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8-08 12:28:13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必备]语文教案7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必备]语文教案7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学文,体会黄山石的奇妙,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语言文字,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学会12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及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4.朗读课文,并选两段背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看图、学文,体会黄山石的奇妙之处。

  2.把课文中描写的画面想象出来。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会12个生字及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层次。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弄清“区、滚、著、状”的字形。

  2、查字典、观察图画以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引题激趣。

  同学们,我国有许多著名的游览圣地,你们也许去过“五岳独尊”的泰山,也许去过“天下奇秀”的庐山,但不知你们去没去过“人间仙境”的黄山。从今天起,老师要和同学们一齐游览黄山奇景,你们愿意吗?

  二、初读课文,画出生字。

  三、小组讨论,学习生字。

  方法:四人为一小组,先读准字音,易错的字音相互提醒;再分析字形,易写错的字找出来,一齐学习。找出最巧妙的识记方法。

  四、汇报学习情况。

  请一组同学汇报,汇报后,重点指导以下字形。

  区:共4画,笔顺是:区。

  滚:右边中间部分是“公”,不是“合”。

  著:要和“着”区别字形。

  状:要和“壮”区分形、义。

  五、理解词义。

  1.观察图画、查字典理解词义。

  2.哪些词义不懂提出来,同学一齐解决。

  重点理解:

  闻名:有名。“闻名中外”,就是在中国和外国都很有名。

  尤其:表示更进一步。

  秀丽:清秀美丽。

  神奇:非常奇妙。

  陡峭:山势坡度很大,好像直上直下似的。

  翻滚:多指水、云等上下滚动。

  六、指导书写。

  翻:左右结构,“番”写在竖中线以左,“羽”写在竖中线右边。左高右低。

  滚:左右结构,左小右大。

  省:上下结构,“少”在横中线以上,“目”在横中线稍靠上起笔。

  其:上横短,下横长。里面第二横在横中线上,避免“其”写得下坠。

  七、作业。

  搜集有关黄山景色的图片或介绍的文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看图、学文,体会黄山石的奇妙,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语言文字,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看图、学文,体会黄山石的'奇妙之处。2、把课文中描写的画面想象出来。

  三、教学过程

  一、介绍黄山,激发兴趣。(出示第一图)

  黄山在我国安徽省南部,是著名的风景区,被联合国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几百年来,游过黄山的人,无不被它的山水奇景所倾倒,明朝的徐霞客把黄山列为群山之首。奇松、云海、怪石、温泉这黄山“四绝”名扬天下。下边我们就到黄山看一看吧!

  二、逐段学习。

  1.第1自然段:

  默读再结合第一图说一说黄山风景怎么样?抓住“闻名中外、秀丽神奇、尤其”谈理解。(板书:秀丽神奇、奇石有趣)

  齐读这一段。

  2.指名读第2~5自然段。

  (1)课文具体介绍了哪几种奇石?板书: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

  (2)出示第二幅图。

  提问:图上的岩石像什么?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看书上是怎么介绍的。

  指名读第2自然段。结合插图说一说哪些地方像仙桃?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它所在的地方像石盘(观察石头的形状、观察周围景象。)

  再读这一段。

  (3)出示第三幅图。图上的岩石像什么?

  默读第3自然段,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

  “翻滚的云海”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可以这样解决:①同学们,谁坐过飞机,谈谈你在云层之上看到的景象。②由于黄山的山峰高耸入云,从黄山上往下看,云彩在脚下,又浓又厚,云就像大海的波涛那样上下翻滚,非常壮观。

  读这一段,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出示第四幅图,阅读第4自然段。

  小组讨论学习:

  ①先观察图中的石头像什么?怎么看出来的?

  ②读课文,看课文中怎么说的?

  ③从哪儿看出像“仙人指路”?

  ④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讨论解决。

  指名一组同学汇报讨论情况。

  (5)学习第5自然段。

  ①指名读。

  ②提出不懂的问题。

  ③师生共同解决。

  重点理解:石头怎么会变成“金光闪闪的雄鸡”?(联系上下文阅读思考)

  山峰上几块巨石的形状很像只雄鸡,太阳光一照,巨石上金光闪闪,就更像是一只美丽的“金鸡”了。

  指名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像。睁开眼睛,把你想到的说出来。

  黄山石可真奇妙,就像人们精心雕琢的一样,有的像巨大无比的仙桃,有的像猴子观海,有的像仙人指路,还有的像金鸡叫天都。是不是就有这些呢?

  (6)齐读第6自然段。

  指名说说还有什么奇石?板书: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

  分小组学习,任选一种展开想象,说说奇石的样子。

  请三组同学分别说一说。

  三、老师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体会到了黄山石的奇妙,领略了黄山秀丽的景色。希望同学们长大后,能亲自去目睹黄山奇景,看一看那里的奇松、云海、温泉是一番什么景象。

  四、作业

  写一写心目中的黄山石。

  板书:黄山奇石

  仙桃石:像个大桃子

  猴子观海:蹲在山头,望翻滚的云海

  奇特、有趣 仙人指路:伸着手臂指向前方

  金鸡叫天都:伸着脖子,不住地啼叫

  天狗望月 仙女弹琴 狮子抢球……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学会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似”。

  2、能说说诗的意思。

  3、能背诵全诗,默写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登鹳雀楼》

  (2)指名说说意思

  (3)齐背全诗

  2、教学新课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学习生字

  (3)理解题意

  暮:指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

  江:大河

  吟:古代诗歌的一种。

  (4)分析古诗

  A、教学1、2句

  这句诗中有哪些事物?

  诗中描写阳光用了一个什么量词?

  能不能把“铺”换一个字?

  第二句中哪个词比较难理解。

  说说整句的意思。

  B、教学3、4句

  理解“可怜“的'意思

  给“似”换一个字

  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5)指导朗读

  A、由朗读,用铅笔划出该停顿的地方。

  B、指名读

  C、对其进行

  D、齐读全诗

  (6)板书设计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多种形式朗读小说,把握故事情节,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二、学习小说人物的精彩描写方法。

  三、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小说题目“绝品”的含义。四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理解和学会诚信做人的原则。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情节,培养概括、归纳的能力。

  人物的精彩描写方法。教学难点:

  从多个角度理解“绝品”的含义,学会做人的原则。教学方法:

  阅读赏析法、讨论归纳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装裱前后的字画比较导入,激发学生对字画装裱的兴趣。

  二、作者介绍

  谈歌,原名谭同占,1954年生于河北保定。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城市守望》、《家园笔记》、《黑风白日》、《认识你真好》;中篇小说集《大厂》、《城市热风》、《我曾让你傻半天》等。

  三、整体阅读

  (一)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复述小说故事情节。

  (二)说说文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内容。

  学生自由谈。

  (三)小说中哪些内容可以称为“绝品”?

  学生自由讨论,言之成理即可。

  教师适时引导,最后归纳小结:画“绝”、技“绝”、人亦“绝”。

  (四)根据以上讨论,说说小说以“绝品”为题有何深意?

  本文标题一语双关,既点明画品之绝,更点出人品之绝。

  四、品味咀嚼

  (一)一“绝”——画(唐代珍品)

  提问:从文中哪些语句可见此画为“绝品”?

  (二)二“绝”——装裱技艺

  (三)三“绝”——人

  1、小说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

  常先生、刘三爷、王商人、马氏

  2、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谁?你认为谁是小说的主要人物?

  引导学生理解,小说是围绕“绝品”而展开情节:“收——藏——送”,而这其中的主体即是刘三爷。

  3、简单分析归纳常先生和王商人的形象。

  五、布置作业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感知分析语言文字,再现诗中意境,品味其组成的宏大气势。

  2、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结合诗中博大、生动、雄浑的意境展开联想,体会诗人壮阔的胸怀和豪情壮志。

  【教学重点】

  领悟这首诗所表现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诗歌主旨的理解

  【教学难点】

  体会渴望破坏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

  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思路】

  这首词是语文诗歌阅读欣赏中的第一课。在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郭沫若激情昂扬的情感。通过本课时的教学,力求让学生体会到一个伟大人物的崇高情愫,深广胸怀和精湛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对意象的感悟能力。

  【设计思路】

  1。课型:诗歌讲读鉴赏课

  2。方法:播放录音、反复诵读、教师讲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有一个特殊的日子——五四青年节,这是我们的节日。我们青年人是只争朝夕、奋发进取、拼搏向上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有这样一位青年,他的名字很特殊,取家乡两条河流的名字作自己的笔名,他就是郭沫若。今天我们就走近郭沫若,走近他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二、作者简介

  郭沫若生于四川乐山,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民主思想。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炉中煤》等诗篇。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一代诗风,是当代最优秀的革命浪漫主义诗作。

  拓展:郭沫若名字的由来

  1919年,郭沫若在日本留学时,取了“沫若”这个笔名。“沫”“若”,即沫水和若水。沫水,古水名,即今大渡河,是岷江的最大支流,位于四川省中西部;若水,古水名,即今雅砻江,是金沙江的最大支流,位于四川省西部。“沫水”“若水”是流经郭沫若家乡的两条河流。郭沫若取此二水作为笔名,是表示他身在异国、不忘家园的意思,也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三、朗读感知

  1。请一名学生朗读

  2。问题:这首诗给人的主要感受和印象是什么?

  宏伟、强力、壮丽、炽热、奔放

  3。播放朗诵音频

  四、写作背景介绍。

  1919年,五四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崭新的气象。旧道德、旧礼教、专制政治与一切封建偶像受到猛烈抨击和批判,新事物、新思想、新文化与一切进步要求则得到热烈的崇尚与赞扬。倡导科学与民主,争取独立与自由,张扬个性意识,追求个性解放,要求改造旧的社会、建设新社会,成为时代的强音。

  五、朗读、领会,品评、鉴赏。

  1、请同学们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首诗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巨人的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他的号角欢呼在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也欢呼在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那就看人们能否掌握它、驾驭它。看吧,滚滚而来的洪涛正在不断地努力向前,描绘着“力的绘画”,表演者“力的舞蹈”,演奏着“力的音乐”,抒写着“力的诗歌”,激荡着“力的律吕”。

  2、请找出这首诗歌的意象

  白云、北冰洋、洪涛

  3、请圈出诗人所运用的动词

  怒涌、提起、推倒、毁坏、创造、努力

  4、问题讨论:诗歌为什么要描绘滚滚洪涛?

  教师点拨:《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五四运动所产生的伟大的“力波”越过太平洋,直接震动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年青气盛的郭沫若,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使他的如擦之笔,得到了纵横挥写的创作契机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12539;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再推开一层说,也是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的具体象征。“五12539;四”运动对于中国,正如滚滚而来的洪涛一般,它正以巨大的破坏力,冲決一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思想罗网,同时以伟大的创造力建树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五12539;四”运动所展示的中国未来,是光辉灿烂的图景。从第二个更宏观的思想层次说,世界朝流的大工业生产,也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日本,冲向中国,并且势将蔓延到全球各个角落,这是历史前进的不可阻挡之势。

  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于是诗人写下这首对于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5、问题讨论:“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怎样理

  解这段话的深刻含意?

  教师点拨:这是对力的歌颂和赞美,诗人从多角度描绘

  了力的内涵,强调色彩,突出形态,体现其神韵,反映其节奏,多层面感受力和

  美。诗人尽情歌颂的力,其实正是五四时期的那种时代精神的特征。

  6、根据以上分析谈谈你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教师点拨:这首诗的描写的横跨两大洋的巨人,其实都是诗人的自我形象,诗歌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

  这首诗堪称为郭沫若早期“火山爆发式”的诗歌代表作之一,从其诗歌中最能感受到“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据作者说,在那段时间里,“惠特曼的那种把一切的旧套摆脱干诤了的诗风和五四时代的暴突进的精神十分合拍,我是彻底地为他那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所动荡了。”(《我的作诗的经过》)这首诗,正是这种惠特曼式的“雄浑的豪放的宏郎的调子”。它是感情激荡时一气呵成的,是火山爆发喷涌而出的岩浆,其气势汹涌,灼热逼人。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阅读郭沫若的《天狗》。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理解诗歌内容,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懂得保护环境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教师启发谈话:同学们,是谁给你生命,把你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呢?(妈妈)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妈妈,可你们想过吗,我们人类有一个共同的妈妈,她孕育了世界万物,是生命的摇篮,她是谁呢?(地球)是啊,地球是我们的妈妈,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地球上,可你们对她又了解多少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地球妈妈。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新课教授

  1、理解课题:

  ①从课题中你了解到什么?

  ②为什么要强调只有一个?

  2、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小节):

  ①齐读第一小节,这一小节运用了什么手法?

  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课文第2部分(2-6小节):

  a、2、3、4小节

  ①自读课文,思考:文中哪些小节写了爱护地球要从保护环境做起?

  ②板书:保护环境。

  ③“在太阳和大地之间”“在南极和北极之间”是指什么?

  ④用自己的话说说“放飞美的希望”“栽下爱的花朵”的意思?

  ⑤齐读3、4小节,这两小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⑥读3、4小节时,你头脑中出现了什么画面?

  ⑦仿照3、4小节的句式说句子。

  b、5、6小节

  ①概括5、6小节的意思。(板书:和谐共处)

  ②用自己的话说说对5、6小节的.理解。

  4、学习课文第3部分(7小节)

  ①“蓝的眼睛,黑的眼睛”是指什么?

  ②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节的意思。

  三、课堂小节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是一首优美的充满美好希望的抒情诗,每一个小节都是一个希望,一个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希望,老师希望你们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不要让水龙头白白流水,不在房间时,不开电灯、电视,不把没用完的毕节本扔进垃圾桶,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它的资源是有限的,这样做不仅是为我们自己着想,也是为我们的后代着想。

语文教案 篇6

  整体感知

  这是一首非常有特色的写母亲的诗歌。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诗歌很容易从农村的生活细节写起,江非的《妈妈》则从现代文明的视角写妈妈。

  这首诗采用“妈妈,你见过……吗?”对话的语气展开,在妈妈与我之间设计几个提问的排比句式,他明明知道妈妈没有见过地铁、电车、玛丽莲·梦露的照片,对飞机、钞票的概念也止于“天上的一只白雀”和少量的纸币,诗人再用陈述句将这些事物一一解释和纠正,他的解释和纠正恰恰反映了诗人对现代文明的印象,他必须以妈妈能够理解的生活常识做解释,飞机是“落在地上的十间大屋”那么大,点钞机和印钞机上的钞票像“门前的小河一样”,“地铁在地下”,“电车有辫子”,“梦露也是个女人她一生很少穿裤子”。妈妈对现代文明的印象看似滑稽、可笑,但这些形象的说法暗示出妈妈生活的窘迫和视野的局限。

  全诗20句有15句写现代文明,只有5句写妈妈的生活状态,因为在现代文明普遍地进入人们的视野,它就与乡村世界产生较大的差距,乡村的境遇就变得日益逼仄。现代文明已经进入并占据了乡村青年一代的意识,致使他们以现代文明的视角反观乡土生活。

  然而,这些虚幻的描述对妈妈来说并不重要,她更关心的是生计,是在天黑之前能更多地背回些柴火。“你第三次背回的柴火/总是比前两次高得多”,这一句诗真切地表达了为自己的家庭任劳任怨地操劳的贫困母亲的形象。

  问题探究

  一、怎样理解“梦露也是个女人她一生很少穿裤子”?

  同样是女人,玛丽莲·梦露作为都市女性的代表,可以尽情享受青春,展示生命的美丽,有自己的事业,过着舒适而尊贵的生活。这是都市文明的受益者。妈妈是一个偏僻山村长大的中年女性,忍受生活的磨难而默默操劳,妈妈的视野只局限于眼前的生活和生命状态,她的乡村就是她的整个世界。她虽然生活在21世纪,但是外边的世界对她来说依旧是隔绝的,她属于农耕时代。妈妈是广大偏远农村贫穷、劳作的母亲形象的代表。

  二、诗人怎样表达对妈妈的感情?

  通过对妈妈背柴的细节描写“你第三次背回的柴火/总是比前两次高得多”,诗人对妈妈表达发自内心的理解和敬爱。妈妈操持着一家人的衣、食、住、行,民以食为天,食即柴、米、油、盐,也就是说拾柴是家庭生活重要的部分。而在现代化如此发达的今天,当城市里的人们面对各种炊具眼花缭乱的时候,妈妈还用着最原始的方法,以柴为炊。作为接受过现代文明的诗人,通过两种文明方式的对比,内心充满无限的感慨和辛酸。从而在内心深处感到妈妈身上闪烁的人性光辉。

  语言品味

  诗人选取妈妈没有见过的“地铁”“电车”“玛丽莲·梦露的照片”和没有近距离见过的“飞机”“银行的点钞机和印钞机上的钞票”,选取的意象是现代化文明的产物,而不是妈妈身边的事物,这些在都市里司空见惯的事物对一个偏远农村的妇女来说是那么遥远和陌生,暗示着现代文明与乡村文明的距离。妈妈在现代文明面前处于失语状态,都市文明在悄悄地注进她孩子的头脑,但是面无表情地拒绝她,妈妈无力改变什么,只能一如既往地以生命的韧劲面对艰苦的人生。“你第三次背回的柴火/总是比前两次高得多”,这一句诗真切地表达了一种朴素、坚韧的女性生命态度。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江非,本名王学涛,1974年生,山东临沂人。参加第十八届“青春诗会”,获北京文学奖、《诗刊》社第二届华文青年诗人奖。主要代表作有《傍晚三种事物》《水是怎样抽上来的》《中秋节》《到北方去》《一只蚂蚁上路了》等。

  二、妈妈:凝定在文明之外的形象(鲍昌宝)

  在当今充满语言游戏和下半身垃圾的诗坛上,江非的《妈妈》是一首难得的非常本色而优秀的诗作,其诗歌意蕴和精神旨趣,昭示着21世纪汉语诗歌创作的巨大潜力和发展路向。

  在汉语诗歌中,“妈妈”的形象已经相当稳定,“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形象成为汉语诗歌永恒的想象。江非此诗在“妈妈”的品质并没有发掘出多少新鲜的内涵:她依然勤劳、无怨无悔、默默劳作,她依然是游子永恒的情感归依和遥遥的牵挂。然而在江非的“妈妈”的声声呼唤中,一种新的诗歌特质出现了,它是如此的简朴,又是如此的复杂,使“妈妈”的形象永远地定格在现代文明与古老的`乡土之间。

  20世纪最后20年,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加速发展,一批批生长在乡村的青年背起母亲们为他们收拾起的行囊,涌进城市,打工或者读书,他们穿行在现代都市里,感受到光电声色的绚烂,震惊于各种物质文明的奇观,接受了现代文化,尤其是娱乐文化的巨大冲击,地铁、电车、飞机、点钞机、印钞机、玛丽莲·梦露等等,既是感官的刺激,又是心灵的改写:他们知道了另一种生活,一种与乡村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趣味,他们似懂非懂地明白了财富的生产过程和奥秘。于是,当他们再回头来看过去的乡村生活,再审视母亲一生没有走出的那块土地,那永远劳累而贫穷的命运,他们内心中有多么大的遗憾和失落、惆怅和茫然。江非,一个经过现代文明洗礼的诗人,当他以这样的视角再来看看他妈妈背柴火的身影时,他的心里经历了怎样的煎熬与辛酸。

  同样的行走,城市里有地铁,有电车,有飞机,无论多么邻近和遥远,他们凭借这些交通工具轻松而舒服地来回穿行,而母亲却只能背负沉重的生活,佝偻地“爬”行在山坡上;同样是财富,城市人是在“哗哗的点钱声和刷刷的印钞声”中享受着劳动的价值与欢乐,母亲呢,只能面对向晚的夕阳,无言地在自己的背上再添加一点儿柴火;同样是女人,玛丽莲·梦露们以青春、美丽和肉体,这些女性天生的禀赋,享受着生命的欢乐和社会的膜拜,引领着时代和时尚,而母亲,在日复一日的艰难生计中,在乡村小鸟的翻飞中,度过了她最美丽的青春,四十六岁了,还在为着无边的苦难而忧劳,除了身边的乡土,外面的世界与她无涉,她的全部精力和意志只是背回更多的柴火。

  当两种人生形态如此强烈地交织在一起,巨大的文化反差和内心的失衡使诗人陷入一种意识的晕眩和情感的错综中,他摒除了所有的华丽和繁复的表达策略,只有一种独白,一种询问,一种接近原生态的事物罗列,在最亲昵的语态中,把自己穿行在两个文明中的感受和体验认真地叙说给妈妈听。这是真正的返璞归真,充满母子情深,富有生活的情趣与韵味,把那些从都市中归来的青年的激动和自豪在最平凡的语言中表达得淋漓尽致。然而,诗人是有艺术的匠心的,他以良好的艺术感知,在大巧若拙中,巧妙地运用“知道/不知道”之间的所蕴涵的艺术张力:一种对比中不同生命样式巨大反差。

  在《妈妈》中,我们发现,居于诗中的意象主体是那些属于都市中的事物:地铁、电车、飞机、点钞机、印钞机、玛丽莲·梦露。它们是如此清晰、高傲,以一种压倒式的力量占据诗歌的中心,母亲和乡村的事物一点点地被逼向边缘,处于附属的地位。在这短短的20行诗中,关于都市事物的列举占用了15行,属于母亲和乡土的仅仅是5行,强烈的对比如此不相称,以至于我们不得不追问这到底是为什么。从全诗来看,诗人向妈妈(包括读者)叙说的中心是都市,都市的事物在一种询问中被急切地无条理呈现出来,而对妈妈的叙说却变成了描写,一种缓慢的接近雕刻式的凝定,诗人的艺术用心何在?

  当城市以巨大的物质繁荣和生活便利吸引了一拨又一拨的乡村青年时,实际上,它昭示了一个重要的历史事实:现代文明将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几千年沉睡的乡村,两种文化的较量以乡村文化毫无抵抗的形式结束。都市迅速成为人们意识的主要图景,控制了人们的主要话语。在诗人的叙述中,都市里所有平凡的事物以一种奇异的方式展开,仿佛一个巨大的神话一样,支撑着诗人的兴奋点和话语中心,他一件件地向母亲展示,充满炫耀,仿佛母亲童年时曾经讲述过的那些神话故事终于在现实中神奇地出现一样。在诗人的滔滔不绝中,现代文明的奇迹被赋予了神话色彩,成为一个充满神秘光环难以置信的存在。面向乡土的城市叙述,在21世纪的中国社会中,终于以一种神话般的方式和力量登场。

  在中国新诗史上,诗人对于都市的认知,带有太多的价值判断,美国诗人桑德堡的“都市是邪恶的”论断基本概括了现代中国诗人对待都市的态度,面对都市的抒情,他们或是醉卧舞场,在醇酒美妇中寻求唯美的颓废生活,或是踯躅在冷清的街道上,遥想那些开落在古典里的“容颜”,孤独地守望着消逝的梦境。面对都市,诗人经常处于失语状态中,他们身在此中,然而他们的精神永远不属于都市。江非,一个21世纪初崭露头角的诗人,以他独特的方式摆脱了这种抒情模式,主动放弃价值判断,以一种近于客观的方式,把都市的神奇讲述给中国古老的乡村听,他也摆脱了郭沫若在《女神》中对都市的单纯礼赞,徐迟在《二十一岁人》中的对都市生命青春活力的表达,他在都市和乡村的对照中找到自己的叙述都市的方式和策略,一个相对于乡村来说的文明的奇迹和神话。

  《妈妈》的魅力体现在诗中所表现的诗人双重身份现代文明的都市之子和作为乡土中国的母亲之子。作为都市之子,他为占据了物质文明,并以洞悉物质文明的奥秘而兴奋,深感荣耀,他高居于乡土母亲之上,母亲永远只能是他的听众,处于被动地位,无话可说。在诗中他以传道者的身份说话,以一连串的询问开场,他知道母亲对现代文明的一无所知,但他明知故问,一步步把母亲逼到无言的境地,以显示自己作为都市之子的绝对优势,并且迅速告之答案,不容置疑,堵绝了母亲对都市的想象和发言。在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历程中,对于城乡之间的关系的如此表述,它是一个多么有力的象征啊!然而,作为乡土母亲的儿子,他又是谦卑的,他为苦难中的母亲没有拥有那些城里人的生活方式而低下高傲的头:这是自己的母亲,勤劳而朴实的母亲,在苦难中坚强生存而无怨无悔的母亲,养育了如“我”一样的都市之子的母亲。她虽然永远站在现代文明之外,但她凝定为一个不朽的形象在山坡上、麦田里,在祖国的无数的穷乡僻壤中,让我们惦念、忧虑、深思。都市之子和乡土之子的双重身份之间所产生的巨大的情感矛盾和张力,在这短小的诗篇中如此精巧地得以表现,使我们不能不惊叹诗人的敏锐的艺术感觉。

  但是,诗人是有困惑的,当一个很少穿裤子的玛丽莲·梦露正在被整个世界所玩味,成为各种时尚杂志所推崇的美学品味,变成都市女性所争相仿效的楷模和男性追逐的情感对象时,乡村母亲背起沉重柴火的无言的形象是那样地触目惊心。“天黑了”,一个时代就这样结束吗?无数母亲所累积的悠久的生活伦理和生活品格,也将在漫天的黑暗中渐渐消逝吗?当都市之子把一个个现代文明的物件带回到家乡,在改变了母亲的穷苦的同时,又把什么遗漏在这个夜晚?

  在这个重大的社会历史转型时期,让我们和诗人一起思考吧!

语文教案 篇7

  一、教材分析:

  《蒲公英》(苏教版第五册)是一篇寓言故事,通过蒲公英种子所作的不同选择的不同结果,告诫人们,在选择人选生道路的时候,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应该听从前辈的指导,脚踏实地地做人,这样才不至于浪费自己的一生。全文共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小降落伞们随风飘荡;第二自然段写太阳公公对他们的亲切嘱咐,第三自然段写种子们的不同选择,第四自然段写种子们的不同结局。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懂得做任何事都必须实事求是,脚踏是地,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教学重点:

  1、会用“嘱咐”造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感悟出故事所蕴涵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咱们一起学习了蒲公英,还学习课文中的一些生字词,现在,我们一起读读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这些词你们还认识吗?指名读词。

  2、看了这几个词,就会想到课文第一自然段中蒲公英的可爱样子。(花托 绒球 降落伞)

  我们打开书,读一读书就知道了。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多可爱的小种子啊,这些小种子要去哪里?想不想做一做小种子,去旅行。

  二、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导入:小种子飞起来了,你是其中的哪一颗呢?别急,太阳公公有话说,看看,他想和大家说什么?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

  师:有些小朋友读了明白了,有些还没明白,再读一读,这次,可以轻轻地读,看着屏幕,或者看着书。

  2、师:这回读明白了吧,谁先来说。你把太阳公公的话又重复说了一遍,谁能把他的话说得简单点。

  师:长话短说,也是一个本事,谁能说得更简单。

  3.谁知道沙漠是什么样。指名说,一起看看图。

  师:沙漠在太阳的照耀下闪着金光,所以太阳公公说,沙漠是?

  师:那太阳公公说湖泊是什么样子的?

  师:什么时候的湖才是银花朵朵的。

  师:一起看图。(阳光照耀下的湖面闪着银花)

  师:太阳公公让小种子不要去表面上金光闪闪的地方,也不要去银花朵朵所的地方,要去哪?

  师:是不是所有的小种子都明白了太阳公公的话?

  师:谁来当当太阳公公,对小种子说。我们来看看哪个词表示说?

  师:看看这两个字有没有共同点。为什么?

  师:还有什么特点,师范写。

  3、谁来嘱咐一下。

  这个不太像太阳公公,像太阳姐姐。想想,平时谁嘱咐过你。

  师:听了爸爸妈妈的嘱咐,你觉得心里怎么样?

  师:是啊,这凝聚着他们的关心,太阳公公就像我们的爸爸妈妈,所以他说话的语气应该是怎样的?现在,谁来做一回太阳公公,来嘱咐嘱咐。

  4、语气亲切多了,字字句句都凝聚着太阳公公的关心,还有哪位太阳公公嘱咐得还要亲切。自己练一练。

  学生上台学学太阳公公嘱咐嘱咐。

  师:小种子们听明白了吗?谁来回答太阳公公。

  师:还不够放心。

  师:再大声点。

  师:小种子们,我们一块来大声地回答。生齐读。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不过,有两颗小种可不是这样想的,他们是怎么想的呢,自己读读第三小节,呆会老师请小朋友来演一演。生自读。

  2、要演好,先要读懂。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第一颗小种子,自己读一读,看看能不能读到它的心里。生自读。

  师:小种子心里在想什么呢,指名读。

  师:为什么它认为那里一定有宝贝呢?小种子看到了金光闪闪的沙漠,它会想什么?

  师:也许他看到了什么?

  师:所以他说什么?谁来做做小种子?

  师:怪不得小种子这么开心。另一颗种子呢?

  学生自读。师:他读出来了吗?谁来给他提提建议。

  师:你想到了什么欢乐。

  师:它可能会想,它可以不停地跳跃,多开心啊。我们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可是这两颗小种子,有没有发财,有没有得到欢乐呢?读读课文的`最后一节就知道了。生自读。

  2、谁来读读。师:这两颗种子为什么会死的呢?

  师:可是当初谁嘱咐过它们。

  师:谁来读读太阳公公嘱咐的话?生读。

  师:这金光闪闪只是沙漠的表面,这银花朵朵只是湖泊的表面,所以,他们看到了……?师:多么可怜的小种子啊,自己练读。

  师:泥土中的蒲公英种子长得怎么样呢?生读。

  3、什么叫竞相开放。他们在比什么?

  师:在金灿灿的阳光下,蒲公英的种子争着开放,把大地装点得特别美丽。我们一起读读。

  师:为什么它们长得特别好。

  4、还记得太阳公公的话吗?谁来读一读,只有――

  师:太阳公公的嘱咐是多么有道理啊,听了太阳公公的话,两颗小种子长得这么好。

  五、拓展

  当又一个秋天来临时,小蒲公英种子又要离开妈妈去旅行了,他们会怎么和妈妈告别呢?

  六、指名复述课文

  说说复述课文的要求,在指名说。

  七、作业

  像这样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的故事还很多,请同学们看看《兔子采蘑菇》图再编成故事说一说。

  板书设计:

  蒲公英

  落在沙漠 干x

  落在湖泊 第二年春天 淹死

  落在泥土 茁壮成长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经典教案07-18

优秀语文教案 小学教案语文05-11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园地的教案09-04

语文穷人教案11-23

有关语文的教案12-07

语文《掌声》教案11-20

语文《咏柳》教案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