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2-12 10:23:18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语文教案精品3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的语文教案精品3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话别情,解诗题

  1.导入送别:今天我们学习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⑴上课前,请大家猜一猜,这是什么字?答案就在诗题里。

  【师】这是篆书“送”字,原来是指两个人打着伞送新娘出嫁,渐渐演变成送别的意思。字的左半边,读“chu”,是走走停停的意思。

  ⑵这一路走,一路停啊,你想起了哪一次送别?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⑶把这个“送”字放进诗题中,把你的感受也放进诗题中,齐读诗题。

  2.诗的题目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⑴诗题中的“之”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看注释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谢谢你的提醒。

  ⑵诗的题目中有两个表示地点的词,分别是——黄鹤楼和广陵。

  黄鹤楼在哪?

  广陵就是哪里?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师】你把题与诗联系起来了,从诗中发现了这个秘密。好!

  3.仔细看看这个“陵”字,这就是我们——铜陵的“陵”字。

  ⑴那我们可要写好这个字,写这个“陵”需要注意什么?

  【生】“陵”字左小右大,右中间的撇点要小一点,最后写“折文”。

  ⑵伸出手,咱们一起写。

  ⑶打开作业单,把“陵”字写三遍。

  ⑷习字展示:谁想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你们觉得他写得怎么样?

  还有谁想展示?谁来评一评?你平时是怎么练字的?

  【师】说得好!只要我们坚持一看二写三比较,每位同学都能写出一笔好字。

  二、读古诗,初体会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打开课本,放出声音自由读,反复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试着读出诗的节奏。

  【学生自由练读】

  2.朗读指导:

  ⑴谁能字正腔圆地读一读,读准字音。

  ⑵谁能有板有眼地读一读,读出节奏。【师】听出节奏了吗?

  ⑶谁能把诗的节奏读得再夸张些? 【师】画节奏线。节奏出来了,诗的味道就有了。

  ⑷就像这样读,一起来试一试。

  你们读每句诗的前四个字,后三个字我来读。诗的题目一起读。

  调换一下,我读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

  3.诗的韵味有了,情感也出来了。说说看,你感觉到了什么?

  【预设】难过 伤心 孤独……

  【师】这是你的感觉。

  还有不一样的感觉吗?

  三、想画面,悟诗情

  1.如果说文字是诗的外衣,那么情感就是诗的灵魂。【板书:情】读这首诗,有人读出了哀伤,有人读出了向往,有人读出了失落,有人读出了思念。这些复杂的情感都藏在诗里,可是诗中有 “情”字吗?那作者把他的“情”藏在哪儿了呢?

  2.出示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读——

  ⑴品读:故人西辞黄鹤楼

  ①李白在哪儿送别孟浩然?在书上圈出“黄鹤楼”。

  ②为什么说“西辞”呢?谁能在把“黄鹤楼”和“扬州”放在地图上?

  【师】你说说,“西辞”是怎么回事呢?

  【生】黄鹤楼在西边,扬州在东边。“西辞”就是指孟浩然面向西边辞别了黄鹤楼。

  【师】同学们,孟浩然面向西边辞别黄鹤楼,那就是在辞别黄鹤楼下的谁呀?

  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师】名楼美景依然在,故人已到分别时。

  指名读——

  ③李白称孟浩然为故人,“故人”就是老朋友。他们究竟是怎样的老朋友呢?

  【生】

  【师】这才是李白心中的“故人”,是好友,是手足,是先生,更是知音知意知心人。

  情到深处不忍别,离愁更苦。 一起读——

  ⑵品读:烟花三月下扬州

  ①这难舍难分的`送别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样的三月?在书上圈出“烟花”。

  【师】“烟花”是什么意思?

  【师】你心目中的“烟花三月”是怎样的?

  【师】繁花似锦,草木葱茏,像烟,像雾,这“烟花三月”给你一种怎样的印象?

  ②想去看“烟花三月”吗?

  【师】黄鹤楼下,长江两岸,春天勃然怒放。樱花开遍了山林,一簇簇,一丛丛,如

  烟似雾,云蒸霞蔚。油菜花秀满了田野,杜鹃花染红了山坡。江边,桃红柳绿;

  江上,雾霭迷蒙。这是花团锦簇的三月,这是诗情画意的春天。

  ③烟花三月美如画,你能美美地读吗?

  【生】……【师】真美呀!

  【生】……【师】听着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烟花三月。

  黄鹤楼下花似海。老朋友,扬州更美! 女生读——

  扬州城里柳如烟。孟夫子,一路顺风! 男生读——

  两位诗人一路走一路说,走进满目青翠的春天里,走进一望无边的花海中。

  这是诗意的送,这是浪漫的别。 一起读——

  3.听到涛声了,看到小船了,孟浩然真的要走了。故人一别,千山万水相隔,没有手机电话,就是写封信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收到。此时的李白纵有千言万语,也只能望着,望着。出示第二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一起读——

  ⑴李白站在江边,看到了什么?在书上圈一圈。

  【生】孤帆、远影、碧空、长江、天际。

  【师】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一说。

  【生】

  ⑵我发现:大诗人也有出错的地方。你想想,大唐盛世,长江两岸应该是游人如织,千帆竞渡才对,怎么可能就一艘孤帆呢?【板书:孤帆】

  【师】千帆过尽都不见,一心只为孟浩然。原来,这个“孤”字,并不全是眼前景,更是一份依依不舍的情啊。

  指名读——

  ⑶孤帆远影碧空尽。【板书:尽】“尽”是什么意思?什么消失了?这些景物带着谁一起消失了?

语文教案 篇2

  课前透视

  本文记叙了爸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交流的所见所闻,间接地揭示了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课文语言简洁,以对话贯穿全文,融地质知识于课文之中,字里行间充满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

  对小学生来讲,这篇课文的内容极富吸引力,同时以人物对话为主要叙说方式也是课文的一个显著特点。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朗读课文的指导,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引导学生在对话中发现,体会,在对话的朗读中引发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愿望。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3、体会川川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培养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兴趣和意识。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有感情地读好人物的对话。

  信息资料:

  1、生字卡片

  2、收集有关地壳变迁、化石等相关知识的文字、图片资料。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依题激疑:你们读过书吗?你们知道最大的书是什么样吗?(板题)课题中的“书”为什么加上引号?你们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呢?

  2、展示激趣:教师出示化石标本或相关的图片资料,启发: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们究竟是怎样得来的呢?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本“书”,看看这本“书”是怎样介绍的!(板题)

  初读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识字生字。

  出示“我会认”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识字交流,可以采取组内交流的形式,说说自己已经认识了哪些字,是怎样认识的?同时交流记字的方法,如熟字加偏旁、形近字换偏旁、组词语以及学生个性化的记字方法。同时把自己不懂的词语作一标记与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

  2、利用生字卡片同桌互相检查识字情况。分段合作读文,互相检查读文情况。教师巡视吸收反馈。

  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相机引导学生交流识记重点字的方法。同时,教师强调重点字读音、字形等相关内容。如:“册”是平舌音;“质”读第四声;“岩”和“印”的声母都是“y而不是r;“痕”字的下面是“艮”不是“良”等。

  (识字能力是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有意识地去组织引导学生交流识字经验,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岩、册、宝、刨、痕、质”

  2、引导学生从笔划、结构等方面观察这些字的特点。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教师相机强调。如:

  “厚”字上下都无点。“宝”字下边是“玉”不是“五一”。“印”字右边是单耳,不能写成双耳。

  3、“挑战难点字”。启发学生到板前书写大家认为不好写的字,师生评议。

  4、学生临写,教师巡视指导,同桌互相评议。展示优秀的作品。

语文教案 篇3

  《最大的“书”》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9课,课文记叙了爸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进行交流,了解到了神奇的大自然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的故事。本篇课文语言简洁,以对话贯穿全文,将地质知识融于课文之中,字里行间充满着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通过课文的学习以此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文中有10个会认字,12个会写字,以及一些比较陌生的词语,笔者就本课的词语以及会认字的教学有一点偶得,与大家交流:

  一、“以词解词”内部链接

  一提到“以词解词”,大家一定会持反对意见,这不是我们一直所摒弃的吗?但是,依据课文的特点,对于《最大的“书”》一课却是实用而且巧妙的。课文《最大的“书”》中有一个词语肯定是孩子们所陌生的,那就是——地质勘探队员。学生对这一职业是干什么的?一定会有疑惑。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就不能置之不理。可是如果生硬地将词典里的解释告诉学生,对学生更是晦涩难懂。(地质是地壳的成分和结构,勘探是对已发现的矿床进行勘察探测,以查明矿藏。)这样对学生而言,不啻是“雾里看花”。

  经过细读,我发现在课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为孩子理解地质勘探奠基。如“煤炭 岩石 矿物 宝藏”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课文中的原汁原味的语境进行教学。于是,可以这样设计:

  ●先认读词语:地质勘探队员

  ●再认读词语:岩石 煤炭 矿物 宝藏

  ●教师讲解:地质勘探队员就是通过对地质的勘探和研究,就能知道哪里有煤炭,哪里有宝藏,哪些是有价值的矿物……他们能读懂不会说话的关于地质这本大书。科学家可以推测地球发展的年代,地壳的运动情况,各种生物的变化情况。

  ●读句子:它能告诉我们,哪里埋着煤炭,哪里藏着铁矿……把这本“书”读懂,就能为祖国找到更多的宝藏!

  细细地琢磨这个环节,不难发现教者遵循着“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同时更巧妙的是——以词解词。将课文中的词语组块进行教学,这样最大限度的发挥了词语教学的价值。因为用课文中的词语营造了一个思维的训练场。学生可以将这几个零散的、看似不相干的词语,通过“地质勘探队员”这一个词,串联了起来。在这样原汁原味的语境中既反复地认读了生词,又有利于孩子在课文内部找到联系,渗透一种思维——联系着理解,联系着思考,这种思维对学习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是学习的'好方法。经常这样的训练,这样的渗透会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思维基础。

  二、“刨根问底”显见过程

  在课文中有这样一个词语——刨根问底,怎样引领孩子理解这个词语呢?我们不妨让孩子画一画川川问了叔叔几个问题?这样就一目了然了,教师可以引导:像川川这样一个接一个地提问,想要把问题都弄懂,有点“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感觉,用书中的一个词就叫“刨根问底”。你看,“刨”字是“立刀旁”,真有一种一问到底的决心啊!

  这样教学,让孩子在划一划,想一想的过程中,逐步培养他们联前想后的能力,让这一个小小的词语更加有张力!

  三、“说文解字”彰显文化

  除了这几个词语中的生字之外,课文中还有要求会认的字,“一册、脚印、雨痕、厚厚的书”。其中“册”、“印”的造字很有意思,如果教学时有意识地渗透汉字的字理,在近似“说文解字”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地对汉字有感性的认知,从而对汉字文化的历久弥香产生兴趣甚至热爱,长此以往,会为孩子的人生启蒙打下精神的底色。

  “册”字,我们可以边画字边介绍:在古代,还没有发明纸,所以古人就把字写在了一条一条的竹简上,然后用线穿起来,你看,“册”这个字多象呀!要不然人家会说,每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呢!

  “印”字就更形象了:你看,“印”字的左边就像手印,右边像脚印,手和脚留下的痕迹合起来表示“印”。我们可以组词:手印、脚印……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经典)语文教案09-14

(精选)语文教案09-25

语文教案【经典】09-26

语文劝学教案09-21

语文教案(精选)10-24

语文古诗教案10-17

(经典)语文教案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