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4-05-16 11:44:2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绿》的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绿》的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绿》的教学反思

《绿》的教学反思1

  时光真是太匆匆了!元宵节芝麻汤圆的醇香还在嘴边萦绕就迎来了新学期开学的第二天。今天我们执教《春光染绿我们双脚》。那是一首轻快而又充满激情的现代诗歌,它主要描绘了植树活动给荒山带来的巨变,表达了少年儿童以实际行动改造荒山野岭的决心。

  在备课时,我发觉《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首诗歌浅显易懂,诗歌的主旨在开学第一天的晨读课上学生们在小组交流中已经体会到了,又因为是开篇第一课,学生拿到新书时的新奇早就开始了诵读,如今基本上都能背诵了。如果再按照已有的教学设计按部就班教学,学生必然会感觉索然无味。因此我做出这样的决定:首先把教学时间压缩为一课时;其次在教学手段上确定以“读”为主线的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尽情地读,想象情景读,对比着读,带领学生走进诗歌的场景中,感受欢快,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感受春光的美妙,感受大自然的生机,感受少先队员们的那一份自豪。

  课堂上,我以“踏一路春风,撒一路欢笑”这两个词组切入,问他们从这两个词组中体会到了什么情感,为整篇文章的诵读定下欢快的基调然后由我以饱满的状态先朗诵了一遍,鼓励学生尽情地朗诵,尽兴地展示,接着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对文本的理解也相当透彻,最后我简化头绪对文本内容进行设问:少先队员们植树前后,山岭有了哪些变化,再次通过你的诵读来表现出少先队员们植树的愉快。在朗朗的读书声中,结束了本课内容的教学。

  反思:本节课上,教师的范读起了引领作用。“教师自身就是教学情境”,声情并茂的.范读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仅可以让课文的语言有效地浸润学生,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开辟了一个整体把握文本的时空。采用了最原始的教学方式——读,而学生们却学得兴致盎然。可见,读真的是一种既简单又有效的教学手段。

《绿》的教学反思2

  参加了“信息化环境下幼儿园歌唱教学游戏化策略的研究”课题组,执教了小班的韵律活动——《绿毛虫》的第一次教学实践活动,下面我就对此次活动进行反思:

  本次活动在第一次教案预设后,课题组成员对活动提出了有效的建议:

  1.活动前教师可以事先丰富幼儿绿毛虫的相关知识经验,帮助幼儿了解毛毛虫变蝴蝶的知识经验。这样为给幼儿参加活动带来新鲜和刺激,从而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热情,积极的进行自主学习。2.在猜测那些动物来和我们做游戏时时,表情可稍微夸张更有神秘色彩。3.教师引导幼儿倾听时,在几个乐句时鼓励幼儿创编动作。这样,表情、动作和图谱上的巧妙结合,也更能感染幼儿,使活动变得更有趣,生动。我结合课题组成员们的教学设计方案和其中的建议,进行了第一次的教案预设再次进行预教并修改。在课前为幼儿丰富了,毛毛虫变蝴蝶等经验,为活动做好铺垫;调整了教学目标,使得整个活动目标更明确、具体,符合中班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活动的过程环节更清晰、由浅入深、逐层递进,能更好地为目标服务;在教学方法上运用了游戏的形式,有利于幼儿更快更好地理解、掌握歌曲,做到简单、有趣、有效。可见,有效的教学策略对提高幼儿的音乐素质、学习品质是有积极作用的`。

  2.在本次活动教学策略运用的有效性有做的好的一方面,也有不足的一方面,征对这个问题,我进行了反思。

  本次的韵律活动——《绿毛虫》选材贴近幼儿的生活,符合小班幼儿现有水平。整个活动以绿毛虫角色导入,并以绿毛虫游戏贯穿始终,气氛活跃,幼儿的兴趣都非常浓厚,大部分幼儿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师在导入环节教师利用“谁来和我们做游戏”的神秘口吻,和幼儿一起边听音乐边猜测,加上教师丰富的表情、有趣的毛毛虫动作让幼儿兴趣浓厚,做到为目标服务,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教师提出的问题指向性明确、有效为理解歌词和游戏服务。如:我变成了什么?机器人变身的时候发出什么声音?变声的时候声音和动作是怎么配合的3、教师创设的毛毛虫变蝴蝶的游戏与活动很吻合,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在模仿游戏中学习。

  本次活动中的不足之处:

  在幼儿倾听环节,教师以“毛毛虫玩游戏”,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幼儿兴趣浓厚,由于个别创编动作的次数还不够多,幼儿表演游戏的环节中,更多关注的毛毛虫的游戏是怎么表演的?由于对整个音乐四个部分的倾听与记忆还不够,所以出现毛毛虫睡觉后,毛毛虫又开始吃东西了,幼儿还在表演睡觉,教师应当多引导幼儿完整的倾听音乐。

《绿》的教学反思3

  为了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为了农村学校学生的长远发展利益,为了改革农村初中教育的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在农村中学开设了绿证课程,可以大面积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文化科技素质,培养适合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学生学好绿证课非常必要,因为这科不是中考科目,学校平时也不进行测试,有的同学对这科不重视,认为学不学都行。所以,如何调动学生学好绿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到更多的绿证知识,是绿证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几年来,我一直从事绿证课教学工作,下面就自己的工作实践,谈谈几点做法

  一、提高认识,培养兴趣、

  学习绿证知识能够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劳动意识、市场意识、科技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掌握现代基本劳动技术、技能,具有就业的一技之长,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农业或二三产业的岗位生产活动创造必要条件。每一学期,我都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教育学生提高认识,懂得学好绿证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给学生讲《劳动安全卫生常识》时,提出问题: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宝贵?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生命!我说:对。那么怎样保护自己,避免各种意外伤害,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呢?我们通过本书就会全面了解。这样就把学生带到自觉探讨与思考问题中去,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巧设悬念,激发兴趣

  对中学生来说,他们对未知的事物和现象都会有一种好奇感,有强烈的求知欲,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十分可贵的,老师要正确引导,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农村应用文》时,我说:人的一生都离不开应用文,大家一定要认真学好。有的同学问:为什么呢?我讲:人一出生,有的人家办满月,要发请柬,宴请亲朋好友;上学了,要记笔记、写日记、写学习计划、总结、入团申请书、给亲人写信;大学毕业前,要写就业简历;参加工作,要写述职报告、合同协议等;有的人遇到官司,还要写上诉状、申诉状等;人老病重还可能写委托书、遗嘱;去世了还可能发讣告、致悼词等,所以说人的一生要经常用到应用文。这样就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上课时就能认真听讲。

  再如,讲《玉米的栽培技术》时,我问:玉米粒在玉米棒的哪个部位先成熟,为什么?从而引起学生们的好奇心,然后老师因势利导,激发同学们去探讨和思索,上课时同学们注意力非常集中,学习效果也比较好。

  三、实物教学,调动兴趣

  在讲课时,如果只是照本宣科,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就会感到兴味索然,甚至在课堂上搞小动作,做别课作业等。我在讲《劳动安全卫生常识》“安全标志图”时,先让同学们用硬纸板制作一些常用的标志图,老师讲课时选用优秀者加以讲解,这样同学们的印象就会更加深刻。再如讲“灭火器的使用”时,我组织同学们到室外,拿出干粉灭火器,按步骤操作并讲解,教大家如何使用。这样同学们爱学,而且容易掌握。在讲“玉米的器官”时,我从玉米地里挖出一株完整的玉米,结合实物给学生讲解玉米的根、茎、叶等器官的形态特征,这样利用实物教学,生动形象,就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在观察中学到了新的知识。

  四、开展活动,深化兴趣

  适当开展一些观察实践活动,寓科教于活动之中,赋予实验性和实践性,适合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进一步深化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如在讲“玉米的种子”时,我组织同学们来到玉米地边,先找同学看实物回答,玉米的根、茎、叶不同器官的形态特征之后,然后掰下一穗玉米棒,取下玉米粒分发给同学们,让同学们仔细观察,玉米种子的种皮、胚和胚乳,这样同学们在快乐的活动中就学到了知识。再如,我在讲“温室的建造”时,我把同学们带到我校的温室前,让同学们仔细观察温室的构造,老师适当地加以讲解,然后要求同学们写一篇说明文《我们学校的温室》。作文交上来以后,老师加以评改,选出优秀的作文在班里朗读。通过这样的活动,同学们既学到了知识,也锻炼了同学们的作文能力,也深化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绿证学科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它虽不是考试科目,但只要教师善于组织和引导,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绿证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就会学到更多的绿证知识。

《绿》的教学反思4

  今天上了下学期的第一节课,感受到上课的感觉真好!有好长一段时间我们都在做着应付考试的事情,每天忙着让学生背啊、默啊、考啊!哎,迫于无奈,做了太多有害于学生身心的事情了。今天终于可以从繁重的考试中挣脱出来,和学生一起享受语文带来的乐趣:我们用心倾听文中潺潺的流水声,认真感受文中小动物们的欢快,真心体验文中人们拥抱大自然的感觉,走进语文真的很好!

  今天上的是《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但我感觉到学生的朗读不行。于是自己先范读了一下。我想让学生感受一下,课文该怎么读?然后让学生想一想老师读得好的原因。学生想后说,因为老师根据内容的不同,语调等都有不同的变化。我肯定了他们的想法后,让他们按照老师的方法继续练习朗,随后指名学生起来读。但是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于是又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先让他说说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然后让他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样学生就容易掌握了。但是没有指导过的句子,学生依然读不好了。这种现象说明学生的语感还没有形成,对语言的感悟能力还处于一般水平。我想这是需要长期练习和积累的,决不能操之过急。

  另外,从上学期的观察中,我还感觉到学生在早读时的状态和上课时的.状态是完全不同的。早读时他们无精打采,要让他们读得投入,读出情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真的很难,上课时相对来说好一点。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觉得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和学生的心理有关。现在的学生大部分对上学这件事不感兴趣。主要原因是学生的压力很大,负担很重。你想,每天早上上学后,老师就有各种各样的作业任务下来,几乎没有休息和玩乐的时间。每天在校的所有时间几乎都是在教室里度过的,不是做作业就是背书,不是考试就是订正。每天的作业任务那么多,学生怎么会喜欢读书呢?有的时候,即使老师能够把课上得很精彩,让学生感到很有乐趣,但每天到学校就有那么多的作业在等着他们,他们还振奋得起来吗?难怪每天早上到校,早读的时候,看到的学生都是没有生气和活力的。哎,也真可怜!

《绿》的教学反思5

  本课是朱自清先生的写景名篇,预设教学课时是3课时。本教学课时是第一课时,主要想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为下一课时的深入了解打下基础。所以是把对语言的基础练习,作者情况的了解,课文的主体结构的认知作为了学习的主要任务。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预习是令人满意的。学生对于课文的写作者是有了解的。调动学生的原有知识储备完成了任务。字词的预习也是令人满意的。证明学生已经渐渐地养成了预习的习惯,一些预习中必须的任务是能够完成的。

  学生的朗读是需要加强的。在第一单元的学习中对于朗读已经对学生提出了要求,那就是运用普通话,声音洪亮的朗读;注意不能读破句子,不能填字,丢字,改字。然后在这个基础之上,应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并用自己的声音表达出来。学生的'朗读还停留在对文字的传达的境界。所以朗读的能力还是要加强的。

  在课文的结构把握上,主要想采用讨论并且在教师的点拨之下学生自行领悟感知。但是,在教学中并没有达到教学的设想。原因想来有以下几个。一,自己在设计这个环节的时候对于问题的设计是存在问题的。问题的提出、预设性、方向性、指引性都是存在不足的。二、学生的积极性并没有调动起来,创设情境不够,学生根本就不能进入一种主动的,积极地思考氛围,学生的互相激发也没有出现。三、整个的教学环节不流畅,显得生硬破碎。

《绿》的教学反思6

  《绿》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艾青的《绿》运用文学的魅力,用文学的形式描述了春天到处是绿色。树林大地中的小草,在春风的吹拂下,来回摆动,风是绿的,水是绿的,世界充满了绿。绿是生命的颜色,是生命的象征。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先熟读诗歌,然后开始品味诗歌,每一句都加上学生自己的想象和理解,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学生理解起来更加深刻,不仅理解了诗的表面意思,理解了作者对春天充满赞美之情和对绿的热爱之情。这样也达到了熟读成诵的目标。

  成功之处,这节课我觉得成功的地方有两点。

  (一):品味探究诗歌语言,让学生发挥想象力,从字面和生命力去理解诗歌内容,更好地感受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对祖国的蓬勃发展的壮景之情。二:让学生通过想象画面并交流想象,这样给学生提供了语言实践的机会。

  不足之处:

  (一)一些理解能力差的学生,不能理解诗歌的深层意思。

  (二)没有在写作手法上下功夫,让学生学习诗歌的.写作手法,让学生仿写诗歌,

  教后措施:

  针对理解能力稍差的学生,我会耐心的向学生解释当时的写作背景,运用浅显的语言向他们说明白,帮助他们理解诗歌内容,针对诗歌的写作手法,我下次在上课时会重点品味诗歌的写作手法,逐渐进行诗歌学习,并让学生大胆说出诗歌的理解,并让学生进行诗歌的仿写,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绿》的教学反思7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是一首现代诗歌,篇幅短小语言精炼,展示了少年儿童以实际行动改造荒山野岭的决心,渗透了植树造林的重要。教学中,我认为本节课最成功的地方,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补充课题引起阅读期待

  上课伊始,我板书“染绿”一词,让学生回答:我们平时会说染绿什么?学生回答染绿小草、染绿树木等,我接着板书“我们双脚”,让学生读课题。再提问:是什么“染绿我们双脚”呢?最后添加“春光”,将课题补充完整,齐读课题,让学生就课题充分质疑。

  二、质疑课题串起整篇教学

  就本文的课题,学生提了不少的问题,唯独没有问:难道是“春光”染绿我们双脚吗?我抛出了自己的疑问,在“春光”二字的上方打了个“?”。当学生自读完第二小节和第三小节后,我在“春光”下面划上横线,学生立刻说出了是“植树造林”染绿我们双脚,从而进一步理解了课文的主旨。当与整篇文本对话完毕,我又在课题下面划了一道横线,并启发学生:你现在认为是什么染绿我们双脚呢?学生回答是“少年儿童”。我提示贴合文本提炼总结概括,学生立即会意:是“我们”染绿我们双脚。在不断的引领中,学生依托文本逐步深化了中心。

  三、首尾比较过渡重点内容

  本首诗歌首尾呼应,第一小节和第八小节结构相似。我充分利用这一教学资源,精读课文伊始,就让学生找出其不同点,我相机板书“荒山野岭”和“青山碧岭”,并提问:荒山野岭是如何变成青山碧岭的呢?从而引起了课文二到七小节的生本对话。

  四、想象写话提高练笔能力

  钻研教材时,限于篇幅及题材的原因,我一直没有找到练笔的着眼点,当然,课后的第四题除外,那是文本对话完毕后的写话内容。在我诵读诗歌时,终于找出了生发练笔的`地方:在朗读第五小节后,我抛出问题:植树造林让山上枝繁叶茂绿树成荫,其他小动物会有什么表现呢?在第五小节的旁边写一写。由于这样的练笔内容难度适中,所以学生的补充写话比较精彩。

  当然,本篇课文的教学也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由于着急完成教学任务,没有引领学生体会赏析诗歌的准确用词,如“踏”和“撒”等字,这是本课教学最大的败笔,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注意这个方面。

《绿》的教学反思8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是一首节奏欢快,朗朗上口的现代诗,文字优美。诗的主题非常明确,号召少年儿童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绿化祖国,美化我们的家园。对于环保问题,现在的孩子在嘴上都能说出一二,但实际行动还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教学这首诗歌很容易上成空洞的说教课,为避免这种尴尬,我尝试着从诗歌的特点入手,感受诗歌内容,品析诗歌主题。

  1、在反复诵读中了解诗歌特点。

  通过教师范读,自由朗读,学生发现了这首现代诗的一些特点,比如节奏比较欢快,读起来朗朗上口。另外这首诗的前后呼应也比较容易感知,诗的第一小节和最后一小节结构相似,就差了一个词语,“荒山野岭”成了“青山碧岭”。诗人的这一呼应非常巧妙,他把植树造林的前后不同就融进这两个词语里,并且抓住这一前后呼应能够引起孩子读诗的兴趣,理解诗歌的主旨。

  2、在想象场景中感受诗歌内容。

  尽管诗歌的主题是植树造林,但是限于是诗歌这一体裁,所以文本并没有花大量笔墨进行场景描写,这是文本的留白,是教学的契机。教学时我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补充了少先队员植树造林的场景以及植树造林以后小动物们安宁幸福的生活。两处想象,孩子读活了诗歌的语言文字,读懂了植树造林给自然、人类带来的真切变化。说教在这里变成了体验,相信体验能产生冲动。面对即将到来的植树节,面对春光无限的.大好季节, “植树造林从我做起”一定能化为孩子们的共识与行动。

  通过学生植树场面的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孩子们植树的豪情。文章是围绕“染绿”一词而进行的。在教学这一课时,我首先范读课文,用自己优美的朗读把学生带入诗歌所描写的美好情境中。接着我引导理解开头和结尾“染绿”各是什么意思。第一节的“染绿”学生很快就回答出来。第二个“染绿”学生大多没有回答出来。这时我引导学生读课文,比较前后两节中的句子。学生们很快发现,后一个“染绿”是学生绿化了荒山后的喜悦心情。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我又一次提问学生此时对“染绿”的理解。很多学生认为染绿不仅是绿化,还有给人们来了幸福的生活。孩子们在收获绿荫、收获幸福的同时,还收获着乐观向上、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文本中的美好情感,与学生的精神世界深深地融合到了一起,成为了学生生命中的一部分,化为自己下一步生活的经验,去发现更多的美好。

  只有文本进入学生精神世界,成为学生的一种审美需求,才能唤起孩子如梦初醒般的天性。

《绿》的教学反思9

  一、 课前导入

  师:顾城有诗云:“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今天让我们带着一双慧眼,一起去寻找那片绿。 共同走进陆蠡的《囚绿记》。请问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你有怎样的思考呢?(我请了两位穿着绿衫的同学来回答。)

  生:我们一般很难想象得到将绿色囚住,很新颖。

  生:我感觉在一个很封闭的环境中,满眼都是绿色,但为什么囚住的是绿色呢?

  师:恩,很好,这两位同学即充满了想象,又提出了自己的质疑。那么,让我们带着这样的质疑一起阅读这篇文章,请同学勾画出有关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

  二、阅读课文(学生阅读大约3分钟)

  三、合作探究

  师:好,大部分同学已经阅读完毕。那么请大家看看课题,囚绿之“绿”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生:(齐)常春藤。

  师:什么地方的常春藤?

  生:(齐)窗外。

  师:能不能将视野再扩大一些呢?

  生:(齐)北平的一家公寓。

  师:这是几星级的公寓,三星级?四星级?

  生:(呵呵直笑)没星级!很简陋。

  师:(笑)那是什么吸引了作者住进这所公寓呢?找找文中的原句。

  生:(齐)“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

  师:那作者与这绿色是日久生情呢还是……

  (没等我说完,学生抢着回答。)

  生:(齐)一见钟情!

  师:(笑)文章当中是怎样说的?

  生:“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下来,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

  师:作者喜欢这绿色的原因是什么?

  生:(齐)“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师:那我怎么没有从你们的朗读中体会到绿色的宝贵啊?我们一起再读一遍。

  (学生齐读,明显在语气上加强了。)

  师:让我们具体来看看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的。

  (学生思考,短暂的沉默。)

  生:作者说“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还有“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河辙的鱼盼等着雨水”,这些都写出了作者对绿色的怀念,焦 急的等待之情。

  师:也就是说绿色给他带来了什么呢?

  生:生命和希望。

  生:“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这句话反映了作者获得绿的急切心情。

  师:那除此以外呢,这句话还反映了作者什么心情?

  生:哦,“视同至宝”说明他把绿当作宝贝一样珍爱着。

  生:作者说有了绿色他就不再孤单了,说明绿色给与他慰安。

  师:我们同学回答得非常好,仿佛和作者一起在享受着这片绿,那么让我们继续这样绿的享受吧。

  生:作者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留念于这片绿色。

  师:看来时间长了,这一见钟情变成了什么?

  生:依赖。

  生:不仅仅是依赖,作者的欢喜之情好像又有加深。

  师:(迷惑状)咦,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作者说:“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我觉得这不仅是欢 喜,简直就是惊喜嘛!(很有感情)绿不仅给他们带来了希望还有快乐。

  (学生鼓掌。)

  师:(微笑)这位同学慷慨激昂的发言也给我们大家带来快乐。

  生:作者是以一种“揠苗助长的心情”来看常春藤的生长。

  (指导学生朗读这段。)

  (女生齐读5~7段。)

  师:请同学们以“绿是如此……”句式来造句,我们以接龙的形式来进行,好吗?

  (学生思考。)

  生:绿是如此的可爱。

  生:绿是如此的温柔。

  生:绿是如此的生机勃勃。

  生:绿是如此值得我们留念、依赖。

  生:绿是如此的寂寞。

  ……(这里例举一二)

  师:是啊,绿色在作者笔下显得如此寂寞而又温柔,犹如温润的玉在胸中融化。请同学们三看课题,如此美好的绿却被“囚”禁住了,是 什么促使作者“囚绿”呢?

  生:自私的念头,作者想和绿色更亲近点。

  师:那么我们请同学齐读这段,具体来体会作者这“自私”的念头。

  (学生齐读。)

  师:作者有这样自私的念头归根结底是什么原因呢?

  生:喜欢绿色!

  (师板书:喜欢。)

  师:有个成语是“引狼入室”,我们在此处可以称什么呢?

  生:(齐)引绿入室。

  师:那引绿入室最初给作者带来怎样的情感体验呢?

  生:给作者带来了“生的欢喜,超越了任何种的喜悦”。

  师:我们一起来大声的读一读这句话。

  (学生齐读。)

  师:我怎么好像没有体验到那种“超越任何种的喜悦”呢,是哪里出了问题?

  生:(齐)我们自己。

  (学生再次齐读。)

  师:(笑)恩,我感觉身体里的每个细胞都兴奋起来了,不错不错。

  师:这种喜悦使作者开始给予这绿色以更亲昵的'称呼。

  生:(齐)绿友。

  师:作者已经把它当作自己的朋友,请问你有好朋友吗?

  生:有!

  师:朋友之间最重要的是什么?

  生:能够互相关心、帮助,互相理解、信任。

  师:说得很好,看来作你的朋友很幸福呀。那我们的这位“绿友”有没有和作者一样体会这种“生的欢喜”呢?

  生:(齐)没有。

  师:这位绿友怎么了?

  生:它依旧向外生长,向着阳光的方向。

  师:看看还有没有变化?

  生:绿友“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师:最初“绿友”是什么样子的?

  生:浆液丰富的柔条。

  师:给人什么感觉?

  生:饱满,仿佛手轻轻一碰就会有水溢出。

  生:我倒觉得怜爱。

  师:(微笑)感觉如同这柔条一样丰富嘛。看着绿友的固执、衰弱作者情感有那些变化呢?

  生:作者有些恼怒。

  生:自尊心受到伤害了。

  (师板书:恼怒。)

  师:从最初的引绿入室带来的喜悦到如今的恼怒,作者情感上大起大落啊。我们现在请男生朗读一下8~11,体会一下情感的变化。

  (男生朗读。)

  师:文章看到此处我不禁要问,同学们,你们有哪些启示呢?请你们互相讨论一下吧。

  (生热烈地讨论。)

  四、扩展延伸

  生:这常春藤给我以启示,当遇到挫折时也要执著于自己的方向,向着阳光生长。

  生:我觉得作者喜欢它继而占有它是自私的,反而伤害了它。所以喜欢它不一定要占有。

  (生鼓掌。)

  师:(笑)看来同学们很认同这个观点,那我想问,“它”可以指什么?

  生:可以指朋友,比如我看重朋友的某样东西,但我不可以自私的占有。

  生:可以指爱情吧。

  (笑,同学都笑起来。)

  师:(笑)好的,我们同学谈到了友情爱情,“它”可不可以指亲情?

  生:父母对我们过分的爱其实就是伤害。

  师:那种爱叫什么呢?

  生:(齐)溺爱。

  五、主旨探究

  师:(微笑)我们同学说得很好哦。那么这些是不是陆蠡想要表达的主旨呢?

  生:(齐)不是。

  师:你们怎么那么肯定?

  生:因为这篇文章最后说卢沟桥事变发生了。

  师:对,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了。我们一起看看最后作者写了什么内容。

  (全体同学齐读。)

  师:这段告诉我们什么内容?

  生:一方面写了当时历史背景,另一方面作者终于释放了这绿色。

  师:最触动你的是哪一句话?

  生:“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师:最后我们再看课题,“囚绿”在这里发生了变化了。

  生:(齐)囚人。

  (板书:绿囚。)

  师:请同学们在最后一个方框中填上字。

  生:人。

  师:什么人?

  生:(齐)中国人。

  师:中国人有没有屈服于这“方框”中呢?

  生:没有。

  板书:

  中绿囚国人

  师:请看这“绿”和“中国人”之间,作者是如何将二者联系起来的?

  生:运用象征手法,绿其实象征了不屈服于黑暗,渴望自由、阳光的中国人。六、总结全文

  师:其实我也想通过这样的思路告诉同学们,同一个人面对同一篇文章,放在不同的背景中可以有不同的启示。背景知识对于我们把握文

  章主旨是很重要的。但是不是我们同学收获的启示错了呢?

  生:(齐)没有。

  师:是啊,站在21世纪的我们从《囚绿记》中又收获了新的启示,这也是文章生命力所在。而70年前处在国家危亡的关键时刻,《囚绿记》既是血泪之作,又是前行的动力所在,这是陆蠡留给后人的财富。

  师结束语: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那片绿色,更是寻找光明!

  下课!

《绿》的教学反思10

  精心设计课后思考题是北师大教材的一个亮点。这些思考题不但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开发,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且指向教学重点、难点,对教师的备课起到了指点迷津的'作用。例如:《梦已被染绿》课后思考题目:“你从哪些地方发现春天已经来了?”在教学本文刚好是春季,为了引导学生从生活到诗歌,再从诗歌到生活,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我在引导学生说说春天的变化时,学生的回答很丰富,他们说:“春天来了,桃花开了,柳树发芽了。”“春雨沙沙,唱着歌儿来了。”“春天来了,小蝌蚪也来了。”“春天来了,到处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大地穿上了绿衣裳说明春姑娘来了。”……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介绍自己眼中的春天,把课堂

  学习与生活主动地衔接在一起了。

  这样不但引导学生读书要细心,抓关键词语帮助理解课文,还启发学生要走向自然,走进生活,乐于观察,善于观察,才能不断发现我们身旁自然景观和事物质变化,感觉到人生的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

《绿》的教学反思11

  艾青的诗歌《绿》用富有魅力的文学形式描述了春天的绿。树木是绿的,小草是绿的,风是绿的,水是绿的,整个世界都充满了绿意。艾青笔下的绿,摇曳多姿,玄妙美幻,那绿是自然的颜色,是生命的律动,是希望的象征,这样的绿散发着永恒的魅力。

  诗歌,用较少的文字含蓄地传达深长的韵味。诗歌教学,对老师来说总是不知从何处下手,对学生来说更是一团迷雾。然而模糊的东西,正好供我们多角度多维度地展开教学。这堂课下来,我做出如下反思: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知识成长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建构的过程,也是情感成长的过程。本节课我以诗词大会总“飞花令”为引,带领学生进入诗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关于文章的主旨,我引导学生根据重要词语和句子,自己去思考、探究,他们组内合作、分工,他们对自己的表现心安也好,紧张也好,兴奋也好,都是一种成长和磨炼。轻声播放音乐,创设情境,促使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练笔,达到学以致用,提高写作水平。在作品展示过程中,我认真倾听,积极鼓励,师生一起分享浓浓的春意,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我精心地布置了作业:1.拓展阅读:(1)艾青的.其他诗作。(2)朱自清的经典散文《绿》2.仿照朱自清的散文《绿》,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散文。我之所以这样布置作业,是因为一节课的结束不应该是学生情感的终结,而应是更广阔的情感天地的展开,更大学习兴趣的激发。布置这样的作业既能延续情感,又能让这种感受变成富有创造性的具体实践。

  对学生的评价不到位,主要集中于诗歌的朗读指导和诗意评价不到位。对于学生的互相评价欠缺引导。教学语言不够丰富,总觉得自己的课堂语言比较贫乏,欠缺生动。老师富有诗意的语言往往能让学生专注于课堂,自然地融入诗情画意当中,然而,这一点还是做得远远不够的。时间的安排有些不合理,学生的自学时间得不到保证,自然教学效果就要打折扣了。

  课后,我们年级组展开评课。从中,我认识到平时应该对自己的语言多加工润色,要围绕重点展开教学,使每个教学环节紧凑;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多利用幻灯片和图片等多种辅助工具。这样的课堂才能达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学生才能真正进入课堂,积极参与讨论。灰色的单调乏味的课堂,孩子们是没有兴趣可言的;只有打造充满绿意的、富有生机的有趣的课堂,才能吸引孩子们的眼球和注意力。

《绿》的教学反思12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华丽的辞藻向我们展现 了西湖秀丽的景色, 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我上完这节课的感受,那只能用“陶醉”这个词了。我和我的学生们都陶醉在这迷人的景色当中,陶醉在这优美的词句当中。读着读着,自已仿佛已置身于西湖的美景中,看着碧澄澄的水哗哗地流着,有一种惊奇自在心中。

  在这节课当中,我的教学手段只是朗读加想像。让学生美美地读,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韵味,然后再去深深地回想,想像着自已已置身于这独特的美景当中,那可爱的古怪的树绿得发光,绿得发亮,真是一种沉醉,一种迷恋。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去理解,去交流。感悟大家笔下的西湖的绿。我主要从两个方面培养孩子:一、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 感悟语言之美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拥有学习的自主权。我们要把自主 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地努力去探索,去感悟。在本课教学中,让 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景点,细读品味,找出认为美的句子并说 说美在哪里?只有细心去欣赏、体会,才能说出美在何

  二、培养学生 的`朗读能力,读中悟情。这是一篇语言精美的散文,应该在学生感悟 景物特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培养语感。学生选择景点并体验那儿的“绿”的特点,再通过朗读表现 这种“绿’。指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感悟、积累,让他们读得明白, 读得清楚,读得带劲,读得入情。从而,把文章读美了。

  其实,我想语文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外,更重要的是能让孩子们在这学习当中体验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绿》的教学反思13

  《绿手指》一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讲述了一位老奶奶而十年如一日,满怀信心地培育纯白色的金盏花的故事。故事的起因是园艺所重金悬赏纯白的金盏花,老奶奶尽管觉得不可思议,但很想试一试,经过一年又一年,老奶奶收集种子,栽种花儿,最后经过验证,老奶奶培育出了纯白的金盏花,她又有了新的渴望——培育出黑色的'金盏花。故事表面在写培育纯白金盏花的故事,但作者的真正意图,是通过这个故事,塑造一个充满理想、满怀信心、坚持不懈的园丁形象。

  本文内容比较浅显,学生较容易理解,文笔优美。但我在教学生品读理解时,发现文中有一处似乎在表达上不太准确。这句话是这样的:

  “终于,园艺所长打电话告诉老奶奶,他们看到了她种的花,是雪白的。”

  当学生读到这里时,我提醒学生说:“园艺所长见到过老奶奶吗?他可能看到老奶奶种的花吗?”

  学生联系上下文,仔细阅读分析以后得出了结论:园艺所长不可能看到老奶奶种的花。紧接着我有启发学生:“园艺所长看到的是什么?”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他们认真讨论,各抒己见。最后,大家统一了认识:园艺所长看到的应该是老奶奶寄去的花种开的花。

  由此,我想到了,即便是名家,在写作时也有可能由于疏忽而出现错误。所以,在学习每一篇文章时,要认真品读,斟词酌句,尽量做到 “奇文共赏析,疑义相与析。”另外,我还觉得,学生的作文必须认真,一定要教育学生养成写完作文后认真修改的习惯。

《绿》的教学反思14

  11月14日下午,我参与了州语文教研组的“同课异构”活动,和市四中的万秋园老师同讲《囚绿记》。

  《囚绿记》是必修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本单元主要学习写景散文。不同的散文表达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情感源于文中不同的形象。因此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紧紧抓住文章的情感和形象,设计思路围绕一个问题:如何让学生通过分析形象理解作者的情感。

  学生对于现代文的阅读往往会有这样一个问题,他们很容易理解文章的字面意思,但要进行深入分析就无处下手。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通过设置问题,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他们思考,是达到教学目标的.很好的方法。另外,问题化教学贴近新课程标准,以学生发展为主要目标,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学习。因此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主要采用了设置问题的方法。

  问题的设置需要有层次,由易到难。我让学生在初读文章是思考“哪几段是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达到了梳理文章结构的目标。接着又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喜欢绿?”借这个问题引出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的介绍,让学生理解“绿”的象征意义。之后的两个探究问题有一定的难度,“称呼的变化说明什么?”以及“怎样理解‘魔念’?”需要学生结合全文,仔细体会作者的情感,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思辨能力。问题层层推进的同时,学生也深入理解了文章。

  然而,正如课后讨论时一位老师说的一样,采用设置问题的教学方式,学生反应会很生涩。整堂课上下来,课堂气氛并不活跃。赞科夫说:“对于学生来说,教学内容应具有适中的复杂程序和难度。” 要想所设计的问题难易适度,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实际能力来确定问题的难易程度,不偏难或偏易。由于经验的缺乏,我对高中学生学情不够了解,有的问题设计得过难。比如第二个探究问题“怎样理解‘魔念’?”这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而我在提问前并没有做好足够的铺垫。如果先让学生说说“魔念”是什么?再来理解“魔念”在本文中的含义,可能效果会更好。

  在课后的研讨中,很多老师都指出了我的问题所在,也提出了宝贵的建议。我上课不如万老师流畅和镇定,同是新教师,就这一点,我的确做得不够好。通过这次活动,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收到了老师们中肯的评价和宝贵的建议。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要更积极地学习,争取把课上得更有语文味,更自如。

《绿》的教学反思15

  高效课堂观摩课《囚绿记》上完了,这节课从准备到完成可以说给我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也为我今后的语文课堂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觉得在这次学校组织的骨干教师、十二·五科研教师高效课堂观摩课活动中受益匪浅。

  在教学设计上,我主要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图片式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从直观上体会绿色的象征意义。在图片的选择上我重点选取了各具象征意义的四幅图:充满生机的幼苗,向着阳光生长的大树,沙漠中的绿洲,绿色的梯田。优美而又生机勃勃的画面激发了学生对绿色的象征意义的联想。这样既顺利的导入了新课,同时又有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了理解。

  二、对课文内容探究,主要采用小组探究交流的模式。在课前预习中,我让各组组员把对课文理解中存在的问题集中反馈给组长,再由组长反馈给我,我再挑出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做到多媒体课件上,在课堂第一轮讨论中解决这些问题。这样在课堂中讨论交流的问题就更有针对性,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在学生问题基础上我又提出了两个更为深入的问题,让学生进行第二轮的讨论交流。这样既做到了有的放矢,又使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好主题。

  三、在课堂中加入如何面对人生困境的延伸拓展。让学生们学习绿色顽强不屈的精神,完成了本课的德育目标。这里面我插入了最近的几则有关高中生自杀的新闻,请学生们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我觉着这个环节体现了一种大语文教学观。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感觉对学生的调动不够,因此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所以自我教学感觉不够好。我觉得优化的语文课堂教学,它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活”。语文课堂教学的“活”,需要灵活的教师引导,鲜活的`学生思维,活跃的课堂气氛。 可对于我来说,还是一个漫长的摸索过程,我觉得要使课堂气氛”活”起来,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这方面是我在以后教学工作中着重努力的地方。我会在以下的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首先,教师的教学活,带动的必然结果是学生学法活。教师教的不只是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探究结论。给学生多点拨,多直观,多启发,多鼓励;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口,老师在课堂中应引导学生创新学习,鼓励他们的批判精神,允许他们标新立异。在这堂课中我对学生的激励不够,没有对学生进行及时鼓励,本来就很拘谨的学生就更不敢再课堂中积极发言了。

  其次运用灵活、恰当的教学手段将教材所设置的情境生动、 形象地表现出来也显得至关重要。充分利用多媒体上课,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能很快全面熟悉文章内容,并且能顺利解决课文有关问题,准确把握知识要点。

  同时,在实施活化课堂教学活动中,我觉得还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二是要对学生的活动多加肯定,表扬。提高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以上是我对《囚绿记》课堂教学的体会与反思。

【《绿》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绿》教学反思02-18

《西湖的绿》的教学反思02-19

囚绿记教学反思04-13

囚绿记的教学反思02-24

《囚绿记》教学反思08-26

《囚绿记》教学反思13篇03-17

《囚绿记》教学反思12篇04-13

囚绿记的教学反思13篇03-09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教学反思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