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8-20 10:05:30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世说新语》之《期行》是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篇课文,主要写了陈元方和父亲友人的对话,面对父亲的友人的无信、无礼,元方则针锋相对,义正辞严地加以反驳的故事。既表现了他的聪敏,更写出了他懂得“诚信”乃立世之本的道理。说明了“信”与“礼”的重要性。这一则被编入书中“方正”一门。“方正”,即正直不阿,为人正派,是一种好的品格。

  学情分析:

  1、七年级学生刚刚开始学习文言文,加上乡镇中学学生基础差,底子薄,缺乏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对文言文有一定的畏难情绪。这是学生接触的第二篇文言文,已经有了一点肤浅的文言知识,能初步读懂课文。理性分析能力弱,感性认识及模仿能力强。

  2、这则短文所述故事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学生会表现得积极主动。对于本课的主题思想,学生可以较好地理解。教学中注意因材施教,由浅入深,以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用多媒体手段突破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3、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教学本文,应培养学生明礼诚信的优秀品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语感,翻译难理解的句子,了解故事大意,分析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获取情感体验,认识到“诚信”是立世之本。学习古人懂礼知仪的优秀品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1、诵读课文,结合文章的内容,理解文章蕴含的道理。

  2、通过故事内容,推究文章内涵,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

  教学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中要积极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学生能够质疑的情境氛围,调动学生视、听等多种感官,通过探究讨论使学生在不断地解决问题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2、生成问题策略:“生成”是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教学指

  导策略,设计教学过程时,给学生留出主动参与的时间与空间,根据答问讨论等学习活动情况,对学生思维行为作即时的疏导、点拨,有效的“生成问题”,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收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资料。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译读课文,把握内容

  --悟读主旨,质疑探究--创读课文,指导人生。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展示: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世说新语》

  阅读理解这个故事,由王戎的善于思考,聪慧机敏,引出《世说新语》中还有很多像王戎这样聪敏机智的儿童,导入新课《期行》。

  2、简介《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古代笔记小说集。由南朝宋时期文学家刘义庆组织编写,原书八卷,分为德行、言语、方正等三十六类,主要记述东汉末年到晋代之间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期行》这一则被编入书中“方正”一类。“方正”,即正直不阿,为人正派,是一种好的品格。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听读课文: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读音频资料,学生认真听读欣赏。

  2、朗读课文:学生朗读,教师课件展示需要注意的相关问题。

  (1)读准字音:如“尊君在不?”读fǒu,

  (2)读好节奏:把握停顿,准确断句。如“君/与家君/期日中。”

  (3)读出情味:由两位同学分角色进行表演,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

  3、师生评价,共同纠正:要重点读出友人“礼--怒--惭”的语气和情感变化。要把元方维护父亲尊严,有理有据地驳斥友人“无信”“无礼”和入门不顾的小孩情态表现出来。

  4、背诵课文。

  三、译读课文,把握内容

  1、教师提示,课件展示自译方法:

  (1)留:国名、人名、地名、年号等保留不译

  例:陈太丘,元方。

  (2)补:将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例:(太丘)去后(友)乃至。

  (3)比:比较异同。

  例:尊君:你父亲;

  君:你、您;

  家君:我父亲。

  (4)参:参考课文注释或工具书。

  (5)积:通过各种方式学习、积累文言词汇。

  2、自读自译:学生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理解词句,疏通文意。(教师在巡视中引导学生读课文,读注释,尝试翻译文章,并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

  3、学生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讨论、解决词句方面疑难问题。(教师适当指导。)

  4、把握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交流后理出文章的两个层次,前半部分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后半部分通过元方和客人的对话阐明寓意。

  四、悟读主旨,质疑探究

  课件展示探究问题

  1、友人为什么怒?

  2、元方是从哪几个方面反驳的?

  3、试对人物进行评价

  4、你从这个故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教师对学生的见解都要予以重视,因为很可能会出现一些我们无法预见或超出教学预设的教学情境,这时教师就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和魅力积极应对,不断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发展时空,搞好课堂上的动态生成。特别是评价人物时,要客观、公正、全面。

  在经过师生相互的活动之后,达成共识:

  1、因为陈太丘没有等他,认为陈太丘没有守信。

  2、一是“无信”,二是“无礼”。

  3、友人“无信”“无礼”,知错能改。元方聪敏机智、懂礼识义。

  4、诚信是立世之本,我们要做一个明礼诚信的人。

  五、创读课文,指导人生

  课件展示“八荣八耻”内容,提出问题:

  1、如果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你认为这则故事可以作为哪方面的教材?

  “八荣八耻”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学生讨论后明确: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2、请选择一句或者写一句关于诚信的格言、警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言必信,行必果。

  诚实是人生永远最美好的`品格。

  不信不立,不诚不行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一言九鼎。一诺千金。

  创诚信校园,树诚信学风,做诚信学子。

  诚信为本,学做真人。

  诚信为荣,失信可耻。

  我诚信,我美丽.

  我诚信,我自豪!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诚信是一条流了五千年的河,涓涓不绝,流出了黄面孔,流出了黄土地,流出了华夏大地的芸芸众生;诚信是一支神奇的笔,龟背上长出了汉字,汉字上长出了华夏,一代代,一脉脉,吸天地之灵气,吮日月之精华。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牢固树立讲诚信的观念,努力践行:……的庄严承诺。

  七、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课文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1)下列各句中词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子妻之市之:往B、顾反,为女杀彘反:同“返”

  C、妻适市反适:往D、特与婴儿戏耳特:特别

  (2)翻译“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3)读了本文,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教学反思:

  1、加强了诵读,诵读的多样化(录音范读,自读,齐读,表演)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逐步积累、感悟,体会文章的内容及蕴涵的道理,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2、抓住教学预设之外的突发情境,巧妙地搞好了课堂动态生成,达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例如:按照教学预设,出示问题:“怎样评价元方这个孩子?”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聪敏机智、懂礼识义”,基本上大功告成。突然有学生提出:友人已经感到惭愧,并下车牵元方,元方仍然“入门不顾”,也是不懂礼貌。我马上组织讨论,学生发表了很多见解:(1)只要求别人,不要求自己,确实不懂礼貌。(2)因为友人无信无礼在先,元方这么做并不为过。(3)元方只是一个七岁的小孩,“入门不顾”这只是一个小孩对别人骂自己父亲后的一种很自然的反应,不能用要求大人的标准去要求他。)然后我很自然的引导学生要学会客观、公正、全面的去评价一个人。

  3、注重了对学生品德的培养。在教学设计中有意加重了对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佳境,从中领悟到如何做人。

  4、环节设计过于全面,显得臃肿繁琐。过于看重教学的各个环节,各环节时间根本无法全部保证。一堂好课不必“滴水不漏”,应留有空间。没有空间,就没有遐想与深思;没有遐想与深思,也就少有个性与创新。有时留下空间,就是留下期待,留下余韵,留下创造!古人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注重方法与知识,能力并重。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3、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了解大自然的神奇。

  【学习重难点】

  理解生字新词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

  2、课件播放钱塘江大潮录像。

  二、学习新课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⑴ 同桌对读生字词。

  ⑵ 抽读生字卡,师正音。

  2、导学课文,理解字词:

  ⑴ 学习第3自然段,结合句子理解字词,并指导朗读:

  ① 听师朗读第3自然段,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② 读后提问。

  ③ 理解词语:

  人声鼎沸。

  ④ 总结学法。

  (小黑板出示。)

  ⑵ 用同样的方法学习4、5自然段中的生字新词(2分钟)。

  ① 同学们还有哪些生字新词不能理解?

  ② 师答疑。

  3、同桌互相检查这些生字新词是否都理解了。

  4、教师抽查并总结。

  三、析字形,写生字

  1、学生找出难写或易写错的字,大家分析,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示范。

  2、学生练习,将黑板上的字一个写一遍,再分小组评议,说说你认为谁的哪个字写得好,好在哪里,或谁的不好,该怎样改,引导学生鉴赏。

  四、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板题。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导入3、4自然段。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提示:

  ⑴ 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

  ⑵ 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

  ⑶ 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3、组建合作小组。

  4、组内合作学习。

  5、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引导小组感悟:

  ⑴ 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

  ⑵ 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

  ⑶ 感情朗读。

  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范读课文,听后练习:

  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感悟发现:

  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3、齐读课文,感受壮观。

  五、思路引导,背诵壮观

  1、出示思路提示句子。

  2、出示音乐、画面,激发背诵兴趣。

  3、评价:

  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积累词汇: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

  (人声鼎沸、山崩地裂……)

  2、用词汇:

  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 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

  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 )。湖水声犹如( ),海堤上尽管( ),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报告。)

  3、师生共同评价。

  七、全课小结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2、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童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童谣,自己读读: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这首童谣写的是什么内容?

  2、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线索

  1、认真默读全文,想想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把不懂的词语画下来。

  (学生可能弄不懂的词语:腊月、初旬、麦芽糖、江米糖、空竹、逛天桥、逛庙会。)

  指名交流,根据学情顺势而导。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北京人过春节哪些地方你最感兴趣?

  预设一:生在练习纸上完成表格,师引导理清时间顺序。

  预设二:在交流中,学生贴纸条(黑板条)、作记录,师引导理清时间顺序。(根据学生情况选择一种操作策略。)

  三、分清详略,合作研读

  1、引导找出写得详细的部分。(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

  2、四人一小组,自选一个部分展开研究,研究问题如下:

  ⑴详细写了什么,说给大家听。

  ⑵哪里写得好,读给大家听:

  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交流研讨:分为“腊八”队、“除夕”队、“正月初一”队、“正月十五”队展开竞赛。

  ⑴解决第一个问题:

  小组派代表复述研讨的部分,组员可以补充。师注意引导学生注意叙述顺序(“腊八”是用并列的方式写的;“除夕”是用总分的方式写的;“正月初一”是用对比的方式写的;“正月十五”是用总分总的方式写的);反馈评分。

  ⑵解决第二个问题:

  生生、师生互动,师注意引导学生品出京味语言的.特点,必要时作示范;反馈评分。

  4、引导学生体会详略处理的好处。

  四、拓展延伸,读中学写

  1、快速浏览,找出描述小孩过春节的地方,指名读。

  2、启发学生谈谈现在北京春节怎么过,其间可让学生采访在座的老师。

  3、学生写过春节时有趣的地方(片段),教师巡视。指名交流,教师评价时注意学生是否用上了书上的写法,及时点评、表扬。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总结全文,复现童谣。

  2、作业:写一篇现代《北京的春节》,可以学习老舍先生按时间顺序写的方法,注意详略得当。

语文教案 篇4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3.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2.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具准备:

  介绍双龙洞的VCD,课文录音带

  教学方法:自学法

  朗读感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到过哪些城市去旅游呢?它有什么独特的风光呢?今天,我们准备跟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到浙江省的金华去旅游,你想去吗?

  2.播放配乐的课文录音。

  3.出示课题,释题引入。[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1)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

  (2)叶圣陶爷爷游完双龙洞后是怎样写这篇游记的呢,让我们随着课文再观赏这神奇的双龙洞,好吗?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

  二、探寻游踪,理清条理。

  1.文中写到洞中双龙的句子有哪些?(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

  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游览顺序)

  3.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点?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四人小组合作)[板书]

  4.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

  金华→罗甸→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品读交流,理解深化。

  (一)品赏路上的见闻。

  1.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来读一读。

  2.交流: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板书:山色水声]

  3.引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景象。

  4.理解句子一路迎着变换调子。(老师朗读,学生想象,播放VCD)

  (二)游览外洞和内洞。

  1.自由读第4自然段,外洞有什么特点?(洞口宽,洞内大)[板书:宽、大]

  2.导读洞口很宽,像。走进去很大,仿佛体会打比方的独到之处。

  3.我们随叶圣陶爷爷来到外洞,必须干什么?四人小组研读第5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到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4.交流:读了第5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A:孔隙的特点窄、矮

  [板书:窄、矮]

  B:作者的感受好奇、险

  [板书:险]

  5.朗读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就登陆了。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形。

  6.我们来到内洞,发现了什么?先自己理解第6自然段,再同桌交流。

  A:内洞的特点

  黑(一团漆黑)、奇(洞顶双龙,洞内石钟乳、石笋)、大(比外洞大得多)

  [板书:黑、奇、大]

  B:作者的感受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很大

  四、情境再现,总结延伸。

  1.说话训练。假如让你当游双龙洞的一个小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旅客介绍双龙洞呢?(根据游览示意图,注意导游的用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你最喜欢的段落。

  3.总结:叶老游完此洞后依然兴致勃勃,又沿着溪水往上走,去观赏上一个洞冰壶洞,冰壶洞另有一番美丽的风光。他写了另一篇游记,编在中学课本里,大家可以找来一读,也可以查阅有关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3.学习本课生字。掌握浙江、杜鹃、明艳、蜿蜒、聚集、孔隙、臀部、稍微、漆黑、观赏、盘曲而上、变化多端等词语。

  4.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教学难点: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具准备:

  课文录音带

  教学方法:自学法

  朗读感悟

  教学过程:

  一、学习生字新词。

  1.读准字音。

  翘舌音:浙(zhè)呈(chéng)稍(shāo)

  臀(tún)蜿(wān)蜒(yán)源(yuán)是前鼻音。

  多音字:盘曲(qū)而上、系(jì)着绳子、像桥洞(shì)的

  2.注意字形。

  蜒、臀

  3.理解新词。

  盘曲而上盘绕着,弯弯曲曲地上去。

  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

  突兀森郁山高耸着,山上树木繁密。

  蜿蜒原指蛇看爬行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洞顶的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变化多端端,项目。变化多种多样。

  颜色各异异,不同。颜色各不相同。

  二、复习巩固。

  1.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2.作者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每一处景点有什么特点?

  三、整体回归。

  1.简单交代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内容。

  2.根据图示,对照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划分段落,归纳段意。

  (1)交代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23)讲路上的见闻。

  (4)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

  (5)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

  (6)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

  (7)讲乘船出洞。

  3.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四、学习写法。

  1.叙述有条理,贯穿全文有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深黑的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流下山,作者正是迎着溪流上山入洞的。

  2.作者移步换景,情随景变,既描述出双龙洞的神奇景色,又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五、课外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完成《学习辅导》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解读写景和场面描写的段落,梳理景物描写和场面描写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难点】写作方法的梳理。

  【教学方法】讲授法,解读点拨,梳理归纳。

  【教学过程】(学生已经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了作者的感情。)

  (一)、景物描写方法梳理

  师:大家先来看看课文3、4自然段,作者是怎样描写荷塘美景的?

  生A:作者分别写了荷塘夜晚和白天的景色。

  生B:作者写了荷塘的形状像月牙。

  生C: 作者写了荷叶和荷花的颜色,还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师:大家课文读的真仔细,这些方法大家要是能掌握,以后一定能把景物写的很生动。归纳起来就是:按时间或空间的顺序写作;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远近景结合;在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加以修饰,就会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一般。

  (二)、场面描写方法梳理

  师:除了美景,往事中有几个场面也描写的非常传神。请看屏幕上的打水仗的场面。画面中的是一群孩子,每个人虽然动作不同,神态各异,但是表现出来的心情却是一致的.。

  再看文段中,作者先是整体介绍:“有时,我们分成两队,相互击水。”中间抓住关键点从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进行详细描写,最后又是整个场面的概括性描写“搞不清谁和谁是一队的啦,只是闭着眼,嘴里“扑扑”地吐着,使劲往外击水。当我们互相扭在一起时,便停止了击水,哈哈大笑起来。” 由此你能发现其中的写作特点吗?

  生A: 作者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生B:作者能抓住关键点进行细致的描写,生动传神。

  生C:作者的描写中有点有面,点面结合。

  师:这也正是场面描写的写作要领,需要大家注意的是,描写点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几个,但必须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另外,屏幕上蓝色的这句话属于是环境描写,它对这段场面描写有什么作用?

  生:有衬托作用。

  师:在场面描写中适当的插入环境描写可以对活动场面起到衬托或是烘托的作用。

  (三)、小结:景物描写、场面描写是写作中最常遇到的话题,希望同学们记住这些写作方法,同时运用于平时的习作中去。

  (四)、随堂练笔:写一处景物或一个热闹的活动场面。(如:校园一角,小区一角或打雪仗、跳绳比赛等活动场面)

  (五)、板书设计: 荷塘旧事

  《荷塘旧事》写作方法指导 微课教学设计 《荷塘旧事》写作方法指导 微课教学设计 时间、空间的顺序 总分总的结构

  写景 不同的角度 写场面 抓住关键点

  运用修辞手法 点面结合、动静结合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l、学会本课6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认识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大自然中辨别方向的几种方法,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结合文中插图和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能力。

  5、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6、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美妙。

  重点,难点

  1、学习生字、新词,朗读和背诵课文。

  2、如何运用天然指南针辨别方向?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都喜欢到大自然中去游玩、观赏,如果在野外迷了路该怎么办呢?

  2。板书课题《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当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后,就能解答这个问题了。

  (二)初读课文,识字,把课文读正确

  1、出声试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2、用波浪线画出你认为不容易读正确的字、词、句,反复读一读。

  3、圈出不懂的词语,或讨论,联系上下文理解。

  4、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检查初读情况

  1、检查生字词的读音,指名读、齐读。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正音评议,把句子读通顺。

  3、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

  (四)细读课文,了解内容,指导朗读

  1、导学第1小节:

  (l)指名读第1小节,说一说读后知道了什么?

  (2)联系全文内容想一想,“大自然有很多天然的指南针”是指些什么?(“指南针”

  原指用磁针制成的能指示南北方向的一种仪器,在课文中指太阳、北极星、大树、积雪等。)

  (3)小结:第1小节讲如果在野外迷了路,天然的指南针会告诉你准确的方向。

  (4)指导朗读第1小节。

  2、自学第2—5小节,想一想,天然的指南针怎么帮助人们辨别方向。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指名读、齐读。

  大自然指南针告诉准确一盏灯乱闯枝叶沟渠

  2、说一说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本课是一首介绍自然常识的诗歌。全诗共六节,讲了利用自然景物辨别方向的方法:中午时看太阳,因为正午太阳在南边,地上的树影正指着北方;黑夜有北极星出现的方向是北方;阴雨天时要观察大树,记清枝叶稠的一面是南方,枝叶稀的一面是北方;下雪时要看地上的积雪,因为南面朝阳积雪化得快,北面背阴积雪化得慢。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明白,大自然中有许许多多天然的指南针,可以帮助人们辨别方向,只要你认真观察,动脑筋思考,当你迷失方向的时候,就会找到辨别方向的方法。

  (二)导读课文

  1、默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天然的指南针怎么帮助人们辨别方向。

  2、汇报讨论结果,全班交流。

  (1)太阳帮助人们辨别方向:

  思考:为什么说太阳是个“忠实的向导”?

  出示多媒体课件,看“中午阳光树影图”。(中午,树影正指着北方。)

  指导朗读。

  小结:晴天的中午,可利用太阳来辨别方向。

  (2)利用北极星辨别方向:

  思考:北极星为什么能准确地指示方向?人们把北极星比作什么?你能用什么办法找到北极星?怎样利用它辨别方向?指导看“星象图”。

  指导朗读。

  小结:在黑夜里可以利用北极星来辨别方向。

  (3)利用大树辨别方向。

  大树怎样给我们指示方向?它为什么能给我们指示方向?(因为朝南的枝叶平时受阳光照射多,朝北的枝叶平时受阳光照射少,所以才形成南稠北稀。)

  相机理解“稠”、“稀”两个词。

  指导朗读。

  小结:阴雨天,大树枝叶的稠密可以指示方向。

  (4)积雪指示方向。

  严冬时,积雪怎么会为我们指示方向?为什么?(因为沟渠的积雪朝南的阳光足,而且日照时间长,雪化得快;相反,北边化得慢。)结合看图理解。

  指导朗读。

  小结:大雪天积雪融化的'快与慢能指示方向。

  3、总结2—5小节内容:

  以上四小节具体介绍了在野外迷失方向时如何辨认方向的几种方法。虽然没有指南针,我们也能分清东南西北,所以称太阳、北极星、大树、积雪为天然的指南针。

  4、指导学习第6小节:

  齐读第6小节,思考:人们是怎样发现天然的指南针的?你还知道大自然有哪些天然的指南针吗?

  小结:大自然有很多指南针,只要你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就能发现。

  (三)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课文

  1、先在小组内练习朗读,互相评议。

  2、小组推荐一名读得好的在全班朗读,其他同学评议、仿读,把每一节读好。

  3、通过朗读、学习,你知道了哪些辨别方向的方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四)联系生活实际,引导课外活动

  看书或问问别人,再讨论一下,还有哪些辨别方向的方法?如果你在森林、郊外、街道迷失了方向,你会用什么办法辨别方向?

  (五)进行识字、写字教学

  慌:左边是竖心旁,右边是“荒”字。

  稠:利用部件记忆字形,左边是“禾”,右边是“周”。

  稀:利用部件记忆字形,左边是“禾”,右边是“希”。

  要注意指导笔画较多的两个生字:

  慌:左窄,“忄”占三分之一,右宽,“荒”占三分之二格。

  辨:左边的“辛”的竖写作竖撇,第五笔的横比第六笔的横稍长些,中间是“”,

  右边“辛”竖要直。书写时三部分要紧凑。

  (六)总结全文,谈感受

  大自然真是太伟大了!

  随堂练习

  1、看拼音,写汉字:

  2、组词:

  荒()辨()稠()稀()

  慌()瓣()周()希()

  3、选词填空

  诚实忠实

  (1)王小刚从不说谎,是个()的孩子。

  (2)太阳是()的向导,在天空给我们指示方向。

  紧张慌张

  (1)小芳做数学题太(),所以把题目看错了。

  (2)解放军叔叔在进行()的操练。

  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7

  内容预览:

  第3课《留学巴黎》教案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把握这位音乐大师求学的艰苦历程。

  (2)学习作者坚毅的精神。

  (3)理解作者爱国的情操。

  教学形式: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播放歌曲《黄河大合唱》。

  提问:你们知道这首歌曲的名字吗?你听了这首歌曲有什么感受?

  小结:今天我们听到的这首歌曲,仍然感到热血沸腾,激情澎湃。当初,就是这首《黄河大合唱》,不只激励了多少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和日本鬼子做殊死的斗争。

  提问:你们知道这首歌曲是谁创作的吗?

  小结:对,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冼星海。冼星海为什么能创作出如此激动人心的作品?为什么能成为著名的音乐家?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有关他执著音乐艺术追求而留学巴黎的学习历程。(介绍作者,出示课题

  1.作者介绍:冼星海(1905年--1945年) 伟大的人民音乐家、作曲家。原籍广东番禺,自幼酷爱音乐。1930年赴法国学习,先后师从丹第、杜卡斯等著名作曲家。后考入巴黎音乐学院主攻作曲和指挥,在此期间曾创作颇受好评的《风》、《游子吟》等作品。1935年回国,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创作真实反映了本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拯救民族危亡进行抗日斗争的生活。创作有《游击军》、《在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等数百首。

  2.检查字词:

  (1)请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

  奢望 西崽 琐屑

  迷惘 穷拙

  (2)请指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衣寇楚楚 ( ) 走头无路 ( )

  (3)结合文意解释下列词语:

  琐屑:

  迷惘:

  忌刻:

  流离失所: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留学巴黎是以什么为顺序来写的?

  2.读了作者留学巴黎的学习历程,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事?

  交流总结:

  (一)为艺术而留学巴黎。

  (二)在巴黎的艰辛生活。

  (三)创作《风》并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

  (四)从作曲班毕业,学成归国。

  三、研读,讨论:

  1.冼星海只身到法国留学,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了那些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

  2.冼星海取得了那些成就?

  3. 冼星海为何拒绝留在巴黎?

  交流总结:

  四、体验与反思:

  结合你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从冼星海的留学经历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五、拓展延伸:

  名言:

  1.讲述自己积累的`刻苦求学的故事。

  2.请写一句关于立志的名言。

  六、教师出示名言和寄语:

  1.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

  2.当你感到悲哀痛苦时,最好是去学些什么东西。学习会使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3.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

  4.没有一种不通过蔑视、忍受和奋斗就可以征服的命运。

  5.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

  6.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

  教师寄语:

  胜利是我们的果实,困难是我们的对手,失败则是我们的引导者。我们要随时随地的锻炼自己的意志。不要被它吓倒。要勇于面对困难,战胜困难。困难无处不在,我们要有面对困难毫不畏惧的高尚品格。相信自己,相信成功。切记,成功源于艰苦奋斗!

语文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1.能概括出的主要内容,揣摩人物的心理。

  2.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3.品味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怀。

  【学习重难点】

  1.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重点)

  2.品味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怀。(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国古代在科学方面有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地动仪等伟大的发明,从中同学们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国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上有着悠久的历史。今天我们继续探讨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的《梦溪笔谈》的写法特点。

  二、自主预习

  《梵天寺木塔》体现了我国古代在建筑技术上的高超的水平,你知道我国古代还有哪些科技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吗?(不少于四项)

  举例:航海;印刷;纺织;瓷器;造纸;火药;圆周率等。

  三、合作探究

  (一)感受讨论

  学习这两篇课文对你有哪些启发?试说出一二。

  明确:A:绿色农业;环保;可持续性发展等。B:为我国古代先进的科技水平而自豪,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油然而生,要为我国现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而努力学习等。

  (二)主题归纳

  试归纳《以虫治虫》及《梵天寺木塔》的主题。

  明确:《以虫治虫》反映的是农业生产上的生物防治。这种防治方法就是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这种方法不仅是促进农业增产的有效措施,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这种防治方法不仅在古代有效,今天也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广。《梵天寺木塔》记述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解决高层建筑木塔不稳定的事例,反映了我国古代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所达到的高超水平。

  (三)写作特点探究

  1.《〈梦溪笔谈〉两则》,语言简洁、准确、平实。多次用代词“之”“此”“其”避免内容的`重复,也是一种简洁的写法。此外,用词造句的洗练,也是语言简明、平实的原因。如“皆尽”“蔽地”“密使”“笑”等,言简而意丰,让人由字面意义而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在虚词运用中,作者也竭力避免把虚词用得过活,以免意思搅混,产生歧义。例如“以”字用得特别多,但都作为介词用,组成介词结构,充当句子的状语。“以钳搏之”“以瓦布之”“贻以金钗”等,这些“以”都作“用”解。这也是使文字洁净平实的一种写法。没有铺张的形容和绚丽的描绘,只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说明记叙。用“如土中狗蝎”将“傍不肯”的外形呈现于读者眼前,用“六幕相联如胠箧”将木板钉牢木塔不动的原理解说清楚。这里用常见的“土中狗蝎”“胠箧”做比喻,说明事物的特征,简明形象,通俗易懂。

  2.详略得当是这两则短文的又一特点。《以虫治虫》介绍子方虫的天敌比较详细,介绍了“傍不肯”的外貌特征,数量之多,剿灭子方虫的情况,而介绍子方虫危害则一笔带过,这样就突出了“以虫治虫”这一中心。《梵天寺木塔》记叙喻皓的语言较详,因为这最能体现他技艺的高超。对“塔遂定”的原因也写得较详,因为这是木塔稳定的科学原理,有必要交代清楚。匠师按喻皓指点实施,不是本文的重点,则以“如其言”三字一笔带过。这样安排详略,突出了的中心。

  四、板书设计

  《以虫治虫》→农业生产上的生物防治

  《梵天寺木塔》→古代建筑理论和技术水平的高超

  行文详略得当 语言精练平实

  五、课外拓展

  周末,你班准备举行一次“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为本次科技新闻发布会的主持人写一段开场白。(100字左右)

  答案示例:同学们,伽利略、爱迪生、贝尔、莱特兄弟、蔡伦、毕昇、丁肇中、李政道……正是这些科学巨匠们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才使得我们拥有了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而我们想要拥有更美好的未来,也必然要依靠更多的人为人类的科学事业而奋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未来的科学家在哪里?就在我们同学之中。今天,我们将举行科技新闻发布会,希望大家踊跃参加。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经典教案07-18

优秀语文教案 小学教案语文05-11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识字教案02-22

语文母鸡教案02-22

语文上册教案02-19

语文《台阶》教案02-18

语文《荷花》教案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