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7-09 18:33:42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欣赏文章中富有趣味性的写人记事(重在细节)的特点。

  2.品味本文平实而有韵味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难点】

  1.欣赏文章中富有趣味性的写人记事。

  2.品味平实而有韵味的语言。

  【教学方法】文本研习、自读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金岳霖是著名的国学大师,作者对老师充满敬爱的感情,本文即是这种感情真诚流露的见证。但是作者写作本文,采取了一种轻松活泼、幽默滑稽的笔法,让世人看到一个极其富于个性的活生生的金岳霖。

  (板书文题) 出示资料金岳霖介绍。

  金岳霖(1895—1984),中国现代哲学家、逻辑学家。字龙荪,湖南长沙人。1926年在北京清华大学任教授,创办清华大学哲学系。1954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1979年被选为中国逻辑学会会长。1953年加人中国民主同盟,曾任中央委员、中央常委。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后历任全国政协第二、四、五、六届委员,还曾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金岳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主要精力集中在教学和学术研究上。发表了几十篇哲学和逻辑论文,出版了《逻辑》《论道》《知识论》3部专著。在哲学本体论方面,他提出了“道”“式”“能”三个基本哲学范畴,认为个别事物都具有许多殊相,而殊相表现共相。个别事物还具有一种不是殊相和共相的因素,这就是能。那些可以有能但不必有能的“样式”就是可能。由所有可能构成的析取就是式。他认为。能出入于式中的可能是事物的变动生灭乃至整个现实世界的过程和规律,也就是道。在认识论方面,金岳霖肯定有独立于认识主体的本然世界。金岳霖是把西方现代逻辑介绍到中国的主要人物。他推动了中国对现代逻辑的研究,并培养了许多逻辑学者。

  今天我们学习生活中的感性的`金岳霖先生,不再崇高不再离我们那么遥远。

  二、附:作者介绍:

  汪曾祺(192O~1997) 现、当代作家。江苏高邮人。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深受教写作课的沈从文的影响。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

  1943年大学毕业后在昆明、上海任中学国文教员和历史博物馆职员。1946年起在《文学杂志》、《文艺复兴》和《文艺春秋》上发表《戴车匠》、《复仇》、《绿猫》、《鸡鸭名家》等短篇小说,引起文坛注目。1950年后在北京文联、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工作,编辑《北京文艺》和《民间文学》等刊物。1962年调北京京剧团(后改北京京剧院)任编剧。著有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寂寞与温暖》、《茱萸集》,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以及《汪曾祺自选集》等。另有一些京剧剧本。短篇《受戒》和《大淖记事》是他的获奖小说。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他以散文笔调写小说,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

  三、在学课文之前,先扫清字词障碍(略

  四、文本研习:

  1、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第一段总领全文,其中有个句子是全文的核心句,这核心句中有个词是全文的文眼,请读第一段找出来?

  明确: “西南联大有很多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文眼是:有趣。

  2、金岳霖先生是如何有趣的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体现先生有趣之处!

  明确:a.样子有点怪——让人莞尔 b.提问方式别出心裁——今天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 c.幽默的答问——以希奇古怪的问题回答希奇古怪的提问 d.枯燥的学问——他觉得好玩 e.对话式教学——像苏格拉底一样,兴之所至、自由随意

  f.讲座时停下来捉跳蚤把玩——不拘小节大有六朝名士扪虱而谈的饿遗风。

  g.他和云南斗鸡同桌用餐和教授的孩子比试水果的大小——孩子气十足,充满了赤子之心、童心未泯。

  小结:这个学术上聪明过人,在现实生活中,确是个让人发笑,率真可爱,不拘小节,自由随意,孩子气十足充满了赤子之心的有趣的金先生正是因为特别的率真。

  3、“有趣”是金先生的主要特色,在其身上,还有重情的一面,试作分析。

  明确:

  (1)给逝去的人林徽因过生日——重于情深于情。其情也特别的深特别的纯粹特别的真挚特别的伟大。第十段中说金先生是个单身汉,这缘于他对林徽因的真挚深沉的感情!

  林徽因是个建筑学家,曾参与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她还是个诗人、中国现代作家,风华绝代、聪明过人,她嫁给梁思成后,金先生为她终身未娶,将爱情转化为友情,与梁林夫妇结为友谊深厚的朋友,和他们一家始终比邻而居,给他们照顾孩子。在林徽因死后还给她过生日,可见金先生重于情深于情。《世说新语》上说:“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如果这个我辈能囊括一些人的话,金先生算一个吧,我们也就算最下不及情的那一类吧。

  (2)金先生重情不仅是对林徽因对其他人也是如此。文中还有一个细节体现了金岳霖先生重情,是那个地方?

  明确:在第五段中林国达溺水而亡后,一向有趣的金岳霖先生在叹惋林国达死了很不幸之余,竟然一节课都没有笑容。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啊!在讲座时停下来,当着学生的面捉跳蚤把玩,也是一个在林徽因死后还给她过生日的人,让我们用什么话来评介他呢!也许我们无从说起,那么还是用汪曾祺的文字来概括吧!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可以用来概括金先生特点的那句话?

  明确:谁又能想到坐在平板三轮车上东张西望的老人是这样一位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

  就让我们借这来看作对金岳霖先生一生的特点的概括吧。

  一肚子学问”前文没有说明,在第十三段中作了说明,请同学们齐读第十三段!

  4、通过以上有关金岳霖先生行事的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金岳霖具有特殊的性格、特殊的外貌、特殊的言行,他的性格较为复杂,在学术上聪明过人,但在现实生活中,不谙世故,头脑单纯;他待人真诚、坦荡,但学生觉得他很可笑。他一心只想学问之事,以致对社会人事的感受理解与众不同,于是从内心到外表都特立独行,没有想到要从众从俗,也正是这种孤独精神和单纯心理,才使他静心做学问,成就了他的学问品格。

  六、这种冲淡隽永同时还体现在字里行间,使本文的语言呈现什么特色?

  明确:本文语言平实而有韵味,像朱自清的《背影》一样自然而然少做作,文字简练,不事夸张,只求辞达而已,但却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本来面目,表达作者的写作意图。

  读读课文第九——十一段体会一下。

  也许老作家行文至此,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具有感染力的简洁而畅达的文风已凝聚在字里行间,使全文恬淡而有韵味克制而有神采。

  七、 作业

  同学们上学多年,一定遇见过许多老师同学,他们一定有许多有趣的、有特点的、让人发笑的言行举止。当堂讲讲。

语文教案 篇2

  课型: 略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德育目标: 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方法: 自主阅读,自读自悟。

  教学准备:

  1,导游线路的小黑板;

  2、天山景物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渡语

  学生自学

  带着过渡提示问题,初读课文,并读准生字,找出新词。

  整体感知,提问: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能看出导游线路吗?

  教师指导:随着导游线路观看图象或网页浏览,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丽风光。

  引导读通

  结合看画面,指导读好课文各个小节,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同时正音、解词、通读句子。

  二,引导第2自然段的学习

  如:作者在第2自然段中写了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水。读了这段话我仿佛见到了寂静的.天山,又是充满生机的天山。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寂静的清凉世界。)

  师:我跟你们一样,作者笔下的天山之夏及其景物,是那么独特,那么令人神往。正像刚才同学们说的,这是一个寂静的,又是充满生机的地方。作者是

  如何具体、形象地描绘这一景物的呢?

  (再次默读课文)我觉得作者不仅仔细观察眼前的景物,而且能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确切的比喻,把天山的景物形象地描绘出来。

  你们觉得哪些想象和比喻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作者把雪峰比喻为白缎子,雪峰间的云影比作是银灰色的花朵,整个雪峰

  就变成像一块绣着花的白缎子,多漂亮呀!

  还有,作者把从峭壁断崖上泻下来的雪水比作银链,既写出了雪水的样子,又写出了它的光亮,多么生动啊!

  作者还把溪流抛起的浪花比作是盛开的白莲花,浪花像玲珑剔透的小水珠

  那么的美,多讨人喜爱,这里也流露了作者当时那种喜爱之情。

  师:我很赞同同学们的看法,的确,生动形象的比喻能把所见的景物变得栩栩如生,让读者有亲临其境的感觉。除了比喻外,还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去

  揣摩,欣赏?

  我还觉得作者用词很巧妙,很有特点,如一开头写“炎暑被远远地抛在后边”这个“抛”字,写雪水流下时用“飞泻”这个词,让人感到雪水流下时很有气势。

  我觉得作者在写这些景物时,层次非常清楚,从蓝天到雪峰,接着写溶化的雪水,最后写雪水汇成的溪流从上到下,很有条理。

  师:说得好。描写景物,要注意按一定顺序写。

  这篇课文其余各段中都有很多写得生动的地方值得我们探究发现。现在

  请大家互相合作探究,等会儿把你们探究的成果与大家交流,好吗?

  合作学习

  你觉得 哪些语段、词句写的好?这段话或这一词语好在哪里?在四人小组里阅读交流,说出感受,请同学发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

  班级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体会不到位的进行点拨,并结合朗读加深体会。

  激发兴趣,课外延伸

  在学生交流后,问他们是否喜欢读这样的游记,并让学生在课外自由选择读些这方面的书,也可以浏览互联网上的资料,鼓励学生多和老师、同学交流。

  摘抄优美词句

  用专门的摘录本子,指导摘录的格式,提醒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也要进行这样的摘录。

  作业

  复习词语卡。

  三板书设计

  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流

  *七月的天山 密林幽静的美景 移步换景的方法

  深处的景象

  四.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 篇3

  奴隶英雄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奴隶们的悲惨命运和斯巴达克勇武、精明、富于反抗精神的英雄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解题。

  奴隶,奴隶社会的一种产物,他们为奴隶主劳动而没有人身自由,常常被奴隶主任意买卖、取乐和杀害。今天,我们学的课文,是一篇话剧,描写的就是一位奴隶英雄的故事。我们不仅要了解这位英雄做了什么,说了什么,还要体会到这位英雄的高贵品质。

  二、初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

  1.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本文讲公元前73年春天的一个下午,斯巴达克被带到斗兽场,他先打死了狮子,然后又说服了与之决斗的.十个奴隶,最后和奴隶们一齐冲出斗兽场,发动了起义。)

  2.画出不懂的地方,质疑。

  三、学习课文

  1.默读思考:斯巴达克起义的原因是什么?斯巴达克是一个怎样的人?

  2.你还读懂了什么?

  3.小组讨论:斯巴达克是怎样的一个人?(勇猛无比,嫉恶如仇,同情奴隶,有鼓动力,号召力)

  4.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司令官及贵妇人的傲慢、无聊、无耻;读出斯巴达克对奴隶主的仇恨。)

  四、小结

  你从斯巴达克身上学到了什么?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五、布置作业

  把剧本排练一下,给同学们演一演。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文教学采取自主学习方式,由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组内的交流讨论、教师的点拨指导,读懂课文,培养能力。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独立阅读课文,思考问题,积极参加讨论,发表独特看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理解内容。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简析】

  这篇精读课文是根据巴乌苏斯托夫斯基的《一篮枞果》改写而成的。记叙了挪威音乐大师爱德华·格里格信守诺言的故事,十年前他答应送给守林人的女儿达格妮一件很好的礼物,十年后他用奇妙的方式将礼物送给了达格妮,使达格妮感到无比激动和幸福。

  【设计理念】

  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语言积累,以朗读为主,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体会人物的品质,得到启迪。

  【教学目标】

  1.认识“桦、喧、咆、哮、颊、曙”;会写“桦、律、喧、哗、咆、哮、珍、颊、曙”。能正确读写“白桦树、旋律、喧哗、咆哮、珍贵、双颊、曙光、陶醉、沉浸、期待”等词语。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做人要信守诺言的道理,培养信守诺言的美德。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挪威音乐大师爱德华·格里格信守诺言的美德,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联系上下文体会一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的难点。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课文朗读录音

  【教学时间】

  两课时

  【设计流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1.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2.读了题目,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要提出来吗?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自学生字,想想你用什么方法记字形,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3.检查自学情况,借助字词卡,多种形式认读。

  4.同桌互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5.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指导书写生字。此文转自淘.教。案网

  1.仔细观察每个字的结构特点,你认为要写好这些生字,哪些地方必须特别注意。

  2.教师示范,指导书写。

  “喧、哗、咆、哮”这些字左低右高。

  “桦”的第四笔和“颊”的第六笔都是点,不要写成捺。

  3.学生自由练习写字。

  四、布置作业。

  课后认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2.找出描述达格妮不同心情的`语句读一读,读后交流:

  ①达格妮的心情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②达格妮的心情前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3.汇报反馈,师生交流。(主要抓住以下句子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体会音乐大师爱德华的美德)

  ①“那个人真会哄我,哄一个八岁的小女孩……也无法把礼物送到我的手中。”(这里生动描绘了八岁的达格妮对这位异常和气的城里人的承诺表示怀疑的心情。)

  ②“这是最好的礼物……更珍贵的礼物。”(说明了达格妮在知道了那个和气的城里人就是大音乐家爱德华的时候的高兴和快乐。)

  ③“达格妮听完乐曲……把脸埋在双手里。”(这句话是对达格妮听完乐曲后的动作、神态的描绘,表明了她这时激动的心情。)

  ④“音乐会结束以后……‘生活啊!我爱你!’”(说明了达格妮被大音乐家信守诺言的美德深深感动了。)

  4.小结:大音乐家爱德华·格里格信守诺言的美德不但使达格妮无限敬佩,也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了做人要信守诺言,也只有这样,才会使我们更加高尚。

  三、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1.把自己最喜欢的文段找出来多读几遍,注意读出感情和语气。

  2.把自己读了这个故事的收获和同学交流。

  3.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

  四、总结全文,感悟写法。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本文在写作上,尤其是4、5自然段采用了什么叙述方法?这种写法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五、课外延伸。

  与同学讲一讲自己知道的或亲身经历过的信守诺言的故事。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掌握序言的文体知识。

  2.正确理解课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

  3.明确作者写作《名人传》的目的,学习名人们不畏困苦,自强不息的精神。

  教学重点:

  1.罗曼·罗兰写作《名人传》的目的。

  2.罗曼·罗兰的英雄观。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将学生分成四组查阅资料,分别了解罗曼·罗兰及《名人传》、贝多芬、列夫·托尔斯泰、米开朗琪罗和傅雷。

  二、了解罗曼·罗兰与《名人传》

  1.大声朗读课文。

  2.请学生简介罗曼·罗兰及《名人传》,突出罗曼·罗兰写作《名人传》的背景,教师适当补充。

  (进入20世纪,罗曼·罗兰意识新的社会大动荡的时代即将到来。他在尖锐抨击庸俗的资产阶级文化时,主张“应当为新社会创造一种新的艺术”。因此,他在创作“革命戏剧”集的同时,还和法国文化界的进步人士一起酝酿创立“人民戏剧”。可是,他的这一主张没有得到社会的支持,反而遭到责难。罗曼·罗兰一方面感到沮丧,一方面希望重新获取精神的源泉,他说:“那是一九零二年。我正经历着一个骚乱不宁的时期,充满着兼有毁灭与更新作用的雷雨。”罗曼·罗兰离开巴黎,来到贝多芬的故乡波恩,在这里寻找贝多芬当年的影子,寻找英雄的苦难、勇气、欢乐、悲哀,写下了《贝多芬传》。随后又写了《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统称为《名人传》。)

  3.在这样的背景下,罗曼·罗兰写作了《名人传》,那么他的序文中谈及了写这部作品的目的吗?如果有,那是什么呢?

  请学生作答,可用自己的话,也可引用原文。

  4.文中,罗曼·罗兰一再提到“英雄”二字,在他眼里,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是英雄呢?按照他的标准,罗曼·罗兰选择了三位名人作传,这三位名人又有怎样的人生经历可担得起这英雄的称号呢?

  先请同学为我们简要介绍贝多芬、列夫·托尔斯泰和米开朗琪罗。

  从三位传记人物的生涯中,我们可以窥视出罗曼·罗兰的“英雄”的标准吗?

  小结:贝多芬,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这些被罗曼罗兰尊为英雄的人,他们或受病痛的折磨,或由遭遇的悲惨,或因内心的惶惑矛盾,或三者交叠加于一身,深重的苦恼,几乎窒息了呼吸,毁灭了理智。他们所以能坚持自己艰苦的历程,全靠他们对人类的爱,对人类的信心。贝多芬“用痛苦换来欢乐”的音乐;米开朗基罗以一生的心血奉献出震撼心灵的杰作;托尔斯泰始终关心万千生灵的伟大与渺小,借以传播爱的种子和宽容的理想。所以罗曼罗兰所谓的英雄,不是通常所称道的那种凭借强力,成就自己功名伟业的`英雄人物,而是把拯救人类,拯救心灵,视为己任的那些人。

  5.“在此英勇的队伍内,我把首席给予坚强与纯洁的贝多芬”,为什么呢?

  请学生作答,可可用自己的话,也引用原文。

  (他以超人的斗争和努力,克服生活中的苦难,这种顽强的精神有极强的震撼力。且自身饱受生活的折磨,却能推己及人,希望自己的榜样能支持其他受难者,这种博大的胸怀难能可贵。而其名言“人啊,你当自助!”和他的行动为患难的人们提供了最有价值的精神启迪。)

  6.从“噢,人啊,你当自助!”这句话里,你能感悟些什么?

  三、再浏览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1段)揭示欧罗巴令人沮丧的现状,并因此呼唤自由的空气和英雄的气息→(2-5)表明写作名人传记的目的,表达对“英雄”的独特理解→(6—7)表达对贝多芬的崇敬,由此呼吁人们鼓起对人类和生命的信仰。

  四、齐声朗诵全文。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一、二题。

  2.划出文中你不理解的或觉得非常重要的语句。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感知“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3、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山市》教案。

  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联想及想像能力。

  一、导入新课

  (展示几幅海市蜃楼的图片)提问:你见过这样的景象吗?你知道它是什么吗?(学生自由发言)

  提示:在夏天,沿海一带或沙漠地区,经常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事物的影像,古人无法解释,误认为是大蛤蜊吐气形成的,因此,就称为“海市”或“海市蜃楼”。这种现象,有时人们在山区也可以看到,人们就称之为“山市”(出示课题)

  二、介绍作者、作品

  作者: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早岁即有文名,但屡应省试皆落第,七十一岁才补为贡生。他用数十年的时间写成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作品:《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作品近500篇,以短篇小说为主,此外还有散记特写、随笔寓言等,主要写鬼狐精怪的故事,也收录一些奇特的事。构思奇妙,语言生动。

  三、诵读课文

  第一遍,听课文朗读录音;第二遍,学生自读;第三遍,学生齐读。

  1、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2、根据查阅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的含。

  孤塔耸起 高插青冥 碧瓦飞甍 历历在目 风定天清 一切乌有 直接霄汉 黯然缥缈

  3、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划出来。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注意理解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相顾惊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2)数年恒不一见(经常)

  (3)无何,见宫殿数十所(不久,不一会儿)

  (4)高垣睥睨(高墙)

  (5)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连绵不断)(城市)

  (6)历历在目(清清楚楚)

  (7)一切乌有(乌,同“无”)

  (8)黯然缥缈(隐隐约约)

  (9)裁如星点(裁同“才”)

  (10)窗扉皆洞开(窗户)

  (11)或凭或立(靠着)

  (12)倏忽如拳如豆(突然)

  (13)见山上人烟市肆(集市)

  想一想该怎样翻译。

  (1)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又惊奇又疑惑,心想这附近并没有佛寺啊。)

  (2)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数也数不过来)

  (3)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过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朗,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上与天接)

  (4)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低层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各赶各的事情,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

  四、体味探究

  1、作者为什么要特意指出奂山山市“数年恒不一见”?

  为下文写神奇的“山市”留下悬念,引发读者的兴趣。

  2、作者写孙公子及其朋友“相顾惊疑”,在文中有何作用?

  从侧面表现出“山市”的神奇,教案《山市》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

  3、找出并解释《山市》里表示时间的词语,再看看“山市”的变化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明确:表示时间的.词语有:无何、未见、既而、逾时等。综观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三个阶段。

  ①初生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

  ②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先总写一笔:”高原睥睨,连亘六七里。”颇有恢宏的气象。然后分写:“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虽然寥寥数语,却可以诱发读者想像出一副跟《清明上河图》相似的画卷来。

  ③**阶段:危楼的出现。因“风定天清,一切乌有”,只剩下一座高接霄汉的危楼,所以楼的形状看得格外清楚,连楼外的天空也显现了出来,给人的感觉是距离比先前的城郭缩短了一些。更为特殊的是,楼上还有来来往往的人,或凭或立,与人世无异,这又给人以亲切感,增强了观赏的兴趣。最后写幻景的消失,跟影视中的渐隐镜头颇为相似,又使人感到余味无穷。

  4、山市的变化是很快还是很缓慢?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明确:山市的变化很快,从下列词语中可以看出来:忽、无何、未几、既而、逾时、倏忽等。这些词语中“忽”表明了山市出现得很迅速,“倏忽”,表明山市变化的突然性,“无何”“未几”“既而”“逾时”等词语都表示极短的时间,表明山市的景象率化很快。

  5、在描写“山市”变化的过程中,那些内容是详写?那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

  详写:如城郭:高垣睥睨……以亿万计如危楼:风定天清……不一。

  略写:其它变化过程是略。

  可以使描写更生动,富于变化,有很强的层次感。

  6、文章对山市景象的描写生动形象,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以达到这种效果呢?

  明确:主要采用了以下修辞方法。

  夸张: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比喻: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排比: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

  以上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

  五、拓展延伸

  1、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请用自己的话向同学和老师们描绘一下美丽神奇的山市。

  2、为什么那时候的人把“山市”又称作“鬼市”?你能不能用你了解的知识来解释这种现象呢?

  当时的人们对这种自然现象无法做出正确的解释,只好用迷信的方法解释它。

  海市蜃楼——当异地景物被阳光折射到空气稀薄的高空后,恰好造成适宜的角度,又经不同密度的空气层的传递折射回低空,平静的海面或沙漠就成了这些图像的“地面接收站”。古人认为是天上的一种大虫吐气形成的,所以称为“海市蜃楼”。

  六、课堂小结

  《山市》是一篇介绍山市蜃楼的妙文。文章将变幻莫测又而美妙奇特的山市蜃景由生成到消失的全过程,描绘得惟妙惟肖,历历如在眼前,展示了大自然美妙绝伦的景象。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优秀语文教案 小学教案语文05-11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上册教案03-05

语文的教案【推荐】03-07

语文《项链》教案01-30

语文《桥》教案02-25

语文母鸡教案02-22

语文《氓》教案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