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3-29 08:17:41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范例7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范例7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二、学习准备

  课前可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

  三、学时安排

  2学时。第一学时学习第一部分;第二学时学习二、三及四部分。

  四、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1、介绍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6月25日,美帝国主义唆使南朝鲜李承晚集团进攻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9月15日又纠集15个国家的雇佣军,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在朝鲜仁川登陆,不顾中国人民的一再警告,把战火引向中国的边境,轰炸中国的安东(今丹东)等地。中国人民响应毛泽东同志发出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由彭德怀出任志愿军总司令。于10月25日开赴朝鲜前线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军。在中朝人民的沉重打击下,美帝国主义连遭失败,于1953年7月27日,被迫在朝鲜停战协议上签字。中国人民志愿军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分期分批撤出朝鲜回国。1958年是最后一批。)

  2、审题,提问题。(这话是谁说的?——“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既可理解为志愿军对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说的话,又可理解为朝鲜人民为志愿军送行时说的话。在什么地方说的?怎么说的?为什么志愿军和朝鲜人民要互称亲人呢?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的?……)

  3、同座相互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要求正确、流利;

  4、听两组(4人)读课文,评价读的情况,穿插正音(注意生字“锁、暂、糕、阻、谊、捣、谣、侦、混、吵、耗、嫂”的读音);

  5、自学第一部分。

  ⑴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三件事。(一是几夜没合眼给志愿军洗补衣服。二是在一次阻击战中,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回去时昏倒在路旁。三是在敌机轰炸时,为了救护在他家里休养的`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

  ⑵结合课文说说“雪中送炭”是谁在什么情况下送去什么?(朝鲜大娘在志愿军战士战斗了三天三夜,已经饿到极点的情况下,冒着炮火穿过硝烟,给战士送打糕吃。总结出,“雪中送炭”是指在别人最困难、最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体会“唯一”的含义。(隐含着大娘付出的代价是多大呀。)

  ⑶这篇课文是一篇抒情散文,感情真挚强烈;同时又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语言十分亲切感人。朗读时要注意把握感情基调:对大娘,应该怎么读?(如对长辈慈母,应怀着敬重的情感朗读。)在朗读的过程当中,还要读好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反问句。例如:“大娘,停住你送别的脚步吧!”(祈使句,恳求大娘不要再送。)要读出恳求的语气,读时句尾声调要下降。“能支持得住吗?”(疑问)读时句尾语调要上升,要带上关切的感情。读感叹句时,句尾语调先上升后下降,“这真是雪中送炭呀!”读反问句时应注意重音,“你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我们怎么能忘记?”应把“怎么能”读得重一些,表达出更加肯定的意思。

  ⑷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6、质疑。

  第二学时

  1、背诵第一部分。

  2、听写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3、学习第二、三部分。

  ⑴回忆学习第一部分的方法——①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三件事;②结合课文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③感情朗读;④背诵。

  ⑵自学。用自己的话说说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做了些什么?结合课文重点理解“同归于尽”、“噩耗”、“代价”等词语。

  ⑶分组交流、讨论。

  ⑷大组交流、讨论。

  4、学习第四部分。体会“亲人”“亲爱的土地”的含义。(朝鲜人民关心爱护志愿军,甚至为他们献出生命,所以称为“亲人”。为什么叫“亲爱的土地”?因为在朝鲜的土地上,中朝人民曾经并肩战斗。这片土地上,不仅洒下了朝鲜人民的鲜血,而且洒下了志愿军的鲜血,所以叫“亲爱的土地”。正因为中朝人民的战斗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所以说“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5、体会前三段开头和结尾的写法。

  (1)画出课文前三个自然段开头和结尾写法相似的句子。

  (2)开头句子是:“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小金花,……再给我们唱个《捣米谣》吧!”“大嫂,请回去吧!”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都尽在这一声声的恳求中了。

  (3)这三段的末尾是:“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我们怎么能忘怀?”“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4)先将反问句转换成陈述句,体会二者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不同。(反问句表达的情感比陈述句更强烈。)

  (5)反复朗读体会这两种句式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对金花,如对下辈女儿,应怀着亲切的情感朗读;对大嫂,如对同辈亲属,应怀着关切的情感朗读。)

  (6)前三自然段开头都是祈使句,表示恳求,体现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最后一句都是反问句,表达了更加肯定的意思和强烈的感情。这样的表达避免了平铺直叙,将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6、以《梦中见到阿妈妮》或《小金花来到我们中间》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了解某些文言句式的特点。

  2.体味韩愈在《马说》中表达的对人才被压抑、埋没的愤懑之情。

  3.品味韩愈在《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中表达的复杂的感情。

  4.初步了解“说”和“序”的文体特色。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阅读提示”中字词的音、义,“易”“策”“食”的各个义项和‘马之千里者”“子之不遇时”的句式特点。

  2.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3.体会韩愈对董邵南的同情、劝勉和劝阻等复杂的感情。了解“序”的文体特点。

  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

  1.讨论法。

  (解说:四个步骤:初读课文、疏通文字、梳理文章思路;精读课文,理解内容,体味作者的见解主张、思想情感;研读课文、品味语言、赏析艺术特色;拓展阅读、拓展视野、迁移知识、培养筛选信息和搜索信息的能力。)

  2.发现法。

  (解说:原则同讨论法,步骤分两步走:一是学生阅读发现问题阶段,二是师生梳理问题,解答问题阶段。注意事项:一是要引入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二是耐心听取学生的发言。)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所企盼的理想境界。但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古代封建社会,很多人才常哀叹生不逢时。人才受压制,不能施展自己的报负,甚至被扼杀,是一种经常性的社会悲剧。另一方面,人才如何施展自己的抱负,才能用在什么地方、为谁所用也是一个不能不重视的大问题。韩愈的两篇短文论述了上述两个问题,他的见解和主张值得我们深思。

  二、解题“序”作为文体分两类,一种是写在某书或某文章、诗歌前面的'说明、评介性文字;一种是蹭序,是为一件具体的事向人赠言,或向即将告别的人赠言的文章。《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属赠序。

  三、研习课文三.初读课文。疏通文字,梳理文章的思路。

  具体做法:先请两位学习中等偏下的学生分别朗读课文:甲生读完后,师生共同找出读错的或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同时肯定他读得好的地方(只指出某个字、句即可)。然后由己生朗读。乙生读完后分小组讨论。小组讨论的具体做法可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或者由小组长组织讨论,大家边读边口译,相互更正,一起补充,疏通文字,整理思路;或者小组轮流当组长,先疏通文字,后整理思路。

  (解说:豆.初读一定要落实,给够时间,要各组组长督促大家在课文上做标记,该注音的注音,该释义的释义,该加符号的加符号。

语文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本文是老舍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所写的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文章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冬天的济南气候温和、度冬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全文思路清晰,安排有序。先总提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再从济南的山、水两方面写出济南冬天的这一特点,最后以一句简明有力而耐人寻味的话结束全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优美的意境中,表达出作者赞美的真情。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①通过文章阅读学生能理解和运用“响晴、温情、设若、空灵、澄清、清亮”等词语 ②学生能在阅读中积累文中优秀语句

  2.能力方法目标:

  ①在反复阅读过程中能理解分析文中描绘济南冬天美景的精妙,感悟景物描写中情与景的融合。

  ②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自觉培养自读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阅读教学,学生能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教学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设计意图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北国的寒冬多是朔风怒号、

  冰封雪飘,江南的冬天温柔可人,那么地处中原的济南呢?它有一番怎么别致的性格呢?老舍在《济南的秋天》里曾这样说过:“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赐给西湖,秋和冬全赐给了济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济南的冬天》去见证老舍先生的评判。

  二、简介作者并解题

  1.看课文解释①后补充:老舍的'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等,写该文时,作者就在山东济南任教。

  2.题目限制了地方和时令,济南的冬天有什么可写的呢?先看课文,把有关描写济南冬天的词句划出来。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教师范读,学生边读边圈点,感受课文

  2.师生互动,评点第一段

  a.济南的冬天有哪些特点?第一段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写出济南冬天的特点的?

  让学生感受一下北国的冬天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情形,然后让学生猜想一下济南的冬天该有什么特殊呢?

  阅读注解①

  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等

  阅读全文,同时把有关描写济南冬天的词句划出来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边读边圈点,感受课文

  阅读第一段,找出特点及方法:“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和北平、伦敦、热带对比,赞美济南的冬天”设疑引入,激发兴趣

  补充文学常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成为率先示范的榜样,有利于对学生的朗读指导

  师生互动,展开探究

  b.文中哪一个词写出了济南的冬天独具一格的风貌?

  【补充:统观全文可以看出“温晴”“宝地”两词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温晴”偏重特点,“宝地”偏重感觉】

  3.课文顺着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这一主线,具体从哪两个方面来描述冬天的?

  4.作者描写“山景”和“水色”分别有哪些段落?

  5.老舍的文章中多有亲切优美的语句,同学们能从这篇文章中举出一些吗?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请闭上眼睛想:……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这句话循循善诱,一点没有强加于人的语势。你能看出这句话还有什么作用吗?

  6.这一段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7.济南冬天的山水是美的,那它的水又美在哪里呢?

  四、精彩语段研习,鉴赏景物描述方法

  (济南冬天的山山水水都是美的、可爱的,能说说你最喜欢哪一段描写吗?)

  1.齐读第三段,就如下内容品析研讨。请同学们自由选择进行答题:

  ①.全段的中心句是:()

  ②.全段写“小雪”之美妙,主要通过其他的景物进行烘托,这些景物是:()

  ③.文中的动词用得好。如:()

  ④.文中的色彩词用得好。如:()

  ⑤.文中是通过什么方法化静为动的呢?

  【补充:文中三个“好像”,并不都是表示比喻】

  2.朗读指导:这一段不仅要读好描写部分,而且要读好首尾两句,其中:“最、呀、就、吧、太”是充分凝聚了作者情感的。

  “温晴”

  山景和水色

  阅读感知

  统领下文,照应“温晴”这一特点

  小山摇篮图

  “温”“绿”“蓝”——向人们展现的是一幅“空灵水晶图”

  阅读寻找自己喜欢的描写语段,并简述理由

  阅读第三段,品析研讨相关问题

  最妙是下点雪呀。

  矮松、山尖、草色、阳光

  树尖用“顶”,山尖用“镶”,山坡用“穿”,山腰用“露”,几个字各得其所

  青黑、白、蓝、银、暗黄、微黄、粉色

  主要技巧是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高对于祖国文字的理解能力,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取题能力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字词

  将修辞这一知识点随课文教学加以强调

  加强朗读指导

  3.这里老舍先生又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画——雪霁初晴图。下面我们再次朗诵体味这一段。

  4.济南城山美水也美,它素有泉城的美称。所谓“家家泉水,户户垂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就是对济南的写照。

  这里老师把其它写山景和水色的段落就留给同学们用类似的方法去分析研讨。

  五、揣摩优美语句,品析遣词造句

  本文语言朴实清新,娓娓道来,情恳辞切,除了体现在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上,同时在遣词造句上还非常讲究,值得玩味。

  思考:1、“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去掉“声”字可以吗?

  2、“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这里为什么用“卧”字?和文章什么地方想呼应?

  六、课堂练习(阅读夏沔尊《白马湖之冬》完成有关问题)

  七、课堂小结:

  济南的冬天是美的,老舍先生笔下的冬天更美。掩卷细味那淡雅的水墨画浸蕴“温晴”,更觉神韵。绘山景描水色。“这就是冬天的济南”,嘎然而止,似乎意犹未尽,话犹未了。

 八、布置作业:

  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白马湖的冬天是多风的……祖国的宽阔辽远,形成了不同地区人们眼里不同的冬天,我们的家乡的冬天有什么特点昵?请以“家乡的冬天”为题目写一篇小作文,文体不限。根据老师的指导进行朗诵体味

  不可以。“没有风声”不是没有风,济南的冬天只是没有那种令人战栗的呼啸北风而已,如果去掉“声”就说成了“没有风”,那是不切合实际情况的

  a.用“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表达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与文章是调相调谐,有一字传神之效

  b.和前文“一个在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相呼应

  阅读夏沔尊《白马湖之冬》完成有关问题培养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受济南冬天之美

  放手自读,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促进学以致用

  指导学生学会正确用词,体味一字传神之效

  复习巩固,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总结回顾,加深感受

  加强写作训练,感受加深家乡之美,从而达到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板书设计济南的冬天

  老舍

  无风声小山摇篮图

  温 山雪霁初睛图

  无重雾 温

  晴 水 空灵水晶图绿

  无毒日 蓝

  作业设计

  1、课堂练习:完成打印好的阅读材料夏沔尊的《白马湖之冬》完成有关问题

  2、课后练习:紧扣家乡冬天的特点,完成以“家乡的冬天”为题目写一篇小作文

  课件设计

  思路《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在济南任教时所写的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教读本文时,要引导学生学习课文选取特别角度描绘冬天的方法,理清线索,理解作者是如何精心炼词造句的。重点赏识课文的意境美,丰富学生的体验,激发联想想象思维。老舍先生是语言大师,在词语的选用上十分讲究,因此在教读中要根据写景散文的特点,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充分体味用词之美。品读文中比喻和拟人写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 学会第4自然段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 知道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2、学习本课10个生字,两根绿线内的9个生字只识不写。

  教学过程:

  一、 提示课题,导入新课

  1、 板书课题:北大荒的秋天,齐读课题

  2、 简介北大荒:北大荒是指黑龙江嫩江流域、黑龙江谷地和三江平原的广大地区。过去这个地方杂草丛生,一片荒凉,解放后,经过劳动者的辛勤开垦。那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自然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它还成了我国重要的`粮食基地。真可谓景色优美,物产丰富。

  3、 北大荒的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下面呢,老师就带你们去北大荒走一走。

  二、 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1、 轻声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 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三、 检查自读情况

  1、 读带有生字的词语。(小黑板出示)

  几缕 橘黄 绛紫 锦缎 漾起 豆荚 脸庞 榛树

  北大荒 一碧如洗 银灰 透明 波纹 燃烧 山岭 清澈见底

  (1) 自由读 指名读 齐读

  过渡:同学们能把词语读得那么好了,那么对于长句子是不是也能读得那么好呢?

  2、 读长句子

  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

  (这是一个长句子,在读的时候要注意合理的停顿。)学生练读,范读,指名读,齐读

  3、 读课文

  (1) 指名分自然段读(挑选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读,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2) 师生共同评议

  四、 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 指名同学读第二自然段,并说说理由

  2、 相机板书:天空 一碧如洗 天空象被洗过一样

  还有哪些同学也喜欢北大荒的秋天的天空?指名读(老师听出来你是更加喜欢北大荒秋天的天空。

  的确很美,老师也喜欢,老师最喜欢的是流云,它出现在西边的天空,那么这些流云是什么样的呢?

  指名读描写流云的句子(小黑板出示)

  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啊?有谁读得比他更好?再指名读,齐读

  为什么叫流云?引出流云变化速度快(转眼间)它们怎么变化的呢?(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色彩真多啊)课文中又把它比作什么?五彩斑斓说明颜色真多,一幅多美的画面(齐读)

  五、 教学生字字形,指导收书写。

  1、 出示生生字

  指名读

  2、 识记生字字形

  哪些字可以用熟字加部首的方法来记?

  哪些字可以用熟字换部首来记?

  哪些字可以用熟字去部首来记?

  碧怎么记?

  3、 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写好碧紫燃3个字。

  教师范写,学生描红。

  六、 课堂练习设计

  1、 用钢笔描红,临写。

  2、 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先( ) 火( ) 此( ) 冷( ) 文( )

  洗( ) 灰( )紫( )岭( ) 纹( )

  3、朗读课文。

语文教案 篇5

  《烛之武退秦师》是记述行人辞令的散文。该文形象鲜明,语言优美,层次分明、组织严密,说理透彻、逻辑有力,是《左传》乃至中国文学史一篇优秀范文,入选全日制高中必修课程。高中语文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我们来看看下文。

  【教材分析】《烛之武退秦师》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中“寻觅文言津梁”专题“因声求气”板块的一篇讲读课文。本专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觅得文言文的津梁,汲取古代经典的智慧,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丰富其精神世界。本板块的教学必须以“读”为重点,以“读”为主线,以“读”为主要的手段,要读出文言文的特点、气韵和魅力。

  课文安排在专题首位,是因为内容情节相对简单,但是又涉及秦、晋、郑三国历史上的恩怨和古代官职、人称以及外交辞令,更涉及到许多古今异义的词语,所以扫除文言字词障碍是理解文章逻辑美和语言美的前提。

  【学情分析】“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古人总结的读书方法,但是现在的学生普遍不会读或者读不好文言文。因而,本文的教学,教师必须保证学生的诵读时间,指导诵读的方法,切实使学生了解文言文诵读的要求、特点和方法。

  关于文言文内容理解,学生经过初中三年和高中一年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利用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疏通简易文言文的能力,教师要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加强对文章思想情感的理解,避免逐字逐句式枯燥的讲解。

  【设计思想】《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叙事文章,有叙述,有描写,以人物的对话为主,有多种语气的表达,因而我在设计此篇课文时注要采用诵读法,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同时,在掌握重点文言句式和字词的基础上,通过问题设置将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结果以及烛之武的形象特点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了解劝谏艺术。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左传》及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言句式及实虚词,了解文言文诵读的基本方法;

  3、分析人物(烛之武)形象。

  【过程与方法】

  1、以诵读为手段,以问题为线索,梳理文章脉络;

  2、探究烛之武退秦师的原因;

  3、了解劝谏艺术的现实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烛之武临危受命,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学会如何与人交流、沟通。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英雄在人们心目中是伟大的,他们为民排忧,替国解难,殚精竭虑,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今有之,古亦有之。春秋时期郑国的烛之武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借选自《左转》的这篇历史散文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一起去学习他的说话艺术。

  题目中的“退”是使动用法,“师”解释为军队。

  【设计意图】利用阅读期待,激发学生急于阅读的兴趣。

  二、检查预习

  引导学生质疑,对课文中难以理解的.字词解难。

  【设计意图】通过质疑,了解学生预习情况,把握学生学习能力。通过强调文中重点实虚词,疏通课文内容,提高学生文言文理解能力。

  二、了解《左转》

  《左传》是我国第一步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多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生动,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设计意图】文科生对于文学常识的学习需要落实到每节课,每篇课文中。

  三、把握文章脉络

  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请大家再次速读课文,回答问题。

  (一)烛之武是在怎样的背景下退秦师的?齐读第一自然段。

  ①其无力于晋:郑国曾经对晋文公无礼

  ②且贰于楚也: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国

  投影:补充故事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郑国没有以礼相待;而是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楚国大败。

  (二)一言使国兴,一语使国亡,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的呢?生读第三自然段。

  ①郑既知亡郑——避其锐气。

  理解:烛之武似乎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这自然会使秦伯放下戒备之心,愿

  意听他把话说完,从而为进一步打动秦伯提供了可能。

  ②邻之厚,君之薄也。——阐明利害。

  理解:秦、郑相距遥远,晋、郑确是近邻,因此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对秦国不但无利益可言,反而因“邻之厚”而“君之薄”。烛之武这两句话的目的是阐明利害,委婉而谨慎地动摇秦君。

  ③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以利相诱。

  理解:以利益引诱秦伯,说明保存郑国对秦国可能有种种好处。当然,获得这些好处的前提就是要秦国放弃进攻郑国。

  ④君之所知也——以史为例。

  理解:在一番拉拢利诱之后,烛之武察言观色,又不失时机地从两国的历史关系上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

  ⑤何厌之有?不厥秦,将焉取之?——推测未来。

  理解:从历史讲到现实,进而推测未来,烛之武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推测其灭郑之后必定要进犯秦国。烛之武**裸地挑破秦晋关系,可以读得慷慨一些。

  诵读指导:这段话说的委婉谨慎,但又有着很强的内在逻辑力量,诵读时要注意说话的口吻,口气不可太强,更不能咄咄逼人,但又不能软弱无力。

  文言实虚词:①越国以鄙远。②敢以烦执事③焉用亡邻以陪邻?④何厌之有?⑤舍郑以为东道主⑥行李之往来⑦既东封郑⑧唯君图之

  齐读第三自然段。

  【设计意图】本段的古今异义词语较多,重点讲解利于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三)烛之武退秦师的结果如何?

  ①秦国悦,与郑人盟。

  ②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③晋文公: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④吾其还也。

  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诵读指导:此段以整句为主,思维严密,表现出晋侯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

  断,要读得沉稳自如。

  自由诵读课文一、三、四自然段。

  【设计意图】以上教学环节,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课文和寻找关键词句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

  (四)烛之武究竟是个怎样的人?他是自告奋勇要求去劝退秦师的吗?

  ①佚之狐:“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侧面描写)从佚之狐口中我们得知,烛之武的能言善辩、才华横溢早已闻名郑国。

  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吗,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业已。”(语言描写)有满腹委屈和牢骚,不过牢骚发泄后又义无反顾地奔赴敌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知难而退的勇士。

  ③巧妙地掌握秦伯的心理,一番话便说服了秦伯,说明烛之武是个不卑不亢、机警善辩的外交家。

  ④之所以能够抓住秦伯要害,是因为他对郑国这样一个小国的地位、力量以及兵临城下的局势了如指掌,说明烛之武还是个审时度势、统观全局的政治家。

  诵读指导:烛之武满腹牢骚,郑伯情真意切,读这段话时虚词是关键。

  【设计意图】此环节目的在于总结人物形象特征,对人物塑造方法的把握。

  (五)烛之武为什么会成功?除了他自身的机智、善辩这些主观原因还有那些客观原因?

  ①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的伯乐。

  ②郑伯——善于纳谏、勇于自责。“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作为一国之君,能主动自责,可见其肚量和情真意切。况且郑伯不止于自责,还能指明郑国灭亡的后果。诚意和透彻的分析终于打动了烛之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③“无礼于晋”、“贰于楚”之事也是小事,晋郑间并无深仇大恨,且与秦关系不大,所以危急情形尚可缓和。

  ④两军分兵驻扎,使郑有机会单独接触秦君。

  (六)内容小结

  全文以“退秦师”为中心,从秦晋围郑开始,到秦晋退兵作结,塑造了烛之武有勇有谋、能言善辩、审时度势的形象。

  再次自由诵读全文。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筛选课文中有用的信息,并发挥想象,加深对烛之武形象的理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避免按课文顺序讲解的枯燥沉闷。

  四、合作探究

  1、古话说:伴君如伴虎。披“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大勇,而作为君王更需要虚心采纳方可成就伟业,你还知道哪些善谏忠臣和善纳明君?

  ①邹忌与齐威王:齐王接受邹忌的进谏,听取群臣的意见,于是有“战胜于朝廷”的美谈。

  ②触龙与赵太后:触龙抓住赵太后爱子之心,将心比心、动之以情、申明大义,最终解开太后心结。

  ③魏征与唐太宗:唐太宗“夫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今魏征殁,朕失一鉴矣。”

  ④管仲与齐桓公:齐桓公豁达大度,不但没有治管仲的罪,还任命他为相,后来齐国日益强大。

  2、劝谏艺术对于现代人有怎样的意义?

  ①理解对方感受,委婉对话,有效沟通;

  ②倾听别人意见,完善自我,提高修养;

  【设计意图】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关注,鼓励学生更好地把理论用于实践。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了解了烛之武退秦师的相关内容,感受烛之武的勇敢、机智和善辩,这种委婉劝说的艺术在今天仍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我们还应学会倾听和交流,唯有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六、布置作业

  整理课文中文言句式和实虚词。

  七、板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语文教案 篇6

  二十一世纪,我们进入了数字化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及计算机的大量普及给现代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探索具体学科素质教育的实施中,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由开始时在优质课、示范课上的 “表演”,正式向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迈进,尤其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真可谓“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无疑给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改变传统的注重认知、灌输、封闭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为建立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奠定了基础。然而,如果过多过滥运用多媒体教学,就会喧宾夺主,违背了多媒体 “辅助”教学的宗旨,使学生在课堂上走马观花,无意注意过多而导致课堂教学流于形式,不能由表及里,更谈不上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课件作为一种用来控制计算机实现教学功能的计算机软件,应该以人为本,关爱教学双方,充分考虑到学生和教师的主体和主导作用,既方便教师演示,又方便学生自学。

  一、围绕教学目的、内容设计,以解决教学重点、难点为切入口。

  多媒体课件应用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要利于学生的学。所以首先关心的是利用某个课件进行教学是否有必要。

  A、选取那些常规方法无法演示或不易演示、演示观察不清的内容。例如教学小学语文第五册《蜘蛛织网》一课时,学生对于蜘蛛织网的过程缺乏了解,这儿是学生认知理解的难点,可以制作蜘蛛织网的相关CAI课件(主要是动画),再加上声音的渲染,从空间概念上展示过程,让小学生仿佛来到了蜘蛛织网的现场,学生看得清楚,听得明白,溶入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教师稍加点拨,即可为学生突破难点。

  B、选取课堂上用常规手段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解决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琥珀》一文中,琥珀的形成既是课文的重点,又是理解的难点。利用多媒体视听一体化的特点,借助CAI课件创设一种特殊的情境,再现当时的故事:松脂球形成经过清晰而具体地呈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很容易地理解了课文重点部分。然后给一段时间让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总结。学生容易得出四个必备条件:a.夏天,强烈的太阳光。b在松树林里c.蜘蛛扑向苍蝇,松脂下滴,正好将它们包裹。d松脂不断下滴。由此进一步懂得了这些条件缺一不可的道理。文章的难点迎刃而解。

  C、提供与教学相关的媒体信息,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情景)、资源环境,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信息源。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求知欲望,愉快地学习。

  课件设计时要充分体现多媒体计算机作为教学媒体的特点。利用文字、图片、动画等多种媒体,多感观,多渠道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例如教学小学语文第八册《海底世界》,作为内陆地区的小孩子,他们对于海洋知识的探知欲是十分浓厚的`,但极为有限的课本文字、插图,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注意力难以集中。利用形、声、色俱备的现代信息技术—— CAI课件,能立即抓住孩子的视听,给学生的认知活动提供一个最佳的情绪背景。播放的声音从“海面波涛澎湃”逐渐转入到“再往下500米深”的一片静谧;视频图像从“广阔的海面”再到“闪烁的‘小星星’(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的深海”,在极短的时间内,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到神秘的海底世界。学生的思维立刻就活跃起来。这样,CAI课件给学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教学信息,营造出一种再现课文情景的氛围。使文字、声音、动画等声情并茂的信息代替课本插图、投影图片等静止画面。学生观看着活动的情景,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孩子都溶入到了奇异的景色之中,仿佛真的驾御着潜水艇或穿着潜水衣来到了神奇的“海底世界”。当看到海底“五彩斑斓的鱼群”时,学生说话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这时进行朗读和说话等语文能力的训练,训练能充分到位,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四十分钟的效率极高。而且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中,学生主动参与,兴趣昂然。

  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多媒体课件应用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布鲁纳说过:“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因此我们应多为学生创造思考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时,要善于通过多媒体教学系统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而不是限制学生的思维,被动地跟着老师走。如学习《颐和园》一课时,为了能让学生充分运用计算机网络功能,领悟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设计类似“电子公告板”的一个“课堂讨论区”,由学生自学课文的第三、四、五自然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先选择任意一自然段学习,并且点击网络上的相关资料,寻找正确的答案,自主地理解课文。视频文件上的精美的图片、美妙的音乐,使学生惊喜地发现了课文之外更多的精彩内容,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兴趣盎然地流连其中,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时高潮迭起。

  四、课件必须科学合理。

  科学性无疑是课件评价的重要指明之一,尤其是演示模拟实验,更符合科学性。课件中显示的文字、符号、公式、图表及概念、规律的表述式力求准确无误,语言配音也要准确。但在科学性的评判上宣粗不宜细,要做具体分析。如果片面强调科学性,就会束缚人的手脚,不利于多媒体课件应用发展。所以,演示模拟原理要正确,要反映主要的机制,细节可以淡化,要尊重事实,允许必要的夸张。科学性的基本要求是不出现知识性的错误。

  事实证明多媒体技术与小语教学结合起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从被动教育向主动教育的转变,有利于从知识教育向智能教育的转变,有利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多媒体教学课件既是现代教育的运用,更是对传统教学的完美和补充。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多媒体教学课件在新型的教学模式中,将会发挥更大的优势。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

  1、能正确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知道机器人是怎样的。

  2、就自己感兴趣的地方与同学交流讨论。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独立阅读的能力。

  二、过程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激发学生对神奇的科技世界的

  兴趣及探索的欲望。

  2、了解果园机器人的基本情况,引起对机器人的兴趣,培养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阅读猜想。

  1、(板书:机器人)同学们,喜欢机器人吗?大家都来说一说自己对机器人有哪些了解。

  2、(板书:果园机器人)让我们来大胆地猜想一下果园机器人是什么样子的、会干哪些

  活?

  二、自读自悟。

  1、打开课本,认真朗读课文,练习读正确、读流利。

  2、根据“阅读提示”中的学习要求默读课文。

  3、找出文中果园机器人最新奇有趣的地方,有空白处写写自己的感想。

  三、小组交流。

  1、小组内朗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2、组内成员共同讨论文中果园机器人新奇有趣的地方。

  四、全班交流。

  1、(出示文中的.两幅插图)自选方式,汇报你们小组认为果园机器人最新奇有趣的地方。如:机器人的样子设计可爱合理:它的外表就像一个淘气的孩子;各个部位都设计得非

  常科学合理,它的电子眼能够发现浓密枝叶后的每一个成熟的水果;胳膊可随意弯曲旋转伸缩,手上戴有手套,不会将水果抓伤;它的脚能够依据地势保持平衡。

  2、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的第2~5自然段,来表现果园机器人的神奇有趣。

  五、感悟积累。

  1、抄写三句文中加有引号的句子,同桌间说说自己的体会。

  2、给大家读一句你感到最有趣的句子,并说说原因。(如,“让果农在大片密密的果

  树林里一个个地去找‘饿倒’了的机器人,那可太麻烦了。”本来人才知道饿,饿了没有力气就干不动活,那么机器人没电也干不了活,作者说它们被“饿倒”了,让我感觉到它们就像一群饥肠辘辘的工人,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了,躺在果树林里向果农抗议,感到非常生动有趣。)

  O 六、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机器人的资料,说说机器人还能干什么。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荷花教案09-02

语文社戏的教案08-27

语文园地的教案09-04

语文《检阅》教案05-02

语文母鸡教案04-26

语文《饮酒》教案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