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运动教学反思

时间:2024-01-06 06:58:3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机械运动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机械运动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机械运动教学反思

  机械运动教学反思 篇1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本小节的教学内容分为:机械运动的概念、参照物、运动的相对性,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中,机械运动的概念较为简单学生理解也相对容易,所以将教学重点放在后两部分,五条教学目标中有四条是围绕着“参照物”展开的。并且书写时将三维教学目标和在了一起。例如:“通过研究同一物体运动的实验,明白通常研究机械运动选择参照物的方法。”这条教学目标既包括了方法和手段目标又包括了知识目标。这样实现了三维教学目标的统一,是教学目标变得更加实际,可操作性得到了提高。

  二、和谐教学内容的营造

  在课题的引入部分,用的是“几张连续拍摄的神六升空的照片”来说明物体的位置变化,请学生画出“运动中的汽车”来解决这个问题。我在以往的教学中曾经用过“请学生讲解一次足球比赛中射门全过程”的方法,然而发现,课堂气氛的确不错,但存在耗时过长,无法突出机械运动中“相对位置变化”这个要点,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要求较高,一般学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正因为诸多问题的存在,也限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于是我将课题的`引入部分改动两部分,一方面将内容改为“哥德堡号下水”以符合当时的时事背景,同时顺利地完成了“引领学生注意关心观察社会”的情感教学目标。另一方面更注重营造课堂气氛,即在正课开始前便播放了一段有关哥德堡号的资料片,事后阶段的课堂教学衔接显得较为顺畅。这样一改课题引入变得简洁顺畅,机械运动的定义被顺利地推出。为下阶段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教材内容的组织

  在如何引出“参照物”这个问题上,用了较为直接的过渡方式,即:在观看神六升空录像后便得出了参照物的概念。而播放了“沧海中的孤舟”视频短片后由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两种方法的效果都很好,而且后者对学生的要求较高。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认为:“用语言描述物体的机械运动”要求较高的语言能力和一定的物理学知识,作为课题的引入要求偏高了,但却是引出“参照物”这个物理模型的好方法。因为此时学生已了解了机械运动的物理定义,即: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因此先请学生连续观看一组物体机械运动的视频,然后请他们用语言来复述所看到的机械运动,这样学生在复述过程中就无意识的讲出了“参照物”的存在及其作用。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观看两段,视频资料(“直升机平飞”和“直升机悬停”)的比较,再让学生在有比较的情况下得出参照物的结论。这样做既为学生的认知设置了由简到难的坡度,同时起到了巩固机械运动概念和提升理解层次的作用。比较适合我校学生的认知水平。

  四、教材内容的处理

  运用了较多的时间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的相对性进行试验和讨论,得到了良好的效果。对于这个环节的处理,我收集了大量的视频资料,以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其中有一段特技摄影的视频,学生观看后体会到了“参照物”这个物理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经验与教训:本堂课由于内容较为丰富,也比较贴近生活,所以可选取的多媒体资料很多,而且从质量和数量两方面都较高,因此在选择上必须注意如何取舍,原本选取了将近20段视频资料,但在授课时反而出现了时间不够用,每个片段只能一扫而过,根本无法起到作用,在经过仔细的筛选后,只留下7个片段,将节省下来的时间用来给学生活动和思考,这样一来效果反而好了。教师的语言必须有效而精炼,指向性强,否则后引起学生听觉疲劳,教学效果反而不好。

  综上所述:本节课的总体效果是较好的,知识点也落到了实处,学生的参与度也较高,学习效果良好。但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推敲和改进,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精益求精,争取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机械运动教学反思 篇2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在科学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若新课引入巧妙,就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极大的兴趣,就会主动地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取得教学成功。因此很有必要探讨物理课堂教学中新课引入。

  一、从生动形象的故事引入

  学生感知世界,大多都是从一篇又一篇的故事出发的,即使到了初中,他们也不愿改变这种方式。教者如能搜集大量的物理小故事,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

  比如,《运动的描述》这节,只让学生看书上的图片:机器运转,车辆行驶,河水奔流,白云飘动,课堂就变得比较单调、乏味。可以引入一段故事: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一个法国飞行员在20xx米高空飞行时,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在游动,他以为是只小昆虫,敏捷地抓了过来,抓到的竟是一颗德国的子弹。至此,同学们必然会引起了强烈的好奇心,同时我提出问题法国飞行员为什么有那么大的`本事,在什么情况下我们也能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为讲述参照物和机械运动埋下了伏笔。

  再比如《浮力》这节,可引入阿基米德帮国王鉴定王冠的故事,导出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等于他所排出液体的重力。这样的教学,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物理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为新课的讲解奠定了基础。

  二、从生活实际引入

  物理取材于生活,也就是说,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教者在统筹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可以将生活中的某种现象当作实际引入课堂。比如,在讲《摩擦力》这一节时,可引入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鞋底和汽车轮胎上印制有凹凸不平的花纹?如果时间长了,鞋底磨平了,走路会怎样?走路可以说是一个很平常的动作,简单而鲜明,学生很容易想到鞋底太平了容易滑倒。再比如,讲《惯性》这部分内容时可提出为什么衣服上沾上了尘土之后我们甩几下就可除尘?学生思考之后很顺利引出:由于惯性,尘土物质还处于静止状态,使得尘土与衣服分离。

  从生活中取材,可以简化知识体系的难度,可以直击考点,也可以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好习惯,对自身物理素养的培养也是有一定帮助的。

  机械运动教学反思 篇3

  本课程是八年级物理教材中第二章第一节课,在知识的要求上,主要是“知道”和“了解”,本课程的内容不多,但对于初学物理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如何恰到好处的设计好教学,让学生能有较高的兴趣来参与教学活动;如何深入浅出的教学,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学习物理,这是两个很重要的问题,解决的好,就能上好这节课。同时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的科学规律解决问题,还要让学生初步领略到自然现象的美妙与和谐,形成对自然的亲近、热爱、和谐共处的情感。

  作为一节概念课,如果只是死板的表达知识内容并加以一些练习,效果可能是不会太好。本课程教学设计,从实际出发,从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出发,通过例子,引导学生从实例中总结出规律,引发对规律的思考,从而使学生掌握知识,并且在解决一些实际的例子的时候,掌握对知识的运用。课堂上,用多样的多媒体课件,来展示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对学生的感官予以较为强烈的.刺激,加深其对知识的印象。

  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屡次进行分组讨论,教师给予一定的引导,培养学生一种进行探索并合作讨论的科学研究精神。并且,课堂上给予的问题多现实生活中的实际的例子,以培养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练联系,将理论运用于实际的应用能力。还在课堂上告知学生一种物理学研究的方法:从简单到复杂。

  机械运动教学反思 篇4

  1.教材中关于机械运动的描述十分容易,但是对于同学来说却很抽象,因此本节课的开篇,我通过一些教学视频的利用,直观生动的使同学对于运动的熟悉变得很轻松,在此基础上,我带领同学做了一个在同学闭眼过程中推断我是否运动了的小试验,让同学真正的懂得,我们所认为的运动或者静止,就是按照物体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作为推断依据的,从而轻松突破这一难点。

  2.在此基础上,我通过引导同学探讨运动和静止的物体都是相对而言的?如何推断物体是否在运动?先让同学通过看书在头脑中形成初步的感知,再结合其次段视频的观察,最后让同学通过小组举行学习、沟通,并要求同学人人都要发言,我在各组间巡察指导。看到学生们都能够举出无数日常生活中现象和实例来说明上面的问题,是同学真正懂得了,我们所说的运动或静止都是依据情境中的某个特定的物体来说的,依据标准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今儿说明白运动和静止的物体都是相对而言的。再通过全班的汇报、总结。老师做容易的概述,并协助同学准时的订正在沟通中浮现的错误或片面的熟悉。同时引出参照物的概念。

  最后,老师和学生一起概括出参照物的概念、参照物挑选的办法及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等学问。这一节课整教学过程中同学都处在一种高兴的状态之中,学习效率很高,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足之处:

  因为受课堂时光的限制,对于相对性的研究没有更多的深化,部分同学对这一学问的熟悉还不够。在喧闹的研究之后,没能给同学一定的静思时光,让同学重新理解这一问题和学问点。在同学的作业中仍然发觉参照物挑选不明,推断错误的现象。

  机械运动教学反思 篇5

  《机械运动》运用了较多的时间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的相对性进行试验和讨论,得到了良好的效果。对于这个环节的处理,我收集了大量的视频资料,以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其中有一段特技摄影的视频,学生观看后体会到了“参照物”这个物理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经验与教训:本堂课由于内容较为丰富,也比较贴近生活,所以可选取的多媒体资料很从质量和数量两方面都较高,因此在选择上必须注意如何取舍,原本选取了将近20段视频资料,但在授课时反而出现了时间不够用,每个片段只能一扫而过,根本无法起到作用,在经过仔细的筛选后,只留下7个片段,将节省下来的时间用来给学生活动和思考,这样一来效果反而好了。教师的语言必须有效而精炼,指向性强,否则后引起学生听觉疲劳,教学效果反而不好。综上所述:本节课的总体效果是较好的,知识点也落到了实处,学生的参与度也较高,学习效果良好。但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推敲和改进,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精益求精,争取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今天上的是机械运动第二课时,讲新课前,先进行上节课知识点的回顾,进行回顾的过程中,部分同学对参照物的理解仍然有所欠缺,不知道怎么准确去判断参照物。

  课后的习题仍要加强。然后进行新课的讲解,课堂上,先问学生,学校马上要召开运动会了,陈老师是如何选拔运动员的。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罗列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如何给出这两种方法选拔出来的运动员的成绩,让学生比较每一种方法下运动最快的运动员是谁,之后,让学生比较这两种方法下,两个运动员运动的快慢,这时就需要学生计算并思考,对于有两个变量的情况下如何能够比较两人的运动快慢呢?需要用到一个新的物理量即速度,以此讲述速度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然后反过来让学生两解决刚刚留下来的问题。之后对于速度的单位间的换算进行讲述,让学生明白单位间的换算该如何进行。

  本课程是八年级物理教材中第二章第一节课,在知识的要求上,主要是“知道”和“了解”,本课程的内容不多,但对于初学物理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如何恰到好处的'设计好教学,让学生能有较高的兴趣来参与教学活动;如何深入浅出的教学,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学习物理,这是两个很重要的问题,解决的好,就能上好这节课。同时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的科学规律解决问题,还要让学生初步领略到自然现象的美妙与和谐,形成对自然的亲近、热爱、和谐共处的情感。

  作为一节概念课,如果只是死板的表达知识内容并加以一些练习,效果可能是不会太好。本课程教学设计,从实际出发,从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出发,通过例子,引导学生从实例中总结出规律,引发对规律的思考,从而使学生掌握知识,并且在解决一些实际的例子的时候,掌握对知识的运用。课堂上,用多样的多媒体课件,来展示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对学生的感官予以较为强烈的刺激,加深其对知识的印象。

  机械运动教学反思 篇6

  学习物理,关键要学习物理的思想方法,即对物理问题辨正思维的科学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第二章《运动的描述》在引入概念充分体现了这种物理思想,即研究复杂的问题先从简单的问题入手,对多因素的复杂模型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理想模型然,由理想模型问题的解决进而解决实际复杂问题。

  比如物理学研究的运动有机械运动,热运动、电磁运动等,有些运动比较复杂,有些相对简单,其中相对简单的运动就是机械运动,我们对物理运动的讨论就先从机械运动入手,机械运动有平动和转动,首先研究平动,平动有直线运动有曲线运动,首先研究直线运动,直线运动有匀速和变速,首先研究匀速,这些都是先从简单入手,后面再由简单到复杂的例子。

  质点是学生高中第一个接触到的理想模型,要给学生一个建立理想模型的思维空间和清晰的思维过程,要充分发挥学生日常生活积累的思维和判断能力,使模型的建立自然合理,并逐步掌握建模的能力。

  课堂上可以引入这样的问题,假如外地朋友找你,告诉乘车9点40分到站,你该什么时候到站接车?可以故意地精确考虑接车的准确时间,就可能产生这些问题,比如9点40分是车头到还是车尾到站?车身会振动和晃动,由于车身的运动和气温的原因,车身长度还有热涨冷缩的问题,这将使车何时到站的问题变的很复杂,而生活经验使学生懂得在这个问题上完全没必要考虑车的长度等次要因素,可以把车的长度等次要因素忽略不计,比如说到两人间的距离,这距离要怎么算?是躯干间的距离还是头到脚的距离,即使人站得纹丝不动,但身体还会随呼吸等而动,进一步考虑还有生长和衰老问题都会影响两人之间的精确距离,但现实生活中没人会这么考虑的,通常讲两个人间的距离时,根本忽略了人的.形状,把人看成点。接下去教师可以引导,在研究实际问题时,很多情况下物体的形状对要讨论的物理问题的影响很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此时就可以把物体看成一个点,一个只有质量大小而无形状大小的点――质点,这样就可以自然合理的建立起质点这一理想模型,这就是模型理想化的建立过程。使学生懂得研究实际问题时,由于涉及的因素往往很多,如果不把某些次要的因素忽略,即使很简单的问题都会变的非常复杂,甚至无法解决。

  平均速度概念的引进,为我们提供了定义一个物理量的思路和过程,如何讨论物体运动快慢,方法可以是在相同的时间物体运动的位移大小来比较,相同时间内位移越大的物体速度越大,也可以用相同位移所用时间长短来比较运动快慢,在位移相同的情况下,时间越短物体的速度越大,接下来可以让学生思考,在不同的位移大小和时间长短的情况下,如何比较两个不同物体的运动快慢,比如甲一万米跑了28分钟,乙一百米跑了11秒,如何比较甲乙的运动快慢?经过引导,学生比较容易认识到,应该用位移和时间的比值来定义速度。这个平均速度的定义式搞清楚了,研究加速度的定义式也就容易多了。

  在第二章的教学中,教师如果善于引导学生科学的研究物理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辨正思维大有益处。

  备课过程偶尔感觉有些不足、不顺、不妥,如:

  1、介绍位移时间图像的物理意义时、由于学生不懂的斜率,更不懂斜率计算的截距式,要讨论图像的斜率,难于进行,该图像的出现似乎太早了,后面讨论速度时间图像物理意义也同样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2、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很重要,学生对“任意相等的时间通过的位移相等”的理解很容易出现偏差,有些学生把匀速率运动当成匀速运动,引进位移后,应该重新定义匀速直线运动,不讲匀速直线运动,跳过讲匀变速直线运动,感觉不顺。

  3、加速度的方向取决速度改变量的方向,由于力学放在后面讲,没有任何矢量运算的基础的学生要懂的确定矢量改变量的方向极为困难,还要从加速度的方向分析是加速还是减速运动,感觉加速度的方向的讨论太早了。要给学生补充矢量的运算法则,由于没学过反三角函数,如何求矢量方向的角度值,教师也应该给学生补充。

  课本“某些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大小”是不严密的,应该称“某些物体运动的平均速率”较准确,比如地球绕太阳转动一周的平均速度大小应该是0而不是3.0×104m/s,平均速度的大小和平均速率是两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可混淆。

  机械运动教学反思 篇7

  本课程是八年级物理教材中第二章第一节课,在知识的要求上,主要是“知道”和“了解”,本课程的内容不多,但对于初学物理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如何恰到好处的设计好教学方案,让学生能有较高的兴趣来参与教学活动;如何深入浅出的教学,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学习物理,这是两个很重要的问题,解决的好,就能上好这节课。同时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决问题,还要让学生初步领略到自然现象的美妙与和谐,形成对自然的亲近、热爱、和谐共处的情感。

  作为一节概念课,如果只是死板的叙述知识内容并加以一些练习,效果可能是不会太好。本课程教学设计,从实际出发,从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出发,通过例子,引导学生从实例中总结出规律,引发对规律的思考,从而使学生掌握知识,并且在解决一些实际的例子的时候,掌握对知识的运用。课堂上,用多样的多媒体课件,来展示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对学生的感官予以较为强烈的刺激,加深其对知识的印象。

  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多次进行分组讨论,教师给予一定的引导,培养学生一种进行探索并合作讨论的科学研究精神。并且,课堂上给予的问题多来自现实生活中的实际的例子,以培养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练联系,将理论运用于实际的应用能力。还在课堂上告知学生一种物理学研究的方法:从简单到复杂。

  机械运动教学反思 篇8

  20xx年3月18日上午第三节课,我在教学楼九年级二班,讲授了一节“比教学”课,课题为《机械运动》。我们三个物理老师决定采用“同课异构”形式完成这个课题,以期对九年级物理复习做些研究。下面是我对这节课的些许思考。

  一、课堂教学程序各环节的思考及完成情况

  1、在课堂引入环节,老师拿一个杯子,提请学生思考杯子的运动,相对于地面是运动还是静止?以人为参照物,是运动还是静止呢?然后讲了我们既可以说杯子是运动的也可以说杯子是静止的。本环节意图通过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引入课题《机械运动》,又提前做了知识回顾的.第3题。

  2、在“基本知识回顾”环节,采用了点名提问的方法,询问了十名学生。学案上的题只有5道,但是在长度的估读问题中,学生不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述,用了诸于“mm、最小值、最小值的下面”等不规范词语。问了三个学生后,仍然获得不了我心目中的理想答案,只好将课本上的“分度值的下一位”指明了。

  在辨别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运动时,列举了几个例子,又问了两名学生。

  为了解决单位换算的格式,也为将来运用P=Fv计算做铺垫,我让一名学生演板计算过程,并出了18km/h=m/s,强调了组合单位的换算途径。

  二、关于以后对于类似本节复习课的思考

  1、知识勾勒方法较好,能在短时间内展现主体基础知识,节约了时间又到边到角;从授课完毕后看来,时间还是花长了一些,有些如“长度的估读”和“速度两种单位换算”可以更简洁明了以缩短时间。

  2、从课后完成反馈练习上面看来,突破相对运动研究对象这个问题时,解决得不够好。当时应该举出“月亮走,我也走”等例子,联系言语情景回答问题的。

  3、平均速度和速度的平均值这两个概念的区分没有进行,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来求平均速度虽然简单,但也是要求掌握的重要知识。这个点在复习时是个缺陷,下次要补充要改正,给予学生完整的东西。

  4、由三个物体之间的运动情形来判断他们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情况问题,没有指导他们方法。只要抓住相对于地面静止物体的描述做突破口,从题干中有诸如“看到建筑物向南”“树木向东”等语句,决定一个的运动状态后,再顺藤摸瓜得到解答。

  5、没有进行小结环节。从区推广的模式来评价,要有个归纳小结环节。我在课堂的最后时间内,将时间让学生进行训练了,而没有对复习过的知识简单归纳,也算得上一个不完整之处。

【机械运动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教学教学反思03-22

秋天反思教学反思03-04

教学的反思12-11

比的教学反思12-19

教学反思03-25

精选教学反思04-21

教学dtnl教学反思12-26

生物教学教学反思07-17

排球教学教学反思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