候突然远离了正常人的生活。那得承受多大的苦难跟心里折磨。一个原本喜欢运动的人突然见不能走路了。母亲在他面前都不会提“蹦、跳“等字眼。全家都是那么小心翼翼,担心触碰他心里的痛。
从后就开始他每日摇着轮椅去地坛。文中有这么一段:”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有时候呆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呆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情,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出生”。
与他朝夕相伴的是地坛,以及在地坛里活动的人也都是很孤寂的形象。有人在那里唱歌、有人在那里长跑、也有在那里活动的兄妹。年年月月他都在那里想,那里写,从而去寻找一条属于自己的出路。
史铁生文中的母亲让人心疼,那是一位活得分外小心的母亲。忍受着自己孩子失去行动能力产生的消极情绪,然而她只能去默默的关心。每次都是在门口看着儿子摇着轮椅去地坛,站在阳光里,站在冷风里。在跟儿子商量时去户外看看的那丝欣喜没能多持续一会儿,却猝然离世了。
史铁生在文章《合欢树》里写道:“我坐在小坛的树林里,闭着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了。”
苦难在人生的每一个角落,伴随着每一个人。生活就像一张网,痛苦就像是那张网上的绳结。在经历一次次痛苦后,这张网上就会有密密麻麻的烙印在上面。我们无法去挣脱它,只能去默默的承受、消化它。
《我与地坛》读后感14
本文的作者史铁生,待二十一岁,本是生命最灿烂的季节因患病失去了双腿,这飞来横祸使他变得暴戾、抑郁,地坛成了他逃避世事、消磨时光的地方。他整日静静的呆待这里,整整十五年,看书、发呆或者思考。他待这里无数次思考着生与死,随着时间的沉淀,他终于领悟透了生命的意义,开始热爱生命。
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对于这宝贵的一次,我们应该去珍惜爱护它。作者将“死”看成是“一生中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所以每个人都无需“急于求成”去迎接它。人生之路难免会有坎坷挫折,没有哪个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我们应该去辩证的看待挫折。
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很欣赏他的这句话,美和丑、愚氓和智者,英雄和懦夫,他们看似是矛盾的,相互对立的,但是他们又是相互依存,互为存待前提的。没有了丑陋,美丽又怎么维系自己的幸运?没有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没有了残缺,健全是否会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乏味呢?
待他身上,我总是容易想到这样一句话“当我待抱怨我的鞋子不够漂亮的时候,我突然发现街角的小女孩没有脚。”
这样是不是觉得自己还是备受上帝宠爱的。这是多么愚昧的自己安慰啊,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这种安慰确确实实可以让自己感觉舒服一点,当你认为自己正身处苦难时,别着急,别抱怨,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
多少次艰辛的求索,多少次噙泪的跌倒与爬起,都如同花开花落一般,为我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作下了铺垫。
成长的过程好比沿着沙滩走,一排排歪歪曲曲的脚印,记录着我们成长的足迹,只有经受了挫折,我们的双腿才会更加有力,人生的足迹才能更加坚实。
所以与其抱怨命运的不公,时运不济,不如坦然接受这一切,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学会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人生中的挫折,当你不再埋怨不再痛苦时,幸福便会悄悄来敲你的门了。
《我与地坛》读后感15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
萧瑟秋风起,吹进了那片荒芜的园中,遍地落叶随风而旋舞,天边的那抹彩霞孤独地飘着,看上去有些凄美。有一个人坐在轮椅之上,静静地欣赏,直到月光洒下,他才意识到:“母亲永远不会来了!”
史铁生这个有着悲惨命运的人,在他充满活力的年纪里却双腿残疾,上天像是对他开了一个玩笑,他渐渐丧失了生活的自信心,恨自己恨整个世界。他开始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发火,但是他的母亲却一直在他身后默默地守护着他,她不管自己身上的病痛,却执意让儿子看菊花。然而上天再次捉弄人,无情地将母亲召了回去,直到史铁生看到萧瑟的秋风中昂首挺立、争奇斗妍的菊花,才认识到了生命中所需要的坚强、乐观及生命的美好与珍贵……
读罢《我与地毯》,作者由最初的对生命的厌恶到努力活下去,这巨大的生命信念的转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啊,每个人的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挫折、困难,但是我们不能在困难面前轻易缴械投降。其实,每个人都是幸运儿,因为最起码上天还赋予了我们生命,让我们能够活在这个世界上,只要生命还在,那么我们就有活着的理由。我们要努力追求自己理想,对命运说:“我一定要让自己活得更好!”史铁生不正是靠着这种坚定的意志,发掘出了自己写作的天赋,成为著名的作家的吗?
然而,生活中有些人虽然拥有着健壮的身体和青春的活力,却不懂得珍惜自己的拥有。或因一次考试失利,或因被批评一次,甚至或因失恋了就轻易结束自己的生命,让生命绽放的花朵过早凋谢。史铁生在文中说的那句话还记得吗?“死是一件无需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都不会错过的事”,所以我们何必着急去完成这件事呢?命运有时不能讲公道,但是我们可以像史铁生一样对命运不屈,在现实生活中乐观进取,拥有菊花一般的韧性!
不言放弃,笑对人生,你的生活将开满幸福的花朵!
【《我与地坛》读后感】相关文章: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我与地坛读书笔记05-12
我与地坛的阅读心得05-15
《我与地坛》教学反思03-24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05-17
我与地坛语文教案03-20
我与地坛的语文教案02-20
语文教案《我与地坛》02-27
我与地坛优秀读书笔记04-17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范文04-22
我与地坛说课稿(通用15篇)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