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语文教案[必备7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篇1
一、目标点击
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语言学方面的,涉及语言和文学,普通语言学理论,修辞学和语用学等内容。这些课文,理论性较强,可以通过学习,让学生对语言理论和语言现象有一定的了解,可以引导学生在自己的语文实践中有意识地运用这些知识。
二、要点回顾
《语言与文学》
语言和文学的关系非常复杂,本文讲二者的关系,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抓住重点,用浅显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加以说明。文章分类论述,从语言的两个要素——语音、词汇和语法——分别阐述了语言和文学的关系。
词汇与文学,主要讲形象思维与具体形象的问题
语音与文学,主要讲文学作品的抑扬美和回环美
语法与文学,主要讲整齐的美和用语的简洁
《语言的演变》
语言包括语音、语汇(世称词汇)和语法三个方面,语法的演变同样也涉及这三个方面,其中语汇的变化最明显、最迅速。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文章先《以邹忌讽齐王纳谏》为例,从总体上展示语言演变的概貌,说明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变化着的,接着从语汇变化为重点,阐述语汇变化的各种不同方式,说明语汇变化最快、最显著的特点,最后用举例的形式简要说明语法和语音的变化。全文用简洁、通俗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语言发展的全貌。
《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
本文作者用通俗生动的语言阐述了他对修辞的理解,文章一共讲了以下三方面内容:什么是修辞、修辞选择的标准和修辞选择的条件。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文章从三个方面来阐述了语言的社会功能。
第一,语言和说话。语言是从话语中抽象出来的一套语音、词汇和语法的规则,而说话或话语则是运用语言“生产”出来的“产品”,语言存在于说话或话语之中。
第二,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语言是社会现象,它与社会相互依存,是人们交流思想,进行交际的工具。没有语言,就无法形成人类社会,社会也无法向前发展,同时,语言没有阶级性,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它,都有权使用它,它共同服务于整个社会。
第三,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一部分阐明语言不仅是人类交际的工具,而且是人类交际中最重要的工具。
三、方法指津
1.学任何知识,都不能学死,而要学活。学死,就是学什么知道什么,不学就不知道,所有的知识都是孤立的、零散的,知识之间缺少联系和沟通;学活,就是要把所学的知识融合起来,联系起来,能够闻一知十,触类旁通,也就是学了知识要能够融会贯通、迁移运用,把它们化成一个整体,变成已有知识的一部分。
2.语文学习中的迁移运用,主要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运用学过的语文知识理解文章,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阅读一篇文章,不仅要弄懂一个个词、一个个句子、一个个段落的意思,而且要把这些词、句、段融合起来理解,弄清它们整体的联系和意义,进而把这些意义和自己学过的有关知识联系起来,通过旧知识和新知识的融合,把握文章的主要意思和作者的主要观点。比如,我们知道,语言是不断发展的,其中语汇的变化最明显,许多新词在不断产生,一些旧词(特别是时代色彩比较强的词语)在不断消失。在这个基础上学习《语言的演变》一文,就可以从新词的产生讲起,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和亲身体会,让他们了解语言是不断发展的,进而理解语音和语法的发展变化。二是能够用文章中的知识解释相关的语文现象,并运用于自己的语文实践。阅读一篇文章,只限于理解文章本身还不够,还要能把文章中包含的道理和知识应用于实际。比如这个单元学习语言学方面的文章,就不能仅仅满足于懂得文章中讲到的知识,还要能够把这些知识转化为相应的语文能力。比如学习《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在弄懂作者的主要观点时,还要学着运用准确、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适合对象、适应场合,恰到好处地运用语言,使语言产生最佳的表达效果。
四、考点例析
1.理解B
①理解文中重要词汇的含义
②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
2.分析综合C
①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
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③归纳,整合文章内容要点
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沙尘暴
人类总是依据自身的利益评价外部事物,将之分成优劣好坏,而大自然则另有一套行为规范与准则。现在人们闻之色变的沙尘暴,即由于强烈的风将大量的沙尘卷起,造成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天气现象,其实古已有之。它本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的一项工程,并且在全球生态平衡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地质史上,风力对草原带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凡搬不动的粗大砾石,留在原地形成砾石戈壁滩;颗粒适中的粗砾石和细砂被吹移到附近就地聚集成沙漠;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则随强上升气流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我国黄土高原的黄土层就是沙尘经过百年堆积而成的,华厦文明就是在这块沙尘积累的黄土地上诞生和发展起来的。澳大利亚的沙尘乘着南半球的西风掠过塔斯曼海,使新西兰火山岛屿上的土壤更为肥沃,因而被称作“澳大利亚出口的珍贵产品”。从非洲内陆吹向地中海的强风帮助古罗马人使用帆船从埃及运回小麦,但也将撒哈拉大沙漠的沙尘带到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沙尘暴固然使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增加,然而由于沙尘含有碱性,又可中和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减缓酸雨的发生。
风是地球上空的传递带,它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沙尘和水气相遇,便能结合为云,最终化作降水。可见,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和补充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在全球的水循环上了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说,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
然而,近百年来,沙尘暴却已成为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一大灾害。构成我国沙尘暴的物质材料,多来自干旱、半干旱的草原区、在人为活动的干预下,特别是由于森林大量砍伐土地过度开垦,工厂盲目建设,排入不加控制,结果造成生态巨变;原来有沙漠的地方沙漠扩大了;没有沙漠的地方沙漠产生了;内陆河流程缩短,水量减少,沼泽地消失;河水两岸的绿色走廊枯萎死亡。这样,来自大西北的沙尘暴,一路上还源源获得裸地上新的沙尘暴的补充,而且混入了工矿企业排入的有害成分和来自草原上牲畜粪便中的病菌病毒。总之,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自然界的风蚀速度已远远大于土壤的生成速度,一连串的灾害也就由此产生。
哥德说过:“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错误永远是人犯下的。”这或许能给我们某种启示。
1.下列对沙尘暴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沙尘暴是由于风将大量沙尘卷起,使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天气现象。
B.沙尘暴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保持全球生态平衡的一项工程。
C.从地质史上看,沙尘暴是风力对草原带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的结果。
D.沙尘暴使那颗粒适中的粗砂被和细砂大风吹移到附近就地聚集成沙漠地形。
A
奇思妙解
这道题的命题角度,表层看是要检测考生对概念,即对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其实质,则是要检测他们“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的能力。本题的信息源锁定在原文的段①,它要求考生施展提取信息、概括信息的本领。基于这样的认识,即可认定,唯有A项揭示了沙尘暴的特征,可见本题答案为A无疑。其他各项,则从侧面介绍了沙尘暴的不同特征,但与A项相比,它们并非本质特征,因此,它们都不是“最精确”的。
2.下列对“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沙尘这种天气现象古已有之,它在地球生态平衡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B.沙尘逐渐积累形成尘暴,在全球范围内起了保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C.沙尘含有碱性,能使大气吵的酸性物质得到平衡,从而减缓酸雨的发生。
D.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和补充上,而且在全球上循环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B
奇思妙解
本题的命题意图,在于考查学生“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试题要求选择理解错误的一项,这就需要启动比较与逆向思维,对各选项进行辨析。大家知道,看待任何事物,都需要运用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即如沙尘暴,既有令人生厌的一面,又有帮助维持地球生态平衡好处的一面,据此来透视A项,则会发现它是正确的,不符合考试要求。C项的表述,源自原文段②的结尾处,两两对照,没有毛病,也不符合.试题要求。D项源自段③,即“可见”之后的那个递进复句,显然D的表述也是正确的。只有B项的表述,即缺乏严密的科学性,又缺乏原文意思的准确性。你想,沙尘聚积,如果没有风力的作用,怎会形成沙尘暴?可见B项前半句的表述极不严密,据此即可认定B项的错误。
3.下面对沙尘暴灾害加剧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强上升气流把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
B.森林大量砍伐,土地过度开垦,工厂盲目建设,排放不加控制,造成生态巨变。
C.沙尘暴中混入了工矿企业排放的有害成分和来自牲畜粪便中的病菌病毒。
D.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自然界的风蚀速度已远远大于土壤的生成速度。
A
奇思妙解
本题的命题意图,旨在探索沙尘暴灾害加剧的原因,且要求选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这就是要求考生不仅要有“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而且要有较高的思辨正误的能力。观照原文审视A项,发觉它只表述了一种现象,并未揭示“灾害加剧”的原因,因而可认定,A就是本题答案。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读准字音,读通顺课文。理解文中的“侍弄”、“痴迷成性”、“榻”、“彬彬有礼”、“酽”等词的意思。
2.了解课文中写了老舍先生的哪些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朗读课文,从中体会老舍先生的性情及为人。
2.以课文为依托,结合本单元课文及课外资料,进行口语交际,在交流中加深对老舍先生的了解,提高综合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中写了老舍先生的哪些事?从中体会老舍先生的性情及为人。
【教学难点】
结合本单元课文及课外资料,进行口语交际,在交流中加深对老舍先生的了解,提高综合语文素养。
【教学准备】
搜集老舍的资料,特别是老舍生活中的一些事例,还可以推荐阅读老舍其他文章,在收集和阅读中丰富对老舍的认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导入
本单元是以追寻现代作家老舍为主题的文学单元。我们已经学过五篇老舍的文章,大家谈谈对哪篇文章印象最深刻?说说理由。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舍在他的朋友汪曾祺眼中是什么样的人。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课文。
2.通过,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文中的“侍弄”、“痴迷成性”、“榻”、“彬彬有礼”、“酽”等词的意思。
3.指名分段读课文,把自己的情感读进去。
4.自读课文,边读边梳理课文主要写了老舍先生的哪些事,可以列一列小标题。
(理清课文条理,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品读句段,深入感悟。
1.自读、勾画、批注。
学生自由读课文,“在这一桩桩小事中,你对老舍先生有了怎样的了解?哪里让你感触最深?在旁边把你的感触写一写。”(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再次深入阅读课文,从中找出有关语句,让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作家老舍生活的可亲,可爱和可敬。)
2.小组交流自读的情况和读书的感受。
3.全班交流指导。
(1)第一自然段写了老舍先生的小院。
院中的花更像是主人,“到处是花”“都长得很精神”,老舍夫妇倒像是仆人,“亲自侍弄”,常常“一身热汗”但仍乐此不疲,真是到了“痴迷成性的地步”。一个生活中与花为友的人想必心里也常是鲜花盛开。
(2)老舍先生品茶、闻杏、藏画,无一不流露出他的文人雅兴。
“握手是轻轻的,但是很亲切”,“茶已经沏出色了”,“总是自己给客人倒茶”老舍不仅有着文人的种种雅趣,还非常好客,这好客的背后,实际上体现出了老舍先生对朋友的尊重,怪不得“来访的客人不断”。
(3)每年还要约朋友到家中大聚两次——赏花、庆生日.
提问:生活中的老舍是什么样的?
生活中的老舍是多么的平民化。酒“敞开供应”,菜“亲自掂配”,最崇尚地地道道的北京风味,尤其是再普通不过的“熬白菜”却被老舍先生赞为“这才是真正的好东西”。
(4)第七至九段着重写了工作中的老舍,写了两件事,一是任文联主席关心解放前盲艺人的`生活,二是作为北京市人大代表提案解决芝麻酱供应问题。工作中的老舍“常常会想着别人没有想到或想不到的问题”,他是真正关心艺术家的疾苦,关心老百姓生活的人,难怪文章结尾汪曾祺感叹“这就是老舍,北京人的老舍,平民写家的老舍”
四、拓展
通过读课文,相信大家对老舍先生有了全新的了解,结合资料谈谈你的感受。
(这样使学生的交流更具有广度和深度)
五、作业
把自己对本单元的学习感悟写在小本本上,也可以办一期“我了解的老舍先生”手抄报。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道反义词在词义上的特点,并通过反义词识字。
2、初步认识近义词。
3、感知感叹句与陈说句的句式特点,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积累语言。
4、模拟“游客”和“导游”进行口语交际,提高交际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反义词识字。
【教学难点】
认识近义词,模拟“游客”和“导游”进行口语交际。
【教学准备】
1、收集风景名胜地区的资料。
2、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我的发现”
1、让同学自身先借助拼音读一读六组反义词,再读一读学习伙伴的话,说说自身是否发现这几组词的一起点(每组的两个词意思相反)。
2、师范读,生注意听老师的`读音。
3、师生互读,读准字音。
4、小组交流认记生字,互相检查是否读准字音。
5、出示生字卡片,抽生读字,检验认字情况。
6、给生字找朋友:
退──腿 险──脸 读──卖 反──饭 间──简
7、“我说你说”──师生对说反义词:
⑴ 说教材里的词:
补充:好──坏 新──旧 上──下 高──矮
明──暗 开──关 来──去 前──后
多──少 重──轻
⑵ 生生对说反义词。
二、学习“日积月累”──我会选
1、同学自读词语,看能否发现什么。
2、教师引导:
⑴ 老师站在脚室的中央。
⑵ 老师站在教室的中心。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否一样?说明了什么?
(中心与中央意思相近,是近义词。)
3、选词配对,在读一读。
4、扩展:你还能说出一些近义词吗?
三、巩固复习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2、对反义词竞赛:师与生对。比一比看谁对得快。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连线:
① 找近义词 ② 找反义词
美丽 著名 正 简单
特别 漂亮 复杂 反
中心 非常 买 关
有名 中央 平安 卖
愉快 快乐 开 危险
二、学习“读读说说”
1、出示“!”与“。”,讲解感叹句与陈说句。
2、读句子,体会感叹句与陈说句的特点。
3、教师引导同学分析句子:
⑴ 前是感叹句,后是陈说句。
⑵ 因为“花坛真漂亮“,所以“我要把他拍下来”。
4、方照例句说句子:
北京真________啊!我多么想________。
5、 仿照例句完成第三句。
6、 同桌互相仿说句子。
三、学习“我会读”
1、同学自读诗歌。
2、小组互读,比一比看谁最先背诵。
3、小组交流: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想?
四、展示台(交流课外识字的途迳)
1、展示课外识字效果。
2、展示自身搜集的与本组学习内容相关的明信片。
3、展示自身的艺术才干。
第三课时
一、展示资料,选择伙伴
1、展示自身收集的风景名胜资料,让同学在展示出的资料中了解自身关心的风景名胜。
2、在展示过程中选择好自身的交流对象,组成“旅游团”。
二、分组交流
同学自由选择下列交流方式:
1、 “导游”介绍自身搜集的资料和知道的情况,“游客”提问,“导游”解答。
2、“导游”在介绍的过程中,“游客”随时提问,导游灵活布置介绍和答问两方面的内容。
3、“游客”先提问,“导游”一一作答,然后“导游”再介绍游客没有问到而自身认为有必要讲的情况。
三、全班交流
1、各组推选最好的“导游”,在全班介绍风景名胜,并进行交流。
2、各小组推选出来的“导游”互相交换到别组带队。
四、总结
1、简单总结一下这次活动的情况,一起分享搜集资料的经验,交际的经验。
2、评出“最受欢迎的‘导游’”,“最受欢迎的‘游客’”等。注意转变角度,考虑怎样看问题,想问题。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 11个生字,会写”七、八、九、无”4个字。认识两种笔画和4个偏旁“月、雨、口、禾”。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
【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字和练习朗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朗读,感知四季的不同特征,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
2、认识课文中的生字。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背诵课文。
【教学教法应用】
小组讨论法,质疑问难。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头饰、图画、胶水(或磁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几幅美丽的图画,你们想看吗?让我们来看大屏幕。
看图片(以动画形式连续出现课文中的4幅图,最后定格)。
师:这4幅图分别画的是什么季节?怎么看出来的.?用简短的话说一说。
生:第一幅图画的是春季,第二幅是夏季,第三幅是秋季,第四幅是冬季。我们从草芽、小鸟可以看出是春季;从荷叶、青蛙看出是夏季;从谷穗看出是秋季;从雪人看出是冬季。
师:这四幅有趣的图和几句优美的文字组成了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板书课题:2、四季)齐读课文。
二、新课内容
(一)初读课文:
1、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把生字用横直线框下来。再数一数课文中有几句话,开始。
2、师:这篇课文中有不少生字,你认为哪些字的读音应该注意,能给大家提个醒吗?
生:“叶”、“圆”的音节是整体认读音节。
生:“秋”、“就”的韵母是 iu,不是 iou。
3、师:不错,希望大家在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我们来开火车读。
4、师:刚才,我们读了课文,读了生字,现在谁能说说这篇课文有几句话?
生:有4句话。
师:好,请一位小朋友来读一读第一句。(放图和第一句话的投影。)
(二)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第一句:
⑴ 师:谁来说一说(板书:说),这句话写了什么?
生:写了,草芽对小鸟说,他是春天。(板书:草芽[图]。)
⑵ 师:在这句话当中,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请你问一问。(板书:问)
① 生:“草芽”是什么?
师:谁来指一指课文中的草芽在哪儿?那谁来说一说?
生:“草芽”是刚长出来的小草的嫩芽。
② 生:草芽不会说话,课文中为什么写他对小鸟说他是春天?
师:谁来说说看?
生:课文中,把草芽当成人了。
③ 生:为什么课文中写草芽对小鸟说,不写其他的?
师:谁能解答?
生:因为草芽、小鸟是春天特有事物。
(如果学生解答不上来,可以提示、帮助。)
师:那老师要考考大家,课文中草芽对小鸟说:“我是春天。”(点击“是”,“是”字闪烁)谁能用“是”说一句话?
⑶ 师:你还从哪些地方知道春天来了呢?我们来认一认(板书:认)
生:春天燕子飞回来了。
生:春天花开了。
生:春天气候暖和了……
⑷ 师;大家说得真好,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让我们带着感情把描写春天的句子读一读吧!(板书:读。)
① 指名两位同学,一人读一、二行,一人读草芽说的话。
② 男、女生分角色读。
③ 师生分角色读。
2、总结:
师:同学们学得真不错,现在让我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么学的。首先我们说一说,第一句话写了什么?然后问一问,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接下来,我们认一认,还可以从哪些事物上看出是春天。最后,我们读一读,把这句话的感情读出来。(结合板书总结。)
下面让我们用这样的学习步骤学习二、三、四句话,四人一小组,自学开始。
3、学习二、三、四句:
⑴ 师:谁来说一说这三句话各写了什么?
生:第二句写荷叶对青蛙说:他是夏天。
第三句写谷穗说:他是秋天。
第四句写雪人说:他是冬天。
⑵ 师:谁来问一问,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① 生:“谷穗”是什么?
帅:谁来说?
生:是谷类植物的果实。
② 生:什么是“鞠着躬”?
师:请一位小朋友来做一做这个动作。
③ 生:什么是“一挺”?
师:谁能做?
④ 生:什么是“顽皮”?
师:谁来做个顽皮的样子?“顽皮”就是十分调皮。
⑶ 师:认一认,还可以从哪些事物中看出是夏天、秋天、冬天?
⑷ 师:夏天,热情奔放;秋天,硕果累累;冬天,银装素裹,你能把这三句话的感情读出来吗?愿意读的小朋友站起来读。
4、课间操。
5、分角色读课文:
师:现在老师给小朋友一个表现的机会,让几个小朋友来表演。(分配小朋友扮演草芽、小鸟、荷叶、青蛙、谷穗、雪人)每句话的一、二两行大家读。第三行分别由演草芽、荷叶、谷穗、雪人的小朋友读。每个演员都要尽情发挥,表演起来,开始。
6、分组绘画四季:
师:老师再给大家一个表现的机会。我们学习了《四季》,大家能画出四季吗?现在老师给大家分四组,第一组为“春季”,第二组为“夏季”,第三组为“秋季”,第四组为“冬季”。你愿意画哪个季节,就到哪一组。(插“春、夏、秋、冬”小牌子。)
学生听音乐画画。
师:音乐停止,小朋友们也停下手中的笔,听他们说一说。
三、总结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不仅画得好,说得也好。
播放音乐和四季的风景画面。
师:春天,温暖的阳光融化了山涧的冰雪;夏天,新嫩的绿叶有美丽的花朵为伴;不知不觉中,秋天便悄悄走近我们的生活,它无声无息,天空是那么开阔、高远;冬日,皑皑白雪珍藏了过去、而明天,将是一个令人欣慰的开始。
师:你学了这一课懂得了什么?
生:四季很美。
生:我们要保护自然,使四季更美。
师:最后让我们齐背课文,每位同学都可以尽情表演。
【板书设计】
春 夏 秋 冬 说问 议读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语海拾贝”,纠正错别字,积累词汇,练习写字。
2、完成“阅读欣赏”,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爱国事迹,理解文章内容。
3、完成“口语交际”与“习作”,讲爱国英雄的故事,并把它写下来
重点难点:
1、学习“阅读欣赏”,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爱国事迹,理解文章内容。
2、完成“口语交际”与“习作”,讲爱国英雄的故事,并把它写下来
教学准备:
课件。
活动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爱国英雄的故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语海拾贝。
(一)、学习有趣的汉字。
1、学生读汉字。
2、注意哪些字不能多一笔,哪些字不能少一笔。
3、练习正确书写。交流所知道的容易错的字。
(二)、学习词语超市。
1、课件出示词语。
2、学生轻声读,齐声朗读。
3、找出文中描写色彩和声音的词,用铅笔填在文中的横线上。
(三)、学习“写字板”。
1、学习练习在田字格中写字。
2、组内交流、评议。
二、阅读欣赏。
1、学生自由阅读。
2、教师范读正音。
3、理解重点词语,扫清障碍。
4、合作探究、交流、理解课文内容。
A、从哪里可以看当时民族危机严重?(19世纪以后,中国的白银像流水一样流看到了英国殖民者的口袋里。)
B、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出林则徐是一位热爱祖国的民族英雄?
C、林则徐虎门销烟有什么意义?
5、讲一讲爱国英雄林则徐的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出口语交际的要求:
自古以来,爱国英雄的故事不胜枚举,如精忠报国的岳飞,宁死不屈的文天祥等等。不只是在战场上,在外交、经济建设、科学研究等领域,甚至文学上,也有杰出的爱国人物,他们都有功与国家,同样值得我们尊敬、学习。这次口语交际,就让我们把搜集到的有关爱国英雄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听。
三、口语交际指导。
1、认真思考题意。
2、确定要说的内容。
3、确定要说的方式。
4、组内交流。各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
5、认真听别人讲,可以补充或提出问题。
四、提出习作要求: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把所讲的爱国英雄的故事写下来。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题目自己定。写完后自己认真读一读,改一改。
五、进行习作指导。
1、根据搜集的资料,确定习作的对象。
2、精心筛选,确定习作的内容。
3、写的.时候要按一定的顺序来写。先写
事情的起因,再写经过,最后写结果。经过部分要作为重点写。特别注意的是,写时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
4、写完后自己认真读一读,进行修改。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写毛笔字中的“竖弯”、“竖弯钩”。
1、指导看课本上的笔画,进行比较。“竖弯钩”是在“竖弯”的基础上,在尾部带一钩尖。
2、讲解写法,教师示范。
竖弯:起笔同竖,行笔稍微轻,中段弯处更轻,形要圆,后段成横势,收笔回锋,要圆收。
竖弯钩:在竖弯的基础上,顺势向右偏上轻按,然后回锋竖直向上出钩。
3、学生在课本上描红。
4、学生在米字格中练习书写。
二、小结:要区别两中笔画的形及写法。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但是,现在情况却有了变化,有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奇妙的克隆”。我们先来看一下大名鼎鼎的克隆羊多莉是如何诞生的。(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动画“克隆羊多莉的诞生”)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学生听读,整体感知全文。
2.检查预习:请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并出示问题,供小组讨论。
问题:
a.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b.“克隆”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c.第二小节写了许多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
d.“多莉”的诞生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和影响?
e.克隆技术能够给人类带来哪些益处与弊处?
明确:
a.课文使用四个小标题,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
b.理解“克隆”的关键是: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
c.作者没有用时间顺序来介绍“克隆”实验,而是用两条线索来组织材料:一条是以中外科学实验为线索,这样写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一条是以实验对象即由鱼类、两栖类到哺乳类为线索来安排材料,这样写便于认清克隆技术发展的脉络。
d.“多莉”的诞生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而且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
e.课文从三方面来写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并没有沉浸在盲目的乐观当中,而在结尾处提出了关于“克隆”牵涉到道德伦理问题的冷峻思考。
三、内容研读:
1.明确什么是克隆?
(1)找出上述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用自己的话说说克隆是什么?(不是由生殖细胞结合产生的后代)
(2)齐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也叫‘克隆’。”)
2.讲解说明方法:在介绍“克隆是什么”时,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列数字)
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事物特征服务的。“克隆”属于前沿科学知识,对一般人而言生僻难懂。作者通过列举大家熟悉的事例,再加以细致的解释,最后用简洁、准确、概括的语言定义它,使它的特征清晰、明了地展示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知道了“克隆是什么”。
探究:(1)如果课文一开始就告诉大家克隆是无性繁殖,名称来源于希腊文,效果好吗?
(2)举孙悟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明确:科普短文重在“普”,作者从常见且容易理解的生物现象写起,将高深的科学技术说得生动形象,明白晓畅。接着又从词源追溯“克隆”原意,进一步弄明白了克隆含义。用《西游记》中妇孺皆知的故事,更将科学技术写得富有趣味。
四、布置作业:
1.了解你周围的某一动、
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奇妙的克隆》教案》,来自网!
植物,按照一定的顺序,选用适当的说明方法,介绍它的特征及生长过程。
2.字词,读一读写一写,课后研讨练习。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科”为其“科学性”,重在内容;“普”为其“普及性”,重在语言。二者完美结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说明了深奥尖端的生物技术。
二、复习:
研读第一小节“克隆是什么?”思考:
a.用一句话告诉大家“克隆”是什么。
b.如果课文一开始就告诉大家克隆是无性繁殖,名称来源于希腊文,效果好吗?
c.举孙悟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d.这一小节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其作用分别是什么?
三、合作探究:
1.第二小节与第三小节有何关系?
2.请找出这两小节中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语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找出使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并明确)
4.“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时间的先后来写呢?文中这种安排有什么好处?
提示:
1.第二小节为第三小节写“克隆绵羊‘多莉”的诞生提供了科学基础,做好了行文的铺垫,并且按由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鱼类、两栖类、哺乳类)的顺序进行说明。
2.(句子见课文)
3.有举例子、列数字等,各举例说明。
4.按照生物顺序来安排的。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再说,无性繁殖属于低级繁殖。动、植物越进化、越高级,就越难以进行无性繁殖。这一顺序说明克隆技术在不断发展。
四、拓展延伸:
分组辩论:克隆人是福音,还是恶兆?
课文最后一部分的小标题是“克隆技术造福人类”。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这部分内容,思考文题是否恰当。(大家的意见有分歧,书上也说“科学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下面,我们就请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围绕“克隆技术造福人类?!”的辩题展开讨论。)
2.组织辩论。
辩论的要求:
(1)语言清晰、流畅,声音洪亮;
(2)观点鲜明,论据充足;
(3)驳斥对方观点时既要有“理”,又要有“礼”。
五、小结:
同学们各抒己见,对此提出了不少看法,或许不够深刻,却是朴素而真实的。坦白地说,我在这方面的知识未必比你们高深,你们的发言给了我启发。想阻止科学技术进步是徒劳无益的,科学向未知领域的探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始终要进取。克隆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世界为之轰动,它对我们人类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但我们希望“克隆技术造福人类”,我们更期待“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会严肃地考虑它的含义,并展开科学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这篇课文里引用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的话作结束语,也是我们这堂课的结束语。请大家齐读这段话。
六、布置作业:
展开充分的想像,以“我被克隆了”为题,写一篇科幻小品。
语文教案 篇7
自然景:高柳夹堤、土膏、冰皮、波色、鳞浪、山峦、晴雪、柳条、柔梢、麦田、浅鬣、曝沙之鸟、呷浪之鳞
人文景:游人
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若脱笼之鹄→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抑郁、烦躁→轻松喜悦→感叹赞美
满井所见景物景春水之美春山之美杨柳之美麦田之美
人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物曝沙之鸟呷浪之鳞
所感: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劝学教案09-21
(经典)语文教案09-14
语文教案【经典】09-26
(精选)语文教案09-25
语文教案03-04
语文教案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