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语文教案8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达标测试
一、看拼音写词语
cuì niǎ sì ǎnɡ tá tuō
( ) ( ) ( )
sēn lín fēnɡ lì tián rùn
( ) ( ) ( )
luǒ lù ɡōnɡ ù zhì xiè
( ) ( ) ( )
二、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
这幅(fú fǔ)画 蚕卵(lǎn luǎn )
开始(chǐ shǐ) 相似(sì shì)
得(dé děi)用功 麦杆扎(zā zhā )成
三、根据下面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非常出乎意料。( )
2.在某方面有才干的.人。( )
3.离开了群体,单身无依靠。( )
4.比喻受过惊吓后,遇到一点动静就特别害怕。( )
四、把下面句子补充完整
1.绳在_____处断,冰在_____处裂。
2.亲身下河知________,亲口尝梨知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看水底万丈渊。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鸟笼里飞不出雄鹰。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课 时 教 学 设 计 尾 页
板书设计
三单元复习检测
字词
积累
阅读
写作
作业设计
1.背诵11课相关段落。
2.阅读更多故事,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后记
语文教案 篇2
地毯下的尘土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标题与内容的关系。
2、分析米妮的形象,学会通过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
3、理解美德的内涵,体会故事的深意。
教学重难点:
1、学会通过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
2、理解应深化主题,并向生活辐射联系。
教学过程:
-、活动导引
1.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①读准音,查词典,为本文应积累的词语正音、释义。 ②读顺文,并圈出最感兴趣的内容。
③读懂意,指文章大意,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充满了神奇浪漫想象的文段。
2.导入新课。
二、诵读活动
1.个人朗读、分小组朗读、全班齐读相结合,诵读全文。
2.诵读要求与策略:
①文题是“地毯下的灰尘”,从全文看,这个题目有何深意?
②你在预习时对米妮这个小姑娘的形象已有了初步了解,请在诵读时进一步加深你的感受。
三、思考活动
1.学生活动要求
将课前预习和课上朗读的感受结合起来,思考读前老师提的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备足理由。
2.教师辅助策略
分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试着另拟课文标题,说说自己的.喜好,以体会课文标题的深意。
四、交流活动
1.关于标题的深意
2.米妮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3.活动方式
五、品析活动
1.浏览课文
要求:边读边圈出描写小姑娘勤劳的句子。
2.讨论交流
3.文中两次写小姑娘望窗外的风景意在说明什么?
六、总结活动
1.米妮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米妮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结合实际谈谈怎样向米妮学习。
七、迁移活动
1.研究探讨
除了勤劳与诚实外,我们还应当推崇哪些美德?
参考答案:同情、自律、责任。友谊、工作、勇气、坚韧、信仰、忠诚
2.专题探究:独生子女自律情况的调查
探究方向:独生子女是否有自律意识?自律能力如何?在今天这个个性张扬的时代,谈“自律”是否过时?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与要求:
1、学会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语句中蕴含的感情。
4、了解文章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北京西山、昆明湖、八达岭长城的美丽,深入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眷恋、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笔下故乡的美
教学难点:
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师板书课题一部分:我的故乡
2、师:故乡,一个多么深情的词语,故乡,一个多么令人难忘的地方。开课前,老师想请同学们用最美的一句话描述你们的故乡,好吗?谁来说说?
(生自由地用一句话描述故乡。)
3、是啊,故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牵连着我们的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关于故乡的抒情散文,跟随作者阎妮走近她的故乡——北京(板书课题后半部分),去感受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还记得林海音最不能忘却的,她的第二故乡是?(生答——北京。)因为那里有她最纯真的童年时代,即使走遍了世界,家永远是心灵的故乡。这种思乡的情感成了文学家最爱表现的主题之一。今天这散文,既写景,又抒情,现在,就让我们拿起书本,走近作者的情感世界吧。
2、指名分部分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一边读,一边感受作者的情感,同时思考:
从美妙的文字里,你读懂了些什么?
(训练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部分学生读文,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
4、正音,交流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课文主要描写了作者记忆中的故乡的西山、昆明湖、长城的美景,用看似平常却充满温情的笔触,表达了作者虽远离故土,却始终不忘自己的故乡,对故乡无比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三、细读文本,感受画面。
1、作者对故乡如此难忘,当你欣赏了这美文后,你觉得作者的故乡——北京什么地方最吸引你呢?能把描写它的.段落读听听吗?
(指名读相关段落)
2、从这些字里行间,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画面?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呢?
(预设引入:感受到故乡西山、昆明湖、长城的美丽画面,更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思恋与热爱。)
3、课文中有一句话集中表达了这种感受,你找到了吗?
出示:西山的歌有碧绿的翅膀,昆明湖的歌有清亮的翅膀,长城的歌有带花的翅膀。
4、细细读这些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自由谈)
是啊,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三副色彩绚丽,各具特色的画面,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近这三幅画面之中,细细阅读,细细
体会。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心感受画面的美,感受文字的美,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勾画下来,在旁边作批注。
第二课时
一、配乐读文,情感导入
播放音乐,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二、精读文本,体会写法,感悟情感。
师:上节课同学们用心感悟了文字,勾画了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现在我们来交流交流。
(根据学生的课堂生成预设而相机把握引入重点段落的学习)
1、师:文章第一部分,也就是1、2自然段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恋之情,3~9自然段分别描述了三幅画面,这三幅美丽的画面是对故乡描述最精彩的部分,刚才很多同学都谈到了这里,那么,就让我们首先跟随作者的记忆一起去领略西山的美景。
2、为什么作者会说:西山的歌有碧绿的翅膀?你们能从那些文字中读出这满目的绿呢?
(生互相交流找出表示颜色的词语:青、灰蒙蒙、浓绿、青色的透明的、没有边的绿连着绿、金檀色,让学生学习作者准确的用表示颜色的词语来突出描写景物的表现手法)
生齐读这些词语,师:这儿的确是满目苍翠,难怪作者会说——西山的歌有碧绿的翅膀!再读本段,感受作者的情感。
3、师:西山的歌是碧绿的,西山的歌是美妙的,这动听的歌中还有些词语打动了我,如山给人厚重、巍峨之感,而作者却用了一个“横飘”,写出了青山的时隐时现,似乎连山这种厚重的东西在绿色的装扮下,也变得灵动活泼了起来,这也是作者对故乡山的独特感受。这样的词语,你还能发现吗?
(相机理解凄婉等词语)
4、师:作者用一连串的表示颜色的词语的这种表现手法向我们展示了西山碧绿的“歌”,用自己独特的感受描述着对故乡的热爱与思恋,你能仿照这段的学习方法自学另外两首“故乡的歌”吗?
5、学生自学“昆明湖的歌有清亮的翅膀”和“长城的歌有带花的翅膀”相关段落。
6、汇报、交流自学成果,师作结。
(体会作者抓住昆明湖水“清澈”的特点进一步描写的写法,以及通过绿色泽的变化和漫山遍野野花的相“融”来凸显长城之美的表现手法)
三、学习课文最后一部分,深入体会思乡情结
1、师:作者已经远离了故乡,可心却和故乡在一起,课文依然以“歌”为终,与文章开头有何关系?
(体会学习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的写法)
2、这一部分,作者又是怎样表达自己强烈的思乡情结的呢?
(复习,巩固排比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3、升华情感,深情朗读文章最后一部分。
四、全文,有感情地熟读全文。
附板书:
西山 碧绿的翅膀
我的故乡在北京 昆明湖 的歌有 清亮的翅膀 热爱、赞美故乡
长城带花的翅膀
语文教案 篇4
语文新课程在全国范围内的持续推进,极大地解放了教师与学生被束缚的教学热情、智慧和欲待迸发的创造力。虽然,语文课程标准的理想化表述与课改实践之间依然存在着一定的落差,虽然不同区域之间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也导致其课改的某些不平衡,虽然如此,包括语文在内的课程改革的宏观态势是令人鼓舞的,这确实是百年以来语文教育的一次伟大新生。因此,即使对语文课改中问题的冷峻审视和反思,也是为了将课改的负面因素降到最低限度,从而促进语文课程与教学更健康、更和谐、更有力度地获得可持续发展。
一、刷新:观念与方式
力度空前、理念新颖的语文课程改革,实质上是一种课程范式的转型。所谓课程范式(curriculum paradigm),是指一个课程共同体所普遍拥有的课程哲学观和相应的具体课程主张的统一,换言之,在某个课程共同体中,各门学科课程尽管内容不同,但都建立在同一教育哲学观和课程观的基础上,从课程目标制定、课程计划实施直到课程终端评价,具有若干共性的特征,从而适应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思潮。语文课程从过度预制、封闭和垄断的指令型课程转向生成、创新和个性化的新课程,这是现代语文教育史上一次质的飞跃。它强有力地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换,刷新了教师的教学教研观念和方式,更刷新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精神风貌。
刷新之一: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实验区语文课上,那种教师独演主角、学生作冷漠看客的现象少见了,那种贯穿课堂、滔滔不绝的“讲风”显著地减弱了,语文教师们普遍认同这样的教学理念:教师是平等者中的首席。这标志着语文教师已经自觉地意识到自己只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不能包办代替学生作为生命主体的言语实践及其内心体验。在具体方法上,构建在人格平等、思想敞亮基础上的文本与师生多边交互对话,已成为教师们共同的追求。同时,语文教师已经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不是课程的附属者和教材的“传声筒”,而是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自然、人文、网络诸多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引进者,是课程有效实施的积极主体。这种课程主体意识的觉醒,使语文教师对课程产生了从未有过的真切“感觉”——从课程外在于“我”到课程同化于“我”,从课程“役”我到我“驭”课程。这就引发教师与语文课程的关系出现了革命性变化,正像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发生了革命性变化那样。正因如此,在指令型语文课程中曾几乎无处容身、被视作“异端”的王泽钊,而今被青岛及其以外许多实验区教师尊为语文课程改革的“先驱”。《中国教育报》和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都对他作为课程主体的教学存在,做了客观和理性的报道。
刷新之二:语文教师的教研观念和方式。基于问题的研究,基于课例的探讨,努力克服“教”与“研”相分离的“非校本教研”倾向,这已在语文教师中逐步形成了一种风气。大家自觉地意识到:教师即研究者。而且,这种所谓的研究,不仅仅是对教育行政部门的方针与口号的简单阐释,也不仅仅是对西方教育理论的横向迁移,更主要的是对自己正置身其中的教学事件、教学现象和教学细节的自觉审视,是对日常的学校生活和课堂实践的`有效反思。这种朴素而有意味的研究及其教育叙事、教学札记等具体方法,日益受到教师们的普遍欢迎和应用,愈来愈呈现出作为“校本教研”的鲜活生命力。特别是江苏、浙江、上海等文化先进的实验区学校,依托本地区高校及科研机构的研究力量,以教师为教研主体,以课堂为自己的实验室,以改善学生学习效率为根本目的,正在形成开放、民主和有效的规模化“校本教研”局面。
刷新之三: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所谓学习方式(learning style),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认知和行为取向,它高于课堂学习中具体的策略和方法、并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后者的选择。传统的语文学习方式,偏重于学生单向对知识的接受,价值重心置于客体的学科知识体系上;新课程注重的是对语文知识有意义、积极的自主性和发现性学习,其价值重心落在作为学习主体的“人”之上,虽然,接受性学习方式能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迅速地掌握较多信息,突出了课堂作为简约性认识过程的特点,但在语文指令型课程和教学中由于作为唯一的学习方式而被滥用,其单一性、封闭性和机械性,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致热情和能动精神丧失殆尽而又不得不在考试的沉重压力下被迫接受听说读写的机械训练,这样,人啊,人的灵性、才气和激情这些生命的珍贵“内存”因无法得到有效释放而被压抑着,本应美趣无穷的人性化的学习必然异化为枯燥的电脑式“输入”,故语文接受性学习方式只是造成个体生命的知识数量的积累和增长,而没有促进生命质量的健康发育和全面成长。具有重要价值导向的新学
语文教案 篇5
一、班级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分析
二、复习内容和重难点复习内容 :
七个单元23篇必学课文、听说训练、习作训练及练习
复习要求
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掌握本册中多音字的正确读音,并能根据拼音写出已学的汉字。
2. 复习掌握本册所学的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复习辨析同音字和形近字,进一步培养正确使用汉字的能力。
3. 复习掌握部首的几种特殊情况,能在字典中选择恰当的意思。
4. 复习掌握本册《词语表》中的词语,懂得意思,能口头或书面运用。
5、复习正确转述别人的话,复习讲述一件完整的事,复习听写一段话的能力。
6、复习能借助重点词句,背诵指定的课文。复习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的方法。复习课文与课题之间的联系。复习用自然段归并的方法和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的方法。
7. 熟读23篇课文,理解内容,并能按要求朗读课文或背诵、默写课文。
8、复习有顺序地有重点地观察图画和周围事物的方法,能有条理地记述一件事;复习留言条、信件的书写格式。
复习重、难点
1、 从汉语拼音入手,正确认读、默写学过的词语,掌握一部分多音字的读音和组词,掌握拼音的标调规则,能正确区别平翘舌音和前后鼻音。
2、 熟练背诵指定的课文段落以及练习中的读读背背和成语。
3、 根据每个单元的训练类型进行训练讲解,使学生正确掌握,灵活运用。
4、 加强阅读训练,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5、指导学生写好作文。认真审题,正确选材,叙事完整,条理清楚。
三、每单元重难点及应知应会
第一单元:
正确认读32个生字,规范,美观地书写24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精讲课文和练习1中的“读读背背”;能用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句;渗透用词造句,仿照例句写句子;写拟人句;
第二单元:
正确认读33个生字,规范,美观地书写2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精讲课文和练习2中的“读读背背”;能用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句,渗透用词造句,仿照例子写句子;懂得从表面文字理解深层含义;会正确运用标点符号;会续写童话故事。
第三单元:
正确认读37个生字,规范、美观地书写26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精讲课文和练习1中的“读读背背”;能用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句;渗透用词造句,仿照例句子,学会写生活中的新发现
第四单元:
正确认读43个生字;规范、美观地书写30个生字,整体感知课文,感受课文内容。认识单元中的生字新词及通过朗读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第五单元:
第五单元的课文内容是关于自然界动物的',内容生动有趣,贴近生活,学生较感兴趣。学生调动起已有的生活经验就能体悟到课文的含义。学生对大自然充满好奇,但对自然界的许多奥秘的了解是有限的,本单元的内容一是丰富了学生的见识,二是了解了动物间的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感情。只要教师把文章的重点—倾听并揣摩鸟语、天鹅勇敢奉献的精神、蚂蚁、羚羊逃生时团结合作、勇于献身的精神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那么学生的理解便水到渠成。
第六单元:
第六单元环保篇,是关于保护环境、改造环境、美化环境的教育;说明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已是人类生存所面临的大事,告诉人们要珍惜、保护环境,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保护生态平衡。
第七单元;
1、认识单元中的生字新词含单元的处处留心,口语交际,8个成语和《古今贤文》
2、整体感知课文,感悟物人物的内心情感的精神,领悟樟树的象征意义
四、复习措施
1、 采取单元复习和各种归类复习相结合的方法,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牢固掌握。
2、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认真地分析,采取结对子、一帮一等方法,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多提问、多辅导。
3、教会学生复习方法,先全面复习每一课,再重点攻有关重点课文的重点段落。
4、采用多种方法,比如学生出题,抢答,抽查,学生互批等方法。提高学习兴趣,
5、优帮差,加强合作与督促。
6、课堂上教会学生抓住每篇课文的知识要点,重点突破,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并相机进行口语交际实践。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孙中山破陋习》是苏教版第五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中国辛亥革命先驱孙中山小时候目睹自己的姐姐被迫缠足所受的痛苦,因而在辛亥革命后,首选废除缠足陋习的事。这篇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孙中山姐姐缠足前的活泼能干,缠足后的肉体及心灵上的痛苦,强烈地控诉了辛亥革命前缠足陋习对中国妇女的残害,字里行间讴歌了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从小就具有凡事独立思考,不盲从,敢于反抗封建陋习的独立人格,坚决与封建气力作斗争的革命精神。
二、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体验”。本着这样的设计理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三、教学目标: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有关词语。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知道缠足这一封建陋习曾对妇女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体会孙中山对封建陋习的仇恨以及他敢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条理地讲述这个故事。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知道缠足这一封建陋习曾对妇女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体会孙中山对封建陋习的仇恨以及他敢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教学具准备:缠足的图片、资料,孙中山塑像,重点语句。
五、教学时间: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4课,齐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相信这几个词语大家一定能读好,谁愿来读?
喜欢缠足痛苦总统废除陋习
3、哪位同学能用上这几个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孙中山小时候很喜欢姐姐,看到姐姐被缠足受尽了痛苦,他当上大总统后,首先废除缠足陋习的事。)
二、精读感悟:
(一)1、缠足之前姐姐是怎样的,自由读第一自然段,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姐姐?
2、指名谈体会:
(1)生1:我看到了一个能干的姐姐。从“不怕吃苦、烧饭、插秧、挑柴、样样能干”看出的。
师:哪个词最能看出?
生:样样。
师:“样样”是说哪些活?
生:烧饭、插秧、挑柴。
师:仅仅这些吗?
生:还有担水、扫地、喂鸡……
师:真是一个能干的姐姐。板书:能干。还有吗?
(2)生2: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开朗、活泼、快乐的姐姐。从“陪孙中山玩、唱歌”看出的。
师:活泼快乐的姐姐平时有哪些表现?陪弟弟玩哪些游戏?
生:走路连蹦带跳,跳舞、唱歌;爬树、游泳、捉迷藏……
师:姐姐不仅能干,还那么活泼、快乐。板书:活泼。
3、师总结:正因为姐姐是那样的能干、活泼,孙中山小时候才特别喜欢自己的姐姐。如果你有这样的姐姐,你喜欢吗?
生:喜欢。
师:把这种喜欢通过你的读书体现出来。
4、指名读,及时评价。
5、师:让我们一起读出对这位姐姐的喜欢。
(二)1、师:从朗读中老师听出了你们对这位姐姐的喜欢。可是好景不长,这样活泼能干的姐姐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请大家默读第七自然段,想想姐姐发生了哪些变化?
2、指名说姐姐发生了哪些变化。
生:姐姐再也不笑了,再也不唱歌了。
师接:姐姐变得——生接:忧郁了、痛苦了。板书:痛苦、忧郁。
师:让我们一起读出姐姐的痛苦。
(三)1、师:此时你脑中肯定出现了大大的问号,指名质疑。
生:是什么是活泼能干的姐姐变得这样痛苦、忧郁?
师:谁知道?
生:缠足。师板书:缠足。
师:哪一自然段写了缠足?
生:第二自然段。
师: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想想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指名说:
生:我体会到姐姐非常痛苦。
师: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生:从“痛苦极了”,就是痛苦到了极点。
生:从“眼泪直往下流”,就是眼泪一直往下流,连续不断的往下流。
3、师:确实非常痛苦。用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的缠足怎么这么痛苦,谁知道是怎么回事?
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谈缠足的情况。
师总结补充,加上动作渲染:资料1:文字资料、配乐(《二泉映月》)播放:
最残忍的“刑罚”
缠足是中国历史上最残忍、时间最长、迫害人最多的“刑罚”。
女子缠足从小时候开始。缠足时,五个脚趾紧靠一起,脚面用力弯成弓状,然后用四到五米的布条缠裹。缠上两层,用针线密缝,一面狠缠,一面密缝。缠完后,脚如炭火炙烧,疼痛难挨。如此日复一日紧紧纠缠,不到半月,脚面弯曲,折作四段,十指腐烂,鲜血淋漓。
师:看完这段资料,你有什么感受?
生:太疼了。
师:“小脚一双,眼泪一缸”,真切地反映了女子缠足被摧残的痛苦。
4、师出示课件,配乐叙述:大家看,这就是一只被缠后的小脚。你们看,脚已变形,脚趾被弯曲踩在了脚底,已失去了作用。被缠足的人只能用脚后跟踩着地,一颠一颠地慢慢朝前走。你觉得缠完足的女子怎么样?
生:太痛苦了。
师:那小脚含着缠足女子的泪,带着缠足女子的血,简直痛苦极了。
5、师:此时的姐姐仅仅痛在脚上吗?
生:还痛在心里。
师:为什么?
生:因为她知道自己以后再也不能跑了,再也不能跳了,再也不能干活,再也不能陪弟弟玩游戏了。
6、师:此时姐姐真是身心剧痛,你认为怎样才能读出姐姐的痛苦?
生:抓住关键词语。(生说不出来时,教师可引导:老师告诉你一个小秘诀,要想读出姐姐的痛苦,必须抓住一些关键词语)
师出示课件:读读屏幕上的话,看应抓住那些关键词语来读?
生:长长、一道又一道、痛苦极了、直往下流。
师出示标有关键词语的段落,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读。
(四)1、师:面对此情此景孙中山真是又生气又心疼,他同妈妈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他们各抒己见,都说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3——6自然段,用“——”标出孙中山的话,用“﹏”标出妈妈的话,反复读,结合提示语、人物神态边读边体会他们说话时的语气,试着读出这种语气。
2、分组交流,互相提建议,看哪小组读得好。
3、全班交流:
(1)师:孙中山的话应用怎样的语气读?
生:应用“心疼、生气”的`语气读。
师:为什么用心疼的语气?
生:看到姐姐那么痛苦,他非常心疼。
师:你能联系上文来思考,不简单。为什么用生气的语气?
生:明知缠足不能下田干活还让姐姐受罪,明知不好还这样做。所以他非常生气
师:此时孙中山对缠足产生了怎样的感情?
生:痛恨。
师:他认为对于不好的就不应该去做,不能怕别人笑话。这说明他从小怎么样?
生:敢于抗争。
师:请大家用心疼、生气、痛恨的语气再读一读孙中山的话。
(2)师:妈妈的话应怎样读?
生:应用“无可奈何、没有办法、心疼”的语气读。
师:从哪儿看出?说说理由。
生:因为妈妈也不想为姐姐缠足,可那是祖宗传下来的。从“叹了口气”可以看出妈妈的无奈。
生:从“含着眼泪”可看出妈妈的心疼。
师:请大家用“无奈、心疼、痛苦”的语气再读读妈妈的话。
(3)想不想分角色朗读?同桌分角色练读,一人当妈妈,一人当孙中山。
(4)指名分角色朗读。
(5)女生读妈妈的话,男生读孙中山的话。
师:读得真好,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们。
(五)1、师:缠足陋习已有一千多年了,缠了一代又一代,残害的妇女数不胜数,母亲也是受害者之一,但为了不让别人笑话,只得含着眼泪把又气又急的孙中山推出了房门。
2、师出示课件:请看图,妈妈和姐姐在屋子里干什么,此时孙中山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妈妈在用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的为姐姐缠足。师:你很会联系上文想象
生:听到了姐姐的哭叫声。
生:想到了一定要废除缠足这个陋习,使姐姐不再痛苦。
3、师:当时不管孙中山怎么想、怎么反对都无济于事,姐姐照样被缠了小脚,那小脚含着姐姐的泪,带着姐姐的血。因此,以后的几个月——生齐读大屏幕上的话:孙中山再也没有看到姐姐的笑脸,再也没有听到听到姐姐的歌声。
4、师:此时,孙中山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那幼小的心。从此,他就有了一个坚定的决心,一个明确的目标,那就是——生接:废除缠足这个陋习。师板书:把“破”和“缠足”连起来。
5、师:随着年龄的增长,孙中山更加清楚的认识到封建缠足陋习给包括姐姐在内的千千万万中国妇女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他的目标更坚定了。经过努力,他成功了吗?
生:成功了。
师: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这真是件大快人心的事,这就是“有志者,事竟成”让我们为他鼓掌。
师:被缠足这个陋习残害了上千年的中国妇女听到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欣喜若狂,让我们再次齐读最后一小节,领略着大快人心的事。
三、拓展延伸
师:如果没有孙中山,我们在座的女同学也许正在被缠足;如果没有孙中山,你们的奶奶、妈妈也许早已被缠足;如果没有孙中山,老师也许早已被缠足。面对孙爷爷的塑像,你想说些什么?
生:孙中山爷爷,是你废除了缠足这个陋习,解除了中国妇女的痛苦,你真了不起。
生:孙爷爷,要不是你,我也许正在被缠足,正挣生活在痛苦之中,谢谢你。
生:孙爷爷,你敢于和封建势力抗争的精神,值得我学习。
四、教师总结:
孙中山不仅废除了缠足陋习,还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制度,他的形象将永远屹立在人们心中。让我们再次齐读课题,永远记住这位伟人。
五、布置作业:
1、搜集不同时期孙中山的故事、图片,做一期手抄报。
2、询问周围老人其他的习俗并写下来。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捕、蝉、闭、立”6个生字;会写“立”、“童”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有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生字认写到位,诗文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选择好图片和背景音乐,制作好课件。
教学过程:
一、“题”趣
1.谈话导入。
师:刚才我们聊了小朋友们看见、听见了什么,这是小朋友们的“所见”;老师看见了小朋友们坐得端端正正,听见了小朋友们回答问题声音响亮,这是老师的“所见”。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诗,这首诗的题目就叫——所见!
2.板题。指名读题,读准“所”的平舌音。齐读题目。
3.这首诗是清代一个诗人写的,知道他是谁吗?(板袁枚)
二、“字”趣
1.袁枚的“所见”又是什么呢?听老师读一遍。师配乐范读。
2.生自读。(拿好课本)要求:把诗读上两遍,读准字音,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一读。
3.学习生字。
(1)出示注音的生字(带词)。指名带读
所见、牧童、捕鸣蝉、闭口立
(2)去掉拼音认读。开火车读、齐读。
(3)去掉词,读生字。
所、牧、捕、蝉、闭、立、
和动作相关的“闭、立、捕”用做动作的方法学习。
“蝉”看图学习。
牧:比较字形:“放——牧——枚”。
4.自读诗文。
(1)读正确。指名读,齐读。
(2)读流利。练读一遍,指名读,比赛读。
(3)读出节奏。
师:比一比谁能读出像音乐一样的节奏来,好吗?(板书:读)
师范读一行,(注意老师哪里停得长一点),(出示停顿线),指名接读,全班读。
三、“图”趣
1.读诗、看图,找出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板书:看、听)
2.小结:看!多美的夏日风景啊!林中风儿在吹,花儿在笑,蝉儿在唱……真是“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有声,春去夏来树更绿,人来蝉儿树上鸣。”看着、听着,老师仿佛变了一个大牧童,同学们仿佛变了小牧童。来,咱们也骑上黄牛,走进画中,走进诗里面……
四、“文”趣
1.读“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读出“骑”的自在、开心。
师:小牧童天天放牛,和黄牛可亲了。他骑在黄牛背上感觉怎么样?指名读(读出自在、惬意)(你这样用情地读,这就叫“吟诗”。板书:吟)咱们把自己当成这个自在的`小牧童吧!一起来吟!(齐读)
(闭眼听音乐)小牧童闭上眼睛,你们骑着黄牛慢悠悠地走着,你们走进了哪里啊?(树林里)那里有些什么?你的心情怎么样(生想象:树、花、草……)再吟,吟出开心。
(2)读出“振”的响亮、悠长。
师:多美啊!多舒服啊!小牧童忍不住(唱起了歌)!那歌声怎么样?(响亮)从诗中哪个字可以知道他的歌声很响亮?(振)指名读,小组读。
你们的歌声树上的枝叶都听到了,它们一片传一片,把歌声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了……齐读,(还不够远)再齐读。读出歌声回荡、悠长。
2.读“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读出“意捕”的紧张、急切。
师:正当小牧童骑着黄牛唱得高兴的时候,树林中另一个天才音乐家也高声地唱了起来。大家听!(播放蝉的叫声)它是谁?(鸣蝉!)
听,它的歌声多得意啊!看看插图,我们的小牧童怎么样?(呆了、傻了、想去捕蝉,站在树下一动不动)——这就是诗中的:意欲……出示三四句,齐读。
(出示一个大大的“意”字)师:大家看这个“意”字,心里的“心”字上面有个声音的“音”字,心里发出声音——就是牧童心里在(想)(板书:想)。想什么呢?(想怎么捕到这只蝉)指名读、齐读,读出牧童心里十分“想”捕到鸣蝉的急切。
(2)读出“忽然”的迅速、敏捷。
师:这么想捕到这只蝉?那还能唱歌吗?(不能)所以我们的小牧童就(“忽然闭口立”)!这个动作变得是慢还是快呢?(快)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忽然”是什么意思?(马上、很快……)师生合作读,读出动作的迅速、敏捷。
(3)读出“闭”的谨慎、无声。
师与指名读一生:小牧童,你为什么“闭口”“立”在这里,不唱歌了啊?(因为再唱,蝉就要吓跑了!)
引导个别读,(蝉儿听到你的声音了!)小组读,读出小声、轻声、无声、心语、无语……(此时无声胜有声!)
五、“吟”趣
1、吟动静,吟出对比。
师:诗人把他所见的画面写成了这样一首诗,现在我们能不能吟着诗,想出画面来呢?这画面还会动呢!(课件:“骑、振、捕、闭、立”变红)生读全诗。
师:我发现,你们吟诵一、二行的时候,声音放得亮一些;而吟诵三、四行时,声音压得低一些。为什么?(一、二行诗中牧童在快乐地骑牛、唱歌;三、四行诗中牧童在想捕蝉,心里紧张……)哦,你们吟得真用心!让老师再听听!
分男女生吟诵,吟出动静之别。
2.吟假想,吟出创意。
师:你们猜一猜,小牧童捕到蝉了吗?(生自由说)
(1)捕到了,因为……。捕到之后,心情如何?(高兴、得意)小牧童手里捧着蝉,又骑着黄牛回家了。读一、二行,读出得意。
(2)没捕到,因为……。没捕到,他两手空空地骑黄牛回家了!再读一、二行。
(3)继续捕。没捕到,但这时又听见林中传来“知了、知了……”的声音,小牧童又会怎么样?读“意欲——”反复捕。
师:这首诗就是一个谜啊!留给爱读诗的小朋友们尽情猜想!
3.吟唱。(播放《所见歌曲》)多有意思的一首诗呀,怪不得有人要把它唱成一首歌了!大家来听听!……(听两遍后)诗不仅可以用来读,用来呤诵,还可以美美地唱呢!(板书:唱)来让我们一起跟着唱吧!
六、“书”趣
书写“立”与“童”。
引:古诗能变成一幅美丽的画,一个有趣的故事,一首动听的歌,还能变成灵动的字呢!
1.出示生字“立”“童”,读准字音。
2.观察字形。游戏“找相同”“找不同”。
3.师示范指导,学生书空。指出生字所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4.自由练习书写。(提醒学生注意“三个一”、“三个美”:姿势美、笔画美、间架结构美。)
5.用投影,集体评议。
七、总结、拓展。
1.背诵古诗。
2.扩词扩句,朗朗诵读。
(天真的)牧童……,
(动听的)歌声……。
(因为)意欲……,
(所以)忽然……。
点点头,扭扭头读。 , 。
拍着手读,男女声和。 ,。
倒背,跺着脚读。(之所以)忽然……,(是因为)……。(动听的)歌声……,(天真的)牧童。
3.结语:咱们五千年文明古国,像《所见》这样有趣的经典诗歌还有许许多多(推荐几首),就让我们今后继续快快乐乐学古诗,做一个有诗意的中国娃吧!(音乐起)
板书设计:
所见
袁枚
看读
听吟
想唱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理解和领会诗歌的内容与主题。
2、分析诗歌中云雀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3、分析诗歌的语言艺术与表达技巧,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预习新课
1、查阅资料,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诗歌。
2、感受“云雀”的象征意义。
二、导学基础知识
1、历史背景
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后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的独立战争等使得欧美资产阶级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思想和言论自由,但之后英国资产阶级与封建主的重新勾结,以及一系列战争的爆发,使得人民的自由又受到了限制。在雪莱创作这首诗时,黑暗与恐怖正笼罩着整个英国社会,圈地运动和经济危机使得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完全得不到保障。
2、作者简介
雪莱(1792—1822),英国著名作家、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生于英格兰,1813年11月完成叙事长诗《麦布女王》,1822年7月8日在海上遭遇风暴逝世。他的墓志铭是引自莎士比亚《暴风雨》中的诗句:他并没有消失什么,不过感受了一次海水的变幻,他成了富丽珍奇的瑰宝。恩格斯称他是“天才预言家”。
雪莱的诗情感丰富,激情跌宕,语言优美生动,并富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代表作品有《自由颂》《致云雀》《西风颂》《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三、字词
酣畅淋漓:酣畅:畅饮,引伸为舒适、畅快;淋漓:畅快的样子。形容非常畅快。
四、学习课文
1、诗歌中的云雀是怎样的形象?
探究:诗中云雀的形象,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诗人的理想自我形象或诗人理想的形象载体。
诗人和云雀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都追求光明,蔑视地面,都向往理想的世界。所不同的只是诗人痛苦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差距,而这个差距对云雀是不存在的。从诗的整个调子中可以看出,雪莱虽感到理想遥远的痛苦,仍以不断飞升的积极情调去超越感伤。诗歌在艺术表现上很见功力,文字洗练,节奏感强,风格清丽明快,而且文章有种雄浑磅礴、大开大阖而又圆融内敛的气势。诗歌充满活力和锐气,有一种前进的力量。
2、诗歌中的云雀的形象象征着什么?
探究: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诗人运用比喻、类比、设间的方式,对云雀加以描绘。他把云雀比作诗人,比作深闺中的少女,比作萤火虫,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人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雨、婚礼上的合唱、胜利的歌声相比,突出云雀歌声所具有的巨大力量。诗歌节奏短促、轻快、流畅、激昂,节与节之间,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极具艺术感染力。
3、诗歌有什么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
探究:诗歌在艺术表现上很见功力,文字洗练,节奏感强,风格清丽明快,而且文章有种雄浑磅礴、大开大阖而又圆融内敛的气势。诗歌充满活力和锐气,有一种前进的力量。
雪莱十分重视艺术的社会意义,认为艺术的创造是根据正义和美的原则来促进生活的改造。诗人渲染高尚的情操,是为了引起读者普遍的激动,抒写对于美德的渴望,是为了唤醒人们对于卑劣欲念不能相容的强烈感情。他说:“一首伟大的诗,是永远泛溢着智慧与快感之流的不竭源泉。”《致云雀》几乎体现和容纳了雪莱诗论的全部要点。
1、《致云雀》是雪莱抒情诗不朽杰作之一。他以独特的艺术构思生动地描绘云雀的同时,表达了怎样的抱负?
明确:雪莱以独特的艺术构思生动地描绘云雀的同时,也以饱满的激情写出了他自己的精神境界、美学理想和艺术抱负。
2、诗歌在抒情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从赞美开始,以感叹告终。
这是一首抒情诗,据雪菜夫人回忆,是1820年夏季一个黄昏,雪莱在莱杭郊野散步时听到云雀呜叫有感而作。
3、诗人对云雀作出了怎样的评价和赞美?
明确:诗人称云雀是“欢乐的精灵”。
诗人以来自“天堂或天堂的邻近”,暗示欢乐歌声的神圣,几乎等于说:此曲只应天上有。诗人以“不事雕琢的艺术,倾吐你的衷心”表达了诗人的美学观点,他认为,好的诗歌应该是直接从心灵深处涌现的'思想激情和形象。
4、诗人在第二节写出了云雀怎样的姿态?
明确:优美轻盈的美丽美妙的姿态。
这节是全诗写得最美的一节,是一切想象的依据。写出了云雀从地面一跃而起的典型运动态势和边飞边唱的典型习性。
5、诗人运用什么手法歌颂云雀?
明确: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地赞颂了云雀。
1、分别阅读雪莱与华兹华斯的诗作《致云雀》的结尾诗节,概括两位诗人对“云雀”抒发的不同情感。
比一切欢乐的音律更加甜蜜美妙,
比一切书中的宝库更加丰盛富饶。
这就是鄙弃尘土的你啊你的艺术技巧。
交给我一半,你的心必定熟知的欢欣,
和谐、炽热的激情就会流出我的双唇,
全世界就会像此刻的我——侧耳倾听。
(雪莱)
天上游客,云间歌手,
你因它充满忧愁而鄙弃人间?
抑或你奋翼凌云的时候,
地上露巢仍牵系你的心和眼?
你现在能自由进入的窝,安顿过你欲举的双翼,还孕育了你的歌!
让夜莺安于她的阴阴林木,
风日流丽之地才适于你飞举,
从那里你的音乐之涛泻向人间;
凭天乡灵浪,发智者心泉,
你清醒高翔,不是迷惘流浪,
忠于有缘之乡,不管人间天上!
(华兹华斯)
答案及解析:
雪莱的《致云雀》抒发了诗人对欢乐歌者、光明使者、理想化身的云雀的赞美,云雀“鄙弃尘土”的态度正是诗人蔑视现实的态度,表现出高洁的理想主义情操;华兹华斯的《致云雀》抒发了诗人对忠于天空也忠于家园的云雀的称赞,寄寓了诗人的道德价值观。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经典教案07-18
优秀语文教案 小学教案语文05-11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荷花教案09-02
语文写作教案11-03
语文复习教案02-28
语文《口技》教案02-27
《语文园地》教案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