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1-05 11:20:16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精)语文教案8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语文教案8篇

语文教案 篇1

  内容预览:

  《白洋潮》教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落实字词,理解文意,熟读成诵,领略白洋潮的壮丽之美。

  2.学习作者比喻写景、借景抒情的方法,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3.了解古代优秀文学作品,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树立科学人生观。

  【重点难点】

  1.重点:体会白洋潮景观的壮丽,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比喻等写景的方法。

  2.难点:从不同角度描绘景物特点的描写方法。

  【课文提示】

  1.《白洋潮》是一篇精彩的游记。白洋,山名,在浙江西北海滨;潮,本文描写对象。

  2.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的散文家、史学家。他一生落拓不羁,淡泊功名,具有广泛的爱好和审美情趣。晚年避居山中,穷愁潦倒而坚持著述。其小品文声誉尤高,多描写江南山水风光,民风民俗和对过去生活的回忆。文笔绰约,富有诗意。其著作有《石匮书》、《琅环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正音正字】

  戊wù 遄chuán 踵zhǒng 擘bò 蹴cù 镞zú

  辟bì 礴bó 龛kān 赭zhě 漱shù 湫qiū

  【积累词语】

  实词:

  ①故事:旧例。 ②喧传:哄传。 ③吊:哀悼。

  ④海塘:海堤。 ⑤遄:急速。 ⑥踵至:一个接一个来,踵,脚后跟。

  ⑦辟易:惊惧后退。 ⑧礴:拍击。 ⑨旋:很快。

  虚词:

  ①看之惊眩(代词,动词之后指事物性状,这里指代涌起的潮水。)

  ②岁岁如之(指示代词,这样,这里指代“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

  ③怒雷鞭之(代词,动词之后指事物,这里指代涌起的潮水。)

  ④则飓风逼之(代词,动词之后指事物,这里指代涌起的潮水。)

  ⑤从海宁而来(句中连词,表示行动)

  ⑥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句中连词,表示行动)

  ⑦势欲拍岸而上(句中连词,表示行动)

  ⑧旋卷而右(句中连词,表结果)

  ⑨浙江潮头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句中连词,表结果)

  【初学课文】

  1.朗读课文。

  2.从表达方式看,全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记叙——交代看潮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描写〈 “立塘上”-“颜始定” 〉正面描写潮水涨起的过程。

  议论——提出疑问作结,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3.写海潮起来时,作者是怎样观察的?找找课文相关的词。

  作者是从远及近观察、描写的。 相关的词语有:见、稍近、渐近、再近。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按要求,逐句翻译全文。

  3.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张岱的生平及其有关文学知识。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串讲课文】

  原文:故事,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岁岁如之。

  翻译:旧例,在三江看潮,实际上无潮可看。午后有人喧闹着传说:“今年暗涨潮啊!”每年都这样。

  要点:故事:古义-旧例。今义-表现讲述对象的事情。 喧传:哄传。

  原文:庚辰八月,吊朱恒岳少师至白洋,陈章侯、祁世培同席。海塘上呼看潮,余遄往,章侯、世培踵至。

  翻译:庚辰年八月,到白洋吊唁朱恒岳少师,(我)与陈章侯、祁世培坐在一桌。海塘上有人呼叫看潮,我迅速前去,章侯和世培接踵而到。

  要点:吊:哀悼。 海塘:海堤。 遄:急速。 踵至:接踵而至,一个接一个来;踵:脚后跟。

  原文: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

  翻译:站在海塘上,远远望见潮头像一条白线,从海宁奔来,一直冲到向塘上。

  要点:而:句中连词,表示行动。

  原文: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

  翻译:稍稍近了一点,就隐隐露出白色,像驱赶着千百群小鹅张开翅膀,拍水振飞。

  要点:擘翼:张开翅膀拍水飞迸。

  原文:渐近,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

  翻译:(潮水)越来越近,喷出泡沫溅起水花,蹦跳起来好像百万雪白的雄狮,遮蔽了大江奔流而下,像用怒雷鞭打它们一样,所有的狮子聚集在一起,没有一头甘愿落后而争先。

  要点:蹴起:蹦跳。 镞镞:同簇簇,形容攒聚。

  原文: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

  翻译:再近一点,就如飓风逼迫它们,顺势要拍岸而上。

  要点:之:代词,动词之后指事物,这里指代涌起的潮水。

  原文:看者辟易,走避塘下。

  翻译:看潮的.人惊恐地退开,跑到塘下躲避。

  要点:辟易:惊惧后退。

  原文: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

  翻译:潮水冲到塘上,用尽力量喷薄而起,水花激射,溅起几丈高,溅到的地面都湿了。

  要点:礴:拍击。

  原文: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炮碎龙湫,半空雪舞。

  翻译:潮水快速卷向右边,被龟山一挡,轰隆着好像十分愤怒,瀑布像像被火炮击碎一样,在半空中飞舞。

  要点:旋:很快。 龙湫:雁荡山的瀑布。

  原文: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

  翻译:看了这个景象(让人)心惊目眩,坐了好一会儿,脸色才镇定下来。

  原文:先辈言:浙江潮头,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

  翻译:先辈说:浙江的潮头,从龛、赭两座山冲刷激荡而起。白洋在这两座山之外,潮头却更大了,是为什么呢?

  要点:漱激:冲刷激荡。

  【朗读课文】

  【课外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根据自己的情况,完成若干思维训练题。

  第三课时

  【朗读课文】

  【课文简析】

  白洋潮吸引了多少人为之摧眉折腰,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它的俊美。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以其精妙的笔法,为我们揭开了白洋潮的面纱。

  这篇小品文,记叙了作者在白洋村观潮的全过程。文章以时空为序,由远及近,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白洋潮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个奇观,写出了白洋潮的盛大气势和雄壮之美。

  对白洋潮,文章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细腻的描写。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成功地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展现了白洋潮的壮丽风光。

  【思维训练】(根据情况,选择若干练习)

  1.从远及近,作者分别描写了潮水的哪些状态和特点?

  远见,“潮头一线”。-潮头整齐有序。

  稍近,“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潮流急速挺进。

  渐近,“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潮水铺天盖地,势不可挡。

  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浪潮汹涌猛烈。

  最后,“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海潮气势磅礴。 )

  2.课文是怎样烘托海潮之大的?

  从观潮者的反应来衬托海潮之大:

  ①“看者辟易,走避塘下。”写观潮者退避,这是从人们的动作,表现潮水来势汹涌。

  ②“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这是写观潮者的心理由紧张到舒缓的神态变化,表现潮水的威力令人心惊胆战。

  3.本文是如何从正面和侧面描写白洋潮的?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正面描潮水的特点,逐步推进,从远及近,用墨越来越浓,形容越来越密。〈详见第1题〉

  侧面描写观潮者的反应:坐立不安、心惊胆战。〈详见第2题〉

  作者这样写,衬托了白洋潮的声势巨大,让人恐惧,突出潮水的威力无比,颇有刺激。 )

  4.下列句子的“之”分别指代什么?

  ①岁岁如之。 ( 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 )

  ②怒雷鞭之…… ( 百万雪狮。 )

  ③飓风逼之…… ( 白洋潮。 )

  ④看之惊眩…… ( 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炮碎龙湫,半空雪舞。 )

  5.本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本文多处运用比喻修辞:①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②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③炮碎龙湫,半空雪舞。

  6。 “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句中的“雪狮”为什么不能改作“雄师”?

  因为“雪狮”不仅写出潮水的声威气势,还显示其洁白如雪的色彩。而“雄师”只能写出潮水的声势,但无法显示其色彩。

  7。 如何理解“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的作用?

  以疑问句结尾语气比较强烈,内容与开头的“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形成对比,不仅表达了作者对白洋潮的壮美的赞叹之情,而且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引人探索原因。

  8。 摘录一个佳句,并且作简单的品析。

  【课外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预习《天目》。

  【教学后记】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1、 自主选择识字方式,认识6个会认字; 会写8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和情感。

  重点:自主选择识字方式,认识6个会认字

  难点:正确书写6个字。

  过 程 与 方 法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都有自己的妈妈,我们都是在妈妈的呵护下慢慢地长大的。你能说说妈妈关心你的事吗?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日本童话故事,板书课题,。

  2、谈谈妈妈关心自己的事例。

  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教师交代学习任务。

  2、出示与生字连在一起的词语,指名读,并带读。

  3、会认字要让学生自己去记,让学生(或师)适时识字方法。

  4、生字、词语回归课文,指名分小节读课文。看学生是否读正确。

  默读课文,标好自然段,画出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

  学生汇报、认读生字、新词。

  3自主识字。

  读课文、读后。

  三、理解感悟:

  1、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1)你喜欢童话故事中的谁?为什么?

  (2)你知道课文为什么叫“妈妈留下的葡萄树”吗?这棵葡萄树有什么含义?

  2、针对学生的`回答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3、4小节描写狐狸妈妈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句子, 边读边悟,在读中感受母爱的伟大。

  四、让我们带着对母爱伟大的崇敬,想象一下童话中的画面,再重温一下课文《妈妈留下的葡萄树》。

  五、设置悬念:文中的结尾写到:小狐狸一直没找到妈妈,它的妈妈到底哪儿去了?大家想不想知道它的妈妈去了哪?下节课我们再来探讨这个问题……(宣布下课)

  学生先自己思考,再与同桌讨论。

  抓住重点句子朗读,理解母爱的伟大。指导朗读,感悟亲情!

  指名朗读,溶入文中情境。

  板书设计

  7.妈妈留下的葡萄树

  原因:小狐狸肚子饿

  经过:找吃的,喊起来,没回来 母爱的伟大

  结果:小狐狸见到树思亲

  教学反思:爱、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而学习本课,就是让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在读文感悟的基础上,应该再指导学生多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母爱的伟大,从而受到教育。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并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摘抄、积累好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体会人物感情;通过语言文字,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3.感情态度价值观:

  体会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重难点,关键

  1.了解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2.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

  3.积累并学会正确使用四字词语。

  课时划分:两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大瀑布的挂图、有关木雕的图片。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投影大瀑布图片

  生观看,师简介,引出文中所指的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师简介这儿游人、景色。重点词:非洲南部、名不虚传、游人如织、壮观。

  2.在这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发现了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3.板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文。

  (2)画出生字,拼读。

  (3)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词语。

  (4)标出不理解的地方准备提出来讨论。

  2.生根据提示自学。

  3.汇报、交流。

  (1)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掌握情况。(可自己汇报)

  字旁:琳琅(láng)满目沉甸(diān)甸

  诚恳(kěn)宾(bīn)馆

  字形:“释”左边是米加“/”,不是“采”。

  “豫”左边不要写成“矛”。

  字词意

  名不虚传:形容名气与听说的相符,一点儿也不假。

  琳琅满目:形容物品多,使人看的眼花缭亮。

  栩栩如生:形容物品很逼真,就像活了一样。

  爱不释手:很喜欢,舍不得放开手。

  犹豫:指很难下决心。

  遗憾:感到可惜。

  (2)指出逐节读文,正音。

  (3)汇报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讲的是“我”到非洲南部旅游时,本想买件木雕木工艺品,但由于担心行李超重而未买。后来,卖木雕的少年特意为我送来一个体积小、便于携带的木雕,但坚决不收我的钱。因为他说:“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思考:课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来学习。

  2.讨论交流。

  3.汇报。

  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出发前,朋友告诉“我”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和木雕工艺品。

  第二部分(第2--9自然段):“我”对几个大象坐爱不释手,但由于担心行李超重而没买,卖木雕的少年和“我”都和遗憾。

  第三部分(10--15自然段):晚饭后,少年送来一个小象墩,坚决不肯要钱,因为中国人是他的朋友,这让“我”很感动。

  四.小结

  卖木雕的少年真的可爱,让我们来朗读课文,读出对他的喜爱。

  五、齐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设置情景、探究导入

  教师一边投放大瀑布和木雕的图片,一边娓娓提出问题:

  作者来到世界三大瀑布之一的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旅游,带着新奇与购买非洲木雕的愿望,但自己最终选择不买,却意外收到一份礼物,少年为什么没有收钱,送她礼物的呢?带着我们共同的疑问,一起继续学习课文。

  二.深入学习课文,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

  1.学习挑选木雕的部分。

  朗读第二至第四自然段,想想作者如何被精美的木雕吸引,激发了她购买的欲望。

  填空:

  大瀑布真是(),这里(),景色十分()。摊点里陈列的木雕(),()其中象墩(),大象雕得(),我一看就()。

  (1)根据课文内容,恰当填空,体会所填词语的意思。

  (“名不虚传”的意思是瀑布确实壮观雄伟,不愧为世界三大瀑布之一,不是空有的虚名。“游人如织”这时是一种比喻的说法,说明游客很多,像织布机一样穿梭。“琳琅满目”的“琳琅”本意是“美玉”,这里比喻珍贵的东西很多。“栩栩如生”形容生动活泼的样子,这是指大象雕刻得很有生气,吸引旅客,体现出非洲木雕名不虚传。)

  (2)带感情朗读,体会作者被吸引的程度之深。

  (3)请同学们再想一想,是否还可以利用其他词语代替吗?

  过渡:精美的木雕激发了作者强大的购买欲望,但她的什么又放弃了呢?

  2.个人朗读第五至第九自然段。

  (1)出示学习要求。

  A.“我”为什么选择放弃买木雕?“我”的情绪发生了哪些变化?

  找出有关语句体会。

  B.卖木雕的'少年什么样?他说了什么,想象他会有什么想法?

  (2)分小组学习讨论。

  (3)汇报交流。

  小组一:

  因为我考虑行李超重,不能带这么重的象墩,所以只得选择放弃,我的心里变化:从爱不释手--犹豫--语无伦次--遗憾。

  点拨: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作者很遗憾?(“啊,不,路太远,这个太重......”“我”有些语无伦次,面对孩子的诚恳相劝,作者的内心是非常矛盾的,而且这个小想墩自己都爱不释手,使她很遗憾。)

  小组二:

  少年是十五六岁,五官端正的黑人少年,见作者犹豫,他诚恳地劝作者买,“夫人,您买一个吧!”“您是中国人吧?”少年望着作者,眼神也流露出遗憾。

  点拨:通过对男孩的语句描写,你读一读,看看自己有什么发现?

  (这个男孩很善良,开始“买一个吧!”表现出不仅是推销,还有一层是把纪念品带回欣赏,到后来男孩的猜疑“您是中国人吧?”能看出男孩对中国人的尊敬。)

  (4)同学们你们知道男孩对中国人为什么有这样的尊敬吗?(因为20世纪60年代中国援建了坦赞铁路,在工程过程中,中方有64人为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现在你们领悟到男孩为什么说“您是中国人吧?”(非洲人民感谢、尊敬中国人民。)

  (5)教师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感受作者与少年不同的内心变化。在熟读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上台来表演。

  3.学习赠送木雕部分

  (1)朗读第十至第十五自然段,体会发生了什么微妙的变化?

  (男孩在傍晚来等“我”,并交给“我”一个沉甸甸的小象墩。)

  (2)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象墩?你从中体会出什么?

  (这个木雕象墩与白天的一模一样,却只有圈套大小,说明少年特意为作者雕刻的易于携带的同样的小象墩,体会少年的质朴和他对中国人好感。)

  (3)“我”和少年说了什么?表现了少年怎样的内心世界?

  (“我要给他钱,他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男孩除了“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外,更是希望我不要带遗憾回国,展现了非洲少年对中国人的情谊,从而也看出他的淳朴与善良。)

  (4)读一读少年质朴的语言和动作。

  三.总结全文,展开想象

  1.学到这里,我们才解开初学的疑问,正是由于中国人民与非洲人民的友谊,使得每位非洲人民内心深处感谢中国人民给予的无私的援助。

  2.(结合课后练习)你最想用什么方式夸夸那个非洲少年?

  (展开讨论,激发兴趣)

  四.板书

  27、卖木雕的少年

  ↓

  挑选木雕

  ↓

  放弃买木雕

  ↓

  赠送木雕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够读准本课生字、认清字形。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优美词句。

  3、能够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的良好的阅读习惯。

  4、了解九寨沟美丽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优美词句,体会九寨沟美丽的自然风光。

  2、能够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的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播放九寨沟风景图片(两三张),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追问。

  2、引出课题:九寨沟(美美地齐读课题)

  3、师介绍:九寨沟在四川北部南坪、平武、松潘三县交界的万山丛中。因为周围散布着九个藏族村寨,所以人们称它为九寨沟。九寨沟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每年,都吸引着国内外大量的游客到那游览,九寨沟究竟拥有怎样的神奇魅力,作者又是用怎样的语言来描绘的呢,让我们打开课本,尽情地去享受吧!

  二、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1、把预习中遇到的难读的词句多读几遍或向同学请教,然后再放声朗读课文。

  2、出示四字词语,学生练读,把字音读准确。(雪峰插云、林深叶茂、五彩缤纷、色彩斑斓、平湖飞瀑、高低错落、银花四溅、蔚为壮观、诗情画意、人间仙境)——开火车读、男女生读。

  3、老师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让别人知道它的意思。(指名读、齐读)

  4、师:你们发现这组词语有什么共同特点吗?(描写景色的)

  5、播放课件、配乐朗读2—5段,学生欣赏后,师问:此时,你最想说什么?(一个词或一句话都行)相机板书:雪峰、湖泊、森林、瀑布、异兽珍禽、人间仙境

  6、作者在文中也用了一句话来集中表达了他对九寨沟的赞美之情,是哪一句?请画下来。(出示句子,齐读。)

  [设计意图:给予充分的时间读词、读句、鼓励学生有感而发,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的能力,同时积累语言。]

  三、品读感悟、想象创造。

  1、师:在这个人人向往的人间仙境里,你最喜欢哪?请大家轻声朗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用黑点或横线划出你最喜欢的词语或句子,划完后再放声读一读。

  2、小组交流划的词语和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些词语和句子?

  3、全班汇报交流,师相机出示句子、图片,指导朗读(自由读、赛读等)、背诵。

  [设计意图:在宽松的自读自悟、生生交流的氛围中,实现学生与文本的真正对话,教师只是一个桥梁作用;在采用多种方式的读、背的过程中完成对语言的积累。]

  [想象说话练习:]

  第一句: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就像。

  第三句:湖底石块色彩斑斓,有色、有色、还有色,。

  湖水清澈见底,一眼就能看到。

  第五句:当天气晴朗时,的天空,的云朵,的雪峰,的森林,都倒映在的湖水中,构成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画,难怪……

  [设计意图:旨在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想促悟、以想促读,同时又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四、小结。

  走进九寨沟,看到高耸的雪峰、五彩缤纷的湖泊、茂密的森林、高低错落的瀑布,这所有的一切融合在一起,就好象是走进了一个童话世界,来到了一个人间仙境,你还想继续往纵深行进吗?那好,我们先休息一会,再接着去感受大自然所创造的一个又一个杰作!

语文教案 篇5

  一、动画激趣,导入新课

  1、教师谈话:老师不知道我们一(2)班的小朋友喜欢看动画吗?那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了一个十分有趣的动画故事,大家想看吗?

  2、课件播放动画片《自己去吧》,学生欣赏。

  3、这个故事中有哪些小动物?(学生回答,教师随机出示动物图片及拼音文字:“小鸭”“鸭妈妈”“小鹰”“鹰妈妈”)

  4、你们喜欢这些小动物吗?让我们亲切地叫叫他们的名字。

  5、你最喜欢谁?能给它打个招呼吗?

  二、初步整体感知课文,教学生字

  1、这个故事好看吗?想不想自己去读一读?打开课文,翻到111页,自己读一读吧。(提出自读要求)

  2、学生自读课文。

  3、指名朗读。

  ⑴ 小朋友读得真认真,老师想听听哪些小朋友把课文的第一段读正确了。你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能干的小朋友还可以把整段读下来。

  ⑵ 读得好的小朋友老师还要给你们戴头饰,让小鸭和鸭妈妈和你们做朋友。

  指名读。

  4、小组合作学习第2自然段。(各小组用喜欢的方式读第2自然段)。

  小朋友读得真好听,小鸭和鸭妈妈都愿意和你们交朋友。没戴上头饰的小朋友还有机会呢。我们来看第2自然段,小组合作学习,比比哪一小组读得最好?

  5、教师检查,并把头饰奖给读得好的小组。

  6、重点指导读词语。

  师:小朋友真棒,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小组合作学习就把课文读得那么好。老师觉得有几个词特别难读准,能读给我听听吗?卡片出示:游泳、您、深、风景。指名读,当小老师领读。

  7、小朋友读得真带劲,老师也想读一读。

  听了故事后,你能说说这四种小动物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教师提示:两位妈妈说的相同的一句话是什么?)

  8、揭示课题《自己去吧》。出示齐读。

  9、生字教学:出示卡片“自”“己”“自己”和“吧”。

  9、“自己”是谁呀?(拍拍自己:我)。故事中的自己是谁呀?

  10、对呀,这句话是两个妈妈对小鸭和小鹰说的。学学妈妈平时的口气,读读课题。

  三、品读第一段,指导朗读

  1、出示课件(课文中第一幅图),你们听,小鸭在与妈妈说话呢?他在说什么呀?生答。

  2、教师点击课件,在小鸭上方出示句子:“妈妈,您带我去学游泳好吗?”

  3、指名当小鸭读这句话。学生评价。教师评价语(这个小朋友读得好,鸭妈妈忍不住要答应他的要求了。小鸭真喜欢你,他很想和你交朋友。)

  4、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好像真得看到了小鸭在请求妈妈带他去游泳。谁能加上动作读读这句话?同桌边做动作边读这句话。指名演读。

  5、听了小鸭的话,鸭妈妈怎么回答?点击课件,出示句子:“小溪的水不深,自己去游吧。”

  6、指导朗读。谁愿意做鸭妈妈来读这句话。指名读。想做鸭妈妈的起立,一起读这句话。

  师:听了小朋友的朗读,老师也想做一回鸭妈妈(师带上鸭妈妈的头饰)谁来做我的`宝宝呀?

  指名一生与老师分角色读对话。

  7、全班学生演读对话。

  师:哪只小鸭子和鸭妈妈来给大家表演一下?指名两生上台表演。

  8、听了鸭妈妈的话,小鸭会怎么想?(让学生体会“自己去吧”这句话的含义)

  9、是呀,真像小朋友想的那样,小鸭自己去学游泳了,它会遇到什么困难呢?他会怎么想,怎么做?

  10、想看看小鸭是怎么游泳的吗?你瞧。课件出示小鸭学游泳的过程。

  11、小鸭终于学会了游泳,它多高兴呀!你听,他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歌(教师播放小鸭子的歌曲,学生学做课间操)。

  小鸭学会了游泳,他非常高兴,迫切想对我们小朋友说话。你们看,小鸭在向我们说什么?

  12、你想对小鸭说句什么话?

  13、老师觉得你们真棒,不仅想象力丰富,课文也读得很好。老师也想和你们合作读读第一自然段(教师读旁白,学生分角色读小鸭和鸭妈妈的话)。

  四、游戏激趣,巩固生字

  1、小鸭学会了游泳,你们瞧,小溪里游来了一群小鸭。他们想和你们交朋友呢,你们愿意和他们做朋友吗?(教师出示小鸭图片,图片后面写好本节课要求认识的生字词)。

  2、你读得真好!你看,小鸭向你游来了!(送给读得准的学生一只小鸭)。

  3、刚才学的这些生字,你以前看到过吗?在哪里看到过?(学生回答)

  五、指导书写

  1、小朋友的本领真大,一节课就学会了这么多生字。(出示卡片,齐读一遍)

  2、这么多的生字,我们一起来学写其中的两个。(教师在田字格范写,指导)

  3、学生在书上或田字格上写字。

语文教案 篇6

  一、说教材

  (一)、课文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第六课的一首词。这个单元选取了宋代四位大家的八首词,文学流派有婉约派和豪放派。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宋词的鉴赏评价能力,分析比较婉约派和豪放派在词的取材、境界和情感方面的区别。《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是豪放派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词主要以报国无门的悲愤和乡关之思为主题,上阙重在写景,借景抒情;下阙用了三个典故,借典抒情。通过学习这首词,让学生对豪放派的风格有深入的了解,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词的内容和形式的基础上品味词的语言,体味词的意境美。”依据单元要求和教材的特点,我确立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2、理解用典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作者的爱国之情及思乡之感

  (三)、教学目标

  在确定教学目标之前我想先介绍一下我校的学情。我校的高一学生语文基础相对较差,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有待提高,但因为高一此前已学过古典诗词,对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手法、风格已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二、学习目标

  《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及学生情况,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辛弃疾生平及其词的思想内容。

  2、领略辛弃疾的豪放风格,感受他深沉悲愤的爱国之情。

  能力目标 : 1、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通过解读典故去把握作者深沉的情感。

  情感目标:感受辛弃疾深沉的`爱国之情。教育学生胸怀大志,热爱祖国。

  三、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

  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名作展现了一个独特的词人形象,饱含着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而情感的表达又使用了多种表现技巧来实现。因而我确定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为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讨论---鉴赏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应善于启发,相机诱导,教学才能获得成功。 叶圣陶先生也说:“‘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授之于鱼”,更要“授之于渔”。 教学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据此我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朗读,把握感情。 2、提问讨论法:设计问题,师生互动。

  3、点拨法:指点迷津,感受技巧。 4、想象鉴赏法:想象画面,体会意境 5、讲练结合法:精讲多练,知识延伸。

  (二)学法

  学习是一个发现的过程,也是体验的过程。不论是语文素养的提高,还是人文情操的熏陶,都离不开学生个体的参与,离不开学生自主的体验。它使语文学习不仅属于知识理性范畴,更扩展到情感、心理和人格的领域。在这节课中,我将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在个性独特的阅读中,在积极主动的思考中,获得独特的感悟和体验。

  1、诵读:指导学生在诵读时应该注意的几个要点,即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讨论:让学生根据问题,相互讨论,在讨论中体味作者情感。

  3、想象:让学生根据意象发挥想象,通过想象词意境来把握作者的情感。

  4、拓展:课上拓展辛词《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课下拓展描写辛弃疾爱国之情的现代文《郁孤台之魂》。

  5、练笔:在《辛弃疾啊,辛弃疾》或《梦回南宋》中任选一题写抒情散文,读写结合,陶冶情操。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幻灯片

  (三)教法和学法的理论依据

  教法和学法力求统一。运用多媒体能创设适宜的气氛,更能增大课堂的容量,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形音色俱备的长处。

  诵读法: 是语文教育的优秀方法之一,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悟文章的行文脉络、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提问讨论法: 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活跃课堂气氛,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点拨法: 在关键处,进行恰当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把问题引向深入。

  想象鉴赏法:是诗歌教学的重要方法,能进一步的体会词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讲练结合法:在品味词的意境后,学生进行训练,有助于知识的发展深化。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教师朗诵对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请同学们想一想这幅对联是描写谁的,你能从中获取到什么信息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通过对联概括了解辛弃疾的词风及思想情感,引起学生学习本词的兴趣,自然引入新课,直接过渡到本词的品味和鉴赏。

  (二)、解题

  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学过辛弃疾的《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和《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因而让学生来说说“我所知道的辛弃疾”,教师再对作者和背景进行补充。学习诗歌要“知人论世”,这样才能够更好的理解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三)、整体感知

  1、朗读指导

  播放朗读音频后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在全体学生齐读后,指名学生朗读。

  朗读是诗词教学的重中之重,有利于记诵,有利于理解,有利于把握意境,朗读好了甚至可以以读代讲。让学生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词的感情基调和丰富内涵,积极酝酿感情进入词的赏析 。

  2、理解词意,概括内容

  (1)学生结合注释自读全文,疏通词句,不理解的词句同桌讨论和向老师发问,教师巡视点拨。

  (2)请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

  A、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B、这首词的上下片内容各写什么?

  通过这两个问题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词的结构和内容

  (四)、深入学习

  首先,想象画面,体会感情。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上片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有什么特点?(景色描写营造了什么的意境)隐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

  2、作者用了哪几个动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请同学们模仿动作并设想自己会在哪种情况下有类似动作,深刻理解作者感情。

  通过问题使学生体会景色描写中所依附的深层感情,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这是走向鉴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其次,合作探究。我也设计了两个问题:

  1、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这属于什么手法?根据典故谈谈词人有哪些“登临意”。

  2、下片最后一句词与上片哪一句的意境是相同的?直接表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感?

  在这个环节中可以链接关于用典的知识,通过理解作者在词中运用的历史典故来探讨作者的人生态度和抱负。

  深入学习这个环节需要相机点拔,学生很有可能出现“有所感却说不出”的情况。要通过诱导让其品出景物和典故所蕴含的作者感情。

  (五)小结

  1、本词从写景入手,意境开阔,情景交融。通过历史典故,层层推进,自然而贴切,深沉而含蓄。

  2、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报国欲死无战场,栏杆拍遍悲断肠,这就是一代爱国词人辛弃疾的真实写照。

  (六)拓展训练

  读辛弃疾《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体会词人寓情于景的写法和深沉的爱国之情。

  (七)、布置课后作业

  1、 背诵并默写整首词。

  2、 读现代文《郁孤台之魂》并回答相关问题。

  3、以《辛弃疾啊,辛弃疾!》或《梦回南宋》为题写不少于500字的抒情散文。

  通过这三个作业,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巩固所学知识,加深感情领悟且由课内向课外深化拓展,实现了能力的迁移。

  五、说板书

  板书直观地体现了本词的内容、结构、作者感情和艺术特点,从整体上把握了本词。做到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语言简练,一目了然,有助于学生背诵,增强了教学直观性和教学效果。

  六、说课后反思

  每堂课上完之后,总是有欣慰也有遗憾。我认为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以朗读带动体会,用问题加深感受,借拓展增强领悟。学生能够在体会感情的基础上理解内容,赏析手法,把握形象,并做到读写结合,最终得到情操的陶冶。

  当然也有不足之处:一是学生朗读感情仍不到位,需加强训练,二是有些问题学生积极性不高,还需多思考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办法。三是拓展延伸不够,可再利用学案补充几首不同风格的辛词。

  教学和电影一样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如果再重新上一次这节课,肯定还会有很多不足。但我要努力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我希望能在不断的反思和不断的实践中提高自己,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评论的写法。

  2、学会分析数据得出正确的结论。

  3、感受农民工子女上学的困难,让我们感受父母精神的伟大,树立起正确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学习从数据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并学会分析数据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学难点: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简介新闻评论。

  2、本文的主副标题分别给我们告诉了怎样的信息?

  二、自渎文本:

  1、自学字词。

  2、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三、理解文本。

  围绕文本提出如下问题供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1、“而且,差异并不算小”中的“差异”指什么?

  2、怎样理解这句话:与其他问题有时无明显参差的回答相比,这里出现了陡然而生的数据。

  3、从文本中的哪些地方可以反映出农民工子女的入学率很高?

  4、文章最后提到的“最震撼人心的信息”指什么?

  5、文章中传达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6、分析本文的结构脉落。

  提示:

  (1)、公布结果。

  (2)、调查过程。

  (3)、展开评论。

  7、归纳文章的主旨。

  8、本文是如何体现新闻评论政策性、针对性、准确性的特点的。

  四、拓展阅读。

  1、试还原作者写作本评论教师所参考的调查统计表。

  2、完成配套练习册67页第7小题。

  五、情感交流。

  1、自己的父母是否在打工?对子女的上学问题持什么态度?

  2、对那些在外打工的父亲你最想说什么?

  六、作业:

  给在外打工的父母写一封信。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本课词语的意思。

  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幽默语句的含义,朗读课文,读出幽默感。

  3.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中国导游怎样以热情幽默的语言解除异国游客旅途中的不快,从而使他们游兴大发的经过。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幽默语言与事物的关联以及带来的效果。

  教学准备:人物对话的课件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基础知识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美国旅行团”

  学生齐读课题,解释“旅行团”。

  二、学习基础知识

  1.检查预习情况。

  2.学生汇报、互相补充。

  3.教师补充。

  4.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巩固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熟读课文,分析讲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幽默情境。

  1.举例讲一讲什么是幽默。

  2.找学生讲一个最具幽默的小故事。

  3.抓住故事的某一幽默点导入新课。

  二、品读课文,学习课文。

  1.分四个自然段。

  А、介绍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内容。

  梅雨季节——黄梅雨的季节,也叫霉雨。

  扫兴——正当高兴的时候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而兴致低落。

  幸运——好的运气,出乎意料的好机会。

  善解人意——善于理解他人的意愿。

  风趣——幽默或诙谐的趣味。(多指话或文章)

  В、导游幽默语言的内容,共两句话。

  (a)人坐在车里,外面下雨也浇不着。

  (b)阳光却可以透过玻璃照射进来。

  (C)因而你们从美国带来的雨被隔在窗外,而阳光却隔不住,表达了对异域游客的.热烈欢迎。

  С、第二件事是一位老太太游玩时裙子被划破的情景。

  (a)武夷山在祖国的那个地方?

  蒺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茎平铺在地上,小叶长椭圆形,果实有刺。

  (b)老太太的心情怎样?还有游兴吗?为什么?

  (C)哪个词表达了老太太不好的心情?(泄气)

  D、写导游以幽默的语言使老太太恢复了游兴。

  (a)注意提示语的位置。

  (b)幽默语言的效果。

  (c)双引号的作用。“愁云”

  (d)结合文中的意思,理解下列词语:

  和颜悦色——形容态度和蔼可亲。

  疾风——猛烈的风。

  2.通过分析,我们知道文中写了两件事,这两件事幽默吗?谈一谈你自己的看法?(畅所欲言,可以认为不够幽默,只要能说出自己的看法就好,展开争论,各抒己见,旁征左引。)

  3.你认为文章的题目好吗?你能改一下吗?(展开争论,可以说好,也可以说不好,只要理由能说服别人,有说服力就好。通过分析争论,培养学生准确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

  四、用最概括的语言总结一下文章的中心意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在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会课后练习。

  教学过程:

  读写下列生字。

  参观 划破 善解人意 和颜悦色

  旅游 扫兴 幸运 泄气 匆忙 车厢

  二、扩词练习。

  三、读课文,讲自己知道的幽默故事。

  四、想象一下,假如你是导游,你想怎样做?表演一下。

  1.自己假定时间、地点、游客状况、可能遇到哪些问题等。

  2.可组织几名同学分别扮成不同的角色进行表演。

  3.可先写成剧本,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

  五、作业设计:

  1.正确书写生字,一音、四字、一词。

  2、续写这则幽默。

  六、板书设计:

  美国旅游团

  扫兴 梅雨季节

  游客 导游 善解人意

  幸运 风趣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