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4-10 07:40:30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7海思

  “海”:汹涌澎湃波澜起伏海天一色

  “思”:(联想)海的深和阔

  (沉思)海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后记】

  面朝大海,普通人呼吸到的是海潮,而作者梁衡呼吸到的.是海魂。跨越时空的联想,奇特的感受,大气磅礴的语言,不仅增加了本文的艺术魅力,而且也让读者受到震撼和启迪。

  如何处理这篇散文的重难点?如何落实新课标下的三个维度?如何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利奥波德及他的“土地道德”。

  2.整体感知文章的思想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3.把握文章的主旨,体味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明确“像山那样思考”的意义。

  4.了解生物知识,培养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加强学生生态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文章的思想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把握文章的主旨,体味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明确“像山那样思考”的意义。

  教学难点:

  了解生物知识,培养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加强学生生态保护意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观看图片,体会人类对自然的破坏。

  二、作者介绍

  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著名生态学家、环境保护主义理论家,长期从事林学和野生动物管理研究,被称为美国野生动物保护之父。这位被称为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一生共出版了三部书和五百多篇文章。l949年出版的《沙乡年鉴》是其最重要的著作。书中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彼此折射辉映的亲知和体悟。文笔优美,思想深邃,被誉为“绿色圣经”。

  三、朗读课文

  1.自读课文,查找生词。

  2.借助工具书,理顺词义。

  积累词语:

  ① 拾遗:①拾取旁人遗失的东西,据为己有。如夜不闭户,道不拾遗。②补充旁人所遗漏的事物,如拾遗补缺。

  ② 蜿蜒:①蛇类爬行的样子。②(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

  ③ 蠕动:像蚯蚓爬行的样子。

  ④ 饿殍:饿死的人。文中指饿死的鹿。

  ⑤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儿不受感动;一点儿也不动心。

  ⑥ 毛骨悚然:形容很害怕的样子。

  3.自由朗读,熟悉课文。

  四、整体感知

  1.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

  明确:

  第一部分(1-3)借助一声狼嗥而引起的反应,将深刻的生态伦理表达出来。

  第二部分(4-9)讲述狼被猎杀的命运以及狼被消灭以后留下的生态恶果。

  第三部分(10)启示人们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应该像山那样思考要有生态意识。

  2.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是什么引发此种思考呢?即引发此种思考的缘由是什么?

  明确:是缘于人们对狼群猎杀,缘于那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

  五、课文研读

  1.文章开篇就是对狼嗥的特写,此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明确:“深沉的”“骄傲的”“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哀”“蔑视”等,表现出这声嗥叫既是狼痛苦的哀号,更是它用来反抗的号角。

  2.面对这声狼嗥,留意它的有哪些事物,它们的反应又是怎样的.?

  明确:留意它的事物可以分为两类:

  “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属于一类,它们的反应是“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

  留意的还有“这座山”,它的反应则是“深刻的”“长久的”“客观的”。

  3.对这些事物来说,狼嗥有怎样的意义。

  明确:

  鹿——死亡的警告

  松林——混战与流血的预言

  郊狼——得到残羹剩饭的允诺

  牧牛人——银行赤字的坏兆头

  猎人——狼牙抵制弹丸的挑战

  山——“客观地聆听”

  4.这里运用了哪些修饰手法?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排比,增强文章气势。作者将一种深刻的生态伦理问题以及其形象而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达出来,引起读者的关注与思考。

  5.作者对狼的看法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明确:先是随波逐流,受社会大环境影响,肆意猎杀与破坏。

  后来看到一只垂死时的老狼眼中的绿光时,作者有所启发,有所触动。

  6.作者原本认为“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猎人的天堂”当人们一个州接一个州地消灭了它们所有的狼后,天堂出现了么?出现了什么情况?

  明确:

  (1)植被遭到破坏

  (2)鹿群因缺少食物而大量饿死

  (3)草原近期很难恢复

  (4)水土流失严重,甚至们将失去未来

  7.“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了尘暴,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明确:人类将不再有未来!

  8.狼嗥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内涵呢?

  明确:

  ① 保护生态平衡刻不容缓。

  ② 呼唤人与万物之间的平等相处、和谐相处。

  ③ 饱含着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

  9.为什么说狼的嗥叫只有大山能明白?

  明确:由于人类不善于思考,缺少客观的思考。

  10.结合全文,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明确:要像山那样思考:客观、长久地、尊重自然法则。

  六、拓展

  观看视频《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加深体会。

  七、作业

  1.搜集人类破坏环保的事例,加深感悟,并写一篇“爱生活,爱环保”活动的宣传稿。

  2.完成练习题。

  板书设计:

  像山那样思考

  利奥波德

  狼嗥——痛苦、反抗

  生态恶果——人类将不再有未来

  ↓

  像山那样思考

  客观地聆听→尊重自然法则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目标:

  了解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二)知识目标:

  1、朗诵文言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

  3、理解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古汉语现象。

  4、理解句意、文意。

  (三)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于斗争、善于斗争日意识,让学生懂得用智慧同敌人做斗争

  二、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古汉语现象。

  三、教学难点

  1、 理解句意、文意。

  2、 理解文章的写作目的。

  四、教学步骤 :

  (一)导入 :

  1、欣赏有关狼的图片。

  2、今天同学们就跟我一来走进蒲松龄的《狼》。

  3、说一说你知道的有关狼的成语、谚语或故事。 说说你心目中狼的形象。(出示课件)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培养我们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并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培养我们用智慧同敌人做斗争的意识。

  (三)话题研讨

  1、课文内容的研讨。

  (1)、简单回忆作者的有关情况。(出示蒲松龄画像)

  先出示画像,后学生简单作解释。

  (2)、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节奏,语气,停顿。

  (3)、播放录音,让学生对比,加深理解。(出示远教资源视频)

  听一听课文的节奏,语气,并请同学们用“ 狼”概括课文各段的内容。

  (4)、小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停顿)

  板书

  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5)、自主口译课文。

  (6)、提问质疑

  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请求同学帮助解决,老师可略作归纳。(教师完成指导)

  (7)、口述课文内容,具体落实字、词、句的`解释。

  (8)、评一评一

  补白式对话

  从 句可以看出,这是两只 的狼。

  从 句可以看出,这是一位 的屠夫。

  “止增笑耳”的仅仅是恶狼吗?作者嘲讽的仅仅是恶狼吗?从这个故事中你获得怎样的启发?

  提示:对待狼一样的恶人,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胜利。(答案不求一致,尽量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对狼的研讨

  (1)、辩一辩

  先回忆本单元课文的共同特点(关爱动物),提示本文是不是和它相矛盾。我们现在已经很少见到狼了,从生态平衡的角度讲,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狼?

  (出示一些资料,让学生了解动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2)说一说你的理解。

  (四)、播放一段动画视频,再一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播放一首与狼的关的歌曲。

  板书

  狼

  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狼 : 狡诈、贪婪

  屠户 : 机智、勇敢

语文教案 篇4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高儿童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要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这是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的理念。如何使儿童在读古诗的同时,真正感悟到古诗的意境,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下面一个教学片断,我们会有所启发。

  【案例片断】

  (通过“自读———同桌检查纠正———齐读”等方式使学生把古诗读正确)

  师:同学们读书的水平真高,一会儿就把这首古诗读通顺,读正确了!请同学们再轻轻读读这首古诗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你们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生小组学习,师巡视指导。)

  师:哪一组先来交流?

  生:我们组知道“远上寒山石径斜”中后半部分的意思: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

  生:我们组来帮助他们小组的同学补充一下。“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意思是说远远看去,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

  生:我们知道“白云生处有人家”是说白云的深处有一户人家。

  师:是吗?(师随机板画山中云雾缭绕的地方有几座房子)

  生(看了黑板上的画后举手):老师,我觉得不是白云的深处,应该是在山上有几户人家的房子。

  师追问:那古诗为什么说是“白云生处”呢?(教室里一片沉默,片刻,有一名学生举手)

  生:因为山很高,比天上的云还要高,所以是“白云生处”。

  师:我今天惊奇地发现,我们的同学读书的水平已经超过了老师。读书的方法也越来越高明,像刚才结合图画来读懂古诗,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其他组还读懂了哪几句呢?

  生:“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说霜叶比二月的花还要红。

  师:你说得不错,但这里的“霜叶”是指什么叶子呢?(教师随即出示书中的插图)

  生:“霜叶”指枫树的叶子。老师,我知道“停车坐爱枫林晚”的意思。

  师:那你说说看。

  生:我是从书中看出来的。作者在小路上走,看见傍晚路边的枫叶太美了,就停下车来。

  师:你们真是太棒了,自己读懂了这首古诗的意思。(这时,一名学生把手举得高高的')

  生:老师,我不知道“寒山”是什么意思?

  生:“寒山”是一座山的名字。

  师反问:真的吗?

  生:我认为不是。

  师继续追问:那为什么要用“寒山”呢?(教室里鸦雀无声)

  师启发:同学们你们想想,这首诗是描写什么季节的呢?

  生:秋天。

  师补充:而且是深秋时节,这里的“寒山”指的就是深秋时节的山。因为深秋时节,天气转冷,因此作者在这儿用了“寒山”。

  生:第四行为什么说“霜叶”呢?

  师:谁能回答这位同学的问题呢?

  生:天冷了,早上就会下霜。所以说是“霜叶”。

  师:说得准确一点,应该是被霜打过的枫叶。同学们,杜牧用短短的四句诗写出了深秋时美丽的景色,使我们看到了深秋时节生机盎然的景色,真是太美了。让我们也来赞一赞这美丽的深秋,好吗?(引导学生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反思】

  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的基础上,以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1.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悟空间。在《山行》的教学中,正因为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组内自读自悟,才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体会得如此有滋有味。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伍尔夫及意识流小说;

  2.阅读小说,初步了解意识流小说的特征;

  3.感知主人公意识流动的过程;

  4.分析小说意识流的表现手法,语文教案-墙上的斑点。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伍尔夫的小说创作实践推动了现代小说的发展,她的理论进一步巩固了意识流小说的地位,她也成了英国文学界的一位传奇人物。今天,我们来赏析她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看看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有什么不同。

  二、简介伍尔夫及意识流小说

  教师可以根据扩展资料中的相关内容来简介作者及意识流小说。重点可放在对意识流小说的介绍上。

  三、初读小说,整体感知

  揭示:这是一篇很奇特的小说。女主人公冬日平坐在壁炉前吸烟,透过烟雾,看到墙上的一个斑点。她反复猜想着它是什么,于是无数“无意识的幻觉”像潮水一般“一哄而上”。它究竟是什么,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借此显示精神世界纷繁复杂的意识流动。作者一惯认为,艺术的任务不是再现客观世界,而是表现客观世界在人的心理意识中的反映,表现感情、感觉、联想、想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这种艺术主张在这篇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四、再读小说,探究小说写法上的特点

  教师让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片断,并加以分析,最后,在学生发言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归纳要点:

  1.《墙上的斑点》通篇是内心独白。“我”看到墙上有一块黑色的“污迹”,意识就随之飘逸开去,后来发现,这一污迹原是一只蜗牛。这一斑点是蜗牛或别的什么,在小说中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客观事物“蜗牛”充当了“我”意识转向的契机,使得“我”把表面上那些互不相关的零碎的思绪连成一体。

  2.“我”从看到船上有一斑点引发了一连串漫无边际的自由联想。想到人生无常,想到莎士比亚,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树木生长,意识随意流动,最后才回到那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

  第二课时

  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的对比

  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回忆曾经阅读过的小说(以教材中的为主),并让学生对某一篇传统意义上的小说进行分析,然后大家针对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发表自己的见解,其间可让学生诵读相关段落。之后教师总结如下:

  1.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由作家出面介绍人物、安排情节、评论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方式,重在表现人物的各种意识流动的过程,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墙上的斑点》。它常常集中笔墨去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人物的意识流动。《墙上的斑点》描写主人公看到墙上有一个斑点而引发的一连串漫无边际的遐想,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剖析内心的奥秘,把探索的注意力凝聚在人物的灵魂世界。此外,意识流小说主张取消作品的故事情节,让人物自己直接展开自己的意识活动过程。在意识流小说里,即使是描绘环境、外貌、举止和性格,都不是作家从旁叙述,而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回忆、体验、感知和想象表现出来。

  2.自由联想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艺术特征。自由联想包括事实与梦幻、现实与回忆的相互交织,来回流动。意识流小说家直接从弗洛伊德那里吸取了“自由联想”的理论,把它们作为自己创作的基本方法之一。一般正常的联想,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反映。意识流小说家在运用自由联想时,却表现出意识流动的跳跃性、随意性和突兀多变、无规则的特点。《墙上的斑点》写主人公看到墙上的斑点,思绪就“一哄而上”,想到人生的无常,想到莎士比亚,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树木生长,意识随意流动,最后才回到那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这一连串的“自由联想”展现了主人公头脑中意识流动的随意性、跳跃性。

  3.打破时空界限,进行立体交叉式的叙述以及多层次结构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特点。传统小说的回忆倒叙,虽然也有将时序颠倒、打破时空界限的,但在具体“回忆”的那段时间,时序依然是正常有序的。意识流小说则不同,它们在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时,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互相倒置,甚至互相渗透,而导致作品在时间与空间上形成多层次的结构,颇具立体感。意识流小说的“回忆”是大量的,而且常常是许多回忆互相冲击碰撞,用以显示人物意识活动的突兀变化。小说《墙上的斑点》中主人公的遐想,“斑点”成了主人公从一种思绪转向另一种思绪的中间媒介,从而使描述符合心理轨迹,使作品浑然一体,具有内在的和谐。

  4.伍尔夫否定生活的客观性和现实性,强调“内心真实”。她认为“生活是一圈光晕,一个始终包围着我们意识的半透明层”,在一个普通的日子里,一个普通人的“头脑接受着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刀刺下来的。这些印象来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阵阵不断坠落的无数微尘”,这就是真实的生活。因此,视接近生活的本来面目为己任的作家,就会深入到人物的意识深层,他们的作品也就会“没有情节,没有喜剧,没有悲剧,没有已成俗套的爱情穿插或是最终结局”。她呼吁:“让我们在那万千微尘纷坠心田的时候,按照落下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让我们搞出每一事每一景给意识印上(不管表面看来多么互无关系,全不连贯)的痕迹吧。”

  探究活动

  从《墙上的斑点》看意识流小说的诗意美

  研究提纲:

  (1)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征

  (2)《墙上的斑点》的语言美(诗性语言)

  (3)《墙上的斑点》的结构美(诗性结构)

  (4)《墙上的斑点》的想像美(诗意想像)

  (5)意识流小说中的诗意美集中体现在《墙上的斑点》中的“三美”

  参读书目:

  (1)高行健《现代小说技巧初探》,花城出版社1981年版。

  (2)戴维·洛奇著,王峻岩等译《小说的艺术》,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3)金开诚《文艺心理学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4)伍尔夫著,刘炳善译《书和画像》,三联出版社1994年版。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精选)语文教案09-25

语文劝学教案09-21

(经典)语文教案09-14

语文教案12-17

语文教案12-17

语文教案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