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五年级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语文教案1
教材分析
《生命与水》是一篇说明文。作者言简意赅地介绍了水的常识:水在人体中的作用,喝水的意义。说明没有水,就没有生命的道理。使我们不仅懂得了这些常识,更加懂得水在生命历程中的重要,从而自觉的保护水资源,为人类更加美好的生存作出自己应尽的义务。
设计理念
《生命与水》这篇说明文,向我们介绍了水和人类的密切关系。在进行教案设计时,我充分考虑到说明文的文体特点,注意向学生渗透一些简单的说明事物的方法,学习阅读说明文。让学生学习用联系的眼光看待事物,激发学生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自主学习。重视朗读在教学中的作用,并重点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使学生能通过充分的读书,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发表个人感受。这有利于激起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还通过让学生参与板书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设计思路
这是一篇说明文,如何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呢?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情境,通过猜谜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时以读为主,将读书的权利交给学生。在学习第二部分的时候,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几个带有“三点水”偏旁的生字,引导学生了解水和我们的健康是息息相关的。在本节课上,我还将特别注意读书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记录读书内容、试着归纳提纲,再和课后的提纲作比较,使学生明白详细的提纲笔记,可以帮助掌握文章要点,并在今后的阅读中用好这种方法。教师在学生学习课文后,设计了“采访一下专家,了解水与人类的关系,根据提纲进行对话。”的环节,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课文。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阅读能力比较强,上课喜欢提问交流,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步骤和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对课文段落进行初步的概括。他们已养成积累的好习惯,有较强的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的团队意识较强,也喜欢小组合作。
课时教学目标
1、通顺流利的'朗读课文,掌握本课8个生字,正确理解读写“粗制滥造、新陈代谢、吐故纳新……”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水和人类的密切关系,体会说明文文字精炼,数据准确,说服力强的特点。
3、理解“水就是生命”,从小养成良好的饮水习惯,懂得要保护环境、珍惜水资源。
4、初步了解写提纲笔记的方法和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水和人类的密切关系,理解“水就是生命”。
2、初步了解写提纲笔记的方法和重要性。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收集有关水资源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水的资料片,让学生体会水的美丽,水的激情,水在大自然中的重要地位和它的神奇魅力。
2、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打一个谜语给大家猜:“看得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没有它就活不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水的认识。
4、(板书、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到些什么?(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教师随机评价)刚才同学们就这个课题,谈了自己的看法。让我们看看从课文中能否有新的发现?(调动学生读书兴趣)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出示生字词,指读,解释词语“不言自明、粗制滥造”等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精读课文,感悟文章特点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哪些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
(1)自读思考。
(2)小组合作交流:
(帮助学生梳理出课文主要写了以下三方面的内容: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水在人体中的作用;喝水的道理。)
(3)全班交流。
2、自由读课文,将课文中有关水的内容记录下来。
3、重点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
(1)出示:液、汗、泪、尿、泄,齐读这几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随机评价)
这些都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它们又都和水有关系。
(2)水在我们的身体中究竟扮演着什么角色呢?请同学们再一次认真读书,划出有关语句。
(随学生回答,板书:化学师、运输兵、调节器、润滑剂、卫士)
(3)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说水是运输兵、调节器、润滑剂、卫士呢?一边读,一边划出有关的依据。并将自己的感受强烈的地方做好批注。
(4)集体交流。一边交流一边谈感受,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感受到水对人体的重要性。
(5)齐读第七自然段。
小结:的确,不吃饭可以坚持几十天,但是不喝水一个星期也活不成!水在我们的身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维持着我们的生命(板书:维持生命)所以我们要讲究饮水卫生。(板书)
4、学习第三部分
(1)讲究饮水卫生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加以注意呢?读读课文的相关段落,和同桌交流一下。(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2)集体交流,并指导学生板书。(让学生参与板书,会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5、归纳提纲:
(1)学生对记录下来的课文中有关水的内容进行修改,试着归纳成提纲,在小组中交流。
(2)集体交流。将学生写的提纲与课后提供的提纲相对照找出不足。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并让学生明白写比较详细的提纲笔记,可以帮助我们比较具体的掌握内容要点)]
6、、现在同学们已经成为研究水与人类关系的专家啦,有个小记者要采访我们小专家们,了解水与人类的关系。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提纲进行对话。
(设计采访这一环节,有助于孩子们在生动活泼的情境里归纳提纲。既有利于更多孩子掌握这一方法,又可以加深孩子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补充资料,课外延伸
1、补充课前学生搜集的水资源现状的资料。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水与人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可是当你听了刚才同学们交流的这些资料后,你有什么想说的话吗?(学生畅所欲言)
2、教师总结:水和我们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水就是我们的生命,让我们爱护水吧,否则,人类见到的最后一滴水将是自己的眼泪!
(让学生懂得要保护环境、珍惜水资源)
五、优化作业
1、写心得体会。
2、以“珍惜水资源”为主题办一份手抄报。
六、板书设计
五年级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小诗,并会背诵小诗。
3、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跌倒后要勇敢地站起来,要有韧劲和毅力。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小诗。
【教学难点】
在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1、 课堂辅助课件。
2、 诗人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一定读过很多儿童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板书课题。
2、结合课前查找的资料,介绍作者牧也。
二、朗读感悟。
1、感悟诗歌情境,用多种形式指导朗读。
2、朗读全诗,说说读后感。并结合图体会。
3、教师用自己的感情朗读来感染学生,感动学生,为学生提供可资借鉴和模仿的`声音形象。
三、创设情境,体会诗意。
1、诗中都写到了什么事物跌倒了,跌倒以后都带来了什么?
风美丽的落叶;云滋润的雨水;太阳静谧的夜晚。
2、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落叶什么样?它会对树根和大地说些什么?
3、云什么样子?雨水会对云说些什么?
4、太阳什么样?太阳会对静谧的夜晚说些什么?
5、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把自己的感情融进来。
6、根据前面的诗句,自己试着写一句诗。
格式:_______________,跌倒了
才有了___________________。
7、说说生活中,你什么时候曾经跌倒过,你是怎么面对这次挫折的?
8、最美丽的姿势是什么样的?以后遇到挫折的时候,你怎么站起来?
四、品味语言,诵读积累。
1、诵读积累。
2、举行小组诵读比赛。
五、语文实践活动儿童诗歌朗诵会。
五年级语文教案3
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读读记记“魔力、通融、刻薄、武断、熔岩、窘况、阔佬、撵跑、雅致、考究、妙不可言、十全十美”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托德和老板的性格特点,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3.激发学生阅读外国名著的兴趣。
4、体会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以后的写作中学会运用。
一、自学生字
1、按要自学要求组内交流。
2、分组展示自学成果。
3、理解难懂的词语:
二、初读课文
1.读通课文。
2.写出课主要内容。
三、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一)预习
1、这篇课文节选自美国著名作家_______________ 写的短篇小说________。课文主要讲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作者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小市民________、________的丑态。
2、说说课文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主要讲他们之间的什么事情。
3、在“我”拿出钞票前后,托德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4、老板看到钞票后又是怎样的态度?
5、想想可以用那些词语概括老板和托得的特点,课文的那些描写突出了这样的特点。
6、请同学们再看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作者受到的待遇怎样?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
7、说说老板和托德的形象。作者通过了那些描写把文中的人物形象写得如此鲜明?(语言、动作、神态的前后对比,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8、选一个精彩片段感情朗读。
四、拓展
1、小练笔:
课文中老板的语言描写尤为精彩,请你反复读一读,然后试写一段人物的语言,要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2、阅读《百万英镑》全文。
五、检测
做《同步精练》一、 二、四题。
五年级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①认识“碾、簸、箕”等11个生字。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通过朗读知道写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了解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从而受到热爱领袖的教育。
课前准备
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毛主席的生活小故事,以及关于“花山”的背景资料。
↘导入新课
①板书课题:“花山”是什么地方?毛主席什么时候去过花山?
②学生结合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简单汇报已有知识。
↘整体感知
①自学生字词。
a.请学生各自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b.自己挑出一些生字或词语,考查同桌同学是否能够读准或理解。
②感知课文内容。
a.说说读了这篇课文你都知道了什么?
b.过渡:毛泽东主席,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他为新中国的建立转战南北,夜以继日,指挥了许多叱诧风云的战役,做出了很多惊天动地的大事。今天,我们又看到了他在人民群众之间的音容笑貌,听到了他为群众着想的肺腑之言,读起来既让我们觉得那么亲切近人,又在心中涌起一份感动。
↘细读感受
①默读思考:
让我们默读课文,看看文章写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几件事?把你有体会的地方画出来,还可以把你的'感受在旁边简略地写一写。
②小组交流。
把你批注的感受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找找还有什么你们都不懂的问题。
③全班交流。
明确讲了三件事:请群众回来碾米;给群众沏茶喝;帮母女俩推碾子。
a.请群众回来碾米
学法:可以引导学生从毛主席的语言、神态、动作等方面的描写谈感受。
语言描写:(略)
神态描写:严肃。
动作:“毛主席正在看地图,忽然抬起了头,”“毛主席皱了皱眉,把拿起的香烟又放下了。”、“毛主席递给他一支烟,自己也点燃了一支,”
(说明毛主席在操劳国家大事的同时,也把老百姓做饭、吃饭的事情挂在心头,并且很重视这件事。从中体现了他不搞特殊化,和人民大众处于平等位置的思想和礼貌诚恳地对待普通老百姓的态度。)
b.给群众沏茶喝
学法:先让学生自由谈。如果学生谈得不到位,老师可引导学生思考:毛主席为什么让警卫员给老百姓送茶水?他是怎样说服警卫员的?
明确:毛主席说服警卫员时,一共讲了三层意思。一是进行革命必须依靠群众的支持,“全国的老百姓就是我们胜利的可靠保证”;二是“我们进行的斗争,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三是教育警卫员不要把他摆在“特殊位置”上。这也说明毛主席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他更愿意和群众打成一片。
c.帮母女俩推碾子
学法:学生谈完自己的感受后,引导学生质疑。
可能的质疑:一位老人为什么说:“这位首长,好像在哪儿见过。在哪儿呢?”
明确:最后一句话说明老人还没有认出毛主席来,但是他可能听到过有关毛主席关心人民群众疾苦的一些传说,也有可能看到过不少类似的关心群众、帮助群众的八路军或解放军的领导干部,所以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也说明了毛主席及其率领的革命队伍已经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已经深得人心了。
④总结全文。
a.毛主席是一个领导大事的领袖,为什么要为“碾米”“送茶”这种小事操心?
明确:毛主席不愿为自己一个人的工作而耽误全村群众吃饭,还给群众沏茶喝,可以看出他时时关心群众生活、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虽然工作繁忙,但他时刻不忘群众。课文通过“碾米”“送茶”这些事,表现了毛主席依靠群众、关心群众,坚持同群众同甘共苦的崇高的思想品质。
b.带着感受朗读全文。
↘体会写法
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内容写得简略?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可引导学生想一想作者为什么没有样写毛主席夜以继日地为全中国的解放事业而操劳这件事。通过对比,使学生明确:与中心关系密切的材料详写,反之,简写。)
↘布置作业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学习了本组课文后,谈谈你对毛主席的认识。
以上就是《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二全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五年级语文教案5
浙江省编义务教育教材第九册中《背篼》是一篇短小优美的散文,配画明文 文画共赏。文章以简练而又富有情味的语言描写了一个农家孩子黄昏打柴归来的形象,展现了一幅幅耐人寻味的画面。读此文,那勤劳、纯朴的山娃子仿佛已活脱脱来到你眼前,令你无法抗拒内心对他的爱。
怎样让此景、此情轻松留住,添一份永恒记忆中的甜点,成了我和学生共同的目标。为此,在教学此文时,我们采用了“配画明文,文画共赏”的方法。
一、初读试画,感知美
在出示课题后,通过简笔画“背篼”开篇,既掌握了字形,又理解了字义。“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它的每一个小节都可作画,同学们不“见”的景物。学生喜爱作画,他们迫不及待地自由读文,边读边画下所“见”的景物。学生很快便感觉到了文章的.“景物性”、“图画性”。当图画绘诸笔端时,他们又对课文语言作了揣摩,并自主地了解内容。这一过程是在良好的心境下完成的。过去那种一味枯燥地读文变得生动而有富有情趣,这无疑产生了“积极、主动”的态势,充分发挥了情感功能。没有生硬的词语解释,没有刻板的提问,一切都由学生自己发挥。于是,平时一位从未提过问题的学生向教师请教“坎”该如何画?通过点拨,他成功作画,爱创新的同学,有了发挥水平的机会,外加了许多合理的景物。初读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得到回归,强化了学生对深读课文的兴趣。
二、研读添画,拓展美
在课文初成画后,让学生自由说图,再参考文章内容说一说,把课文语言内化为自身语言。比较中,学生能体会到课文语言的简练,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配画明文 文画共赏》。“能否将这简练的语言再丰富一点呢?”让学生再自读自悟,联系生活,切磋文章的遣词造句,体会思想感情,然后合理添画景物,为画配词。在发展他们的研读能力,探究能力的同时,创新能力也得到较为明显的提升:
(1)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富有动画性。如那飘过林梢的袅袅炊烟,画成了高扬的手臂,配以“孩子,回来啦!”一路上,注明了“拐、绕、走、跨”,不同的走法。
(2)中心句巧妙地升华。“哦,山里的孩子,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山里的孩子不只是打柴,他们拎水、割稻、种菜、拔草,这就是勤劳;也有学生画了许多背篼、许多孩子,表明了山里的孩子共有的美德。对山娃的赞美之情早已注入其中,何用表白!
(3)填补空白。文章语言简练,留下了许多空白之处,给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如一路问候村人,一路的山歌小调;如何打柴,如何采药,如何在山里“贪玩”,摘下红红的山柿子;那晚,孩子为卖药做了一个甜美的梦……。这一切,丰富了课文内容,使思想感情有了一定程度的体验。
此时,再让学生说画,课文原有的构思又有了创新,他们创造性地表情达意。再读课文时,那简练语言的内涵就丰富多了,感情更为深厚。这样,互为映衬,同中之异。异中之同的比较,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使课文形象更加鲜明。作画与“学文”相辅相成,互促互补,使阅读课堂教学达到了十分和谐的美的境界。
三、文画同赏,表达美
当文已读,画已成时,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成为轻松自在的事了。作车再现了课文情境,为学生提供了鲜明、准确而丰富的感性知识,给学生强烈的真实感,较快地把他们带入智力“最近发展区”。学生在研读中细细品味了文章,深切感受到文章对山里孩子的赞美之情。这时,学生的朗读就显得入景入情,真切感人,做到了“以情传声”,可以说是真情的流露。
这堂课下来,把讲读的机会让给学生,把练笔的趣味送给学生,把读书的方法教给学生,他们便会主动、生动地去阅读。我认为,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挖掘他们的想象能力,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的一片沃土。
五年级语文教案6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
2、初知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弄清五壮士是哪五位战士。
3、指导读懂单元提示,理清课文层次。
4、初步感受五壮士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
重点:
自学生字新词,初知课文内容,学习单元提示。
难点:
读通课文,了解课文中安排的材料。
一、导入新课:
1、简介背景:
1941年秋,日寇集中兵力,向我晋察冀根据地的狼牙山区大举进犯。七连奉命在这一带坚持游击战争。
经过一个多月的英勇奋战,七连向龙王庙一带转移,把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交给了六班的五位战士。
2、出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狼牙山五壮士》(齐读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整体感知:
1、听录音,思考:这里的“五壮士”是哪几位战士?为什么称他们为“壮士”?
2、交流。
(二)、自学课文
要求:
1、读准生字,记住字形。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弄懂新词意思。
2、读通课文,想想五壮士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是什么。
3、发现疑难处标上“——?”
(三)检查自学,理清层次。
1、同桌检查词语的认读,互相正音。
2、交流对五壮士的初步印象,指名板书。
3、指名朗读相关的课文段落。
(1)五壮士在狼牙山顶峰英勇杀敌。
(2)五壮士完成任务,壮烈地跳下悬崖。
(3)五壮士决定把敌人引上绝路。
(4)五壮士一边痛击敌人,一边把敌人引上狼牙山。
(5)六班接受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
4、根据朗读,学生分好段落。
5、选定自己喜欢的一段朗读,概括出小标题。
6、交流。
(四)指导学习单元提示
1、课文是如何安排这些材料的?重点材料是什么?
2、自学单元提示,划出要点。
3、交流自学。
4、讨论:学过的课文中,哪些也是用这种方法安排材料的?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作业:作业本1、2、
板书:
1、狼牙山五壮士
马宝玉
葛振林
胡德林
胡福才
宋学义
一、接受任务
二、引敌上山
三、引上绝路
四、英勇杀敌
五、壮烈跳崖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了解五壮士的英勇豪迈,体会五壮士爱人民、恨敌人的思想感情。
2、注重读书方法的指导,运用“初读想象画面──品读体会感情”的读书方法练习朗读课文第四、五段,边读边体会词句的意思。
3、带着对五壮士无限崇敬之情,重音鲜明、节奏有变地有感情朗读课文第四、五段,提高朗读水平。
4、熟读成诵,能背诵课文第五段。
二、教具准备:
幻灯片、录音机、小黑板
三、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上节课下,有好多同学要求老师讲一些革命英雄的故事。看得出我们这些同学爱学习、爱了解,这是非常可贵的。不知道,同学们自己都知道哪些革命英雄的故事?(指名说)
好了,刚才同学们讲了不少故事,不难看出,我们这个集体是一个勤奋好学的集体。其实,学知识,我们就要像刚才这些同学一样,平时注意多读课外书籍,多注意积累,这样才能多长见识。那么有时间,老师再和同学们讲一讲我了解的革命故事。
㈠、复习巩固,简笔画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请同学们仔细看老师写课题,同上节课一样,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拿出笔来和老师一起写。(板书课题)同学们,你们看写得怎样?别人都说,顾老师的字写得很好,但是你们知道吗?顾老师写出这么好的字可不是一天两天的功夫,我都是认认真真,一笔一画地写。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五位壮士胜利完成掩护任务,正准备转移。此时,它们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通向连队主力方向的路,走这条路可以很快地追上连队,可是敌人却紧跟在身后;另一条是绝路,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那么,究竟走哪条路呢?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马宝玉的身后,把敌人引上了绝路。(简笔画)到了狼牙山顶峰,五位壮士是怎样英勇歼敌的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学习课文第四段和第五段。
㈡、学习第四段,以情促读,总结读法
1、先请同学们初读课文第四段,一边读,一边想象五壮士在狼牙山顶峰歼敌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出示读书方法:初读想象画面)
2、学语文,就是要好好读书,边读边想想画面。下面,我请一个同学把这一段话再读一遍,其他的同学闭上眼,静下心来,想一想,你脑海里浮现出五壮士怎样的形象?
3、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五壮士用石头砸敌人那种英勇豪迈的样子了吗?对了,只要你能想出当时的情景,你就能把书读好。不信,这次你再读一读这段话,肯定能读好。
4、下面,请同学们四个人一组再朗读一遍,然后告诉同学们,你读到哪些地方最感动,可以把最受感动的句子划出来好好地品读品读,体会体会感情。(出示读书方法:品读体会感情)
5、指名读感动处。
划的和这位同学一样的.请举手。出示:“他刚要拧开盖子……同志们!用石头砸!”
指导朗读:请同学们读一读这句话,把你读好这句话的成功经验给大家说说?(指名回答,并再读)
教师指导:同学们,你们瞧!烧杀抢虐、无恶不作的敌人这时正攀着山壁爬了上来,现在你就是班长马宝玉,面对着这样的情景,你怎么读?谁来试试。
自由读(教师穿插:大家自由读书的这段时间里,教室里只听到琅琅书声,大家专注的神情,让我感受到什么叫“求知若渴”,我很感动。)
同学们想读这句话吗?把这句话读给你的同学听一听。齐读
6、还有哪些感动的地方?出示“马宝玉嗖地一声……扔向敌人。”
①、还有那一位同学想读这句话。这么一读,你读出了什么?
②、此时,班长马宝玉,把对敌人的仇恨全部寄托在这颗手榴弹上,他的面前一大群敌人扑上来了,现在你做着动作再读一读这句话。
③、指名上台做动作读。同学们,你们看刚才这位同学是怎样拧盖子的。对了,这个动作就叫做“拧”。上节课有一位同学不明白什么叫“拧开”,现在明白了吧!
④、齐读。经过这么一读,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明白了,不需要再说明什么了。
7、这一段主要讲了五壮士顶峰歼敌,下面请同学们带着对五位战士无限崇敬之情,带着五位战士坚强不屈,仇视敌人,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同桌之间相互读一读课文第四段,把五壮士的情给读出来。
8、总结读法:
学完第四段,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刚才是怎样通过读来理解这一段的?
(“初读想象画面──品读体会感情”)
㈢、学习第五段,运用读法,读中感悟
1、运用读书方法读一读课文第五段。
2、指名读读感动之处。
3、刚才,同学们找出的语句都是描写五壮士英勇跳崖的情景
五年级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在学的过程中,能找出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的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体现灰椋鸟归林的壮观的句子。
教学用具:
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语:鸟是人类的朋友,它使我们的生活绚丽多彩,老师从家乡云南带来一组图片,请欣赏。
生:观看。
师:你从图片中看到了什么?
生:灰椋鸟。
师:你很会观察,有一双锐利的眼睛。
2、师生共写课题。
3、指名读。评价:读的婉转。齐读。
评价:导入自然,评价及时而富有个性。
二、读文分析字词,理解文意(展示读书情况,教师及时指导)
1、生自由读全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读书情况,教师及时指导点评。
例:杉、毯
评价:读得流利正确。
3、师:想看看“刺槐林”吗?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看看教材134页插图吧!
生:细心观图,然后女生读文字。
师:读的很轻巧,“怀”字读正确了,再读自信点会更好,重叠词
“郁郁葱葱”也读好了。
生:翘(qiáo)首
师:老师要表扬你,你把这个多音字读对了,还有一个读音?
生:qiào 翘翘板,一二组同学读一读。
师:同桌互相读,推荐你同桌读的同学把手举高点。
生:有感情的朗读。
师:果然名不虚传,慧眼识英雄啊,读得十分自信。
评价语言丰富,具有激励性,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4、指导“棱”的读写。
师: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有马上扑楞楞地飞起。
你觉得这个句子哪个词最难读?
生:“扑棱棱”反复练读。
师:评价,读得正确,自信。
指导书写“棱”字,说说怎么记住它。
生:鸟的家园是“木”它们凌晨时飞出家园。
师:范写“棱”
身正、肩平、背开、足安(强调写字姿势)
生:描红。
师:巡视(写得工整、漂亮、写字姿势正确)
男生:读好“扑棱棱”有力的拍打声。
评价:重视难写字的写法与习惯的培养。
5、指导“叽叽啾啾”的读法。
师:读得再有力些,轻柔点,再热烈点,再响亮点。
生:读好带有“叽叽啾啾”词语的这段话。
师:什么是“深涧”。
生:齐读。
6、过渡语
刚才,同学们读好了字、词句,思考一下作者对灰椋鸟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默读,标画词语。
评价:默读有助于思考,注重读书习惯的培养。
三、品读析文、升华感情(精读归林时的场景)
(一)交流
生:讨厌——喜欢,从课文第4—6自然段知道的。
归林时的'壮观,从课文第1自然段知道的。
生连读:我……我们……我……(4—6自然段)
师:让我们翘首遥望,凝神注视,盼着、等着,灰椋鸟赶快归林吧!
(二)课件:“归林情景”
1—4 归林场面
5—最后 问候场面
1、指导、理解“排空而至”
采用联想和观察会场人们的方法。
2、练读(读出精彩)
它们……有的……有的……
师生共读“叽叽啾啾”
3、归林(拿出手中的鸟让它们归林)创设情境,感受归林之美。
贴在图画上,体会“排空而至”的感受。
让学生体会做一只“灰椋鸟”,教师配音说文。
4、拓展延伸,练习说话(课件)
我情不自禁地对同伴说 ……
生:归林壮观、发现美、我很丑,但我很可爱,改变了对灰椋鸟的看法。
5、练习读“归林”句子。
生:反复读。
师:读的深沉,读的有力量,震撼人心。读的动容、动情,还动心呢!
生:齐读。
过渡自然,语言精练。
(三)学习“问候的场面”
1、师:你觉得前面的场景是壮观,现在的场景是什么呢?
生:和谐、激动。
2、创设情景:大鸟会对小鸟说什么?
学生扮演,练习说话。
培养学生想象和表达的能力。
3、渗透写法。(注重了读书结合)
师:这样一个温馨、和谐、快乐的场景,作者是用一个什么样的写法写出来的呢?
生:比喻。
师:为什么这样说?
生:不同意,应是想象。
师:这就是人与鸟的和谐美,你还认为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
生:拟人,更活灵活现。
4、读好“问候场景”的句子。
5、教师小结,再指导读一遍。
四、回顾总结全文
课文很长,要学的内容还很多,比如第4、5自然段之间是什么关系,一会儿老师还会带你们继续学习,谢谢大家!
感悟:经过反复观摩这节课,我感受到课堂的高效,教师语言的精炼,以及巧妙的引导、点拨,指导学生有读不好到读好,不理解到真正体会到作者的情感等等,都让我为之震撼。特别让我感受深刻的是潘老师确实是学生的引路人,学生确实是学习的主人、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会努力学习,取别人的优点,认真扎实研究课标、教材,多关注学生。争取是我的课堂成为优质而高效的课。
五、板书设计
25 灰 椋 鸟
壮观 和谐
想象 拟人
五年级语文教案8
【内容简析】
本文是一篇精读课文。它选自我国明代著名作家施耐庵的长篇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第二十三回。课文记叙了武松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现了武松豪放、勇武而又机敏的英雄气概。
课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讲武松上冈后,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表现了武松倔强无畏的英雄气概。第二部分讲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的经过,突出了武松沉着机智、勇敢豪迈的形象。
课文故事性强,语言生动准确,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适合学生阅读的好文章。但因为它选自古典名著,使用了一些古代白话文的词语,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辅导学生掌握理解语言的方法与策略,使他们能自行读懂课文。
文中配有三幅插图。第一幅展示的是武松在山神庙前看榜文的情景。第二幅展示的是武松与老虎相持相搏的情景。第三幅展示的是武松使尽平生力气将老虎压在下面举起拳头痛打的情景。这三幅图有利于学生把握情节,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以读为主,开展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在读中了解故事的经过,在读中感受语言的准确与精练,在读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在读中感悟武松的英雄气概。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对打虎英雄的崇敬之情。
2.指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中武松打虎场景的精彩描写,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打虎的经过,想象武松打虎的精彩场面,感受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魅力。
3.辅导学生自学生字词,掌握要求会写的7个字,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或使用工具书理解字词的意思,提高学生语言的理解能力。
4.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欣赏语言感受语言的魅力,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激发学生主动阅读名著的兴趣。
【重点难点】
武松是怎样打死猛虎,从而体会武松的勇敢无畏的英雄气概。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谁能说一说我国有哪四部小说被称为“四大古典名著”?
2.这四部小说可以称为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那么,大家对《水浒传》这部小说了解多少呢?你知道其中的哪些人物呢?
3.《水浒传》中有个著名的打虎英雄叫武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武松打虎》。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以及不理解的词句。
2.通过查字典、或结合语言环境、或与同学讨论,理解词语的意思,扫清文字障碍。
3.交流自学效果。
(1)认读生字词。
(2)说说下面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①生词的解释。如:咆哮 酥软 寻思 奈何 兀自气喘 动弹 就势 印信 榜文 杖限 时辰 知悉 袒开 踉踉跄跄 说时迟,那时快 霹雳 纳定
②与现代文意思有所不同的词句解释。如:大虫 偷出手来 方知端的有虎 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 翻将下来 撺将下来 掀将起来打将下来 欲待 却待 须吃 怕甚么 绾在肋下 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
(3)把自己学到的、悟到的文言知识归纳整理并记录。如:翻将下来中的“将”(助词)加在动词后,无实义。
三、再读课文,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1.练习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自由读课文,思考问题:课文讲的是什么事?
3.小组讨论思考题并用概括的语言说一说。
4.全班交流并评价同学各自归纳的主要内容。(主要内容见《教参》)
5.吸纳别人的优点,整理自己的笔记。
四、探讨交流,理清结构。
1.默读课文并思考:
哪几段是写武松打虎经过的。其他段落写什么?
2.理清文章思路,用概括的
五年级语文教案9
【内容简析】
本文是著名作家茅盾的散文。描写的是乡下的孩子透过天窗看外界的情景,表达了孩子们对大自然奥秘的向往与追求。课文先写天窗的特点,接着重点讲述雨天和夜晚,孩子们透过天窗看到雨脚落跳、闪电划过、星云流动的情景以及由此展现的美丽而神奇的想象世界,最后赞美了天窗开启了孩子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课文插图描绘的是夜晚,蚊帐里的孩子探出头,仰着脸,透过天窗看星星、看云朵的情景。插图与课文第六自然段相符,引导学生看图,帮助学生了解天窗的样子与特点,让学生对天窗的概念从抽象变具体。
本文结构清晰,语言朴实,没有多少雕琢,但字里行间却流露出一种童稚的真情。虽然《天窗》中描写的天窗是当今学生陌生的,那“被逼着去睡觉,屋里黑洞洞的,屋顶上小小天窗便成了唯一的蔚籍”的生活离学生较远,不易理解,但这篇文章所体现的孩子们对自由和光明的追求和小读者是相通的,孩子们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共存的。所以课文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激发兴趣,沟通与作者之间的情感,实现有效的对话;能从中品味并欣赏散文的文采之美。
【设计理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要努力创设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供他们主动参与读、想、说、写的语文实践的机会,学生在充足的时间内,丰富的形式中,进行了多功能、大密度的语文活动,提高了质疑的能力、积累的能力、感悟的能力、品味的能力、评价语言的能力,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课堂也因此充满了活力。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天窗给人们带来的无限遐想,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体会文中想象内容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2.辅导学生熟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精彩语句和段落,培养学生积累的习惯。
3.引导学生自学本课2个要求认读的'字,会写5个生字,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
【重点难点】
感受天窗给人们带来的无限遐想,体会文中想象内容的作用。
【教具准备】
有关天窗、云雨星空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时间】
3课时
【设计流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由“窗”契入,理解“窗”的内涵,打通课堂与生活的联系。
(1)教师板书“窗”字,请学生认读,并用“窗”字组词。
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学生先组成的词语可能多是有关窗的名称,如:窗户、窗口、窗帘……可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材料的窗,如:纱窗、木窗、铁窗……还可引导学生思考围绕窗发生的动作,如:开窗、关窗、擦窗……也可引导学生思考其它,如:窗明几净、窗花、窗口学校……
(2)说说你对窗的理解。
(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教师在学生谈话的基础上可及时提示,让学生对窗的外形、材料、作用、引申意义等方面有所感悟。)
(3)教师小结:窗打通室内外的联系,把空气、阳光、外面世界的精彩无私地奉献出来。
2.导入新课,激起阅读期待。
今天我们学习的新课,是与窗有关的内容。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窗?有什么奇妙的作用,或非凡之处,作者为什么要写天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学生字词。
自学提示:(1)认识生字的字形、读准字音。
(2)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流利。
(3)利用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生字、词语的意思。
2.充分读书,感知内容。
3.汇报自学的成果。
(1)认读生字、词语卡片。
(2)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及断句。
4.整体感知课文,交流初读的收获。
(1)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答案见《教参》)
(2)结合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思路。(答案见《教参》)
(3)交流自己初读课文的收获。
学情预设:学生们可能从课文中获得的表层信息谈收获。如:了解天窗的样子、作用。结合看图,认识天窗,了解乡下的孩子
雨天、夜晚百无聊赖,只有把小小的天窗当作是唯一的慰藉。了解到作者由天窗而引发的丰富想象。了解到作者对天窗的感情以及对发明天窗的人的感谢……
三、质疑问难,培养问题意识。
1.读课文,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或提出疑问,标注在书上。
2.提出问题。
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
(1)学生质疑大多局限在词语上,教师一边引导学生用互助的方法解决,一边引导学生关注有关思想内容深层的探究性问题;
(2)还可引导学生提出有关表达形式的鉴赏问题;
(3)也可以引导学生提出对问题的不同看法。
3.梳理问题。
(1)词语类有:慰藉、宇宙……
(2)其他归纳为:
①为什么题目是天窗,却用大量的文字写想象?
②为什么说“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这个句子在文章中出现两次,是否重复罗嗦?
③最后一段里的“天窗”为什么加引号?“无”“有”“虚”“实”为什么也加引号?
④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
四、回顾课文,解疑存疑。
1.反思归纳的共同问题。想一想,哪些问题自己也不懂,哪些问题有价值。可以猜想问题的答案。
2.再读书,自己解决问题,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存疑”。
3.请你用铅笔把问题批注在自己的书上。
五、积累与运用词语。
1.抄写生字词。
“藉”“霸”都是上下结构的字,但书写时要注意这两个字上下两部分所占的位置的大小不同;“藉”字还要注意横画之间距离均匀;“霸”字更要注意“雨”字头的横折钩变化以及四点方向、轻重和位置。努力把字写匀称、写好看。
2.摘抄优美词语。
3.用词造句。提示:“也许”表示不确定。学生造这个句子要同时符合三种不确定的情况。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收集、了解有关作者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聚焦问题。
1.听写生字。
2.快速浏览课文,并回忆课文内容。天窗的样子作用是什么?作者与天窗有什么关联?作者为什么要赞美天窗?
3.回忆上节课的问题,按学生提出的顺序一一解决。
二、潜心会文,探究问题。
出示语句: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
(一)抓词语理解句子。
1.抓重点词,理解意思。
(1)找出有关“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的内容,读一读。思考。
“慰藉”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安慰?为什么说“天窗是唯一的慰藉”?“天窗”怎么会是慰藉?带着这些问题读这一段。如果还不理解,可以继续存疑,随着阅读的展开,你们会慢慢地理解。
(2)“这时候”指什么?联系上下文说一说。
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
学生在反复读书中能陆续找到答案。“这时候”是雨天,是夜晚、是被迫关在黑洞似的屋子里,是想在雨里跑跳,在月光下的草地河滩玩耍的时候。学生可能会忽视“这时候”是大人们不让他们玩,“逼”他们上床去休息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
(3)欣赏词语,感受语言的魅力。
①“关”什么意思?“孩子们跟着木板窗的关闭,也就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了”中的两个“关”字的意思一样吗?(第一个“关”字意思是:使开着的物体合拢;第二个“关”字意思是:放在里面不让出来)换一个近义词读一读。比较用哪个词语好,为什么?从“关”这个字中你体会出什么?
②“逼”什么意思?(逼迫,给人以威胁。)请把这个词去掉,再读一读。比较哪个句子好,为什么?从这个字中你体会出什么?
③带着自己的体会读有关的段落。
2.理解内容,练习说话。
①联系1—3自然段内容、对窗的理解以及生活实际,想象“这时候”屋里是怎样的情景?
提供句式,练习说话。
A.大雨来了,我们兴奋、欢呼,在雨地里尽情地
B.夏夜,我们在草地河滩上
五年级语文教案10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二类字,会写6个一类字,认识4种笔画。
2、朗读背诵对子歌。
3、初步感悟字理识字的方法,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激发学生对汉字的热爱。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让生查找重大节日的名称和来历。
3、查找关于风、云、电、日、月等自然现象的特点和变化。
教学时数: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熟读对子歌
2、学习生字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意思相对的词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组对子歌。出示《对子歌》
二、练习朗读对子歌。
1、师范读
2、学生跟读。
3、自由读对子歌
4、指名读、男女生配合读、拍手读。
三、学习生字
1、在对子歌中画出生字。
2、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日:ri打开窗户会看到什么?太阳也称日
日部独体字日光、日子、日出、日月。
月:yue月部独体字月光、月亮、正月、岁月
风:feng打开窗子会有风吹进来
风部半包围风云、风车、风力、口风
云:yun二部上下结构云海、云雨、青云
注意云字的演变过程
雨:yu雨部独体字注意雨字的演变过程
下雨、雨水、雷雨、大雨
电:dian竖部独体字电车、电脑、电工、电视
教给识字方法:数笔画、猜字谜、比较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指导书写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和对子歌
二、指导书写:独体字在虚宫格内要居中写。
对于新学习的笔画要重点指导。强调雨的四点应向右,电字的最后一笔要出头。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朗读对子歌;读生字卡片。
二、完成练习
1、填一填
小组内的同学在一起合作填空,然后汇报。说说你最喜欢那个节日,为什么?你还知道哪些节日?
2、一说
引导学生将自己了解到的关于自然现象的知识在小组内交流讨论,也可做猜词游戏,如:春天刮的'风叫(),冬天刮的风叫()。
三、作业设计:把你从课堂上学会的关于自然现象的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听。
四、板书设计:
大屏幕:
日月风云雨电的演变过程
汉字家园(一)④——对子歌
日月风云雨电
五年级语文教案1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他的一些主张。
2、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了解重点句子,指导学生默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认读课后“读读写写”中的生词,由此引出这就是《论语》中所说的:学而时习之。
二、请学生读课文1、2自然段,布置问题:你对孔子有了哪些了解?
过渡:看来我们对孔子以及《论语》已经不再陌生了,让我们继续往下阅读,去领略故事中那些深刻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吧。
三、学习新知
1、布置默读要求。
2、学生开始默读,师下课堂指导。
过渡:文中的着四个故事是可以独立开的,所以等会儿你对哪个故事有自己的体会,就谈哪个故事。
3、故事1:(1)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齐读这个故事。
(4)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出做人做事的道理是什么?板书:推己及人
故事2:(1)谈谈自己的感受.
(2)引导学生理解:孔子是在什么情况下不喝“盗泉”的水?描写孔子喝弟子们口渴的语句找出来读读。
(3)得出结论:严于律己(板书)
(4)读这个故事。
故事3:(1)分角色读读这个故事。
(2)谈谈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理解:句子1“君子在穷困的时候……,小人在穷困的时候…….”的意思。
句子2“我们相信自己的眼睛……了解一个人实在不容易呀!”
词语“假装”能看出孔子遇事有什么?
(4)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出做人做事的道理是什么?板书:敢于自省
(5)齐读这个故事。
故事4:(1)你特别欣赏哪个词或句?
(2)谈谈自己的`感受。
(3)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出做人做事的道理是什么?板书:学而不厌
四、:课文学习到这儿,我们对孔子创立的以“仁”为核心的儒家学说有了更深的了解,我们要学会做“仁”者,要爱别人,宽以待人。过去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谈,现在则有“半部《论语》学做人”之说。希望这节课的学习能给同学们以人生的启示,智慧的启迪!
五、齐读课文,再次领略蕴含在字里行间的人生哲理。
六、课后作业:
默读提示:这个故事表达了孔子怎样的主张,注意联系上下文抓住重点语句进行体会,感受最深之处可做简单批注。
(一)课后延伸:
1、温故而知新——复习本课生字词,摘抄成语。
2、学而不厌——找一《论语》中的故事来读一读,想想这个故事给自己带来什么收获。
(二)读读《阅读链接》,试着背一背。
五年级语文教案12
早就听说林场的灰椋鸟多。我想,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就再也忍不住了,决定亲自去看一看。
一天下午,我和同伴来到了林场。下了车,轻轻走进林内。棕红色的水杉落叶,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华贵的绒地毯,走在上面软绵绵的。我们选好观察位置,便在那儿等候灰椋鸟归来。
周围静得出奇。路两边近百亩的竹林郁郁葱葱,与南段高大的人工刺槐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伴忽然喊道:“灰椋鸟!”我翘首遥望西南方向,果然有许多黑点向这边移动——灰椋鸟开始归林了。
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汇合。
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天空,也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天上的鸟越来越少了,可是整个林子里的灰椋鸟还是不愿过早地安眠。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这上万只灰椋鸟是在举行盛大的联欢会,还是在庆祝自己的节日?要不怎么会这样热闹?我被这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竟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
在回来的路上,我想: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一、学习目标
1.在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通过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预习学案
【预习目标】
1.正确认读文中的生字词,能流利地读课文。
2.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预习内容】
(一)我会读
灰椋鸟水杉郁郁葱葱翘首仰望椭圆互相应和栖息地毯翩翩起舞扑棱棱深涧情不自禁
呼朋引伴
(二)我能行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给文中的多音字“和”、“翘”标注拼音,读顺文中的长句,难读的段落多读几遍。
2.文中描写鸟的句子很多,你最喜欢那些,好好读一读,再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三)我质疑
在预习过程中,你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请写在下面。
三、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5自然段。
2.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小组合作探究】
1.你最喜欢课文中哪些写鸟的句子?找出来有感情的读一读,再说说为什么喜欢。
2.细读课文,用笔找出能体会出百鸟归林的“壮观”的'词句。
3.想像说话:“先回来的鸟,后到的鸟”,如果你就是一只归林的灰椋鸟,你会向归来的同伴倾诉些什么见闻和收获?在你欢呼、赞叹之时,你是否想过该感谢谁?
【深入探究】
学生展示本组的讨论结果,集体交流,教师适当点拨、补充。
【精讲点拨,升华认识】
1.鸟是人类的好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那我们小学生应该为此做些什么呢?请你为保护动物设计一条公益用语。
2.诗词觅趣:唐诗觅“鸟””
请在横线处填上正确的鸟名,使之组成一句完整的唐诗。
(1)细雨鱼儿出,微风______斜。
(2)草枯______眼疾,雪尽马蹄轻。
(3)落霞与孤_____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4)身无彩______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5)蓬山此去无多路,________殷勤为探看。
四、课堂检测
(一)语音世界(读拼音,写词语)
ǒu rán shèng zhuāng huì hé guī mó
( ) ( ) ( ) ( )
gǎn rǎn qīng sù qiáo shǒu yáo wàng
( ) ( ) ( ) hū péng yǐn bàn qī xī dì tǎn
( ) ( ) ( )
(二)巧手连线(把能搭配的词用直线连起来)
挑着箩筐坚强的基础
挂着红榜坚决的立场
贴着黑板坚定的态度
栽着杏树坚实的性格
(三)能力广角(判断下面的句子,是比喻的句子打“√”,不是的打“×”)
1.一个像干部模样的中年人向我走过来,把我扶起来。( )
2.岩石有许多棱角,瀑布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开了。( )
3.这时,好像在谁的指挥下,鸟儿们放开歌喉欢快地唱了起来。( )
4.工人们愤怒极了,像山洪一样往里冲。( )
(四)难不倒我(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1.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2.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3.说出的话难道可以不算数?
(五)课文传真(阅读下面这段话,完成后面的练习)
灰椋鸟开始归林了。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没过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它们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先回来的鸟在林子里不停地鸣叫,好像在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好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回来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急急地寻找自己的栖息处所,与熟悉的伙伴汇合。林中热闹极了,到处可以听到灰椋鸟的叫声。
1.仔细想一想,作者站在观察灰椋鸟的。
2.这段话是按顺序记叙的。用“︱”把这段话分成两层。
3.在这段话中,最后三句话之间是关系。
4.用“﹏﹏”划出作者由眼前的事物展开想象的句子。
五、课后作业
1.摘抄课文中10个词语抄写两遍。
2.你最喜欢课文中哪些写鸟的句子?把它们积累下来吧。
《灰椋鸟》的教学反思
《灰椋鸟》一文主要描写了灰椋鸟归林时壮观景象以及归林后喧闹热烈的场面,表达了作者对灰椋鸟的赞美,对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所创造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的赞赏。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阅读文本的一定能力,但对场面“壮观”的感知不够丰富和立体,很难凭空想象群鸟归林的气势非凡。而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形象。于是我抓准语言训练点,体会作者使用动词的准确,巧妙,通过朗读带领学生想象语言文字背后的画面,从而感受灰椋鸟。反思我的这课教学,有以下几个方面:
1、扣《课标》,锁定目标
正如沈大安老师所说,拿到文本,首先要把文本读厚,然后再读薄。备课伊始,我反复阅读文本,感到阅读越多。于是,我静下心来进行梳理,找到思路,40分钟的课堂如何高效,如何不走过场,扎扎实实体现语文的工具性。终于,我大刀阔斧,精心取舍,确定了第一课时的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初步理解词语意思;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课文,通过不同形式地朗读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品读3、4自然段,感受鸟儿归林的壮观,体会破折号和分号的用法。
2、夯实字词,初步感知
高年级的字词如何在第一课时高效夯实,这时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我通读文本,紧紧结合生字和本课易错的多音字,重点指导,在“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语言环境结中体会,在比较中提升分析能力,在朗读中加深理解,提高朗读水平。
3、梳文脉,理思路
我紧紧抓住“这其貌不扬的灰椋鸟在林场究竟上演了怎样的表演让作者为之惊叹呢?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围绕灰椋鸟重点写了什么场面”?问题一抛开,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很快找到了“归林”,此时,我顺势引出“闹林”,并板书之前的“等候”,之后的'“感受”。这样,围绕作者的写作思路,学生很快掌握了文章的层次。
4、抓动词,感“壮观”
在重点段落的学习中,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了解灰椋鸟归林的先后顺序,从“黑点移动”到“一小群投入”到“一大群一大群排空而至”,最后“互相应和”,感受场面的壮观。我尤其抓住课后的习题,确定了更加细致的语言训练点:通过动词比较,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并实践中学会运用,这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是至关重要的。
归纳本节课,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学生的朗读层次还不够明显,需要引导,教学的过程前半段紧些,可以多放点时间用在朗读上。对于课堂的随即生成,如何引导、点评的精妙,还需不断学习,积累经验。
五年级语文教案13
一、谈话导入,了解学情。
1、课前谈话。
2、板书课题。
3、复习旧知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想象画面。
2、交流文章给你印象最深的画面。
提问:课文读完了,你脑海中印象最深的画面是什么?
过度:透过语言文字,我们看到了一幅幅惊心动魄、感人肺腑的画面。下面,我们随着作者的描述来感受肆虐的洪水。(板书:洪水)
三、精读品析,读悟生情。
(一)感受洪水的肆虐
1、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大雨、洪水的句子。
请同学们拿起笔,快速浏览课文,用波浪线划出描写大雨、洪水的句子。
2、汇报交流,相机品读重点词句。(屏幕出示相关的六个句子)
①品读“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a)雨怎样大?“像泼。像倒”四个字,两句话,除了让你感受到雨大,你还能感受到什么?
(b)指导朗读。
②品读“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③品读另外四个句子。
(二)体会人们的惊慌。(过度:洪水像恶魔,席卷了村庄。这时人们的反应怎样,在文中找答案。)
(板书:如魔人们)
1、指名接读“人们翻身下床……往南跑。”
师: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的反应又是怎样?
2、指名接读“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师: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人们只能怎样?
3、指名接读“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4、从以上句子中,你感受到人们怎么了,用一个词形容一下。
(板书:惊慌)
5、此时此刻,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会有逃生的本能,可逃生有路吗?路在哪里?(生答)屏幕出示句子: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6、齐读句子(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7、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话想说?
8、小结板书:(板书:==)
9、洪水肆虐,人们惊慌,这本不牢固的木桥能助人们逃生吗?在这生死攸关的紧急时刻,谁出现了?
10、这时,人们看到了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他是怎样做的?(板书:老汉)
(三)领悟老汉如山
1、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
请同学们继续往下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描写老汉的句子。
(生自由说,师不作评价。)
2、小组学习,感悟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透过老汉的言行,你们感受到他是个怎样的人呢?请大家在小组内用心地读,细细地体会,作好批注。)
3、汇报交流,相机品读重点语段。
A、交流第8自然段
B、交流第10自然段。
C、交流第15自然段
生自由练读。师提示:(你就是老汉,你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
D、交流第20自然段
4、深情诵读小诗。
学到这里,我想老汉如山般的形象一定刻在了同学们的心中。(板书:如山)老师也被这座平凡而又伟大的山感动着、震憾着,所以作了一首小诗,让我们深情齐诵。(屏幕出示小诗)
师生齐诵小诗。
四、寄托哀思,升华情感。
1、引读结尾部分。
过度:就是这座山,敢于同无情的洪魔作斗争,将村民们送上了跨越死亡的生命桥。然而,令人痛心的是,洪水吞没了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只留下一片白茫茫的世界。来,同学们,捧起课本,满怀哀思与崇敬齐读课文结尾部分。
2、练笔(屏幕出示祭奠画面,音乐起)
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这位肝肠寸断的老母亲,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泪眼婆娑中,她看见了泪流满面的乡亲们,却看不见老伴清瘦的脸颊;她听见了人们嘤嘤的哭泣声,却听不见儿子深情的呼唤;她看见了——,却看不见——;她听见了——,却听不见——,请同学样拿出学习卡,接着往下写。
3、交流
4、小结:是啊,她看见了许多许多,唯独看不见两个至亲至爱的人;她听见整个村庄都呜咽了,唯独听不见那两个最最熟悉的声音。但,此刻,我们分明感受到有一座桥已经架在了老汉与人们之间。
四、作业
1、选词填一填
先人后己鞠躬尽瘁心潮澎湃
读了《桥》这篇课文,我()。文中的老汉在关键时刻(),十分感人。老汉()的高尚品质犹如一座丰碑,永驻人们心中。
2、精读课文,把自己的体会写下来。
五年级语文教案14
学习目标:
知识: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行体会课文所要论述的含义。
情意:养成读书的正确习惯。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通过反复诵读,使他们在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明理,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教学战略:本课是略读课文,要放手让学生自身阅读,通过默读、朗读,理解重点词句,使他们在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明理,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教学准备:有关课外知识。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达成目标
一、导入揭题谈话,导入在学习中,假如你遇到了拦路虎,那该怎么办呢?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激发学习兴趣
二、点拨
自学课文自读课文阅读课文,借助各自然段的中心句或重点句理解课文。1、学生带着任务读课
2、学生分组学习小组多种形式学习
3、讨论、交流,读课文。使学生懂得,读书遇到“拦路虎”不能饶着走,应该迎难而上,勇于战胜它。
三、汇报自学情况,抓住重点,指导读懂。
1、什么叫“拦路虎”?
2、面对“拦路虎”绕着走的原因和危害是什么?
3、你是如何消灭读书时的拦路虎的?
4、如何查字典?
(一)、要有耐心。
(二)、要有恒心。抓住重点句,谈感受;
就自身如何解决“拦路虎”发表见解;抓住重点句,理解全文。使学生懂得,读书遇到“拦路虎”不能饶着走,应该迎难而上,勇于战胜它。
四、总结延伸熟读积累:
采用多种形式练读全文。找出自身最喜欢的反复朗读。交流读你喜爱的段落;齐读全文。感情朗读深化理解
教学反思心理学实验标明:许多人在一起共做,可以促进提高个人活动(学习和工作)效率。小组合作学习,也是引发学生学习乐趣的教学方法之一。在气氛活跃的小组中学习热情高,每个人畅所欲言,互相启发,互相促进。
板书设计:读书莫放“拦路虎”迎难而上面对“拦路虎”勇于战胜
五年级语文教案15
执教时间:
20xx年12月21日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了解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体会主席常人的情怀和伟大的胸怀。
3、学习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目标2
教学难点:
目标3
教学过程:
◆启动
一、谈话引入新课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们领略了毛泽东作为诗人和领袖的风采。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领袖,也是一们伟大的父亲。这节课,我将带着同学们一起走进领袖的内心,去感受毛主席作为一位父亲那深沉、博大的父爱情怀。齐读课题。
二、理解课题,检查预习
1、理解题目意思。
2、认读词句。
3、这篇文章主要写什么?
◆师生互动
三、理解课文内容
1、文中讲到了三封电报,请用()标出每封电报的内容。
2、齐读第4自然段,学生交流有关毛岸英的成长经历和牺牲经过资料,体会得到这突入其来的噩耗,主席悲痛的内心,并用一个词概括主席此时内心的感受。
3、接着主席收到了第二封、第三封电报,这是两封意见分歧的电报。岸英的遗体是运回祖国安葬还是葬在朝鲜,决定权在谁手里?主席是怎样选择的?默读5—7自然段。这抉择过程,又可用一个什么词概括?
4、经过艰难痛苦的抉择,主席在电文稿后写出了怎样的批示?
齐读、理解批文诗句意思。
这一批示意味着什么?理解作出这一批示主席内心是何等的痛苦。
5、质疑:不能理解啊,毛岸英是毛主席最挚爱的儿子,破格把他的遗体运回祖国安葬,让主席见儿子最后一面,这是合情合理的呀,主席怎么会这么批示呢?
◆生生互动
四、品读重点词句,升华感情
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用心去体会,去感受,看读这篇文章最揪你心的是什么?把最揪你心的句子勾出来多读几遍与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
3、这些感人的地方就是细节描写。学习细节描写方法,扩写课文最后一段。
4、交流写的话,学生互评。
五、总结升华
在这以前,毛主席的五位亲人为了中国革命相继献出了生命,此时,年逾花甲的主席又失去了心爱的.长子,哀莫大于老丧子,主席的心中是何等的悲痛啊!他不说一句话,不吃一口饭,他黯然神伤,他在床上辗转翻侧,泪水打湿了枕巾,但了却作出批示决然将儿子的尸骨留在了远在千里的异国他乡。同学们:你们感受到这里一种怎样的胸怀,怎样的爱啊?
◆学生交流
主席的爱似山般厚重,主席的情如海般深邃,主席的心中装着人民大众,那博大的胸怀令人震撼。让我们再次深情朗诵主席的批示:
27、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闻噩耗——悲痛;
做抉择——艰难;
写批示——忍痛;
常人情怀,伟人胸怀;
毛主席;
伟大父亲;
学生絮语:
张鸿鹄:这是一篇感情很深沉的文章,张老师在引导我们体会毛主席那常人的情怀,伟人的胸怀时,张老师的教学方法很好。课前我们通过收集资料了解了抗美援朝战争这段历史,了解了毛岸英的的成长经历及牺牲经过;课堂上,张老师通过她那充满深情的优美语言把我们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然后教我产用心去感受,用心去思考,读着读着,我的眼睛都潮乎乎了。
刘旖旎:我很喜欢张老师上的这节课,感觉时间过得很快。这节课我产都听得非常认真,同学们思维活跃,发言积极,读得很有感情。大家心情都很沉重,都被主席失去爱子的悲痛所感染,被主席那博大的胸怀所感动,心中充满了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深深敬意。
胡贤康:这节课老师的板书特别美。简洁,美观,用的都是冷色调。看得出每个字,每个符号老师都是经过认真设计的。
刘竹:这节课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毛主席在电文稿上的批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课前张老师教我们查找这两句读诗的出处;一开课读完课题,老师让步们交流诗句意思,后来又引导我们把诗句放进课文中去理解,让我们通过读书去感悟,课结束时,又带着我们深情朗诵,朗诵时,我发现很多同学声音都哽咽了。我从中学到了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方法,我希望每节课老师都能教给我人闰些学习方法。
官林逸:我不是很喜欢这节课,我觉得张老师很做作,眉头皱得紧紧的,声音也很让人伤感,好像有意做出来的。老师留给我们学习的时间还是少了些,特别是最后老师让我们想象主席这一夜是怎么过的,然后写出来,时间有点少,只有几个作文写得好的同学写完了,也起来读给我们听了,我还有好多话都没写完。还有,我觉得张老师怕我们讨论吵闹或者不听指挥,这节课让我们讨论的时间没有平时多。
同伴互助:
七嘴八舌话互动
彭雪梅老师:我觉得张老师《青山处处埋忠骨》的教学设计非常巧妙。“启动——互动——自动”环环相扣,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向深入。在启动环节,她充分利用课前精彩3分钟,有意识指导孩子整理资料,从资料中选取讲演材料,与教师的教学浑然天成。教学中以三封电报为线索,清清楚楚一条线,教学层次十分清晰。这样的设计充满了执教者的睿智。
潘飞老师:解读张老师这堂课,最可取的是课堂上没有老师居高临下的告诉,条分缕析的讲解。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是教师引领着学生在课文中行走,循着学生的感受、体验逐步向言语的纵深行进,不断地鼓励学生去精思,去领悟,整个教学过程好似风行水上那般自然。
陶静老师:这课最让人欣赏的是张老师在教学中由三封电报说开去,以此为教学明线,以体会主席情感变化为教学暗线,课堂结构就像一篇严谨的散文。由于设计的精妙,所以课堂上呈现出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热烈场面。这样匠心独运的设计,不下一番与文本、与编者、与学生对话的功夫,没有扎实的教学功底是设计不出来的。
周兴柳老师:我借鉴张教师的教学设计上了这堂课,把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感悟放在了解读文中,通过想象主席这一夜是怎么过来的,让学生进行片断描写,感觉效果也很好。
谷仪凰老师:师生互动在这节课中体现得非常好,但在生生互动方面略感不足,学生动得不充分。我分析了一下,问题出在教师的设问上和时间安排上。一节课时间只有40分钟,不可能让学生把每一句揪人心的话都勾出来体会,可叫学生勾出一句最揪人心的话深入理解,进行批注,然后通过交流达到一人学习,大家受益的目的。
听有所感:
天然去雕饰——听《青山处处埋忠骨》有感
上周,聆听了我们年级张晓琼老师执教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我深有感触,深受启发。这是一节原滋原味的随堂课,整堂课朴实无华,没有什么花哨的环节,但张老师“天然去雕饰”,教学设计独具匠心,教学风格“求真务实”,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把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熏陶落到了实处,使课堂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展现了张老师深厚的文本解读功底和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
【五年级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五年级教案01-12
语文五年级教案09-12
五年级语文教案:语文园地四02-24
教案五年级下册语文02-07
五年级语文复习教案08-19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8-28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6-22
五年级语文迟到教案10-31
五年级语文《鲸》教案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