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教案

时间:2023-02-14 10:31:27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初二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二语文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二语文教案

初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内容,明白大雁的生活习性;

  2、熟悉文章写法上的特点;

  3、体会文章饱含情感的语句;

  4、培养关爱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熟悉大雁的相关习性;

  2、体会文章饱含情感的语句。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写法上融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于一体的'特点。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创意:以题目为突破口,用加标点的方法启发学生思考文章,理解文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学生介绍自己课前查找的有关大雁的知识,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提要:

  如:鸟纲,鸭科、候鸟、益鸟、游禽(类属)

  善飞、尊老爱幼、有智慧(性情)

  对作者可以简单介绍,略。

  2、学生在黑板上写出自己预习中发现的生字生词。两名同学,其他学生在书上标出来。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阅读课文,画出文中描写大雁的相关语句,思考文章都介绍了与大雁相关的哪些知识。

  比如:大雁是报春的使者;大雁在3月份和11月份对待自己喜欢的水塘和沼泽态度不同;孤雁是失去亲人的,叫声充满忧伤;大雁为了联合可以付出生命的代价等。

  2、这里有三个标点符号:“,”读完课文,你倾向于在文章题目后面加哪一种?

  讨论明确:大雁归来。是一个简单的陈述句,只是表述了一个客观事实--大雁飞回来了。

  大雁归来?是一个疑问句,表示了对大雁归来的疑惑,吃惊,--大雁难道飞回来了吗?

  大雁归来!是一个感叹句,表示了对大雁归来的期盼、激动和兴奋--大雁可算飞回来了,太好了。

  三、深度品读

  这是一篇写法上融知识型、形象性、抒情性为一体的文章,试以文中具体语句或段落来说明。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明确:

  知识型主要体现在文中对大雁有关生活习性的描述和介绍(段落略)

  形象性主要体现在文中对大雁的相关的描述上,语言很形象(语句略)

  抒情性主要体现在文中多出流露出作者对大雁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语句略)

  四、疑难探究

  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语句来进行集体讨论。(过程略)

  五、拓展延伸

  大雁为了联合可以付出生命的代价,这与人类的表现有什么不同?给了你怎样的启发?

  六、作业

  查找陈百强的《孤雁》一首歌的歌词,进行简单赏析。

初二语文教案2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现代记叙文。文章以朴素自然的语言回忆了过去的家庭生活,通过平凡小事来表达对母亲深深的思念,表达了因为再也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悔恨不已的心情。

  二、教学思路

  根据现代中学生不懂生活的艰难,不理解父母苦心、缺乏爱心以及农村中学生阅读量少并本文的特点,我通过引、读、思、品、写五个环节来完成教学任务。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感情,理解父母的苦心,健全人格,懂得尽孝,懂得关爱他人,学会自主学习,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领略文章平实自然、在日常絮语中蕴含深情的语言风格。

  三、教学流程

  (一)引(延伸课外,认识作者)

  1、引导学生背诵孟郊的《游子吟》,学生谈对本诗的理解。之后引入同题材的《永久的悔》。

  2、教师结合课文注解简要介绍作者。

  (二)读(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用横线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标出生字生词,查字典解决。

  2、在顺畅默读课文的基础上放声朗读,体会感情。

  3、教师设问:读这篇文章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来读呢?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小结:痛苦、悔恨。

  (三)思(独立思考,各抒己见)

  思考下列问题,现场回答:

  1、作者悔什么?为什么悔?悔的表现是什么??

  2、本文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

  3、中间叙事部分作者不仅叙写了母亲受尽的苦难,更主要叙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这样写?

  (四)品(品味精彩,积累感悟)

  1、轻声朗读课文,品味作者情感。 (教师做示范,学生学习品赏)

  例: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好东西……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这句写出了我家生活的极度贫困,很难吃上月饼;也写出了我那时的幼小,不懂事,没有想到母亲。表现了我的悔恨之情。

  归纳妙点:

  1、文章语言朴素自然,在平实中饱含深情,在字里行间表达出对母亲的思念,由此突出主题:及早尽孝。

  2、全文以“永久的悔”为主线展开。开篇点明“永久的.悔”,引出对往事的追忆——“悔”的由来,结尾扣题,进一步突出“永久的悔”。条理清晰,主题突出感人至深。

  (五)写(反馈检查、学以致用)

  1、词语的理解性听写(教师说出词语意思,学生写出本词)

  2、母爱无私,母爱伟大。生活中你一定也深有感触,请用简短的语句写出你的感受。

  3、以亲情、友情、师生情等为题材写一篇作文。

  要求:

  1、自拟题目

  2、亲身经历,情感真挚。

  教学反思

  本案例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又创造性地吸收了传统教学方法注意夯实基础知识的特点。成功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通过独立阅读理解课文、学习词语。在比较阅读中,小组的互动,促使多数学生参与进来。

  2、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

  “文以载道”,这是古今大学问家所提倡的。读文章重要的是领悟其中的精神实质,使优秀的思想精神代代相传。本案例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通过文章的阅读,领悟母爱的艰辛与伟大,明白爱心、同情心的重要性。

  3、创造性地使用传统教学方法。

  听写是传统教法之一,但在这里注入了新的活力。以理解进行概括性听写,既能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又能使学生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同时达到了夯实基础的目的。

初二语文教案3

  【教学内容】

  《最后一课》下课部分内容。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2、通过表演,加深学生对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之情的理解。

  【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敌人的仇恨。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运用课本剧的形式诠释课文内容,刻画韩麦尔先生的形象。

  【教学用具准备】

  钟、号子、录音机、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言

  在教室里,到处充满着爱国主义气氛:课桌的铁杆上挂着美丽的“法兰西”“阿尔萨斯”等字帖;小孩子在在专心画“杆子”,镇上的老人们正捧着初级读本,发出古怪的声音;韩麦尔先生正一动也不动,瞪着教室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里的东西全部带走似的……可就在在这时,钟声响了,最后一课下课了。大家想一想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的心情会怎样又会怎么做呢?下面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下课”部分内容。

  二、自主、合作学习

  朗读“下课”部分内容后,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部分内容主要描写哪个人物?(板书:韩麦尔先生)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韩麦尔先生形象的?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明确:这部分主要从神态、语言、动作三个方面来描写韩麦尔先生形象的。神态方面主要是从“脸色惨白”和“哽住”来体现;语言方面主要是从韩麦尔先生所说的话语当中可以看出;动作方面主要是从描写韩麦尔先生的一些动词可以体现。

  (板书:神态:惨白哽住语言:法兰西万岁动作:使出靠着)

  2、教堂的钟声响了,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脸色惨白”和“哽住”?

  3、如何理解“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句话的意思?

  引导:第一题:“教堂的钟声响了”意味着什么?此时韩麦尔先生会想些什么?心情怎样?第二题:韩麦尔先生写字时心情会怎样?从他写出字的内容“法兰西万岁!”又可以表现出他内心对祖国充满着怎样的感情?

  明确:“脸色惨白”是因为教堂的钟声响了,最后一课下课了,韩麦尔先生想到自己再也不能在这里教法语了,内心无比悲痛。因为悲痛,所以说话哽往了。还有韩麦尔先生用一连串有力的动作,写出“法兰西万岁”集中体现了韩麦尔先生失去国土,失去国语后,内心无比悲痛的心情,从中让我们感受到:他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对敌人的无比仇恨。以及他对法兰西的未来充满必胜的信心。

  (板书:爱祖国恨敌人)

  三、课本剧表演

  过渡:刚才,同学们透过韩麦尔先生的神态、动作、语言,体会到他的内心世界。那么如何把韩麦尔先生的神态、动作、语言和小弗郎士的心理,通过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呢?(依次打出课件)

  指导学生课本剧表演。

  1、神态方面“脸色惨白”“哽住”。

  组织形式:分析这两个神态都是由于什么原因所致?(悲痛)引导学生用悲痛的神情来表演“脸色惨白”;用悲痛的心情去演平常被哽住神情来处理“哽住”。

  2、语言方面:“我的朋友啊,我──我──”“法兰西万岁!”“放学了,──你们走吧。”

  组织形式:引导同学们先思考:这三句话都可以用什么样的感情去朗读?(悲痛)再让学生注意看第二句“法兰西万岁!”,除了悲痛的感情之外,还有包含着怎样的感情呢?(对法兰西的未来充满必胜的信心)明确感情基调后,让学生听录音磁带朗读;接着,学生进行模仿录音磁带朗读和自行设计朗读。

  3、动作方面: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他呆在那儿,头靠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组织形式:教师先示范表演,然后学生进行模仿或自行想像表演。

  4、小弗郎士的表演:用他理解的目光随着韩麦尔先生的移动而移动。

  组织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

  (请几个男生把韩麦尔先生整个过程尝试性表演,从中选出优秀的学生,充当韩麦尔先生角色;另外选三个学生分别充当小弗郎士、敲钟手、吹号手的角色;剩下的同学充当“最后一课”的学生,配合韩麦尔先生写出“法兰西万岁”,同时读出这一句话的内容。)

  四、拓展性学习

  把“我的朋友们啊,我──我──”这一句话,韩麦尔先生想对学生说的话补充出来。

  明确: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补充:第一,对国土的爱;第二,对敌人的恨;第三,对祖国充满着必胜的信心。

  五、小结

  1、齐读“下课”部分内容。

  2、“下课”部分主要写韩麦尔先生这个人物,通过他的神态、语言、动作,充分表现出他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对敌人的`无比仇恨。这是小说的高潮部分,也是小说的结局部分。行文至此,嘎然而止,这样安排更耐人寻味,更能突出文章的中心。

  〖板书设计〗

  7、最后一课(都德)

  神态:惨白哽住

  下课──韩麦尔先生语言:我──我──爱祖国恨敌人

  动作:使出靠着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

  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勘称一篇爱国主义的宣言,至今仍为人们传诵。但在教授这篇课文时,我却考虑到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在的孩子们能找到与文章的情感共鸣吗?如果没有感情上的认同,没有调动起他们学习文章的情绪,那么对这篇文章的分析再透彻又有何用?如何先创设一种情境,让孩子们饱含激情地去学习这篇文章呢?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网上资料整理,我决定打破一贯的从背景入手的传统导入形式。

  我开头没给他们讲普法战争,而是谈抗日战争,讲日本在占领我国的领土时,除了烧杀抢掠的罪恶行径外,还推行了另一套方案──让中国人学日语,让中国人彻底忘记自己的祖先,成为他们的奴隶,然后询问:“你们觉得他们的做法能行得通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答:“不能,我们中国人怎么能成为他们的奴隶呢?”又有学生意犹未尽的说了句:“小日本,办不到!”我一听,情绪有了,就继续说:“是啊,有多少中华儿女为了维护祖国的尊严,为了祖国的语言不被玷污而牺牲了性命,因为他们爱自己的国家、爱祖国的语言,我们不也一样吗?”学生们沉默了。我顺势引入新课:“其实,不仅是我们,世界上每一个国家的人民也都是一样的,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来体会一下法国的阿尔萨斯人在即将失去说法语的权利时候的痛苦与悲愤吧!”

  这个导入使学生入境了,他们听得格外认真,而且给人感觉是,他们似乎一下子长大了,懂事了。

  这也让我认识到,如何调动孩子们学习文章的情感在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这种情感上的共鸣比让他们从写作手法等文学角度来理解文章更能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吧。

初二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2、 通过对桥之美的领悟和熏陶,进而使学生能够获得一些简单的审美方法,并培养自己健康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

  朗读法,以读带讲。

  美景欣赏法。

  观察法。通过图片的差异,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

  比较阅读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赏听——自读——赏析——总结

  一、 导入:

  我们穿衣服,本质是为了温暖,而在保暖的基础上,而注重美观。桥也是一样,本质是为了不趟水过河,为了方便,而在方便之余,却讲究桥的美观。那么桥有多美呢?让我们一同走进画家吴冠中笔下的《桥之美》。

  二、 看视频,听配乐朗读

  三、 自读

  四、 罗列四种赏析法:

  1、 简笔画赏析:上这样的.课文,要求教师本身要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充分展示简笔画的长处,聊聊几笔,把桥画出来,再让学生阅读相关段落,达到欣赏上的眼看心领的统一。

  2、 图片赏析:如果没有简笔画的功夫,可以借助网络上的相关桥的图片,通过图片的充分展示,阅读相关段落,达到文字与景像的统一。

  3、 自我赏析:假若再找不到图片,则让学生自阅课文,找到自己在吴冠中的笔下,找出自己喜欢的桥的文字,点出为什么?相互交流,达到欣赏目的。

  4、 重写赏析:让学生听读和自阅课文后,老师展示全文,把课文中描写好的句子取消,让学生关书填空,然后,再翻来看,与课文比较,找到差距。最后,安排一两句仿写,达到“赏”与“写”的结合,接近于写作训练。

  五、课堂小结

初二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

  2、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寓意。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

  2、了解文章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请学生说说有关“马”的成语。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人,姓孙名阳。据说,有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它用力挣扎,汗水淋漓,还是拉不上车去。伯乐见了,就赶紧挽住千里马,泪流满面,并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低下头吐气,又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马说》是通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议论文体。“说”是“谈论”的意思。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字词学习:祗(zhǐ)骈(pián)

  3、学生齐读课文。

  三、翻译理解

  1、学生自学,划出疑难点;

  2、全班交流:

  ⑴重点词:

  祗:只是。

  辱:受到屈辱。

  骈:并列,一同。

  是:这。

  能:才能。

  见:通“现”,表现。

  且:尚且。

  等:相等。

  安:怎么能

  临:面对。

  ⑵一词多义:

  虽:A、故虽有名马:即使。B、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以:A、不以千里称也:用。B、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食:A、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B、食不饱:吃。

  其:A、其真无马邪:难道。B、其真不知马也:指代他们。

  C、食之不能尽其材:指代千里马。

  策:A、策之不以其道:鞭打。B、执策而临之:马鞭。

  能:A、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B、虽有千里之能:才能。

初二语文教案6

  目的要求

  1、理解文章的内容,了解相关的光学知识,让学生能够说出落日的幻觉的科学依据。

  2、让学生明白自然界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探究身边自然现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2、了解掌握说明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王维有诗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博大。但落日真是这样吗?——落日是扁的!落日怎么会是扁的?难道古人观察错了?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落日的幻觉》,走进美丽梦幻的夕阳。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让学生朗读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字

  幻huan觉: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没有外在的刺激而出现的虚假的感觉。

  吟咏yinyong:有节奏地诵读诗文。

  绮qi丽:颜色美丽,多用来形容风景。

  绚xuan丽:灿烂美丽。

  殷yan红:带黑的红色。殷yin勤殷殷yin

  变化多端:变化多种多样。端,方面、项目。

  2、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事理,即事物的原理,就是讲述事物原理的说明文,通俗一点讲,就是讲述事物现象所产生的原因。本文说明的对象是落日的幻觉,所以文章讲了落日的幻觉产生的原因。

  课文题目是“落日的幻觉”,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说说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知识。

  生自读课文,教师明确。

  三、重点研读,合作探究:

  1、作者在第二段描写了日落时的哪些景象?

  明确:第二段首先用一句话概括,告诉我们日落的景象同样壮观、美丽、神秘而迷人。为什么这么说呢?作者从三个方面进行描写。一是太阳好像变大了,而且颜色深黄、殷红。二是它的外形,接近地平线时也像变成扁的了。三是有云时会看见灿烂的晚霞,无云时则会出现另一种美景: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镶有明显的亮弧,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会出现迷人的紫光。

  2、第4——7段是怎样阐述各种日落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的?

  明确:第4段:落日颜色深黄、殷红,是因为日落时大气层增厚,而波光较短的和红色光则具有较强的穿透力。这是光线散射原理。

  第5段:暗弧和亮弧的产生,既有光线散射原理,同时也是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高层和低层密度不同,从而造成了光线的暗和亮;而美丽的紫光,则是人眼的叠合效应造成的。

  第6段:日落时肉眼看见的太阳是扁的`,这是光线折射原理。

  第7段:说明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很多。这一段没有说明原理,而是用仪器观察以及实际生活中的照相证明,所谓变大其实也是一种幻觉,而不是太阳真的变大了。

  师生共同完成课后表格填写。

  日落时的幻觉产生幻觉的原因

  颜色深黄、殷红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眼睛的叠合效应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光线折射的原理

  太阳好像变大了未说明原因(其实没有变大)

  概括本文的说明顺序: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3、在介绍幻觉现象时,按照“体积变大,颜色殷红,形状变扁,背后有暗弧亮弧,有时有紫光出现,”这样的顺序介绍的,但是,原理介绍中却不是这样的顺序介绍的,这样行文的原因是什么?明确要点:文章说明部分的顺序,既照顾了第二段的描写顺序,同时也遵循“由主到次的顺序,由复杂到简单”的规律来介绍,所以是从颜色以及与颜色有关的暗弧、亮弧,说到太阳的外形以及大小。

  4、再读课文4--7段,思考在这一部分中用了哪些说明的方法。

  明确要点:

  1)、1871年,英国科学家瑞利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

  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准确生动形象说明地球大气会使光线散射。

  2)、最令人迷惑的幻觉,是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半到三倍半,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

  打比方、作比较生动形象地说明由于幻觉,人们看到黄昏的太阳远大于中午的太阳,把黄昏的太阳比作巨大的玉盘,形象说明黄昏太阳的巨大形状。

  5、朗读课文第1——3段,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第1段从人们观注日出而不太重视欣赏日落写起,引用两句古诗文推测人们的心理,引用古诗文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要点: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引出下一段对日落景象的描写。

  2)、第2段主要运用什么表达方式,写日落时的种种景观。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要点:描写、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第3段在全文结构上属于在内容上起着的作用。点明这种奇异的景象其实是人的一种幻觉,引出下文对这种幻觉产生原因的说明。

  明确要点:过渡段、承上启下

  6、悟幻觉:本文借落日的幻觉,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本文介绍了落日各种奇异幻觉,以及各种幻觉产生的原因。从而阐明了大千世界有很多奥妙,我们要学会观察生活,要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这样一个道理。

  四、课堂小结:本文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这篇文章对日落产生的自然景象缘于幻觉以及产生幻觉的原因的说明,揭示大自然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

  五、布置作业

  《落日的幻觉》教学反思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强化学生主体意识,教学中采用:

  首先,本设计以学生为主体,导入新课让看图比较大小以激发阅读兴趣。接着让学生自由读,学生自然会被文章生动活泼的语言所吸引。接下来的“自由谈”,教师设计什么问题,而且让学生自由自在的发表感想,不阻碍学生自由思想。最后请学生将学习与个人生活体验紧密结合,是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

  其次,教学环节清晰明了,以课文朗读为载体,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初读课文,熟悉内容”——“研读课文,整体感知”——“重点研读,合作探究”——“拓展延伸,体验课文”,很有层次感。

  第三、文章前三段以优美的文字向我们展现了落日的色彩绚丽,变化多端,可以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奇思妙想,不妨设计以“他在落日的余辉中,走去”为题进行合理的想象。期待学生写出下面的文字:在落日红色的余辉中,大禹浮躁地在坡顶上走步,他走来走去竟使人看出他是有规律地走。不过,他好象没有走对。大禹了停片刻,深呼吸,再深呼吸。他重摆架式走,这次,他走得很平静,很有力,也很稳。

  我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花时间、下功夫,引导学生质疑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初二语文教案7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能力:反复吟咏,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 过程与方法:把握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了解诗歌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学习重点】

  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涵的情理,争取做到学以致用。

  【学习难点】

  领略中国古代诗歌的凝练美、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互助、启发点拨

  【预习提示】

  了解诗人并背诵诗歌

  【学习过程】

  一 预习检测(2分)

  1 鸟宿池边树, 。

  2 ,幽期不负言。

  二 资料链接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范阳人。早年出家为僧,后人称他为苦吟诗人。元和五年(810)冬,至长安,见张籍。次年春,至洛阳,始谒韩愈,以诗深得赏识。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文宗时,因诽谤,贬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曾作《病蝉》诗“以刺公卿”(《唐诗纪事》)。开成五年(840),迁普州司仓参军。武宗会昌三年(843),在普州去世。贾岛诗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

  “郊寒岛瘦”缘何说起?当然由孟郊贾岛诗风而来,主要是指他们诗作中所体现出来的狭隘的格局、穷愁的情绪和苦吟的精神。两人都一生不曾做过什么像样的官,孟郊本人性情耿介,是个不善与别人往来的人,考了三次之后才于50岁时中了个进士,得到一个可怜的小官位。但他平时总爱将时间花在饮酒弹琴赋诗上面,不理政务,最后竟由别人代他的职,自己拿着半俸回家,过上了“一贫彻骨,裘褐悬结”的清苦日子。他的'诗作因此而愈见其“寒”。贾岛曾做过和尚,算是个“诗僧”。《唐才子传》说他居京三十年,屡试不中,“连败文场,囊箧空甚,遂为浮屠”,虽然穷成这样,仍不掩贾岛的性情。

  三 课内探究

  1此诗讲述了怎样一个“故事”?

  2这次拜访是不是“初访”?为什么?

  3相传贾岛曾骑驴赋诗,吟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之句。开始他拟作“僧推月下门”,后又改“推”为“敲”字,并在驴上引手作推敲之势,不觉中冲撞了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韩愈问他原因,他回答了自己作诗的过程。韩愈停下马来,思考了很久,对贾岛说:“敲字佳矣。”于是,韩愈和贾岛并辔而归,共论诗道。请仔细体会,为什么“敲”比“推”好?

  4颈联写归途的所见,写这些景物突出了什么特点?这又反映了老僧(或许即指作者)怎样的心情?

  5按说拜访朋友却吃了闭门羹,心情应该是失落郁闷才对,怎么他反而会喜悦呢?

初二语文教案8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诗歌,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朗读,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和重音。在读时用心揣摩每一首诗的内容和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

  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难点】

  通过诗歌的语言和诗中的形象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学习流程】

  一、课前预习导学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滁州( )西涧( )黄鹂( )

  2、作者简介

  韦应物(约737~约792),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宝末年,以三卫郎侍玄宗,放浪不检,后来悔悟,折节读书。曾任洛阳京兆功曹等职。建中年间出任滁州、江州刺史,后转左司郎中,贞元初任苏州刺史。他在历任官职中都努力做一个清廉刚直的地方官,并对民间疾苦经常表示关怀。韦应物的山水田园诗

  很多,也很著名。白居易曾评论他的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

  3、朗读指导。

  a、出声朗读,读准字音。

  b、细读,校准节奏。

  c、精读,悟出重音。

  d、品读,读出声调。

  e、诵读,定准基调。

  二、课堂学习研讨

  1、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

  2、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本诗描写的画面?

  3、仔细揣摩作者对“鹂”的态度?

  4、“潮急”:这里首先要提到一个自然现象,在春天桃花盛开的时节,往往会出现多雨的天气,称之为桃花汛。这时候山涧里河水暴涨,形成了“潮急”的景象。那么这里的“急”除了形容潮水外,还有别的含义吗?

  5、“舟”在河中是什么样的呢?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6、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操守品行?

  三、当堂检测、评估

  1、“舟自横”三字有怎样的深意呢?

  韦应物出生官宦家庭,享受着世袭特权,早年是唐玄宗的皇家卫队中的一员,过着骄奢腐化的生活。经历了安史之乱后,他深受震撼,发奋读书,27岁中进士,走上了仕途。做过滁州、江州、苏州等地的刺史。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心情。诗中的“舟自横”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以及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

  2、这首诗中有无寄托,所托何意?

  有人认为它通篇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实则诗中流露的情绪若隐若现,开篇幽草、黄鹂并提时,诗人用“独怜”的字眼,寓意显然,表露出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后两句在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中,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忧伤的情怀。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和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情事,而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地流露出来。由此看来,这诗是有寄托的。

  在中唐前期,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生疾苦的好官。在仕宦生涯中,他“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寄李儋元锡》),常处于进仕退隐的矛盾之中。他为中唐政治弊败而忧虑,为百姓生活贫困而内疚,有志改革而无力,思欲归隐而不能,进退两为难,只好不进不退,任其自然。庄子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庄子·列御寇》)韦应物对此深有体会,曾明确说自己是“扁舟不系与心同”(《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表示自己虽怀知者之忧,但自愧无能,因而仕宦如同遨游,悠然无所作为。其实,《滁州西涧》就是抒发这样的矛盾无奈的处境和心情。思欲归隐,故独怜幽草;无所作为,恰同水急舟横。所以诗中表露着恬淡的胸襟和忧伤的情怀。

  《滁州西涧》诗歌鉴赏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唐滁州治所即今安徽滁县,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流露出来。但是诗中有无寄托,寄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它通首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实则各有偏颇。

  诗的前二句,在春天繁荣景物中,诗人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而对深树上鸣声诱人的黄莺儿却表示无意,置之陪衬,以相比照。幽草安贫守节,黄鹂居高媚时,其喻仕宦世态,寓意显然,清楚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后二句,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而郊野渡口,本来行人无多,此刻更其无人。因此,连船夫也不在了,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浮泊,悠然漠然。水急舟横,由于渡口在郊野,无人问津。倘使在要津,则傍晚雨中潮涨,正是渡船大用之时,不能悠然空泊了。因此,在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里,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在前、后二句中,诗人都用了对比手法,并用“独怜”、“急”、“横”这样醒目的字眼加以强调,应当说是有引人思索的用意的。

  由此看来,这诗是有寄托的。但是,诗人为什么有这样的寄托呢?

  在中唐前期,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生疾苦的好官。在仕宦生涯中,他“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寄李儋元锡》),常处于进仕退隐的矛盾。他为中唐政治弊败而忧虑,为百姓生活贫困而内疚,有志改革而无力,思欲归隐而不能,进退两为难,只好不进不退,任其自然。庄子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庄子·列御寇》)韦应物对此深有体会,曾明确说自己是“扁舟不系与心同”(《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表示自己虽怀知者之忧,但自愧无能,因而仕宦如同遨游,悠然无所作为。其实,《滁州西涧》就是抒发这样的矛盾无奈的处境和心情。思欲归隐,故独怜幽草;无所作为,恰同水急舟横。所以诗中表露着恬淡的胸襟和忧伤的情怀。

  说有兴寄,诚然不错,但归结为讥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也失于死板;说偶然赋景,毫无寄托,则割裂诗、人,流于肤浅,都与诗人本意未洽。因此,赏奇析疑,以知人为好。

  《滁州西涧》课后反思

  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瑰宝,语言凝练,意境优美,寓意深长。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古诗教学要积极调动学生充分了解诗的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更好的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过程中进一步领略我国灿烂辉煌的悠久文化的神韵

  高年级的古诗教学,让学生在充分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更准确和完整地理解诗词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滁州西涧》是山水诗的名篇,诗人应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因此教学设计围绕着“诵诗中句、赏诗中景、悟诗中情、用诗中语、写诗中意”五个环节展开。

  品诗句,悟诗情。

  在这首诗中,每一句都有一个文眼。咱们来找找看,看能读出什么?

  1、比如说第一句诗,讲的是?(草)那么这个草是什么样的草呢?(幽草)这里的“幽草”即是第一句的文眼,用“幽”来形容“草”。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草的茵绿、繁茂、厚密等形态,草的深邃、静谧、未经践踏等意态——传达出环境的幽静),那么,这个“幽”字在这里就赋予了“草”独特色彩和意味!诗人站在涧边,脚下的幽草给他以静的感受。作者就——独怜(爱)这幽草。(指名读)

  2、那么请同学们自己来找其余三句诗中的文眼。(黄鹂鸣、潮急、舟横)

  分别对各个文眼进行分析。

  黄鹂鸣——想到哪句写黄鹂的诗句,黄鹂的啼叫多么富有生机!这声音从哪里传来?“树林深处”“上——头顶上”这婉转动听、清脆悦耳的鸣声传到诗人的耳朵里,诗人会觉得这声音破坏西涧清幽宁静的环境吗?为什么?(生机、板书:以动衬静)

  上下两句一静一动,以动衬静,倍显其静。让咱们再次感受西涧清幽。请男女生配合读(男生读1句,女生读2句)

  上下两句就诗人的感官而言,既有视觉冲击,又有听觉享受,就画中景物而言,既有上下之分,又有远近之别。让咱们一起来读这两句。

  处于这样的充满生机的清幽境地,诗人会是怎样的心境呢?(悠然自得、闲适)

  接着来看第三句的文眼——潮急。

  这里首先要提到一个自然现象,在春天桃花盛开的时节,往往会出现多雨的天气,称之为桃花汛。这时候山涧里河水暴涨,形成了“潮急”的景象。

  那么这里的“急”除了形容潮水外,还有别的含义吗?作者来这里享受清幽的环境,暮色降临时分,没想到春雨不断竟涨起了春潮。此时,作者应该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急于归航)于是,他来到渡口——看到了什么?

  读第4句。谁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当时作者看到的`情景:

  文眼:(舟自横)为什么会横着呢?(水的力度很大)进一步突出了当时这春潮的急!

  分组读3、4句。

  你还能感受到诗人悠闲的心境吗?

  尽管春雨突来,春潮汹涌,打破了山涧的宁静。但是,试想,郊野渡口,寥寥无人,空空的渡船在风雨中,自在浮沉,悠然空泊,这种水急舟横的悠闲,又何尝不是诗人心境的体现?

  齐读3、4句,

  我们说诗人写诗,往往借景抒情。在前面我们已经了解到诗人韦应物他深为当时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心情。

  诗中的“舟自横”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以及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正是因为其中蕴涵的深远意境,千百年来,这两句,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以上片段是高年段教学常见的教法,学生的理解也仅限于浅显层面,听了两位老师的教学,对古诗的教学有了更深的理解。

  诵诗中句 读古诗分初读古诗、精读古诗和研读古诗三种情形。通过诵读把自己能体会的情感、认识都流露出来。两位老师都注重了在课堂上创造学生、作者和教者之间情感相同、心灵相融、协调互补的积极氛围。学生初读,能初步了解两首古诗的内容和作者情感,但当深沉的含义却无法领略得到时,就引导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通过精读古诗,进一步研读、了解作者当时的心情,感受作者情感变化。

  赏诗中景 夏老师以初读后问:诗中哪些景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引导学生抓“幽草、鸟鸣、潮急、舟横”四个景深入研讨。周老师以初读后问:诗中为我们描绘了几幅图?引导学生从整体到部分,再到部分。抓关键词“幽”,把“幽草”与“青草”对比,把“深树”与“绿树”对比,抓“鸣”学以声衬静,然后抓“独”,一步步体会诗人独特的景,比注意了赏诗的学法指导。总之,赏景是为了更好地体会诗人的心境。

  悟诗中情 本诗的“情”学生很难把握,这就需要巧妙地引导。古诗讲究”用词精妙“,在教学中要带领学生揣摩、品味关键词,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怀。夏老师的课上抓“舟自横”渗入。学生赏景中认为“舟自横是无人摆渡,诗人无法回家而心急。教师点出要理解诗人此刻的心情,必须了解诗人当时的写诗背景,于是出示了资料,学生读后,教师引导学生与诗景对应,从而帮助学生很好的体会了是人的感情。

  写诗中意 诗教学给了我们一个发挥想象的空间,发展创造性思维,进行艺术再创造。不仅对诗意的理解更深刻,也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两位老师都注意了”写“的训练,引导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去写,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促进智力发展有重要作用。

初二语文教案9

  教学目的:

  1、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背诵并默写全文。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3、探究创新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美好的生活谁都想过,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就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板书文题)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参照课本178页。

  三、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不独亲其亲(用作动词,以……为亲)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是故谋闭而不兴(_邪之心。闭:闭塞,这里作杜绝)

  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3、通假字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guān)”,指老而无妻的人。)

  4、教师具体指导朗读

  5、全班齐读课文。

  四、翻译课文

  1、根据课_解翻译课文。

  2、划出自己不能解释的字词。

  3、小组讨论解决。

  4、课堂交流翻译的情况。

  5、同位交流检查翻译的情况

  五、合作探究、讨论下列问题

  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照应此句的哪句话?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提问: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

  “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用一个成语是

  “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3、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理想的?

  (1)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4、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什么?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六、探究性思维训练

  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七、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完成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根本特征: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

  大道之行也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总括全文,折射现实

  教学反思

  我给学生们讲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古文《大道之行也》。对于古文,一直都是语文教学的一道坎,由于年代较远,不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很多学生都会觉得陌生难懂,会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激发学生对于本课的学习兴趣成为我教学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

  为了调动学生的思维,我先从导入入手,通过让学生回忆上一篇古文《桃花源记》中的一个成语——“世外桃源”引出古人关于理想社会的构想,从而导出古人对理想社会的另一个描述,即“大同社会”,顺利开展本篇教学。事实证明,这种比较设疑的方法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首战告捷,接下来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记得有位语文老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我们的身边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的身边不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是缺少感受美的心灵;更多的.时候,我们的内心不是缺少感受美的心灵,而是缺少表现美的才情!”的确如此,现在的教学工作功利性太强,导致教师和学生阅读文章时总是蜻蜓点水不能深入,没能仔细品读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美,反而舍本逐末地去分析文章结构,段落大意,表现手法等等,作为一个教师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要体会文章中的美,首先第一步必须是读,不论是范读,自由读还是齐读,分角色读,都一定要让学生开口,参与其中。

  在本文的教学实践中,我把重点放在朗读上,首先由我范读,学生听读,同时标出难懂难写的字词,初步感知文章。其次,我让一位学生起来朗读,检查其听读的效果,及时反馈学生的听课情况,之后请2-3位学生对其朗读进行评价并说明理由,这样,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听力,找错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最后由我总结,全班再次齐读。“读”只是一个初步感知的过程,要进一步深入文本,“怎么读”就是一个重点了,在反复朗读的前提下,我进而对学生的朗读方法进行指导,如读出文章中提顿、分列、肯定的语气,由我示范,全班再次齐读,这样一来,“读”与“读”之中,境界大不相同。由于本文在内容上简短而又明了,没有多少难懂晦涩的字词,因此,通过不同方式反复的朗读,学生基本上能够感知文章大意,为下一步的学习夯实基础。

  接下来的任务是疏通文意,这个环节我交给学生分组自己去完成,我提醒他们注意一些字的读音和写法,最后在我的点拨下,由他们共同探讨完成这一板块,全班再次齐读课文。

  最后的环节是课文分析,合作探究。针对文章内容,我提了三个主要问题,并且这三个问题是环环紧扣、层层递进的。当然,在反复朗读和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学生也能够较快、较准地回答这些问题,完成教学任务。眼看下课在即,我给学生留下一道思考题,“本文描绘的‘大同’社会和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有没有共通的地方呢?”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提升对文本的理解,同时培养他们比较阅读的习惯和动脑筋思考问题的能力。最后三分钟,我让全班再次齐读课文,并且尝试当堂背诵,班上学生的基础较好,大部分能当堂背诵下来。

  纵观整堂课的教学,流程比较顺利的,各个环节也能衔接,学生们大多愿意积极配合,这给予我无限的鼓励和信心。本堂课我的教学重点放在朗读上,以朗读贯穿整个教学活动,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是,还是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在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分列、提顿、肯定语气这一环节上,由于我没能把握好这些朗读技巧,在示范读的过程中感情不够,从而在指导学生的时候也没能具体读出不同的朗读语气。在组织学生自主疏通文意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组织管理经验,导致任务指派不明,有些学生不知具体该做哪些事情,另外,对学生的鼓励不够,使得平时很少发言的学生依然三缄其口,这些我都会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改进学习。

初二语文教案10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美、情美,背读课文。

  2.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时安排:

  (1)《醉翁亭记》的第二课时。

  (2)课型:赏析课。

  教学步骤:

  一.问题的提出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板书课题、作者。(醉翁亭记,欧阳修)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

  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

  出示两个问题:1.太守为什么而醉?

  2.我们为什么而醉?

  二.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一)依据自己预习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板书:

  (二)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

初二语文教案11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弄明白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学生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味语言,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用古诗词中有描写屏风的诗句和屏风的图片导人。

  2、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教师正音。

  二、配古筝乐曲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并思考:

  1、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

  2、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

  听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1、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2、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

  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三、研读与赏析。

  (一)过渡: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全班讨论明确:

  ⑴引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牡丹亭》中“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⑵ “…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这一句中的“置”是布置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换上“放”字,则无此表达效果;“点缀”是加以衬托和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准确地说明了屏风在居室中的作用。(学生还可以再举出一些。)

  小结: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焕发出青春,重新大放异彩。

  (二)1、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

  2、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明确: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

  ⑴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

  ⑵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

  四、拓展延伸

  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你还找到了哪些图画描绘了屏,全班交流,请你引诗配画作解说。

  比如:李商隐的《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宋代词人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想像一下,屏风将会有怎样的用途?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五、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永远散发着不朽的 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六、作业

  把课堂上所说的“想像屏风的用途”整理好,写在作业本上,学着用上古诗词佳句,要用得得体。

初二语文教案12

  【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教学点:

  ⑴掌握课文中常见实词的意义,了解虚词的作用。

  ⑵理解课文大意及借景抒情,发表议论的写法。

  2、能力训练点:

  能在反复诵读仔细品味文章的佳处。

  3、德育渗透点:

  学习古仁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的旷达胸襟。

  4、美育渗透点:

  感悟作者运用对偶写景抒情之美。

  【学法引导】

  反复诵读,要读得顺畅而声情并茂。然后仔细品味其中某些名句的含义及作者的政治抱负。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通过反复诵读,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解决本文的重点。

  2、分析本文借景抒情,发表议论的`写法。

  3、理解文中对偶修辞手法的作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将词、句写成投影片,用投影,放碟片等。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再自读。

  2、查找工具书,弄清疑难字词,对照古今词汇比较不同。

  3、体会并理解作者(古仁人、滕子京)的远大政治抱负。

初二语文教案13

  教学目标:

  初步认识说明文及与记叙文的区别;理解怎样抓住事物特征及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了解中国石拱桥的光辉成就,认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征;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难点: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设想:

  教读课。

  紧扣教学大纲,密切联系学生实际,应是教师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而运用注意规律,激发学生兴趣,更是教师备课的重要方面。学习这篇文章,可以制定若干个教学目标,为了实施目标,需相应地采用演示、投影、讲解、谈话、讨论等诸方法,藉以引起和推动学生的注意和思考。

  课前准备:

  1.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抄在小黑板上。

  2.准备赵州桥及该桥二十八道拱圈剖面图和卢沟桥的教学幻灯片。

  3.教师自制一个简易的桥梁演示模型。

  4.为每个学生印一份茅以升的《桥梁远景图》节录阅读材料。

  教学步骤:

  (一)教师说出课题,简要介绍作者。

  (二)检查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洨河 张 匀称

  2.解词:惟妙惟肖 绝伦 古朴 奇观

  (三)展示教学目标

  1.抓住事物的特征,理清说明顺序。

  2.比较赵州桥和卢沟桥的异同,说明选材的代表性。

  3.举例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4.运用已有的桥梁知识,通过想象设计未来的桥梁。

  (四)阅读全文,对课文进行整体把握。

  1.(教师板书题目,先写石拱桥然后在这三个字前再加上“中国”二字),提问:本文题目是:《中国石拱桥》,文章是从第几段写中国石拱桥的?它和前边的段落之间是怎样的说明顺序?

  明确:文章从第③自然段开始写中国石拱桥的。前两段写的是石拱桥,它们之间的说明顺序是由一般到特殊。

  2.作者写石拱桥用了①、②两个自然段,这两个自然段的内容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明确:第①自然段侧重写外形美观,第②自然段侧重写结构坚固。

  3.将桥的模型展示给学生,并分别放置100克砝码让学生体会上述两点。

  明确:桥梁呈弧形的叫拱桥;桥梁和河面几乎平行的叫梁桥。

  4.作者写中国石拱桥举了两个例子,它们和第③自然段的顺序是怎样安排的?

  明确:概括──具体

  5.请将第③自然段分层次,并概括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明确:分四层意思。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历史悠久、分布广、形式多样、有许多惊人的`杰作。

  6.看书,对照赵州桥和卢沟桥的说明,看介绍的大致顺序是否一样呢?作者为什么要选这两座桥?

  (学生读书,教师打出幻灯:赵州桥、卢沟桥)

  明确:大致顺序一样。介绍两桥时都交待了地理位置,修建时间、桥的长、宽、结构、艺术价值及对桥的评价。从外观看,赵州桥是独拱,卢沟桥是联拱,只写一座不能反映出中国石拱桥的全部,选两桥,说明选材具有代表性。

  7.作者对这两座桥说明的侧重点不完全相同,各详写什么?

  明确:赵州桥详写了结构,卢沟桥详写了价值,即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8.作者写赵州桥结构时怎样安排顺序的?具体说说看。

  明确:“总──分”写法,作者先总写赵州桥的特点,然后分(一)、(二)、(三)、(四)作了具体介绍。学生解说:略。

  9.卢沟桥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体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艺术价值,石刻狮子。历史价值,抗日战争在这里爆发。

  10.教师总结:以上通过介绍赵州桥、卢沟桥,进一步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11.下面进一步分析中国石拱桥取得成就的原因。

  明确:原因有三,着重说明三者顺序不能颠倒及原因。

  12.研读课文,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平实准确,完成第三个教学目标。

  明确:有些词语十分确切肯定,如列举的时间、数据,有些词语则表示一种估计。无论哪种,目的只有一个:说明准确;依据只有一个:符合实际。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然后由学生再从课文中找出其他例证来说明之,以强化理解。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五,明确:注意词句顺序,合理周密。

  13.完成教学目标四。让学生想象未来的桥会是什么样的?(发阅读材料)

  学生发言略

  14.总结、布置作业

初二语文教案14

  单元教学要点

  学习本单元课文,要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进而了解社会、感悟人生;要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注意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学习作者是怎样写好一个人的。

  1、藤野先生

  鲁迅

  一、教学要点

  1、体会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强我中华的爱国情操。

  2、通过对文章内容和结构的分析,了解文章围绕中心意思选择和组织材料,并以时间为序,以作者的思想变化为线索,结构全文的方法。

  3、学习通过几件事表现一个人的思想性格的写法。

  二、课时安排:3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巩固复习

  简介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鲁迅是他的笔名。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很多,有小说、诗歌、散文、杂文等,都收在《鲁迅全集》里。我们学过他的课文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都选自《朝花夕拾》。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字词

  读准子音: fēihuì yù g?ng yàn jiépōujīhuì piēy?o

  绯荟芋梗咽诘剖畸诲瞥杳

  解词:(16个)

  烂熳:通常写作“烂漫”,这里是颜色鲜明而美丽。

  油光可鉴:这里是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鉴:照。 .

  标致:漂亮。这里是反语,用来讽刺。

  斗乱:斗,通“抖”。飞腾杂乱。

  客死:死在异国他乡。

  模胡:即“模糊”,这里是马虎、不讲究。

  落第: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这里指考试不及格。

  不逊:无礼。逊谦逊。 .

  匿名: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匿:隐藏。 .

  诘责:质问并责备。

  托辞:借口。

  凄然:形容悲伤难过的样子。

  适值:正好遇到。

  小而言之:就小的方面说。

  正人君子: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深恶痛疾:形容对某人某事厌恶到了极点。 .

  2、篇章结构:给课文分段,并写段意。

  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3段):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想,为与藤野先生相识埋下伏笔。

  (1)作者在东京都见到了什么?有何所想?

  (2)本部分最能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句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作者思想感情?

  (3)本部分都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4)第1句话与哪句呼应?

  第二部分(4—35段):作者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相别的过程,高度赞扬藤野先生。

  相识:外貌描写——学识渊博。

  语言描写——和蔼、平易近人。

  留级学生介绍——生活简朴。

  相处:四件事

  (1)添改讲义:自始至终,认真负责。

  (2)纠正血管图:治学严谨,循循善诱。

  (3)关心我的解剖实习:关心我,没有民族偏见。

  (4)了解中国女人裹脚:实事求是。

  其他

  (5)匿名信事件:日本“爱国青年”有民族偏见。与藤野对比。

  (6)看电影:弃医从文,离开藤野先生。

  相别:(略)

  第三部分(36—38段):作者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激励我去奋斗。

  (1)作者是怎样怀念藤野先生的?

  时时记起他。

  珍藏他修改过的讲义。

  挂上他的照相。

  多写战斗的文章。

  (2)“良心”指什么?

  指爱国的思想和战斗的精神。

  3、回答问题

  (1)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学识渊博;和蔼、平易近人;生活简朴;认真负责、治学严谨、要求严格、善于诱导、关心我、没有民族偏见的人。

  (2)“我”是怎样的一个人?从何处可以看出?

  爱国。从离开东京;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弃医从文等可以看出。

  (3)全文的中心

  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以及要同反动派战斗到底的决心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问题探究

  (1)这篇文章题为“藤野先生”,但为什么要写在东京的'清国留学生和日本的“爱国青年”及看电影的事?

  见的藤野先生的原因;与藤野先生无民族偏见对比;离开藤野先生”、弃医从文原因。 这体现了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

  (2)作者在去仙台的路上,一定经过很多地方,但为什么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 记得“日暮里”,是因为作者一想到这三个字,就联想到自己的祖国,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的家国愁思;记得“水户”是因为这里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朱舜水客死的地方。

  (3)作者是怎样怀念藤野先生的?请概括出来。

  时时记起他;把他所修改的讲义装订成三厚本,收藏着;把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北京寓居的东墙上;再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4)散文常常有一条线索贯穿其中,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线: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

  暗线: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暗线。

  四、布置作业

  1、字词各两遍,并牢记。

  2、研讨与练习二。

  附:如何写人?

  不能只写一件事。

  从不同角度(方面)选取典型材料。

  在写人时,多用语言、动作等描写。

  2、我的母亲

  胡适

  一、教学要点

  1、体会作者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孝敬长辈的品质。

  2、了解课文内容,学习怎样写好一个人。

  3、掌握字词、理解重要语句的作用。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了解作者

  胡适,原名胡洪騂(xīng),字适之。学者,倡导文学革命的知名人士。这篇文章是作者中年(40岁)时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

  (二)感知课文内容

  1、字词

  (1)读准字音:绉(zhōu)穈(méi)庶(shù)翳(yì)恕(shù)

  (2)解词:(4个)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责罚:处罚。

  下流:这里指卑劣、不道德的意思。

  广漠:广大空旷。

  2、感知课文内容

  (1)全文结构

  第一部分(1—4):写我童年的身体情况和性格特点。

  第二部分(5—12):写母亲对我的言传身教,表现母亲的性格和品质。

  第二部分(13):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敬爱和感激。

  (2)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表现了母亲是怎样的品性?

  概括地说,写了三方面的事:

  ①母亲对我的管教(5——7)——教我做人、催我上学。既慈祥又严格地管束我。(言传) ②母亲处理难事和矛盾(8——11)——

  债主讨债:宽容的度量和善良的品性。

  化解家庭矛盾:容忍、温和的性格。(身教)

  ③“刚气”的一面(12)——不受人格上的侮辱,捍卫自己的名节。(影响)

  (3)作者写了母亲对我的训导,却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的相处情况,你怎样理解? 母亲对我的训导是“言教”,她与家人的相处情况是“身教”。它们共同表现了母亲是我的“恩师”。

  3、理解语句的分寸感

  见课后练习二。

  4、学习写人

  写事 写人

  (1)写清六要素。 (1)不能只写一件事。

  (2)重点写详经过。(2)从不同角度选取典型材料,表现

  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多用语言、动作等描

  (3)在写经过时,要用语言、动作、心理等写。

  描写,突出事的意义。 (3)注意详略得当。

  四、布置作业

  1、字词各2遍。

  2、学习缩写(600——800字)。

  3、我的第一本书

  牛汉

  一、教学要点

  1、读课文,积累词语。

  2、感知课文内容,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理解标题的双重含义。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积累词语:

  (1)读音:掺和(chān)马鬃(zōng)磨蹭(cèng)脊背(j?) ....

  (2)解词:(3个)

  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

  凄惨:凄凉悲惨。

  忘本:境遇变好后忘掉自己原来的情况和所以能得到幸福的根源。

  (二)感知课文内容

  1、全文可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引出本文的话题,表明其分量。

  第二部分(2—13段):写我的第一本书,及其相关的事情。

  半本书——同学情真。

  父亲装订书——父子情深。

  到崔家庄念书——大开眼界。

  我的第一本书的来历:考第二——父亲考我——半本书——要回另一半——父装订成两本完整的书。

  补叙读第一本书时的快乐。

  几个读书人的命运——惦记朋友。

  第三部分(14段)照应开头,表达对第一本书的珍视铭记之情。

  2、深入理解本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

  (1)“第一本书”的含义——不仅仅指那半本国语课本,也指我的人生第一课。这人生的第一课蕴涵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2)“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句中“荒寒的大自然”指什么?

  指当时苦难的生活、恶劣的学习环境、人们不幸的命运。

  (3)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他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同时也是百感交集的,因为那本书里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环境,同时也映照了那个时代人们不幸的命运以及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中心思想:这篇散文,深情地回忆了“我”童年时代读过的第一本书的过程,歌颂了深沉的父子之情,真挚的同学之情以及那段生活对自己人生的重大影响。

  3、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因为童年的生活是苦难,学习环境是恶劣的,人们都在生活的底线上挣扎,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所以说“童年没有幽默”。但童年毕竟是童年,无论生活多么艰辛,也抹不掉与生俱来的童年的好奇、天真、淘气。能和小伙伴一起,和小动物一起又都是快乐的。况且一玩起来就什么困苦都忘了。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

  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

  “枉”是白白地、无价值、无意义的意思。作者的第一本书意味深长。它不仅表明第一

初二语文教案15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本单元课文中实词的意义和常见虚词的用法,初二语文第六单元复习。

  2、理解文中出现的多义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的意思。

  3、领会句意,把握课文思想内容。

  4、领会文中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培养赏析古诗文的能力。

  5、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学习生动、形象的写景方法。

  6、识记有关常识,美文及名句。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思维的哲理性,培养观察能力以及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乐观的志趣,豁达的胸怀,进取的.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

  感受自然美,欣赏生活情趣美。

  二、学法指导

  1、撰写100字左右的单元内容概述。(课前)

  2、自制文体,文学常识积累卡。

  3、自制实词、虚词积累卡。

  4、自制名句积累卡。

  5、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6、进行能力迁移训练。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体会个性鲜明的写入方法;

  2、学习生动、形象的写景方法;

  3、背诵课本中要求背诵的古诗文。

  解决办法:一是反复吟咏、背诵。二是讨论归纳。

  四、课时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进行知识抢答。

  2、交流积累卡。

  3、练习巩固。

  4、能力迁移训练。

【初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初二语文爱莲说教案12-02

苏教版初二语文上册教案12-28

人教版初二语文教案01-29

初二语文藤野先生教案11-11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02-13

初二语文公开课的教案02-10

初二下册语文教案09-10

初二语文藤野先生教案7篇11-11

北师大版初二语文教案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