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辬
1学会10个生字,学习用硬笔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生字。
2理解“坐落”“浓密”“晨曦”“掩蔽”“絮语”“茁壮”“拔地而起”等词语,欣赏并积累文中生动形象的词句。
3闭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山里学校环境的美和山里孩子成长的快乐,进一步产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和理解词语的方法,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感受山里孩子成长的快乐。
教学准备
1鄙字卡片、朗读带、教学挂图或课件。
2贝领学生参观自己的学校,了解学校各类人员的工作情况。
3开展“手拉手”活动,通过见面交流或书信,了解山里学校的一些情况。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读激趣
1碧富埃和学们喜欢交朋友吗?今天,老师从山里学校给你们带来了一些朋友,来,打个招呼。(出示教学挂图或打开课件)你们想知道关于他们的什么呢?——学生提问
2崩矗听听山里的伙伴是怎样向我们介绍自己的学校的。(放课文录音)边听边想,他们向我们介绍了学校的哪些情况?然后自由发言。
二、自读感知
过渡:山里的孩子为了让我们和他们一起分享快乐和幸福,特别写了这篇文章,叫《我们的学校》。来,我们一起学一学。
1、读出自豪感。
2、鄙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3、学习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讨论词义,老师巡视。
4、帮助学生理解部分词语。
三、品读欣赏
1、同学们,读了课文,这个学校的环境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根据插图和课文的描述,加上自己的合理想象,用彩色笔画出学校的草图。
2、校园里,山里的孩子们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根据学生对重点句的欣赏,老师相机指导朗读并归纳:
(1)快乐游戏。
(2)与大自然交朋友。
(3)认真学习。
3、这么难得的.学习条件,山里的孩子们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呢?
(1)自读第5~9段,展示自己读得好的句子。
(2)说说自己朗读时的感受,想想从哪些地方看出山里的孩子成长是幸福的。理解最后两段话的意思。
四、读写延伸
过渡:在这么美的校园里学习,山里的孩子们是多么快乐、幸福、自信和自豪,让我们也投入大山的怀抱,和山里的孩子一起,也来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的学校”。
语文教案 篇2
多姿多彩的天气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会描述不同天气现象的特点,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能用游戏等方式来表现天气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欣赏美丽的天气。
知道我国古代就有了天气现象的各种记录。
科学知识
知道各种不同的天气现象
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
体验到天气对人类工作、生活的影响。
教学准备:
各种天气现象的图像资料;有关天气现象的诗歌、成语(课件);各种天气现象的卡片与之相适应的人们生活、生产活动的卡片。
一.教学导入:
1.课件出示:古代有关天气现象的记录。
2.提问:我们知道有哪些天气现象?
二.活动欣赏天气现象
1.认识各种天气现象并描述其特点。
(1、)课件出示:教材第16的`插图。
要求:仔细观察,认识各种天气现象。
(2.)提问: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天气的特点。
(3.)组内同学互述。
(4.)指名全班描述。
(5.)教师总结概括不同天气的特点。
2.收集有关天气现象的诗歌与成语。
(1.)课件出示教师搜集的有关天气现象的诗歌、成语。
(2.)学生欣赏,教师针对资料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此环节能实现科学与语文、美术等学科的整合。)
(3.)布置学生课后收集资料并编成小报进行传阅与展示。
三.活动我们与天气
1.布置任务:设计用游戏来表现天气与人们生活、生产的关系。
2.指导学生看教材的两幅图,提问:从图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3.交待游戏规则与注意事项。
4.学生游戏。
四.小结
1.总结不同的天气现象及其特点。
2.评价在每一环节中表现好的小组和个人。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并梳理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能力目标:加强诵读,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诵读语感;培养学生能够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运用历史资料,提出中心论点的写作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的、正确的历史观和独立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1.加强诵读,学习本文铺陈渲染、气势酣畅的语言特点,注意在诵读中积累语感。
2.讨论秦王朝兴衰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
作者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其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
教法学法
1.教法:讲授法 课堂讨论法 练习法
2.学法:朗读法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通过预习指导,使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释、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及各段大意,疏通文句,分析课文结构。
第二课时:讲授课文,领悟写作意图,了解作者政治主张的进步性与历史局限性。
教学准备
朗读课文,借助课文的注释、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进行翻译,课上组织竞赛;
搜集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简况,识记文学常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部战国史简直就是一部战争史。几千年以来,“弱肉强食”在自然界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被打破。两千多年前,当秦始皇做着千秋万代掌权的美梦的时候,一群疲惫的农民“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轻而易举地攻破秦国“金城千里”,导致强大的秦王朝“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阐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过秦论》。“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共同探讨。
(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可以请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准备好,上课时相互交流,教师出示课件补充)
二、整体感知
(一)播放课文朗诵,注意文中一些字的读音:
腴(yú)轸(zhěn)镞(zú)万乘之势(shèng)
恬(tián)比权量力(liàng)藩(fān)孝公既没(mò)
笞(chī)召滑(shào)俯首系颈(xì)践华为城(huà)
劲弩(jìng)不及中人(zhōng) 墨翟(dí)蹑足行伍(háng)
牖(yǒu)瓮(wèng)朝同列(cháo) 将数百之众(jiàng)
度长絜大(duó) 一夫作难(nàn)
(二)读全文后回答,这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
(三)默读,分组讨论: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明确:“攻之势”体现在第①段到第③段,崛起──强大──鼎盛。“守之势”体现在第③段、第④段,由统一天下到覆灭。
(四)请各小组讨论文章结构,用列表的形式划分并展示。
明确:
三、翻译课文
(一)翻译竞赛:请各小组代表口译课文,翻译不准确的地方,请本小组成员及时纠正补充,看哪一组翻译得更准确、通畅、优美生动。
(二)指导要点:
好的译文标准是“信”、“达”、“雅”,即准确、通畅、优美生动。高考中要求“读懂文言课文的基本内容”,并有一定的翻译题,因此,我们在平时就要做到译文的“信、达、雅”。一般在翻译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文言文中的每个实词、虚词的意义是什么,译文中有没有译错的词语或遗漏的词语。
2.译文是否合乎情理,是否和上下文矛盾,人们是否能看明白,是否合乎今人的语法习惯。
3.是否保持了原文的基本风格,各种修辞格的处理是否得当。
四、小结
学习古文要注重积累。从实词、虚词的用法到各种句式,整理归纳,不断积累,才能提高翻译水平,增强理解能力。
五、作业
整理归纳全文文言语法现象,包括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第二课时
研习新课
分成小组,进行讨论,采用竞赛法回答问题,看哪个小组回答的又快又准确。
(一)“过秦”,即言秦之过。作者以秦的兴亡史实为基本依据,采用对比方法,层层推进,水到渠成地指出导致秦亡的过失,这充分体现在第⑤ 段议论中。请学生朗读第⑤段,思考以下问题:
1.将段中涉及到的秦国、秦朝、九国(山东之国)、陈涉四种力量用数学符号“〈”连结排列起来。
2.“秦人开关延敌……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这是秦国的实力与九国之师相比,从本段中找出其余三项对比的句子。
3.说明作者是如何在对比分析中归纳出结论的。
点拨:作者议论秦的过失,首先肯定地理条件没有变,接着采用多项对比的论证方法,层层推进。最详细的是陈涉与九国的'对比,从各个角度对比,极言陈涉弱小;其次是秦国与统一天下的秦朝相比,强调秦朝的强大。九国与秦的对比包含在上面第二个对比中,不够明显,但从课文第2 段“秦人开关延敌”等句中已经明确。不能忘记陈涉与秦朝的对比。对比得出的结论是自然而然的,既告诉我们秦亡的原因,也点明了课题“秦之过”。当然,“秦之过”主要是“仁义不施”而非“攻守之势异也”。这一段议论是全文的重点,需要反复朗读与全面理解。抓住对比即抓住了重点纲目。
(二)“攻守之势异也”,是对文章①-④段秦兴亡史实的概括议论, 先从第⑤段中分别找出一句话概括“攻”与“守”的史实,然后读①-④段, 说说哪些段写“攻势”,哪些段写“守势”。从各段中找一句表明“兴”或“亡”史实的句子。
点拨:“攻”是以雍州之地为本,依靠权谋武力,扩张土地,夺取天下,吞并六国;“守”是以整个天下为本,采取种种措施巩固政权, 保住秦王朝的帝位。秦从诸侯变成了天子, 守的力量比攻的力量更强大,结果却走向反面,更令人深思。第③段第一层的七字排偶句, 写的正是秦始皇攻取天下、统一六国的巅峰。“兴”指秦国强大起来,不能用表达措施的句子来表明,而要选择能够表现一个阶段强大的句子。
3.秦的过失主要是“仁义不施”,请从课文中找出秦“仁义不施”的语句并加以解释, 说说秦的过失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明确:
(1)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2)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3) 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4)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5) 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
(6)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秦在夺取天下的过程中,依靠武力,致使六国惨败,“伏尸百万, 流血漂橹”,已经蕴藏着导致失败的尖锐矛盾。秦统一天下,攻守之势转化以后,不但不施仁义,反而变本加厉,用严酷的刑罚奴役百姓,迅速导致大规模起义,致使帝王之业土崩瓦解。这一史实充分显示出民心向背对治国的重要性。贾谊采用铺张渲染的手法言秦之过,是借秦作鉴,猛敲警钟,劝谏西汉统治者施仁政。
点拨:“仁义不施”,换种说法是“施行暴政”,这在秦攻取天下中也必然有所表现, 在固守天下中表现得尤为厉害。主要体现在治国措施中。
小结
《过秦论》是史论,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文章气势磅礴,笔力雄浑。大量运用对比、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秦兴秦亡波澜起伏,那力透纸背的说理,那援引史实的分析,那酣畅淋漓的铺张渲染,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布置作业
(一)进一步朗读课文,体会文章叙多于议、理寓事中的特点。
(二)细读文章,找出自己认为写的最好的地方,如语言、写作特点、表达特色等,在班内交流。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新词,能用“准备”、“已经” 造句。
2.理解诗句。了解蒲公英、苍耳和豌豆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4.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了解植物是怎样传播种子的,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思路:
1.从课题入手让学生粗知课文大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让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
3.分节讲读课文,着重理解三种植物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1)第一节主要弄清下列词语的含义:“孩子”、“长大”、“四海为家”。
(2)第二至四节是教学的重点,应采取以朗读为主,适当讲解,辅以看图的方法进行教学。着重让学生弄清:植物传播种子需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本身条件;一是外界条件。
三个小节讲读的办法应有所不同。①学第二节时,边读边讲,然后概括出蒲公英传播种子的两个条件。②读讲第三四节时,让学生自己边读边找出苍耳和豌豆传播种子的两个条件。
(3)第五节让学生说说其它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4.朗读训练着重在语调、重音和停顿上进行指导。
5.生字应在反复朗读中解决字音,在理解内容过程中掌握字义。讲读之后着重指导“旅”、“降”、“乘”三字的字形。最后完成课后第2题。
教学资料:
1.樱桃熟了,鸟儿吃到肚子里,核随着鸟粪落下地,春天长出小苗苗。
2.椰树长在河边,椰子熟了,随水流淌到沿岸,在岸上又长成椰树。
教学用具:
1.三种植物的挂图或实物。
2.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抽拉幻灯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介绍自然常识的诗歌。(板书课题:植物妈妈有办法)
问:什么样的植物可以当“植物妈妈”呢?(能传播种子繁衍后代的植物)植 物妈妈为什么有办法?它有些什么办法呢?我们学习课文就知道了。
二、指导预习。
1.借助拼音,自由小声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不添字、不掉字,读时注意生字中的翘舌音、后鼻音和多音字“得”的读法。
2.默读课文,在生字及生字词下边用铅笔画出记号,读准生字词的字音。
在多音字“得”下画上记号。看看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得”的读音有什么不同。
3.用学过的方法(结构分析法、数笔画法、形象记忆法,旧字换偏旁法、形声字分析法等)分析字形、记住生字。
4.朗读课文,注意停顿,看看全文共有几小节,并写上小节号。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和生字词的卡片,打乱顺序,指名认读。
正音指导:“乘”和“晒”是卷舌音;“降、乘、苍”是后鼻音;“识”在“知识”一词中读轻声。
2.出示小黑板:课后第三题中的三个句子。
(1)孩子如果已经长大,就得告别妈妈。
(2)那里有许多知识,粗心的小朋友可得不到它。
(3)蒲公英的种子,飞得多远哪!
先认读“得”的三种不同的读音“děi、dé、de”,再读句子,选音节注音,最后齐读三句话。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首诗共有几小节?(五小节)
2.指名分别读五小节、思考:课文中讲了哪几种植物?(贴植物图或实物)
简介蒲公英和苍耳这两种植物。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讲了蒲公英、 苍耳和豌豆,这三种植物。那么,这些植物是怎样传播种子的呢?让我们共同来学习。
二、细读课文,逐节阅读。
1.讲读第一节。
(1)指读、思考:这节有几句话?(2句话)
(2)指名读第一句,思考:这句讲了什么?采用半提示法理解“孩子”、“长大”、“四海为家”的意思。如:“孩子”在这里指植物的什么?(种子) “长大”也就是说植物的种子已经怎样了?(成熟了)“四海为家”:“四海”
指到处。这里是指植物的种子到处生根发芽,所以到处都是它们的家(板书:
四海为家)
(3)指读、思考:第二句讲了什么?采用告诉本义再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旅行”的意思。如:我们到外地出差或探亲或游览叫“旅行”。“种子去旅行”是什么意思?(这里是指种子被传播出去。)这些种子还回来吗?它将——(四海为家)(指板书,回扣重点词)
(4)指导朗读:第一句既要读出那种“四海为家”的自豪感,也要读出和妈妈告别的那种难舍难分的感情。“得”要拖长读音。第二句要用上升的语调读问句。读时注意停顿和重音:孩子/如果/已经/长大,就得/告别/妈妈,四海/为家。牛马/有脚,鸟有/翅膀,植物/要旅行/靠的/啥/办法?学生自
由试读,评议后,再齐读。
2.教学第二节。
学生回答问题2时,让学生回忆第一册课文中的《蒲公英的种子》,想想:这里的“降落伞”指的是什么?(一朵毛茸茸的小花。)学生回答问题3
时,先问:蒲公英的种子光有“降落伞”能去“旅行”吗?那么,还要有什 么?(风)老师演示蒲公英传播种子的抽拉幻灯片,边抽拉边朗读第二节。学
生边听边看后,根据幻灯,说说蒲公英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2)概括小结:蒲公英种子的传播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本身条件,蒲公英的种子,有毛茸茸的球像降落伞;一是外界条件——风吹。(3)指导朗读:轻风一吹,要读出风的轻,边读边想象大群蒲公英乘风出发,四海为家的壮观景象。“乘着风”要稍快,“纷纷”要读出蒲公英一个接一个飘飘悠悠飞出的感觉,可放慢些。
注意停顿和重音:蒲公英/妈妈/准备了降落伞,把它/送给自己的娃娃,只要/微风/一吹。孩子们就/纷纷/出发。师生评议朗读情况后齐读第二节。
(4)总结:蒲公英是靠风传播种子的。
3.扶教第三节。
(1)指导学生按第二节阅读思考题学习第三节,学生边读边找出苍耳传播 种子的两个条件,要点填入上表中。(苍耳、像铠甲、动物带)
学生回答问题2时,采用先了解本义再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铠甲”。
“铠甲”是什么?(古代打仗时防刀枪的铁衣。)这里是指苍耳外面一层什么呢?(较硬的壳,上面还有刺。)
回答问题3时,教师演示抽拉幻灯片:先放映苍耳幻灯片,再拉动小白兔灯片经过苍耳灯片,然后抽动几个苍耳粘到兔子身上,随小白兔来到灯片中的“山洼”。问:“山洼”是什么样的地方?(山间低洼的地方。)学生看后,讲述苍耳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2)指导学生概括:苍耳传播种子需要具备的两个条件。
(3)指导朗读,注意停顿和重音:苍耳/妈妈/有个/好办法,她/给孩子/ 穿上/带刺的铠甲。只要/挂住/动物的皮毛,孩子们/就能/去田野、山洼。
朗读评议后齐读。
(4)指导学生总结:苍耳靠动物传播种子,动物走到哪儿,苍耳的种子就被传播到哪儿。
4.自学第四节。
(1)自读第四节,思考阅读思考题,找出豌豆传播种子的两个条件,要点填入前表中。(豌豆、豆荚、太阳晒)
学生回答问题3时,教师演示抽拉幻灯片:先放映豌豆灯片,再放映“太阳”,然后放映豆荚炸开,最后放映“蹦着跳着离开妈妈”。学生看完灯片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豌豆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2)学生自己概括:豌豆传播种子需要具备的两个条件。
(3)指导朗读,学生点画停顿和重音符号,朗读评议后齐读。
(4)学生自己总结:豌豆是靠太阳传播种子的。
5.总结归纳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蒲公英靠风传播种子;苍耳靠动物传播种子;豌豆靠太阳传播种子。
6.阅读第五节。
(1)围绕第一句中的“很多很多”这个词语,启发学生谈谈自己知道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2)理解“那里、它、观察”等词语,思考:怎样才能得到许许多多的知识?(板书:仔细观察—→得到知识)
(3)小结:大自然里有许多知识,只要细心观察,就能得到它。
(4)齐读第五节。
五、听配乐诗朗诵、总结全文:这首诗运用拟人手法介绍了蒲公英、苍耳、豌豆这几种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
六、巩固练习。
1.蒲公英靠()传播种子。
2.苍耳靠()传播种子。
3.豌豆靠()传播种子。
第三课时
一、指名分别朗读五小节,边听边思考:课文中讲了哪几种植物,这些植物是怎样传播种子的?学生说清以后再齐读全文。
二、指导背诵。
1.根据板书,了解各节的意思,自由朗读课文。第二、三、四小节结构相似。
2.分节背,教师再领背每节的第一个词语,引导学生背。
3.指名背,再齐背全文。
三、学生汇报预习生字词的情况。
汇报要求:
1.读准字音再领读。
2.介绍自己用什么方法分析字形。(结构分析法、数笔画法、形象记忆法等等)
3.扩词并领读。
4.谈自学过程中生字易错处。
汇报中的指导:
1.“备”:(1)读书上带“准备”的句子。(2)用“准备”造句。造句内容提示:谁准备了什么;在什么时候(或在什么情况下)谁准备干什么;谁怎样准备干什么。
2.着重指导的字。
(2)降:八笔完成,“阝”两笔完成,“夂”三笔完成,最后再写三笔。
(3)乘:可以用“禾”字中间一个“北”字的拆字法去记。它的笔顺是:
四、指导书写。
找出左右结构的字,汇报写法,指导写字头,学生再自己练习每个字写 三遍。
指导提示:左窄右宽的字有:降、晒、识、旅、植。上大下小的字是备。
上小下大的字是乘。
五、课堂作业。
1.抄写课后作业第2题中的词。用带点的词口头造句。
2.听写第2题中的词,听写后自己对照课本检查一遍把写错的改正过来。
3.把带点的词造句写在本子上。
六、家庭作业。
1.背诵课文。
2.阅读自读课本《奇妙的植物》。
附: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认识12个生字,会写“云”字。认识笔画“撇折”和偏旁“八”、“鸟”。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知道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课文。读好问句,知道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提示课题
师:小朋友们,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好吗?请把你们的小手拿出来,看看谁的反应最快。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摸摸你的小鼻子,摸摸你的小耳朵,摸摸你的黑头发,摸摸你的长尾巴。
生:啊!我们没有尾巴。(指名说)
师:对啊,我们没有尾巴,可是动物们有尾巴,你们知道哪些动物有尾巴?
生:老虎、猴子、猫……
师:讲的对,小朋友,动物王国里有许多有尾巴的小动物,今天,他们聚在一起要举行一次非常特别的比赛,瞧,比赛的牌子都挂出来了,(出示“比尾巴”字卡)谁来告诉大家它们要举行什么比赛?
(指名读)师:谁还愿意再大声的和大家说一遍?
师:老师有个建议,“巴”和“尾”组成“尾巴”时读轻声。跟着老师读。
(齐读,提醒“巴”要读轻声。)
备注:你的声音真响亮。 巴要念轻声,你再来试试。 对了,就这样,你读的很好。
二、初步感知,学习生字
师:动物王国开比尾巴大赛,小朋友们一定想知道有哪些小动物参加比尾巴大赛吧。那就请同学们打开书83页,借助拼音读读课文,找一找,找到了就圈出来,等会儿呀告诉老师有哪些小动物参加了比赛。(生读书)
师:一起看大屏幕,谁来说说都有哪些动物参加了比赛?(点击课件,出现猴子图,生说:猴子)
真是一只顽皮的猴子。(点击课件,出现兔子图,生说:兔子)果真是一只可爱的兔子!
(依次出现“松鼠”“公鸡”“鸭子”“孔雀”等图片,生说,图片下出现词语。)
师:小朋友说的.很对,说明你们读的很认真。红色的是我们要认识的生字宝宝,谁愿意当小老师带大家读一读? Hóu猴子猴子这样来读。(带读)
师:哪位小朋友说说参加比赛的有哪些小动物?(指名说,相机指导字音)
师:在小朋友们认真划生字的时候,小动物们和我们玩起了“捉迷藏”,瞧,它们都不见了,只剩下它们的名字,谁能正确地喊出它们的名字,把它们叫出来呀?(指名读)
备注:你真勇敢,第一个来。 说的很好。 不要急,慢慢说,看看是不是落了一个呀?请哪位小朋友来帮帮你,好吗?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把小动物们叫出来吧……
师:小动物们说了,我们要闯一道难关,如果过了关,它们才肯出来。这道难题就是要小朋友们认识4个新的生字宝宝,快快把它们记下来吧。
师:先自己轻声念一念,然后在课文中找到并划出来,读给同桌听一扣,读的好的夸夸他,读的不够好的帮帮他。
师:哪位小朋友会读了,想读给大家听一下的啊?
备注:你的…这个字读的真好,带大家读2遍,好吗? 你的…这个字读的不够好,谁来帮帮他?
师:一起跟老师读(2次)
师:老师把生字宝宝的拼音去掉了,还会读吗?(会)那咱们开小火车读一读吧。(全部生字)
看看哪列火车开的又快又好。哪列小火车想开?老师喜欢请坐的好的小朋友。
师:小朋友们读的太好了,老师手里的生字宝宝都忍不住想和你们交朋友了,一起来看看,“松”的偏旁是(),那么谁知道“公”的偏旁是什么吗? 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猜猜“鸭”是什么偏旁? 在我们学过的生字里,还有什么字也是鸟字旁的吗?(鸡。鹅)
师:仔细观察这两个字,你有什么发现?(松 公)
生1:“公鸡”的“公”加上木字旁就是“松”。
生2:“松”字去掉木字旁就是“公”。
师:(出示生字卡片“巴”“把”)同学们刚才观察得很仔细,讲的也很好,那这两个字,谁又有好
办法记住它们呢?
师:同学们真能干,生字认得真快。我们把这些生字送回到课文中去,再读读课文,等会儿老师要考考你们,打开书本,注意读书姿势。(生再读课文)
三、趣味对读,理解课文。
师:小朋友们刚才读的都非常地认真,现在老师就来考考你们:谁的尾巴长?(师提问,生回答,课件逐一出示)
师:谁能像老师这样提问题考考大家吗? 快到课文当中看看,找找还有哪些问题还要问的?
师:现在呀,和你的同桌用这种一问一答的方法来读读课文,小眼睛认真看,小耳朵仔细听。
备注:随机指导问句的读法,还有各别生字的读音,“最”的读音。
师:这篇课文多有意思啊!我们也来个比赛,一起打开书本83页,男生问,女生答,问一个答一个,明白吗? 接下来,我们换一换,女生问,男生答,一起读读84页。
师:我们一起看大屏幕,第一、二小组的小朋友来问,第三、四小组的小朋友来回答,看看哪个小组的小朋友表现得最好。
师:比赛可真有趣啊,但是时间却过的好快,转眼间已经结束了,我们呀要回去了,小动物们给我们送来了礼物,打开书85页,看看田字格里的三个字,谁来读读?
生:云、公、车。
师:看看这三个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笔画?
师:这是一个新认识的笔画,叫做“撇折”。(板书撇折)
师:撇折在“公”这个字的哪个位置呢?看看哪个小朋友找的最快最准。
生:下边。
师:一边告诉老师,一边用你们的小手一起写:公的第一画是——撇,第二画是——捺,第三画是——撇折,第四画是——点。范写“公”,边写边讲:八的开口度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小。
师:小朋友们,仔细看,然后描一个写两个。注意写字姿势。
(生写字)
师:与身边的同学交流一下,看看谁写得漂亮。(巡视后用红笔把学生写得好的字圈出来)
板书:
比尾巴(ba)
松 公 把 巴 鸟(鸡 鹅)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设想】
掌握左右等宽的字的写法,利用已有的经验结合生字的学习,掌握左右等宽的字的写法。
【教学准备】
硬笔习字本、书法习字用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写字姿势。
1、想一想:我们平时的写字姿势是什么样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做法说一说,教师及时指正。
2、回忆正确的写字姿势。
学写字,重姿势。眼离书,约一尺。胸与桌,离一拳。离笔尖,约一寸。臂肩脚,要摆平。用左手,轻按本。学用品,放有序。记得牢,学巩固。好习惯,早养成。终身益,受无穷。
3、齐背写字姿势歌。
二、学习“领、群、船、朗”的写法。
1、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书写这些汉字时要注意什么?
2、根据自己的经验说一说哪个字是你比较熟悉的,交流自己的学习经验。
3、把会写的字向同学们介绍,进行交流。
4、教师分别教以下四个字的写法。
(1)学习“领”
领:页字旁在右边时多半和左边的字穿插,与左边穿插,要写得瘦长,位置高,宽窄适中。
教师指导并板书。学生练习书写。
(2)学习“群”
群:左边君,右边羊。左右结构,写字时注意写左面稍窄,右面稍宽。
教师指导并板书。学生练习书写。
(3)学习“船”
船:观察舟的变化,注意中间的一横不能露出右边。这个字是左右结构,注意写的左面稍窄,右面稍宽。
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回指导,强调写字姿势。
(4)学习“朗”
朗:观察“良”的变化,撇去掉,注意里面的最后一捺变成点。这个字是左右结构,注意写时左面稍宽,右面稍窄。
5、描一描,写一写。
6、比一比,改一改。展示优秀的`作品,说一说好在何处,缺在何处。
三、总结写法。
1.写完这四个字,我们再来看一看,这四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有什么共同点。
2、左右等宽的字居于田字格两侧,写的时候既要相互避让又要相互穿插,才能写美观。在以后写其他字的时候,也要注意,你还知道哪些左右等宽的字呢?
3、学生回忆,并试着多写几个。
4、展示自己写的作品。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 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 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 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重难点:
1. 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
1. 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 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 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课时:2—3节
第一节
教学目标: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
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
谙——暗:区别音、形、意
四、分组学习
1. 读熟三首诗
2. 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 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
1. 抄写生字。
2. 读、背三首诗。
第二、三节
教学目标: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
1. 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
鸟:多、高飞无影
云:少(孤)慢慢飘走(闲)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2. 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闲、相看两不厌——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
3. 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此诗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郁闷时所作,因此通过众鸟高飞、孤云闲浮、人与山“相看两不厌”来表达自己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失落、孤独之感。
4. 指导背诵《独坐敬亭山》
二、吟诵、理解〈望洞庭〉
1. 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洞庭湖景色,看谁描述得最美。
此环节注意提示学生在描述中突出
(1)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谐;湖面的光亮平静。
(2)白银盘和青螺分别所指。
——从诗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还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
2. 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诗人是站在湖边往远处看的?
3. 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
二句,把光亮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
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银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4. 指导背诵《望洞庭》
三、吟读、理解《忆江南》
1. 释题:忆,在此当回忆讲。“忆江南”为词牌。
2. 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补充注释。
旧:过去胜:超过
3. 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怎样的景色,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的。
(太阳升起的时候,天空布满火红的朝霞,江边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烧着的火焰还要红;那一江春水像蓝草一样青绿,像晶莹的翡翠。
——比较、比喻)
4. 请联系前面几句诗的意思,把最后的反问句写完整。
江南的景色,让我怎能?
5. 指导背诵《忆江南》
四、交流搜集的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1. 白居易所作《忆江南》另两首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2. 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参考篇目:《鹿砦》《望庐山瀑布》《滁州西涧》《山行》《小池》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
五、作业:
1.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2.选画一首古诗所表现的画面。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优秀语文教案 小学教案语文05-11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园地的教案09-04
语文写作教案11-03
语文《掌声》教案11-20
语文《咏柳》教案11-09
有关语文的教案12-07
语文《养花》 教案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