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9-09 12:24:48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语文教案模板汇总8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选】语文教案模板汇总8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通过游戏,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画杨桃》中,一个同学看到一件事物是五角形的,一个同学看到的是圆形的,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察结果却是出自同一件事物,正所谓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观察不仅能给人带来很多灵感,而且能给我们带来许多乐趣。下面我们来比一比,谁具有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在3秒钟时间内,看出是什么图形。

  2.出示右边第一幅图3秒钟。

  3.你看到了什么?请把看到的与你的同桌同学交流交流,注意:

  (1)把话说清楚,说完整。

  (2)听的同学要认真、专注,若有不明白的可以向同桌请教。请教也很讲究,态度要诚恳,语言要中肯。

  同桌同学交流。

  4.教师巡视,邀请一对观察结果不同的上台展示交流过程。

  其他同学评价他们的语言表达是否清楚、完整。

  5.通过交流,全班同学分成不同看法的.两个方阵。

  同学们同时同地看了一幅图,看到的结果却完全不一样呢?到底是哪一方的看法是正确的呢?

  (1)双方可以进行争辩,据理力争。

  (2)就不懂的可以虚心地向对方请教、提问或跟对方商讨。

  6.再一次出示该图片,请同学们再一次仔细的看图,能不能像魏格纳一样有惊人的发现呢?

  结合第一次的观察所得,说说:第一次看到了什么?现在又有什么发现?是怎样发现的?对这两次的观察有什么感受?

  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观察方法:观察时要仔细地看,反复地看,从多个角度去看,才会有许许多多新的发现,才能有像孙悟空一样的火眼金睛!

  重点板书:

  仔细地看

  反复地看

  多角度看

  二、小组合作观察,练习观察方法,练习条理表达。

  同学们,现在我们就要来试一试我们的火眼金睛有多厉害。小组同学合作观察右边第二幅图,比一比哪一组同学的火眼金睛最厉害,脑子转得最快,语言表达得最有条理。

  小组活动,积极运用观察方法观察,积极思考,并集合小组各成员意见,最后统一观察所得。

  各小组交流:每组派一名代表有条理地阐述观察过程和观察结果。

  其他小组可以就某一组的阐述补充自己组的看法,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

  评价:每组选2名同学和老师组成评委团,给各小组评分。评分项目为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总分100分),附加项目是联想能力(20分)。

  三、小组竞赛观察,发现多,说得好。

  1.刚才,同学们的火眼金睛帮了小组的大忙,同时,同学们的观察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现在,我们要来比一比谁的火眼金睛最厉害,谁的口才最厉害。

  2.出示第三幅图(10个人头图)

  3.从图上先看到了什么;再进一步仔细观察,看到了什么;反复看一看,换几个角度看一看,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深切的感受或启示?比一比,谁的发现多,谁说得好。

  初赛:小组比赛,选出各2名优秀者。

  复赛:优秀者在班级里比赛,评选出“观察能力突出奖”和“小小口才家”。

  4.发奖

  四、总结:

  生活中时时处处需要观察,谁学会了观察,谁就具有慧眼。只有我们仔细地观察,反复地观察,多角度地观察,就会具有慧眼。

  五、作业:把观察乐趣与别人一起分享。

  六、板书:

  我看到了……

  仔细地看 独

  反复地看 具

  多角度看 慧

  眼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 培养和提高自学古文的能力,学会质疑;

  2、 进一步熟悉写人的常用方法,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

  3、 扩展阅读,引导学生关注名著,进一步培养研究性学习的习惯。

  教学手段:

  多媒体

  课前预习:

  借助字、词典和注释,预习课文,疏通字句,将自己对课文的困惑以提问题的方法以纸条形式交给老师。

  一、 导入:

  联系当今影坛、文坛上的“武侠热”,以影片《英雄》导入到历史典故“博浪飞椎”,再导入到课题《大铁椎传》。

  二、 介绍相关背景资料:

  A。 魏禧的生平及其作品的主导思想

  B。 原著的小序

  C。 原著的后记

  [借助查找资料培养研究性学习习惯,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 听课文录音并思考:

  A) 故事梗概 B)明确主要人物 C)简要评价主人公

  四、 分析作品人物形象:

  1) 回顾写人的常用方法: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

  2) 归纳大铁椎的刻画方法及其性格特点:

  正面描写:肖像、语言、动作 豪爽深沉

  粗犷威严 奇

  侧面描写:通过宋将军来衬托 武艺高强

  3) 研读精彩片断:星夜决斗

  4) 重点介绍侧面描写这一写作方法。

  五、 课外引申、扩展阅读:

  A)《三国演义》片断:云长温酒论英雄(通过华雄反衬)

  B)《乐府?陌上桑》:侧面烘托罗敷之美

  <进一步巩固“侧面描写”的'写作方法,并举一反三>

  六、 表达与交流:

  主题:《说英雄 论英雄》

  要求:围绕“我最喜欢的侠客或英雄”,以各种方式展示自己的观点,推出自己的最爱并阐述理由

  [此项话题可在课下延续下去,引导学习关注《水浒》等名著,研究和探讨“侠义”的文化内涵,如:见义勇为、一诺千金、疏财济贫、舍身求义、爱惜名誉、视死如归……]

  七、作业:

  《大铁椎后传》<根据课文合理想像>

  教后记

  《大铁椎传》是一篇很有意思的文言人物传记,字面难度不太深,人物形象的把握也并不难,但若要上得新颖别致却非易事。

  在此课的设计上,我试图从近年文坛、影坛上流行的“武侠”热导入,引发学生兴趣,让学习课文与关注社会热点有机地融合,而课的最后一个环节??“说英雄。道英雄”又回到了热点问题,在这样一个往复的过程中,“英雄”的深义在课文人物形象分析和课外引申阅读中得到了一定的深挖;而关于此话题的讨论课下将延续下去,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明白“英雄”的真正内涵,这样实施教学的目的是将德育和美育无形地渗透于语文教学。

  这节课在进一步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习惯这一方面主要体现在:A课前预习并搜集有关课文背景资料;B立足文本学会立体分析文学形象;C在扩展阅读中深入名著,在存疑和互动交流中学会比较。尽管这些目标在有限的一节课内似乎有些杂,但串起来却是一条主线??一篇文章可以从多个角度去切入、学习并逐步深入研究,这是我的初衷!从反馈的情况看,这一尝试已得到了粗浅的实现。

  这节公开课已结束,客观的来说,我的学生还是比较配合的,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但就我个人来说却存在诸多不足??由于我事先未曾试讲,那些精心准备的幻灯片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故障,延误了正常的步骤;在课的前半部分,在介绍作者及背景相关资料时,因是古文怕学生不懂,故讲解过多延误了较多时间,以至于最后的“说英雄。道英雄”的交流与表达未能很好地展开;课前预习不到位,部分学生对课文较生疏,如果再给我一次重来的机会,我想选择在第二课时上也许效果会更好!

  这节课我的设想很多,有一部分我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有些环节在实际操作中却不太理想,“教,然后知困”,我想,在今后的教学尝试中我会更加成熟起来!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演讲稿中显示了作者严密的逻辑和睿智的思想。

  2、理解文章内容,学习居里夫人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诚挚的感情,睿智的思想。

  2、短小精悍,结构严谨。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借助多媒体播放介绍居里夫人生平事迹的资料片,让学生了解居里夫人的事迹。

  介绍居里夫人。

  玛丽居里(1867—1934),法藉波兰物理学家、化学家。生于华沙。1891年进巴黎大学深造,1893年参加李普曼实验室工作。1895年与比埃尔居里结婚。夫妇共同研究放射性元素。1903年,她与居里、贝可勒尔共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获诺贝尔化学奖。著有《同位素及其组成》、《论放射性》等。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德国科学家、思想家爱因斯坦。他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被认为是上世纪最杰出的科学家。本文是作者在1935年11月23日在纽约罗里奇博物馆举行的居里夫人悼念会上的演讲。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讨论、交流,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

  全文共四段,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全文中心论点,阐述人品与才智的关系,高度赞扬居里夫人的人品比才智更加出色。

  第二部分(第2~3段),具体阐述居里夫人的人格、品德、力量的热忱。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

  第三部分(第4段)指出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的现实意义。

  全文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提出论点,第二部分是具体阐述,第三部分是结论。这三部分紧密联系,融成一体。

  三、学习第一部分

  思考:第一段文字由三句话组成,这三句话有何特点?对表现居里夫人的品质起着怎样的作用?

  明确:

  第一句:“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作出的贡献”。这句话至少有三层意思:一、居里夫人是一位崇高人物;二、她已去世;三、对她的悼念不能仅仅只回忆她的工作成果,还有更值得回忆的东西。文章的第二句话就紧接着说:“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这里通过比较法,强调了居里夫人有道德品质方面对于时代和历史的意义。第三句强调“才智”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因为“才智”也需要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的精神来支撑。这段文字由三句话组成,这三句在意思上层层递进,一句比一句深入,突出了居里夫人在道德品质方面的光辉榜样。

  四、学习第二部分

  朗读第二段。结合自己了解的居里夫人的事例,说说作者阐述居里夫人怎样的人格、品德和力量?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居里夫妇是镭的发现者,镭可以用来治疗癌症,具有很高的商业用途。有人建议他们申请专利权,这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财富。但居里夫人认为利用科学发明来图利,“这是违反科学精神的。”她与居里毫无保留地向世界公布了镭的研究成果,这一事例,充分表明了居里夫人“人格的`伟大”,具体指“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已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

  镭的发现和应用,使居里夫人成为闻名世界的大科学家。她成了法国科学院的第一位女院士、巴黎大学的第一位女教授。她一生中有7个国家24次授予她奖金和奖章,担任了25个国家的100多个荣誉职位。在荣誉面前,居里夫人虚怀若谷。表现居里夫人的崇高品德,即: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的极端的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

  居里夫人出生在波兰,当时她的祖国正在沙皇俄国的铁蹄下呻吟。她后来在巴黎上大学生活也非常艰苦。后来居里突然被马车撞,这给她的打击更为严重。祖国的不幸,家庭的不幸,使“她的心情总是抑郁的”。这种抑郁,就会使她的外貌严肃,甚至使人误解。这并不影响她走自己的路。居里夫人的“毫不妥协”、“极端顽强”表现为她为探求科学秘密而奋不顾身、百折不挠的精神。

  朗读第三段,概括大意。

  明确:

  第三段照应了第一段的第三句话,赞颂居里夫人的热忱和顽强:“不仅是靠着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难以想像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居里夫人一生最伟大的科学功绩是“证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

  五、学习第三部分

  明确:

  结尾这段文字,高度评价了居里夫人的品格和作风,指出居里夫人的品格和作风对欧洲未来的重要性,希望欧洲知识分子为了欧洲的未来向居里夫人学习。爱因斯坦本人也是继承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的最好实践者。这一段照应第一段的第二句话。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探究活动

  1、文章一开头就指出:“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作出的贡献。”那么,本文是着重从哪一方面来悼念居里夫人,并具体论述了哪些内容呢?试根据课文作出回答。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从人格、品德、力量、热忱、意义等方面来悼念居里夫人。

  人格:具体指“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已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

  品德: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极端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

  力量:一旦她认识到某一道路是正确的,她就毫不妥协地并且极端顽强地坚持走下去。

  热忱:不仅是靠着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在难以想像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

  意义: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2、阅读下面两句话,回答后面的问题。

  ⑴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⑵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采用“即使……也……”“哪怕……”这样的句式对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即使……也……”“哪怕……”这样的句式表示让步关系。在偏句里用“即使”“哪怕”引出一层说话人认为是达到了某种极限的情况作为让步的条件,来强调和突出正句的意思。与“即使”“哪怕”相呼应的关联词有“也、都、总、还”等。这样的句式先退一步,再进两步,强化了肯定的语气,充分突出了优秀品质的意义。

  第一句,强调和突出了“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偏句中的后者指的是“单纯的才智成就”,连才智方面的成就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优秀品格,这还不表明优秀品格的意义吗?这句中的“即使”后面引出的是已经出现或存在的实际情况,这种让步不带假设性。

  第二句退一步讲“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被继承很少很少(一小部分),也对欧洲的未来具有重要意义。这也充分表明优秀品德是改造社会的重要因素。这句中的“哪怕”后面引出的是尚未出现的情况。这种让步带有假设性、预见性。

  二、小结

  本文作者深切怀念了与居里夫人长达20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高度赞颂了居里夫人的高贵品质,指出她所具有的人格力量远胜于才智,呼吁欧洲科学家继承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体会杨树虽然默默无闻,但却为人类奉献出欢乐与关爱。

  2.通过学习课文,发散学生思维。

  3.认识课文中的七个生字,会写九个生字。

  教学重点:

  1.字词教学。

  2.想象大叶杨会唱些什么?你会对大叶杨说些什么?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春天到了,许多树木都生长发芽,请你看看,你知道这是什么树吗?(显示课件)

  在我们北京街头,可以看到很多很多这样的杨树,他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大叶杨。大叶杨不仅能为我们带来凉爽,还会唱歌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优美的杨树之歌。

  板书:杨树之歌

  二、教师配乐朗读课文

  这节课,就让大叶杨的歌声伴随我们一道快乐地学习。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这首小诗,请你边读边圈出自己不认识的字。

  小组合作朗读课文,解决不认识的字。

  指名小组朗读课文,思考:大叶杨是怎么歌唱的?

  显示:刮风时唱得欢快,

  下雨时唱得响亮。

  没有风雨来帮忙,

  我们的歌儿也悄悄地唱——

  你觉得大叶杨唱歌时是什么心情?你能把大叶杨的这种心情读出来吗?就读这段话。

  三、学习课文

  1、大叶杨这些优美的歌,都唱给谁听呢?你从哪小节知道的?读读。

  板书:小宝宝老奶奶老爷爷

  (出示课件,图)

  看,在杨树下,小宝宝高兴地和蝴蝶捉迷藏,老奶奶在树下聊着家常,老爷爷悠闲地下着象棋,大叶杨会对他们唱些什么呢?请你再朗读课文的第二小节,想一想。

  课件:大叶杨对小宝宝唱:“。”

  大叶杨对老奶奶唱:“。”

  大叶杨对老爷爷唱:“。”

  大叶杨对()唱:“。”

  你们说得真好,这说明你们感受到了大叶杨给我们带来的快乐,能带着这种感觉读读这段话吗?

  2、大叶杨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欢乐的歌,他们还边唱边拉起手(课件显示课文内容),学生齐读。

  同学们,你们现在就是大叶杨,让我们起立,一边做动作一边读读这段话。

  3、(课件)配乐:看,这就是普通的大叶杨,它们伸展着绿色的枝叶,挺立在居民区、道路两旁,在微风中,它们轻轻地歌唱,歌唱着生活的美好与欢乐。大叶杨,在任何环境中都能生存,即使是荒野、沙漠,依然看得见它们挺拔的身姿。它们不仅为人们送去绿荫,而且它们以自己挺拔的身躯抵挡沙尘暴对人类的袭击。大叶杨,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也是人类环境的保护神。它们默默无闻地为人们做了许多有用的事情。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想对大叶杨说些什么?

  4、样子,同学们对大叶杨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现在,让我们一起把课文读一遍,读出你们对大叶杨的.感情来。

  5、你们的读书声,大叶杨可高兴了。他也想参与你们的学习,你们愿意吗?

  请同学们把书上识字表里的字读读。看,大叶杨的叶子上写着什么?(学生读,老师贴)昨天,我们已经预习了生字,请同学们四人一组交流交流。

  现在,我们一起读读,如果哪个字你觉得记起来有困难请你举手,我们一起来解决。

  教师指读。

  6、字学会了,现在我们来个读词比赛好吗?

  (课件)看,这有四列火车,分别是“春、夏、秋、冬”号,请同学们小声读读。请同学们四人一组,任选一组词读,读的正确的,就能获得读词小能手的奖章。

  7、比赛完了,大叶杨还送给我们一首歌呢!看,是什么?(学生读)

  指读、齐读。

  这几个字你觉得哪个字难些,举手。教师指导写。

  剩下的几个字,你最想写哪个就写哪个。

语文教案 篇5

  ——感受刘韧校长的评课艺术

  校长听课、评课是进行写作特点就是“按事情发展顺序”。“你们几位老师觉得阅读课文应该怎样讲比较合适呢?”刘韧让其他听课老师也发表看法,以进一步深化对阅读课文的认识。

  “我觉得,这篇课文先让学生在阅读中边读边抓住关键词,如险峻、毅然决然等,再把课文串起来比较好。这样下来,文章中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呈现,学生的印象就会更深刻。比如,上课开始时可以点出今天我们学的是关于列宁登山的故事,大家在阅读课文时要注意列宁登的是什么样的山,为什么要登山,怎么登的山,登山的结果怎样,并说出阅读后的理解和感受。”在提出具体建议之后,刘校长指出,语文在于文中悟道,不要牵强附会,“外加香油一勺”的行为并不可取。而且,顺叙讲法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加强学生对整体过程的理解和感悟。“目前小学生普遍>写作难,作文中的‘小大人’现象比较常见。而这篇课文是不错的锻炼机会,因此将之作为习作范文来讲,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叙事和观察能力,帮助其写出言之有物、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抓住要害 重在指引

  “一堂课虽然由老师来讲,但学生应该是主角,要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刘校长指出,一些课看起来学生很活跃,但学生没有实现纵深思考,相对来说就不够理想。而且,老师话语或训导太多,很容易将>课件或多媒体来创设逼真的形象,真正体会到何为险峻。

  “还有一点就是,一些学生表示,学完课文之后,再遇到困难就不会再害怕。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学生之所以这么说,或许为了迎合老师,但老师不能默许这样的心得,因为这不是我们想要的。”刘校长说,这时候,老师应该引导学生从理性地认识困难入手,结合实际情况,权衡利弊后再作决定。意志需要锻炼,但不能盲目锻炼,更不能无选择地锻炼。最后,针对张君老师课中时时提示学生注意安全,刘校长笑着说:“这是很好的习惯,应该提出表扬。

  记者感悟

  在课堂教学评价的过程中,评课人与讲课人形成了评与被评的一对矛盾,如何运用好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来处理评与被评的关系,发挥课堂教学评价的激励功能,关涉到能否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教研工作热情和充分展示教研工作才能。此次评课,刘韧的语气始终很平和,大多采取类似“这样是不是更好”等争取意见式的口气。点评内容也集中在当前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上,这对参与评课的老师来说,也是一次学习的机会。

  在提出被评课者的一些不足时,刘韧没有直接指出来,而是从自己的观点,自己会怎样做说起,并条陈利弊,一正一反,有条有理,被评课者也心服口服。此外,她还给出一些具体建议,如做>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学等,既是点评,也是点拨。

  刘韧说,自己评课其实没有具体的标准,经常是在仔细琢磨新课改的原则和精神之后,通过自己的理解去评课。而从实际情况看,她评课的方式和内容非常符合新课改的精神,例如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和动口能力,顺应孩子的天性,培养孩子的个性等等,真正做到了让每个孩子都快乐学习、快乐成长。对老师而言,刘韧的评课很容易接受,也愿意让她多评,因为在评课当中,他们更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促进了专业发展。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布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理解人工驯养的马和天然野生的马的特性。

  3.揣摩体会对比描写及作用,学会恰当运用对比描写的方法。

  4.理解并赏析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的描写,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

  5.培养学生关心、爱护动物。

  【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积累语句,整体感知,体会文章的精妙之处。

  2、揣摩体会,对比描写,了解作用,学会恰当运用对比描写的方法。

  【教学设想】

  1.这是一篇自渎课文,在教法上关键是引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故本课先让学生通过看图片后阅读全文,再通过辩论的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才质疑,让学生讨论,从而达到理解全文的目的。

  2.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臧克家的《老马》:总是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的垂下//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老马形象塑造:舍其形而传其神。诗人没有详细描写老马衰弱病残的外形,而是着重写它的命运、感受和心境,增强了老马悲剧的感染力。老马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旧中国受苦受难的农民的象征。诗人越是写出老马的忍辱负重、善良忠厚,就越能激发读者对被压迫而不深情农民的同情,激起对旧制度和剥削阶级的愤怒和诅咒。

  2.含有马的成语,如:龙马精神、鞍前马后、心猿意马、悬崖勒马、人仰马翻、伯乐相马……

  3、马在人类的历程中永远是人类的朋友;引出布封的《马》

  布封(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家。从小爱好自然科学。1933年他26岁时进入法国科学院。1739年起担任皇家花园(植物园)总管。1753年被法兰西学院接受为院士。他1748年开始写作36卷巨册的《自然史》。

  《自然史》是一部博物志,它包括《地球形成史》《动物史》《人类史》《鸟类史》《爬虫类史》《自然的分期》等几大部分,对自然界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在整个《自然史》中,上帝是不存在的,把上帝从宇宙的解释中驱逐出去,是《自然史》的一大贡献。布封的《自然史》中具有较高文学价值和艺术性的,是他对动物的描绘,在他笔下,小松鼠善良可爱,大象温和憨厚,鸽子夫妇相亲相爱,。布封还往往把动物拟人化,赋予它们以某种人格,马像英勇忠烈的战士,狗是忠心耿耿的义仆,……语言优美,又不乏艺术的形象的描绘

  二、有情朗读,整体感知(课后练习一)

  1.你认为课文写了哪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

  家马、野马或人工驯养的马、天然的马。

  2.被征服之后的马具有怎样的品格?

  ①勇毅。无论是在疆场上,还是在平时的射猎、演武、赛跑时,它们都精神抖擞、慷慨以赴,与主人同生死、共荣辱。

  ②驯良。它们不但屈从人类的操纵,还会迎合别人的心意。它们“无保留地贡献着自己”,为人类做各种服务。自由豪迈的动物,成了低眉顺目的工具,可以看作是一种悲哀的堕落。

  (马是人类的朋友,人类却不是马的朋友。人类对“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人类还用“衔铁”“马刺”“铁钉”残忍地禁锢它。更悲惨的是,许多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把马变成了自己的玩物。)共3页,当前第1页123

  3.马原本(天然野生的马)是什么样的动物呢?

  美质:它们自由自在地生活,感觉自豪而不屑于受人照顾。在大自然中“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被赋予“强壮、轻捷和遒劲”的美的品性,具有“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

  美德:天性绝不凶猛,热爱和平;它们群居行动,团结和睦;相互间没有“妒忌”,从不为己争斗。

  美貌:在所有的动物中,马“身材高大又最匀称、最优美”,有高贵姿态。

  4.作者对两种马各持什么态度?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哪些段落?

  作者同情家马,欣赏野马,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二、三自然段。

  课文是一篇介绍马的科学小品,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用文学的笔调,描绘了马在两种生存状态下的不同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的由衷赞美,对“被人养育”“经过训练”“供人驱使”的马的深刻同情。

  5.全文可分两部分,第1、2节写人类驯养的马,第3、4、5节写天然野生的马。通过对比表现了两种状态下马的`不同生存状况。

  三、问题探究

  1.如何理解“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

  首先,“教育”是拟人化用法,指人类对马的驯养。其次,“以丧失自由而开始”指马一出生就受到人的照顾,被人喂养,而不是自由自在地自己去寻找食物;“以接受束缚而告终”,包含两层含义:(1)指马被套上缰绳,披上鞍辔,戴上衔铁,钉上蹄铁;(2)指马从思想上接受服从的观念,服从成为马的天性。

  这句话概括了人类对马所做的一切,表达了作者对马的深切同情,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2.“给马戴黄金链条”等是不是对马的“侮辱”?

  讨论明确:是“侮辱”,因为这些做法使马失去了人的伙伴的平等地位,沦为人类的奴隶和玩物,马的特性丧失殆尽。精神的泯灭是最大的悲哀。

  3.找出文中对比描写的相关内容,并思考其作用。

  就全文来看,作者是将家马与野马作比,以家马的驯良来衬托野马的自由奔放,就最后一段来看,是以其它动物来衬托马的美貌。

  4.文章在写马的美貌时,与其他动物作了对比,你认为其他动物真的很丑吗?说说你的看法。

  运用对比描写,更能突出马的美貌。但作者把马与其他动物作比较时,态度是不很客观的,因为动物的外形是它们在漫长进化过程中为适应环境自行演变的结果,无所谓优劣美丑。

  5.写作方法

  ①本文运用拟人的手法来表现马,赞美马,在作者的笔下,马被赋予人格的魅力,如本来马在战场上是被迫冲腾蹿跃的,可作者写道它“喜爱”并“追求”兵器的撞击声;马是受人摆布和约束的,可作者却说它“知道克制”自己;马被驯服,这种驯服作者称之为“教育”。马在作者的笔下,具有了人一般的意志品质。它像英勇忠义的战士,又像驯服诚实的奴仆,像豪迈而犷野的游侠,又像典雅高贵的绅士。

  ②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将人工驯养的马与天然野生的马不同生存状况的对比,抒发了对驯马的同情与对野马的赞美。又如将马与驴、狮子、牛、骆驼、犀牛、鹿、象七种动物对比,从而更加突出了马的姿态高贵。

  四、拓展小结

  1.同学们,布封的笔下,马已被赋予人性的光彩,它像英勇忠义的战士,像驯服诚实的奴仆,像豪迈而犷野的游侠,又像典雅高贵的绅士。所以,与其说作者赞美野马,不如说作者赞美有着野马一般美质美德美貌的人。布封之所以将马写得栩栩如生,这正是把人的思想浸入到马身上的缘故。我们要一个做像马一样的人。

  自古文人相惜,作家梁晓声就曾写过《假如我为马》这样一篇文章,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是的,我如果在对生命形式进行选择时,我竟不幸没了做人的资格,那么,我恳求造物主赐我为一匹野马,如果我的渴望得不到更大的满足,那么就让我变成一匹野马,在行动上去追求更大的自由。”

  2.汉字中有许多以“马”为偏旁的字,找出其意义为骏马的字,越多越好

  3.收集古代与马有关的历史故事、成语或诗歌。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结合上下文辨析文中两个“抽搐”的不同含义。

  4、借助语言材料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主人公皮埃尔在生死关头,把自己以及妻子的安危置之度外,关心他人胜过自己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借助语言材料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主人公皮埃尔在生死关头,把自己以及妻子的安危置之度外,关心他人胜过自己的高贵品质。

  教学准备:

  课文朗读磁带、投影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揭示课题

  l、出示世界地图。

  (1)提问:世界上有哪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 、北冰洋)

  (2)请在世界地图上指出印度洋的位置,说说它的周围是哪几个洲。(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和非洲)

  2、板书课题:印度洋上生死夜

  (1)提问:看到这个题目,不用看课文,我们就可以知道些什么?

  (这一课题告诉我们:事情发生的地点是在印度洋上,发生的时间是在夜里,中心事件与课文中人物的生死有关)

  (2)过渡:在印度洋上到底发生了一件怎样的事情呢?让我们读读课文来了解吧。

  二、初读课文,理解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梗概

  1、各自默读课文,画出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试着想一想它们各是什么意思。

  (1)学生默读后教师出示词语:猝不及防、抽搐、泡沫、耗尽、须臾。讨论这些词语的意思。

  (2)齐读生字新词。

  2、指名朗读课文,揭示思考题:(1)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主要人物是谁?(2)简要地说说课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读后讨论上述问题,小结

  3、理清文章脉络。

  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三、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了解故事的发生、经过和结果。

  2、用钢笔描红、临写。

  3、读一读,再抄写生字词。

  第二教时

  一、复习

  l、听写词语。

  2、这篇文章可以分为哪三个部分?

  二、精读训练

  l、教师提问:第一部分也就是文章的开头,依次讲了哪些内容? (故事发生的时间、主要人物和地点)

  齐读第1自然段。

  2、默读课文第2-6自然段。

  (1)说一说,这5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①克勒松猝不及防,摔入水中,被大章鱼缠伤,皮埃尔将其夺回。

  ②克勒松急需返回港口救治,但皮埃尔发现海底即将发生地震或火山爆发。

  ③皮埃尔决定回到出事地点。

  ④皮埃尔打灯语和呼喊要求客轮掉转航向。

  ⑤客轮掉转航向,皮埃尔被客轮上的直升机救离险境。

  (2)这一部分可以分为几层?

  (分4层:第2~3自然段为第一层,写洋上遇险;其余3个自然段各为一层,写的是:两个念头—— 全力报信一一艰难脱险)

  (3)研读第一层。

  ①指名朗读第一层

  ②讨论:皮埃尔从哪些迹象意识到海底将要发生地震或火山爆发?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惟一"。(没有别的'办法,只有这一个)

  (4)研读第二层。(两个念头)

  ①皮埃尔面对这一处境,他起初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后来他作出了怎样的决定?为什么?

  指导朗读"不,我不能走!现在我可能是世界上惟一确切知晓这场海难即将发生的人。我有责任向来往船只通报这一信息",体会皮埃尔的责任心和勇气。

  ②讨论、朗读后在上表内完成有关板书(2)。

  (5)研读第三层。(全力报信)

  ①观察课文插图,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组织学生描述)

  ②朗读第5自然段。重点理解克勒松当时情况的危急以及皮埃尔的动作、心理活动和语言。

  ③教师口述:皮埃尔突然发现灯光移近的速度明显减慢了,轮船已经收到信号。

  (6)研读第四层。(艰难脱险)

  ①朗读第6自然段,思考:皮埃尔为什么不向豪华游轮打出灯语"请救救我们"?

  ②他发现她(克勒松)的躯体已经冰凉,"在亡妻的耳朵边,轻轻地说:'亲爱的,原谅我……'" 想一想:"原谅"他什么?

  ③指名读"直升机很快飞到了他们的头上"到节末,口述直升机救皮埃尔等人的情况。

  3、根据板书,简要回顾课文内容。

  三、作业

  1、阅读课文,熟记内容,为复述做好准备。

  2、预习课后作业第5题。

  第三教时

  一、继续精读训练

  指名读第三部分后,讨论: 1、皮埃尔从报纸上了解到什么消息?(海里发生地震,引起了海啸,没有人员伤亡)

  2、看到这一消息后,他说了些什么?(皮埃尔自言自语;"谢天谢地,克勒松,现在你可以安息了……

  3、从皮埃尔的这些话里,我们可以想象到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一是他在庆幸海底地震所引发的海啸没有造成船只毁坏和人员伤亡。二是他顾不上抢救妻子,义无反顾地坚守在危险地点发出海难信号,使超级豪华游轮安然脱险,妻子没有"白白付出生命的代价",她的死换来了更多人的生,如果地下有知,她也会感到欣慰)

  二、复述指导

  简要复述:

  1、要搞好复述,就要抓条理,抓重点,抓详略。

  (1)抓条理。(按照板书理解全文层次)

  (2)抓重点。(妻子克勒松的危急情况、海啸的迹象、皮埃尔的表现、豪华客轮的情况)

  (3)抓详略。(第一和第三部分略,皮埃尔的表现详)

  3、练习简要复述。复述后评议。

  三、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把《印度洋上生死夜》的故事讲给小朋友们听。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 了解“俗世奇人”——“泥人张”、“杨巴”的高超技艺及过人智慧。

  2.品味本文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3. 培养学生爱护我国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感。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预习】

  1.查找一些民间奇人的故事。

  2.预习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大家也许不会忘记那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远的故事吧。他能把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形象地再现了苏轼泛舟游赤壁的故事,奇绝!妙绝!请同学展示搜集到的民间奇人的故事说一说。(师适时点评)今天,让我们进入第20课的学习,来见识见识冯骥才先生笔下的俗世奇人。(板书课题)

  (展示教学目标)

  二、简介作者

  冯骥才,当代优秀作家、画家、文化活动家。他以写知识分子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

  他长于天津,近年来,他为保存中华民族地域文化而奔走呼号,他对天津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过抢救性考察,他写的《泥人张》也是其中的一种行动

  生字抢答 词语解释抢答,小组竞赛

  三、解题

  “俗世”是民间社会,多指下层百姓生活的民间。“奇人”是指那些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或工匠。

  《俗世奇人》是冯骥才创作的小说集。《俗世奇人》共有18篇作品,以清末民初天津卫市井生活为背景,素材均收集于长期流传津门的民间传说,每篇记述一个奇人趣事,各自独立。内容虽互不相关,但“读起来正好是天津本土的‘集体性格’”。

  四、自由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1.本文读来充满风趣,有些单口相声的味道。相信同学们都预习过了,文章主要写了哪两个人之间的故事?(泥人张和海张五之间的交锋)

  2.请以泥人张和海张五之间的交锋为中心自由朗读文章。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海张五挑衅泥人张——泥人张捏泥像还击——海张五出口讥讽——泥人张贱卖海张五)

  五、把握人物形象

  1.分析“泥人张”奇人之“奇”

  把握了文章的情节结构后,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那么,你认为奇人“泥人张”“奇”在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技艺高超、有智慧、有个性)

  (1)找出文中描写泥人张技艺高超的句子读一读。分析这些句子在描写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正面描写、侧面烘托,两者的有机结合,突出了泥人张技艺的高超,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2)文中除了描写泥人张的高超的技艺外,他的“奇特”还表现在什么地方? (他的“奇特”还表现在他他与海张五的较量的智慧,沉稳,干练,镇定自若,面对无端侮辱,他后发制人,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予以还击,一招致胜。泥人张个性内敛、不畏强权,敢于斗争,让人们在佩服他手艺的同时,更佩服他的智慧。)

  2.文中对海张五的描写也十分精彩,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外貌、语言)从文中找出描写海张五的句子,分析一下他的形象?

  (爱摆臭架子,且蛮横无理,故意挑衅,粗俗,完全一个活脱脱的地痞形象。)

  六、品味文章语言

  1.文中的语言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天津风味),幽默传神。

  (架式挺牛、撂高的、怵、赛、砍过去等汲取了方言中的精华。)

  2.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1)作者说泥人张的手艺“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这么说是不是太夸张了?你怎样理解这种夸张的作用?

  (运用强烈的夸张的手法,突出泥人张的技艺超凡绝伦,远远超出同仁中人,就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如果换成“泥人张技艺高超,众人不能相比”就过于平淡,缺乏表现力。)

  (2)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的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这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土上全找回来了。你怎样理解这句中“不停的找乐子”中的“找”?试着将它换成其他的动词,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找”体现出海张五无端挑衅,无赖的丑态;换成其他的动词“没有这种表达效果。“找”字还与后面的句子中“全找回来了”的“找”字相得益彰,还体现泥人张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机智。)

  (3)随后手一停,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起身去柜台结帐。

  (“戳”字展现了泥人张内心的愤怒、鄙夷与不屑。)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经典教案07-18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优秀语文教案 小学教案语文05-11

【精选】语文教案07-22

【经典】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精选]07-28

语文阅读教案02-20

语文的教案【推荐】03-07

语文《画》教案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