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君子》读后感

时间:2023-02-25 19:12:1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伪君子》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伪君子》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伪君子》读后感

《伪君子》读后感1

  法国的古典主义是17世纪形成并繁荣的,而《伪君子》的创作背景就是在这样一个时期。《伪君子》又名《答儿丢夫》是法国喜剧大师莫里哀的代表作,伪君子答儿丢夫是全剧的中心人物,全剧讲述了答尔丢夫这一伪君子,以教士的身份进行一系列的欺诈伪善行为,最终被揭穿的故事。

  《伪君子》这篇在当时社会反复遭禁的“人间喜剧”作品,却是真是的反映了当时法国的社会现状,针砭时弊,具有极高的战斗力,矛头直指教会的虚伪性和危害性。让人读起来不觉感到当时社会中某些人的滑稽可笑,令人深思。

  故事的基本情节是:主人公答儿丢夫原是外省的一个贵族,后来破落了,流落到巴黎后,他利用宗教来谋出路。在教堂里,他装扮成一个虔诚的信士,用一些虚假的过火的虔诚动作骗取了奥儿恭的信任。这种虚伪的外表和他的实际情况是根本不相配的。从外貌上看,他“又粗又胖,脸蛋子透亮,嘴红红的”,没有一点苦行者的样子。桃丽娜早就指出:他是一个贪图享乐的酒肉之徒。在奥尔恭家,他一个人能吃六个人吃的东西,每天大嚼松鸡和羊腿,酒足饭饱之后,在睡意绵绵中走到自己房间,躺在暖暖和和的床上,安安稳稳地一直睡到第二天早晨。答儿丢夫出场后的第一个行动就是勾引欧米尔,行为被发现,反而嫁祸于人,结果使愚蠢的奥尔恭受了骗,反把自己的儿子赶出家门。最后当虚伪骗不了人的时候,他就露出凶像,他串通法院,以执行“契约”为名,要赶走奥尔恭,还向国王控告奥尔恭是政治犯,妄图把他置于死地,达到永远霸占他的财产的目的。幸亏国王明察秋毫,将答儿丢夫绳之以法。

  一、 《伪君子》是一出典型的性格喜剧,全剧的艺术构思都服从与塑造答儿丢夫伪善的性,并且还一系列典型形象。

  首先,答儿丢夫是典型的伪君子形象,他善于把世人尊敬的东西当作工具,骗取人们的信任,作为他达到卑鄙目的的跳板。他本是外省的一个破落贵族,多年来在各个城市流浪,所以他了解当时社会上的真正的虔诚的教士是受人尊敬的。于是他利用了人们的这种宗教心理, 在教堂门前扮成了一个虔诚的信士,做起了宗教骗子的勾当。

  其次,莫里哀把各种形式的教会伪教徒的精神特征都集中在达尔杜弗的身上,运用夸张的手法加以突出,创造出概括性很强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具有巨大的典型意义,是17世纪法国教会势力和贵族上流人物的代表,是一个十足的假虔徒、伪信士的典型。贪财、贪色、贪食是他的本性。虚伪、伪善是达尔杜弗达到目的的手段。这个形象的诞生是剧作家深刻观察和研究生活的结果,他高度概括了当时社会的本质。

  再次,还有一类假圣人形象,奥尔恭和柏奈尔夫人(丧失理性)揭示了教会蒙蔽人心的危害性。另外还有一类明智者:桃丽娜,她明辨是非,富有理性色彩,是典型的下下人却有上上智。

  二、 艺术特色

  1、结构严谨,丰富了古典主义“三一律”的创作法则,并且善于“戴着脚镣跳舞”。

  “三一律”是戏剧结构理论之一,是一种关于戏剧结构的规则。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伪君子》就是根据这一戏剧规则创作的,全剧共五幕,所描写的全部事件都在一天之内发生,情节发生只在奥尔贡家这唯一地点,主题集中在揭露答尔丢夫的伪善面目这一点上。

  2、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作者除了对人物进行外貌描写外,最主要是从语言入手,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不但令读者、观众发笑,还鲜明地突出剧中人物的个性特征。如

  3、喜剧手法和闹剧手法密切结合,在嬉笑怒骂中蕴含着严肃的批评精神和社会历史内容。

  通过作者的精心设计,戏剧的情节精巧紧凑、层次分明;个性化的语言和生动的对白不禁让人发笑,从而也增强了作品的魅力。把恶习变成人人的笑柄,对恶习就是重大的打击。

  4、精妙的戏剧语言。

  语言上生动个性,为了造成强烈的讽刺和揭露效果,作者甚至把答尔丢夫的伪善予以高度的夸张,不但使人物鲜明生动,也使人物成为一种品格的化身,即类型化人物,并且运用一系列反讽手法进行描写。

  5、艺术局限性。

  主要人物性格单一,类型化,脸谱化,缺乏现实性;作者受“三一律”束缚,未能像莎士比亚那样纵横捭阖,自由发挥其戏剧天才。

  三、中西伪君子之对比分析。

  说起答尔丢夫就未免不让人想起叶圣陶的《潘先生在难中》中的潘先生,潘先生同样有着伪君子的元素。

  潘先生的形象在当时是很富有时代特征的。作品通过塑造这样一个人物,批判了当时一些知识分子的处世态度和性格弱点。同时也通过潘先生在难中的经历,从一个侧面表现出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他的虚伪与答尔丢夫是不同的。

  1、首先从内在因素来说,答尔丢夫的虚伪是主动的,潘先生的虚伪则是相对被动的。答尔丢夫是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充分展示其伪君子的本质特征,环境是其的辅助工具;潘先生则是受环境所迫,不得不以伪善的一面来生存下来,而不是其本身的特质。

  2、从外在影响来看,答尔丢夫的虚伪对他人造成了巨大的危害,而潘先生的虚伪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对他人无大伤害可言。答尔丢夫是有其野心和目的的,危害到奥尔恭一家利益等威胁;潘先生只是为了保全自身而作出的一系列可耻的行为。

  3、总之,如果说答尔丢夫是一个可恨之人,那么潘先生则是一个可怜之人。

  综上所述,《伪君子》是一部能反映社会现实的剧作,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既没有违反“三一律”又有创新手法,并且悲喜剧杂糅一起,喜剧的手法和风格独特丰富,是一部典型的戏剧作品,但是也有其一定的不足,人物性格单一,写作时受创作模式的影响,有一定的发挥不足,并没有到达其巅峰状态。

《伪君子》读后感2

  《伪君子》是莫里哀喜剧艺术的最高成果,是世界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莫里哀将批判的矛头直指天主教的精神统治,他揭露假虔徒的伪善和欺骗手段,嘲讽上当受骗者的糊涂昏庸,因此触怒了圣会组织和支持圣会的贵人们,《伪君子》被禁演。长达五年的禁演,莫里哀不得以将剧本更改,仅保留了答尔丢夫的世俗身份,全剧以答尔丢夫的可耻失败收场,同时歌颂了国王的英明伟大。

  不管留传至今的版本与最初的有何出入,它批判伪善的根基是不变的。“伪善”最重要的在于“伪”,伪装。就像答尔丢夫伪装成圣洁的教会骗子,骗得奥尔贡盲目迷信,几乎家破人亡。

  “他们拿了自己的彩色硬涂在别人的行为上,然后希望仗着这套把戏,使自己的行为在社会里不再遭到别人的反对。他们妄想仗着自己的行为与别人的好行为有一点相似之处,便会使自己的阴险龌龊变成了纯洁无暇,或者把自己受了公众指摘所感到的精神痛苦分出一些让别人去挨受。”我不清楚在你们的周围是否有这样的“伪君子”,致力于给所有人冠上他解读的名字。无论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他们都要站在“上帝”的角度去指责他人,以他们的世界为“正义”,为评判所有人所有事的标准。他们伪装成君子来掩盖面具下的龌龊,善用“君子的圣洁”去遮挡他们私以求之的物品的所有人的眼睛,营造出愚蠢的盲目迷信者想要的`主的庇佑的美好假想,用“圣洁”的“庇佑”去达到自己无耻的目的。

  “伪君子”在我的片面的理解就是表里不一,表面圣洁高尚,内里肮脏虚伪。前段时间,偶然在抖音上刷到了一个小视频,对话大致如下:

  恶魔:为什么他们都叫我恶魔?

  天使:因为你杀人了

  恶魔:可是分明我救人啦

  天使:因为他们没有看见

  恶魔:为什么他们都叫你天使?

  天使:因为我救人啦

  恶魔:可是你分明杀人了

  天使:呵,因为他们没有看见啊

  在我们既定的思想中,天使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而恶魔就是人人唾弃的,因为我们看到的就是天使不断地在救人的,而恶魔不断在杀人,那要思考的就是眼睛看到的就是事情的真相吗?还是别人选择性的让你看到他们想让你看到的“真相”。我想我们身边身边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的事情的发生,真相不一定是真,假想也不一定是假。最简单的一个例子,《铁齿铜牙纪晓岚》对于我们来说应该不算陌生吧。里面的主角纪晓岚是一个能言善道、两袖清风的廉洁之士,然而历史上的纪晓岚却是一个好吃、好色、烟瘾大的形象。很多人都是通过这部剧认识的纪晓岚,先入为主的就是他那光线的形象,因为这种形象是编剧主观想给我们植入的,然而事实却与之大相径庭。

  其实这种程度上的认知错误还可以接受,上升到国家层面的就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就像有些间谍,把自己的身份包装的高精尖,骗大学生做一些所谓的“保家卫国”的行为来获得情报。对于这类的伪装,我们也要学会如何去辨别事情的真假,不能他给你画了一个保家卫国的形象,就信以为真。

  说了这么多,还是回归《伪君子》这本书上,这里的“伪君子”谋求的是财富享乐,上面大学生遇到“间谍”,他们谋求的是他们国家许诺他们的功名,但,万变不离其宗,一切伪善的花招和冠冕堂皇的高调,都离不开攫取功名利禄和追求享乐腐化的可耻目的。

  莫里哀以犀利的笔触揭穿蛊惑人心的假圣人的画皮,足见其目光之敏锐及对社会生活和人性研究之透彻。

  就我对这本书的理解,一方面是对答尔丢夫这个伪君子的抨击,另一方面就是上位者的昏庸与不辨是非。在我的认知中,上位者只是一个中性的名词,但它为什么总是被荒淫无耻这些贬义词修饰呢?因为钱,因为权。因为上位而带来的无尽财富与无上的权力使他们狂妄自大,钱和权构建的纸醉金迷的世界蒙蔽了他们的双眼,他们自知在欲望的吞噬下,自己变得有多么的肮脏,所以他们追求“圣洁”,沉醉于一个假圣徒给他们的“圣洁”假想,渴望用纯白来掩饰内里的污秽,可是他们忘了,白是染不得一丝的污秽,染上一点污秽,都会被无限放大,无比的刺眼,同样也无比的滑稽。所以,《伪君子》的原版被禁了,因为那些所谓的贵族通过这部戏剧看到了一个肮脏又滑稽无比的自己,所以他们愤怒地掩盖,被戳穿的同时仍慌乱地扯着遮羞布,掩盖了五年之久,直到看不到自己的丑态。(讽刺贵族地部分被删除,歌颂了王室的英明)

  钱与权造成的悲剧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从小出身“高贵”最后变得狂妄自大,另一种是贫困出身,一步步往上爬,最后变得虚伪。《伪君子》表现的就是前后,而后者的典型代表就是《红与黑》中的于连。

  于连从小在家里的地位就是相当低下,备受歧视,因体弱不能干活,常受父兄虐待,但他勤奋好学,形成了他自尊、倔强、反抗的心理。到德瑞那市长家后,他虽然羡慕市长家的奢华,但更多地为自己地屈辱地位而气愤,然而,他又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往上爬,必须成为市长哇咧诺等人中的一员才行。所以他就慢慢地向社会屈服、妥协,尽量地拉近与他们的距离,暂时地泯灭自我以获取成功。在贝尚松神学院里,于连感到这里地一切都阴森恐怖,处处充满虚伪、奸诈,是一座人间地狱。但他不愿离开这里,因为“背弃了他的幻想,便不会有前途,更不会有事业,那就等于死亡。”所以他终于学会了用答尔丢夫地办法对待答尔丢夫们,即用虚伪对付虚伪。在这样地环境里,他终于变成了一个完完全全地伪君子,他还梦想:“在未来地神父中,我将是一个主教”。

  举个最贴近我们的例子。17年的一部真实改编的的剧,《人的名义》应该都不陌生,剧中的祁同伟,何尝不是一个为了钱与权的彻头彻尾的伪君子。祁同伟出身农村,家境贫寒,但他为了加入汉东政法圈,求娶了大自己10岁的老师,为求上位,利用自己所有的关系,人前人后两面派地行事。为追求权力,他可以放弃任何东西,却以为这样是正义,是“胜天半子”地雄举,其实只是伪君子为自己找的华丽地装扮而已。

  对于“伪君子”,我们不能成为他,也不能被他欺骗。

【《伪君子》读后感】相关文章:

《伪君子》读后感5篇03-26

《伪君子》读后感4篇03-26

读后感写作思路_读后感怎么写09-28

《小河男孩》读后感 读后感400字05-26

读后感精选02-21

经典读后感04-05

读后感03-23

城南旧事读后感_高中读后感700字09-28

读后感作文450字 《爱心企鹅》读后感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