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8-07 10:08:25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经典)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经典)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心的翅膀》选择了一段没有结局的童话故事作视点,对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人进行了一番想象力的透视——同样是续编一个童话故事,身为工程师的丈夫“想了好半天”竟“想不出来”,“我”的同事“想了想”后则以解答应用题的方式给出了令人“哑然失笑”的答案,倒是四年级的孩子们“使我大喜过望”,续编出了精彩生动的故事,以至于让人由衷地发出感慨:“孩子的心是长了翅膀的,尽管稚嫩,但飞得很高,飞得很美。”

  教学要求:

  1. 正确认读3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7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 联系上下文理解“神秘兮兮、哑然失笑、大喜过望、绞尽脑汁、心急如焚”等词语的意思。

  4. 激发学生想象力,是他们在续编故事的过程中懂得珍视想象。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孩子们的思维活跃、语言生动、想象力丰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课前准备:搜集有关想象力的故事及名人名言,感受想象力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激趣导入:

  谁能讲一讲有关想象力发明的故事?可见想象多么的重要,想象就要给心插上翅膀,才能在想象的天空里自由自在地翱翔。我们一起走进《心的翅膀》,体会这个故事带给我们的深深的思考。

  二、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自读课文,注意读音。

  2.指读课文,指导字音、字形。

  蹿的读音、策与束区别.

  3.理清层次,围绕一个童话故事有那些人进行了想象?

  三、复述课文,谈自己的感受。

  1.提示:面对同一个故事的开头,成人和孩子各是怎样展开想象的?小组先说一说。

  2.指名复述

  3.谈自己的感受(孩子的想象力比成人更丰富)

  四、默读课文,画出你最有感受的词句,写一写你的认识想法。

  第二课时

  一、指名复述课文

  二、孩子的想象力比成人更丰富这一观点怎么体现的?结合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生活实际,发表看法,和同学讨论讨论。

  三、全班交流,重点研读。

  1.身为工程师的丈夫学识渊博,有智慧,竟:“挠了挠头皮,很认真地说,不好回答”、“想了好半天,想不出来。”面对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他竟然苦思冥想不得答案。此刻的他完全没有一点儿想象力,完全变成了一个知识的容器,一个不折不扣的书呆子。丰富的知识不仅没有提高他想象的能力,反而可能因为这些知识导致他的想象能力退化。我们相仿他起初并不是完全没有想象力的人,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味追逐知识,让知识埋葬了自己的想象,让想象的翅膀折在了知识的坟墓里。

  2.我的同事:“狐狸只好……多干掉几只鸡”中不难看出,他想象的思路就是解决数学题的思路,他完全是按自己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方式去想。他就像一只鸡一样在自己狭小的经验世界里扑翅膀,永远也不可能像雄鹰一样展翅翱翔。

  3.四年级的孩子们:最大的也不过十岁,但他们简直令人“大喜过望”。那个胖胖的小男孩儿的想象——狐狸认为是太阳叫来了白天,狐狸决定像吃掉公鸡一样吃掉太阳,既符合寓言故事的特点,又为其他人打开了一个想象的突破口,这是多么珍贵呀!小女孩儿想象的狐狸“跨过小溪,穿过草地,冲进森林”去“追赶太阳”,最科由于疲劳过度而死去的'情景是那么生动,仿佛她亲眼所见一般!小眼镜想象的狐狸“心急如焚,先东奔后西走,最后它愤然跃起,蹿下了山崖”的故事情节不禁让人感叹于他心思的细腻,情感的丰富。那个腼腆的小女孩儿讲述的狐狸“发现太阳在湖里洗澡”后,“左转右弯地跳”,“弹灰尘”,“舔手掌”的那股高兴劲儿,在“仔细打量水中的太阳”后,“对准太阳猛然冲去”的情节是多么丰富,多么精彩!他们没有渊博的学识,没有丰富的经验,但他们拥有最宝贵的东西,那就是纯洁的心灵,美好的想象。正像文中所说的那样,“孩子的心是长了翅膀的,尽管稚嫩,但飞得很高,飞得很美。”

  四、激发情感,拓展想象

  1.张开心的翅膀,你一定也能用这个故事的开头编出一个精彩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2.想象一下如果人类没有想象力,世界和生活会是什么样?写在小练笔上,准备举办“想象沙龙”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品析文中关键性语句,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教学重难点:

  品析文中关键性语句,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直接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安塞腰鼓》,感受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二、目标展示

  1.品析文中关键性语句,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2.品味语言,感知美点。

  三、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细读课文,就课文的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方面,用“______好,好在______”的`句式简要评述文章美点。(在文中画出相关的语句,将你的理解批注到书上。(8分钟后看谁完成的好)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本文的美点等

  交流研讨

  学生发言,教师归结:

  (1)词语方面如“茂腾腾”好,好在简洁传神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情奔放。“忘情了,没命了”好,好在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

  (2)句式方面:铿锵短句的运用好,好在营造了激越的气氛。如“愈捶愈烈”“落日照大旗”“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等。

  (3)写法修辞方面:综合运用排比和反复的手法好,好在增强气势,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对比的手法好,好在以水乡比照高原的力量之美。

  (4)结构方面:以“好一个安塞腰鼓”为线索复叠咏叹好,好在使通篇散文具有形式的回环美和音乐的节奏美。

  五、综合训练

  1.积累文章中的精彩语句。

  2.仿写: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他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课文中具有对称美的句子及含义丰富的语句。

  3、感受文本字里行间的浓浓亲情与生活责任感,懂得“孝敬父母,尊敬老人”。

  4、学习课文“以小见大”的写法。

  【教学重点】

  1、悟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2、体味三代人互相体谅、互相挚爱的朴实纯真的亲情。

  【教学难点】

  1、在朗读中发现美、品评美,逐步提高赏读美文的能力。

  2、理解“我”对生活的使命感。

  【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设想】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伴随着轻悠的钢琴曲《爱的协奏曲》(理查德·克莱德曼演奏)(背景音乐),在春光烂漫的田野上,一家人在高兴地散步(背景画面)。

  教师朗诵:诗歌《散步》(多媒体显示)

  “散步的时候/我走直路/儿子却故意/把路走弯

  我说/把路走直/就是捷径

  儿子说/把路走弯/路就延长”

  请学生看画面,回忆与家人散步的情景,并说说留在自己记忆深处的散步时的精彩瞬间。(2—3名学生回答)

  “今天,我们一起跟着莫怀戚一家人去《散步》,去感受他这个四口之家的浓浓的亲情。”(板书课题、作者)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用心感受:“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

  (听读后,请几位学生谈谈个人的感受)如幸福、温馨、和谐、和美等。

  2、学生有选择地朗读课文语句,教师指导。

  试一试,将文中最能体现亲情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你能读出其中浓浓的亲情吗?

  3、复述内容

  请一二名学生以小男孩的身份来复述课文内容,其他学生点评。

  4、师生共同理清文章的基本线索。(以小男孩的身份)

  爸爸劝奶奶散步→全家人一块散步→走大路与走小路的分歧→奶奶依从了“我”→在不好走的地方,爸爸背起奶奶,妈妈背起“我”。

  三、探讨质疑,感受亲情

  1、“在散步的时候,小男孩一家发生了什么事儿?”学生默读第六自然段和第七自然段,合作探究问题。

  (1)在解决分歧的过程中,谁做得最好?你可以看出谁的权力最大?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来,画出来,读一读,品一品。

  (可以说每个人都做得好,因为爸爸孝顺奶奶,奶奶慈爱亲切,妈妈温柔贤惠,“我”聪明乖巧。)

  (“我”家成员之间不存在权力的大小,“我”听爸爸的,爸爸听奶奶的,奶奶听“我”的,妈妈听爸爸的,大家之间好像构成了一个循环的关系链,那是因为有亲情——互亲互爱。)

  “那么究竟听谁的呢?”——由“爱”决定,这个“爱”,对晚辈来说,是“尊老”;对长辈来说,是“爱幼”。

  (2)在面对分歧时,爸爸为什么“一霎时”“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爸爸是家庭的顶梁柱,现在“我”与奶奶发生了“歧路之争”,大家都听爸爸的,处理好了,全家高高兴兴,处理不好,别别扭扭,还会影响家庭的和谐,所以爸爸会“一霎时”“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3)文中说“我决定委屈儿子”,是不是爸爸不在乎“我”的意见?

  (“我决定委屈儿子”并非表明爸爸不爱儿子,只是拿奶奶和“我”比较来看,奶奶年事已高。可见,爸爸十分孝敬奶奶,想尽最大的努力满足奶奶的愿望,这种孝心是难能可贵的。)

  (4)展开想像,体验感受一下,假如爸爸毫不犹豫地依从了“我”走小路,那么,奶奶会怎样想?

  (5)第七段描写奶奶所看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有什么作用?

  (它写出了春的气息,是春天在召唤我们,生命在呼唤我们,表明了“我”走小路的原因。)

  2、学生集体朗读第八段,思考:作者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背儿子描写得那么郑重其事呢?文章最后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是不是也太夸张了呢?

  (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惟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跌的,非稳当不可。它实际含蓄地写出了在一个家庭中我们父母的责任,他们特有的心理感受,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起着承上启下的中坚作用。一个“世界”,很有象征和比喻意义,突出了我们父母那种深沉、庄严的感觉,生活的使命感,表现了一家的和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

  3、教师小结

  这家人有良好的家风,对孩子疼爱但不溺爱。我们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亲就作出了很好的榜样。儿子看到爸爸孝敬奶奶,长大后他也一定会像爸爸一样孝敬自己的父母,这种“尊老爱幼”的传统伦理道德就会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

  (播放公益广告视频《妈妈洗脚》):一位年轻的母亲端着一盆热水去为年迈的婆婆洗脚,年幼的儿子看在眼里,也端来一盆水,说:“妈妈,我也为您洗脚……”

  四、品赏语言,学习写法

  1、你喜欢课文中哪些精彩优美的语言?为什么?(学生分小组学习、自由讨论,教师从旁指导)

  (教师特别提示)课文中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找出来,读一读,体会它的对称美。

  (多媒体显示)学生齐读:

  有的浓,有的淡。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

  师生共同品赏“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2、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儿,作者却能反映出一个重大的'主题,这样的写法就是“以小见大”。你能找出文中有预示性的句子吗?

  (学生交流、回答)

  “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的,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教师阐释)

  一家人在田野上散步,真的很平常,老人和小孩在选择道路时有了分歧,也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可作者却有一双慧眼,从这平凡的小事中看到了一家三代人和谐美好的感情,并由此推及尊老爱幼的中华美德,文中处处流露着浓浓的亲情:它是一幅温馨的亲情图,是一首欢快的亲情曲,是一篇美妙的亲情诗。

  3、为了反映这样一个主题,用“散步”为题好不好?你还可以用其他的题目吗?

  学生交流、讨论,相互评判,鼓励创意。如责任、深沉的爱、和美的一家等。

  教师小结:

  同一篇文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拟定标题。只要标题符合文章内容,都是值得肯定的。不过,本文用“散步”作标题很好,一是朴实,二是题目不太大,三是不过于直白地点明中心。

  五、联系实际,提升亲情

  1、生活中亲情的体现,不是轰轰烈烈、惊天憾地,而是点点滴滴,如春雨般悄悄滋润着我们的生命。请大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发生在自家的充满亲情的故事(某个细节)。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交谈。

  2、假如有这样的分歧也同样出现在你的家里,想一想,你该怎么办?

  吃完晚饭,全家人聚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想看戏剧,父亲想看新闻,母亲想看连续剧,而你想看动画片,此时,如果遥控器掌握在你的手中,而全家人都听你的。

  六、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播放背景歌曲《人间第一情》)

  1、教师总结

  世间有爱,家中有情。亲情是人间第一情。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成为避风的港湾;家,因为有了浓浓的情而成为幸福的摇篮。今天,我们一起用心灵陪同莫怀戚先生一家三代做了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散步,他们一家使我们懂得了,一个和谐与温馨的家庭,需要每一个家庭成员共同用爱心来营造,当彼此的利益和愿望发生冲突时,我们应该学会理解和体谅,学会忍让和宽容,要有一种保护幼小,善待老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多媒体显示)一幅对联:

  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

  下联:祖孙三代风雨牵手相依偎

  横批:互亲互爱

  2、课外作业(任选2~3题)(多媒体显示)

  (1)比较阅读

  A、本文与《羚羊木雕》有相似性,又有区别,试比较阅读。

  B、读《三代》这篇短文,与课文比较,哪个故事更感动你?说说你的理由。

  (2)美文推荐:《牵着母亲过马路》

  (3)搜集20xx年全国道德模范“孝老爱亲模范”人物事迹材料。

  (5)请以“感恩父母”为主题,拟写一段60字以内的温馨语句,通过手机短信发送给你的父母。

语文教案 篇4

  1.看拼音,写词语。

  xū à(需要) hàn zāi(旱灾) shuǐ dī(水滴) tū rán(突然) qīng liáng(清凉) zuǐ biān(嘴边)

  2.连一连。

  3.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小)(心)翼翼 脸色(苍)(白) (焦)(渴)而死

  (有)(气)无力 清凉(新)(鲜) 闪闪(发)(光)

  4.填空。

  (1)《七颗钻石》是19世纪(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写的童话。

  (2)七颗钻石升到天上,变成七颗星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熊星座)。

  5.如果没有水,人只能活几天而已。那么,在生活中,你是怎样对待水的?学完本课后,你有什么想法吗?

  提示:要珍惜水源,从自身做起,节约每一滴水。

  一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以及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他以自己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他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创作出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

  二 托尔斯泰名言

  记住吧:只有一个时间是重要的,那就是现在!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我们有所作为的'时间。

  没有智慧的头脑,就像没有蜡烛的灯笼。

  三 大熊星座及其传说

  中国古代把大熊星座中的七颗亮星看作一个勺子的形状,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北斗七星。观看大熊星座时,勺子的形状比熊的形象更容易被看出来。这个大勺子一年四季都在天上,随着季节的变化,勺把儿的指向随之变化,而且恰好是一季指一个方向。

  相传北斗本有九星,其中两颗星深藏于斗中,是玉皇大帝元神所在,不易被人看见,若有人看见即能延年增寿。传说汉朝相国霍光家里有一个仆人,有一天看到北斗七星的斗中有两颗亮星,他虔诚地跪拜,因此增加了六百岁的寿命。

语文教案 篇5

  【《为你打开一扇门》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①能整体感知全文,梳理出文章的结构思路;

  ②能理解文中对文学内容、意义的阐释,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历说出自己对文学的理解;

  ③能品味本文优美语言,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仿写一段话。

  课前准备

  学生利用工具书查找有关“门”的注释,朗读全文,理解本文“门”的喻义,找出文中必须掌握的生字、词语。

  教学重点

  领会文中有关文学方面的理论阐述,在理解课文中激发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

  感知全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思路,把握文章的内涵。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门”对大家都很熟悉,你能否说出你对“门”的几种理解?

  字典上对“门”的解释有:①房屋、车船或用围墙围起来的入口。②门径(窍~)。③旧时指封建家庭或家族的一支,现在指一般的家庭“双喜临门”。④宗教思想上的派别:儒~,佛~,左道旁~。⑤传统指称跟师傅有关的:~徒。⑥一般事务的分类:分~别类,五花八~。⑦量词。⑧姓。

  (大部分学生可能只会说出用围墙围起来的入口,观点较片面。)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赵丽宏的《为你打开一扇门》了解一下作者要为我们打开什么样的“门”,这扇门代表什么。

  (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检查预习

  1、组织学生介绍作者、写作背景。

  明确:赵丽宏,散文家,诗人,上海市人。

  课文是作者为语文出版社和天津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中国学生必读文库·文学卷》写的序文。

  2、读准加点字的字音,并会解释词义。

  诠释 憧憬 裨益 潜移默化 危言耸听

  明确:(先请学生读并解释,老师引导学生评价、判断、补充。)

  整体感知

  教师指导语:通过检查预习,可以感知到大家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全文。

  要求:

  1、要求读得流畅,读音准确;

  2、边读边划出文中关键词、句;

  3、思考标题“门”的`含义;

  4、理清课文思路、结构。

  过程:

  1、教师组织学生自读并检查;

  2、诵读交流:学生个人朗读,教师组织学生听并进行评价。

  明确:

  标题“门”的含义:文学之门,采用了比喻的手法,使抽象的概念更具体可感。

  理清思路:课文围绕“为你打开一扇门”题眼“打开”二字,以“议论大门——初进大门——打开大门”的思路展开,逐层深入。

  重点词句的交流: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并派代表提出组内讨论仍解决不了的词、句,全班讨论解决。

  学生:“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是这个时代的心声,是这个时代千姿百态的社会风俗画和人文风景线,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和感情的结晶。”这句话如何理解?“心声”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有人说,一个从不阅读文学作品的人,纵然他有‘硕士’‘博士’或者更高的学位,他也只能是一个‘高智商的野蛮人’。”这句话如何理解?

  课后学习

  1、认真读熟全文并思考课后练习。

  2、挑选出你认为曾深深打动过你的文学作品,思考并写出它打动你的理由。

  第 二 课 时

  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去理解、感悟课文,结合学生实际,运用自己读文学作品的体验,领会文中有关文学方面的理论阐述,从而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教学设计

  精读品析

  导入语:明确了标题“门”的含义后,请大家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要打开这扇门?

  明确:走进了文学的门,浏览新鲜事物,探求未知天地,了解一个时代的历史小文,了解社会,了解自然、人生的意义。不仅增长人的知识,也能丰富人的感情。

  2、怎样才能打开这扇门?

  明确:(1)只要你愿意花时间,花功夫,只要你对门里的世界有探索和了解的愿望,这些门一定会在你面前洞开……(2)只要你走进这扇大门。

  3、作者阐述的文学特征、内涵、功能以及文学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各是什么?

  明确:(1)文学的特征是:文学是人类感情的最丰富最生动的表达,是人类历史的最形象的诠释(第一句)。(2)文学的内涵:一个民族的文学,是这个民族的历史。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是这个时代的心声,是这个时代千姿百态的社会风俗画和人文风景线,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和感情的结晶。优秀的文学作品,传达着人类的憧憬和理想,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感情和灿烂的智慧。(第2~4句)。(3)文学的功能: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了解历史,了解社会,了解自然,了解人生的意义,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情。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的积累,一种知识的积累,一种智慧的积累,一种感情的积累文学作品对人的影响……也能丰富人的感情(第5~8句)。(4)文学与现代人的发展的关系:“如果对文学一无所知,而想成为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共识”。

  (以上问题先组织学生精读第3小节,然后小组讨论交流,班级交流,学生评价。)

  拓展探究

  教师指导语:明确了课文中作者对文学特征、内涵、功能以及文学与现代人的发展的关系后,下面请大家再看一下赵丽宏在《致文学》中与文学对话的节录,进一步体会课文阐释的文学的含义,再结合你平时阅读文学作品的感受,写一段文字,说明你心中的文学是什么。

  附:《致文学》作者与文学的对话的节录

  你是广袤的大地,是辽阔的天空;你是崇山峻岭,是江海湖泊。你用彩色的文字,描绘出世界上可能存在的一切美妙景象。不管是壮阔雄奇的,还是精微细致的,不管是缤纷热烈的,还是深沉肃穆的,你都能有声有色地展现。你使很多足不出户的人在油墨的清香中游历了五光十色的境界。

  你告诉人们,人生的色彩使何等丰富,人生的路途又是何等曲折漫长。你把生活的帏幕一幕一幕地拉开,让无数不同的角色在人生的舞台上演出激动人心的喜剧和悲剧。你可以呼唤出千百年前的古人,请他们深情的讲述历史,也可以请出你最熟悉的同代人,叙述人人都可能经历的日常生活。你吐露的喜怒哀乐,使人开怀大笑,也使人热泪沾襟……

  1、组织学生自读,师生互动,学生谈体会,学生点评,教师小结。

  2、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文学作品的体验,仿写一段文字。

  要求:①采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将文学的抽象概念形象化、具体化;

  ②用词优美、恰当;

  ③字数200字。

  3、学生仿写,交流,师生互评。

  4、小结,组织学生积累优美的词语,文中的比喻、拟人和排比句。

  课后学习

  1、去图书馆借阅作者的散文作品,并写一篇读后感及进行美文点评。

  2、向同学推荐一部你最欣赏的文学作品,要求对这部文学作品进行内容概要,写作手法、思想或文学价值等方面加以简要概述。字数3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为你打开一扇门 赵丽宏

  门————文学之门

  议论大门 → 初识大门 → 打开大门

  │ │ │

  (1.2)由门谈起 (3.4)打开文学之门的意义 (5)激励人们走进文学的大门

  【教学总结】

  《为你打开一扇门》是初中七年级语文课本中的第一篇课文,文章精美短小,作者将自身对文学的感悟流驻笔端,向广大青少年朋友介绍文学,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的殿堂。

  我的反思:

  1、成功之处:

  (1)第一环节初识大门的教学设计能从学生的阅读经历和感受出发,课堂上学生有话可说,所以回答踊跃,畅谈了自己对文学的认识及亲近文学的途径。

  (2)整个教学呈现出了由浅入深的特点:初识大门——轻启大门——迈入大门,学生由整体感知到了解课文作者的精辟见解、由简单的了解到借助《致文学》深入理解课文,并再次从自身的阅读体验谈与作者共鸣的感受,学生在阅读与思考的过程中逐步领略文学的魅力,从而产生亲近文学的强烈愿望。

  (3)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样化。有大声读、小声读、默读、有感情地读,有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学习,从学生的回答中,教师感受到这些活动的展开还是有效的。

  (4)教学方式由教师教向学生学转变。本节课始终以学生的学为主体,教师并没有一味的灌输与讲解,而是学习过程中的引领者。同时,在关键处——迈入大门,教师及时举例,通过示范使学生学会思考的方法。

  (5)课程资源的有机整合。这篇课文文笔优美但很抽象,对于刚升入中学的七年级学生来说,并不是很容易理解。教师利用作者另一篇《致文学》的形象化语言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化难为易。

  2、不足之处:

  (1)任务过多,造成学生无法一一顾及。如迈入大门中要求学生有感情地大声朗读《致文学》,从中找出与课文内容相照应的.语句,并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谈谈你对这些语句的深切理解和感受,此处处理不好。毕竟学生刚从小学升入中学,认知水平还有待提高,教师将两步并为一步,对学生来说要求太高,因此在教学实际过程中,学生无法从容应对。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找出与课文内容相照应的语句,完成这一任务后再提出第二要求也许会更好。

  (2)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的评价不够。

  (3)教师面对课堂生成的问题不能很好的利用与解决,显得稚嫩。

语文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一、课文简析

  作者在阔别母校十多年后回到母校,触景生情,勾起了作者对自己童年学习生活的甜蜜回忆,抒发了作者对母校无比热爱之情。课文以作者行进的地点:进校门--到操场--出校门为线索分为三大段。第二段为重点内容,第一段与第三段前后呼应为点题之笔。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两个方面,即作者回到母校时的所见所闻及由此引起的回忆与感想,随着所见所闻的变化,作者产生多种感情,先是兴奋,后是喜悦,最后是留恋。感情逐步加深又互相交织在一起。

  文章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容易引起即将告别的五年级学生的共鸣。

  二、语句简析

  1.“像开闸后涌出的欢腾的潮水,学生们欢笑着从教室里涌出来,涌向宽阔的操场。”

  把学生们欢笑着走向操场的场面生动地比喻成开闸时的潮水,且把喻体置前,强调学生们走向操场时的热闹场面。

  2.“我漫步在操场上,欣赏着花木,抚摸着幼苗,倾听着教室里传出的琅琅书声,五年的喜怒哀乐,像天鹅扇动着双翼,从记忆深处翩翩飞来。‘

  在操场上,作者由所见所闻把自然联想到的五年小学生活感受生动地比喻成天鹅扇动着双翼翩翩飞来。使上下文连接自然。

  教学目标:

  1、按地点的转换理清课文的结构,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母校的热爱,对童年学习生活的留恋之情。

  2、根据语言环境,选择合适的动词并体会准确用动词的重要性,积累有关的语句。

  3、能根据语言环境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写比喻句。

  4、根据课文结构特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理清课文的结构,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母校的热爱,对童年学习生活的留恋之情。根据课文结构特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准备:

  1、读准下列黑体字的音,读通课文。

  弧度( )石砌( )甬道( )迤俪( )( )松柏( )

  2、词语积累

  ① 写出带有“情”字的成语,并理解词语

  ② 表示心理十分依恋不舍的词语

  3、读课文,口头填上恰当的动词,把句子熟读通顺

  ① 大门, 石砌的甬道, 秋菊傲放、松柏长青的花园, 宽宽的石阶, 了宽阔的操场。

  ②我 在操场上, 着花木, 着幼苗, 着教室里传出的琅琅书声,五年的喜怒哀乐,像天鹅扇动着双翼,从记忆深处翩翩飞来。

  4、熟读全文,写出课文按地点的转换进行描写的不同地点是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课题

  1、时间过得真快,再过一个月,你们即将离开母校升入中学,用几句话说说此时此刻你的心理感受。

  2、是呀,母校是你成长的摇篮。当你第一次迈进校门时,你还是个充满稚气的顽童,当你迈出校门时,你已经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少年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母校》,看看作者阔别母校十年后,再次返回时,感受又如何呢?

  3、出示课题, 母校 一齐读题。

  设计意图:这一课的学习正是学生面临小学毕业的时刻,内心有一定真切的感想:怕与好朋友从此分别,与熟悉的母校说再见;高兴自己将成为一名中学生。学习之前寥寥数语激发内心情感,有利学生较快投入学习状态。

  二、整体感知课文

  自己轻声朗读课文,读准课文中生字的音,初步填空

  地点看到听到的心里想到的

  进校门

  到操场

  出校门

  指名学生交流,教师随机板书。

  (主要讲清课文的顺序,其余的学生能说多少就多少)

  地点看到听到的心里想到的

  进校门我看到翠绿色的拱门。我似乎又闻到了那淡淡的油漆的清香,似乎心中又涌起最后一次迈出校门时的留恋之情。

  到操场

  1、欣赏着花木,抚摸着幼苗,倾听着教室里传出的琅琅书声。

  2、下课铃声一响,操场上一篇沸腾。

  3、我看到操场中间举行长绳比赛。我想到了四年级时的那次拔河比赛,为了集体的荣誉,我们也努力过,奋斗过。

  出校门我看着迤俪的阳光拖成的身影。千种情思涌上心头

  根据上述表格的内容,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小结,看这篇文章重点写了哪一部分?

  (操场上看到、听到、想到的2——8节)

  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学生回顾全文交流。

  出示:地点的转换句子

  “走进大门,沿着石砌的甬道,穿过秋菊傲放、松柏长青的花园,踏着宽宽的石阶,来到了宽阔的操场。”

  “我慢慢来到拱形校门下……”

  找到句子中的一系列动词。读一读,体会几个动词的作用

  设计意图:在阅读、交流、填表活动中整体把握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三、学习课文重点部分2——8节

  默读课文2—8节,哪句话可以看出这部分内容是由所看所见而产生的联想。

  指名交流,指导朗读。

  根据学生的交流出示:我 在操场上, 着花木, 着幼苗, 着教室里传出的琅琅书声,五年的'喜怒哀乐,像天鹅扇动着双翼,从记忆深处翩翩飞来。

  1.填上合适的动词。

  2.“我漫步在操场上,欣赏着花木,扶摸着幼苗,倾听着琅琅读书声。”句中将“欣赏”与“扶摸”调换,可不可以?为什么?

  3.读读句子。

  4.想象:五年的喜怒哀乐,像天鹅扇动着双翼,从记忆深处翩翩飞来。除了像“天鹅”还可以像什么?(像夏天阵阵的风 ;像百花的清香 ;像南归的大雁,排着长队 。)

  5.把句子说完整具体。

  设计意图:重点部分按“触景”与“生情”两部分写的,比喻句把所见所闻与联想到自然地连接。阅读、体悟、想象说话使学生对句子的理解深入透彻,不仅学习了知识,更懂得了写作技能。

  四、初步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初步阅读了课文,知道作者在离开母校十多年后回到母校,看着熟悉的校容和学生,按照地点的转换勾起了学生对对童年生活的一连串回忆。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课文词语。

  第二课时

  一、 回顾引入

  1.课文是按哪两部分进行描述的?(从“触景”与“生情”两个方面叙述。)

  2.读一读有关的句子。

  二、继续学习课文2——8节

  过渡:漫步在操场上,欣赏着花木,抚摸着幼苗,倾听着教室里传出的琅琅书声,五年的喜怒哀乐,像天鹅扇动着双翼,从记忆深处翩翩飞来。那作者看到了什么?

  出示

  看,操场中间在举行长绳比赛,十几个精神抖擞的小男孩正准备呢,身上的运动服特别显眼。长绳刚一摆动,中间的一个男孩的腿就绊住了绳,周围的小学生善意地哄笑起来。被绊住的男孩低着头,红着脸,使劲搔着后脑勺。又重新开始跳起来。

  我在一旁看着,不由得笑了。当年,为了集体的荣誉,我们也努力过,奋斗过。

  想象填空

  1.被绊住的男孩低着头,红着脸,使劲搔着后脑勺,心想: ,于是又重新跳起来。

  2.我在一旁看着,不由得笑了,那是因为 。

  3.小组学习,大组交流。

  4.指名一学生朗读,其余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当时的情景。

  5.从小男孩与我的动作、神态中,可以看出什么?(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6.指导有感情地朗读5、6节,感兴趣的同学练习背诵。

  7.我由此想到了什么?四年级时的那次拔河比赛,大家的表现如何?(同样积极努力地为班级争光)

  找到有关的句子与词,交流读。

  自己自由读,将大伙的表现传达出来。

  指名读,学生点评。

  8.全班齐读2——8节。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

  9.下面两句比喻句意思一样吗?为什么文中用第一句?

  ①像开闸后涌出的欢腾的潮水,学生们欢笑着从教室里涌出来,涌向宽阔的操场。

  ②学生们欢笑着从教室里涌出来,像开闸后涌出的欢腾的潮水,涌向宽阔的操场。

  10.小结:作者在操场上,欣赏着花木,抚摸着幼苗,倾听着教室里传出的琅琅书声,

  随后写下了下课铃声一响,操场上沸腾的长绳比赛情景,由此联想到四年级时的拔河比赛。这些描写特色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触景生情)

  设计意图:比喻修辞手法在单元中多次出现,但在表达时句式和以前学习的有所不同,学习过程中要弄懂比喻句为了表达的需要,本体和喻体的顺序可以有变化。

  三、学习课文的开头和结尾

  作者除了写操场上看到的、听到的,以及由此联想到的情景外还写了什么?

  1.轻声读课文的开头,。

  2.交流:看到“翠绿色的拱门”

  联想到“我似乎又尝到了和小伙伴们手拉手欢呼着跑入拱门的喜悦,似乎又闻到了那淡淡的油漆的清香,似乎心中又涌起最后一次迈出校门时的留恋之情。”

  3.教师引读,从中体会作者当时的兴奋心情。

  4.根据课文内容,再仿照这样的句式说一句。

  望着 ,我似乎 ,似乎 ,似乎 。

  再读9——11节。

  教师学生交流,朗读,体会作者的留恋之情。

  四、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课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结构特点是什么?(按地点的转换以进校门、在操场、出学校门为线索,从“触景”与“生情”两个方面叙述。)

  2、提示概括:我回到母校触景生情。进校门,看到 ,想到 在操场,看到 ,想到 ;出校门,看到 ,想到 。

  3、自由说说,个别交流。

  设计意图:阅读课文,因文而异地选择适当的方法、正确、熟练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单元训练的重点。根据课文的写作顺序和结构特点(按地点的转换以进校门、在操场、出学校门为线索,从“触景”与“生情”两个方面叙述)进行概括,循序渐进提高这一方面的能力。

  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作业练习让学生自主选择,激发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欲望,满足不同类型的学生需求,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发挥。

语文教案 篇7

  一、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就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使学生身心都得到发展而在教学前进行的设计、规划等。

  教学设计可以是一个课时的教学设计、一个单元的教学设计、一个学期的教学设计、一个学年的教学设计、一个学段的教学设计。

  一个课时的教学设计是针对一个课时的设计,微观的设计。他关系到一节课的教学质量,每一节课的质量都能够达到,整个学期的质量就能够达到,整个学年、学段的质量就能够达到,所以,一个科室的教学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单元的教学设计是针对一个内容单元进行的设计。单元教学设计师相对较微观的教学设计,它需要确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与要求,知识的重点与难点,课时的计划安排,例题与习题的选取,现代化教学设备与教具、课件的配置的内容

  一个学年的教学设计与一个学期的教学设计是较宏观的设计。他主要是针对一个学年或一个学期的教学设计的。设计的内容包括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进度、课外活动和教学研究的安排、信息技术与本学科教学的整合等,只是集中于学年或学期。它是由本年级的本学科的教师集体研究、讨论制订的。

  一个学段的教学设计是最宏观的教学设计。它是针对整个学段的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和当地学校、班级的实际情况由全体本学科的教师集体研究、讨论共同制订的。设计的内容主要有教学目的确定、学生学习

  的指导、本学段的教学计划、本学科课外活动的安排、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以及教师的教学研究、培训进修等。

  一、教学内容:主要描述教材使用版本,第几册第几单元第几课,主要学习内容简介。

  二、学生分析: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认知起点、学习兴趣、学习障碍、学习难度……

  三、设计思想:主要描述教学过程中模拟实践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教学方法。

  四、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五、教学的重难点:描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的重点和难点。

  六、教学过程:具体说明教学各个教学环节安排,重难点的处理,教与学双边活动安排

  七,教学反思和评价:目标是否达到;情境创设是否得当;教学过程是否流畅;重难点是否突出;师生互动是否有效;学生个体差异是否得到尊重;教学评价是否促进了学生发展;教学中存在什么困惑等等;

  二、教学设计与编写教案的异同点

  1、它们的不同点有:

  ⑴教学设计从整体入手对教学进行规划,如怎样确定教学目标,怎样展开教学过程等;编写教案则更多地考虑具体内容与细节。

  ⑵教学设计是原则性的、指导性的和纲领性的,它适用的范围非常广泛;教案通常是针对一个班级或一类学生撰写的,他的适用范围较窄。

  ⑶教学设计不能直接用于教学,要对其进行加工、创造,适用具体化,

  适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方能实施教学;教案则可以直接用于本班的教学,单用于其他班,则必须对其进行改造,改造的力度有可能相当大,甚至面目全非。

  2、它们的相同点有:

  ⑴目的相同,他们都是为教学服务的,都希望实现教学目标,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⑵考虑的因素相同,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编写教案,都需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分析处理教学内容、研究学生的特点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如何与教学整合等。

  什么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和教案是一回事吗?

  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依据教育教学原理,教学艺术原理,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需要使用的教学手段进行的策略。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具体而言,教学设计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第二,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第三,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

  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第四,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教学设计和教案是有区别的:

  教学设计是教学的整体构思,包括具体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是如何突破的,整个教学内容是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

  教案是具体的上课体现,是教学过程的全部。教案,也称课时计划,教师经过备课,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教案是上课的重要依据,通常包括:班级、学科、课题、上课时间、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课的进程和时间分配等。有的教案还列有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如电影、投影、录像、录音等)的使用、作业题、板书设计和课后自我分析等项目。由于学科和教材的性质﹑教学目的和课的类型不同,教案不必有固定的形式。

  如何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有整体(宏观)设计和局部(微观)设计。整体设计如课程设计(以某一学科为设计对象)、学段整体教学设计(以某学段、某学年或某学期为设计对象);局部设计(以某一单元或某一课的教学为对象)、微格教学设计(以某个教学环节为设计对象)。以下所讲以局部教学设计为主。

  1、前期分析

  首先,搞清楚课标(或教材)要求的教学内容有哪些?哪些内容属于知识,哪些内容属于技能?哪些内容又是方法或过程?哪些内容是情感态

  度价值观方面的?各个内容要求的程度是什么?

  其次,分析教学对象(学生)的现状怎样?由于信息技术学科开课的不均衡,可能有些内容学生已经掌握,那么就要搞清楚哪些内容学生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如果是部分掌握,掌握到什么程度?如果只有一部分学生掌握,那么这个比例有多大?还有哪些内容是教材上没有但需要补充给学生的?根据对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的分析,可以得出学习需求,即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以及这些内容学到什么程度。学习需求可能比教材上的内容少,也可能比教材上的内容多。

  此外,在分析教学对象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怎样的状况?他们的思维能力有多高?他们的自学能力有多强?生活环境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影响有哪些?这些分析结果决定了教学过程中要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

  2、根据需求确定教学目标

  新课程强调教学目标要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为什么?因为人学习不同类型的东西,方式不同。所以,建议老师们分三个维度来写教学目标,当然这样会有一定难度,这个问题我会有专题来讲,此外,撰写教学目标还要注意目标的可操作性。

  3、设计教学策略

  有了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什么样的方针、方式或手段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这就是教学策略。这里包括了课题如何引入、教学内容如何组织与呈现、选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如何应用教学媒体、提供哪些教学资源以及教学资源如何组织与呈现等问题。这是教学设计的重头戏,也是教师发挥想象力进行创造的最佳阶段。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理解秋橘越冬保鲜的新技术和科学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

  2、领会本文用比拟、列数字及引用古人诗句等方法对说明事物特点所引起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本文科学性与文学性相结合的科学小品文特点。

  2、 领会本文的语言特点及。写作技巧对说明事物特点的作用。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桔子红了”这部电视剧我相信有很多同学应该看过吧?给你们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我非常倾心于导演李少红精心布置的容家橘园?真想有机会能去那里看一下!今天其实有一位作家就给我们提供了那么一次机会,让我们来共同领略这美丽的景色。

  二、精读课文:

  首先,请同学找一下描写柑橘的语段。(1,2小节)朗读。

  问:这两个小节主要描绘了什么景象?(这部分作者用鲜明的文学笔法,描绘秋、春两季的美丽景色:秋景,春景,柑橘)。为什么要描绘两个不同季节中相同对象——柑橘的景象呢?

  明确:通过异中有同——不同季节、同有柑橘的对照比较,激出疑问,引起人们对秋橘何以能高悬于春树枝头的好奇,为下文的展开做了铺垫。

  问:第一节中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引用说明)引用李白诗句,描绘了怎样一副景色?(用文中的话说)

  明确:描绘一副“撩人心醉”的江南秋色图,其中突出了秋橘对景色的渲染作用。这不仅在一开始就为读者设置了一种诗意的氛围,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而且也为引起另一副更为撩人的江南春色图做了铺垫。

  我们都看过了作者如何描绘春景的(只见绿油油的橘林中……一般)那么柑橘实为秋收的果实,怎么在春天里还会有累累金果呢?在这里作者设下疑问,也让我们把注意力又回到文章的正题上:秋橘何以能够留在春天采呢?

  下面让我们来解答这个疑问,继续往下看。找出作者共花了多少笔墨介绍将柑橘留在树上过冬保鲜的新技术的?(3~5小节)

  至此,文章段落也很明显了(1~2为第一段,3~5为第二段,6为第三段)

  读第3小节,解释文言文部分,问:这一段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说明了什么?

  明确:征引古今的记录实录(举例说明)作用:显示了“信而有证”的科学实证性。说明柑橘保鲜难。既然平常的保鲜都很难,那就更何况要留在树上过冬了。这就突出了创造秋橘春天采这项技术的难度。

  默读第4小节,问:这一段中作者介绍了什么?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介绍了我国科技工作者发明的让柑橘留在枝头过冬保鲜技术这项新技术的实际效果。作者引用了许多科学数据(列数字),对柑橘的耐寒性、好果率以及营养价值的增加率等都用数字做了精确的说明,显示了准确的科学性,也提高了可信度。

  总结:3、4两节有何关系?

  明确: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这项新技术的巨大科学价值。

  看第5小节,这一段是作者在遣词造句时的用心所在,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朗读。

  问:本段的特色在于哪里?

  明确:形象的拟人手法。找一下哪些词语能体现这一特色的?(超期服役,脱尽翠衣,黄袍加身,匆匆离开,乘虚而入,傲霜斗雪,进补,儿孙满堂)有何作用?增加文章的形象性、生动性,而这些词语本身互相之间也有一种潜在的联系,例如“超期服役”与“匆匆离开”正好相对,而“进补”与“儿孙满堂”也相呼应(习惯上我们认为老年人才需要进补)。

  问:那么在对柑橘保留在树上所需各种肥料和药物时,其用量也是相当讲究的.,为什么第5节没有一点数字?

  明确:遮住要是因为科学小品文的读者并非专业工作者,而他们也主要对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一些数据感兴趣,所以在这一新技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涉及的数据也就没必要写明了。

  问:这一段中我们还有一个问题有待解决,这里除了写能使柑橘留在树上过冬保鲜的科学原理外,还写了什么没有?

  明确:“你看,……汗水”一篇旨在介绍科技新成果的说明文里,为什么还要来这一句感叹呢?其实尽管都是介绍事理,提高对事物特点的科学认识,但仍不应该忽视人在这一认识过程中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对秋橘过冬保鲜技术的介绍也是展示了人对自然条件的不利因素的克服,赞美了科技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

  总结:(3~5小节)由表及里,由因及果,使人的认识逐步深化,而且饶有兴味,体现了作者在层次安排上不平铺直叙的巧妙构思。

  朗读第6段。

  点拨:最后一部分以诗的笔调,赞美了秋橘春采的实现给美好生活增添了新的情趣。以苏轼的诗作结,这里特别注意一下诗中的一个“最”字,这个“最”意在突出“橙黄橘绿时”在古代是一年好景中无可超越的境界。但这种无可超越的最高美景,在今人手里竟然得到了延伸、扩展,这当然是科学的胜利,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胜利。文章这个充满诗意的结尾,表达了对这种胜利的由衷钦佩和赞美之情;也是对科技工作者的杰出贡献的充分肯定,对人的自由创造能力的充分肯定,从而激起人们对自身力量的一种自豪的感情。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经典教案07-18

优秀语文教案 小学教案语文05-11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园地的教案09-04

语文穷人教案11-23

有关语文的教案12-07

语文《掌声》教案11-20

语文《咏柳》教案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