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8-18 14:40:05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热门】语文教案范文汇总9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热门】语文教案范文汇总9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一个故事:所有的家长都知道自己孩子的生日,并向他们祝贺。而孩子呢,只有几个知道父母的生日,而没有一个向父母祝贺。通过这么一问,孩子沉默了,经过点拨,他们愿意通过不被父母察觉的方式知道父母的爱。这一转变,是在课堂上,这堂课由兴奋到沉默,又由沉默变得热闹。正是这一沉默,开启了孩子爱父母的.心灵之窗,因而叫可贵的沉默。

  教学目标:

  1、认读三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教育学生有意识的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习如何去关心和爱护别人。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为什么是可贵的沉默。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些什么?

  引导说出须探讨的问题:在什么情况下沉默?为什么又是可贵的沉默?

  二、学生自学

  1、要求:一遍读一边想本课的事发生在那里,是一件什么事,同时在难懂的地方画“?”。

  2、自读课文,完成以上两个问题。

  三、检查读书情况

  1、朗读,每人一段。纠正错误。

  2、读划得词,解决词语难题。

  3、总结事件:课堂上,老师问--------孩子---------不久,家长会-------,我明白------

  四、再读课文

  争取能叙述故事。

  五、作业

  查字典,整理词语意思。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1、读热闹场面(1—9)

  你体会到了什么?看图想象热闹场面。

  2、读(10--16)段,思考:孩子是在什么情况下沉默的?

  看图,体会为什么沉默。

  你有何想法?

  3、读17、18段,齐读

  回答:你明白为什么是可贵的沉默吗?

  二、谈体会

  学了这课,你有何感想?

  三、作业

  写学习体会。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侄儿、破绽、穿梭、郎中、媳妇、辉煌、苗条、风骚、打量、标志、气派、祖宗、可怜、精神抖擞、手疾眼快、膀大腰圆、敛声屏气、放诞无礼、转悲为喜”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小嘎子、严监生、王熙凤这三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肖像、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4.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感受小嘎子、严监生、王熙凤这三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课前准备:

  观看电影《小兵张嘎》电视《红楼梦》《儒林外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1.导语

  你们看了《小兵张嘎》后,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谈自己的看法。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张嘎与胖墩儿摔跤比赛的情景。老师出示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学生读,正音。如“擞”,应读“sǒu”,不要读成“shǒu”;“绽”,应读“zhàn”,不要读成“zàn”,也不要读成“dìng”;“扳”,应读“bān”,不要读成“bāi”。

  3.思考:文章的主要写了什么

  4.组内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三、精读课文,感受形象

  1.再读课文,边读边在头脑里浮现小嘎子与胖墩摔跤的情景,读后可以模仿小嘎子的动作体会。

  2.播放小嘎子与胖墩摔跤的电影片段让学生观看。

  3.再次模仿小嘎子的动作

  4.谈谈:读了课文,小嘎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课文又是通过什么方法塑造这一形象的。

  出示重点语句

  ①小嘎子在家里跟人摔跤,一向仗着手疾眼快,从不单凭力气,自然不跟他一*一搂。

  ②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

  ③两个人走马似的转了三四圈,……小嘎子摔了仰面朝天。

  写小嘎子摔跤时的动作描写,作者用了“站、围、蹦、转、揪、推、拉、拽、顶、扳”等表示动作的词语

  小组交流,这些语句体现了小嘎子什么样的性格,全班交流。

  四、朗读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人物形象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1.组内进行朗读,各组推荐最佳选手进行比赛。

  2.体会人物形象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怎样刻画人物呢?方法是多样的,有以环境描写来烘托的间接展示,有以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的直接揭示,还有以动作描写来折射人物性格、反映社会生活的写法。其中对动作描写的偏好,可以说是任何一个作家皆不能例外的。老舍曾说,只有描写行动,人物才能站起来。这一意义上说,动作的确是透视人物心理的多棱镜。

  动作描写动作细节,尤其是凝聚人物个性的细微动作,往往是个性化人物的特有标志。重笔特写凸现人物的个性,提示人物复杂而深邃的内心世界。《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监死前“伸”最终使其成了世界文学名著人物画廊中的又一吝啬鬼的典型。至于穷困潦倒的孔乙己在咸亨酒店的九尺柜台上“排出”九文大钱时的得意,

  浓墨泼写体现人物性格动作是无声的语言,是人物个性的符号。浓墨泼写人物一连串的动作,在动作群的刻画描写中可使人物形象站立起来。

  心理描写:心理描写是刻划人物的一项基本功,其表现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内心独白、表情描摹、展开联想等。心理描写经常与动作描写结合在一起,目的在于准确地传情达意,但无论用哪一种方式表现,一定得注意合情合理。

  这篇短文采用的是内心自白法。即用人物"怎样想"来表现。这种写法最能清楚在表明人物的心迹。如“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这句心理描写。

  五、拓展

  阅读《水浒》《红楼梦》《三国演义》。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一个人,在临死时,会说些什么?会做些什么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回答。师:我们看看吴敬梓是怎样描写临死地主的?你们快速读课文。

  2.简介《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一面封建社会的照妖镜。它通过对封建文人、官僚豪绅、市井无赖等各类人物无耻行为的真实生动的描写,深刻地揭露了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的腐朽性,强烈地抨击了罪恶的科举制度,并涉及了政治制度、伦理道德、社会风气等等,客观上否定了整个封建制度。

  《儒林外史》是我国讽刺文学中的精品,作者擅长运用典型情节,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语言准确、精炼、形象,具有讽刺效果。《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高峰。

  3.简介吴敬梓

  吴敬梓(1710~1754),字敏轩,又字文木,全椒(在安徽)人,著有《儒林外史》和《文木山房集》等。吴敬梓虽是名门望族的后代,小时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但由于经济地位的迅速变化,使他接触了劳动人民,看到了社会的黑暗和科举制度的罪恶。因为思想上有进步的一面,并且掌握了描写现实的讽刺手法,所以才能在晚年写出《儒林外史》这部十分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真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利用上下文或者查字典的方法查不懂的字词。

  2.指名学生朗读,正音

  3.交流:短文主要写了什么?短文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三、再读课文,想象人物外部形象

  1.师范读课文,生想象画面:边听边想象严监生临死前的样子

  2.交流,达成共识

  出示课文插图学生仔细观察。作者对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作了细致的描写,请同学们先找出有关语句细致地读一读,并根据他的动作、神态的变化揣摩揣摩他临死前的心理活动,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出示句子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学生反复读这句,思考:他可能说什么?心理想些什么

  3.学生有感情地读课文

  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然后指派小组同学上台读。老师巡视。

  读读评评,直到读好为止

  四、体会写法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和《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两篇短文都刻画了人物形象。前者运用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后者运用了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神态描写:就是指描写人物脸部的细微的表情和姿态。

  神态描写要表现人物性格物征

  要集中笔墨,要面面俱到。

  要与外貌描写适当区别,注意细致观察,用心揣摩。

  神态是人的一种行为,指人脸各部分的'动作和变化。人们常说:“脸是人感情的晴雨表。”这说明了神态与人物思想感情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内心活动常常从人的脸部显示出来的。一个人心里高兴,往往就喜上眉梢;内心得意,就眉飞色舞;心里担忧,往往满脸愁容;内心痛苦,就双眉紧皱。

  要写好人物的神态,得注意如下几点

  (一)要注意人物神态的细微变化

  要写好人物的神态,就要仔细观察人物神态的细微变化。比如笑,“微笑”是反映发自内心的喜悦;“歪起一个嘴笑”是表示心怀鬼胎,不怀好意;“张大嘴哈哈大笑”既表现人物豪爽的性格,也表现笑得痛快。可见只有观察清楚各种神态的特点,才能在描写神态中反映不同的意义。

  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在同一场合的神态往往是不一样的。年龄相近,性别相同的人,由于思想性格不同,对待同一件事,他们的神态也常常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个人,碰到不同的情况时,他的神态也会不一样的。

  (二)要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描写人物的神态,还要注意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不能离开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需要,为写神态而写神态。

  (三)要同行动和语言描写相结合

  神态描写要结合在人物行为或语言叙述中,加强文章的表现力。

  五、拓展

  阅读《儒林外史》

  第三课时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抽学生朗读全文,评议。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学生思考:短文主要主要写了什么?(短文重点写的是林黛玉初进大观园,与众人相见的过程中,与“凤辣子”王熙凤见面的经过。通过对这一见面过程的描写,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泼辣张狂、口齿伶俐、善于阿谀奉承、见风使舵、喜欢使权弄势、炫耀特权和地位的人物形象。)

  二、阅读课文,交流体会

  1.交流:你觉得王熙凤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2.老师在学生充分阅读感悟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欣赏从电视剧《红楼梦》中剪辑的《“凤辣子”初见林黛玉》的片段,使学生进一步直观地感受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

  3.出示句子

  ①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语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②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的打量了一回,便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 我今儿才算见了! 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③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了老祖宗,该打该打。”

  让学生通过句子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性格。

  4.你喜欢王熙凤吗?喜欢,说说原因;不喜欢,也说说原因。

  三、直击重点、探究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以及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

  1.正面描写

  未写其形,先使闻声。一语末了,只听后院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一句话,就把王熙凤性格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张狂放肆,表现了出来;同时还可以看出她在贾府里的特殊地位。

  王熙凤的内心世界。在她会见黛玉时的举止言谈中表现得很充分。“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 我今儿才算见了! 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短短几句话,表面上是称赞了林黛玉的丰姿,实际上却是在阿谀贾母,又不忘安慰迎春等那些嫡亲的孙女儿,真是面面俱到,圆滑之至;

  “……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怎么继而拭泪──因为提到黛玉的母亲,她想到贾母定会为女儿去世而悲伤,所以便抢先“用帕拭泪”;最后又转悲为喜──因为她见贾母笑了,便匆忙完成了这个感情的转变。她拉着黛玉的手问长问短,一方面是为了通过待客热情的表白,来炫耀她在贾府中的地位和权势;一方面又是为了在贾母面前表现她对黛玉的关切。

  作者就这样入木三分地描绘了她察言观色、机变逢迎的本领,揭露了她在贾府中得宠的原因。

  2.侧面描写

  黛玉纳罕道:这些人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

  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

  林黛玉和贾母对王熙凤的感觉和评价则从侧面很好地配合了正面描写,与那些正面描写共同完成对王熙凤性格特征的刻画。

  3.外貌描写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丹唇未启笑先闻。”

  作品具体细腻地刻画了王熙凤的容貌,在服饰方面,选取头饰、裙饰和服饰三个要点,极力铺陈王熙凤集珍珠宝玉于一身的妆扮,既使读者看出了一位贵族少妇的尊贵,也在珠光宝气之中露出了她的俗气;在容貌方面,则着重写她的那一双“三角眼”,两弯“吊梢眉”,含威不露的“粉面”,未启先笑的“丹唇”,表现她美丽的外表下隐藏着刁钻和狡黠。

  外貌所指的内容很广,如容貌、神态、衣饰、风度等等。外貌写得好,对塑造人物的性格和形象可以起烘托作用。

  描写人物外貌易犯的一个毛病是“面面俱到”,眼睛、眉毛、鼻子、嘴巴、头发、衣着等样样都写。

  4.语言描写

  找出语言描写的句子

  语言描写是对人物的独白、对话及其说话时的神态、动作、语气等的描写,其主要作用是刻画人物性格。描写人物语言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一、人物语言要有个性。这是语言描写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要求。所谓语言有个性,就是什么人说什么话。二、要写出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等。语言要简洁明了。在进行语言描写时,语言要简洁。不能拖泥带水,更不能写一大堆的废话,让"人物"说个没完。语言拖泥带水,没话找话。

  四、拓展

  课外阅读《红楼梦》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熟悉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事情的经过。

  4、体会比喻的含义。

  重点、难点

  1、了解事情的经过。

  2、体会比喻的含义。

  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学课程

  一、导入。

  1、出示《雨中》挂图。

  2、看图,说图。

  3、过渡:这样一幅图会有怎样的故事,我们来学习《雨中》。

  二、学习课文。

  1、自由读生字词,能够读通课文。

  2、自由读课文,完成以下练习。

  ①每个自然段写什么?

  ②了解运苹果姑娘的心情。

  ③了解事情的经过。

  ④了解“闪闪发光的河”“点点花”“穿梭的小船”各指什么?

  3、汇报学习情况

  ①解决第1题

  ②解决第3题:事情的经过在第4--5自然段,写小男孩子和同学、司机、行人们一起帮助姑娘捡起苹果。

  三、体会文章表现的。(简要讲)

  大家这样帮助姑娘,体现了什么?(助人为乐的)

  四、仔细读课文,把每一个自然段都想象成一个画面。

  助人为乐的画面。

  热心助人的'画面。

  义务助人的画面。

  五、自由读自己喜欢的句、段。

  六、:

  课文描绘了美丽的雨中画面,记叙了一个助人的故事,在生活中,大家有没有遇到这样的事,你们会怎么做?

  七、板书:

  撒苹果

  雨中助人为乐

  捡苹果

语文教案 篇4

  古希腊有一则寓言:有个渔夫,每次出海打鱼之前,他都要到市场上去看看,什么鱼的价格高,就决定去捕什么鱼。有一年春天,墨鱼的价格最高,他便去捕墨鱼,结果打上来的全是螃蟹,他非常懊恼地空手而归。等他上岸后,才得知市场里螃蟹的价格涨到了最高,于是他决定下次去捕螃蟹。然而第二次出海,他打上来的全是墨鱼,他再次一无所获。回到岸上,他后悔不已:原来墨鱼的价格又高了。于是他发誓下次不论是墨鱼或是螃蟹他都要带回来,可是第三次出海他什么也没有捕到,那个春天,他一无所获。

  这只是一则寓言,在我们的传统教学实际中,虽没有这样愚笨的“渔夫”,可常有这样的认识与行为:上课就是执行教案所“预设”程序的过程。其实,课堂上,教师不要急于教给学生什么,更不能满足于教给了学生什么,重要的是能不断激活学生思维,创设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发展空间。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一堂成功、有效的课既离不开预设,也不能没有生成,但完全按照预设进行的教学,将会导致无视或忽视孩子学习的自主性,尽管这堂课多么的环环相扣,突出的是教师个人精彩的表演;但如果一味追求课堂上即时的“生成”,也许这堂课会热热闹闹,但因为缺乏目标,会出现“无的放矢”的现象,无论怎样的生成,教师都不能忘记自身的引导作用。那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使课堂“预设”更好地走向“生成”呢?这可是提高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也是我们每个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应有追求。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用智慧将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

  一、精心预设,为生成启航

  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这就是对教学的预设。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也是走向动态生成的关键所在。

  1、准确把握教材。教材是“大纲”或“标准”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但教材是面向全体的,不一定完全适合教师个体的教和学生个体的学。因此,教师在分析教材进而进行教学预设时,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材适当改编或重组,从而作出适合自己教学风格和学生水平的预设。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很多教师特别是初为人师的教师在备课时都比较草率,尤在把握教材上。记得我在实习的时候,在备课上,对阅读教材上做的不精,读完一遍,也没有去思考这篇课文应该怎么教,而是马上拿起参考书,把别人设计的教案一味的在课堂上照抄照搬,结果肯定不理想,现在想想都觉得挺可笑的。现在的我,经过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不再像先前那样,我自认为成长了不少,就说在备课上吧,比以前细心多了。现在,在教学一篇课文之前,我都要把课文读好几遍,如默读,朗读等,通过多读,很多教材的资源就在朗读的过程中挖掘出来;还有课文后的练习也不可忽视,它往往也可以成为课堂生成的一大亮点;接着我就去参考教参,在阅读教参上得花较多的功夫,之后借助课文,我脑中就大概有个教学的思路,于是我再去参考一些优秀的教学设计,最后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本人的教学风格来纂写教案,发现课堂师生的动态生成较精彩。

  2、全面了解学生。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特点必然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推进。因此,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乃是科学预设的一个重要前提。这点我自身体会非常深刻。上个学期我从教四年级转到教二年级,前面几周上起课来,特别吃力,为什么呢?就是对学生缺乏了解,在备课上很难下手,整个教学活动也很难展开。所以,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从而达到全面了解他们。

  3、有效开发资源。动态生成本身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开发和适时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所以,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要注重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一方面自己要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和筛选,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查找相关资料,从而优化预设,收获生成。课堂实践表明,有效的教学资源为学生个性化地操作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学生表现得精彩纷呈,令教师耳目一新。

  二、不拘预设,为生成导航

  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由于参加教育活动有诸多复杂的因素,因此教育过程的发展有多种可能性存在,教育过程的推进就是在多种可能性中作出选择,是新的状态不断生成,并影响下一步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应该以发展的眼光来看课堂教学,卸下包袱,采取积极的态度,带领学生一起探究,不拘泥预设,使课堂成为师生互动、共同提高发展的有利资源,迎来未曾预约的精彩。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我们的教师要敢于跳出预设的教学思路。

  当然这并不忽视预设,教师一定要有预设,但在课堂上又要求教师不能限于预设而不敢越雷池半步,不能固步自封于原有的教案圈圈之中。我想调节课堂节奏、教学进度的一个根本标准,不应是教案,而应是学生当时的学习状况。我们教师应时时关注学生的表现,学生的情感需求,而并非是教案有没有“进行到底”。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要懂得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研究。有时这种研究、探索正是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根源”。有价值的生成资源出现了,我们能顺着学生的思维,及时调整教案,把握教学过程的轻重缓急,以“三维”目标为指引,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本,用好生成资源,引导学生获取一个个可喜的“意外”,让课堂焕发“动态的活力”!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夜晚的实验》前,在预设中本想借表格引导把握内容,进行语言转换训练,但临上课时发现学生对下发的表格不感兴趣,教师没有固步自封,一味地遵循课前的预设,而是及时调整方案,通过现场采访,趣化教学形式,融合训练内容。

  一上课,老师一本正经地说:“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带大家跨越时空,走向200多年前,去了解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夜晚的实验,去见识、去采访、去感受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斯帕拉捷,与他进行平等对话,进行心灵交流。”

  听说见识古代科学家,大家兴致勃勃。老师马上提醒说:“要与斯帕拉捷对话,需把课文读通,读好,备好对话的问题,作好应对的准备。”很快,学生都全身心开始了阅读。

  初读感知后,教者引导学生依据课文内容,质疑问难,确定采访话题;想象拓展,预备应答话题。接着便引导阅读思考,深入探究:如果自己是斯帕拉捷,该怎样回答上面的问题;如果自己是记者,斯帕拉捷的提问该怎样应答。

  学生细读深究后,分四人小组“对话”,两人充当科学家,两人充当记者,“科学家”尽力回答“记者”提问,“记者”尽力向“科学家”介绍情况。此后,要学生登台,一会当记者,对斯帕拉捷(其他学生)进行采访;一会当“斯帕拉捷”,对记者(其他学生)进行询问。

  这样调整,使课堂发生了根本变化,学生兴趣浓了,参与意识强了,以推理为重点的思维训练,以转换为重点的语言训练,以形象为重点的内涵感悟,都得到了动态生长。

  总之,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对教学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全面地了解学生和有效地开发课堂资源,预设才能富有成效。同时,也只有在实施预设时不拘泥于预设并能智慧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生成才会更加精彩。

语文教案 篇5

  课前学习:利用网络搜集自主了解关于伽利略的生平、贡献等内容。

  课堂学习

  学习目标:

  1学习伽利略勇于创新的精神。

  2能正确评价伽利略的所作所为。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根据课文内容,请你给“斜塔上的实验”尽可能多的添加成分,使之成为一句话,让读者明确地知道“斜塔上的实验”的具体内容。

  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补充课题,使之成为一句内容具体的话。

  组织交流、评价

  发表见解

  第二块读 了解伽利略的创新精神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没有创造力,科学也就失去生命力。伽利略是一个勇于创新的的人,他的创新精神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学生读文章,根据要求作好圈点勾画的评注,准备交流。

  巡视指导

  小组讨论,选出最精彩的.发言,准备全班交流。

  组织交流评价,引导学生体会伽利略的创新精神

  学生交流

  第三块学会评价伽利略

  步骤

  学生活动

  教师组织

  创设情境:自选角度,给伽利略写几句评语。(从伽利略的父母、老师、同事、学生等角度对伽利略进行评价)

  学生思考,从不同角度评价伽利略。

  教师组织、评价

  学生交流

  从自己的角度给伽利略写一个评语

  学生评价伽利略。

  教师组织交流

  学生交流

  课后学习: 结合伽利略的生平、精神,试给课文另拟一个标题。

语文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梅香正浓》这篇文章通过重点介绍明朝的遗臣史可法的感人事迹,赞扬了具有“梅花”般品格的民族英雄,歌颂了在民族危亡之时他们崇高的气概。课文饱含着强烈的爱国情感,读后令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文章的主体部分以叙事为主,采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形象地将“梅花”与“民族英雄”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令人回味无穷。

  教学目标:

  自读自悟,感知文章内容,在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情感脉络。针对理解文章主旨所提出的问题,能采取多种方式解决。继续学习并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通过史可法的感人事迹,运用富有感情色彩的朗读来体会民族英雄所具有的民族气节和崇高气概,并与作者在情感上形成共鸣。感受“梅香”的具体含义,体会英烈们的气概。

  教学重难点分析:

  1 了解史可法的感人事迹。感受作者文章中饱含的激情,体会民族英雄的气节与精神。

  2 自读文章,引导学生根据主旨发现问题,感受“梅香”的具体含义,促进对文章的感悟。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由冬季百花凋零,唯有梅花傲雪绽放,引出课题并板书。

  2、教师提问拓展:看到梅花会想到哪些与梅有关的诗词?重点分析梅花所具有的品格,为理解史可法的精神做好铺垫。

  二、自读课文,体会主旨: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将文章读通读顺,对于本文四字短语较多,文白交融的行文特点,引导学生正确朗读,注意停顿。

  2、学生初谈对文章的感受,尝试着说一说本文与以往所学文章有何不同。共同交流,在文章的行进过程中释疑答惑,对于基本字词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词义,作好基础知识的积累。

  酷爱:十分喜爱。拜谒:拜访、拜见。 高官厚禄:官大,待遇高。尸骸:尸骨。楹联:挂或贴在堂屋柱子上的对联。寡廉鲜耻:形容人没有操守不知羞耻。戕害:杀害、残害。

  3、学生再读文章,通过对史可法感人事迹的描写,理清作者的情感脉络。首先让学生通过对联归纳出发生在史可法身上的几件事,再用自己的话复述每件事的大致内容,最后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尝试着用四字短语归纳段义。并引导学生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品味每件事所蕴含的精神与品质。

  4、情感脉络:

  崇敬——由岳飞等民族英烈引入史可法的事迹

  感动——①忠心劝谏―― 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②誓与城存―― 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③气绝而死―― 忠肝义胆的民族气节。

  肃然——“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体现出一位忠臣的拳拳爱国之情。

  感慨——对比写法,更加突出民族英雄的光辉形象

  5、学生将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再次有感情诵读,并能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史可法那崇高的民族气节与英雄气概。

  (1)“他日夜忧虑国家命运,民族危亡……提出救亡方略”――用深沉朗读表现出史可法对国家与朝廷的一腔忠诚。

  (2)“吾誓以身殉城”――用坚定的语气体现出主人公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3)“拔刀自刎”――高亢的语调体现无畏的英雄气概。

  (4)“大骂气绝而死”――要体现出忠肝义胆的民族气节。

  三、交流合作,深化感悟

  学生在感知文章的基础上,教者要围绕课文的主旨提出一些个性化的问题,借以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感悟:

  1、史可法的精神源自于什么?

  2、对于这样一个昏庸的朝廷,史可法的所作所为有价值吗?

  3、文中最后提到的两类人,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作用是什么?教师要引导学生此时的史可法已经站在国家与民族危亡的高度来看待生与死,他所做的一切完全是为了民族的兴衰。这一点更加体现出民族英雄们所具有的人格魅力。

  四、归纳总结,升华主题

  回顾全文,在写作手法上运用了借物喻人,将具有特质的事物与具有相同品质的人联系起来,使文章含义隽永,回味无穷。

  五、复习拓展:回顾以往所学的借物喻人的文章

  《古井》《白杨礼赞》《落花生》、

  六、体味“梅香”与“浓”的含义。“梅香”是指民族英雄们在国家与民族危亡之秋所体现出来的精神与气节。“浓”字形象地指出这种精神所给人带来的震撼是巨大而深远的。

  七、总结与升华:如果将中国的历史比作浩渺的夜空,那么那些在历史关头挺身而出的英雄无疑就是那耀眼的星斗,是他们将夜空点缀得无比壮丽;如果再将这些英雄们比作傲雪怒放的梅花,那么他们所具有的铮铮气节犹如那浓浓的梅香必将永远弥漫在我们的心中。

  作业设计:

  1、查找有关梅花的诗句。

  2、查找英雄人物的资料。

  板书设计:

  梅香正浓

  忠心劝谏―― 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誓与城存―― 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气绝而死―― 忠肝义胆的民族气节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a、o、e三个单韵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认识声调符号,掌握a、o、e的四个声调,能直接读出带声调韵母的音。

  3.认识四线格,学习使用四线格。

  重点:a、o、e的音、形教学。

  难点:掌握o的发音,学会a、o、e的四声。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不认识的字怎么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汉语拼音,因为学会了汉语拼音,你们自己就可以读带有拼音的故事书,而且还能学会很多的汉字。我们先来学习三个单韵母,齐说“单韵母”。

  二、学习a、o、e三个单韵母的发音

  1.教学单韵母a

  (1)演示课件,问:它们在干什么?(一位医生阿姨正在给一个小朋友检查嗓子,小姐姐张大了嘴巴发出a的音)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第一个单韵母a,它就念a,发音时嘴巴要张大,读音要拉长些。教师示范发音,学生练习发音。指名读,齐读a。

  (2)认识四声,掌握a的四个声调

  “a”是单韵母,出示四声卡片,ˉ、ˊ、ˇ、ˋ,这些就是四声符号。我们先给a戴上一声的帽子,读1(板书:1)范读,指名读,一声要读得很平,记住:一声平。(出示二声符号)这是二声,把它戴在a上,读2(板书:2)范读,指名选,二声要往上扬,记住:二声扬。(出示三声符号)这是三声符号,戴在a上后,a要读成3(板书:3)范读,指名读,三声发音时要拐旁,叫“三声拐弯”,再指名读,齐读。(出示四声符号)这是四声符号,a戴上它后就读4(板书:4)范读,指名读,发四声的音要向下降,叫做“四声降”,指名读,齐读。复习声调规律,齐背儿歌:一声平、二声杨、三声拐弯、四声降。

  2.教学单韵母o

  (1)看图,指明说图意。

  (公鸡在打鸣,喔喔地叫),我们要学的第二个单韵母和公鸡打鸣时发出的“喔喔”声很像。

  (出示单韵母o的卡片)指导发音:嘴唇要拢圆,范读,齐读,指名读。

  (2)掌握o的四声

  依次出示o的四声,分别问:这是几声?怎样读,练习发音。

  3.教学单韵母e

  (1)看图,你发现了什么?

  “鹅”的音读平了就是e的'音,这是我们要学习的第三个单韵母,指名读,齐读。

  (2)在学习a、o四声的基础上自学e的四声

  分小组读,指名读,正音,齐读。

  三、巩固练习

  1.出示a、o、e的卡片,复习发音。

  2.出示a、o、e的四声卡片,依次读,打乱顺序读。

  四、总结

  (略)

语文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白桦林的低语》是以“高尚”为主题的一篇课文,本课运用拟人化的手法,以第二人称的口吻叙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抒情散文。文章热情讴歌了守林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无名看林工人无限的思念和赞美、敬佩之情。这篇文章构思精巧,脉络清晰,语言优美,作者感情的抒发饱含无限的深情,令人感动,是一篇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教育素材。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基本掌握阅读的方法,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由于学生在理解本文含义深刻的句子时有一定难度,因此宜采用自主质疑,合作交流的方式探讨疑难问题,鼓励学生感悟语言文字,体会思想感情,促进学生情感的自我发展,从而发表个性化见解。

  教学设想:

  教学中通过质疑、读文、感悟、运用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借助读读、画画、自学、分组讨论、探究交流、教师点拨等方法,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看林人的崇高品质。在理解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几处关键的细节和重点的词句细细体会,引导学生注意内容上的相互联系,加以比较,通过比较深入体会看林人的伟大,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看林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2、品味文章饱含深情的语言,体会作者对看林人的无限崇敬与热爱。

  3、采用自主质疑,合作交流的方式探讨疑难问题。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朗读,理解重点词句,细细品味文章饱含深情的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含义深刻的句子,品味语言并体会看林人默默奉献的精神。

  教学准备:课前预习时布置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大兴安岭的概况和白桦林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明确目标。

  上节课我们初学了课文,了解到课文讲的是作者来到大兴安岭,认识了淳朴而可爱的看林人,并被他的事迹所感动。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看林人的高尚品质?作者为什么渴望再一次到大兴安岭的森林中去呢?这是本节课我们学习的重点。

  二、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

  1、齐读第一自然段。

  2、思考:“从大兴安岭回来以后,我一直怀念着你。”这里的“你”指的是谁?我为什么深深怀念着你?

  三、学习课文第四——六自然段,自主合作探究,引导感悟、体会。

  1、问题导入: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看林人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你是通过那些词句体会到的?

  2、自读课文第四——六自然段,划出含义深刻的语句,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

  3、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讨论探究,理解课文。

  4、汇报交流学习收获:

  (1)理解“你有烟瘾,但在岗位上,你的口袋里绝没有一撮烟草、一根火柴棒。”

  通过这句话,你体会到了看林人怎样的品质?“绝没有”写出了什么?看林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绝没有烟草和火柴棒?由此你想到了什么?(说明了守林人为了保护森林,强忍烟瘾。)

  文章中还有类似的语句吗?读一读,并说出自己的体会。

  (2)理解“不错,你怀里揣着一小瓶酒,但你给自己规定:每两小时喝一口,绝不违章。”

  指导学生体会词语“绝不违章”,让学生说从这一句话体会到什么?

  (说明了守林人为了森林,严控酒量,苛求自己。)

  (3)理解“你不带书报,不是你不爱看,而是你的双眼必须随时注意四周的情况——哪怕是一缕缕淡淡的.细烟,也不能忽略轻放!”

  体会词语“不是……而是”、“哪怕……也”,这些词语说明什么?

  (说明了守林人为了森林,瞪圆双眼,心系大地。)

  (4)“你带了一台半导体收音机,但除了收听天气预报,你甚至不去收听最喜爱的歌曲,因为你的双耳必须随时捕捉远近异常的声响——哪怕有人偷伐一棵小树,你也不能将他原谅!”

  体会“但……甚至”等词在文章中的含义。

  (说明了守林人为了森林,拒绝歌曲,耐住寂寞。)

  5、体会感情,思考:读到这里,你想到了什么?(感受到林业工人为了守护森林,在岗位上绝不抽烟、控制酒量,不看书报,不听音乐,不怕寂寞的情景;为了保护森林,守林人只剩下一颗纯洁的心;领悟默默无闻中的平凡中的伟大。)

  6、鼓励学生有创意的表达:此时,你想对这些纯朴的林业工人说些什么?——指名说。

  7、指导感情朗读第四——六自然段,读出自己对看林人的敬佩、赞美之情。

  四、学习课文第七、八自然段,体会感情,产生共鸣。

  1、默读、思考:作者为什么深深思念着看林人,并渴望自己再到大森林中去,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因为那里有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林木工人。作者知道有守林人的奉献,才会有大森林的安静,作者怀念守林人,他们是平凡的,而精神是伟大的。在默默的思念中,作者激励自己,要有看林人那样的胸怀,那样的目光……

  (作者要学习看林人那种牺牲个人利益、无私奉献的纯洁、广阔的胸怀,为了人类,为了下一代更好地生存的远大的理想。)

  2、细细体味词语“絮絮低语”和“倾诉衷肠”所饱含的深情。

  3、情感升华,理解句子:“在白桦林的低语中,愿你听到我的声音——我还要到大兴安岭去,如一滴雨,如一片雪,充满渴望地投向森林和你们的胸膛!”

  (什么是平凡而伟大,什么是淳朴而可爱,白桦林可以作证,白桦林的低语即是回答。这是怎样的品质呀!表达了作者对看林人的无限感激和赞美之情。)

  4、指导朗读7、8自然段,读出自己对看林人的敬佩和赞美之情,读出文章饱含深情的语言。再次品味语言并体会看林人默默奉献的精神。

  五、归纳总结,感情朗读:

  师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感受到了大兴安岭中白桦林的美,也感受到这里看林人的美。作者通过自己在大兴安岭中白桦林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大兴安岭中看林人那不怕辛劳,默默奉献的高尚品德。深切体会到看林人是平凡伟大而可敬可佩的,他们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体会文章饱含深情的语言。

  2、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

  六、布置作业:

  1、把你想对看林人说的话写下来。

  2、查找诗人郭小川的一首赞美森林工人的诗歌,与本课进行比较阅读。

  板书设计:

  白桦林的低语

  强忍烟瘾

  看林人 严控酒量 默默无闻

  为了森林 瞪圆双眼 无私奉献

  拒听歌曲 平凡伟大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抓住关键词通过充分地朗读,感悟小女孩是个懂事的孩子,体会她真挚、纯朴的亲情。

  3、在反复诵读中积淀情感,唤醒孩子们对父母的爱。

  教学准备:文字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难点:在反复诵读中积淀情感,唤醒孩子们对父母的爱。

  教学过程:

  师:小朋友们,知道我们今天学习哪篇课文吗?(花瓣飘香)(师生一起板书课题)

  (师: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瓣”是左中右结构,中间的“瓜”写得要窄点,这样字才不会像个“大胖子”;“飘”的右边是“风”,有“风”花香才能飘得远。)

  师:课前预习了吗?(预习了)喜欢这篇课文吗?(喜欢)

  师:老师也很喜欢这篇课文,看,老师还把这篇课文改写成一首小诗呢!(课件出示画面,

  月季花的底纹和淡淡的音乐)。老师想把一首小诗送给大家,想听听吗?

  花瓣飘香

  清晨,月季花上闪动着露珠,

  小女孩摘下一片花瓣,

  轻轻放在妈妈的枕边。表一份心愿,

  道一声祝福,

  妈妈的脸上漾起了微笑。小小的花瓣,

  像绒布一样柔软,

  淡淡的清香随风飘散。小小的女孩,

  像露珠一样透亮,

  你不就是那片清香的花瓣吗?

  师:听了这首小诗,你想说什么?(指名说)

  师:一片花瓣代表了小女孩的一颗心。(板书:一片花瓣一颗

  的心)(手指横线)这道横线邓老师想请小朋友们来帮忙填写。你们准备怎么办呢?(读书)真好!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板书)请小朋友们仔细读课文2—10节,你能不能从文章中读出一颗心来。好!下面请小朋友们边想这个问题,边读书,可以轻声读课文,可以默读课文,可以边读边画,把你想到的就记在书上。比一比,谁想得多,想得好。

  生:自由读课文,写体会。

  师:读好了吗?已经读好的小朋友,再去读一读,相信你会想得更多,没有读好的小朋友可要抓紧时间哦!

  生:再读书、再写体会。

  (斜体部分,根据上课时的具体情况灵活处理。)

  师:指名交流,相机指导。(学生说——有选择性地让学生板书到黑板上——引导学生扣词扣句,在语言文字的品味中加深体会,近而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指导一:

  (出示)一天清晨,我看到有个小女孩俯在花前,从花丛中小心地摘了一片带露水的花瓣,双手捧着,然后飞快地穿过田野,跑远了。

  师:你有一双发现的眼睛。这些作者都没有直接写出来,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课件红色显示)

  师:同学们这就叫读书,去琢磨(板书)文章中的词语、句子,把隐藏在它们后面的感情体会出来。现在谁再来读一读这一节。(指名读——齐读)

  师:你还能从哪里看出小女孩爱花呢?

  (出示)她低着头不好意思地说:“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

  师:从哪个词看出来的。(红色显示“舍不得”。)

  指导二:

  (出示)小女孩说:“妈妈生病了,我摘片花瓣送给她。花瓣摸上去像绒布一样,闻起来有淡淡的清香,妈妈会高兴的。”

  (相机红色显示)

  师:(指2—3名学生说后)小朋友们很会读书,读出小女孩对妈妈的爱,读出了小女孩有一颗让妈妈高兴的心。

  师:同学们静静地想一想,当小女孩双手捧着花瓣轻轻送给妈妈手中时,那是一幅多么动人的情景啊!小女孩的妈妈可能会怎样呢?(指名交流)

  师:也许妈妈此时什么都不说,就是望着小女孩,望着那一片花瓣,抿着嘴不停地微笑,能看到妈妈的微笑,对于小女孩来说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来,把这种幸福的感觉通过你的读书声传递给周围的人。(齐读)

  师:多么感人的话语,多么感人的场面。听了小女孩的话,你心里是怎么想的?

  出示卡片: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指导读好。

  师:(再次出示第2节)小朋友们再读读第2节,再去琢磨琢磨这些关键词,你有什么新的体会。

  指名交流。

  指导三:

  (出示)“爸爸在南沙当解放军。他常常来信叫我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小女孩眼眶里闪动着泪花。

  师:(出示一组爸爸在南沙站岗保卫祖国的图片)南沙在祖国的最南端,离这儿很远很远。爸爸远离自己的亲人,在祖国的南沙当解放军,日夜守卫边疆,保家卫国。爸爸身在南沙,但心中最牵挂的是妻子和女儿,最牵挂的是妻子的.病情。

  师:所以,他常常来信叫女儿要听——不要——

  师:(红色标出眼眶里闪动着泪花)从这里你能体会到什么?

  此时此刻,女儿有多少心里话想对爸爸说呀。如果是你,你会对远在南沙的爸爸说些什么呢?(指名说)

  师:听到这里,我情不自禁地说:“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再次出示: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指导读好。

  师:是啊!真是个懂事的小女孩!从我和小女孩的对话中你能不能感受到“我”对小女孩的感情来?每句话都要很好地感受。(板书:一段对话一片情)

  学生自由读,指名交流。

  (引导学生抓住“轻轻”和比较“摘花瓣做什么呀?”与“摘花瓣做什么?”的差别,近而体会出我对小女孩怜爱。)(板书:怜爱)

  师:好一段感人至深的对话,从对话中我们体会到小女孩有一颗爱花的心,一颗让妈妈开心的心,一颗让爸爸放心的心,感受到“我”对小女孩的怜爱之情。让我们把这人世间最美、最纯的感情化作读书声传递给周围的人吧。来,自己去练一练我和小女孩的对话。(自由读——指名分角色配乐朗读。)

  师:这是一片美丽的小花瓣,幸福的小花瓣,它不仅温暖了妈妈的心,也深深地感动了我(引读:第二天早晨,我从集市上买了两盆带着露水的月季花,一盆送给了小女孩,另一盆放在我母亲的阳台上。)

  师:一盆送给了小女孩,你能理解吗?(借此表达对小女孩妈妈的问候)

  师:另一盆送给妈妈,你又能理解吗?

  师:现在你再来读一读课题,对“飘香”你有了新的理解吗?还仅仅是花瓣本身飘出香味吗?

  指名说。(是这个小女孩的行为就像是花瓣散发的香味一样,感染了“我”。)

  师:读懂了作者的心思,读懂了这天底下最纯真、最动人的爱,就把它深深地藏在心中,来,把这份情感、这份体会用你们深情的朗读飘洒向人间。(生齐读最后一节)

  师:一片小小的花瓣,满溢着浓浓的爱,传递着深深的情。小女孩的美德就像那芬芳的月季花香,漫天飘洒;小女孩的一颗爱心就如同迷人的月季花香,四处传播,感染了我,更会感染更多更多的人。文章学完了,但我们要将这飘香的花瓣永远留在心中。(下课)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经典教案07-18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优秀语文教案 小学教案语文05-11

语文的优秀教案04-12

语文《狼》教案03-18

语文识字教案02-22

语文《变脸》教案03-16

《语文天地》教案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