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爱劳动的作风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理清人物的思路,感受他的心理活动。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正确。辨证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幸或挫折,培养一种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设计
导入
在西方,有一部小说,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都应该读读它,那么,这是一本怎样的书呢?这就是《鲁滨孙漂流记》。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其中的一部分,鲁滨孙落难荒岛是怎样活下去的?
整体感知
检查预习情况
学生快速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鲁滨孙在荒岛的思考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每个阶段的侧重点是什么?
3这几个阶段的前后联系是什么?
4简要概括文中蕴含的道理。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参与
教师小结
一个人在逆境中不要悲观绝望,而要努力看到积极的因素,从而改变自己被动的局面。鲁滨孙在逆境中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研读探究
教师导学:鲁滨孙是怎样的一个人?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体会他的心理变化过程。
思考题:
1身陷绝境的鲁滨孙找到了哪些活下去的理由?
2怎样看待鲁滨孙逆境中的自我安慰?
学生朗读第1~3段,体会鲁滨孙的心理变化
学生朗读4~9段,考虑鲁滨孙为了生存作了哪些事?
学生朗读10~12段,鲁滨孙怎样进一步调整自己的生存的心态?
学生讨论,教师参与
教师小结
人没有精神寄托是不行的,鲁滨孙说服自己要顽强地活下去,这需要很的的.勇气,他是一个非常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人。
体验反思
联系自己的生活,把你在学习或生活中曾经遇到或正面临的一两件不幸或挫折,试仿造课文中’借方”和贷方”的格式,把好处和坏处排列出来
教师小结
生活中有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要正确辨证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幸或挫折,培养一种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布置作业
1积累字词
2假如你像鲁滨孙一样被弃荒岛,你会怎样想?将怎样做?发挥想象,写一篇短文。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①认识“匣、锯、阶”3个生字。会写“挖、鞋”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等15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在变化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
教学过程: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出示5岁时的“科利亚”人物像。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苏联小朋友,他的名字叫科利亚。课文讲了科利亚的什么事情呢?他是个怎样的孩子呢?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出示生字词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
③朗读展示: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评议: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④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带,学生边听边思考揭题时的两个问题。
⑤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⑥学生简单谈谈自己觉得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
⑦引导学生质疑。
精读感悟,明白道理
①学生轻声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思考问题: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他是怎样埋木匣的?为什么要埋木匣呢?
②学生默读课文第四至十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科利亚后来是怎么找到木匣的?
③学生齐读最后一段课文,边读边思考:从这件事中,科利亚懂得了什么道理?
a.指名读这一段;分男生、女生读这一段。
b.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c.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上的.事、社会上的事,也可以联系学过的课文或课外读到的来说说“我们周围有什么在起变化”。
作业
抄写课文最后一段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学习这篇科普作品所介绍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发挥大胆想象,在
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学习如何用科学合理的语言介绍自己所知道的东西或自己所想象出的宇宙的奥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对身边事物规律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也在持续地深入中,由最初对宇宙和自然的懵懂的好奇与猜测、幻想到今天的载人飞船的太空遨游这一系列认知上的量的飞跃。但是直到今天,还有很多的问题是悬而未决的谜团,对此,人类继续进行着研究与探索,而很多研究成果更需要从被少数人得知到为多数人了解,从文学领域上来讲,科普作品无疑是承载这一任务的有效文化载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空间和时间旅行》,就是英国当代科普作家巴里·齐然尔曼和戴维·齐然尔曼的优秀作品。
二、整体感知
1.阅读“自读提示”和书下注解①的内容。
2.默读全文,指出各个小标题所介绍的主要内容。
三、课文分析
1.请同学们结合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谈一谈你是如何理解时间与空间的。
教师作适当引导与评价,在这个问题上尽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不必有一个既定的标准答案去约束,让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向他人说明道理的能力。
比如对宇宙空间的认识,太阳只不过是银河系20xx亿颗恒星中的一颗,银河系之中还有着数目惊人的河外星系,宇宙的遥远和无限是难以想象的,因此关于她的奥秘要用“无穷”来形容。地球人类的眼光还没有越出太阳系,可以认为,UFO实体来自宇宙的某一个地方。我们地球人不也有自己的宇宙飞船吗?UFO在人的视觉中是个物质的东西。可是,它可以转瞬湮没,这是它的'一大特点。有的时候,人的眼睛可以看见UFO,而雷达却捕捉不到,摄像机也拍摄不到。有些案例表明,UFO能使人失去时间概念,或使人用意念的力量使汤匙弯曲。从大宇宙的角度来看,一切现象都有其解释。类似这样的认识,相信学生们会有很多可说的,一方面锻炼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引发学习本文的积极性。
2.那么我们就结合同学们所谈的内容看看作者是怎样向我们展示空间与时间旅行的。请同学们指出每个部分的大意。概括大意之后,就可以得到如下的文章的结构图:
3.加快速度的方法在于连续的时间段要能提供足够的推力,请同学们结合练习二第1题考虑作者设想了哪些方法?
教师明确:(1)化学燃料推进系统;(2)核裂变推进系统;(3)核聚变推进系统;(4)也许根本不需要燃料,可以从太阳风获取能量;(5)梦想家们的设计:物质——反物质发动机。
4.为什么说时间膨胀“为探索人类能力所不能及的宇宙提供了方法”?
教师明确:因为对随光一起旅行的任何物体和人员来说,时间慢了下来,人的化学反应和生物过程也减慢了。空间旅行者衰老的速度是没有进行旅行的人的千分之一或万分之一。人类在时间膨胀中生活,生命好像暂时停止了,实际上能够到遥远的恒星和其他星系中旅行。
四、总结
文章作为一篇科普作品,本身在结构和语言上并不存在过多的疑难点,主要是一些关于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的理解,这样在总结本课时就应该在着重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说明问题的方法和结构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兴趣,并进一步形成能力。
基于这一点,应启发和鼓励学生在课下结合书本知识适当阅读有关人类对未知宇宙界探索的科学成果的书籍,一方面加深了对文章本身的理解和消化,另一方面也在无形中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这对于学生能力的形成与素质的培养是有着极大意义的。
五、布置作业
1.在适当涉猎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本文提到的科学知识加深理解。
2.就自己了解的某方面科学知识加以归纳,试写一篇科普性的小作文。
语文教案 篇4
给动物喂食
目标:
1、 能说出动物的名称及它们喜欢吃的.食物名称。
2、 练习发音:吃;学习语汇:小猫、小鱼、小狗、骨头、小兔、萝卜。
3、 喜欢小动物,并愿给小动物"喂"食。
内容:给动物喂食
过程:
1、 小儿扮演小动物进入活动室,寻找其它小动物(小猫、小狗、小兔)。
2、 引导小儿观察大教具,学习词汇。
(1) 找出小猫,学习词汇:小猫、小鱼。
(2) 找出小狗,学习词汇:小狗、骨头。
(3) 找出小兔,学习词汇:小兔、萝卜。
3、 集体玩游戏《给小动物喂食》,练习发音:吃。
(1) 小猫肚子饿了怎么办?吃吃吃,吃小鱼。
(2) 小狗肚子饿了怎么办?吃吃吃,吃骨头。
(3) 小兔肚子饿了怎么办?吃吃吃,吃萝卜。
4、 操作游戏。幼儿每人一份教具,分别把小动物爱吃的食物放进小动物的"嘴"里,并说出动物、食物名称和"吃"的音。
5、 活动结束,让幼儿学习收拾学具,请幼儿把小动物送回“家”。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会写1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能提出不理解的问题,与同学一起探究解决。
4.学习作者具体、细致的表达方法,感受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难点:
通过品读课文中描写嘎羧动作、神态的语句,引导学生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体会嘎羧丰富的情感,并感悟嘎羧高尚的情怀。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 。
一、谈话导入
1943年,日寇侵占我国云南边陲,抗日战士奋起反击。有一群特殊的士兵,它们破城门、踏敌军,勇猛无敌,它们就是“战象”。战斗结束后,我们的八十头战象也倒在了血泊之中。在人们清理这些战象尸体的时候,惊喜地发现一头受了重伤的公象还活着,这就是“最后一头战象”。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同步在笔记本上书写课题。
二、板块一 整体感知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出示课文简介:“这是一篇悲壮、感人、发人深省的动物小说。课文以时间为序,讲述了曾经在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战象嘎羧临死前所发生的事。”
1.这段话里有三个关键词,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是哪几个?
2.认识字词:西双版纳 威风凛凛 势不可当 凝重华贵 英武豪迈 日寇 埋葬 唏嘘
3.这篇课文很长,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嘎羧临死之前做了哪些事?
3.引导学生用“有这样一头战象……”这一句式将嘎羧临死之前做的三件事连起来说清楚。
4.小结:我们在学习篇幅较长的文章时,可以采用抓主要事件的办法,很快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板块二:引导质疑
1.课文主要写了最后一头战象嘎羧之死,课文的11自然段也介绍了一般大象的死,请你再次默读课文11自然段,比较一下嘎羧之死和一般大象的死有什么不一样?
2.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抓住主要的区别。
3.了解了一般大象死时的特点。我们再来看看嘎羧临死之前做的这些不同寻常的事情,你的心中有怎样的疑问?
4.引导学生质疑,梳理问题,明确学习方向。
四、板块三:学习重点情节,走进嘎羧内心
1.交代任务:要解决这一个个疑问,我们只有走进嘎羧内心。选择文中最令你感动的一处反复阅读,然后在旁边写上你的理解或者读后的感受。
2.学生自学。
五、交流汇报
预设1:学习“重披象鞍”
1.26年,再一次相见,课文中用到了一个词语,那就是——
2.让嘎羧念念不忘的这位老朋友什么样呀,课文在第几自然段作了介绍?
3.老朋友就在眼前,嗄羧看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
4.聚焦语句。
“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5. 此时的嘎羧泪光闪闪,它会想____。
6.指导读出情感:是呀,它忘不了它的战场,忘不了它的战友,忘不了它那光辉的岁月,带着这样的情感,读。
六、板块四:初步体会写法,再次指导朗读
评价:你已经走进了嘎羧的内心。同学们,嘎羧不会说话,它在用什么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呢? (泪光闪闪,久久,吹去上面的'灰尘)
小结:通过这动作和它的神态让我们感受到了嘎羧丰富的情感。
预设2、学习“再回战场”
探讨:嘎羧为什么要重回战场?
1.找出描写嘎羧重回战场的句段读一读,用“—”标出描写嘎羧神态动作的语句,体会它内心的想法,并写在旁边。
2. 学生自读体会,划记词句,做批注。
3. 讨论交流,出示:“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
4.读,让我们望到了清波荡漾的满面,而嘎羧是“凝望着”,而且是“久久凝望着”,它似乎看到什么呢?
5. 是的,想象着这样的情景,这样的一幕又一幕,这一句话又该怎样读呢?
6. 标点也是无声的语言,你们看,“欧――”的后面是什么符号?
7. 我们读出了声音的震耳欲聋,那么嘎羧此时内心的情感是怎样的呢?此时的嘎羧是伫立在昔日的战场,发出了这样的吼叫。从这吼叫声中,你听出了什么?
8. 我想,它一定忘不了这样的一幕场景,我们一起来读
(课件5出示:士兵骑象杀敌,战象用长鼻子劈敌,用象蹄踩敌,一大群战象,排山倒海般地扑向敌人,势不可当。)
师:此时的嘎羧,内心涌动着战斗的激情,就象发起冲锋的战士一样,焕发了青春的英姿,我们一起往后读。生齐读。
七、对比朗读,体会情感
1.此时的嘎羧,已经完全不同于原来的模样,原文中有这样的介绍:嗄羧脖子歪得厉害,嘴永远也闭不拢,整天滴滴答答的淌着唾液,本来就很稀少的象毛几乎都掉光了,皮肤皱得像脱水般,就是这样一头老象,重回战场后,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读。
2.此时的嘎羧已经完全不同于两天前的样子,文中还这样写到:嘎羧躺在地上,拒绝进食要揪住它的鼻子摇晃好一阵,它才会艰难地睁开眼睛,朝你看一眼。而此时的嗄羧,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同学们,刚才我读的是一头老象,而你们读的是……
3.26个春秋过去了,九千多个日日夜夜,嘎羧再次回到战场,依旧心潮澎湃,读着这样的文字,我们也心潮激荡。我们再来看这段话跟刚才那段话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4.作者通过对嘎羧动作、神态、声音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嘎羧内心的情感,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这情感的变化,正是这变化,使得我们的情感起伏跌宕,使得我们的心灵受到了冲击和震撼。
5.小结,发现写作方法。
动物没有人类所明了的表达方式,但是作者通过对嘎羧动作和神态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嘎羧就像一位战士,深深震撼着我们。
八、布置作业
想一想,议一议,填一填。
1.嘎羧不会说话,可它用“一下子安静 下来 呼呼吹去 久久摩挲 泪光闪闪 重披象鞍”这样的方式告诉我们:______。
2.嘎羧不会说话,可它用“绕着寨子走了三圈”这样的举动告诉我们 。
3.嘎羧不会说话,可透过“走了整整一夜、久久凝望打洛江面、亲了又亲龟形礁石”这一系列的动作,我明白它是在 。
4.嘎羧不会说话,可听到它在打洛江边那震耳欲聋的吼叫声,我知道它在对( )说: 。
拓展阅读:读沈石溪的其它动物小说《斑羚飞渡》《第七只猎狗》等,希望大家通过阅读来感受动物的美好情感,高尚情怀。
板书设计
23.最后一头战象
重披象鞍
再回战场 动作、神态、叫声——情感
光荣归去
语文教案 篇6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3、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4、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二、学习重难点:
1、朗诵课文。
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三、课前准备:
教师:录音机、磁带(钢琴曲《大海》)、投影仪。
学生:熟读课文。
四、自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
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检查学生预习字词(投影出示)
1。给加点的字注音。
2。形似字辨析。
3。解释词语。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重点语句含义
1、范读课文,可播放背景音乐。
学生听读时:a.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停顿及意义重音。
b.理解诗中‘‘山’’与‘‘海’’的意思。
2、组织学生讨论山与海在诗中的意思。
学生刚刚接触合作讨论的方式,能说对大意就行。老师要以鼓励为主,即使说的不全面、不深刻也无妨,后面还要引导深入探究。
3、学生练习集体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
先给诗句划分朗读节奏。b.再挑选意义重音。
以上两点是教给学生最基本的'朗读方法,掌握了朗读节奏与重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义。教师可以以几个诗句为例,然后让学生讨论、自己划出节奏及意义重音即可。
投影出示举例诗句的重音及节奏。
c.学习集体朗读。
4、结合朗读生意,指导学生探究式阅读,讨论。
a。讨论,理解重点词语含义。(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
◆铁青什么意思?是写山的颜色吗?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现什么?
◆我的幻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诱惑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喧腾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的终会表达了一种什么心情?
学生通过讨论,以上重点词语基本可以正确理解。个别有争议的词语,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山与海的含义,也从象征意义上来理解,来解释,可予以补充,纠正。
b.在学生初步掌握朗读节奏、意义重音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揣摩语意,初步读出句子所表达的语气。然后讨论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教师投影出示句子)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这两句话写出了小时候的我有什么特点?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妈妈,那个海呢?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合作探究性阅读,是学生接触的新学法,也是本节课重点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点拨,以调动学生思维。答案不求统一,要点合理即可。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全诗所讲述的道理
①引导学生再次讨论山与海的深刻象征意义。
②讨论,全诗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以上所讨论的内容,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想,多说,不要强求答案用语标准,意思正确就行。
五、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深刻领悟诗歌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①引导学生讨论,谈谈自己为了实现一个目标克服困难的经历或感受。
这是体现语文与生活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引导学生说真话,诉真情。
②全班激情齐读。
六、小结,布置作业
①小结:激越的情感,显示出我们已深深懂得:要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这个海,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
②布置作业。
a.根据山与海在文中的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也可以写自然的海)。
b.熟练朗读课文,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背诵。
c.抄写生字。
七、信息反馈: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经典教案07-18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优秀语文教案 小学教案语文05-11
语文树教案12-05
有关语文的教案12-07
语文《大卫》教案02-16
语文活动教案01-22
语文经典授课教案01-23
语文长征教案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