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4-04 19:18:57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推荐】语文教案汇总7篇

  作为一名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推荐】语文教案汇总7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从已有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体会小兄弟对风筝的痴迷、“我”对小兄弟进行精神虐杀的残忍以及为此而产生的痛悔和悲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时候读过一首短诗,作者已不记得,诗句却仍有印象:“又是一个隆冬天/相逢时不再是少年/跳橡皮筋的日子过去了/打雪仗只留下美好的记念。”是呀,童年总留给我们美好的记忆,尤其是童年时的游戏,更是美好之至。现在回想起来,那游戏的情景仿佛就浮现在眼前。我想,同学们一定也有自己所喜爱的游戏,一定还记得童年时游戏的情景。

  现在,就请大家说说各自童年时玩游戏的往事吧。

  (学生交流)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散文——《风筝》,这篇文章写的是关于童年、关于游戏、关于风筝的往事。

  (板书课题)

  二、介绍作者:

  (先引导学生看课本前面的鲁迅像)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本文写于1925年1月24日,选自散文诗集《野草》。鲁迅先生写的回忆童年往事的作品还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和<山海经>》等。

  (让学生补充介绍有关鲁迅先生及其作品的资料,看谁了解的资料多。)

  三、初读课文(教师不给任何提示)

  四、交流感受

  (让学生畅所欲言,谈对课文的初步理解和感受,教师不作过多的点评,对学生的独特发现和感受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重点品读

  (一)童年的游戏是美好的,放风筝更富有浪漫的情趣,然而在课文的开篇,作者却写道:“……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这究竟是为什么?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师明确:(至少包括下面两点内容——1、童年时我曾无情的虐杀了小兄弟的“风筝梦”。2、人到中年,我才悟到“游戏是儿童的正当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我为当年的精神虐杀而痛悔,我想补过,但却不能。)

  (二)品读第三段:文中“我”的小兄弟是那样喜爱风筝,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文中哪些描写表现了这点?

  学生找出第三段中的.相关语句,并作简要点评。

  “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神态描写,显出小兄弟对风筝的向往和痴迷。

  “惊呼”、“跳跃”——动作描写,显出小兄弟一门心思牵挂着那空中的风筝,对风筝的喜爱到了极点。

  (三)品读第四段:

  1、一生朗读第四段,然后大家填表完成练习二,了解叙述的各要素。

  2、用心体会:小兄弟怀着一颗天真无邪的童心,痴心迷恋着他的风筝,可“我”这个作兄长的却无情地把这一切给虐杀了。

  请同学们找出小兄弟制作风筝被我发现以及被我折断、踏扁风筝后的表现。

  (关键词:惊惶、失色、瑟缩、绝望)

  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类似小兄弟这样的经历,你能想像出小兄弟当时的感受吗?

  (让学生想像小兄弟的感受或者说出自己的类似经历)

  3、深入探究:在这一段中,小兄弟的表现写得极少,作者花了很多笔墨写“我”的发现、“我”的发现的满足、“我”的愤怒、“我”的暴行以及“我”的胜利和傲然。大家想一下: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呢?

  (参考答案:突出小兄弟在兄长面前的弱小、无助、毫无抗争的力量,甚至没有抗争的意念,十分可怜。同时也极力渲染了“我”欺压子弟、虐杀精神的淫威。也正是小兄弟的毫无抗争和“我”的蛮横霸道,中年后“我”忆及此事时便更觉得对不住小兄弟,更觉得当年的虐杀是多么地凶残、无情和可憎,而当这种凶残和无情的精神虐杀无法补过的时候,便更觉得痛苦和悲哀。)

  六、探究主旨:

  回忆童年的往事带给作者的是无法把握的悲哀,那么,在这篇弥漫着浓浓的悲哀气息的散文中,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东西呢?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各组委派代表发表观点。学生的答案可能多种多样,如:

  ——告诉我们游戏是儿童的正当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抒写作者为童年时的精神虐杀而产生的深深的痛苦、悲哀和忏悔。

  ——告诉我们,有些错误是永远无法补过的。

  ……

  对于学生的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就该肯定。教师还可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适当补充,点明本文的政治意义:作者童年时曾无情地虐杀了小兄弟天真烂漫的童心,中年时他才悟到这种精神虐杀是多么地残忍和不人道,他想补过,可是却没有了可补过的机会,于是他感到痛苦,感到无可把握的悲哀。正是这种童年的体验促使作者写下了这篇散文。同时,我们知道,鲁迅先生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个人的情怀往往与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以一个现实主义作家的高度的敏感,察觉到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着封建教育、封建家长制对儿童天性的摧残和虐杀,因此他写下了这篇散文其实也是对封建教育、封建家长制的一种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七、学生质疑:

  学生就本文自由质疑,问题不设定。教师引导组织学生讨论或者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表明自己的观点,直接参与学生的讨论。

  八、结束授课:

  一只折断了翅骨的风筝,一段悲哀凄凉的忏悔。然而,一切的忏悔又有何意义呢?精神的创伤是难以愈合的,而背负着愧疚的心灵同样是不堪重负的。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取这个沉重而悲哀的教训吧,让我们永远怀着一颗民主、善良、高尚的心吧,唯其如此,那晴朗的空中才会永远飘扬着我们快乐的风筝。

  附:板书设计

  少时:折断风筝—————精神虐杀

  中年:未能补过—————永恒悲哀

语文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一、日积月累

  1、你都摘抄了哪些优美词语,读一读。

  2、写摘抄笔记

  3、读成语、名言

  体会持之以恒、培养习惯的重要性。

  你还收集了哪些?

  二、阅读

  1、《大龙邮票》

  进行默读练习,在规定时间内找出的主要信息。

  你的感想是什么?

  2、《邮票是怎样诞生的》

  在规定时间内找出的主要信息。

  复述的大意,同学评价。

  三、巩固复习。

  1 选择正确的读音

  提供(ɡōnɡ ɡònɡ)

  参谋(à óu )

  琢磨(zhuó zuó)

  秦俑(ōnɡ ǒnɡ)

  2 选词填空。

  采用采取采纳

  班主任()了同学们的意见。

  罗斯福()了普及集邮的许多措施。

  我们的书本是()再生纸浆制造出来的。

  歌颂赞扬赞美

  美丽的.集邮册()了伟大的祖国。

  游客禁不住()江南秀美的风光。

  诚实守信的行为应该得到()。

  第二课时

  一、综合实践

  1 在邮票展览会上,我做了准备我的发言是

  2 开卷有益中的,我最喜欢因为

  3 在记叙一件事情或说明一件事物时,应当真实编造,因为

  二、金钥匙

  1、你了解到什么,大声读一读。

  2、评价时要注意些什么?

  三、巩固复习

  1、读片段完成练习

  罗斯福曾经以总统的名义,采取了一些普及集邮的措施。他让人把一部邮票印刷机装在一辆巡回车上,开到各地作示范表演,车上陈列着美国的各种邮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开展了一个捐献邮票慰问伤员的运动,罗斯福积极参加,不间断地把自己的重复的邮票捐献给伤员,一直到他去世。

  这段讲了罗斯福为了

  做了许多工作,包括

  2、给下面的词语找个近义词。

  不间断 捐献

  3、罗斯福做为一位总统,他这样做的目的是我对此的看法是

  第三课时(大显身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举行邮票展示会,这节我们继续举办邮票展示会

  二、学生上台谈我最喜欢的邮票

  三、仿写《大龙邮票》写上说明的文字。

  第四、五课时

  (习作略)

  七、教学后记

语文教案 篇3

  《故乡》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语文第五课《故乡》。

  2、学习在前后对照中展示人物性格变化,突出中心意思的写法。

  3、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是造成农村和乡镇经济衰败、农民破产、人民生活艰辛的根源,而封建等级观念酿就的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隔膜,更加重了这种痛苦和悲哀。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认识造成农村经济衰败和人与人之间隔膜的根源。

  教学方法:讲析、讨论、朗读

  教学用具:计算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回忆所学的`鲁迅作品导入,并简介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集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今天我们要学的《故乡》就选自《呐喊》。

  二、体裁:小说

  三、背景:

  1、请问鲁迅的故乡在哪?

  (浙江绍兴)

  2、对鲁迅的故乡你了解多少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给了我们一些关于鲁迅故乡的信息,从生意盎然,趣味无穷的百草园到严肃古朴又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屋,可以看出鲁迅的故乡如何?

  明确:不仅景美,而且人淳朴、善良、友好。

  3、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是他对故乡的什么情感?

  (留恋、喜爱、思念之情。)

  4、在这一篇《故乡》中,作者抒发的是这种留恋、喜爱、思念之情吗?为什么?

  (不是,因为故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得很糟糕。)

  5、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应不断发展变化进步,可为什么故乡会越变越糟了呢?联系课文背景思考。

  时代背景:1921年,辛亥革命,赶跑了一个皇帝,却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境况日益恶化,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的人和事,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语文第五课《故乡》三课时》。

  6、提问:课文中的“我”是不是鲁迅呢?

  (当然不是,小说中的人物是虚构的。文艺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四、整体感知:听读课文后,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五、理清文章的结构:

  速读全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依据时间的顺序,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从“第二日清晨”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第三部分(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完)写“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但“我”并不因此消沉、悲观,而是寄希望于未来和下一代。

  2、再次阅读课文,了解小说中的人物,试说说自己对这些人物的印象分别是什么。

  六、小结: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 “离故乡”的情节安排,写了“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七、作业:

  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

  1.装弶( )2.脚踝( )

  3.恣睢( )4.偶然( )

  5.嗤笑( )6.阴晦( )

  7.愕然( )8.颧骨( )

  《二》描写一段你的故乡的景色。

语文教案 篇4

  设计由来及意图: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与国外交流的日益频繁,现在的孩子对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的了解越来越少,而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与入侵,使幼儿对过洋节、吃洋快餐倒更加热衷。为了使幼儿了解本民族特有的民俗艺术,学会欣赏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美,激发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我们幼儿园特地利用幼儿园的过道走廊,将其布置成“中华民俗一条街”。街市上蜡染、中国结、脸谱、陶艺等中国传统的民俗艺术一字排开,让幼儿在做做、玩玩的过程中充分领略中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

  春节即将临近,我因地置宜地设计了“年年有余”的中国春节民俗综合欣赏活动,将活动安排在“民俗一条街”实施,并根据活动需要创设环境:挂红灯笼、贴年画、贴春联、窗花、放鞭炮。,使孩子们身临其境地感受热闹祥和的过年气氛,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有关民间艺术的审美经验。

  活动目标:

  1、通过创设环境,让幼儿在过年的氛围中欣赏年画、剪纸、春联等传统民间艺术,了解中国民间习俗和感受它们所表达的喜庆吉祥的节日气氛。

  2、激发幼儿对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兴趣,增强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活动准备:

  1、布置“过年”区域,用春联、鞭炮、年画、剪纸、灯笼等装饰,录音带。

  2、操作材料若干。

  活动过程:

  一、参观民俗一条街,激发欣赏兴趣。

  二、了解、欣赏春节时的'民俗艺术。

  1、幼儿观察“过年”区域。

  问:你都看到了什么?什么节日快要到了?(灯笼、鞭炮、红包、春联、年画、倒福……。)

  2、了解过年的习俗。

  问:你们喜欢过年吗?为什么?

  师:我小时候也很喜欢过年。过年时,我可以放鞭炮、拿红包,还可以挂年画,贴春联,剪窗花,这些都是我们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和习俗。

  3、幼儿自由欣赏过年的民间艺术,教师予以个别提问、指导。

  4、重点欣赏年画。

  (1)请幼儿欣赏年画《年年有余》

  (2)小结年画的特征,理解“年年有余”的含义。

  (3)引导幼儿寻找年画的共同特征。

  5、知道中国人喜欢红颜色,红颜色代表喜庆、祥和。

  三、幼儿创作

  1、请幼儿分组制作窗花、鞭炮,设计红包等,教师个别指导。

  2、教师与幼儿一起布置幼儿创作的作品。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认识到:人和自然界的其他生灵有着相互平等、相互依存的关系,应该相互尊重、和谐共处。

  3、了解比较男人和男孩的不同做法。进一步树立保护小动物、珍惜生命的意识。

  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通过理解课文内容,认识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生问好!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小诗,请看大屏幕(点击课件动画视频:蓝天是白云的家,大海鱼儿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生齐读小诗。

  2、我们都有一个温暖的家!小鱼的`家是──(生:大海),那么,小鱼在属于自己的家里生活得怎么样呢?(播放课件:小鱼快活地在海里游来游去。)

  二、初读课文,快乐识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学生自由识记生字词。

  3、同桌相互指读生字,并交流识字记字的方法。

  4、分组开火车读生字词比赛,评出优胜组。

  三、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1、学生自由选择段落,同学之间合作读书,全体学生参与读书。

  2、师生共同评议读书的情况。

  3、读完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四、指导写字。

  1、出示课文要写的是字。引导学生观察每个字的结构,结构特点是什么?

  2、教师范写,重点指导“久”“乎”“至”“被”。

  3、学生练习写字

  4、师生评议,优秀作业在全班展示,并让展示的学生谈谈自己的写字经验和感受。

  五、课后作业。

  查找资料,了解小鱼生存的环境。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利用不同形式复习课文生字词。

  二、感悟课文,体验情感。

  1、学生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你能告诉大家你的感受到了什么?

  2、启发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如果你就是在那个海滩上,见到这个情景,你会想些什么?你又会怎样做?

  3、再读课文,把自己的体验读出来。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评价。

  4、演读课文第二至六自然段。

  (1)安排小组演读: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由小组长分工,一人读“我”,一人读“小男孩”的话,,其他读“旁白”。

  (2)检查小组演读情况。

  (3)全班挑选三名学生进行演读,师生评议。

  5、思维训练,提问:在演读过程中,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为什么?

  6、“我”听了小男孩的话,看到小男孩的表现后,会怎么想、怎么做?当你看到小动物受伤,你在乎吗?谁能谈谈自己的经力?

  7、引导学生完成“想想说说”:出示文字幻灯片,小组合作完成,鼓励不同的表达方式。

  8、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说说你的心里话。

  三、总结课文

  齐读课文,简单了解故事发展的顺序:课文以“男人”的散步为线索,紧扣小鱼的处境和命运,自然展开场景叙写,最终使我们看到了他那迥异于成人的童心世界,唤起我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审视,小中见大,意蕴深广。

  四、拓展练习。

  走近自己身边那些可爱的小动物,看看它们的生活环境是不是遭到破坏,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你如何保护它们呢?

  板书设计:

  浅水洼里的小鱼

  小鱼被困:近在咫尺 回不去

  男孩救鱼:走 弯 捡 扔(小鱼在乎)

  保护动物 珍爱生命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 掌握生字词

  2. 图文结合,找出描写图画内容的句子

  3. 理解课文是怎样把“大蜻蜓”上天的过程写具体的。

  4. 积累描写风筝颜色、姿态的词句。

  5. 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风筝随风飘荡的情景

  重难点、关键

  1.图文结合,找出描写图画内容的句子.

  2.理解课文是怎样把放“大蜻蜓”上天的过程写具体的。

  3.积累好词好句。

  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掌握生字词

  2.图文结合,找出描写图画内容的句子

  3.学习第1、2自然段

  4.积累好词好句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风筝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猜谜语

  2.风筝

  3.出示一实物风筝

  二、 学习生字词

  三、 学习课文

  1.看图,说图画内容。

  (1) 学生自由说图。

  (2) 老师归纳 ——《放风筝》一文描绘了几个小朋友们放风筝的快乐过程。

  2.现在大家读课文,找出哪些自然段是刚才大家说过的`内容。(也就是图上画的内容)

  (1) 学生自由读课文

  (2) 汇报

  (3) 老师引导找出描写图画内容的句子

  a) 空中的风筝有哪些?

  b) 空中有没有飞机、鸟儿?

  c) 我的大蜻蜓还在哪?

  描写图画的句子有:第2自然段,第3自然段第一句

  3. 学习课文的1、2自然段。

  (1) 自由读1、2自然段

  (2) 说说读懂了什么内容。

  引导学生说出以下内容:

  “我”和哥哥在星期天的早晨去体育场放风筝。

  这一天的天气十分晴朗。

  来体育场放风筝的人很多。

  空中的风筝有各种各样的。

  我催哥哥快点放风筝。

  (3) 看图完成填空。

  a) 星期天的早晨,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我和哥哥来到体育场,准备放风筝。

  b)体育场上的风筝各式各样,有老鹰、鹦鹉、仙鹤、蜈蚣,我催哥哥快点放大蜻蜓

  (4) 找出喜欢的词、句读背(老师相机引导)

  (5) 说说文中的省略号后还会写哪几种风筝?

  (6) 朗读1、2自然段。

  四、小结

  美丽的风筝满天飞,我的心也快飞上天,我们明天再学作者是怎样把大蜻蜓放飞的。

  五、作业

  抄写词语。背、写好词好句。

语文教案 篇7

  补充拓展资料(老舍先生的生平)老舍,1899年2月3日出生于北京一个贫民家庭。父亲是名守卫皇城的护军,1900年在抗击八国联军入侵的巷战中阵亡。从此,全家依靠母亲给人缝洗衣服和充当杂役的微薄收入为生。母亲含辛茹苦把他抚养长大。(帮助学生理解老舍为什么对母鸡会有前后如此大的变化并体会“一位母亲必定是一位英雄。”)

  师:现在让我们在来听听母鸡的叫声,你又听懂了些什么?

  出示句子进行说话训练

  母鸡听到什么东西响了一声,立刻警戒起来,咕咕地警告鸡雏,好像在说: 。

  当母鸡发现了一点儿可吃的东西,它咕咕地紧叫,好像在说: 。

  在夜间若是有什么动静,母鸡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好像在说: 。

  (学生选择其中一句进行操练)

  组织交流

  生:母鸡听到什么东西响了一声,立刻警戒起来,咕咕地警告鸡雏,好像在说:“孩子们有危险,快到妈妈这里来,妈妈保护你们。”

  生:当母鸡发现了一点儿可吃的东西,它咕咕地紧叫,好像在说:“宝贝儿快过来,妈妈发现这里有好吃的,快来吃呀!”

  在夜间若是有什么动静,母鸡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好像在说:“人们啊快醒醒了,有黄鼠狼来了,快来救救我的孩子啊!”

  ……

  师:我们目睹了母鸡的坚强、无畏、无私和不辞辛苦。在这其间所自然流露出来的母性的光辉和力量令我们不禁对母鸡肃然起敬。一位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生:齐读课文的最后2小节(学生在品读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感受了母鸡平凡后的伟大读出了感情)

  分析:“母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从古到今人们对于她的讴歌与诠释从未有过终止。在课文的最后作者深情地讴歌到“一位母亲必定就是一位母亲”通过文本细读我了解了作者的生平,让学生在“品析词句,体会情感”的学习过程中,在朗读感悟母鸡对鸡雏的平凡细节中自然地联想到生活的场景,层层推进,勾起对“母爱”的回忆,从而揭示出:母亲是伟大的,一位母亲必定是一位英雄的文本主题。

  总评:

  《有效教学艺术》一书中说到:在新课程的实施中,要使教材变成学生的学本,首先要让课本变成学生的读本。要会学,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从会读课本开始的。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实际,使学生读课本,读出兴趣来,读出学习问题来,读出学习成果来。

  中国古代教育家韩愈认为,读书要“手批目视,口咏其言,心唯其义。”意思是说,翻阅读本,朗读其词,要用心思考和体会书中所讲的含义。读书要读出含义,领会含义,读出含义来,这正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基本点。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项链》教案01-30

语文的教案【荐】03-13

【热门】语文的教案03-13

语文上册教案03-05

【热】语文的教案03-09

语文穷人教案11-23

语文写作教案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