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8-22 08:11:13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大全8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大全8篇)

语文教案 篇1

  (在亚欧大陆的中央地带,有一片黄色的荒原——塔里木盆地。这是一个风沙主宰的世界,极度的干旱让这里成为地球上一个荒凉的角落。胡杨,一个曾经生活在温暖湿润的海边的树种,却在这里演绎着生命的传奇。当烈日把沧海变成沙漠,当沙漠将森林吞噬,当人类放弃家园时,只有胡杨仍然执着地守候着生命最后的希望。)配音乐

  各位尊敬的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就是s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讲读课文《西风胡杨》,以下是我对这篇课文第二课时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我从说课的几个基本环节分析本课时。

  说教材:

  本单元以神奇的自然景观为题材,选编了五篇课文,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为我们展示出美丽、神奇的大自然。《西风胡杨》这篇课文中一幅幅凄美壮丽的画面,一句句豪情飞扬的文字,读来让人心潮澎湃。教材的编写意图就是借这篇感物咏志之作,让学生意识到大自然使人陶醉,给人震撼,不仅要热爱,更应该去保护。

  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具备了学习语文的能力,有了初步的语文素养。但在实际教学中考虑到农村学生,或达不到大的阅读量,或没有宽泛的资源,由于生活经验的缺乏,根本不知胡杨具体形态,所以,感官的直接调动和想象能力的运用,都成为学习的障碍,并且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有一定的难度。

  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实际,结合学段特点以及单元编排和教材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2、3、4自然段中的一个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美之情,并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

  3、帮助学生学会质疑。

  说教学重难点:

  1、了解胡杨的特点及作者对胡杨深情的爱。

  2、理解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及对环保事业的关注。

  说教法:

  本篇课文不是单纯状物的文章,对小学生来说,深入理解课文,感悟作者的深刻思想是不容易做到的。因此,我以《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以读促讲,自主感悟”“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为教学理念,以“教学为服务”“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为教学原则,紧密结合本课特点,以读为主,读中想象,读中感悟,让学生入情境,进角色,努力把语文课上到学生的心坎儿上。

  说学法:

  新的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会学生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因此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情积淀的四重境界。

  说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旧知导入

  在本课第一课时的学习中我们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梳理文章层次,了解到美丽古老的胡杨生存在极其艰苦的地区。作者笔下的胡杨是一种怎样的树?今天让我们来深入学习。

  二、深入学习,聚焦胡杨的特点

  强调西风胡杨生存的环境,学生齐读——西风胡杨;强调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依然坚挺不忘生长的胡杨,学生齐读——西风胡杨。

  正是由于它们的奉献,孕育了古代两千年的西域文明。

  欣赏“牛羊成群、水草丰美,美丽富饶的西域”图片。你怎样来描述一下西域呢?引导学生有感而发。

  结合新课程标准,以读促讲、自主感悟。让学生品词琢句,深入文本,了解胡杨的品格,体会作者的情感。品读作者是如何进行描述西域文明的!指向学习第5自然段。这里采用学生个读的形式,让学生切实认识之前的西域文明。

  学生小组讨论,引导找出“孕育”一词是概括了胡杨与古代西域文明的关系。

  设置问题:它凭什么孕育、滋润出楼兰、龟兹这样的文明古国?

  让学生带着问题有指向性地快速通读课文,找到课文的'重点段落第2、3、4自然段,抓住关键词“最坚韧、最无私、最悲壮”,概括出胡杨的特点。这也是高年级学生阅读中的一项基本功训练。学生们汇报时,我相机板书出胡杨的三个特点(坚韧、无私、悲壮),这样,课文的重点内容就直观明了的呈现在学生面前,文章的这一部分采用了典型的总分构段方式,作者用睿智的语言、生动的笔触对胡杨的特点进行了描述,抒发了自己对胡杨由衷的赞美之情。

  针对这些特点,我设计了下面四个教学步骤:

  1、读美文,读中自主感悟

  首先我提出问题:“同学们,胡杨的哪个特点给你印象最深?”让学生们选择印象深刻的内容自由读,边读边品味,并作出批注。于永正老师曾说过:“我教育我的学生,读书一定要留下痕迹,因为它可以养成思考的习惯,可以培养学生抓要点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我很重视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

  2、品词句,领悟胡杨的品格

  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

  首先,学生小组交流,丰富各自的阅读感受。接着,全班进行交流,我适时评价、点拨、引领,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认识。比如“胡杨的根茎很长……植根于大地”这一句,采用填空的形式突出句子中的数字,让学生联系实际中的物体来体会数字的表达效果,感受胡杨生存环境的恶劣,从而领悟到作者对胡杨的热爱与赞美。这里我以个读、小组读的形式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感悟。

  紧接着,我引导学生一起饱含着热爱与赞美之情再次朗读这个句子。这里采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同样的表达方法学习“它能在零上四十摄氏度的炙热中耸立,……不怕铺天盖地的层层黄沙”。采用多个学生以个读的形式强化情感,温度的悬殊进一步说明胡杨的坚韧,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再次领略了胡杨的坚韧,也学会如何抓关键词理解句子。从而学习体会作者情感的方法。

  有了这样一个例句的引路,我准备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胡杨的无私与悲壮这两个特点,在学习交流中,给学生表达以充分的空间。学生可能会悟到“胡杨生命力很强”、“胡杨很谦虚,从不争名夺利”等,我都予以肯定,让学生充分的交流,并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课堂教学是充满变数的,学生各异的思维和质疑有时会超出教师在备课中的预设。

  展示重点语句引导学习:

  “它们……让给了……让给了……让给了……留给了……”以提问的形式解决了这句话采用了拟人、比较的写作手法。

  “生下来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去千年不朽。”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胡杨的倔强、悲壮。

  “生前……最后一刻,死后……。”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表达出心中对胡杨的赞美,领会胡杨为保卫人类而耗尽生命最后一滴血的悲壮。这里采用个读,教师范读,比赛读的形式来进一步认识胡杨,感悟胡杨。

  3、精读延伸,学习写作手法

  我让学生再次自由读这三个自然段,观察段落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分别运用了哪些独特的表达方法?这一步骤的教学,紧扣本单元的训练专题“领悟作者用了哪些表达手法”,为学生今后的写作打下基础。

  4、配乐朗诵,强化心中情感

  撼动人心的音乐再次响起,学生们怀揣对胡杨的无限热爱与赞美,重温这些饱含作者情感的文字。此时,学生、文本、作者三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入境移情。教学重点突出,难点也迎刃而解。

  三、关注胡杨的前途命运

  此时此刻,学生们刚刚领略了胡杨的风采,心中满含着对它由衷的赞美。我话锋一转,进行这样的过渡:同学们,而今,如此坚韧、顽强,为人类默默奉献着的胡杨又遭遇着什么呢?

  播放“摧肝裂胆、孑然凄厉、遍体鳞伤、荒漠残城的西域”图片,引导学生有感而发。

  继而,学生细细品读课文6—8自然段。

  在品读的过程中,他们的表情或会变得严肃。这时,我让学生谈谈自己心中的感受(同情、伤感、酸涩等)。师生总结对胡杨的同情、关注。此时我趁机创设情境进行说话训练“此时此刻,我们也来到了这孑然凄厉的胡杨林,我们继续祈求,祈求……”,延展课文内容。

  (展示)然而我坚信:胡杨还在,胡杨的精神还在,生命还在,苍天还在,苍天的眼睛还在。那些伤者将被治疗,那些死者将被祭奠,那些来者将被激励。引导学生理解来着即是我们。

  直到某日,被感动的上苍猛然看到这一大片美丽忠直、遍体鳞伤的树种,问:你们是谁?烈烈西风中会有无数声音回答:我们是胡杨!

  带入情感,师生问答:

  你们是谁?

  我们是胡杨!

  让学生融情入境,和作者一起呼吁人类关注胡杨的前途命运。这一环节的设计,紧扣本单元关注环保、爱护大自然的主题。

  四、赞美胡杨,延续精神。

  首先,抒写感言:面对胡杨,你想说什么?此时,学生们或表情感、或立志向,心中涌动着无限感慨都流动在笔尖。

  再次环节设计,我也准备了一首赞美诗歌《壮志豪情》(配音乐)

  一颗真心红似火

  一张张笑脸最炙热

  壮志豪情震山河

  哪怕岁月变蹉跎

  那些难忘瞬间

  注定世代的传说

  天边一道祥云

  点燃欢呼的焰火

  今日同饮庆功酒

  壮志未酬誓不休

  来日方长显身手

  甘洒热血写春秋

  跟读,全班齐诵一遍,结束了整节课的教学,学生的情感也被推向了高潮。

  五、作业设计

  2、3、4任选一段背会,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六、凸显主题说板书

  采用不同的颜色书写板书,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明了清晰的简单回顾,这一设计紧扣课文重点,简洁清晰,使人一目了然。“坚韧、无私、悲壮”是胡杨的品格。热爱、赞美、同情、关注是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尊敬的评委老师,以上即是我对《西风胡杨》第二课时内容的教学设计,抓住胡杨特点和呼吁情感这个重难点,以读为主,让学生读中自主感悟,深刻体会到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美,也感受到了他对胡杨遭遇的同情和对环保的关注,教法的设计体现了新课程标准重在以读促讲,自主学习的精神。

  谢谢!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会认8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秋天景象之美和勤劳的人们对秋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3、喜欢秋天,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秋天。

  教学准备:

  1、生字词卡片

  2、课件:秋天的风光

  3、苹果等教具。

  教学重点:

  1、认识8个生字,能正确书写8个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秋天的美,感受勤劳的人们对秋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会认8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秋天景象之美,感受勤劳的人们对秋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3、指导书写4个左右结构的字。

  教学目标:

  1、能准确认读8个生字。

  2、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秋天景象之美,感受勤劳的人们对秋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3、能正确书写4个左右结构的字,重点掌握“三点水”和“火字旁”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许多描写秋天景色的词语,大家还记得吗?现在赶快去秋天的果园里摘苹果,谁能准确而且大声地读出苹果后面的词语,这个苹果就属于你啦!

  (玩游戏:摘苹果,复习上一课学过的词语)

  根据儿童的特点采用游戏的形式复习词语,是很好教学方式。这样学孩子会感到很有趣味儿,但是,我觉得还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在让他们自己说说还有那些描写秋天的词语,可能更丰富些,学生能说出几个的,这样更能激发主动性,教会学生平时也要注意积累词语。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哎呀,看到果园里的果子都熟了,大家都知道,秋天来了。你还能从哪些地方发现秋天来临了呢?

  (指名学生发言)

  孩子对秋天不陌生,凭他们的生活经验是能发现秋天变化的。但是,我们不一定就把孩子的视野局限在果园里,他们什么都可以谈,只要是秋天的体验和感受就可以。这里的目的是让孩子自我发现,激发对秋天的兴趣。

  2、师述:有一位神奇的画家,他用手中的画笔为我们画了一幅美丽的图画,这就是“秋天的图画”,同学们想去看看吗?让我们一起乘坐“红叶号”列车开始一次愉快的旅行吧!大家检查一下,该带的4样法宝(眼、口、耳、心)都带齐了吗?

  (师)会学习的小朋友会带上自己的眼——(生)仔细看,

  (师)带上自己的耳——(生)认真听

  (师)带上自己的口——(生)大声说

  (师)最重要的是带上自己的心,去体会秋天的美丽,好啦,老师要带领小朋友们出发啦!

  老师的话是为了导入课文还是让学生看课件?如果是为了揭示课文,就让孩子读书,是为了看课件,就让学生看,没有必要再罗嗦几句。这“四件法宝”很空洞,没什么实在的意义。

  3、出示课题,齐读。出字谜:“四四方方一间房,里面住着冬姑娘。”

  出示“图”字的卡片(苹果状),反复读后组词。

  与上面衔接不紧密,既然是看书或看课件,就马上让学生做,识字放在后面处理。

  三、初读感知:

  1、播放相关课件,师范读。

  课件的目的是什么,老师没有交代清楚,缺环节。

  2、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藏在课文中的生字娃娃,读准字音。不会认的字做上记号。

  3、小组学习。

  1)组长安排活动:抽查生字读的准不准,课文读得顺不顺,还有哪些字不会认,互相帮助。交流记忆生字的好办法。

  2)组长检查后给组员记成绩:表现最好的用绿色在书上课题旁画一个笑脸,有进步的画一个黄色的笑脸,还要努力的用红色画一个笑脸。(“小组自学红绿灯”)

  3)教师四处巡视,了解各组学习情况,重点帮助能力较差的学生。根据组长的表现来发出“笑脸”(标准与上面相同)

  4)小组交流:小组擂台赛

  如1组组长随意挑战另一组组员的生字认读情况。

  如4组组长挑战7组组员读书情况,两组学生一人读一句“开火车”,看哪一组的同学读得好。

  如6组同学交流自己觉得很棒的记忆生字的好办法,3组同学可以挑战他,说说自己觉得比他更好的方法。

  梨、笼、浪、燃都是形声字,启发学生根据形声字的规律来记忆。

  梁——粱高粱本是粮,米字底下藏。桥梁应是“梁”,木头来帮忙。

  勤、劳——都有个力字,说明要想做一个勤劳的人,就要多出力。

  小结:自编儿歌帮助学生记忆:梨树是木,灯笼有竹,波浪是水,高粱为米,燃烧要火,勤劳靠力。

  5)教师重点检查几个能力较差的学生读生词卡“图画”“梨树”“脸颊”“波浪”“高粱”“燃烧”“勤劳”。

  识字的环节处理的很好。首先是让学生自己找生字。这样是尊重了学生的原认知和经验,在此基础上,再学习生字,面向了学生的全体。其次,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交流互动的优势,让孩子们自己学会学习。再次,利用了竞赛的形式展开了学习汇报活动。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会更有热情。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识机记生字,老师还有相机地指导,师生合作互动。最后,教师注意了关注差生。全面的实现教学的目标。

  6)再次播放课件,学生朗读自己最喜爱的`句子。

  是什么课件,没说明。为什么要读句子,也没说明。缺环节。

  四、再读理解:

  1、出示图片,图上画了没结果的树、光秃秃的庄稼地、高粱杆,

  老师画的这幅图画名字叫做《秋天的田野》,你们觉得怎么样?少了些什么呢?

  又放课件,又出示图画,太多了。有课件就够了。可先让学生贴图,然后起名字。也就说下面的贴图让孩子自己构思,想怎么贴就怎么贴,喜欢贴什么就贴什么。贴完了让学生说说,再引发学生读课文,读喜欢的部分,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而且注意评价、激励。这里应该是教学的高潮。

  2、自己读读第二句话。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

  3、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苹果、梨、稻子、高粱。谁能上来贴一贴,帮老师完成这幅画?

  4、他贴的对吗?要求学生抓住“挂起、露出、翻起、举起”四个词贴一贴、评一评。

  “他贴的对吗?”好象没有对错之分,怎么贴是孩子自己喜欢的。那几个词语可以这样处理,使抽象的词语具体化,便于理解。

  5、梨树上怎么会挂起了灯笼?苹果为什么有红红的脸颊?

  稻田里怎么会像大海一样翻起波浪?难道高粱上燃起了大火?

  这是怎么回事?启发学生体会比喻句。

  师小结:这些句子都是比喻句。梨树上的梨又大又黄,好像挂上了灯笼。

  你能用“好像”说句话吗?

  问题先让孩子试着提一提,他们提不出来,教师可提。让学生体会比喻句,深了一点,二年级的孩子不要讲比喻句,让他们体会一下句子的形式就可以了。可用“好象”来说话。

  6、指导学生有感情得朗读,提示朗读课文“四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边读边想像秋天田野的美景。

  朗读前应该有情感的激发,带着情感读,读出情感。老师要有范读。

  7、出示课件,提示相关景物,指导学生背诵。

  背诵是对的,可以是边学边背。

  8、谁使秋天这样美丽呢?自读第四句。指名读。

  思考:勤劳的人们指的是哪些人?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这个问题很好。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同时注意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但要注意讨论,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五、学写生字4个生字:“波、浪、灯、作”

  1、今天老师要教大家4个左右结构的字,是哪四个字呢?

  2、指名读,说偏旁,组词。

  3、自由“读贴”,说说你的发现(怎么记,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等)

  4个字都是左窄右宽,“灯”字的“火字旁”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作”字右边上面第一横较长,二、三横较短。

  4、师应学生要求范写其中两个字(是学生感觉到比较难写的字)

  5、生仿写,

  6、指名演板,大家来评一评。

  7、生练写这四个字。

  前面已经训练学生记忆生字了,这里就不要重复了,可以让学生再读一读、认一认,加深印象。把重点放在写字的指导上。让学生说自己的发现,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这很好。写字教学不要都教师讲,学生也能说出一、二,那就让他们先说一说,老师再讲一讲,相互合作,相互补充。教师的范写不能忽视。写后注意评评。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引导学生做小实践,揭开自然视象中的谜团。 通过学习,启发学生尊重科学,破除迷信,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反对迷信的意识。 重难点: 导学生初显身手,选择题材写作。

  课时划分: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围绕不怕鬼这一主题讲故事。 教具准备 用于实验的必需品。

  教学过程

  一、师讲述故事引入。

  二、揭示本课教学内容。完成畅所欲言和初显身手。

  三、开故事会

  四、做实验室

  1、过渡

  2、生自由汇报

  3、动手做实验,请注意安全。

  (1)师表演;谈观后感受。

  (2)阅读课文,了解奥秘

  4、分组做实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围绕四个选材进行写作。

  教学过程

  一、评讲作业

  二、出示本次作文要求

  1、读要求。

  2、选择自己的意向。

  3、按选择的题目分小组讨论。

  三、写前辅导

  (一)、选择“报告”的如何写作。重点汇报“报告”的`格式。拓展思路,寻找写作材料。

  (二)、选择写“经历”的如何写作。

  四、习作过程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欣赏佳作,修改病文,掌握“报告”的写法,提高叙述、修改能力。

  教学过程

  (一)点评此次作文情况

  (二)共同欣赏

  (三)选择病文或片断,指导修改。

  (四)课堂活动。 分小组修改。 各自读改,进行对比。 抄写习作。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 ,会写9个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6个生字 ,会写9个字。

  教学难点

  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搜集关于列宁的图片和资料

  导 学 过 程二 次 备 课

  预习提纲

  1、初读课文,找出要求会认的生字圈出来。

  2、自由读课文,了解大意。

  第一课时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1、 小小虫,嗡嗡嗡。飞到东,飞到西。传花粉,采花蜜。人人夸它爱劳动。

  打一动物( )

  2、教师简介列宁生平

  列宁(1870 —1924)前苏联人民的伟大领袖,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和领袖,马克思和恩格斯事业和学说的继承人。

  3、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读课文,在文中标出要认读的生字。把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掌握情况,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好中差兼顾,开火车认读。

  3、简单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一、二、四段内容。

  1、从图切入,(出示课文插图)在蜜蜂向导的带领下,列宁找到了养蜂人,你看到了什么?文中哪段话介绍了这部分内容?

  2、教学第四自然段,自由读第四段内容,注意他们此时的表情,交流:惊讶、笑着,引导识记“讶”什么情况下你感到惊讶?

  3 、 回读1、2段,认读词语。

  养蜂的人看到列宁时。为什么这样惊讶?自由读一读1、2自然段思考。(1)、这篇课文一共有六个要求会认的字,有五个生字朋友都躲在第一自然段里了,你能读通吗?先看这些词语:莫斯科、附近、派人、谈天。

  认读,引导识记字形,理解意思:莫斯科(城市名),附近(谁坐在谁的附近?你家附近有哪些建筑?)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 2)、看来列宁和养蜂的人常常见面,可为什么养蜂的人见到列宁感到惊讶?指名朗读第二段。

  比较句子:分辨词语:“常常”和“往常”(小黑板出示课后相关练习)

  列宁常常请养蜂的人来谈天。

  往常派去找他的人不在,列宁只好亲自去找。

  ①分别为这两个词语找反义词。

  ②这两个词语能交换吗?

  (3)、指名朗读1、2自然段。

  4、回读第四段。难怪养蜂的人看见列宁惊讶,引导读出惊讶的语气。

  四、指导书写。

  1、引导学生观察发现。

  “派”字右边不是“瓜”。建议在范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字中四个撇的变化:两个平撇的不宜太长,竖撇勿忘先竖后撇,右边的小撇宜短。

  “敲”字的右边不是“支”,应当提醒学生注意。

  2、练习书写

  3、展示学生书写的生字,师生共同评议。

  五、作业:

  1、巩固新词,朗读课文。

  2、搜集列宁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出示词语卡片,指名学生读词。

  二、精读课文,理解体会。

  1、默读这一段,思考:列宁怎样找到养蜂人的?用 ——画出表示花丛、园子、小房子之间位置的词语。

  2、小组讨论:列宁怎样找到养蜂人的.?用自己的话和本组的同学说一说,也可以试着画出列宁的路线图。

  3、小组汇报并展示列宁寻找养蜂人的路线。

  (1)、重点引导展开合理想象。(出示小黑板)

  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想到。

  他仔细观察,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想到。

  (2)、他想的对不对?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哪个词语体现列宁的判断是正确的?理解“果然”。

  (3)、学生上台展示列宁寻找养蜂人的路线图并练习口头表述。

  (4)、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4、再次学习第四自然段。

  (1)、分角色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惊讶、高兴的语气。

  (2)、扩展想象:养蜂人听了列宁的话会说些什么?列宁可能会说些什么呢?

  三、总结全文

  是啊,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就要像列宁那样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作出判断、解决问题。

  四、拓展交流。

  学生介绍搜集到的列宁的有关资料。

  五、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作者的美好愿望,培养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教育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环境。

  教学过程:

  一、 激趣,谈话导入

  1、师:孩子们,我们都听过《神笔马良》的故事,它让我们认识了一位善良、勇敢的孩子马良,他用手中的神笔替穷人们实现了一个个愿望。有一个孩子也想用马良的神笔来实现自己美好的愿望,这个孩子把自己的愿望写成了一首诗,诗的名字叫《假如》,(师生一起板书课题)你们想知道作者想要实现哪些愿望吗?(想)那么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首诗歌吧!(教师配乐朗读)。假如教学案例

  2、师:孩子们,你也想像老师这样美美地读来帮助作者实现这些美好的愿望吗?那就请你打开书108页,我们先来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好吗?老师相信,聪明的你,一定能借助拼音读准每一个字。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课件出示相关读书要求。

  2、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汉字,小老师带读。

  (2)去拼音认识汉字和词语。(同桌互读——开火车认读——全班齐读)

  (3)游戏巩固识字。(相机识记“良”和“食”,并引导学生书空练习)

  (4)指导读好词语,积累词语。

  (课件)红红的太阳 好吃的谷粒 健康的身体

  寒冷的北风 遥远的地方 不幸的朋友 (“的”字要读得又轻又短)

  缩着身子 轻轻叹息 苦苦等待 饿得哭泣 (通过做“缩”的动作以及想象小鸟哭泣的样子来读好这些词。)

  3、指名分小节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 指名三生读课文,简单评价。(引导认识多音字:还)

  (2) 引导概括。

  师:小朋友,你们发现了吗?这首儿童诗前三个小节结构相同,都以“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开头,分不同内容写出了作者想要实现的三个愿望。你们能找到吗?谁来用自己的话告诉大家。(相机板书:画太阳给小树 画谷粒给小鸟 画好腿给西西)

  4、全班齐读课文。

  三、美读课文,深入理解

  1、学习第一小节。

  (1)快速地再读第一小节,想想:我为什么要给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阳?(生读书后汇报)

  (2)引导想象:小朋友们,听,冬天里北风呼啸着,窗外这一株孤零零的小树在寒风中被吹得东倒西歪,光秃秃的小树枝不住地上下颤抖,仿佛要被北风刮断一样。想象一下,此时此刻小树会缩着身子,发出怎样的叹息呢?

  (3)引导共鸣:此时此刻,听到小树这样的叹息,你会怎样做呢?(帮助小树)

  (4)指导朗读:是呀,我们的作者和你们想得一样,他想画一个红红的太阳来帮助小树。多么善良可爱呀!再读读这一小节,相信你们能读得更美,更有感情。

  (5)教师引读,指导背诵。

  2、学习第二小节。

  (1)出示一幅画面(树上的小鸟)师:请大家看画上有什么?这是几只怎样的小鸟?小鸟的妈妈在哪里?

  (2)作者看到这一幕,他是怎样想的呢?读一读课文的第二小节。

  (3)指导朗读:“我”对这几只嗷嗷待哺的小鸟充满了同情与关爱,想给它们画许多好吃的谷粒。那请女同学再美美地读读这一小节。

  (4)教师引读,指导背诵。

  3、学习第三小节。

  (1)师:“我”除了想用马良的神笔帮助小树和小鸟外,我还想用神笔来干什么呢?请你们再读读第三小节。看看从中知道了什么?

  (2)学生汇报,教师引导想象:看到这个和你们一样大的孩子,看到这个和你们一样想自由奔跑和玩耍,却每天只能孤零零地独自坐在冰冷的轮椅上的小朋友,你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3)指导朗读。

  (4)教师引读,指导背诵。

  4、学习第四小节。

  师:孩子们,请你们想一想:作者心中就只有这三个愿望吗?(引导认识第四小节中的省略号)假如你就是作者,你还想实现哪些愿望?

  四、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1、师:孩子们,从你们的愿望中老师能感觉到你们都是有爱心的孩子,那么就带着你的爱心,来感受一下我们生活的世界吧!

  2、(播放图片失学儿童):这是一间冬不挡风夏不遮雨的教室;一群贫困山区想要上学的孩子。 “我要上学,我要读书!”这是他们唯一的心愿!孩子,假如你的手中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会用它画什么呢?

  (盲童):他们的眼前一片漆黑,他们多么想看到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啊!孩子,假如你的手中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会用它画什么呢?

  (干旱):因为干旱,土地不能播种庄稼,水管再也滴不出一滴水,小动物再也不能自由的奔跑,当我们生活的家园变成这样的时候,孩子,假如你的手中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又会用它画什么呢?

  3、提供句式,引导学生补白。

  4、总结全文:孩子们,虽然我们手中没有这么一枝马良的神笔,但只要我们心中有爱(相机板画),我们就可以用我们的双手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做很多事情。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更加美好!(伴随着《爱的旋律》,在音乐声中结束新课)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围绕主题写一份调查报告。

  2.让学生学会整理资料,得出结论。培养学生整理、归纳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对资料进行整理,得出结论。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以班为单位确定一个专题。如:最喜欢的`电视节目、课外读物、课程、网上活动。

  2.对问卷调查的对象选择的范围要广,要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教学过程

  1.回顾激趣。

  2.汇报调查结果。

  (1)选代表说自己调查的情况。

  (2)教师相机指导。

  3.对自己的调查进行总结。

  从调查中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4.了解调查报告

  (1)什么是调查报告?(课件)

  (2)调查报告的基本格式(标题,正文包括调查目的、调查过程、调查结果、建议)

  5.完成调查报告初稿

  6.交流学习初稿

  (1)学生组织互读

  (2)学生评议

  (3)全班交流

  7.修改作文。

  8.抄写习作。

  板书设计:

  调查报告

  标题:关于xx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

  调查过程

  正文:调查结果

  建议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能独立认识本课“央、呆、付、劫、徒、誓、缘、诡、牌、执、罪、”共11个生字,正确描写“央、付”等五个生字。通过查阅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积累“对付、立誓、缘故、诡计、冒牌”等词语。

  3、能分清故事中的角色,正确朗读课文,并尝试读出不同动物的语气语调。

  4、继续学习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体会山羊的勇敢、机智。从而在与狮子和豺狗的较量中获得胜利。教育学生遇到危险时沉着冷静,处事时沉着、机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边读故事,边提出疑问,逐步培养学生质疑的良好学习习惯。

  2、分角色朗读,体会了解山羊的品质,激发学生临危不乱,沉着应付。

  教学媒体ppt

  课前学生准备

  充分预习课文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训练引入,出示课题:

  1、媒体出示:狮子、山羊的图片。(用一个词语形容其中的一种动物)

  2、语言训练:()的狮子()的山羊

  过渡:在今天的故事中,我相信大家一定会对狮子和山羊,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3、出示课题:39、狮子和山羊(齐读)

  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1、一听录音,了解故事中的角色。

  2、二分节朗读课文(及时正音),思考,说说对这些动物的初步印象。

  3、交流,顺势板书:狮子:愚蠢、慌张……山羊:沉着、冷静、聪明……

  豺狗:狡猾……

  4、小组合作学习字词。

  学习流程:朗读词语——拼读易错的生字音节——交流字形记法、部分字义——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5、全班交流,教师点拨。(誓、缘书空;牌组词)

  三、朗读感悟,质疑讨论:

  过渡:一只迷路的.老山羊,来到一个山洞中藏身,意外地遇到了百兽之王——狮子,我们一看老山羊的表现。

  1、出示课文第二节。

  (1)轻声读,用双直线找出描写老山羊想法的句子。

  (2)为“盘算”找近义词。

  (3)指导朗读,体会山羊的心情变化。

  (4)师生合作读第二节。

  过渡:山羊最终还是如她所愿逃过了这一劫,你们看……(引读课文最后一节),让我们仔细回味老山羊与大狮子之间的精彩较量。

  2、深入学习3——11节。

  (1)默读课文,用心找找山羊的表现(语言、动作……),说说你的看法,也可以提出疑问。

  (2)交流,随机出示:“我是山羊女王,”……现在我正在寻找10只狮子。”(理解“立誓”,山羊态度的坚决)

  (3)出示:于是,老山羊大摇大摆地走到狮子面前。狮子对她看了又看,猜不透眼前这大胆的怪兽为何物。(动作演示,体会山羊“大摇大摆”的用意)

  (4)同桌分角色读3——6节。

  (5)出示:山羊看见狮子回来了,知道那一定

  是同来的豺狗的主意……为了你这个罪过,我就该剥了你的皮!”(抓住“迎、庄严……”指导朗读)

  (6)质疑、解疑。(如:狮子走出洞后,山羊为何不离开呢?……)

  (7)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3、:老山羊凭借着冷静、机智,战胜了狮子,这就叫“以弱胜强”(板书)

  四、巩固字词,描写生字:

  1、开火车朗读词语。

  2、指导书写:央、诡、罪。

  3、家作:收集一则关于羊或狮子的小故事。

  第二课时

  一、复习积累,回顾课文:

  1、根据意思听写词语:盘算、中央、冒牌、诡计、大摇大摆。

  2、完成书后写的练习1。(校对)

  3、师生合作朗读全文。

  4、训练:你想对山羊、狮子或者豺狗说些什么?

  二、文本拓展,补充阅读。

  1、补充出示:《山鹰和狐狸》,思考文中的动物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小组交流自己故事。

  板书设计

  39、狮子和山羊

  山羊:(沉着、冷静……)

  以弱胜强

  狮子:(愚蠢、慌张)豺狗:(狡猾、自作自受)

  教学反思

  对于课文的学习,我主要抓住老山羊的具体表现来感悟整课文。首先集中学习第二节,找出老山羊心里的盘算,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概括出老山羊的特点。然后抓住老山羊两处语言及动作、神态,体会她的聪明、机智。在本课文中运用最多的就是分角色朗读。分析以往的教学,发现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但朗读的效果不尽人意,归根结底是不会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要读好课文,必须靠大家的齐心协力。一课文读下来,总感觉支离破碎。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在小组内练习,也可由教师邀请学生示范一遍后,再扩散到全班进行训练。训练时还要抓住狮子和豺狗这两个配角,通过对配角的体会,同样能反衬出山羊的智勇。课尾训练学生抓看似矛盾处质疑。

  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最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最大的矛盾之处便是狮子借故走后,此时,山羊为何不逃?学生仅仅掌握质疑的方法,是不行的,要想达到成功的彼岸,必须会解疑。这是走向成功的最佳途径。“解疑”这一任务,也应交给学生。教师组织学生广泛思考、发言、争辩,让他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引发学生认真读书,反复咀嚼语言文字。

语文教案 篇8

  一、课前准备

  学生唱单韵母歌。

  二、教学儿歌,认识生字

  1、师:同学们唱得真好听,为了奖励大家,李老师放一首儿歌给你们听,好吗?但我有一个小小的要求。小耳朵(竖起来)听清楚,这首儿歌里面有哪些数字?

  (生:这首儿歌里有十个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表扬:你看得真仔细。

  2、师:这节课,我们通过识字(一)第一课:一去二三里 去认识这十个生字,它们还介绍两个汉字朋友给我们,请大家翻开书本44页,齐读课题。

  3、观察图画:

  (1)师:李老师带来一幅画,请大家一块儿看看吧。

  黄昏的时候,太阳快要下山了,远处有一座座亭台,山里住着几户人家,路旁,树上长着漂亮的花朵,小孩子赶着回家吃饭,看到这样的美的景色,不由得停住了脚步,说啊,这儿真美。

  (2) 师:小朋友,你认为哪里的'景色美呢?

  (3)师:诗人看到这样美的景色,写下了一首童谣。(师范读)

  (4)问:你会读吗?(指名读)表扬:我们班的同学真是聪明,读书又响亮。我们全班同学一起来,好吗?读得真棒,表扬自己。

  (5)师:你们读得这么好,请跟自己的同桌说悄悄话,读一读这首诗。(唱:123)

  (6)师:现在,我们来比赛读书,看谁拿的红苹果大?

  (拿出人像)这是男同学,这是女同学。谁先来?

  4、认识生字。

  (1)师:这节课,我们要认识12个生字,它们藏在诗歌里,我们一起把它们找出来好吗?请一位同学来帮帮老师。(把生字卡片贴在黑板上)

  (2)师:我们借助拼音来读读这些字。

  (3)师:现在,大家把你自己做的生字卡片拿出来,认一认这些字。(唱:123)

  (4)师:我们来一个男女识字大赛好吗?谁认识上面的字,把卡片放在这下面。(表扬)

  5、我会画。

  师:我们比赛完了,你想不想画画?拿出你的图纸,给生字找出相应的音节涂上你喜欢的颜色。(表扬:我们班的同学都是画画的天才。)

  6、我会唱。

  (1)师:正当我们画画的时候,有一群打篮球的男孩子来跟我说,要跟同学们较量一下,怎么样,你们敢不敢跟他们唱一唱对数歌呢?(表扬:你们都是勇敢的孩子。)

  (2)师:我说一,谁对一,哪个最爱把脸洗?(小猫最爱把脸洗)

  我说二,谁对二,哪个尾巴像把扇?(孔雀开屏像把扇)

  我说三,谁对三,哪个驮着两座山?(骆驼驮着两座山)

  我说四,谁对四,哪个满身都是刺?(刺猬满身都是刺)

  我说五,谁对五,哪个头上长小树?(小鹿头上长小树)

  我说六,谁对六,哪个爱在水里游?(鸭子爱在水里游)

  我说七,谁对七,哪个叫人早早起?(公鸡叫人早早起)

  我说八,谁对八,哪个唱歌呱呱呱?(青蛙唱歌呱呱呱)

  我说九,谁对九,哪个会用头顶球?(海狮会用头顶球)

  我说十,谁对十,哪个学话有本事?(鹦鹉学话有本事)

  (3)师:同学们真有礼貌,这节课你们的表现非常出色,你们都是好学生。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草原教案02-13

语文《养花》 教案02-13

语文《春》教案03-08

语文《项链》教案01-30

语文教案01-28

语文经典授课教案01-23

语文活动教案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