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读后感14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们仨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们仨读后感 篇1
世间所有感情中,唯亲情的爱最为热烈,最为持久,最为真挚。
真情流露的文字,总能打动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感动着我们每个人。
好像没有什么能够比得过和家人在一起时那种喜悦的心情,更为强烈的感觉了吧,因为亲情,总是血浓于水的。虽然平淡,但是真实。百味人生,才叫日子。
当爱情在生活的蹉跎下,依然保鲜,融入平平淡淡的日子里,真真正正的.变成亲情之后,依然相亲相爱,这样的爱才是真爱。杨先生与钱老的爱情,是让人羡慕的,更是我们这辈人望尘莫及的,说成奢饰品也不也过。
最才的女,最贤的妻,最好的娘,唯杨老一人。最真的生活,最善的亲情,最美的仨人,唯“我们仨”一家。
仨个人的亲情,在杨先生的笔下,人物栩栩如生,在仨个人的生活里,总是那么有滋有味。你们在,我就在。在一起,就是一切。
我想,这才是一家人最真挚最深沉的感情流露吧。只有家人才是最懂你,最爱你的人
锺书虽然遭厄运播弄,却觉得一家人同甘共苦,胜于别离。他发愿说:“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只有死别,不再生离。这才是读这本书最大的意义吧。
我们仨读后感 篇2
1998年,钱钟书逝世,而他和杨绛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杨绛在92岁高龄的时候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一个先后痛失爱女和爱人的老人,在其最后的年月中孤单前行,并将这个温馨又历经挫折的家庭用朴实的文字展现在我们面前。
杨绛先生希望能够拥有平静的生活,但是随着钱钟书的出名,这种平静的生活总是被打扰。她感叹: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者通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的一起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是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三个人平淡而又幸福的生活,最后只剩下作者一个人。杨绛先生感慨:世间万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要有多么丰富的人生经历才能够有这样的领悟呢?语言平淡,但是想念之情溢于言表!
“家”永远是温暖的代名词,把握当下,珍惜眼前,爱自己,爱自己的家人。
我们仨读后感 篇3
周日一天看完这本出自杨绛先生的小册子,知道杨绛是从《围城》开始,一本几乎家喻户晓的书籍被改编成电视剧后又火了很长时间,以至于像我这么不爱看书的人都知道了钱锺书以及跟他相濡以沫的妻子杨绛先生。在去年追忆杨绛的过程中对她的生平又增添些了解,一直想看看她写的书,这本《我们仨》被再次映入眼帘,但一拖又是一年。
一天看完一本书,现阶段的我显然还没有这个能耐,是因为这本书准确讲应该算一篇长篇散文,回忆了一家人一辈子经历的那些点点滴滴,度过的'那些艰苦而又快乐的日子,平淡的生活不平凡的人生。
这个标题本计划由一家三口合力完成,各自写一部分,在钱媛写了一部分后因病去世,第二年钱老也相继离世,于是任务就落在母亲身上,时隔四年后她在92岁高龄完成写作并发表出来。
网上对本书的评价很高,特别是从专业的角度对文章的结构,写作手法给予高度评价。我从中看到的是一个母亲、一位妻子对家人的深深思恋,在家庭里表现出的温暖亲情,对相聚的呵护与期盼。
我们仨读后感 篇4
我们仨:钱钟书(Pop)、杨绛(Mom)、钱媛(圆圆)。一本记录先生一家三口家常点滴的书,没有华丽的言语,感觉很平淡很温暖,一路看完却泪目不堪,原本是钱媛住院期间想写的回忆录,然而或许是“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一九九七年早春,钱媛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锺书去世。他们仨人就此失散了。于是由先生延续完善了这本书。
他们这个家,很朴素;他们仨个人,很单纯。他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锺书总和先生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他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他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如此让人羡慕的一家子,博学多才,正直善良,温暖亲切。
钱钟书和杨绛先生是幸运的,两人相伴一生,不管面对什么坎坷磨难,没有戾气,只有温情。先生总是轻描淡写,甚至总能感受到他们苦中作乐的`幸福。先生和钟书相处的陌生,实在是让人太羡慕。我懂你的好,你懂我的心,永远迁就包容对方。一辈子,实在难得。
平凡而又伟大的一家三口,温暖、有爱、有情、有趣还有调。他们这一家实在是太让人向往。
我们仨读后感 篇5
这两天读了杨绛先生写的我们仨,其实很久以前就听说过这本书,前几天到图书馆很巧的就看到了这本书,有时候很奇怪,查过目录的书在图书馆怎么也找不到踪迹,可藏在心里很久的书却能就这么突然的跳到你的'眼睛里。
以前感到名人离我们是那么的遥远包括他们的生活也是那么的神秘,需要用仰视的方式来观看,可看了这本书明白了原来名人的生活和我们普通人的并无二致,有着普通人一样的喜怒哀乐,有时更甚之,生活中也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境遇,甚至比普通人的还多,但他们依然乐观,依然饶有兴味的生活,不断的“探险”找到生活之美,对亲情的那份眷顾,对家人的那份爱更真更纯,也许这就是名人与我们的不同吧,他们更爱生活,更懂的珍惜身边的朋友。
我们仨读后感 篇6
《我们仨》使我感到这血浓与水的亲情,这被多上文人所歌颂的孝道与爱,可以是如此的淳朴,也本来就是如此的淳朴。
杨绛在回忆,回忆丈夫的笨拙与可爱,回忆初得爱女的喜悦,回忆女儿的聪明与孝顺,回忆许多年来一家人经历的'风风雨雨,三个人同甘共苦……不知道她在写下这一个个故事的时候,有没有在不由自主的勾起嘴角微笑。我想肯定如此。
在第三章的刚开始,杨绛便写道钱锺书大喊:“娘!阿圆欺负我!”也说道他们夫妻俩曾合伙说女儿是学究,是傻瓜。钱媛还说:“爸爸只能当我的弟弟。”一家三人,宛若朋友一般亲密,互相关爱,互相尊重,这就是最大的幸福。最后一家人失散了,也应该是老天同样眷顾这样的幸福。
爱,无需歌颂,真诚即可。幸福,无需寻找,生活中满满的都是幸福。
我们仨读后感 篇7
就是如此相知相爱相契的一家人,在1997年钱媛病逝,1998年钱钟书病逝,杨绛女士已经是83岁的老人,受到了何等的打击,非常人所能承受,杨绛在描述爱女病重去世时自己悲痛欲绝的心情时:
“我觉得我的心给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像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
“我的心上盖满了一只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这时。泪一起流下来”
“胸中的热泪直往上涌,直涌到喉头。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只听得噼嗒一声,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东西。迎面的寒风,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我痛不可忍,”
那是描述怎样的一颗母亲的心呀,心碎了,掉在地上,又加上寒风,直往胸口里灌,谁能忍受这般的痛彻心扉,读到这些充满悲情的文字,给我以强大的震撼,情不自禁的抚摸着自己的胸口,泪水如泉水一样盈眶而出……心绪久久不能平静。
我们仨读后感 篇8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仨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锺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现在我们仨个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锺书去世。我们仨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20xx年5月25日,杨绛先生结束了寻觅,踏上归途,享年105岁。“我们仨”永远不会分离了。
书中记录了“梦”与现实,让我感动的是彼此的相濡以沫,即便在动荡的年代也不忘工作与写作,对生活的热爱从未减退。
我们仨读后感 篇9
你看不到杨绛先生满腹才华的抛露,你也寻不到她追忆一家三口一生作为的身影。这部书仅仅是一位年迈的母亲怀念过世的丈夫与女儿的书籍,如此这般简单,纯粹,这就是我读完《我们仨》这本书后最大的感慨。
耳闻这本书的出版,已经不下两年,带着几分好奇与探究之心去揣测这本书的内容,却搁置了几年,未曾去细细品味一番,至于原因,自己也说不清。昨天,在图书馆寻找余华的《细雨中呼喊》,未寻得,却看到了这本书静静地躺在书架上,淡雅的封面,朴素的标题,它就那样静静地、静静地躺在那里,如同杨绛先生失去至亲后那颗孤单却又安静的心。我带着疼惜般地捧着它,花了一个晚上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在读它之前,我便猜想着,钱钟书先生的一生该是何其的'故事纷呈,这本厚厚的书里该是满满地记载了钱先生的丰功伟绩吧。如果我猜对了,那杨绛先生就不是杨绛先生了;如果我猜对了,想必我也不是此刻的我了。书的最开端,每一页上都印着杨绛先生一家人的旧照,那是我从未见过的钱钟书和杨绛,一张张温情的全家福上,都是他们年轻时光刻下的痕迹。我们相差的岁月使我对两位前辈的印象就是博学的老人,淡泊的学者,更是我们后人无法超越的经典。
我们仨读后感 篇10
杨绛先生的一本回忆录,初读第一部分,没有读懂,一直到结尾,才明白写的'是什么意思。如此年纪的人,其心路历程一般外人无从得知,顶多也就是口述,别人记录,难得杨绛先生如此高龄还能有这般笔法。一边是老伴儿,一边是闺女,无能为力,却又想寸步不离,几十载风雨相伴,却落得孤家寡人,仅撰一文,以慰思念。
时局动荡,思想更迭,在乱世中只想专心读书做学问,却被外界所左右,谨小慎微,如履薄冰,只求平安。著书立说,翻译外文,无愧于心。才华横溢,世事弄人,身处桎梏,“文思”被“限量”。
在外是名人,是学者,是教授,在家只是家人,风雨携手,同喜悦共患难,身隔两世,心系一身。聚散无常,唯此般情谊,长存人世之间,任后人凭吊,却又在不知某处,悄然上演。
我们仨读后感 篇11
我们两个老了~
我们仨个散了~
我一个人思念他们两个~
杨绛,钱钟书,女儿钱瑗。
一位百岁老人,怀念自己的丈夫,自己的女儿写下的,我们仨,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这是丈夫对她的评价,她可谓是一个贤妻良母,无论是对家庭上,对丈夫,支持丈夫的工作,做他的贤内助,让丈夫安心做学问,对女儿她都是尽心尽力,看的出来她很爱自己的女儿,她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女儿和丈夫有好多像的地方。她也很爱自己的`丈夫。当他们一路搬家漂泊,最后北京的三里河寓所成了他们的家,自此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下,这是一个很幸福很幸福的三口之家,之间有那么多美好的回忆,杨绛老先生最后一个人思念他们两个,我当时有点心疼,愤愤命运的不公,如果你爱一个人,就去和他旅行如果旅行过后你们仍然相爱,那你们就结婚吧。杨绛老先生和钱钟书把每去一个陌生的地方,称为探险,他们的爱情让人羡慕,肃然起敬,这是一个百岁老人对以往生活的回忆他们一家三口是不与人争,也不屑与人争,这是一种洒脱的人生态度。
我们仨读后感 篇12
想看了很久的一本书,终于看完了。读着别人的故事,也在思考着自己的人生。首先,我很佩服他们的学识。或者说,感到羞愧。不论是出于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还是整个社会氛围的变化,我们对于自我知识的要求好像变得很低。读个研读个博仿佛就成为了天之骄子,但是实实在在做学问的又有几个。说实话并不觉得一些名牌大学博士毕业的老师值得佩服。这也提醒了我自己还欠缺很多很多。
同时佩服他们淡然的人生态度。最近接触的毕业生很多很多,有钱的没钱的,找到工作的'没找到工作的,考上研的没考上研的,都有。也听到过很多次“毕业了好难啊”这样的话。其实,一辈子一帆风顺的人可能真的很少,每个人背后都有他不为人知或鲜有人知的枷锁,但是又有几个人可以处世不惊。我觉得淡然是一种很可贵的品质,它并不代表着不进取,而是清楚地知道这个社会是怎样的、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后的一种豁达。欣赏这对夫妻的名利观。
感受还很深的一句话就是,人生不会像童话故事:此次她们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人生会遇到很多波折或者说不幸,也会有很多的离别。相守是一种幸福,我们要学会珍存生活中的美好
我们仨读后感 篇13
杨绛先生以深触的笔法描述了他们一家三口63年来走过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那种人生的体验或许只有真正经历过才会明白。这是一本回忆录,也是一部生命史。
正如先生语录中所言:“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我们现在不知道有多少人,一生都在盼望着建功立业,想要经历一番惊涛骇浪,走一波世事无常,但是心灵的宁静淡泊才应该是我们真正的心灵归宿。
或许只有像杨绛先生那样经历过那么多的事情才能够悟到这样深刻的真理吧。读《我们仨》得到的不光只是心灵的宁静淡泊,还有一种对家的爱恋,我们常常对幸福有着不一样的理解,是爱情、是友情,更多的应该就是亲情了吧,《我们仨》是一部家庭生命史,一家人在一起,没有什么支撑不下去,我们将来也会有自己的家庭,一家人在一起,这或许才应该是最大的幸福吧。
幸福,淡泊,应该是我们在追名逐利之后才会发现的吧,愿我们所有人都能够真正早一些体会的到,不要等到失去了才追悔莫及。
我们仨读后感 篇14
《我们仨》其实更像一位老人的娓娓诉说,诉说着一个家庭的故事,一个关于他们仨的传奇。书中有杨绛跟随钱钟书出国读书时候的趣事,二人喜获爱女时的欢欣至极,妈妈眼里父女二人的胡闹,父母年老时对女儿的担忧,女儿对二老的贴心照顾,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肝肠寸断,三人失散独留杨绛时的洒脱豁达。这是个充满爱的三口之家,更是让中国人恋恋不舍的根。杨绛说:“人间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了尽头。”这个学者之家,他们仨一生受尽苦难,但是全书字里行间多流露的是对朋友、亲人、陌生人的感激之情,书中那最朴实无华的'文字汇成的却是最充满温情的故事。读后怎不令人动容?
此时我又想起先生的百岁感言:“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人生难得是淡定,世界是我们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做好自己,走好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