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读书笔记

时间:2024-06-22 13:32:42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读书笔记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写一份读书笔记,记录收获与付出吧。你想好怎么写读书笔记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读书笔记

《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读书笔记1

  20xx年放寒假前,学校真给力,送我们每位一本书,希望能从中汲取营养,提高能力,提升内涵。于是我从中挑选了一本关于教科研的书——《教师教育科研最需要什么》。一直以为教科研是个很神秘的家伙,可望不可及,虽然自己曾经也努力过,但是效果不明显。上面的一席话,让我很受鼓舞。教科研不是专家和学者的专利,而是教师的一种真实的生活和成长方式,教师要成为研究者。教师的研究要贴近实践,研究自己身边的问题,研究真问题,并努力提高研究的实效性。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学习和创新,让学习引领自己的教科研,让创新丰富自己的教科研,让教科研更好地促进日常教学。从这本书中,学习到了几点。

  一、问题即课题

  教科研从哪里来,如何写,怎么写?在书中都进行了一一解释。如书上所说的,问题即课题,只要你富有智慧的双眼,善于留意身边的事,就会迸发出教科研的原材料来。想到了自己在平时的日常教育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对一些奇怪的.现象也有过一时的琢磨与反思。但是一想到论文的宏篇大论就嘎然而止了,如论文的背景,立论,求证,释疑,结论,参考书等等,被这些的种种事项所吓倒,沉不住气,有几篇论文,都是开头中间写得差不多了,都还没有收尾。为什么会这样?究其原因,是因为没有意识到教育科研的实质与目的。没有研究自己身边的真问题。那什么是真问题,真问题是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对遇见的问题,进行研究,才能提高研究的针对性,缩小理论和实践之间的鸿沟,发挥教科研对于改进教学应有的魅力。

  二、课题从课堂中来

  要想提高研究的实效性,最主要的是要研究自己的教学,研究自己的课堂,从课堂开始,会发现许多很有参考价值的课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检验教育科研成果及其应用价值如何,主要还在于课堂教学实践。以前,也问过一些老师,如何“写好”论文,以及具体写什么论文的问题。但是没有给出直接的答复,只是给出了一个字“自悟”。俗话说,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好文章是在研究中做出来的,同样课题也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在实践中研究出来的。但更为重要的是:研究是要选择合适的、科学的方法;研究室为了解决问题,而问题始于观察,从课堂中挖掘。

  这本书,给了我指引的方向和保证,我会不断努力,留意观察,关注课堂的有效素材,为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而不断地奋斗着。

《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读书笔记2

  教育科研是一种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育领域中的现象和问题进行研究的认识活动。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科研的“第一生产力”作用已经凸显出来。教育科研能力是21世纪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教师只有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对教育进行研究,他才不会是一支燃烧之后便什么也没有的蜡烛,而会成为人类历史长河中永远闪亮的恒星。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既是教学能手,更是科研先锋,这样的教师,才是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师。从教育史可以了解到,教育家最初也是一名普通的教师,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他们与一般教师的区别是在培养、教育学生的同时研究教育,于是在教育的过程中自己获得发展,最终成为教育家。我们一线教师虽然科研思路、方法等不及专业人员,但我们直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我们是在学校这个“大田”、“车间”中对教育现象以及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在实践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我们能随时进行观察、分析,掌握最真实可靠的资料,这是我们进行教育科研所具备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但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人谈“研”色变,觉得无从下手。要使自己成为研究型的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时得心应手,就要提高自己的教科研意识,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注重积累。

  理论学习:教师教研的基石

  对于教师而言,发展与培养是不能简单地给予或传播给他人的。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明确指出:“谁要想实现自身的发展与培养,必须通过内在的活动和努力来获得。”这就意味着教师需要主动进行自主学习和实践。学习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来说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就像是一种“保鲜剂”,只有不断地学习,教师才能持续地为自己“充电”、“蓄能”、“吸氧”、“补钙”,从而接受源源不断的新知识和经验的补给。

  作为一名从事科学研究的教师,首先需要掌握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等基本概念、范畴和原理,并能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同时,紧跟教育动态,了解新兴的教育理念。在当今倡导终身学习的时代,教师更应强调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为此,教师需要树立崇高的教育理想和信念,怀揣着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唤醒内心对自主学习和成长的渴望,克服等待和依赖的惰性思维和习惯。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应根据个人专业发展的需求,自主选择学习和研修内容,促进个人专业素养的自我提升和成长,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只有通过持续的自主学习和成长,教师才能更好地适应教育领域的变革与发展,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为社会培养更多有价值的人才。因此,自主学习已经成为一名教师必备的素质和能力。

  首先,制定一个学习计划对于个人的成长和提升是非常重要的。我的学习计划如下:每周我将阅读一篇教育理论文章,以加深对教育领域的理解;每月我会订阅一本教育杂志,以了解最新的教育动态和研究成果;每学期我会阅读一本教育专著,并记录学习笔记以巩固所学知识。此外,我还会多看现成的教育报刊杂志,及时了解学校教育科研的新动向、新思路和热门话题。我也会尝试多获取各种专门性的.科研信息,为将来进行科研选题积累资料。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会注重学习方法,并以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作为衡量标准。我会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水平和能力等,并确定问题,形成学习专题,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循序渐进地学习和实践。同时,我会适当地记录自己的学习情况,整理成学习文件夹。这样不仅可以评估自己的学习进展,还能帮助我认识自己的实力、缺点、倾向、习惯以及下一步的学习需求。此外,我还会有意识地从批判的角度去阅读,学会与书本对话,养成在书的边缘空白处写下评语、随感等的阅读习惯。我相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借鉴他人的教育教学经验及理念,我可以建构起自己的理论体系,并以此来审视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科学研究,以优化教学。

  “一次充电,时代已经进入了一个“永不停歇”的阶段,教师们应该成为终身学习的典范。只有通过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理念,才能与时俱进,成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先行者。

  写作:教师教研的轨迹

  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细致记录,描绘出教师成长的轨迹,加速教师知识和能力的内化过程,以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同时,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应该升华为科研理论。通过学习、实践、培训、反思等方式,结合自身实际经验,积极撰写教育教学案例、随笔、反思以及札记等,使得教育科研不再遥不可及,而是真实可行、触手可及。

  教学案例——提升教研经验

  案例分析,撰写教育案例是一个重新认识教育现实、进行反思、研究和总结、提高的过程。通过课堂教学案例研究,教师常常处于反思的状态中,总结经验,找出问题,并明确改进方向。这有利于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并提高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领悟力。此外,课堂教学案例研究还有助于教师反思教学行为的合理性,探索教学改革的途径,以及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在教育案例的撰写和积累过程中,教师完全有可能成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研究型教师。

  教育案例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研究成果,也是撰写教育论文和课题研究材料的优秀素材。这类素材经过加工处理后,具有典型性,可以用来编写富有实际联系、内容丰富、生动形象、真实可信、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教育论文和课题研究材料。撰写教育案例、教育论文和课题研究材料是教师进行教育研究不可分割的三个方面。撰写教育案例是撰写教育论文和课题研究材料的基础,撰写教育论文是提高撰写教育案例的途径,而撰写课题研究材料则对撰写教育案例起到了提升作用。将这三个方面结合起来,能够促使教师将教育行动与教育研究紧密结合。撰写教育案例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环节,只有打好基础,才能使教育研究达到更高水平。因此,教师需要充分重视撰写教育案例的作用。有了撰写教育案例的基础,才能更好地进行教育论文的撰写和课题研究的开展,从而提升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

  教学反思——形成探究意识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育理论指导下,分析、反省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作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是一种特殊的自我批判性思维活动。自我反思是教师的

  教师应该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这是一种研究方式。自我反思实质上是理论家和实践者之间的对话,是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在心灵中的交流。教师应该在整个职业生涯中贯彻自我反思。教师自我反思的过程是展示教师双重角色的过程,在本质上说,反思是自我发现和自我评价的过程,它是自评和他评结果的整合,是全面认识主体教育活动的科学影响、人文影响和社会影响的结果。反思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或态度,更是一种文化,是在借鉴新的教育理念和认识基础上的创新努力。反思是一种挑战,一种人格提升,一种全新的生命追求。一位优秀的教师需要在不断的反思中体验成长,领悟到成长的意义。

  自我反思对于提升教师的教学经验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进行教学反思,教师可以更加关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真实问题,并始终以问题意识来面对这些教育现象。这样,教师逐渐培养出了具备教育家的专业眼光、研究者的素质和能力的特质,也能够找到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形成了问题意识后,教师就能够找到进行反思的切入点,其反思内容也会更加丰富,广度和深度也会更深入,引导教师进行深层次的教育探索。要实现教师专业化和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倡导自我反思的实践,使自己具备这种思想、意识、能力和习惯,最终在教学反思中不断成长。

  在教师的写作过程中,他们可以通过一篇篇案例、反思或体验来展现和实践新的理念与追求。通过实践和反思,教师能够善于研究教学问题,敢于进行创新思考,乐于进行写作并掌握写作技巧。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实践、思考、交流和写作都是对新课程的积极回应,并且是一种深度学习和教育科学研究。这不仅提高了教师的实践水平,也为成为科研型教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博客:教师教研的平台

  写博客已经成为教育教学领域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对于教师而言,撰写博客不仅有助于总结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经验,记录下所获得的灵感,还能反思自己在教育教学方面的不足之处。同时,通过博客的整理和编辑,教师们能够淘汰掉粗糙的内容,保留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从而使教育教学工作变得更加完善。此外,博客还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使他们成为研究型教师。在博客上,教师们可以与名师进行对话,与专家交流,并与同行切磋。这种面对面的接触和心与心的沟通,能够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更专业地思考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

  博客是一种适合教师以教育叙事的方式来分享自己的教育经历与体验,反思个人的教学实践,并与在线的同行及专家进行深入探讨的平台。通过博客,教师们可以打破传统的信息隔离,获得更多的互动与反馈。

  沟通的状态,博客的出现促进了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和知识分享,使得有经验的教师的隐性知识能够被保存和传播。年轻的教师可以通过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更上一层楼,实现知识的纵向传承和经验的横向交流。博客成为我们教研工作的重要平台,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际问题与理论研究相互借鉴。而且,博客所记录的信息是我们进行研究的宝贵第一手资料。

  博客承载了教师成长的印记,铭刻着教师专业修养的历程,教师在不断探索中学习,在实践中不断磨砺,而博客则成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力助推器。博客为教师搭建了一个自主的平台,成为他们专业成长的工具和媒介。我们需要充分发挥博客的功能,让我们的科研之路走得更远、更广。

《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读书笔记3

  “爱自己,栽培自己,做一个幸福的科研型教师”,这应该是我们每一个教育人的目标。

  本着这个目标,利用闲暇时间,我阅读了陈大伟教授撰写的《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一书。

  看到中小学教师被无效教育科研困扰的现状,陈教授把有关“如何提高教育科研实效性”的问题汇集起来研究,用对话的文体来呈现,用讨论的方式来表达,力求让教师在教育科研中理解幸福、追求幸福、创造幸福、感受和体验幸福。

  全书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教育研究,我心有主”。从中,我明白了对我们中小学教师来讲,采用过程范式更为实际,也更有价值。教育科研不只是解决“是什么”的认识问题,而且是解决“分析目的和手段”的“怎么做”的实践问题。教育科研促进了教师对知识的新的认识,突破了教师教学的方式和手段,产生或获得了新的'实践效果,而且更新了自己,超越了自己。

  第二部分是“修炼发现研究问题的慧眼”。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在实践活动中发现研究问题,除了从实践困难中发现研究问题,还可以从实践的困惑中发现研究问题,或者从实践的经验中发现研究问题。其次我们要从学习思考中发现研究问题,不要拘泥自己的学科教学,要跳出自己的小圈子,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和认识教育,这样更容易发现一些新的问题,得到一种新的方法,可以有效的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第三要从热点难点中发现研究问题。现在上级和学校不时会有新的任务和要求,如果老师整天处于应付中,那么就没有时间研究自己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陈教授也给我们出了个好主意,他告诉我们可以把上级和学校的要求变成自己的研究问题,这样研究的成果更容易得到认可,而且也让工作更有成效。第四要在纵深漫溯中理解研究问题。对我们的专业生活来说,向纵深漫溯,对教育基本概念进行一些思考和研究,可以为我们的工作寻根,从而使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做到心中有数。

  第三部分是“规划研究行动”。就研究课题的选题来说,我们要从“价值、新意、可行性”三方面考虑。研究思路,我们可以将他人的经验运用于实践,进行具体化的思考,也可以在经验概括中抽象出来的东西进行实践。

  第四部分是“脚踏实地做研究”。这部分的阐述让我明白了“行动研究”不分离,它是最适合我们一线教师参与和实践的教育科研方式。我们做研究,要善于反思,善于总结,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进行。

  第五部分是“成为优秀的研究性教师”。要成为优秀的研究性教师,我们就要做到务实求真,尊重他人,不畏艰难。

  书虽然读完了,留给我的思考却没有停止,我将以此为指导开展我的课题研究,做一个幸福的科研型教师。

《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读书笔记4

  为了提高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的能力、研究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近我读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陈大伟教授撰写的《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一书,希望自己在有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之后,结合教学实际,提高自己教育科研的能力。

  本书“以人为本”,以教师为朋友,采用对话的方式,讲述了“教育研究,我心有主”“修炼发现研究问题的慧眼”“规划研究行动”“脚踏实地做研究”“成为优秀的研究型教师”五个话题的内容,联系教师的教学实际,诠释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办”等一系列基本问题,鞭辟入里,通俗易懂。

  不仅提供了教育科研的具体方法,使每个教师都有能力去做教育科研,更重要的是,它激励教师在烦琐的事务性工作中摆脱平庸,过上幸福的教育生活。书中对何为“有效的`教育科研”娓娓道来,以有效为底色,与日常职业生命有机结合,向我们介绍了一条适合于一线教师的快乐科研、幸福科研、有效科研的道路,让作为研究者的教师逐渐体悟着“幸福科研路”的教育生活。

  结合研读内容,我不断反思发现自己的教学中有价值的问题,拟定研究的小课题,希望自己在脚踏实地中有所发现,在这本书的理论指导下,希望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多一些理性思考。“爱自己,栽培自己,做一个幸福的科研型教师。”

《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读书笔记5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为了让教师的工作变得有趣,不让每天上课都成为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我们应该鼓励每位教师去从事一些研究工作,这将是他们获得幸福的道路。”

  打开陈大伟教授撰写的《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一书,我心情豁然畅快。多年来,我一直负责教学科研工作,为了提升自己的科研管理能力,我也一直阅读相关的教育科研书籍。然而,这些书籍中充斥着许多陌生的理论术语,对我而言过于晦涩,读起来总是缺乏乐趣,最终我放弃了阅读。但陈大伟教授的《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以对话的形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我们一线教师传递着教育科研的愉悦之情。我相信每个读者都会欣喜地接受书中的观点。

  在这本书中,我们将围绕着“教育科研和教师成长”这个主题展开讨论。我们将从五个话题来阐述:教育研究的重要性,发现研究问题的慧眼以及如何修炼它,规划研究行动的重要性,脚踏实地地进行研究,以及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研究型教师。

  话题二——培养发现研究问题的洞察力,在一线教师中尤为迫切。通过平时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存在许多困惑,但当真正去寻找研究问题时,却总是无法找到有价值的教学难题。我们的许多教研活动需要提高其实际有效性,关键在于从日常的教育教学问题出发,通过实践来解决问题,这才是真正的教学研究。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可能只是数字或实验上的技能,而提出新问题、从新角度看待旧问题则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问题确实是研究的起点,但许多教师在实践中很难发现自己的问题。因此,在寒假作业布置中,我特意强调了“我的教育教学困惑”,并要求老师们积极撰写。然而,寒假结束后,参与的老师并不多,可见大家仍缺乏发现问题的洞察力。

  如何寻找问题所在,让问题真正成为我们教学时的朋友?我们不妨可以从这些方面去探究。

  一是在实践活动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研究问题。例如,在课堂上,我们观察到孩子们在倾听时的情况并不理想,尤其是当同伴发表见解时,他们的倾听效果更差。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这个问题是为什么,以及如何提高孩子们的倾听能力。另外,我们还发现在语文课上,教师往往过多地采用“以读带悟”的方式,而静默时间却很少。难道只有出声的阅读才算是真正的阅读吗?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有效地促进孩子们通过阅读来获得思考的启示等问题。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肯定会遇到各种困难,这时我们需要思考困难产生的原因,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研究的过程。

  二是在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并研究问题。学校通常会安排听课活动作为校本研训的一部分,但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师只是携带着本子来听课,听完后却把本子合上了,这样的听课效果很不理想。实际上,只要我们做好准备并进行思考,在任何类型的听课中都能得到启发,无论是精彩的还是糟糕的课程。这个学期我们仍然会继续执行上学期的听课计划,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从有效的观课和讨论中点亮教师课堂的智慧。

  三是在学校中,上级和学校不断提出新的任务和要求,让一线教师感到应接不暇。他们整天忙于应付这些任务,没有时间去研究自己的问题。如果我们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为什么不将学校的任务和要求转化为自己的研究问题呢?我认为,通过这种思考和研究,我们的行动所产生的效益将最大化,并且不会感到过度痛苦,而是在付出之后获得幸福感。

  四是在纵深漫溯中理解研究问题。记得曾经在实验小学借班上课时,我为了和四年级的学生套近乎,见面时称“小朋友”,但当时有一位男孩却站起来说:“老师,我们是四年级的学生了,请不要叫我们小朋友。”当时我一阵惊愕。阅读本书后,我忽然发现,原来“同学们”和“孩子们”这两个称呼的背后竟然也有很深的内涵。“孩子们”背后是爱,是无私的爱,而“同学们”背后是尊重,是共同学习和发展的伙伴。爱,是没有错的,但爱的前提是尊重,只有把孩子们看成是自己的朋友、伙伴,这样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才是幸福的,快乐的。

《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读书笔记6

  一个学校发展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素质的高低。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青年教师发展如何更是直接影响学校的办学质量。

  一、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是提升整体教师素质的关键,也是保障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青年教师是21世纪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他们是学校未来的希望,承担着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责任。提升青年教师的素质是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为了推进我校教育改革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学校教育科室安排了今天的座谈会,旨在加强我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促使更多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成熟、成才,打造一支兼具德才双全的青年教师团队。我们相信,只有抓住青年教师的成长,才能赢得教育领域的成功。期待本次座谈会能够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有效的支持和指导。

  二、对青年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几点建议

  教育科研在拓展视野、提升境界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尤其是在这个迈向学习型社会的时代,教育科研的健康发展将对增进教学智慧、促进教师成长起到革命性的推动作用。苏霍姆林斯基,一位著名的前苏联教育家,曾鼓励学校管理者引导每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幸福之路。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支持教育科研工作,并将其视为提高教育水平的关键途径。

  对于教育科研,青年教师一要敢问津,二要敢探索,三要敢创新。结合自身实践,谈几点入门做法。

  1、视界高一点

  教育科研的源泉在于教育实践。师生之间心灵的交流,课堂上的互动,都是一线教师进行教科研时最为珍贵和丰富的素材。因此,教育科研并非神秘而高不可攀的存在。它是与我们紧密相关的,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探索和参与的过程。

  古人云:“取法乎上,得之其中。”初涉教科研领域,宜读一些经典的理论著作,看一些具有“储藏价值”和“穿透力”的名家专论。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的教科研才有高度、力度,也才会有日后的发展和“大气候”。以前瞻的眼光去观望教科动态,以开放的姿态去感受教育新潮。只有与时俱进,教育科研才有生命力,根于校园、课堂的一线教科研才不至于短视和琐碎。

  2、落点巧一点

  科研的开展,特别是论文的撰写,需要两个关键要素:实践和创造力。实践是建立根基的必要条件,而创造力则是灵感的源泉。成功的起点应该是高远的目标,而基点则必须扎实可行。最终,落点的选择则需要巧妙运用智慧和技巧。

  换个角度思考。如对“提问”这一现象的探究,传统的、惯性的思维是教师如何巧妙设问有效启发,这样的阐述,踏步在“教”的层面,很难别开生面。但如果切换到“学”的角度,从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背景出发,那么“老生常谈”或可蹊径另辟,风景殊异。

  在探索和总结教育现象时,理论的支持是至关重要的。如果缺乏理论的支持,很难做到全面而有深度的'分析。因此,在进行课题研究时,我们需要善于选择适合的理论进行支持。例如,在研究差生成因时,选择以认知论或建构主义理论作为支持会给人不同的感觉。如果我们大胆地采用弗洛伊德的学说进行探究(当然是有足够科学依据的前提下),那么研究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

  那么,你的一篇“青春期学生成绩起伏原因的初探”或许会让人刮目相看。换个说法表述。

  3、内容实一点

  教育是源自于生活,充满着美好的创造力。教育科研也应该是充满活力和生机勃勃的。我们不应该追求虚无的高调,也不应该迷恋时髦的术语。特别是在起步阶段,玩弄虚伪的架子,搞一些抽象的概念,“空谈学说”,对人对己都是十分有害的。只要翻看教育大家的著作,你就会发现,那些“大道理”、“新理念”实际上非常实用、亲切。它们是从生活中汲取的智慧,是教学实践的升华。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的“活的教育学”、陶行知的“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阅读这些著作,让人如沐春风。

  注意个案的整理、“信手”写点教后感,这对于教学的改进和教科的入门都有实实在在的帮肋。

  4、笔法活一点

  有的人一搞教科研,就阵势摆足,欣欣然,恨不得向全世界宣告“我在搞教科研啦”;而有的人则始终顾虑重重,惶惶然,老在追问“我是搞教科的料吗”“我的文章像论文吗”。前者气躁,坐不得冷板凳;后者气虚,做不了大学问。

  我们说,生活是活的,教育教学是活的,构建其上的论文完全没有必要老气横秋,铁面孔一副。死要面子,端臭架子,生吞活剥,故作高深,这样写成的论文到头来只能是“画虎不成反类犬”,不伦不类,干巴巴,使人读着味同嚼蜡。论文要“活”,除了材料“活”、观点“活”,笔法也至关重要。

  首先要提及的是题目的重要性。一个好的标题就像一双敏锐的眼睛,能够吸引人的注意力。举例来说,我曾经写过一篇关于“读写结合”的小论文,这个话题在语文教学中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最初我给这篇文章起名为“挑战阅读”,但后来改为了“链接读写”。令人惊讶的是,从投稿到发表仅用了一星期的时间。我相信这种惊人的快速度部分归功于标题,特别是其中的“链接”一词所起到的作用。因此,我们绝不能小看题目的力量。

  其次小标题、“言辞要活跃。比如《展现你的个性,提出问题吧》,光芒也肯定是一个活跃的词语。这篇文章的话题——课堂提问,毫无疑问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老话题需要有新意,观点和角度当然重要,但是文章的呈现方式焕然一新,效果也会不同凡响。这篇文章提出:提问不仅需要具有针对性和辩证性,还需要具备个性化特点(即教师的提问要有独特风格)。一堂好课应该具备以下“三个问题”:引人入胜的开头问题;独特的中间问题;余音绕梁的结尾问题。因为言辞生动活泼,所以这篇文章也会被编辑欣然接受。”

  最后,再与初涉教科研究的青年教师共勉两点:

  (1)、胆子大一点。

  “初生牛犊不怕虎”,轻装上阵,无牵无挂。大胆投稿,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特别要珍视来自于切身体验的“直觉”和第一手资料。

  (2)、心态平一点。

  不要急功近,不要追求过高的目标,不要贪求太多,也不要经常抱怨。时间虽然有限,我们总能抽出时间;条件虽然有限,但我们可以自己创造。教育科研之珍贵在于发现精神、探索欲望和积累经验。只要具备了这些,我们还会缺少面包和收获吗?

  (3)、要使青年教师牢记谦虚谨慎。

  这也是中国传统美德之一。“有真才者,必不恃才;有实学者,必不夸学”。人可以有德,而不可以恃其德,可以有才,而不可恃其才。这就是讲的谦虚精神。中国历史上常说的“大智若愚”,就是说有才智不露才华,似乎很愚笨,其实最懂谦虚。我主张在我校重用年轻有为的青年教师,政策上也应给以倾斜。但作为青年教师本人,要正确对待自己,不要喜欢自吹自擂。个人更不要恃才要挟领导和

  一个人若过于自我吹嘘,实际上就是在贬低自己的形象。因此,我们必须明白:“人们赞美我谦虚,这样又增添了我的美好;而如果我自夸自大,只会进一步毁坏我的名声。”

  综观历史,“不满足于现状的人才能够得到进步和成长”,“不止步于自己的知识范围之内的人才能广泛涉猎各类知识”,“不轻视他人的人才能够避免尴尬和受辱”,“不畏惧挑战的人才会面临更多机遇”。这些事例屡见不鲜,从而说明了一个道理:“个人的成功与失败常常源于是否谨慎行事。”青年人应该深刻领悟这个道理。

  (4)、青年教师一定要养成助人为乐的精神。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青年教师通过努力,超过老教师是自然规律,也是我们的期望。但依我看,在治学的态度上,在如何做人上,年青一代恐怕有许多方面还需向老教师学习,老教师要本着高度责任感,尽职尽责,认真担起培养青年教师的责任,使其养成“勤勤恳恳治学,老老实实做人”的习惯。

  一孔之见,不当之处,望大家指正。

《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读书笔记7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这样说道:“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打开陈大伟教授撰写的(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一书,心情豁然畅快。因为几年来一直分管教学科研工作,为了提高自身的科研管理能力,所以也一直翻阅相关的教育科研方面书籍,但终因这些书籍的理论术语过陌生,对我而言过于苍白,读起来总感觉索然无味而最后弃之。而陈大伟教授的(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以对话的形式,用直白的语言向我们一线教师清新自然地述说着教育科研的幸福感,我想每一位阅读者肯定十分欣喜地接受书中的观点。

  书中围绕“教育科研和教师成长”分别从五个话题进行阐述:教育研究,我心有主,修炼发现研究问题的慧眼,规划研究行动,脚踏实地地研究,成为优秀的研究型教师。

  其中的话题二——修炼发现研究问题的慧眼,的确是我们一线教师最为迫切需要的。通过平时的教学研究发现,我们的一线教师教育教学困惑很多,到真的要去找寻进行研究时,却总是找不到一个有价值的教学问题。我们的很多教研组活动要提高教研活动的真正有效性,关键是要从平时的教育教学问题出发,在实践中解决问题,这才是真正的教学研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字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的确问题是研究的起点,但很多教师在实践中却很难发现自己的问题。为此,我在寒假的作业布置中就谈到了——我的教育教学困惑,要求老师们积极撰写。一个寒假过去了,参与的老师并不是很多,可见大家还是缺少了一双发现问题的慧眼。

  如何寻找问题所在,让问题真正成为我们教学时的朋友?我们不妨可以从这些方面去探究。

  一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现研究问题。比如说,课堂上孩子的倾听情况,尤其是当同伴发表见解时,倾听的效果就更不佳了。这是何为?如何提高?这些都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又如,语文课上很多时候教师“以读带悟”,而静默时间很少,难道只有出声的阅读才是读?思考之余,如何有效促进以读带悟等问题也诞生了。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困难,思考困难形成的原因,探寻问题解决的途径,这就是研究。

  二是从学习思考中发现研究问题。学校校本研训过程中经常安排听课活动,但很多时候我们的听课教师总是带着本子来听课,听完后又合上本子回去了,听课的效果甚校其实,无论是什么性质的'听课,只要有所准备,有所思考,我们都会受到启示,无论是精彩的,还是糟糕的。这学期我们的听课还是执行上学期的,希望我们都能够从有效的观课议课中点亮教师课堂的智慧。

  三是从热点难点中发现研究问题。在学校里,上级和学校不时就有新的任务和要求,一线教师往往穷于应付。整天处于应付中,根本没有时间研究自己的问题。如果你也遇到这样的情形,我觉得我们何不把学校的这些任务和要求变成自己的研究问题去做呢?我想这样去思考,去研究,我们的行动后产生的效益是最大的,也不会感到那么痛苦,而是付出之后的幸福感。

  四是在纵深漫溯中理解研究问题。记得曾经在实验小学借班上课时,我为了和四年级的学生套近乎,见面时称“小朋友”,但当时有一位男孩却站起来说:“老师,我们是四年级的学生了,请不要叫我们小朋友。”当时我一阵惊愕。阅读本书后,我忽然发现,原来“同学们”和“孩子们”这两个称呼的背后竟然也有很深的内涵。“孩子们”背后是爱,是无私的爱,而“同学们”背后是尊重,是共同学习和发展的伙伴。爱,是没有错的,但爱的前提是尊重,只有把孩子们看成是自己的朋友、伙伴,这样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才是幸福的,快乐的。

《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读书笔记8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这样说道:“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打开陈大伟教授撰写的《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一书,心情豁然畅快。为了提高自身的科研管理能力,所以也一直翻阅相关的教育科研方面书籍,但终因这些书籍的理论术语过陌生,对我而言过于苍白,读起来总感觉索然无味而最后弃之。而陈大伟教授的《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以对话的形式,用直白的语言向我们一线教师清新自然地述说着教育科研的幸福感,我想每一位阅读者肯定十分欣喜地接受书中的观点。

  书中围绕“教育科研和教师成长”分别从五个话题进行阐述:教育研究,我心有主,修炼发现研究问题的慧眼,规划研究行动,脚踏实地地研究,成为优秀的研究型教师。

  其中的话题二——修炼发现研究问题的慧眼,的确是我们一线教师最为迫切需要的。通过平时的教学研究发现,我们的一线教师教育教学困惑很多,到真的要去找寻进行研究时,却总是找不到一个有价值的教学问题。我们的很多教研组活动要提高教研活动的真正有效性,关键是要从平时的教育教学问题出发,在实践中解决问题,这才是真正的教学研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字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的确,问题是研究的起点,但很多教师在实践中却很难发现自己的问题。仅不能完成教学任务,还会令学生在问题的轰炸中失去信心,无效学习。可见大家还是缺少了一双发现问题的慧眼。

  如何寻找问题所在,让问题真正成为我们教学时的朋友?我们不妨可以从这些方面去探究。

  一、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现研究问题。

  比如说,课堂上孩子的倾听情况,尤其是当同伴发表见解时,倾听的效果就更不佳了。这是何为?如何提高?这些都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又如,课堂上很多时候教师“以读带悟”,而收集整理默时间很少,难道只有出声的阅读才是读?思考之余,如何有效促进以读带悟等问题也诞生了。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困难,思考困难形成的原因,探寻问题解决的.途径,这就是研究。

  二、是从学习思考中发现研究问题。

  学校在教研活动中中经常安排听课活动,但很多时候我们的听课教师总是带着本子来听课,听完后又合上本子回去了,听课的效果甚小。其实,无论是什么性质的听课,只要有所准备,有所思考,我们都会受到启示,无论是精彩的,还是糟糕的。这学期我们的听课还是执行上学期的,希望我们都能够从有效的观课议课中点亮教师课堂的智慧。

  三、是从热点难点中发现研究问题。

  在学校里,上级和学校不时就有新的任务和要求,一线教师往往穷于应付。整天处于应付中,根本没有时间研究自己的问题。如果你也遇到这样的情形,我觉得我们何不把学校的这些任务和要求变成自己的研究问题去做呢?我想这样去思考,去研究,我们的行动后产生的效益是最大的,也不会感到那么痛苦,而是付出之后的幸福感。

  四、从教学实际所急需解决的问题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不妨问问自己:在工作中哪些问题是急需解决的?是课堂教学质量不尽人意?还是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这样做往往能帮你发现你所需要的问题,如: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如何确保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又如,有些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很有成效,特别是对一些“捣蛋”的学生的教育管理很有一套,于是有些教师就提出:能否用非常规方法对班级进行管理?

  五、从平常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如果多加留心,教师往往可以从看似平常的教学工作看出问题来,这些似乎都已成为了一种习惯,但却是我们可以解决的、有价值的问题。比如,有些教师通过大量的听课发现,课堂上不少学生听讲时注意力不集中,而在讲课的老师看来,他所讲的这些话又是对学生的学习很有帮助的,于是听课教师就提出了“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注意力”的问题。

  又如,有些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后发现有些教学内容互相渗透、关联比较密切,如果按照教材安排进行教学,虽然难度降低了,但不易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考问题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于是他就提出“能否重新安排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顺序,做到既分散学习的难度,又能逐个突出重点”的问题。再比如,一些老师常常因为小组合作学习而影响教学进度,因此提出“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同时,如何有效完成教学任务”的问题。

【《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教师读书笔记08-01

教师科研教育工作总结05-05

《爱心与教育》教师读书笔记03-24

教师教育科研专题培训工作总结01-10

教师教育科研处工作总结04-01

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读书笔记02-24

教育读书笔记05-29

教育的读书笔记11-10

教育科研工作总结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