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9-26 08:48:09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精选10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精选10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创造性复述故事,理清故事情节,全面深入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分析人物形象。

  3.学习多种写作手法的综合运用。

  4.读懂文意,树立保护民族文化的意识,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1.理清故事情节,全面深入把握文章内容。

  2.品味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的语言,理解人物形象。

  3.学习多种写作手法的综合运用。

  【教学难点】

  4.读懂文意,树立保护民族文化的意识,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教学方法、手段】

  多媒体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预习】

  1.冯骥才小传

  冯骥才,1942年生,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主要作品有《神鞭》《三寸金莲》《俗世奇人》《一百个人的十年》等。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获奖。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副主席等职。

  2.了解泥人张

  张长林(1826—1906),字明山,天津“泥人张”艺术的创始人。自幼随父亲从事泥塑制作,练就一手绝技。他只须和人对面坐谈,抟土于手,不动声色,瞬息而成。面目径寸,不仅形神毕肖,且栩栩如生须眉俗动。

  “泥人张”彩塑创作题材广泛,或反映民间习俗,或取材于民间故事、舞台戏剧,或直接取材于《水浒》《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古典文学名著。所塑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不仅形似,而且以形写神,达到神形兼具的境地。

  “泥人张”彩塑用色简雅明快,用料讲究,所捏的泥人历经久远,不燥不裂,栩栩如生,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近年来“泥人张”彩塑积极地推动国际间文化艺术的友好交流,成为中外交往的桥梁。

  3.欣赏泥塑艺术

  屏幕展示一组图片

  4.识记字词

  阔绰( chuò ) 撂( liào )高的 怵( chù )

  抠( kōu ) 戳( chuō ) 估(gù)衣 模(mú)子

  横冲直撞:形容乱冲乱闯。

  大名鼎鼎:形容名声很大。鼎鼎:盛大的样子。

  【课内探究】

  活动一:讲故事 理情节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想象角色置换,穿越回到咸丰年间的天庆馆,当一回“撂高的”,以他的眼光看人物,用他的口吻述说当时发生的这个故事。

  要求:

  1.突出重点,准确体现原文的中心和重点;

  2.条理清楚,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可以不受原文的束缚,有的地方可以详述,有的地方可以扩展,有的地方可以变序、变表达的形式,必要时可加入个人的想象。通过删节、充实、调整,使故事紧凑、生动。

  4.人物语言可适当运用拟声造型手段,做到“言如其人”,还要把握好语速、节奏的变化,并适当运用表情、手势、姿态辅助表达。

  温馨小提示:尽量从原文中摘录相关的语句表述。

  创造性复述方法指导:

  第一步,理清原文的六要素。

  原文的六要素:

  时间:一个下雨天

  地点:天庆馆

  人物:泥人张(中心人物) 海张五 伙计 吃客

  起因:泥人张无视海张五

  经过:泥人张智斗海张五

  第一回合:海张五取乐泥人张──泥人张用鞋底的泥捏出了海张五头像。

  第二回合:海张五侮辱泥人张的手艺──泥人张贱卖海张五。

  结果:海张五贵买了所有的泥人,连同模子。

  第二步,摘取原文中的关键词句,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加工整合,对六要素进行补充完善,适当加入个人的想象。

  活动二:作对比 识人物

  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表格,对比分析泥人张和海张五两个人物形象。

  项目

  泥人张

  海张五

  外貌

  语言

  动作

  本事

  计谋

  结局

  归纳总结:

  泥人张:不动声色、沉稳内敛、清高自爱、不畏权贵,利用一手捏泥人的绝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后发制人、一招制敌。人品奇、手艺奇、计谋奇,实不愧“奇人”之称谓也!

  海张五:飞扬跋扈、狂妄嚣张、色厉内荏、愚蠢可笑。寻衅滋事,而又无计可施。人品俗、无手艺,计谋差,实为一“赖人”也!

  活动三:明手法,长知识

  人物形象塑造得生动传神、栩栩如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多种写作手法的恰当运用。

  除去对比手法,本文还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归纳总结:

  本文主要运用的写作手法:

  对比手法 细节描写

  场景设置 以小见大

  伏笔照应 悬念设置

  侧面表现 留白艺术

  写作手法举例:

  伏笔照应

  1.下雨天与泥人张从鞋底抠下一块泥巴相照应。

  2.两处肖像描写相照应。

  3.第十段中“贱卖都没人要”与后面他自己花大价钱买泥人相照应。

  4.泥人张常去的地方有两处,一处是饭馆天庆馆,与后面故事发生的地方在天庆馆相照应。

  悬念设置

  1.第一段中“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他的手艺到底有多高超,为下文设置了悬念。

  2.第五段最后“全然没把海张五当个人物。”不把海张五当个人物,会有什么后果,设置了悬念。

  3.第七段中人们的猜测:“一个泥团砍过去?”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设置了悬念。

  4.第十一段中“但天津卫的事没有这样完的----”下面的故事到底如何,设置了悬念。

  侧面表现手法

  1.第三段中通过店小二的话侧面表现出海张五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的形象。

  2.第四段中通过众食客的反应写出了海张五远近闻名,不凡的身份。

  3.第十段中,“海张五隔着两丈远就看出捏的.是他”从侧面写出了泥人张技艺的高超绝伦。

  留白艺术

  1.十一段和十二段之间省去了:泥人张当晚回家怎样刻制泥模,怎样送给工厂,怎样给杂货摊,怎样写“贱卖海张五”等。

  2 .十三段和十四段之间省去了海张五看到贱卖海张五的泥人后是如何的愤怒,如何派人去买,如何定价钱等。

  3.整篇文章省去了对泥人张的外貌和语言描写。

  活动四:悟文心 树意识

  文章结尾说:“泥人是没了,可‘贱卖海张五’这事却传了一百多年,直到今儿。”这传了一百多年的究竟是什么呢?

  根据对文意的理解,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进行概括:

  师:传承技艺、传承精神,正如冯骥才先生一再强调的:

  (屏展)抢救中国民间文化的目的,不是为了保存某种形式,而是为了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保留下她的那些美好的情感与精神。

  师:作者为俗世奇人立传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传承我们独特的民族文化,传承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民族精神!

  师:因为这些散落在民间的文化艺术携带着历史的、文化的气息,凝聚着先人的智慧。它们是历史文化的积淀,是一方水土一方人的独特精神创造和历史记录,是我们和祖国文化联系的血脉。没有继承和积淀的民族是没有根的民族!

  正如冯老所说:(屏幕展示)

  如果文化消失了,民族也就没了!——冯骥才

  师:为了抢救、保护民间文化遗产,已是古稀之年的冯骥才先生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就一直致力于民间文化的保护工作。他不顾年老体衰,奔走呼号,卖画筹资,为抢救民间文化尽心竭力。正是在他的努力下,天津老城的估衣街才得以保存下来。冯先生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保护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是每一个人的事!

  结束语:(屏展,师生齐读)

  保护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是每一个人的事!

  只有我们每个人都关心和爱惜前人给我们留下的这些财富,我们民族的精神和独特的审美、独特的气质、独特的传统,才能传承下去。我们需要共同努力!

语文教案 篇2

  【设计理念】

  由于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易分散,并且好动、耐久性较差。本课设计时注意到这些,采用多媒体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沛吸引学生的兴趣。利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拉他们走上学习的主体地位,在自然、自如、自娱、自悟中完成学习任务。

  【设计特色】

  教师教,重在"引导";学生学,重在"自主"

  【教学流程和设计意图】

  一、画面激趣谈话导入。

  1、你知道一年有哪四个季节?(春、夏、秋、冬)

  2、(画面)这里的风景到底是哪个季节呢?

  (学生根据画面上的红色枫叶、金黄的稻田、往南飞的大雁、穿上毛衣的小朋友回答是秋天)

  画面上出示课题:秋天

  [利用多媒体生动逼真的有声画面,激起学生的兴趣,轻松的.谈话让他们无拘无束地进入课堂,并且自身揭开了题目。]

  二、读课文初步感知

  1、(画面配乐朗诵)学生听读课文,要求看清哪三种动物在说话,你最喜欢哪个小动物说的?记住它说了什么?

  2、学生各抒己见(画面出示学生说到的某个句子)

  [让学生练习边听边看,还要边记,由于是选择自身的所爱,所以特别感兴趣,画面出示句子的一刹那,让学生体验胜利。]

  三、自读感受角色体验

  1、初读课文,(可以选择最喜欢的句子)要求读准,读通,模仿刚刚听的录音朗读。

  2、(让小老师上台)点好画面,读自身选的句子,提醒小朋友哪些字音要注意。(画面也相应点出)领读句子,可提出自身的朗读要求。

  [充沛给予学生时间,自读感受,注意字音,尝试读好。并且布置他们体验"老师"这个他们感兴趣的角色,学习兴趣浓了,学习积极性高了。]

  四、比较异同感悟语言

  1、(出示第一自然段)喜欢这一句的小朋友读,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

  (画面上在第一自然段的边上,出示"小鸟说,秋天是蓝色的,因为天空是瓦蓝的。")学生比较异同,你认为哪一句好,为什么?

  2、后两句与上面教法相似。

  3、指导读好第四自然段。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理解"多彩的图画"

  4、你认为秋天是怎样的?为什么?小组交流。用"我认为秋天……我喜欢秋天"说话。你也可以注意观察周围之后再与老师、同学交流。

  [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到叠词、形容词的美妙,在比较后自然而然理解了最后一句感叹句的意思。后面的延伸问题,让学生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五、创设情景扮演巩固

  1、(画面、配乐、头饰)分角色朗读,给时间准备。

  2、上台扮演,巩固课文内容。

  [机械的背诵学生没有丝毫兴趣,创设有美丽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有趣的头饰的情景,学生兴趣盎然,在扮演中悄悄地完成了巩固课文的任务。]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2、难点:朗读感悟。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检查、分角色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自读识字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猜谜激趣:

  看不到,摸不着;花儿见它点头;小草见它弯腰。(板书:风)

  2、你知道哪些风? (学生畅所欲言。)

  3、今天我们就来画画风。(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想知道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吗

  5、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有不认识的字互相请教。

  6、想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合作交流

  1、老师带来了3位小朋友。粘贴三个小朋友的头像,请小老师领读他们的名字。

  2、号召学生和他们三个做朋友,与他们三个打招呼,作简要的自我介绍。

  例如,宋涛、陈丹、赵小艺,你们好!我叫×××,很想和你们做朋友。

  3、卡片认读“宋、涛、陈、丹、赵、艺”六个生字了。

  4、想一想、找一找:“宋、涛、陈、丹、赵、艺”这几个字在我们身边哪些人的名字中出现了。

  5、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

  6、指导写字

  不要多笔画:“丹”字只有一点。“乌”字中间没有点,加迠就成了“鸟”字。“丝”字上边的两绞丝没有点。

  不要少笔画:“忽”字下面的三点,不能少。

  结构。“显”字上小下大、上短下长。“忽、丝”二字上长下短。“杆、眨、涛”左窄右宽“杆”左高右低,“眨、涛”左短右长。“艺”字草字头的横宜略长,下面的“乙”字“折笔”应尽量向左边斜,“弯”应写平,“钩”直上。

  生练写生字。

  第二课时

  复习巩固:

  1做游戏:听字音找生字:

  (1)同桌之间进行,一个同学说字音另一个同学找生字。

  (2)教师说字音,请一组同桌到前面指卡片,大家当小裁判,看谁反应快。

  2出示词语,读词语: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读,再指名读:

  旗子擦去洁白显得眨眼睛小男孩斜斜的雨丝

  (教师范读:让学生在文中标出自然段。)

  三、品读领悟、

  1、齐读第一节,说说从第一节读懂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讲宋涛、陈丹、赵小艺一起画画,他们用画笔画出了房子、太阳、大树、小鸟。看着美丽的画面几位同学感到非常高兴。)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结合语言文字体会同学们高兴的心情,读出高兴的语气。

  2、小声读第二、三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宋涛提出了问题,陈丹说谁也画不出来)

  指导朗读“谁能画风”要读出问句的语气来。

  “风,看不见,摸不着,谁也画不出来。”要用非常肯定的语气读。

  教师:开始同学们不知道怎样画风,后来怎么画出不同的景象呢?咱们一起讨论讨论:看看课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开动脑筋的?

  3、、自读自悟。学习4-8自然段。

  (1)、他们是怎样画风的?默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画出答案。

  (2)、全班交流。

  ①随学生回答出示有关句子:

  ⑴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

  ⑵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⑶他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说:“下雨了,风把雨丝吹斜了。”

  ⑷她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②句子中的“她”“他”分别指什么,代进去读一读。

  ③请学生上黑板画画文中的景色。

  ④请学生给学生所画的景物配上文中的话,同时指导朗读。(3)、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一位小朋友,为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①、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

  ②、指名一小组展示朗读成果。

  ③、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朗读课文。

  教师小结:在问题面前,小艺没有退让,她开动脑筋,想出了办法,真是一个敢于动脑筋的好孩子。在她的启发下,同学们遇到困难不退缩,积极思考,也都想出了好办法。

  4、学习第九自然段:。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边读边体会:“为什么说,画中的景物好像都在动,一张张画显得更美了?”

  进行交流:一阵风吹来,三个小同学对画中的景物产生联想,真切地感受到风中景物的动态美。

  四、巩固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

  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像:让学生观察画面,结合画面展开想象:如果让你也画一画风,你会怎样画呢?如果让你用动作表现风,你会怎样做呢?请学生结合一个话题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大家谈想法,看看谁最有创意。

  2、布置作业:

  自己开动脑筋,想想怎样表现风,试着做一做。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家”做为掌握某种专门活动的人的意义

  过程方法

  1、通过学习课文,通过朗读,理解文章的正侧面写作方法。

  2、指导学生朗读,读中体会,读中感悟,培养个性化的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萧伯纳的话中体会其谦虚自律的宽广胸怀,学会做人。

  教学重、难点:

  通过人物对话的反复朗读,体会文章的内涵,感悟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揭题,板书课题

  2、质疑:大作家是谁?小老师呢?为什么要拜小老师呢?

  二、初读课文

  1、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学:读字词,分节读课文,提出不解的词讨论。

  3、能回答上面提出的问题吗?板书人物名称

  三、整体把握课文

  1、读课文,找出转换情节的两个关键词:临别时 事后 (加上“有一次”)

  把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2、分部分请同学读课文,说说各部分写了什么。

  四、指导写字

  作业:抄写生字词;读熟课文;找找关于萧伯纳的资料

  板书设计:

  10 大作家的小老师

  萧伯纳 娜塔莎

  有一次

  临别时

  事 后

  第二课时

  一、题目切入(板书课题)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0课,请你读一下课题(指名学生读题)。

  作家就是作家,为何要加一个大字呢?说明什么?

  你还知道哪些“大作家”?(鲁迅、冰心、高尔基等)

  [出示:课文第一句话] 谁能读好这句话。

  2、你们叫过自己的老师为小老师吗?为什么加个“小”字呢?

  [出示:露珠—小露珠 鬼—小鬼 可爱—小可爱]

  发现什么没有? “小”给你怎样的感觉?(更讨人喜欢。形象更可爱。)

  3、娜塔莎讨人喜欢吗?请大家轻声读第一节,划出描写娜塔莎的`可爱之处。

  谁来读你画的句子?[生读] [出示:小姑娘的图。]

  是她吗?可爱吗?谁来把她读得再可爱一些?

  4、一起读一下第一自然段。(生齐读)

  二、学习重点段落,走近萧伯纳

  1、我记得上节课,我们还留了一个问题?

  [出示:大作家为什么要拜小老师呢?]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请你们一起浏览全文,看看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2、哪位同学先汇报一下自读收获。

  3、一个小姑娘怎么会使萧伯纳明白道理呢?让我们先来读一读他们临别时的对话。

  [出示:第二节第一次对话内容。]怎么读,为什么这么读?

  他的目的是什么呢?

  所以你们认为萧伯纳是个怎样的人? (生自由说)

  4、[出示:有一天,萧伯纳接到一位小姑娘寄给他的信,信中说:“您是一位使我最折服的作家,为了表达我对您的敬仰,我打算用您的名字来命名我的小狮子狗。它是我过生日时候亲戚们送给我的。不知尊意如何?”萧伯纳回信说:“亲爱的孩子,读了你的信,颇觉风趣盎然,我赞同你的打算。但是,最主要的一点,你务必和小狮子狗商量一番!”]

  这是个怎样的萧伯纳?(幽默)

  [出示: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

  这又是怎样的萧伯纳呢?(有童心)

  5、现在你还认萧伯纳是在自夸,炫耀自己吗?

  [出示:他想……]原来他只是想用自己的显赫的身份给小姑娘和她的妈妈一个惊喜。目的是善的,但方式却有自夸之嫌,大家请看图 [出示图片] 注意动作,同学们,站起来模仿一下好吗,站起来,把自己当在萧伯纳,一起读一下第二节。

  三、走近小姑娘

  1、可是,小姑娘有没有像萧伯纳想像的哪样惊喜万分呢?那个词可知萧伯纳的确是没有想到。(生找出“出乎预料”)

  他“预料”的是什么?小姑娘也许会?(可以设计一个说话练习)结果呢?(生答)这就叫“出乎预料”。还有一个字也说明了这个意思,什么字?(竟)

  [出示:请你……和图片]

  你觉得小姑娘是个怎样的人?

  结合自己的理解读一下这句话。

  口吻相同,语气也相同吗?请两位同学分角色地读一下这两个人的话语,注意,一定要把握人物的特点。[生读、女生与男生](评价)

  2、出示:第四节

  什么叫“为之一震”? 他被什么震惊、震撼了? 他意识到了什么?

  谁来读一下这句话!

  四、思考

  是的,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事后,萧伯纳深有感触地说:[出示:第五节]

  1、谁来读一下这段内容。说了几句话?第一句:关键词是什么?第二句:关键词是什么? [板书:不能自夸 平等相待 永远谦虚]第三、四句又告诉我们什么?

  2、“她是我的老师”也就是说“ 是 的老师”。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萧伯纳对小姑娘充满了怎样的情感。(感激、尊重)

  3、现在明白“大作家为什么拜小老师了吧?”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萧伯纳?

  五、作业

  同学们,当我们再来看课题时,我想再问问你们,称萧伯纳为“大”作家,仅仅是因为他写的作品多吗?还因为什么?

  课后有一个复述课文的要求,谁能在板书的提示下,讲讲这个故事。

  六、课外拓展

  1、读一读关于谦虚待人的名言、小故事。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语文教案 篇5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生字词,积累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母在孩子讲述过程中的心境变化,品味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之情,感受孩子对自然的好奇之心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纯真之爱。

  3.学习作者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并体会作者用词精准、恰当。

  【过程与方法】

  在中心话题的引领下,让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词语,自读、自悟体会情感,感悟作者用词的精准。通过师生谈话、生生交流等方法升华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认识,使孩子们将课文读得入情入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文中父母对孩子的无言的关爱以及孩子对自然、对美好事物纯真无邪的爱。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通过父亲和母亲情绪、心境的变化的描写及“直到最后父母才交谈了几句”感受父母对孩子的关爱。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

  布置预习作业:

  A.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把遇到的读音问题以及不理解的地方做出标注,并借助工具书解决.

  B.思考:这篇课文中的'孩子给父母讲了一件什么事?

  C.查找有关金翅雀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入新课:

  课前已经布置了预习作业,关于“金翅雀”,你们都了解到了些什么?这节课我们共同走进课文,看看作者围绕“金翅雀”,给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检查预习第一项: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小组中轮读课文,互相倾听,争取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2.小组内交流易读错及不理解的生字词情况。

  3.小组代表汇报遗留问题,全班交流。

  4.教师出示整理的生词和容易读错的词语,指名朗读。

  检查预习第二项:

  再读课文,说说文章中的孩子给父母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理清文章脉络

  发现鸟窝——开始爬树——发现鸟蛋——亲吻鸟蛋——放回鸟巢(小金翅雀)

  四、捕捉直觉

  了解了课文内容,从中给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孩子特别喜欢金翅雀;父母担心孩子的安全……)

  五、细读课文,感悟孩子对金翅雀的爱。

  默读课文,找到孩子在讲述这件事情的过程中,心境是怎样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1、发现鸟窝

  “孩子高兴了,指手划脚地讲起来。他说,今天下午赶羊回家的路上,看见一只金翅雀从一棵大白松树树冠里飞出来。他看呀看呀,在浓密的树枝里搜寻,终于在高处一根树杈上发现有一团黑黑的东西。”

  引导学生从“看呀看呀...终于”等词体会孩子的好奇心,从“指手划脚”体验那份高兴的心情。

  2、开始爬树

  “孩子一直往上爬。巨大的松树又粗又高,他那纤细的身子紧紧贴在树皮上,慢慢往上挪动,每一步都要分两次进行:先用胳膊抱住,接着两条腿尽量往上蜷,用了很长时间才爬上去,中间在结实的树杈上休息三次。现在只能靠手,因为前面都是脆弱的新枝了。”

  抓住孩子一系列的动词如:贴、挪、抱等词语体会孩子爬树的艰难,理解孩子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你体会到了什么?感情朗读。

  3、亲吻鸟蛋

  在高高的树冠,孩子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没有?

  抓住“情不自禁”“吻”体会孩子对鸟蛋的无比喜爱。

  4、放回鸟巢

  孩子为什么没有把小鸟带回家?

  抓住“满怀怜爱”“心境坦然”体会孩子的爱心。

  说一说这是个怎样的孩子?孩子对金翅雀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葡萄牙著名作家米·托尔加笔下的《金翅雀》,还记得文中的孩子为父母讲了一件什么事吗?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2、在讲述这件事的过程当中,孩子的心境是怎样的?(板书:饶有兴趣、心境坦然)

  3、谁能像文中的孩子一样把这件事再给大家讲一讲呢?

  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孩子对金翅雀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板书:天真无邪的爱)

  在孩子的讲述过程中,父母的心境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来继续深入学习课文。

  二、细读课本,感受父母之爱

  1、提出中心议题,学生自读自悟。

  中心话题:

  默读课文,找到在孩子讲述这件事情的过程中,父亲、母亲的心境是怎样变化的?勾画出相关语句,认真地读一读,并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把自己的感受及时记录下来。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预设:

  (1-3)

  “母亲瞪大黑黑的眼睛”

  “父亲像往常一样心不在焉,连听也没有听到”

  “父亲总算抬起沉重的眼皮,聚精会神的开始听儿子说话。”

  母亲:抓住“瞪”让学生体会母亲从开始就关注孩子。

  父亲呢?为什么一开始“心不在焉”?可能父亲觉得很平常,没有什么了不起。也可能因为太累了。儿子太渴望父母一起倾听时,抓住“聚精会神”体会父亲虽累但为了孩子高兴也开始关注孩子。

  小结:母亲总是关注着自己的孩子,无论再小的事,总能牵动她的心,而父亲由心不在焉到聚精会神,同样流露出对孩子默默的爱。

  (5-7)

  “母亲把儿子的话句句吸入心田,还用整个心灵吻着可爱的宝贝”

  抓住“吸、吻”体会母亲听得更认真,全身心的投入。

  “父亲则又开始吃饭了”,“父亲又抬起疲倦的眼皮,和母亲一样提心吊胆地听着”

  父亲又开始吃饭可见父亲真的没有什么兴趣,但当孩子开始爬树时同样为孩子担忧。“提心吊胆”是什么意思?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你有没有让父母为你提心吊胆过?”

  感情朗读,体会父母之爱。

  小结: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她们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父亲虽然还是有点漫不经心,但当孩子开始爬树时同样为孩子担忧着、紧张着。

  (10-11)

  “父亲和母亲都惊呆了,谁也没有吱声”,“两个人战战兢兢、一声不响地让儿子爬到树上、爬上树冠”“父亲的心脏都停止了跳动”

  孩子越爬越高,父母的心境又是怎样变化的?理解“战战兢兢”是什么意思,并与“提心吊胆”对比理解,体会作者用词精准。

  父亲的心脏都停止了跳动,是真的停止吗?紧张、担忧到了极点,直至出现了幻觉,想象当时画面,你的心情如何。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1.在朗读中领悟内容,体验诗歌表达的亲情。

  2.认识10个生字。

  教学难、重点:1.根据诗歌的特点,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感受生活中的这些不易察觉但无处不在的感人亲情。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流程:

  一:直接导入新棵,板书文题。

  二、读阅读提示,体会“亲情”表现在家庭的方方面面

  三、练习朗读诗歌。

  1.注意读音。

  2.注意停顿。

  四、朗读比赛。

  五、扩展练习。

  1.想象一下爸爸出差回来全家人团聚的场面

  2.读《阅读》的相关篇目。

  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四字格下面的双横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看图和学文,使学生了解同学之间要互帮互助、互信互爱,从小培养良好的行为品质。

  教学过程

  一、猜谜引题,出示图画,设问揭题

  1.在学习之前,教师出示谜语:“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进行猜谜活动。(谜底:画)

  2.谈话揭题:学校里的画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出示课文中的两幅插图)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欣赏这两幅“校园里的画”(教师板书课题)。

  3.学生读准生字词,读通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l)读准“板、弹、恳”的前鼻音,“炸”的翅舌音,“思”的平舌音以及多音字“血”的音。

  (2)注意“夸、划、救、串”的间架结构以及笔顺,指导书写练习。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二、观察插图,运用比较,培养能力

  1.依文看图,训练观察能力。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观察图画。

  (2)分别指导学生观察这两幅图画。提问:想一想谁在画画儿,都画了什么画?

  2.缘图悟文,强化学法指导。

  (1)看图找段:①指名朗读第四、五自然段,思考:卡佳和“我”在黑板上分别画了一些什么图画?②让学生围绕这段内容回答,从而理清写作顺序:卡佳画一艘军舰——“我”画炸弹炸军舰,水兵们都落水——卡佳“救起”被炸的

  水兵,坐上小船驶向岸边——“我”画鲸鱼张开大嘴吃水兵。③教师总结:通过他们两个人的所作所为,你知道了

  什么?

  (2)品词诵读:要理解自然段中语句的`意思,必须要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以词义贯穿句义。①图文结合,形象理解词语:“不服气、救起、生气”等。可以教学生看插图解释“生气”、“救起”,还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服气”,变抽象为形象。②诵读指导:在读第四自然段中的“说实话”“可是”时语气强调得要重些,表示“我”的心虚;“拿起”朗读时语速要快,强调“我”的嫉妒心;“一个个”读时语速要慢些,表示“我”的得意。

  3.自学第六、七自然段。要求:①回顾学习第四、五自然段的方法:看图找段、读文析句、品词诵读;②依照这个方法进行自学。

  三、联系实际,发散思维,续编故事

  1.朗读表演(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分组竞赛朗读,集体朗读)。让学生戴上头饰表演课文的主要情节,加深理解。

  2.复述故事:指名让学生练习用自己的语言看图简要地解说课文内容。

  3.续编故事,发展思维:卡佳看到“我”满脸不高兴的样子,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语文教案 篇8

  :

  内容简析

  本次百花园安排了六项训练内容。既有词句的学习,又有精美语言材料的积累,还安排有发展学生表达能力的学习内容。这些学习内容根据单元学习专题,加强了整合。通过这些练习,达到逐步提高语文综合

  内容简析

  本次百花园安排了六项训练内容。既有词句的学习,又有精美语言材料的积累,还安排有发展学生表达能力的学习内容。这些学习内容根据单元学习专题,加强了整合。通过这些练习,达到逐步提高语文综合能力的目的。

  设计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寓学于乐。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巩固知识,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文读写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认识、比较表示“看”和“说”的词语,培养辨识近义词语的能力;通过叠词训练,使学生感悟词语的结构特点,激发学生积累和运用词语的兴趣。

  2.通过“读句子,说体会”,培养学生[于 FFKJ.Net]用多种不同的表达方法表达同一个意思的能力。

  3.通过读背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增强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4.通过阅读诗歌《葡萄叶的梦》,体会葡萄叶的美好愿望。

  5.通过学习“指南针”栏目,掌握转述的方法。

  6.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和习作训练,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重点难点

  掌握转述的方式,说话、写话训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五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内容:语海畅游、积少成多。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到语文百花园一去逛一逛吧!请大家到园里走一走,认真地瞧一瞧,相信我们一定能学到很多新知识。

  二、学习“语海畅游”第一题(词语真有趣)

  1.(出示词语课件。)自由读,仔细观察,思考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

  2.讨论交流各自发现的特点。(是近义词;意思和用法有所不同。)

  3.小组交流:查字典、词典区分词语意思的差别和用法的不同。

  4.造句:请选择你喜欢的表示“看”或“说”的不同词语各造一个句子。

  三、学习“语海畅游”第二题(读一读,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语)

  1.(出示词语幻灯。)自由读,读准词语,思考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

  2.交流特点:AABC形的叠词。

  3.举一反三:说几个这样的词语。

  如:闪闪发光 熊熊大火 恋恋不舍

  心心相印 炯炯有神 彬彬有礼

  四、学习“语海畅游”第三题(读一读,说说体会到了什么)

  1.自由读,读准句子。

  2.同学间互相说说句子的特点。(一个意思有多种不同的说明方法。)

  3.加强练习:用不同的说法表达。

  (1)街道上的人真多, 。

  街道上的人真多, 。

  街道上的人真多, 。

  (2)这儿真静, 。

  这儿真静, 。

  这儿真静, 。

  五、学习“读读背背”

  1.自由读古诗。

  2.老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诗句的意思。

  3.讨论交流古诗的意思,教师点拨。

  4.同桌互背,分组背,指名背。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2.预习之后的'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阅读平台”“指南针”“能说会道”。

  一、复习引入

  检查背诵古诗《四时田园杂兴》。

  二、学习“阅读平台”

  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画画不会读的字词。

  2.同桌互读,纠正错音。

  3.默读,出示学习提纲。

  (1)共几个小节?

  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作者在写这些内容时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葡萄叶的梦是什么?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4.小组自主交流学习后,推选代表汇报。

  5.感情朗读,体会情感。

  三、学习“指南针”

  1.默读“指南针”中的内容,借助泡泡框提示,思考:

  (1)什么是转述?

  (2)怎样才能简要而清楚地转述别人的话?

  2.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四、学习“能说会道”

  1.引入,激发学生的说话欲望。

  丰富多彩的寒假生活刚刚过去了,同学们一定有想告诉别人的事情吧!你们最感兴趣的事情是什么呢?看谁说得最有特色,说得最好。

  2.个人准备。

  回忆寒假生活,确定表达内容,想一想印象最深的情景,打个腹稿作准备。

  3.小组交流。

  要求:(1)说的同学要把最精彩、最欢乐、最受感动的情景说清楚;(2)听的同学要听清话中的要点,为转述作准备。

  4.全班交流:推选一名最出色的同学,代表小组向全班转述组内每个人发言中最精彩的内容。

  5.评一评“转述之星”。

  注意:(1)从转述的角度,转述时是否抓住了要点,是否说出了小组同学发言中最精彩的内容。(2)语言表达是否连贯。

  第三、四课时

  教学内容:习作指导、学生习作。

  一、激发习作兴趣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口语交际,评出了班上的“转述之星”。这节课,我们将通过习作训练,评出小作家。希努力。

  二、明确习作范围和要求

  1.指名读题目,思考:题目向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2.反馈思考情况。

  3.幻灯出示要求:

  (1)想想寒假中自己亲身经历的事,选择一件印象最深的,认真回忆事情的经过。

  (2)想想怎样才能把最精彩、最欢乐、最受感动的事情写得具体、生动。

  (3)尽量用上平时积累的好词好句。

  4.学生动手文,教师巡视指导学生。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习作讲评。

  一、明确要求

  出示评改要求与重点,如:

  1.语句是否通顺、清楚?

  2.内容是否具体?

  3.是否写出欢乐、精彩,写己的感受?

  二、自读自改

  根据老师批阅的意见,自己边读边用修改符号进行修改。

  三、互评互改

  一般两人一组,自己找同伴,互相点评与修改。

  四、全班交流

  1.采用自荐、学生推荐、教师推荐等方式,展示优秀习作或典型片断、语句,师生适当点评。

  2.选定几个片断和一两习作为例子,对语句、内容等方面的共性问题,师生共同提出修改建议。评议中注意保护习作水平较低的学生的自尊心,多发现其闪光点。

  五、举办展览

  对自己的优秀习作进行、抄正,准备参加展览。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要求]

  1.学会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浏览”马观花”造句。

  2.认识读书的重要,了解读书基本方法,学会精读和泛读,努力取得最佳的读书效果。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说出课文所讲的几点意思。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已学过一些介绍读书方法的课文,还记得吗?

  (《“煮书”》、《读书做记号的学问》)掌握了好的读书方法,能使你事半功倍。今天,我们运用学过的读书方法来读一篇新课文——《精读和泛读》。(板书课题)什么是精读?什么是泛读?一边读,一边做记号。

  二、初读指导

  1.朗读课文,画出5个生字,要做到会读会写。

  2.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浏览

  浩如烟海

  精读

  梗概

  走马观花

  泛读

  3.自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三、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齐读。

  提示:“梗”要读准后鼻音,“浏”的声母是边音。

  2.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领会下列词语的意思。

  浏览:大略地看。

  梗概:大略的内容。

  走马观花: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

  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非常丰富。

  3.指名逐段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4.默读课文,边读边做记号,说说课文讲了几层意思。

  (1)要积累知识,必须读书,对重要的文章和书籍要精读。

  (2)要学会泛读。

  (3)泛读可用较少的时间浏览大量书刊,同时又是精读的基础。

  (4)泛读的一般方法、方式以及要注意的问题。

  (5)精读和泛读结合,就能获得最佳读书效果。

  5.讨论:全文可分几段?各段讲什么?

  第一段(第1自然段):说明读书的重要和“精读”的方法。

  第二段(第2~7自然段):介绍“泛读”的常识和方法。

  第三段(第8自然段):说明只要精读与泛读相结合,就能取得最佳读书效果。

  四、指导书写

  观察田字格中生字,逐个临写,提示:

  浏:左中右三部分。

  籍:笔画较多,左下“耒”字旁的第一笔是横。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段。

  (1)什么是精读?朗读第一段,用横线画出。

  出示:对重要的'文章和书籍,要认真读、反复读,要逐字逐句地深入钻研,对重要的语句和章节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还要做到透彻理解。这就是精读。

  平时我们学课文,就是这样读的。

  ①这两句话中,哪些词语要在下面加圆点呢?也就是说哪些是关键词语?

  交流,并说说为什么这样确定。

  (认真、反复、逐字逐句、深入钻研、透彻理解)

  ②朗读这两句话,注意关键词语。

  (2)齐读第一段。

  2.学习第二段。

  (1)

  什么是泛读?(大略地读)

  (2)既然精读这么重要,为什么还需要具有泛读能力呢?

  (指名读第2自然段)说说自己的理解。

  引导学生注意:“不可能……更不可能……为了……又必

  须……因此……”,课文用这些词语巧妙地起承转合,将要表达的意思论说得清楚明白。课文后面的叙述中还有类似的用法,大家要注意学习。

  3.泛读有什么作用?读第3自然段,画一画关键词语。

  交流:“通过泛读,可以……从而……获得……”

  朗读第3自然段。

  (4)怎样进行泛读?默读第5自然段。

  四人小组讨论:面对一大堆读物,如何泛读?

  对一本读物来说,如何泛读?

  交流:说说自己的理解。

  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泛读的方法。

  (5)泛读通常采用什么方式?要注意什么?(读第6、7自然段)

  讨论交流。

  3.学习第三段。

  引读,只要我们善于把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就能达到最佳的读书效果。

  三、总结全文

  1.这篇文章中,你还在什么地方做了记号?

  (精彩词画图,如浩如烟海、走马观花)

  (有疑问处画问号)

  2.小结:这篇课文侧重介绍了泛读,泛读的意义、方法、方式、注意点等几方面的内容。

  四、作业

  指导

  1.课后作业

  5:同学们,今天语文课外活动时先泛读从图书馆借阅的书,然后交流。交流时先介绍所采用的泛读方法,再说说书的大概内容。

  2.课后作业

  3:“浏览”是什么意思?(大略地看)可用在看书,看市容等。

  指名造句。

  “走马观花”是什么意思?可用在观察事物,如参观工厂览等。

  指名造句。

语文教案 篇10

  教材分析:

  这首诗歌以简练的语句,分五小结,从几个方面来描述,抒发了作者对自身理想的追求,期望世界儿童能够互相尊重,不分国籍与肤色,都平等对待。

  这首诗歌外表上是写作者对世界儿童的描写,其实寓意深刻。实际上是借此来抒发自身的感情和胸怀。诗歌虽篇幅短小,但层次清楚。表达了作者期望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望。同学读起来朗朗上口,感到亲切、自然。

  教学目标:

  1、在双基目标中,要能认读本课2个认读生字,会写5个会写生字。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儿歌,并背诵;

  2、能力目标中让同学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同学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同学的阅读能力;

  3、在道德情感目标上,通过学习,激发同学相互尊重,平等相处的思想感情,激发同学的发明力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

  能认读本课2个认读生字,会写5个会写生字。

  教学难点:

  根据儿歌内容理解词的意思,背诵儿歌。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世界各国的资料,预习课文,自同学字遇到不懂的记下来。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把你们搜集的有关世界各国的资料展示给同学们看一看。

  同学和老师把自身搜集的资料一起展示出来,并说说你所了解的内容。

  你们谁能说说自身最熟悉的国家风俗。

  人们常把儿童比作祖国的花朵,世界上不同国家的少年儿童就像开放在世界这个大花坛中不同颜色的花朵,你们就是最美丽的那一束。

  板书课题:最美的花束

  齐读课题。

  二、初读儿歌,感知生字、词。

  自由朗读这首儿歌,画出不认识的`字。

  这些不认识的字可以怎么办?

  自由学习不认识的字,可通过问他人、查字典、猜字等一系列方法。

  画出自身不理解的词,和自身认为比较好的词。多读几遍。

  师巡视指导。重点指导学困生。

  出示带生字的词,开火车读。

  例如:漆黑、花冠

  分小节朗读儿歌,读准字音。

  同学分小节朗读儿歌,其余同学边听边看书,听一听他们读得是否正确,读音是否准确,读后同学互评。

  三、创设情境,以境生情

  投影出示:课文中的图

  1、你看到了什么?课文里是怎样说的?同位互相读一读。

  在每一小节里有没有不理解的词?提出来。

  2、课文中的“你”、“俺”、“他”指谁呢?

  3、分组读,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

  三、再现情境,读中感悟,体味语言美

  拓展延伸。

  读了诗歌,你还想到了什么?

  四、实践作业设计:

  回家读儿歌、并且要背过,把课文中好词好句多读几遍明白在怎样用。

  五、总结。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劝学教案09-21

语文教案(经典)08-07

(经典)语文教案09-14

语文教案[精选]07-28

【经典】语文教案07-20

[精选]语文教案08-02

语文教案(精选)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