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

时间:2024-06-14 10:37:57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优选】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优选】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

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蝉的特点,把握蝉的习性。

  2.理解作者对昆虫的热爱之情,感受文中蕴含的科学精神。

  3.学习赏析本文的语言,体会文章科学性与文学性兼顾的特点。

  4.激发学生对于《昆虫记》的阅读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批注发,赏析本文文学性与科学性兼顾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感受文中蕴含的科学精神,激发对《昆虫记》的阅读兴趣。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圈点批注发、延伸阅读。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今天就让我们认识下作家法布尔笔下的《蝉》。

  二、初读谈感受

  “本文有情节,有描写,读起来更像小故事,是带文学性的说明文。我们读这篇文章时,除了要感受其中的趣味,更要关注作者是如何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客观记录蝉的习性与成长规律的,要学习其说明事物的独特方法,体会文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

  学生齐读这段文字,圈划重点,然后开始自读。(5分钟)

  谈感受:有意思、有趣味、细致,喜爱……

  (设计意图:本文是自读课文,先出示阅读提示作为前导,引导学生重点关注本文的语言、作者的观察等方面。自学前,要求先行,效率更高。)

  三、再读细观察

  1.果然大作家魅力无限,看似一篇说明文大家也读出了无限趣味。

  ——法国戏剧家罗丹

  法布尔居然得到了这么高的评价,那我们今天一起来探一探究竟,看看法布尔是不是真如此厉害!

  2.我们就先来看看他的艺术家特质。艺术家会如何看?请你找一找,法布尔如何看?

  重点阅读文章第一部分。学生自学3分钟。请学生自主分享。

  研究的习惯、准确的测量、同类的比较、精确的观察、艰辛的观察……

  讲学生找出的关键词写在黑板上。

  教师总结:

  不但是用眼细致观察,还会用心带着坚持长时间的观察与思考。法布尔比美术家的观察更难更不易!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由阅读第一部分,能着重找法布尔如何看?体会法布尔科研的艰辛,观察的细致,从而发现文中蕴含的`科学精神。)

  四、三读品语言

  作者赋予蝉人的心性和精神,读来生动活泼,形象风趣、饱含情感。哪些词句写得精彩又生动?请运用批注法,圈点,评析。

  学生自学——合作讨论——全班交流分享。

  配合朗读指导,体会语言的生动性。

  特别注意“称呼”“动词”等角度……

  教师总结:科学小品文又名知识小品,是一种用小品文的笔调介绍某一方面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体。它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

  (设计意图:通过圈点批注与朗读相结合,体会文本文学性的语言,提高同学们阅读《昆虫记》的兴趣。)

  五、四读悟情感

  1.出示同学们课前的疑问:最后一段话?

  法布尔也是个非常有思想的哲学家,那这段话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谈谈你们的理解。

  感受法布尔对于昆虫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2.介绍法布尔,介绍昆虫记。(资料介入)

  (设计意图: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法布尔这个大科学家的无限魅力。然后介绍其人,其书,作为名著阅读的导读课,引导孩子深入阅读整本书。)

  六、延伸阅读——《绿色蝈蝈》

  我们已经充分体会了法布尔在观察、写作和思考上的无限魅力!就带着今天所学的再次感受下法布尔这个大科学家如何像美术家一般地看,像文学家一般地写,像哲学家一般地思?划出你认为精彩的句子,和同学分享。

  七、作业布置

  阅读《昆虫记》

  制作两张你最喜欢的昆虫的名片(图文并茂)

  【板书设计】

  蝉法布尔(科学家)

  美术家——观察细致、长时间

  文学家——生动、喜爱

  哲学家——思考

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2

  教学目的:

  1、领略朱自清笔下的梅雨潭充满生命力、洋溢着勃勃生机的自然美,感受作者真挚充沛的情感。

  2、学习作者是如何选用恰当的动词来点染感情的波澜,从而达到情随景生,移情于景的。

  3、情感教育:感受绿色之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珍惜绿色,珍惜环境的美好情怀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1、学会以段落阅读训练带动全文的阅读鉴赏的阅读方法。

  2、培养学生欣赏自然美的情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教师导读、学生讨论

  教学过程:

  一、感知课文

  1、导入新课:在临水骋怀单元我们感知了小石潭水的清澈见底,领略了黃果树瀑布巨大的声响和惊心动魄的气势,今天我们一同来欣赏朱先生对水的全新演绎。课件显示课题

  2、熟悉课文

  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标段序。

  课件显示问题:

  1、建立我 的字词库和同学交流。

  2、请从课文中找出能概括全文内容的句子 。

  3、请找出两个能概括梅雨谭绿的特征的词语 。

  二、研读课文

  1、课件显示问题

  课文中有一个从写梅雨瀑过渡到写梅雨潭的句子,请找出来。并分析这一句在行文中有什么作用?

  2、解决问题

  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早已没有瀑布了

  (1)从写开始追捉过渡到写步步追捉;

  (2)明确关键句是点明上段写梅雨瀑的目的,在于衬托美的令人惊诧的梅雨潭的绿。

  3、能力训练

  1、学习作者是如何选用恰当的动词来点染感情的波澜,从而达到情随景生,移情于景的。

  课件显示文中几个重要动词分析解决问题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吸引)着我们;

  --招引紧扣闪闪的绿,似乎它本身用闪闪的绿光在主动招呼诱引游人,动态感强。这正是惊诧的原因之一。反衬了我急于赏绿的迫切心情。吸引则显得一般。

  我们开始追捉(追逐)她那离合的神光了。

  --追捉含有欲捕捉那闪闪的绿的意思,点点闪光如星星萤火虫,似伸手可捉。追逐则没有这层含义。

  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弯)下去,

  --探身与小心相呼应,准确的描写了向下走时脚试探性的朝下伸的样子。

  例词还有镶、踞、展、浮、送、钻、扯、揪、攀、裁、挹、拍、抚摩、掬、吻

  2、问:对梅雨潭的绿,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出了绿的哪些特点?

  明确:

  比喻: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厚积着的.绿;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

  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

  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样嫩;

  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

  拟人: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

  写出了绿的迷人可爱。

  对比:绿杨太淡了,绿壁太浓了,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太暗了。写绿的明暗适度、浓淡相宜。

  想象和联想:裁你为带,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

  挹你为眼,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能明眸善睐

  3、课文结构

  (1)第二段为第三段铺垫和蓄势,强有力地衬托出绿的令人

  惊诧的美。

  (2)开头与结尾首尾呼应,强化了感情的力量

  三、主题升华

  1、通过课件小组交流单元使学生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学习如何以情驭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全文以热情的笔调对梅雨潭的景色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抒发了对绿的由衷喜爱,那么,作者为什么如此热情的讴歌绿色呢?

  2、通过课件我的收获单元接收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反馈。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

  四、拓展延伸

  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再次感受绿色之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珍惜绿色,珍惜环境的美好情怀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

  五、布置作业

  摘抄文中所有比喻句,并写出比喻句的作用,背诵课文第三自然

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3

  知识目标:

  1、朗读背诵前两首诗

  2、理解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对诗的理解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感情

  重点难点:

  朗读背诵前两首诗理解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策略方法:

  朗读法

  教学媒体:

  录音机

  教学设计:

  课前二分钟演讲

  学习《归田园居》学习《使至塞上》前两首。

  1、老师范读,提出朗读要求

  2、注音:荒秽草木长

  3、结合注释,读懂字面含义

  分析思想感情陶渊明《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世人在南山下种豆,很显然,他不善于种田,但早出晚归,不辞劳苦,在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裳而他毫不在意。从表面看,写的是劳作之乐,但其内涵,是不想在污浊的'现实中失去自我。

  1、背景:公元737年,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的大使,实际上是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些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2、朗读课文

  3、注音:燕山逢候骑

  4、分析思想感情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难言的内心感情。经过长途跋涉,却没见到将官。接着,笔峰转入对塞外风光的描写上。

  5、朗读背诵

  板书设计提纲

  《归园田居》:不想在现实中失去自我,希望自食其力。

  《使至塞上》:借边塞风光,抒发被贬的凄凉。

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4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

  【教学设计】

  一、创意说明

  《音》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是一篇让学生认识贝多芬、了解贝多芬,学习贝多芬的人物传记。而这篇人物传记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它没有详尽地介绍贝多芬如何创作了他那些经典的交响乐(作为“乐圣”贝多芬的音乐地位和音乐成就无人能及),而是把贝多芬作为和苦难命运作斗争的代表来描写、刻画的。作为这一代表,贝多芬同样令人崇敬!作家用出色的肖像描写,从中表现了贝多芬的生活遭遇、个性气质和精神风貌,反映出了贝多芬作为普通人的不为人知的一面。

  语文学习,无论是语言积累还是情感熏陶,都要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才能实现,本堂课教学设计以让学生看、听、读、说等实践活动为核心,并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合作交流把个体的、片面的认识趋于完整。教学要达到三方面目的:知识和能力:学习出色的肖像描写的传神达意之效果,体会文章语言形式与内在表达内容高度的统一。过程和方法:看录相、听交响曲、读课文、说感受,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合作学习。情感和态度:感受贝多芬与命运作不屈斗争的顽强精神,让学生有不畏困难的健康的心理,有知难而进的进取精神。

  二、教学步骤(本课设计为一课时)

  1、导入课文,简介作者。

  ⑴导入:音乐导入法,放《命运交响曲》,让学生聆听,再让学生谈自己心目中的贝多芬。教师再补充“正如大家所谈到的,贝多芬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但同时也是一位平凡的普通人,他与平凡人一样会遭受病痛的折磨,对孤独忍无可忍,渴望与别人交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音》,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⑵简介作者:(多媒体显示,学生齐读何为有关信息)

  2、初步了解贝多芬:

  ⑴电脑课件显示《贝多芬》的文字介绍,学生自由朗读。

  ⑵电脑课件显示《贝多芬》交响乐的表演片段,学生认真观看赏析。

  通过文字和音像资料,学生对贝多芬有初步了解和直观感受,为理解课文中肖像描写展示贝多芬性格、气质打下基础。

  3、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电脑课件展示学生自主学习任务:找出文中的肖像描写,并把握人物的性格、气质。这个问题设计内容涵盖全文,答案在文中亦易于发现,学生能较为轻松完成,对人物性格就能较为准确归纳感受。

  4、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⑴理清文中叙述的几件事。(此环节已放在预习中完成,这里可简单带过。)

  ⑵小组分工朗读,自由发言,畅谈阅读课文的感受。

  ⑶对自主学习部分小组里提出疑问并让他们试着相互解答。(教师充分引导,使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提升了能力,降低了难度。)

  5、全班范围里提出疑问并试着相互解答:(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使学生的个体的片面的认识趋于完整)

  6、教学小结:学习作者借助肖像描写来展现人物的精神世界,以贝多芬的精神来激励自己成长。

  7、作业布置:

  ⑴合作交流课后的“研讨与练习”。

  ⑵用5分钟写一片段作文,要求描写本班同学,不出现姓名,由大家判断是谁,最后学生评点其优劣。

  【精彩片段】

  教师:我们将随着课文走进贝多芬的内心世界。请大家思考:读了这篇课文,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文中的哪些地方的肖像描写使你有这种感受?

  学生1:我感受最深的是贝多芬生活的简单,物质生活的简单。文章5自然段中说:“他自己做东西吃,吃得简单随便……”7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所有这些看上去都已经显得十分陈旧,甚至是不整洁的。”从这两处我们可看出,贝多芬不在意物质享受。对他来说,精神的充实远比物质的享受更有意义。我们也可以这样说,贝多芬将他所有的时间都给了他钟爱的音乐,他不希望以奢华生活浪费他的时间。

  教师:这个同学能够抓住女佣的语言和贝多芬的衣着来分析,很好。

  (板书:生活简单衣着描写)

  学生2:我感受最深的贝多芬的不屈不挠的精神。他虽然有那么多的不幸和苦难,但他并没有因此而甘心堕落,而是顽强的抗争。请大家注意这几处的描写。6段的“一个身高五英尺左右的人……而他给人明显的印象就是他能担负得起。”8段的“人们可以看见他那只有力的大手”。10。5段的“一张含蓄了许多愁苦和力量的脸;火一样蓬勃的头发”“深邃的眼睛……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一张紧闭的嘴,衬着略带方形的下颏,整个描绘出坚忍无比的意志。”这些描写都在告诉我们,他在以自己的不屈不挠向命运抗争。

  教师:这位同学能抓住人物的外貌描写,洞悉人物的内心世界,很好。角度抓得好,分析也好。命运的苦难并没有贝多芬压倒,相反,他勇敢地直面这些苦难,不妥协不屈服。

  (板书:不屈不挠外貌描写)

  学生3:我和他的感受相同。但我想再作补充。除了外貌描写,在语言、神态的描写上也有体现。比如22段的“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23段的“贝多芬激动而又沉郁的情绪深深感染了来访者。”这两处也可以让我们体会到贝多芬内心的坚定、勇敢和永不屈服。

  教师:补充得很好。其实也是作者想要着力刻画的。除了外貌描写,作者还通过自己的评论性语言,表达了对这位伟人的敬仰,最典型的是25段中省略号后的那段话。作者已经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用抒情性的议论倾诉着自己的感受。

  (板书:永不屈服神态描写)

  学生4:我感受最深的是贝多芬的善良可爱。他是一个性情古怪的人,也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他有伟大显赫的一面,也有着可爱纯朴的一面。文章15段有这样一句话:“脸上浮现出善良的微笑”,展示了贝多芬内心善良的'一面,并不像人们想像中的不可亲近。文章25、26段写的是他向客人讲述自己的故事。他其实是很可爱的人,甚至有点孩子气。

  教师:我非常欣赏这位同学的发言。他深入到贝多芬的灵魂深处,他看到了人们不常看到的善良、可爱、纯朴。贝多芬是一位伟人、怪人,但也是一位善良、纯朴有爱心的人。

  (板书:善良可爱神态描写)

  学生5:我感受最深的是贝多芬内心的渴望。我觉得他是一个充满渴望的人,他的内心有很多向往与追求。第10~15段有一个词“神往”,这个词用得非常好,它写出了贝多芬对交流的渴望、对宁静的渴望。第18段有两个词:“一滴泪”、“好灵魂”,这是他在看了客人的纸条后的真情流露,反映出他内心渴望与外界交流,渴望人们了解他的内心世界。

  教师:分析得非常漂亮。能够从词语中,深入体会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这很好。的确,贝多芬是一个内心充满了渴望的人,他渴望被人了解,渴望走出孤独,渴望像一个正常人一样生活。这种渴望,其实也就是他对生活的追求和热爱。种种的不幸并没有磨灭他对生活的热情,相反却激起了他对生活更大、更多的热情。那么大家说,这里我们是概括为“充满渴望”呢,还是概括为“热爱生活”?

  (学生对这两个词进行比较讨论。讨论很有必要,因为两种概括各有理由。选择“充满渴望”,重在表现贝多芬的孤独寂寞。选择“热爱生活”,重在表现他的不屈不挠。如果争议不休,可以两词兼用,因为它们的角度各不相同)

  教师:大家用自己的眼光观察、剖析着贝多芬,展示了他作为普通人的另一面。我们来看一个板书。

  善良可爱、永不屈服

  生活简单、充满渴望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衣着描写

  热爱生活、不屈不挠

  能把他还原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感谢作者何为先生,如果不是他的描写,也许我们永远无法知道,作为伟大音乐家的贝多芬,他的内心多么孤独和渴望,有着多少无奈与痛苦,又有着多少坚韧和刚强。同样,如果我们不知道他的内心世界,我们也就无法真正理解他在生命长河中的抗争、不屈、勇敢和顽强!让我们记住这样的话:

  “谁也别想战胜我,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贝多芬之魂,是哲学上“大写的人”同命运荒诞那部分勇猛搏斗之魂。

  作为精神世界的巨人,贝多芬的一生是洒脱的一生。他正是后来海明威所赞赏的那种斗士:“人并不是生来被打败的。”

  三、体验反思

  教师以记者的身份采访在座的学生,请他们用一句话谈一谈学习本文的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1:贝多芬是一面旗帜,它永远飘扬在身处逆境的人们的心头;贝多芬是路标,它永远耸立在歧路杂处的人生旅途上。

  学生2:贝多芬,我永远的偶像。

  学生3:天才来自勤奋,成功来自不屈。

  学生4:别惊异于成功的辉煌,多看看背后的忧伤和泪水,这或许会给我们更多的启示。

  学生5: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令人敬佩。

  学生6:伟人就是像神那样无畏的普通人。最美好的品质是在厄运中被显示的。

  学生7:一切幸运并非没有烦恼,而一切厄运也决非没有希望。

  《音乐巨人贝多芬》原文阅读

  客人敲开了贝多芬的家门。

  “他不肯接见你的,”一个女佣站在门槛上为难地说,“他谁都不肯接见。他厌恶别人打扰他,他要的是孤独和安静……”

  但是这个好心肠的女人经不住客人的苦苦要求,捏弄着她的围裙答应去试试看,不过,她说:“答应我,你们一定要按照我的意思决定去留。”

  她带领来客到贝多芬工作的屋子,在那里,最惹人注目的是两架对放的大钢琴。女佣在一旁指点着说:

  “他在这架钢琴上工作,他在那架钢琴上经常弹奏。别以为这房间杂乱无章,我曾经想收拾一下,后来发觉那是徒劳的。他不喜欢我整理房间,就算整理好了,两分钟内就会弄得零乱不堪。过去那一边是他的厨房,他自己做东西吃,吃得简单随便,也不让我帮他一点忙。可怜他几乎完全聋了,又常常不舒服,什么声音他都听不清楚,看着真教人难受。还有他那个流氓一样的侄子,一天到晚来麻烦他。瞧,他下来了,我希望他不会责怪我。”

  沉重的脚步声踏在楼梯上清晰可闻。到第二层的时候,他稍稍停留。随后他走进门来了。一个身高五英尺左右的人,两肩极宽阔,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运的担子,而他给人明显的印象就是他能担负得起。

  这一天他身上的衣服是淡蓝色的,胸前的纽扣是黄色的,里面一件纯白的背心,所有这些看上去都已经显得十分陈旧,甚至是不整洁的。上衣的背后似乎还拖着什么东西。据女佣解释,那拖在衣服后面的是一副助听器,可是早已失效了。

  他无视屋内的人,一直走向那只巨熊一样蹲伏着的大钢琴旁边,习惯地坐下来,拿起一枝笔。人们可以看见他那只有力的大手。

  客人带着好像敬畏又好像怜惜的神情,默不作声地望着他。他的脸上呈现出悲剧,一张含蓄了许多愁苦和力量的脸;火一样蓬勃的头发,盖在他的头上,好像有生以来从未梳过;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长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张紧闭的嘴,衬着略带方形的下颏,整个描绘出坚忍无比的生的意志。

  女佣略一踌躇后,走上前去引起他的注意,可是他的表情是不耐烦的。

  “什么?又怎么了?”他大声说。接下去倒像在自言自语:“倒霉,今天!哦,今天我碰到的是那些孩子,嘲笑我,捉弄我,模仿我的样子。”

  女佣向客人指了指。

  贝多芬说:“谁?那是谁?”

  他又粗着嗓子喊道:“你们说的声音大些,我是个聋子。”

  客人小心翼翼递过去一张字条。贝多芬戴上眼镜,专注地凝视了一会儿:“好,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他说,虽然严肃,但脸上浮现出善良的微笑,“你们很勇敢……可是你们不容易了解我,也很难使我听懂你们的话。过来坐在我旁边,你们知道我听不见的。”

  他敲敲自己的耳朵,随手拿过来一张纸一枝铅笔给客人。

  客人在纸上写着:“我们要知道您的生平,把您的消息带给万千大众,使他们了解您真实的好灵魂。”

  看了这几句话,一滴泪在大音乐家眼里闪光。他喃喃地如同独语:“我的好灵魂!人家都当我是个厌世者,你们怎么会想到这个!在这里我孤零零地坐着,写我的音符我将永远听不见音乐,但是在我心里发出的回响,比任何乐器上演奏的都美。我有时不免叹息,我真软弱……一个音乐家最大的悲剧是丧失了听觉。”

  贝多芬神往地说:

  “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他接着说:

  “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

  贝多芬激动而又沉郁的情绪深深感染了来访者,客人不停地记下来。

  命运加在贝多芬身上的不幸是将他的灵魂锁闭在磐石一样密不通风的“耳聋”之中。这犹如一座不见天日的囚室,牢牢地困住了他。不过,“聋”虽然带来了无可比拟的不幸和烦忧,却也带来了与人世的喧嚣相隔绝的安静。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贝多芬留客人在他屋子里吃简便的晚餐。在晚餐桌上说起他往昔的许多故事,包括他在童年时跟海顿和巴赫学习时的生活,包括他为了糊口指挥乡村音乐队的生活……请看一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在那本大书里流着一条大河,那条大河就是从贝多芬身上流出来,并且加以引申开的。

  贝多芬向他的客人叙述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那次节目是《费黛里奥》。当他站在台上按着节拍指挥时,听众的脸上都有一种奇怪的表情,可是谁也不忍告诉他。演奏告终,全场掌声雷动。贝多芬什么也听不见,很久很久背身站在指挥台上,直到一个女孩拉着他的手向观众答谢时,他才缓缓地转过身来。原来他完全聋了!他永远不能担任指挥了!

  贝多芬对客人大声地说:“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反思

  法国作家梅里美说得好:“作诗只能说到七分,其余的三分应该由读者自己去补充。”我马上联想到我们的课堂教学的艺术,觉得教学艺术也和诗一样,颇有相同之处:教师讲课也只能讲到七分,其余的三分应该由学生自己去补充,去创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传统观念课堂教学不应该讲通讲透,要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留足学生思考的余地,让学生自奋其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我甚至觉得有些课文,教师可以只讲五分,滔滔不绝,把教材上和教参上的知识和盘托出,这本来就是越俎代庖的错误之举,犯了艺术上所说的“直露”的毛病,我们要花的功夫应该是在设计和点拨上面,时而煽情,时而理智地引导总结,因此,我觉得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下来学习主篇文章,是非常有必要的。

  1、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新课程以“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理念,这意味着我们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将要走出目标单一、过程僵化、方式机械的“生产模式”,让每个学生的个体获得充分地发展,培养出有个性的人才。这个案例就本着新课程的理念,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游戏、采访、学生互相之间设疑解疑,仿写,赏析音乐等等,它不但丰富了教学手段、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自主地合作、探究文章的意境和情感。

  2、以读为本,运用各种朗读法,欣赏品味文章。

  “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文章的语言比较地生动传神,也有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话,不可能光靠着语言的传达给学生,在这种说不出、道不明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学生多次的朗读来引导他们自主地欣赏品味这些语言,教师灵活地运用快速阅读、默读、齐读、分角色朗读来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其中的内涵,在读中培养朗读能力。

  3、在实践中去体验文章深厚的情感。

  课程内容不应该是单一的、理论化、体系化的书本知识,而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如果没法真实,也可以类比式的仿真体验,使文化进入学生的“生活世界”。本案例运用“盲人画家画牛头”的游戏导入就是为了让学生真实地体会到盲人失去视力的痛苦,从而联系课文体会到失去听力的贝多芬,将面临怎样的灾难。这时候,学生对贝多芬的崇敬之情绝对不会只是浮于表面的,他们对“伟大”这个词会有新的体会的。

  4、赏识学生、全员参与、共同发展

  欣赏音乐等活动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是一大难题,特别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但是正是这给活动的顺利进行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我想利用巨大的反差(遭受如此大的打击与挫折,却能创作如此震撼人心的惊世名作)效应,强化教学效果。之所以选择《命运交响曲》,是因为从古至今,贝多芬这个名字就始终与古典音乐等量齐观,他的才能和他的坚毅精神以一种独一无二的音乐方式结合在了一起。特别是这首人人皆知的贝五,即贝多芬第五交响乐,又名“命运”。虽然这交响曲欣赏水平要求极高,我也不是想上成专业的音乐鉴赏课,但是我觉得这么好的音乐虽然不能决定和改变什么,但它给人心灵上的震撼却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怎么能随便放过这样一个好时机?这时,老师就必须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运用鼓励性的语言和手势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教师始终给予积极性的评价,即使学生的答案不够准确甚至完全错误,教师也会面带微笑地鼓励他们,诸如“同学们的回答真是各具特色,都有一定的道理,可真让老师刮目相看”等等。这样就能全员参与积极提高。事实上我的学生也真的让我刮目相看了。

  此外,还要鼓励学生全员参与讨论游戏等活动,特别是我们班的郁军同学,虽然是弱智学生,但他在这样宽松热烈的气氛下,也勇敢地表现了自己。

  总之,这案例本着新课程新理念的思想,运用多种渠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在游戏、讨论、赏析中得到了自己的真切体验,作为新课程标准的实验老师,我也试着阐释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希望通过尝试,可以走出一条可行的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道路。

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5

  一、训练目标:

  1、观点要准确、新颖、深刻。准确,就是观点正确、思想健康、有时代气息;新颖,就是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深刻,就是观点要深入事物的本质。

  2、说理要深刻。就是通过分析来帮助读者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说理越深刻文章越有说服力,越有社会价值。

  3、语言要鲜明、准确、概括、生动。可采用由抽象化思维向形象化思维转化的方式,插入或运用一些形象化的语句来实现语言形象化。

  4、思路要清晰,要有逻辑性。要注意段落与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一个语段的内部之间也需要有严谨的逻辑关系。

  二、写作指导:

  (一)导入:

  议论文是作者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论点的基本要求是观点正确、认真概括、有实际意义、恰当地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论据基本要求是真实可靠,充分典型;论证的基本要求是推理必须符合逻辑。要使自己写的议论文赢得高分,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二)指导:

  1、观点深刻有创意

  议论文要能写得引人深思、发人深省,必须得有深刻而有创意的观点。这里的深刻而有创意不只是指言他人所末言,还把观点是从司空见惯的事情、现象或问题中总结出来的。这样的观点,才能让人读了觉得目前一亮。

  2、内容具体不空洞

  有些同学写议论文往往搭了一个架子,看起来论点、论据、论证完整,可是只是一副架子而已,好比恐龙的骨架,空空洞洞,一无所有。好的.议论文,应该有具体的内容,而且是精心搭配、严密组织的。

  3、结构顺畅形式新

  议论文的结构过去有一个严格的格式,即所谓“引、析、联、结”四步骤。这曾是束缚我们的绳索,估计现在还是。创新的议论文写作,不需要什么格式,只要言之有理,能证明我们提出的观点就行。

  4、语言准确活泼

  议论文不需要板起面孔说话,所以语言尽可能活泼一些,同时,议论文不得胡乱说话,所以语言要求准确。

  5、逻辑严密且清晰

  不管什么文体的文章,都要讲究逻辑的严密清晰,议论文尤其讲究。一段毫无逻辑的话,只能让人读了不知所云。逻辑的严密体现在论证上。话要严密,无懈可击。清晰表现在行文上,让人读了一目了然。

  三、训练题目:

  在你成长的过程中,在你认识世界、了解社会的过程中,一定产生过不少的看法或主张。把你的看法或主张以及支持这些看法或主张的理由写下来就是一篇议论文。试写一篇简单的议论文,字数不限,题目自拟。

  要求:1、观点要明确。2、要提出自己的事实依据或理论依据。3、要讲清事实依据或理论依据与观点之间的联系。

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语,学会直译课文;加深对寓言的认识,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寓意;培养学生对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2、过程与方法:力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多种有效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要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

  教学重难点

  1、古今异义的词语。

  2、重点字词句的意思。

  3、寓言蕴含的道理:要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

  教学准备

  收集韩非子以及扁鹊情况。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入境:“我能行﹗我一定能行﹗”

  师:同学们,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下面老师在黑板上板书一句话,请大家随着老师的板书大声读出来。(教师板书:“我能行﹗我一定能行﹗”板书完后,要求全班同学齐读两遍。)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古文《扁鹊见蔡桓公》,希望各组同学在组长的带领下团结协作,积极探究,圆满完成本课学习任务﹗相信大家一定行﹗

  二、 活动一:“我会说”

  1、各小组同学将课前收集的有关扁鹊,《韩非子》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并注明资料来源。

  2、小组长指定一名成员宣读整理结果,其他成员可进行相关补充。

  3、教师归纳整理。

  (1)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人,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著有《韩非子》,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孤愤》、《五蠹》、《储说》、《说林》、《说难》等篇。

  (2)《韩非子》代表了法家思想。

  (3)文化常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4)扁鹊,姓秦名越人,战国时候人,著名的民间医生,是中医传统诊断的奠基人。四诊法:望、闻、问、切。

  三、 活动二:“我能读”

  1、小组合作,初读课文,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标注“腠、桓、还、汤熨、齐、遂”等字音。

  2、学生听教师范读,进一步纠正字音,体会朗读节奏及语气。

  3、各小组自由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课文,如齐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男女生配合读、小组之间赛读等等。读完后展开自评与互评。

  四、 活动三:“我会译”

  1、明确目标。各组从文中挑出2—3个较难理解的句子,写在白纸上。

  2、邻近两组交换“目标”,利用工具书,理解句子含义。

  3、各组代表宣读讨论结果,其他同学进行订正及补充。

  4、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关键实词如“间、将、居、益、索”等的含义。

  5、开展集体评议,总结。

  五、知识巩固。

  1、理清结构。

  开端、发展:扁鹊和蔡桓公的前三次见面

  高潮:两人第四次见面及扁鹊说明“还走”的原因

  结局:桓侯病死

  2、复述故事。

  六、作业。

  1、背诵课文。

  2、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复述课文。

  二、引导分析课文。

  1、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问题

  (1)扁鹊第一次见蔡桓公,说了哪些话劝他及时治病?对扁鹊的忠告,桓公是怎样评论的?

  扁鹊:君之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公的评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2)扁鹊说了哪些话指出蔡桓公的病情正日益严重?

  君之疾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1)扁鹊第四次进见时,“望”了桓侯一眼便“还走”时的内心活动。

  (2)扁鹊第四次进见后,回家后的心理活动及做法。

  (3)第四次见蔡桓公时,扁鹊为什么'还走'?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4)发挥想象力并讨论

  提问:从扁鹊“逃秦”的决定,可以体现出他的什么特点?

  明确:机警。

  2、分析人物性格

  (1)课文通过描写蔡桓公的言行表现了他怎样的人物性格

  A“寡人无疾”:表现蔡桓公盲目自信。

  B“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表现蔡桓公固执主观

  C“不应”,“又不悦”: 表现蔡桓公的讳疾忌医。

  D蔡桓公“讳疾忌医”的结果是什么?

  桓侯遂死

  3、人物形象对比

  扁鹊:医术高明、高度负责、聪明机警

  桓侯:盲目自信、固执主观、讳疾忌医

  由此可见:本文赞美人物是扁鹊,而蔡桓公是一个陪衬人物,他的讳疾忌医更反衬了扁鹊的`医道之神,他的昏庸更反衬了扁鹊的智勇。

  三、阐释主题:

  讨论:蔡桓公最终因讳疾忌医而死,从他身上你能吸取哪些教训?

  明确: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有病须早治,切勿讳疾忌医。

  切勿拒绝忠告,不可主观猜忌。

  对待祸患要敢于正视,要防微杜渐(言之成理即可)

  四、拓展思维

  要求:(讲出)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讳疾忌医的经历,你是怎么做的?

  五、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从中得到了许多启示,希望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能引以为戒,做到活学活用。

  六、作业

  就本文给你的启示写一篇读后感。

  《扁鹊见蔡桓公》原文及译文

  原文: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译文:

  扁鹊进见蔡桓公,在桓公面前站着看了一会儿,扁鹊说:“您有小病在皮肤的纹理中,不医治恐怕要加重。”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退出以后,桓侯说:“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桓侯,说:“您的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了,不及时医治将要更加严重。”桓侯又不理睬。扁鹊退出后,桓侯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桓侯,说:“您的病在肠胃里了,不及时治疗将要更加严重。”桓侯又没有理睬。扁鹊退出后,桓侯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在进见时远远看见桓侯就转身跑了。桓侯特意派人问扁鹊为什么转身就跑,扁鹊说:“小病在皮肤的纹理中,是汤熨的力量能达到部位;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是针灸的力量能达到的部位;病在肠胃里,是火剂汤的力量能达到的部位;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管辖的部位,医药已经没有办法了。现在病在骨髓里面,我因此不问了。”又过了五天,桓侯身体疼痛,派人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桓侯就病死了。

  《扁鹊见蔡桓公》复习笔记

  一、文学常识

  1、作者:战国末年韩国公子韩非,先秦法家学说代表人物,喜欢研究刑名法术的学问。他所著的书,集先秦法家学说的大成。其散文长于推论事理,词锋犀利,剖析入微,善用寓言说明问题,如“守株待兔”“郑人买履”“自相矛盾”等寓言故事为大家所熟悉。他与孟子、庄子和荀子,并称战国散文四大家。

  2、出处:《韩非子?喻老》 “喻老”:用比喻来说明老子的观点。

  3、扁鹊:秦越人,战国时医学家,因医术高明被人以“扁鹊”称之。 起死回生、妙手回春

  二、主要内容

  1、层意:

  第一层:(开头至“望桓侯而还走”),写扁鹊四次行拜见蔡桓公。

  第二层:(“桓侯故使人问之”至“臣是以无请也”),写扁鹊对桓侯病情的分析。

  第三层:(“居五日”至文末),写桓侯讳疾忌医而不治身亡。

  2、中心:本文阐明了“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别人的批评帮助”的道理。

  3、启示:

  对待自己的缺点、错误,要像对待疾病一样,不可讳疾忌医,而应该虚心接受批评,防患于未然。

  三、人物性格分析

  1、扁 鹊——医术高明,尽职尽责,机警果断,认真负责;

  2、蔡桓公——刚愎自用,讳疾忌医,蛮横残暴,固执己见。

  四、通假字

  1、“还”同“旋”,回转、掉转。——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2、“汤”同“烫”,用热水焐。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3、“齐”同“剂”,药剂、汤剂。——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五、虚词

  1、之

  ①桓侯故使人问之(代词。指扁鹊)

  ②君之病在肌肤/君之病在肠胃(助词。的)

  ③马之千里者(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7

  内容预览:

  《生物入侵者》教案

  ●教学目标

  阅读课文,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课前准备

  搜集生物人侵的相关资料,要求写出生物入侵者的名称、原产地、人侵地及危害。(至少搜集一种生物入侵者的资料)

  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将预习中发现的问题记在卡片上。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一则生物入侵的消息(也可用多媒体播放生物入侵的相关资料)。教师讲完后,请学生用一两句话概括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明确:科技高度发达的21世纪,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环境问题已成了摆在人类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生态问题则又是当今世界环境问题的中心议题。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生物入侵者》,希望学习此文能促使我们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教师板书课题)

  ■题解

  要求学生合上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入侵和生物人侵者的含义。

  要求学生从文中勾画出揭示生物入侵者含义的语句。

  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教师用多媒体(或幻灯)展示以下问题,学生阅读思考。

  a.本文除了告诉我们什么叫生物入侵者,它还讲了哪些内容?

  b.你觉得学习本文应从哪些方面人手?试拟出本文的学习目标。

  质疑问难、交流互动。

  a.小组内交流:

  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弄清文章内容,并共同拟定学习目标。

  将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并共同解决,如果有不能解决的问题,课下与老师、

  b.班上交流:明确本文学习目标及主要内容。

  明确学习目标(见前面的教学目标)

  主要内容:本文还讲了生物入侵带来的巨大危害、造成生物入侵增多的原因和途径、

  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以及目前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采取的相应措施。

  编写提纲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结构图示,要求学生在空缺处填上相关内容。

  引出话题: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1段)

  摆出现象:--(段)

  《生物人侵者》探究原因:--( 段)

  揭示态度:--(段)

  采取措施:--(段)

  写法探究

  O探究学习本文所采用的说明顺序

  a.常见的说明顺序有哪些?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b.探究本文这样安排说明顺序的.好处。

  学生讨论后明确:运用逻辑顺序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且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探究学习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a.本文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学生讨论后教师板书: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

  b.找出文中运用上述说明方法的相关语句。

  (将学生分成三大组,每一组找一种说明方法的相关语句,看哪一组找得又快又好)

  C.说说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作用,并从文中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可安排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在班上交流。

  小结

  要求学生从主要内容与写作方法两方面对全文作一个小结。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总结全文。

  明确:这是一篇关于生态问题的说明文。它向我们说明了什么是生物入侵以及生物

  入侵带来的巨大危害,促使我们对这一特殊的生态现象高度警觉。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

  仅能获得一定的生态知识,还能培养我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这篇课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为我们写作说明文提供了借鉴。

  延伸拓展

  教师出示一只彩色粉笔,要求学生从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这三种说明方法中至少选两种方法对其作简要说明。(每一小组推荐一个同学,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最好。)

  自然界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怎样才能有效扼制生物入侵的现象?现实生活中如果发现生物入侵者我们该怎么做?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生物入侵的资料,然后各小组推荐1~2份到班上展览。(展览安排在课后)

  要求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班上交流。

  布置作业

  抄写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并从中任选五个词语写一段话。(不超过150字)

  查阅资料,了解达尔文的物竞天择和适者生存的理论。

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作者,把握课文主要观点,领悟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初步把握哲理性散文特点。

  3.探寻作者思想境界,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永久的生命

  一、导入新课

  生命,总是令人深思。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家严文井的答案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阅读文章,把握文章观点

  1.世界上会存在永久的生命吗?阅读文章之前,请说说你对题目《永久的生命》的理解。

  明确:(1)没有永久的生命;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寿命,从生物学的角度以及自然规律来看,不会存在永久的生命。(2)有永久的生命;个体的生命也许总是有生有灭,但是生命总体却永远生机勃勃。

  【教学提示】

  是否存在永久的生命?这本是个有趣而深刻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该问题进行思考,引起学生对生命的关注。或许,思维敏捷的同学已经有了超越表象的答案,这无疑更有利于文本教学。

  2.阅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

  明确:本文主要表达了“生命是永久的”这一观点。

  探究:请你在文中找寻支撑“生命是永久的”这一观点的段落或语句,说说你对它的理解。

  (1)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

  理解:结合后文小草生长的事例可知,生命是“流动”着的,这个流动即小草随着寒暑。

  因为生命的整体是永久的,我们要在这永久的生命中留下光彩的一笔,同时又要意识到生命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在一定的审美休憩之外,须立即报以百分之百的努力。

  三、板书设计

  永久的生命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本文是一篇说理性散文,其哲学内涵十分深刻,因此宜将体悟其人生哲理作为教学重点之一,但哲理思辨内容单纯靠讲解难以令学生深度把握。因此,本文各个教学环节,从把握课文观点到把握行文思路,由设置问题到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自主探究,有利于学生深入把握课文内容。

  不足之处:本文由于课时限制以及内容的难度限制,在哲理性散文的特点方面,只能让学生形成简单的印象,不能深入把握。

  第2课时 我为什么而活着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前一课时我们在学习生命具有永久性的特点的同时也深刻认识到了生命的个体性特征。是的,生命如此短暂,正如前文的感叹,“我们都非常可怜”。那么,在有限的生命里,也许我们该做点什么,换句话说,也许我们应该首先弄清楚,我们为什么活着?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来看看罗素是怎么阐释的。

  二、教学新课

  作者简介:伯特兰·罗素(1872—1970),二十世纪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无神论者,也是二十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1950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地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他的代表作品有《幸福之路》《西方哲学史》《数学原理》《物的分析》等。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章观点,理清文章结构

  1.作者在标题中抛出自己的问题“我为什么而活着”,他在文中是如何回答该问题的?

  明确:作者在这篇短文中,开门见山地回答文章标题提出的问题。他活着的三个理由(或三个目标)是:第一,对爱情的渴望;第二,对知识的追求;第三,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作者用“纯洁”“强烈”两个词来形容这三种感情,它们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2.请简要概括文章五个自然段的内容,并说说本文的结构思路。

  内容:第一段:回答标题所设下的问题,“我”活着的理由有三个,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第二段:具体阐释追求爱情可以给人带来喜悦,可以使人摆脱孤寂,可以让人领略到美好境界。

  第三段:讲述知识能增加人们对自然、科学、人类自身的了解,满足人类求知欲,给人带来无限乐趣。

  第四段:写人类的痛苦促使着“我”不断努力,以期减少这痛苦,但“我”依然痴心不改,要为此奋斗。

  第五段:是作者对自己一生的总结,认为如此活着是有意义的。

  结构:全文采用了“总—分—总”结构,采用直接说理方式,表达作者的思想。

  目标导学三:理解课文,把握内涵

  1.作者为什么把追求爱情作为活着的第一条理由?

  明确:作者说,追求爱情,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爱情可以带来狂喜;第二,爱情可以解除孤寂;第三,爱情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想象的.仙境的神秘缩影。总之,爱情使人生活得更加美好;追求爱情,则是追求人生的境界。在这里,作者把爱情描写得极其美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2.作者为什么追求知识?你能说说知识给你带来了什么吗?

  明确:一是可以了解人的心灵;二是可以了解星辰为什么发光;三是能够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这三方面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识的几个重要方面:人类、自然和社会。事实上,我们学习的知识,是人类在对世界的好奇心驱使下的创造,它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有解开世界之谜的快乐,还有思考过程本身的快乐。

  3.作者活着的第三条理由是什么?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胸怀?

  明确: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作者耳边经常回响起痛苦的呼号,眼前浮现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和孤苦无依的老人。在这里表现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为拯救人类苦难的博大胸怀。但作者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他对苦难往往无能为力,这就使人更加痛苦。

  目标导学四:认识哲理性散文

  探究:本课的题目为《散文二篇》,但从内容上来看,作者都在文中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更像是议论文。然而,又不像议论文,因为我们没法从论点论证等方面对其进行解读。也就是说,这两篇被定义为散文的文章既具有散文的某些特征,也具有议论文的某些特征,并在议论中阐释着深刻的哲理,我们不妨将名字综合起来,称它为哲理性散文(或议论性散文)。

  请同学们结合对这两篇散文的认识与解读,说说哲理性散文具备哪些特征。

  明确:(1)从两篇文章都能通过分析具体的结构与层次把握文章观点来看,议论性散文应具有议论文的观点明确、结构清晰的特点,且以议论的表达方式为主。

  (2)从文章语言以及叙述方式上来看,议论性散文具有散文的一般特征,即用语形象,这也就意味着将抽象的说理寓于具体的形象中,能使读者获得感悟。同时,哲理性散文并非一味地说理,因而能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具有散文的抒情性特点。

  三、板书设计:略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由于第二课时的内容比较简单,所以不仅讲述了文本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把握住“我”对生活目的的思考,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文本文体特征,对哲理性散文形成初步认识。

  不足之处:哲理性散文也侧重对情感的抒发,在引导关注情感方面,由于时间限制,做得不够,需要教师根据时间安排予以适当补充。此外,对罗素生平的事业未加详细介绍,学生或许不能感受到罗素在探索减轻人类痛苦事业中所做的贡献。

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 领略我国丰富的桥文化,提高文化素养。

  2、 增强学生利用网络等多种工具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3、 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意识。

  4、 提高言语表达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欣赏桥上附着的文化及其内涵。对收集的大量材料进行归纳、分析并从中探究出有价值的内容。

  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确定四个探究子课题:①谈桥论名;②桥与文学;③听听桥故事;④桥意新释。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围绕自己的任务,分头展开探究,自习课上分小组整理汇报资料。教师在此过程中引导和帮助学生搜集信息和筛选信息。

  2、师生共同收集有纪念意义或欣赏价值的桥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投影桥的图片:

  (“碇步桥”)

  初看到这幅照片中的水上建筑,不像桥,但它确是桥。它是最原始的桥,名叫“碇步桥”。青白条石砌成,高低错落,古朴美观。“桥面”上印下的是岁月的足迹。

  (“廊桥”)

  因其桥上有廊,故曰:廊桥。又因其形如蜈蚣蜿蜒于山涧之上,当地人又称其为“蜈蚣桥”。青山绿水之间,多了一份神异。

  (“八字桥”)

  这张照片上的桥,色彩斑驳,陈旧破落。不过,这却是中国最早的立交桥。外表虽不起眼,可它身上却承载着我们先人聪明才智。

  (“泸定桥”)

  这座桥你一定不陌生,[众生齐说:泸定桥] 不错,看到“泸定桥”,我们眼前就不由得浮现出红军战士在桥上用鲜血演绎惊天动地的壮举,让人热血沸腾。

  (“枫 桥”)

  说到“枫桥”,大家就会想起张继的《枫桥夜泊》。大家一起来背诵《枫桥夜泊》。

  学生集体背诵。

  其实,不论是古代的桥,还是现代的桥,它们不仅仅给我们带来交通上的便利,还带给我们美的享受。桥文化已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色鲜明,它的丰富性和综合性为世人所惊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桥世界,一起领略桥文化魅力。

  同学们课前的探究活动已经了初步的成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分享这些成果。首先请第一组的代表给我们“谈桥论名”。听完后,请下面同学就探究汇报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小组展示探究成果

  1、谈桥说名

  学生汇报

  南京桥名析

  在我们这个孕育了千年文化的东方国度,巧夺天工的惊世之作数不胜数。桥就是其中之一。我们这个小组就搜集了古今中外大大小小的桥名上千个,我们组同学在探究过程中,都感受到了它丰富的文化内涵。今天,我代表全组同学向大家汇报我们的成果,下面内容只是截取探究报告中的一小部分——对南京桥名的分析。与大家一起学习。

  首先,请大家看几幅漫画,谈谈你看到了这些图画想到了南京哪些桥。(展示图片,众人起答:四象桥、老虎桥、迈皋桥、虹桥)。

  像四象桥这样的桥名是以数字为序的来命名的,这样的桥还有我们熟悉的三步两桥、五龙桥等

  老虎桥是以动物来命名的,此类桥还有狮子桥、鸽子桥、仙鹤桥等。说完动物就不能不谈谈植物,以植物来“塑造”的桥名有很多,莲花桥就是其中之一,还有花家桥,这些桥都给人美好的印象。但像豆菜桥、瓜圃桥就很通俗了。

  虹桥是大家熟悉的了,它的桥名属于非木质“构造”的,这样的桥在我们生活还有不少,如:白水桥、赛虹桥、宝塔桥等。

  而迈皋桥(卖糕桥)、盐仓桥、糖坊桥这一类桥名都是用饮食堆成的。

  桥梁的名称多种多样,深入探究其中,你会觉得它们很有趣。

  大中桥、中山桥、下浮桥、等是按大小方位排列的。

  北门桥、板桥、四板桥之类的桥名是用“门板”搭成的。

  此外桥名中还有不少古代文仁武卫的影子:文德桥、文昌桥、卫桥、武定桥都在其中。

  “私家桥”则更多,有管家桥、丁家桥、裴家桥、蔡板桥……

  试想每桥皆有名,在我们古老的大国,该有多少桥名啊!如果把所有桥名收集起来,编一部《中国桥名录》,一定会洋洋大观。当然,这些都有待我们去探究去创造。我们收集整理的其它材料,已经被编成小报,课后与大家进一步探讨。

  (众生鼓掌)

  同学评议

  老师过渡:刚才第一组同学的汇报生动有趣,两位同学的评议客观到位。真没有想到小小的桥名中有这么丰富的文化内涵。难怪古代有“地以桥名”做法,意思是说有的地方,干脆以桥名为地名。因此历代文人墨客见到桥就吟诗抒情。下面有请第二组代表,向大家汇报你们的——桥与文学

  2、桥与文学

  同学汇报:下面,我们进入第二个环节:“桥与诗歌”。古今中外,桥的式样和造型可以说是多姿多彩,丰富多样,这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无数关于桥的诗歌。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我们组同学受益匪浅,下面就请我组同学把这些诗歌奉献给大家。从吴晓宇开始。

  [第二组同学轮流背诵与桥有关的诗句][幻灯显示诗句]

  其实,我们还搜集了很多关于桥的诗歌,但是以上是我们精选给大家的。

  我们第三个环节是桥与对联,下面是我们精选出的几副对联。

  第一个是:永惠桥上的对联,修数百年崎岖之路,造千万人往来之桥。请大家把它读一遍。

  第二个是众所周知的赵州桥上的对联:水从碧玉环中去,人在苍龙背上行。远远望赵州桥,桥身倒影水中,恰似碧玉之环,河水潺潺流逝,犹如穿环而过。于是就有了水从碧玉环中去。赵州桥雄伟壮观,横跨水上,桥宽肩背阔,给人以稳健之感,好似苍龙卧波。于是就有了这个下联:人在苍龙背上行。请大家把它读一遍。

  第三个是:石婆婆磨刀劈竹竿,万家箍桶;范公公拖板搭浮桥,千秋太平,在这幅对联的下联中,用到了镇江的几个桥名:范公桥,拖板桥,石浮桥,千秋桥,太平桥,词义贴切,生动形象,对仗工整,风趣别致,写出了箍桶婆婆和桥匠公公辛勤忙碌的劳动情景。请大家把它读一遍。

  最后一副是:世间有佛宗斯佛,天下无桥长此桥。请大家把它读—遍。

  同组同学唱《小放牛》

  同学评议:

  老师过渡: 桥,在诗人的笔下已不是没有生命的冷冰冰的建筑物,它的.身上承载着多少文人的情思。人们情不自禁地用诗文来赞颂它,关于它的故事传说也十分丰富。下一组给我们带来的桥故事,一定会让你对桥文化有进一步的认识。

  3、听听桥故事

  同学汇报:

  有关桥的故事真是多,由于时间关系我在这里只能给大家讲一个桥故事。(幻灯显示图片)

  莲花桥的传说

  进香河南段与北门桥和相接处,又一座桥叫莲花桥,以桥旁的莲花庵得名。相传这里原来只有几户人家,既没有桥,也没有庵。有户姓成的人家,只有母子二人,母亲双目失明,卧病在床,儿子成孝以背人涉渡为生。成孝与邻家女何莲青梅竹马,相爱多年,正准备成婚。不料住在附近的恶霸赵高对何莲窥视已久,强抢了何莲,并把成孝打得卧床不起。

  一天傍晚,成孝听见外面有人在呼渡,出门一看,以老妇形如枯槁立于对岸,乞求他帮忙背渡。成孝虽然伤病在身,但看到老妇可怜的样子,顿生恻隐之心,挣扎着将老妇背到对岸。老妇过河后突然口吐白沫,倒地不醒,成孝二话不说,又将老妇背回家照顾。并跑去请郎中。但当他带着郎中匆匆赶回时,却发现老妇不见了,他母亲奇迹般的复明了 ,并且伤痛全无。母亲对成孝说:“儿子啊,我们遇到活菩萨了,刚才那个老妇用手摸了我的眼睛,我就什么都看见了,浑身的病也没有了。”正在这时,何莲也回来了,原来成孝背的老妇是观世音所扮,他被成孝的善良所感动,治好了他母亲的病,救出了何莲。使成孝一家团聚,幸福生活。

  人们为了报答观世音菩萨的救苦救难之心,在河边盖了座莲花庵,又在庵旁修了座莲花桥。此地因此而得名。

  此类故事还有很多,如《文德桥的典故》、《鹊桥传说》等,透过这些故事,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对勤劳善良,也看到了我们悠久的历史文化。我们组也为大家编了《桥故事》报,课后与大家再交流。

  4、桥意新释

  同学汇报:同学讲相声:材料

  甲:最近可好啊?

  乙:不好。

  甲:WHY?你要是有什么困难找我,要知道我走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

  乙:既然这样,那我就跟你比试比试,谁知道的桥多!

  甲:你正好撞在我的强项上了!这个桥我知道的太多了!

  乙:算了吧,你肚子里有几跟葱我比谁都清楚!就你那两下子!切----

  甲:不信?你数着:赵州桥、朱雀桥、飞虹桥、迈高桥、文德桥、四象桥、包东桥(本班同学的名字)……这个南京大桥的设计师的姑妈叫什么名字我都知道!

  乙:停,我们是比谁知道的桥的新意多!你可知道心桥是什么?

  甲:心桥不就是心脏搭桥手术吗!叶利钦就作过这样的手术!·

  乙:去你的!心桥是人与人心灵之间沟通的桥梁。你输了,请客!!

  甲:不带的!我也来问你一个!你知道商桥是什么意思?

  乙:商桥是现代社会一大隐患,在立交桥上全是卖杂货的小商贩!让外国人看到多不文明呀!

  甲:回答错误,商桥是商业沟通的桥梁!

  乙:哦~~~该我问你了!书桥是什么?

  甲:是以书来沟通的方式,THIS IS A PIECE OF CAKE!

  乙:真不知道廉耻,问你个简单的你就爬上房顶了!文化桥梁怎么解释?

  甲:就是文化沟通的渠道吗!

  乙:说的好!

  甲:我问你个难点的!经济桥梁是啥?

  乙:不就是搞中介的吗!真不是个玩意!坑人害人!

  甲:不知道就别讲,这个经济桥梁是指经济上互通信息的手段。常向我学学嘛,长知识!!

  乙:诶,士别三日,刮目相看,你水平渐长,令我自叹不如啊!那你还知道什么桥?

  甲:还有鹊桥!

  乙:鹊桥是什么?

  甲:是传说中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的地方!How romantic!

  乙:那鹊桥是什么样子?

  甲:我怎么会知道?我又不是牛郎!这只是传说中的桥!

  乙:说道传说中的桥,我还知道“奈何桥”!这是通向阴曹地府的桥梁!

  甲:还有橡皮桥、太空桥、诚信桥、友谊桥、信息桥、文艺桥、警民连心桥……

  乙:怎么都是一个名词+桥啊!生活中的许多职业与物品也起着桥的作用,如电话是通讯桥、家长是孩子的成长之桥、老师是知识桥……

  甲:还有许多软件如译桥、桥接器、陈桥五笔输入法、象棋桥……

  同学评议:

  二、活动拓展

  1、看图配桥联。

  我国桥文化是如此的丰富,可惜我们课堂上的时间非常有限,不然我们可以更多了解大家探究的成果。探究成果喜人,不过探究过程也同样有意思。

  在探究活动过程中,我发现这么一座小桥(投影照片),请看屏幕,桥的外形也不是很特别,这是浙江绍兴的一座古桥,名曰“小江桥”,连接萧山与北后两个地方,桥上有一幅对联,其中上联是:“大善塔,塔顶尖,尖如笔,笔写五湖四海。”现在我想考考大家,请你根据上联以及这座桥的名称和外形特点,对出下联。请大家思考,在纸上写写。

  学生思考、动笔。

  老师巡视,请出三位同学到黑板上写下联。师生评议。

  2、给小桥命名

  大大小小的桥遍及我们生活空间,展图片给桥明名。

  三、活动延伸——展示桥照片,写作导游词。

  中国桥确实多,而且美,它吸引了无数游人前来观光,给人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记忆。今天我们虽然不能抚摸到它的桥栏,也不能上去踩踩它的背脊,但是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图片,和它有一个亲密的接触。请大家欣赏我们收集的南京二桥的照片。

  同学看照片。

  作为东道主,结合图片,请你给外地游客,作个导游解说。你的导游词要尽量突出这座桥文化魅力,以其文化魅力吸引四方游客;一百字以内。相信效果一定会更好,我们一起来试试吧。

  由于时间有限,写作导游词,留给大家回去继续完成,作为下节课汇报的内容。

  四小结:

  中国的桥文化举世无双,之所以有如此的魅力,那是因为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人文鼎盛。我们在为这些桥文化感到骄傲、自豪时候,别忘记把这座传统的桥延续下去。

  【课前布置】:

  学习这个单元的初始,关注综合性学习内容。布置学生回家阅读综合性学习“说不尽的桥”的课动介绍和要求,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师生共同确定四个探究子课题:①谈桥论名;②桥与文学;③听听桥故事;④桥意新释。

  根据自己的兴趣分组(注意人数的平衡,实力的均衡),利用课余时间围绕自己的任务,分头展开探究,自习课上分小组整理汇报资料。教师在此过程中引导和帮助学生搜集信息和筛选信息。

  这一过程中,师生还要共同收集有纪念意义或欣赏价值的桥的图片。

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10

  桃花源记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文题

  2、读---读准字音,读出句读,把握感情基调

  3、掌握重点词语、特殊句式

  4、掌握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一、由“世外桃源”导入,并释题。——计划2分钟

  桃源----桃园(辨析理解)

  二、走近作者,你对陶渊明了解多少呢?(提前布置预习)—计划3分钟

  预设:

  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字元亮,又名潜,别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生活在东晋的分裂崩亡时期和晋末的换代之际,社会矛盾尖锐,兵荒马乱,民不聊生。“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对东晋的黑暗现实不满而归隐,一生好酒,常设酒宴客。

  三、读---读音、句读、感情基调(给予准确的评价、恰当的鼓励)计划12分钟

  1、全班齐读,自我评价。

  2、教师范读,同学们评价。

  3、分组读,其它组评价。

  4、学生个人主动读,同学们评价。

  预设:为(wèi)(wéi) 夹(jiā)数(shuò)陌(mò)要(yāo)语(yù)诣(yì)骥(jì)咸(xián)

  四、重点词语的理解(提前布置预习)———计划10分钟

  1、指出下列标记词语的古今意义

  阡陌交通(古义:互相通达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芳草鲜美(古义:花今义:芳香)

  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羹味道美)

  咸来问讯(古义:都今义、盐味)

  咸来问讯(古义:讯问消息今义:调查、讯问)

  妻子邑人(古义:妻子和儿女子单今义:男子的配偶)

  来此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与外人间隔(古义:隔断、隔绝今义:距离)

  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条件关系关联词,不管)

  便扶向路(古义:沿着今义:携扶、搀扶)

  便扶向路(古义:原先今义:朝着)

  处处志之(古义:作标记今义:志向、意志)

  寻病终(古义:不久今义:找)

  延至其家(古义:邀请今义:延长)

  此中人语云(古义:说今义:云朵)

  缘溪行(古义:沿着今义:缘分)

  欲穷其林(古义:走到......的尽头今义:贫穷)

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11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过程和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读中得、

  (2)让学生谈谈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艺术魅力,强化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曹刿赤胆忠心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了解本文记述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

  2、难点

  理解曹刿有关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对历史的学习,你肯定了解了不少的知识,你知道历史上著名的战争有哪些吗?(全班交流)

  你知道以少胜多的战争有哪些吗?

  今天我们就来走近古战场,了解这场以少胜多的'齐鲁长勺之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走近作品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曹刿论战》文言文复习

  《曹刿论战》

  一、《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国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二、解释词语

  1、又何间焉  参与

  2、肉食者鄙  鄙陋,目光短浅

  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安:“养”的意思 专:独自占有

  4、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遍:遍及,普遍 从:跟从

  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猪、牛、羊等祭品 加:虚夸,谎报

  6、必心信  诚实

  7、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使人信服  赐福,保佑

  8、忠之属也  竭力做好本分的事

  9、小大之狱  案件

  三、翻译句子

  1、肉良者谋之,又何间焉。

  做大官的人考虑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四、课文理解

  1、概括首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写曹刿进见鲁庄公的原因和他的远见卓识。

  2、“十年春,齐师伐我”除了交代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什么?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曹刿论战》时,我提出问题:“读了课文后,你们怎么看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快速看书复习后,一学生回答:“曹刿能远谋,而庄公则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话音刚落,又一学生站起发言:“对于庄公,我认为他有远谋。”这话让我一愣,从教参到所有见过的资料,从未提到庄公有远谋啊!但这位学生的观点有反传统的意义,很值得探讨。

  我表扬了他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勇气后问全体同学:“对于庄公有无远谋这个问题,来一场辩论如何?”大家一致同意。

  生A:“曹刿不是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吗?庄公是鲁国的国君,他是最大的‘肉食者’,他当然无‘远谋’!”

  师:“你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好!”

  生B:“我认为庄公无‘远谋’。若有远谋,战前就该高瞻远瞩,作好充分的准备;若有远谋,战争中就能审时度势,抓准时机;若有远谋,在决胜之后就不会不知胜因。长勺之战,要不是曹刿运筹帷幄、指挥若定,说不定庄公就成了齐军的俘虏,能说他有‘远谋’吗?”

  师:“言之有理。”

  生C:“我认为国君的远谋与一般谋士的远谋有所不同。纵观历史,许多有作为的国君,并非自己谋略过人,而是善于任用有远谋的人才。论谋略,刘邦不及萧何、韩信,刘备也不如诸葛亮,但谁又能说刘邦、刘备是无谋之人呢?另外,庄公以国君的身份,能与平民曹刿公平对话,并允许曹刿同乘一辆战车,直接指挥作战,这种超乎寻常的胆识,知人善任的眼光,从谏如流的勇气,谁又能否认他的远谋呢?”

  生D接过话头:“你把庄公说得如此明智,那他为何把大战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呢?既然他有远谋,又为何浑然不知‘何以战’,这可是迫在眉睫的近谋啊!”

  生E慷慨陈词:“不错,庄公确实把近臣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作为战争的先决条件,但凭这一点不能说他无远谋,因为这是时代的局限。何况‘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取信于民,这正说明他有远谋。你只看到前面两点,而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这不是断章取义啊?”

  辩论还在继续……

  最后我为这场辩论作结:我们看人、看问题不能只从单方面看,而应从多方面加以分析。在庄公有无远谋这一问题上,同学的话启发了我,虽然他在战前曾寄希望于近臣和神灵,在战争中他也急躁冒进,打了胜仗还不知原因,这一切都让人觉得他不高明,但就他能大胆任用曹刿这个人才这一点来说,他是有远谋的。现在我们不是说,人才的竞争才是最大的竞争吗?二千多年前的庄公,能慧眼识人才,这正是他最大的远谋啊!

  课后我陷入了深思,《曹刿论战》入选教材多年,对我来说并不陌生,我却从未根据庄公所处的时代及他在特定的事件中的所作所为进行全面的思考。作为教师的我,总是按照教参上现成的说法,把庄公看成一个目光短浅的国君,并把这个评价毋庸置疑地灌输给我的学生,而很多时候,学生也习惯于接受老师的观点和意见,因为在他们心目中,老师就是知识的化身,是知识的权威。

  但今天,学生却向“权威”提出了挑战,他们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理解和看法,而且是有理有据,这不能不让我对自己的语文教学进行深刻的反思。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无视阅读主体思维的个性差异,对学生作出划一的指导,使学生“臣服”于教参或教师揭示的文本意义和主题思想,学生丰富的感悟和认知便在同一化、标准化的释义中磨灭殆尽,从而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事实上,阅读作为一种审美再造的艺术实际活动,具有鲜明的个性差异,读者对于文本的理解往往因人而异。这就意味着语文教师要创设课程氛围来保护学生作为对话人的主体地位,淡化课程执行中的预定性和统一性,注重对话过程的再生性和多元性,正如新课程标准所一语道出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阅读过程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应激发和尊重学生对课程新价值的创造。由此说来,教师就应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个体,自觉放弃传统意义上把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观念,这样,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园地中含英咀华,采撷知识的果实。

  这堂课让我受益匪浅,因为通过鲁庄公有无远谋这场辩论,让我看到了学生中蕴藏的可贵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改革开放年代的学生已经不甘心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他们的敢想敢说,大胆地思维,大胆地发言,而且能言之有据,言之有理。所谓创造性,就是在阅读中不迷信书本,敢于批判,推陈出新,能入于书而又出于书,学于书而不拘泥于书,只有这样,才能在阅读中始终充满朝气和活力,才能引爆新思想,新创见的火花。同时,它让我深深意识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热情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精神,更要对不同的理解予以及时中肯的评价,并引导学生在探究、碰撞的动态中求得理解的深化,使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12

  学习重点:

  1. 初步了解议论文的特点,学习阅读议论文和写作议论文的方法。

  2. 获取文化营养,丰富思想,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思辨的习惯,享受思辨的乐趣。

  3. 培养阅读欣赏议论文的兴趣和习惯。

  4. 议论文的阅读和写作所带来的思想水平的提高,对于记叙文写作的立意、选材也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建议

  1. 本文的论点未直接提出,可组织学生讨论,以提高分析课文和组织语言的能力。

  2.“七月流火”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弄巧可能成拙。但此例的直接意义却在于读书不能望文生义。教学中可借此例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最好水平”,作者说在书面语中不能用,在口语中勉强可用,因为本文是在谈论书面语。其实,用在口语中也是错误的,也不可取,口语也要规范。

  学习内容

  1. 大雅似俗的风格

  王力先生的《谈语言》是一个谈话记录,因此与一般的文章不一样,有一种特殊的风格。表面看来信马由缰,想到哪儿说到哪儿,然而所说的内容却是一位语言学家所深思熟虑的关于语言运用的基本原则,而且脉络清晰。因而,这篇课文实在是大雅似俗。

  2. 关于课文的论点

  本文谈论的是书面语的使用问题,其论点是“书面语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它有两个分论点。第一个分论点是“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第二个分论点是“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课文的论点并没有直接提出,而是化解为两个分论点。分论点也没有直接提出,而是隐含在或者说渗透在具体的论述中。这种情况在文章中比较少见,但在谈话中也并非绝无仅有。因为谈话必须平易,而直接说出论点可能过于庄重。而且谈话中,句子与语境的关系更为密切,因而不能生硬。同时,谈话常常是开始的时候想到了最重要的内容,然后又想到其他方面,逐步把思想表达完整。

  有人习惯于在文章中找原句作为论点,可能认为本文的论点是“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把这话作为论点的困难在于:第一,所指不明,究竟这里的规范化和大众化指什么?第二,文章谈论的是书面语与口语的关系,“大众化”指的`其实是“不能脱离口语”,只是因为上下句都谈到了读者,才说成“大众化”。第三,作为论点,这里的“考虑”显然是多余的,因为上文说到“不能忘了”,这里才用“考虑”与之呼应。有人可能会认为论点是“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这种认识的困难还在于,直接表达论点的句子应当较为简约,比如说成

  “口语的加工,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能不能认为文章的论点是“书面语应当口语化,规范化”?这样也不行。因为“书面语口语化”的说法不通,所谓“化”是向某个方面某种性质转变的意思,但口语在前,书面语在后,怎么能把后来的转变为原有的呢?“书面语规范化”的说法也不通,因为并不是先有了一种不规范的书面语再使之规范,作者的意思是对口语进行加工,进行规范化。那么,说文章的论点是“文章要口语化,规范化”如何?那也不行。因为“文章规范化”会使人误认为是文章形式本身的规范化。这是不是说文章的论点只有一种表述形式呢?那倒不是,比如本文的论点就可以表述为“书面语应当是经过加工的口语”。其实,“经过加工的口语”,就是“口语的规范化”。

  3. 课文中一个结构复杂的句子

  因为是谈话,所以本文的语言和一般的议论文相比,多用短句,多用单句,句子结构也比较简单。但既然是议论文,与记叙文相比,句子还是长一些,结构复杂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语多一些。这里只分析一个结构复杂的句子:“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该句是第二部分的核心句。从结构上说,这只是一个单句。问题在于,“不懂得”的宾语是由一个复句结构充当的。有的语言学家把这样的单句叫做超句,而且这个复句结构又是一个多重复句,总体上是假设复句,前一个分句本身又是一个并列复句。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结构复杂的句子呢?答案只能是:表达思想的需要。这个句子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正是第一个分论点“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但在这个具体的语境中,作者不能把这个分论点写上去,如果那样,必然会前言不搭后语。因为这里是在批评反面现象,所以说“脱离了口语”。为了表意更加充分,更加饱满,也为了句式更加流畅,作者又换个角度说“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对这种反面现象的最好批评,莫过于指出其结果:“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于是就形成了一个多重复句:“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而这个复句所阐明的道理与上文所批评的某些人的华而不实,弄巧成拙之间有什么关系呢?那就是:那些人不懂得这个道理,于是作者就把这个复句结构作“不懂得”的宾语,形成了有人称之为超句的复杂的单句:“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

  关于结构

  课文可分成三部分。全文的结构提纲如下:

  (一)(1自然段)爱好写作的人应当爱语言,掌握好语言。

  (二)(2--5自然段)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

  (1)(2自然段)某些人华而不实,弄巧成拙。

  (2)(3--4自然段)例证某些人的华而不实,弄巧成拙。

  (3)(5自然段)朱自清的文章做作的不好,朴实的好。

  (三)(6--12自然段)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1)(6、7自然段)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2)(8、9自然段)例证某些用语的不规范。

  (3)(10自然段)既要规范,又要大众化。

  (4)(11自然段)不应以“约定俗成”反对规范化。

  (5)(12自然段)规范的标准是发展的。

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分析文中描写的景、事、物,体会昆明雨季的特点。

  2、品味鉴赏平淡自然的语言。

  3、把握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品味关键词,逐步提高赏读文本的能力。

  教学难点:

  作者借助景、事、物抒发的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鉴赏品味赏析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雨,点点滴滴的雨,淅淅沥沥的雨,飘飘洒洒的雨,充盈着诗人的内心,也撩拨着我们的情愫。请说出写雨的古诗句。学生自由发言。

  春夜喜雨,天街小雨,杏花春雨,巴山夜雨,连江寒雨,渭城朝雨,当然,还有昆明的绵绵细雨。

  出示文后的诗句,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二、读一读

  朗读诗句,说说诗中写了昆明雨季的哪些景象。

  引导学生抓住“行人”“苔痕”“浊酒”“沉沉”,归纳出“雨中景”“雨中人”“雨中事”“雨中情”。

  三、画一画

  (一)朗读课文,圈点勾画出文中写了昆明雨季的哪些景?哪些人?哪些事?哪些情?分小组完成,组内交流,班级展示。

  1、雨中景: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木棉。

  找出具体描写的句子,分析作者如何鲜活、立体地描写景物的,赏析景物美,滋味美。

  这些特有的`景物装点着这个四季如春的城市,清新,自然,美好,和谐,让我们产生一种“我想去昆明”的冲动。想不想去,想去,那就随着汪曾祺文字畅游一番吧。

  2、雨中人:苗族女孩、房东母女、我和德熙。

  分析作者如何进行人物描写的,写出了人物怎样的特征。

  3、雨中事:卖杨梅、送缅桂花、酒店小酌。

  赏析人情美,氛围美。

  这些人是平凡的人,这些事是普通的事,犹如我们的日常,读来亲切温暖,饶有情趣,不知不觉,作者爱上了这座城市,爱上了这方土地,爱上了这里的风俗人情……,并且爱的深沉。不

  四、想一想

  这些景、这些人、这些事,让这个温婉的季节充满温情。跳读课文,锁定最能概括雨季特点的句子。

  引导学生找出“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五、议一议

  小组讨论,为什么说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能翻译并背诵全文。

  ⑵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⑶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

  ⑴在扫除语言障碍的基础上,通过多种诵读的形式个性化解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

  ⑵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创造性深入理解文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审美情趣,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追求属于自己的理想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难点

  ⑴掌握课文中重点词汇和特殊句式。加强诵读训练。

  ⑵感受陶渊明的理想社会。

  教学方法

  ⑴反复朗读法

  ⑵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世外桃源那是陶渊明为我们开启的一个躲避世事烦扰的理想境地。那“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之美,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之趣,那“设酒杀鸡作食”之朴,无不给人以美好的遐思。那么世外桃源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让我们继续学习《桃花源记》。

  二、 采访对话,理解课文

  设计语文活动:今天我们穿越时空进行连线,与陶渊明笔下的武陵人的交流中,去感受作者对现实的思考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去欣赏桃花源带给我们的神秘和优美。

  同学们都是武陵人,是采访对象,老师客串一下记者。

  采访开始:

  记者:你是如何发现桃花林的?

  武陵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记者:发现桃花源后你一定感到很诧异,这是为什么呢?请说说你当时的想法。

  武陵人:长长的绿水,夹岸的桃林,纷飞的花瓣,芬芳的嫩草,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桃林太美了,而且让我惊讶的是为何会有这么一大片美丽的桃林呢?会是仙境吗?我想看看它的尽头有在哪里呢?

  记者:桃花源外长长的绿水,夹岸的桃林,纷飞的花瓣,芬芳的嫩草,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进入桃花源,你在桃花源中停留了数日,请你说说在桃源中的的感受!

  武陵人1:桃花源的环境真美,那里的土地平坦如砥,一望无垠,田地里牛羊在安闲的吃草。房屋整整齐齐,青砖白瓦。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桑树茂盛,修竹成林……实在是山清水秀,优美恬静啊。

  武陵人2:桃花源中民风淳朴,人们热情好客。对素不相识的我热情相邀,摆酒杀鸡做饭款待我;不止一人如此,其余人也是热情相邀,盛情款待;村里人听说我的到来,都来打听消息。这份热情淳朴实属少有。

  武陵人3:桃花源里人们生活幸福,其乐融融。他们男耕女织,丰衣足食,老人和小孩生活安康,无忧无虑,人人安居乐业。真是一个好地方。疑似天上却人间。

  记者:桃花源人告诉你他们来到这个地方的原因是什么?

  武陵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记者:你在桃花源受到盛情款待,当你告辞离开时,桃源人对你有何嘱托?他们何出此言呢?

  武陵人:“不足为外人道也”,也许他们害怕世人知道了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不愿再面对纷乱更替的乱世。

  记者:既然受人之托,为何还要在离开时处处做标记,还要将此事告诉太守?

  武陵人1:桃花源这样美好的地方世间少有,我担忧别人不相信我的话,可以再探桃花源。

  武陵人2:想急于告诉人们我的传奇经历,我想太守是当地长官,他应该知道。

  三、 运用想象,配话(画)外音

  陶渊明的文章似淡而浓,似癯而腴,很值得品味。语言简洁而含蕴丰富,留给我们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请同学们运用丰富的想象,再次品读课文,配画外音。两位同学为一组,一位同学读课文,另一位同学配画外音或(话外音)

  一位同学读课文:“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一位同学配画外音:清澈的溪流蜿蜒流动,只见一片粉红夹岸而来,晴空下,桃枝交柯,纷纷扰扰,桃花菲薄迷离。两岸茂密的桃花林,似红云,似粉霞。地面上青草葱茏,香气袭人。一阵清风,伴随着芬芳香气,花瓣如粉红蝴蝶,飞舞空中。有落在岸上的`,有落在溪水中,悠悠荡荡,沿着春天的津渡而上,清溪泻玉,桃花放焰……

  一位同学读课文:“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一位同学配话外音:桃源人问:“今是何世?”渔人回答:“今是晋”。桃源人接着问:“秦朝之后就是晋朝吗?”渔人回答说:“秦之后还有西汉、东汉两朝,汉之后又历经三国鼎立,之后是魏,魏之后方为晋。”

  桃源人感叹道:“唉,世外朝代更换如此之快,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啊。”

  一位同学读课文:“诣太守,说如此。”

  一位同学配话外音:有一天我沿着溪水打鱼,不知不觉迷路了,发现一片桃花林,桃林尽头有座山,几经曲折入山后,竟然有与世隔绝的好地方,那里环境优美,人们富足安康,一片祥和……。我返回时处处做了标记,请太守大人派人随我前往探个究竟。

  四、 品味研读,主题探究

  1、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处处志之”目的是想今后再探桃花源,可人们再去找时“遂迷,不复得路”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这样写的目的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的存在,暗示在现实社会中不是真实存在的,是作者虚构的。

  2既然在现实社会中不可能实现的,为何通过渔人的眼睛把这个理想的社会标本展示出来,陶渊明写《桃花源记》的目的何在呢?

  明确: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有寄托的。他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连连的环境里,中年以后长期隐居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了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但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因此,既通过渔人的眼睛把这个理想的社会标本展示出来,又以渔人的复寻而迷失否定了它的存在。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又是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五、总结出自本文的成语,理解其含义。

  (1)世外桃源: 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亦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亦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鸡犬相闻:本义是鸡狗的叫声能互相听见,表示居住在附近。由“鸡犬相闻”,生成成语“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意思是彼此居住的地方连鸡狗的叫声都能听见但相互间却至死都不往来,没有交情。现在用来形容个人、单位或地区之间互不联系,互不通气。

  (3)无人问津:没人访求,探求。用来形容受冷落;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某件事、某种东西

  (4)豁然开朗:豁然: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5)黄发垂髫:释义 黄发: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后常用指老人。垂髫: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后常用指儿童。指老人和儿童,即老老少少。

  五、 课堂总结

  一千多年来,在中国诗人心中,桃源仙境始终是美好的,令人向往的,具有永恒的魅力。尽管唐代韩愈说“桃源之说诚荒唐”,子虚乌有,可是古代诗人宁信其有而不愿信其无,总是怀着虔诚的心理和美好的愿望去寻求那梦中的温馨,他们“不疑灵境难闻见”,只怪自己“尘心未尽思乡县”,“尘心如垢洗不去”也许,愈是神秘愈是能扣动诗人的心扉,所以尽管“仙家一去寻无踪”,“只见桃花不见人”,不得不带着“恨满桃花一溪水”的惆怅离去,也还是魂牵梦绕,津津乐道,难以忘情。因为它不同于一般的乌托邦的社会学说,而是一种理想,一种美丽的象征。

  六、 作业设计

  1生活在东晋的陶渊明描绘了这样美好的境界,却是并不存在的,而生活在今天的你们,已经拥有了美好幸福的今天,一定对明天有着更为美好的憧憬。你希望自己生活的未来社会是什么样的呢?请用美丽的语言加以描绘。

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一)掌握文中的实词,通过诵读,体察“也”的性情。

  (二)学习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三)沉潜涵泳,体悟作者“与民同乐”的社会理想和政治理想。

  (四)联系实际,运用现代观念评价作者的胸怀意趣和美好理想。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1)读准音: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2)读顺文:并圈出文辞优美、内涵丰富的句子。

  (3)读懂义:指文章大意,并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钡既胄驴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名句,也是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由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古典文学中的美文名篇,感受千年前的古人纵情于秀山秀水中的意趣和情怀。

  3作者简介

  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平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我们通过《醉翁亭记》,对欧文的风貌也可窥见一斑。欧阳修不仅以散文著称,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

  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欧阳修称得上是位饱学之士。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活动过程

  1闭音听读

  (1)下列加下划线的字该怎么读?(板书或以多媒体显示,学生认读后配上拼音)

  环滁皆山也chú 林壑尤美hè

  琅琊lángyá 饮少辄醉zhé

  日出而林霏开fēi 云归而岩穴暝míng

  伛偻提携yǔlǚ 泉香而酒洌liè

  山肴野蔌sù 觥筹交错gōng

  颓然乎其间tuí 树林阴翳yì

  (2)听老师范读全文,要求同学听准读音,听清句读,体会情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领悟内蕴(“太守乐其乐”的情怀意趣)。

  范读旨在以教师的美读感染学生,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吟诵涵泳,培养文言语感,体味文言文的韵味。

  2崩识林室

  (1)朗读课文,要求吐字清晰准确,停顿恰当。

  (2)质疑活动

  策略: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不能自行解决的,举手质疑。

  3碧致劢涣

  (1)落实下列加下划线的字词,注意古今不同的意义和用法

  有亭翼然临于泉(从高处往低处看)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寄托)

  野芳发而幽香(开花)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离开)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指)

  有亭翼然临于泉(像张开的翅膀一样)

  杂然而前陈者(交错的样子)

  颓然乎其间者(文中是醉醺醺要倒的`样子;

  然:形容词词尾,可解释为“……的样子”。)

  而溪深而鱼肥(表示并列关系)

  日出而林霏开(表示承接关系)

  杂然而前陈者(表示修饰关系)

  少饮辄醉,而年又最高(表示递进关系)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表示转折关系)

  (辨析策略:这里的“而”都作连词。辨别它们的不同用法,一方面要理清词语或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另一方面要通过诵读把握语气。语意限定了虚词的用法,虚词恰当地传达了语意。全文“而”作连词用共23处,它贯通全篇,形成一种独特的语言风格。)

  (2)疏通下列句子的意思,体察句子的语气

  Ⅰ弊砦讨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是在山光水色中啊。游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喝酒上罢。

  Ⅱ辈匝瞻追ⅲ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一人)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Ⅲ比欢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3)积累成语

  Ⅰ弊砦讨意不在酒

  Ⅱ彼落石出

  Ⅲ宾〕锝淮

  4彼卸辽枰

  (1)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设疑激趣:作者按什么顺序介绍醉翁亭?作者游醉翁亭的目的是什么?

  (3)诵读策略:指导同学抑扬顿挫地诵读课文,养成吟诵、咀嚼、揣摩、品味的习惯。

  5碧致刍疃

  (1)作者用层递法由远及近点出醉翁亭的位置:

  滁州→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其他情况——

  建亭者:山之僧智仙

  命名者:欧阳修(醉翁)

  (2)醉翁游亭的目的:

  欣赏山光水色,饮酒只为了助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三)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力争成诵。

【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12-07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2-22

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06-13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12-07

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教案12-17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2-10

八年级上册语文优秀教案07-21

语文上册教案02-19

语文上册教案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