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教案

时间:2024-06-14 13:07:32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合集)八年级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八年级语文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合集)八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1

  1、学习中华“和”文化,理解其深刻内涵与现实意义。

  2、合作探究学习“和”文化,理解古今“和”多样化的思想内涵。

  3、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促进个人、家庭和谐,构建和谐环境。

  一、导入新课

  中国历来有和气致祥、和衷共济、和颜悦色、和蔼可亲、和气生财、和和美美、琴瑟和谐、家和万事兴、人和百业旺等富涵哲理的成语。同学们发现没有,在这些含义丰富的词语中都包含了一个“和”字,“和”到底是什么?对我们传统文化的影响为何如此巨大?“和”文化在今天又被赋予了怎样的含义?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谈谈“以和为贵”!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探“和”之义(说故事)

  1、“和”故事接力赛。

  教师先引入故事,鼓励学生将自己搜集的故事也大声分享出来。

  师:《罗威饲犊》

  汉代有个人叫罗威,邻居家的牛多次吃了他家的庄稼,他和邻居交涉,邻居不予理睬。罗威并没有火冒三丈,而是想,问题的焦点在牛,就从牛身上去寻找解决矛盾的途径吧。于是,每天天不亮他就起床去打青草,然后悄无声息地堆放在邻居家的牛圈前。牛一闻到鲜嫩的青草,就大嚼特嚼起来,吃饱了就睡觉,再也不去吃庄稼了。邻居每天起来,总看到牛圈前有一堆青草,颇感纳闷,经观察,知是罗威所为,顿觉愧疚,从此对牛严加看管。“罗威饲犊”的故事也就传为美谈。

  师:老师讲的故事就是《罗威饲犊》,那我们“下一棒”谁来讲呢?

  生:《司马徽让猪》

  司马徽(人称水镜先生)是东汉末年一位善于识拔人才的有名学者。有一次,邻居走失了一头猪,因为司马家的猪和他走失的猪相似,就误认为是他家的。司马徽并不争辩,说:“是你的你就拿去。”邻居便毫不客气地把猪赶回家。过了几天,邻人从别处找到了自己的猪,很抱愧地把误认的猪送还司马徽。司马徽不但没责备他,反而说邻里间发生这类误会并不奇怪,还赞扬他懂道理、知错能改。邻居听了十分感动。

  生:《杨翥(zhù)卖驴》(具体故事内容见电子资源)

  生:《于令仪宽偷》(具体故事内容见电子资源)

  师:同学们一起分享了这些“和”的故事,和善、和谐也是中华文化一直追求的。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有两个观点极具现实价值:一个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另一个就是“君子和而不同”。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主张平衡和谐,“以和为贵”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君子和而不同”正是对“和”这一理念的具体阐发。

  小结:从哲学意义上讲,“和”是和谐,是统一,“同”是相同,是一致;“和”是抽象的,内在的,“同”是具体的,外在的。“和而不同”,就是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那么,怎样才能达成“和”的局面呢?实际上,孔子已为我们指明了答案——“不同”,也就是不强求一致,不重复别人。只有在大目标不冲突的.前提下,承认差异,包容差异,乃至尊重差异,才能化解矛盾,共存共荣。

  2、由“和”故事联想到现在我们所提的“和”文化。

  明确:“和”文化也是和谐文化,是以和谐的内涵为理论基础的文化体系,是中国乃至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思想文化,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只有在和谐文化的引导下,才能创造出和谐的政治与和谐的经济;只有用和谐文化培养出来的人,才能自觉地去创建和谐社会。

  目标导学二:寻“和”之用(谈看法)

  战国时有“将相和”的美谈,清朝康熙年间又有“六尺巷”的故事,“以和为贵”的故事层出不穷,和和睦睦是我们社会和谐的追求,请你就这些故事谈谈你对“和”的社会意义的理解。

  明确:“和”的思想,在我们生活当中多用于调和人际关系,解决各种纠纷,大到国家安全问题,小到校园学生之间的摩擦,林林总总,归结为一句俗语,即“和为贵”。“和”在生活中是“和睦”“和气”等义,不管是“将相和”,还是“六尺巷”,对我们为人处世都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目标导学三:为“和”宣传(拟标语)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英的这首打油诗,可以看作一则诠释“和为贵”的精彩标语,我们平时也会经常看到各种各样的标语,标语对宣传主张、倡导行为、制造氛围等有着特殊的作用。今天我们一起探讨研究了“和”文化,学以致用,请同学们也创作几条以“和”为主题的宣传标语。

  明确:①和为贵,善为本,诚为先②各美其美,美之人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③和以处众,平以养心,独以思己④居家贵和睦,近邻胜远亲⑤和谐使宇宙运转不停⑥如果你不同意别人的说法,至少不要和他人争执⑦促进和平的人受人景仰,挑起摩擦的人遭人嫌恶⑧持久的成功建立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之上⑨机器的摩擦耗费成本,人际的摩擦损耗心灵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此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在课前让学生做了预习,并将全班同学分成了若干学习小组,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交流,这符合我们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

  不足之处在活动中,关于学生参与度及参与效果等问题,缺乏一些行之有效的评价方式。

八年级语文教案2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

  2. 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3. 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把握诗的情与景、事与情,感受

  品位诗歌的意境。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二. 教学重点、难点:

  1. 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位诗歌的意境。

  3. 背诵这三首诗。

  三. 教学安排:2课时

  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创痍,诗中圣哲。

  满眼河上,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同学们,这些对联中指的人物是谁呢?对,是杜甫,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两首

  《望岳》《春望》。

  二. 杜甫介绍: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这些诗像

  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李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史诗,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称为诗圣。

  杜甫( 712~ 770),唐代诗人。字子美。 祖籍襄阳 (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7岁学诗,15岁扬名。 20岁以后可分

  4个时期。

  漫游时期:玄宗开元十九年( 731)至天宝四载(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 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 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 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 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 杜甫

  此期诗作现存 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望岳

  一、课文导入:我们经常听到这么一句俗语说有眼不识泰山,可见泰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多么的崇高。你们见过泰山吗?如果没亲身见识过泰山也不要紧,下面来看一些泰山的风景图,领略一下它的壮丽风光吧。(大屏幕投影一系列图画,教师介绍)

  下面学习杜甫的《望岳》,看看古人眼里的泰山是怎样的一番风景。

  听范读,要求边听边注意读音,听完朗读一遍,

  板书:曾ceng通层 眦zi

  二、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问:结合照片及诗,你感觉泰山有什么特点?诗中哪里体现出来?

  (板书:地域_、风景_、山势)

  岱宗两句。

  问:岱宗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尊称泰山为岱之宗?(投影第最后一页泰山居五岳之首,在古代被认为是最神圣的山。)

  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

  齐鲁怎么理解?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形象地用齐鲁地区代表泰山的广阔。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板书:地域广)

  翻译:泰山是怎么样的呀?它在齐鲁大地上都是一片连绵无尽的青翠。

  造化两句。

  问:造化指什么?(大自然)为什么说天地神秀都聚集于泰山?说明泰山的什么特点?(山势高峻)

  问: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提白云山作对比)

  问:你觉得割字用得好吗?换成分、切行不行?(割的`对象比分或切的更有硬度,力度较大。说明泰山阴阳差别明显,界线分明。)

  (板书:风景美、山势峻)

  修辞特点:对偶

  荡胸两句。

  问:请调换一下语序理解这句话:层云生荡胸,归鸟入决眦。(曾通层眦即眼睑接合处。)决眦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夸张)

  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修辞特点:对偶 夸张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面对这么一座雄伟的山,谁不想攀登上去成为勇者?

  问:诗人的这句豪言壮语对你有什么启发?(泰山之颠象征人生的理想颠峰)

  (背诵此句,2分钟抽三个同学以上背)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

  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足见思家之苦。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

八年级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能够有感情地吟诵词作,读出作品的情感和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作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吟诵品读词作,感受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质疑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诗歌

  由《岳阳楼记》最后一段朗读导入:

  一篇《岳阳楼记》感动了历代的文人墨客,让我们了解了范仲淹作为政治家的忧国忧思。其实他还是一名武将,曾驻守边塞多年,今天我们通过《渔家傲·秋思》这首词来领略一下他的边塞情怀。(板书课题)

  出示学习目标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介绍:

  2、背景简介:

  3、释题:

  “渔家傲”是什么?

  “秋思”这一题目提示了什么信息?

  三、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字音

  2、说说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四、小组合作,提出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衡阳雁去无留意”这句诗如何理解?

  2、“燕然未勒归无计”是什么意思?

  五、全班讨论,解决疑问

  六、有感情地品读诗歌

  今天咱们重新认识了范仲淹。在苍凉悲壮的情境里,作者用短短几句词写出了自己和许多的将士们思乡又忧国的矛盾心理,一位巍然的令人敬畏的文人形象仿佛就在眼前,让我们也仿佛置身于边塞的萧索中感受着将士们悲凉的心情,这就是诗词文化的魅力。

  七、背诵诗歌

  八、课堂小结:

  综观全词,词的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真实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整首词不失为一篇抵御外辱,报国立功的爱国诗篇。

  九、课堂练习

八年级语文教案4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2.通过诵读,学习作者语言。

  3.研究本文中反问句,理解其语气强烈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2.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鲲(kun1)鹏 斥安鸟(yan4) 蓬蒿(hao1) 咫尺(zhi3)

  狼藉(ji2) 相形见绌(chu4) 美味佳肴(yao2。)

  2.解释下列词语。

  蓬蒿:(方)茼蒿。飞蓬和蒿子,借指草野。

  咫尺:(书)比喻距离很近。

  狼藉:乱七八糟,杂乱不堪。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自不量力:不衡量自己的能力。形容对自己估计太高。

  相形见绌:互相比较之下,就显出一方的不足之处。

  精巧:精细巧妙。

  佳肴:精美的菜肴。

  二、导人

  当你为宇宙的神秘而惊异,为人类的智慧而自豪时,你是否想到,正是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智慧创造了这一切,你的心灵是否因此而受到深深的震撼呢?

  三、阅读课文。

  整体感知

  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学生交流感受和见解,同学问互相补充。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二段。

  学生阅读第一、二段,概括大意。

  明确:

  第一段段意:提出“征服自然”说法错误,认为自然的智慧是大海,人类的智慧就是大海的一滴。

  第二段段意:大自然窃笑人。(理由:1.打开的空间只不过咫尺之间。2.今人也会变成古人。3.科学史也是犯错误的历史。)

  (二)学习第三至第五段。

  1.学生阅读第三至五段,概括大意。

  明确:

  第三段:人类发明的工具可能是人类的陷阱。

  第四段:宇宙一定存在比人更高级的生物。

  第五段:大自然的智慧也远胜于人。

  2·学生发表自己看法,对本文作者的观点进行质疑。

  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如:

  (1)说说人类变化的`历史。

  (旧石器、新石器……)

  (2)人类从被动状态变为主动了吗?…。(.人类先是不能或难以生存,在其他动物的威胁下偷生。后来工具逐渐进步,能够征服其他动物,是已经变为主动。) 。 一

  (3)人类成为大自然的主人了吗?

  (人类不能完全使大自然听命,所以尚未成为大自然的主人。)

  (4)如果说至今人类的作品(一万年后)还是可笑,那么本文是不是也是可笑的?

  (或者本文不可笑,那么人类的作品有的一万年后不可笑。)

  (5)作者有没有否定现今人类科学的成就?

  (对人类的理智有一点否定。)

  (6)我们的正确看法应当是怎样?….(要尊重人类的科学研究,人类的命运变好。例如人的寿命从二三十岁进为七十几,不管是一万年后,人类寿命的延长,对人类来说不会是“可笑的”。)

  五、小结

  学习本文要认识“征服自然”不合理的一面,作者就是以科学理性精神比较人与自然,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出敬畏自然的结豁,i莉人类长远发展。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

  蓬蒿 咫尺 狼藉 呐喊 自不量力

  相形见绌 精巧绝伦 美味佳肴

  二、继续学习课文

  学生阅读课文第六至十段,概括段意。

  质疑,讨论问题。(学生交流看法。)

  ①人类是不是自然的智慧的产物?

  ②作者认为自然创造人类的目的是什么?

  ③自然界有目的吗?

  ④人类也有好有坏,大自然也是一样?

  ⑤本文是否也有好坏?

  ⑥人类的科学是人类需要的产物,本文是否也是某种需要的产物。

  三、学习文中多次运用反问句,体会其作用

  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用否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例如,“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这比用一般判断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语气更强烈,意思更肯定。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如:①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②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③谁说大自然是没有生命的?……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④难道你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⑤你难道没有用心灵听到从那遥远的星系里传来的友好问候吗?

  四、探究活动

  长期以来,人类宣称自己是“万物之灵”,这篇课文的作者却提出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根据是什么?

  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组成小组,搜集资料,并出一期“人与宇宙之谜”的专刊。

  五、小结

  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主要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对观点的阐释是层层深入的,首先否定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口号,认为这实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为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的智慧实在算不了什么,人类的许多认识很幼稚,而大自然的智慧却是无与伦比的。

  接下来作者进一步强调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类与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因此,我们应该敬畏自然。虽然作者的某些说法不无偏激之处,但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也许不是一件坏事,至少可以使人们对自然存有几分小心,不敢妄动胡来。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解除了对自然的畏俱,也使人类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解除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的人类,总是为着自己的私利由着自己的性子胡来,最终损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

  这篇课文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一是思考作者的观点,并参照自己对待自然的态度作一番检讨。作者立意高远,眼界开阔。能从长远的眼光和大宇宙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但是也有一些说法还可以商榷,可以引导学生思辨、质疑。二是作者的语言。课文中的许多句子有着丰富的哲理性和思辨色彩,应该认真揣摩。另外,作者通过拟人、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也值得认真学习。,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四。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八年级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识记文言字词及文学常识。

  2、品读课文,感受文中的景物之美。

  3、领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走进本单元,我们在一篇篇文质兼美的古文中汲取古代文化的养分,一个个富有人格魅力的古代文人墨客鲜活地站在我们面前,令我们崇敬万分:陈涉不甘心受剥削命运的“鸿鹄之志”,柳宗元对民生疾苦的悲悯情怀,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襟,陶渊明对安定平等社会的向往。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从这篇美文中体会失意时的他表现出的旷达的情怀。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和停顿,必要时再书上做标注。

  2.教师出示本科字词投影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教师强调重点

  滁( ) 壑( ) 琅琊( ) 潺( ) 酿( )

  辄( ) 暝( ) 伛偻( ) 洌( ) 蔌( )

  射者中( ) 弈( ) 觥筹( ) 翳( ) 晦( )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4.同桌各读课文一遍,相互纠正读音错误。

  5.全班齐读,要求读出节奏和停顿。

  三、自主合作,疏通文意。

  1.学生结合页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文意,划出不解之处。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组内互助解疑。

  3.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问,全班交流解决。

  4.生一人一句翻译全文,师生同为译者纠错。

  四、自学交流一:走近醉翁亭,感受景物之美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放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因而醉翁亭秀丽的景色在作者的笔下充满了诗情画意。划出文中描绘美景的句子,大声朗读。

  明确;要读出醉翁的'欣喜、热爱之情。

  学生朗读、交流、评价。

  2.选择其中的一幅画面,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对这些自然美景加以形象的描述,并给画面加一个小标题。

  学生交流、评价。

  五、自学交流二:小组合作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互相交流完成下列问题。(时间5分钟)

  1、在美景中,作者到底都在“乐”些什么呢?在文中画出表现作者之乐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学生看书思考,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交流明确:

  除山水之乐外,滁人游乐,太守游乐,太守与游人“同其乐”。

  2、结合本文的创作背景,你是怎样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醉”与“乐”呢?本文的主旨你又是如何理解的呢?

  写“山水之乐”,表现的是欧阳修的寄托,虽然遭受贬谪,但能排除政治失意的悲愤,从山水之中自得其乐。写游人之乐,表现的是欧阳修的政绩,滁人游乐是由于生活安定,太守游乐是由于政务清闲。写太守与游人“同其乐”,表现的是欧阳修的理想。可见,作者欣赏山间美丽的景色,与宾客喝酒游戏,对游人的快乐感到高兴,都表现出他的乐趣在于:把滁州治理好,让人民过上和平快乐的生活。这正是作者的政治理想。

  六、美点寻踪,当堂达标。

  学生仿照例句探寻本文的美点所在。

  例句:美在自然景物呈现的优美的意境,看那山水相映、晦明变化、四季变幻、禽鸟和鸣。

  引导学生从语言、结构、表现手法以及表现的情怀等方面展开探寻交流。

  七、背诵课文。

  学生在充分感受到作品美之所在后,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课文。

  八、作业布置。

  欧阳修的人生态度与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迁客骚人”有何不同?欧阳修的人生态度对你有何启发?

  教后反思:学生不同学习体验的碰撞、冲突、认同,引发学生反思不和谐的原因,激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我在教学过程中,既充分尊重他们的兴趣、体验和想法,也注意调和学生的独特体验与课文文本的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以一定价值取向的文本积极地影响学生的个人情感,学生最终认识到欧阳修是为“山水之乐”和“百姓之乐”而醉,也就理解了他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八年级语文教案6

  【学习目标】

  1.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积累常用的文言词汇。

  2.反复朗读,体会形象生动的语言,领会比喻拟人,调动视觉听觉了解天目特征。

  3.学习作者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清高脱俗的生活态度。

  【重点难点】

  1.重点: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抓关键词语,品读“七绝”之妙及“幽邃奇古”。

  2. 难点:字里行间表达的清高脱俗的生活态度。

  【课文提示】

  1.本文是袁宏道的游记散文中的一篇,内容短小。它与一般的以介绍行踪和沿途景色的游记散文有所不同,重点介绍了天目的“七绝”,紧扣“幽邃奇古”这个特征。

  2.晚明诗歌、散文领域中,以“公安派”的声势最为浩大,其代表人物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他们是公安(今属湖北)人,故称公安派。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隆,是这一派的领袖。公安派的理论核心是“独抒性灵”。

  【正音正字】

  邃suì 峭qiào 鲜xiǎn 迂yū 壑hè 缟gǎo 竦sǒng 逾yú 霁jì

  【积累词语】

  从下列句子找出通假字:

  ①由庄至颠,可二十余里。 ( 颠:同“巅”,山顶。 )

  ②虽幽谷县岩,庵宇皆精,三绝也。 ( 县:同“悬”,高悬。 )

  ③一株直万余钱,六绝也。 ( 直:同“值”,价值。 )

  【初学课文】

  1.朗读课文。

  2.作者游历天目,共逗留了几天?(用文中的词语作论据)

  从“宿幻住之次日”、“晚宿”、“次日”等词句可以看出,游历天目共计三天。

  3.天目山有什么特征?(用文中一个词语回答)

  天目山的特征:幽邃奇古。

  4.文中正面表达作者对天目山喜爱之情的句子有哪些?

  “余谓大江之南,修真栖隐之地,无逾此者,便有出缠结室之想矣。”

  “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山僧不劳过谦,某亦不敢面誉。”

  【课文简析】

  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富有情趣的文章。作者避开对游程和沿途景色的描写,重点归纳天目山与众不同的“七绝”,并且断然写出“大江之南,……无逾此者”,表达了自己对天目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按要求,逐句翻译全文。

  3.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袁宏道的生平及其学派。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串讲课文】

  原文:天目幽邃奇古不可言,由庄至颠,可二十余里。

  翻译:天目山幽静深邃奇特古朴无法用语言来表述。从(天目山的山脚)双清庄到山顶,大约二十多里。

  要点:颠:同巅,山顶。 可:大约。

  原文:凡山深辟者多荒凉,峭削者鲜迂曲,貌古则鲜妍不足,骨大则玲珑绝少,以至山高水乏,石峻毛枯:凡此皆山之病。

  翻译:凡是山偏僻的大多荒芜凄凉,陡峭的很少盘旋迂回;形状苍朴就不够新鲜艳丽,骨架磅礴就缺少精巧雅致,以至于山高大就流水贫乏,岩陡峭就树木稀少,这些都是山的缺点。

  要点:凡:凡是,一般。 鲜:稀少。 骨:骨架。 毛枯:草木枯败。 病:毛病,缺陷。

  原文:天目盈山皆壑,飞流淙淙,若万匹缟,一绝也。

  翻译:天目山满山都是沟壑峡谷,飞泻的瀑布潺潺,如同很多白色的丝绸,这是一绝了。

  原文:石色苍润,石骨奥巧,石径曲折,石壁竦峭,二绝也。

  翻译:石头的颜色深暗润泽,石头的棱角巧妙精致,石头的小路盘旋迂回,石头的悬崖陡峭耸立,这是第二绝了。

  原文:虽幽谷县岩,庵宇皆精,三绝也。

  翻译:虽然山谷幽深岩石险峻,但寺庙都很精致美妙,这是第三绝了。

  要点:县:同悬。

  原文:余耳不喜雷,而天目雷声甚小,听之若婴儿声,四绝也。

  翻译:我不喜欢听到雷声,而天目山的雷声很小,听到的好像婴儿声音,这是第四绝了。

  原文:晓起看云,在绝壑下,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萍,五绝也。然云变态最不常,其观奇甚,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状。

  翻译:拂晓起来观看云彩,在峭壁的沟壑下,(云彩)洁白纯净得像棉花,飘荡腾越同浪花,整个大地是琉璃五光十色的海洋,各个山顶露出云上如同浮萍,这是第五绝了。然而云彩的变化最不平常,它的样子非常奇特,如果不是久居山里的人不可能完全明白它的形态。

  要点:悉:详知。

  原文:山树大者,几四十围,松形如盖,高不逾数尺,一株直万余钱,六绝也。

  翻译:天目山大的树木,几乎有四十围,松树的形态好像伞盖,高不过几尺,一棵树价值上万钱,这是第六绝了。

  要点:“围”是计量圆周的单位,但具体是多少,说法不一。 直:同值,价值。

  原文:头茶之香者,远胜龙井,笋味类绍兴破塘,而清远过之,七绝也。

  翻译:天目山每年第一次采摘的茶的香味,远远胜过龙井茶;(天目山)竹笋的味道类似绍兴破塘的(竹笋),然而清淡远远胜过它,这是第七绝了。

  原文:余谓大江之南,修真栖隐之地,无逾此者,便有出缠结室之想矣。

  翻译:我说长江的南面,修身隐居的地方,没有超过这里的,于是有出家当和尚的念头。

  要点:修真栖隐:修心悟道,隐居深山。 出缠:出尘,超脱尘世。

  原文:宿幻住之次日,晨起看云,巳后登绝顶,晚宿高峰死关。

  翻译:住在幻住寺的第二天,早晨起来看云彩,九时之后登上顶峰,晚上住在高峰死关。

  要点:巳时:上午九时至十一时。 死关:天目山地名,以险峻出名。

  原文:次日,由活埋庵寻旧路而下。数日晴霁甚,山僧以为异,下山率相贺。

  翻译:第二天,从活埋庵找到原来的路下山。几天的天气十分晴朗,山寺的和尚认把(它)当作异常的,都下山互相庆贺。

  要点:异:反常。 率:都。

  原文:山中僧四百余人,执礼甚恭,争以饭相劝。

  翻译:山寺中的和尚有四百多人,非常谦卑恭敬地遵守礼节,争着请我们吃饭。

  原文:临行,诸僧进曰:“荒山僻小,不足当巨目,奈何?”

  翻译:临近走的时候,和尚们说:“天目山荒凉偏僻狭小,不值得贵客观赏,真不知怎么办”。

  原文:余曰:“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山僧不劳过谦,某亦不敢面誉。”因大笑而别。

  翻译:我说:“天目山和我们也有些缘份,僧人们不必过于谦虚,我们也不敢当面赞誉”。于是大笑告别了(天目山)。

  要点:子分:缘分。 面:当面。

  第三课时

  【朗读课文】

  【讨论问题】

  1.文章第1句有什么作用?

  “幽邃奇古”,概括天目山的总特点。“不可言”,极言天目山的奥妙。这句话,具有引人入胜的'作用。

  2.第2段的内容是什么?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内容:写一般山的种种弊病与不足。 作用:衬托天目山的完美。

  3.本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比喻:①飞流淙淙,若万匹缟

  ②余耳不喜雷,而天目雷声甚小,听之若婴儿声

  ③晓起看云,在绝壑下,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萍

  ④松形如盖

  排比:①深僻者多荒凉,峭削者鲜迂曲,貌古则鲜妍不足,骨大则玲珑绝少

  ②石色苍润,石骨奥巧,石径曲折,石壁竦峭

  ③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萍

  对偶:①深僻者多荒凉,峭削者鲜迂曲

  ②貌古则鲜妍不足,骨大则玲珑绝少 )

  4.分别写出下列比喻句的本体、喻体、喻词和类型。

  ①飞流淙淙,若万匹缟 (本体:飞流;喻体:万匹缟;喻词:若。明喻。)

  ②而天目雷声甚小,听之若婴儿声 (本体:雷声;喻体:婴儿声;喻词:若。明喻。)

  ③晓起看云,在绝壑下,白净如绵 (本体:云海;喻体:绵; 喻词:如。明喻。)

  ④奔腾如浪 (本体:云海;喻体:浪; 喻词:如。明喻。)

  ⑤尽大地作琉璃海 (本体:大地;喻体:琉璃海;喻词:作。暗喻。)

  ⑥诸山尖出云上若萍 (本体:山尖;喻体:萍; 喻词:若。明喻。)

  ⑦松形如盖 (本体:松; 喻体:盖; 喻词:如。明喻。)

  5.概括“七绝”内容及其特点。

  一绝:水绝;特点:多而壮美。

  二绝:石绝;特点:俊秀陡峭。

  三绝:庵绝;特点:精致美妙。

  四绝:绝雷;特点:轻柔细小。

  五绝:云绝;特点:壮观多变。

  六绝:树绝;特点:茂盛名贵。

  七绝:食物;特点:清香新鲜。

  6. 第4段的内容是什么?用“余曰”的话作结有什么作用?

  内容:简单交代游览的行程。 “余曰”是针对自己受到山僧礼待而言的,其作用:表达了对天目山的深厚感情,含蓄地赞美了天目山的绝美,并且回应文章开头的赞语。

  7. 为什么偶然游览天目山的作者发现了“七绝”,而久居山中的僧人却说“荒山僻小,不足当巨目”?

  作者具有积极的审美情趣,擅于在人们司空见惯的山水中欣赏美;作者具有敏感的审美眼光,善于从人们熟视无睹的景象中发现美;具有高超的文学造诣,擅长从表面纷繁无序的事物中归纳美。这些,不是凡夫俗子能够做地的。

  【课外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模仿本文,写一篇紧扣特点、归纳几“绝”的游记。(200字左右)

  3.预习《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

八年级语文教案7

  【教材解读】

  《芦花荡》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本单元的课文都与战争这一主题相联,了解历史,可以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本课就是一篇发生在抗日战争年代里的故事,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穿梭着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老头子,正是因为有了他,敌人对苇塘里部队的封锁不起丝毫作用。孙犁用他清新流畅的笔墨勾勒出了他自信、自尊、爱憎分明的鲜明性格。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于中国抗日战争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学习这样一篇文章就能结合历史知识,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这是一篇小说,故事情节很吸引人,而且富有一定的传奇色彩,学生极为感兴趣,再加上本篇小说的三要素很突出,对于学生掌握小说这种文体很有帮助。所以学生学习这篇小说比较轻松。

  【设计理念】

  此教案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突出了三个特点:

  1、能力的培养:

  这篇讲读课文,我所设计的这一课时的目的在于锻炼学生概括、复述故事的能力。

  2、强化速读法的运用:

  故事比较长,让学生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情节进行精读、详读。

  3、强化学科链接:

  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结合课文内容并运用自己所学的美术知识,画一画感兴趣的情节或老头子的人物素描。

  4、强化合作探究精神: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和同学们一起合作探讨、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复述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3、了解小说的特征;

  4、能动手画一幅有关课文的素描。

  【教学重点】

  1、通过朗读课文,理解内容,了解人物鲜明的个性;

  2、掌握小说通过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课前准备】

  1、教师:

  准备有关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多媒体辅助教学。

  2、学生:

  预习课文生字词,查阅作者孙犁的有关资料。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大屏幕播放《小兵张嘎》影片中,他跳进一片长满芦苇的河塘中的片断。

  同学们,当你看到上面这幅熟悉的画面时,你是否想起了你所熟悉的抗日英雄呢?其实,在抗日战争时期,类似的传奇故事数也数不清。比如,在冀中平原,在美丽的白洋淀上,就有这么一个老头子,年龄将近六十岁了,可他仍像年轻人一样,毅然投入到抗日战争的洪流中去。并且以他的勇敢和智慧,狠很地教训了敌人。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作家孙犁的一篇小说──《芦花荡》。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二、课前热身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自己清出生疏的字词,并弄懂它。

  2、让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走近作者。

  (可让几位学生上讲台写出自己已经弄懂了的.字词或说出有关作者的介绍。)

  三、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他爱憎分明,对同胞、对抗日队伍充满深情,对侵略者充满仇恨。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包含了一种强烈的责任心,还有苇塘里的歌声,这一切都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是不可征服的!

  2、双边互动:

  互动1:学生阅读本文后,说出应把握哪些要素。(即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互动2:学生速读课文,理清情节,全班交流。(小说主要通过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

  三个情节:概述老英雄形象;护送两女孩到苇塘;第二天痛打日本兵。

  互动3:请同学复述最喜欢的情节,师生共同点评。

  互动4:说一说老英雄具有哪些性格特点,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师生共同评议。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表现在:⑴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⑵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⑶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⑷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上。

  互动5:你喜欢这个老头子吗?用自己的手来素描老头子的形象,也可以素描文中所喜欢的情节。

  3、学习小结:

  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老头子。他有鲜明、倔强的个性,智勇双全,决不认输,决不退缩。他的身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为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作者用了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封锁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干瘦,不带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自信,业绩突出。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是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这种写法在同学们的作文中也可应用。

  四、延伸作业

  在我们周围有没有像老头子那样富有传奇色彩的人?把你了解到的故事告诉你的同学和老师。

  【教后记】

  讲完本节课后,感觉到学生对于这样的人物具有极大的兴趣,带着浓浓的兴趣来学习,课堂氛围很积极,爱国热情高涨,民族精神得到了张扬!作业的完成比较出色,同学们了解到的本地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的故事也有丰富,例如闻一多、李时珍、陈细怪学生的素描也很不错。(附学生素描作品一张。)

八年级语文教案8

  《芦花荡》

  学习目标

  1、识记重点词语;

  2、速读全文,复述全文

  3、通过分析重点词句,把握文中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故事情节,感知老英雄的性格,感悟其性格中的真善美。

  难点: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性格中“过于”二字。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自主学习:

  1、揭题解题,简介作者作者介绍: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生。1944年在延安,他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其中《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视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志,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2、识记重点字词:提防( )  竹篙( ) 苇塘( )  疟子( )  寒噤( ) 一梭机枪( ) 蹿( )  仄歪( ) 趴( ) 飒( )  转弯抹角( ) 吆喝( )( )

  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学生跟读全文,复述故事内容)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故事的主人公(人物性格):事情的起因:事情的经过:事情的结果 :

  2、思考品味,具体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①、爱国。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请你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②、爱憎分明。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具有强烈的爱憎分明的'感情。对乡土、对同胞,对抗日队伍,他如此深情,对敌人则满怀仇恨。请你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3、讨论: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

  知识过关:

  1、本文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

  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话进行概括。

  3、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试各举一例。

  4、故事主要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哪些内容表现出来的?5、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作业练习:1、识记字词。2、思考课后练习三。

八年级语文教案9

  教学目的

  1.学习文章运用强烈的对比手法。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1.景物描写的特点。

  2.理解文章语言的深层含义。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磬口(qing4)忙碌(lu4)脂粉奁(Iian2)

  灼灼(zhuo2)嘻笑(xi1)褪尽(tui4)

  朔方(shuo4)凛冽(lin3lie4)

  2.解释下列词语。

  博识:见识广博。

  凛冽:刺骨的寒冷。

  天宇:这里指天空。宇,上下四方。

  精魂:精灵,魂灵。

  消释:消溶。

  升腾:(火焰、气体等)向上升起。

  二、整体感知

  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北国的雪则如粉、如沙,随着旋风蓬勃奋飞。作者以鲜明的形象,展现了两幅各具特色的画面,营造了两种不同的情感氛围。本文文字精辟,蕴含丰富,需要细细品读。

  教师借助多媒体电脑,演示江南的雪,北国的雪,让学生感受漫天..,《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冻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他不仅以小说、杂文进行战斗。而且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野草》共收散文诗二十三篇,也是鲁迅追求革命真理、抒情述怀与进行对敌斗争的记录。本文也是鲁迅当时内心世界形象化的表现。初步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学生交流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谈体会。

  三、阅读课文,分层

  学生讨论、交流,理清文章思路。全文可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3段),描写江南的雪与雪野,抒发渴望美好生活的感情。

  第二部分(4~6段),描写朔方的雪,表现了对冷酷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学生朗读课文第1至3段,思考如何划分两个层次?

  明确:

  第一层(第一自然段),描写充满生机的江南柔雪。

  第二层(第二至第三自然段),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情景。

  提问:第一自然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作者以饱蘸深情的彩笔,绘出了一幅令人神往的江南雪景水彩画。作者从四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

  一是以暖国的雨和单调来反衬雪花的灿烂。

  二是直接写雪的质地、颜色,滋润美艳,犹如充满青春的壮健少女的皮肤。

  三是以雪野中的花草,特别细写了花的不同种类、多样形状和各种颜色,衬托雪的美丽。在数九寒天,作者用花的血红、深黄、自中隐青和草的冷绿,映衬雪的洁白,使柔雪显得更为明艳。

  四是幻想蜜蜂在雪野中忙碌地飞着,嗡嗡地闹着。这一飞一闹煞时使整个雪野活跃起来,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这里,不仅使读者看见烂漫的冬花,而且仿佛听到吟唱的春虫,感受到作者热烈期待春天的心声。

  提问:在第二至三自然段中,找出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作与神情的词语,体会其作用......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为了进一步扩展雪野的意境,使江南的雪富有生命力,作者用朴素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儿童塑雪罗汉的水墨画,通过呵、偷、访问、·t拍手、点头、嘻笑这些充满活力的词,刻画了儿童特有的动作与神情,反映了他们天真活泼、纯洁的心灵,真切、传种、热闹、有趣。雪罗了人的生命。然而孩子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塑成的雪罗汉,由于寒夜的袭击,终于褪尽了胭脂,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这里,通过雪罗汉被淡忘、消释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美好事物迅即消逝的惋惜、感慨与苦闷的'心情,喊出了对黑暗现实的抗议。

  五、课堂小结

  第一部分作者满怀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回忆江南雪冬的自然美景。虽是回忆,却是展望。虽是冬天,却已听到春天的脚步声。在苦寂中,作者回忆儿时的生活。因为儿童是人类的春天,写儿童不怕严冬,朝气蓬勃,更加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殷切期待与热烈呼唤。行文虽未免流露寂寞的心情,但却闪烁着理想的光芒。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朗读课文。

  听写词语:博识、消释、褪尽、凛冽、嘻笑、朔方。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学生朗读第4至6段,思考:这部分可分为哪两个层次?

  明确:

  第二部分可概括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第四自然段),写朔方飞雪的磅礴气势。

  第二层(第五至六自然段),写朔方飞雪的精神。

  提问:第四自然段,作者用什么写法来描绘朔方飞雪的?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第四自然段与上文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江南和朔方冬景的不同特点,而且使文章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产生了内在联系。第四自然段开头用但是这个转折词巧妙地转到对朔方飞雪的描写,并表明朔方的飞雪和滋润美艳的江南柔雪截然不同。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而且和它们相伴的是失去了生命力的枯草。在这里作者不仅如实地反映了朔方严冬的景象,而且也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在恶劣的环境下,朔方飞雪并不安于孤独凄凉的境遇,因此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这里作者以炽烈的感情,豪放的语言,刚劲的笔力,描绘朔方飞雪磅礴的气势,我们从朔方飞雪冲破酷寒的压迫,自由驰骋于太空的壮举,自然联想到当时作者及进步人士所作的种种不屈斗争,作者借朔方飞雪奋飞的情景,抒发他那不畏艰险,渴望战斗的豪情。

  提问:你是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含义?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最后两段,作者从雪与雨的关系上,进一步深化朔方飞雪蓬勃奋飞的意境,与篇首相呼应。严寒使雨死掉,雨的精魂变成雪,但雪不屈于严寒。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旋转、升腾。这里包含的诗人的感情,是对寒冷环境的反抗,也是对不屈的、斗争的品格的歌颂,有荷戟独彷徨的孤寂之感,也有永不停息战斗的倔强精神。鲁迅在孤独的心境中,以磅礴的语言,抒发了自己同凛冽的严冬一样的社会勇猛奋战的激情。滋润美艳的南方的雪,寄托了鲁迅对美好理想的炽热追求,这旋转飞腾的朔方的雪则蕴蓄了鲁迅反抗冷酷的现实社会的斗争品格。在这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中。贯穿着鲁迅一个共同的哲理: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般美好的世界。

  文章第二部分作者虽流露孤军奋战的心绪与深受黑暗的重压之感,但主导思想是积极的、战斗的。

  三、理解语句含义

  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语句,探究括号里的问题。、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第1题,这里以暖国的雨的单调衬托了江南雪花的娇艳明媚,同时对暖国的雨提出问题,又为后文写朔方飞雪埋下伏笔,反衬出朔方的雨被凝成雪的不幸。

  第2题,作者赞美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它蕴含着青春的消息,它如同那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不仅说明了江南雪花的特点,也表露了作者对江南柔雪充满怀念与喜爱的感情。

  第3题,雨是雪的初始阶段,雪是雨的升华。作者用肯定的语气,赞扬了朔方飞雪追求自由的精神,同时对它不幸的遭遇寄寓了深切的同情,作者赞颂朔方的飞雪是雨的精魂,也就是说它仍然保持了雨的自由活泼的精神,这个结尾耐人寻味。

  四、学习文章写法

  引导学生谈自己读了这篇散文诗后的体会,互相交流。

  明确:

  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诗,作者的思想感情全部倾注于对景物的描绘中。行文虽然也流露出一种孤寂的情绪,但是掩盖不住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

  写法特点:①景物描写由点及面,由静到动,逐渐展开。②强烈的对比手法,使记忆中的江南雪野生气勃勃的景象衬托出空旷寂寞、荒凉寒冷的现实的北方雪野。

  五、拓展训练

  课文中写了塑雪罗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了雪地捕鸟,描写都非常生动传神。你在雪地里做过什么游戏?试写二段文字描述出来。没有见过雪的同学可以写想像作文。

  学生完成之后,互相交流,教师加以评价。

  六、全文小结

  <雪>是<野草>中最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一篇。作者细致生动地描写了江南的雪景与北方的雪景,并在比较中表现了自己的倾向。作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因为朔方的雪决不粘连、奋飞、旋转、升腾。体现了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这种精神也是作者一以贯之的前行动力。.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

八年级语文教案10

  活动背景

  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社会必需的基本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对口语交际能力尤其是面对不同场合的即席讲话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人们拥有较强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即席讲话,是一种在特定情景下实现没有准备的临场说话的口语样式。不要轻视小范围的即席发言,它是练就生花妙舌的好机会。如果说大庭广众下的演讲是大兵团作战,即席发言则是战地轻骑,它精悍、灵活,故不应等闲视之,正像打仗前定要厉兵秣马一样,即使三五分钟的发言也要精心准备。即席讲话,是一项十分实用的口语交际能力。本节课的训练既能培养学生出众的口才,又能锻炼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学生未来走上工作岗位,能够得体进行即席讲话有很大的助益。

  学情分析

  由于教育观念和升学压力的影响,学生对即席讲话能力的认识还存在很多问题,即席讲话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在语文课堂上,大部分学生缺乏主动讲话的意识,即使发言也是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作答,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自尊心变得很强烈,会有“怕出错”的顾虑,更不愿意主动地去表达。学生的即席讲话活动总是处于被动的状态,而且学生的发言大都是对已有知识和文本原有信息的阐述,缺乏自己独特的见解。即使学生发言时,也经常会语无伦次,词汇匮乏,抓不住问题的要点,条理性差,语言组织能力很薄弱。

  即席讲话能力属于口语交际能力中较高层次的表达能力,不是简单的听或说,而是言语表达的动态过程。而少数学生还存在口头表达是“与生俱来”的这一错误观念,他们认为口语是人的一种本能,不需要训练。而事实证明即席讲话能力的培养是必要的和被需要的。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即席讲话、即席讲话的特点等相关基础知识。2、学习克服即席讲话时的紧张心理。

  2、学习克服即席讲话时的紧张心理。

  3、通过创设情境进行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

  重难点突破

  重点:掌握即席讲话的要领和技巧。

  难点:学习克服即席讲话时的紧张心理,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

  教法与学法

  教法:

  1、讲授法:在讲授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把握住即席讲话的重点,提高教学效率。

  2、比较鉴赏法:通过比较、鉴别、评判这些方式,享受和领略即席讲话中的美,同时产生新的感受、体验和认识,达到在鉴赏中提升自己的目的。

  3、情境创设法:通过创造一定的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活动,从而有更多的机会去思考,去发现。

  学法:

  l、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有效发挥各自的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

  2、实践参与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讨论交流法: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流,培养自己清晰、准确、有逻辑性地表达观点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1、准备多媒体课件。

  2、准备即席讲话的话题。

  学生:1、搜集有关资料,了解即席讲话的相关知识。

  2、学生自行分组,展开活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策略设计意图教师随笔

  一、导入活动,激趣引思。

  (约4分钟)导入法一:

  历,孟子雄辩无敌,苏秦言动六国,孔明舌战群儒……他们凭借出色的口才使自己得到了想要的东西。同样,放眼今天,有些人舌绽莲花,纵横捭阖,着实让人羡慕不已。同学们,我们正处于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缘中,在这个伟大的时代里,机遇与挑战共存,困难与希望同在!在这个特殊的年代里,怎样才能拥有缜密的思维、机敏的应变、卓越的口才呢?现在就让我们来进行即席讲话的训练吧。

  (板书课题:即席讲话)

  导入法二:

  大屏幕展示:介绍外交家顾维钧的故事

  1919年1月28日“巴黎和会”上,日方代表牧野伸显坚持要求继承战败国德国在我国山东的利益,面对气焰嚣张的日方代表,中方代表顾维钧强忍心头怒火,冷静地说:西方有一位圣人,名叫耶稣。他被处绞刑的耶路撒冷成为了教的圣地,不可侵犯。大家说对不对,众人回答“对”。我们东方也有一位圣人,他叫孔子,日本人也承认他是圣人,你说对不对?牧野伸显只得说“对”。顾维钧接着说:山东是孔子的故乡,也是我们中国人的圣地,不容侵犯。他掷地有声的话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并被美国总统威尔逊称为中国的“青年外交家”。

  请几名学生谈一谈读后感受,再引出即席讲话对青少年重要性的话题,由此,提出本次活动的主题。

  (板书课题:即席讲话)用富有激励性的语言导入新课,营造了一种沉思、奋进的学习气氛,让学生目标明确,从而有的放矢地开展活动。

  用名人故事激趣,让学生明确即席讲话的重要性,营造乐学、好学的学习氛围,为本次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好铺垫。

  二、活动形成阶段。

  (约15分钟)(一)了解即席讲话。

  (1)大屏幕展示下面材料:

  萧琛善辩免灾

  南朝梁有个大臣叫萧琛,在萧衍还没称帝时就与他交好。后来萧衍当了皇帝,两人关系仍很密切。一次,武帝萧衍举行大型宴会,酒过几巡之后,萧琛有些醉意,就趴在案几上。武帝看见就用枣子投他,正好打中萧琛的头。萧琛拿起盒子中的栗子正好打在武帝脸上,武帝一脸怒气。萧琛马上说道:“陛下把赤心投给臣,臣怎敢不用战栗来回报呢?”武帝听后,转怒为笑。

  (2)同桌之间交流阅读感受。

  (3)组内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讨论即席讲话的定义和特点。

  (4)教师明确:

  即席讲话是一种在特定情景下事先没有准备的临场说话的口语样式。

  即席讲话,临境而发,随机而发,短小精悍,具有随意性、灵活性和可变性。

  (二)精彩即席讲话鉴赏。(大屏幕展示)

  1、第16任美国总统林肯在学校读书的时候,有一次考试,老师问他:“林肯,你是愿意考一道难题呢,还是考两道容易的题?”

  “考一道难题吧。”

  “好吧,那么你请回答。”

  老师问:“蛋是怎么来的?”

  “鸡生的。”林肯答道。“鸡又是哪里来的'呢?”

  “老师,这是第二个问题了。”林肯说。

  2、一天早晨,高而瘦的萧伯纳在公园散步,迎面走来了一个矮而胖的巨商亨利。亨利洋洋得意地说:“啊!萧伯纳先生,我一看到你,就知道世界上正在闹饥荒。”

  萧伯纳淡然一笑,回敬道:“啊,亨利先生,我一看到你,就知道世界上为什么会闹饥荒。”

  3、有记者问梁朝伟:“在北京《无间道》的首映式上,你和刘嘉玲非常亲密,我们想知道,你们什么时候能走上红地毯呢?”梁朝伟回答得相当机智:“我们在人民大会堂首映式上,就已经走过红地毯了。”妙语一出,众人无不称奇。

  (1)学生边欣赏边讨论这些即席讲话的精彩之处。

  (2)师生归纳即席讲话的技巧。

  (3)教师明确:

  a、确立中心,明确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b、从实际出发,寻找一个切入点。

  c、开头干净利落,直接入题,可以根据当时的场景、情景、会议的主旨等作为开场白;结尾强化发言的主要内容。

  d、捕捉时机,即兴发挥。发言者要利用现场的条件和特点,善于借题发挥,渲染气氛。

  (三)《我来试一试》小训练:

  1、教师布置成语话题。

  (1)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3)狐假虎威;

  (4)滥竽充数。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本组喜欢的话题,组内同学自由练习即席讲话。

  3、每组各推选一位同学上台发言,每个同学发言不超过2分钟。

  4、组织同学们集体评议,评议时主要就讲话人的表情动作、思维方向和口语特点发表意见,要指出具体的表现。

  5、教师讲评: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讲话实践,我们不难发现,每次轮到自己当众讲话,尤其是要走到讲台前,面对大家讲的时候,常常感到十分紧张,抓衣服、耸肩膀、挠头皮,说出话来常常言不及义,本来已经准备好的讲话内容得不到很好的表达。看来,要想拥有萧琛那样面对困境时的从容和敏捷,我们还得学会如何控制紧张心理。(大屏幕展示)

  紧张畏惧心理经过有目的的训练可以得到控制。可以采用12字法,即:心中有数,有备无患,随机应变。

  由小故事入手,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对即席讲话的概念和特点进行理解。

  在鉴赏精彩的即席讲话中品味即席讲话的语言美、人文美。让学生在美中感悟,在美中激起发言的。

  各环节有条不紊地展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位学生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通过开展小组活动,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营造一个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

  三、活动展示阶段。

  (约18分钟)(一)小组汇报学习成果。

  建议各小组推荐汇报代表,介绍对即席讲话的认识。

  (二)即席讲话小表演。

  1、大屏幕展示讲话情境。

  情境1:同学的生日聚会

  情境2:交流读书的体会

  情境3:学校夏令营结束后谈感受

  情境4:代表班级祝老师新年快乐

  2、每组同学从上面的情境中选择一个,本组同学每人做三分钟左右的即席讲话。

  3、每组推选一位同学做代表,由语文老师指定情境和讲话时间,分别做即席讲话。

  4、各组长和老师作为评委共同评选即席讲话小明星。

  (三)我的即席讲话小窍门大家谈。

  l、由即席讲话小明星畅谈自己获胜的诀窍。

  2、教师归纳总结:

  (1)讲话时要考虑所选情境的主题和氛围特点,力求让自己的讲话合情合理。

  (2)认真聆听,注意与其他同学的讲话相呼应。明确讲话的目的,让自己的讲话内容集中、充实。

  (3)在保证表情达意的基础上,尽量使自己的语言更有特色,更吸引人。

  (4)即席讲话时,感到紧张是正常的。可以通过深呼吸、微笑等方法来帮助自己放松下来。也可以默默地鼓励自己,以缓解紧张情绪。

  汇报不拘泥于形式,但要着眼于活动本身,不架空,不夸大,做到条理清晰,交代明确。

  让学生通过实践参与,增强对即席讲话的理性认识。

  归纳即席讲话的小窍门,巩固知识,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四、总结提高阶段。

  (约8分钟)

  1、教师点评各组在本节课中的表现。

  2、评选优胜组,加以鼓励。

  3、课堂大讨论:什么样的即席讲话才是成功的?

  如:(1)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2)语言流畅。

  (3)观点明确。

  (4)内容吸引人。

  (5)能用具体可信的事例说服人。

  (6)上场镇静。

  (7)声音响亮,抑扬顿挫。

  (8)动作自然。

  (9)口头语少。

  (10)目光交流。

  4、交流心得,在交流中不断修正与提高,深化对即席讲话的认识。

  5、教师小结:一言之辩,胜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口才是现代社会的通行证,愿同学们谙习口齿,砥砺谈锋,谈笑风流,演辩皆优,人生舞台,言辞笑傲。点评、评优是对此活动的总结,也是对学生参与活动的充分肯定。

  通过讨论交流,强化对即席讲话的认识。

八年级语文教案11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体会细节描写的魅力。

  2.品味赏析文章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

  3.体味文章所表现的父亲深深的爱子之情

  【学习重难点】:

  1.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原因。

  2. 赏析文章朴实却含蕴深情的语言。

  【课前自学、课中交流】

  新课导入

  在我们的'成长路上,父母的爱的阳光照耀着我们前进的每一寸行程。我想,我们每一个同学的心中都有无数有关 父母让自己难忘的故事,这些故事里 凝聚着父母对我们的深切关爱。下面我们来共同看一看朱自清先 生是怎样描写“深沉的父爱”的。

  链接:《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作者曾说:“ 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一、预习导学(读顺课文,掌握生字词,积累常识)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差使( ) 奔丧( ) 狼jí( ) 簌簌( )

  cǎn淡( ) 踌躇( )( ) 迂( )腐 橘子( )

  栅栏( )( ) pán shān( )( ) 拭( )

  举箸( ) suǒ屑( ) 惦记( ) 晶莹( )( )

  2、看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乱七八糟的样子: 纷纷落下的样子:

  凄惨暗淡,不景气 : ④失业在家:

  ⑤短时间停留: ⑥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⑦衰颓败落: ⑧看到某种情况,心里感到悲:

  ⑨感情积在心里不得发泄: ⑩细小而繁多(的事):

  3、常识填空

  《背影》选自《 》,作者 ,字 ,江苏扬洲市人。现代 家, , ,民主战士。他著有诗文集《 》,散文《 》、《 》。我们曾学过他的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是《 》。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感知事件

  课文的中心事件是什么?

  一.读背影,动真情。

  ①请找出本文的文眼。

  (提示:文眼就是文章的字眼儿,读出了文眼,就读出了中心,文眼常常出现在开头或结尾。)

  ②“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于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当时见面时的背景如何?

  ③作者是通过“背影”这一特殊角度来表达“父 爱”的,那么文中几次写背影,各是在什么情景下的背影?哪一次给我们的印象最深,令你最感动?说说你的理由。

  ④望着父亲的背影,我的 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说说文中写“我”几次流泪,为什么流泪?

  小结:通过以上学习,你认为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课后作业:深情朗读第六段,善学者背诵第 六段。

八年级语文教案12

  [教学目标 ]

  1、理解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2、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第宅园林建筑的风貌,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文章的结构。

  2、难点:文章语言的特点。

  [教学时数] 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 导入

  作者简介: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他曾在小学、中学、大学教过书,对语文教学的改革和教材的建设有重大贡献。20年代和30年代是他创作道路上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他的作品很多,最有名的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出版有《叶圣陶全集》。

  本文作者叶圣陶是苏州人,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因此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

  本文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我们把它作为一篇说明文来学习。它不仅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而且文字生动、优美,从写作构思到语言运用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

  二、朗读课文

  要求:掌握字的注音,进一步理解词在文中的意思;思考作者怎样向读者介绍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三、从写作构思入手,分析文章结构

  学生提问,共同探究。

  提问:这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事物苏州园林的特征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找出本文说明事物特征的课文内容,即第2段中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是贯穿全文的中心,图画成为介绍苏州园林的线索。

  提问:作者怎样抓住中心构思全篇,安排全文的结构呢?

  由同学讨论,教师归纳。

  文章开头:结合重点词标本(原指供学习、研究时用的动、植物的实物,这里有范本的意思)、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理解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建筑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全文的总起,确立本文说明的对象苏州园林(总体)。

  提问:第2段课文,作者围绕苏州园林共同特征,写了几层内容?

  讨论归纳:

  第一、撇开不同点,专说共同点。

  第二、苏州园林共同点具体在四个讲究。

  第三,再一次强调共同点(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

  第四,用游览者的话证实作者的评价突出本文是从欣赏者的角度描写的。

  提问:课文的第3、4、5、6段内容与第2段是什么关系?

  第2段是总说,其他是分说。每一段与前面的一个讲究相照应,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某一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图画美。以上四方面是重点,作者作详细说明。

  提问:课文第7、8、9段写了什么内容,与中心有何关系?

  文章收尾留有余地,令人回味。

  思考:本文说明事物的顺序是怎样的?讨论归纳:

  从全文看,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从各部分看,按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顺序。

  提示:本文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层次在段中也有体现。以第3段为例作分析。

  提问:为了能说明事物特征,给读者具体形象的感受,作者要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试找出第3段中使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归纳:

  运用作比较、打比喻的说明方法,说明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园林是美术画,讲求自然之趣。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一。

  第二教时

  一、复习旧课

  二、学习本文语言的多样性

  提示:本文语言的多样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归纳:

  1、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2、句子的多样性:描述性和概括性的句子。

  3、用词的精练、准确和周密。

  4、多种修辞方法的使用。

  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提问:本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以第5段为例说明。同学发言,归纳:

  第1句是说明,说明花草树林映衬方面的图画美。第2句是描写,描写了俯下的高树枝和仰起的低树枝,交相辉映的情景,富有动态,给人以层次感。第4句因为依据另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是议论,阐明这样栽种的艺术效果。

  提问:还能找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例子吗?

  如第7段中描写,第1段中的议论,既增强文章生动性、趣味性,又对苏州园林作了画龙点晴的评价。

  提问:前面看到本文有不少具体描述的句子,其实文中也有不少概括说明的句子,同学们找找看。

  如第2段中概括苏州园林总特征的句子;第5、6、7、8段的第一句都起到了概括苏州园林特点的作用。

  三、语言的特点

  提问:请同学们找找本文运用词语的特点。

  1、准确

  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玩赏、欣赏、观赏)

  2、周密

  请说出以下各句划线词的作用。

  ①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②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③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④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3、精练

  请读第7段,说说段中栽、蔓延、补几个动词用得为什么好?

  这几个动词恰当而形象地写出设计者和匠师们的精心布局,化静为动,化音调为色彩。

  提问:能找出本文中使用的多种修辞方法吗?

  排比:第2段。 设问:第3段。 比喻:第3段。

  有人说本文具有散文特色,是因为作者通过说明描绘,自然、真切的再现了苏州园林的风貌,使我们得到了美的享受,正如题目所写,使人有种眷恋之情,你能从文中找出例子吗?

  如第4、5、7、8、9段的结尾及全文的结尾,都是有景有情的。

  四、小结

  本文由总到分地说明了各具特色的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表现了对苏州园林的赞赏和眷恋之情。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

八年级语文教案13

  教学目标:

  1、读出本文生动形象、优美传神而富于意蕴的特点。

  2、调动丰富的想象拓延本文的意境。

  3、了解景物描写的层次、艺术处理方法及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

  赏读基础上熟诵全文。

  教学难点:

  寓情于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们要有仁智之人的修养,就要会醉于山水。好,就让我们跟随散文家吴均,让他带我们到富春江那奇山异水去走一走,看一看。

  吴均何许人也?南北朝时南朝文学家、诗人。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文书札见长,表现出沉湎山水的情趣,称为“吴均体”。本文是一篇骈体文,多用偶句,少用散句。

  (二)读其文,疏其义。

  1、对于这样出色的写景美文,需要我们好好品读吟诵,一起来读一遍,读时一定要以“乐山水”之心去读,节奏要随情景而易。要读其文,感其美,汇其情。(课文朗读)

  2、下面我们还是先来疏通文意,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分组活动)

  请三个同学来翻译一下,一人一段。老师在屏幕上打出了课文中一些重要的词句,和大家一起交流。

  (三)神游佳境。

  本文作者在文中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从富阳到铜庐一段沿途百里的无数景物,请同学们用波浪线将文中的景物划出来。(学生回答:风烟、天山、水流、小舟、游鱼、细石、急湍、孟浪、夹岸、寒树、清泉、小鸟、鸣蝉、哀猿、横柯、疏条)

  (四)体情品意。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那么作者寓于山水间的`感情是怎样的呢?思考半分钟后,开通我们的“自由论坛”。(学生讨论)

  整理学生发言得:本文抒写了富春江山水之美,也抒发了作者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你是从文中哪一句话中看出作者崇尚清高隐逸、鄙视世俗官场的思想感情的?(学生可结合“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自由探讨在当时一定程度上黑暗的封建社会,避世退隐的积极性及消极性。)

  (五)探寻艺术的魔棒。

  该文情景兼美,辞章俱佳,能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心灵的愉悦。我们看看作者除了有很深厚的语言功底,他还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写就了这篇至文?

  1、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

  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与朱元思书》教案二》,来自网!

  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起全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和”“奇山”两方面,围绕“独绝”二字生发和描摹。

  2、写景顺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条理清楚。

  3、详略处理适宜,动静结合摇曳多姿。详写“山”,略写“水”。写山水动静结合而又有变化。写“水”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详写动态略写静态。

  4、善于多角度写景,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激发人们的感受。

  ①听觉:“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泉水泠泠,鸟鸣成韵,蝉声不断,猿啸无绝,组成了一部美妙的大自然交响曲,绘声绘色,使人产生亲临其境之感,令人神往。

  ②视觉: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作者不仅为我们描绘出在“天”这个壮阔背景上写了一幅天清气朗,明快秀丽的景色。

  b、“从流飘荡,任意东四”,既写出富春江水陡,山形千回百转的特色,也表现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好景色的闲适心情。

  c、“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用拟人的手法,把静止的山写活了,赋予了它们以生命和动感……

  5、描写、记叙、抒情和结尾的议论浑然一体,这里不仅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

  6、运用了大量的对偶句,读来琅琅上口;用词精当优美,如作者用“箭”“奔”比喻江水的湍急汹涌,用“竞”“争”形容山峰相互依侍,争相向上崛起的形状,用拟人化手法,把静态的山写活了。

  7、本文情景交融。大部分写景,描写富春江之美,在如此美景中自然产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隐逸情怀。

  (六)小结本文。

  读《与朱元思书》,犹如赏一幅山水写意的图画,因为它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读《与朱元思书》,如同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使用辞藻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

八年级语文教案14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遗骸、褶皱、劫难、追溯”等词的读音,理解“劫难、致密、追溯、天衣无缝”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多媒体展示世界地图的同时,介绍“大陆漂移假说”产生的故事:1912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当他把目光移到墙上那张已看过千百遍的世界地图上时,突然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巴西亚马孙河口突出的一块大陆,同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进去的部分,形状竟会如此相似?为什么沿北美洲的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与欧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陆,竟会如此吻合呢?难道这几块大陆原来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离开来的吗?

  魏格纳被这个奇妙的想法激动得几天没有睡好觉。他把地图上所有的陆块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它们的海岸线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后来,他经过多方面的研究、求证,大胆地提出了轰动世界科学的著名学说——大陆漂移假说。同时其他领域的科学家也拿出了证据来证明,比如考古学家就发现北美洲和非洲都有同种的蚯蚓和蜗牛化石。在1986年阿根廷研究所发现的恐龙化石也能成为证据吗?

  那么“恐龙无处不在”与大陆漂移假说有什么关系呢?

  二、字词环节(4分钟)

  1、介绍作者

  阿西莫夫(1920 —1992)出生在苏联彼得罗维奇小镇,3岁时随父母移居美国纽约。自小喜欢读科幻小说,18岁那年,就发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说《偷乘飞船的人》,在1941年的《理智》第一次提出了著名“机器人三原则”,1942年开始创作《基地三部曲》(1966年获雨果奖),1972年科幻小说《神仙们自由》获当年雨果奖和星云奖。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已300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泰斗。

  2、检查预习情况,多媒体显示:

  1、听读赏析

  多媒体展示视频朗读

  推理环节

  现在我们要通过阅读课文(),试着来做一道推理证明题。

  题目是:

  已知:地球上其他大陆以及南极附近发现恐龙化石。

  求证:地壳在缓慢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而不是恐龙在移动。

  解答过程

  ∵已知南极附近的岛上发现恐龙化石。 现象

  又∵其他大陆已发现了恐龙化石。 联系

  ∴恐龙曾经遍布世界各地。 判断

  ∵恐龙的生活习性和南极的气候不相适宜。 联系

  ∵恐龙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 疑问

  ∴大陆在漂移? 假设

  又∵一些板块边缘可以拼合 依据

  ∴地壳在缓慢又不可抗拒的运动。 结论

  猜想环节

  多媒体展示4张地图,让学生阅读课文7-12段,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来解说大陆板块的变化。

  4、总结

  以上推理和猜想分别涉及到了哪些学科?从中我们可以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生物学和考古学(恐龙)——地质学(板块理论)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里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三、拓展延伸(10分钟)

  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请留心生活,思考自然和社会,多角度、多侧面、重联系、重沟通,力求一石击千浪而举一反三。

  1、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谢皮罗教授注意到澡盆水的漩涡总呈逆时针方向,他大胆地推断这一定与地球自转有关,并且推断北半球呈逆时针,赤道不会有漩涡,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他就此发表的论文震惊科坛。

  2、大自然是人类的良师益友,大自然中许多生物的生存技能启发科学家的灵感。飞机、潜水艇、蒸汽机的发明众所周知。现在科学家模仿苍蝇的构造发明了微型飞行器,模仿蟑螂的构造发明了太空探测器。甚至仿造人体视网模制作微型感光器,置于盲人眼内,可以带来视力的恢复……

  4、变色龙的这些变色本领,在工业生产上的运用。现在,人们已经用某些特制的.颜料做成变色漆,这种漆对温度的高低变化十分敏感,一旦温度变化,在不到一秒钟的时间内就会改变颜色。将这种变色漆刷在容易发热的机器设备上,就可以用颜色及时发出警报,提醒人们立即采取措施,以免因温度过高而损坏机器设备。

  5、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的x射线,促进了医学发展。

  四、总结课文,布置作业(3分钟)

  1、总结课文《恐龙无处不在》

  本篇课文首先提出说明主旨、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总领全文。然后用恐龙化石在各地发现的事实,阐释对大地漂移假说的证明,用具体事例证明主旨。最后总结恐龙化石的发现对大陆漂移假说提供了证据。恐龙原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曾统治”地球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后来一齐消失了。它究竟是怎么灭绝的,至今仍然是科学的一个谜。下一篇课文《被压扁的沙子》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2、布置作业

  (1)、用今天学习的推理方法,预习《被压扁的沙子》。

  (2)、利用网络资源去查找学科之间联系的资料。

八年级语文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学习并掌握下列词语缄默窥探狩猎顾忌滑翔目空一切

  了解有关大雁的科学知识

  了解作家作品

  能力目标:训练语言表达阅读体验与个性观点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书面表达能力与总结学习心得的能力也在个别环节得到培养。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乐学、爱学语文的热情,尊重、爱护学生富于个性的学习体验与发现,使他们在团队的协作中互动学习,在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活泼而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中不断完善自我,在同学的鼓励与老师的赞美中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二、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

  大家听说过电影《木乃伊归来》吗?那真是一部令人闻之即不寒而栗的电影。

  不禁让我们联想到“恐怖”……(阴森、黑暗、骰髅等)这些词语。现在当我们看到《大雁归来》这个题目时,不知大家会想到些什么词语?(春天、阳光、温暖、亲情、南方、自然、和谐……)

  看来同学们都深受此文的感染,都对它留下了美好的印象,那么谁能介绍一下本文的主要内容呢?

  (二)整体感知

  1、明确文章的主要内容:春天,大雁归来的活动。

  2、不知同学们在读后有否与老师一样的感受:获得了不少有关大雁的知识?

  (大雁飞行的路线很直;雁队的数字以六为单位;孤雁通常鸣声凄凉;雁是群体生活的鸟类;等等)明确本文具有很强的知识性。

  (三)精彩赏析

  1、语言形象优美

  ①作者是一个著名的?(环境保护主义者)对他而言,发现许多不为人知的关于大雁的秘密并非难事,真正难的是当他发现这许多之后如何与读者分享,怎样使读者喜欢看他的作品,你认为他还要在他的文章里添加些什么?

  学生发言:

  对大雁的热爱;语言十分优美。

  这两点恰是本文难能可贵之处。这两位同学真是慧眼识真珠玉,就让一起先赏析文章语言之美。

  ②学生结合文中优美的语句畅谈对本文语言特点的感受。

  ③学生总结:

  A、大量运用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等,使文章形象生动,可读性强;

  B、多处运用对比的写法,突出大雁的特征;

  C、词汇丰富多彩。

  ④仿写句:选一句你喜欢的句子,仿照它另写一句。或者,仿写老师从文中提炼的句子,来小试牛刀。

  例: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⑤学生精彩仿写句选:

  一股刺骨的寒风说明不了冬天,但当漫天的凛冽的风夹杂着雪花时,冬天就来了。

  一棵树的叶子落光说明不了冬天,但当一片树林受不了十一月寒风的折磨时,冬天就来了。

  一片落叶的飘零说明不了秋天,但当一层层叶子沐浴在金黄的大地的怀抱时,秋天就来了。

  一只鸣蝉的死亡说明不了秋天,但当一片麦田更换了十月的新衣时,秋天就来了。

  (教师给予表扬:刚才几位同学的仿写句可以用《敬畏自然》里的“精巧绝伦”来形容。)

  2、“爱”融化在字里行间

  ①为了观察研究大雁,作者都是怎么做的?

  他半夜三更偷偷“潜伏”在沼泽里,只为了聆听大雁的集会;

  几乎年年都统计光临农场的大雁的数据,并作科学的考察;

  长期观察大雁的.生活习性。

  ②同学们所造的好句都源于丰富的心灵与用心的学习,那么作者呢?他又何以将大雁写得如此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而又是什么推动他为大雁付出那么多呢?

  明确:是爱。他在字里行间处处流露着对大雁的深情。

  这种感情尤其体现在文中的一些语句语段中,如:“我们的大雁”“我们刚到的客人”“这些孤雁是伤心的单身”

  ③阶段小结:学生对上半节课的教学内容加以总结概括,明确本文是集知识性、形象性与抒情性于一体。

  (五)质疑畅谈

  1、学生针对文章能提出一些疑问:

  说大雁知道威斯康星的法规是什么意思?

  “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是指什么?

  2、学生也提交了些独立的阅读思考的成果:

  作者用了许多拟人手法描写大雁,也是有感而发——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在作者心目中,大雁像人类一样具有灵性,雁群就像人群似的,有集会,有辩论,讲亲情,讲友谊。

  大雁身上有许多珍贵的品质:团结,勇敢,善良,温和,大方,这些从文中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出来。

  (六)拓展延伸

  结合研讨与练习一,谈谈人们究竟“失去”了什么东西?

  《大雁归来》学习要点

  大雁是人类的朋友,大雁的回归带来了初春的信息,这些可爱的生命唤醒了沉睡的大自然,通过本文,体会大雁为春天带来的情趣,让我们随大雁去天空遨游……

  关于作者

  被誉为美国自然保护之父的业余作家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Leopold),是一个去世已半个世纪的美国科学家。这位生于十九世纪末,成于二十世纪初的大地歌者,是一个著名的环境保护主义者。在其名著《沙乡年鉴》(ASandCountyAlmanac,译为《原荒纪事》)中,按照一年十二个月的顺序记载了大地的朝夕变化,是一本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

  关于本文

  本文是一篇散文,节选自《沙乡年鉴》的第一部分。

  通读本文,感受作者以一颗水晶般的童心所给予大自然的热情的歌颂和礼赞。

  一、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和字形。

  缄默 窥探 狩猎 顾忌 凋零 滑翔

  二、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雾霭:雾气。霭:云气,如烟霭。

  聚合体:组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聚合,凝聚到一起。

  目空一切: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形容极端骄傲自大。

  近义词:目中无人,不可一世。

  反义词:虚怀若谷

  鬼鬼祟祟:偷偷摸摸;不光明正大。

  三、积累

  缄默 窥探 顾忌 狩猎 凋零 滑翔 雾霭 目空一切

  四、思考:

  1、作者通过本文,向人们传达了什么样的信息?

  通过本文,我们看到了: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是动物为大自然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动物有人一样的家庭,人一样的感情——保护野生动物,与动物和平相处。

  2、作者是带着怎样的一种感情去观察和描写大雁的?

  作者带着父爱般的感情去观察大雁,文中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对那些生灵们的挚爱情愫。

  3、本文的第一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大雁是春天的真正使者,大雁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生机、希望和喜悦。当人们看到大雁的归来时,就已经能够感觉到那温暖的春天了。

  4、如何理解单调枯燥的数字竟能如此进一步激发爱鸟者的感伤?

  单调枯燥的数字是指六只或者是六的倍数,六只或者是六的倍数组成的雁群,是一个家庭,或者是一些家庭的聚合体,而那么孤雁,则是因为失去了家庭的其它成员,而变更孤单。单看数字,是很枯燥的,但是枯燥的数字后面,所包含着的故事,却是耐人寻味,令人动情。

  5、由利奥波德这位伦理学家周末就到农场度假,用心观察研究大雁,我们能够感受到什么?

  大自然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人类和大雁,应该和谐相处。人类不能够因为自己是万物之灵,就自私地伤害大雁。(同学们可以尝试写出更多的感受)

  五、问题探索。

  1、大雁能够让人感受春天的美好,那么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大雁的动物,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经历,选择一种,把它介绍给其它同学。

【八年级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八年级语文《蜡烛》教案03-18

八年级语文《礼记》教案01-08

八年级语文天地教案01-12

八年级语文《爱莲说》教案02-26

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12-07

八年级语文《背影》教案12-20

八年级语文台阶教案12-22

八年级语文复习的教案12-13

八年级语文背影教案12-02

八年级语文教案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