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

时间:2024-05-20 13:26:4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优选]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优选]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1

以前教学圆锥的体积时,由于教具的制作非常麻烦,多是先由教师演示等底等高情况下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正好是圆锥的体积,再让学生验证,最后教师通过对比实验说明不等底等高的差异,但收到的效果不佳,计算圆锥的体积时容易忘掉乘。学生对等底等高这一重要条件掌握并不牢固,理解很模糊。在本次课中,新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观察,根据学习体积的经验,先判断四个圆锥的体积大小,引导学生猜测圆锥的体积和它的什么有关,学生联系到了圆柱的体积,都能说出圆锥的体积跟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系,在猜想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白学习目标。

  为了让学生理解等底等高是判断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的前提条件,同时为了节约教学时间,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片断:让学生思考,圆锥与学过哪个立体图形的关系最近?为什么?学生很容易找到圆柱,接着我又拿出几个不同的圆柱,问:考考你们的眼力,选择哪个来研究这个圆锥的体积比较好?将学生选的圆柱进行验证,发现与圆锥是等底等高,告诉学生在选择实验材料时要尽量选择有些相同条件的,这样实验时可以少走弯路,实验的结果准确些,在这个过程中加深了对等底等高这个条件的理解。这时,让学生进行小组合做,实验探究,经历一番观察、发现、合作、创新的过程,得出圆锥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样让学生置身于有目的的实践中,增加对实验条件的选择及信息的归纳。既圆满地推导出了圆锥的体积公式,又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批判意识的发展。而这些目标的实现,完全是优化实验过程所产生的效果。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为了增强实效性,避免走形式,在课前,我引导学生制作等底等高的一组圆柱和圆锥,使每个学生都能真切的参与实验、参与到探究中去,让他们以这样每个学生都能怀着喜悦的心情进行学习,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意识到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利以学生认识发展规律为依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解决问题,探究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实际应用使学生在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中理解运用知识。在教学环节中以学生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总结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感受到数学的应用性,解决问题的乐趣,逐步提高学生探究知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中比较遗憾的时,在制作课件时考虑不周全,几个圆锥的相关数据不准确,比例不合适,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影响了学生的判断结果,这些看似细节的环节,却反映了在备课时的粗心大意,对学生也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今后要注意,时刻记住:细节决定成功!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2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猜想圆锥的体积可能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再来猜想圆锥的体积可能和什么立体图形的体积有关系,通过学生自主的实验操作,探究出圆锥和圆柱在等底等高情况下的倍数关系,再通过学生的讨论,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最后应用探索出的结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一、 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结论的实践探索的全过程。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数学史上许多重大的发现都离不开猜想。著名科学家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所以,在课初,猜想圆锥的体积与他的什么有关系,再来猜想圆锥的体积和什么图形的体积有关系,然后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验证了自己的猜想,并应用新知解决了问题。这样,即向学生渗透“猜想---验证‘ 的数学思想,有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学会了怎样学习。

  二、给学生一个“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空间。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耐模仿和与记忆,动手实践、资助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书学者们课程,不但需要观察,还需要试验。有些知识单凭解说是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的,只有通过试验,才能深刻领悟其中的内在奥秘。

  在探究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把动手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主动地获取知识改变了一教师讲解、师范为主的教学方式。学生不再是实验演示的被动的观看者,而是参与操作的主动探索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数学知识,而且更多的是探究学习的科学方法,探究学习的喜悦。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会逐步变的有思想、会思考、会逐渐发现自身的价值。

  三、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人在数学商获得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生活知识数学化,数学知识生活化,我们所学得只是最重要应用于生活实际。为了体现“学有用的数学”这一理念,教学中,我设计了买冰淇淋、奥运火炬、“神五”等与圆锥体积有关的问题,使得数学问题生活化、趣味化。课后,又设置了在边长4分米的正方体木料里笑一个最大圆锥的问题,教室里放置一个最大圆锥的问题,使得课堂知识回归生活,引发学生思考。这样,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使得数学学习不再枯燥,,而变得更精彩。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3

  圆锥的体积是在学生直观认识圆锥的特征,会算圆的面积,以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的基础上安排教学的。以往几次,都是按老方法进行,一开始教师就准备了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先比较它们的底面积相等,再分别量出它们的高也相等。进而由老师做实验,把圆锥装满水(或沙)往圆柱里倒,学生观察倒了几次正好把圆柱装满。接着推导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并重点强调求圆锥的体积一定要乘三分之一。一节课上下来非常轻松,非常顺利,时间也充足,作业效果也还不错。可是到了综合运用问题就出来了:忘记乘三分之一的,计算出错的,已知圆锥的体积和底面积,求高时,直接用体积除以底面积的,出的错误五花八门。

  再上这节课时,我加强了以下几个点的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教学新课时,我出示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圆锥的体积和什么有关,学生联系到了圆柱的体积,通过师生交流、问答、猜想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迫切希望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实验就兴趣盎然;

  2、实验时,让学生小组合作亲自动手实验,以实验要求为主线,即动手操作,又动脑思考,努力探索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并获得了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新活的数学知识,同时也获得了探究学习的科学方法,探究成功的喜悦以及探究失败的深刻反思,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会逐步变的`有思想、会思考、会逐渐发现自身的价值。

  3、学生做图形应用题时,引导学生审题,先确定是什么图形,再想相应的计算公式,最后根据公式列出算式。这样对于后面的综合运用题,学生有了这种固定思维模式,就不会乱列式,

  4、列出算式后,不要按部就班的从左算到右,先观察算式的特点,寻求简单的计算方法,把口算和计算有机结合。如:3.14×(4÷2)2×8时,先口算(4÷2)2=4,再口算4×8=32,最后再计算3.14×32。又如:×3.14×(4÷2)2×9时,先口算×9=3,(4÷2)2=4,3×4=12,再计算3.14×12。这样就大大地减少了学生计算难度,提高了计算的正确率。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4

  (课前准备:等底等高、不等底不等高的空圆柱、圆锥、沙子,利用“错误”资源,展示思维过程 ——《圆锥的体积》一课的案例反思。课前学生都预习过这一内容。)

  教学片断

  师:下面分组做实验,在空圆锥里装满沙子,然后倒入空圆柱中,看看几次正好装满。

  小组代表从教具箱中自选实验用的空圆锥圆柱各一个,分头操作。

  师: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圆柱和圆锥、沙子,从倒的次数看,研究两者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生1:我们将空圆锥里装满沙子,然后倒入空圆柱中,三次正好装满。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

  生2:三次倒满,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

  生3(有些迟疑地):我们将空圆锥里装满沙子,然后倒入空圆柱中,四次正好装满。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四分之一。

  生1:是三分之一,不是四分之一。

  生5:我们在空圆锥里装满沙子,然后倒入空圆柱中,不到三次就将圆柱装满了。

  ……

  师:并不都是三分之一呀。怎么会是这样!我来做。(教师从教具箱中随手取出一个空圆锥一个空圆柱)你们看, 将空圆锥里装满沙子,倒入空圆柱里。一次,再来一次。两次正好装满。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二分之一。怎么回事?是不是书上的结论有错误?(以前曾有学生对教材中的内容提出过疑问)

  学生议论纷纷。……

  师:你们说该怎么办?

  生6:老师,你取的圆柱太大了。(教师在他的推荐下重新使用一个空圆柱继续实验,三次正好倒满,教育论文《利用“错误”资源,展示思维过程 ——《圆锥的体积》一课的案例反思》。)学生调换教具,再试。

  师:什么情况下,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

  生:等底等高。

  生: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师:也就是说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的前提条件是等底等高。

  案例反思

  以前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多是先由教师演示等底等高情况下的三分之一,再让学生验证,最后教师通过对比实验说明不等底等高的差异,但效果不太好,学生对等底等高这一重要前提条件,掌握得并不牢固,理解很模糊。为了让学生理解“等底等高”是判断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的前提条件,我就设计了以上的教学片断:让学生自选空圆柱和圆锥研究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的结论与书上的结论有很大的差异,有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二分之一,思维出现激烈的碰撞,这时我没有评判结果,而是让学生经历一番观察、发现、合作、创新过程,得出圆锥体积等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样让学生装在看似混乱无序的实践中,增加对实验条件的辨别及信息的批判。既圆满地推导出了圆锥的体积公式,又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批判意识的发展。而这些目标的达成完全是灵活机智地利用“错误”这一资源,所产生的效果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利用“错误”这一资源,让学生思考问题几经碰壁终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把思考问题的实际过程展现给学生看,让学生经过思维的碰撞,这样做实际上是非常富于启发性的.学习数学不仅要学会这道题的解法,而且更要学会这个解法是如何找到的.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5

  《圆锥的体积》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之一,它是学生在学习了圆柱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认识基础之上,学习的。这一堂课,我有幸邀请了三位同伴来听我的课,给我一定的指导,我也从中发现了自己的一些问题。

  这节课中,我注重学生操作的过程,我的设想就是要学生经历这个过程。首先要让学生观察,我手中的学具,圆锥和圆柱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发现,它们是等底等高的。接下来,我提出问题,它们谁的体积大?但是关于这个问题,学生的回答,基本上没有答到点子上,有学生说,因为谁的表面积大,所以体积大。本来我预设中,很容易观察发现的体积对比,但是,因为我的提问,它们谁的体积大,为什么,这个为什么,让学生绞尽脑汁去想,去套一些内容。后来我反思,我应该先把圆锥放入圆柱里,让学生直接说出,圆锥的.体积,比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小。或者用试验的方法,把圆锥的水,倒入圆柱,让学生直接得到体积比大小的结论。接下来,先让学生说说方法如何验证圆锥和等底等高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根据以前学的圆柱体积,学生得出了三个方法,排水法,实验法,测量体积法。根据一些情况,排水法无法实现。学具是空心的,会漂浮在水面,其次,学具有缝隙,水会渗进去。所以排水法,只是作为学生了解的方法,但并不实践。在试验环节,我没有说清楚具体的操作要求,导致个别学生在操作中,用圆柱的水,倒进圆锥里,这样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大多数学生,听清了我的要求,几杯圆锥的水,可以倒入圆柱。学生很容易就得出了结论。我让学生在黑板上小组演示倒水的过程,同时,也让其他学生一起数杯数,也是加深试验结果。我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圆锥和等底等高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用了关联词,因为...所以...我也引导学生,多次强调,这样的关系一定有一个前提,圆锥和圆柱是等底等高的。为了验证这样的体积关系,我抽学生上讲台,利用测量法,来验证。当然,我在最后也强调,试验只是一种手段,得出的结论可能是不精确的,但是数学家验证了这一点,所以大家可以直接用这条结论。

  美中不足就是习题没有时间去练习。学生都有最佳遗忘曲线,如果没有练习题,学生的知识没有在最佳的时间去巩固去检测,对于真正理解知识,巩固知识是不利的。我设计的习题,都是书上的,还是缺乏一点趣味性、层次性。

  总之,这节课,不是很完美,有很多遗憾。以后的几何课中,我还是会多让学生历经操作的过程,学生在操作中观察、归纳、验证、总结。操作前,一定要讲清楚操作要求,还要预设更多可能会出现的

  情况,时间的把控要再精确一点,自己的教学语言,还更规范一些,多用一些激励语,以后的教学设计,尽量多考虑如何体现趣味性这个问题。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6

  圆锥的体积是在学生直观认识圆锥的特征,会算圆的面积,以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的基础上安排教学的。因此,我有针对性地设计、制作了本节课的辅助教学课件,既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复习迁移,做好铺垫

  由于圆锥体的体积是在学生学过圆柱体的体积的基础上安排教学的,为了让学生回忆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以便为知识的迁移和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我制作了一张图文并茂的图文片向学生展示了一个圆柱体图形,并在图形下面用醒目的文字向学生提出问题:这是什么形体?它的体积应怎样计算?这样一张集文字、图形、声音于一体的图文片,很容易引起学生注意,营造学习气氛。

  2、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数学来源于生活,我取材于生活以创设情境,使教学过程与生活实际密联系起来,我制作了一张图文并茂的图文片向学生展示了晒谷场上一堆圆锥形的谷子,并在显眼的位置向学生巧设问题:这堆谷成什么形体?你们能求出这堆谷的体积吗?这样,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把学生引入到新课探索的活动中。

  3、实验操作,推导公式

  圆锥体积的推导,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让学生直观感知圆锥的体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关系。首先让学生用工具做实验,初步感知,再呈现我制作的图文片向学生演示:用圆锥装满水倒入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里的过程。并在动画下面巧设问题:用圆锥装满水倒入和它等底等高的空圆柱里,倒几次正好倒满?每次水的.高度是圆柱高度的几分之几?有层次的教学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学生通过认真操作实验,观察思考,都明白了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4、自学尝试,解惑答疑

  为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把课本上的例1制成一张图文片,配上悠闲的乐曲,让学生尝试解答。试做时,我则进行巡视,如有问题,个别辅导,接着指名回答。这样,能够把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他们从中体验到学习的成功的乐趣。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

  本节课《圆锥的体积》以谈话法、实验法为主,讨论法、练习法为辅,实现教学目标。教学中,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小学阶段学习的几何知识是直观几何。小学生学习几何知识不是靠严格的论证,而主要是通过观察、操作。根据课题的特点,主要采取让学生做实验的方法主动获取知识,而且在教学中我注重如何有效的引导学生探究。

  例如,在上课开始,我是让学生回忆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让学生猜测圆锥的体积也可以借助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验证,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到学生猜测出用圆柱的体积来帮助研究圆锥时,再进一步让学生猜测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关系,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马上让学生自己以小组为单位去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让每个学生都经历一次探究学习的过程。每个学生都经历了“猜想估计---设计实验验证---发现算法”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按自己的设想自由探究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和圆柱体体积之间的关系,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在探究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再是实验演示的被动的观看者,而是参与操作的主动探索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新活的数学知识,获得更多的是探究学习的科学方法,探究成功的喜悦以及探究失败的深刻反思,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会逐步变的有思想、会思考、会逐渐发现自身的价值。而且在探究出圆锥体积公式的基础上,再让他们想办法计算出他们小组实验用的圆锥的体积,又一次给了学生探究的空间,使他们对不光能得出圆锥的体积公式,而且知道怎么应用它。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性潜能。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他们按自己的观察进行猜测估计,按自己的设想操作学习,对自己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反思,在全体学生思维火花的相互碰撞中,出现了验证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和圆柱体体积的方法。涌现出了对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中“1/3”的不同理解,实现了学习策略的多样化,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7

  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11~13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使学生探索并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和推导过程;

  ◆使学生会应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思维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目标:

  ◆使学生在经历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难点:探索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和推导过程。

  四、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的圆锥和圆柱共六套,沙、米,实验报告单;带有刻度的直尺,绳子等。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故事情景引发猜想

  电脑呈现出动画情境(伴图配音)。

  炎热的夏天,小明和小强去“广场超市”的 冷饮专柜买冰淇淋,圆锥形的冰淇淋标价是0.8元,圆柱形的标价2元。于是,他们两个为买哪一种形状的冰淇淋争执起来。同学们,你们能帮他们解决到底买哪种形状的冰淇淋更合算吗?(图中圆柱形和圆锥形的雪糕是等底等高的。)

  (学生回答自己的猜想,有说买圆锥形的,有说买圆柱形的)

  教师:学完今天的内容后,同学们就能正确解决了!

  2、圆锥实物揭示课题

  ①教师出示一筒 沙,师:将这筒沙倒在桌上,会变成什么形状?

  (学生猜想后教师演示)

  ②师:在这堂课上,你希望学到哪些知识呢?

  (生自主回答,确立学习目标)

  ③揭题:圆锥的体积

  师:好,我们一起努力吧!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直观引入直觉猜想

  (1)教师演示刨铅笔:把一支圆柱形铅笔的笔头刨成圆锥形。

  (2)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你觉得圆锥的体积与相应的圆柱体积之间有联系吗?你认为有什么联系?

  ①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生说可能的情况)

  ②师:你们是怎样理解“相应的”一词的?说说你的看法。

  生说后,师总结:“相应的”,即圆锥与圆柱是等底等高的。(用实物演示给生看)

  2、实验探索发现规律

  (1)小组讨论填写材料单,有顺序地领取材料

  学生分6组操作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其中4个小组的实验材料:沙子、米、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和圆锥形容器各一个;另外2个小组的实验材料:沙子、米等,等底不等高和等高不等底的圆柱形和圆锥形容器各一个)

  (2)小组合作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单。

  实验方法

  发现结果

  第一次实验

  第二次实验

  第三次实验

  结论:

  (3)汇报结果,实物投影展示实验报告单。

  (4)组际交流,得出结论:

  结论1:圆锥的体积v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结论2:等底不等高的圆锥体与圆柱体,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二分之一。

  结论3:等高不等底的圆锥体与圆柱体,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四分之一。

  结论4:圆柱的体积正好是圆锥体积的3倍。

  结论5:圆柱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

  ……

  师:同学们实验的结论各不相同,到底哪组的结论对呢?

  (各小组纷纷叙述自己小组的实验过程、结论;说明自己小组的准确性,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集中状态)。

  (5)参与处理信息。

  围绕三分之一或3倍关系的情况讨论:

  师:我们先来看得出三分之一或3倍关系的这几个小组;请小组代表说说他们是怎样通过实验得出这一结论的?

  (请他们拿出实验用的器材,自己比划、验证这个结论。突出他们小组的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的)

  师:其他小组得出的结论不同,是不是由于实验过程或结论有错误呢?我们也请小组代表说说你们的看法。

  (生说明他们的过程和结论都是对的,只是他们的圆锥和圆柱不是即等底又等高的)。

  师:总结以上各个小组的看法,我们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生1: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生2:圆柱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

  生3:我认为第一种说法较合理,强调了圆锥体积的求法。

  ……

  师总结并板书:

  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

  3、启发引导推导公式

  师:对于同学们得出的结论,你能否用数学公式来表示呢?

  生:因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v=sh;所以我们可以用1/3 sh表示圆锥的体积。

  师:其他同学呢?你们认为这个同学的方法可以吗?

  生:可以。

  师:那我们就用1/3 sh表示圆锥的体积。

  计算公式:v= 1/3 sh

  >师:(1)这里sh表示什么?为什么要乘1/3?

  (2)要求圆锥体积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生回答,师做总结

  4、简单应用尝试解答

  例1:(课件出示教材情景图)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底面半径是2米,高是1.5米。你能计算出小麦堆的体积吗?

  (生独立列式计算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运用拓展

  1、试一试

  一个圆锥形零件,它的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是3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2、练一练

  计算下面各圆锥的体积:

  3、实践性练习

  师:请你们将做实验时装在圆柱容器里的沙(或米)倒出,堆成一个圆锥形沙(米)堆,小组合作测量计算它的体积。

  4、开放性练习

  一段圆柱形钢材,底面直径10厘米,高是15厘米,把它加工成一个圆锥零件。根据以上条件信息,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能得出哪些数学结论?(可小组讨论)

  (四)整理归纳,回顾体验

  1、上了这些课,你有什么收获?(互说中系统整理)

  2、用什么方法获取的?你认为哪组表现最棒?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想法?还有什么问题?

  (五)问题解决。(电脑呈现出动画情境)

  小明和小强到底买哪种形状的冰淇淋更合算呢?

  师:谁能帮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说出买圆柱形的冰淇淋更合算的理由。)

  六、板书设计:

  圆锥的体积

  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

  七、设计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圆锥体积计算时,一改以前教师演示或在教师指令下实验的做法;采取提供学生材料和机会,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表现在:

  (1)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富有儿童情趣。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故事引入,为新知识作好铺垫和准备。又从刨铅笔直观引入,引发学生大胆猜想,学生的主动性,探究性得到培养。最后的问题解决回归于生活,实现了丛生活中来,又服务于生活的指导思想。

  (2)在经历“错误”之中历炼思维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会出现很多错误性的东西,比如:错误的认识、错误的过程、错误的结论等。很多老师不是“遇错即纠”,就是“遇错即批”,其实大可不必,因为错误之中也有可以充分利用的宝贵资源。“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学习数学不仅要学会题的解法,更要懂得解法的来龙去脉。我们要利用“错误”这一资源让学生思考问题,经历碰壁,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把思考的实际过程展现给学生,让学生经历思维的碰撞,真正关注学习的过程,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数学思维和方法。

  为了使学生对“等底等高”这一条件能牢固掌握并深刻理解,在分发学具时,我有意将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和等高不等底的三组不同的圆锥形和圆柱形容器分发给各小组,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后,得出的结论大不相同,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意见发生了重大分歧,不同结论的各小组都坚持自己的结论准确无误,认知出现了激烈的冲突,此时,我并没有给出评判,而是要求学生认真去观察、比较、发现各自小组的圆锥和圆柱有什么相同或不同的地方,通过观察、比较,最后终于得出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条件下圆锥的体积才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样做既圆满地推导出了圆锥的体积公式,又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批判意识的发展。而这些目标的实现,完全是利用“错误”这一资源产生的效果

  (3)学习过程中揭示了一般科学的研究方法:

  提出问题——直觉猜想——实验探索——合作交流——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实践运用。这为以后的探究学习提供了一个基本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掌握了知识,同时获得了最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思想和方法,更发展了学生的反思意识、小组自我评价意识。课堂中,启发学生提问,猜想,动手测量,注重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纵观本节课的设计,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以新课程的理念指导教学,较好的处理了主导和主体、知识和能力、过程和结论的关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全体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整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层次清楚。结构严谨,重点突出。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8

  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重点是体积公式的推导。公式导出后,如何进行计算应用。我让每个学生都经历“猜想估计———设计实验验证———发现算法”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适当的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探究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和圆柱体体积之间的关系,圆锥体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推出圆锥的体积公式——v=1/3sh,这样,就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然后,利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深学生印象。

  1、学生对公式推导过程理解有困难,对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中“1/3”的理解不深入,虽然学生的`学习用具是固定的,但是他们所采用的方式却是不一样的,学生有着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

  2、在计算的过程中,运用公式计算时往往丢失“1/3”,单位名称用错,体积单位用面积单位。

  1。为了避免单位名称的错误,可在课前复习中设计单位换算的填空题,辨析题等。例如:1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100平方厘米=1立方分米。

  2。在学生利用学具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时,应放手让学动手动脑自己解决,但动手之前一定要把任务布置清楚,让孩子们自己发现圆锥与圆柱体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9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意识到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利用以学生认识发展规律为依托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解决问题,探究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实际应用使学生在“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中理解运用知识。反思教学过程,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观察引导

  让学生观察用卷笔刀削铅笔,明白刚才那一截是圆柱体,现在这一截变成了圆锥体。启发学生:削成后的这一部分体积与原体积比较有无变化?学生回答是肯定的,削后体积变小了。变小了以后的圆锥体是原圆柱体的几分之几?也就是说圆锥体体积与圆柱体体积有什么联系?圆锥体体积公式如何推导?带着问题去看书。

  二、巧置陷阱

  学生看书后知道圆锥体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但对“等底、等高”这个条件往往不注意。为了突出“等底、等高”这个条件的重要性,我巧置陷阱,让学生分组操作,(有一组的圆柱和圆锥体的容器不是等底等高的,有一组的圆柱和圆锥体的'容器是等底等高的),去验证课本上的知识。学生进行倒水实验:用圆锥体容器盛满水倒入圆柱体容器。过了一会儿,一个小组倒了3次水,还没灌满;而另一小组的同学却大叫:“水溢出来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学生们议论纷纷。

  三、柳暗花明

  这时正是学生思维活动进入高潮时,我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两个容器,用圆锥体量水三次正好灌满圆柱体,引导学生与上次演示比较,1比3的关系是在什么基础上建立的?学生恍然大悟,明白圆锥体和圆柱体等底、等高,圆锥体体积才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而在这样的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去想、去做,鼓励学生以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并获得了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

  四、归纳总结

  刚才同学们发现圆锥体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体积的,现在圆锥体体积公式如何推导?学生很容易得出:

  v圆锥体=sh÷3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几个值得我思考和改正的问题:

  1、在教学之后感觉到遗憾的是,由于教具有限,参与实验的学生不多。

  2、有些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常忘记除以3,需要加强练习。

  3、对学生的操作关注不够到位。

  采取的措施:

  1、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题时认真仔细。

  2、上课要用心去感受学生课堂上出现的各种情况,使自己更有激情,把自己更好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同时也会把时间更多的放在钻研教材上,把每一节课上得有声有色。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圆锥体积计算时,一改以前教师演示或在教师指令下实验的做法;采取提供学生材料和机会,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表现在:

  (1)密切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富有儿童情趣。

  学生从熟悉的经典历史故事《曹操称象》中,理解了“大象”转化为“石头”的等量代换的数学方法,渗透转化的方法,为新知识作好铺垫和准备。又从刨铅笔直观引入,引发学生大胆猜想,学生的主动性,探究性得到培养。实验中的米;最后,习题中又回归生活,延伸了课堂。

  (2)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和动手操作上,经过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解决了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课堂中,启发学生提问,猜想,动手测量,注重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3)学习过程中揭示了一般科学的研究方法。

  提出问题——直觉猜想——实验探索——合作交流——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实践运用。这为以后的探究学习提供了一个基本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掌握了知识,同时获得了最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理想和方法,更发展了学生的反思意识、小组自我评价意识。

  纵观本节课的设计,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以新课程的理念指导教学,较好的处理了主导和主体、知识和能力、过程和结论的关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全体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整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层次清楚。结构严谨,重点突出,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10

  本节课在学习圆柱的体积的基础上,再学习圆锥的体积,学生感到非常简单易懂,因此学起来并不感到困难。但教学过后,仍感到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当然也有许多收获。

  一、收获

  1、是在教学新课时,没有像传统教学那样,直接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的教具,让学生观察倒沙实验,而是通过师生交流、问答、猜想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迫切希望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实验就兴趣盎然;

  2、是在实验时,让学生小组合作亲自动手实验,以实验要求为主线,即动手操作,又动脑思考,努力探索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这样的学习,学生学的活,记得牢,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并获得了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

  3、探究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学习过程,学生可以不再是实验演示的被动的观看者,而是参与操作的主动探索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新活的数学知识,同时也获得了更多的是探究学习的科学方法,探究成功的喜悦以及探究失败的深刻反思,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会逐步变的有思想、会思考、会逐渐发现自身的价值。

  4、每个学生都经历“猜想---设计实验验证---发现算法”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在教师适当的引导下给于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自由探究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和圆柱体体积之间的关系,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让每个学生都经历一次探究学习的过程。

  二、不足:

  1、许多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常忘记除以3,需要加强练习。

  2、许多学生在计算中出现错误,计算能力不过关,口算也不过关,导致计算失败。

  3、在学生进行倒沙实验时,应该事先让学生准备好充分的学具,比如,准备一个圆柱,然后做一个和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在做一个等底不等高的圆锥或者等高不等底的,这样学生就比较明显的看出与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4、一节好课在教学时要层次清楚,步步深入,重点突出。应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要有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在这几个方面都还要加强。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11

  圆锥的体积这一部分内容是圆柱体积的迁移。在这节的设计上我主要是采用让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得出结论的模式进行教学的。在操作的过程中,我充分的利用学具,先让学生观察手中的圆柱与圆锥有什么关系,学生观察到他们是等底等高的,我的`目的就是为了深化学生对这一个条件的认识。紧接着学生开始尝试用学具研究圆柱与圆锥体积的关系。当他们一切进行的都很顺利的时候,有一个小组突然提出用“圆柱向圆锥里倒水也是可以的。”话音刚落,另一个小组的学生马上说道:“那样很麻烦的,还得测量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出来。”显然圆柱与圆锥之间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已经牢牢的印在脑海中,这就已经达到了我所需要的效果了。

  记得有位老师曾经说过:老师说了,学生记住了,没有多久就忘了,只有动手操作了,学生记住了,形象的记忆就会产生了。让我们多创造一些动手的机会给他们吧!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12

  让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动者,才能让学生真正的感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在图形的教学中,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注重操作,注重实践,可以让教学达到最高效。

  《圆锥》这节课,其教学目标是:

  1)、认识圆锥,了解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掌握圆锥高的测量方法;

  3)、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

  4)、通过例一例二使学生会应用圆锥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中,学生通过实际触摸,动手测量、探索推导等活动,前三个教学目标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顺利完成。在公式应用这个环节,考虑到学生已经预习过例题,就把例二教学做了改动给出一圆锥形麦堆,底面直径是20分米,高是14分米,每立方米小麦重0.375千克,求这堆小麦重多少千克?让学生自主练习,本以为应用公式很快就能解决的一个问题,可学生算了好长时间还没有完成。原来我在改动数字时没有考虑到圆锥体积公式的1/3和3。14给出的直径和高与1/3都不能约分,使本应该巩固公式应用的目标辩词了复杂的小数计算,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课后习题没有处理完就匆匆结束了这节课。课后反思数学既活又严谨,看似一个简单数字的出示也要付出周密的策划。一节简单流畅的好课,并不是随手拈来的,只要用心的去思考,统筹安排,关注到每个细节才能得到。

  教学需要学习,教学更需要反思,在反思中进步,在反思中提高。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13

  圆锥的体积是在学生掌握了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体积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的重要内容。本课的设计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1。大胆猜测,培养猜测意识。假设和猜想是科学的天梯,是科学探究的重要一环。任何发明创造都是离不开假设和猜想的。基于这样的认识,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在教学设计中借助教具和学具,让学生充分观察“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后,让学生大胆猜想它们的体积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关系,这样设计不仅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猜测意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激起大家的探究愿望。

  2。操作验证,培养科学的实验观。数学不仅是思维科学,也是实验科学,通过观察猜想,实验操作得到数学结论,这种形式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最基本形式。教学设计中,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验得出结论,让学生明确圆锥的体积是与这个圆锥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Sh的三分之一,从而总结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V=三分之一Sh。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14

  对于《圆锥体积》的教学,我前些年按传统的教法:用空心圆柱、圆锥装沙的实验,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的确有不妥之处,其一用“容积”偷换“体积”的概念,淡化了学生对“体积”的理解。其二在实验中,把“容积”看作近似地等于“体积”有失科学的严密性,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不利。由于自己的守旧,一直没能突破,没想到今日的突破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也引发我的.进一步思考:

  1、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教师常常提醒学生,学习不能死守书本、不知变化、人云我云,要不拘泥、不守旧。那么我们教师自己更应该打破条条框框、突破教材、创造性的灵活地使用教材。

  2、陶行知先生倡导“手脑联盟”,他说“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就是要学生手脑并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我们教师能给学生创造人人参与,既动手又动脑的情景,就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不同的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3、实验后的交流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力的催化剂。在交流中,学生通过比较、思考,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不仅理解了圆柱体和圆锥体之间的关系,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

  总之,我们教师只有在教学活动中,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发现和揭示数学原理和方法,我们的数学课堂就一定能生成更多的精彩!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15

  实践出真知,我觉得这句话讲得非常的好。对于学生的学习,我觉得也是这样。让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动者,才能让学生真正的感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特别是在图形的教学中,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注重操作,注重实践,可以让教学达到最高效。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感悟特深刻。

  以前教学圆锥的体积后,学生在实际运用公式时容易出错误的地方还是和往届一样,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个三分之一,在计算的时候经常出现遗漏。

  怎样让学生自己探究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并且时时记住那个容易被人遗忘的三分之一呢?我这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每个学生都经历提出猜测--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得出公式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我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具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走出课堂,深入实践,到操场上去装沙子,到水池边去装水,看几个圆锥的体积才能把圆柱装满。在我适当的引导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自由探究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和圆柱体体积之间的关系,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让每个学生都经历一次探究学习的过程。教学中我感到学生真正地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我没有牵着学生走,只是为他们创设了一个猜想圆锥体积方法的情境,让学生在猜测中找到验证的方法,并且通过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测。最后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究的欲望。

  推导公式时,我没有代替学生的操作,始终只以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其中,使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起来,在这种形式下,学生运用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动手操作等多种方式进行了探索。另外,为了突出等底、等高这个条件的重要性,我巧置陷阱,我还特意安排了一组等底不等高,一组不等底也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结果学生的实验结论和其他组的不一致,这时候就出现了争论,这时,我时机引导学生与上次演示比较,1比3的关系是在什么基础上建立的?学生恍然大悟,明白圆锥体和圆柱体等底、等高,圆锥体体积才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相信今天通过同学们自己的动手体验,对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印象深刻,只有自己经历了才会牢牢记住!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02-20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07-01

《圆锥的体积》数学教学反思02-28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15篇03-01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15篇)03-23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15篇11-19

《圆锥体积》教学反思04-02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15篇)03-31

【热门】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15篇05-16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通用15篇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