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语文教案集锦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进一步学习课文,了解课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句及其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领会课文的主题及表现主题的方法。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方法:
导析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1)生字:堡震聋授
(2)词语:风调雨顺和睦惊慌喜气洋洋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1)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2)讲述课文叙述的故事。
二、研读课文出示自制课件
1.阅读课文第1~6自然段,思考:
(1)卡卡王国的城堡上的三尊大炮,现状如何?为什么呢?
(2)三尊大炮是干什么用的?有怎样的威力?
(3)孩子们对大炮有何反应呢?
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3.全班交流,重点明确。
(1)抓住"沉默"一词,理解拟人修辞于法的运用。"风调雨顺""和睦""没有发生过战争"。(2)教师的介绍"进行战争""灾难""巨响""震得耳朵都聋了"。
(3)"脑海里赶不走大炮的影子。"
是多:14.阅读课文第7自然段至结尾,思考:
(1)卡卡国王召来波波干什么?为什么不直接把国王的意图写出来?(2)卡卡国王下了一道什么命令?居民们有什么反应?他们想些什么?(3)新年到了,卡卡国王发布了新年讲话,内容是什么?(4)新年钟声敲响后,发生了什么事情?当时的情景是怎样的?你能想象当时孩子们欢呼的情景吗?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吧!
(5)紧接着,又有什么事情发生?
(6)这个夜晚,这三尊大炮留给人们什么印象?
5.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6.全班交流,重点明确:
(1)面授自己的`意图,给人们惊喜。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作铺垫。
(2)"把城堡上的三尊大炮,掉头面向城堡的广场。""大家感到惊奇。""要发动战争?""会向老百姓开炮吗?"
(3)"我们的狂欢活动就要开始了。"
’吗?I,(的"轰隆隆",三尊大炮撒放了糖果、降落伞、鲜花。
"广场上灯火通明,孩子们尽情地欢呼着。"
(5)"传送一个好消息。"孩子们参加幸运大抽奖,幸运的孩子拿到了奖品。
(6)"难忘"。
7.学生自读第7自然段至结尾,思考:
(1)课文为什么要写第1-6自然段,可以删掉吗?
(2)"难忘的狂欢之夜,难忘的大炮"可改为"难忘的狂欢之夜和大炮"吗?
8.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9.全班交流,重点明确:(1)不可以删掉,为下文服务。与文章的第7自然段至结尾即"狂欢活动"形成对照。更鲜明地突出了大炮在和平时代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2)不可以改。两个"难忘"强调突出人们狂欢之夜的感受。
三、拓展延伸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画出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反复朗读,体会其含义。
3.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就"战争"与"和平"这一主题讲点什么呢?(引导明确: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珍情和平)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又有新的收获吧,请归纳一下,好吗?
语文教案 篇2
【单元教材简析】
本组围绕着“世界是大家的、各国人民是一家”这一主题选入了三篇讲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和一个学习园地本组围绕着,体裁多样,内容丰富,篇篇充满着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和爱意。
《太阳是大家的》以此为题,寓意“世界是大家的”,全世界孩子同在一片蓝天下,分享太阳的温暖、世界的和平和社会的安宁。
《一面五星红旗》蕴含着对爱国主义精神的赞美。课文中的我尊重、热爱国旗的表现,换来他人对“我”的尊重。
《卖木雕的少年》本文通过写“我”在非洲南部想买一个木雕,但因为过重无法购买,卖木雕的少年看“我”是中国人,特意送我一个木雕小象墩,而且不收钱的事,歌颂了少年的美好心灵和中非人民之间的深厚情意。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由一篇通讯改写而成。写的是非洲国家阿尔及利亚发生地震,中国派出了救援队帮助救灾的事。通讯是一种常用的新闻体裁,是对新闻事件、人物和各种见闻进行及时、详尽而生动的报道。它不光交代什么事,而且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情节、细节和有关环境气氛。
【单元总体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词句、会写生字词。
2、分析文章的内容,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3、感受世界人民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各国人民之间要相互关爱,世界才会更和平、稳定、发展。
【单元教学建议】
本组课文的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明白世界和平人民幸福。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通过体会重点词句来感悟课文内容。
在每课的教学末尾,可以引导学生由课文内容延伸开去,联系自己的经历过或读过的各国之间的感人故事,感悟世界和平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单元教学时间】
《太阳是大家的》2课时。
《一面五星红旗》2课时。
《卖木雕的少年》2课时。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1课时。
《语文园地》4课时。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理解、积累“企盼、油然而生、花团锦簇、美不胜收、不可名状、期期艾艾”等词语。
⑵了解海伦·凯勒的人生经历和其品质。
2、能力目标:
⑴培养同学从文中准确获取信息并进行语言概括的能力,掌握课文一体两面的思路结构。
⑵揣测文中重要语句,加深阅读体验。
⑶理解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敬爱和感激的情意。
3、德育目标:
⑴领会莎莉文老师隽永深沉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⑵学习海伦好学敏思、坚韧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
【教学重点】
研读课文,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深入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本文一体两面,既表示了富有爱心和高超教育艺术的莎莉文老师的形象,同时也展示了海伦人生起步的足迹和精神追求,文笔优美,充溢诗情画意。引导同学先通读,再有表情地朗读,准确获取信息并进行概括,从整体上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行文思路。深入研读文中细节,如与老师见面的独特心理感受,老师教授她认识事物时的喜悦心情,从认识具体事物到认识笼统事物的思维跨越等,从盲聋哑人的角度体会文中表示的生活世界。
2、质疑研讨法:
本文是一篇略读篇目。要求同学运用积累的阅读方法练习自身读文,力求能读懂、领会。诵读中主动质疑问难,师生互动交流探究文意,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扩大同学视野,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布置】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1、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2、研读探究,领会作品的人文内涵。
3、拓展延伸,激励发愤精神。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显示海伦画像)
同学们,海伦·凯勒,一位谱写出人类文明史上辉煌生命赞歌的盲聋哑人,被马克·吐温赞誉为与拿破仑并提的19世纪的了不起人物。她的传奇人生,照亮了人类精神的殿堂,向世人昭示着残疾人的尊严和伟大。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再塑生命》,去感受一个病弱生命顽强生长的足迹和引领她人生走向光明的莎莉文老师。
(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海伦·凯勒简介:
(投影)
海伦·凯勒,美国女作家、教育家。幼时患病,两耳失聪,双目失明。七岁时,安妮·莎莉文担任她的家庭教师,从此成了她的良师益友,相处达50年。在莎莉文的协助下就读于马萨诸塞州剑桥女子学校,又入剑桥的拉德克利夫学院,1904年以优异成果毕业。在大学期间写了第一本书《我生命的故事》,叙述她如何战胜病残,不只给盲人而且给不计其数的正常人带来了鼓舞。这本书被译成50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传。以后她为许多杂志撰写文章,还写了几部自传性小说,《我所生活的世界》、《从黑暗中出来》、《我的信仰》、《中流──我以后的生活》和《愿我们充溢信心》,在这些著作中,她标明黑暗与寂静并不存在,她自身也是个有理智的人。1936年莎莉文逝世,波丽·汤普逊接替,也成了她的亲密朋友。凯勒后来成了卓越的.社会改革家,她到美国各地,到欧洲、亚洲发扮演说,为盲人和聋哑人的教育筹集资金。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又访问多所医院,慰问失明的士兵。她的精神受到人们的敬重。1964年被授予美国公民最高的荣誉──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又被推选为世界十名杰出妇女之一。著名的传记作家范怀克·布鲁克斯为她写了传记。
(选自《世界文学家大辞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三、朗读,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带,同学听读,初步感知文意。疏解下列词语:
(投影)
企盼:盼望。
迁徙(xǐ):迁移。
繁衍(yǎn):逐渐增多或增广。
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发生。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形象。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期期艾艾(ài):形容口吃。西汉周昌口吃,往往连声“期期”。三国魏邓艾口吃,往往连声“艾艾”。
2、同学自由诵读,理解课文描述的生活世界:
体会莎莉文这位富有爱心的教师形象以和她高超的教育艺术。带着下列问题,从文中筛选信息并进行语言概括:
⑴莎莉文是怎样教育“我”认识具体事物的?试举例说明。
⑵莎莉文又是怎样逐步引导“我”认识笼统事物的?试以“爱”为例具体说明。
⑶莎莉文走进海伦的生活后,她的生活起了怎样的变化?可根据下列例句,用一个比喻写出来。
莎莉文老师的到来,就像为我打开了一扇厚重的大门,把我从黑暗中引向光明。
⑷幼年的海伦得病致残以后,愚昧而又乖戾,但后来却成为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大同学。这个“再塑生命”奇迹的发明,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莎莉文老师隽永深沉的爱心和科学的教育方法结出的硕果。文中作者是怎样表达自身的感情的?
同学考虑后回答,教师提示:
⑴文中写莎莉文老师教海伦认识事物的文字很多,如莎莉文作为一个陌生人第一次搂抱她,有意识地给她玩具,教她拼写“doll”。最后,让海伦一只手接触水流,在海伦另一只手手心写出“水(water)”这个字,使海伦领悟到“水”这个字指的是流过手上的凉凉的东西。从此,海伦开始大量认识具体事物。
教师提供旁证史料,协助同学理解文意。如莎莉文在和人通信中提到她与众不同的教育方法。“我们经常在旷野中进行活动。什么词需要用就教什么词。当某一行动需要用上某一词的时候教给她,她很少会忘记。当某一行动需要用某一短语或句子去叙述的时候,她学这个短语或句子就像学一个单词那么容易。显然地,当小朋友们在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中间走动时学习语言效果特别快。他们学会了词语,同时也学到了知识。一进教室,他们就不再是戏剧主角,他们呆坐着看老师动嘴讲这讲那。这不能引起他们的求知。消极被动不能刺激起兴趣和精力。小朋友们都热心学习他们想知道的东西,而对你要他们知道的东西则不感兴趣。”莎莉文正是用这种方法教给了海伦与世界沟通的技巧。
⑵莎莉文老师主要用情感体验法引导海伦感受领悟“爱”的情感的。文中莎莉文不只极其艺术地解释了爱,而且让海伦体验了爱,懂得了爱,唤醒了爱。当“我”摘了紫罗兰送给她时,莎莉文立即予以感情的回报;当“我”不愿意接受他人亲吻的表达时,她用胳膊轻轻搂着“我”,并在“我”手上拼写出“我爱海伦”几个字。当“我”问“爱是什么”时,莎莉文“把我搂得更紧了”,“用手指着我的心说:‘爱在这里。’”莎莉文通过对“爱”的研讨,进一步开发海伦的思维、智慧和心灵世界。莎莉文对“爱”的解释具体形象,深刻的内涵与小朋友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
⑶莎莉文启开了海伦智慧和情感的大门,让海伦获得了生命的意识和感情,拥有了求知的美妙的感受。莎莉文老师引导海伦走进自然、亲近自然,在与自然的相处中感受自然的伟大和世界的美好。她还引导海伦从“能触摸的东西”中获得思维的提升,“领悟到笼统的概念”。是莎莉文老师再塑了海伦的生命。
⑷课文开头写道:“老师安妮·莎莉文来到我家的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联系文题,这句话的含意也就是说,莎莉文老师到来的这一天,是“我”生命的重新开始,甚至,作者把莎莉文称之为再塑生命的人。在作者的心目中莎莉文老师就是光明的使者,她到来时作者这样描述自身的心情感受:“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恰恰正在此时,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课文更多地还是通过写莎莉文老师对“我”的理解、关爱、教育的具体言行,来表达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敬重之情。
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倾诉了她对生活的礼赞。其中假定自身获得视力后第一天凝视莎莉文的情节就充沛表示了她的感念和尊敬。文中说:
啊,假如我有三天视力的话,我该看些什么东西呢?
第一天,我要看到那些好心的、温和的、友好的、使我的生活变得有价值的人们。首先,我想长时间地凝视着我亲爱的教师安妮·莎莉文·麦西夫人的脸,当我还在孩稚时,她就来到我家,是她给我打开了外部世界。我不只要看她的脸部的轮廓,为了将她牢牢地放进我的记忆,还要仔细研究那张脸,并从中找出同情的温柔和耐心的生动的形迹,她就是靠温柔与耐心来完成教育我的困难任务。我要从她的眼睛里看出那使她能坚定地面对困难的坚强毅力和她那经常向我显示出的对于人类的同情心。
3、海伦能走出黑暗,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莎莉文老师是光明的引领者,但同时也是海伦自身努力的结果。课文展示了儿时海伦的性格特点和人生起步的足迹。请同学通读全文,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说说海伦性格中的特点:
同学回答,教师归结:
文中的“我”是个好学、聪明、坚毅而情感丰富的女孩。海伦在学习过程中,表示出极强的求知欲、极高的悟性和敏感而丰富的心灵。她不单是用触觉感知事物,更是用心灵体验事物,在求知中获得一种幸福的体验。文章在春光中,她热切体察和探索大自然的奥妙。当掌握了语言的钥匙之后,她运用于生活,寻求进一步的理解,如对“爱”的执著探求。联系全文内容看,好学、坚毅、敏察、极高的悟性以和丰富的情感是海伦的突出特点。
四、深层研读,体察文意
1、课文文笔优美,充溢诗情画意。请同学再读全文,品评并积累文中优美而精警的语句:
同学品评、积累的语句可能有:
⑴“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小心翼翼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心儿怦怦直跳,唯恐发生意外。”十分形象地展示了坠入黑暗而寂静世界的海伦的心灵历程。
⑵“我又获得了一种新的知识──大自然有时也会向她的儿女开战,在她那温柔美丽的外表下面还隐藏着利爪哩!”与自然的相处中感受自然的严厉、暴躁的一面,以“利爪”形象说出。
⑶“我感觉到有无数无形的线条正穿越在我和其他人的心灵中间”,作者在执著痴想后体悟到的“爱”的情感。
2、合作研讨:
⑴指名同学感情诵读课文10~12语段。作者为什么说井房的经历“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快乐和自由”。
⑵文题“再塑生命”从字面意思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文中它的深刻含意是什么?
同学小组合作交流,教师点拨:
⑴海伦一岁半时,突患急性脑充血,连日的高烧使她昏迷不醒。当她苏醒过来,就失去了常人生来具有的视觉和听觉,甚至无法用嘴说出自身的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心愿。从此,她坠入了黑暗而寂静的世界,陷进了痛苦的深渊。由于对外部世界无从知晓,脾气也变得古怪,动辄大发雷霆。她经常扑倒在地上,发出阵阵尖叫;起床后拒不洗脸;吃饭时调皮捣蛋,关于小时候的这段经历,海伦写道:那时,我仿佛感到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地抓着。于是,拼命想挣脱这种束缚。井房的经历,不只让海伦懂得“水”这个字表达的具体内容──作者写出了她当时的恍然大悟──“水”这个字,就是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这是海伦首次获得了事物的概念,这是思维的一次飞跃。所以,作者充溢深情地说:“井房的经历使我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啊!原来宇宙万物都各有名称,每个名称都能启发我新的思想。我开始以充溢新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样东西。回到屋里,碰到的东西似乎都有了生命。我想起了那个被我摔坏的洋娃娃,摸索着来到炉子跟前,捡起碎片,想把它们拼凑起来,但怎么也拼不好。想起刚才的所作所为,我悔恨莫和,两眼浸满了泪水,这是生平第一次。”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简析
这课文围绕单元主题“植物”,向学生介绍了昙花是一种常在夜晚开花的珍贵奇特的花,让学生增长知识,培养学生从小喜欢花草树木,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设计理念
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认识昙花,理解成语“昙花一现”的意思,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读有所感,学有所得。以一带多,拓展阅读,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目标
1.了解昙花的样子和特点,从小培养学生喜欢花草树木,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本课10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认识文中10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昙花一现”的意思,并学会运用“昙花一现”这一成语。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课件:各种各样的昙花)屏幕上的花很美,但这种花可是轻易看不到的,知道这是什么花吗?有个成语叫昙花一现,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让我们走进《快乐读书屋》去看看昙花有什么特点。(板书课题)
(导入设计让学生从一开始就见到昙花,具体、真切地体会到昙花的美,进而产生了解昙花的兴趣。)
二、初读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熟读展示。指名读课文,读后简单概括课文内容。(板书:夜间开花花期短四五个小时昙花一现)
(本课文幅短,句子简练,学生很容易读的熟练,所以直接让学生展示读文,没有难度,符合学习规律。)
三、精读探究
1.请同学们细读课文,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学习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确定学习目标。
(1)昙花为什么和别的花不一样,只在夜间开放呢?
(2)开放的昙花有什么特点?昙花的美丽,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3)“昙花一现”是什么意思?你能举例说明身边昙花一现的事例吗?
2.分组汇报。
(让学生自主提问,合作释疑,培养学生初步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树立自信心,进一步感受阅读的快乐。能提出问题的学生对问题的答案已经心里有数了,经过讨论,其他没想到这些问题的学生也可以对有更深刻的认识。上面问题中学生没提出来的问题,由教师以疑问的形式提出来,集体思考解答。)
四、检查识字
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不会的字看看课文中的带有这个字的句子,多读几遍。
五、拓展延伸
1.你还了解哪些花的知识?课后通过查阅书籍、上多了解一些。
2.指导阅读《小学语文阅读资源(注音版)》中的课文。
(1)读《奇妙的植物》。
①自由读文。
②同桌说一说你喜欢的一种植物。
③读读你最喜欢的一节。
(2)读一读《美丽的荷叶》。
①自由读文,说出植物叶子的特点。
②同桌互读课文。
(3)课外阅读《诗二首》。
(将课外阅读引进课堂,再由课内引向课外,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开扩学生的视野。)
板书设计
昙花
夜间开花
花期短昙花一现
(黑龙江省萝北县第一小学张丽萍)
语文教案 篇5
一、【注音朗读】参看课文脚注(或查词典),给文中陌生词语注音。之后,有节奏地朗读全文。
二、【初步感知】朗读之后,合上书,在此书写:
读完本文,我感知到作者在借登山的事引出关于成功的条件的思考
三、【标题解读】我这样理解本文的标题:
是关于游山的记叙文。通过对登山活动的回忆,感悟、阐发某些人生真理。
四、【批注理解】请给本文作批注式的理解。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命名)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正音)(说明)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前洞)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后洞)(说明)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进洞)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出洞)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后悔)(游山经过)(记叙)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观游所得在深思)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奇观在险远,有志方可至)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无力不至)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无物相之不至)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有力不至可讥,尽志不至无悔)此余之所得也!(成功的条件在于有志、有力、有物,我有力、有物但没意志,故而有悔)(议论)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治学应深思慎取)(议论)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游人及写作时间)(说明)
五、【主旨确证】通过以上理解分析,本文的主旨,可以这样综合、概括:
本文通过一次登山活动,感悟到成功的.条件在于自身意志、力量及外物相助,三者缺一不可;同时反思到,自己的失败在于意志薄弱、追随大流。
六、【内容审美】你觉得本文所表现的内容美在哪里?
本文内容美在:1、从日常生活小事中,感悟、发现到关于成功的普遍道理,折射出作者思维的高妙、深刻;2、强烈的自省、批判的科学意识,折射出作者心思的认真与严谨。
七、【形式审美】你觉得本文写得漂亮么?为什么?
本文写得漂亮,因为:1、以小见大,因事见理,使文章平易生动,而又不失高妙和深刻;2、记叙、议论、说明等表达方式兼备,使文章脉络清楚、思想突出、科学理性。
八、【文本与文本】阅读下面的信息,并回答问题。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王安石作为改革家的素养在《游褒禅山记》中有没有体现?请说明。
《游褒禅山记》中倡导的深思慎取的科学理性精神以及极尽意志、不随大流的行事方式,都是改革家素养的体现。深思可发现积弊;慎取可避免主观;极尽意志,方可推陈;不随大流才能出新。
九、【文本与生活】思考并回答:我是否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是人云亦云,不太爱深思;也经常随大流,不愿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价值观?举例说明。
对于我来说,在人情礼节上,不愿得罪人,多是随大流。比方说,请客送礼,我心里极其厌恶这种习俗,但还是不得不掏腰包,并不情愿地赴宴。但是,在学术、专业及工作上,不会人云亦云,也不会随大流,而是喜欢实验、探索。
十、【妙句品仿】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以上文段分析了登山成功的三个条件:意志、力量和外物。请你大约仿照上面的句式,分析“大树生长的条件”。
示例:
世上茂盛、苍翠的大树,参天蔽日,人们往往仰观赞叹,但非有阳光不能生长。有阳光日日照耀,但没有足够的水源,也不能生长。有阳光照耀,而又有水源不断供给,若没有坚实的土壤让其扎根,也不能生长也。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经典教案07-18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10-10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优秀语文教案 小学教案语文05-11
语文《氓》教案02-23
语文教案01-28
关于语文的教案02-04
语文园教案02-04
语文《景阳冈》教案02-09
语文草原教案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