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8-16 07:35:21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通用3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3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通用3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导入

  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中有四颗璀璨的明珠,“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到了宋代,词进入繁盛时期,并且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艺术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就是柳永。

  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来欣赏柳永和他的代表作《雨霖铃》。

  二、 通过朗诵,整体感知。

  词是极具音乐性的诗体,在古代是用来传唱的。现在虽然乐谱已失,但我们可以通过另外一种方式来体会并且传达词的情感——朗诵。

  自由朗读。要求:读出你对词的感受。

  学生读——学生评价

  这首词写的是什么?(感受;原因)——————和心上人离别的伤感。

  用词当中的一句话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三、 通过讨论,具体分析。

  词人是如何来写离别情的呢?(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讨论)

  (用语言表达你的看法。)

  (一) 典型环境

  写景。

  写了什么景,传达了什么情感。(请举例说明)——还有哪些景,投影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学生回答,并补充。

  提示:寒蝉——什么时候的蝉?为何不是夏天?叫声如何?

  初秋,生命将终时的寒蝉的凄凉叫声。

  长亭——是什么地方?

  分别的地方;“长亭外,古道边”;是分手处,伤心地。

  骤雨——词人希望这样吗?

  难受,雨天留人日,雨停得启程去远方,不得不分别。

  (想象画面)在一个清秋的傍晚,大雨刚刚停歇,耳畔是寒蝉凄凉的叫声,面对着长亭古道,一对相爱的人就要离别了。

  你体会到了什么情感?——用你低沉的声音为大家演绎一下。——评价,指导。

  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学生回答。

  提示:“念”——想象之景。虚实相生。

  景象——浩渺的江面,沉沉的暮霭,空阔的楚天。

  “阔”“舒”——对比《水调歌头游泳》“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这里是空阔,使人感到惆怅忧伤。

  情——是和情人离别的久远,是前途的'暗淡。

  你体会到了什么情感?——用你轻柔的声音为我们演绎一下。——评价,指导。凄切中有苍茫。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生回答。

  提示:杨柳——谐音“留”。古人折柳相送表示离别难舍。“昔我往矣,杨柳依依”;《送元二使安西》(高考之后)

  晓风——什么时候的风?感受?秋日拂晓的风是微凉的。心境更凉。

  残月——

  酒醒——因愁而喝酒,酒醒却更添愁绪。“借酒消愁愁更愁”。

  你体会到了什么情感?——用你粗壮的声音为我们演绎一下——评价,指导。(似乎有体会)

  4、小结:柳永通过选取典型的景物——寒蝉、长亭……,无一不在烘托、渲染离别的伤感之情。没有一个字写情,却又无处不再写情。这种表现手法我们称——情景交融。

  5、拓展延伸——柳永《蝶恋花》(投影);杜甫《旅夜抒怀》

  问题:描绘了什么图画?表达了什么情感?

  (二) 典型细节

  提示:如果我要用一幅画来展现男女主人公的离别,你觉得给这幅画旁配上哪两句诗最好呢?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此句甚妙,妙在何处?(讨论)

  提示:执手——为什么不是拥抱?手连着心。爱情的美不是“我爱你”,而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泪眼——有泪,但又没有哭出来?

  竟——说明想不想哭?为什么想哭却没有哭出来?

  伤心到极处,没有办法哭出。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是离别悲痛心情的再现。是一种内敛的情感表达,是婉约。

  总结:作者选取了离别时典型的细节——执手、泪眼、饮酒……来展现离别的伤感。

  谁朗诵?要求:效果要好。

  (三) 齐读。

  我一直在思考,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评判我们是否已经真正报我了一篇文学作品。我觉得大家可以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在读文学作品的时候,我们的心是不是和作者的心以同一个频率在跳动,我是否被感动了。你感动了没有?(感动了)

  一起朗诵,用声音来传达感受。

  理解后的朗诵真的不一样啊。

  四、比较不同。

  柳永和苏轼开辟了词的豪放和婉约两种不同的风格。

  如果我请你从他们的词中各选一句来表现他们各自的风格,选哪两句?

  “大江东去”

  “杨柳岸晓风残月”

语文教案 篇2

  《烛之武退秦师》是记述行人辞令的散文。该文形象鲜明,语言优美,层次分明、组织严密,说理透彻、逻辑有力,是《左传》乃至中国文学史一篇优秀范文,入选全日制高中必修课程。高中语文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我们来看看下文。

  【教材分析】《烛之武退秦师》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中“寻觅文言津梁”专题“因声求气”板块的一篇讲读课文。本专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觅得文言文的津梁,汲取古代经典的智慧,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丰富其精神世界。本板块的教学必须以“读”为重点,以“读”为主线,以“读”为主要的手段,要读出文言文的特点、气韵和魅力。

  课文安排在专题首位,是因为内容情节相对简单,但是又涉及秦、晋、郑三国历史上的恩怨和古代官职、人称以及外交辞令,更涉及到许多古今异义的词语,所以扫除文言字词障碍是理解文章逻辑美和语言美的前提。

  【学情分析】“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古人总结的读书方法,但是现在的学生普遍不会读或者读不好文言文。因而,本文的教学,教师必须保证学生的诵读时间,指导诵读的方法,切实使学生了解文言文诵读的要求、特点和方法。

  关于文言文内容理解,学生经过初中三年和高中一年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利用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疏通简易文言文的能力,教师要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加强对文章思想情感的理解,避免逐字逐句式枯燥的讲解。

  【设计思想】《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叙事文章,有叙述,有描写,以人物的对话为主,有多种语气的表达,因而我在设计此篇课文时注要采用诵读法,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同时,在掌握重点文言句式和字词的基础上,通过问题设置将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结果以及烛之武的形象特点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了解劝谏艺术。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左传》及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言句式及实虚词,了解文言文诵读的基本方法;

  3、分析人物(烛之武)形象。

  【过程与方法】

  1、以诵读为手段,以问题为线索,梳理文章脉络;

  2、探究烛之武退秦师的原因;

  3、了解劝谏艺术的现实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烛之武临危受命,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学会如何与人交流、沟通。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英雄在人们心目中是伟大的,他们为民排忧,替国解难,殚精竭虑,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今有之,古亦有之。春秋时期郑国的烛之武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借选自《左转》的这篇历史散文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一起去学习他的说话艺术。

  题目中的“退”是使动用法,“师”解释为军队。

  【设计意图】利用阅读期待,激发学生急于阅读的兴趣。

  二、检查预习

  引导学生质疑,对课文中难以理解的字词解难。

  【设计意图】通过质疑,了解学生预习情况,把握学生学习能力。通过强调文中重点实虚词,疏通课文内容,提高学生文言文理解能力。

  二、了解《左转》

  《左传》是我国第一步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多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生动,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设计意图】文科生对于文学常识的学习需要落实到每节课,每篇课文中。

  三、把握文章脉络

  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请大家再次速读课文,回答问题。

  (一)烛之武是在怎样的背景下退秦师的?齐读第一自然段。

  ①其无力于晋:郑国曾经对晋文公无礼

  ②且贰于楚也: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国

  投影:补充故事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郑国没有以礼相待;而是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楚国大败。

  (二)一言使国兴,一语使国亡,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的呢?生读第三自然段。

  ①郑既知亡郑——避其锐气。

  理解:烛之武似乎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这自然会使秦伯放下戒备之心,愿

  意听他把话说完,从而为进一步打动秦伯提供了可能。

  ②邻之厚,君之薄也。——阐明利害。

  理解:秦、郑相距遥远,晋、郑确是近邻,因此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对秦国不但无利益可言,反而因“邻之厚”而“君之薄”。烛之武这两句话的目的是阐明利害,委婉而谨慎地动摇秦君。

  ③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以利相诱。

  理解:以利益引诱秦伯,说明保存郑国对秦国可能有种种好处。当然,获得这些好处的前提就是要秦国放弃进攻郑国。

  ④君之所知也——以史为例。

  理解:在一番拉拢利诱之后,烛之武察言观色,又不失时机地从两国的历史关系上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

  ⑤何厌之有?不厥秦,将焉取之?——推测未来。

  理解:从历史讲到现实,进而推测未来,烛之武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推测其灭郑之后必定要进犯秦国。烛之武**裸地挑破秦晋关系,可以读得慷慨一些。

  诵读指导:这段话说的委婉谨慎,但又有着很强的内在逻辑力量,诵读时要注意说话的口吻,口气不可太强,更不能咄咄逼人,但又不能软弱无力。

  文言实虚词:①越国以鄙远。②敢以烦执事③焉用亡邻以陪邻?④何厌之有?⑤舍郑以为东道主⑥行李之往来⑦既东封郑⑧唯君图之

  齐读第三自然段。

  【设计意图】本段的`古今异义词语较多,重点讲解利于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三)烛之武退秦师的结果如何?

  ①秦国悦,与郑人盟。

  ②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③晋文公: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④吾其还也。

  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诵读指导:此段以整句为主,思维严密,表现出晋侯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

  断,要读得沉稳自如。

  自由诵读课文一、三、四自然段。

  【设计意图】以上教学环节,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课文和寻找关键词句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

  (四)烛之武究竟是个怎样的人?他是自告奋勇要求去劝退秦师的吗?

  ①佚之狐:“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侧面描写)从佚之狐口中我们得知,烛之武的能言善辩、才华横溢早已闻名郑国。

  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吗,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业已。”(语言描写)有满腹委屈和牢骚,不过牢骚发泄后又义无反顾地奔赴敌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知难而退的勇士。

  ③巧妙地掌握秦伯的心理,一番话便说服了秦伯,说明烛之武是个不卑不亢、机警善辩的外交家。

  ④之所以能够抓住秦伯要害,是因为他对郑国这样一个小国的地位、力量以及兵临城下的局势了如指掌,说明烛之武还是个审时度势、统观全局的政治家。

  诵读指导:烛之武满腹牢骚,郑伯情真意切,读这段话时虚词是关键。

  【设计意图】此环节目的在于总结人物形象特征,对人物塑造方法的把握。

  (五)烛之武为什么会成功?除了他自身的机智、善辩这些主观原因还有那些客观原因?

  ①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的伯乐。

  ②郑伯——善于纳谏、勇于自责。“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作为一国之君,能主动自责,可见其肚量和情真意切。况且郑伯不止于自责,还能指明郑国灭亡的后果。诚意和透彻的分析终于打动了烛之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③“无礼于晋”、“贰于楚”之事也是小事,晋郑间并无深仇大恨,且与秦关系不大,所以危急情形尚可缓和。

  ④两军分兵驻扎,使郑有机会单独接触秦君。

  (六)内容小结

  全文以“退秦师”为中心,从秦晋围郑开始,到秦晋退兵作结,塑造了烛之武有勇有谋、能言善辩、审时度势的形象。

  再次自由诵读全文。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筛选课文中有用的信息,并发挥想象,加深对烛之武形象的理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避免按课文顺序讲解的枯燥沉闷。

  四、合作探究

  1、古话说:伴君如伴虎。披“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大勇,而作为君王更需要虚心采纳方可成就伟业,你还知道哪些善谏忠臣和善纳明君?

  ①邹忌与齐威王:齐王接受邹忌的进谏,听取群臣的意见,于是有“战胜于朝廷”的美谈。

  ②触龙与赵太后:触龙抓住赵太后爱子之心,将心比心、动之以情、申明大义,最终解开太后心结。

  ③魏征与唐太宗:唐太宗“夫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今魏征殁,朕失一鉴矣。”

  ④管仲与齐桓公:齐桓公豁达大度,不但没有治管仲的罪,还任命他为相,后来齐国日益强大。

  2、劝谏艺术对于现代人有怎样的意义?

  ①理解对方感受,委婉对话,有效沟通;

  ②倾听别人意见,完善自我,提高修养;

  【设计意图】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关注,鼓励学生更好地把理论用于实践。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了解了烛之武退秦师的相关内容,感受烛之武的勇敢、机智和善辩,这种委婉劝说的艺术在今天仍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我们还应学会倾听和交流,唯有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六、布置作业

  整理课文中文言句式和实虚词。

  七、板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语文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本单元文化主题是“感悟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本次阅读链接以“妙语连珠”为题,围绕汉语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熟语”分别编排了“谚语”“歇后语”“惯用语”三个板块的内容,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这三种熟语都是固定词语,是汉语中的精华,是汉语中特殊的一种语言现象,在对话和写作中恰到好处地使用熟语,可以使语言简洁生动,形象风趣,意蕴丰厚。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春天到了什么时候播种什么作物,老百姓有他们自己的节令安排,听一听:“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芒种芒种,不可强种。”“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种荞麦。”老师祝福大家学习进步,“芝麻开花——节节高。”讽刺有些人愚笨“十窍开了九窍。”形容某些人的文章繁琐冗长,像“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

  听了刚才这些话语,你有怎样的`感受?

  (这些语言,简洁生动,形象风趣。)

  今天,我们就走进“阅读链接”:妙语连珠

  二、解题

  1、谁知道“妙语连珠”的意思?(连珠:像珠子那样连在一起,多而丰富。)

  2、课文中的“妙语”指哪些内容?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呢?

  三、学生通读全文,完成上面的思考题。

  四、学习文本。

  (一)学习第一板块。

  1、默读“谚语”部分,了解什么是谚语,谚语有什么特点?教材中编排的几句谚语,对你有什么启示?

  2、交流。

  3、展示自己积累的谚语,丰富拓展自己对谚语的了解。

  (二)学习第二板块。

  1、你知道哪些歇后语?做积累。

  2、总结歇后语有怎样的特点

  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像谜面,后一部分像谜底。通常只说前一部分,而本意在后一部分。如“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外甥点灯笼——照旧(舅)。”

  3、同桌练习说相声,加深对歇后语的认识。

  (三)学习第三板块。

  1、这节课我们不上课,大家一起侃大山,你可别跟我绕弯子、耍滑头,让我抓住你的小辫子,我可不会放过你。如果我不好好当老师,你们也可以把我炒鱿鱼。

  刚才这些话中“侃大山”“绕弯子”“耍滑头”“小辫子”“炒鱿鱼”等都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活和实践中口头创造出来的,表义精练准确的习惯用语,简明生动,通俗有趣,口语色彩浓。

  2、交流:下面这些词语,你都知道哪些词语的意思?

  五、联系生活,注重积累,完成积累。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备课教案01-21

《语文园地》教案04-14

语文母鸡教案04-26

语文写作教案12-03

语文《检阅》教案05-02

语文的设计教案12-27

语文天地教案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