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读书笔记

时间:2021-09-02 10:06:52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影响力》读书笔记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了。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影响力》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影响力》读书笔记

《影响力》读书笔记1

  《影响力》是西奥迪尼非常经典的书,这本书当时买来是因为连岳在公众号上的推荐。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因为每个人在生活中多多少少都要去影响别人或者受他人的影响。

  了解影响力产生的几个原则,我们就对自己的行为以及他人的行为有清晰的认识。而且我记得当时连叔说《影响力》这本书对销售特别有帮助,所以马上下单,但是买回来以后,这本书就一直放在书架上,没有动过。

  前几天跟剑飞老师聊起来阅读的计划,剑飞老师建议我要多看一些销售类的书。他提议我可以去豆瓣,可以去京东看一下销售类图书的排行榜,我看了一下豆瓣的评分,《影响力》这本书可以达到8.6分。赶紧从书架上把这本书拿下来,作为我第一本阅读的销售书籍。

  我们每个人生活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每天要做出非常多的选择,有很多人在影响我们的行为和选择,我们自己的行为也在多多少少的影响着身边的人。

  很多时候我们的反应都是单一触发性的反应。比如我们做的一些选择和行为,都是根据以往的经验做出的判断,因为这个世界太复杂了,信息也越来越多,我们无法全面的去分析,如果要全面的分析每一件事情,那么我们的精力和时间也不够。而且我们的大脑通常会比较偷懒,在《思考快与慢》里,卡尼曼也提到,我们人类的行为大部分是依靠系统一来做出的直觉判断,因为这样是最省力的。

  那么在我们作出判断的时候,我们通常会受到哪些影响呢?有哪些心理原则在默默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

  《影响力》这本书的作者西奥迪尼归纳出了六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互惠原则。

  当你给别人提供了便利,或者让别人得到了好处以后,别人一定会想方设法的回报你。因为在我们从小的教育当中,知恩图报是一个很好的品德,这是根植在我们大脑深处的,当我们得到了他人的好处,我们一定会在下一次对方需要帮助或者对方提出要求的时候,会尽量的满足他。

  所以在销售过程中为什么很多时候商家会使用优惠券,赠送小礼物,就是利用了互惠原则,你在选择购买商品的时候就会具有一定的倾向性。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多的是建立在互惠的基础上,因为只有互惠互利,双方的关系才能更加的持久。为什么大家都要思利他,一方面这是一个好的品德,另外一方面你在利他的时候其实最终也是利己。

  第二个原则是承诺和一致性。

  书中提到,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遵循言行一致的。因为这也是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言行一致也是好的品格,当我们作出承诺的时候,我们的行为,一定会依照我们做出的承诺去做。而且书面承诺要比口头承诺影响力更大,因为在做书面承诺的时候,我们比口头承诺付出的努力越多,付出的努力越多,那么它对承诺者产生的影响力就越大。

  所以为什么我们在目标的时候或者下一个决心的时候,不能只是口头说说,我们一定要写下来,当我们写下来的时候,我们就更加明确自己说过的话,做出的承诺,所以我们就会更加确定,或者更加想要去实现自己的承诺。

  在销售过程中如何让对方做出一定的承诺,并且作出书面的承诺呢?可能做口头承诺更容易一些,如果要做书面承诺,那就要去设计一些小的环节,譬如在每次沟通完了以后进行沟通记录,然后发给对方确认,形成相对正式的承诺,对方也会更加重视,并且能够更快的推进项目的进度。

  第三个原则是社会认同感。

  很多时候我们会依照他人的方式去做事情,是因为很多事情我们不确定,当我们不确定的时候我们就没有办法判断什么是正确的,通常我们就会依照大多数人的选择做决定。另外我们还会遵从的社会认同就是相似性,一旦看到和我们差不多的人做出了选择,我们第一反应认为这些选择就是正确的。

  这一点我还没有想到在销售过程中应该如何运用,很多电视广告就是利用了社会认同感来进行产品的宣传,但是在我现在的销售过程中,我如何利用这个原则?我需要慢慢的去观察,去思考。

  第四个原则是喜好。

  喜好是对他人的好感度,也会直接影响我们的选择和判断。通常好感因素有外在魅力,熟悉感,还有关联性。这里面的外表魅力是代表一个人的某个正面特征,正面特征可以主导其他人看待这个人的眼光。可见人靠衣装,佛靠金装。这些古话还是有道理的。

  另外当我们进行单纯的赞美,就可以获得好感,有时候不需要特别准确,只要是积极的评价,不管是真的还是假的,其实都能让人产生同等程度的喜欢。当然理解这个心理原则,不代表我们要去阿谀奉承或者夸大其词,我们要真正的去发现他人身上的优点,然后真诚的表示赞美就能够获得他人的认同和喜欢。

  熟悉感来自于和他人的相似点,如果有相同背景,哪怕是出生地一样,或者是你的家人和对方有什么联系,但凡带有一点关联性就会让对方产生熟悉感,熟悉感能帮助你和他人建立起更好的关系。

  第五个原则是权威。

  权威的影响力特别大,从小到大,我们都是在父母的管教,还有老师的管教下长大的,我们天然的对权威有一定的畏惧感。一旦我们认为对方是一个权威,我们的行为就不受自己的意志的控制。

  权威的三个象征符号是头衔,衣着和身份标志。那我们如何正确的运用权威的影响力?一方面是要让自己更专业,专业除了真正的去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外,另外一方面是外在的呈现上也要尽量做到专业,衣着其实也是个很好的补充,很多时候有些场合就是要穿着更加的正式,更加的专业,能够让你树立起更加权威的形象。

  第六个原则是稀缺。

  稀缺在生活中越来越常见了,很多时候我们会看到,一家网红店门口排了长长的队伍,然后你总是买不到,比如上海之前很火的喜茶,听说要排两三个小时才能买到一杯饮料。这就是商家制造的稀缺感,人们往往对得不到的东西的渴望程度越高。

  影响力到底在生活中应该怎样更好的应用呢?一方面当我们要去影响他人的时候我们可以考虑这六个心理原则,适当的设计一些方案。另外在生活中我们也要提高自己的觉察能力,识别他人是不是在利用这样的影响力原则来影响我们做决定和选择。

《影响力》读书笔记2

  同事上个月借了一本书,但是因为书的内容太乏味而放弃,我顺手借来翻阅,发现这是一本关于心理和社会学的书,讲的都是一些生活中的简单而没有被看透的事例,一直对心理学和社会学感兴趣,这本书用一种简单平实的语言和生动又有说明力的故事或者实验向我们证明了这些被我们所忽略的或者压根儿没意识到的原理在生活中有着多么巨大的影响力。

  顺从原理,机械反应与固定思维模式:当我们请别人帮忙时,如果能够讲出一个理由,那我们得到别人帮助的可能性就更大。

  对比原理,经常看呕吐剧的人总是觉得生活中的人长得都难看。当你买下一大件昂贵的东西时,总觉得原本比较贵的配件显得不那么贵了,有时候冲动消费就是这样产生的。

  互惠,给别人一点好处,别人也会帮你。社会中的人大多在仁义道德、正人君子的束缚中会不知不觉的做些自己原本不想做的事。互惠是一把双刃剑,被好心的人用了是福祉,被心黑的人利用则会让很多人成为冤大头。我向来属于被人骗了还不觉察的那种人,只有用吃亏是福这种阿q精神来平衡自己了。这个原理可以很好的运用于买东西跟人砍价的情况,尤其是金五星那种漫天乱要价的地方。先使劲儿砍,再适当让步,买东西的人一定算不过卖东西的,但至少不会损失太多。

  承诺和一致原理,一旦我们做出了某个决定,或选择了某种立场,就会面对来自个人和外部的压力迫使我们的言行与它保持一致。和社会认同原理一样,我们常常会由此做一些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这个原理让我最为之一惊,回想过去和现在的一些选择,我明白了命运的推手其实是自己不理性的大脑和有限的阅历和知识。高中老师曾说应该改命运为运命,但多少人又有如此的能力和资源呢?一旦我们在内心不坚定的情况下选择了某种东西,就会形成一套自我的支持系统,每个人都免不了有社会称许性,于是总是执着的要自己相信,我的选择是对的,哪怕我自己也不确定。真正可怕的可能不是外部的压力,而是来自自我内心的支持系统,自己欺骗自己的人是最无可救药的。看完这一章之后,我开始怀疑自己的很多选择和想法了,不知道这是一种收获还是一种干扰,总之,认清内心的想法是最重要的。

  关于书中阐述避免受社会认同影响的两种方法:环顾左右之后,别急着往前冲,向前看;抬头跑。这让我想起了刘总说过的一句话:在埋头苦干的同时,别忘了抬头看看方向是否是正确的,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我相信很多时候,从众是人们所避免不了的情况,但偶尔,在决定自己命运的选择面前,一定要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相信自己!

《影响力》读书笔记3

  这篇文字是用来描述自己看完书单上的《影响力》的感受的,一方面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承诺和计划——凡走过必留痕迹;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读过的东西能慢慢的忘掉,内化成自己的一部分。

  在这本书中,著名的心理学家罗伯特。西奥迪尼博士为我们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极具说服力,而我们总是容易上当受骗。隐藏在冲动地顺从他人行为背后的6大心理秘笈,正是这一切的根源。那些劝说高手们,总是熟练地运用它们,让我们就范。

  在这本书中,罗伯特。西奥迪尼博士为我们一一拆解他们的招术,学会保护自己以及让这6大秘笈为我们所用。

  读过此书之后,定能使你做到以下两件事:一是当你真正的意图是要说“不”时,你不会再说“是”,二是可以令你自己变得比以前更具影响力。

  读这本书的时候,常常有种“原来如此”、“我又被套路了”的感觉。很多人运用足够的技巧成为顺从大师,让人不自主的认同他们的观点,达到他们的意愿。当然,如果可能的话,这会是极为成功的“共赢”。而要提防这些技巧,违背“大师”的意愿,常常是在跟这么久以来,整个社会的界限进行对抗。

  技巧本身无可厚非,甚至在我读来,偶有拨云见日的感觉。如果不把其作为技巧来理解,当成为人处世的一种方式,想来会少不少内心的抵抗。那如果把他作为和《菜根谭》一类的书来理解,想来更容易在固有的知识体系当中构建连接点。只是对于我这样的“小白”来说,这样尤为直白的书籍,或许更加有价值。

  不说废话,对我从这本书里获得的有效知识,我想用三个词和一句话来概括,三个词分别是“共赢”、“冷静”和“底线”;一句话则是:让自己获得舒适。

  “共赢”这词在这本书中出现多次,很多时候,共赢不是一个目的。是的,我必须再次重申自己的观点,没有标准的评判是没有意义的——正如没有标准的制度是没有价值的。这里的共赢只是让人产生“共赢”的感觉。简单来说,顺从大师们从某些角度,让你觉得获得了好处(这种好处可能是赢得什么便宜,或是避免的什么损失甚至是咬牙维护了自己的形象),然后依从他们的建议,达到对方的目的,实现“共赢”。那么你说,如果你看到这里,你会怎么想,是的,这只是你自己觉得你获得了好处。

  事实上,当每个人在足够冷静和独立思考的前提下,很有可能,这位美丽的女士,你柜子里买来却从未穿过的衣服要少上一大半还多。那么,应对这种“共赢”的最好的方式,自然是“冷静”。

  “冷静”,有时候戏称,深夜十点之后,人类开始有了灵魂。我相信,很多人在这个时候,开始思考白天怎么都不可能花心思去思考的问题,比如人生的终极意义,比如明天和意外哪个先到来等等……虽然更多的情况是,在没有思索出任何意义的迷糊中,明天就意外的到来了。所以,可能,对于更多的人来说,更迫切的是认识“现在”。但这并不是代表“冷静”就没有价值。很多人在选择之后,为了证明我没错,我不会错。不断的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和情感,试图让事情向着自己理想的方向前进,甚至不断的说服自己,我是对的,世界不一样了。那么,你只需要在“冷静”的时候想一想,如果当初我知道现在的情况,我会不会做同样的选择,如果答案是“不,我绝不会明知道是个坑我还往里跳”,那么,现在赶紧出坑吧,这是止损。如果不需要自己说服自己,答案还是坚定的“是”。那么不妨多付出点什么,这叫投资。

  可是,我们知道,不是时时刻刻我们都能冷静。甚至有些人一年也冷静不了几次去反思自己。是不是这些人就注定被大师们“牵着鼻子走”呢?

  如果我说是呢?比如你明明很不愿意答应朋友的请求,比如你明明不需要别人推销给你的按摩器,比如你根本不想吃超市里导购请你品尝的试吃甜点……

  那么第三个词或许有点用,“底线”。

  “底线”,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词也是非常主观的。而一旦说到这个词,就会让我不由得再次想当《金瓶梅》里的潘金莲。从某种意义上说,她反而是全书中最真实最有底线的人,尤其是在爱情上。只是她的底线,更多的也许是出于无力改变事实的“我和我最后的倔强”。而在本文中,如果你向这位女性学习,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收获。你必须设置你的底线,你必须了解你的底线,你也必须在别人触及它时还击——或是保护自己的底线。人性的可悲在于他有极强极强的可塑性,而且,在从恶方面不需要人教导。因为我们社会道德中,恶是获得利益和部分需求满足的最简单的方式。所以,在你认为自己该说不的时候,坚决说不。不然,你可能会失去说不的机会。

  让保护自己的底线成为潜意识中的东西,这样会轻松许多。

  前几日看别人的公众号,看到一段很励志的故事,说谁来着我忘了,大致的意思就是撇开细枝末节,做你认为最重要的事,然后尽量避免接触你认为“也挺重要”的事。也就是说,如果你接触到了“也挺重要的”,就会影响到“最重要的”。是的,精力有限,想做的事情,要么全心去做,要么不去做。对于我来说,某种东西,如果它“不得不去做”,那么,给自己一个程度。比如说书法,天可怜见,我是真的对其无爱,但是字却实在太丑,觉得会影响到别人对我的印象,那么自然而然,让字“工整、整洁、干净”就是我练字的目的。是不是挺简单的呢?

  看完这本书呢,好像学到了挺多,可是又好像什么都没学到。所以,最后的那句话,就是让自己获得舒适。

  人和人的交往,说到底是有目的和需求的。或许是出于利益,或许是出于情感,甚至或许是出于百无聊赖和生理需求……人的意识可能会一再的说服自己去接受“我不太乐意”的事物,但是身体可能更诚实。就像张爱玲的名句,也只是告诉你,身体更诚实。当我们“不得不”答应什么或是舍弃什么的时候,你的肠胃会告诉你,不,我不乐意。或者是,你的双脚会想“逃跑”。亲爱的们,这时候,你真的是非常不乐意了,你身体的所有细胞都在叫嚣,好可怕,他在套路我。那么,就逃吧,不要怕。偶尔的成为“弱者”或者“不那么好的人”,很有必要,因为他会让你在其他的,你乐意的“好”上更加热情。毕竟,你我一样,都是普通人啊。

  《圣经》上有一句话,我常常对自己诵读,“凡事都可做,只是不都有益。”这是上帝之子对于信他的人的应许:因为有了他的救赎,信者做什么就都可以,只是,不一定是好的。如果作为人生哲学,那么,请告诉自己,在道德的范围里,甚至是在法律的框架内,我做什么都是被允许的。只是,对我,不一定有益。判断有益的标准,请你们自己制定,比如让你的“最重要的”事更容易完成、让你“最在意的人”更加快乐。至少,我说的是至少,也请别忘了让自己“获得舒适”。

  最后的话,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做,对未来很迷茫。也许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对现在缺乏认知,对自己缺少接纳,对理想缺少热爱——低估了自己,高估了“束缚”。然后告诉自己,我也很无奈啊……你真的竭力之后再说“无奈”好么,或许,你力竭之后,反而不会觉得“无奈”呢?

《影响力》读书笔记4

  《影响力》这本书解释了影响人们日常决策的一些心理学方法,分析人们无意识顺从别人的心理学原因,读罢收获颇多。对于我们来说,合理运用书中给出的一些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一些事情。

  此外,明白了生活中让我们无意识顺从的手法的运作机理,亦可帮助我们抵制住这些诱惑和陷阱。应该说,这本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它没有抽象高深的理论,而更多的是生活中常见的案例,读完对我们的生活会有很大帮助。

  这本书列出了六种影响力的武器,分别为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以及稀缺,这六个武器巧妙利用人们心理深处的漏洞。人类在上万年的进化当中,形成了一种“自动反应机制”,这类似于动物的本能反应,只不过人类这种反应机制是在总结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机制可以帮助人们快速地处理问题,但是缺点之一是人们看到某种“触发事件”往往会不假思索地作出决定,原因是我们觉得这么做往往是正确的。

  举几个例子来说,别人给我们施与恩惠(不管多么微不足道),我们会觉得有必要给予报答,有时候报答的程度远远超过别人施与的程度。我们觉得“知恩图报”理所当然,一方面因为我们接受的教育告诉我们知恩图报是美德,另一方面,我们的“自动反应机制”会让我们不假思索地认为应当报答。推销员利用我们这种反应机制可以很巧妙地让我们接受他们的购买建议,比如超市会让我们免费试用一段时间,或者先给我们一些小礼品,我们一旦接受了这些恩惠,往往会购买他们的商品,这就是本书中所说的互惠原理。

  另一个例子是关于稀缺原理,它表明人们对于变得稀缺的东西往往会高估其价值,这一原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比如超市里经常挂着清仓大处理,限时抢购等标牌,它是想告诉我们东西在变得越来越少,我们下意识的认为这些东西变得更有价值,因此一个常见的现象就是超市生意异常火爆。

  这两个例子都说明我们生活中的很多行为都受到以上六种影响力武器的影响,读完这本书,我们会清楚的知道自己无意识犯的错误并学会怎样抵制这些诱惑。一言以蔽之,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随波逐流,多用自己的理性来判断周围的事情,而不是过于依赖别人的行动,这就是这本书教给我们的。

《影响力》读书笔记5

  卡耐基一直是我所仰慕的国际级演讲大师,如果没有看过《影响力的本质》这本书,根本无法理解他的成功原来经历那么多的挫折,读后感。常羡慕为什么成功人士的人格魅力如此之强,原来都是在克服困境中成长起来的,决非一个幸运便能创下一个天空。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追求梦想的野心和动力。

  人生按年龄分大概可分为少年、中年、老年,卡耐基的少年虽然顽皮却也是辛酸的,贫困生活,经历曲折。家中因为洪水而没了丰收不得不迁移,母亲过世的打击,失恋的痛苦,贫困受到嘲笑的自卑。他是一位早熟的少年,学院的演讲屡屡失败,可是他不断的练习,失败灰心笼罩着他的心灵,但也正是顽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终于能够在学院的比赛中屡屡获胜。

  我自觉拿自己已走过的短短人生路与卡耐基的同一时期作比较。我们的童年是快乐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到了少年拥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可惜却不好学,父母的庇荫而无大磕大碰的走到了大学时代。看吧,卡耐基此时都在做什么了,一颗不甘平庸的心,一颗高贵的心,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和决心,他比我们成熟多了。卡耐基的童年既有欢乐,也有忧郁,正如我们每个人的童年一样。所以,卡耐基后来的成名并不是因为他的童年比我们优越,而是卡耐基顽强地从童年的忧郁中走向未来,走向成功。

  常想我们也要创业,要有好的环境要有足够多的资金,要有良好的机遇,读后感《读后感》。这很完美的景遇想必不会出现。什么叫做白手起家?靠的是运作能力,市场靠的是创造,资金资本几乎没有。卡耐基主动开办演讲培训班是种对事业的热爱,并没有纯碎为来赚钱更希望能够帮助更多人能够通过演讲培训后拥有更好的发展优势。演讲培训不断扩展后遭到诸多非难,人们的批评和怀疑没有阻止卡耐基前进的步伐,影响力的不断扩大甚至引起了总统的关注。《影响力的本质》在美国经济萧条时期竟然还能销量超过一千万本,帮助了许多失业灰心的人们找回往日的激情,勇敢奋进的精神大概就是这时候开始成为美国的文化。《人性的弱点》、《人性的优点》至今还被人奉为关于人际关系的经典。卡耐基的眼光描向了国际,希望更多人能够获得成功。因为他理想的伟大才在就了卡耐基的伟大。

  不管你是个怎样伟大的人,你真正的生活都离不开朋友的支持,成功的背后是许多的辛酸痛楚的总结。卡耐基有三个挚友帮助他支持他令他的事业达到了顶峰,他的命运和林肯极为相似,所以他写了一本关于林肯一生的书籍。林肯是他的榜样,那我们的榜样又是什么?也许我们在确立了理想的同时也该以哪位伟人为榜样,而杰克伟尔奇是我最为崇拜的.商界奇人。没有朋友的人是最孤独的,我视朋友为手足,没有朋友的日子难以想象。在你困难的时候,没有人愿意帮你;在你苦闷的时候,没有人听你倾诉;在你迷茫的时候,没有人为你指点谜津。真正的朋友是永远的。

  卡耐基先生遇到最大的挫折是什么?我想是恋爱和婚姻。他曾几度失恋,几度伤心欲绝。第一次婚姻,几乎摧毁了卡耐基。女人唠叨抱怨的缺点令他一度失去勇气。原来男人真正想从女人那里得到的是鼓励。终于离婚,后来有了第二次婚姻,这次却无比幸福,直到卡耐基去世。这段时间,卡耐基从自己的失败教训中总结出婚姻融洽的原则,由于夫人的鼓励和支持,卡耐基的事业再次攀上高峰,奠定了国际级演讲大师,人际关系大师的地位。

  人世沧桑,我们所需要的是气魄和胆识,勇气和信心去战胜一切困难。

《影响力》读书笔记6

  如何利用影响力武装自己?

  我们日常会通过机械记忆、后天培养潜意识或思维习惯的方式,养成一种自动化模式的行为。就好比,我们思维+行为已经录制了好几盘磁带,特定的环境与影响下会自动按下“播放键”。

  充斥我们生活里的事物会更加复杂、变数更大,我们必然要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捷径应对、解决它们。因为这样模式自动化的行为方式,在很多的时候都是最有效的。但是往往也有很多人利用我们这样的方式,通过各种技巧引导、甚至影响我们的行为与思想。

  本书,通过以下7个技巧告诉我们如何创造出影响力,也诠释了人性的弱点。

  1、对比原理

  人类在认知方面有个原理,叫“对比原理”。

  它会影响我们对前后两件事情之间的差异的判断。

  简单地说,如果两件东西很不一样,我们往往会认为它们之间的差别比实际的更大。(先看贵的,再看便宜的;先看差的,再看好的)。

  2、互惠

  给予、索取、再索取!说白了就是先给你一些小的好处之后,再向你不断压榨与索取。

  中国也有句古话叫: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因为小恩惠会让内心产生:还债感、义务感、甚至是亏欠感!

  例如:商场免费试吃,试用一旦体验了很难拒绝去购买。

  倘若别人的提议我们确实赞同,那就不妨接受它;倘若这一提议别有所图,那么就置之不理。

  所以,成年人要懂得:接受与拒绝(拿起与放下)

  3、承诺和一致

  人人都有一种言行一致的愿望(除非这个人原本就是骗子)。

  一旦做出选择之后,我们一次次的骗自己坚持自己做的没错。

  因为承诺操纵了一个人的自我形象!

  一旦做出承诺,形象就有了来自2方面的压力:①自我形象与行为一致性②按照他人对自己的感知来调整形象。

  公开承诺往往具有持久的效力:当众选择了一种立场,他便会产生维持它的动力,因为这样才能显得前后一致。

  所以:一开始就拒绝,比最后返回要容易

  4、社会认同

  社会认同原理:在判断何为正确时,我们会根据别人的意见行事。

  不确定因素:一般在我们自己不确定、情况不明和含糊不清楚、意外性大的时候,我们最有可能觉得别人的行为是正确的。

  例如:城市中老太太摔倒,旁观群体没能帮忙,不是因为他们无情,而是因为他们不能确定。当然这个扶老太太的案例,放到了农村又截然不同,农村相识的亲邻必定会出手帮助。

  因为城市和农村是有区别的城市:混乱、人口众多、相识度低;农村:简单、人口稀少、相识度高。社会认同原理发挥作用:我们会根据他人行为来判断自己怎么做才合适,尤其是我们觉得这些人跟自己相似的时候。

  所以:在人人想法都差不多的地方,没人会想的太多!

  5、喜好

  影响人喜好的因素:外表、相似性、恭维话术、熟悉感。

  长得好看的人明显占有极大的社会优势。他们更招人喜欢,更有说服力,更频繁得到帮助。每当我买衣服或鞋的时候,导购都会夸:我穿这个好看、漂亮、合适的时候,往往我都招架不住付了账单。

  所以:一旦有人利用喜好推销,我们需把注意力放到效果上。

  6、权威

  权威始终会给人高压的感觉,很多情况下只要有正统的权威说话,其他本来应该考虑的事情就变得不相关了。

  我们对权威人物下意识反应有一点很重要特性:一旦处于“按一下就播放”的模式,只要拿出权威象征的符号就能将我们降服。

  头衔、衣着、身份标志,这些比当事人的本质更能影响人他人行为。

  比如:知道对方是教授,或者某个领域的KOL,我们自然会放弃思考。

  所以:教化下的敬重,导致我们会跟着权威走,要懂得理性思考。

  7、稀缺

  对失去某种东西的恐惧似乎比对获得物品的渴望,更能激发人们的行动力。参与竞争稀缺资源的感觉,有着强大的刺激性,就像“抢购”。渴望拥有一件众人争抢的东西,几乎是处于本能的身体反应。有时候喜悦并非来自对稀缺商品的体验,而是来自对它的占有。稀缺的东西并不因为难以弄到手,就变得更好吃、更好听、更好看、更好用了。也正是因为这样: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你晓得会失去它,自然就会爱上它了。

  自动反应:我们在对某人或某事做判断的时候,并没有用上所有可用的相关信息。相反,我们用到了所有信息里最具代表性的一条。

  尽管只靠孤立数据容易做出愚蠢的决定,可现代社会生活的快节奏又要求我们频繁使用这一捷径。随着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复杂程度越来越高,我们利用快捷响应的频率也越来越快。

  可以肯定,别人对我们耍这类手腕的频率也会越来越快。比如:利用社会认同,我们需要把认知精力节省下来,去应对生活里铺天盖地的其他信息,做出更合理的决定。

  《影响力》应该是一本讲述人性的弱点的书:告诉人们为什么会顺从、妥协和认同。告诉我们为什么会迷信权威?该如何具备一些理性的知识,防范落入不良企图的圈套中。

《影响力》读书笔记7

  为什么我们总是被小贩、投资理财、保险、保健医疗机构的运营商当成好捏的软柿子?为什么我们老是会买些根本不需要的东西?《影响力》给了我们答案。《影响力》从顺从心理学角度,围绕左右人们行为力量的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稀缺六大原则,分析它们如何在购买、捐赠、让步、选举或赞成等请求之中,发挥巨大的力量。

  互惠:

  互惠原则最简单的解释就是给予、索取、再索取。人类祖先在互惠和有债必偿的信誉网里分享食物和技巧,得以生存繁衍。因此,人类社会必须保证社会成员全都被同化,遵守并信任这一原理。正如我们每个人从小就被灌输知恩图报、不能忘恩负义的思想和理念,互惠原则所向披靡,甚至适用于强加的恩惠、触发不对等交换。那我们对何拒绝互惠原则的请求者呢?倘若别人的提议我们确实赞同,就接受,倘若这一提议别有所图,就置之不理。

  承诺和一致:

  承诺和一致原则来源于人们言行一致的愿望。一旦我们作出了一个选择,或采取了某种立场,立刻就会碰到来自内心和外部的压力,迫使按照承诺说的那样去做。因此我们在接受琐碎请求时务必小心谨慎,因为一旦同意了,它就有可能影响我们的自我认知。它不光能提高我们对分量更大的类似请求的顺从度,还能使我们更乐意去做一些跟先前答应的小要求毫不相关的事情。特别是每当人当众选择了一种立场,他便会产生维持它的动机,因为这样才能显得前后一致。

  社会认同:

  社会认同原理指出,在判断何为正确时,我们会根据别人的意见行事,尤其适用于我们对正确行为的判断,特定情形下判断某一行为是否正确时,我们的看法取决于其他人是怎么做的。然而问题来了,我们对社会认同的反应方式完全是无意识的、条件反射式的,这样一来,偏颇甚至伪造的证据也能愚弄我们。《纽约时报》皇后区的一起街道凶杀案说明了这一点,半个小时内,凶手公然对一名妇女三次袭击,而38位公民却漠然视之。原因就在于每个人都根据别人的反应进行判断,既然没人在乎,就应该没什么问题,旁观者群体没有帮忙,不是因为他们无情,而是因为他们不能确定。

  喜好:

  喜好原则很容易理解,我们大多数人更容易答应自己认识和喜欢的人所提出的要求。然而,特百惠利用朋友聚会营销的方式告诉我们,我们完全不认识的人,可以想出上百种方法利用这条简单的原理,让我们顺从他们的要求。

  权威

  我们每个人从小就被灌输服从权威人物的命令,总是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实际的好处,部分是因为他们有智慧,部分则是他们能对我们奖惩。读后感很多情况下,只要权威人士说话,其他本来应该考虑的事情就变得不相关了。这点在我们日常工作中体现的较多,如领导决定某事了,下属一般不会去思考决定是否正确,而直接执行。

  稀缺:

  俗语“物以稀为贵”,说的就是机会越少,价值就越高,而对失去某种东西的恐惧,要比获得同一物品的渴望,更能激发人们的行动力。渴望拥有一件众人争抢的东西,几乎是出于本能的身体反应。如在拍卖会,众人争抢一件物品,物品往往被抬高价格。拍卖中的赢家看起来更像输家,而输家看起来则更像赢家。

  通过《影响力》一书的透彻分析,我们对日常生活中很多现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收藏、拍卖、谈判、粉丝、赠品、逆反心理等等。也许以后我们还是会被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稀缺等左右或是影响,但至少我们能更客观冷静的进行分析,从而做出更正确的选择。

《影响力》读书笔记8

  《影响力》里介绍的第二个原理是:承诺和一致,意思是我们都有一种要做到(而且显得)与过去的行为相一致的愿望。一旦我们做出了一个决定,或选择了一种立场,就会有发自内心以及来自外部的压力来迫使我们与此保持一致。在这种压力下,我们总是希望以实际行动来证明我们以前的决定是正确的。

  这主要是因为我们这个世界崇尚前后一致,而认为做不到前后一致的人是混乱的、不道德的、智力缺乏的、不能坚持的......

  在“承诺和一致”的影响下,我们甚至会做出一些明显违背自己利益的事情来:在一场偷盗实验中,研究者的同事在海滩上随机找路人作为实验对象,把海滩浴巾铺在实验对象旁边,并在浴巾上躺下,还随身携带着收音机。随后自己朝海滩走去并把收音机留在原地。几分钟后,扮成小偷的研究者走过来假装要偷走收音机,而20个实验对象中会站出来阻止小偷的只有4个人。可是如果研究者在动身前往海滩前对实验对象说一句:注意一下我的东西,则会挺身而出阻止小偷的实验对象从4人增加到了19人。

  承诺和一致原理的惯常使用方法是,先让对方做出一个与你想达到的目标相吻合的,但是远比你的目标更微小、更容易达到的承诺,并且这个承诺最好是公开的、书面的。这就给对方贴上了一个标签,或者俗称戴上了一个高帽子,而后再提出自己真的的要求,这时对方为了维护自己之前树立的形象,就会答应你的要求。

  比如为了让市民参加公益活动,在招募期前一周先做个单纯的“市场调查”,只是市民如果有时间,你会不会参加公益活动。因为这只是一个假设的问题,不需要付诸行动,一般人都会为了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回答:我愿意。此时,他其实已经做了一个承诺。而如果你再夸他一句:你真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效果会更好。而后在一个星期后,是真正的招募时间,再向他提出具体的公益活动要求,他为了维护自己原先树立的形象,往往过答应你的要求。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更简单直接的应用:你想要一个人怎么表现,你就怎么夸他。这同样能起到一定的“承诺-一致”效用。

《影响力》读书笔记9

  前言:该书为著名社会心理学家西奥迪尼所著,是一本通俗的社会心理学读物。本书语言较少用专业性术语,读起来不会觉得枯燥乏味且从实际案例出发,深度剖析影响力的逻辑。

  正文:书中介绍了六种影响力的武器,分别是互惠、承诺与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稀缺、其实,这些都是利用了人性的弱点。

  1互惠

  互惠原理认为,我们应该尽量以类似的方式报答他人为我们所作的一切。简单地说,就是对他人的某种行为,我们要以一种类似的行为去加以回报。互惠源于我们内心的负债感和感恩图报的心理。当别人给我们一些小恩小惠,就能提高我们照其要求做的概率。

  2承诺与一致

  承诺与一致深深地扎根在我们心里,无声无息地影响我们的行动。人人都有一种言行一致的愿望。一旦我们做出了一个选择或采取了某种立场,就会碰到来自内心和外部的压力,迫使我们按承诺说的那样去做。在这样的压力之下,我们会想方设法地以行动证明之前的决定是正确的。

  为什么人的一致性动机如此强大?其实,依照人们普遍的感觉,言行不一是一种不可取的人格特征。信仰、言语和行为前后不一的人会被看成表里不一,易遭人诟病。另一方面,言行高度一致大多跟个性坚强、智力出众挂钩,它是稳定性和诚实感的核心。

  3社会认同

  社会认同原理指出,我们进行是非判断的标准之一取决于他人是怎么做的,尤其是我们要决定什么是正确的时候。而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是:当我们自己不确定、情况不明或含糊不清意外性太大的时候,我们才有可能觉得别人的行为是正确的。

  提个技巧:当我们需要紧急救助的时候 ,最佳的策略是减少不确定性,让周围的人注意到你的状况,搞清楚自己的责任。尽可能精确地说明你需要什么样的帮助,而不要让旁观者自己判断,因为尤其是在人群里,社会认同原理有可能会使他们认为你的情况并不紧急。

《影响力》读书笔记10

  政治家运用影响力来赢得选举,商人运用影响力来兜售商品,推销员运用影响力诱惑你乖乖地把金钱奉上。即使你的朋友和家人,不知不觉之间也会把影响力用到你的身上。但到底是为什么,当一个要求用不同的方式提出来时,你的反映就会从负面抵抗变成积极合作呢?带着这些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却百思不得其解的疑问,我翻开了《影响力》。它妙趣横生的语言向我们传达能包罗万象的六条基本的心理学原理:互惠、投入和一致、社会认可、喜好、权威、匮乏。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互惠原理。互惠原理认为,我们应该尽量以相同的方式回报他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由于互惠原理的影响力,我们感到自己有义务在将来回报我们收到的恩惠、礼物、邀请等等。因为这一类东西的接受往往与偿还的义务紧紧联系在一起。互惠原理以及与之行影相随的负债感给人印象最深刻的一点就是,它们在人类文明中几乎无处不在。不仅如此,这条原理在每一个社会组织中都运用得非常普遍,以致于几乎每一种形式的交换都渗透了它的影响。一个广为接受而又坚不可摧的面向未来的价值趋向在人类社会的进步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因为这意味着人们在与别人分享某些东西的时候,可以确信这一切都不会被遗忘。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终于达到了这样一种文明程度:当一个人将财物等资源分给他人时,其实并没有真正地将这些东西失去。这种现象的结果就是,那些以一方向另一方提供资源为开端的交易边的容易起来,错综复杂而又井然游有序的援助、送礼、防御和贸易体系也成为可能,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利益。既然互惠原理对人类文明的积极意义是这么显著,它在我们社会化的过程中变成一种深深植根与我们心目中的价值观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互惠原理常常会把偿还的义务强加到我们头上,但我们从互惠原理中得利的时候还是占多数的。正因为如此,笃信并且服从这个原理也就成了我们生活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行为规范。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遵守这个原理合乎社会给我们定立的行为规范,而违背了它却会遭到无情的唾弃和嘲弄,甚至会被戴上像乞讨赖帐、忘恩负义之类的帽。因为对那些只知索取不知偿还的人有一种普遍的厌恶感,我们往往都会极力避免与他们为伍。虽然在特殊情况下,比如说由于条件或能力不允许而不能回报人家的恩惠,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得到大家的谅解,但一般说来,整个社会对不遵守互惠原理的人的确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厌恶。为了避免被贴上像乞讨赖帐、忘恩负义这一类的标签,即使是不公平的交换我们有时候也是愿意接受的。因此,一方面是发自内心的强烈不安,一方面是来自外部的巨大羞辱,两者结合在一起,便造成了一付十分沉重的心理负担。了解了这一点,对于人们在互惠的名义下会心甘情愿地付出比自己得到的多得多的东西就不会感到太难以理解了。而且,即使人们的确有某种需要,如果感到自己难以回报,往往也会尽量避免向他人寻求帮助。这并不奇怪,以为尽管物质上的损失是人们不想看到的,但与心理上的重负一比也就不算什么了。而恰恰是这种状态给一些想要利用互惠原理获利的人提供了机会。

  互惠原理之所以可以成为如此有效的说服他人的工具,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所蕴藏的极大力量。在它的影响下,人们很轻易地就会答应一个在没有负债心理时一定会拒绝的请求。即使是一些平时颇具影响力的因素,与它一比也会相形见绌。

  著名法国人类学家马塞尔。毛斯在描述人类文明中的送礼过程以及与此有关的社会压力时说古这样的话:给予是一种义务,接受是一种义务,偿还也是一种义务。尽管回报的责任感是互惠原理的核心所在,但互惠原理之所以那么容易被人利用,却还是由于上面提到的接受的义务。我们接受恩惠的义务感削弱了自己的选择能力,把决定我们会对谁负债的控制权交到了他人的手中。随着我们加入WTO,与外国厂商的合作会越来越多,共赢是主题,也是取得发展的核心问题,与互惠原理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一个人只想着自己的利益,那么他也许确实可以得到短期的利益,但他会从此失去合作伙伴,没有社会分工、什么事都要自己去干,纵使有三头六臂也忙不过来的。惟有互惠联合在一块才有更强的竞争力。

《影响力》读书笔记11

  在谈感想之前,我想先分享一下刚工作半年的神奇经历。承蒙学校及领导的厚爱,我在一踏上工作岗位就接到了一年级一班班主任的工作。虽然这项任务只有短短的三个月,却极大地锻炼了我的能力,也让我和孩子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次出现在他们面前时,都是明星般地待遇。孩子们里三层外三层地把我团团围住,让我动弹不得。另一方面,经过了一个学期的磨合,我和所教信息学科四五年级的孩子们也成功地打成一片,亦师亦友,赢得了他们的喜爱。

  在阅读《影响力》之前,我没有用心去思考过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只是单纯依着自己的性子,亦或是凭借对孩子们好的一颗本心出发。而现在的我明白了,这是自己在影响力的基本原则上坚持并做下来的成果。

  对于教育而言,最重要的是承诺和一致。法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孩子们来到学校第一次见到老师,第一个选择是信任自己的老师。

  在这一个方面,让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晟轩这个孩子。有一天他曾向我求助,有一个问题不知道该怎么处理。由于当时还有其他孩子在,我觉得他的问题不那么着急,便敷衍的说老师等会再帮你解决。多次求助无果后,他不再来找我。再次提醒我想起这件事的,是好几天后发生在晟轩身上的事。当时,由于孩子间发生了口角,昇轩和高年级的孩子打了起来。事后我问道,“晟轩,老师平时怎么教你的,遇到问题第一件事能不能动手。”

  晟轩自知理亏,低下头说:“不能,第一件事是找老师。”而后,我听到他不经意间说道:“但是上次老师也没帮我解决,是我自己想办法的呢!”

  听完这句话,我当时就愣住了。可能是不经意的随口一句承诺,却是孩子的整个世界。之后我一方面批评了他随意动手打人的行为,另一方面肯定了他懂得自己解决力所能及问题的行为,对自己言而无信的行为进行了自我批评。说到就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以理服人并以情感人,这些都是我和孩子们相处中收获的最宝贵的财富。

  另一个我想提到的是,社会认同这个因素。对于孩子们而已,老师和同伴对自己的看法尤为重要。一名优秀的教师,想要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就要学会从多方面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善于运用榜样的模范作用。不仅仅是教师,更重要的是孩子们之间互相的影响力。还记得在我接过班级一个月后。不少老师反映我们班的孩子在有和没有老师在教室的表现截然不同。我为此百思不得其解,救助经验丰富的黄主任之后,她给我的回答是——班级缺少能站出来的领头人,没有学生榜样。

  我不禁回头反思这一个月以来,我处处亲力亲为,反而让他们过于依赖老师,失去了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通过对孩子们性格的初步了解,我把全部55个孩子分成11个小组,每个组有一个特别的名字。通过自评、组评、师评、家评等多种维度的相互认可,组与组间、孩子与孩子间形成了良性竞争,班内风气也越变越好。

  我很庆幸自己能在工作伊始就遇见《影响力》,对自己的过去进行反思总结。我也非常感谢这次机会,能让我和同行们、学弟学妹们一起分享自己“新师”乍到的两个小感悟。最后,我以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作结——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这样一个信念在时刻提醒着我们,老师和孩子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一同前行。

《影响力》读书笔记12

  西奥迪尼的经典作品《影响力》,豆瓣读书评分8.6分,简介上写的是:该书从实践技巧的角度,深度剖析影响力的逻辑、交换、说明、树立榜样、回避、威胁等各要素,全方位地提高你影响他人的能力,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

  《影响力》这本书结构上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案例丰富,确实是很实用、很通俗、很好理解的一本书。在阅读的过程中,让我屡屡生出“原来如此”的感叹,解释了很多我们生活中常常遭遇的事情,原来都是难以察觉的“影响力”。

  第一章:影响力的武器

  书中说:“文明的进步,就是人们在不假思索中可以做的事情越来越多。”这里提出了一个词叫作“自动化固定行为模式”,我们会不由自主地被这些逻辑支配着行为,比如在下文会详细讲到的互惠、对比、承诺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稀缺。

  让我想到之前辅导老师跟我说过,“面试的时候,如果你前面那个同学表现不好的话,要是你相应地比他稍好一点的话,面试官也会觉得你很棒”,这就是对比原理的影响。

  第二章互惠

  互惠原理认为,我们应该尽量以类似的方式报答他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简单地说,就是对他人的某种行为,我们要以一种类似的行为去加以汇报。如果人家施恩于你,你就应该以恩情报之,而不能不理不睬。

  安利公司有一种名叫“臭虫”(BUG)的免费试用手法。“臭虫”由一系列安利产品组成,销售员把他们提到消费者的家里,安利公司的机密《操作手册》指导销售员说:把“臭虫”留在消费者那里,“一天、两天甚至三天,不收任何费用,也不要他负担任何义务。你只要告诉他,你希望他试试这些产品。没人会拒绝这种请求的。”等试用期结束,安利的客户代表回来,便顺利地拿到了客户希望购买的产品订单。

  第三章承诺和一致

  承诺和一致原理认为,一旦做出了一个选择或采取了某种立场,我们就会立刻碰到来自内心和外部的压力,迫使我们的言行与它保持一致。在这样的压力之下,我们会想方设法地以行动证明自己先前的决定是正确的。

  为什么我们会极力遵循承诺一致呢?或许是满足我们的心理需要,安全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信守承诺是我们一直尊崇的,也是我们一直要求自己要做到的。但要知道,言行一致不等于固执己见,要避免愚蠢的死脑筋。

  第四章社会认同

  “在判断何为正确时,我们会根据别人的意见行事。”

  书中有一个例子:发生紧急情况时,若现场有大量旁观者,伸出援手的可能性反而最低。我想这应该是“社会性冷漠”事件的原因之一,旁观者群体没能帮忙,不是因为他们无情,而是因为他们不能确定。他们会根据他人的行为来判断自己怎么做才合适,尤其是在觉得这些人跟自己相似的时候。而一旦有一个人率先提供帮助之后,周围的人也都慢慢开始帮忙。

  第五章喜好

  我们大多数人总是更容易答应自己认识和喜爱的人所提出的要求,对于这一点,恐怕不会有人感到吃惊。令人吃惊的是,有些我们完全不认识的人却想出了上百种方法利用这条简单的原理,让我们顺从他们的要求。

  我们会对好看、有魅力的人充满好感,乐于帮助他们。同时,我们也会更喜欢和我们相似的人,比如共同的兴趣爱好会使我们更容易成为朋友。我们会喜欢受到别人的夸奖,哪怕是适当的恭维也会增加我们对他的印象分。同时,在接触和合作的过程中,我们会增进彼此的理解,为共同目标而努力会增进彼此的感情。人们深明关联原理的奥妙,并努力把自己跟积极的事情联系起来,跟消极的事情保持距离,哪怕他们并非事情的起因。

  第六章权威

  “很多情况下,只要有正统的权威说了话,其他本来应该考虑的事情就变得不相关了。”人们会不由自主地屈从于权威,为的还是安全感吧。更有意思的是,很多人利用了权威原理带来的影响力,却根本不曾拿出一个真正的权威,仅仅看起来像权威就足够了。

  如何拒绝?关键就是要用不太费劲的方式判断什么时候该遵循权威指示,什么时候该保持独立的见解。

  第七章稀缺

  “机会越少见,价值似乎就越高”,我们常说物依稀为贵,人们对失去某种东西的恐惧似乎要比对获得同一物品的渴望,更能激发人们的行动力。这应该就是保住既得利益的愿望,是心理逆反理论的核心。每当有东西获取起来比从前难,我们拥有它的自由受了限制,我们就越发地想要得到它。

  尾声即时的影响力

  尽管只靠孤立数据很容易做出愚蠢的决定,可现代生活的节奏又要求我们频繁使用这一捷径。我们来不及了解所有信息,只会去利用所有信息里最具代表性的一条。虽说这条孤立的信息通常都能给我们正确的指导,但它也能让我们犯下显而易见的愚蠢错误。

  我们不得不防。

《影响力》读书笔记13

  《影响力》这本书解释了影响人们日常决策的一些心理学方法,分析人们无意识顺从别人的心理学原因,读罢收获颇多。对于我们来说,合理运用书中给出的一些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一些事情,此外,明白了生活中让我们无意识顺从的手法的运作机理,亦可帮助我们抵制住这些诱惑和陷阱。应该说,这本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它没有抽象高深的理论,而更多的是生活中常见的案例,读完对我们的生活会有很大帮助。

  这本书列出了六种影响力的武器,分别为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以及稀缺,这六个武器巧妙利用人们心理深处的漏洞。人类在上万年的进化当中,形成了一种“自动反应机制”,这类似于动物的本能反应,只不过人类这种反应机制是在总结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机制可以帮助人们快速地处理问题,但是缺点之一是人们看到某种“触发事件”往往会不假思索地作出决定,原因是我们觉得这么做往往是正确的,举几个例子来说,别人给我们施与恩惠(不管多么微不足道),我们会觉得有必要给予报答,有时候报答的程度远远超过别人施与的程度,我们觉得“知恩图报”理所当然,一方面因为我们接受的教育告诉我们知恩图报是美德,另一方面,我们的“自动反应机制”会让我们不假思索地认为应当报答,推销员利用我们这种反应机制可以很巧妙地让我们接受他们的购买建议,比如超市会让我们免费试用一段时间,或者先给我们一些小礼品,我们一旦接受了这些恩惠,往往会购买他们的商品,这就是本书中所说的互惠原理。另一个例子是关于稀缺原理,它表明人们对于变得稀缺的东西往往会高估其价值,这一原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比如超市里经常挂着清仓大处理,限时抢购等标牌,它是想告诉我们东西在变得越来越少,我们下意识的认为这些东西变得更有价值,因此一个常见的现象就是超市生意异常火爆。这两个例子都说明我们生活中的很多行为都受到以上六种影响力武器的影响,读完这本书,我们会清楚的知道自己无意识犯的错误并学会怎样抵制这些诱惑。一言以蔽之,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随波逐流,多用自己的理性来判断周围的事情,而不是过于依赖别人的行动,这就是这本书教给我们的。

《影响力》读书笔记14

  《影响力》的四章内容分别是:社会认同、喜好、权威、稀缺以及不能称之为一章的尾声即时的影响力,第四章的主题是社会认同,一章我觉得整本书最不好理解的内容。

  在人人想法都差不多的地方,没人会想得更多—沃尔特·李普曼(来源于《影响力》第四章开篇),社会认同原理大概就是我们在对事件作出回应的时候,只是遵循社会依据,并没有附加自己的思考。

  电视台引导鼓掌的声音和笑声,这甚至已经发展成一项职业。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对同一个事情也会有不同的看法。芒果台的快乐大本营可以说是很多人的童年记忆,当然我小时候也是一枚忠实的粉丝,但最近陪着老妈看的时候,总是感觉到一种迷之尴尬,谈话或者游戏与嘉宾的化学反应都是由主持人非常生硬地带动观众。

  以前的食物都是靠味道取胜的,现在开家店,你不找个百十个人或者美食博主po个照片啥的,你还想火,怕是想去雷峰山。砸钱在宣传上当然是可以理解的,但凡事过犹不及。

  不管是电视的收视率还是网红食物的高利润都说明了社会认同原理得到了非常普遍的应用并且作用力还很大。

  如果人所处的当前环境不明,不知事情的发展趋势,自身判断力有限的情况下,是很容易参照别人的做法的。举个例子就是,之前在公交车上碰到群刚下课的小学生,就一直在说着weare伐木累。大多数小学生在小学阶段才刚刚开始接触英语,很容易模仿节目里的口音,这其实是一种错误引导。邓超出于对节目的综艺效果考虑这样做其实也没有错。这个时候父母就需要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

  类似的还有发生事故时,在一定程度上,人越多,旁观者越多。在文中叫做“多元无知”。电视上总是报道这样的事件为人性的冷漠。处于这样的环境中,人们会看别人的“眼色”,他不去救,我为什么要去救,等会那个人反过来敲诈我怎么办。这样的想法数不胜数,无解。读后感我们也左右不了别人的想法,当有一天你是当事人发出求救信号的时候,一定要抓住其中一个人,比较详细的描述他的特征(那个穿着蓝色上衣拎着公文包的人救救我好吗)。

  在这章,文中提出了“模仿自杀”这个概念。这个需要特别讲一下,因为涉及到这个的次数较少。根据数据统计,在自杀的事件被新闻报道之后,事故(包括自杀)的发生概率也随着上升了,这说明死亡事件出现之后,一部分有相同想法想要结束自己生命的或者杀害他们生命的人觉得自己的想法突然变得合理起来了。并不是我一个人这样做的,我也不是第一个,我杀了自己或者杀了别人应该也是合理的,那么多人和我一样呢。所以新闻报道了这样的事件之后,我们更要注意自己的安全,领事馆告知广大游客短时间不要去有飞机失事航班的国家是有理由的。

《影响力》读书笔记15

  正如这本书的封面所说,“如果你是营销人员——这是一本同领域无争的、最好的书,是营销心理学的奠基之作。”“如果你是一般人——防止上当受骗,只要你认真的读过此书,面对五花八门的商业劝说,你就不会轻易的说‘是’”。读了这本书后,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书中虽然许多事例是以美国人的社会文化生活为依据,有些例子如宗教信仰、成人礼与中国的相差甚大,我们不能更深刻的理解或亲身接触,但这本书中介绍有关人们在生活中的购买行为、心理,怎样影响他人,与人打交道的小技巧如“互惠”等等,对于我们来说都还是挺受用的,有时自己的神经思维也开始变得敏感起来,喜欢试着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别人做某种行为的原因。

  例如在最近上的营销心理课上,乔老师没有直接上课,而是先向大家表扬了一些积极与他交流意见或提出建议的同学,然后原样的把某些同学提的比较好的意见和建议年给我们听,乔老师刚出这一招,就让我感觉教心理学的老师就是和其他老师不一样。

  在以前其他的课上,也有不少老师让我们写一些关于课程或授课方法的意见和建议。这些老师的一般做法是,在上课快结束的几分钟里,让我们把想写的话写在一张小纸条上,然后由班长统一收起来交给老师,一般最后的情况是,老是背着包,塞着我们的想法走了,下次再来上课时继续上课,课堂形式可能略为改变,但我们往往一般都没注意,认为和以前没什么改变,所以大家上课的积极性并没有因为老师提了建议而提高。

  于这些老师做法不同的乔老师呢,运用了一点点心理学,上课效果就得到明显改善。我认为老师首先运用了这本书中的“社会认同和一致”的原则。首先让那些表现积极的同学在大家面前亮下相,这样有什么效果呢?对于那些被表扬的同学由于被老师在大家表扬一番,认为这些同学比较积极,首先就是得到了其他同学和他本人的认同,既然得到了认同,这些被表扬的同学就可能在以后采取与老师所表扬的一致行为,积极带动班上的学习氛围。其次,老师用到了“喜好”原理,每个人都希望听到他人的赞赏,由于乔老师喜欢表扬一些主动积极的同学,而这些同学反过来也更加喜欢这位老师,由于喜欢,同学们上课也会变得认真积极起来。最后一点也很重要,引起我们的“注意”。老师把大家提的意见展示出来,被展示的意见也正是他在以后课堂上所改进的地方,而我们在那节课上也确实感觉到他所做的努力改进,课堂中的小游戏与心理学知识相结合,很有趣,大家上课后都觉得比较轻松愉快,而且很快掌握所学的知识要点。

  读了这本书后,虽然学到不少心理学知识,小技巧,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运用”。我想如果自己早点读这本书,上次做人力资源管理作业有关岗位问卷调查就没那么难了。如果自己平时就多给老师帮帮小忙,主动积极的帮他们整理办公室,资料等,再把问卷拿给他们,他们可能就不会再说忙,没时间了。这也让我想到有些企业在做市场调研时,往往涉及到群众调查,为了使公众能配合的完成调查问卷,他们一般都会先赠送一些小礼品,然后再提出让公众帮忙完成调查问卷。只有先给他人一些“恩惠”,当你在提出要求,被答应的可能性就大大提高了。

  这本书还有一点对自己影响比较明显的是,学会理性购物。大家都知道女孩子在买衣服,化妆品时往往是一时冲动,被导购员说的心花怒放,心情澎湃,认为再晚一刻购买就等不及了,我的经验是,那些自己一时冲动购买的东西,买回去后就开始后悔。但如果现在,即使导购员再说的天花乱坠,我也要多理性的思考下它确实有购买的必要行吗。

  其实在最后我还想申明一点,这本书虽然讲的很好,一个观点一个论证,有理有据。但我觉不能完全照搬书本,因为书中有些地方把人的行为分析的太细了,例如在购买车的时候,为什么导购员先给你说他们的车比其他店同款型的更便宜,他又如何从车的轮胎,玻璃,零配件上巧妙地在你没感觉的情况下把付款总额悄悄地扩大了许多。如果我们不管在买什么东西时,都考虑的想买车这么细,分析为什么这样,为什么那样,纠结究竟要不要听导购的建议,那么我觉太累了,因为有时消费,买东西就是一种享受的过程。我觉得我们还是把握尺度,视情况而定,可以参考书本,但不能全部都“拿来主义”。

  以上就是我读了《影响力》这本书的感受。

【《影响力》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影响力》的读书笔记10-01

《影响力》读书笔记15篇11-03

影响力读后感01-22

《宝莲灯》读书笔记01-27

匆匆读书笔记01-22

《窗》读书笔记01-09

《孔乙己》读书笔记12-24

关于读书笔记12-02

《蝉》读书笔记11-28

读书笔记摘抄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