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反思

时间:2023-07-07 08:50:2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地理教学反思(优)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理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地理教学反思(优)

地理教学反思1

  摘要: 从20xx年大学毕业至今,我已完成一届班主任和地理教学的任务,三年来,身为粤北地区的一名地理教师面对实际的课堂,的确产生了很多的困惑,本文总结了自身关于这些困惑的思考和解决办法,是对这三年高中教学的反思。

  关键字: 高中地理 困惑 反思

  从20xx年大学毕业至今,我已完成一届班主任和地理教学的任务。尽管想象中的课堂在头脑中已盘旋了许久,但是真的面对学生时,却依然感觉束手无策。三年来,我在实践中深深体会到理论是对的,想法是好的,可要推广,的确困难重重,也让我产生了很多的困惑!

  困惑一:为了努力近可能实现或是靠近新课标的要求,为了在课堂教学中不扼杀学生的个性,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设计当中,添加了活动环节和问题讨论环节,这么一来学生们感觉课上得很开心,主动性发挥了。但是好像一节课下来,具体知识点很少落实,好像总在诗情画意,也没什么时间来落实,一旦考察下来,学生的掌握情况很不理想,当前高考大棒的指挥下,教师怎么对付考试这一关?特别是刚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高一学生及家长,不像初中学习时那样听话和那样踏实,长期这样的情况,大家能接受吗?

  另外,想让学生先自主预习、讨论自己能够掌握的学习内容,然后再带问题听课。高一刚开学几个星期还可以,越到后来越行不通。原因在于,学生没有时间给你预习,更谈不上讨论,再加上高一学生的作业量过多,每个学生的程度有差异,做作业的完成时间不一样,成绩好的学生也许有一点空余时间,但科目太多也不知道先预习哪一科好。你想通过学生课前预习,节约一点时间来落实新课程理念,最后只能是一句空话,放弃这种做法。

  困惑二:也许你在利用新的课堂教学,与你教平行班的其他老师可能用传统的地理教学,考试成绩并没有比你差,反而比你好,这样一来,学校的考试分析一出来,你都会感觉巨大的压力,不要说挨到高考成绩出来再去定论谁的做法对与错,就是单元或月考成绩一出来,你也许就要收敛自己的做法了。我想这恐怕是每个老师最头疼的原因了,升学的压力摆在那里,谁也绕不过去啊!

  困惑三:学校生源不同会有分不同类型的班级,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班级,我们有不同的教学安排和教学设计,鉴于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不一样,就算在同一种类型的班级里,有的学生很愿意参与到活动和问题讨论中来,有的学生就很不适应,特别是一些从乡镇升学上来的学生,学习态度很好但却总是一副手足无措的样子。有这样的情况,恐怕也得从大多数的学生情况考虑,多用传统的方法!

  困惑四:在我们高中地理的课程安排中,必修一主要是自然地理的内容,自然地理这一部分大多数学生学起来有些难度,特别是关于地球的运动,大气运动这一部分,这些课程又安排在高一上学期的课程,学生刚刚接触高中地理就碰上了难题,不少学生的积极性被打击了!基础也不牢固,又严重影

  响了以后的学习。加上此时尚未进行文理分科,学生学习的针对性不强,教学上也存在一定的难度。

  以下是我这三年来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工作,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解决以上困惑的一些做法或想法:

  一、教师要不时地进行自我提高,提高自身素质

  要在新课程改革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是关键。教师的敬业精神、渊博的知识、以及个人的魅力无不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提高自我素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除了在网上进行自我学习之外,积极主动听比别的老师的课也是很好的.方法,可以开拓思路。另外,每周的备课组会议也是大家交流的好机会,大家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能经常对教学进行反思,对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教学反思,并且进行记录和总结,这对于教学的帮助很大。

  二、多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思考

  在我们的教学设计中,可以把身边的于我们地理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把我们学生熟悉的事物设计到我们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许这种方法不能过早实施,应在学生学习地理到一定的阶段之后才能加以实施,同时也要选择一些比较适合学生们参与教学过程的内容。比如在我们学习影响工业和农业的区位因素这一部分时,学工业的区位因素,我们可以让同学们把我们周边的工业园区的区位联系起来,分析它的区位因素,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在分析农业的区位因素时,也能体现学生的优势,很多来自农村的学生,有着比较丰富的农作经验,将平常的生活经历与课堂结合起来,相信能有不错的效果。这样以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为突破口,使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学好地理能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能激发其学习地理的热情,体验学习过程和成功的乐趣。

  三、尽量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良营宽松的课堂环境

  宽松的课堂环境,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沃土。课堂上要保证学生放言无忌,一定要清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教师与学生要像朋友一样,创造一种人人都能积极参与的学习氛围,我相信良好的学习氛围也能让我们老师有个好心情,能够开心的上完一节课,对于学生来说,能在愉悦的课堂中学习,也有利于成绩的提高。

  总之,这是我三年来的做法和想法,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尽最大的努力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个人魄力赢得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虽然还有很多的困惑和难题没有解决,但是还是一直在探索着!

  参考文献:

  [1]刘转道.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教学.魅力中国.20xx

  [2]王涛.高中地理教学反思案例.20xx

  [3]赵志华. 加强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商丘日报.20xx

地理教学反思2

  两年来的教学,有得有失,感触颇多,但始终不断地在反思着,以期自己的工作能有所进步。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以下是针对自己近年来的地理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

  反思一:走出教材,走近生活,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和情感体验。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地理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现在的初中生思维活跃,由于认识水平的局限性及观念意识,普遍对地理科不重视,在课堂上的情绪不是冷漠呆滞就是惟恐天下不乱。如果教师在教学观念上不更新,上课时只是做学科体系的传声筒,势必造成学生更加冷漠更加的不兴趣。因此,我们教师必须用“心”去施教,热切地关注学生。建立一种以师生个性全面交往为基础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

  首先,我们教师的课前准备除了写教案,更需要走进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即将讲解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和他们所关心的话题,了解学生的需要,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

  其次,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一是积极的旁观者,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二是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尊重学生,赞赏学生,启迪思维,激励斗志,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三是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让学生学习在“热闹”中“有序”的进行。

  反思二:学生活动要有“质”,即体现思维性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但如果课堂活动有量无质,则活动的价值也就丧失殆尽。一堂课下来热热闹闹,恐怕留在学生脑海中的只有热闹的场景,很难有真正的思维活动。课堂的学生活动是为了更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方式,因此流于形式的“活动”是形同虚设的。为了能使全员参与课堂活动并提高其有效性,教师应努力提高活动的“质”的水平。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意适时评价。

  反思三:转换传统的师生角色,学生是课堂的主角

  在课堂的探究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充当探讨问题的主人。这一从引导者到组织者的转变,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从思维的角度讲,学习过程是一种具备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需针对不同情况做出适时反馈,引导使之朝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向发展。例如:在讲到目前的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时,应该让学生来谈谈,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供互相交流的机会、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某些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自己感悟出问题的严重性,进而去思考其产生的原因,从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教学过程中的有效策略

  1、课前抽查,查找问题,找准切入点。

  要增加教学的针对性,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加强集体备课,研究每一节课的地理主干知识和考点内容,针对主干内容和考点内容设置情景,找准重难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延缓判断,留给学生自己思维的时间和空间。

  课堂教学中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陈述自己的思维方法,不断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在交流讨论时让学生自主交流,少讲解甚至不讲解,给学生思维的空间。

  3、开放地理课堂。

  教学内容开放,关注社会重大的科研成果,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联系实际生活,其次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要多样,尽可能运用多媒体教学,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陈述自己的观点和方法,让学生展开辩论,越激烈越好,再次,作业设置要开放,作业形式要多样,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开放和多元,充分肯定学生,关注其差异性。

  通过一学期的地理教学工作,学生们对地理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了解到了地球和地图知识、陆地和海洋知识、天气与气候知识、居民与聚落知识、发展与合作和人文环境等自然地理知识,并认识到学习地理与生活的关系,认识到了学习地理的重要性。所以说学习地理是很重要的,学生们都从思想上重视了地理这门学科。

  通过地理教学提高了学生的民族素质。地理教学贯彻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和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就使他们具备所必需的地理基础知识,我们的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而不是单纯为了升学,或者只是依据地理学科知识的科学性,系统的去确定教学内容。

  通过地理教学树立了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通过地理环境中的各种资源发展生产。在利用合理时,就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利用不当时,则会出现生态平衡遭受破坏、环境被污染等危及人类生存的问题。这样就体现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全世界、面向未来”的宗旨。在教学过程中,我收集一些地理材料和图片,使学生认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如何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发展工农业生产和社会进步,以及不同的国家所出现的程度不同的环境、资源、人口等问题,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4、结合教材特点,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关注学生的学习出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形成和谐、融洽、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不是看老师讲得如何,关键看学生能否成为学习的主人,看学生学得如何。初中学生,正值求知欲、表现欲非常旺盛的时期,在课堂上学生厌烦教师的“满堂灌”,迫切希望自己能在课堂上有“说”的机会,教学参与意识非常强烈。湘教版教材在知识的表述上避免了冗长的文字叙述,文字表达简洁明了,从教材的结构和内容上看减少了很多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加大了“活动”、“阅读”、“思考”方面的篇幅内容,使“活动”、“思考”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教材特点,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为学生创设“多说”学习情境,师生一起讨论,共同完成的教学目标,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意识的转化,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新知识,提高能力,初步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形成正确的科学观。

  5、讲究学习方法,培养创新精神。

  教材倡导对学生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培养和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根据教学的内容特点及学生年龄特征,开展探究学习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具有研究性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形象感知、自主感悟、合作讨论、相互评价、自由表达、创造想象等探索性活动中,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创新的情感,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地理教学反思3

  一轮抽测已经结束。我校遵从教研室王老师的指导理念,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成绩。为了更好的搞好以后教学,现总结本次考试的得与失,反思本次考试的平时复习,平时教学我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的:

  第一、明确复习范围。

  就像拿一件东西一样前提是先把它拿准了,所以我认为首要的就是依据考纲,扣紧课本基础知识,为学生确定好复习范围。讲课时,也如王老师所言,不能讲过多,只讲规律讲方法,同时注意知识的前挂后联,注意知识的.以点带面。把更多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去理解、去想象、去消化和吸收。

  第二、激发学生兴趣。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我们这边的孩子,都对周边事物充满好奇,对外面世界充满憧憬与向往,我以孩子的这种天性与心态为切入点,有意识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在复习世界地理时,我常提起那句歌词“全世界走一遍,用爱划一个大圈圈……”,并结合生态环境问题解释到这种爱是爱大自然、爱生命与健康。我也常对不愿学习而潜力较大的学生提到:“心致远,梦无限”、“好男儿志在四方”,你对外面世界的最起码的、最基本的地理环境都不了解,怎么可以呢?!……复习过程中还会间或给学生呈现诸如热带草原的图片,欧洲的风光视频等直观资料。

  同时还注意培养亲和的师生关系,我课上经常会弯腰给学生拾掉在地上的书、笔……基本做到了尊重、信任、爱护每一个我班上的学生。

  这样一来孩子们的学习尽头确实稍微大了点。总之就是王老师所说的“开动脑筋,想办法刺激他来学习”。

  第三、不搞题海战术,保证训练质量。

  我一般不留课外作业,因为我们学校属于学生的课余时间已不多,就是布置了,有的孩子就是做了,也不免有匆忙应付敷衍之嫌,还怕长期这样下去,学生会养成不认真对待地理练习题的坏习惯。所以一切环节都放在在课堂上进行,贴近“粗放型、综合性、时事性”的中考风格,选好训练题,并且在讲的时候,力争将题目讲透讲活,教会学生解题方法,使他们能够触类旁通。

  这样呢,学生知道了去记什么,又愿意去记。还讲求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这些都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果。

  想法是这样,做法上还有诸多不足,如对学生工作还不够真正的深入细致,爱心是有,耐心比较缺乏,恒心还远远不够;对学生的监查督促力度也还远远不够等等……

  在今后教学中,我力争扬长避短,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

  以上是我在平时教学中的一些想法跟做法,如有不当之处,还望老师们批评指正。

地理教学反思4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它对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有重要作用。我对这个问题有一点粗浅的体会,把它概括为“课堂提问六要”说来大家共议。

  一.要有价值

  从思维角度看,问题类型概括起来有三类,即:浮现记忆性,如:“是什麽”之类的问题;有效思维性,如:“为什么”之类的问题。提问时要主意,问题设置要有目的,通过提问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必须心中有数;二是问题的本身要有启发性。不要提一些不要求学生以任何方式去处理(指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的信息,或者说不加思维就能回答的问题,而是问那些要求学生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有效思维性的问题,他能敦促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我在课堂上提出“长江洪水对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危害最严重的原因是什么”“假如我国地势东高西低,我国自然环境会有哪些变化”。这些问题提的有价值,有效的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二.要有梯度

  《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其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这是一条重要的原理,是说提问要有梯度,先易后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使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果子。如提问“为什么说西亚的地理位置很重要”学生受各方面能力的限制一时作答困难,我提的问题是⑴西亚位于哪两洋五海三洲之地⑵苏伊士运河沟通了哪两海联系了哪两大洋⑶土耳其海峡连接了哪两海?这样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铺路搭桥,层层推进的递进方式,不仅非常容易的解决问题,而且使学生思维向知识纵深发展。

  三.要有对象

  教师提问中的偏爱现象,对课堂负面影响很大。由于以前,我在提问中,对较好的学生提问较多较难的问题,忽视了另一部分学生。使前一部分学生自以为是,高人一等,傲气凌人。使后一部分学生产生了自卑心理,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疏远了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之后虽把易题送给后一部分学生回答,只是暂时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但弊端又很快凸现出来,我问题一提出学生立即判断出让谁来回答,造成部分学生“事不管己,高高挂起”态度冷漠,养成懒于思考的习惯,阻碍了思维的发展。现在我非常注意提问对象,面向全体学生,采取轮答、抢答、抽签回答、分组辩答、记分等方式。促进了全体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全体学生的智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四.要瞅时机

  瞅时机是指把握“期待时间”。“期待时间”指提出问题到回答这个问题之间的时间,或回答完毕与下一次讲话之间度过的时间,是一个无言的时间段。实践表明,若“期待时间”过短,教师就提问别的同学或别的问题,学生作答后教师立即肯定或纠正学生的回答,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思路趣于完善的机会。我将“期待时间”增长到4---6秒,使更多的学生回答问题并主动发问。

  五.要巧点拨

  1.面对回答困难的'学生,教师不可直接奉送答案,要做到:

  (1)投石激浪,点拨导引

  在学生“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之际,点拨可牵一发而动全身,事半功倍。如“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成因是什麽”我点出从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即纬度、海陆、地形、洋流四个方面分析,则学生恍然大悟则顺利回答。

  (2)巧设路标,寻求思路

  学生难以回答的问题,我分化瓦解分成若干个小问题,设路标,让学生去探讨。如:“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面对学生暴露出来的错误,教师不能直接指出错误。要:

  (1)顺水推舟,设谬质疑,教师采取将错就错,使生主动发现错误。如:“学生说‘越向北气温越低’好越向南气温越高,到南极呢?”学生立即发现自己的答案是错误的。

  (2)切中要害,温故答疑:学生的错答是知识掌握不牢造成的,温故所学知识,错误自己发现。如:学生说:“日本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只要学生复习一下课本立即知错。

  (3)相互讨论,争辩答疑。让学生对错误答案相互启发、讨论、反驳、补充,教师合理操作,使学生在论中长见识,在论中辩正误,主动纠正错误,

  3.对于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要抓住时机,将问题推向深入。

  (1)步步紧逼,穷追不舍。当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采取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使学生触类旁通。

  (2)扼要简化,归纳完善。对学生的正确回答,复杂的简明化,深奥的直观化,浮浅的纵深化,使学生的回答完善化。

  六、要有评价。

  学生回答后,教师要有评价,要科学的评价。即:评价标准个别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角度多元化,师生角色求转化。

  1.评价标准个别化: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评价,让每位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成就。

  2.评价方式多样化:评语要丰富多彩。如:‘好’‘不错’‘真棒’‘了不起’等。适时用体态语,点头,微笑,竖大拇指。对后进生有出色表现或有独特见解的,提议为之鼓掌,使每位学生受到鼓舞和鞭策。

  3.评价角度多元化:不仅评价结果,还要评价思维过程,回答方法。

  4.师生角色求转化:学生回答后,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评。如:‘你认为怎样’互评。如:‘为什麽好’‘有何不足’也可‘角色反串’如:某一问题教师故意答错,引导学生评价正误,说明理由,改进答案。使学生对问题理解的更深更透,回答更精彩。

地理教学反思5

  学生都希望获得成功的体验,尤其是渴望成为同龄人中的杰出者,然而众多孩子的这种良好愿望往往被老师所漠视。每日评选一位杰出学生,就是教师在尊重、关心、承认每个学生存在价值的前提下,给他们成功的希望。

  评选每日杰出学生,最需要老师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对所有学生寄予同样深切的期望,满怀爱心地关注孩子们的成长,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由于我在评选过程中始终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重在看其当天或一段时间内的某一方面的“杰出”表现,所以人人都有机会当选。

  比如,不爱发言的学生勇敢举起了手,不喜欢做作业的学生高质量完成了一次作业,优秀学生又实现了一次新的超越,以及参与集体活动表现突出者,平日乐于助人文明有礼得到了大家交口称赞者等都有可能获得杰出学生的光荣称号。

  另外,对当选机会相对较少的学生,我还会主动找他们聊天谈心,私下与他们来个约定,只要达到约定的目标,就能实现当杰出学生的愿望。因此,一学期下来,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我这儿领一张杰出学生的奖状,在同学们的`喝彩声中成为幸福的杰出者。

  为了让杰出学生多一份荣耀与责任,我在班上规定杰出学生当选后就成为第二天的值日班长,负责班级的日常事物,包括开门关门,布置黑板,发表简短演说,带领大家学一句自己喜欢的名言警句,接受前任杰出学生的采访,填写好班级日志,作好班级课堂表现记录,下午离任前做一日小结等。

  自从评选每日杰出学生以来,学生的积极性完全被调动起来了,许多学生在“杰出”的激励感召下信心倍增,彻底地改变着自我。每日评选杰出学生活动产生了神奇的教育力量。

  比如,杨超,一年前我刚接任时他还是一个受人歧视、令老师最感头疼的学生,因为他除了爱说谎不愿做作业之外,还经常骂人。

  开学后不久的一个课间,大家集合做操时一位同学不慎将另一位同学的笔盒弄到了地上,文具散得满地都是,由于时间紧迫,前边跑过去的十几个学生没有一个伸手去捡。

  正当我感到失望的时候,惊奇地发现最后一个起跑的杨超,他看了一眼地上,毫不犹豫地蹲下身来,收捡好散乱一地的文具后,望都没望我一眼就跑出了教室。当天下午,当我将当日杰出学生的光荣称号授予杨超时,在一片喝彩声中,他激动得热泪盈眶。

  在这以后,杨超在我的悉心呵护下彻底地变了,他用自己的努力实现了一个又一个愿望。到上学期期末,他不仅当选为班级的“十佳标兵”,而且还破天荒地被评选为学校的三好学生。说实话,杨超今天的巨变让我都感到吃惊,到底是什么力量让他实现了从未有过的超越?

  在杨超的一篇随笔里我找到了答案:“自从我当上了第一次杰出学生,一向对我责骂的父母第一次夸奖了我,那一夜我抱着杰出学生的奖状兴奋得一夜都没有睡着。从此,每当我面对老师那和蔼可亲的目光心中就有了自信的力量……”

  其实,类似杨超的例子在我身边举不胜举。是的,只要老师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金矿,都能成为杰出者,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给予赏识激励,学生就会在老师平等地关注下创造奇迹。

地理教学反思6

  经过一学期的初一地理教学,同学们对地理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了解到了地球和地图知识、陆地和海洋知识、天气与气候知识、居民与聚落知识、发展与合作和人文环境等自然地理知识,并认识到学习地理与生活的关系,认识到了学习地理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很多同学对地理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以下是我一学期的体验和反思。

  一、反思是否具备新课标的教育教学能力

  新课标的改革对教师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形成和谐、融洽、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加强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要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自我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想一想自己是否正在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理论水平,是否已在研究学生心理动态的发展,是否想探究构建适应新课标的地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

  二、反思是否巧用地图,图文转换,强化记忆

  学习地理就离不开地图。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是重要的地理语言,是学生汲取地理知识的一个重要源泉,是学生学习地理的一个特有工具。运用地图,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同时还可以发动各种感官参与记忆。学生在参与知识的感知和识记的过程中,各种感官的神经中枢都参与,就可以有效地增强识记的效果,最大程度的减少遗忘。地理新课程中附有大量的插图,如七年级上册就有132幅,而且种类很多,有示意图、素描图、景观图、统计图、曲线图、柱状图、饼状图等,并且均是彩色图。面对这些种类繁多的地图,作为教者,你想过没有在地理教学中应怎样充分发挥这些地图的作用?又如何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读图、析图、描图、绘图?怎样将地图变成学生学习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怎样培养学生查阅地图、获取地理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等等。

  三、反思是否注重了活动教学,联系了学生实际生活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是新课程标准中非常重要的理念。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而地理教学更离不开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仅使学生学得有兴趣,学得轻松愉快,而且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获得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提供内在动力,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地理新课程提供了许多与学生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注重学生经验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体验和感受。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中,有许多“生活地理”的内容。由于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学生看得到、摸得着,学生容易接受,便于理解。如感受多变的天气,根据天气预报安排生产与生活等。请问自己,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心中有数吗?是否充分发挥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作用?是怎样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分析掌握新的地理知识的等。

  此外,反思是否已转变了自己的角色--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反思地理教学是否处处渗透了新课程的六大基本理念;反思地理教学是否完成了新课程三维目标;反思地理教学法是否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等。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不断向学生“授之以渔”,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使学生好学地理。

  初一学生年龄较小,缺乏生活经验和生活技能,更需要引导,因此结合教材资源,如“野外迷路怎么办?”“地图定位与估算距离”等,对学生进行有关地理技能的训练,帮助学生应对生活中的困难,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生活能力,提高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更大程度地满足生存的需要。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地理教学活动。

  只有这样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素养,才能不断地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

地理教学反思7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是师生互动、师生交往、师生合作的过程。课堂上教师应成为学生们学习的助手,学生应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我的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能积极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要形式,启发学生在观察、分析、思考、讨论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但经过我的教学实践证明:要想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学习,才能学得好。由此可见,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它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密不可分。从地理知识来看,趣味性是其一大特点,它为学生获得直接兴趣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图片美、文字美、动画美、语言美,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以兴趣带动学生的学习。

  二、培养学生的主体作用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地理图像,包括分布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以及一些带有启发性、思考性的漫画,而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它对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我注意发挥图像作用,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学习世界地震和火山的分布特点时,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六大板块示意图》,注意六大板块的范围及其边界,然后阅读《世界地震带和火山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地震带和火山的.位置,再与前图对照,学生相互讨论得出结论:火山和地震多集中在两个板块的交界处。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来设计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要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自我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要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我充分利用地理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思考地理环境问题 ,学会解决问题,学会创新和自我发展。针对地理学的特点,在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1)歌诀法:如记我国的行政区划和简称,利用歌诀记忆,学生学起来就很容易了。 (2)图像法: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但平时许多学生对地图心存畏惧,地图应用能力较薄弱,指导学生多看图、识图、绘图、用图,并尽可能使地理知识图像化,做到以文析图、图文结合,尤其像地球的公转,中国的行政区划等知识难点。(3)观察法: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地理事物,联系课本上所讲授的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现象的成因和规律等,要使学生掌握正确学习的方法,就要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不断向学生“授之以渔”,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使学生好学地理。学生只有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就能充分地发展自我,不断的成长。以上是我的一些认识,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探索,运用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才能适应当今教育的要求。

地理教学反思8

  我们实验中学高中艺术班,虽然说是南昌市艺术生源最好的,但就其文化道德综合水平来说,除个别外大部分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普遍的现象是,学生们不但学习成绩差,而且学习生活习惯也差:上课睡觉、讲话、玩手机、上课吃东西、顶撞老师、迟到、旷课、早退、不交作业、考试舞弊、抽烟、打架等情况经常发生。我长期与学生家长接触交谈发现,多数家长一方面自身的职业素养和收入都较好;但另一方面,都深感对孩子的教育力不从心。其主要表现为:溺爱孩子,使孩子形成了较多的不良习惯;同时又希望孩子能有一个好的教育环境,给孩子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所以要为孩子选择一条高考捷径——实验中学高中艺术班。我们文化课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一般低于专业课,只有在学生高考专业加试以后的三个月,文化课才受到学生重视,所以高中艺术班文化课很难组织。

  一、加强自身修养、尊重艺术班的学生,你会赢得学生的'加倍尊重

  当我初次走进艺术班的地理课堂时,感觉学生们都会静静的听你讲要求和讲课,发现美术班和音乐班的学生有些不同,美术班虽然男生多但更安静,而音乐班女生多却安静不了多久。接下来我经历了各种各样的第一次,第一次遇到学生上课讲话影响我正常的教学,我对她(他)说:请你不要讲话,可是学生的回答却窘的我在全班同学面前下不来台阶:“我又没说话,谁是证人”;第一次遇到学生因不想上课想溜出教室而被我阻拦时,学生情急之下说:“我要拉肚子”,我只能放行;第一次遇到学生上课睡觉……第一次的艺术班教学,我遭遇了许多尴尬和锤炼。

  经过长期的学习和研究,经历多了我就成老手了。如今,当我遇到学生上课不听讲而讲话时,我不会急于马上指出来,我会镇静的等一下,好鉴别该学生是偶尔说话还是要忘乎所以的持续说话。如果是偶尔说话的同学,我去制止,一般会遭到学生的反抗、拒不承认。如果是忘乎所以的讲话,正在说话学生的注意力在说话上,不会听讲,更不会注意到老师的任何举动,我制止他(她)们的方法也很有艺术性:一种是边讲课边装作不经意的走到他们旁边,轻轻地敲打桌面提醒他(她)们,这样做的好处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学生进行心理暗示。这种方法对多数人有用,因为艺术班的学生,各种坏习惯的一旦养成后,家长和老师管教管导时,一般是简单粗暴,忽视对孩子的人格尊重,所以一旦学生出现反课堂的行为,教师对该行为进行管理时,用这种心理暗示,既制止学生的讲话把学生拉回到学习的思维来,又让学生有人格尊严,更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另一种方法是立刻把讲课停下来以目视或手指向说话的学生,待全班学生都目视他(她)们时,学生们会自己发现犯了错误。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那种上课时对老师有强烈的对抗心理的学生,利用老师和学生们团结在一起形成的强大心理力量,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强大的心理压力,逼迫其回到正常的课堂中来,这么做的好处是教师在管理时不容易和学生产生直接的冲突,

  也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当我遇到上课时学生趴到桌上睡大觉时,我不会漠视,而会加以管教:轻轻地走到学生旁边,小声的叫醒学生,请他(她)用站立或用冷水洗脸的方法清醒一会儿,如果是用站立的方法,就一定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大声嘱咐该生自己觉得清醒后自己坐下(不必等老师批准)。这种方法的使用,好处是教师巧妙的运用了教师在课堂组织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对学生进行管教,同时又利用教师对学生的亲情引导,赢得全班同学对教师的尊重。

地理教学反思9

  第一对学生一定要严格要求。对学生要做到:不管是哪堂课,不管是哪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必须认真听。现在我感觉绝对不能放纵学生,不能让学生以地理是副科为借口而不认真学或者甚至是违反纪律干扰我的教学。现在初一3个班,我对每一位学生都是一样的要求:上课必须认真听讲,作好笔记和我布置的作业,积极思考问题。当他们有分神,做小动作,甚至讲小话时,我都马上上前提醒,如屡次犯错则施之以措辞严厉的批评,再辅之以叫起来读地理课文和阅读资料,我觉得这样对他们有好处,且他们能接受老师的批评和关心。如果他们不听课,看其他与地理无关的书籍时,我都是当场缴获,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他们明白,上地理课时看其他书是多么愚蠢的一件事,哪怕你多么地不喜欢地理,多么地学不进地理,地理课都不是耍课,都不是可学可不学的课,要打好基础,老师一律对其他书的没收是要他们有一个好的开始,要他们在初一对地理知识就有最基本的了解,否则以后学习地理知识是如何的艰难。我跟他们讲,现在很多高中生反映高中地理很难,总结原因大多是读初中时根本就没怎么认真学地理,或是根本就没学过地理,因此初一就必须学好地理,不能重蹈覆辙。对学生唯有严格要求,学生才会真正地尊重这位老师,这是我的真实体会。不管学生有多么的不情愿,有多么的'反感和抵制老师的批评和教诲,老师都不能害怕心虚或是心软,尤其是新老师,一定要度过这一关,对学生要严而又严。

  第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如学生对某一科有兴趣,课堂上不该有的“活动”就会少许多,对老师的关注和对知识的渴求就要多许多。初中时期要求我们要教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因此我上课尽量旁征博引,纵横捭阖,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举一反三,不时抽学生回答问题,或是发表看法,形式新颖活泼,不拘一格。沙区初中地理教学用的是湘教版教材,此教材活动题多,有利于发挥学生思考能力的作用,因此我基本上在讲述活动题时都是抽学生来回答,或是阐述观点和意见。在启发学生思路的时候我是不拘一格,尽管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我也觉得理所当然,要让学生的大脑活动起来总比压抑好,学生有表现自己的天性和欲望,老师要尽量满足,有时候我还组织学生辩论,尽管有些学生给出的答案另类,我都是鼓励他们回答。当然对少数故意大声吼叫,有意扰乱课堂正常教学秩序的学生则要另当别论。我还建议学生多到新华书店去转转,关于地理方面的百科知识都可以去了解,比如《中国国家地理》、《中学生地理百科知识》和《华夏人文地理》等杂志可以多去看看,这样可以使学生对地理的兴趣经久不衰。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方面,我做了大量工作:首先,《地理地图册》是学生必须要看的,不但要看,而且要看懂看透,要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有我还带有一些有趣的图片,有时候电视报纸上有的问题我会在课堂上提出来,引导学生思考:如20xx年暑假重庆的干旱问题,重庆大学城最终落户虎溪镇的原因,修建三峡水库的利弊分析问题等等。记得上“地图”这一节时,为了让学生能对在地图上如何判别方向有深刻的认识,我让全班同学画出学校的简图,图上可有指向标,注记和文字说明,很多学生都欣然完成任务。

  第三一定要因材施教。《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任务是不是我们一定要完成呢?我看不一定,因为《教学大纲》是针对具有一般知识能力基础的学生,且具有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学生量身打造的,对于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和基础特差且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都差的学生来说,要灵活处理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具体的教学方法之间关系的问题了。比如在讲述《俄罗斯》这一节时对有的班级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摩尔曼斯克港为何是个终年不冻港?而有的班级我只是告诉他们摩尔曼斯克港是一个终年不冻港。对于这个问题,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漏洞百出,可以说全班没有一个学生回答正确了,但我还是给他们鼓励,表扬他们的思考精神。摩尔曼斯克位于俄罗斯西北部,在北极圈以北,属于极地气候,按理来说摩尔曼斯克港一年中很长时间是冰封的,但我们同时也从报纸上,电视上得知俄罗斯经常在巴伦支海举行军事演习,他们演习的军舰就停靠在摩尔曼斯克港,有时候冬季也在演习,为何?学生认为正是因为极地气候,所以终年不冻;还有的认为摩尔曼斯克港在北冰洋沿岸,有北冰洋的作用,所以不冻。我引导他们看地图,在结合上学期所学的气候洋流问题,告诉他们海水终年不冻,关键是水温,气候是影响水温的,但除此之外,还有洋流呢,这里有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流来,终年不冻就顺理成章了。还有课本第78页的活动题,题目要求说出上扬斯克和莫斯科的气候各有什么特点以及气候不同的成因,对某些学生我只要求答第一问,而另外一些我要求两问都答,尤其第二问难度较大。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第一问都能回答准确,只有少部分学生误以为-48℃比-17℃要高。很明显上扬斯克冬季气温比莫斯科低许多,而夏季则与莫斯科相差不大,降水量来说上扬斯克不莫斯科全年都少,所以我引导学生总结上扬斯克又干又冷,那里人口稀少,而莫斯科属于温和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是俄罗斯首都,人口稠密。第二问就是原因分析。我引导学生从气候,地形,地理位置来分析。首先让他们看《地理地图册》第39页,就气候来说,上扬斯克属于极地气候,所以又干又冷,且冬夏气温相差大,莫斯科为温暖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上扬斯克位于东西伯利亚山地,海拔较高,莫斯科位于东欧平原,所以更加剧了两地的气候差异。第三地理位置,上扬斯克纬度更高,且更靠近北冰洋,冬季北冰洋是个寒极,寒冷气流对其影响大过莫斯科,而莫斯科虽是温带大陆性气候,但受盛行西风影响使其冬夏季降水都不太少,冬季气温不过于太低,因此虽圣彼得堡比莫斯科纬度更高,也曾作过俄罗斯的。

  通过知道学习较为认真的学生看地图,跟着我的思路分析思考后得出来的答案可以使他们印象更为深刻,同时对实在对地理不敏感的学生以及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可以起到示范作用,可以使他们在没有太大压力的情况下学到地理知识。

地理教学反思10

  地理教学是一个教学过程,有输入与输出。从备课到上课,从测验到反馈,从批改到评讲,从评估到发展,一环扣一环,环环扣紧,螺旋上升,形成循环。备课不但备教材更要备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起点、思维特点,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课要把知识讲解得深刻透彻,更要设置活动,让学生去发现、发明、发挥;作业习题要有知识梯度和能力维度,设置情景,蕴含信息,考察能力。教师与学生是教学两个主体,教师占据传统优势,但不能居高临下,而应该蹲下身来倾听学生的心声,平等地交流,这叫心理辅导、心灵感应,虽然软性,但极重要。教师上课以后、练习之后发现教学缺陷,通过辅导弥补缺陷。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

  为此,我认为在初中阶段地理课堂教学中应着重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处理好新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观的关系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教师组织学生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适合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环境,发挥平等中首席的作用。从以教材为主走向以学生发展为主;从以讲授为主走向以指导学习、回答疑问为主;从统一走向分散,这是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因此,地理教师在课堂上要屏弃陈旧的教学模式,努力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把握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契机。要参透新课程理念,挖掘新教材内蕴涵的深层次的功能,不能就事论事,按部就班,错失“动态生成”的施教良机。

  二、处理好教师和学生角色转换的关系

  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核心是学生的主体参与,上课是师生一起分享理解、体验生命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而再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这必然使得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要屏弃强制性的统一思想、统一语言、统一行动,淡化教师权威,允许多元思想并存。与学生真正建立一种彼此接纳、彼此敞开、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有着精神交流与人格碰撞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平等的民主关系。

  三、处理好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关系

  新课程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即让有阅读能力的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书刊、网络等,实现自主学习,实现在教师指导下的自我学习。在设计教学活动中,缩减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讨论、实验、观察及自主探究等等,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合作教学强调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合作交流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本质观。因此,初中地理教师要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的合作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境,营造民主平等的合作教学氛围,创设通过合作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境,以帮助学生树立起合作学习小组,为学生提供多种合作学习的方式方法,增加学生间的互动时间和形式等;或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让学生主动提出课堂合作学习的形式,自由选择合作学习的方法和手段,在“共生共进”的合作观念下,实现师——生、生——生的共同成长。

  四、处理好学习活动与地理双基的关系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从自己的直接经验中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实验操作或深入生活实际的过程中学习,或者是从他人的经验中通过再发现来学习。实践证明,只有在夯实“双基”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有条件地进

  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自由发展。因此,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和

  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融于有趣的活动中,真正实现在“做”中学,在“乐”中学。

  五、处理好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关系

  传统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学生们主要是在“听”中学和在“看”中学。即学生听教师讲解,看教师提供的教具、图片或音像,在听或看后思考、记忆,这是接受性学习。新课程倡导研究性学习,即教师暂不把现成的结论给学生,而是组织、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讨;进而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思考问题、自行解决问题。和以前相比,更加注重过程。实践证明,不管是重结论轻过程,还是重过程轻结论都是不正确的;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才合乎课改的观念。在学生经历了研究性学习这一学习方式,还没有得出规律性认识时,需要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性必要的演示和讲授。两种学习方式缺一不可,不能走极端。

  六、处理好创设宽松氛围与学生自律的关系

  新课程要求教师给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但所谓的“宽松”是心理上的、精神上的,而不是无组织无纪律的。课堂上既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这就需要地理教师在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中做到收放有度,成分利用自己的调控能力,将课堂调控艺术与学生自律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演绎到最佳状态。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去,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随时监控合作学习的进程和质量,帮助学生掌握相互合作、交流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律作用,及时提醒学生自觉遵守学习纪律,调整学习状态,以饱和的学习热情投入到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多交流、讨论有价值的或有意义的话题,达到“控而不死,放而不乱”的效果。

  七、处理好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是初中地理教师备课时设计教学的主要出发点。从这个角度说,所谓的备课,实际上就是备学生,就是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所谓的教学设计,就是为不同的学生设计出符合他们需要的学习计划、学习方式和学习进度。教学设计应该只是一个教学构想,而不是一份施工蓝图。即使教师深入调查,也无法完全弄清所有学生的情况。所以,新课程的教案应该是动态性的,灵活多变的。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改变甚至完全抛开事先写好的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凭借已有的经验,在构想的基础上展开教学活动。课后要及时反思和总结,进而修订和完善教案。

  八、处理好教材与教学的关系

  新课程认为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人格构建的文化中介,亦即“教材是范例”、“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材是师生发展的平台”。要求教师应主动参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设计,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用教材促进学生发展,教会学会学习,发展情感,培养良好习惯,提高学习能力。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可以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着眼,整合教材、教具、图书、资料、网络、教师自身、学生等各种教学资源,以及教师的创造性和学生的创造性。对地理教材做出富有针对性的设计,进行创造性的实施。从周围地理环境和教材中优选整合教学策略,优选整合教学资源,从激发学生超越于知识之上的智慧、灵感、激情和创造性发面,来改善和优化整个教学流程。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体制发生重大变革的今天,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尽快转变教学观念,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地理教学反思11

  这次教研课总的说来还算成功,即: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基本达到我预期的教学效果,但仍然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这堂课给我感触最深的是:自己需要不断的积累,不断的学习。这堂课让我学到了许多,特别是听取专家及兄弟学校教师的评课意见后,我认识自己教学上的不足。也正是这堂课让我对新基础教育理念有个更为深刻的理解。

  一、课程过程分析及反思

  1、欣赏歌曲《拯救地球》

  课程过程:学生用心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思想精髓

  任务设置:热身运动,把学生带入英语学习的氛围,通过歌曲引入主题

  设计目的:学生能将抽象的环保概念转化为具体的认识及感知

  实际效果:基本达到预期效果

  反思:

  (1)问题: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不够。新基教育注重以学生为本,强调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融合。

  (2)改进方法:深入学生,与学生一起唱,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愉快、轻松的进入学习状态。

  2、地球常识的竞赛

  课程过程:学生对问题进行快速的反应及解答,

  任务设置:竞赛题目较为简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并巩固以往的旧知识。

  设计目的:学生巩固以往所学的旧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铺垫

  实际效果:效果很好

  反思:

  (1)优点:新基础教育,关注”生命成长”,强调课堂的人文气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及成功的满足.而这一环节的设置正式体现了这一点。一些简单问题的设置让学生活跃起来。并有从易到难让学生轻松学习。

  (2)问题及改进方法:新基础教育理念的精髓即:教育人性化,强调关注所有生命体所有学生;强调对学生的激励。所以当一组学生所得红花的数量远远低于其他小组时,老师要随机另外出些题目给这一小组,让这一小组的红花数量由所增加,而不能忽视

  3、回答问题:什么是环境

  课程过程: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任务设置:让学生对环境这一概念有个准确的理解

  设计目的:能够理解环境是人类周围的一切事物。

  实际效果:效果很好

  反思:

  (1)问题:环境定义的图片出先得太早。

  (2)改进方法:在这一环节,关于环境概念的图片可以后些出来。让学生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4、欣赏一组环境优美的图片并作小组讨论

  课程过程:学生欣赏并讨论最喜欢的图片

  任务设置:通过展示好的环境的一面,让学生感受好得环境给人类带来的快乐和享受。

  设计目的:两两对话,提高其合作学习及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实际效果:学生能感受到美的环境所带来的愉悦感,并能通过两两对话的形式提高其用英语反思:表达、交流的能力。基本达到预期效果

  反思:

  (1)问题:图片的展示速度又些快。

  (2)改进方法:人类对事物的认识由各积案近的过程。所以应将图片展示的速度放慢;并且可以对照图片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对图片的观察及理解。

  5、展示一组环境污染的照片并作配对活动

  课程过程:学生观看图片并将文字与图片配对

  任务设置:通过展示被污染过的环境图片,让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危害。同过“找设计目的:朋友”式的配对活动,将图片和描绘性文字结合起来,让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实际效果:更为深刻。

  设计目的:学生能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通过文字图片配对的活动,对几种典型能的环境污染形式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实际效果:基本达到预期效果

  反思:

  (1)优点:前后两组截然不同的图片形成鲜明的对比。有利于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2)问题:图片的展示速度又些快。

  (3)改进方法:人类对事物的认识由各积案近的过程。所以应将图片展示的速度放慢;并且可以对照图片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对图片的观察及理解。

  6、讨论污染的种类及来源等

  课程过程:学生对特定的话题进行小组讨论

  任务设置:一小组的形式对环境问题的进一部讨论,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听力等交际能力设计目的:,又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设计目的:加强学生用英语与人交流的能力,并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反思:习惯。

  实际效果:基本达到预期效果

  反思:

  (1)问题;学生在讨论时显得有些紧张、拘谨。

  (2)改进方法:今后加强学生这方面能力的训练。

  7、作一个关于小区环境调查报告

  课程过程:学生对其感兴趣的同学家的小区环境做一个调查报告

  任务设置:这个活动让学生既关注书面知识,又式学生把书面知识和生活世界联系起来

  设计目的:同时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公民意识即: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环境保护从我做起实际效果:。

  培养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生活知识结合起来的意识或能力。

  实际效果:效果很好

  反思:

  (1)优势:这一设计让学生将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与生活不是截然分开而是紧密相关的。

  (2)问题:做总结时由于时间紧,只叫了一位学生做报告。

  (3)改进方法:将时间安排得更为合理,可以邀请2-3位学生做报告总结。

  8、宣誓活动

  课程过程: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宣誓

  任务设置:学生与老师一起做宣誓,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及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

  设计目的:学生的责任感及主人翁意识的得到加强

  实际效果:基本达到预期效果

  反思:

  (1)优点:这一环节的设置有助于激发学生责任感。

  (2)问题及改进方法:此环节在处理上不够流畅。今后在类似这种环节的处理上要在前一个环节中有所铺垫。

  二、对“新基础教育”的几点体会

  1、新基础教育课应该是务实的课,而不能空有形式却没有内容。

  2、丰富多样的形式是需要的,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每个活动都必须充分利用,而不能对每个活动都“蜻蜓点水”地一带而过。

  3、每个环节的衔接要自然流畅。

  4、教师掌控课堂气氛的能力非常重要,在课堂上注意运用幽默感等对课堂气氛进行适当调整.让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学习。

地理教学反思12

  1、记成功之举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一些基本原理的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2、记“败笔”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有难免有疏漏和失误之处,对他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做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成为以后再教时的教训。

  3、记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思维的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出发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发,若不及时利用教学反思去捕捉,便会因事过境迁而烟消云散,而后悔不已。

  4记学生见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鼓励,同时也可以拓宽教师的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5记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这节课有何收获,有哪些失误,方法上有何改进,只要及时记录,及时总结,就能在再教时有些创新,久而久之,我们的教学水平就会有一个大的提高。教学反思《地理教学反思记什么》一文

地理教学反思13

  高中地理新教学大纲关于“人类的旅游活动”的知识要求,可以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旅游资源的概念、分类及其三大价值

  “凡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为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产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因素和条件,都称为旅游资源”。所谓旅游动机,是指提供游览、观赏、知识、乐趣、度假、休养、探险、猎奇、考察研究等项目的旅游活动,能满足人们某种心理上的需要。

  旅游资源可分为:

  (1)自然旅游资源,是地理环境各要素组合而成的自然景观,属于天然赋与的,如山水、生物、适宜的气候等。

  (2)人文旅游资源,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结晶,是民族风貌与特色的集中反映,如文化遗址、文物古迹、宗教圣地、民族风俗等。以上旅游资源都具有非凡(个性特色)、长存(永续利用)、多样的特性。

  旅游资源所以能激发人们的旅游动机,就在于它的价值和功能。

  1.艺术观赏价值

  指客体(旅游资源)景象的艺术特征、地位及其意义。某地旅游景点构成要素多样,主景、副景、衬景组合方式与格调和谐,季相变化有序,由此而形成的景观内容;丰富多彩,对景象艺术产生极大的影响。观赏时有三项内容值得注意:①地方色彩的浓郁程度,即个性的强弱程度,②历史感的深浅,③艺术性的高低。据此确定旅游资源的艺术观赏价值。

  2.历史文化价值

  文物古迹的历史意义是评价历史文化价值的主要依据,年代愈久远,文物愈稀少、愈珍贵,文化价值愈高。我国的赵州桥,外观平平,但它是我国现存最古的石拱桥,故历史文化价值很高。有许多风景区的碑刻、楹联、诗画、匾额等,出自名家之手,作者知名度越高,愈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3.科学考察价值

  指景物的某种研究功能,或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上的理论价值,黑龙江省的五大连池,作为我国最完整、最典型的“火山博物馆”,在地质、地貌、水文、生态、泉水药用等科学研究方面具有重大意义。秦始皇兵马俑的发掘,被称为“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世界第八奇迹”,它已成为研究历史、雕塑、军事、美术的科学园地。二、三种类型旅游景观组合美的观赏价值

  旅游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地区分布、景观特征及其组合状况在很大程上决定着旅游资源价值的高低,尤以对景观要素和地域组合状况的了解,有助于领略旅游资源的品位和特色,也有利于深层次地理解旅游资源的科学内涵和构景艺术。

  1.景观要素组合

  通常把旅游景观分为三种类型:

  (1)自然风景型

  指自然环境各要素构成的天然景观。一是单要素自身排列的美,例如:号称“五岳之首”的泰山,从岱宗坊起步,“登泰山,一步一层天”,悬崖怪石,越上越险,越险越奇,晴天群峰争艳,阴天云海茫茫,有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金带、云海玉盘四大奇观,泰山之雄伟,观赏性和吸引力很强。而华山险、黄山奇、峨眉秀、青城幽、雁荡怪、珠穆朗玛高,同样驰誉世界名山之中。另有风景水、风景动植物、风景气候等都各有奇特的造景特点和功能。二是多要素之间的组合类,山水林草组成的自然界是自然美的源泉,所谓“山得水而活,水依山而幽”,风景名山雄、险、奇,显示出令人心旷神怡的阳刚之态;河湖、流泉、飞瀑的光、影、形、声、色,体现了清秀飞舞的阴柔之美,山光水色,相映成趣,静中有动,动中寓静,构成一幅幅美妙绝伦的画面,人游其间,若行画中。杭州西湖就是以“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湖光山色而赢得“人间天堂”美称的。又有“山得林则研,林因山而茂,山得洞而奇,洞赖山而育”的说法,“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也就是由于山青、水秀、石美、洞奇才得此美名的。

  (2)人文风景型

  人文旅游资源是人类活动创造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人文风景之美,是由地域、民族、历史、城乡风光、社会风尚以及科学成就等因素共同产生的综合效果。例如:昆明附近兴建“民族村”,展现各个少数民族不同的民情风俗,吃、穿、住以及舞蹈、音乐、美术工艺等,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反映地域性、民族性的民族系列展品,对于异族旅游者具有很大吸引力,因为越是与原来所熟悉的环境区别大,越能满足旅游者求异求新的好奇心理。又如,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同为皇家苑林,前者富丽堂皇,后者朴素淡雅各有鲜明的个性特色,风姿尽现,因而人文景观的社会美、艺术美,就听凭各人去领会了。

  (3)综合风景型

  指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协调组合的美,构景要素越丰富,相互联系越紧密,艺术价值越高,感染力吸引力也就越大。世界上著名旅游景点大都注重了这两要素的综合开发。清幽恬静的山林景色;衬以素雅朴实或雄伟壮阔的奇特建筑,碑刻、匾联、摩崖、诗词点出风景特征,抒发人们对山水林木的亲切感受;加以古代传说、神奇故事渲染寺庙环境特有的虚幻飘逸气氛,入境旅游,宛如进入“仙山琼阁”的境界,流连忘返,乐在其中。

  由上可知,最佳组合的风景区,应该是旅游资源密度大(在一定地域上旅游资源集中的程度),观赏景点相距甚近,多种类型的旅游资源协调配合,兼有观赏、研究、实用价值的多种功能,共享程度高,这就是人们所向往的旅游区。

  2.景观地域组合

  各种旅游资源都分布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反映着一定的地理环境特征,世界各地旅游资源分布广,空间组织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特征。

  (1)点状

  在一个地区内,旅游资源密度大,个性特征明显,具有独特功能,当然该地风景知名度高,吸引力大。

  (2)团状

  在邻近的几个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风景组成要素的差异性以及组合变化的多样性,它们联合组成不同景观的综合体,其旅游价值便成为复合值。例如:围绕太湖的苏州拙政园、网狮园、寒山寺、玄妙观;无锡的太湖景色、鼋头渚、蠡园;宜兴的三奇及紫沙陶器等,既给旅游者一路行程增添了游览内容,又提高了它们各自的知名度。

  (3)线状

  旅游景点呈线型、环闭型或马蹄型旅游线排列,旅游者沿一定线路,欣赏较为分散、千变万化又各具特色的景观,走一走,看一看,玩一玩,歇一歇,此也可称谓组合良好的旅游线路。由西安沿东线:半坡村遗址(距今5000年以前母系氏族公社所在地)——临潼骊山、华清池——秦陵——秦始皇兵马俑,沿线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古文物,地上地下,看不胜看,美不胜收。“古”字在人的心目中回荡盘旋。

  看来,旅游价值的体现,一是与旅游资源所在地的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广西北海市位于南亚热带,一年春、夏、秋三季可以进行海水浴,比大连、北戴河开放时间长得多,显然,旅游价值前者高于后者。二是旅游资源与旅游依托城市、旅游依托城市与客源市场之间的交通条件也会影响到“可进入性”的程度,交通便利,容易进得去、出得来、散得开,旅游资源容量(一定时间内容纳最大游容量或旅游活动量)大。如果交通不便,景观虽好,如晋陕之间的黄河壶口瀑布,可谓我国飞瀑之最,但“可进入性”差,资源价值也难能发挥。

  三、旅游景点观赏的三点要求和三项要领

  旅游的主要内容是对景物的美学欣赏并了解其科学内涵,使旅游活动具有文化性、科学性、增智性、思想性和社会性,以利于旅游者获得较高层次的精神享受。从观赏要求来说:

  1.作好观赏准备

  包括旅游知识上的准备,如旅游线路、旅游活动方式、旅游对象的熟悉;思想情感上的准备,旅游在心情上是愉快的,而在体力上要有劳逸如何结合的打算。

  2.记住观赏过程

  旅游活动是一种身心都投入的审美活动,需经过感知阶段——思维(或悟性)阶段。当你进入桂林七星岩、芦笛岩洞,首先感知的是一堆堆奇形怪状、杂乱无章的石钟乳,并不觉得美在那里,紧随导游指向,请看这像不像是狮子顶球、那是不是金猴摘桃………说人像人,说物像物,千姿百态,灿烂夺目的景点不断地勾起了旅客的遐思联想,使杂乱的景物变为“人化的自然”或“自然的人化”,呈现出新的内容、新的境界、新的意趣。回首思全局,洞中的艺术世界,淋漓尽致,宛如一个多样统一的台谐整体,无形中人的美感得到了升华。

  多样统一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因此要观赏事物的形——大孝方园、高低、长短、曲直、正斜等是否整齐一律、对称均衡、调和对比,以及是否符合黄金分割比例。也要看其质(质感美)——刚柔、粗细、强弱、润燥、轻重等;还要看其势——动静、疾徐、进退、升沉、零散、抑扬、轻重等,这些对立因素统一在具体事物上面,就形成了和谐美,给人以教育、知识、启发、乐趣和享受。

  3.找准观赏着眼点

  欣赏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的着眼点应有所不同。

  欣赏自然风光,从形象特征——雄、奇、险、秀、幽、旷6个字入手,例如:山岳是构成自然美的骨架,也是人们领略美学艺术的集结点,在观赏时只有把高度与坡度结合,仰角愈大,才能有效地感知山岳的“雄”与“险”。也只有视野开阔、奔腾豪放,才能体现平原湖海的“旷达”,抓住这些构景要素的本质特点,便于科学地了解景观自然美的特色。

  欣赏人文景观,先要投入思想情感,晓得该景物的知名度,再以情观景,欣赏文物的古、特、雅,从而领略到建筑布局的结构美、色彩美、形态美;欣赏作品的艺术美、思想美;欣赏历史遗迹的古朴美、奇特美;欣赏革命遗址的高尚美、情操美。情与景、意与境融为一体,潜移默化,使旅游者受到了教育。

  旅游收获大小,与能否把握观赏要领有很大关系。

  1.观赏时机与观赏状态

  有些景观只在特定时间出现,如钱塘观潮、洛阳牡丹、那达慕大会、泼水节等,只要届时前往,可满足观赏要求,过时则不候;但有的如海市蜃楼、铁树开花、泰山观日、峨眉佛光等,即使按时前往,也难以保证确有所获,故只能巧遇,而不能必求。

  景观状态决定着旅游者应采取静态观赏、动态观赏、还是动静结合观赏,随机而定,各有所得。即使在动态观赏进行中,走到地势险要处或空间形态转换处也得要“停视”,领悟碑刻、题咏、摩崖对环境的画龙点睛作用。

  2.观赏位置

  旅游者与景点的距离、远近,影响到透视深度、纵深层次、视野范围的差别。

  (1)近距离观赏

  宜于观赏小体量景致、近景、主景、副景、特写景,例如:池中观鱼、园中花卉、壁画、佛像、喷泉等,看得真切,所谓“睹芳草能一眼看清”,就是近距离观赏的好处。

  (2)远距离观赏

  宜于大体量景致,全景、远景、衬景的观赏,可收到“观巨物能一览而颈的效果。

  (3)选择适当位置观赏

  对于某些特定的景色,选择适当位置,方能清晰地观察到借景(招外景、山色、寺庙于园内)、框景(在门框、窗框、孔洞所限的范围看外景)、障景(借假山、树丛、亭阁挡住视线,以摒弃杂乱俗丑于园外)、配景(衬托主题的景色)以及对景、爽景等构图艺术的巧妙处理手法,从中使人受到启发。

  3.观赏视角

  选好观赏视角影响到观察效果。

  (1)正视(平视、平眺)

  观赏者面对主景,凝视景物特征,清晰可见;或视远景,视线可以延伸到远处,窥其全貌;或欣赏浑为一体的山水,足以展示其开阔坦荡。

  (2)侧视(斜视)

  为突出景物的某一特征,观赏者与主景构成一定的角度,窥探其局部,形象逼真,精致奇巧。对强化主景有一定的作用。

  (3)仰视

  欣赏主景的高耸、险峻,远望山峦起伏雄秀,激发人们攀登绝顶的情趣;或站在谷底,欣赏“一线天”状的幽深峡谷,只有仰视方能觉察两侧岩壁象是刀削剑劈的峡景,雄伟壮观。

  (4)俯视

  观赏者站在制高点看全景,能见景物的纵深层次,站得高,看得远,使观赏者产生一览众山小,“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有时贮立亭台楼阁之上,俯瞰江河湖海碧波惊涛的壮丽景色,给人以一种意境深远、潇洒自在的感受。四、旅游活动的三大效益和三个消极作用

  高中地理新教学大纲关于“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中的知识要求,是从旅游活动的正负面效应提出的,就积极作用来说,有三大效益。

  1.社会效益

  指对社会进步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对人类增智长知、思想道德、精神需求的影响。因为旅游是一种文化现象,对于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国内与国外、上层与下层的诸多文化形态兼容并蓄,从这个意义上讲,旅游能满足人的精神需要,促进人的精神发展。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H·Maslow)的需要论,把人的需要(或精神发展过程)分为7个层次:

  例如:生理需要,旅游是一种休闲活动,游览、娱乐,消除疲劳,精神愉快。社交和尊重的`需要,旅游是一种社会地域活动,是传播人类文化、弘扬民族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与媒介,而国际旅游又是促进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相互尊重、彼此了解的纽带。认知的需要,旅游是一种学习活动,遨游于广阔的社会和自然界,扩大知识视野,有如“读天下之大书”,增智长知、陶冶情操。审美的需要,旅游是一种审美活动,从静态美到动态美,从自然美到社会美、艺术美,从观察外在形式美到领会内在精神的美,培养人们的审美感知、审美欣赏、审美判断能力和审美情趣。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人的高级心理需要,旅游恰好是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物质和精神享受的体现。

  2.经济效益

  旅游活动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随着经济繁荣、人民收入增加,劳动时间缩短,旅游活动已成为人民大众广泛的一种社会地域活动,于是,旅游业也就由此应运而生。英国学者H·罗宾逊认为旅游业是一种“多元现象”,是现代化的、全方位的、综合性的、多层次的、多功能的产业,它要为旅游者提供综合性服务,从而获得很大的经济效益。所以,当前许多国家都把发展旅游业作为获取自由外汇、积累资金、创造财富、扩大就业机会、促进地区经济繁荣和其他经济部门共同发展的一个主导经济部门。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1996年是世界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一年,法国是世界接纳游客最多的国家,美国是国际旅游收入最多的国家,旅游业发展速度最快的中国、中东也都上了一个新台阶。预计到2000年,旅游业将以每年4%增长率增长,旅游人数将达到7亿人次,收入超过6000亿美元,创造近1亿个就业机会,由此表明:旅游业已成为世界上经久不衰和最富有活力的经济部门。

  3.环境效益

  指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有利影响。合理开发利用并认真保护好风景区的山水林草动植物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发展,并能改善环境质量;如果自然景观配以人工景观(如林中藏寺、山巅建塔),使原有特色更加突出,美化了环境;设立自然保护区、划为重点保护文物,加强了管理,保护好文物古迹,以发挥旅游资源“常存”的特性,永续利用。

  若从旅游活动的消极面来看,也可能出现三种弊端:

  1.污染

  任意排放三废,导致水污染、土壤污染、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的发生。任意修建不协调的建筑物,造成不应有的视觉污染。

  2.破坏

  一是盲目的生产活动对旅游环境质量的影响,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大兴土木、炸山取石、砍伐森林,抢占风景区面积等,这是由于旅游环境意识薄弱而造成的。二是由于缺少社会公德,在旅游区内乱扔废物、攀木折花、乱涂、乱写、乱刻、乱画、肆意践踏文物、随地吐痰等不文明的行为,影响了环境质量。三是超旅游资源容量,游人过多,足踏、呼吸、体温也会对景区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3.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

  美国人类学教授赛瑞娜在所著《文化人类学》一书中,叙述了旅游的积极作用后,又深刻地分析其消极作用的一面,“无计划的旅游业以及受外界控制的旅游业,可造成旅游点过分拥挤,加速乡村都市化的进程、非旅游地区劳力缺乏以及犯罪暴力行为增加等弊端。也易盲目羡慕西方货和西方生活方式和经济的影响”。

  如果旅游区搞不健康的黄色服务,还会影响社会治安和精神文明建设。

  五、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

  旅游是美的享受,当然要在优美的环境中活动。如果环境恶劣,旅游则无价值可言。根据可持续发展原则,既要求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也要保护好资源,使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能协调持续发展,使旅游资源长存、永续利用,美化人类的生活。

地理教学反思14

  目前,有部分学生感觉学好地理比较困难,如何帮助这部分学有困难的学生能和大多数同学一起,x理解而不是x死记,顺利通过会考,大力提高教学质量,对广大地理教师是个现实问题。本人从事地理必修教材的教学任务,在这方面做过探讨,并在教学实践中,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误的教训,现把个人认为可行的方法略述一、二。

  一、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由学生,知识,教师构成的教学系统,这三者之间互相联系制约,主要矛盾是客观要求学生学习,掌握并会初步应用知识。而学生能否良好地掌握知识,则取决于学生学习知识时的态度、情感和兴趣。知识是客观存在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在这组矛盾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一方面,控制对学生的知识信息的输入量、输入时机、输入方式和消化过程,另一方面学生对知识信息的态度、兴趣有关键性的影响和控制作用。教师控制着教学的全过程,是教学过程中能动活跃的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自己动手,带领学生制作一些简易的地理器材,如简易风向仪,简易毛发湿度计,简易量雨器,简易指南针,简易测角器等,并将这些器材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

  二、正确把握新知识信息的输入时机

  对新知识信息的输入时机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并与新知识信息相关联让学生不感觉突然。如《地球的运动》一节,在学生已有了“地月系”等知识的前提下,抓住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的现象,有序并有针对性地去介绍自转和公转的规律,让学生在抽象的事物中去感受到直观和具体,淡化学生的抽象感。对新知识信息的输入量,在起步阶段一定要严格把握大纲和教材的要求,不能随意增加知识量和难度,在方法上也不要急于拔高,待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后,慢慢逐步提出相关问题有序深入,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总言之,教师的这种控制作用的目的,在于尽量降低新旧知识间的台阶,让学生乐于接受新信息,尽量让学生在学习中多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过程中的自信心。

  三、教会学生认真阅读课本

  把学习地理的过程简单理解为死记硬背,是阻碍学生提高认识能力的最大障碍。由于地理现象的多样性,多变性,使学生觉得地理背的太多,不好理解,不便记忆,不会应用,加之种种参考资料题解等,不仅助长了学生死记的偏见,更严重的是对学生重视并认真阅读课本产生很大干扰,教师必须花大力气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让学生从阅读课本中尝到收获的喜悦,让他们逐步感到课本的富有和深刻,是其他任何参考资料都不能代替的。如地壳中的.矿物,课本中介绍了矿物的概念、作用、特点以及岩石和矿床,并配以地壳物质循环图,应该让学生认真仔细地去挖掘课本的深层内涵。只要引导得当,学生通过阅读思考,会逐步激发更深层次的兴趣。

  四、教给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

  地理现象千差万别,丰富多彩,不同现象对应着不同的过程和规律,少部分学生对这五彩缤纷的现象感到迷茫,产生畏难,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没有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逐步将学习地理的一些基本方法传授给学生。

  1、要认真观察地理现象

  观察现象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开始,观察自然现象,不能只停留在新奇感的初级阶段,重要的是训练学生会分辨现象的主要和次要,表象和实质。

  2、理解地理现象的过程并加以记忆

  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与重在理解地理现象的过程是背道而驰的。对任何一种地理现象,无论简单还是复杂,都应把它的原理弄清楚。如1997年发生的“日偏食”现象,除了组织学生认真观察现象并加以记录外,还把形成这一现象的原理告诉学生,让学生知道日、地、月三者如何运动到一条直线上,月球的黑影如何扫过地球。只要学生把这一过程理解了就知道为什么在这一过程中,有的地方看到的是“日全食”,有的地方看到的是“日偏食”,而有的地方可能看到的是“日环食”。

  3、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思维的独特性

  如在介绍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作用和如何计算跨越国际日期变更线的飞机或轮船的日期时,在学生理解了地球自转原理和知道国际日期变更线作用的情况下,具体的计算日期的方法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自己把握,教师加以指导,不一定要求所有学生都与老师的计算方法一致。

地理教学反思15

  大家知道,只有不断学习、实践、总结,才能提高。一学年又将过去了,我又认真研读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重新回顾这一学年,我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能积极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学生的活动为要形式,启发学生在观察、分析、思考、讨论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但是如何进一步发挥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改进课堂教学,是摆在我面前现实而又急需解决的问题。面对这些情况,自己有了一些体会和思考:

  一、发挥学科优势,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学习,才能学得好。由此可见,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它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密不可分。从地理知识来看,趣味性是其一大特点。它为学生获得直接兴趣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图片美、文字美、动画美、语言美,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以兴趣带动学生的学习。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发挥地理知识趣味性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趣味知识加以渲染,深入挖掘潜在的趣味知识并进行合理的加工,努力寻求趣味知识的切入点进行有目的的导入,使之融入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大陆漂移假说时,先让学生讲一个小故事,不但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上,而且对本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了主动学习的心理,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这样易使课堂更生动,同时调动学生的思考和学习的主动性。在讲季风气候的形成时,我先让学生回子顾一下自己身边的.风向变化的规律,再进行教学,不仅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且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探究地理问题。

  二、充分挖掘教材,培养学生的主体作用

  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地理图像,包括分布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以及一些带有启发性、思考性的漫画,而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它对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我注意发挥图像作用,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学习世界地震和火山的分布特点时,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六大板块示意图》,注意六大板块的范围及其边界,然后阅读《世界地震带和火山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地震带和火山的位置,再与前图对照,学生相互讨论得出结论:火山和地震多集中在两个板块的交界处。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来设计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充分利用课本中设计的“活动”,涉及读图或绘图技能的训练、材料收集和处理,需要动手做试验、开展社会调查,进行合作讨论等各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能力。例如在《多变的天气》教学时,我利用“活动”中提供的天气图,让学生像气象预报员一样播报城市天气,这样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本课所学的天气符号,还锻炼了学生读图、语言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

  三、加强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

  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要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自我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我充分利用地理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思考地理环境问题 ,学会解决问题,学会创新和自我发展。针对地理学的特点,在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1)歌诀法:如记我国的主要山脉分布可用此方法:东西走向有三横,北天阴,中昆秦。湘桂粤赣夹南岭。东北一西南有三撇,兴安太行巫雪峰,长白武夷中间横,台湾山脉东分布。喜马拉雅弧形山,珠峰傲立中尼境,八八四四第一峰。地理歌诀简洁而明了,方便记忆,在地理学习中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2)图像法: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但平时许多学生对地图心存畏惧,地图应用能力较薄弱,指导学生多看图、识图、绘图、用图,并尽可能使地理知识图像化,做到以文析图、图文结合,尤其像地球的公转,中国的行政区划等知识难点。(3)观察法: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地理事物,联系课本上所讲授的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现象的成因和规律等,要使学生掌握正确学习的方法,就要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不断向学生“授之以渔”,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使学生好学地理。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努力创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是学生发挥学习主体性的重要保障。只有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被激发,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为此,我在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对学生施以情感教育,给予必要的关心、激励、尊重和理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信心和热情,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

  四、不足之处

  (1)过程与方法的结合有待提高。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角色的分工应细化,特别是组内的弱者应真正在其他同学的带动下有所提高,课堂不应总是尖子生唱主角,应使教学真正面向学生。

  (2)师生的交流的平等性应加强。在提出问题时,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出发,而不是一味把学生的思路往自己设计的路上引,问题的设计不宜太大,应站在学生的认知角度剖析。

  总之,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探索,运用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才能适应当今教育的要求。

【地理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地理的教学反思03-10

地理教学反思03-07

地理教学反思09-12

地理的教学反思02-19

关于地理教学反思05-11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03-25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10-14

地理教育教学反思12-03

地理期末教学反思02-26

地理教育教学反思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