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龙应台读后感(15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目送龙应台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目送龙应台读后感1
继《孩子你慢慢来》,龙应台又创作了这本《目送》,之前也有品读过龙应台的文字,她的文字“横眉冷对千夫指”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却温柔婉转,仿佛微风吹过麦田,又仿佛像妈妈的手,轻轻的抚摸着你的脸。
“目送”,它的含义是什么?生命中总有许多人被时光带走,或者失落在天涯,或者用死亡划开彼此的界限,像龙应台这样还活着的人,就不免要遭受一次次的离别,一次次的悲痛。 目送,是送别离去的亲人和友人,也是送别过往难忘的记忆和美好的时光。 在送别时,我们总要睁着眼睛,眼睁睁地看着对方离去……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篇,他讲的是龙应台目送她的孩子——华安小学到大学,然后作者的父亲住院还有火葬。“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段让人心酸和感动的文字说了:年幼的.孩子长大到成人,让她牵挂、让她失落、让她懂得怎么放手。和她父亲的去世,在火葬场最后一次目送她父亲的时候,也就是说她和他今生缘分也就终止了。
作者只是摘了生活中几个片段来写,但其中流露的情感让人魂牵梦萦。你的心处处处被这种真实的文字牵动着。 看着龙应台的一次次目送,想着自己的一次次迎接与目送。突然发现,自己对父母有着如此之多的亏欠,只有珍惜才不枉他们对我们的一次次目送……
读《目送》懂得了对于生命,最好的态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读《目送》有些更深的感悟:再多的遗憾不舍都不过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用现在来填补过去的空白和伤口,带着爱和释怀与生命和解。
且行且珍惜!
目送龙应台读后感2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段龙应台的经典语录在一些文章里经常被引用到,其实早就看到过,但当时没什么感触,直到自己为人母后,才深深懂得父母对子女的那种不舍。
不由得想起我的点点滴滴。当我第一次踏进小学的校门时,也曾一次次回头注视父母离去的背影;当爸爸出门工作时,我也曾目送他的背影消失在马路尽头的拐角。当我第一次上大学,父母送校后离开时我突然有种不想他们离开,想让他们再多陪我一会儿;生孩子出产房,他们炙热的眼神送来的温暖和关切。以前经常反感妈妈的唠叨,想逃离的远远的,现在父母的年龄越来越大,额头的皱纹也越来越多,但对孩子的爱永远不会变,他们不会用太对的言语去表达爱,但现在我懂得他们对我的.爱有多深。
现在无论是工作或者生活上总喜欢和爸妈说说遇到的事情,快乐的他们跟着一起高兴,有困难的时候他们也会跟着一起担忧、焦虑,然后想办法,这就是血缘关系,一家人的心永远都是在一起的。但他们渐渐老去,身体也渐渐不如从前,还会有一些病症,妈妈去年身体有些不舒服,去医院检查查出脑膜瘤,虽然是一种良性的肿瘤,生长很慢,基本不会影响生活。那得知病情的那一刻,突然就觉得心很疼,我知道妈妈心里也很在意的,可是在我们面前总是表现的很坚强,说自己没事,以后定期复查就可以。作为子女一定要在父母健在的时候多陪他们,爱护他们。
现在自己已为人母,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了,更加懂得父母对孩子的爱,那是伟大的爱,无私的爱,不计回报的爱。记得儿子刚上幼儿园的时候,背着小书包送进教室,总忍不住从窗户往里望几眼,想看看他在干什么,适不适应新环境,幼儿园里好不好。渐渐的他长大了,他适应了幼儿园生活,送他到学校他会毫不回头的就走进去了,但是我还在张望着他的身影,目送他进学校,直到看不到他。现在儿子已经成为了一名小学生,有时候作业的时候会控制不住跟他发脾气,想想能陪伴孩子的时刻就现在这几年,所以一定要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多抽出时间陪他们,一起看书,一起玩耍,一起旅行等等,到他们独立,到他们长大。
每个人都总要学会长大,学着独自去面对生活里的风风雨雨。做为儿女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让他们能常常看到我们,而不是含泪看着我们渐行渐远。做为父母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属物,该陪孩子的时候一定要陪伴,该放手的时候就要适时放手。就像书中写的“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
目送龙应台读后感3
“这世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唯有父母之爱是为了别离”,所以,才有了那么多绵长的目送,以及转身的怅然。
从前母亲与我不习惯相互陪伴,每次假期回家,她要么忙碌着,要么得空能坐下来陪我坐坐说说话的时候,她宁愿到邻居家去闲聊或者打牌。母亲与我也不习惯互送,从小到大外出上学她从不曾送。而她每次来武汉,我总是安排好行程告诉她怎么坐车然后自己去上班她坐车回家。然而有了孩子后,这些却开始发生变化,每次离家母亲在车窗镜里的身影越来越小直到看不见,每次相聚母亲絮絮叨叨说不完的七大姑八大婆和街坊邻里的八卦,有时候甚至嫌她重复的啰嗦让她去打牌都不去,起初我以为是为了孩子,后来我发现原来是她老了。
是的,母亲老了,越来越像记忆中的外婆,头发花白,每一次在离开时的村口看着我,走了很远还在身后喊,要听爸妈的话路上要小心。外婆这样送母亲离家,也这样送我们每一个做客的孙辈,年复一年。我体会不到老人久久站在那里,我们从来不回头,母亲兴许回头去说回去吧别送了的情景。如果说父母之爱是为了别离,那么这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便把别离的滋味尝了透。
而怀中稚子,不曾离开半步,时时刻刻都粘着妈妈,无论走到哪里都带在身边。连断奶和上幼儿园这两次本该初尝父母之别离滋味的时刻,我都没有机会感知。感谢生活和孜孜不倦的自己,让这番滋味自觉的推迟到孩子的小学阶段。有一天我也会习惯送他一次又一次,而他不回头也不给我m。simayi。net拥抱,任我原地惆怅。那又如何?生命,原就是一种延续,一场轮回,于是有了这亲子间对父母恩的'感知和对子女情的感触。我们或许在父母那里得到的爱是粗糙不精致的,我们给予孩子的爱或许并不是她们想要的。但是,无论是为别离还是为相聚,就像隐瞒不了的咳嗽和贫穷,爱是从来掩饰不了光芒的。
春风十里,总不及你,不及你送别离时,微噙的泪光;也不及你,不及你依赖的目光里,稚嫩的期许。
目送龙应台读后感4
前段时间,我和儿子一起阅读了《目送》。这本书是龙应台“人生三书”的第三本,是一本情感性的文集。全书包含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去、母亲的衰老、儿子的离别、朋友的牵挂、兄弟的同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龙应台深邃、忧伤而又细腻温暖的文字,触动了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对亲情、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而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这是《目送》中最为经典的句子,也是流传最广的。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份血浓于水的亲情感慨,更是一份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索。当子女长大了,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便不再像儿时那样亲近依赖父母了,此时尚未读懂人生中最深的亲情和眷恋;经过岁月的历练,光阴的浸染,当子女能体会这份浓浓的厚爱时,父母却已在时光的流逝中慢慢老去,最终留下的只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读完全书,我掩卷沉思,一缕淡淡的忧伤在我心间萦绕。比我高一个头的儿子即将中学毕业了,这也意味着分别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回首这一路的携手,总有一些温馨的画面定格于记忆的深处,挥之不去。当我牵着他的小手,将他送进幼儿园大门时,他不停地回头,在人群中寻找着我,小小的眼眸中盛满了依恋,这时我的心总是变得很柔软。一眨眼的功夫,他上小学了,每天晚上,他坐在书桌前写作业,我捧着一本书读着,柔和的灯光下,这一刻静谧而美好,我多么希望时光能够凝固,我们相处的时间再久一些。很快,儿子上中学了,随着学业的'加重,他也越来越忙碌,我们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少,留给我的只是匆匆而去的背影。我有些失落,但很快又释然了:你有你的方向,而我不必追。
人们常说,龙应台有一支从容的笔,一个个平凡的文字在她的笔下熠熠生辉,道破了世间百态,是我们人生的真实写照。我问儿子读完了这本书,有没有什么感悟?他沉吟片刻,告诉我:“妈妈,我想到了两个字——珍惜。我们要珍惜身边的人,珍惜相处的每一段时光。”听了他的回答,我欣慰地笑了,我相信,亲子阅读使得这本书在儿子的心里留下了印迹,也为我们在心灵上的沟通架起了一座桥梁。被书香浸染的光阴真好!
目送龙应台读后感5
印象中龙应台的作品都是词锋犀利,寒气逼人,直到读了她的散文集《目送》,那温婉深沉的文字,让心有了一些温暖,也有了一点伤感。
在《目送》的七十多篇散文中,她敞开心扉,满纸温情,细腻地书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远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自己的脆弱,还有无奈的放手等诸多心境。书中的情节都是我们非常熟悉却常常会忽略的小事儿,看似平淡如水,微不足道,读后感受到的却是深刻的思想和厚重的情感:也就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书中有许多篇幅是讲作者与母亲的,她那年迈患了老年痴呆症的母亲像个小孩。她牵着惶恐不安母亲的手,走在川流不息的香港车站,带她回家。她提前24小时和母亲道别,给皱纹密布的母亲涂粉红的指甲油和润润的口红。她哄着她,就像当年母亲哄着儿时的她一样,耐心、细致。还有她写自己的父亲背井离乡隔海相望的离愁,漂泊一生遥念故土的游子之情,让人想起余光中笔下的乡愁。
最喜欢开篇的《目送》一文,写的是她作为母亲和女儿两个角色的感受。作为母亲的她,在儿子从小学、中学,十六岁到美国做交换生一年,直到现在二十一岁就读于她教课的大学期间,她一次次目送孩子的`背影离去,一次次目送他成长。而作为女儿的她,追忆自己成长岁月中,与父亲一次次别离,总是目送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直到有一天,在殡仪馆的炉门前,深深地凝望,希望记住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作者写父亲时,父亲已经走了;写母亲时,母亲已认不得自己;写孩子时,看到的只是他们的背影。于是她说:“人生走到这样的年龄阶段,是四顾苍茫,唯有目送。”
不会忘记书中的那一段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样的感悟,既有遗憾,又有坚定,让我们也为之动情。
想到自己从前每一次的离家,即使知道身后那一直注视的目光,却都没有回头一看,现在情节重演,才能明白为人父母心中的那份失落与欣慰。孩子长大了,总有一天会离开我们的视线,父母日渐老去,总有一天会离开我们的世界。生命就是一场爱的接力,我们目送自己的孩子,同时自己也被父母目送,每个人都在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体会最复杂的人生情感。再多的遗憾不舍都不过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带着爱和释怀,用现在的努力来填补过去的空白和伤口。
这是一本好书,感谢作者,为读者带来一份亲情的感动。
目送龙应台读后感6
她的《目送》让我想起了朱自清的《背影》,当初上学时学《背影》,一点都不感动,后来上了大学,我慢慢的体会渐深,这是关于光阴的故事,我们每个人都在时光的洪流中渐渐长大。2008年奥运前夕,父亲和母亲来北京,匆匆的住了15天,那时父亲看起来还是那样高大强健,下飞机时那么健步如飞。2010年端午,感觉两年恍然间父亲老了,满头白发,步子慢了,他是真的老了。2010年12月,父亲来北京看病,看到父亲我说不出太多的话,心酸彻夜难眠。唤起了我太多的回忆,在我们小的时候父母亲是我们宽大的遮护伞,我想起来了读初三时,下晚上自习时,父亲在乡政府宿舍里给我留的一块西瓜。
长大的时候父母亲却渐渐成为我们极欲摆脱的枷锁,那个十八九岁年纪的.我们充满了青春的叛逆,想要尽快地离开父母的庇护,自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我想起来98年我上大学时,关于送我去长沙,我和父亲还辩过嘴,而那年我们家里读书买房,经济上的很拮据。可真的在外孤单流浪,跌得满身是伤的时候,最怀念的还是父母亲的鼓励,因为在父母的心目中,自家的小孩都是最棒的。想来了这次父亲来北京看病时仍然清晰地讲到那些道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亲人在的时候总是不够珍惜,而在她们忽然离去之后,我们才明白,这个世界上也许再也没有人像家人一样无私无悔地爱着我们,那份入骨的血缘和温暖的失去足于使整个人生的信念倒塌。家人的缘分要几世的福分才能修得在一起,以后再也不会有这样的缘分,生离死别之间,唯有亲情的思念仍然是不变的。
目送龙应台读后感7
《目送》是龙应台整篇《目送》的开序篇,淡淡的文字蕴含了浓浓的父女情、母子情,几许慨叹,几番唏嘘,尽在其中了。掩卷沉思,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女儿,自己的父亲。
当女儿带着青春期的咆哮以长江后浪推前浪之势向我涌来,我明显地感到自己的力不从心。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独生子女的标签是他们特殊的符号,在前无版本可借鉴后无来者可重复的今天,厚厚的教育读本都是纸上谈兵。青春期与更年期的碰撞,现实与理想的的错位,困扰着我这个摸着石头过河的母亲。
我清晰地记着女儿在我面前倾诉她的第一次被欺骗后的痛哭流涕,我用尽可能平静的语气对女儿说:“只有经历一些,才能明辨是非,只有经历许多,才能返璞归真。”当女儿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我是否已开启了目送女儿的程序?在生命的长河里,我目送着女儿从一开始的彷徨迷离到后来的坚定从容,从一开始的跌跌撞撞,到后来的渐行渐远……在时间与等待中,我静等花开。
在这里,我不得不提我的父亲,一个给我生命,带我成长的男人。不知从何时起,父亲迷上了种菜,而且一发不可收拾。每次他把菜往家里一放,就立刻启程回家,从不做过多的停留,跟他说了很多回,叫他多休息下,吃个便饭再走,但他依然我行我素,像头犟驴。只是,我心里知道,他怕惊扰我们太多,怕给我们添太多麻烦。而且我更知道,他所做的一切,只是缘于我所说的一句话“现在的蔬菜太不安全了”。言者无意,听者有心,他把这句话牢牢记在心里,所以,种菜成为他最大的事情,所以,他种的菜吃在嘴里是安全的,含在心里是幸福的。每当看到静放在家里的蔬菜,想起他一个人踯躅回家的背影,就有一种想流泪的.冲动。
从何时起,我细数自己额角的皱纹,却骤然发现父亲头上日益增多的白发;在感叹岁月催人老,体力大不如以前时,却兀地发现父亲爬楼梯时的一步三歇。父亲——再不像以前的硬朗,他老了。
真的老了。
正如文中所说的那样:“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所以,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攥紧手中的幸福,珍惜每一个我爱的和爱我的人的渐行渐远的背影。
目送龙应台读后感8
读到这一章节,最后一句,颇有感触:“修行的路总是孤独的,因为智慧必然来自孤独”。突然想到汤显祖在《牡丹亭》有《鹧鸪天》一阕,于你,于我,于所有奋斗路上的年轻人颇有教义,提笔默写,聊以为寄,“刮尽鲸鳌背上霜,寒儒偏喜住炎方。凭依造化三分福,绍接诗书一脉香。能凿壁,会悬梁,偷天妙手绣文章。必须砍得蟾宫桂,始信人间玉斧长。”——题记
在我的大学生活中,有一样东西是始终不可或缺的。数量不多,但是内容能眩人耳目,不贵,却彰显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散发着智慧的光芒,带着精深的思想,载着作者辛勤的汗水,背负着历史背囊,向你缓缓行进。
它能帮你找到准确的人生定位,价值取向,与你分享人生的真谛,他的行文告诉我:男孩,士不可以不弘毅!她的墨香告诉你:女孩,此花莫与群花比。
缓缓的翻开一卷带着历史沧桑感后浓重感的词卷,那里记载着太多古人的悲欢离合与浮萍散聚,有无数风流王者金戈铁马,逐鹿中原的故事,有山中隐士无心功名,归园田居的故事,有着无数折腰英雄赤血黄沙,马革裹尸的故事,还有无数仁人志士,游走于茶马古道,奔走相告。
当你对人事迷茫,对故乡思故人的时候,你会听到晏殊“不如怜取眼前人”的感叹。在你蹉跎光阴时,你会听到李清照“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的悲叹。当你放荡不羁,你会听到李煜“无限江山,一响贪欢”的悔恨。当你感慨流年光转,韶华易逝的时候,你会听到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的些许无奈。当你仕途不顺,屡遭坎坷,你会感受到东坡“又得浮生一日凉”的.豪迈与豁达。当你春梦无痕,遥望月色,思念故里佳人,汤显祖会对你有所慰藉“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当你沉浸在书海之中,你会无限欢愉,你无须与任何人交谈。看似形单影只,但意不孤独因为有的时候,一个人也是独欢,两个人却是寂寞。就像龙应台所说:智慧必定来自成熟。成熟,是成长的必然产物,犹如那初好的牡丹,雨后的新竹,或是那傲枝的寒梅,就在一场新雨过后,在你有意无意之间,就会看到怒花新立,竹林穿风,翠绿初新,云霞翠烟。这也许叫做寂寞开无主吧,就像冷梅那样,不为别人赞美,自己傲然怒放,只听从内心的召唤,在自己的季节里绽放和摇曳,那没一片花色与每一缕花香,惹得旅人驻足与观望。我们赞叹她的盛美,我们可曾知道她在寒风中寂寞的绽放?我们爱闻寒梅的冷韵幽香,怎有知道她曾经受过的冷雪冰霜?我们也会赞叹雄鹰的振翅高翔,但是谁想过他们经历过怎样的生死存亡?
目送龙应台读后感9
《目送》是一本生死笔记,主打温情牌,收录的七十三篇散文,分别写了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老去,儿子的成长单飞,朋友亲人的离散牵挂,兄弟的重逢携手……
本书的同名篇《目送》,给我的感受最深。这篇文章分成两个段落,第一段作为母亲,龙应台叙述了儿子华安从第一天上小学起到中学、直至出国上大学十多年间的几个感人片段,她一次次目送孩子的背影离去,一次次目送他成长。第二段,龙应台作为女儿,追忆自我成长的岁月中,与父亲的一次次别离:总是目送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直到有一天,在殡仪馆熊熊炉火里永远地消逝……所以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可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并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不由得想起我的点点滴滴。当我第一次踏进小学的校门时,也曾一次次回头注视父母离去的背影;当爸爸出差离家时,我也曾趴在窗口,目送他的背影消失在小区的拐角。当我第一次上大学,父母送校后离开时我并没有回头,反而是立刻扎入新生火热的报名中去;生孩子出产房,他们炙热的眼神送来的温暖和关切,在得知父母双双得重病,去医生办公室代表家属签字时,那被迅速关在大门外焦虑的眼神……
打开邮箱,第一封邮件永远定格在20xx年11月28日,那是爸爸在我结婚后给我发的一封信,题目是《女儿是父亲的最终一个情人》这篇转载的文章,结尾他写道“音音,老爸没有息,你明白吗在你结婚的那天晚上,老爸流泪一晚上啊!不明白别的女孩的老爸是否也是这样”此文不能多看,每次光看到标题就已泣不成声,一切也都尽在不言中,而此时,远在天堂的爸爸不知是不是会常常透过天幕冲我温暖地一笑呢
以前还不能完全体会到亲人“目送”中饱含的深意,以为理所当然,但当父母都渐渐老去或去世时,以往的点点滴滴会经常无意识地在浮此刻脑海,年纪越大,浮现的时刻就越多……
我们总说自我已经长大,可是给亲人们做过些什么呢我们注意过他们在我们身后的祝福和期盼吗我们感受到他们期待的眼神吗我们凝视过我们的亲人离开的背影吗……
不要让我们的亲人也因我们而悲痛和失望,不要让那满腔的祝福变成没有主人的青烟,不要让亲人的目光从期盼变成伤感……
这就是真实的目送,这就是我在低低浅浅的文字里读出的感受。
目送我们的亲人,我们的子女,那几乎能够穿越时光的眼神指引着我们共同去经历,一齐去相互送别,一齐相互慰藉,在这浅长而又深邃的日子里,在亲情的温暖中,在这茫茫的人海里!
目送龙应台读后感10
龙应台女士是我很喜欢的一位作家,喜欢他叙事的方式、很细密的用语、以及文章中缜密的心思,读它的书总让我有无限的想法,总让我灵魂在心灵深处摆汤,一面读著书,也一面思考,是否有哪里和我的生活中相同?所以这次选了很喜欢的龙应台的作品—目送,为我的阅读主题。
时光,是停留还是不停留?记忆,是长得是短的?一条河里的水,是心的旧的?每一片繁花似锦,轮回过几次?
一开始觉得要批判这本书实在很难,母子的亲情哪有批判的馀地?後来,当我在一次的仔细阅读,很惊讶的发现,这一次的阅读是一个很大的收获,以前的这本书,在心中是惊不起多大的波澜的,而现在,读完这本书,种种思绪却纷纷如潮水涌入。上了大学之後,离乡背景之後,对於一切的观感都变了,对父母的爱也不再认为是理所当然,很珍惜回家的时光,对於父母,总觉得对他们亏欠许多。
其实这本书中常常说的是父母对子女离去的叹息,可是,子女也和不是如此感叹?因为有自己的命运,不得不离开家乡,离开父母,我们身为子女也是如此失落,常常在夜半人生尽绝时,默默的流下思乡的眼泪,每一次回家,都觉得父母为何以如此衰老?为何父母也是如此的渐渐离去?总是为了不让他们担心,让他们觉得自己过得很好,游子在它乡为了自己的梦想努力,总是在告别时微笑的说再见,在上车时独自在心中流泪。
想讨论的第一点,这本书可能是叙述著父母的'情感,以她有个倔强的青春期孩子做对比,却总忘了,世上多少孩子,有多少人是如此的目送父妈妈的离去,对於孩子,那更是痛苦,又有多少人曾如此公开的表明孩子的想法?我知道有一些书有类似的想法,但是通常被归类为心理教育用途去了。相信有许多人和我一样,每次回家,最不忍心去面对的是父母又更白了的头发,而父亲因为工作产生了无尽皱纹的双手,每一次回去总是担心,是否他已渐渐垂下的肩膀也洩漏了她的苍老。
每一次返家总是仔细的为他涂上层层的护手霜,因为平常的他总觉得,手已经有了厚厚的皮涂上去也是没用,所以我只是默默的希望,至少在我回家的时候,他辛劳的双手可以不因冻伤龟裂,其实我一直明白,我们常常在目送著他人远去,可最不舍的也是自己的家人,子女总是知道父母对目送自己的背影感到不舍,父母却总是不知道,目送著他们渐渐老去的子女,心中也有著不少於父母的不舍,子女离乡了,总会有回来的一天,而父母老去了呢?却是再也换不回的了,所以既然名为目送,龙应台女士想必也曾经目送著自己的父母目送自己离去,是否,是否这种感觉已经随著年龄增长而渐渐消失了?
目送龙应台读后感11
闷热的午时,一时寂寥,我便跑去一楼放放风,想缓解下内心的焦躁。谁料,一楼办公室桌上几本看起来封面精致的书在桌面上整齐的放着,最上头是龙应台的《目送》,嫩绿夹杂着浅灰的油纸封面让我的心一下安静下来,我决定打开看看。
纸页在指尖缓缓滑过,淡淡的文字带着淡淡的忧伤,一点点沉浸入脑海。文字里总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触动着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尤其在读到龙应台在经历父亲的去世时,是个雨天,她没有想到能够站的那么近,距离火葬场炉门也可是五米。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里,她撩开雨失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期望记得这最终一次的目送。他们父女的这一别,仅有在下辈子才能再续前缘了。我的泪突然涌出来了,一发不可收拾,让我不禁想到自我的父母,每次离家和父母的目送都是很简单的凝望,虽然掺杂着不舍和无奈,至少我们都明白归期,至少我们能够聚首,至少这都不是最终一次的目送。可父母的年龄会一年年增长,我不敢想象………
很不喜欢离别的场面,尤其目送,无论是送与被送,亲友离别总让人很揪心,这个送别的形式更让人伤感。每次不管去哪我是很少让别人来送的,我害怕在我的一个转身会看到落泪的双眸;也很少去送别人,我恐惧自我那种无奈的不舍。前几天一次无意间窗口驻足看见楼下他戴着安全帽,提着笨重的包,坐上了每一天那趟送他们去工地的车,我就这么看着看着,期望他今日在工地一切顺利,开心。待他系好安全带结束以后,微笑的回望了我一眼,仿佛是告诉我一切都OK了,我走了。原先目送中的一个回望会让一个人心安。
最亲的人之间那种最简单的信任,那种无法复制的依靠,那种推心置腹的倾诉,会让你在一瞬间一段文字的.触碰下坚强的堡垒垮塌。这次读龙应台更让我对目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正如有书评所言,“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写满了生命中的爱与感动,写满了儿女情长里的寻常幸福。对我而言,这本书的阅读更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做父母的不容易。以往,总是对父母的悉心照料照单全收,却很少研究到他们的无私付出,其实他们也有他们的不容易。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可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并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龙应台说我们之间的缘分只是不断地目送背影,我说这短缘后面是我们自我与父母彼此之间都不明白的,深爱。
龙应台散文中,有父亲的逝去、母亲的衰老、还有儿子的离别。人生中最悲痛而又无奈的事情,在龙应台的笔下,却给了我一种不一样的感动。
目送龙应台读后感12
人都有温情的一面,即便是燃烧着野火的龙应台。散淡的文章里,把浓浓的亲情深埋在字里行间;随意而写的闲适中,把台湾的风土人情传递了出来;即便写的只是家里的日子,还是在不经意间把一个大家的深刻隐约的显露。
貌似不着边际的表述里,安置了上下三代人的默默温情。没有浓墨重彩的去扬厉爱深爱切的感受,只是随手把捡起日子里的点滴,然后,你会在无意之间被貌不惊人的文字打动,会报以会心一笑,会默然神伤,会被柔软的孝顺所温暖。
写亲情一般都回难以自持在浓的化不开的情感里。可是,《目送》不会让你如此,即便笔者的母亲脑萎缩不认识自我的儿女,可是你也会在作者那智慧而又充满爱意的孝顺中,看到灿烂的人性,把你温暖的留下含笑的热泪。书的最终写到作者的父亲埋葬故里,族人把这个从台湾回来的孩子按照当地风俗荣光下葬。你会为乡里人们那打不断的骨肉相连而浩然落泪,那是自豪的泪,交织着民族大义的泪。一句,族人们就像迎接自家里十几岁走丢的孩子一样的,在几十年后接来了从台湾回来的骨灰。你不能不为之动容!
合上书的时候,你的思想会在那一场葬礼的轰轰烈烈中升腾,从一个人的爱,到一个家的亲,最终阔到达一个中华民族的分合。你会忍不住想,哪些走丢的优秀华夏儿女,又有多少,又会葬身何处呢扼腕叹息里,桑梓依旧在,青山永不老。
这就是大家的文笔,不着痕迹里,就写出了大视野大境界。
有时候,甚至,你都会读的心不在焉。或许,这是两岸下笔不一样的思维所决定,可是,你的思绪还是会不绝如缕的随同文字勾勒的人情去起伏。
散散的文字全然不似作者火力凶猛的杂文,文字所及,依然能抵达文化深处的基因,即便是写生活里的点滴和琐碎。你能够从另外的世界里,看到他们社会里的'风情,也能清晰的比较出我们自我生活里的各种劣根,甚至你还能看到制度里的黑洞。不避讳能直言,在温情的文字里依然能真实的传递批判的力量。
刚猛而深刻犀利的龙女侠,在《目送》里回到生活的真实烟火,用随意即兴的日子,淡然的描绘出我们共同的亲情。做起了孝顺的女儿,回到了碎所里的母亲。做女儿,那般温润智慧;做母亲,一样絮叨,一样在代沟前耸肩表达深广的无奈。
这就是真实的目送,这就是我在稀稀疏疏的文字里读出的感受。
目送,我们的亲人,我们的子女,让我们共同去经历,一齐去相互目送,一齐相互慰藉,在这浅长而又深邃的日子里,在亲情的温暖中,在这浩茫的人生里!
目送龙应台读后感13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但是意味着,你跟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题记
目送亲人远去,目送时间流逝,目送历史苍茫。
龙应台的《目送》,没有华丽的词藻,只是淡淡的文字。生活中的琐碎那么真实,文字中带着真情。她的文字如青草,带着清新,扑面而来;她的文字,似灯塔,散发着光茫,照进心房。龙应台写尽了幽微处最颤人心弦的.那种感觉。读起来,赏起来,品起来,悟起来,让我的心跳也充满着共鸣的激动。
看着龙应台的一次次目送,想着自己与父母的一次次目送,突然发现,自己对父母有着如此之多的亏欠,惟有珍惜才不枉他们对我的一次次目送……回家的时候一句“你们开车留意一点!”妈妈告诉我,她跟爸爸都会感到很欣慰,觉得我懂事了,长大了。就这样一句很普通的话,在我父母的眼里。却觉得我包含着许多的关心,每周日下午都是这样,看着汽车远去,看着彼此的身影从对方的视线中变小,变小,直到消失。此刻,我才发现,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在变老,而我,在长大。目送,亦是渐行渐远的必经路程。都明白,第一次的目送是成长,最后一次的目送却是永别,那么,你就更就应善待父母,这样当你一次次应对背影的时候才会释然。佛说前世500次的回眸才能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那么,遇见你们还成为你们的子女,我又得回眸多少次呢?总认为我的人生之路漫漫,所以几度任性地挥霍,时常惹你们烦心,偶尔让你们气愤不已,有时令你担心,又有时使你万愁莫展,当不懂事的我将你们的关心与爱拒之门外时,你们却在原地等候不曾真正远离……
不管你父母知不明白,你都要告诉他们;真正的爱我们,是让我自己体会孤独、挫折、失败等种种坎坷,因为“有些事,只有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爱我们,就让我们自己去体验,就让我们自己去解决,因为有些路,只允许我们一个人走。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但是意味着,你跟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龙应台说我们之间的缘分只是不断地目送背影,我说这短缘后面是我们自己与父母彼此之间都不明白的,深爱。
目送龙应台读后感14
《目送》由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苍老、儿子的离开、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出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出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
当我读到“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时,我的心有种难以言喻的痛楚!当读到“我一向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可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我的心再一次被刺痛,“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一个人听音乐。”我们含辛茹苦养大的孩子对我们是如此的排斥与冷漠!
于是“我慢慢、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可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并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任谁看到这样的文字,都不免在心里发出一个共鸣的震颤,这让我想起现实中的自我,此刻我们总在抱怨孩子粘人,总期望能让自我多一点自由的.空间,少一点孩子的纠缠,可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当孩子一天天长大,我们想要跟她们亲近都将成为一种奢望了。
我们的此刻就是孩子的将来,今日上午我还在跟表妹埋怨老妈太过唠叨,我都三十好几了还管三管四的。从上学到工作再到成家,我不明白留给了母亲多少落寞,我每次都匆匆的离家,留给父母的仅有背影!当车轮启动我目视前方,完全忽略了身后那深情的目光!每一次离家,母亲都会把我送到车上,帮我找好座位,而我却只留下淡淡的一句:“妈,你快回去吧”,但每次妈妈都会固执的等到车子启动,直到我完全脱离她的视线……
感激龙应台的这篇散文,是她让我读懂了老人内心的凄凉与无奈!是她让我明白在以后的日子里应当怎样去对待我的亲人,爱人和孩子!怎样让我们的人生少一些不必要的遗憾!
目送龙应台读后感15
《目送》中一共有散文七十二篇,主要是对亲情和作者周边人物的感悟,写孩子的成长,父母的老去,各种真实的情感。
已是不惑之年,再来读《目送》,颇有共鸣感,经历的事情多了,感悟也多了。我最喜欢《目送》中的一句话是: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路的另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这让我想起孩子第一次上幼儿园时自己走向教室那小小的身影,上一年级时那大大的书包几乎能把孩子带到,到现在,孩子却不愿依赖你了,独立,她成了少年。
想起自己的父母,他们是多少次这样目送孩子的离去。父母的日渐老去,我对父母的依恋依旧继续着。岁月的`流逝匆匆,心里更加深深地体会着父母情,子女情,父母子女这世世代代的轮回,上苍早已安排好了一切,没有人能改变上苍的决定。而我们能做的,仅仅是陪着父母老去,陪着父母,一直走下去……
龙应台《目送》读后感5
读《目送》,会让我又一次地感受到与父母分别时那种撕心裂肺的哀痛,也会想到时隔几年,千里迢迢去看望父母时,二老那欢愉的目光和不停叨唠的话语。
就在去年春节,全家要去苏州看望父母,准备过一个团圆年。但天公不作美,动身出发的夜里下了一场大雪,早晨路上厚厚的积雪让出远门的全家做了难,车票已买好,路又不好走,怎么办?儿行千里母担忧,母亲的电话早早就打了过来,天冷路滑,安全第一,就不要来了,以后还有机会。但,想要见父母的念头太强烈了,克服种种困难,还是踏上了看望父母的路。
等踏进家门,见到父母的一瞬间,所有的辛苦都烟消云散,父母老了,真的显老了,不争气的眼泪夺眶而出,一下子紧紧和父母相拥在一起……
【目送龙应台读后感】相关文章:
龙应台《目送》读书笔记12-19
目送龙应台读后感09-20
龙应台目送读后感03-11
龙应台《目送》读后感03-11
龙应台的目送读后感03-25
读龙应台《目送》有感03-13
龙应台目送读书心得03-30
龙应台《目送》读后感8篇04-01
龙应台目送读后感11篇03-28
龙应台的目送读后感7篇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