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精选20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篇1
刚读了一本书,周勇博士的《跟孔子学当老师》。这本流淌着教育智慧的书让我走近了孔子,走进了孔子的生活和思想,掩卷沉思,我们确实应该跟随孔子学当老师。书的封面印着一行小字:师者,永怀“教学之恋”,永怀生命的恬静、感动与美好。
反观教学现状,中国的家长历来责任心奇强,今天不愿意丢失落榜的脸面,明天更不忍心目睹孩子待岗的痛苦,于是各自使出浑身解数,四处奔走物色名师家教,充分发掘孩子的时间和智力资源,决不允许孩子蹉跎光阴,虚掷年华。这样虔诚的近乎愚昧的`爱,让孩子埋藏了自己的兴趣爱好,熄灭了童年所特有的智慧的火花、创造的灵气,甚至不时演绎出触目惊心的人间悲剧!十年寒窗,学生们牺牲了自己应有的自由连同自己的花样年华。一些表面上看上去天真活泼、热情开朗的学生,心中也会充塞着对学习的焦虑、填满对生活的恐惧。曾经有个成绩优异的孩子这么说:“同学们都羡慕我:当班长、成绩好、会弹钢琴……其实我也有烦恼。每天爸爸妈妈轮流管我学习:该做奥数了,该去练琴了,该读名著了……一刻也不得闲。
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我们要学孔子的精神:潜心自己的事业,用纯净的良心成就一份责任,用艰苦的跋涉让教育多几份人性和温暖。真的希望素质教育不再是浪漫的影像,而是真实的栖息;学校教育能应抹去追名逐利,呈现出生命的润泽。在我们教师真诚的微笑里,蓄满教育的阳光,让我们一起蹲下身子,弯下腰杆,静下心来,倾听孩子的声音吧。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篇2
在《跟孔子学当老师》一书的卷首语上这样写到:师者,永怀“教学之恋”,永怀生命的恬静、感动与美好。”在本书中作者用清晰活泼的笔调,对孔子的教学及《论语》给出了自己的解读。其间旁征博引,用钱穆、章太炎等学术大师关于孔子的研究来印证自己的观点,给人印象深刻,让人在会心的微笑中完成一次愉快的心灵之旅。
“大教教心”;学第一,教第二。对学生的爱,尽在“授之以渔”。读了《跟孔子学当老师》,让我们有机会跟随作者从不同角度、不同时空来审视自己从事的职业—当老师,以及怎样才能做一名好老师。
“心中有爱”。人活在世上,只要心灵不死,其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做自己所爱做的事情。孔子的非凡之处他竟然将自己的生命之爱献给了被许多人忽视的教学,竟通过教学找到了让其心动的归宿。从三十岁执其教鞭开始直到去世,孔子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教学。他对教学无限的爱超越了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本身,让众多的弟子紧紧围绕在他的周围,努力求学。
“学”仍是教师的第一命根。有了很好的“学”才会有很好的心去教。要培养学生学习,教师自己首先要学习,并随时将自己的学习经验和体会和自己的学生交流。“学而时习之”决不仅仅是让学生好学,而是需要教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诠释如何“学而时习之”,用自己的努力求学和不息探索,为学生的求学、正心做榜样和引导,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学习人生道路。这反过来又会激励教师终身求取学问,端正品行,从而将教学引入“教学相长”的正确轨道。孔子快到五十岁时依然真诚地对学生说自己还没有明确人生的真谛,仍会犯错,所以要再积累几年,准备从五十岁的时候钻研没有几个人能够读懂的《易》,使自己能够成为“在《易》里面读的人”
“真正的教育是教心”。大教教心正是中国历代优秀教师或读书人秉持的.优良传统之一。虽然孔子自己未提出“大教教心”这样的说法,但孔子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教人如何体贴“仁心”。培养“圣人之心”正是朱熹为什么从事教学的根本理由。真正的教学是从师生的求学经验与心得体会为基础,发生共鸣,才会发生真正触及师生心灵的教学。
孔子之所以值得学习,不仅因为他是“圣人”,是教师这一职业的先祖,更因为他的精神可以成为我们这些中国教师的“根”。我们以他的精神为“根”,不仅可以让自己的日常“做人”用一个中心,而且能让自己的职业生涯给学生带去一种文化或精神的熏陶,使他们将来无论做什么也有源自中国文化的“根”。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篇3
用了几天时间将周勇所著的《跟孔子学当老师》这本书细细品读了一遍,心涌无限感慨,心灵也得到了一次洗礼,通过读这本书使我真正体会到了教师只有执著求实地学习创新,才能创造让学生永远留恋的求学岁月。
纵观孔子的一生,他对他的学生的影响,一部分是通过言传,通过学习古代文献、传授各种技艺,而更多的、更为深刻的则是身教。他的勤奋好学,他对真理、对理想、对完美人格的追求,他的正直、善良、谦虚、有礼,他对国家的忠诚与对老百姓的关心,都深深地感染着他的学生与后人。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虽然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但他并不侍才为傲,反而更加谦虚。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即便是学富五车,依然觉得自己不够学问,尤其是教了那么多学生之后,在颠沛流离中卖力求学,近50岁攻克天书《易》。所谓“教,然后知困”。学生不仅明白什么叫谦虚,而且立志与老师一样好学上进。因此,“学”仍然应成为现代教师的第一命根。宋代理学家朱熹有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更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教师的成长尤其需要源头活水的滋润,而这源头活水有一大部分来自读书学习。
作为教师一定要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常学常新,特别是处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更要不断地自我充电以跟上时代的.步伐,只有这样才能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才能让更多的学生信服。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一旦教师拥有丰富的学养,哪怕没有孔子及弟子的“从游之乐”,也能存天地于心中,讲出学生喜欢、爱上的课来,让学生养成近乎天地的浩然正气。
《论语》教育我们,在学习中要锲而不舍、谦虚谨慎。孔子的学习态度值得我们去学习。他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等精辟言论,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勤奋、自励、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真该好好向孔子学习,仔细研究他的思想,我们也一定会学有所获。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篇4
为提高自身素养,暑假里,我特别拜读了周勇博士的《跟孔子学当老师》,很早就听同事介绍这本书,说它是一本指导教师很好地进行教学的必读之书。
拿到书本,书的封面印着一行小字:师者,永怀“教学之恋”,永怀生命的恬静、感动与美好。把本书的写作当成一次旅程,一次纵观古今、横贯中外的关于教育大家的思想的旅行。从他们的酸甜苦辣中印发自己的酸甜苦辣,从他们的教育思想中生发自己关于教育的思考。《论语》是一本后书,可惜我们知道的只有简短的几句,也很少像作者一样能拥有无限的感动而潸然泪下,读书读《论语》读到这个份上,不要说距离我们2000多年前的古文突然如此生动起来,就是随便哪一本现代白话文也很少有人读到潸然泪下。不过,观看肥皂剧倒是有不少人被编剧赚取了眼泪。单冲这一点,我们就有许多不足。无论什么事情,当你投入了真情,本身就是一种灵魂的净化,是一次思想的洗礼,把教学当成恋爱来谈,可见对教育的深情。
周勇博士的这本书写法很自由,因此也就很动情地抒发自己对孔子和与后世孔子般的老师或研究者的赞赏。这种笔法很容易阅读,本身不是考据式的评点,很自由,很个性化地解读,也很自然地融入了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经历。这种写法就是把孔子“人化”而非“神话”。走近孔子、走进孔子的生活和思想,跟随孔子学当老师才成为可能。
本书中记录了梁启超、陈寅恪、章太炎、金岳霖等无论是教育名家还是文化巨人,他们身上多少都具有一些自我张扬的个性,崇尚真理、摈弃世俗的傲气。今天这样的教师太少了,可见报道的也就是被成为“民间教改第一人”的王泽钊、南师大附属中学著名杂文家吴非(王栋生)、复旦附中的黄玉峰老师而已。教育可以供个性张扬的教师生存的空间太少了,而个性张扬的老师大多“有一把刷子”,陈寅恪先生倡导“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因为教育的缺乏宽容,窒息了这些有生命力的教师的教育生存环境,实在太可惜了,又怎能渴望教出有个性的学生!
我最欣赏的是“大教教心”这个教育理念。其实孔子并没有直接提出这四个字,而是教育家朱熹时常说起。我们知道孔子一直推崇仁义之道,不仅对他的弟子,还对那些古代君王。通过关于他的相关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一切教学努力最终都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做人”,有一颗“仁心”。这也可以说是他的教育“核心”。孔子不仅把自己的“学”传授给学生,而且将自己通过“学”培育起来的一颗“仁心”教给学生。而这“求仁之教”也便成了令人赞赏并流传至今的“孔门之教”的特色。
“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的这番话,我们都非常熟悉,曾经有位哲人说过,人的一生只在做两件事:做人和做事。而做事也是人的一种行为表现,也就是说,做事也就是做人。我想,陶行知先生的这番话事实上也是对孔子教弟子“学会做人”理念的延续。教育家朱熹就十分欣赏孔子的“求仁之教”,他不仅将孔子称为“圣人”,还将“圣人之心”、“圣人之教”与真正伟大的教育视为同一事物,认为教师教学、学生求学都必须“先立大本”,即以圣人或孔子式的“仁心”,来统摄自己的'教学活动。
而孔子的“教心”,并不是教给学生一些毫无生命力的道理,他总是将自己的活生生的对于历史的钻研与理解教给学生,是将自己的对“仁心”的体悟传递给学生,他传给学生的是一种精神力量,更是一份真诚的大爱。“孔子葬狗”的记载虽然简洁,却说明老师的“仁心”焕化的一个小小的行为已经成了学生最好的学习实例。
记得翻看《跟孔子学当老师》的前言时,看到这样一句话:“当教师的,如果能收获半点孔子的从教感受来,即可算没有白当一回教师了。这正是我们‘跟孔子学当老师’的根本意义所在”。我觉得这句话仿佛有股强大的力量,牵引着我去探寻,关于孔子的教学行为,关于孔子与弟子之间真切的教学交流。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篇5
最近拜读了《跟孔子学当老师》,虽然谈不上读精,却也受益颇丰。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教学相长,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温故知新,学而时习之这些中国教育大地上的美妙风景,深深卷入了我们的教育生活得美好词语,蕴涵着一份宗教般虔诚、炽烈、隽永的教学之恋。
书中有两章的题目最吸引我我们有的,孔子没有和孔子有的,我们有吗?带着疑问,伴着好奇心,我细读了其中的内容,孔子没有能保障生活的铁饭碗即工作单位,没有固定的月薪、职称、或各种荣誉称号,更没有国家以法律来保护他的工作和薪水,最可悲的是连一段唯一的爱情,也因为李逵般的学生子路只知道扞卫男女授受不亲,认为老师不该有一份丢人的爱情而就此葬送了。正如作者所问,近乎光杆司令的孔子缘何能成为万人仰慕的先生?孔子究竟有什么呢?在书中我找到了答案:孔子有坚定执着的信念,孔子有修养。孔子有的,我们没有。孔子之所以值得学习,不仅因为他有我们没有的东西,更因为他的精神可以成为我们中国教师的根。我们以他的.精神为根,不仅可以让自己的日常做人有一个中心,而且能让自己的职业生涯给学生带去一种文化或精神上的熏陶,使他们将来无论做什么也有源自中国文化的根。是什么使没有学校的孔子不愁没有学生?是什么使没有受过专业教育的孔子教出如此优秀的学生?是什么使颜渊、子路这样的学生孜孜不倦、一心一意地向孔子学习?我思来想去,终于明白了,是孔子的人格魅力、人文修养。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他一生不懈地教化民众,要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诚意和正心。修身为第一要。孔子说: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平天下者,先治其国。那么,欲诲学生者,先修其身。孔夫子所说的修身,就是学习做人的道理,就是教化和教育,做有文化涵养的文明人。而修身的先决条件是格物、致知、诚意和正心。要努力观察和研究事物,探究事物的发展规律,不断获取高深的知识和智慧。有了高深的学问和智慧,就能心诚意实,言行一致,即使无人在时,也照常遵守道德准则,保持情绪平稳,平常心,没有忧患,很好地修身。
回想到自己,在从教的道路上虽然曲折蜿蜒,但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也是一直不断地在学、不断地在提高自己。除了做好日常教学工作以外,其他有挑战性的工作任务,我也从来能乐意接受。因为,我想到,只要我去尝试了,去努力了,就肯定会有所获!毕竟,一个人能学有所成、学有所获、学有所用,这也算是一种所谓为人的乐趣吧!要是时时刻刻都在计算自己的付出与收获的不成正比,在斤斤计较中对工作敷衍了事、得过且过,既不能满足自己物质方面的需求,又不能找得精神上的支撑点,学无所成、一无所获,那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也许大部分同行,也像我一样,还没有办法得到像孔子与教学那样柏拉图式的爱情,可是我们至少可以做到像孔子那样,在教学工作中因为自己学得新知识、新方法,或者帮助学生取得新进步,从而令自己活得饱满、活得充实、活得实在!这种为人师的快乐,往往有时候能使我们克服物质生活上的一些园囿与不足,而令我们更加热爱生活,从而坚定信念。
很多现代人会这样觉得:人生在世,就是辛辛苦苦学习十几年,忙忙碌碌工作几十年,然后等着年老,等着死去,人啊,就是生活的机器。但或许我们真的要从孔子的身上领悟到这一点:学习就是一盏明灯,失去它我们就很容易失去方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想,摆正了这样的心态,教书的哪怕还是一辈子的穷教书匠,也可能找到生活的意义和快乐。师者,永怀教学之恋,跟孔子学当老师,这是一段温暖的旅程,它让我深深的眷恋和无垠的自我期许,它会伴我快乐的前行着!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篇6
《跟孔子学当老师》这本书在去年暑假匆匆读过一次,到了寒假,我又拿出这本书认真读了。读后对于孔子的精神世界、为师之道又有了新的认识。孔子——这位万世师表,虽然离我们已有两千多年,但他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已经成为中国教师精神的象征。
首先让我们感知孔子的“教学之恋”。教学就是孔子的“恋人”,而且孔子痴恋教学,其痴迷程度就像柏拉图将自己的全部“爱情”奉献给“真理”。不仅如此,孔子之于教书,似乎从未说过“想说爱你不容易”。在孔子心中,教学,远比让人中意的绝代佳人,更容易把握在心。对孔子来说,相恋了几十年的教学生活,无论有多麻烦,有多变化无常,都像当初一般美好,无论何时想起它,孔子均会不禁感叹“不亦乐乎”!光着一点,孔子便值得我们教师好好学习。真正需要怀疑的倒是,眼下众多广大教书人面前担任榜样的人中,又有多少人有心像孔子那样痴心教学,并真正体会到了“孔子式的爱情”所包含的那种因为痴恋教书而带来的极致情感——死心塌地、痛快淋漓与无怨无悔?
其次让我们感受孔子的“教学之恋”。孔子没有写过专门探讨教学的“论文”,但许多后人相信他有非常好的“教学理论”。钱穆先生曾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职业教育家”。其实孔子还是第一位体验教学之恋的教师,因为所谓“职业”乃是“事业”,是可以视之为生命,将生命寄托于它。我由此觉得,教师可能面对的'命运有许多,但从孔子的经历来看,教师的终极命运乃是:倘若我们有幸能成为孔子式的教师,便可以体会到饱含人间至情的教学之恋。在教师可能得到的各种生活中,孔子式的教学之恋无疑是境界最高,最让人幸福的命运,因此可以把它看成是教师的终极命运。也许我们无法像孔子那样幸运,但即使是“心向往之”,也能给我们带来无限的精神快乐。
最后让我们耕耘自己的《论语》园地。读《论语》,读的是一句一句话,看见的却是一个一个人,书里的一个个弟子,都是活生生的,一人一个样,各不相同。在《论语》中,孔子是优点与不足、高兴与悲伤、成功与失败皆能尽情释放的“坦荡君子”,学生在其眼中自然不是清一色的“答题机器”。他所有的教学之道,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等等,都是以自己的赤子之心以及对学生的真实了解为基础。作为一线中的普通教师,孔子实在令我们仰视,但既然两千多年前孔子已为我们做出榜样,我们定当明白自己的使命,应着力开垦出属于自己的《论语》园地。
《跟着孔子学当老师》这本书,周勇以质朴简约的笔调、别具一格的叙述,通过一个个感人至深而意味深长地孔门教育场景、故事、细节,追寻着那份令人沉醉的“教学之恋”——在我看来,这种虔诚而热烈的教育情感,正是教师作为一种职业的最动人之处。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篇7
近期,随着基地教师休整,我有幸拜读了《跟孔子学当老师》一书,读过之后让我深感受益匪浅。
古代,教师职业并不是一个风光无限的职业,但孔子为什么能做的有滋有味,还让自己的职业思想在两千年后依旧让后来者传诵。
孔子是真的有学问肚子里有满满的“墨水”,所以心中有底。书中说道:“对教师来说,有学问,行,无须遮掩,是一件多么体面、畅快的事;没学问,不行,还要‘演戏’,是一件多么耻辱、难受的事。”就如《围城》中的方鸿渐上演一幕又一幕的“滑稽戏”。孔子虽未有过章太炎:“你们来听我的课是你们的幸运。”如此大气的开场白,不过他同样潇洒自如,从未发怵,哪怕遇到一些故意捣乱的学生,他同样不会辱没“斯文”之威严。
作为老师,每天都要面对几十个学生,这是一群形形色色的孩子,他们更是一群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各有特点,各有长短,偶然一次犯错我们能谅解,这不算什么,对于经常犯错的学生也能谅解,并作出相应的耐心教育,这才是圣人所要达到的`境界。今天的学生,受着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思想已不再那么单纯,我们要想使自己的教育更有效,是不是更要努力学习孔子教育学生时因循诱导,跟人商榷的儒家态度呢?
孔子一生也非常爱好学习。《论语》教育我们,在学习中要锲而不舍、谦虚谨慎。孔子的学习态度值得我们去学习。他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等精辟言论,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勤奋、自励、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在这本书中,作者又再次强调了在孔子让我们明白了时间的真贵时,又教会我应把时间用于学习,而在学习之后,又懂得思考,就在这些之后,他又告诉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跟孔子学当老师,感受教学之恋本有的恬静、感动和美好,感受虔诚而热烈的教育情感,去照亮明天的路程,去微笑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篇8
读着《跟孔子学当老师》这本经典,我顿时觉得自己是多少渺小。读着它,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孔子全心全意为学生的思想和情怀。他总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上,为他们的未来着想,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相信他们的才华和能力,鼓励他们一试身手大展鸿图。
当读到第89页的这段话时,我深深地陷入了思考。这段话是这样说的“要使人的心灵表现美好或许并不难,无须反复教导与灌输,只要相信,人本性是善的,并按这一点对人给予尊重与信任,为人释放心灵中的美好创造”舞台“,就可以了。”“给予学生尊重与信任”,这句话我们经常听到,但在这看到,感觉又完全不一样。
他说,给学生尊重与信任,就能引导学生释放出心灵中的“美好”。是的,“人之初,性本善”,“心灵中的美好”人人都会有,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给学生创造“释放”这些美好的意愿与舞台。我想,给学生“优秀生”的感觉,也许他们真的会更优秀;给学生更多的信任与期待,不爱学习不爱劳动的学生,明天,也许,他们就会变得主动了。
怎样具体地给予学生更多“尊重与信任”,我还应该不断地思考。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篇9
孔子对教学的热恋,让我无限的感动;孔子授之以渔的教学方法,让我受益匪浅。我可能永远也达不到孔圣人的境界,但我会从孔圣人哪儿得到教育,得到激励,走好教学之路的每一步。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教出了许多有才干的学生,孔子不但是我国两千多年的“至圣先师”,今天也同样受到世人的尊敬和推崇。
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认识到,要使学生获得广博的知识,就必须依靠学生自主思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地位,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主动去发现、去探索,教师只是从旁加以点拨,起指导和促进作用。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主张把“学”与“思”结合起来,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思考,才会不断有所收获。孔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是说当有人向孔子提问题时,他并不是马上将答案告诉提问者,而是从问者的疑难处出发,从正反两面展开反诘,弄清问题的性质与内容,然后使提问者通过积极的独立思考自己找到合理的答案。
孔子的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以及重视学习者主体性参与的教学活动,体现着对个体的发现与尊重,强化了个体的自我主体精神和价值意识,增强了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和对自我人生实现的期待。因此,我们当教师的,要向孔子学当老师。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篇10
研读了《跟孔子学当老师》的佳作,掩卷深思,受益匪浅,只感觉自己教学的心旅又多了一份坚定和从容,跟孔子学当老师。做教师若不学孔子乃是一种缺憾。孔子之所以值得学习,不仅因为他有我们没有的东西,更因为他的精神可以成为我们这些中国教师的“根”。我们以他的精神为“根”,不仅可以让自己的日常“做人”有一个中心,而且能让自己的职业生涯给学生带去一种文化或精神上的熏陶,使他们将来无论做什么也有源自中国文化的“根”,而不仅仅是让他们通过大学的招生考试,然后便不知道心灵将往哪里去了。孔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仍然是指导我们教师学习的准。“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教学相长,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温故知新,学而时习之……这些中国教育大地上的美妙风景,这些深深卷入了我们的教育生活的美好语词,蕴藏着一份宗教般虔诚、炽烈、隽永的”教学之恋”。
教育什么时候有最大的教育效能?我想答案是:让师生双方产生心灵的共鸣!
真正的教学乃是以师生的求学经验与心得体会为基础,非得要师生之间的求学经验与心得体会发生共鸣,才会发生真正触及师生心灵的教学。将自己的求学经验与心得体会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自己将要耕耘的“学”一句话,是教师先把自己的'“学”教给学生,让教师了了解教师的“学”,然后和学生一起“学”。
向学生传授真正能触及心灵的“渔”,并因此让他们更强烈地感受到我们的爱;反思我们的教学内容是不是来自于我们自身的求学经验与心得体会。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才是教学时必须考虑的头等大事。另外,仅对学生的爱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教学内容,而且教学内容越多越好,越能显示老师对学生的爱。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篇11
在《跟孔子学当老师》一书中,周勇教授指出:教书不等于教学,除非教的是自己通过学习撰写出来的书。我特别认同周教授的观点,我所知道的教育家或者教育学者,诸如朱自清、钱穆、吕叔湘等人,他们虽然常常谦虚地称自己是“教书匠”,但他们其实是真正的“教学匠”,他们总是把自己的`“学”交给学生,或者是把自己的“渔”送给学生,而不是弄一盘死“鱼”给学生吃。
我想,这些大先生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一定根“学第一,教第二”的教学理念有关。“先生”的开创者孔子最喜欢的事不是“教”,而是“学”,他不停地“学”,藉此当上了教师,获得了快乐。孔子是把自己研读过的历史文化遗产变成了自己的“文”,换言之,他消化了自己所能学到的历史文化遗产,把它们变成了自己肚子里的“学问”。难怪他可以心情快乐、底气十足地站在他那座土堆起来的“杏坛”上。“学”就是孔子借以安身立命的生活方式。在确立人生第一乐事的过程中,孔子遇到的最大诱惑是“思”。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把“思”作为第一乐事。“思”必以“学”为基础,否则“思”与“学”都无乐趣了。因此可以说,孔子之所以能够当上教师,尤其是他之所以能够通过教学,通过与学生相处,品尝到类似与真正贴心的“朋友”或“知己”进行交流的幸福,全是来源于他的“学而时习之”。陶行知先生常说,当教师的,得先“学而不厌”,方可能体会“诲人不倦”的大乐。钱穆,朱自清们似乎没有这样说过,但他们的幸福教师生涯同样是建立在自己不断“为学”的基础之上。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其中“不愠”与“乐乎”皆来自“学”,换言之,“学”实为教学或教师生活之本。
只有先学了,才能教学,才能成为“不愠”与“乐乎”的教师。孔子即是先通过历史文化将自己所要教授的“义理”研究清楚,然后才来教学生。他是一位真正的以“学”与“思”作为“教体”的教师。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篇12
在我的心中,孔子是学者,是圣人,对他的感觉只能用一句话来描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这样的人,是高高在上的,是让人膜拜的。然而读了《跟孔子学当老师》一书后,更加了解了他作为一个“人”的一生,作为一名“老师”的喜怒哀乐。
孔子喜欢向学生推荐《诗》,因为他觉得那可以倒动人的一切美好情感,可以让人情不自禁的陶醉,可以让人宣泄心中所有的惆怅,还可以让人在家里就能看到许多可爱的草木与动物。他感叹: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他会把自己的求学教训教给学生。虽然早已“学富五车”,却依然觉得自己还不够有学问,尤其是教了那么多学生之后,他更是觉得自己学问不够,于是坦诚的将自己的知识缺陷告诉学生,说自己还得继续努力。老师在颠沛流离的处境中尚且如此卖力求学,学生又怎么会无动于衷。
他会在学生面前流露出悲伤与痛苦。颜渊、子路死的时候,他悲伤到不能自已,学生们劝他,他竟然都不知道自己在悲伤,反而问:“我有悲伤吗?”等他在学生的'提示下终于明白自己确实是在悲伤,他就说:“颜渊死了,我能不悲伤吗?子路死了,我还能吃得下饭吗?”不但如此,他还会“日哭”——终日哭泣。
讲了这么些孔子的事情,就是想说,孔子教给学生的,不只是文史知识,更重要的,他用自己的一生,用自己喜怒哀乐,用一颗最真的心来教给学生如何“学会做人”,拥有一颗“仁心”。
我们会常常抱怨学生不听自己的话,不能感受到自己的爱。夏丏尊先生曾将教学比作师生一起在池子里游泳,说如果老师没有“爱”,就像池子里没有“水”,游泳便又不成了。这个比喻显然是正确的,但还不够全面。爱仅仅是池子里的美好存在之一,还得交学生怎样游泳,游什么样的泳,什么又是最好的泳姿。也就是说仅仅有对学生的爱,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教学内容,有爱的依托,也就是说,要“授之以渔”。就像孔子一样,把自己的一切都教给学生,用以培养他们“达礼”。
哪个老师不爱自己的学生。我就承认对他们有着打心底的热爱。可是,只有当我们把这种爱以恰当的方式呈现出来时,才能真正起到作用。反思一下自己的日常教学,并没有向学生传授多少能够触及心灵的“渔”,而让他们更强烈的感受到我的爱。自己做的都不够好,有凭什么来埋怨学生不听话、不懂事呢?
由此,我明白了,作为一名地理教师,要想让学生喜欢地理,学会学习地理,最重要的是自己先做到。在平时的一点一滴中,在每一次课上,我都要把自己对地理的热爱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地理这样有意思!教给学生知识,更不忘把学习方法交给他们,用切身经验告诉他们:地理,一点都不难学!每一次的时事地理,都拿出来和学生探讨:汶川地震是什么原因?今年哪些地方发生了洪灾?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原来生活中处处是地理呀,我们离不开地理。我想,那一天,那就是我毕生所追求的。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篇13
我们学校开展了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在活动中,我们与《论语》结缘,与孔子相识。孔子是万世师表,是金声玉振的集大成者,作为教师的楷模,他令我们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虽然在《论语》的阅读中我已经对孔子有了一些粗浅的了解,但孔子是怎样当老师的?他的教育原则有哪些?作为老师应该向孔子学什么?这一连串的问题,仍然时时困扰着我。最近,我终于在《跟孔子学当老师》这本书中找到了部分答案。
感谢这本书的作者周勇教授,他悄悄把“圣人”头上的光环遮了起来,聊天式地带我们走进了作为一个教师的孔子的世界。结合着我自己读《论语》的点滴感悟,一个走过千年风烟的至圣先师那魁梧的身躯,仁厚的心地在我眼前逐渐清晰起来。作为一名老师,从教育、教学工作的角度上来看,《跟孔子学当老师》对我们有什么样的指导意义呢?本着“反求诸己”的想法,我合上书页反思自己以前的教学,整理出了几条心得,与大家共勉。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可以改成:教之者不如好教者,好教者不如乐教者。教学的最高目标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乐之者”,以学为乐,终身学习。教师的追求难道不是成为一个“乐教者”吗?世上有什么比快乐还重要的!“工作着并快乐着”的格言不就是让我们在乐教中追寻职业的幸福感吗?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养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这是孔子告诫世人赡养老人要注重精神赡养,在此借用孔子的句式说上一句:“今之教者,是谓能教。至于犬马,皆能有教;不敬,何以别乎?”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爱学生、尊重学生,不能想着象训练犬马一样去训练学生。这种对待学生的态度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啊。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马棚失火烧掉了。孔子退朝回来,说:“伤人了吗?”不问马的情况怎么样。由此,我联想到以前,教室的玻璃碎了,我们进教室是不是一般先问:谁把玻璃打碎了?学一学孔子吧!我们应该这样问:玻璃碎了,伤到人没有?然后你再问玻璃碎的原因,这样问话的效果,哪一个更好就不言而喻了。千万不要把这理解成仅仅是育人技巧的.问题,这是师德、是仁爱的体现,他体现出一名教师大爱无痕的风范。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子游说:“事奉君主太过烦琐,就会受到侮辱;对待朋友太烦琐,就会被疏远了。”作为老师我觉得应该为子游这一句的后面缀上:学生数,斯气矣。对学生要求太琐碎了,教师就会坠入烦恼与劳累之中,因此千万不要在学生面前婆婆妈妈的,把握与学生的距离也是一门学问。
子曰:“君子不器。”我看过这样一则趣闻,人们发现马在冰上跑不会摔倒的秘密,就是它在冰上跑时永远也不把自己的一切交给一条腿。孔子在告诫我们,君子应多才多艺,否则当我们只能以某种技能谋生时,那就会摔得鼻青脸肿,就像小说中的孔乙己一样,百无一用。新课改强调知识的综合性,我们既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注重老师自身的一专多能,我们教师应该“不器”,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
教师的课堂提问,甚至是充满爱意的眼神,千万不要集中在几个学生的身上,否则将会影响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热情,因为孔子说:“民不患寡而患不均”。学生不怕教师严厉,就怕教师偏心、不公平。
尽管这本书写得深入浅出,但我承认我还远远没有读懂孔子。孔子就是一座丰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不深入研究和学习孔子,就不算入教育之门。”我想:学习,不管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合上这本书,我跟孔子学当老师的旅程便开始了。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篇14
还记得是一年多前,“名师工作室”给我们小学部的老师每个人发了一本教育有关的书籍,我发到的是《跟孔子学当老师》一书。刚开始拿到它,就被它那古朴的封页所吸引。书的封页上印着一行小字:师者,永怀“教学之恋”,永怀生命的恬静、感动与美好。
很惭愧的是,自己真正只读过一遍,当然,每读到一些感触很深的句段,我都会很认真地摘录下来。一页一页地读下去,越读越动情。特别是读到颠沛流离的孔子即使在孤苦无助的处境中,仍然能以上苍一般伟岸的师者尊严,来诠释他对教学及学生的忘我大爱时,我流泪了,在晶莹的泪花中,我看到了让我感动不已的人性之美、胸襟之美、境界之美。对孔子的教育情怀、教学方法又有了新的感悟,对自己的人生也有了新的目标,那就是,学习孔子,做孔子式的老师!
学习孔子,永怀“教学之恋”。教育是孵化理想的温床,学校是拒绝世俗的殿堂,教师是充满诗意的职业,教师应该富有幻想和激情,教师应该活得纯粹而高雅,他的“每一天都是新的”,他用好奇的眼光看世界,用和善的眼光看世人,用柔和而充满希冀的眼光看学生。这就是“教学之恋”。唯有如此,才能开创“有教无类”的先河,才能提出中国古代最早的天赋平等的.人性论主张,才能打破贵族和平民的出身限制,才能创造出三千弟子的办学规模。孔子没有工作单位,没有奖金荣誉,没有广告宣传,生前只是个平民知识分子,去世后却被敬仰朝拜,成为万世师表,甚至他的学生竟在老师的墓地边结庐守孝,陪伴老师长达六年,连做官和做生意都弃之不顾,原因是什么?正是由于他对教育的痴迷、对学生的爱、对事业的无限倾情,才让他成为世人眼中的“圣人”。
学习孔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一生以学安身立命,在学中陶冶情操,从而成为最有学问的人。孔子笃信唯有先“学”,才能教学,才能成为“乐乎”与“不愠”的老师。“学第一,教第二。”以前一直以为这句话是孔子教育学生的,如今才知道这也是孔子对自己说的话。作为一名老师,只有自己站得高,才能把学生往高处带。不读书,我们用什么来传道授业解惑呢?倘若自己的灵魂熄灭了火焰,我们用什么来点燃孩子们的心灵呢?对比自己,以前总抱怨没时间没心情学习,也埋怨现在的学生不爱学习,可一个自己都不爱学习的老师又怎能培养出爱学习的学生呢?中国的古语千真万确,“身教胜于言教”,一个不爱读书的教师,无论以何种高明的方法,也教不出爱读书的学生;而一个爱读书的教师,则无需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读书积极性,他自身便是读书的典范。当读书成为教师的精神第一需要,他的学生自然会仿而效之,当读书也成为学生的精神第一需要时,我们自可信心十足地展望未来的美好。
学习孔子,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就在于他能在2500多年以前,就提出并成功地实践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他能按学生不同的品行与才性施以教育,从而培养出参政与从教的不同人才。为了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孔子对他的弟子们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几乎掌握每个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并且对他们的优缺点也能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现在想想,孔子的三千弟子中能出现七十二贤人,与他能深入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因材施教是分不开的。
学习孔子,师生平等、教学民主。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亲如一家,孔子对学生平易近人,坦率真诚,学生对孔子敬爱尊重。他提倡“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孔子在卫国不得已去见南子,回来后,子路对他表示不满,孔子感到子路不理解并错怪了他,他就在子路面前激动地对天发誓,求得子路明白他的心志。子游为武城宰,孔子入武城“闻弦歌之声”而笑子游“割鸡何必要用牛刀”,子游不服气地反驳孔子说:“往日我曾听先生说过,君子学于道,便懂得爱人,小人学于道,便易于使命。”孔子觉得他讲得有理,就公开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讲错话。正因为孔子在师生关系上主张民主、平等,有一种较为开放的心态,他是一位“圣之时者”,又是一位有热情、有感情、有爱心的文化圣人,因此弟子们对孔子十分敬爱,即使在最困难的情况下,师生之间也团结精诚,能够患难与共,相濡以沫。这可以说是孔子办学的伟大与成功之处。
关于《跟孔子学当老师》,有太多的感动存在,我会再读,三读。关于孔子,有太多的东西可以学了,我仰望他,并希望自己能在他的引领下让自己的教学生涯不再那么单调,也不再那么迷茫。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篇15
无论是历代封建皇帝,还是驰骋于历史浪尖的国学大师,抑或滚滚红尘里的芸芸众生都崇拜孔子和孔子的思想之精髓,经久不衰。
孔子是劳顿的、寂寞的。他鞍马劳顿去各诸侯国宣传自己的仁义之道,不辞劳苦,几经周折,食不果腹、遭人辱骂甚至大打出手是常有之事,这些从未改变过先师的意志,他的壮举怎是一个“苦”字了得!他有弟子三千,他要操持弟子思想、学业、品行之事,而且要“因材施教”,这哪是一个“忙”字了得!孔子“恓惶、无奈、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狗”,怎一个“惨”字了得!而比较孔子的劳顿和寂寞,当今教师的苦和忙碌就相形见绌了,孔子经历的,我们没有。
作者在书中称对教学的热爱为“柏拉图式的爱情”,这种比喻太贴切了。无论是孔子还是柏拉图,他们都有着令人诚服的坚定信仰,令后人千古传送,声声不息。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最能令人折服的就是他的仁义和教学之道以及持之以恒、坚韧不拔的精神或曰信仰。他的.思想、他的行为、他的精神是我们当今教师的“灵魂”或曰“根”。我们做教师,我们做人,我们传播文化,我们理应先内化这种信仰和精神,然后去从事文化熏陶,即“教书育人”。不敢奢求孔子的辉煌,但相比于孔子对教书育人的信仰和坚韧,当今教师的种种抱怨就远去了,孔子有的,我们有吗?
不久前,网络上曾有“孔子给于丹的情书”和“于丹给孔子的回信”之事,虽属八卦,我理解为,此类皆属众生对孔子思想和精神的不朽关注。
近年来,全国各地有不少朋友向我要孔子《论语》双语版,每每这时内心会涌起一种渴望,细读《论语》,可愿望一直未能实现,我想这应该是自己的愚钝和无知使然。这次拜读《跟孔子学当老师》真正受益了,所以,对这次读书沙龙活动,我内心充满了感动。
我们教书多年,有没有真正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点什么?是否应该真正静下心来心思考点什么了?坦率地讲我自己没有做到。向孔子学习教育细节、教育思想、教育行为理应成为我们教师今日和明天的功课,不是吗?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篇16
刚看到名字《跟孔子学当老师》的时候,脑海中出现了一尊巨大的严肃的孔子雕像,心生敬畏,当瞄到了旁边的一行小字:师者,永怀“教学之恋”,永怀生命的恬静、感动与美好。心中又会心一笑,觉得说的对极了,我们就是在和教学谈恋爱。
作为工作一年的老师,在刚走上工作岗位时,我充满热情和憧憬,以为会沉浸在美好中,但事实给了我狠狠一击,顽皮的孩子,多样的家长,快节奏的教学生活,让我产生了一种“想说爱你不容易”的感觉。时间一久,我才慢慢发现,如果说教学真的是一场恋爱,他绝不是轰轰烈烈的热恋,而是细水流长的,既有孩子带给我的感动、有快乐、有甜蜜,更加有迷惑、有犹豫、有发脾气,这种种感觉都非常的真实。
朱自清、胡适、孔子等许多的年轻人,刚踏上讲台时都是这样,百感交集,甚至不被学生承认,然而当他们真的走了这条路时,内心却是清醒的,他们的心中怀着一份纯净的理想与信念,那是一块心灵的净土,不会被现实中的“饥饿”、“遭人白眼”所影响,于我们青年教师而言,是有那块净土的,但在现在,要守住成为比有更加困难的事,我们做的工作和儿童有关,我们有没有像我们身边的孩子学习呢,学习他们的“傻劲”,即使我们什么都明白,变傻一点吧,那样你更快乐,更投入,更能沉浸其中,享受这一生的恋爱,教学之恋。
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而且孔子对“因材施教”有其独特的见解和做法:孔子注意了解学生情况,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针对学生智能的高低,孔子也进行不同的教学。“中人以上,可以语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也。”就是说教学要讲究由浅入深,因人而宜。孟懿子问孔子什么叫“孝”,孔子回答说:“无违”。当时由于孟懿子的理解能力的限制,没有进一步要求“无违”的`内容,孔子也就不再讲下去。后来,樊迟向孔子问起什么叫“无违”,由于樊迟的理解能力已达到相应的水平,孔子才进一步具体说明“无违”就是父母生前死后都要按礼的规定对待他们,不能违反。对接受教育的对象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的结果确定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因材施教的重要前提。而我常常在教学中错误的以为别的孩子能做到的,你为什么做不到,其实,每个孩子要做的不是和别人比,而是和自己相比有没有进步,老师应做到对“坚强”的孩子批评点拨,对“脆弱”的孩子支持鼓励,用适合的“爱”促进他们成长。
不同的人,可以跟孔子学到不同的智慧。我跟孔子学当老师,学习他的感受教学之恋本有的恬静、感动和美好,学习他感受虔诚而热烈的教育情感,去照亮明天的路程,去微笑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篇17
本学期,我们学校启动了“每月读一本书”的活动,此项活动的开展督促我们老师多读书、读好书。只有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才能更好的“教好书、育好人。”我好好地把《跟孔子学当老师》这本书看了一遍。看后,我的感触颇深,结合实际教学,我也谈谈我的教学以及课改体会。
自古以来,我们都知道教师肩负“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在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我就已经对这六个字非常熟悉,但是,对其间的奥秘以及对这蕴含的要求,我的认识是在当了老师以后才有了进一步的升华。其实,因为教师的职责如此,我们作为老师就更应该毫无懈怠地去学习、积累、探索以及创新。平时,因为工作的繁琐,事务的繁重,我觉得自己少了很多新鲜血液注入,为何?经过反思悟出:学习少了的缘故。再看看书架上的书,好些几乎是被自己无意识地尘封起来了。我们孔圣人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习是保持我们教育工作生命力的基本,过去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其实,要跟上时代的发展,一桶水又如何能满足教师这个岗位的要求呢?我们必须不断更新知识,不断学习,不断的.提高和充实自己,要从“一桶水”,成为“一条小溪”、“一条河流”、“一片大海”、“一泓永不干涸的源头活水”。我最深的体会就是,想要做个好老师,就要学习,坚持学第一,教第二,这才能给自己的工作注入活力,让自己与教学一同成长,与社会一同进步。
古人云:“淡泊可以明志,宁静可以致远。”其实,我们的孔圣人,他也曾颠沛流离,他也有过失意与惆怅,但是,他对教学的追求,对学生的忘我大爱,我们无法不为之感动。对学生的大爱,是源于他对教学的追求。当老师,是我喜欢的职业,其实,能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也算是一种别样的幸福。我不敢说自己有多伟大,更不敢拿自己跟孔子比,但是,我体会到的是:老师,必须用心教书,用心去育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蹦乱跳的孩子,要满足他们成长的知识需要、心理需要,我们要教授的除了知识,还有更重要的是做人的道理。如何做人,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再说教学生学会做人又谈何容易?对学生,要言传身教,都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相信,我能做到这些,我的学生也能做到。所以,我的又一深刻体会:静心教好书,潜心育好人。
曾经看过一个帖子让我印象很深刻,也很感动。那是写崔永元和一个美国年轻人丁大卫在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里的谈话以及作者的一些感受。1998年底,大卫到了甘肃兰州,他到西北民族学院应聘当大学教师。最让我深刻的是他的全部家当就很简单:大卫家乡足球队的队帽、一本相册、一个用精致相框镶好的一家人温馨亲昵的合影、两套换洗的衣服、一双未洗的普通的运动鞋、一面随身带着的鲜艳的五星红旗。他带着国旗,目的是时刻告诫自己:你现在是一位中国教师,你要多为中国教书育人。还有就是作者写到:最后节目放了大卫同事、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对大卫的评价,叙述他的可敬与可爱之处,有的泪盈于眶。一个美国青年,却在中国得到了人世间最珍贵的东西,爱我们的国家,爱我们的教育,我的心为之一颤。我想起了我在师范学校的时候我的导师讲过的话:等你当老师了,你就会发觉老师这职业酸甜苦辣各种滋味俱全,但是,只要你用心去教书,真正投入这份工作,你会收获快乐。
而今,在我又看了《跟孔子学当老师》这书以后,我更加觉得:教书,要用心教,用自己的爱去感动学生,用自己的心去体会那种“苦”带来的“乐”。用心,就意味着要付出,来不得半点马虎与懈怠。在现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用心去探索更好的方法对学生“授之以渔”。这又谈何容易啊?释放思想,解放自己,把握好主导这个角色,把课堂的自主权还给学生,他们快乐,我就快乐。那是不容易的,但最重要的一点:学生受益了。所以,今后的教学之路,我更要用心经营我的教书舞台。
纵观我的教学经历,我还是一个“嫩”老师,在我学完这书以后,我觉得自己的思想又接受了一次洗礼,当然,也得到了一次升华。今后,我要不断学习,给自己充电;要静心教好书,潜心育好人;要用心经营教书的舞台。我相信:尽管我走的路会很苦,但我一定可以领略到更多教书给我带来的快乐。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篇18
两千多年来,解读《论语》的人有许多,近年来更是争谈《论语》。但在这片喧嚣中,站在教师的立场来解读《论语》的作品少见,尤其是带着教师的喜怒哀乐走进《论语》的,更是微乎其微,让人觉得,与种种已被挖掘出来的“微言大义”相比,似乎教师的喜怒哀乐不在《论语》之中。但事实上,没有哪本经典著作像《论语》那样,生动细腻地刻画了教师的喜怒哀乐。甚至让人觉得,一名不辱使命的教师所可能拥有的一切生命体验与心灵秘密都被《论语》点透了。在这里我给大家推荐的周勇博士的《跟孔子学当老师》一书就是从教师的视角来解读《论语》。作者以质朴简约的笔调、别具一格的叙述,描摹了一个个感人至深且意味深长的孔门教育场景、故事、细节,阐述了蕴含在《论语》中的教育智慧,让我们意识到,教学就是爱,就是专注,就是彼此扎根的师生情谊,就是通达人世、响彻人间的文化之旅。
书的封面印着一行小字:师者,永怀“教学之恋”,永怀生命的恬静、感动与美好。
这本书并没有严格的.体例,自由本身就是思想的乐园。如同于丹的《论语》心得,这本书有这方面的大气。这其实是作者的自信,不循规蹈矩,不耿耿于怀于考据,活读《论语》,妙解孔子。循规蹈矩难有真情,更难有激情;不耿耿于怀于考据和历史的真实,才给我们自由解读的无限空间和个性的张扬,从而完成了孔子和自我的思想对接。所以,这本书与其说在写孔子,不如说是写如何从孔子思想中汲取营养,丰厚自我。
这本书分为上、中、下三卷。
上卷,教学,有如柏拉图式的爱情。这是用西方的哲学家、教育家柏拉图来与孔子进行类比。的确他们两位古人之间有着不少相通之处,就说在对待教学的态度方面,两位圣者都有虽是异国之人,但却是“殊途同归”的结果。那就是一种对教育的纯粹之情,一种对教育的痴迷之心,一种对教育的九死未悔的执着。“我们有的,孔子没有”,“孔子有的,我们有吗?”这是书中的第一、第二篇的标题,颇有古人问天的意味。在知识经济年代,我们拥有的物质条件,在孔子所处的年代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孔子的“孤独”的精神,我们有吗?我们有的,应该说,我们或许没有经历过那样的绝境,因而我们没有发现或发掘出自己的精神潜力。但我们是或多或少地拥有孔子的那种精神的,否则我们也很难生存在教育的这一方天地之中。教育是个永恒的事业,它需要孔子的那种柏拉图式爱情的追求。
中卷,静心感受孔子的教学之恋”真正走进圣人的内心;教学之恋:教师的终极命运这些中国教育大地上的美妙风景,这些深深卷入了我们的教育生活的美好语词,蕴涵着一份宗教般虔诚、炽烈、隽永的“教学之恋”。在这本书中,很少将《论语》的原文进行简单的翻译或者阐释,而是以点带面,从一个个细节说开去,联系到现实生活中的教育现状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让读者、尤其是为人师者得到更多的启发。在作者丰富的想象之下,孔子跟弟子之间的对话,转变成了一个个有趣的小故事,无论是优秀的颜渊,还是鲁莽的子路,在周勇的笔下,他们都活生生地从古旧的、深奥的《论语》中走了出来,跟孔子展开了饶有趣味的对话,我们看到,孔子的教学五彩斑斓、趣味盎然。
孔子为什么会“诲人不倦”?因为有颜渊及“颜渊式的学生”相伴左右。颜渊出身贫寒,经常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但即使这样,颜渊还在那里温习老师教给他的功课。颜渊简直是死心塌地的“听话”,有他这样的学生在认真听课,做笔记,教书就成为了一件多么幸福的事了!孔子不能没有颜渊,不光是为了创造优秀的教学,而且是为了延续自己的精神生命及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教学到这份上,已经不仅仅是教学了,而是师生的精神生命从此休戚相关、荣辱与共了。颜渊是孔子的“命”,颜渊死了,孔子的教学热情日益消退。不仅如此,他像走到了人生的边界,一贯敬天的孔子竟诅咒苍天的残酷。一年后,孔子还是离开了人世,到另一个世界去寻找颜渊,以继续令其心仪不已的“诲人不倦”。
“下卷,耕耘自己的《论语》天地”,的每一个标题都极具吸引力寻找《论语》导游:钱穆与杨绛,设计自己的《论语》游戏,感受《论语》中的人格力量与师生关系,送一本“我们的《论语》”给毕业生。
读一读,学一学孔子当老师的方法,感受孔子和弟子之间的真情实意,或许可以慰藉自己困顿的心灵,让前行的旅程更加温暖。如果能收获半点孔子的从教感受,即可算没有白当一回教师。这正是我们“跟孔子学当老师”的根本意义所在。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篇19
首先感谢学校给我们每位教师发了这本书,开学以来我断断续续的读了周勇博士的《跟孔子学当老师》这本书,它是一本从教师的角度解读《论语》的书籍,要想把它读通透,对我来说是件难事,写读后感更是绞尽脑汁,努力捕捉盘旋于脑海的思考。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不同的社会制度、教育体制下,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教师,我们能向孔子学习借鉴什么?也正是这些让我对孔子产生很大的兴趣,特别是书的封面印着一行小字:师者,永怀"教学之恋",永怀生命的恬静、感动与美好……
一、治学
20xx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而且孔子对"因材施教"有其独特的见解和做法:孔子注意了解学生情况,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论语》中记载着一个孔子针对学生特点因材施教的经典例子。子路问:"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要立即去做吗?"孔子回答说:"家里有父兄,怎么能自己做主张呢?"当冉求问同样的问题时,孔子却回答:"当然应该去做!"在一旁的公西华很不理解,认为老师讲话前后不一致。孔子说:"子路遇事轻率鲁莽,所以要抑制他一下,使他谨慎些;而冉求遇事畏缩不前,所以要鼓励他大胆去做。"孔子是一位非凡的老师,他能够对接受教育的对象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的结果确定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因为如果不分析受教育者的接受程度,笼统地灌输道德、知识和学问,就无法达到教育的预期效果。孔子只是坐在家里学习,没打招生广告,却有很多学生不远万里来到他的身边。是什么力量所感召?想想我们现实中有的老师为了带生挣钱,却不则手段…忽略了很多平凡普通的孩子…我们应该是干一行爱一行,你们要向孔子学习,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教育要促进青少年的协调发展。首先,学生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人。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就能够从思想上宽容学生,并积极引导学生改正错弥补不足。学生的发展潜能是不可估量的。要把学生看成发展中的、可以培养和塑造的个体。其次,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人。不论生理的'还是心理的,都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整体活动过程。我国的教育方针所指的全面发展,是使学生各方面素质都能获得正常、全面、健全、和谐的发展,学生的脑力与体力,做人与做事,继承与创新,学习与实践同样不可偏废。教师的教育行为必须体现学生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再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活生生的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不是被动装填知识的容器。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只有通过学生,通过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才能实现,也才能收到积极的教育效果。教师应尊重和信任学生,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即便是学富五车,依然觉得自己不够学问,尤其是教了那么多学生之后,在颠沛流离中卖力求学,近50岁攻克天书《易》。所谓"教,然后知困"。学生不仅明白什么叫谦虚,而且立志与老师一样好学上进。
纵观孔子的一生,他对他的学生的影响,一部分是通过言传,通过学习古代文献、传授各种技艺,而更多的、更为深刻的则是身教。他的勤奋好学,他对真理、对理想、对完美人格的追求,他的正直、善良、谦虚、有礼,他对国家的忠诚与对老百姓的关心,都深深地感染着他的学生与后人。 "学"是教师的第一命根,没有渊博的学识,交给学生什么?如果教师拥有丰富的学养,哪怕没有孔子及弟子的"从游之乐",也能存天地于心中,讲出学生喜欢、爱上的课来,让学生养成近乎天地的浩然之气。
二、教学
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教学中倡导"有教无类"、"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启发诱导,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孔子爱教育、爱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正确地认识学生,因材施教。孔子将毕生精力贡献于后一代的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重视道德修养,是具有高尚师德的一代宗师,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1、诲人不倦:其本质内涵是教学双方的"心意"——诚意和正心。孔子认为对于颜渊式"听话"肯学悟性高的学生,应以最大的耐性去教,这样的师生互动,才能体验到教学的幸福。而于原壤式的"朽木"则不用雕琢,对他们的教育只要做到问心无愧就可以了。由此可见,教师要把有限地教学精力,投放到有收益回报的学生身上,而别一味的付出。
2、因材施教:孔子对自己的学生很了解,他能够说出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智力水平,并且针对不同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各种不同的人才。
3、教学之恋:孔子对教学一往情深,"孔子式的爱情"是指对教学的无限爱恋,他痴恋着教学,教学也没有辜负他的痴恋。孔子所以成为圣人,是他终身对于教学的坚持,是一种信念的支撑。倘若有幸成为孔子式的教师,便可以体会到饱含人间至情的教学之恋,那是至高境界,做教师的终极命运。虽不能及,我心向往之。
三、我们的使命
身为教师,必须具有成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园地"。有的时候我在那里想教师的教育的使命是什么?——是培养人才,还是首先培育人?是要把所有的人都培养成突出的人才,还是努力让所有的受教育者"学会发展"?我们关注学生学业的发展,关注学生能力的提高,关注学生智力的发展,然而我们对学生成长的精神需求又有多少关注?在全球化时代到来的今天,学生生活的空间越来越大,生长的空间却越来越小。面对望子成才的父母们的拳拳之爱,学生心理的"沙漠化"日益扩大。他们需要成长的空间,他们有强烈的精神需求,渴求成长的体验、思想的交流、心灵的慰籍。
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我们要学孔子的精神:潜心自己的事业,用纯净的良心成就一份责任,用艰苦的跋涉让教育多几份人性和温暖。真的希望素质教育不再是浪漫的影像,而是真实的栖息;学校教育能应抹去追名逐利,呈现出生命的润泽。在我们教师真诚的微笑里,蓄满教育的阳光,让我们一起蹲下身子,弯下腰杆,静下心来,倾听孩子的声音吧!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篇20
开学伊始,我有幸拜读了周勇的《跟孔子学当老师》一书,读过之后深感受益匪浅。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教师职业不是一个风光无限的职业,经常能听到周围的同事抱怨工资水平不高,要干的工作却不少;抱怨现在的学生没法教,自己的生活不如他人等等。为什么孔子却能把老师做的有滋有味,并且他的思想在两千年多后依旧让人顶礼膜拜,而我们当老师却当得这般“身累”和“心苦”呢?
我认为孔子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是他能终身坚持一种信念,人类在历史长夜中,没有信念,一定会走失,尽管信念本身,就像火把或灯光,其自身的光亮,与茫茫黑夜相比,实在微不足道,但他能给行进在坎坷路途中的夜行者一份动力、一个希望。孔子有的,我们没有。我们几乎从未像孔子那样,有着明晰坚定的信仰,更不要说曾用尽全部力量去追逐信仰,所以我们也从未通过求知、教学体验过犹如爱情般的刻骨铭心。
读过此书之后,我的心情平静了许多。教育其实就是一个默默奉献的讲台,作为教师的我们就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坚守自己的信念。那就是每当我们走上讲台,就要有一份不能亵渎的责任,尽自己的力量去传授知识,传承文明。当周围的人根据自己的喜好去装点衣食住行的生活时,我们就要能收起些许膨胀的虚荣,思考着怎样给孩子们一片更广阔的天空,如何去培育一颗健康向上的心灵,然后,去享受灿烂的.阳光和醉人的月夜,享受这简单而充实的生活。
跟孔子学当老师,就要学习孔子对教育、对教学的热爱之情、执着之心,在浮躁的社会中,我们要坚守自己的一份执着、一份信念,把自己的书教好,把孩子们教育好……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相关文章: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08-31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3篇03-26
跟爸爸学炒菜日记01-29
跟老师顶嘴的检讨书12-04
孔子的格言10-11
孔子经典句子03-08
《孔子》经典句子03-08
孔子的名言02-07
教师跟岗学习总结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