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语文教案

时间:2024-07-03 11:00:27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草原》语文教案15篇【热门】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草原》语文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草原》语文教案15篇【热门】

《草原》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在正确、流利、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合理的想象,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诗句的意思。

  3、体会草原的神奇而美丽,感受人民对土地的深切情感和在党的英明领导下,草原发生了史无前例的沧桑巨变。

  教学重点:

  1、用充满赞美、富有深情的语言朗读课文从课文中感受到草原的美丽景象。并背诵课文。

  2、结合课文中的修辞,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从字里行间流露的对草原的深沉的、深厚的爱

  教学难点:

  1、体会草原的美丽和牧民的幸福生活。

  教学准备:

  1、五张带有草原风光的图片并配上对草原赞美的语音。

  2、德德玛演唱的画面背景是草原风光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MTV。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播放MTV

  同学们:

  请看大屏幕老师播放的是什么地方?

  你真聪明,回答的非常正确。我们这节就来学一篇描写草原的诗歌。谁想展示一下自己的书法把课题写在黑板上。

  板书课题: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二、初步感知课文,自学生字。

  1、请学生回忆一下,你刚才看、听到了什么?

  2、欣赏了这首歌后你想说点什么?

  3、教师范读课文。

  4、学生小组内交流如何学习生字。

  三、朗读课文,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

  1、小组内朗读,交流朗读方法和感受。

  2、在班里举办朗读比赛然后交流感受。(每个小组选1名代表)

  3、配乐诗朗诵。由比赛获胜的同学参加

  教师要做相应的指导。

  4、学生自由练习仿读。

  四、完成书P51练习1.2题

  1、做1题时,老师播放课前准备的配音图片。

  2、做2题时尽可能的用学习有因的学生,这样会使这些学生也会有成就感。

  五、作业设计

  1、会写本课7个生字。注意“骏”的写法。

  2、会认4个生字。注意“似”“撒”是多单字。

  3、试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上节课学生掌握情况。

  1、听写7个要求会写的生字并组词。

  2、检查学生对多字“似”“撒”的掌握情况。

  3、让学生试探性的背诵课文。

  二、再次探究课文,深入体会草原的美丽。

  1、找学生朗读课文。

  2、每段歌词都写了些什么?

  3、先在小组内探讨、交流你是从哪句话中感受到了草原的美丽,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理解的。然后全班交流。

  4、小组内探讨一下本课用了哪些修辞?

  这些修辞在我们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有什么好处?然后集中交流。

  三、说说咱家乡美比赛。

  把自己当做草原上的小朋友,向没有来过草原的客人介绍自己美丽的家乡。要求小组内合作完成,可以用你们在其它地方收集的资料,介绍自己的家乡,其他组的同学拌做游客,可以向导游提问,如果导游答不上就可以给该小组减10分。我们看哪个小组导游做的好。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整理,然后上讲台来展示。

  四、总结

  通过对这课的学习你知道哪什么?

  五、作业设计

  结合本课写一篇介绍草原的文章。

《草原》语文教案2

  教学要求:

  1、掌握生字词,理解重点句。

  2、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4、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她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必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重点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间,我们欣赏了优美的旋律,观看了草原美丽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学生畅谈)草原的确是一个辽阔无比、景色迷人、令人向往的地方。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作者老舍先生一起走进草原,观赏草原美丽的景色。(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播放课件)

  如果把这5个自然段分成两大部分,你会怎样分?(分成写景和叙事两部分)

  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概括你读了这篇课文的整体感受,你会用哪一个字?(美)围绕着“美”,写了草原的景美和草原的人美。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接下来,请你选择你喜欢的部分朗读,边读边在旁边写上你的体会。(学生品读课文后小组交流)

  四、精读课文,欣赏佳句

  1、

  刚才交流的是景美的同学请举手,看来美好的事物人人喜欢。老师也喜欢第一自然段。(课件播放第一自然段)同学们默读第一自然段,仔细找一找这一自然段一共描写了几种景物?你最喜欢哪种景物?为什么?(学生默读课文)

  2、集体交流,指导有感情朗读

  (1)草原的天(播放课件)

  为什么喜欢草原的天?他和别的地方的.天什么不同?怎样读出它的特别之处?(抽生读,学生评价)

  作者想高歌一曲表示满心的愉快,你想怎样表示你满心的愉快?(学生交流)

  (2)小丘和小丘上的羊群(播放课件)

  交流为什么喜欢这部分?引导学生说出把羊群比做了白色的大花,把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比做了绿毯。(抽生读,学生评价)

  (3)草原上的骏马和大牛(播放课件)

  交流为什么喜欢这部分?引导学生说出通过“回味”这个词可以看出把骏马和大牛当作人来写,更突出草原的美丽景色。(抽生读,学生评价)

  (4)让学生跟随画面复述第一自然段

  (5)作者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赞美草原,老师这也有一首赞美草原的诗,播放课件——《永远的草原》

  3、草原上的人热情好客,你是通过那些句子体会的?(随着学生的交流,教师播放课件)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2)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的。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3)是什么让蒙古族和汉族人民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板书民族团结)

  (4)联系文章内容,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

  四、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的收获一定很多,你愿意和大家分享你的收获吗?(学生交流)

  五、作业

  1、设计广告语。假如你是个导游,请设计出介绍内蒙古草原情况的广告语。

  2、我们的家乡山美水美人也美,仿照课文做一个写景叙事的小练笔。

  六、板书设计

  草原

  造就

  景美民族团结人美

  创造

《草原》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练习用关联词语造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3、给课文分段,初步理解课文。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段落。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录像导入

  你到过草原吗?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草原吗?作家老舍先生用他亲身的经历,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草原地人民。下面请看录像。(单击题目后的录像)。

  二、检查习题

  1、请五名同学按顺序每人读一个自段。

  2、纠正字音,初步理解文中的新词。

  3、出示生字卡片,读生字。“勒”读le,不读lei,“迂”读yu,不要读成yu,“驰读chi,不要读成ci

  4、本文的作者是谁?写的是哪里的草原?(写的是内蒙古草原上的陈巴尔旗的牧业公社。旗相当于县。牧业公社就是现在的牧业乡。)

  三、初步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

  2、思考,讨论

  〈1〉本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地点转换顺序)

  〈2〉按方向过程,课文可分几段,为什么?(有三种方法:分五段,三段或二段,我们按五段来分析课文。第一段讲初次见到草原的景色:第二段讲主人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第三段讲在蒙古包外迎客的情况;第四段讲进了蒙古包相互敬酒以及相互献歌的情形;第五段讲主客话别。)

  3、播放录音,透过语言文字展开

  想象,听完朗读后,(单击品句析段中第一段的录像)

  〈1〉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课文有表达这样思想感情的句子吗?请找也出来,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单击第五自然段的品句)

  〈2〉学生各读这句话,进一步体会这句话表达的感情。

  4、指名朗读课文,要读出文中表达的感情。

  四、练习

  1、课后习题4,指导用关联词语造句。

  〈1〉“那么……那么……“是排比句式,表示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2〉“既……又……”是两种情况兼而有之,在这一句中,表示一个事物的四个方面。

  〈3〉“不管……总是……”是表示条件不同,结果相同的句式。

  2、查字典

  3、比字组词

  五、作业

  1、课后练习题2。

  2、用课后练习4的关联词造句。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领会草原的景色秀丽,地域辽阔。

  2、理解课文第一段,朗读,背诵第一段。

  教学重点:

  体会第一段中动态,静态的描写。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是怎样描写草原景色的静态,动态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本文共分几段,每段主要写什么?

  2、课文哪一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这一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指导学习第第一段

  〈一〉指名朗读第一段

  〈二〉播放录像,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单击第一自然段前的录像)

  〈三〉单击目录中的确良13课课题,出现草原画面,加深对草原风景的印象。

  〈四〉思考讨论

  1、从“这次,我到了草原”中,你能读出哪些意思?(点题,第一次初到草原。)

  2、课文是从哪俩个方面写草原的?(天空,天底下)。

  3、齐读描写天空的一句话

  讨论:(1)高歌一曲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想高歌一曲?(单击“高歌一曲”)

  (2)“我”为什么感到这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

  (3)课文中连用两个“那么”表示什么意思?强调了什么?(单击第一段品句一)。站在草原上,老舍先生放眼天底下,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作者是怎样描写的?站在草原上,老舍先生放眼天底下,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4、请同学读一读课文,讨论交流

  (1)解释“一碧千里,茫茫”的意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说说为什么辽阔无边的草原却没给人迷蒙,空荡的感觉呢?(单击“一碧千里”和品句二)。

  (2)作者在描写草原时,具体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小丘,平地,羊群,颜色有绿有白,形态有动有静)

  (3)作者把草原和羊群比作什么?又为什么说小丘像只用绿色漂染而不用墨成勾勒的中国画?(单击品句三和“渲染,中国画,翠色欲流”这三个词语。)

  (4)“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如何理解?(单击品句4)

  (5)小丘本身会流动吗?作者为什么要用“流”字呢?用这个“流”字给我们什么感觉呢?(单击“流”这个词语。)

  (6)这样的境界使“我”产生什么样的感受?“我”为什么会“惊叹”感到舒服,愿意“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奇丽的小诗?

  (7)这样的境界为什么会使骏马和大牛都静立不动?课文中为什么用“好象“一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单击品句七和”回味“词语)。

  〈五〉小结

  老舍先生以满腔热情,以轻松愉快的心情,用生动的语言赞美了草原的美丽。这种美丽体现在草原辽阔而不空荡,宁静而不死气沉沉、到处充满蓬勃的生机。我们可以通过如诗如画的草原美景,体会到草原动态美和静美。

  〈六〉、播放录音(单击这一自然段前面的录音)

  〈七〉指导朗读第一段,要求有感情地读,读出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三、达标练习

  这一段主要写了几层意思?学生在课本中用——标出,并画出静态和动态描写的句子。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根据分层,思考怎样背诵才又快又准?(单击第一段的析段)

  四、作业

  背诵第一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后四段内容,受到热爱祖国、加强民族团结的教育。

  2、领会课文中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教学难点:

  进一步理解事物的静态和动态。

  教学过程:

  一、背诵第一段。

  二、指导学习第二段

  (一)指名读第二段。

  (二)指导给第二段分层和概括层意。(可以分作三层。第一层讲在去陈巴尔虎旗的牧业公社的路上;第二层讲走了许久,看到了河、马群,听到了鞭响;第三层讲“我们”在距离目的地几十里以外受到热情的`欢迎。)

  (三)思考、讨论

  1、解释“洒脱”的意思,为什么在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单击第二段品句一)

  2、“远远地望见了一条天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这句话中的“河”为什么要加感叹号?(单击品句二)

  3、说说第一、二层所讲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4、齐读第三层,思考、讨论

  (1)联系上下文,说说“忽然”的意思。(情况变化很快,出乎意料,没有想到。)

  (2)说说“我们”快到公社时,草原上出现了怎样的景象?这些景象说明了什么?(学生找第三层的有关语句读一读)

  (3)“群马疾驰”和“襟飘带舞”写出了什么特点?(单击品句三)

  (4)作者把欢迎远客的男女老少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单击品句四)

  (5)作者是怎样写静态的草原热闹起来的场面的?学生读读有关句子,提问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表达了草原人民的什么感情?(单击品句五)

  5、初到草原和快到公社时,景象有什么不同?课文描写的景象由静到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指导朗读第二段,从语气的变化上,要突出草原由静到动的变化。

  三、指导学习第三、四段

  (一)默读第三段。

  1、思考、讨论

  (1)这一段是讲发生在什么地方的事情?

  (2)蒙古包外,主客相见时,作者写了哪三多?说明了什么?(单击第三段品句一)

  (3)结合这一段内容,谈谈你是怎样理解“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这一句话。(单击品句二)

  2、指名朗读这一段

  (二)指名读第四段

  1、思考、讨论

  (1)这一段讲的是发生在什么地方的事情?

  (2)为什么说“也不知怎样的,就进了蒙古包”?

  (3)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说明了什么?(“盘腿坐下”给人到了家的感觉;干部、老翁敬酒说明对客人的尊重。)

  (4)“``````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会心”是什么意思,大家为什么露出会心的微笑?

  2、第三、四段共写了几个场面?每个场面是怎样的盛况?说明了什么?(单击第四段的析段)

  3、指导朗读第四段,要读出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读出主人的热情好客。

  四、总结

  老舍先生用他亲身的经历,通过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美丽的大草原,那里的天明朗清新,那里的地辽阔而不空荡,那里的人民更是热情好客,这真是草原的景美,人更美。同时,也说明了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单击第五段的析段。)

  五、课堂练习

  1、句义理解

  2、概括中心

  3、短文练习

  六、作业

  1、课后练习3、5

  2、预习《镜泊湖奇观》

  板书设计:

  景色→美丽→动情

  草原途中→盛况→又动情“我”

  |主人→热情→更动情|

  蒙→情深←汉

  (民族团结互助)

《草原》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练习用关联词语造句。

  3.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

  2.具体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3、4、5段。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课文第3、4、5段。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文第1、2自然段,作者抓住访问的经过和草原环境的变化,让我们读了觉得祖国草原的景物是多么美。现在学习课文后三个自然段,我们会进一步知道草原的.人更好。

  (二)讲读3、4、5自然段。

  1.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

  2.读后讨论交流。

  (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

  (2)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3)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第1句怎么讲?(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②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间姑娘们还要唱民歌;③饭后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这三方面表现了蒙古人民的风俗习惯。)

  (三)总结全文。

  1.从全文看,前面两段主要是写什么?

  后面三段主要是写什么?

  (课文前两段主要讲草原景物的美,后三段主要讲草原人民的美,说明蒙汉两族人民感情深厚。)

  2.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但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小结: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中心是表现蒙汉人民的友好情谊,歌颂各民族的团结。作者以写草原之美衬托蒙族人民的心灵之美,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同时,也写出了草原的独特的风光形成了蒙族人民独特的风俗,独特的民族气质——热情豪爽。作者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接、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烈欢腾场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作业。

  1.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读一读,想一想把什么比作什么,然后抄写在摘抄本上。

  2.练习课后练习题第4题。

  以上就是五年级语文草原第三课时教案全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草原》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毯、陈”等9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绿毯、渲染、勾勒、拘束、羞涩、摔跤”等词语。

  2、自读感悟,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

  3、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4、通过理解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5、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9个生字,理解“绿毯、渲染、勾勒”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3、品味课文美景,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具准备

  课件:歌曲《天堂》、老舍先生简介、词语解释、草原风景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出示课件2】教师播放腾格尔的歌曲《天堂》,请同学们欣赏。

  2、播放完毕后谈话导入:这首歌唱出了什么地方的美丽景色?对,是草原。你们一定知道咱们今天要上哪一课了。(板书课题:草原)学生齐读课题“草原”。请同学们分小组交流一下自己课前了解到的关于草原的资料,谈谈自己对草原的感知。

  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走进那辽阔的大草原。

  2、 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出示课件3】

  “老舍,原名舒庆春(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正红旗人,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他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曾经产生过较大的国际影响。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四十多年前,老舍先生到内蒙古草原参观访问,记录了当时在草原上的所见所感。今天,我们就紧随老舍先生的脚步,走进“草原”,感受大草原无与伦比的美丽风光和淳朴热情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出示课件4、5】

  “(1)翠色欲流:欲流,快要流出来。形容绿色浓润得像要流淌下来似的。

  (2)渲染: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染画面,使它分出层次,以加强艺术效果。比喻夸大地形容。

  (3)洒脱:(言谈、举止、风格)自然,无拘无束。

  (4)迂回:回旋,环绕。

  (5)一碧千里:千里,形容宽广。形容十分广阔的一片绿色。

  (6)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7)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内蒙古和黑龙江省。

  (8)羞涩:有点难为情的样子。

  (9)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

  (10)勾勒:用线条画出轮廓。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草原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材料串接起来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教师总结。

  (板书: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四、细读课文,品味美景

  1、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文章第一自然段,想想草原的景色到底美在哪里,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画出有关句子,并想一想这些语句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2、学生作批注,自我品读探究。

  3、学生小组交流自学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4、教师根据交流结果归纳:(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按照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来写的。后写产生的感想。)作者又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

  教师重点导读并理解以下语句:“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体会比喻的生动形象。)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句话写的是草原的美丽风光给作者留下的深深感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草原的感叹和赞美。)(板书:风光美)

  五、图片展示,欣赏美景

  【出示课件6】多媒体出示“草原风景图片”,用草原歌曲《请到草原来》或《我和草原有个约定》《辽阔的草原》等配乐,学生用感官来感受草原的美景。

  六、课堂总结,布置背诵

  1、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跟随老舍先生一道欣赏了草原上的美丽风景,我想大多数同学可能都有一种冲动,就是想马上到大草原去看一看,去呼吸清新的空气,去仰望蔚蓝的天空。让我们把这一切记在脑海中吧。

  2、请同学们课下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探究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增强热爱草原和草原人民的感情。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指名学生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谈话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领略了大草原的美丽风光。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老舍先生走进蒙古族人民的蒙古包,去感受一下蒙古族人民的热情与友好。

  二、“初入草原”,感受“洒脱”

  【出示课件8】“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重点理解“洒脱”:

  (1)“洒脱”这个词结合上下文来看可换成什么词?(自由、无拘无束……)

  (2)从哪些语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3)教师描述,学生感受:“洒脱”就是没有红灯绿灯的障碍,没有行人车辆的拥堵,却有一路翠色欲流,尽收眼底,却有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是令多少人向往的呀!

  (4)指导朗读,表现“洒脱”:看谁能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大家来比一比,赛一赛。

  三、深读感悟,体会热情

  1、导入: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老舍先生一道,走近蒙古包,去会会蒙古族同胞。

  2、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情好客)

  3、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学生回答,教师指导纠正。

  4、请同学们试试看,在这些词语的前面加上一些用“情”字组成的词,是不是会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那滚烫的心呢?(板书:人情美)

  【出示课件9】( )迎接 ( )相见 ( )款待 ( )联欢 ( )话别

  (1)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读完后,与小组的同学一起想想,把这些词语加在哪个词的前面最合适。

  (2)学生自由发言填词,教师点拨指导。在课件上完成填空,依次填上:热情 激情 盛情 尽情 深情

  (3)交流小结:热情迎接 激情相见 盛情款待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

  (板书:热情迎接 盛情款待 深情话别)

  5、我们按照老舍先生访问草原的顺序,来一步一步地感受草原人的深情?

  (1)热情迎接:

  ①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这份热情?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得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的急切心情。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不仅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更重要的还是比喻一种热情。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想象当时车和马相遇的情景,如果你在场,会有什么感受?

  ②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民的热情?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激情相见:

  ①你能否想象当时的相见是怎样的情形──学生即兴表演,教师随机采访:刚才你们说了些什么?你听得懂蒙古族语吗?如果你听不懂,你认为他们在说什么?

  ②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激动、兴奋之情。

  (3)盛情款待:

  ①主人们拿出些什么款待远方的来客?

  ②除了吃的、喝的,还不忘以歌助兴,宾主无拘无束,其乐融融。

  ③有感情地朗读。

  (4)尽情联欢:

  ①联欢的项目有什么呢?

  ②说明:这些都是蒙古人最喜爱的传统项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力与美的展示。

  (5)深情话别:

  ①出示课件:【出示课件10】“背景为夕阳西下的草原,难舍难分的离别音乐(蒙语演唱的《蒙古人》)”响起。

  ②教师导引:夕阳西下,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就要分别了。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强烈的蒙古舞蹈依然历历在目。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那可真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

  ③这正是──【出示课件11】“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这句话表达了怎么的感情?(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让我们带着依依惜别之情集体朗读这句话。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风光美和蒙古族人民迎客待客的人情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民族团结互助是大家共同的心愿。同学们,让我们为中华民族团结大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吧。

  2、作业

  (1)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2)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草原》语文教案6

  【教学要求】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2、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3、品读,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受到语言美的感染。

  【教学难点】

  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谈话法。

  【学生学法】

  合作探究、讨论法、朗读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课件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2、这么动听的歌,这么美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3、今天让我们跟老舍爷爷一起去领略大草原的风情。

  板书课题:

  草原

  二、整体感知,了解课文

  1、快速浏览课文。

  2、思考:

  哪一段是写草原风光,哪几段是写蒙古人的热情好客?

  三、学习草原风光部分

  1、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作者按什么顺序写了草原的哪些景物,都有什么特点?

  2、交流反馈,品读佳句,朗读指导:

  课件图片欣赏,生想象。

  ⑴ 品读佳句:

  重点体会和想象以下词句:

  草原的天空可爱。

  天底下整体一碧千里。

  羊群似一朵朵白色的大花。

  小丘线条柔美。

  ⑵ 看到这样的情景作者有什么样的感受?

  用你喜欢的方式赞美一下草原:

  唱歌,自己做诗,赞美的话。

  3、配乐朗颂第一自然段。

  4、小结:

  大草原的景色真美!

  四、学习蒙古人的热情好客部分

  1、小组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

  朗读,找重点词句,表演。

  思考:

  课文中的哪些场面,地方体现了蒙古人的热情好客?

  2、交流反馈,品读佳句体会:

  “远迎”一段中重点理解“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相见”一段重点理解“也不知是谁的手……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民族团结互助”。

  “款待”一段重点理解“谁都有礼貌……不拘束”;“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会心微笑”。

  “联欢”一段人们的尽情尽兴体会。

  3、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及表达的感情。

  4、欣赏蒙古人热情好客录象片段。

  5、小结:

  草原人更美!

  五、总结

  1、我们随着老舍爷爷的笔触,到内蒙古大草原,欣赏了草原的绮丽的风光,感受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更加深刻地体会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2、我们五十六个民族的兄弟姐妹亲如一家,团结友爱,让我们一起载歌载舞齐唱《爱我中华》。

  【板书设计】

  草 原

  景美 人更美

  天空可爱 远迎

  一碧千里 相见

  羊群似花 款待

  小丘柔美 联欢

  蒙汉情深

《草原》语文教案7

  教学目的:

  1、认识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句子意思,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感受草原人民对这片神奇的土地的深切的感情。

  教学重点:

  1、通过诗歌,感受牧民的幸福生活,产生热爱草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结合诗中出现的拟人、比喻等句子,体会草原的美,牧民的幸福生活。

  教学难点:

  理解“牧民描绘幸福景,春光万里美如画。”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读中悟读中想读中思读中绘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草原的图文资料、音像资料、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歌声飞扬激情引领

  1、(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导入新课)

  师:蓝天是白云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大海是鱼儿的家,美丽的大草原是牧羊姑娘的家。一首由蒙古歌手德德玛首唱,并在近三十年岁月中久久萦绕在人们心头的动人旋律,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一直让人们对内蒙古有着无限的遐想与神往。

  现在,让我们也来聆听这优美的旋律,欣赏大草原的无限风光,边听边看边想,这首歌能使人们想到什么呢?

  (预设:学生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如草原的美,到处是绿草鲜花;天空也是那么蓝;牛羊遍地。或是想到诗歌《敕勒川》)

  2、师:同学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这节课,就让歌声引领我们共同走进草原、亲切草原、品味草原(板书课题: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齐读课题

  过渡:草原我们总是用辽阔、宽广、无边无际来形容,其不知,在它那博大的怀抱中,有着无数的美景,风吹草浪,鲜花点头,蓝天、白云、绿地令人神往。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书,认真听读课文,一边听,一边用心去感受,美丽的草原究竟美在哪里呢?

  二、配乐读文,再现草原

  1、师配乐读文。提问:美丽的草原究竟美在哪儿?

  (相机板书:景色美生活美)

  2、草原的景色美,生活也美,相信同学们读得会更美。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本课要学习的生字,注意读准字音。

  3、同桌互读,纠正字音,并向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可以说子的结构,组词,换偏旁等方法识记字形)

  4、汇报检查

  (1)大屏幕出现生字,生读,并说说记忆方法。

  (2)多音字“撒”(可以请学生回忆前面那篇课文曾出现过?《父亲的菜园》中读成sā撒尿,本课读sǎ)

  (3)读一读本科的生字

  5、生字我们已经认识了,可是你能读一读么?(找生读课文)

  三、图文并茂,置身草原。

  1、师:草原景色美,生活美,作者又是抓住了哪些词语来展现草原美的呢?找同学读一读,说一说,从这首诗中都知道了什么?

  (预设:草原遍地都是绿色;鲜花盛开引来无数的蜜蜂和蝴蝶,还有各种小鸟在歌唱;轻轻的溪水缓缓流淌;牛羊骏马就像天上的云朵和璀璨的珍珠;比喻句:毡包好似白莲花)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绿草彩蝶碧水骏马牛羊毡包

  2、过渡:这些优美的词语描绘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大屏幕出示词语)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些词语,谈谈这些词语是你想到什么?

  (学生:想到了大草原上风儿把绿草吹动,好像一层层麦浪,蝴蝶展翅飞舞,彩云映在清澈的溪水中,聆听鸟儿的叫声,好像置身于仙境。)

  你能把头脑中的画面画一画么?(组内共同完成)

  3、展示作品,请生介绍自己的画。

  4、同学们用自己的画笔描绘了美丽的大草原,看来,你们也非常的喜欢,是呀,置身于这美丽的仙境,让我们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它是那么的坦荡、辽阔,大地万物都包容于此。老师突然有想喊想唱的冲动,你们想么?就让我们大声的朗读一下,把我们心中的烦恼统统抛掉放飞自己的心灵。我们就是草原的人,草原就是我们的家。

  5、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心中也感受到了草原的美丽,并且老师把它们绘制成一幅幅画面,你们想看么?(点击词语展示美景边介绍)

  (师:风吹绿草好似麦浪,彩蝶纷飞花争艳,一湾碧水映斜阳,水清草美育牛羊,绿色的海洋泛波浪,春光万里美如画,遍地花朵迎朝阳,百鸟齐唱草原美,彩云朵朵染碧天)

  多美呀!1975年作者火华来到锡林郭勒草原,这是他第一次见到草原,一下车,就被眼前景色惊呆了,蓝天白云下芳草萋萋,鸟语花香牛羊遍野。夕阳西下,一顶顶蒙古包上空炊烟袅袅,火炉上奶香阵阵,草地上歌声嘹亮,怎能不让作者浮想联翩呢!

  你能感受到作者的激动心情么?你能带着这种情感在读课文么?

  (生:老师读了课文,我有个问题不明白,“牧民描绘幸福景”描绘的是什么?)

  四、突破难点,畅游草原

  1、师:“牧民描绘幸福景,春光万里美如画。”美丽的家谁不爱,内蒙古大草原的牧民更爱自己的家,他们自己当了作了主,他们要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使家乡更加多彩。想当年是凄苦的马头琴声伴随他们四处漂泊,地主、王爷逼死他们的亲人,夺去他们的牛羊,苦难和泪水让他们流浪,鲜血染红了绿草地。复仇的决心令他们催动骏马奔向红旗飘扬的地方,是毛主席,我们的党给了他们雄鹰的翅膀,让他们拔起刀枪消灭恶狼,让草原再现蓝天绿草,牧民们看是幸福的明天,他们要让苦难的草原变成欢笑的海洋。所以才有了今天幸福的美景。

  (出示现在的草原的风光和现代化的设施)

  2、师:仔细看,这就是你的家乡内蒙古大草原,美丽的草原张开了怀抱迎接五湖四海的来宾,在座的老师们也想去游览观光,想请你们这些草原的小主人做导游,你能介绍自己的家乡么?(给5分钟做准备)

  3、请出勇敢而又热情的小导游,带我们共同畅游美丽的草原

  五、热爱家乡,不忘草原

  这一趟草原之旅,老师不仅欣赏到了草原的风光美,还看到了草原的人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冬不拉轻快的弦音奏出了你们的友好与热情,香甜的酥油茶令我们久久难以万忘怀。美丽的草原我还要再来,你们欢迎么?

  那就让我们和草原轻轻说声再见,美丽的草原,我们会记住你,不久的将来我还会再到来。大家一起有感情的再读一遍课文好么?

  师:草原儿女爱自己的家,我们也爱自己的家,老师要请你们写一写,(大屏幕出示,请生读)相信我们的家乡九台,也会在你的笔下熠熠生辉,看看那位小诗人能把我们的家乡描绘的最美,最让人留恋。

  教学反思:

  一、注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理解感悟。

  教学时,我让学生自学探究,弄清“你从哪些地方感悟到了草原的美”这个核心问题,并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学习的体会。在研读时,我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抓住重点语句感悟想象感受到草原的美丽、辽阔。例如:学生抓住遍地花想象到草原到处都是花,彩蝶纷飞想到各种颜色的蝴蝶在百花丛中翩翩起舞,百鸟唱想到很多鸟在草原上叽叽喳喳的叫着……在此基础上,我还利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并结合课件让学生想象,这样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具体的画面,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草原的美。

  二、运用课件营造学习氛围。

  教学中我搜集了很多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把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吸引过来,一下就将同学们带进了学习的氛围。在授课即将结束时,我让学生亲耳聆听这首歌,并欣赏大草原的无限风光。同学们都不由自主地跟着唱起来,有的同学甚至不由自主地跟着节奏翩翩起舞。整节课在歌声中结束,使学生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三、抓朗读走进文本

  读是学习理解课文的必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凡是朗读能力强的孩子理解能力一般也很强。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给学生创造再造草原意境的气氛。我设计了个人读、小组读、默读、集体读、男女生比赛读、喜欢读的同学起立来读、评价读等等读书形式,让学生在读中走进课文,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朗读中的无限乐趣,使语文教学变的生气勃勃,促进学生感悟能力的发展。学生一旦读进去了,那么理解起来就不会那么困难。再熟读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背诵就水到渠成了。

  四、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叶老一句“教是为了达到不教”道破了阅读教学的天机。“教”怎样达到“不教”呢?它的关键在“教”的内容,教师不仅要教学生懂得一篇文章的语言文字、思想内容、写作技巧等,更重要的是教学生阅读方法。掌握了方法,学生才自能阅读,教师才可能“不教”。在学完歌词的第一小节,我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此段的方法,学生在相互启发的基础上,总结出读文找句子,抓词来理解,感情来诵读,熟读背下来。然后进行学法迁移,学生再去学习第二、三小节歌词,也就轻松自在了。同时我又引导在理解的基础上去积累,并且让学生感悟背诵的方法。进行及时的总结,逐渐形成学生学习的能力。

  五、读写结合,创编歌词

  学文后,我还让学生以《美丽的长春我的家》进行仿写训练,效果较好,我发现他们写完后还在互相欣赏呢。我想语文教学就是要既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又要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这样才能相得益彰。

《草原》语文教案8

  教学目标:

  1、利用交互式白板的直观演示功能。在理解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时,借助交互式白板的直观演示功能,展现锡林郭勒大草原野草、湖水、野花图片便于学生直观观察,再利用即时书写功能,帮助学生在白板对文章词句进行批画。

  2、利用交互式白板的拖拽功能,将绿草图向左、向右、向下、向上拖拽,看到草原的绿草一直铺向远方,感受到草原的广阔美丽。

  3、利用视频连接功能帮助学生体验为什么说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在自学讨论完:“为什么说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后,利用链接视频功能请学生观看视频《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让学生观看后说出从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教学中从静到动的变化制造了课堂学习的高潮。此环节设计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4、利用交互式白板与ppt的链接功能,提高了白板使用的效率。在教学草原景物野花一环节时,使用与ppt链接功能,把ppt中自动播放野花图片的效果演示出来吸引了全体学生的眼球,学习效果很理想,提高了白板的应用效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再现词语:

  师:上节课我们初学了第9课《锡林郭勒大草原》,学习了生字词语,初读了课文。你们还记得吗?老师要考考你们。

  出示词语、句子:

  ⑴词语开火车:一组同学读,其它同学认真听他们火车开得是否顺利。

  广阔嵌着覆盖散发矫健雄鹰安闲

  嚼着牧民散落偶尔挥舞鞭子映出

  小马驹撒欢儿铃铛花蒙古包捉迷藏

  ⑵读句子

  1.草原上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

  2.一碧千里的草原上,还散落着一个个圆顶的蒙古包。

  3.各种各样的野花散发着阵阵清香。

  (2、3两句中有一个多音字:散(sǎn)落、散(sàn)发)

  4.小马驹蹦蹦跳跳地撒欢儿,跟着马群从这边跑到那边。

  [利用交互式白板拉幕形式在短时间内复习词语、句子,有效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分析:此环节帮助学生复习第一课时学习过的词句知识,回顾文章整体内容。并利用拉幕形式,巧妙地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

  2、师:那你们还记得课文是怎样描写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吗?

  好,快快打开语文书找到课文快速浏览一下找出概括草原特点的句子。

  板书:广阔美丽欢腾

  3、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出了大草原是广阔美丽的,哪几个自然段写出了它是个欢腾的世界?

  板书:(1、2) (3、4)

  二、新授:读中感悟,理解课文内容

  (一)现在我们先轻声自由读一读第一、二自然段,看看这部分描写了草原的哪些景物?让你从中感受到了草原的广阔美丽?

  板书:野草湖水野花

  师:你能分别找出描写野草、湖水、野花的句子吗?指名读,其他同学听听你们找的的一样吗?对不对?

  ①一个同学读出找到的句子,师问:你们找的也是这句话吗?

  ②我们找的句子描写的是哪种景物的?

  (1)青草

  ①师:让我们走进大草原,分别看看这些景物,感受一下大草原的广阔美丽。

  师:你看到了草原的什么景物?用一个词来形容。文中是怎么描写的?

  生谈:满眼绿色

  师:哦,现在我们满眼看到的都是绿绿的青草,再往左边看看,往右边看看,看看近处,再看看远处,你看到的都是(绿草).谈谈你现在的感受

  生谈: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软绵绵的、绿油油的、大草原真广阔呀!

  师:把你这种感觉读出来。

  (生读完,师把“铺”在白板上用红笔画上括号)

  师:“铺”是什么意思?平常往地上铺什么?大草原就像铺上了什么?都铺向哪了?

  哎呀,软绵绵、绿油油的青草就像给大草原铺上了一块大大的绿色地毯,一直铺向了(山岭上、平原上、深谷里)整个草原覆满了青青的野草。(此时边说边点击出示句子:山岭上、平原上、深谷里,覆满了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

  [利用交互式白板的拖拽功能,将绿草图向左、向右、向下、向上拖拽,看到草原的绿草一直铺向远方,感受到草原的广阔美丽。

  分析:帮助学生对“铺”这个字的理解。体会到软绵绵、绿油油的青草就像给大草原铺上了一块大大的绿色地毯,一直铺向了(山岭上、平原上、深谷里)整个草原覆满了青青的野草。]

  ②师:草原上有那么多绿草,那么草原最深的地方的野草有多高呢?

  ③师:无论是山岭上、深谷里,还是平原上,到处都覆盖着青青的野草。绿得广阔!绿得美丽!指导朗读:请你自己读读这话,读出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带给我们广阔美丽的感觉吧!同桌再互相读一读听一听。

  (2)湖水

  ①还从哪儿描写草原的广阔美丽?读一读书中的句子。

  再出示对比句:草滩上嵌着湖水。

  师:这样写行不行?为什么?

  ②师:“嵌着”是什么意思?

  师:课文中“嵌着”指什么?

  出示图片:这是一洼什么?)这又是什么?这有多少湖水

  ③师:这一洼洼清亮的湖水让你想到了什么?

  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什么样呀?

  这神奇的湖水让同学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你们想想还能映出什么呢?

  ④师:我们再读读这一洼洼清亮的湖水,看谁读的美。

  (3)野花:

  ①师:野草和湖水都让我们感受到了草原的广阔美丽。课文又是怎样来具体描写野花的?指名读一读书中句子。

  出示图片:师指图说:这就是文中说的三种花。

  指着第一幅山丹丹花图问:这是什么花?这是什么样的山丹丹花?

  指着第二幅牵牛花图问:这是什么样的什么花?

  指着第三幅铃铛花图问:这又是什么花?

  ②师:只有这三种花吗?(不是,各种各样)

  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师在白板上把“各种各样”这个词用红笔画上括号

  ③师:在一眼望不到边的草原上,还有很多我们叫不出名字的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学生欣赏欣赏白板课件中野花组图

  [利用交互式白板拉幕形式在短时间内复习词语、句子,有效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师:欣赏完了,快谈谈你有什么感受?

  ④师:在青翠的草地上,点缀着婀娜多姿的野花,它们为草原增添了缤纷的色彩,美吗?那我们就美美地读读吧!

  (4)师:作者用他的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先是一碧千里的野草,然后描写了清亮的湖水,最后写了各种各样的野花,这一自然段是从这三个方面写出了草原的广阔和美丽。

  ⑤指导朗读: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一部分。让我们用心来感受这里的广阔而美丽。愿意背诵的同学试着把他背下来。

  (二)草原是欢腾的世界

  (1)认识过渡段

  a师:谁再用一句话概括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特点?

  点击出示句子:(不仅美丽,还是个欢腾的世界。)

  b请同学们看课文,这句话是文中的哪个自然段,齐读

  c师:这句话前半句总结了上文,后半句又把我们引到了下文,很自然的把上下文连起来了。你们猜猜下面该写什么了?

  (2)师:为什么说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呢?我们一起来自学第四自然段。先看看自学提示,先自己默读一遍。再跟你的同桌说说我们要干什么?

  出自学提示:

  (3)默读完学生讨论

  (4)汇报交流:

  师:这么欢腾的场面你们想看看吗?

  你们从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看完指名说一说

  (5)指导朗读:师:草原上这些充满生机的人和动物让我们感受到了人、动物,大自然的和谐与美好,也构成了一幅大草原欢腾的画面,令人陶醉。谁能用欢快地声音朗读这一段,其他同学边听边品味。

  (三)师: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看一下这课的作业:

  出示作业1、从2、4自然段中任选一段背下来。

  2、选做:自己或者和小伙伴合作画一幅草原美景图。

  三、回归整体,总结全文

  1、同学们让我们把大草原那美丽、欢腾的场面永远记在心中吧!大声地朗读一遍课文。

  2、(点击白板视频连接播放视频《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利用交互式白板的视频连接功能帮助学生最后回归整体总结全文。

  分析:在本课最后,利用链接视频功能请学生观看视频《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在画面中、在歌声中结束本课学习,使学生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同领略了锡林郭勒大草原独特的自然风光,感受到了那里的民族风情。今天这次愉快的草原之旅就要结束了,在歌声中让我们共同祝愿广阔的锡林郭勒大草原更加美丽,更加和谐!

《草原》语文教案9

  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2、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充满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

  3、激发情感,想象创新,自编自创一首小诗或续写歌词。培养学生想象创新的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辽阔美丽,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激发情感,想象创新,自编自创一首小诗或续写歌词。

  教学用具:投影、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初步感知课文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6课——《锡林郭勒大草原》

  2、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再读课文的时候,你想怎样读?

  3、(感受大、广阔),齐读课题

  引:哪一个自然段让我们感受到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第二自然段)

  二、阅读理解,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先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想想从那儿感受到锡林郭勒大草原是广阔的,再和小组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

  (读书,理解,讨论,回答)

  (1)(蓝天底下,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从这儿能感受到草原的广阔,无边无际,而且都是绿色,很美。)

  除了广阔,还感受到了什么?(美丽)[板书]

  读出你的感受来。

  (2)(山岭上,深谷里、平原上,覆满了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这里的草很多,到处都是;也很高,能把我们没过,还能捉迷藏,很有意思,说明草很茂密。这里的.景色很美。能够说出自己的理解)

  如果这样写,还有这种感受吗?(品词品句)

  草原上到处都是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的草深极了。

  山岭上,深谷里、平原上,覆满了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

  (比较,感受,重点理解到处都是,很广阔,有趣。)

  自己读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指名读

  再读读这两句,读出大草原的广阔与美丽来。(有感情的朗读)

  还能从哪儿感受到草原是广阔美丽的?

  (3)(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草原的湖水很清亮,像宝镜一样。在草滩之中,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一洼洼说明湖水很多,清亮说明湖水很清,能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真美!)

  水面映出了太阳的七彩光芒,想想还映出了什么?

  (展开想象:映出了蓝天白云的倒影;映出了小草那绿油油的身影;映出了牛羊喝水的身影。)

  我们再读读这一洼洼清亮的湖水。

  除了青青的野草,像宝镜一样的湖水,还有什么呀?

  (4)(还有各种各样的野花。有鲜红的山丹丹花,粉红的牵牛花,宝石蓝的铃铛花,散发着阵阵清香。不光有绿色,还有其它花的颜色点缀着,还散发着清香,这里的景色真美。)

  野花为草原增添了缤纷的色彩,有()有(),还有(),散发着阵阵清香。

  2、教师配乐范读。请同学一边看画面,一边听,感受锡林郭勒草原的美丽。

  3、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表达喜爱之情)

  1)、请学生放声自由读

  2)、指名读,感受广阔美丽

  3)、小结: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先是青青的野草,再展现了(),最后是()。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我们知道草原不仅是广阔美丽的,而且还是个欢腾的世界。

  2、轻声读读第4自然段,想想是因为有什么,才使锡林郭勒大草原成为一个欢腾的世界?

  (1)说(训练学生用因为……所以……说话。)

  (2)训练语言(因为矫健的雄鹰……所以……)

  (3)小组同学连起来说说。

  (4)听录音:小牧民多么快乐,所以神气的挥舞着鞭子放声歌唱……他在歌唱什么?

  四、想象、创新

  今天,我们来到了锡林郭勒大草原,看到了大草原广阔美丽的景色,又感受到了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表达喜爱之情)

  你最想做些什么?(画画,唱歌,写诗)

  我们一起创作一首歌草原新歌。

  学了课文,你最想歌唱草原的什么?

  (联系课文内容,表达自我感受)

  请小组的同学一起合作完成自己的创作。

  展示创作并评价(在歌声中结束本课)

  五、课后作业

  锡林郭勒大草原现在是什么样的呢?还这么美丽吗?请同学们课下做一次小小的调查或访问,写一篇调查报告。

《草原》语文教案10

  一、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3、认识本课4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二、学习难点

  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三、课前准备

  1、草原风光图。

  2、蒙古族音乐和民歌。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想象美丽的草原

  1、出示课题:

  草原

  介绍作者老舍。回忆曾经学过的老舍先生的作品。

  2、说说你印象中的草原:

  学生可以有个各种不同的描述,语言表述要流畅,还可以说说怎么会获得这样的印象,比如:

  ⑴草原是辽阔的`,一望无际……

  ⑵草原是美丽的,绿绿的草地,五颜六色的野花……

  ⑶草原是充满生机的……

  五、初读课文,走进文中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

  把课文读通顺,同时划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字音。

  2、说说老舍笔下的草原是怎么样的?从哪里看出来的?同时朗读相关的句段。

  学生可以自由表达初读课文后的感受,学生的感受可能会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让学生主要的和次要的,引导学生达成这样的共识:

  ⑴课文中的草原是美丽的。

  ⑵课文中的草原是热情的。

  朗读相关的句段时,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感受和课文的语言的一致性,另一方面要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六、再读课文,感受美丽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

  找一找草原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草原》语文教案11

  设计理念:

  有创造性地运作“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教学基本思路,引导学生有创意地阅读。以“读说式”的课堂交流,培养学生“引经据典”地解读课文、阐述见解的能力。注重学生的课堂语文实践,多方面训练学生的能力。

  设计特色:

  景、情、理一体解读,读、思、说滚动推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目标

  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并感受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情感与态度目标

  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体会句中所含的意思。

  教学难点: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及表达上的作用。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草原的风光、资料。

  教学流程:

  一、初读课文,结合预习印象,对课文进行整体认知。

  学生各自朗读课文后讨论

  1.草原在你的印象中是什么样子?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在阅读和影视中得到的知识漫谈。

  2.本篇课文作者写了草原哪些方面的情况?(写了两方面的情况,一是风景很美,一是草原人民的热情。)教师引导归纳,学生发言板书:风光美、人情美。

  3.课文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草原和草原人民的热爱,歌颂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课文;

  2.请学生分析本段内部结构;

  3.抓住两个抒情句的理解,以情感的体会带动对全段的理解;

  4.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有情感地朗读,使学生进一步人情人境。

  (教师的导读应根据教材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处理。

  第一段,作者意在写景抒情,教师就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情景交融”的情感体会;第二段作者是写事抒情,教师则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情节中的重要部分——表达蒙族人民热情豪爽和特殊风俗的语句——来体会“蒙汉情深”的中心。)

  三、整体认识课文第二部分的内容和层次。

  1.提问:从这一部分内容的整体上看,它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这一段主要写的是草原上蒙族人们的热情豪放和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2.默读这一部分课文,分析作者按什么顺序写了几层意思,给每层意思概括出一个小标题。(这一部分课文,作者按参观访问活动的顺序写了四个自然段,各是一层意思,它们分别是:迎客、相见、款待和联欢。)

  四、学习第二部分课文的各层意思。

  1.指导学习第一层意思(迎客)。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勾画。

  ①作者的哪些描述表现了蒙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②哪些描写表现了蒙族人民特有民族风情和民族性格?

  (2)学生进一步默读课文,继续思考上述问题,然后讨论发言,发言运用“读说式”,就是在发言中把朗读与发表个人见解结合起来,一边引读课文有关语句章节,一边评述分析。

  (3)最后归纳本层的中心内容,概括成小标题的形式。

  在这一层中,蒙族人民的热情豪爽和独特风俗,主要表现在他们迎客的方式上。学生可围绕此点进行读说。作者在这里用一连串短语短句,生动地描述了蒙族朋友几十里外驰马带路的情景。(板书:几十里外,驰马带路)

  2.总结学习这一层课文的过程:读思——勾画——读说——概括。

  3.依次学习第二部分课文的其他三层意思,运用在学习第一层时归纳的“读思——勾画——读说——概括”的方法,让学生独立学习,然后逐段发表意见。(教师在讨论过程中p-]步板书:语言不通,心意相通;敬酒唱歌,会心微笑;夕阳西照,谈兴正浓。)

  在“相见”一段中,需要注意的“也不知道是谁的手……”和“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这些句子;在“款待”一段中,要注意“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 “不管喝的是什么……”这些句子;在“联欢”一段中,要注意最后两句诗。对这些重点表达作者内心感受的语句,教师可视学生“读说”的情况,设计辅助性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体会。最后一句诗“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各家理解略有分歧,有些理解是:“我们在这边疆的草原上倾心交谈,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偏西了,蒙汉两族人民情谊浓厚真不忍心就这样分别啊!”认为是作者一行恋恋不舍地告别了草原。我认为这句诗只是一种情感的表达,这里的“别”不是离开草原的“告别”“分别”,而是大家住宿休息的“暂别”。因为天色既已向晚,怎么可能驱车远行离开呢?因此可能是留宿一夜。但双方谈兴正浓,即使是今晚的暂时分别,明日还要相聚,双方也不忍离去,可见情谊之深。

  (第二大段是采用默读、思考、表达的方法,教师在这里运用了一种“读说式”,让学生把读和说结合起来,既培养学生“引经据典”阐述个人见解的能力,又是一种特殊的口头表达训练。学生要把“引证地读”“引证地说”结合得很好,确实需要在组织语言上下一番功夫。下了功夫就得到了锤炼。根据教材不同,写法不同,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普遍应该遵循的规律,也是本课例教师教学设计的一个特色。在本教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朗读、默读、勾画、思维、表达等各方面的基本功训练,这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总结课文。

  1.依据板书,讲清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借景、借事抒发情感的写作手法。(板书:写景——抒情,写事——抒情)

  2.归纳课文整体内容,并指出本课第一大段,写了草原的风光美,第二大段写了草原的人情美,把这两部分联系起来,作者实际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浓笔重彩、有声有色的草原风情画。(板书:草原风情画,并用箭头连接有关内容) 。

  (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完整的“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不论对全篇课文的认识还是对每一个大段、段中的每层,都是引导学生先从整体上形成一定的认识,然后再进行具体的学习,最后再从整体上进行更高层次的概括。这在各个教学步骤的实施过程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来。)

《草原》语文教案12

  教学要求

  1.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进而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

  重点难点

  1.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锡(xī)林郭(ɡuō)勒(lè)大草原

  内蒙[měng]古锡林郭勒草原是广阔(kuò)而又美丽的。[句导读:开篇点题,并且概括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特点之一:广阔而美丽。]

  段导读:总的讲了锡林郭勒草原广阔而又美丽。

  蓝天下面,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①“绿”和“铺”两个字分别写出了草原怎样的特点?]平原上、山岭上、深谷里, 覆(fù)盖着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mò]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②这句话具体写出了草原上野草怎样的特点?]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qiàn)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③这个句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草丛中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花。鲜红的山丹丹花,粉红的牵牛花,宝石蓝的铃铛(dānɡ)花,散(sàn)发着阵阵清香。[④这两句话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野花的特点的?]

  段导读:这段话从野草、湖水、野花三个方面具体地描写了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美丽。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锡林郭勒大草原广阔而又美丽。

  草原不仅(jǐn)美丽,还是个欢腾的世界。

  段导读:概括地讲锡林郭勒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是过渡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矫(jiǎo)健的雄鹰 (xióng yīnɡ)在自由地飞翔,百灵鸟在欢快地歌唱。[⑤这句话写了草原上雄鹰和百灵鸟怎样的特点?作者是从哪些角度进行观察的?]成群的牛羊安闲(xián)地嚼(jiáo)着青草。 [⑥“安闲”能不能改成“安静”?]小马驹(jū)蹦蹦跳跳地撒[sā]欢儿,跟着马群从这边跑到那边。[句导读:写小马驹撒欢儿时的活泼、可爱,是热闹的草原不可缺少的风景之一。]偶尔(ǒuěr)还会看到成群的黄羊,它们跑起来快极了,像一阵风。 [⑦这个比喻句意在说明什么?]一碧千里的草原上,还散[sǎn]落着一个个圆顶的蒙古包。 [⑧“散落”一词说明了什么?]牧(mù)民骑(qí)在高高的马背上,神气地挥(huī)舞着鞭(biān)子,放声歌唱:“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句导读:写牧民骑马放歌的'情景,草原上洋溢着欢乐的气氛,这也体现了草原的特点——欢腾。]

  段导读:作者抓住草原上有特点的事物,通过人和动物的活动,写出了草原的勃勃生机。

  第二部分(第3、4自然段):写锡林郭勒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摘录并积累词语。

  3.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生字卡片。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谁能说一说你去过什么地方?那里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们去过草原吗?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到内蒙古的锡林郭勒大草原去看看吧。

  二 初读课文

  1.默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画出生字、新词。

  2.说说初读课文后,锡林郭勒大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 学习生字

  1.自学生字,读准字音,分析字形,练习扩词。

  2.同桌相互检查读字、记字。

  3.集体认读生字、新词。

  出示生字卡片:

  4.理解词语的意思。

  广阔:宽广。 偶尔:偶然。

  5.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丹”,注意不要多写一点。

  6.认读多音字。

  四 朗读课文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比比看谁读得流利。

  1.教师可以用锡林郭勒草原的风景图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2.本课有好几个多音字,如“蒙”“没”“散”“嚼”。在初读时,教师要帮助学生读准字音,熟读时应列出其他读音,并体会它们的意思。

  3.教学本课生字,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利用掌握的识字方法记忆字形,比如形近字对比法、分析形声字形旁声旁法,扎实写好生字。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联系上下文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

  3.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投影。

  一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全文。边读边思考:锡林郭勒大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广阔、美丽,欢腾的世界。)

  2.课文的哪个自然段让我们感受到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

  二 细读课文,感受美丽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想想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到锡林郭勒大草原是广阔、美丽的。

  (2)讨论理解。

  ①句子理解。

  蓝天下面,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

  一个“绿”字,写出了草原的一大特点——草多。“铺”说明了草原的广阔与平坦。

  平原上、山岭上、深谷里,覆盖着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

  这句话具体地写了野草的颜色及茂盛的特点。

  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

  A.想象宝镜是什么样的,为什么湖水像宝镜?

  B.水面映出了太阳的七彩光芒,想想还映出了什么?

  C.谈谈你的感受。

  ②除了青青的野草和像宝镜一样的湖水,草原上还有什么呢?

  ③填空练习。

  草丛中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花。鲜红的( ),粉红的( ),宝石蓝的( ),散发着阵阵清香。

  (3)投影出示大草原图片,请同学读第二自然段。

  ①边看画面边听,感受大草原的美丽。

  ②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表达喜爱之情。)

  (4)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感受大草原的广阔、美丽。

  (5)小结: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先是青青的野草,然后展现了( ),最后是( )。

  过渡:锡林郭勒大草原真是太美了!它不仅美丽,还是个欢腾的世界。那么,课文哪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呢?

  2.学习第四自然段。

  (1)默读第四自然段。

  (2)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锡林郭勒大草原“不仅美丽,还是个欢腾的世界”。

  (3)讨论上面的问题。

  (4)师生对读课文,感受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老师读描写动物名及牧民的部分,学生读描写他们活动的部分。

  (5)练习说话。

  ①想想是因为有什么,才使锡林郭勒大草原成为一个欢腾的世界。

  ②训练学生用“因为……所以……”说话。

  三 想象、创新

  1.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了解了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感受到了草原是个美丽、欢腾的世界。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表达喜爱之情。)你最想做些什么?(画画、唱歌、写诗。)

  2.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吧!

  3.请你回家后当一次小导游,向家人介绍锡林郭勒大草原。

《草原》语文教案13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16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8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5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春天早晨大草原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欢乐。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春天草原早晨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欢乐。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目的】

  1、能正确、流利读课文。

  2、学会写生字:民、无

  【准备】

  多媒体课件。

  【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小朋友,前几天,我们跟着春姑娘游览了美丽的太湖,欣赏了梅花山盛开的梅花,今天我们要去一个新的地方,请你仔细地看看那里有些什么呀?(多媒体画面)

  2、你看到了什么?(让学生说说)

  3、那你知道这是哪里呀?(学生答,教师板书:草原yuán)

  4、读准“草原”这个词。(提醒学生yuán是整体认读音节)

  5、今天,我们就跟着作者去看看草原的早晨(板书完整:5、草原的早晨)

  6、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请你打开课本,读读田字格里和田字格上边的字,要读准音,看清形,然后在课文里找找带有生字的词读读,看谁读得准,记得快。

  ⑴ 学生听清要求后练读。

  ⑵ 检查:(及时纠正错音)

  字:yuá ndǎ xīn  wú mù mín chù dòng

  原  打  新 无  牧 民  处  动

  pā biān lí nínɡ jìnɡ pū kuà jùn

  啪  鞭 黎 宁  静 铺 跨  骏

  词:cǎo yuán  dǎ pò  xín lǜ  nínɡ jìnɡ   wú biān  mù mín  yuǎn chù  piāndòng

  草原   打破   新绿   宁静    无边   牧民   远处    飘动

  pā pā  biān shēng  lí míng  nínɡ jìnɡ  pū mǎn  kuà shang  jùn mǎ

  啪啪    鞭声    黎明   宁静    铺满    跨上    骏马

  2、现在请你把这些词放到课文里去读,读通句子。

  ⑴ 学生自己练习几遍。

  ⑵ 检查长句子是否会读,及时纠正。(逐句出示)

  出示:

  ① “啪!啪!”响亮的鞭声打破了黎明前的宁静。

  ② 一只只羊儿涌出了圈门,蹦跳着奔向无边的草原。

  ③ 远处,一群群羊儿像朵朵白云在飘动,蓝天下回荡着牧羊人的歌声。

  3、请你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看看有几段,给它编上号码。

  ⑴ 学生练习读课文。

  ⑵ 检查:

  ① 课文有几段?

  ② 逐渐指读课文,长句子再加以指导。

  ③ 范读全文。

  ④ 齐读全文。

  4、读了课文,你现在知道了些什么呢?(草原美、很热闹)

  三、指导写字  无 民

  1、想想汉字的书写规律该怎么写“无”呢?书空。

  2、看看笔顺图,谁来告诉我“民”字怎么写。

  3、把这两个字在书上描红,看清每个字的结构以及在田字格里所占的位置。

  4、范写,说说结构摆布。

  5、学生把这两个字描、仿、临各一个,教师巡视。

  第二课时

  【 目的】

  1、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草原早晨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欢乐。

  2、学会写两个字:牧、打

  【准备】

  多媒体课件。

  【过程】一、复习

  开火车读字、词:

  1、出示字:

  原 打 新 无 牧 民 处 动

  啪 鞭 黎 宁 静 铺 跨 骏

  2、出示词:

  草原 打破 新绿 无边 牧民 远处 飘动

  啪啪 鞭声 黎明 宁静 铺满 跨上 骏马

  过渡:小朋友把生字词读的真好,这一课我们要来细细地读懂课文,欣赏草原美景。先请小朋友看看黎明前的草原是怎样的?

  二、细读课文第一节

  1、看图:(画面:黎明前的草原)

  ⑴ 你们看到了什么?(看到了天上的星星,看到草原很大,看到了……)

  ⑵ 你感觉黎明前的草原怎样呢?(很静)

  ⑶ 听,这是什么声音?(鞭声,马嘶声……)

  ⑷ 师述:响亮的鞭子声把本来宁静的草原打破了。出示句子:“啪!啪!”响亮的鞭声打破了黎明前的宁静。(学生自己练读,再指读)

  过渡:鞭声打破草原的宁静,草原醒来了,想仔细地看看草原吗?(想)

  2、看图:(画面:突出铺满新绿的草原画面)

  ⑴ 草原上的草长得怎样?(嫩绿的)

  ⑵ 草多不多呀?(多,到处都是)

  ⑶ 师述:草原上的草嫩绿嫩绿的,而且到处都是,所以书上说是怎样的草原醒来了?(铺满新绿)

  ⑷ 出示:“铺满新绿”谁来读好这个词呢?(指读、齐读)

  ⑸ 出示句子:铺满新绿的.草原醒来了。(谁来读好这句话呢?)

  3、把书打开,看书把第一段连起来读。(齐读、指读)

  过渡:铺满新绿的草原醒来了,让我们走进大草原去看看那些可爱的羊儿好吗?

  板书:羊儿

  三、细读第二节

  1、看图学习第一句。(画面:羊儿涌向草原的景象)

  ⑴ 羊儿是怎么出来的?(有的羊儿跑出来,有的羊儿跳出来,有的挤来挤去,有的……。)

  ⑵ 羊儿多不多呀?(真多)板书:多

  ⑶ 出示句子:一只只羊儿涌出圈门,蹦跳着奔向无边的草原。

  ① 这个句子里哪个词写出很多很多羊挤着跑出来?(学生找“涌出”点出来)

  ② 谁来读读这个词,让大家感到羊真多。(指读)还有别的词吗?(点出“一只只”)

  ③ 师述:一只只羊儿睡了一夜又要去吃鲜嫩的草了,心里特别高兴,所以他们是怎么走出来的?(点出“蹦跳着”这个词)

  ④ 谁来读这个词,让大家感觉到羊太高兴了。(指读)

  ⑤ 谁来读好这一句话呢?先请你自己练一练,等一会读给大家听。(自己练读、指读、齐读)

  2、看图学习第二句。(画面:牧民们跨上马背追赶羊群的画面)

  ⑴ 牧民们是怎么做的?(学生答:牧民们跨上马背,去追赶那些羊群)

  ⑵ 牧民们上马的动作熟练吗?(熟练)上马走的快吗?(快)

  ⑶ 请你读读第二节找找哪一句是写牧民们的句子?(学生找句子)

  ⑷ 出示句子:牧民们跨上骏马,追赶那欢乐的羊群。

  ⑸ 谁来读读,让大家一听就明白牧民们动作熟练。(指读)

  ⑹ 请你们看着书把第二段连起来有感情地朗读。(自己练读、指读、齐读)

  过渡:近看草原真是热闹啊!现在让我们再来远看草原,看看又是怎样的呢?

  四、细读第三节

  1、看图:(画面:草原的远景图)

  ⑴ 你们看看远处有什么呀?(羊儿)

  ⑵ 师指图述:你们看这儿一群、那儿一群、这边还有一群、那边又是一群,真是一群群。你们看,那些羊儿像什么呀?(羊儿像白云)

  2、听,传来了什么声音?(放歌曲,学生回答:是牧民们唱歌的声音)

  板书:牧民

  3、听着牧羊人的歌声你觉得他们心情怎样?(高兴)为什么?(羊儿多、羊儿美……生活幸福)板书:乐

  4、谁来读第三段,让大家欣赏草原的美景,分享牧民的喜悦。(指读)

  五、齐读全文

  学习了课文现在你觉得草原的早晨怎么样?板书:美

  六、赏读

  1、小朋友学得真认真,现在请你把自己最喜欢的段读一读,让大家欣赏欣赏。读得好的有奖励。

  2、你们读得真好,请你们把你最喜欢的段回去读给爸爸、妈妈听,好吗?

  七、写字

  牧 打

  1、出示“牧”:请小朋友看左边是哪个字变化来的?认识牛字旁。

  2、你怎么记住这个字呢?(左边是个牛字旁,右边是个反文)

  3、出示“打”:你怎么记住它呢?(左边是个提手旁,右边是一横下面加个竖钩)

  4、看看笔顺图,书空“牧”、“打”两个字。

  5、把书上的这两个字描红,看清这两个字在田字格里占的位置。

  6、范写,讲讲结构,占位。

  7、学生把这两个字描、仿、临各一个,教师巡视。

  第三课时

  【 目的】

  1、能有感情背诵课文。

  2、学会写四个字:原 新 处 动

  【准备】

  多媒体课件。

  【过程】

  一、复习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二、指导背诵

  1、媒体演示,理清线索。(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时间线索:鞭声响起→草原醒来→羊儿出圈→群羊如云

  空间线索:醒来的草原→近处的草原→远处的草原

  2、看图背诵。(画面:先是静态的草原,再是听到鞭声,再是羊儿出圈,最后是远处的羊群)

  ⑴ 看看图,看看所给的词背背。

  ⑵ 看看图背背(给图配解说词,即课文内容)

  ⑶ 想想背背课文。

《草原》语文教案14

  教学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草原的特点,并品味作者笔下草原的独特魅力

  2、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感情及人生哲理

  3、学习并掌握“对比”的修辞手法。

  4、通过本课的学习,并比较《敕勒歌》,尝试探究散文与诗歌的不同。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独特感受、情感,及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讲读法提问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具:幻灯片

  预习内容和要求:查询生字词。

  熟读课文,以2——5句话来表达自己在阅读文章时的真实感受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复习旧课:

  1、背诵《敕勒歌》

  2、提问:《敕勒歌》为我们展示了一副怎样的草原风景画?(苍茫辽阔)

  二、检查预习,同时导入新课:

  1、《敕勒歌》用短短的二十七字为我们展示了草原的苍茫与辽阔,气势雄浑奔放。同样的苍茫与辽阔,在鲍吉尔·原野的散文《静默草原》中又是怎样表现呢?它与《敕勒歌》在风格上有什么不同?今天我们要通过对《静默草原》的欣赏,从中感受散文在抒发情感时所散发的别样风情。

  2、提问检查预习第2项:谈谈自己在阅读文章时的体会(按:实际授课时,注重学生的体会,加强互动,总结学生的体会,根据学生的实际体会在讲课中或增或删一些内容。)

  (确定:文章总体风格:细腻、柔情、深沉、睿智)

  三、学习新课

  1、 作者介绍:

  ⑴当们想到蒙古人,给我们的第一个感觉?(豪放爽朗粗犷……)

  然而在这篇散文中让我们感觉到了蒙古人的另一特征:细腻柔情。在我国当今文艺界就有三个人以他们的细腻柔情征服了很多人。他们就是草原三剑客:歌手腾格尔 画家朝戈 以及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鲍吉尔原野。他们三人在创作中都充满了细腻与柔情,他们对自己的故乡和民族念念不忘,他们的个性谦逊低调,本色质朴。

  ⑵ 幻灯:鲍尔吉·原野,蒙古族。1958年生。内蒙古赤峰市人。中国作协会员。我国著名的蒙古族作家、儿童作家。从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均多次获奖,近年以散文创作为主,著有《掌心化雪》、《惟一的橘子惟一的灯》等散文集13部,被评为辽宁省优秀青年作家,曾获人民文学散文奖、文汇报笔会奖、中国新闻奖金奖。(注:鲍吉尔·原野 成吉思汗后人,鲍吉尔为蒙古姓,在《元朝秘史》中译为孛儿只斤,原野为汉文名字,蒙古名为“茫莱巴特”)

  ⑶ 以上是对作者的简单介绍。

  除了作家身份,他还是一名人民警察,作为一个生长在蒙古的警察,却有如此的细腻柔情,在他的成长中,有两个人对他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的曾祖母——尊贵的台吉父人和他的老师——诗人安谧

  幻灯: “与友人交往像花牛犊一样温顺;与亲人交往像黑牛犊一样温顺;与兄弟交往像黄牛犊一样温顺。”——要善良,要做老百姓温顺的牛犊。

  “手握日月之人,才能有春夏。”--——要永远保持一颗纯真的心。

  “平川之台,告诉我们水源在那里;崎岖之地告诉我们道路在哪里。”——要寻找智慧

  “与敌人对阵要像海青鹰(猎鹰)一样勇猛”

  ——《成吉思汗箴言》

  “你要爱人民,爱土地,你要听人民的声音,你要听土地的声音。”——诗人安谧

  正是因为他们的影响,原野面对种种环境,始终能保持一颗纯真而善良的心,他用这颗心感受世界,感受人间,感受他的草原,这种感受化入文字就形成了他作品的种种特点:优美雅洁细腻豪放睿智等等

  2、 分析课文

  现在让我们带着这些认识,走进原野的《静默草原》

  ⑴、生字词

  鲍(bˋao) 档(dˋang) 簇(cˋu)立 迥(jiˇong)然 咆哮(pˊao xiˋao) 鬃(zˉong)

  颊(jiaˊ) 摩挲(suoˉ) 处境(chu )

  ⑵、教师范读

  范读过程中,学生找出文章描写草原特点和人(包括牧人、城里人)对草原感受的句子

  ⑶、分析草原特点及文章所表达的对草原的感受

  ①、文中描写草原特点以及人们对草原感受的句子有?(学生回答)

  特点:辽远而苍茫

  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看不到与看不尽

  在单一中呈现丰富

  草原没有边际,它的每一点都是草原的中心。

  可以接触

  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感受:人难免为这种辽远而惊慌。

  因而困惑。

  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局促。

  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

  人的处境感最强烈。

  人在这里挥动双拳咆哮显得可笑,蹲下嘤嘤而泣显得可耻。

  ②、具体分析草原特点以及人们对草原感受

  我们现在来具体的看课文。

  A、分析1-2段

  第一段只有一句话,是什么句式(设问句,引起读者的好奇“什么经历呢”,就有了继续读下去的欲望)作者接着就告诉我们是什么经历。?(为这种辽远而惊慌。)这一段总括了草原的特点(辽远而苍茫)以及你(外来的旅人)对草原的感受(惊慌)。总起全文。 板书:特点:辽远而苍茫 感受:惊慌 ——(总起)

  B、分析3-6段

  a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觉呢?现在请大家默读3——6自然段,思考: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比)板书:对比

  b 这一修辞手法具体表现在哪里?(学生回答)

  明确:草原的景观(一样的风景)与他处的风景(处处是景,景随步移)相比

  蒙古牧人看草原风景的方式(眯着,想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 与城里人看草原风景的方式(大睁,因而困惑)

  分析:都市人因为习惯了处处是景,景随步移,所以当他们站在草原上,勉力前眺,或回头向后眺望,看到的都是一样的风景时,而这种风景,一样的风景,打破了他们的日常观赏习惯,于是一时间无所适从,而他们在观赏草原时又没有改变原来的观景方式,于是,不同于他们经验的、打破他们观赏习惯的草原风景与他们固守不变观景方式产生了错位,就如同我们常说的“水土不服”。我们在一个地方生活了很久,后来到了另一个地方,这时人总是会产生许多生理心理上的不适应,比如生病,与那里的人的思维发生冲突等等。这时,就要求这个人作出改变,去适应那里的习惯……类似的,都市人看草原风景也要改变方式,否则就会陷入困惑。板书:困惑。

  这时作者指出,“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对草原,要用心去感受。“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既是草原的特点,也是我们了解草原的所要的态度——用心去感受。板书:不可看,只可感受

  因此蒙古人“想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苍茫是草原人面对草原的一种心情,一种感受,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实际上是用心去体会草原。板书:苍茫

  C、分析7——8段

  a齐读这两段

  b提问:为什么草原具有看不到与看不尽这两种特点?(学生回答)

  明确:草原无边无际(一直延伸到远方与天际接壤),草原的变化多端(但在阳光与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雾气中的淡蓝)。

  具体分析:草原是辽阔无边的,所以看不到也看不尽,而草原的变化多端,就使得我们无法抓住草原得某一特点,所以“看不到”;因为变化多端,我们可以看到草原各种各样的特点,所以“看不尽”。这是草原的又一特点。板书:看不到与看不尽

  D、分析9——10段

  a、“草原在单一中呈现丰富。”单一与丰富是否矛盾?(不矛盾)以文中的句子解释(学生回答)

  明确: “这颜色无疑是绿,但在阳光与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雾气中的淡蓝。”“草就是海水,极单纯,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

  分析:“在单一中呈现丰富。”也就是说,丰富是蕴涵在单一之中的。草原首先给人以单一感。“这颜色无疑是绿”,“无疑”也就是说,不用怀疑,草原首先给人的感觉是大片大片的绿。“草就是海水,极单纯”这都表现了草原的单一,然而,这种单一,“在阳光与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雾气中的淡蓝。” “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这就是草原的丰富。正如作者指出的“草原在单一中呈现丰富。”板书:单一中呈现丰富

  b、草原与大海一样在单一中呈现丰富,那二者又有什么区别呢?(学生回答)

  明确:从观海者的不同角度(岸上、船上),比较出草原的另一特点:中心不定和可接触性,再进一步指出草原的'辽远与苍茫,和给人的亲切感。板书:中心不定和可接触性

  c、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比)比较出大海与草原的异同点。在前面3——6段作者也用了对比的手法,那么,这么用有什么效果呢?(学生回答)(表达婉转含蓄,强化了语言的表现力和作者的情感体验。)板书:强化

  分析:在这里,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婉转而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的喜爱。在这一部分可以让我们感觉:无论怎么比,大海是不如草原,我(作者)终是更喜欢草原的。这是一个草原人对草原的赤子之心。现在我们在看到3——6,刚刚我们通过对对比的分析,知道草原的一个特点是不可看,只可感受及人们看草原应持的态度(用心感受)。草原牧人生在草原长在草原,与草原是合二为一,融为一体的。他们深深的了解草原热爱草原,所以他们看草原是用心去看。这就是草原之子的对家乡的细腻、柔情、深沉的爱。板书:情感:细腻、柔情、深沉的爱

  E、分析11——12段

  a、学生齐读

  b、“在草原上,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局促。”

  这里又出现一对相矛盾的词语。刚刚我们分析了“单一”与“丰富”这对看似矛盾的词,现在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回答)

  明确:首先要注意两个词“首先”“第二个”,也就是说自由与不自由这两种感觉不是同时出现的,而是依此而来。当我们站在草原上,面对草原的第一个感觉就是自由。(板书:自由)我们可以在这里骑马、摔跤……悠闲自在。然而,正如作者接下来所说的“人,置身于这样阔大无边的环境中,觉得所有的拐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隐退了,只剩下大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有句话说“有比较才有差距”人与阔大无边的草原相比,自然就显得渺小与微不足道了。而此前,人背负着种种世俗之事,荣誉、地位、权利、金钱……也就是文中所说的“拐杖”“人文背景”,人因此以为自己至高无上,骄傲、自大……然而面对草原的宽厚仁慈、自若坦然的阔大无边的胸襟时,人所拥有的一切就显得可悲、可笑了。所以作者说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竟然”一词突显了人面对草原的感受以及“处境感”。这就是草原给人自由感同时给予人的另一种体会“不自量由”“局促”。(板书:局促)

  这种局促反映在“外来的旅人”身上,就是“在草原上找不到一件相宜的事来做。”

  ⑷分析作者对草原的感情及感悟(13——15段)

  ①学生朗读第13自然段

  ②13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学生回答)(对草原、对家乡的深沉的爱,细腻柔情)

  A、“远方的小溪载着云杉的树影拥挤而来时”赏析

  云杉在阳光的照射下,丛丛树影倒影在小溪的水面上。水是流动的,树影也随着小溪的流动而一起一伏,于是就给人以载着、拥挤而来的感觉。作者的观察细腻。大家回去可以试一试,是不是这种感觉。

  B、如何理解作者将自己比为“母牛”“烈马”

  分析:母牛、烈马都是食草动物,是草原上最常见最普通的动物。它们生长在草原上,草原养育了它们。草原是它们的故乡,它们的母亲。虽然二者的性格完全不同,母牛温顺,烈马暴躁,但它们面对草原面对故乡时,却表现出了类似的多大行为,表达了同样的感情——对草原的如同对母亲的深沉的爱,细腻柔情。再这里,作者自比母牛烈马,实际上是作者的两种不同的心境。无论是怎样的心情,面对草原,作者的内心总是能得到宁静。这是草原豁达的胸襟对我(作者)的感染。

  ③分析14——15段

  A、 草原是宁静的,“即使有风也听不到啸声”,而作者此时能听到的只有衣襟的飘响,这是唯一的声音。“我扯住衣襟”,顿时,声音停止,作者的思维在此时滑入了对人生的思考:(学生回答)(“草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作品写到这里就结束了。

  B、 现在我们来一同思考“草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这里“善忘”是忘记什么?对未来的态度,如何在静默中观望。

  分析:善忘实际上是对人生的豁达与洒脱,是一种对荣誉金钱地位等的不计较……“在静默中观望”是一种坦然自若的不张扬的沉稳。观望未来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永葆一颗纯净的心。

  静默一词始终贯穿全文,从草原的特点“辽远而苍茫”“不可看,只可感受”等始终暗含着看草原应以用心去感受,这种感受是发自内心的,所以作者站在草原上“凝立冥想”最后以“草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点明题旨

  《静默草原》练习题

  收获平台

  一、作者笔下的草原具有什么特点?请用课文原句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为什么说“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从课文中你读出了作者对草原主要有什么感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我愿意像母牛一样,俯首以口唇触到清浅的流水。……也想如长鬃披散的烈马那样用面颊摩挲草尖。”这两个比喻句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的特殊感情。请你摹仿这种表达,写两个比喻句,表达你对家乡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有人评价鲍尔吉?原野笔下的文字干净、雅致、生动、平白如话,在简朴中追求着深邃,在美的意境中蕴涵着哲理。请你从文中找出一个这样的句子,谈谈你对这个句子所蕴含的哲理的理解。

  《静默草原》阅读练习及答案

  谁有过这样的经历呢?

  站在草原上,你勉力前眺,或回头向后缭望,都是一样的风景:辽远而苍茫。人难免为这种辽远而惊慌。

  在都市里生活,或者寻访名山以及赏玩江南园林的人,都习惯于这样的观察:眼光的每一个投射处,都有新景物可观,景随步移。

  然而草原没有。

  蒙古牧人前瞻的时候,总是眯着眼睛。他们并非欲看清楚天地间哪一样东西,而是想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

  城里的人大睁着眼睛看草原,因而困惑。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脚下的草儿纷纷簇立,一直延伸到远方与天际相接。这颜色无疑是绿,但在阳光与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雾色中的淡蓝。

  因而草原的风景具有了看不到与看不尽这两种特点。

  和海一样,草原在单一中呈现丰富。草就是海水,极单纯,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

  有一点与海不同:观海者多数站在岸边,眼前与身后迥然不同。草原没有边际,它的每一点都是草原的中心。与站在船上观海的相异处在于,你可以接触草原,抚摸、打滚儿甚至过夜,而海上则行不通。

  在草原上,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是局促。人,置身于这样阔大无边的环境中,觉得所有的拐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隐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在草原上,人的处境感最强烈。天,真如穹庐一样笼罩大地,土地宽厚仁慈,起伏无际。人在这里挥动双拳咆哮显得可笑,蹲下嘤嘤而泣显得可悲。

  外来的旅人,在草原上找不到一件相宜的事来做。

  在克什克腾,远方的小溪载着云杉的树影拥挤而来时,我愿意像母牛一样,俯首以口唇触到清浅流水。当我在草原上,不知是站着坐着或趴着合适时,也想如长鬃披散的烈马那样用面颊摩挲草尖。

  草原上没有树,所以即使有风也听不到啸声,但衣襟已被扯得飘展生响。我扯住衣襟,凝立冥想。

  草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1) 迥然不同:

  (2) 摩挲:

  2. 文章所表达的对草原的感受最有特点的句子是哪一句?(2分)

  3. 在草原上,人有哪些感觉?为什么在草原上咆哮显得可爱?(3分)

  4. 如何理解“草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是在静默中观望未来。”这句话?(3分)

  5. 文中划线句子,印证了写草原的一首诗,请你写出这首诗的题目并把它默写下来 (4分)

  答案:

  )1. (1) 一点也不相同. (2) 抚摩.

  2. 辽远而苍茫.

  3. 自由感和局促感。因为草原广阔无边,人在草原中太渺小与微不足道。

  4 “善忘”实际上是 对人生的豁达与洒脱,是一种对荣誉、金钱、地位等的不计较。“在静默中观望”是一种坦然自若的不张扬的沉稳。观望未来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永保一颗纯净的心。

《草原》语文教案15

  【教材简析】

  《草原》是一篇集自然美和人情美为一体的记叙性散文,作者用极精炼、极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内蒙古草原的奇丽景色,热情歌颂了蒙汉同胞间的深情厚谊。全文激荡着美的旋律。闪烁着民族团结的光彩。

  在本篇中,作者善于抓住草原环境的特点和在这个环境里生活的人们的特点描绘了一幅独特的牧民生活风俗画,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用词精炼,行文流畅,作家想象丰富,在文中多处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比喻,使文章充满了诗意。

  【教学设想】

  1、朗读是表情达意的主要手段,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艺术再创造。语文课上要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读书,指导学生将文中之情准确生动地再现出来。对于《草原》这样的精品,只有多读,才能明白文中之意,体会文中之情,悟出文中之理,才能感受其用语的精妙,积累它的语言。为此,在教学描写草原自然风光的段落时,可让学生找出最喜欢的句子,画一画,读一读,并说说读了这些句子后的感受。教师根据学生找读的句子,随机引导品味,并结合一定的意境,通过评读、想象等方式促使学生把学生把这些句子读好,充分体会草原风光的美。在此基础上,再鼓励学生积累一定的语言。

  2、《草原》这篇课文中介绍了蒙族人发是怎样欢迎远道而来的汉族同胞的。虽然有的同学以前通过电视也了解到一些蒙族人民的民族风情,但文所写的事情毕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所以学生就很难想象出这种场景,体会出蒙汉的情深。在处理这一环节才时,可自制CAI课件,向学生展示蒙族人民是怎样待客的,使学生身临其境。这样,“蒙汉情深何忍别”的含义,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地“悟”出来了。

  3、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主动地探求,主动地发展,而不是“越俎代庖”,更不可“画地为牢”。要优化阅读教学过程,就要营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自由争辩的气氛,促使学生独立读书、思考、理解、品析,让学生圈点批画,讨论交流,在合作学习中,在集体力量的帮助下,让每个学生的自主性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想己所想,说己所说,人人都有所得。在教学《草原》第二至五自然段时,让学生通过小组学习的形式,互帮互助自学完成。在全班交流时,给学生一个宽松的氛围:可以读你想读的句子;可以向大家介绍民族风情;可以谈谈自己读了某些句子后的体会;还可以对别人的发言进行补充或点评。这种做法。不但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根据新的教改要求,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通过查阅资料,课前预习,合作学习等形式掌握课文内容,并在教师的点拨下,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来领悟文章的情感。采用背诵、摘抄、仿写等方式积累语言并加强运用。本课教学还要给足时间让学生阅读后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求异思维。基于以上想法,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读懂课文,从中了解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2、学会本课4个生字,掌握并积累一定的.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学重点】

  入情人境,学习语言;启导点拨,叙谈见解。

  【课前准备】

  CAI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通过课内外搜集、查找资料了解草原的有关知识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三、查字典、词典,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四、以小组为单位自学课文内容,释疑存疑,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自学,我们对内蒙草原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你们想去大草原看看吗?

  2、CAI课件播放草原风光,欣赏后导说:“大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板书:

  辽阔美丽

  (在上一课时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演示课件力求做到通过由文入图,发散思维,激趣导说。

  采用课件展示草原美丽的风光,引人入胜,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的同时,让学生感知草原的美景,营造审美化的课堂教学情景,为后面的教学环节作好铺垫和衔接。)

  3、导题:

  今天,我们就随大作家老舍先生一起去内蒙古大草原上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课题:

  草原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启由读课文,思考:

  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是什么样的?

  ⑴自主发表见解。

  ⑵导读:

  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指名读。

  ⑶评读。

  2、大家都想读吗?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先把它画下来,再读一读,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

  教师根据学生读的句子,随机引导品味:

  以下节选句例的顺序随学生的回答而定:

  ⑴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点拨:

  你们能想象得出来吗?试着想一想。

  出示画面:

  你们想的和画面上画的一样吗?谁能把这句话读好?

  (朗读句子,展现画面,引导学生审美联想和审美想象。)

  ⑵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师导:你们说得真是太好了,草原真的很美。(同时出示画面)老师也想来读读,你们愿意听吗?(师读)我读得怎么样?(生评)相信你读得一定比老师读得更好,试一试好吗?

  (该处采用了师读生评的形式,师生合作,学生读的兴致将会大大增强。)

  ⑶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点拨:

  如果此时你就站在老舍先生的身边,面对如此辽阔美丽的草原你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

  主发表自己的见解。

  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生自由练读,指名读。

  师导:

  同学们,你们读得真好,老师都沉醉在其中了。我真想低吟一首小诗,来表达我满心的愉快:“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你们想吟诗吗?可以现编,想好了就坐在位子上低吟。谁想念给大家听?可以站起来试一试。

  (学生自主学习,读、思、议、说,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引导学生读书实践,一导圈点,自读自语,养成边读边想边画的良好阅读习惯:二导思维,制作电脑课件,把课文语言变成生动画面,发展学生形象思维:三导迁移,感悟课文,让学生通过合理想象,激发创新意识,即兴低吟小诗,发表独立见解,并互相补充,臻于完善。)

  3、指导朗读、背诵:

  ⑴引读:

  下面,咱们一起来读第一自然段,把草原的美充分展示出来。

  课件出示文字内容并配乐。

  ⑵引背:

  这一段中,哪些句子给你的印象最深,你就把它背出来;能背多少就背多少。

  ⑶大屏幕上出示提示语,背诵第一自然段。

  三、学习第二至五自然段

  1、师导:

  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草原风光是那样令人神往。那么这里的蒙族人民又是怎样对待远道而来的汉族同胞的呢?让我们再入草原去感受一下。

  ⑴课件播放蒙族人民接待客人的情景(配有解说词)。

  ⑵结合学生自主发言,板书:

  热情好客

  2、小组学习:

  提出要求:

  下面是小组学习的时间,请大家四人一小组自学二至五自然段。

  课件提示自学内容:

  1、读读你想读的句子。

  2、在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旁,做做简要批注。

  3、介绍民族风情。

  3、全班交流。

  (该环节设计,重视学法指导,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通播放画面、指导朗读和泛谈体会,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4、小结:

  愉快的相见,盛情的款待,尽情的联欢,让主客忘了时间,忘记了太阳已尼偏西了。他们谁也不肯走,谁也不愿走,真是……(生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活斜阳”)。同时出示画面(该画面为夕阳西下,蒙汉人民告别的情景)。

  是啊!大草原景美,人更美,此时此刻,我真想高歌一曲,来表达我的心情。同学们,愿意和我一起唱吗?

  师生齐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草原遍地花……”

  (以师生同虽抒发感情的形式结束,使学生体会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审美化。)

  四、自选练习

  1、画草原风光图。

  2、练写(选其一):

  ⑴写几句话赞美大草原。

  ⑵仿写一处景:

  这次,我看到了……

  3、摘抄你喜欢的词句,并适当写些点评。

  五、课外延伸

  搜集、阅读描写草原风光的文章。

【《草原》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草原教案02-13

《草原》语文教案07-02

《草原》语文教案03-16

语文教案:草原02-15

语文课文《草原》教案02-27

《草原的早晨》语文教案03-15

语文课文《草原》教案11篇02-27

六年级上册语文《草原》教案02-19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教案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