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10篇(优秀)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一、复习巩固,引入新课。
听写生字词,集体订正。
二、初识“高傲”。
1.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你从哪里看出白鹅的“高傲”。
2.品词:伸长头颈,左顾右盼。
3.除了高傲之外,还可以用什么词语?(骄傲)有没有喜欢的意思?(课件出示: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有些小气;架子大;“高傲”是什么意思?)
4.表情朗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三、学习第三、第四自然段,再识“高傲”。
1.出示两句话:
(1)鹅的叫声很高傲。
(2)鹅的步态,更是傲慢。
2.讨论:作者是怎样把叫声和步态写具体的?找出重点词句读一读,体会作者的写法。
3.小练笔(填空)
(1)鹅的叫声,音调________郑重,似厉声________。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________;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________大叫(从这四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
(2)鹅的步调________,________的.,颇像________出场。(从这句中你体会到什么?)
四、研读第五、六、七自然段,总结“高傲”。
1.引导学生尝试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研读、交流。
如:
(1)“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哪些地方使我们发笑?最可笑的是什么?
(2)鹅吃饭时为什么“非有一个人侍候不可”?是怎么侍侯的?
(3)作者是怎样观察鹅的吃相?是怎样具体描写的?
(4)鹅的吃相表现出它的高傲,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5)为了突出白鹅傲慢的特点,作者怎样称呼鹅?(“鹅老爷”)
(“老爷”一词原是旧时代对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的一种尊称。作者用来称呼白鹅,可见白鹅在他家中拥有特殊“地位”。享受特殊待遇。于是,白鹅也就有理由表现得“架子十足”。)
2.品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
(1)食料简单的句子。
(我们的鹅是吃冷饭的,一日三餐。它需要三样东西下饭:一样是水,一样是泥,一样是草。)
(2)吃法有板有眼的句子。
(先吃一口冷饭,再喝一口水,然后再到别处去吃一口泥和草。)
(3)鹅老爷脾气的句子。
(这样从容不迫地吃饭,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侍候,像饭堂里的堂倌一样。)
3.回顾全文:鹅的“高傲”,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头颈、叫声、步态、吃相。)
五、体会情感。
1.作者写鹅的“高傲”,你有什么看法?(透过字面体会作者对鹅深深的喜爱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作业。
1.抄写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
2.观察自己喜爱的一种动物,讲给同学们听。
板书设计
白鹅
头颈
叫声
步态
吃相
高傲有趣
教学反思:
通过初读,学生初步感知了鹅的高傲,我便用“这只白鹅给作者留下了什么印象?”将学生带入文本。在体会作者如何感受到鹅的高傲时,我抓住“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让学生做做动作,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并在动作中理解了词语“左顾右盼”,初步感受到白鹅的高傲。接着我要求学生仔细读课文,围绕“白鹅的高傲还体现在哪”,把感受深的句子划下来,在旁边做批注。这不仅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感悟文本,也培养了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习习惯。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能够认真读文体会,并写下感受,达到了预设目标。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及新词,认读6个字;
2、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大意。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的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掌握字形,规范书写。训练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一、初读课文
1、今天咱们要去发明的世界去看一看,想去吗?
2、揭示课题 一读、要求带着问题读文
二、检查读文
1、出示生字卡片。
2、出示词语(提前板书)。
3、要求带着字词复读全文,再次思考问题。
4、指名分段朗读。
(1)纠正字音,指导朗读。
(2)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兴高采烈” 据题质疑 自由读文,思考问题 拼读组词 练读,指名带读,交流预习中质疑的词语 分自然段读文 理解词语 导入,了解学生疑问,读通读顺课文,理解词语。
三、了解主要内容
1、指名说说知道的内容,以及据题质疑的答案。
2、逐节默读思考主要意思。
3、指导想一想“发明的原因?谁产生了发明愿望?名称是什么?”
4、口头完成填表。
四、再次质疑
1、梳理板书问题。
2、组织简单问题的交流。
板书设计:
29、我想发明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反复品读对话,体会问号、感叹号表达的不同语气,理解课文。
2. 学习运用几个词语写一段描述雨景的话。
3.向萨沙一家人学习,有不甘为弱者,自觉保护弱小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体会萨沙和妈妈之间的对话。
【教学难点】
教育学生向萨沙一家人学习,自觉保护弱小者。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认识并识写课文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理解词语,学会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概括段意。
【课前预学】
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指名读题,理解“弱小”(对比比较“弱小”)
检查预习:“我”指谁?
萨沙他为什么说自己不是最弱小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检查预习情况(弱小、闷热、蔷薇、聊天、滂沱大雨、低垂、娇嫩、纤弱)
2.理解词语:
聚精会神:形容注意力非常集中。
大雨如注:注,灌人。形容雨下得很大
娇嫩纤弱:柔弱纤细,
3.默读课文,理清脉络。
课文可分两部分,边读边想:课文可分为哪两部分?每部分讲的是什么?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萨沙一家在假日里到森林游玩,说明萨沙是最弱小的。
第二段(第2~8自然段):写最小的'萨沙在家人的影响下会了保护弱小者,表明萨沙不承认自己是最弱小的。
4.造句。
附近……
芳香扑鼻……
三、检测评学
1、朗读课文。
2、读一读:大雨如注、滂沱大雨。写一写雨中的景象。
四、作业设计
朗读课文,摘录描写森林景色的句子。尝试写一写身边景物。
【板书设计】
我不是最弱小的
萨沙弱小
萨沙证明自己不弱小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使学生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激发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鼓励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并尝试复述。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小动物、热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使学生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激发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动物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共同生活在地球上。能说说你最喜欢的动物是什么吗?
2.在你喜欢的小动物前面加上一两个词语来说说它是一种怎样的小动物。
3.老师也喜欢一种小动物,今天还把它给带来了(出示松鼠图片),同学们喜欢吗?想了解关于松鼠的知识吗?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松鼠的文章——《松鼠》。你了解松鼠吗,把你所了解的介绍给大家。
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检测自学情况
(1)出示词卡,正确读出词语:矫健敏捷蛰伏缝隙橡栗
(2)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得正确、流利。
(3)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教师提问:课文向我们介绍了松鼠哪些方面的内容?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文章的大致内容,那么松鼠的样子有什么特点,生活上又有哪些习性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松鼠》(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字字入目,做到“三不”,即不加字、不减字、不错字。
2.请三名同学读课文。
3.读完后说一说,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小动物?
三、精读品悟
围绕“小松鼠那么可爱,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呢”展开谈话。随着学生的交流,教师相机从四个方面组织教学。
(一)外形的美丽
你觉得松鼠哪儿最美?引导学生抓住“玲珑”“美丽的`尾巴”“毛茸茸”等词语体会松鼠的美丽。
采用个人读、赛读、齐读三种方法读出松鼠的美丽以及喜爱之情,之后出示课后填空题,学生填一填,读一读,积累语言,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
(二)动作的机敏
此段重点句是“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在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启发学生从“只要……就……”“触动”等词体会松鼠的机灵。
引导学生读出小松鼠的机灵劲儿。
(三)搭窝时的聪明
假如你就是一只小松鼠,你怎么向大家介绍搭窝的过程。
让学生上台展示,教师指导学生用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先……再……然后……”。这样说,会让我们很清楚地了解松鼠搭窝的过程。
小结:看来,这些表示先后次序的词,作用还真不小呢。
集体读这部分,进一步认识连词的作用。
(四)吃食时的有趣
要知道吃什么?怎么吃?让学生模仿一下吃食的动作。然后围绕三个“它们”进行教学。
四、积累运用
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成小松鼠,用第一人称的方法,创造性地介绍自己最可爱的一面。还可以把课外了解的知识融合进来。
教师引导:不光小松鼠可爱,其他小动物也非常可爱。前面大家用一句话说了说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现在你能像课文一样,写一段话来描绘这种小动物的一个特点吗?学生练笔,互相交流。
五、拓展延伸
课后大家可以办一张关于动物的手抄报,然后我们可以在学校宣传栏里办一次关于动物的专栏,让叔叔阿姨们都来看一看,他们一定会听到我们的心声——请保护动物。
《松鼠》简介 布封(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家,进化思想的先驱者。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他用40年时间写成了36卷《自然史》。这是一部博物志,包括地球形成史、生物史、人类史、鸟类史、爬虫类史、自然的分期等部分,对自然界作了科学的解释。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字。正确读写本课生词。
2、了解“我”变成一棵树之后的奇妙经历,感受其中想象的神奇。
3、能大胆想象自己会变成什么,以及之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过程与方法:
1、采用读、议等多种方式,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
2、发挥自己的想象,说说自己想变成什么,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课文,体会妈妈对“我”的关心和爱护。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想象的神奇。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发挥想象,说说自己想变成什么。
【教学难点】
体会妈妈的爱,感受想象的神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读写本课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写了什么内容,弄清故事的来龙去脉。
3、品词析句,感受想象的神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同学们,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大胆的想象创造出了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和景象。课文中的英英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棵树,这是多么有趣的想象啊!你想知道这棵树的样子吗?那我们一起读课文吧。
设计意图:
教师引用爱因斯坦的名言,把学生引入想象的世界,用问题激起学生的阅读欲望,促使学生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中。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轻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把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
2、在小组内交流,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
3、认读会认字。
(1)课件出示要认的7个生字,指名学生领读。
(2)学生读课文,画出含有生字的词语,然后读一读。课件出示词语。
指名读词语,再引导学生利用生字组词、造句。
4、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带有会写字的词语,齐读词语。
形状狐狸丁零丁零巧克力香肠继续
抬头麻烦
(2)教师提示。
①同偏旁的字:狐狸继续
②区别形近字:状——壮肠——杨
③注意笔画的写法:“巧”的第5笔,“肠”的第5笔。
(3)学生练习书写。
(4)展评,纠错。
设计意图:
教师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识字,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旨在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
三、通读全文,感知内容。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课文叙述了英英变成了一棵树,树上长着各种形状的鸟窝,她请了许多小动物住进了鸟窝,妈妈也住进了三角形的鸟窝里,与小动物们吃好吃的,最后妈妈发现了英英的秘密)
2、课文中哪些段落是对现实生活的描述?哪些段落是作者的想象?(第1~3自然段、第21~23自然段是对现实生活的描述,课文第4~20自然段是作者的想象)
设计意图:
通过默读全文,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使课文内容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一个整体印象。通过区分课文中描写现实生活的部分和作者想象的部分,让学生理清故事的前因后果。
四、品读想象,感悟神奇。
再读课文,想一想:你认为课文中哪些想象最大胆、最有趣?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
1、课件出示句子:我真希望变成一棵树,这样就没人在你玩的时候叫你吃饭了。我心里想着,就觉得身上痒痒的,低头一看,发现许多小树枝正从我身上冒出来。呀,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
提问:英英为什么想变成一棵树?她想变成一棵树,想着想着真的变成了一棵树,她的心情怎样?(英英因为想尽情地玩,所以想变成一棵树。想着想着,真的变成了一棵树,她自己也非常惊讶)
2、课件出示句子:你猜,我变的树上会长什么?当然不是苹果啦,梨也不对——对了,鸟窝!
我变的树上长满了各种形状的鸟窝:三角形的、正方形的,还有长方形的、圆形的、椭圆形的、菱形的……风一吹,它们就在枝头跳起了舞。
(1)读句子,讨论:你为什么认为这样的想象最大胆、最有趣?(英英变成的树跟我们生活中的树不一样,树上长满了各种形状的鸟窝,这样的想象真是大胆、有趣)
(2)课件出示课文中的插图,用自己的话描述英英变成的树的样子。(板书:鸟窝)
(3)再读句子,想想:这两段话采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作者的想象?
讨论交流:
①设置悬念:让读者猜树上长的是什么。
②巧用标点符号启发读者思考,破折号表示意思的转折,省略号说明树上的鸟窝还有很多。
③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引起读者思考。
3、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学习课文第7、8自然段。
讨论交流:
(1)你认为想象有趣的原因是什么?(让小动物住进鸟窝,让喜欢这棵树的人也可以住进去,真是大胆的想象。还特意讲了住进鸟窝的方法,真有意思)(板书:动物)
(2)通过读句子,自己有什么收获?(我对爱因斯坦的名言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3)读读这两段话,注意语气和表情,读出人物的愉快心情。
设计意图:
通过品词析句,让学生体会想象的神奇,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方法描写事物的方法。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本课的生字、新词,知道了英英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棵长满鸟窝的树,体会到了想象的美妙与神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想象的神奇。
2、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自己想变成什么,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部分生字、词语,学生认读。
2、回忆上节课的内容:上节课我们通过阅读课文,知道了英英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棵树,树上长满了各种形状的鸟窝。而且小动物们住进了鸟窝里,到了傍晚的时候,又发生了怎样的事情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品读想象,感悟神奇。
傍晚的时候,又发生了怎样的事情呢?找出句子读一读。
1、品读描写妈妈出现的句子。
(1)课件出示句子:傍晚的时候,妈妈背着一个大包过来了,我的心嗵嗵地跳着,震得树上的鸟窝都一动一动的,发出丁零丁零的声音。
思考:妈妈来到跟前,“我”的.心情怎样?(紧张)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理解:嗵嗵地、丁零丁零)
(2)后来,妈妈又做了什么?(妈妈住进了三角形的鸟窝里)(板书:妈妈)
课件出示句子:她不知道我变成了树!我有点儿高兴,又有些失望。
提问: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我”变成了一棵树,妈妈不知道“我”的变化,“我”有点儿高兴;但是转念一想,妈妈竟然不知道“我”变成了树,没有认出“我”来,不免让“我”有些失望)
(3)妈妈住进鸟窝后,又做了什么?(妈妈把好吃的分给小动物们,小动物们吃了起来)(板书:吃东西)
指名读课文第9~12自然段,了解了妈妈的言行,你认为妈妈具有什么品质?(说话有礼貌,爱护小动物)
分段朗读这部分课文。
2、品读描写“我”饿了的句子。
(1)小动物们在鸟窝里吃东西,“我”的肚子饿得“咕噜噜……”乱叫,“我”有什么表现呢?
(2)学生读句子,谈体会。(“我”肚子饿了,想起了家里的饭菜,想吃糖醋排骨了,“咕噜噜……”形象地写出了“我”饿的程度,这样的想象真有意思)(板书:咕噜噜……)
3、自读小动物们的对话,体会小动物的快乐生活。
学生自读课文第15~20自然段,汇报交流学习体会。(“我”嘴里流出了水珠,小动物们搞不清水珠是从哪里来的,“我”有些不耐烦了)
三、研读描写现实生活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品质。
读一读课文中描写现实生活的句子,然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1、学生读课文第21~23自然段。
(1)读了妈妈的话,你知道了什么?(妈妈对“我”非常关心)
(2)课件出示句子:噢,最了解我的人到底还是妈妈。哎呀,她是怎么知道我的秘密的?
学生读句子,并说出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妈妈是世界上最关心“我”的人)(板书:秘密)
2、学生再读课文第1~3自然段。(妈妈叫英英吃饭,引起了英英的想象)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把描写现实生活的句子与描写想象的句子进行比较,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想象的神奇。
四、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课文描写了英英变成了一棵树,树上长满了各种形状的鸟窝,妈妈和小动物们住进了鸟窝里,他们在鸟窝里吃东西,这是多么神奇的想象啊!(板书:想象——神奇)
如果你也会变,你想变成什么?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呢?
【板书设计】
17我变成了一棵树
我变成了
一棵树鸟窝{■("动物"@"妈妈")}吃东西咕噜噜……秘密
想象——神奇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101—106页。 教材简析:
本信息窗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因数、倍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来探索2、3、5的倍数的特征。通过呈现 “百数表”和“列举法”让学生从表中(或列举的数据)找出2和5的倍数,并用不同的符号分别圈出,再观察其特征。在理解2的倍数的特征后,揭示偶数和奇数的含义。对于2、5的倍数的具体特征,则引导学生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自己归纳。2、5的倍数的特征仅仅体现在个位上的数,比较明显,容易理解,而3的倍数的特征,不能只从个位上的数来判定,必须把其各位上的数相加,看所得的和是否为3的倍数来判定,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把它放在2、5的倍数的特征后面教学。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2、5和3的倍数特征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2和5的倍数的特征,会运用这些特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知道偶数和奇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自然数是偶数还是奇数。
2.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增强学生的探索意识,进一步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过程:
第1课时(总第32课时)
内容:2和5的倍数的特征
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选择一个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事件(如六.一节目汇演、阳光体育运动活动现场等)引出信息窗情境图。
谈话:同学们,“每天运动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阳光体育运动让我们健康快乐成长,让我们一同欣赏活动中的精彩瞬间吧!
二、合作探究、概括特征
1. 提出问题
观察情境图,根据信息让学生独立提出数学问题。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学生可能提出“跳圆圈舞的共有多少人?”对这些简单的计算问题要一略而过,把学生的提问引到:跳交谊舞(圆圈舞)可以派多少人?
2. 学习2的倍数的特征
(1)跳交谊舞可以派多少人?
学生可能列举很多不同的数(如6、8、20、14、98等)
问:你能用学过的知识用一句话概括说说可以派多少人?
学生可能说是2的倍数,也可能说是双数等。
(2)2的倍数特征
问: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备了“双”即为“2个”的经验,可能从列举的数中概括出:都是双数等结论。
问:生活中哪里用到双数?
学生可能说出:街道的门牌号一边是双数一边是单数,阶梯教室的座位号一排是双数一排是单数等。
问:这些双数都是2的'倍数,它们有什么特征呢?对待数学问题不能只凭猜测,要进行验证。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老师为你提供一张百数表,你可以从表中把2的倍数圈出来,也可以把2的倍数写出来,然后观察这些数有什么特征。
(3)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小组合作研究
(4)汇报交流
学生的结论可能有:
个位上是双数
与十位没有关系,个位是0、2、4、6、8
(学生只要说的有道理就应该肯定,引导学生研究个位有什么特征与十位有什么关系来总结特征)
小结:所有2的倍数的个位上都是什么数?(0、2、4、6、8)。因此,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的倍数,只要看这个数什么部分的数就可以了?(个位上的数字)
(5)验证结论
刚才我们研究的这些数比较小,你能举一个多位数来验证一下吗? 学生自己举例验证。
(6)学习偶数、奇数。
①老师介绍偶数、奇数的概念。老师举多个数,学生判断是偶数还是奇数。 ②说明:0是偶数,但我们在这个单元中一般不考虑0。
③介绍学习方法:刚才同学们把2的倍数写出来研究的方法叫列举法,这是一种很好的数学研究方法。
3. 学习5的倍数的特征
(1)用刚才的方法自己研究5的倍数的特征
(2)交流:个位上是5或0。
(3)学生举例验证。
4. 2和5倍数的共同特征
学生独立思考总结:个位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对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引导学生用“百数表”把2、5共同的倍数找出来研究特征。
三、巩固练习
1. 自主练习2
奇数、偶数学生容易分清,做此题的时候可以比比谁分的快,让疲劳的大脑兴奋起来。
2. 自主练习
先让学生自己填一填,再交流,然后根据2、5共同的倍数让学生把两个集合圈重新画一画
2的倍数 5的倍数
3. 按要求组数。
0 、6、9、7
奇数:
2的倍数:
5的倍数: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研究问题?
第2课时(总第33课时)
内容: 3的倍数的特征
过程:
一、出示情境图,揭题。
指名说说2、5倍数的特征
直接揭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2和5倍数的特征,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设计意图]直接看情境图,复习旧知识简捷、明快,一上课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新知识的学习上。
二、尝试探究
1. 猜测3的倍数的特征
受2、5倍数特征的影响,学生大多会从数的个位上的数字进行研究,学生可能猜测: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
针对学生的错误结论,引导学生及时举出反例予以反驳:13、16、26、29等一些数个位上3、6、9就不是3的倍数,而24、15、27等一些数反而是3的倍数。 谈话:看来只观察一个数的个位数字是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那么3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
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百数表、列举法)
学生独立尝试、小组交流、全班汇报交流
2. 探究特征
①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百数表、列举法)
谈话:把“百数表”中3的倍数圈出来研究研究。(学生人手一份十行十列的百数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②学生独立尝试后小组交流。
③全班汇报交流,学生的结论可能有:
3的倍数都在一斜行上
3的倍数都是隔两个数出现一次
3的倍数个位上的数字没有规律
3的倍数十位上的数字没有规律
④师引导:每一斜行上3的倍数有什么规律?
⑤学生思考交流:
“3”的那条斜线,另外两个数12和21的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加起来都等于3 “6”的那条斜线上的数,两个数字加起来的和都等于6
“9”的那条斜线上的数,两个数字加起来的和都等于9
问:另外的呢?
每个位上的数加起来有的是12,有的是15,有的是18
⑥小结: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给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的机会,引导学生总结3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4
学生判断时注意说说判断的依据。学生利用特征判断后,教学生快速判断法,比如49只看4就知道它不是3的倍数,引导学生发现:遇到数字本身是3的倍数时,可以略去不加,如1236,只要算1+2=3即可判断1236是3的倍数。
2、自主练习5
3、自主练习6
4、自主练习7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习了2、5、3的倍数的特征,你还想了解什么?(要学生自觉的去探讨4、6、9??的特征)
信息窗2:质数与合数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107—109页。 教学简析:
本部分知识是对整数认识的一次拓展,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自然数以及初步认识因数和倍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信息窗选取了体操表演这一现实性的生活素材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对知识的学习,使抽象的数论知识形象化,降低了认知难度。在前面学习了2、3、5倍数的特征,奇数与偶数,质数与合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分解质因数与分解质因数的意义、探究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归纳、推理,获得什么是质数和合数的数学猜想,理解质数和合数
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发展过程。
2.使学生理解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含义,初步掌握分解质因数的方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1课时(总第34课时)
内容: 质数与合数
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明年奥运会就要在北京举行了,为弘扬奋勇拼搏的体育精神和健身意识,学校举行了团体操表演,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各个班整齐的方阵。(出示情境图)你能发现什么?
2.学生会发现了排成各个方阵的人数分别是24、25、32、35、40。
问:仔细观察这些数字,它们有什么特点呢?
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3.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发现这些数与它们的因数的关系,帮助学生发现这些数都有两个以上的因数。从而使学生产生疑问:有两个以上因数的都能摆成方队吗?其他数行不行?
[设计意图]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悬念顿生,兴趣盎然,思维处于欲罢不能的状态。此时教师巧妙地把握住时机,导入新课。这样入手,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为本节课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效的条件。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1.针对疑问,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2.利用准备好的小方块摆一摆,看一看哪些数字能摆成方阵,哪些不能?验证自己的想法。
教师在学生操作过程中,进行巡视,适当指导。
[设计意图]教师充分让位还权,放手让学生去探究,留足学生探究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去发现、验证自己的想法,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做”数学,从而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参与意识。
3.交流自己的发现。
通过动手摆方阵,学生可能发现(1)1、2、3、5、7、11、13、17等数字不能摆成方阵,(2)4、6、8、9、10、12、14、15等数字能摆成方阵。
小组为单位观察、讨论:这两类数字有什么特点?
4.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发现:数字可以分成三类,有的数字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有的数字含有两个以上的因数;而1只有一个因数。
(1)我们把具有像2、3、5、7、11??特征的数叫做质数。想一想什么叫做质数?引导学生概括: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做质数。我们把具有像4、6、8、9、10、12、14??这样的特征的数叫做合数。想一想什么叫做合数?引导学生概括:除了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外,还有其他的因数,这样的数就叫做合数。
(2)质数和合数的区别是什么?
(3)1是质数?还是合数?为什么?
语文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 认识“醒、雷”等8个生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能通过朗读感悟春天的美。
3. 能发现春天里事物的变化。
课前准备:CAI课件,生字卡。
【教学过程】
一、直观感受,激发兴趣
1. 谜语导入:三人同日见(打一字)
(随机揭底,课件出示绿色的“春”字)
师: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2. 放映CAI课件:草长莺飞,万紫千红的春景图,并伴以和谐优美的乐曲。
3. 师:春天是一个美好的季节,春天一到,万物复苏,小柳树呀,也醒了!(出示课题,齐读:柳树醒了)
[设计意图:游戏引入,形象感知春天色彩明丽的美景,不仅让学生进入优美的教学情境,获得身心的愉悦,而且巧妙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后面的自主学习做好铺垫。]
二、整体感知,初步体验
1. 学生欣赏老师的配乐朗诵,边听边想:文中写了春天的什么景物?
2. 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说说柳树在谁的帮助下醒了。
3. 再读课文,圈出生字,把生字多读几遍,想办法记住它。
4. 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同桌互相读、听。
(2)认读生字卡片。
5. 分节让学生选读课文,说说柳树的变化。
[设计意图:从整体入手,以读为主感知课文,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读课文,在朗读过程中识生字,初悟文章的美。]
三、读读画画,深化感悟
1. 指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一节,师随机板画“春雷”。
2. 男女小组以轻柔、缓慢的'语调读第二、三节,让喜欢画画的同学板画微风下的柳枝。
3. 自读第四节,然后让喜欢手工制作的同学,将自己制作的柳絮贴到黑板上。
4. 再读课文,全班交流:读了课文后有什么感受?
(学生边欣赏师生合作的优美板画,边交流。)
[设计意图:读画结合,将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使文章的情趣与学生的感悟融为一体,使朗读变成一种享受,也体现了学科间相互沟通这一教学思想。]
四、入情入境,美读成诵
1. 带着自己的感受美读全文。
可采取多种方式,如自由读,小组赛读,男女生赛读。
2. 背诵全文。
(1)借助板画试背。
(2)表演背。
(3)全班背。
[设计意图: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背使学生在读中进行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去,深化美的感受。]
五、拓展延伸,丰富想象
1. 说一说,在春天里,还有什么醒了呢?
2. 写一写;春天跟( )说话了,说着说着( )
3. 画一画你眼中万物复苏的春天。
[设计意图:文章内容的延伸,有利于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1《柳树醒了》第一课时” 1《柳树醒了》第一课时”
语文教案 篇8
【理论支持】
《新课标》的课程目标规定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也就是把每一个在阅读中的学生都视为一个独特的自我,这样才能做到在阅读中“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所以,教学这篇课文,要在学生学习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在学生的圈点勾画、感情朗读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在阅读中感受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的真挚感情。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本,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2.了解文中乡土情结的.内涵,作者大量引用的古诗文的意思和作用。
3.体会乡土情结的时代内涵,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章,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体会乡土情结的时代内涵。
2.了解本文大量引用古诗文的意图及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延伸
一、识记字音
魂牵梦萦( )
忐忑( )不安
田塍( )
悠邈( )
崎岖( )
三匝( )
铩( )羽而归欷歔( )
方兴未艾( )
桑梓( )
搭讪( )
发轫( )
濠( )水
翰苑( )
缔( )造
翘( )首
二、知人论世
柯灵少年因家贫失学,靠刻苦自学走上了文学道路。一生喜欢读书,有深厚的丈学功底,是一位世纪文化老人。1926年在上海《妇女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作品——叙事诗《织布的女人》。解放前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掠影集》,建国后主要从事电影创作,代表作品有电影剧本《腐蚀》、《为了和平》、《不夜城》、《春满人间》、《秋瑾传》(根据夏衍剧本改编)等,其他代表作品有散文集《遥夜集》、短篇小说集《同伴》等。
三、写作背景
每个人都有乡土情结。作为一位世纪文化老人,柯灵早年辗转各地,饱受战争与灾难的离乱之苦,对家园之思有特别的体会。因此,在《香港文学》创刊七周年之际,柯灵是怀着真挚深厚的情感写下了《乡土情结》这篇散文。
四、整体感知
全文的思路结构:
第一部分(第段):
第二部分(第至段):
第三部分(第段):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1、挂图 生字卡片 小黑板
2、查找资料,了解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情况。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学习《找春天》后,我们发现了春天刚来到时的一些景物,如,小草从地下长出来,稀稀疏疏的。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同学们对春天能不能有新的发现。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字音
1、自己读读两首古诗。
2、指名读古诗,读后评议。
3、出示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多种形式读,掌握字音。
重点字音: 荣 宿 篱 疏
4、再读古诗,读正确、流利。
三、朗读感悟
1、自由朗读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圈出不懂的词语,试着自读自悟。
2、小组朗读
个别读和齐读结合,看看哪个小组读得最好。借助插图感知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和朗读的节奏感。随机解决学生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如,结合“岁月、岁岁平安、辞旧岁”等词语理解诗中的“岁”(“年”的'意思),结合“奔走相告”、“走马看花”等词语理解诗中的“走”(“跑”的意思)。
3、小组赛读
注意鼓励有个性的朗读。
4、教师范读
(1)读〈〈草〉〉的第一行,语气舒缓,表现野草的茂盛和草原的辽阔;第二行突出“枯”、“荣”,感觉野草一年一度的枯槁和茂盛;第三行语调稍扬,显示野火的无情和野草的顽强;第四行语调平稳有力,表现野草旺盛的生命力。
(2)〈〈宿新市徐公店〉〉的前两行是几笔淡淡的素描,朗读时语调可平稳柔和,快慢有致,渲染农村宁静、柔美的环境气氛;第三行用欢快、跳跃的节奏表现儿童奔跑追逐黄蝴蝶时的喜悦心情;第四行“无处寻”读得慢而稳,表现出失望的心情和深远的意境。
5、学生美读
(1)朗读〈〈草〉〉时,脑子里要浮现出野火焚烧枯草和春天野草复生的画面。
(2)朗读〈〈宿新市徐公店〉〉时,想象:金黄的菜花,淡雅的花香,扑蝶的儿童在菜花丛中东找西寻,分不清哪是黄花,哪是黄蝶。
6、畅谈发现
你对小草在一年中的生长情况有什么新的发现?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象有什么新的发现?让学生自由讨论,自主发现,自由表达。
7、启发感悟
感悟小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春光无限好;春天具有无穷的乐趣!
8、朗读两首古诗,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9、利用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给第二首诗编个故事。
四、积累运用
1、练习背诵两首诗。
2、读读记记〈〈草〉〉原诗后四行的内容。
3、抄写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五、实践活动
“我知道”展示交流活动。
1、展示交流自己知道的与本课内容有关的资料。
2、背诵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写的关于春天的诗。
3、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背诵两首古诗
二、识字
1、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
(2)结合语言环境自主认读。
(3)教师检查认读情况,随机纠正读音。
(4)小组内相互检查认读情况。
2、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1)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
(2)如果班上有姓徐的同学,或者有的同学认识姓徐的人,就请他教大家识记“徐”这个字。
3、组词识字。
如,宿,住宿、宿舍。
4、以熟字带生字识字。
如,离——篱 味——未
三、写字指导
1、巩固音、形。
本课9个要写的字中平翘舌音的字较多,翘舌音:追 烧 荣;平舌音:菜 宿 。写字前引导学生再次认读这些字,巩固读音。
2、仔细观察。
本课的9个字包含了五种结构,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引导学生正确书写。
独体字:未
左右结构:枯、徐、烧
上下结构:荣
半包围结构:追、店
3、重点讲解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宿:宝盖不宜太宽。
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沟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沟的拐弯处要圆润。
4、生练习,师巡回指导。
四、深入朗读,感悟课文,体会情感;
1、再次播放影片或出示挂图观察,了解笋芽儿生长过程;
2、学生分组学习交流,有感情朗读课文:
(1)分学习小组读课文,然后讨论:笋芽儿的生长过程是怎样的?
(2)讨论后推选同学在全班交流;
(撒娇——钻出地面——长成健壮的竹子)
(3)交流:你们从笋芽儿的生长过程中体会到什么?
(引导体会笋芽儿生长过程的美:春雨姑娘……雷公公……竹妈妈……明亮而美丽的世界……)一边体会一边练习朗读。
(4) 有感情朗读课文:
(1、2自然段应柔和、轻声,3自然段声音稍大、急促、粗重,最后两个自然段应读得响亮、自豪、欣喜。)
指名读,评价;
小组间竞赛读;
3、深入感悟:
(1)你喜欢笋芽儿吗?为什么?
(2)在你成长的过程中,得到过哪些关心和爱护?
五、拓展运用练习:(选择使用)
1、摘抄课外读物中描写美好春光的词语或句子,熟读成诵,然后交流;
2、学生仿照例子,按课文内容编写儿歌:
“春雨淅沥沥,淅沥沥,小草呀,快钻出来!快钻出来!
春风笑盈盈,笑盈盈,小鸟说:“我要给您唱歌!我要给您跳舞!”
语文教案 篇10
【教材简析】
《北京亮起来了》是一篇写景文,作者把视角投向了华灯高照、络绎不绝的长安街,金碧辉煌的天安门城楼,环行路上的立交桥,繁华的王府井、西单商业街,古老的故宫、美丽的角楼,运用优美的文字从不同方面介绍了我国首都北京那五光十色、灯光绚烂迷人的夜景,展示了北京这座文化古城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表达了作者对首都北京的热爱、赞美之情。全文六个自然段都是围绕灯光夜景写的,文质间美。
【设计理念】
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一种训练,是同学学习语言的重要手段。当前,在语文教学中,一般都重视了读,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读“挤”不进去的现象:同学读的面不够广,量不够大,质不够高。突出读的兴趣,注重读的`体验,加强读的积累,使同学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几内蕴的意味绵长,从而促进同学的阅读意识,提高我们的阅读教学质量。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4个生字。
2、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首都北京夜晚的美景,激发同学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流程】
一、借助画面,情境导入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组北京风光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好吗?(放课件)
这是北京的什么地方?你们有什么话想说吗?
2、北京不但白昼美丽,到了夜晚更美了。(放课件)
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3、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一篇专门写北京夜景美的课文,《北京亮起来了》,北京的夜景到底有多美,让我们通过认真读好课文来感受吧!
二、识字学词,初读感悟
1、生自读:
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对照课后生字,在文中画出生字词。同桌互查。
2、同学们刚才读得可认真了,谁愿意来当小老师把课文中出现的这些生字词带同学读一读?
夜幕降临 银光闪闪 光彩夺目 五光十色 络绎不绝 华灯高照
长安街 勾画 喷泉 王府井 紫禁城 一束束 一幢幢 繁华 辉煌
3、我们已经和这些生字词成了好朋友,他们可以带我们顺利地游览北京的夜景了。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都给我们介绍了北京哪些地方的夜景?
(放课件,理清思路)
三、反复诵读,理解体味
1、过渡:
这么多地方,你认为哪地方夜景最美,深深地吸引了你,用自身最喜欢的方式读。争取把课文读的有感情,不理解的地方可以互相讨论。
2、合作学习,师巡视指导。
3、同学们刚才学得可真认真,现在我们一处一处仔细地游览,感受北京夜景的美丽。谁愿意先来读自身最喜欢的那局部?为什么喜欢?
师:你见过夏日夜晚的天空中的银河是什么样吗?
长安街,天安门城楼,广场四周的景色真让人流连忘返。我们沿着这条银河似的大街去逛逛古老的商业街(紫禁城),看看那里是什么样。
王府井、西单是北京最古老的商业街,有700多年的历史,如今是什么样呢?(焕然一新)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读的可真美呀!我也非常想读一读这一段,愿意听吗?
(逐段学习,相机指导朗读,出示相应画面)
4、我们游览了北京的几处景点,被北京美丽的夜景深深陶醉,你们觉得夜幕下的北京城是什么样的?
5、北京美丽的夜景数不胜数,我们再欣赏一组图片。你对夜晚的北京有一种什么感受?
6、如此美丽的夜景,我们不由赞叹:北京,多么辉煌,多么亮丽!
7、你们想不想再一次读一读这篇课文,再一次感受一下北京美丽的夜景?那就大声地读吧。
目的:为同学创设情境,边读边赏,解决难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实践活动
我是一名小导游:
同学们,刚才我们游览了北京,感受到了北京夜晚的迷人景色,今晚有一批游人要去北京观光,我们借此机会,展示一下自身,让他们对北京有一个深刻的印象。愿意为他们当回小导游吗?想一想,怎么介绍才干把迷人的夜景传达给他们?
目的:展示自我,感受语言内蕴。
五、课外实践
我最棒:
北京的夜晚实在太美了,她不愧是我们祖国的首都,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祖国处处都象北京一样发生着巨大变化,我们的家乡—安庆也在天天变化着。
1、以小导游的身份向家长介绍北京的夜景。
2、利用假日游览安庆,欣赏安庆夜景,并画一画,写一写。
目的:拓宽思路,加强语言的积累。
【板书】
北 京 亮 起 来 了
↓
灯的海洋 光的世界
辉煌 亮丽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园地》教案04-14
语文《检阅》教案05-02
语文天地教案06-17
语文写作教案12-03
语文备课教案01-21
语文下册教案12-13
语文母鸡教案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