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读后感集锦15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生》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生》读后感1
于丹,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者和传播者。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文化视点》等栏目进行系列讲座,普及中国传统文化,以生命感悟激活了经典中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掀起全社会重新亲近、学习经典的热潮,并在海内外文化界、教育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许多人会说,社会变化如此之快,工作负担如此之大,个人责任如此之重,容不得一丝松懈,又如何空出大把时间去悠闲?在于丹看来,茶、酒、琴这些表面看似无用的事,确是让心静下来一些、让生命分些时间给看似无用之事的特别手段。于丹说,酒,她既讨厌又喜欢。讨厌的是应酬的酒,却也是周围人群中最常见的。这样的酒,往往醉了都不知道酒的`滋味。端着为感情为态度为利益而要大口闷下去的好酒,都替那酒可惜,好酒被当作的钥匙。真正好的酒却让她喜欢,那往往是闲来无事或毫无目的之时,亲朋好友间的小酌,没有名头大小排座次,没有利益在酒中,杯中物才润泽了人生。
酒者,就人性情。不少人一生沧桑,跌宕浮沉,都曾伴着一杯酒。同样的酒在不同人的生命中,境界大不相同。有些人能在酒中保持操守,有些人却在酒中蹉跎了生命。李白这样的酒仙,陶渊明这样的酒圣,都是饮者中的上品;刘伶那样的酒痴,阮籍那样的酒瘾,他们在酒中有蹉跎,有放浪形骸,可算是饮者中的中品;但更多的人只能被称之为酒徒、酒贼,甚至酒鬼,他们在酒中失德乱性,甚至丢了江山,此种人就是饮者中的下品。
盛唐诗人王维意气风发未经坎坷时,也曾写下这样一首诗:“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二人马上相逢,脾气相投,栓上马就上楼喝酒去了。酒中相逢的性情,有时即刻就引为知己,肝胆相照。这样的酒宴文化,至今依然沿袭这。常有人说,带你认识一位新朋友,大家一起喝酒。可惜的是,今天酒桌上推杯换盏,往往与官场升迁有关,与商场交易相连。新朋旧你相逢聚饮,唏嘘情谊少,资源交换多。表面上看也是欢声笑语,甚至豪气冲天,但有人敬的是职位,有人敬的是投资,真正纯粹的酒却是越喝越少了。唯愿今天的酒桌上,能多一些超乎功利的意气相逢。
遇到好酒,是种缘分;能品好酒,是种意境。所以有种说法,叫“酒至微醺,花看半开”。大家想一想,花朵什么时候最美?应该是将开未开,花瓣已放,花蕊待吐时。此时花朵含着蓬勃生机,未有败相。喝酒也是如此,半醉不醉的微醺中,奔放几欲起舞,感伤几欲泫然,但一切都流露性情之美,而没有失态的粗鄙不堪,这样的时刻才能体会到酒的妙处。所谓节制之美,大约就是七分爽朗三分含蓄的匹配。
其实每个人的一生一世,也都像眼前的一杯酒,个中滋味,须自己品尝。
《人生》读后感2
任何事情可能都是有假设前提的~例如群里有一位17岁青年,那么早就开始接触互联网,并且能够对很多事务直指本质,后生可畏,肯定是有哪个机缘让他走上了这一步~
当看到一个理论的时候,需要关注这个理论可以应用的范畴,例如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处理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理论适应的范畴,本身的局限性。
看问题,你是看到问题的本质还是问题的表象,你是在描述问题还是描述结论还是论据,都需要有清晰的认识。有些人永远只能看热闹,却看不到实质的范畴,这样想要进步还是很困难的。那么如何看到一个事物的本质呢?是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才能看到事物的本质呢?都是需要很多基础知识的。如果你看过蒙娜丽莎的'画像,那么即使只有一个模糊的样子,我们也能够看的到。
我们做一件事情,是出于什么动机去做?例如我现在工作是为了赚钱吗?我考试是为了赚钱吗?如果除了赚钱,我做这件事,还有其他的意义吗?如果只是出于钱,钱是本质吗?还是有其他的追求,是为了更好的人生进行?是为了更加自由?在赚钱的路上,是不是可以突破自己很多格局上、认知上、视野上的限制呢?
我们可能是既爱又恨我们的工作。我们一开始对工作充满了热情,后面对自己的所有的工作为什么又不满意了?是觉得激情没有了,还是有其他的呢?我们谈恋爱也是一样的额,一开始我们可能会觉得没有什么不满意的,觉得一切还行,但是后来又会觉得走不下去了?满意和不满意是两种状态,不满意不代表满意,只是可能达到了基本线而已!
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基础因素和动力因素。在工作中,由于一些基础因素不能达到我们的预期,会让我们感到不满。这里所说的基础因素包括地位、薪水、安全保障、工作条件、公司政策等,这些都很重要。基础因素不好就会给人带来不满,所以你必须解决基础因素,确保你不会对工作不满。
在动力因素和基础因素之间求取平衡:那么,真正让我们非常满意并爱上工作的因素是什么呢?那就是赫茨伯格研究中的“动力因素”。动力因素包括:有挑战性、获得认可、责任感、个人成长。
希望你的生活也有过这样的经历,能满足动力因素的要求。如果经历过,你就会认识到这种工作与只有基础因素的工作是不一样的——它会不断向你强调,让你觉得这份工作很有意义,既有趣又有挑战性,让你变得越来越专业,还有机会变得越来越有责任感。这就是动力因素在起作用,它让你爱上所从事的工作。我希望我的学生能够坚持住,直到找到这样的工作,因为这样的工作会让人每天一想到要去工作就兴奋不已,与那种每天一想到要去工作就心烦的感觉有天壤之别。
《人生》读后感3
昨天与一个许久未联系的友人在电话中聊聊彼此近况,从家庭琐碎到职场风云,放下电话的一刹那突然有种感觉,20多分钟的通话,我们都只做一件事情——抱怨。
抱怨孩子难带,抱怨丈夫不懂得心疼,抱怨亲友之间不能和睦相处,抱怨工作中遭遇的人事烦恼和各种不公。
细细想来,原来大家的生活都差不多,虽然发生的事情大不相同结果却又种种类似。
闲暇时与朋友聚会,每每见面彼此倾诉,说的最多的就是在自己生活的圈子里压抑着的不满与抱怨,然后在彼此这些没有利益之争的朋友面前如连珠炮弹般宣泄出来。
有几个能无所顾忌倾诉内心的朋友诚然可贵,但总是倾诉,倾诉多了,无形中会让人引起反感。除非是至亲的父母会没有原则的完全倾向自己,他人听之后往往嘴上不会表明,但大多心理也会想:一个巴掌能拍响吗?
挚友间尚且如此,普通之交更要注意讲话的分寸吧。
提到抱怨的代表人,莫过于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一个命运多舛明明让人很心疼的妇人,却因为一张嘴把自己沦落到人见人弃既悲惨又可笑的境遇。
人生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太多太多,可抱怨的事情也太多太多,但抱怨就像是黑色的.墨水滴入到透明的水中,少许一点不会看得出来,但倒多了就会张牙舞爪的蔓延传染,把一池清澈的水搅弄的乌七八黑。
曾经看过一本外译的心灵励志书,书名叫《不抱怨的世界》,作者威尔*鲍温用一只紫色手环向大家传递“抱怨不如改变”的生活理念。书里从不同人遇到的不同抱怨的事情为案例,让大家学着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抱怨自己的人,应该试着学习接纳自己;抱怨他人的人,应该试着把抱怨转成请求;抱怨老天的人,请试着用祈祷的方式来诉求你的愿望。这样一来,你的生活会有想象不到的大转变,你的人生也会更加地美好、圆满。
我也曾学着作者书中描写的方法改变抱怨的心态,每每遇到不顺时,告诉自己:知足常乐,这是上天最好的安排。的确,改变自己的那段时间很艰难但也很快乐,不再会为了一件事情纠结很久,学会发现生活中不曾注意到的美好细节,但是不抱怨也需要日复一日的坚持。
抱怨是一种传染病,不会让事情变得更好,反而让自己觉得更无力,让周围的人避之不及。我们都懂得这个道理,但烦恼压抑依旧在在心中如何排解如何倾诉?
我想,每次遇见不开心的事情时,可不可以暂时先把它放在那里,去做一些让自己轻松开心的事情,比如看一本喜欢的小说,比如听一听音乐,或者约三五好友聚会但别着急发泄情绪,过一段时间再看那些不开心的事情会不会就觉得不那么严重了呢?
生活一如既往,让我们学着做一个不抱怨的人。
《人生》读后感4
人生最大之幸是什么?即所得皆所愿。而往往生活却欺骗了你,分分岔岔的路口到底向左还是向右走,只有一直走下去,时间会告诉你,但即使选择了另外一条路,是否会让现在的你更加轻松欢愉呢?未可知,因为已无法回到原点再度体验,这就是人生深邃的奥秘。
书中的男主人高加林历经了跌宕起伏的戏剧化人生,从—个教书先生到回乡劳作,又逢契机去县城当记者,又遭人举报,再次返乡痛失所爱,遭受着现实和理想的双重折磨,也丝丝缕缕得牵扯着家人和爱人们的心。相信让高加林再选一次,结局还会重蹈覆辙,因为在做决定的那一刻,内心是坚定不移的。,
高加林身上有一股永不服输,坚韧不拔的精神,即使出生在贫瘠的农村,也有一颗向往有朝一日出人头地的心,不甘心面朝黄土,重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可见人一旦见过世面返乡劳作会是怎样——番凄苦的景象,好在同村美丽的刘巧珍用她的朴实善良,无暇如玉又炙热的爱情滋养着高加林,生活重燃着希望,爱情啊,确实让人心醉,即使再苦再累,只要每晚能恋人在一起,生活便充满着动力。
一个契机让高加林来到城市做回记者,似乎人生高光一刻就要到来,此刻念书时和加林要好的女同学黄亚萍的出现打乱了他的生活,——边是村里爱恋他的姑娘,一边是即将要去南京发展的播音员女同学,—面是痴情百依百顺的女人等着他的'归途,一面是锦绣前程和志同道合的爱人。你会和加林一样深陷其中,和他做一样的抉择吗?是的,面对现实,直面内心,后者肯定会更加称心如意,可命运喜欢作弄人,加林被举报走后门后被开除,被迫和女播音员分手,重返故土,昔日恋人已嫁做人妇,以悲情结局告终。
人在每个命运的转折点上都要好好走每——步路,因为落子无悔。不能纯粹说加林是自私的,他也纠结着两个深爱他的人;不愿做像巧珍——样的女性,作为男人的附属品,倾其所有无怨无悔;也不愿做像亚萍一样的女性,任性做作,耍大小姐脾气,俗话说撒娇女人最好命,那也要看男人的忍受度吧。
经历多了也是一种财富,在回首往事时,每每想起也会泛起涟漪,相信加林再度返乡后,也会重新振作,内心的强大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了的,也许他会和路遥笔下《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安一样,改革创新最终发家致富,也许会和少平——样,劳动勿忘读书,重新找到人生的定位,总之内心有光亮的人,走到哪里都会发光,可惜了两个美好的女子,请把自己打磨得晶莹剔透,这样才能和属于自己的灵魂伴侣共进退。
《人生》读后感5
最近利用晚上睡觉前的一些零碎时间看完了路遥的《人生》这部小说。小说不长,一开始很好奇,像路遥这样的作家为什么会用“人生”这个看起来很大很空的词来做为一篇小说的题目。不过之前看过《平凡的世界》题目所用的词也给人感觉很大。便看了下去,却感触颇多。
我是个看书很慢的,一般很多书都是坚持不下来的,不过对于《白鹿原》、《秦腔》、《平凡的世界》这类发生在农村的小说却能在不知不觉中很享受的看完。《人生》亦不例外,故事发生在西北农村,以主人公高加林的一系列选择来展现了他起起伏伏的人生,进而也对相关人物的人生产生了影响。
起初,高加林高中毕业做了民办老师,这时,他想着转成公办老师。后来,村主任的儿子高中毕业就把他顶替掉了,苦闷的他回到地里,断掉了以前的种种想法,开始做个农民,这时一直暗恋他的未从认字的刘巧珍开始鼓起勇气追求他,在自己准备在农村扎根,与刘巧珍生活一辈子时,又一下子迎来了自己在县劳动局当局长的二叔,最后被马占胜走后门安排到了县委当了一名通讯干事。这时已经成为成为张克南女朋友的黄亚萍回到县城的高加林又重新燃起了对高加林的爱恋,毅然决然的和张克南分手。就在他在县委宣传部里干得红红火火,准备和黄亚萍一家去南京,追逐自己的梦想时,又一下子被张克南的母亲揭发,不得不回到农村,老老实实的`当一名社员。故事就这样结束了!最后的人物关系是,张克南和黄亚萍分手,高加林和刘巧珍分手,而后,黄亚萍和高加林恋爱,最后,由于高加林重新回到农村,黄亚萍和高加林也分手了,这时,高加林真正爱的刘巧珍已经在绝望中嫁给了一直追求她的马栓了!
故事的发展是由高加林一步一步的选择推动的!做农民是觉得自己是农民和不识字的刘巧珍安安稳稳的过一辈子边上极大的幸福;当回到县城工作了,觉得刘巧珍说的都是村里面的七大姑八大姨的鸡毛蒜皮的琐事,应该和黄亚萍这样读过书的谈的来,而且可以去南京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结果从农村来又回到农村,而且可爱体贴的刘巧珍也不在了!故事的结尾,刘巧珍拦下了要在半路上拦住回村的高加林为她出去的母亲和大姐,并且求大姐回去和她一起求村支书再给高加林谋求一份民办教师的工作。
故事有很多泪点,特别是高加林提出和刘巧珍分手的时候,对白不多,却整个场面让人心酸。
也许,作者将小说命名为“人生”,是为了说明,人生就是由一次次的选择组成,而每一次的选举是否正确将会影响我们接下来的人生道路吧!
读完后,有两个短语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鸡飞蛋打,不作死就不会死。
《人生》读后感6
最近看了有关列清单的书籍,其中一本是瑞典作家弗雷德里克·巴克曼的《清单人生》。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布里特·玛丽的老太太。从世俗的角度来看,这是个老套的故事。布里特是个死板守旧、个性保守的老太太。她嫁给了离异男肯特,没有生孩子,后来肯特出轨了,几十年没有工作过的她出来找工作。她在博格这个新的地方认识了新的人,开启了自己未曾体验过的人生。
在我看来,布里特的形象不分国界,代表了很多挣扎在自我实现和服务家庭之间的女性。值得一提的是,布里特非常喜欢列清单,任何细枝末节的小事都要列在清单上并且严格执行。她有自己的矜持和优雅。和所有严格要求自己的家庭主妇一样:衣服要熨烫整齐,搭配好放在固定的位置;刀叉勺必须按一定次序摆放;清洗沙发要用固定牌子的小苏打;晚上六点是文明人吃饭的时间,不能受打扰……
她曾盲目崇拜自己的丈夫。布里特曾认为自己的丈夫是权威:“我的丈夫是银行家” 、“他说经济危机已经过去了”。她从来没有为自己做过些什么,一切都是为了家庭而牺牲自我。她也想过工作,但总是被丈夫嘲笑。布里特告诉肯特自己要工作,肯特的回应就是赚那么一点钱还不如我给你。后来布里特偷偷去面试,放弃了一次又一次的工作机会。
她没想过和粗鲁的'人交朋友。她在博格遇到了很多困难,当然也遇到了朋友。但是如果是当初的布里特,应该从来没想过会和这些粗鲁的人成为朋友。坐在轮椅上的银行、对她暗生情愫的警察斯文、热爱足球的薇卡……这些人的生存状态、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强烈地冲击着她。后来,她也接受并认可了这些可爱的朋友。书的结尾是个开放式的结局:肯特发现自己的生活不能没有布里特,( )他来到博格找她,请求她的原谅,希望她回去。
另一方面,在博格的朝夕相处中,布里特和警察斯文也产生了感情。作者并没有写出布里特最后选择原谅肯特回到自己熟悉的生活还是选择斯文,继续留在博格,而是安排她自己开车离开,暗示她第一次完全独立做决定。我不知道作者是不是想借这个爱列清单的老太太的“意外”经历,提醒我们自己的人生要自己做主。可能是我比较悲观。也可能是互联网放大了普通人的不幸。一打开公众号,很多文章都是关于出轨之类的,给我一种女性结婚生子是一种风险极高的赌博活动的感觉。
身边也有同学已经结婚或者有了孩子,但是没有听到一个人告诉我,她们过得比单身的时候更好。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我接触到的人都是穷人的原因吧。
单身或者结婚都是一种选择而已,没有对错之分。但是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永远都是比恋爱结婚更重要的事,爱情可能没了,婚姻可能破裂了,但是至少还有自己。
《人生》读后感7
清晨,本应该是在家里悠闲自在的吃一顿早饭的时间,可注重高效的上班族们急急忙忙地飞奔单位;而学生们也正争分夺秒的赶向学校,每时每刻都在为那最终的一场考试准备着,做不完的练习,写不完的作业。我们被高压和快节奏的生活压迫得喘不过气来,从早上被闹钟吵醒,匆匆忙忙奔向学校,备课、讲课、改作业,一天紧张忙碌的工作,累得筋疲力尽。美妙的音乐、泛着墨香的书本、一路的风景从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去欣赏。这就是所谓的生活吗?
也许,我们应该偶尔抽出那么几分钟,去体会一番什么叫真正的生活。翻开于丹的《趣品人生》,就仿佛变成了深山隐士,没有了尘世的喧嚣,没有了俗人的市侩,有的只是无限的宁静与雅致。一字一句,将人的`灵魂领入了最纯粹的自然之中,带着我们感受古文化中的生活之趣。捧起这本《趣品人生》感到了人生的另一种滋味。于丹讲述了古代名士富有情趣的生活方式,以各种事例告诉我们,高品质的生活并不是有钱人、有闲人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古代名士般悠闲舒适的生活。在书中,她传达给我们一个理念:用休闲的方式找回淡定幸福的自己,也是一种生活的方法。于丹认为,悠闲是内心的一种发现,悠闲是一种乐趣,悠闲是生命的一个节拍。
我们感叹生活的琐碎和无趣,感叹幸福在今天似乎变成比成功更奢侈的一件事。我们自己把寻找快乐的能力给丢了,丢给了繁杂的生活、丢给了忙碌的时间、丢给了世俗的名利。我们所有的悠闲和情趣丢弃的无影无踪。
我们的生活需要一些看似无意义的事情来进行调剂,人生苦短,生存的意义不光在于奋斗和拼搏,还在于懂得欣赏擦肩而过的美丽和随处可见的淡然。正如书中的介绍:“于丹教授将带领我们体验古代名士的生活情趣,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杯茶,于闲适间找回生命本真,找回幸福的感觉。悠闲的情趣与生活方式并非要让我们闲置大把的时光,放弃理想和责任,而恰恰是要让我们在建立价值的同时不要丢失自己。无论生命的道路上多么忙碌,不妨忙里抽闲让自己停一停、静静心,回头看看最初的起点,向前望望最终的归宿,然后带着一个从容的自己,走上漫漫的人生道路。”
人可以憧憬未来,可以缅怀过去,但能够抓住的只有现在,如书中《序》里所说,做一些看似无用的事。为当下的生活增添一些趣味,在俗世生活中欣然品味“琴棋书画诗酒花”、“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意境。虽然由于自身的底子薄,达不到那样的高度,但是,我们可以多学习,取长补短,将能做的会做的,且有意境的事充分发挥。
《人生》读后感8
在小年夜的晚上,闲来无聊逛了书店 ,我选中了《新人生》这本书,原因有两点,一点是它的封面中央有着一粒标着“新人生”的大白兔奶糖,很别致;另一点是因为书封面的这段话“某天,我读了一本书,我的一生从此改变。即使才展开第一页,它的强烈冲击仍深深打动我。书页中冲出一道强光,照亮了我的脸庞。那炙热的白光,迷惑了我的思维,却也令我的心智豁然开朗。我惊惧地发现,周遭的世界正经历着彻头彻尾的转变。一种从来不曾体会过的孤寂突然降临……”这段话很吸引我,因为我们都曾经历过为了某一本书日夜颠倒为之着迷的时候,一本好书会带我们去一个全新的世界,给我们新的启发,会令我们充满智慧……所以…….带着这份共鸣,我和书的作者奥尔罕.帕慕克(from土耳其)一起踏上了这段名为“新人生”的旅程。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对书的作者产生了好奇,奥尔罕.帕慕克是XX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他被授予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在追求他故乡忧郁的灵魂时发现了文明之间的冲突和交错的新象征。” 帕慕克被认为是当代欧洲最核心的三位文学家之一,是享誉国际的土耳其文坛巨擘。出生于伊斯坦堡,在伊斯坦布尔科技大学主修建筑。1979年第一部作品《塞夫得特州长和他的儿子们》得到《土耳其日报》小说首奖,并在1982年出版;1983年再度赢得奥尔罕-凯马尔小说奖;1983年出版第二本小说《寂静的房子》,并于1991年获得得到欧洲发现奖,同年出版法文版1985年出版第一本历史小说《白色城堡》,这本小说让他享誉全球,纽约时报书评称他:“一位新星正在东方诞生——土耳其作家奥罕-帕慕克。”这本书荣获1990年美国外国小说独立奖。1990年出版《黑书》是一个里程碑,这本小说让他在土耳其文学圈备受争议的同时也广受一般读者喜爱。法文版获得了法兰西文化奖。1992年他以这本小说为蓝本,完成《隐蔽的脸》的电影剧本。1997年《新人生》一书的出版在土耳其造成轰动,成为土耳其历史上销售速度最快的书籍。书的作者是位很有成就的作家,他的在作品充满着魔幻色彩,因此这本书可以称之为魔幻现实主义巨作。
好了,言归正传,我想谈谈这本小说的内容。这本小说讲的是一位名为奥斯曼的'学生读了一本很神奇的书,然后他的世界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断然告别了过去的熟悉生活,随后,他恋爱了,爱上了很有个性的漂亮姑娘嘉娜,然而嘉娜是有男朋友的,一次意外,他目睹了嘉娜的男友遭人刺杀,奥斯曼是个很有想法的男孩,他坚定了自己的想法,抛弃了原有的身份,随着那本神奇的书的内容,踏上了寻找新人生的旅程。
《人生》读后感9
最近仔细品读了《季羡林谈人生》,感慨颇多。面对人生,我也许还真能做到从容不迫,淡泊名利。
从小,我就习惯一种平凡,一种朴素。面对繁华,面对奢侈,我从没有什么羡慕,即使穿着太过普通,我觉得只要洁净,就可以了,从没有想过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或是清丽可人。后来,我又终于拥有了一份我非常热爱的职业,面对职业的苛求,我与伙伴们一起切磋,一起争鸣,一起策划,可谓得心应手。捧着浸着油墨清香的教科书品读,就觉得是在与一位高尚的智者交流,常常忘了已是夜深人静,满天繁星。
人的一生,包括了各个年龄段,不同阶段会遇到不同的人生课题。大师的话题可谓老少皆宜,如提出人生成功的定义:天资+勤奋+机遇。前者是天生的;后者有偶然性,可遇而不可求;只有勤奋,自己可以牢牢把握,以之创造不凡的业绩与美好的未来。浅明的道理,即使学童也能理解。而大师自身的勤奋,更是最好的示范。
大师谈人生,不落俗套,大处着眼,不局限于修身养性的小节。他说,人生的根本问题是解决好三个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自身思想、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处理得好,生活才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他特别强调,对于生活在21世纪的新一代来说,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尤为重要。自西方产业革命200多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热衷于‘征服自然’,破坏了生态平衡,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危及自身的生存。实践证明,‘天人合一’与大自然共存共荣的东方道德观念,是正确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根本准则,中国人在学习、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的同时,必须打破妄自菲薄的崇洋媚外思想,大力奉行‘送去主义’,向西方输送东方文化的精粹,让‘天人合一’的世界观,让凝聚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汉语,传播到全世界。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人当然不能不注重自己的形象与价值。行为端庄,可远观不可亵玩焉。是周敦颐笔下的君子形象,也是我追求的人生境界。这样才上不负父母的教诲,下不愧子女的法效。于己内心坦荡荡。记得有人说过,名利于我如浮云。也有人说过,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每读此言,心里油然而生一种豁达,一种超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虽然是人之常情,但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对于圣贤,我们这些平凡人确乎相去甚远,但见贤思齐,不断地修身养性,实在是我们为人处世之本。年近不惑,再读季老的人生感悟,更加觉得,一个人真应该好好的珍重人生。
《人生》读后感10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人年青。
《人生》是我前几个月读的一本书,路遥用他那朴实无华的文字记录了一个年轻小伙高加林一年的经历,他的一年可谓是起起伏伏。
高加林是一个农村的知识青年,他拥有强健的体魄,极富文采,在当地小镇上当一位人民教师。但平静的生活被村中的大队书记高明楼打破,他利用关系将自己的儿子三星代替加林当了教师,这对加林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不得不回到村里当农民。但在村里,他与村里最好看却没文化的刘巧珍相爱。因为加林的当了劳动局局长的叔父回来村里,高明楼怕得罪他叔父,又靠关系将加林送到县委大院当干部,加林随后与刘巧珍道别。加林进城后不久,就与高中同学黄亚萍相遇并热恋。但由于黄亚萍之前有一个男朋友张克楠,张克的母亲为此愤愤不平,她于是举报了高加林靠关系找工作的事。加林很快就被撤职,他有回到了农村,变回原来那个一无所有的人了。
读完这本书,我心中遏制了一股愤怒的情感,加林本是一个被命运捉弄的普通人,但他自己却没经得起诱惑,因为一个人而背叛另一个人,到头来只是一无所有。当时中国的社会风气也不好,因为关系而得到一官半职的事情,大家都习以为常!去回望我们的一生,从小到大经历了许多挫折,也获得了许多成功。在我们的每个挫折和成功背后,我们多多少少都懂得了什么。这些挫折与成功的经历不正是加林这—生的起起伏伏吗?人的一一生不就是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得到经验,然后凭借这些经验换取一次次的成功,成功与失败才铸就现在的我们。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有很多岔口,在抉择前进的方向时,要经得起诱惑,不能像加林这样迷失自我。
柳青说过一句话:“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口的'。有些岔。道……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网络上我经常会看到一种新闻:“某官员因受贿X万被抓。”这些官员不正是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受了诱惑,走错了方向,于是他们人生的很大一段时期从此就受了影响。人不管在任何时候都应是理智的,在心中建立一座灯塔,让我们在抉择时,可以明辨出哪条才是我们应走的道路。
高加林的一生是幸运的,他有一个深爱他的人刘巧珍;高加林的一生又是不幸的,他由于各种因素最终一无所有。愿我们每个人都不要成为高加林,在生活中要经得起诱惑,做最好的自己,让诱惑不要冲破心里的大坝。
《人生》读后感11
最近看了路遥的《人生》,唏嘘不已。往小了说,感慨几个年轻人被命运捉弄,在时代背景下,阴错阳差,失败的爱情故事。不过只这个视角,实在太狭隘了。
更多的感慨是主角高加林这个年轻人,他的经历跌宕起伏,从被人挤掉了当教师的机会开始务农,到时来运转走出农村进城里当记者,事业的高峰,工作感情双收时又被人告发走后门,打回原籍农村。他的命运,至少在书的结尾,是带有一丝希望的有悲剧人设。时代背景无法改变,他的一波三折,他的结局该怪他吗?
从我的角度看,性格不分好坏,接受性格带来的后果就好,不自怨自艾,不堕落沉沦。有机会是福,无机会是命。高加林硬朗,不服输,不甘心求上进的性格是好的,活着总要有理想,拼一把。
但他在进城工作后抛弃前农村的女友,选择未来对他事业发展有助的新女友,又太过于现实。不过并不惊讶他的选择,今天又有多少为名为利为发展,把婚姻和事业捆绑的人呢。只不过有的人运气好,借势借力,又一直理智着,一辈子就过去了。但高加林呢?运气差了些,似乎命运很快就对他的选择做了惩罚的判决,而他本人在女友和未来的选择中,是有痛苦,不安和心虚的。
倒是我更欣赏他最后的心态,努力过,冒险过,选择过,争取过,失败过。对于自己最后的结局,清醒的很快,平静的很快。当然,走出去对他而言任何时候都是梦想,但当没有任何希望时,他是接受现状的,他对乡人的愧疚,感恩,让他更显成熟和韧劲。只有这样的性格,才更有未来。齿刚易折,舌柔易存。
如果说遗憾,如果说可以避免他最后的结局,也许我对男主的.建议,我得到的启示是,顺心而为。不喜欢的人不必勉强,不安的选择不必悲壮死撑,平淡的人生总比扭巴的人生要好得多。心安就是自己的准线,心安就是性格对结果影响的终极验证。比如理智的人不会有一颗玻璃心带给他的困扰;感性的人不会被自己冷漠自私的行为折磨煎熬。
高加林如果不那么激进,肯倾听内心的声音,也不会如此起落。当然我是以平头百姓,小人物的心态来审视。此法则不适用那些有勇气追求不成功则成仁结局的不平凡的人。
人生如戏,一路上我们会遇到很多道选择题,每一道选择题带给我们不同的结果。我们无法保证,预判每一道题的选择都是正确的,最优的。唯一的解题思路----不求如愿,但求心安。
《人生》读后感12
《富兰克林自传——卓越的人生》讲述了他成长路上成功的经验和得失,朴素的话语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作者本杰明·富兰克林是资本主义精神最完美的代表,同时也是美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和科学家、实业家。他参加起草了《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享有世界性的声誉。他一生最真实的写照是他自己所说过的一句话——“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
富兰克林从最低层的“草根”一步步的走向成功的巅峰。他用他的亲身经历总结出了为人处世的13条原则也可以说是13条完美道德修养准则:1节制——食不过饱,饮不过量;2寡言——除对别人或自己有益的.话外,不多说话,避免和人说空话;3秩序——用过的东西归还原处,做事情按部就班;4果断——该做的,坚决执行;决定履行的,务必完成;5节约——除对别人或自己有益的外,不乱花钱,也就是说,切戒浪费;6勤奋——不浪费时间。经常从事有益的事情,动作利索,不拖泥带水;7诚实——不欺诈,心地坦白、正直、言行一致;8公正——不侵害别人,不要由于你的失职而使他人遭受损失;9中庸——避免极端,责人从宽;10整洁——身体、衣服以及居住的地方,都保持整洁;11沉着——遇事不慌乱,不论是琐碎的、一般的或是不可避免的事情,;12贞洁——言正行正,不要损害自己或别人的声誉;13谦虚——学习先哲的谦逊精神。
富兰克林正是用这些原则约束着自己的一言一行,才不断成为令我们尊敬的一代伟人,我们应该向富兰克林学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其实,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反省自己,只不过是不同的人反省自己的内容不同罢了。我们应该在一日三省中不断反思不断进取不断进步。
读富兰克林的自传,看着他的成长他的成功,无论贫穷还是富贵,只要有空余的时间他就会看书,从书中汲取知识、总结经验,同志趣相投的书友分享着其中乐趣,日子过得十分充实。反观,现在的大学生就在看书上这一点是远远贫乏的,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先进文化被接受的同时腐朽的思想也正在侵蚀大学生的心灵。看似充实的大学生活下有的是贫瘠的精神世界。
作为一个合格的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在有限的大学四年内成长为一个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合理安排学校的课程和自己感兴趣的业余活动。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定性时期,所以更应该合理的规划自己未来的生涯,有计划有目一步一个脚印的向上走。所以我们应该把课堂的知识学好,同时,要多到图书馆博览群书,增加自己的理论知识,不断地积累,所谓厚积而薄发,这样才能向成功不断地迈进。
《人生》读后感13
最近视力严重下降,周末两天啃了三本《平凡的世界》,昨晚又啃了马老师(马云)推荐的书,他说“《人生》改变了我的人生”,没错儿,路遥的小说就是让人忍不住想要一口气读完,舍不得放下。
《人生》主人公高加林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在县城当了三年的老师。但没想到被书记儿子顶替了教师职位,被迫回到了农村,全家都陷入深深的绝望。作为家中独苗,虽然是农民的儿子,但他从小也是被娇生惯养的,没有干过农活,他自己也极度排斥当一个农民,因此感到绝望,每天过着浑浑噩噩的生活。
第一次去卖馍,作者对他内心的活动描述的很细腻,让我们身历其境的感受到高加林当时的困窘,难受,最终躲进图书馆短暂忘记这个痛苦。但天黑才发现自己还没有把馍卖出去,回去的路上碰见村里的姑娘巧珍,巧珍热情的帮他卖掉了馍(馍给她姨了,拿自己的钱给了高加林),后来美丽善良的姑娘巧珍向他表白了,他感觉自己应该就是一个农民了,所以接受了原本排斥的`这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姑娘,跟心爱的人勤勤恳恳的生活着。
正当他已经接受了这个事实的时候,他突然被提升为干事去了县城工作(因为他叔叔退伍转地方,有人为了巴结他叔叔,私自给他走了后门)。重新回到城里,当了记者,一次次优秀的表现,让他很快脱颖而出。干部子弟黄亚萍向他表白了,和巧珍比,亚萍更活泼,时髦,甚至有些任性,但他们有很多的共同话题,他动摇了,也最终选择抛弃那个曾经在他人生低谷陪伴他的巧珍,看到此时,有点难受。
好景不长,他因走后门调动工作被举报(任性的亚萍为了和他在一起,抛弃了相处三年的克南,克南妈妈后来知道了这个事情,并且向县纪委检举了高加林走后门的事。),他又被迫得回到农村去。读后感·他和亚萍分了手,沮丧的回到了村里,但巧珍已经却嫁给了别人,尽管如此巧珍还一直帮他张罗着让他去当教师,加林懊悔不已……曾经一度以为自己自命清高,现在却已经释怀。
高加林不愿意像父母那样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当个农民,他有自己的梦想,他渴望去大城市发展,他究竟对错,真的不好说。也许就像《人生》当中说的那样,现实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谁离开自己的现实,就等于离开地球。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人生》读后感14
《拐了弯的人生》这本书。希望能对每一个银行从业人员有所警示和启迪,从沉重的案例与痛彻心扉的忏悔当中,引以为戒,吸取这些人生教训,遵纪守法,爱岗爱家。
元月一日,县联社就召开会议,要求全体干部职工认真学了《拐了弯的人生》一书,并认真思索,写出自已的感悟与心得。通过近一段时间对全文共13个经典案例的学习,书中的各位“银行员工”从光鲜的各个岗位到到阶下囚的转变,实在令人惋惜。然而他们徇私舞弊,狂敛钱财,给国家、集体、人民的利益造成了损害,确实让人痛恨,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他们在自己的职位上,有的利用自己的权利或是立场不坚定进行违纪违规的活动,有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进行犯罪活动。在他们任职期间,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私利,索取非法收入,收受他人财物。他们的行为让我们看到了他们扭曲的灵魂世界,完全丧失了作为一名金融工作者原则,丧失了自已的职业道德,他贪婪、享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背离了集体,最终走向了咎由自取的灭亡之路。要知道人生如屋,信念是柱,柱折屋塌,柱坚屋固。在任他们职期间,没有真正理解“权”的含义,他把国家和集体赋予的权力看作是自己的私有财产,看作是敛财的工具。权是一把双刃剑,用好它,可为国家和集体造福,可拯救苍生,用不好,则害人又害己。我们应当牢记权力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无论自已在哪个工作岗位,无论你是从事会计、信贷还是负责人,都要牢记手中的“权力”是组织、集体的信任而给予的,要对得起组织、集体、家庭与自己。
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
一、道德风险是银行内控重中之重。我们必须加强自已的法律知识的学习,需要加强自身职业道德的学习。纵观案例中的人最初都有着淳朴的`性格,对从事的职业有理想与抱负,拥有较强的个人能力、责任心以及开拓精神,都曾获得过各种各样的荣誉、头衔,获得过较好的业绩,个人前程是条康庄大道,幸福家庭也引人羡慕。然而是什么让头顶光环的人生之路拐了弯?其实从遵纪守法到违规违法仅在一念之差;因此,只有牢固树立法律意识,加强道德水平建设的学习,才能更地防范道德风险。
二、我们应当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坚持自修其生,自律其行。要在自己的内心深处经常清理那些不健康的心理和需求,时刻提醒自己“莫伸手,伸手必被捉”。必须守住做人的底线。
三、我们应当正确认识腐败现象的本质和滋生蔓延的原因,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居安思危,牢牢掌握抓好反腐败的主动权,不被金钱、权力所迷惑,拒金钱于千里,不做权力的阶下囚。要认真学习各项《违规处理办法》、《业务经营不准》等各项文件制度,严禁触犯这些。
《人生》读后感15
如许多在中国传统文化成长起来的很多人一样,很小的时候我也对长寿充满了向往与期待。可有一次偶然在书上看到了一句话大致是在讲越长寿的人实则经历的磨难也就越多。从那时起我对于长寿的观点就变了,我不再认为长寿如传统认知的那样是福气的象征,正相反,我更认同短暂但是绚烂的生命,曾经也觉得活到三四十岁也就差不多,直到看见这本《百岁人生》,先不论书的好坏,它的存在好像就是在提醒我重新去认识“寿命”、审视自己曾经的抉择。至少,我被提醒了一种为我所忽视的人生。
读完此书,我的观念虽没有得到太大的颠覆,但是也受到了其中观点的'部分影响。至少我觉得我要追逐更具冒险性的人生,即使不活到一百岁,我们也应该勇敢地打破三阶段式的人生。三阶段人生的存续可能有数百年甚至数千年有其合理之处,它背后蕴藏的逻辑实际上是中规中矩,尽可能地规避风险,以及先苦后甜的思想。但这其实对于我们当下已经不再适用了,中规中矩会迅速地被这个时代淘汰,只有不断保持学习的能力才能够成为常青树,高科技的社会更是高风险,风险已经避无可避,倒不如迎难而上。把幸福寄托于几乎看不见的以后和晚年来得太过于虚无缥缈,不如好好地活在当下,珍惜每一天感受到的鲜活的苦与乐。其实我觉得过多阶段人生是很有意思的,想象自己到四十多岁再从零开始,重新步入新领域,迎接新挑战,像个冒险家那样去探索。经验不再与年龄挂钩,每个人都在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规划,因为再没有先例可循。哇哦,Cool!
《百岁人生》一书也有让人觉得不足的地方,那样的未来可能是颠覆性的,可是作者仍旧用老套、保守的观点来分析那么有意思的事情。未来不可预测,什么也抓不住。而作者觉得面对在如此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我们的生存之道仍旧是可把握的——尽可能积累自身财富,安享晚年。然后再在书中煞有介事地计算未来的生活成本以及给出了一些建议。在我看来,都是扯淡。简是最贴近我们的例子,但是她的发展是极少数人能够做到的,完全不具有普适性。即使她已有那样多的优越的条件,但面临百岁人生到来之时还是充满了艰难,这其实已与作者写下此书时因为用数据与运算简化了人生的盲目乐观相冲突。百岁人生是大数据下的结论,但是作为社会的一颗小小螺钉,我们还是更关照自己的生命,不由的说这也是加缪说的“人类的局限性正是人类本身”。这大概也是我对百岁人生存有的“船到桥头自然直”的心态的原因吧。
阖上此书,还是期待着未来吧,也许在未来,有的人会活得很好,而有的则不那么好,但人类,总有办法活下去。
【《人生》读后感】相关文章:
《人生》读后感10-14
《人生》读后感12-31
人生读后感06-15
《人生海海》读后感06-26
路遥人生读后感09-01
路遥人生的读后感12-03
人生定位读后感12-08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11-06
《人生由我》读后感02-09
人生海海读后感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