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时间:2023-03-21 10:00:11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精】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

  【教材分析】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8课《颐和园》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按旅游顺序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文章按总—分—总的结构,以游览的路线为线索,把各个景点的不同特点写得具体生动,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学情分析】

  1、四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抓重点词句而理解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2、在第一单元的“自然景观”的教学中,学会了边读边展开想象的方法,能够把描述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3、具备了对资料进行搜集的能力,但对搜集到的资料整理能力还有待培养

  4、在写游记类的文章,能够按照游览的顺序进行描写,但是在具体观察某一具体景物的方法上层次性还不够,对于这一方法的指导还应加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内容的优美。

  2.技能目标

  ①通过对词句的理解,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主要内容,训练学生语言的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②借助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优美的语言,从中得到陶冶,激发学生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点】

  ⑴引导学生感受颐和园中景物的特点。

  ⑵学习本课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本课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交流导入,进入学习

  1、同学们,暑假的时候,老师去了一趟北京,来到了一处历史悠久,景色优美的地方。(出示照片)这是哪里?(颐和园)今天我们就去看一看。注意看老师板书课题。颐字的左边里面是个口,左右要写匀称,其他两字也要写得方正。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生齐读)不要拖音再读一次。

  2、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来说一说你对颐和园有哪些了解?(指生说)同学们,自己读书能知道这些真不简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通过刚才的回答,老师知道同学们对颐和园都有一定的了解。

  1、听课文朗读,画出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给课文标上自然段。

  2、为了更好地读好这篇文章,让我们先来解决一下生字词这些拦路虎。

  出示课文的生字词,指名读,开火车读,小老师领读词语。

  3、指导写字“廊”,注意笔顺,竖提,横撇弯钩,“广”撇画伸展,里面笔画要紧凑,竖为悬针竖。(指导完,学生在练习本上写两个。)

  过渡:拦路虎解决了,读起课文就更轻松了。

  4、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读课文的同时,找出作者主要游览了颐和园哪几个景点?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景点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5、景点:长廊、万寿山、昆明湖(板书)指名读句子,(出示)请同学们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我们发现作者走到哪里就看到了哪里,看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清楚地交代了游览的顺序,这样的写作方法就叫做“移步换景”。(板书:移步换景)一般一个景点为一段,我们写游记的时候可以用上这种方法。

  6、出示颐和园景区地图,借助地图,我们可以更加直观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过渡:作者是怎样给我们描写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呢?让我们跟着作者的足迹再游览一番,从中慢慢体会吧。

  三、学习“长廊”特点

  首先,我们来到长廊,这条长廊有什么特点呢?

  1、默读第二自然段描写长廊的部分,用笔画出能体现长廊特点的词语和句子。

  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把自己的感受说一说。

  2、交流:出示幻灯

  能通过你的朗读告诉大家长廊的特点吗?(指名读,齐读)

  绿漆的柱子 ,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长”:①你抓住了数字,读出了长廊的长。师板书:七百

  “七百多米”大概有多长?(熟悉距离举例,如操场),这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长廊,也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因此1992年,被认定为“吉尼斯世界记录”。这么长有什么感觉?(一眼望不到头)

  ②(齐读),用你的朗读告诉我,它到底有多长,好吗?

  ③小节:通过你们的朗读,长廊仿佛真的来到了我们的眼前 ,看来列数字的方法很有用。

  长廊除了长的特点,还有什么样的特点?(美)

  体会廊内的“艺术美” (师随机总结)

  ① “人物、花草、风景”——画的内容

  “五彩的画”——颜色多,漂亮

  “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作者通过比较(师板书:...没有...相同..)

  说明画的不仅多,而且内容丰富,其实,不止横槛上有,枋梁上,亭子内部都是,这样大大小小,加起来达到了14000多幅呢。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看到什么美景就让画师画下来,都花在这上了。你说长廊美不美呢?

  ②你现在又会怎么读呢?指名学生读,齐读。。

  过渡: 廊内的绘画艺术美通过你的朗读传达给我们了。 还有哪儿也很美呢?

  体会廊外的“风景美”:

  ① 生自读句子体会鲜花不败, 微风送爽的怡人风景。

  ②你喜欢花香吗?让我们吸一口气,读一读这句描写廊外的风景的语句吧。

  3、想不想去看看长廊呢?播放画面

  师:这些都是我国的古典名著啊,民族英雄,神话传说,花草鱼虫......

  还想再看吗?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老师怎么能放得完呢?

  ⑤说话:走进这样的长廊,就像 。(指名说)

  师引导学生练习说话,屏示:

  “走进这样的长廊,就像...”

  师:这里有神话故事,有民间传说,还有历史故事,“走进这样的长廊,就像...”

  这就是世界上最长的画廊,这幅画里有风景,有人物,行走在这样的长廊里,就像...

  这样的长廊里,我们触摸到的是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啊。

  ⑥带着这样的情感,我们再来读长廊。(配上琵琶乐)

  过渡:看得出,你们都被这廊外的的美景吸引住了,廊内的艺术美,廊外的风景美,相映成趣,这就使我国的园林艺术,因此,长廊成为了颐和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作者是怎样看长廊的呢?

  5、 屏示:师引读

  整体看——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看廊内——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看廊外——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小节:原来作者就是这样看长廊的,生读

  先整体看,再看廊内,最后看廊外

  游颐和园要有顺序,介绍具体的景物原来也是非常讲究顺序的。作者就是这样三看长廊,连句成段,用列数字,作比较写出了长廊的美。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颐和园这篇课文的内容,认识了“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在跟随作者的脚步游赏长廊的同时,还学会了从多个角度来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收获真是不小!下一节课,我们再到万寿山和昆明湖去看一看,去领略颐和园中更多的美景。

  2、作业:仿照《颐和园》介绍景观的写作手法,你能用上一定的表达手法、按照一定的顺序向我们介绍你曾经去过的一处景观吗?

  板书设计

  长廊 七百

  颐和园 万寿山 …没有…相同…

  (美丽) 昆明湖 …像…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捧读课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一定会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使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热望。这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选编本课的意图,

  一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

  二是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教学的重难点是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这是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句子含义深刻。一块块一排排搭石,静静地躺在溪水中,任人踩踏,却无怨无悔默默无语。这正是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精神的写照,也是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情感的纽带。

  (2)对词语的`理解。汛期:指江河水位定时性的上涨时期。绾裤:“绾”指把长条形的东西盘绕起来打成结。“绾裤”就是把裤子挽起来的意思。

  二、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三、教学建议

  1.本文截取了农村生活中几个非常平凡的镜头,但平凡中透出深意,朴素中闪烁着美好的思想,令人感到情致淳厚。教学时可以采用自读时想象画面自悟时体会情味交流时畅所欲言的教学思路进行。文中有看得见的具体的“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请学生分别画出有关语句或段落,并试着在头脑中浮现画面,在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受,然后在小组内及全班交流,解决疑惑,完善认识,升华情感。

  2.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第2至5自然段,围绕“文中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美”展开交流和讨论。第2自然段重点描写了调整搭石的老人,“无论怎样”“只要”“一定”“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生动地刻画了老人认真细致的动作,表现了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可以指导学生在想象画面的同时想一想:老人踩到了不稳的搭石,心里会怎样想,表情动作又会怎样?在挑选合适的石头时,会怎样想怎样做?满意离去时,会是怎样的心理表情动作?通过交流各自想象的画面,体会老人的心灵美,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来。第3自然段对“一行人走搭石”的描摹,实实在在地体现了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作者描写一行人走搭石时动作的协调有序,“像轻快的音乐”,“给人画一般的美感”,仿佛在我们的眼前展现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要让学生充满感情地朗读,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第2至4自然段的内容,说说从哪里能看出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第4自然段虽然文字朴实,但是简单的事情中闪烁着美好的思想,散发出融融的暖意。生活在山里的纯朴的人们,相互谦让,互敬互助,尊老爱老,而且“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那里的每一个人都有着这样美好的心灵,从“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这两个事例中,我们不但能够看到一幅幅和谐的画面,也能够感受到画中人物的美好心灵。课文的第5自然段是点睛之笔,可以让学生结合前文畅谈对这段话的理解,进一步体会作者借搭石所要颂扬的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人性美。在交流讨论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鼓励学生对不同意见展开争论,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射出火花,从而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3.本文叙述平实,语言朴素而秀美,值得咀嚼回味之处很多,应指导学生在读懂课文内容之后,用心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句段,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然后抄写下来。

  4.本课要求认识的字可以采取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如,每个小组课前准备一套生字词卡片,在自主识字的基础上,组内互相检查,做到人人参与,字字落实。“涨”和“间”是多音字,“涨”在文中读zhǎnɡ,“间隔”的“间”读jiàn,要提醒学生读准确。另外,“俩”读liǎ,要跟“两”区别开,不能读成liǎnɡ。要求会写的字,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分析字形,然后临写比较纠正,教师根据学生写字时出现的共性问题或存在的困难进行指导,还可以用听写词语等办法检查生字是否巩固。

  5.本文作者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表现美,这一点正是学生不容易做到的。教学本课后,应引导学生用心观察自己的生活及周围的人事物,召开一个“寻找生活中的美”的交流会,使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寻找美发现美,然后用自己的笔表现出平凡事物中的美,完成小练笔。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部分课文内容。

  2、能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洁白晶莹、银光闪烁、千姿百态、琼枝玉树”等词语。

  3、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词句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

  三、教学难点:体会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第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领学生念九九歌,三九天一般是一年中天气最寒冷的时期,此时大地是怎样的呢?(多媒体示句:三九严寒,大地冰封。)齐读。此时你会有怎样的感觉?生:好冷啊!全班同学都觉得冷吗?做给老师看看。

  (二)新授:

  学习第一自然段:

  1、但是,如果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你们就一定会忘记寒冷了,想不想去啊?(多媒体示录像)

  2、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3、你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些雾凇?

  4、课文的第一段用了这(十里长堤缀满洁白晶莹、银光闪烁)些词语来写雾凇,谁来读听?----她读得真准啊。(多媒体示句)

  5、“十里长堤缀满”让你看到了雾凇怎样?(很多)“洁白晶莹、银光闪烁”让你觉得雾凇怎样?(很美)

  6、好,谁能读出雾凇又多又美。

  7、一齐来读,老师要竖起耳朵听看谁读出很多很美的雾凇。

  8、过渡:啊,好美的雾凇啊,走在这洁白晶莹的世界里,让人忘记了寒冷,还让我们这些从没见过雾凇的游客产生了疑问:这雾凇是怎么形成的啊?怎么这么奇特壮观啊?请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待会儿请同学扮演导游向我们游客解释解释。

  9、导游你好,请问这雾凇是怎么形成的啊?

  10、哦,我明白了,是要空气中有过于饱和的水汽,还要遇冷凝结。(多媒体示图)吉林雾凇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同称为四大自然奇观,它为什么出名呢?

  是因为每到冬季,吉林的气温在零下20摄氏度以下,这时穿越而过的松花江水带有丰富的热能,巨大的热能使其临寒不冻,当江水在空气中遇到寒冷,就会凝结在树木和草丛中,这就形成了奇特的雾凇景观。只有在吉林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寒冷的气候里才会形成,所以非常难得。

  11、同学们看,老师杯子中冒出了水汽,一会儿就不见了,而松花江面上的水汽又是怎样的呢?(弥漫着)弥漫在这里是指江面上充满、布满了雾气。(板书:弥漫)

  12、在大冷天里,从南方来到这里旅游的你,本来以为到处都应该结冰了,可是却看到松花江面上仍然雾气弥漫,你心里会觉得怎样?(太奇特了)

  13、可是,还有让你感到更奇特的情景呢!当夜幕降临,江面上弥漫的雾气,就像魔术师一样在神秘地施展它的法术,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每当夜幕降临……)这里有四句话,请每个组读一句,请同学们边听边想,这些句子描绘的是什么情景(多媒体示句)?

  14、读出来了吗?描绘的是雾凇形成的情景。

  15、雾凇这位魔术师是怎么把这些原来是苍绿的松树、光秃秃的柳条变成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的样子呢?(多媒体示图)

  16、同学们一句一句地看,找出有关的词语:

  (1)“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淹没、蒸腾”这些词语让你体会到了雾凇怎样的美?(形成时的动态美。)(板书:涌向、笼罩、淹没、模糊)

  (2)“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这几个叠词特别美,让你感受到了什么?(雾凇是慢慢地,轻轻地形成的,就像一位神秘的魔术师在悄悄地变换着法术)读的时候要轻一些,慢一些,读出雾凇的变化。

  (3)镀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把它换成贴、加、漆这些词,好吗?(板书:镀上)

  (4)随着时间的推移,雾气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课件示)用最初……逐渐……最后……,写雾

  凇形成的过程,很清楚。(板书:最初……逐渐……最后……)

  17、这一段文字采用了动态描写的方法把雾凇逐渐形成的`全过程写得很清楚,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以及最初……逐渐……最后……让我们知道了雾凇的形成是慢慢的、轻轻的,是很美的。淹没了、模糊了、蒸腾的、像银线、变成银条、全都是银松雪柳这些词语,也很准确、很美,使人读了就仿佛能够看到雾凇逐渐形成时的美丽景象。

  18、所以,我们就按照雾气变化的顺序来试着背一背这段文字,看谁记忆力最好。(课件示)

  19、经过了寒冷的夜晚,松树、柳树,所有的树木都被雾凇这魔术师变了样,他们已经不是普通的树木了,而被美称为什么呢?请自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相信你们一定能找到那个词语。

  (1)对,就是琼枝玉树琼。琼是美玉的意思。在雾凇的作用下,树木都好像是用宝玉做成的了,琼枝玉树这个比喻很恰当。

  (2)这些琼枝玉树琼都有哪些姿态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发挥你的想象,待会儿填空:有的有的还有的(课件示)

  (3)这么多的各种各样的姿态,这就是(千姿百态)

  (4)置身于这洁白晶莹的仙境般的世界里,欣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人们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这是引用了唐朝诗人岑参的一句诗,这里用梨花来比喻雾凇,写出了雾凇像洁白的梨花一样美丽。(课件示)

  (5)情不自禁就是忍不住的意思,人们为什么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呢?

  (6)这时,你也会情不自禁地赞叹:

  (7)让我们带着赞叹地感受读一读这段话。

  (8)这段话写出了清晨,人们观赏着千姿百态的雾凇美景时的感受。

  20、许多人观赏了吉林雾凇,都忍不住作诗来赞美它,老师收集到的诗(课件示):观吉林雾凇作

  雾涌寒江晓日曛,

  长堤雪柳正迷人。

  非真非幻花如海,

  留影留连客似云。

  地借凇花播名气,

  人惊冰魄长。

  翻疑天上芳林瘦,

  让与人间玉树春。

  21、学了《雾凇》这课文,你一定会为作者笔下那千姿百态、美丽动人的雾凇所吸引,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到吉林去亲眼看一看。作者是怎么把自己观察到的景象写得那么迷人呢?

  表达方法提示:

  动静结合,更显多姿多彩:

  课文中描写清晨及阳光下,洁白晶莹、缀满枝头的雾凇奇景,又能领略到夜幕降临时雾凇形成的神奇过程。这就是这课文的特点:动静结合,写出多姿多彩的雾凇。我们在描写景物时,也要注意景物的动静变化。这样,文章对景物的描写,有静有动,动静结合,写出了景物多种形态的美,使文章更为生动。

  (三)、拓展学习。

  1、学习课文的方法一处景物的动静态变化,如天空的变化。

  2、做小导游,向身边人介绍吉林雾凇。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指导朗读,引发想象,体会领悟诗句的意思并背诵《枫桥夜泊》。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3、引导学生以乐观的心态走出忧愁困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并理解诗句意思。

  难点:通过诗句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并学会乐观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受魅力

  师: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以精湛的语言文字艺术展示着它的文学魅力。大家都读过许多的古诗,谁来给大家吟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最欣赏的诗。

  (找2—3名学生吟诵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

  1、介绍《枫桥夜泊》的深远影响,导入新课。

  师:有一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诗叫什么名字吗?

  生:《枫桥夜泊》。

  师:同学们的预习工作做得真到位。没错,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张继所写的《枫桥夜泊》。这《枫桥夜泊》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呢?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带大家走进《枫桥夜泊》,一起去感受感受。(板书:枫桥夜泊,唐。张继)

  二、初读古诗,感受枫桥夜泊的画面,并介绍此诗的由来。

  1、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师:读得还不错。读古诗,要读出诗的韵味,要使诗歌读得有韵味,就要读出诗的抑扬顿挫;大家可以划出诗的节拍,也可以模仿古人“摇头晃脑”的去读。大家尝试一下。

  2、老师划好节拍并示范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3、谁愿意再给大家读一读?你怎么读这首诗?

  小结:吟诵,抑扬顿挫,要注意重音与停顿韵味,古诗,讲求的是一种韵味,在停顿的地方将韵母的音发得饱满一些,有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的感觉,让人细细体会、再慢慢回味。

  4、师:现在,请同学们齐读诗歌。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觉得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师:我们说一幅画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现在,请同学们慢慢的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张继来到枫桥边,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月亮渐渐落下去了,栖息在树上的乌鸦在不停地啼叫,周围到处弥漫着寒霜。这给你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感觉?生:清冷。

  江边有火红的枫叶、有小桥、有流水,渔船上还闪烁着灯火,有人家。

  这又给你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感觉?生:很暖、很美。

  你在这么美的夜色里,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钟声。你会感觉怎样?生:很幽静。师:好的,现在可以睁开眼睛了。刚才大家一起感受了诗中描写的意境,那作者当初写这首诗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呢?

  (写作背景)那年秋天,诗人张继去赶考,榜上无名,于是他就买了一张船票,乘舟经过姑苏,把船停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他带着满腔的羁旅乡愁,彻夜未眠。

  准备天亮时,他走出船舱,看见一轮月亮渐渐落下,成群的乌鸦啼叫着离开巢去觅食,天空中布满了寒霜,江边的枫树,远处渔船上闪烁的灯火,好一幅美丽的霜天景象。他又往远处看,城外的寒山寺朦胧可见,悠远的钟声从寒山寺传出来,格外的寂寞、忧伤。

  或许是忧于国事,又或许是触景感怀,于是心有万千,这动人的诗句油然而生,从而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

  三、介绍诗人。

  张继,从小聪明好学,唐玄宗天宝年间,举进士第,时任盐铁判官,为官正直,有政绩,唐代大历末年检校祠部元外郎,于红州(南昌)分掌财赋,后来因不满时政,辞官漫游,晚年游历于吴越一带的名山大川之间,与文人名士多有交往,创作上受东晋文人陶渊明影响。诗法清迥,传世之作不多,以抒写个人愁绪的《枫桥夜泊》和反映民生疾苦的《阊门即事》最为有名。

  四、分析诗歌

  师:这是一首写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所感的诗。

  1、题目叫《枫桥夜泊》,那枫桥在哪儿?

  生:在江苏省苏州城外的枫桥镇。

  师:其实枫桥原名为“封桥”,是因为张继的这首诗才更名为“枫桥”的,并且从此与寒山寺一起驰名天下。枫桥,是苏州一座很有名的桥,每天都会有很多游客来这里参观游玩,来领略枫桥的诗情画意。

  2、“泊”有两个读音,在这首诗里读作“ bó ”,那它还有一个读音该怎么读呢?

  请大家组词说明:湖泊(pō)停泊(bó)(板书)

  3、夜泊又是什么意思?

  生:夜晚,把船停泊在岸边。

  4、有谁知道整个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生:意思是作者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师:你说得很准确。

  就在那个夜晚,诗人张继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篇——《枫桥夜泊》。

  5、诗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秋天

  6、从哪儿可以看出来?——霜满天

  秋霜季节是指每年的九月、十月份,是深秋来临。

  唐朝杜牧也写过一首关于秋天的诗《山行》,大家还有印象吗?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7、作者看到了什么景色?——月落、枫桥、渔火、霜满天(板书)

  8、看到满天的霜,你是什么感受?——清冷、凄凉

  9、“江枫渔火对愁眠”,读着读着,哪个字眼触动你的心?——愁

  10、这是一种怎样的愁啊?

  思乡之愁、孤独之愁、寂寞之愁。

  11、作者又听到了什么?——乌啼、钟声(板书)

  12、“乌啼”是什么意思?乌鸦的叫声在人们印象中一般是怎样的形象?

  乌鸦的叫声。

  乌鸦主要是以吃腐肉和其它一些小型动物为生,所以被称做大自然的清道夫,它的叫声是“呱——呱——”的粗劣嘶哑声,因此使人感到又凄凉又厌烦,被认为是一种不祥之鸟。其实乌鸦还是受国家保护的益鸟。

  乌鸦的嗅觉异常灵敏,它能及时发现地上的动物死尸,还能闻得到从地下散发出的腐尸味而常在有新坟的墓地呱呱乱叫,甚至还能在房前屋后飞过时,捕捉到某个病人临死之前所散发出的特殊异味,然后在不远不近的地方发出异样的叫声。可以说,乌鸦常常在乡间预言并见证了一个人的整个死亡过程,并且以口无遮挡的方式提前发出了各种不祥的讯息。加上乌鸦本来就一身黑羽,自然少不了以神秘阴冷的形象首先进入了人们的内心世界。

  据说,人死之前会发出一种气味,乌鸦闻到后,就会停在旁边叫,预示人将死,所以人们就恨乌鸦嘴,认为乌鸦是不祥之物,听到它的叫声家里就会死人,所以用乌鸦嘴来形容对事情发展提出不好的预测的人。

  13、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

  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

  我们平时形容教室很安静,常常会怎么说?“一根绣花针掉到地上都能听到”以绣花针的声音来衬托教室的安静。

  那晚上一个人在夜半听到钟声,会是什么感觉?——静、寂寞、忧愁。

  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抒发了一种暗夜中落寞愁苦的幽深之情。

  14、在刚才的讲解中,我们看到了月落,看到了充满寒意的满天霜,看到了江边的枫树和点点渔火,还有那远处若隐若现的寒山寺,在我们的耳边还不时传来那一声声躁人的乌啼,以及悠远沉重的寺庙钟声。好,你们能不能用想象把它们连起来说一说这首诗的意境?想一想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江南秋夜图?

  张继漂泊在他乡,这时他心里有点儿(引说:思乡),有点儿(引说:忧愁、孤独、寂寞)

  小结:宁静、幽暗、寒冷、凄凉、遥远、美丽的江南秋夜图。

  师:带上这种感受,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

  五、拓展:拓展一:师:在这里,还有一种愁。

  老师想请同学们听一听台湾作家张晓风写的一篇散文。

  《不朽的失眠》片断,谁愿意来读一读?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长那么大,可就是没有他的名字。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

  考中的人,姓名一笔一画写在榜单上,天下皆知。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觉里,考不上才更是天下皆知,这使他羞惭沮丧。

  离开京城吧!议好了价,他踏上小舟。本来预期的情节不是这样的,本来也许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然而寒窗十年,虽有他的悬梁刺股,琼林宴上,却没有他的一角席次。

  船行似风。

  江枫如火。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在这样一个忧伤的夜晚,在异乡的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唯有他,张继,醒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尽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鸟啼粗嘎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叫得更暗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在须角的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

  ……

  ——摘自张晓风《不朽的失眠》

  师:读了这篇散文,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自由发言。

  师:月落乌啼,寒霜满天,枫叶火红,渔火点点,面对这样的江南秋夜,诗人含愁难眠。姑苏城外,寺庙钟声又不断地敲打着张继的心坎,诗人灵感顿开,有感而发,提笔写下“枫桥夜泊”四字,然后一气呵成写下这意境深远的诗句。

  拓展二:从《枫桥夜泊》到《涛声依旧》板书:毛宁的《涛声依旧》

  接下来我们听一首歌,这首歌有部分歌词是借鉴了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这首歌是毛宁唱的《涛声依旧》。(给学生发歌词)

  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无助的我,已经疏远了那份情感。许多年以后,才发现又回到你的面前。流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久违的你,一定保存着那张笑脸。许多年以后,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变。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1、听完歌,请同学们找出歌词中借鉴诗歌的部分进行对比。

  对比:月落乌啼霜满天(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

  江枫渔火对愁眠(带走一盏渔火;让它停泊在枫桥边)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留连的钟声)

  2、歌词中描写的'是一个非常经典的的爱情故事。

  青春烂漫的男孩和女孩在一个秋天的晚上,在枫桥古镇边相遇、相识、相恋,最后因为不得已的原因,各自怀着一份对对方无尽的思念和真情分手,回到了各自的世界。

  二十年后的今天,两个已步入中年的男女,又在枫桥边相遇,面对江枫渔火,古寺钟声,双方蕴积在心的二十多年的思念一下子爆发出来。经过太多的世事沧桑、太多的荣辱沉浮、太多的感情折磨,才知道站在面前的这个人,就是自已一生中要苦苦等待的这个人。

  一份真爱,已经错过一次,千万不能再次错过。那种久淤于心的祈盼、渴望、见到对方后的那种欣喜、以及对对方心思的猜度和心灵的感应都蕴涵在歌词所表达的意境中。

  3、我们经常说一个人“饱经风霜”,这个“风霜”怎么理解?

  (解释:饱:足足的,充分;经:经历;)

  举例: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周晔《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风霜”:形容在岁月中经历得多,经历了各种酸甜苦辣,各种艰难困苦,显得很沧伤。

  4、对于现实中受到“风霜”感染、受到“涛声”影响的人,我们该如何对待呢?

  对于现实中饱经风霜的人,经历了那么多的挫折,我们是不是应该给予尽可能多的关注、关心和帮助,使他们在关爱中摆脱落寞的阴影,从而更好地体现出和谐社会共建共享的精神。“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这是歌曲中表达的愿望。

  拓展三:同学们还收集到了哪些带“愁”的诗句?

  1、梧桐更兼细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4、移舟泊烟诸,日暮客愁新。

  5、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小结:是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欢声笑语,也会有忧郁哀愁。而张继,是变忧愁为诗,留下了这千古绝唱。

  那你呢?当你心情不好的时候,是采取什么方式排解的?(学生自由回答)

  倾诉、转移注意力、听歌、睡觉、吃东西、逛街、旅游、淋雨、喝酒、打球发泄……

  六、教师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在这里我们学习了《枫桥夜泊》这首古诗,相信同学们对古诗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 中国的古典诗歌,像一条横亘古今的河流,流淌着中华文学艺术的精髓,激荡着历史精魂的心曲。像千年好酒,醇厚绵长,像散发着芳香的清茶,让人齿颊留香,回味无穷。所以,人们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是的,诗是跳跃的音符,诗是无声的图画,诗是感人的故事,诗更是人们内心情感的抒发。让我们喜欢并热爱诗歌吧。

  七、作业

  1、积累描写秋天的古诗,收集写“愁”的名句。

  2、背诵并默写《枫桥夜泊》。

  八、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唐·张继

  看到:月落、枫桥、渔火、霜满天

  听到:乌啼、钟声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习惯。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录像机、鹏博士教学软件、液晶投影仪、大屏幕、录像带、多媒体电子教室。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观潮》。(齐读课题)教师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潮呢?(板书:钱塘江潮)

  教师介绍:钱塘江是浙江省最长的一条河流,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解释“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有什么不同)。

  (二)汇报交流

  1.请同学们谈一谈通过预习对这”天下奇观”有何初步的了解?

  2.请同学们打开书,看看课本,说说预习时你是怎样给课文分段的?能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分吗?(板书:潮来前潮来时 潮过后)

  (三)放录像(潮来时一段)。初步感知“天下奇观”的壮丽与雄奇。

  1.过渡:钱塘江大潮气势非凡,那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让人惊心动魄。难怪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日,在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汇集了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外游客,他们争先恐后地早早赶到,盼望一度钱塘江大潮的风采。同学们,你们见过那种景象吗?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老师这里有一段录像,请同学们戴上耳机,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来初步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2.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

  第二课时

  (四)理解课文内容

  过渡:刚才我们在录像上看到的景象书上也有,同学们看看是哪一段?(学生通过看书找出是3、4自然段)

  1.学生自读3、4自然段。划出能写出潮来时气势的语句,把不明白的问题用问号标出,对特别喜欢的句子就努力读精彩些。

  2.学生质疑。(根据学生的提问随即板书关键词语)

  (1)教师通过视听教学帮助学生解疑。

  课件出示:①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a.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b.怎么会出现“一条白线”?看到白线人们怎样沸腾的,学学看,就这种场面可以用文中的哪个词来形容?

  c.齐读这句话,读出那种沸腾的场面。

  ②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a.怎么会形成“白色城墙”呢? 因为大潮由远而近,远看像白线的白浪越变越大,越涨越高,看上去就像一道白色城墙。)

  3.交流学生喜欢的句子。(根据学生的交流随即通过大屏幕展示写潮水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想象录像上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加深理解体验大潮的奇特。)

  课件出示: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a.潮来时是什么样的声音?谁能学学看?

  b.就这种声音作者用什么词来形容的?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a.师:看到白线拉长变粗,潮水很快地占满江面,迅速向我们奔涌而来,那气势越来越雄伟,你的心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激动,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

  b.指读。

  c.男女同学比赛读。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a.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如果这句话换成“浪潮越来越近,气势越来越雄伟,声音越来越大。”你觉得怎么样?

  b.如果换成原来的内容,又觉得怎样?怎样才能读出那种气势来?

  c.指读、师读、齐读

  4.教师小结:作者把大潮到来时的气势写得多形象,正如预习提示中所说的,把大潮写得有声有色,雄伟壮观,使人如临其境。(板书:有声有色、雄伟壮观)

  5.学生将3、4自然段连起来,有感情得边读边想象,再次体会潮来时的`雄伟气势。

  6.学生通过访问教师计算机,调做“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教师在网上查看学生练习情况)

  7.调一学生的练习作示范,投影到屏幕集体订正。

  (1)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潮水变化的?(教师指屏幕启发学生说出由远而近)(板书:远 近)

  (2)师小结:作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位置的变化,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潮水变化,使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听到声音越来越大,看到潮水越来越近,浪头越来越高,使我们感受到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非凡气势。我们为在祖国大地上有如此壮观的景象而自豪、而骄傲。

  (3)让学生带着无限赞叹之情大声朗读这段话

  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一段话)。

  (4)师生接读(教师说括号中的词,学生接读余下的内容)

  (5)小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潮来时”一段,通过学习了解到钱塘江大潮来势凶猛,气势非凡,那么“潮来前”、“潮过后”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8.学生自学余下的几段。

  (五)学生质疑。

  (六)学生通过网上查阅,自己解疑。

  (七)学生通过网上访问教师计算机。调作鹏博士软件中《观潮》一课的练习,据自己情况自由选择,自我检测(教师网上查看,个别辅导)。

  (八)课堂总结。

  (九)放录像(让学生整体领略“天下奇观”的非凡气势)

  (十)布置作业。

  附:板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6

  《给予是快乐的》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美好的心灵。

  3、体会“给予是快乐的”这句话的含义,激发学生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

  从文中人物的言语和行为中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保罗的心理感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质疑定标:

  1、首先我们做个游戏,做“笑”的游戏。(大笑、微笑、笑眯眯等)

  2、与高兴相近的词语有哪些?(板书:快乐)你什么时候会很快乐?我们今天来学习一篇课文,作者得出了这样的感受,板书完整课题:给予是快乐的。

  二、出示目标

  三、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1

  1、谁给予了谁什么??

  2、在怎样的情况下给予的?

  (1、保罗的哥哥把新轿车给予保罗2、小男孩要把欢乐给予弟弟、保罗把自己的欢乐给予小男孩和他的弟弟)

  自学指导2

  (1)保罗一共想错了几次,用三角符合标出第一次想错的.段落;用叉号标出第二次想错的段落。

  (2)学生小组分角色朗读第一次想错的段落,从哪里看出保罗想错了?他为什么会想错?(因为保罗自己就是认为得到是快乐的)

  (3)自由地大声的读保罗第二次想错的段落,思考交流保罗第二次错在哪里?从小男孩的话里你感受到了什么?(纯洁无瑕、美好无私的心灵和乐观自信的品格)

  (4)想象他们三个人是如何度过这个夜晚的,这个夜晚他们为什么难忘?

  四、自学检测

  1、保罗从小男孩的()中觉得小男孩也想(),没想到他竟然(),从中看出小男孩一心想着(),而不是()。

  2、保罗面对素不相识的小男孩竟然发出了()的邀请,是因为()。

  3、从小男孩的话里,我们感受到了小男孩()的心灵和()的性格。

  4、保罗的眼睛湿润了,把小弟弟抱上车是因为()。

  五、指导朗读

  1、读出第一部分中小男孩羡慕、惊讶地神情。

  2、小男孩第二次的话应读出激动、兴奋的语气。

  六、小结过渡

  1、正是由于小男孩的话打动了保罗,所以保罗——(引读第十二小结)

  2、在这美好的夜晚,车里的三个人会各自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或做些什么?

  七、课堂训练

  填空题:

  保罗因为()而感到难忘,小男孩因为()感到难忘,小男孩的弟弟因为()而感到难忘。

  (保罗是由于感受到帮助别人的欢乐而难忘;小男孩是为让弟弟得到了一次意外的欢乐而难忘;小弟弟是第一次这样乘车亲眼看到圣诞之夜的风光而难忘)

  3、布置课外阅读作业:读读蒋风的《给,永远比拿愉快》,屠格涅夫的《乞丐》,林润翰的《感恩之心》。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7

  教学要求:1。本文语言流畅,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讨论交流,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儿童们的的美好心愿。

  2。在朗读、讨论、感悟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从小维护世界和平的美好情感,并鼓励学生能为此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3。学习本课生学词。

  教学重点难点:

  在朗读、讨论、感悟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从小维护世界和平的美好情感,并鼓励学生能为此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教学准备:

  查找有关刘玲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课前查阅了《儿童和平条约》了吗?知道的请举手。

  学生互相交流查阅资料的情况。

  教师简要介绍和儿童和平条约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

  2。个别学生读课文

  3。学生齐读课文

  三、讨论学习课文内容

  1。读了课文,你觉得宣告是什么意思?

  2。全世界儿童向世界宣告了什么?(未来的世界应该和平,没有战争、破坏、仇恨,人类应共享大自然的恩惠,共创美好的生活。)

  3。你从这个条约,想到了什么?

  可结合语文天地中的“畅所欲言”进行,让学生说说从电视和报纸上看到、听到的存在战争、饥饿的'地方,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希望,使学生们感受到世界和平是靠大家共同维护的,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四、布置作业:写一篇读后感

  第二课时

  一、学生交流读后感

  可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和平的理解,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二、学生读课文,互读,指名读,齐读,自读。

  三、学生生字词

  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运用不同的方法识记。学习中,重点对易读错、易写错的字多加指导。需要注意字形的字:予(四笔写成),惧(右边是八笔)。

  四、布置作业:书写生字词

  板书设计:

  儿童和平条约

  没有战争、破坏、仇恨

  共享大自然的恩惠

  共创美好的生活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 知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从读、品、观中感受泉的魅力,体会泉多、水美的特点。

  教学重点

  1、 读中悟泉的特点、感受美,感官欣赏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 体味语言文字的优美。

  教学难点

  通过关键字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感受泉城之美。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读词语

  2、说说泉城给你留下了怎么样的印象?

  二、讲读课文

  (一)第一部分

  1、自由读第1自然段,想一想这一段中的3句话分别告诉我们什么。

  2、指名读句子,交流

  (1)第一句,泉多(七十二泉)

  (2)第二句,思考:这句话共有几个分句,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济南的泉水的?

  a指名读这句话后回答问题。(这句话有4个分句,前两句写泉的形态,后两句写泉的声音。)

  b作者为了把泉的不同形态和声音写出来,用什么词连接的?(有的……有的……)

  用“有的……有的.……”说一句话。

  c小结:第二句话从形态和声音写出了泉水的美丽。

  d指导朗读第二句。(一、三两句声音高些,二、四句声音要低缓)

  范读,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3)第三句:最著名的泉水

  板书:珍珠泉 五龙潭 黑虎泉 趵突泉

  4、齐读课文。

  (二)、品读四大泉:

  1、为什么作者只介绍这几处?(最著名)它们为什么会在这七十二泉中脱颖而出呢?让我们停下脚步,细细品味。

  自读描写这四泉的部分,出示要求:你最喜欢哪处泉?找出相关的文字介绍你喜欢的这处泉。说说它吸引你的理由。

  2、帮扶部分为珍珠泉以及趵突泉,根据学生回答随意调节:

  趵突泉部分

  “一个开阔的方形泉池,差不多占了大半个公园。”(大)

  “池里的水很清,游鱼水藻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清)

  “泉池正中有三股比吊桶还粗的清泉,“咕嘟咕嘟”地从泉底往上冒,如同三堆白雪。”(美)

  a结合这句话,理解“冒”——泉水多但流速相对慢,高过泉面。

  b出示趵突泉的图片,帮助感受“美”

  c 介绍趵突泉得名由来:大股泉水像拥有生命般日夜跳跃冒出水面,因此得名“趵突泉”,指导朗读。

  d小结:是啊,泉池开阔、泉水清澈再加之喷涌而出时那如同白雪的层层波浪,趵突泉不愧名列(七十二泉之首)。

  e谁愿意用你的朗读来展现趵突泉的美?指名读、齐声品读。

  珍珠泉部分

  “泉池约一亩见方,清澈见底。”(池大水清)

  “泉水从地下往上涌……拎到了睡眠上来。”(形态美)

  理解“涌”——水流细而急。(可与“冒”比较)

  珍珠泉的美:体会三个“忽~忽~”——瞬息万变,“拎”——神奇、有生命力

  指导朗读

  3、放手自学部分:

  五龙潭:生读相关部分,再作介绍。动作理解“汇注”

  黑虎泉:生读相关部分,再作介绍。

  4、小结:泉城的四大名泉果然各具特色,风光无限。齐读2-5自然段。

  5、回读第一自然段

  游历济南,泉的美景一览无余。这些泉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6、文章读到这,你想说些什么?

  (三)得名由来

  1、引读第5自然段

  三、总结

  泉是济南的魂,那一汪汪千姿百态的清泉把济南装扮的万般风情、充满灵动。让我们再度走入济南,齐读课文《泉城》。

  四、作业布置。

  了解济南的其他名泉,班内交流。

  板书设计:

  9、泉城

  珍珠泉 神奇

  泉多 五龙潭 泉多

  泉美 黑虎泉 气势 天下闻名

  趵突泉 大、清、美(首)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9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十分优美的写景的文章,描写了被成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分为四个自然段,先总写,然后从“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个方面具体刻画了钱塘潮的雄伟壮观,有声有色,有景色的正面描写,也有观潮人的侧面烘托,是很好的进行朗读训练的文章,同时,也是进行写景类文章。写作训练的典范。

  ▲设计理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的目的。基于此认识,我创设了“为钱江潮制作音乐风光解说片”的学习环境和探究主题,促使学生积极地研究课文,理解、收集、整理、运用有效信息,最终达成问题解决。

  ▲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

  1、小组合作,制作音乐风光解说片,凭借问题情境解决,感受钱江潮的壮观,展现钱江潮的壮观,从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进行朗读训练。

  发展性目标: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合作、交往的能力以及信息检索、处理、重组、应用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在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感受钱江潮的壮观。

  2、难点:能把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有效地筛选、整理、并整合成具有学生思维特色的.导游词。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让学生走进文本。

  1、播放录象,教师进行充满感情的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让学生让黑板板书)

  3、你们认为哪个词是“元帅”?(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

  二、师生交互,让学生感知文本。

  多么壮观的钱塘江大潮,作为一个浙江人,我们为之感到骄傲和自豪,现在有很多的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我们是不是应该尽一尽地主之意,为他们做一下导游。(任务驱动:编写导游词)

  1、自由选择一个自然段,同时可以上网浏览图片。你准备怎样介绍,可以边看图边介绍,也可以通过读来介绍。

  2、师生交流,品读。

  潮来前笼罩薄雾风平浪静

  (板书)观朝潮来时闷雷滚动一条白线

  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潮去时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体会钱塘江来前的平静、美丽,来时的汹涌、雄伟,去时的余威未减。同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三、成果展示,让学生体验文本。

  在有了图片和课文中的这些内容以后,你还想在你的解说词中加如写什么?

  1、我的感受。

  (1)结合课文中描写人物的句子。

  (2)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注意安全,感到自豪等等

  2、还可以加入一些音乐。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挑选一个方面在网上制作解说词。

  交流反馈。

  四、拓展延伸,让学生超越文本。

  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家乡有着太多太多这样的壮观景象,回家后上网收缩有关内容,制作成幻灯片,将举行一次宁波江东中心业余小导游的竞选活动。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母爱的赞颂之情。

  2.认识生字,了解母鸡的形象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比较《母鸡》和《猫》在写法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自读自悟,体会母爱的伟大。 2.比较老舍两篇文章的特点,感悟作者的语言风格,加强语言实践。

  教学过程

  一 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舍笔下的猫,性格古怪又淘气可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老舍笔下的母鸡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请打开课本,看一看吧!

  二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轻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标出自然段,画出生词,边画边读两遍。

  3.思考。

  (1)作者笔下的母鸡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作者对母鸡的态度有什么变化?(讨厌 尊敬)

  三 细读课文,深入感知

  1.默读课文,出示投影。

  (1)作者为什么一向讨厌母鸡?

  (2)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一只孵出小雏鸡的母鸡?表现了母鸡的什么品质?

  2.小组交流讨论。

  第(1)题:作者讨厌母鸡是因为母鸡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发狂炫耀。

  第(2)题:①精心保护鸡雏,很有责任感;②想方设法为鸡雏找食,表现出母亲慈爱的本性;③教小鸡生活的本领,很负责,很辛苦;④夜间啼叫保护小鸡,很勇敢。

  3.集体汇报。

  4.读出自己的感受。

  四 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作者改变了他一向讨厌母鸡的心思,因为他看到了一只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母鸡。现在作者是什么心思?读第9自然段。(认为母鸡伟大,是英雄。)

  2.作者仅仅在写母鸡吗?(歌颂了母亲的伟大、无私。)

  3.看看作者写猫和写母鸡在写作手法上各有哪些特点。

  (1)结构清晰。《猫》写猫性格古怪和淘气可爱,由两部分构成。《母鸡》明显分为母鸡孵出鸡雏前和孵出鸡雏后两部分。

  (2)叙述动物的特点,善用总分段式。如写猫,先写“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具体写它的表现;写母鸡,先写“我一向讨厌母鸡”,再写它令人生厌的三个方面。

  (3)表现动物特点。对点滴小事进行具体的描写说明,使笔下的动物呼之欲出。

  (4)情感表达。《猫》始终是一种喜爱之情;《母鸡》则有由“讨厌”到“不敢讨厌”的情感变化,用前后的强烈对比,加深对母爱的赞颂。

  (5)语言运用。语言生活化、口语化,有浓郁的“京味”.

  课后习题

  1.用“天?地?”的形式写四字成语。

  (1)形容大风时天地间暗淡无光。(天昏地暗)

  (2)形容声音大。(天崩地裂)

  (3)形容天气非常寒冷。(天寒地冻)

  (4)形容时间长,永久不变。(天长地久)

  (5)形容包围严密,四面八方都布下了罗网。(天罗地网)

  2.后来作者为什么说“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1

  课文简析:

  课文记述了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边行医边研究药物,经历27年编写《本草纲目》,为人类做出杰出贡献的事。

  全文共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3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李时珍是明朝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他受父亲的影响,为了解除病人的痛苦,立志行医。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李时珍偷偷地学习行医的本领,22岁开始行医。

  第三部分(第3、4、5自然段)写李时珍用了27年的时间,历尽千辛万苦,终于编写出了著名的药物书《本草纲目》。

  第3自然段写他决心重新编写一部比较完善的药物书。第4~5自然段写李时珍编写药物书的经过和结果。

  第4自然段写李时珍为了编写药物书,做了大量的艰苦的工作。

  第5自然段写李时珍整整花了27年的时间,终于写出了《本草纲目》这部药物书。

  这一段文章运用具体数字,说明《本草纲目》确实是一部伟大的著作,从而进一步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困难,勇于实践的。“27年”突出了编写这部书时间之长;“100多万字”“一千八九百种药物突出了这部药物书字数多,内容丰富,资料详实,药物种类齐全。而这些数字,又会引起读者的思考:完成这部书,李时珍得付出多少精力啊,得需要多么顽强的毅力啊!“被译成几国文字,流传世界。”进一步说明《本草纲目》不仅是我国伟大的药物学著作,也是全世界医药学的一部重要著作。

  李时珍以不怕困难,勇于实践的,为人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了解李时珍著书的原因、经过和结果是教学的重点。理解李时珍为什么要重新编写一部药物书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

  学会12个字以及新词,认读5个字。了解明朝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编写出《本草纲目》,为人类做出杰出贡献的事;体会文章运用数字说明问题的作用。学习李时珍不怕困难、勇于实践的。

  教学重点:了解李时珍著书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教学难点:理解《本草纲目》为什么是一部伟大的著作。

  查阅资料:李时珍人物简介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学习12个生字(含一个多音字“累”)以及新词,认读5个字。基本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概讲了什么。继续练习提出不懂的问题。

  教学重点: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部分生字。

  设计理念:从整体把握了课文;培养学生自学和预习能力。

  一、课前预习:

  1、本课生字较多,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识记生字,书写前注意仔细观察字的.结构特点,通过组词练习书写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找有关介绍李时珍的资料或介绍他采药、编书的故事,并读一读。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自由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熟悉字音和字型

  读后问:你认识了哪些新的生字,请你用自己的识记方法介绍。

  师指导生字:可以通过形近字比较的方法加以区分:如“较—郊、编—遍、纲—纲、尝—常、缺—决、载---栽、验---检”;“累”多音字的学习;

  2、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检查学生读书,并随时指导正确、流利。

  4、默读课文思考:简要说说这课文写了什么?如何分部分?(分清层次、概括内容)

  全文共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3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李时珍是明朝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他受父亲的影响,为了解除病人的痛苦,立志行医。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李时珍偷偷地学习行医的本领,22岁开始行医。

  第三部分(第3、4、5自然段)写李时珍用了27年的时间,历尽千辛万苦,终于编写出了著名的药物书《本草纲目》。

  第3自然段写他决心重新编写一部比较完善的药物书。第4~5自然段写李时珍编写药物书的经过和结果。

  第4自然段写李时珍为了编写药物书,做了大量的艰苦的工作。

  第5自然段写李时珍整整花了27年的时间,终于写出了《本草纲目》这部药物书。

  5、生汇报学习结果

  师:课文记述了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

  物学家李时珍边行医边研究药物,经历27年编写《本草纲目》,为人类做出杰出贡献的事。

  三、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四、作业

  1、抄写字词。

  2、练习读书,达到流利。

  第2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明朝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编写出《本草纲目》,为人类做出杰出贡献的事;

  教学重点:了解李时珍著书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教学难点:理解《本草纲目》为什么是一部伟大的著作。

  设计理念:在理解语言文字中体会人物品质,读出体会。体现课内外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李时珍》,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对李时珍有哪些了解?”

  二、细读课文。

  紧扣课后习题1引导学生直接插入课文重点段落,学习理解课文。

  1、李时珍为什么要重新编写一部药物书?

  (1)找到相关段落默读思考,找出原因并加简要批注:如“不全、不祥、有误”;

  (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随机点拨:

  这样一部内容不全、记录不详细、甚至有错误的药物书,会给医生看病带来怎样的后果?(生说可能产生的后果)是呀!旧的药物书不全、不详、不准。李时珍决心编写一部比较完善药物书。你怎样理解这里的“完善”?

  从李时珍的想法中可以看出他处处为病人着想,认真负责,医德高尚。

  (3)李时珍重新编写药物书,造福社会的信念是多么坚定!体会着把这一自然段完整地读一读。

  2、师:李时珍为了重新编写药物书,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1)读课文的哪个自然段的内容可以知道?大家都来读读这个自然段的内容。

  学生找到他所做的准备:积累经验、各地采药、访问有经验的人。他“不但在治病时注意积累经验,还亲自到个地去采药。”“不但……还”表示意思更进一步,重点在后半部分。这一用法引导学生通过重音读出体会即可。

  仔细读读这一自然段,看看他在做准备的过程中,是怎么做的?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让学生自读体会、再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学生汇报时,引导学生结合“不怕……不怕……走遍……好几天……亲口品尝……上万里……千百个”这些词,再说说体会、想像困难、读出体会中感受李时珍不怕困难、勇于实践、坚持不懈的。

  (2)有感情地读读全段。

  3、师:李时珍历尽了千辛万苦,做好了写书的准备,回到老家开始写书。

  出示句子:(他整整花了27年,……一百多万字……一千八九百……)

  让学生结合这些数字,说说从中感受到什么?进一步体会运用数字说明问题的作用。

  4、回顾全文,想一想:《本草纲目》为什么是一部伟大的著作?可以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和资料说。

  重点指导数字说明法:这一段文章运用具体数字,说明《本草纲目》确实是一部伟大的著作,从而进一步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困难,勇于实践的。“27年”突出了编写这部书时间之长;“100多万字”“一千八九百种药物突出了这部药物书字数多,内容丰富,资料详实,药物种类齐全。而这些数字,又会引起读者的思考:完成这部书,李时珍得付出多少精力啊,得需要多么顽强的毅力啊!“被译成几国文字,流传世界。”进一步说明《本草纲目》不仅是我国伟大的药物学著作,也是全世界医药学的一部重要著作。

  三、作业

  1、课后:写出这课文的读后感。

  2、运用数字说明法介绍一种事物。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按照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分段。

  2、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耸立”和“隐隐约约”2个词语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按照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2、学难点借助课文,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

  教师板书课题:

  颐和园

  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二、出示幻灯片

  认识颐和园的几个著名景观,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有条件的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颐和园的风景教学录相片。或出示一组有关颐和园名胜风光图片。)

  三、学生轻声读课文,用笔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划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四、学习生字和要求写的字

  1、学习生字:

  识字教学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记清字形、了解字义。会给生字组词。

  ⑴ 利用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⑵ 用多种方法记忆字形。

  ① 用拆合法记“殿、眺、阁、耸”的字形:

  例如“殿”字。我们把它拆成三个部分,左上角是尸体的“尸”;左下角是个“共”字;右边是没有的“没”的右半边“殳”;再把这三个部分正确地组合在一起就是“殿”字。

  ② 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记忆“阁、雕”的字形。“阁”属于外形内声类,“门”形旁表意;“各”声旁表音。

  讲解:声旁和形旁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有的形旁能大致表示出属于哪一类的;有的就不能明确地表示出来。有的声旁能表音,有的就不能准确地表示读音。如:“堤”字就不能念成(shì)。因此,学生在遇到形声字时不要“念半边”,要正确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字。

  ③ 用比较法记忆“栽、雕、赏”的字形:

  (根据生字字形上的'特点,找出一些与生字字形相近的字,形近字之间区别对比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记住生字的字形。)

  栽──裁──载;赏──党──堂;雕──准──谁──淮。

  ⑶ 借助字典理解字义、词义:

  查字典也可以帮助学生识字。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查字典使用工具书的这种能力。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将终生受益。

  2、解释下列词语:

  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姿态不一:样子各不相同。

  琉璃瓦:内层有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形状像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绿色或金黄色,鲜艳、发光,多用来铺宫殿或庙宇的屋顶。

  横槛:本课指横嵌的长方形栏板。

  宫殿:帝王居住的高大华丽的房屋。

  远眺:往远处看。

  画舫: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

  葱郁:青翠茂密。

  五、用不同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六、学法指导

  教会学生如何给课文分段。

  〖课后小结

  学生没有到过北京,对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阁榭,长廊石桥等景物没有感性认识。在做教学准备时,我搜集了颐和园许多相关资料,还要求学生回家搜集颐和园的资料,如图片、音像、古诗、对联、美文等。然后把师生共同搜集的资料制作了课件,创设了一个虚拟的网络环境,并引进课堂,进行了的尝试和探究,充分发挥了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使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融为一体。教学时,让学生边游览边谈体会与感受,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学生如临其境,对颐和园的景色优美就有了具体、形象的主观感受,学生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尤其是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后,学生利用课件,自主探究自己喜欢的景点,新鲜感也很强,个性化的学习要求,让学生充分的享受学习的自主,品味颐和园独特的美,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深感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的课前教学准备,千万不可忽视与互动学生。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3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词语,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学习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4)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读、练习、组词等达到掌握本课生字与新词的目的。

  (2)通过多读、有感情朗读,达到熟读课文的目的。

  (3)通过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通过学习,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大自然之壮美。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描写。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文章的内容给课文分段,并能简单说说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或从电影、电影中可能看到过海潮,但是,你们看到过江潮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观看江潮的`课文《观潮》。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提醒学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提出要求: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边读边想象“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景象,尝试给课文分段。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学习生字、新词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

  2、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同桌合作识字。

  3、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教师针对学生容易读错和认错的字作适当指导。

  4、认读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四、检查交流。

  1、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哪部分是写潮来前的景象?哪部分写潮过后的景象?

  3、因此,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段?为什么这样分?

  五、朗读课文

  1、轮读

  2、自由练读

  3、同桌互读

  六、小结

  1.初读课文,说说本课主要在写什么?

  2.教师指出需要注意的重点字词及拼音。

  七、布置作业

  A类:抄写本课生字词,预习并划出文中的比喻句。

  B类:抄写本课生字词,并从中挑选4个词语进行造句。

  C类:抄写本课生字词,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并整理在笔记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文章内容,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总结全文,指导学生带着理解朗读全文。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作者一开篇,就点出了对钱塘江大潮的评价。作者是怎样说的?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绘这“天下奇观”的?

  二、讲读课文。

  (一)读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问: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观哪儿的潮?

  2、这一段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二)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人们是在什么地方观看钱塘江大潮的?江潮还没来,作者看到了什么?

  2、默读第二段,思考:潮来前江面是什么样子的?人们的心情怎么样?并动手画句子。

  3、指名读句子。

  4、“人山人海”说明什么?“等着、盼着”说明人们心情怎样?

  (三)讲读第三、四段。

  1、学生自学。

  2、交流讨论。

  (1)课文是怎样描写江潮声音的?想象一下闷雷什么时候响起来?江潮到近前时,声音是怎样的?

  (2)指导朗读。

  (3)师生评议,加深理解。

  (4)指名读描写江潮形状的句子。为什么把江潮比作“一条白线”?理解

  词语“横贯”。“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两丈多高有多高?“那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浩浩荡荡”说明什么?

  (5)指导朗读。

  (四)讲读第五段。

  1、大潮来的时候是这样的,潮过后是什么样子的?齐读最后一段,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一句讲了什么?

  2、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1)读了之后,你觉得更“奇”的体现在哪些情景里,哪个词语里?

  (2)适时点拨感悟:“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

  (3)“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引发学生联系前文)

  3、交流讨论。

  三、总结全文

  1、概括全文中心思想。

  2、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四、布置作业

  A类:完成练习题,并完成小练笔:学校旁的小溪。

  B类:完成练习题,并把文中的比喻句抄入“采集本”。

  C类:完成练习题,并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声形

  潮来前

  闷雷滚动一条白线

  观潮潮来时越来越响横贯江面

  山崩地裂白色城墙

  潮过后风号浪吼漫天卷地

  恢复平静水涨船高

  盛赞钱塘潮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4

  教材简析

  《猫》这篇讲读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大花猫性情古怪和它刚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全文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猫的喜爱之情。我紧扣本单元的读写重点,引导学生有层次地、反复地朗读课文,从读中理解、读中品析、读中感悟。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景,让学生深切体会到猫的可爱和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增强了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花猫的古怪性格和它小时侯的可爱,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感情和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2、理解文中写得具体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学习抓住事物的特点,细致观察和真实、具体地记叙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了解大花猫的古怪性格和它小时候的可爱,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感情和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同学们,你们家有猫吗?你们家的猫是怎样的?(学生自由说)

  老舍家也有一只猫,他家的猫又是怎样的呢?大家有兴趣去看看吗?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5课,一起去认识一下作者老舍家的猫?

  板书课题:猫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听老师读课文,边听边想:这只猫有什么特点?

  板书:古怪

  课文中哪句话概括说出了它的特点?(大花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过渡:大花猫到底有多古怪呢?课文分三个自然段给我们作了介绍。

  2、精读第一自然段:

  ⑴默读这段,思考:这段写了大花猫的哪些古怪性格?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老实、贪玩、尽职

  ⑵再请大家大声地、自由地朗读这段:用不同的线段画出描写猫老实、贪玩、尽职的句子。

  ⑶其实猫就是猫,白天睡觉,晚上抓老鼠,没事就东奔西跑的,根本谈不上什么老实呀、尽职呀的,但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因为他很喜欢这只猫)

  那怎样才能把作者的喜爱之情读出来呢?

  ⑷大花猫真逗!你最喜欢它的哪种性格?为什么?

  学生1:我喜欢它老实,因为我觉得他很乖,睡觉的样子像小孩,很可爱。

  学生2:我喜欢它贪玩的性格,因为我家的猫也是这样的,很淘气。

  学生3:我喜欢它的尽职,它多负责任,多认真啊!这种精神很值得我学习。

  那好吧,加上你的感情,把你喜爱的地方读出来,注意要读得生动。

  【学法指导】多种形式进行练读、让读得好的学生领读、表演读。

  ⑸老师引读,感情升华。

  3、小组合作学习第二自然段:

  ⑴总结方法,出示提纲,小组学习:

  ①初读:了解猫的古怪性格。

  ②细读:画出猫的各种动静。

  ③品读:朗读理解你喜爱的动静。

  ④赏读:读出喜爱之情。

  ⑵检查自学效果:让学生读出体会最深的句子,从读中理解、感悟。

  ⑶比较句子:

  ①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几朵小梅花。

  ②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几个脚印。

  哪个句子写得好?好在哪里?在文中再找出这样的例子。

  ⑷读到这里,你想说什么?

  这只猫很淘气;很可爱;作者很喜欢他的猫……

  好,让我们一起朗读这个自然段,再次体会一下猫的可爱和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4、同样方法小组学习第三自然段:

  指导这段朗读时,要注意读出猫的勇猛、读出作者的自豪。

  三、小结

  1、读了这部分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你还像知道些什么?

  2、大花猫这么可爱,我们写首小诗送给它好吗?

  板书设计

  猫

  说它-老实-可是-贪玩

  贪玩-尽职

  古怪-温柔可亲-一声不出

  什么都怕-勇猛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默读课文,边读边体会“处处、昏昏、时时、慢慢”等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3、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神医华佗在行医中,总结经验,反复试验,终于发明了麻沸散这一中药麻醉剂,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从而激发学生为祖国有如此悠久和先进的科学技术而自豪的思想感情。

  4、想像华佗和抬汉子的人会有一番怎样的对话,再写下来。

  教学重点:

  华佗发明麻醉剂的原因及过程。

  教学难点:

  抓住关键词语理解感悟句子的含义。

  学生准备:

  课前收集关于华佗的资料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出示课题。

  1、同学们,在我们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无数伟大的人,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其中一位有名的医学家——华佗的故事。(板书:华佗读准多音字:华huà)

  2、简介华佗: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师随机出示课文第一节。

  3、出示课题:第一个发现麻醉剂的人

  (1)齐读课题

  (2)质疑:课题中的“发明”能否改为“发现”?

  (3)讨论:发明与发现的不同用法。(发现是已经存在了,而发明是从无到有的过程,是创造新事物的活动。)

  那么华佗发现了什么,从而发明了麻醉剂?

  二、感知课文,了解华佗。

  1、学生带着上述问题默读课文。

  2、回答问题:华佗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1)华佗发现病人动手术时很疼痛。

  (2)华佗发现喝酒之后人会昏睡,手术就不会有痛苦了。

  3、从这些发现中你觉得华佗是个怎样的人?(关注病人、善于观察)

  三、研读课文,深入理解。

  1、课文写了华佗从医生涯中的两件印象深刻的事情,在这两件事情中,他分别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又想到什么呢?

  出示表格:

  手术看到听到想到

  给小孩动手术活蹦乱跳

  给喝醉酒的汉子动手术

  2、默读课文,完成练习。

  (1)交流随机解决:“活蹦乱跳撕心裂肺惨叫呻吟任人摆布沉思”这些词在文中的意思。

  (2)根据表格,老师穿插指导朗读,尤其是两个问句。

  ①有什么办法能使动手术的病人不感到疼痛呢?

  ②如果有一种药,让病人吃下去,也像醉了一样,动手术不就没有痛苦了吗?

  (通过改变句式和反复朗读,体会华佗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的高尚医德)

  (3)练习说话:第二次手术做完后,病人竟没有一点儿痛苦,人们十分惊讶。华佗也觉得很奇怪,就问抬汉子的人:“?”抬汉子的人回答道:“ 。”

  3、两件事虽小,可是给了华佗启发,使他思考,更促使他去研究。(板书:思考研究)

  4、齐读课文第2—7节。

  5、引读第8节,然后完成填空:

  从此华佗(),()进行试验,终于合成了(),成了世界上()。

  6、比较句子:

  ①从此,华佗时时留心,处处搜集单方进行试验,终于合成了一种中药麻醉剂——麻沸散。动手术的.病人喝了这种药,便会昏昏入睡,手术结束后才慢慢苏醒。

  ②从此,华佗留心搜集单方进行试验,终于合成了一种中药麻醉剂——麻沸散。动手术的病人喝了这种药,便会入睡,手术结束后才苏醒。

  (1)分组读句①②。

  (2)体会“时时、处处、昏昏、慢慢”等叠词的作用:更表现出华佗对医学的执著,对病人的关心。

  (3)齐读句①。

  7、学到这儿,请你用一句话说说华佗是怎样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的?

  8、(出示最后一节),用赞美的语气齐读。

  四、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1、师总结:课文记叙了一千七百多年前,我国的大夫华佗为了减轻手术病人的痛苦,研制出麻沸散,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这个发明比外国早了一千多年,说明了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处于世界地位。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我们要为中国古代灿烂的科学文化而自豪。

  2、作业:(1)完成课后说写双轨道的练习。

  (2)收集的古今中外发明家的故事。

  板书设计:

  病孩:痛苦挣扎——深感不安

  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时时留心,处处搜集

  华佗醉汉:任人摆布——陷入沉思合成麻沸散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上册教案02-19

语文上册教案03-05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教案12-29

四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教案03-19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2-23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2-25

语文四年级上册的教案12-04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12-04

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02-18

语文上册电子教案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