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语文教案集锦8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3个生字;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4、感受初夏的忙碌,体会富有情趣的村居生活,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3个生字,理解古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初夏农村的忙碌,体会富有情趣的村居生活,从而激起热爱生活的情感。
一、导入。
1、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板书课题),作者是宋朝的范成大,齐读课题,释题:杂兴:随兴写来,没有固定的题材。《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军事情报一组大型田园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和季节的景色和农民,同时也反映了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这是其中一首。
2、有人说:“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都是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到底农村的迷人在哪里呢?请大家看图。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想想这首诗描写了哪个季节?
3、那么诗里是怎样来写这幅画的?请大家读这首诗,要求把字读准,把诗句读通。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诗,结合下面的注意把诗读通。
2、检查朗读。
供耕织,也傍,绩麻、桑阴,昼出
指名读古诗。(边读边正音)
3、齐读古诗。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的意思。
1、学习古诗不但要会读,还要清楚诗的.意思,你觉得要读懂诗的意思,有哪些方法?
结合注释、查字典或资料、与同桌交流等。
2、运用刚才我们找到的这些方法来理解这首古诗。(师巡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3、集体交流。
白天去田里耕地除草,晚上回来把收割的麻搓成线,初夏,农村的青年男女各忙各的,谁也没有闲着。小孩子们不懂得怎样种田,但也在桑阴下学着种瓜。
4、理解了诗的意思,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四、三读古诗,体会诗中的情感。
1、指名读第一句,齐读,边读边想一想,人们在田里干活,都做了些什么?边做活人们还边说了些什么?
2、想象长着农作物的田地,带着愉悦的感受读这一句。
3、指名读,齐读。
4、指名读第二句,你在第二句诗中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5、你用什么样的词语来形容这些孩子?
6、用赞扬和喜欢的语气来读这一句。
五、回归整体。
1、学习了古诗我们对诗的意思都了解了,你觉得初夏的农村给了你什么印象?(忙碌、热闹。)
2、用朗读来体现你对诗的理解。
3、同桌互相读给对方听,听的一方注意,可以根据我们刚才的理解给对方一些建议。
4、引导背诵。
(1)记住诗的描写顺序:男人——女人——小孩子
(2)练习背诵。
(3)指名背诵。
5、小结。
这是农村最常见的情景,却非常有特色,诗人用清新的句子,写出了农村初夏时紧张劳动的情景,尤其是写小孩子的一句,让我读起来觉得很有意思。多吸收,多想象,多观察,我们也能成为诗人哟。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火把节的来由,感受节日喜庆的气氛。
教学重点:
了解火把节的来由,感受火把节欢快、热烈的气氛。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火把节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师:课前大家都搜集了很多有关白族火把节的资料,下面请同学们交流一下你们搜集到的资料。(学生展示资料)
2.同学们对白族火把节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我们就随着白族作家那家伦走进《火的节日》。板书课题:火的节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标出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或同桌互相帮忙解决。
2.出示下列词语,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船舷祭奠寡不敌众气氛婴儿喷香
其中容易错误的读音,提醒大家注意
船舷(xián)喷(pèn)香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品读课文,感受气氛
1.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你发现了什么?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重复句式,可以渲染气氛)
2.默读全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火把节的哪些方面?(火把节的来由、火把节的经过)
3.简单说说火把节的来由。火把象征着什么?为什么?
4.火把节的经过是本文的重点,仔细阅读课文7—11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文中能体现火把节欢快、热烈气氛的词语或句子。
5.学生反馈。指导朗读重点句段。
句子:啊,整个村子充满了喜庆的气氛。彩旗飘动,红灯闪烁,鞭炮声和锣鼓声此起彼落。
段落:夜幕降临……爱美的姑娘……爱甜的小伙儿……贴着喜字……
段落:在鼓乐和欢呼声中隆重的点火把的仪式开始了,……抢……
6.请找出你最感兴趣的情节和大家分享。
(可以读原文,也可以边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边用自己的话说。)
四、作业
1.抄写8个要求会写的字,想想哪些字容易写错。
2.搜集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的相关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同桌检查,反馈:哪些字错得比较多,错在哪里,你能想办法把这些字记住吗?
2.回顾课文,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火的节日?
3.说说火把节过程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细节。
二、分析写作方法
1.学生总结课文的叙述顺序。
火把节来临——火把节的由来——火把节的`经过(扎火把——点火把——撒火把)
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条理清楚,使人一目了然。
三、交流资料,练习写作
1.同学们搜集了很多有关民族传统节日的资料,请按照一定的顺序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搜集的资料。
2.全班交流。
3.小练笔。
大家搜集了很多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的资料,为了让每个人都对这些节日有所了解,我们班准备整理出一本传统节日知识读本,供大家课余传阅。下面请把你搜集的节日详细地介绍给大家。可以仿照《火的节日》进行介绍。
四、总结
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见证。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远非我们课堂内能讲完的,希望同学们课余能博览群书。
板书设计:
火的节日
欢快 火把节来临
热烈 火把节的由来
火把节的经过(扎火把——点火把——撒火把)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学习抓住景物特征细致描写和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2.领会准确、生动的语言。
3.体会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设想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写细致,感情丰富,语言生动、精炼,宜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得多,读得熟,可以领会得深切。为使学生加深对写景抒情的散文的理解,本单元教学可采用以讲读带自读的方法。课文《春》重点讲,使学生学会精读。在精读的过程中培养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此后,再训练自读。精读是自读(往往是速读)的基础。叶圣陶先生曾精辟地谈过精读和速读的关系。
他说:“课内精读文章最用细琢细磨的工夫来研讨的;而阅读的练习,不但求其理解明确,还须求其下手敏捷,老是这样细磨细琢,一篇文章研讨到三四个钟头,是不行的。参读相关文章就可在敏捷上磨练;能够花一两个钟头把一篇文章弄清楚固然好,更敏捷一点只花半个钟头一个钟头尤其好。参读的文章既与精读文章相关,怎样剖析,怎样处理,已经在课内受到了训练,求其敏捷当然是可能的。”(《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这殿话对如何处理讲读课文和白读课文的关系,很有指导意义。
本篇安排三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首尾的盼春、赞春与主体部分的绘春;春草报春描写的表现力量。
教学过程
1.导入 新课。
一提到春,就会令人感到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有无数描绘春天的诗文。“春风又绿江南岸”,“春城无处不飞花”,都是传涌的名句。引用诗句激发学生想象,进入春的境界。进而告诉学生,课文《春》是朱自清先生写的著名的散文。朱自清先生(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他是五四以来我国最优秀的散文作家之一,也是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土。他长期任清华大学教授,一生著述甚多。他的著名散文,如《春》、《背影》、《菏塘月色》等,都是中学语文的传统教材,深受师生喜爱。
2.朗读课文。
教师先范读(或放录音),使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内容,并受到感染。接着,指导学生朗读,要求不漏字、加字,读顺畅。提示注怠以下加点字的音、形、.义。
“水涨(zhang)起来了的“涨”不能误读为(zhang)。“涨”是多音多义字,读zhang,指“水量增加”或“价格提高”。读zhang,指“体积增加”,如“豆子泡涨了”;还有“多出来”的意思,如“涨出十块钱” “捉迷藏(cang)”的“藏”.不能误读为(zang)。读cang,指“隐蔽、收存”,读zang,指“存放东西的地方”,如“宝藏”。
‘散(san)在草丛里”的“散”是“松开”的意思,不能误读为(san)。
“酝酿(yun niang)”不能误读为(wen rang)。
“巢(chao)”不能误读为(chao)。
“应和(he)”的“和”不能误读为(he)。
“黄晕(yun) 的“晕”不能误读为(yun)或(hun)
“蓑(suo)”不能误读为(Shuai )。
(以上字词可先让学生,再在黑板或投影上出示。)
3.引导学生了解全文。
即对文章总的内容,对整体有所了解。学生初读课文,一对全文只能有一个大概的印象,把内容作个整理,分别归纳一下,就会印象清晰些。让学生思考回答:这篇文章写了哪
几个方面?教师明确:文章开头盼望春天,接着描绘春天,最后赞颂春天。
板书:
盼着 绘春 赞春
对作者的思路了解清楚了,文章的结构也就能相应的明白了。课文第1段盼春,是引予,点题;第2段至第7段绘春,是文章的主体;第8段至第10段赞春,是结尾,也是点睛之笔。在把握文章整体之后,再细致理解局部具体内容,引导学生深入领会。
4.简析文章开头。
开头写盼春只有一句话,简明得当。虽然面短,可迎接春天到来的急切心情却突出地表达出来了。“盼望着,盼望着”,词语叠用,意思增强。一个“来了”,一个“近了”,写出感知春天来临的喜悦心情。可让学生即时背出这个句子。
5.引导学生研读文章主体。
“绘春”是讲读的重点。第2段先写春大总的景象,描述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生动情态。“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于,欣欣然张开了眼”。让学生注“一切”这个词语和“刚睡醒”“张开了眼”这个拟人的写法。写山色,用“朗润”表示明朗、润泽。因为春天到了,山草变绿,林木抽芽,山色由暗淡渐渐明朗,树木由枯萎转为润泽。写水“涨”了,再现了冰雪消化、春水涣涣的样子。写太阳,用“红”描绘,表现了春日融融的暖意。作者抓住春山、春水、春日的特点,勾画出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为具体描绘创设了广阔的背景。
下文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几幅图画。如有同学认为描绘春景图的只有四幅,最后是写人们在春天的活动,不算春景图,也是可以的。
让学生读“春草图”,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先写春草。写春草从地里长出来用“钻”,又以“偷偷”修饰,启发学生理解词语用得确切。“钻”表明小草破土而出的劲头,“偷偷”写出小草在春的催发下,不声不响地长出来。这些描写显示了春草不可压抑的'生命力。“嫩嫩的”说春草柔软纤嫩,“绿绿的”指春草青葱嫩绿。“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表明春草分布之广,绿满大地。从春草的情态、色泽、长势显示出春天的蓬勃生机。再由春草的可爱,写儿童在草地上欢快活动的情景。启发学生抓住写动作的词语,坐、躺、滚、踢、跑、捉;体会整齐流畅的短语短句,“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口语化,活泼、自然。这样细笔描绘,具体形象,使人有亲目所睹、亲身经历之感。
板书:
让学生分组轮流读课文,当堂齐声背诵。
布置作业
1.完成课本练习三(书面作业 ),练习四(准备口头发言)。
2.背诵前三段。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春花争春、春风唱春、春雨润春等细腻描写的表现力量,
教学过程
1.检查作业 。
(1)指定学生回答练习三、四两题。
(2)指定学生背诵前三段,要求声音宏亮、背得流畅。有语气、有感情。
2.引导学生继续研读文章主体。
(1)让学生读“春花图”,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先让学生用一句话说明本段写出春花的什么特点,以培养概括段意的能力。教师明确:突出了春花万紫千红、争妍斗艳的特点。
接着引导学生理解本段怎样抓住景物特点,层次分明地展开描述。教师明确:本段为了突出春花的特点,先后写了花朵多,竞相开放;花色艳,万紫千红;花味甜,联想到果实累累。井然有序。下面写蜂飞蝶舞,也是衬托花儿的繁茂,花儿的香甜;与野花“遍地是”,表明数量多,“杂样儿”,表明种类多。“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描绘了阳光下野花
闪闪烁烁,惹人喜爱的景状。全段描绘出一幅五彩缤纷的图景。仔细体会。还可以理解到这一段写得很有立体感,先写树上繁花似锦,次写花间蜂蝶喧闹,再写地上野花烂漫;写眼前的花儿争春,又写想象中的果实满枝;写花的色彩,又写花的香甜,这种高低结合、虚实结合、色味结合、动静结仑的描写,使人仿佛置身于绚丽的春景之中。上面是从抓春花的特点和先后顺序上理解,再引导学生从描述方法和语句上体会。拟人和比喻的写法,学生比较容易领会,可让学生自己分祈,老师给以比较、深化。
如用拟入写法,写枕树、杏树、梨树;不简单地说讫朵开得茂盛,而以“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描述,寓树以人的情态、动作,“赶趟儿”,表明争先恐后地,要赶上这一趟儿,赶春天,赶春光,百花争春,这就把是写活了。用比喻,如写花色的美,不直接说出红的桃花、粉的杏花、白的梨花,而用“火”、“霞”、“雪”来比喻,不汉使色彩更鲜明,而且激起读者丰富的想象。从语言上看,选词精当,凝练有力。如“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一个“闹”字不仅有声音,而且有热烈的气氛,绘声绘态,表现出一派明媚的春光,烘托出一片热闹的气氛。虚词用得也好,如“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里连用了“仿佛”“已经”“满”三个副词,如果不用这几个副词,写成“树上是桃儿、杏儿、梨儿”就不符合实际,没有丰富想象意味了。
板书:
让学生齐读、默读、背诵第四段。
(2)让学生读“春风图”,引导学生进行分祈。学了“春草图”‘春花图”,学生对景物描写有所体会,再读‘“春风图”,会有理解、感受。提问:春风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春风的?教师可针对学生的发言,指出读这段要思考;风无形无色,怎样来描述呢?大家读了以后可体会到,作者是借助其池事物来表现春风的。首先,借助感觉写春风的温暖,“像母亲的手抚模着你,”使人亲切地感到春风的柔和温暖。其次,借助嗅觉写春风的芳香,“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春风带来的各种气息,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使人直接感到春风的香甜、醉人。再次,借助听觉写春风的和悦,鸟儿‘精脆”、“宛转”的鸣声,牧童“嘹亮”的短笛声,和轻风流水应和,这是多么动听的音乐。这样,从触觉、嗅觉、听觉等方面,把无形、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美妙感人。再回看前文,作者写春花等着景,除了视觉以外,也写到了触觉、嗅觉、听觉。
这里,启发学生了解:外界事物的形态、颜色、声音、味道、性质等,都靠五官去感觉,于是产生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本文对香景写得如此具体生动,是和作者有多方面感觉,获得深切感受分不开的。要获得实际感受,就耍仔细观察,观察就是要把五官一齐开放,使大脑同时通过五条渠道去认识。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观梁能力。板书:
让学生按座位分行轮流熟读,默诵第5段。
(3)教师读“春雨图”(或放录音),朗读示范可常做。引导学生讨论:文章由风写到雨,风是春大豹风,雨当然是春天的雨。那么,”写出了春雨的什么特点和春雨笼算下什么样的景物呢?启发学生理解:写春雨“最寻常”,“一下就是三两天”,简明点出春雨连绵,这是一个特点。“可别恼”,三个字说得好,春雨虽然绵绵不断,可它看喜人的。文章用一个“看”字领起,引出各种雨景。首先写雨的形态,用了三个比喻,“像牛毛”,表明细而密;“像花针”,表明细而亮;“像细丝”,表明细而长。“斜织着”,一个“斜”字,照应上文写的春风,春风春雨相伴。一个“织”字,又和细丝的比喻联系趄来。“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又用比喻描述细雨蒙蒙的景状。这些都把春雨细密而轻盈的又一待点生动地描绘出来了。这不由使人想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诗句。接着写雨中的树,雨中的草,雨中的人。雨中的自然景物,只写了树叶儿和小草儿,树叶在雨中洗过以后,尘土没有了,“绿得发亮”;小草儿“青得逼你的眼”,一个“逼”字,意境全出来了。文章由自然景物转到写人家。傍晚,“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这是静景。当时,家家一灯如豆,隔着蒙蒙细雨望去,灯光四周就呈黄晕的光芒,“黄晕”和“绿”、“青”相连接,写出色彩。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雨中行人“撑起雨伞慢慢走着”,地里农民“披着蓑戴着笠”,各具特色,形象勾画得简练,又有江南地方特点,这是动态。房屋“在雨里挣默着”,表达了春雨中安静和平的景象,渲染了春雨沐浴的温馨。
板书:
学生齐读、背诵。
布置作业
按课本练习五的提示练习朗读。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老少迎春描写的表现力量;比喻排比赞春的热烈感情。
教学过程
1.检查作业 。
全班学生齐背1-6段,再指名学生背,互评。
2.引导学生继续研读,学习第7段。
教师提示:课文从第2段到第6段都是写春景,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春草图”表达了对春的生机的赞扬,“春花图”流露出对春光艳丽的喜悦,“春风图”、
“春雨图”融入了作者为春天孕育万物而感到的欢乐。启发学生思考:文章肘绪7段着重写什么呢?教师明确:由景到人,写人的春意,画一幅人们迎春的图画。文章由“风筝”引起,
写了迎春人数之多,“家家户户”,从小孩到老人;范围之广,“城里乡下;写了人的情态,“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和前面写春天的果树“赶趟儿”争相开花相照应。“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充满了活力。写了人的思想,“一年之计在于春”,表现出人们正趁大好春光为创建美好生活奋发进取的精神。这幅“迎春图”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板书:
迎春图(人迎春)——城乡老小,舒活筋骨,抖擞精神,
热爱生活、积极向上
让学生齐读、默诵第7段。
3.引导学生分祈文章结尾
让学生反复朗诵课文最后三句话,有感情地背出来。
课文结尾只三句话,写成排比句,用了三个比喻,生动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眷天的赞颂之情。引导学生领会这三个比晌形象、新颖,含意深刻,领会到把春天比做“刚落地的娃娃”,表明春天是“新生”的,富有生命力;比做“花枝招展的小拈娘”,麦明春天是“娇美”的,无限美好;比做“健壮的青年”,突出春天有无穷的力量,给人以希望和信心。“新”“美”“力”正是对五幅春景图含义的概括。三个比喻用排比句表达,显得整齐有力。三句分行排列,又光后有序,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形象地点明了春天的发展过程。最后说“领着我们向前去”,赞美春带给人们以活力,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感情。用“去”字结尾,正与开头“东风来了”的“来”字相呼应,一来一去,形成了一个完美的整体,意境深远。
语文教案 篇4
《迷人的夏天》是一篇词美、句美、意境美的小散文。文章以“炎热——多彩——有趣——悠闲”为主线,从贴近学生生活情趣的事例展开描写,从多个角度写出了夏天迷人的生活。学习这篇文章,会让孩子感受到生活在这样迷人的夏季中是快乐、幸福的。在教学本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激趣入境
1、小朋友们,万物复苏的春天过去了,炎热的夏天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你喜欢夏天吗?为什么呢?(教师可给孩子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想,让他们说,引导他们把自己亲身感受到的夏天说出来。)
2、孩子们说得真好!每个人心中、每个人眼中的夏天都是不同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迷人的夏天吧!(板书课题)
二、走进夏天,认读生字
1、出示生字,点名认读。
2、准确的读出生词。(幻灯片出示)
3、可爱的红花字卡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认读并组词,个别选择造句。
三、整体感知
1、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对夏天的喜爱,带着自己的感情来朗读课文。
2、分组分段朗读课文。边读边想:你感受到了什么?
3、交流读后感受,教师相机板书。
四、品读课文,体会理解
引导学第一段
1、课文哪一段描写了夏天是炎热的?你能把它读给大家听吗?
2、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边划: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了夏天的炎热?
3、交流并指导朗读。
4、点名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
学法小结
1、回忆学习第一段的方法,可以同桌交流。
2、教师引导总结并板书:读——划——想、说——读。
扶着学第二段
1、点名读,其它同学边听边划:夏天里有哪些漂亮的颜色?
2、全班交流,教师板书。
3、“盛开的鲜花”“五颜六色的衣裙”多么能激发人们丰富的想像呀!快想想夏天有哪些颜色的花?你还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夏天的多彩?(相机评价)
4、夏天是五彩缤纷的,夏天更是瓜果飘香的季节。看!多么冰凉可口的西瓜,拿它来招待朋友,那感觉_!对,那感觉_!再读一遍!“那感觉真好!”
5、夏天的颜色真美!夏天的水果真好!夏天里有趣的.事真多!悠闲的事更多!现在,快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夏天里都发生了些什么事吧!
放手学三、四段
1、再次回顾学习方法,同桌合作学习三、四段,重点划出夏天里发生的有趣、悠闲的事。
2、指导朗读。抓住“在晴朗的夜晚,我们还可以望着星空畅想”,出示星空图,让学生理解“畅想”,并说说如果是你坐在美丽的星空下,你会想些什么?(相机评价)
3、小结:像我们这样痛快地想、尽情地想、放飞思想地想就叫“畅想”。
学习第五段
1、“夏天是迷人的,一切都在夏天里走向成熟。”引读,齐读,加深感情再读。
2、为什么说“一切都在夏天里走向成熟”?
五、再次整体感知
1、夏天是五彩缤纷的,春天是生机勃勃的,秋天是硕果累累的,冬天是白雪皑皑的。四季,无论是哪一季,都是那么的美,那么的令人陶醉。就让我们再次来感受夏天的迷人!
2、动画播放课文朗读,边听边欣赏夏天的美景,在大脑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六、拓展练习
1、这么迷人的夏天,快用你智慧的大脑,丰富的想像把它描绘出来吧!仿照课文写一写,争当小诗人、小作家。
2、这么美的夏天,我们还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将它留在身边,你准备怎样把它留下来?(读一读课文、画画、写小诗、日记、照相……)
3、小结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以一个儿童的口吻生动地说出人和树的关系:人类保护树木,树木为人类造福。
全课共有三个自然段,两幅插图。
第一段写的是天冷了,爷爷给小树穿上稻草衣裳,让小树暖暖和和过冬。所配插图画面是:爷爷在认真地给小树的树干捆绑稻草。
第二段写的是天热了,小树给爷爷撑开绿伞,让爷爷在树荫下乘凉。所配插图画面是:夏天,小树枝叶茂盛,爷爷悠闲地扇着大芭蕉扇,在树荫下乘凉。
第三段赞扬爷爷和小树真好。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让学生知道课文中的“衣裳”、“绿伞”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爷爷真好,小树真好。”要切实引导学生把词放在句子中,把句子放在课文中准确地理解意思,使他们初步学习到联系句子,联系课文理解词句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要求
1.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要爱护小树,从小要为绿化祖国出力。
2.初步学习把词放在句子中,把句子放在课文中理解意思的方法。理解“衣裳”、“绿伞”在句子里的意思,理解“爷爷真好,小树真好。”在课文中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案
1.课时内容安排
第一课时:学3个生字;初读课文;指导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学5个生字;指导读第二、三自然段;指导了解课文内容;练习背诵。
2.课时教案
第一课时
课时要求:
初读课文,认识全课生字,掌握其中3个生字的形和义;从整体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的词句,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谈话激趣。
1.板书课题
6爷(y6)爷和小树(sh))
2.指名读课题,想一想:课题中写了谁?(爷爷)写了什么?(小树)随着
树”的图片。
3.教师设问,激发学生读书的愿望。课题写了“爷爷”,写了“小树”,中间用“和”连起来,其中一个是人,一个是树,人和树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我们读读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大致了解内容,认识全课生字,学会三个生字。
1.请学生打开书,自己指读课文一遍,做到看拼音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读不好的句子可多读两遍,然后看田字格范字认读生字的音,最后看读课文一遍。
2.出示生字小黑板,指名认读全课八个生字。
3.指导学“衣、裳、伞”三个生字的形和义,并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伞”
①先指名按部分加笔画的方法记字形,再举起一把伞,引导学生利用伞
②指名说说伞有什么用?(伞可以挡雨,可以遮挡阳光,到了夏天太阳当头照时,打开伞就凉快多了)。
③先指导观察田字格范字,然后照范字写两个“伞”,上宽下略窄;上短下长,第一笔从竖中线起笔,第三、四两笔斜压横中线,最后一笔“丨”压竖中线写。
(2)出示生词“衣裳”
①指名读词,说明“裳”要读轻声。再说说什么是“衣裳”。
②指名按笔画记“衣”的形,然后照田字格范字写一个“衣”字,注意第二笔横要比下边的大撇、大捺写得窄。
③指导记和写“裳”字的形。先告诉学生“裳”字上边是个新偏旁叫小字头,“小字”作字头,竖钩要变成竖,左点往右下点,右点变成撇。再让学生按部分记“裳”的形。指导写两个“裳”字。“裳”字容易写长,让学生观察田字格范字时,要着重让学生看清横中线上是哪些部
上。“冖”和“衣”字的撇捺要写得一样宽。
4.自己小声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然段序号。先指名读,说全课有几个自然段。(3个)再指名3人按自然段读,读后组织学生按声音清楚响亮和正确的要求评议,订正读错的地方。
——课中休息——
(三)指导理解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注意全段有几句话?(两句)
2.理解句子
在黑板上出示第一句话:天冷了,爷爷给小树穿上稻草衣裳。
(1)指名读。
(2)引导理解。
①这句话写了谁给小树穿上稻草衣裳?(爷爷)写了爷爷做什么?(给小树穿稻草衣裳)谁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爷爷给小树穿上稻草衣裳)
②句子中的“衣裳”指的是什么?要引导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到把词放在句子中理解意思的方法。告诉学生要想知道“衣裳”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认真读句子,在句子中找答案。当学生经过读句思考回答正确后,教师要在句子中把“衣裳”指的.是“爷爷给小树穿上的稻草”用线画出来,使学生清清楚楚地看到句中词与词之间的联系,注意了这个联系,就能确切地理解意思。
③看插图(1)问稻草是“穿”上去的吗?课文里为什么这么说呢?教师要启发学生用刚学过的方法认真读句子,想想句中把稻草当作什么,所以才这么说。
(3)指导读。读的时候要把为什么要给小树穿衣裳,穿什么样的衣裳读清楚。
小树有了稻草衣裳怎样?在黑板上出示第二个句子:小树不冷了。指名读,要强调“不冷了”。
3.指名正确流利地读第一自然段,把句子的意思表达出来。
4.指导背诵。先自己试背,然后指名背或齐背。
第二课时
课时要求:
理解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五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过渡谈话
上节课我们学过第一自然段,知道天冷了,爷爷给小树穿上稻草衣裳,保护了小树。几年以后,小树长得怎样了?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理解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注意全段有几句话(两句)
2.理解第一个句子。
①指名读。说说这句话什么意思?(小树给爷爷撑开绿伞)撑是什么意思?(教师可用动作演示)。
②句子中的“绿伞”指的是什么?要引导学生读句子想,因为绿伞是小树撑开的,所以它应该是长在树上的密密层层的枝叶,即树冠。在这基础上让学生看插图加深印象。
③枝叶是“撑开”的吗?可课文为什么这么说,请联系句子想想,然后回答。
④指导读。读的时候把小树为什么要给爷爷撑开伞,撑开什么样的伞读清楚。
(2)理解第二个句子。
小树给爷爷撑开了绿伞,爷爷怎么样?指名读,强调不热了。
3.指名正确流利地读第二自然段,把句字意思表达出来。
4.指导背诵
(三)理解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
2.理解句子
“爷爷真好,小树真好”。是本段仅有的一句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1、本课12个要求会认的生字。
2、“宜、实”等10个要求会写的字。
3、三组关于秋天的四字词语。
【教学目标】
1、认识“宜、层”等12个生字,会写“宜、实”等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秋天景色的特点,喜欢秋天。
3、培养学生收集词语的兴趣。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自主合作的学会本课的生字,从词语中体会秋天的美丽。
【用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设想】
本课通过三组关于秋天的四字词语展示了美丽的秋天,描绘了秋天的美丽景色,秋天的气候特点和丰收景象,让学生在读词语中体会美丽的秋天,并学会本课要求会读和会写的生字。本课的生字较多而且相对来说有一定难度,因而要调动学生的识字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合作的识字。先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秋天的体验,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幅幅秋天的美景,激发学生对秋天景色的兴趣,使他们想了解更多的关于秋天的知识,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文中的三组词语,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联系画面了解词语的意思。学习生字时发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我来教”、“我会读”等形式不断的熟悉生字,达到会读、会写,并引导学生学会积累词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呀?炎热的.夏天快要过去,凉爽的秋天就来到了。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秋天,去欣赏秋天的美丽景色,好吗?
(课件演示秋天风景的录像。)
二、读词语识生字
1、我会读:
⑴学生自由朗读词语,遇到不认识的用笔轻轻的标出来,结合小树叶中的音节自读生字。⑵同桌互相读一读词语,认真听仔细看比比谁读得好。
2、我来教:
出示词语,请学生当小老师教大家认读。
3、我要读:
课件演示:
秋风吹起,一片片小树叶轻轻的飘落下来,小树叶带来了一位位生字朋友:
宜层尽染叠翠淡爽壮谷登华
⑴学生自己读读生字,看能全认识吗。
⑵谁和生字交朋友了,愿意把你的生字朋友介绍给大家?
⑶分小组开火车读生字。
⑷全班齐抽卡片读生字。
4、我会记:
你觉得那个生字朋友的模样最好记?你是怎样记住它的,和大家说一说好吗?5、找朋友:
你能给哪个生字再找几个好朋友?
三、朗读感悟,理解词语
1、齐读词语。
2、播放上课伊始的录像,学生仔细看,想想美丽的风景可以用哪个词语表示出来?3、总结方法:
结合图片可以了解词语的意思。
4、课件演示图文并茂的课文内容,学生感知词语的意思。
5、说说你知道了哪个词的意思?
四、学写生字
1、课件出示生字:
宜实色丰
学生认读。
2、给生字找朋友。
3、书写生字:
⑴老师在黑板上范写,集体评议。
⑵学生书空练习。
⑶学生在书上描红仿写,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本课的词语,请学生认读:
金秋时节景色宜人层林尽染叠翠流金
天高云淡大雁南飞秋高气爽山河壮美
五谷丰登瓜果飘香春华秋实秋收冬藏
2、课件出示短文,学生认读:
凉爽的秋风送来了金色的秋天。淡淡的白云在高高的蓝天上自由的飘动,登高远望,田野里稻谷熟了,被风一处就像层层叠叠金色的海浪;树林中枫树染红了头发,翠竹更加挺拔,多么宜人的气候,多么壮美的景色,我更爱可爱的中华!
二、欣赏秋天
配乐播放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感知秋天是个多彩的季节,是个收获的季节,激发学生对秋天的喜爱。
三、积累词语
课件出示关于秋天的词语,学生认读并积累。
四、学写生字
1、认读生字:
课件出示要求书写的生字:
华谷金尽层壮
谁能把生字读下来?
2、识记字形:
请你仔细看一看这些生字有哪些特点?谁能想办法记住他们?
3、书写生字:
⑴同桌互相当小老师说说这些生字在田字格里应该怎么写?
⑵老师在黑板上范写,集体评议。
⑶学生在书上描红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4、巩固生字:
同桌做“我来说你来写”的游戏,比一比谁的生字掌握的牢固。
五、课后练习“我会读”
1、自己试着读读课后“我会读”中的词语。
2、检查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
六、作业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留住秋天,可以画一幅秋天的图画,收集关于秋天的词语,写一写??
【板书设计】
识字1
金秋时节 景色宜人 层林尽染 叠翠流金
天高云淡 大雁南飞 秋高气爽 山河壮美
五谷丰登 瓜果飘香 春华秋实 秋收冬藏
语文教案 篇7
这一节课,教师以学生为本,抓住学生的`已有认知和学习兴趣设计教案。教案设计层次清晰,教师教学有重点,有层次。在教学中,教师采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小组学习等学习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了配乐朗诵,填写古诗的方式,将课堂气氛调动很到位,学生的感悟有了升华。
但在这节可上,教师按教案设计行课,根据学生情况进行灵活的变通较差。感觉课堂上教师在唱独角戏,学生的参与及情绪都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设想:
1、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让学生在预习中通过阅读自己提出问题,经归类整理后由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回答(或布置为作业),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并通过阅读指导教会学生怎样提出恰当的问题从而最终提高阅读能力。
2、锤炼学生的语言敏感力:通过揣摩语句、反复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文本的内涵,从而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
3、学以致用,不为学习而学习。教学要以提高学生阅读、写作能力,提高认识为终极目标,对于课文既要让学生做深入细致的揣摩和研读,又要让他们远离文本本身做客观的审视(从形式到内容)从而获得启发。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了解课文中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记叙方法;掌握训诫、耸立、蓬乱、攀、颤抖、瘦骨嶙峋、蹲、心惊肉跳、凝视、嘲笑、头晕目眩、啜泣、纳罕、疲乏、小心翼翼、屡次等字词。
2.能力训练:初步学会分析记叙文章中的情事论理及其详略安排,注意学习和运用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
3.情感、态度教育:感受“我”终于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一步一个脚印来沉着应付的心理从而得到人生的启迪。
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语句,把握本文思想感情,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整体感知课文,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
记叙文中如何以实寓虚,即文章如何借事论理; 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指导:
提前一天阅读课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问题,如:词语的`音、形、意;文章的结构;语句的理解等等,以组为单位归纳整理由课代表上交。(注意:自己的问题要做好答案)
导入:
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
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难免会碰到许多困难。它就如同一座座高山挡在我们的面前,面对它,有些人灰心丧气,束手无策终与成功无缘;有的人则毫不畏惧知难而上,终于看到了希望的海,也正因为这样,世界上才就有了弱者与强者之分。然而,弱者和强者并没有天然的不同,只是他们面对“高山”时,眼中所见到的景物不同而已。今天就让美国作家莫顿·亨特领着我们回到他的童年,和他一同回味那次让他终生受益的际遇,来领悟他面对大山时眼中看到了什么。
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4分钟,教师投影学生预习时所提问题并提醒学生在默读时对问题加以注意。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哪两个?
孩子为什么要爬悬崖?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我眼中的悬崖有多高?
孩子们是否爬上了悬崖?情况如何?“我”的情况如何?
故事的结局如何?
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
2、教师组织学生抢答
(可以采取男女生分组加分的奖励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组织学生复述并由教师指导总结
叙事要注意六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教师要根据抢答阶段的内容加以总结并投影六个要素,引导学生全面复述)
(1)、起因 玩厌游戏 别出花样
(2)、经过 其他孩子:顺利攀越,安全返回;我:中途被弃 进退两难
(3)、结果 朋友求援 父亲解困
(4)、蕴涵 走一步 再走一步
自主探究:
1、写攀越悬崖的过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可能有哪些内容不写?
(由学生评价同学复述的情况并说明理由,引导学生注意文章内容的主次、详略)
明确:
本文写作上详略得当。开头介绍时间、地点和故事的起因是略写,攀爬悬崖和爬下悬崖的回忆是详写;在写攀爬悬崖过程中,详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则略写;写“我”爬悬崖的过程详写,好友杰利回家领父亲来的过程则略去不写;以后则详写“我”怎样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详写“我”的行动与心理,父亲的指导则略写。
2、作者为什么这么安排材料?
(学生讨论,回答)
文章通过一次攀爬悬崖的过程,揭示了怎样去对待困难和克服困难的道理。“我”攀爬悬崖的过程和心理是叙事的重心,因而详写,其他则略写,这样安排,文章才能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3、从表达手段看,全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从表达手段看,本文前面主要侧重记叙(叙事),最后一段是议论,作者用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来揭示人生道理,这是一种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写法
体验反思 :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在生活中是否也遇到过让自己难以忘怀的事情,它给了自己什么启发?
布置作业:
1、读文章中记叙攀爬悬崖经过的部分并划出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
2、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在生活中是否也遇到过让自己难以忘怀的事情,它给了自己什么启发?将之写成一段话。
3、搜集三、五条对待困难的名言、警句并谈谈自己的认识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天地教案06-17
语文的设计教案12-27
语文《植树》教案06-15
《语文园地》教案09-27
语文翠鸟教案09-04
语文母鸡教案10-15
语文《公输》教案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