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词语超市:复习巩固5个会认词,7个会写词。
2.金钥匙:让学生初步懂得从人物言行、打扮和旁人的感想、评价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3.灯谜:猜灯谜,体会其中的乐趣。
4.古文诵读:诵读古文,体会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5.语文生活:组织“古代作品中的人物”交流会,开阔视野,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6.习作:在交流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通过人物的言行、打扮和旁人的评价来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词语超市部分:多种形式练读会认词,练写会写词。
金钥匙部分:中国古代小说和戏剧都十分重视人物第一次登场亮相,通过外貌、打扮等描写初步显示人物性格特点,给人初次相见即不易忘怀的印象。课文《红楼梦》描写王熙凤出场的地方,就非常成功。它的成功在哪里呢?
二、品读句子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王熙凤出场时说话的句子。
(1)指名朗读,分组读,全班读。
(2)指名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教师小结:出场描写,“未写其形,先闻其声”。王熙凤一出场,立即引起黛玉的特殊感觉,再用他人的恭肃严整加以反衬,王熙凤那泼辣的形象显得格外突出。
2.再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王熙凤出场时打扮的句子。
(1)指名朗读,分组读,全班读。
(2)指名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教师小结:肖像描写,写出了一个容貌美丽、衣着华贵的贵族少妇的形象。
3.再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旁人对王熙凤的感想和评价的句子。
(1)指名朗读,分组读,全班读。
(2)指名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教师小结:贾母和黛玉对王熙凤的感想和评价是对王熙凤这个人物的侧面描写,通过这样的细节描写,一个爽快、泼辣的女子形象跃然纸上。
三、巩固练习
1.从下列命题中任选一个,写一段文字。要求:写一个人;安排适当的`场合让人物登场亮相,通过人物说话、打扮和旁人的感想、评价初步显示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点。
①我的老师②我的同学③我的亲属④我的邻居
2.课外阅读《红楼梦》。
第二课时
一、灯谜
1.自由朗读谜语,注意把字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2.分组讨论它的象征意义,并猜猜谜底。
3.在小组内说说它们的趣味性。
4.请学生说出自己积累的灯谜,让同学猜。
5.教师鼓励学生平时多积累一些灯谜,作文时恰当应用。
二、古文诵读
1.自由朗读古文,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注意停顿。
2.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感悟、体验?
3.全班交流。
4.组内互背。
5.全班齐背。
三、作业:背诵古文
第三课时
一、谈话导入
古代作品为我们刻画了许许多多生动鲜明的人物,如《景阳冈》中勇武过人的武松,《草船借箭》中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西游记》中天不怕地不怕的孙悟空、憨厚又懒惰的猪八戒,他们一定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组织一次读书交流会,向大家介绍你熟悉的古代作品中的人物。
二、指导交流
1.说说你准备介绍哪个人物?
2.你介绍的这个人物有什么特点?
3.你对这个人物的态度怎样?
4.你准备向大家介绍他什么事迹?
5.小组交流。
6.全班评议。
三、指导写作
1.学生读习作提示,掌握习作要点。
2.学生独立习作,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3.习作展示、评议、修改。
4.把修改好的习作读给同桌听,进一步完善修改。
四、作业:把修改好的习作抄到作文本上
语文教案 篇2
【掉进童心里的金钱──乐趣无穷】
师:有一种东西是谁也离不了的,尤其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衣食住行,离开它寸步难行,这种东西就是……”
生齐:钱!
板书:
金钱
师(环顾同学):你喜欢金钱么?
(教室里立即活跃起来。)
生:我喜欢金钱,因为有了钱可以给我买很多好衣服,让我更漂亮!
生:我喜欢金钱,有了钱我可以买很多玩具!
生:我喜欢金钱,因为有了钱我们可以买很多书,让自己变成一个有知识的人,一个高雅的人!
生:我喜欢金钱,因为有了钱我们可以住最漂亮的房子,还可以让我们到世界各地去开眼界!”
师:对呀,周游列国的滋味那才叫美呢!
(老师做出一副向往的样子,教室里又是一片笑声。)
【品味魔法的力量──初识魔力】
师:看来同学们都比较喜欢钱,这节课我们更深一步地走近它,去感受感受它身上的一种力量。
(把题目补充完整,指名读。)
师:(若有所思地)我好像听出来了,大家在读题目的时候都在强调一个字──
生齐:魔!
师:魔,可以组成什么词?
(教室里小手如林:“魔术” “魔法” “魔鬼” “妖魔鬼怪” “魔杖”……)
师:妖──魔──鬼──怪,哪一部电影里特别多?
生齐:西游记!
师:妖魔鬼怪和我们普通人的区别是什么?
生:长的奇形怪状,青面獠牙,有的还是红头发。
生:他们会很多魔法,比如,会吞云吐雾。
生:会腾云驾雾,会呼风唤雨。
生:会上天入地,来无影去无踪。
师:对,像这样普通人不具备的力量就叫它魔力!
【上帝与魔鬼的游戏──感受金钱的魔力】
师:但是,金钱不是妖魔鬼怪,它身上怎么会具有魔力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研究。同学们都读课文了,这篇文章中有几个人物?他们分别是什么身份?”
生:有作者!
生:不是作者,作者是马克·吐温,只能说是‘我’。
师:对,作者马克吐温是美国著名的作家,这篇文章选自他的小说《百万英镑》,文中的我叫“亚当斯”。
生:还有托德和老板。‘我’是顾客,托德是成衣店的伙计,老板是成衣店的老板。
师:他们三个在金钱的魔力下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请大家再读读课文,完成你手中的作业。
出示:
因为没有钱,我_______,托德_______,老板_____
__;因为有了钱,托德_______,老板_______,我__
_____。
(学生读书,填写,然后交流汇报。)
生:因为没有钱,我很胆怯,托德看不起我,老板对我不理不睬;因为有了钱,托德见到我眉开眼笑,老板对我应勤招待,我很自信地走出成衣店。
生:因为没有钱,我被别人看不起,托德一脸刻薄的表情对我,老板根本就不屑于走出来;因为有了钱,托德殷勤的招待,老板亲自给我找衣服量尺寸,我像上帝一样,得到了最好的服务。
生:因为没有钱,我被人当作乞丐,托德恨不得把我赶出去,老板不出来见我;因为有了钱,托德马上由刻薄变得热情,老板更是殷勤的招待我并把我送出门,我心中很快乐。
师:同样的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表述出同样的答案,同学们真了不起,我知道这些感受是不会凭空得来的。你们都是从哪些语段中得出的呢?
生:我从第一段“我等候着,一直等到他把手头的事办完,他才领着我到后面的一个房间去,取出一堆人家不肯要的衣服,选了一件最蹩脚的给我。”读出了“我”走进成衣店的时候很胆怯。我们平时都知道,顾客是上帝,当我们要去买一件衣服时,服务员都是把最好的衣服给我们,唯恐我们不买,可是托德拿出来的是最蹩脚的,可见托德看不起我,这是对我的侮辱,但“我”没有挑剔,虽然不合身,因为是新的,所以就想买下来。可见,我在托德面前小心翼翼。
师:他有一句话说得很好:顾客是上帝。
板书:
上帝
上帝在自己的下人、自己的奴仆面前的态度应该是──
生:说话做事理直气壮。
生:说什么仆人就要听什么。
生:说话应该是傲慢的。
师:至少不会像“我”一样说──
生读:请你们通融通融,让我过几天再来付钱吧。我身边没有带着零钱哩。
(生读的声音很高亢,一副理直气壮的神情。)
师:胆怯啊,你什么时候胆怯过?胆怯的时候你怎么做?
生:妈妈让我给生人说话的时候我胆怯,胆怯的时候我的声音很小,好像只能让我自己知道。
生:我办了错事,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我的心里像小兔子一样跳得厉害,我把头低下来,看着自己的脚,说话有点结结巴巴。
生:我胆怯的时候喜欢那脚踢东西,不管有没有东西可踢。
师:是啊,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胆怯的时候,虽然不知道“我”在说话的时候是不是和这位同学一样会用脚踢东西,但我们知道他的声音──
生:一定是很低的。
师:他的语气也许是──
生:很不自信。
生:结结巴巴。
师:好了,再读读“我”的话。体会体会。
学生读,指名读,不少同学读得结结巴巴,言谈之间显得局促不安。
师:面对着胆怯的、局促不安的我,托德呢?
生:傲慢。
生:刻薄。
生:十分看不起我。
生读。
读中出示:
那个家伙摆出一副非常刻薄的嘴脸,说道:“啊,是么?哼,当然我也料到了你没有带零钱。我看像你这样的阔人是只会带大票子的。”
师:读着这段话,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一个瘦瘦的男人,斜眼看着“我”,一脸的不屑,还故意拖着长声,尤其是最后一句明显的带着数落的讽刺的语气。生读。
(掌声。)
(一些同学不由自主在模仿。)
师:其实啊,同一句话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读法,而且能表达出同样的意思,比如,“啊”这个字,要想表达讽刺就有很多种读法,大家试试。
(教室里立即“啊”成一片。有的同学还在尝试不同的读法。)
师:其他句子也是一样的,读书就要读出自己的特点。谁再来试试,让大家感受到这就是托德。
(学生又读,每人都有不同的`读法。)
师:这我就有点想不明白了,刚才这位同学还说“顾客是上帝”──
生:现在托德把“我”看成是乞丐了。
生:那里还是上帝啊,托德只想抓紧时间把“我”赶走,他看到的不是上帝是魔鬼。
师:是乞丐,是魔鬼。上帝变成了魔鬼。同学们,现在你最想了解什么?
板书:
魔鬼
生:是什么让“我”由上帝变成了魔鬼?
生:“我”到底穷到什么程度?让托德这样的生意人把他看成魔鬼?
生:“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师:谁读过《百万英镑》这篇小说?来给大家介绍介绍?
(没有人举手。)
师:我给大家带来了一段描述,我们不妨来读读。
出示片:
二十七岁那年,我正给旧金山的一个矿业经济人打工……
……我喜欢弄条小船到海湾里去消磨这些时光。有一天,我胆子太大了,结果把小船远远驶进了大海。夜幕降临,当我几乎绝望的时候,一艘开往伦敦的双桅帆船搭救了我。漫漫的旅途风狂雨暴,他们不要我的船钱,干普通水手的活,用这个办法抵账。到伦敦上岸的时候,我破衣烂衫,兜里只剩了一块钱。连吃带住,我用这一块钱顶了二十四个小时。再往后的二十四个小时里,我就饥肠辘辘,无处栖身了。
第二天上午大约十点钟光景,我饿着肚子正沿波特兰大道往前蹭。这时候,一个保姆领着孩子路过,那孩子把手上刚咬了一口的大个儿甜梨扔进了下水道。不用说,我停了下来,满含欲望的眼光罩住了那个脏兮兮的宝物儿。我口水直淌,肚子里都伸出手来,全心全意地乞求这个宝贝儿。可是,只要我刚一动弹,想去拣梨,总有哪一双过路的火眼金睛明察秋毫。我自然又站得直直的,没事人一样,好像从来就没在那个烂梨身上打过主意。这出戏演了一回又一回,我就是得不着那个梨。我受尽煎熬,……
师: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描述这时的“我”,你怎么说?
生:饥寒交迫、身无分文、形如乞丐、饥肠辘辘、穷困潦倒……
师:托德的眼睛多犀利啊,他一眼就看出了“我”的处境,说不定,在“我”等他招呼的时候他的脑子中已经转了无数圈,我听到了,他在心中说──
生:哪里来一个穷人,还进我们店买衣服,哼,也不照照镜子看看自己能不能买得起。
生:真倒霉,怎么这样的人来买衣服?我不能卖给他,他一定付不起钱!
生:对,我不理睬他,让他自己没趣走开。
生:我得给他看最难看的衣服,对他说最难听的话,把他赶走!
师:所以,他才摆出一副刻薄的嘴脸,说──(齐读托德的话)
师:谁能有一句话把黑板上得来两个词联系起来?
(上帝、魔鬼)
生:因为没有钱,我从上帝变成魔鬼。
生:金钱把上帝变成魔鬼。
生:金钱具有魔力,能把上帝变成魔鬼。
师:但是,当我把钱递过去,托德的那张脸啊,马上发生了变化,我相信这张脸的变化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那就拿起书,一起读──(生读)
师:用一个词或一句话形容一下托德的表情。
生踊跃:眉开眼笑、笑容满面、笑容灿烂、笑得合不拢嘴……
师:同样是写笑,我们平时都怎么写?
生: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生:笑得脸上开了花。
生:笑得脸像一个红苹果。
师:马克吐温先生怎么写的呢?(生读)发现什么了么?
生:马克吐温写笑是抓住皱纹来写的,有折纹,有皱纹,有螺旋纹。让我们读者感觉到有点可怕。
生:虽然是在笑,但我们感觉笑得一点也不好看,很滑稽。
生:让人讨厌。
师:你们的意思是──
生:没见过这么写笑的。
生:感觉写得很与众不同。
生:从笑中就能感受到这个人很狡猾。
师:我想,“狡猾”如果换成“奸猾”也许会更准确。我明白了,你们觉得抓住皱纹写的方法很妙,是么?其实,还有更妙的地方呢!看看这是什么?(出示熔岩图片)这就是火山喷发后平地上凝结起来的熔岩。仔细看看它有什么特点,记在心里。再往下读读课文,相信你能发现更妙的地方。
生:“当他向那张钞票瞟了一眼的时候,这个笑容马上牢牢地凝结起来了,变得毫无光彩,恰像你所看到的维苏威火山边上那些小块平地上凝固起来的波状的、满是蛆虫似的一片一片的熔岩一般。”这句话写得妙。凝结起来的熔岩十分难看,如果一个人的脸是那个样子,也很难看。
生:读了这句话,想到刚才看到的凝结起来的熔岩,有折、有皱,看着就让人难受。
生:而且还爬满蛆虫,让人恶心。
(学生边说边作出厌恶的神情。)
生:想起来就让我浑身发抖。
生:好恐怖的一张脸!
师:同一张脸,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引起变化的根源是什么?
生齐:钱!
师:现在你最想知道的是什么?
生:这是一张多大的钞票?
生:为什么这张钱能让托德出现这么大的变化?
师:我们就来看看这是一张怎样的钞票。小说中告诉我们这张钞票是“一百万英镑”。英镑是目前国际上流通的最大的货币单位,与人民币之间的汇率是多少呢?我查了一下20xx年8月24日外汇牌价:
出示:
100英镑=1501.3人民币
师:如果不考虑贬值问题,两百多年前的一百万英镑相当于今天的一千五百万人民币。
(学生惊叹。)
师:百万英镑在十九世纪初(1800年)是个什么概念呢?我查到了十九世纪中期,也就是比小说所写年代晚50年,大约是1850年左右英国的平均工资,当时人均月收入72英镑,年薪约860英镑,那么,百万英镑应该是一个人多少年的工资呢?同学们不妨算一算。
(学生紧张的计算,然后窃窃私语,很多孩子不相信的样子。)
生:1000多年。
师:也就是说一个人从生下来就开始拿工资也要工作十个世纪还要多才能换来这一张钞票。所以,在托德的眼睛里,这简直是一张天文数字的钞票啊,难怪他在接钞票时──,(读)在看清数字时,这个笑容──(读)
师:老板呢?他看到这张钞票的表现又是什么呢?
生读。
生:我看到了一个惊喜过度的老板。“他望了一眼,吹了一声轻快的口哨。”人一般情况下只有很高兴的时候才吹口哨,老板也算是一个有身份的人,他吹口哨说明得意忘形了。
师:是啊,英国是一个很注意绅士风度的国家,等意忘形了。
生:我看到了一个场面:老板钻进衣服堆里,一件一件衣服被他扔到地下,满地都是,他一边扔一边自言自语地说话。
师:是“我”的出现让老板高兴么?
生:不是,是那张钞票让老板高兴。
师:其实,他看到的那里是一张钞票啊,它通过钞票看到了很多很多……
生:他仿佛看到,别人的钞票在哗哗哗源源不断地流向自己的衣兜。
生:他仿佛看到天上在下着金钱,他就坐在钱堆上,金钱堆满了整间屋子。
生:他仿佛看到自己也成了富人,开着奔驰,住在最高级的宾馆酒店,全英国的人都尊敬他,见到他都脱帽行礼。
生:他仿佛看到自己开着私人飞机在周游世界,还来到了我们中国。
师:是啊,在老板的眼睛里,他看到的已经不是一张钞票了,而是自己美好的未来;“我”也不是身无分文的流浪汉了,而是能够给自己带来钱财的百万富翁了!所以,老板的话说得那么好听。自己读读体会体会老板会怎么说这番话。
(生自由读。指名读。)
生:“把这么一套不像样子的衣服卖给一位脾气特别的百万富翁!托德简直是傻瓜──天生的傻瓜,老是干出这样类事情。把每一个大阔佬都从这儿撵跑了,因为他分不清一位百万富翁和一个流浪汉,老是没有这个眼光。”
(生读得很平淡。)
师:从老板这几句话你读出什么呢?
生:我感觉到他在埋怨托德,说他没有眼光。
生:我感觉到老板对托德的表现很气愤。
生:我感到他是在通过埋怨托德讨好“我”,他怕“我”走掉,不在这里做衣服。
师:是啊,所以他说这几句话一定是什么语气?
生:气愤。
生:生气。
(再指名读。几个同学都能比较好的表达出老板的心理以后,继续往下读。)
生:“啊,我要找的那一套在这儿哩。请您把您身上那些东西脱下来吧,先生,把它丢到火里去吧。请您赏脸把这件衬衫穿上,还有这套衣服,正合适,好极了──又素净,又讲究,又雅致,简直就像个公爵穿得那么考究。”……
(学生读得比较慢,但是语气很高兴。)
师:同学们都读一读这三句话,体会体会每句话说的是什么,品味一下老板是怎么说的。
(学生读体会。)
生:第一句告诉我们老板终于找到这件衣服了,他一定特别高兴。
生:从前面看他在一大堆衣服里翻找,可见找得很困难,现在终于找到了,所以,应该是喜出望外更恰当。
师:让我们感受到你的喜出望外。
(学生示范读──再读。)
生:第二句中用了“请”、“您”,感受到老板是很有礼貌的说话,恭恭敬敬。
师:或者说──毕恭毕敬。还体会到什么呢?(学生在思考)同学们,建议大家把二三句连起来读一读,同样是说衣服,老板的用词有什么差别?从中你又能体会到什么?
生:老板说自己手中找到的衣服是“衣服”,但说“我”身上穿的衣服是“东西”。
师:你对语言真敏感,不同的词语就表达着不同的情感。我相信你也能体会出来。
生:第二句要点厌恶,第三句才是真正的毕恭毕敬。
生:虽然都是毕恭毕敬,但第二句把衣服说成“东西”,我可以想到他很厌恶这些“东西”,所以,语气也许是毕恭毕敬的,但脸上可能带着看不起的样子。
生:我想,他说这些话的时候也许语速很快。
师:在你们交流的过程中我明白了老板是这样说的──
(生读,再读。然后继续往下读。)
生“……不过那都没有问题,我们不能叫一切事情老照我们……我是说,老照他们……哈!裤子没有毛病,非常合您的身,先生,真是妙不可言,再穿上背心,啊哈,又很合适!再穿上上衣──我的天!您瞧吧!真是十全十美──全身都好!我一辈子还没有缝过这么得意的衣服呢。”
(掌声。)
师:大家把掌声送给你了!我还想问你一个问题,你觉得这里两处省略号表示什么?
生(想了想):好像应该是吞吞吐吐。
生:他不知道怎么说才好。
师:是的,读书的时候标点符号是不能忽略的,它能够表达出一个人的想法情感态度等许多东西。这几句话里还有一个标点符号用的特别多。
生:感叹号!
师:再读读这几句话,体会体会。
师:真是一个热情的老板!我刚刚对这一套衣服表示满意,他马上说──
生(齐):“您说得对,先生……喂,托德,把本子和笔拿来,快写。腿长三十二……”
师:可是当我说,除非你能无限期地等我付钱,他又马上说──
生(齐):“无限期!这几个字还不够劲,先生,还不够劲。您的说永远永远──那才对哩……”
师:有没有你没想到的地方?
生:老板竟然说可以永远永远等我付钱,商人是赚钱的,他怎么会允许赊账呢?还是永远?
生:因为,他知道这个人是百万富翁,有的是钱,只不过现在没有零钱,所以,他才敢说永远,答应无限期。
生:老板其实不是真的允许他永远不用付钱,只不过是用这种方法把“我”变成这里的常客。
生:我不明白,这个人既然是一个身无分文的人,怎么又会是一个百万富翁?
师:同学们说得好!你问得也好。其实,当看到“我”真的没钱的时候老板真的允许“我”无限期付款么?还有大家都关心的这张钞票是怎么来的呢?同学们下课后找到《百万英镑》这篇小说读一读就知道了。且不管以后怎么发展,也不管钞票的来历,我们只看现在,现在在老板的眼睛里,“我”还是魔鬼么?
生:不是,是上帝。
师:是啊,没有钱,我从上帝变成魔鬼,有了钱,我由立即由魔鬼变成上帝。
【超越金钱的魔力──亲近价值的灵魂】
师:金钱的魔力就这么大,几百年前莎士比亚就曾经这样说过──
“金子,只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美的,错的变对的,卑贱变成高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
──莎士比亚
生读。
师: 威士布鲁克·贝格勒对金钱也有一段精彩的描述:
“金钱仅仅是一些贝壳或者一些金属圆盘,或者是一些小纸片,本来是不具备什么价值的。人的心灵和精神是金钱不能买到的。但是对于大多数没有钱的人来说,他们却无法记住这个最简单的道理。当一个人一败涂地而流浪街头,无法找到工作的时候,从他那下垂的肩膀、戴帽的姿态、走路的眼神,就能看出他的精神有了某些变化。他在正常有职业的人之中,总是很自卑,总是陷在一种消极的情调中。”
师:其实金钱的魔力还远不止这些,再看看我们的社会,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家的繁荣和强大都离不开钱的支撑。既然金钱的力量这么大,是不是一切都可以用金钱买来?
生:纯真的友情金钱买不来。
生:一个人的健康和生命金钱买不来。
生:一个人的知识金钱买不来。
生:家庭的幸福,好的学习成绩金钱买不来。
生:智慧是不能用金钱来买的。
师:学到这里,我相信同学们对金钱一定有了自己的认识,把你的认识写下来吧,一会我们来交流。
生:金钱是一张具有魔力的纸,他能把一个人送进监牢,也能让一个人变得高贵,追求金钱是我们的一个目标,但不是唯一的目标。
生: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钱是一把人生天平,善待金钱就是善待自己。
生:钱有的时候是魔鬼,有的时候是天使,可以让你一夜致富,也可以让你走向邪路。
生:一个人华丽的外表可以用金钱买来,然而金钱买不来纯洁的心灵。
生:钱会让我们从井底之蛙变成在知识海洋飞翔的雄鹰,但是钱也使无数儒雅的身影走向犯罪。所以,钱是身外之物,不是我们的人生目标。
生: 前无非就是一张纸片,唯一和别的纸片不同的是上面印了图案和数字,但是有的人却为他奋斗一生,有的甚至丢了生命。
生:不是一切都能用金钱买来,也不是一切都能用金钱衡量,珍惜我们的友谊、生命和幸福,那是金钱所不能买到的。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你们的感想也带给我不少启发。谢谢你们。下课。
【《金钱的魔力》结尾二】
说明:
《金钱的魔力》在以后的执教中各环节都发生了变化,其中变化最大的是结尾。因时间关系,没时间全部整理,所以,就借原来的树枝,开出一朵小花,把结尾整理出来贴在原帖的后面。朋友们莫怪!
师:再读读这几句话,体会体会。
师:真是一个热情的老板!我刚刚对这一套衣服表示满意,他马上说──
生(齐):“您说得对,先生……喂,托德,把本子和笔拿来,快写。腿长三十二……”
师:可是当我说,除非你能无限期地等我付钱,他又马上说──
生(齐):“无限期!这几个字还不够劲,先生,还不够劲。您的说永远永远──那才对哩……”
师:有没有你没想到的地方?
生:老板竟然说可以永远永远等我付钱,商人是赚钱的,他怎么会允许赊账呢?还是永远?
生:因为,他知道这个人是百万富翁,有的是钱,只不过现在没有零钱,所以,他才敢说永远,答应无限期。
生:老板其实不是真的允许他永远不用付钱,只不过是用这种方法把“我”变成这里的常客。
师:是的,当作者出门的时候,老板这个殷勤呢──
生读文章最后一段。
师:(如释重负的)终于可以告别这个成衣店和这个“热情”的老板了!“我”要走了!
师:(猛然想起似的)同学们,我很想知道,“我”是怎么走出这个成衣店的呢?
生:一定是大摇大摆,趾高气扬地走出去的。
生:我想,他穿着笔挺的西服,戴着高档的礼貌,气昂昂地走出去了。
生:他一定像一个王爷一样,神气十足地走了出去。
师:(频频点头,微笑着)还记得“我”是怎么进来的么?
生:“我”进来的时候穿着破烂的衣服,很胆怯。
生:我对那个怠慢我的伙计还得说“请您通融通融”。
师:是啊,在这一出一进的时间呢,就发生了这么巨大的变化。(神秘地)“我”是越走越远了,店门口会是一幅什么画面呢?
生:我走出很远了,老板还满脸堆着笑,对着我摇手,扯着嗓子喊:“再见了先生,再见了!再来呀!”
生:所有的伙计都跟着老板送了出来,他们的身体向着我走去的方向90度鞠躬,脸上都在想托德一样笑着,笑容凝固在脸上了,好像怎么也收不回去了。
生:所有的人都伸长脖子高举着手臂对着我的背影喊再见。
生:作者的背影看不见了,老板一下子就跳了起来,说:“天啊!百万富翁!天啊!它在我们这里做衣服……”
(同学们大笑。)
师:我想同学们一定还记得我刚进来的时候他们的态度。
(学生举手,但老师没有找同学发言。)
师:我相信大家忘不了!知道么?态度的变化决定着他们身分的变化,没有钱的时候我是……
(我拖长声音,但是并不往下说,而是用眼睛在同学们脸上搜索着。)
生:没有钱的时候,“我”是乞丐。托德和老板是上帝一样趾高气扬。
板书:
乞丐上帝
师:有钱的时候就变了……
(同学们受到了启发,纷纷举手。)
生:有钱的时候“我”从乞丐变回到上帝,而老板他们变成了仆人。
板书:
上帝仆人
师:引发他们的变化的根源是──
生:钱!
板书:
钱
【超越金钱的魔力──亲近价值的灵魂】
师:是啊,在老板和托德他们的眼睛中,谁有钱谁就是上帝,所以,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
生:(异口同声)赚钱!
师:是的,老板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赚钱。(不解的)可是,你们说,老板想赚钱,这错了么?
生:没有错。不赚钱他们就不能过好好生活。
生:不赚钱他的这个店就会关门。
生:不赚钱他也就会吃不饱穿不暖了。
生:不赚钱他的孩子也许连学都上不起。
师:(依然不解)听同学们这样说,好像老板和托德做得不错啊,那你为什么这么讨厌他们呢?
生:他赚钱是不错,但不应该以衣取人。
生:他们不应该看见穷人就讽刺挖苦,看见富人叫像看到了老爷。
生:我讨厌他们看见钱以后巨大的变化,拖德的笑,老板的热情都让我感到很丑陋。
生:拖德的笑让我想想就恶心。
师:我知道同学们还有很多话想说,我也知道,这篇课文会带给我们很多思考,如果你愿意,课下把你的思考记录下来吧,一句话,一段话都可以,先和同学交流交流,再把大家的认识汇总起来,并署上每个人的名字珍藏起来,也许在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以后的某一天,你们中的人会再一次看到它,到那时,我相信,你们依然会为今天的发现而鼓掌!下课。
语文教案 篇3
一。 教学目的
1。 认识本课1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 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记住要求会写的字,感知汉字的形体美。
3。 初步认识反义词,体会反义词意义上的相反或相对,主动积累词语。
二。教学重点
通过读课文认识15个生字,会写8个字。
三。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什么是反义词、积累反义词。
四。 教学准备
教师:1。生字卡片
2。大小差别较大的纸(课间发给学生,同方的一大一小)
3。美丽的苹果树(每个苹果上都写上要认识的字,共15个)
学生:课外收集本课以外的反义词,制成卡片。
五。教学过程:(本课用两课时进行教学,本课时为第一课时)
一。观察比较,激趣导入
1。教师拿出黑白相对的纸,提问:孩子们,你发现老师手中的纸有什么不同吗?引导学生说出“黑——白”,教师板书在黑板一角。然后请孩子们拿出老师课前发给的纸,同桌比较,看看两张纸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发现“大——小”并板书。
2。教师小结:像“大——小、黑——白”这样的一对对词,反映了事物的两个对立面,意思相对或相反,我们把这样的'一组词叫做反义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反义词歌。
二。初读课文,认字识词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一对对反义词,并把自己勾出的这些反义词多读几遍。
2。小组合作:交流自己刚才找到的反义词,小组成员共同努力,把字音读准,并找出值得注意读音的生字并作上记号。
3。教师检查小组学习情况
(1)汇报找到的反义词组(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将带拼音的反义词组帖在黑板上)
(2)指名读
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引导说出“仔”是平舌音,“深”是翘舌音、前鼻韵,并多读几遍,记住它们。
(3)开火车读、齐读
4。互动合作,强化认识
(1)指名和老师对着读
(2)同桌对读,加深记忆
5。小组比赛读,读后师生共议,评出最佳小组,送予流动红旗。让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6。师生合作做反义词“对对子”的游戏,边说边拍手。
三。摘苹果游戏,进一步检查落实对生字的认识
教师出示美丽的苹果树,请学生来摘。来摘苹果的同学必须告诉大家你摘到的是什么字,对于不会的或没有读正确的,师生共同纠正。尽可能让多数学生感受都“丰收”的喜悦。
四。感悟字义,说用结合
学生再读反义词歌,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对反义词练习说话,先在小组内说,再全班交流,说评结合,加深理解。
五。拓展延伸,实践迁移
1。看图说反义词
2。交流课前找到的反义词,并选择几个写在课后的田字格里。
语文教案 篇4
【《断章》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了解诗歌解读“诗无达诂”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
2、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质疑的学习习惯,锻炼交流、表达能力;
2、 理解并分析短诗的主旨;
(二)过程与方法
1、诗歌鉴赏教学按“初步感知——合作探究——互动交流——拓展升华”的过程进行;
2、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朗读,分析意象特征,在交流讨论中理解诗歌主旨。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真、善、美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关注自我、关注生活、关心人民的意识和情感。
【教学重、难点】
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分析诗歌主旨,写鉴赏性小短文。
【教学设想】
布置同学预习五首短诗,并让同学挑选一首诗写了一点鉴赏性评论。从同学课前预习作业情况看,多数同学对于这五首诗的主旨把握均较为准确,也存在多种解读,最大问题在于许多同学在阐述诗歌主旨的解读过程时,表述还欠严密,赏析时还不能做到有理有据。因而,在组长汇报本组讨论情况时,须特别强调在陈述本组观点之后需阐明这些观点是如何得出的,可允许组员补充说明,共同完成任务。
【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入
我国古代诗论中有所谓“诗无达诂”论,(“达诂”的意思是确切的解释或理解)认为不同和读者对于同一作品往往有不同的理解。西方也有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个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因此在文学阅读过程中特别强调读者参与。这些说法都说明了在文艺鉴赏中存在着理解和审美的差异性,即不同的鉴赏者对同一作品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二、解读《断章》
1、介绍作家作品:
卞之琳(1910—20xx),祖籍江苏溧水,生于江苏海门。诗人、学者。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就学期间曾师从徐志摩,深受赏识,徐志摩不仅将卞之琳的诗歌在其编辑的《诗刊》上发表,还请沈从文先生写题记。因为这段经历,卞之琳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此外,在这一时期,卞之琳与何其芳、李广田还合出过一本名为《汉园集》的诗集,因此三人又被合称为汉园三诗人。以后,卞之琳担任了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务,是莎士比亚和英诗翻译名家。主要作品有:《汉园集》《雕虫纪历》《十年诗草》《人与诗:忆旧说新山山水水》《小说片断》《莎士比亚悲剧四种》《英国诗选》等。
卞之琳于20世纪30年代出现于诗坛,受过“新月派”的影响,但他更醉心于法国象征派,并且善于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诗精巧玲珑,联想丰富,跳跃性强,尤其注意理智化、戏剧化和哲理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的内容并进一步挖掘出常人意料不到的深刻内涵,诗意偏于晦涩深曲,冷僻奇兀,耐人寻味。诗人主张“未经过艺术过程者不能成为艺术品,我们相信内容与外形不可分离”。卞之琳创作态度严谨,孜孜不倦地探索“艺术过程”中的转化与表现,即使对新诗的外部形式也刻意追求变化和创新,更不用说在诗的意象、内容方面。有些诗作被译成多种文字,并成为海外学者专题研究的对象。在半个多世纪中,诗人坚持不懈地进行诗歌创作和理论研究,成功地实验和引进了西方多种现代诗歌形式,对中国象征主义、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景观,有着很大的`启蒙意义和重要的贡献,并取得了相当的艺术成就。
2、整体把握
卞之琳是30年代现代诗派的重要诗人,《断章》写于1935年,是卞之琳的代表作。这首诗虽只短短4行,却试图用简明的意象阐释深刻的道理。诗人通过对“风景”的刹那间感悟,涉及了“相对性”的哲理命题。“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而相对于楼上的人来说,桥上的“你”就是他们眼中的风景,他们“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而相对于梦见“你”的人来说,“你”则像窗外的明月一样,“装饰”了他们的“梦”。
这首诗从字面上看非常简单,好像看一遍就懂了。但看完后又觉得不全懂,似乎简单的字眼里藏着很深的道理。学者、翻译家李健吾认为,这首诗是在“装饰”两个字上做文章,暗示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蕴含着无奈的悲哀。卞之琳本人却不以为然,他说:“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又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这样看来,诗人的主要意图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如此抽象的哲理,却能通过这样一首极其短小、通俗易懂、画面鲜明的小诗表现出来,其高超的表现技巧令人佩服。
三、问题探究:
1、《断章》一诗中,诗人是怎样用形象的画面来阐释抽象的哲理的?
《断章》的4行诗,是4个形象的画面。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表面似乎互不相关,“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却在看风景时发生了联系。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耐人寻味。它阐释了诗人心中思考的“事物的息息相关”的抽象哲理。
2、有人说《断章》是一首情诗,还有人说它是一首哲理诗,你说呢?
关于《断章》这首诗的旨意,历来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桥头的“你”在白天是楼上人心目中的风景,在夜晚是楼上人梦中的“装饰”。一个是白天夜晚都在关注着、想念着心中的人;另一个是被别人深爱着,自己却没有感觉。诗人自己说他的意思着重在“相对”上。他通过对自己刹那间感触的描述,巧妙地融入了他多年来的哲学深思:在同一时空中,作为主体的人或物,有可能变成客体,客体又可能变成主体。原来,《断章》的深刻哲理,就是通过两幅生动、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出来的,需要读者加上自己的人生感悟才能理解。而自己的理解就是一种创造。
3、 这是我中学时代很喜欢的两首诗,当我读着《断章》和《错误》时,这两首诗就在眼前晃着,同学们能不能说一说其中的原由?
明确:阅读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很相似。(可就诗意与同学简单进行交流)
教师点拨:读诗若能抓住诗中意象进行联想和想象,就能较准确地把握作者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了。
4、品读《断章》,讨论小结:从字面上看,《断章》极其短小,好像看一遍就懂,又似乎觉得简单的字眼里蕴藏着很深的道理。仔细品味,你认为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5、学生分组讨论,力求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1)请组长汇报本组解读《断章》的总体情况;
4、课件展示学术界对《断章》的几种解读;
教师可提供几组有关《断章》诗意的资料:
A)学者、翻译家李健吾先生认为,这首诗在“装饰”两字上做文章,诗面呈浮的是不在意,暗地里却埋着说不尽的悲哀——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
B)评论家章亚昕认为,《断章》写了一位绝代佳人。诗人不去说“你”如何美,而是去叙述她如何成为如痴如醉的审美对象、“风景”的一部分,而是去描写她如何成为日思夜想的恋爱对象、“梦”中的花朵。不写她的外貌,而写她引起的痴情,就能造成抒情的内在,意味的微妙。(诗人臧克家也有同感)
C)《断章》这首小诗,诗人回忆它的创作过程说:“此四行无意中得之,原拟足成一首完整的诗,接着感到说完了,也无需多说,可独立成篇,故名《断章》。”“写于一九三五年十月,触景生情,储藏在记忆中,当还远远早于这个日期”。“这是抒情诗,当然说是情诗也可以,但决不是自己对什么人表达思慕之情,而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意味进一步体会,也就会超出一对男女相互关系的意义。”
小结:优秀诗作的深层意蕴是不可穷尽的,就像一道包含有无穷解的方程一样,具有多个层面,不同层面之间又互相交织与折射,从而使诗歌衍生出不同的含义来。不同的读者读同一首诗,由于生活环境、文化传统、艺术观念、鉴赏心境等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审美期待,产生全然不同的发现。(教师要抓住“你”“风景”“明月”“梦”几个意象作适当的补充。)
6、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当场背诵。
四、拓展延伸
补充余光中《连环》一诗,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诗无达诂、个性化解读这种阅读特点。
连环——仿卞之琳诗意
余光中
你站在桥头看落日 /落日却回顾 /回顾着远楼 /有人在楼头正念你
你站在桥头看明月 /明月却俯望/俯望着远窗 /有人在窗口正梦你
【教学总结】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首只有四行的小诗可以算作卞之琳的代表作之一,题目叫《断章》。这原本是他一首长诗里的四句,因不甚满意,便删去了其他诗句,只保留了这四句,我认为删得确实妙。
这首诗清新质朴、寓含哲理,睿思藏于字句之间,是典型的朦胧是。“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你眼前是否闪过一个镜头:你站在桥头凝望着远处秀美的风景,而同样在楼上看风景的人也将你纳入这窗外的景色之中,陶醉在风景中的你不知你也成了别人的风景。作者正是用这样一个具体的意象,道出了抽象的哲理。其实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类似的位置,物与我,我与他,他与你之间都有着内在的关系,每个人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我们在被别人影响,也同样影响着别人,就像那看风景的人会成为风景,谁知道那位楼上看风景的人会不会成为另一个看风景人的风景呢?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两句用了两个“装饰”,点出了“你”为止的变化。当你望着窗边皎洁的明月含着甜甜的笑进入梦乡时,你不会知道,也许一个陌生人在梦中梦到了你,你装饰了他的梦。这节可以看作与上一节不相承接,各自成章,但它们表达了同样的道理,通过位置的变换对比和两幅充满诗意的图画,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
一直很喜欢《断章》,含蓄的字句中渗透着深刻的哲理,正因为如此,它才会有很强的生命力,不会像一些华丽而空洞的诗篇被历史遗弃。
静静地看风景,静静地让自己成为别人的风景,不也很快乐吗?
倚在窗前看风景,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看风景的女孩突然抬头,目光似乎与我对视,这一刻心中滑过一丝感动。《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据说作品是一首长诗断章,朦胧的诗就是有这样的魅力,短短几行明白易懂,而读者却在其中获得极其丰富复杂的感受。
在我看来断章是一种状态也可以是一种态度。有的人断章取义,对事物无法洞悉全部,得出以偏概全的`结论,这种状态通常让人觉得可笑,而另一种断章则有一种欲说还休的美感,类似“难得糊涂”“不求甚解”的境界。前者多少有些功利色彩,所以会大作深究盲目总结,而后者显示悠然超脱。生活不是作学术研究,可以用定律公式推出个子丑卯,试问世间人,世间事无穷无尽,变换莫测,有什么能够真真却却明明白白地剖析清楚呢?所谓“剪不断,理还乱,”所以用断章的态度面对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智慧。
断章不是不让人逃避现实,而是让人看清这个世界,培养一种良心的心态。有些事已经发生,断章最美好的部分,把它深埋记忆,有些事正在发生,断章最当下的部分,脚踏实地,坦然面对。有些事将要发生,断章最积极的部分,把它当成指引前的灯塔……甚至一片云一滴水一只蚂蚁都能让我们断章,去捉最细微的那丝触动,感受最美的绽放。
“ 任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在苍茫的世界里我们何其渺小,面对生活,太纯粹的清醒有时难免疲惫与徒劳,于是只得断章,断章身边匆匆走过的身影,断章眼前的风景,断章远方若隐若现的未来,断章这个世界,断章着我们自己。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明月装饰了别人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不必追问,无须深究,只是此刻,就很美。
论诗者大都把卞之琳的《断章》看作是一首意蕴艰深的哲理诗,其实作为言情诗来读,诗味才足呢!那优美如画的意境,那浓郁隽永的情思,那把玩不尽的戏味,那独出机杼的题旨,细细品来,的确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用第一人称对人说话的写作方法,分析关键语句的含义,体会“走路”和“生活”的内在联系,感悟文章的主题思想。
2、激励学生要不畏艰险,以极大的勇气和毅力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教学重点:
1、结合自己学步时的真实的体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2、感悟勇敢地、脚踏实地地实地走好人生旅途的哲理。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你的生活从此开始有了全新的内容和意义”“你要勇敢地走,脚踏实地地走。”
教学准备:
婴儿学步的图片及课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1、(音乐响起)师叙述:时光飞逝,转眼同学们就要小学毕业了,回顾这十多年你们走过的每一步,就好似一曲曲动听的歌,那份快乐时时洋溢在心头。今天让我们一同回到呀呀学语,蹒跚学步的时候吧!
2、齐读课题。
二、合作交流
1、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出示生字词:检查读音。
三、品读体验
1、课文围绕着一个什么事情来写的?(儿子学走路)同学们你们是什么时候学会走路的呢?当时你父母的心情是怎样的?最难忘的场景是什么?生充分说。
2、、勾划出与你学步时的情景相似的句子。
3、、将“你”改成“我”,以“小时候,我是这样学步的……”句式开头,自己读一读。进行交流,要求学生以朗读的语气表示,真实的体验配以完美的句子。
4、、自己当时的心理感受如何(自豪、兴奋、勇敢、新奇、坚持不懈……)师相机板书,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呢?然后请生用体会到的语气再读给同桌听。
5、、欣赏婴儿学步的图片,思考:从婴儿的学步中,你体会到什么?再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儿子,完成填空:你咧开嘴笑了,似乎在说:“()”。看看课件中,父母的表情,体会到父母看到儿子会走路的既兴奋又紧张的心情。再想一想:儿子会走什么样的路?体会孩子学步的艰辛。
过渡:无论是怎样的路,儿子都在大胆地走。面对如此优秀的儿女,父母的感受又会如何呢?请用波浪线勾画描写父母关爱孩子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句子并批注体会到的父母的心情。(课件出示学习步骤:找句子、划词语、读一读、写心情、读出情。)
汇报:
(一)体会父母的惊喜与担忧之情。(读句子——说体会——再读)
(1)儿子,你居然会走路了!我和你母亲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天。母亲偶一回头,突然……
抓“居然”“永远不会”体会父母非常惊喜。除了惊喜更多的是什么心情?(担忧)
(2)当你母亲冲过去一把将你抱起来时,你却挣扎着拼命要下地。
抓住“冲过去”体会母亲对孩子的关心与爱护。(师补充举例:自己孩子没有学步的照片)
(3)儿子,你不会想到,在你学步的路上,处处潜伏着危险。
抓“处处潜伏着危险”,想象会有哪些危险呢?体会父亲对孩子的担忧与无微不至的关心。
(4)我们在你身后,眼看着你一头撞到花坛边的铁栏杆上,心如刀割……
体会出父母的`心痛和爱。5自然段描写很详细,我们来体会学步要付出的艰辛和代价。拓展将来会有哪些艰辛,然后体会:人生之路不易,它远比学走路艰难千万倍,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5)但愿你不要失去刚学步时的那份勇气。
(人生之路远比学步艰难,需要付出勇气和毅力。这是父母的担心和企盼。给孩子提醒:人生之路,曲折坎坷,不要因为跌倒就失去刚开始的那份热情和勇气。)
过渡:孩子的学步让做父母的无比惊喜与担忧,充满浓浓的爱。从文中作者对自己有这样一个儿子自豪的话语中,我们还能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由衷的赞美。请找找表达父母赞美之情的语句。
(二)体会父母的赞美与期望之情。
1、你似乎对平坦的路不感兴趣,哪里高低不平,哪里杂草丛生,哪里有水洼泥泞,你就爱往哪里走。只要不摔倒,你总是乐此不疲。(重点理解:乐此不疲。即:形容人对某件事情非常喜欢不顾身体疲倦。赞美儿子的勇敢)有感情地读。
2、你的生活从此有了全新的内容和意义。理解“全新的内容”和“全新的意义”分别指什么?(内容:从无法支撑小小的身躯到能独立行走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重大的飞跃,从此能独立行走到他想到的地方,是非常奇妙与美好的感觉。同时也预示出未来人生的曲折,这也是“走路”与“生活”的内在联系。意义:从此踏上人生之路。)
用关联词连接“不但……而且……”再读该段落。
3、师说:有一次摔得最严重,留下了学步的代价和纪念。父亲虽心疼,但仍寄予儿子什么?是啊,期望。期望儿子怎样?引读课文六自然段。(师板书:勇敢地走,脚踏实地地走):理解:脚踏实地。即:做事踏实,不虚浮。充分谈出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说说你打算怎样走未来的人生之路。
4、师小结:
人生只有学步,才能迈步,直至成长。在作者眼中,儿子学步的意义就在于他开始迈上了漫长的人生之旅。因此,父母会惊喜、赞美、还有担忧和期望。
四、巩固延伸
1、面对父母的一片深情和良苦用心,你想说什么,在“我的视角”里写几句。指名说。
2、师总结: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由稚嫩到成熟的过程,从幼儿时期迈开艰难的第一步起,就开始了我们人生的漫长旅途。这最初的几步,涵盖着父母的欣喜与担忧,这最初的几步,饱含着父母对我们的美好期望与祝愿,这最初的几步,对于我们来说有非常重要的人生意义!人生道路是坎坷的,我们应该鼓励自己像学步那样有冲劲、有勇气、有信心,勇敢地走,脚踏实地地走。同学们让我们拿出百倍的勇气与信心迎接人生的考验与挑战吧!《学步》父母对儿女人生之路的期望,希望儿女战胜困难,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板书设计:
学步
第二人称亲切感人
细致描写情景生动
恰当议论揭示哲理
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时,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行探究,自我体验。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歌的大意,通过熟读成诵,体会诗句的含义,让学生感悟到“我们在路上”会遇到各种困难、艰险、挫折、失败以及毫不畏惧的顽强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