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5篇(优秀)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
《山谷中的谜底》记叙了两位旅行者来到加拿大魁北克的一个山谷中,看到了一番奇异景象后得到人生启发的故事。课文叙事简洁,说理深刻。重点要求学生理解“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的深刻含义,初步领会“面对压力,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为了突破这个重难点,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⑴抓题眼。题目是课文的眼睛,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有的课文,抓住题目,步步深入,不失为一种好方法。紧扣题目,引导学生分以下步骤教学:山谷中有什么?谜底是什么?紧扣题眼,就抓住课文的重点,使教学思路清晰,课程目标得到整合。⑵抓关键词。课文第三节中谜底的揭开与雪松有弹性、能弯曲、会反弹分不开,所以教学时我让学生仔细地阅读和品味语言文字,从而发现课文中有许多高度概括,内涵丰富的词语,这些词语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起着很大的作用。 ⑶抓中心句。中心句的呈现方式因文而异。有的开篇点题,有的篇末总结。有的.是全文的概括,有的是段落的小结。《山谷中的谜底》这篇课文,篇末两句启示既是课文内容的总结,又是作者情感的真实表达。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第三节,抓住句子理解,并联系自身生活实际谈感受,使难点突破水到渠成。学生在我努力为他们营造的宽松、民主、合作的空间中阅读感悟、合作探究交流,经历了一个完整的阅读过程,也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当然,反思本课的教学,也有很多不足之处。语文课上读很重要,但这堂课朗读指导缺乏深度和力度。安排学生的练笔,学生没有丰富的,足够的语言来表达。教师的评价语言不够丰富,在一定程度上扼制了学生的积极性。今后,我在自身知识储备、课堂调控能力、教学机智等方面还要多作努力。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2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理解课题的含义及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练习中词语的意思。
(三)按照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的主要意思。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理解课题含义及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给课文分段并归纳各段段意。
三、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题含义及课文主要内容。
1.解题。板书课题后,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1)天堂常用来比喻什么?
(2)鸟的天堂指的是什么?
(天堂常用来比喻美好的生活环境。鸟的天堂是指能让鸟生活得美好、快乐的地方。)今天我们将和著名的作家巴金爷爷一起到“鸟的天堂”去欣赏美丽的南国风光。
2.学生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课后词语的意思。
(提醒学生注意读准以下字的字音:“颤”,“应接不暇”中“应”。“一簇”中“簇”),“隙”。理解词语。灿烂:光彩鲜明耀眼。陆续:表示先先后后,时断时续。逼近:靠近、接近。茂盛:植物生长得多而茁壮。留恋:不忍舍弃或离开。应接不暇: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
3.检查学生自学字、词情况。
(二)研究课文的写作顺序。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
(1)作者到“鸟的天堂”去过几次?分别在什么时候?
(2)每次去都看到了什么景物?每次去时的`感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用“△”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的段意。
2.听完教师范读课文后,学生回答思考题。
((1)作者到“鸟的天堂”去过两次。第一次是在黄昏,第二次是在早晨。(2)第一次看到了大榕树,没有见到一只鸟,认为“鸟的天堂”里没有鸟,有些失望。第二次看到了许多鸟,感到“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因为作者两次去时看到的景物不同,所以思想认识会有这样的变化。(3)课文按作者游览顺序记叙,可以分为四段来理解。第1段<第1至4自然段>:讲作者和朋友们划船出去游玩。第2段<第5至9自然段>:写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景色。第3段<第10至13自然段>:讲作者和朋友们第二天又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看到的情景。第4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讲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留恋和赞美。)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书写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教学札记: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第1、2段课文内容。
(二)认识事物的静态,感受“鸟的天堂”的静态美。
(三)理解课文,能说出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背诵课文(从“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到“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认识事物的静态,感受“鸟的天堂”的静态美。
(二)理解课文,能说出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第1段。
1.指名学生读第1段。
(1)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吗?
2.课文是怎样描写“我们”出游的时间和心情的?
(“吃过晚饭”、“热气已退”、“太阳落山”表示夏日的傍晚,也就是“我们”出游的时间。“自茫茫的水上没有一点波浪。”这是讲水面很安静,没有风和过往的船只。“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说明四周幽静,没有一点声响,只有木桨拍打水面的声音。反映了“我们”出游时心清十分愉快。)
小结:晚饭后我们划船去玩。
(二)学习课文第2段。
1.学生默读第2段。思考,讨论。
(1)我们第一次出游,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了什么?
(大榕树。)
(2)这段课文中主要描写了大榕树什么特点?
(一个是大,另一个是美。)
(3)课文里哪些地方说明榕树大?
(在第4自然段开头交代“河里很宽”,这里为什么会变窄呢?让学生找出有的句子读出来。“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原来河面给树叶占去了,所以变窄。另外,由于当时离得远,所以当“我”说许多株时,“我的朋友”有的说是一株,有的说是两株,到底是几株呢?找出课文中的语句“我们的船……真是一株大树”。为什么作者开始把它看成许多株?“不可计数”是什么意思?)
(4)课文里哪些地方又写了榕树的美呢?
(请学生画出课文中的语句,读出来,说说对这些语句的体会。“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句话是写大榕树静态的美,前半句是写实实在在的事物,后半句中“新的生命在颤动”这是作者的感觉,也就是大榕树静态的美,给作者带来的美的感觉,“颤动”并非真的在动,那每一片树叶都是那么绿,作者仿佛看到它们在霞光中一闪一闪的。)
(5)作者对这棵大榕对流露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从哪些句子里体会出来的?(“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句话,赞美了生长茂盛的大榕树,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6)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7、8自然段。(可以先出示投影,放配乐朗诵,让学生体会朗读时的语气和感情。然后让学生用赞美和喜爱的语气试着朗读。)
(7)指名读第9自然段。思考:作者说“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
(因为是黄昏时分,所以鸟儿栖息了,而且大榕
(三)指导背诵第7、8自然段。
小结:我们随着作者第一次经过了“鸟的天堂”,看到了一株美丽的大榕树。它枝繁叶茂,长有许多枝,静静地卧在水面上,充满着无限的生命力。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3
《灯光》一课讲完了,可我的心并没有平静,因为这一课让我思索的东西太多太多。我不知从何下笔谈起,就想到哪写到哪吧!
教学本课,我注意对学生进行“展开丰富的想象”的运用训练。课文第二大段是由景生情,追忆战争年代的一桩往事,是全文重点,我指导学生以“灯光”为线索分小组讨论:
1、在战斗间隙,郝副营长为什么借着微弱的亮光,在注视着书上的插图?他沉思什么,憧憬什么?
2、课文哪些地方是写具体的事物?哪些地方是联想?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使学生深刻理解郝副营长的高尚精神世界,但由于本课时代背景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
因此,在课堂上,我用了很多时间去讲解当时的环境,这与阅读课文的'教学思想相违背。我应该在课前引导学生去收集有关资料,让他们学会收集资料,为第三单元的读写例话“注意收集有关的资料”作准备。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4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遵循“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先进的教学理念,探索学生全面发展之路。高中的语文需要在如何提高学生素质方面给予更多的思考,拟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并有效地落实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因而,我们所要追寻的应该是也只能是在保证学生对语文有足够重视,并有一定语文基础与写作基础的前提下,怎样有的放矢地传授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大有卑益的教学内容和写作训练方法。以此为基点,高中语文教学迫切需要在教师、教材和学生这最基本的教学三环节中进行认真检验的基础上,确定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不同的教学原则,从而有力地促进高中语文的素质教育。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在新课标下进行语文教学设计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学设计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深化课堂教学。
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我们不难发现仍然存在着许多旧的观念,无法摆脱旧的思想、习惯势力、旧的传统的影响,注重45分钟课堂知识的讲授传播,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语文科的本质属性,就是语言的学习和应用,而语文课是多种因素的综合,读写、听、说、修辞、逻辑等等,每节课就不可能面面俱到的讲授,只有集中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实效。高中语文教育指向“人的`发展”。因此就要求我们,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联系生活实际,注重语文实践,能力训练,要以语文知识为基础,做到切实有效,课内课外有机结合。但我认为,无论课内课外,都必须围绕一个核心、两个基本点,也就是围绕“能力训练”这个核心而展开,两个基本点就是课内与课外。课内注重于练习,课外致力于阅读,课内课外相互结合,不拘泥于教材内容,而延伸到课外阅读教材,并穿
插一些课外读物,这样课堂教学气氛就比较活跃,对深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起到很好的作用。
二、教学设计必须体现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注重了语语知识的传授,始终让学生在课堂上都是被动的接受,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提高高中学生的语文素质,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自主的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比如每节课在课堂上我都让一两个学生上台发言演讲,然后再请一两个学生上台针对同学演讲发言,发表评价。还有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尽量以问题形式让学生充分讨论,共同解决。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主体参与的感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着活跃的气氛,个个踊跃讨论,积极发言。但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要领,改变旧的学习状态,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掌握和运用知识。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生只要掌握了科学的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融会贯通,终身受益。
三、教学设计要少一些空泛的表演,多一些扎实的训练。
课堂教学中,有时根据教材的特点针对某个环节进行相关的表演,这无疑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思想。但如果不顾文本内容,就是单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把表演当成课堂时尚的道具,那么这种做法就很值得商榷了。在设计课堂表演这个环节中,老师应该先思考这样一些问题:首先想一想让学生表演的目的是什么,不能为了表演而表演。我个人认为能不表演就不表演,因为表演毕竟一种辅助手段,而且年级越高越要摒弃。如果学生能透过语言文字在头脑里表演岂不是更好?然后要想你如何让学生表演。例如在讲《阿Q正传》时,你想通过表演让学生体会阿Q语言的特点、神态的变化,那么学生的表演能达到这个目的吗?你的学生是专业演员吗?怎样调控才能不会成为一场闹剧?如果学生一想起阿Q的形象就是课堂上滑稽的表演,是不是影响了学生对这个人物形象准确的把握。所以教师课前要认真去准备,不仅是台词、动作,更主要是学生纪律的约束。我认为应该把表演简单化,情景化,语文化,最好是和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结合起来。课堂表演不是万能的钥匙,过多的课堂表演必然使课堂流于浮华,它更不能代替必要的语文训练。与其课堂上让学生脱离文本浮于表面地演一演,空泛地说一说,走马观花地看一看,到不如为学生多创设一些听、说、读、写的机会,多给学生提供口头表达和书面练笔的机会。没有扎扎实实地“双基”训练,怎么能切实地提高语文能力呢?只有少一些空泛的表演,多一些扎实的训练才能使语文学习摆脱表面的浮华热闹,回归本源。
四、教学设计要少一些合作讨论,多一些朗读品味。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最重要的变革,于是小组合作、讨论就成了目前语文课堂上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也许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理念,但有的老师为了追求更“贴近”新课程标准,为了给课堂贴上一个“新课程”的标签,时不时地就来个小组讨论,动不动就来个合作探究。不是追求讨论的效果,而是追求讨论的形式,做了许多无用功。合作、讨论并不是不可以使用,但老师应该注意的是需要讨论什么内容,怎么去讨论,如何展示和评价讨论合作的效果。由于老师在讨论之前缺少必要的引导铺垫,缺少对文本必要的朗读品味,在学生对文章的内容缺乏深刻理解的情况下就随意地展开讨论,那么讨论的过程和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在这种情况下合作、讨论就演变成了下面的几种情况:1、小组中有一个成员在权威地发言,其他成员洗耳恭听,汇报时当然也是小权威的“高见”。 2、小组成员默不作声,自己想自己的。3、小组成员热热闹闹地在发言,但没围绕主题,时而挤眉弄眼,时而哄堂大笑,你可以想见他们是不是在讨论老师布置的问题,至少不是严肃认真的。表面讨论时气氛热烈异常,却没解决实际问题。我认为合作讨论应该在对文本充分解读,学生自己有独立思考后的前提下来进行,这样的交流讨论才用有一定的效果。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涵泳。语文课“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
传统的语文课,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了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堂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一节语文课讲下来,锻炼了老师,耽误了学生。这些弊端是必须要革除的,但矫枉不能过正,我们不仅要从形式上,更要从思想上走进新课程。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5
《萤火虫》是一首旋律清新、颇富儿童情趣的歌曲,全曲的一、二乐句以童谣式的歌词,富有民歌的旋律曲调,拟人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萤火虫提着灯笼匆匆回家的情景。三、四乐句以变化重复的手法进行发展,旋律起伏,把儿童担心萤火虫的灯笼被吹灭的'心情,描绘得惟妙惟肖。整首歌曲短小精悍,朗朗上口,情趣盎然。在初听歌曲时,同学们能够很好的把握歌曲的情绪风格,活泼有趣轻快的。整首曲子的学唱并不难,但是要很好的掌握歌曲,很有韵味的演唱,是整节课的亮点,也是学生很好处理歌曲演唱的难点。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情境创设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萤火虫的带领下游玩音乐乐园,在乐园中学知识,学唱歌,学表演。为了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音乐实践的积极性,在设计教学时,我注重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依据学生年龄小,表演欲强的特点,通过故事,猜谜等形式导入课堂,多给学生自由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充分体验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
在孩子们学唱歌曲的环节里,认为有些地方没有落到实处,虽然用了很多方法,但是关注学生不够,旋律学习的时候并没有循序渐进,而是匆匆的把自己的教学设计环节一步步走下去,并没有停下脚步来听听孩子的歌声,没有注意临机应变的调整自己的教学环节,以至于孩子们在处理歌曲情境时表达得不够好,值得好好思考。以后的课应该在孩子理解了情境的基础上及时的指导声音,指导孩子们用正确的声音去表现情境是我教学的当务之急。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6
问题:本次公开课教学流程基本符合了本来的设计方向,但是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如:首先,导入设计本来想以历史背景导入,让学生深刻的理解晚唐的社会、历史背景,在此基础上学习本诗,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由于语言引导不到位,没有达到预想效果,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完全投入其中,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其次,在讲授诗歌的过程中,作为绝句,应该注意体裁,要把握住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的`特点要求,但是我在讲授诗歌的过程中忽略了这一点,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
在论语讲解过程中,没有更好地关注学生思考、表达,对于简单的论语内容,可以让学生结合已有知识进行理解,感知,以后要注意改进。
课外的一些思考:公开课结束后,我想了很多,为什么这些问题静下来的时候,自己都能找出来,而在讲课之前却没能及时纠正呢?在找周校长评课时,周校长问我,“你觉得自己的课讲得怎么样”,我说“感觉不痛不痒,平淡”,问“为什么?”我反复思考“是外出招生,没时间试教?是写六一串词没时间改稿?是自己身体不舒服,没发挥出来?”我没有说话,低下了头。因为当我走下讲台的那一刻,我已经清醒的认识到,这些都不是理由,认真备课,抓紧一切时间,尽可能做好本职工作,才是硬道理,才不会给自己留下遗憾。公开课如此,生活亦如此。加油!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7
在教学《凡卡》一文的结尾时,一学生提出:“凡卡没把地址写清楚,爷爷是不能收到他的信的,可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这样写呢?”文章似喜实悲的结尾确实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于是,我抓住契机,激发疑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讨。我说:“是呀,凡卡怀着强烈的愿望把那封宝贵的信塞入邮筒,可万万没想到爷爷是永远不可能收到他的信的。那凡卡的命运又将怎样呢?”回答中带有明显的同情、悲痛的情感。这时,我又把提问回到刚才那位学生的疑点上,我说:“既然凡卡无法摆脱这悲惨的命运,那文章这样结尾的用意是什么呢?”
这时,学生思维异常活跃,有的说:“文章以梦结尾,暗示凡卡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只是个不能实现的梦。”有的说:“这个结尾看似美好,其实隐藏着不幸,更激起我们对凡卡的同情。”学生对凡卡的“命运”展开的求异思维,激起了他们情感的涟漪──对凡卡的同情。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8
(1)《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是“世界童话之王”安徒生的杰作之一,它讲的是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课文的重点讲述了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分别看到不同的幻象。我在教学这堂课首先采用的方法是:导读──导思──,然后从思中说,说出每个孩子的感受,让学生精读第一部分,了解小女孩的心理变化。学生们读中思,思中读,从读中体会到小女孩在大年夜卖火柴是多么的悲惨,然后我又引导学生对比自己的现实生活,又是多么的幸福,这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
“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这种学习方式在近几年的课堂教学中比较适用。这一方式的学习,不仅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互相取长补短。而且锻炼了每个同学的动手及语言表达能力。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这一能力的发挥。教学中,我先让学生选一名小组长来代表发言,在学习方式上,我号召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比如,“对比学习”、“质疑学习”、“抓重点词句”等,这样不同方式的学习让学生开拓了视野,并且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探求知识的能动性。
合作学习是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数学课堂学习任务,按照明确的责任分工进行的互助性学习的一种社会型学习模式。课堂应出现互助互动、协同合作、师生共融的场景方可将学生引入到学习情境之中去,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自身的探究获得数学过程和结果的感受、体会与理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师生共同求得能力的提升与综合素质的增强。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抓住了几个对比,进行探讨、研究。让学生感悟小女孩悲惨才命运。
我在教学第二部分时,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擦火柴部分,让学生勾出每次擦火柴所看到的情景,从读中感受到小女孩此时的心情,她多么想拥有食物,拥有温暖,拥有奶奶的爱,可是,这只是幻想,在当时黑暗的社会里是无法得到的。在结束课文时又提出:假如小女孩在我身边,你会对她怎么说,她怎么做?让学生自己写。学生们写得不错,写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充分反映出学生们对卖火柴的小女孩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2)《卖火柴的小女孩》是长春版版小学语文十一册中的一篇课文,这是19世纪丹麦伟大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杰作。这篇童话记叙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饿死在街头的悲惨故事,深刻地控诉了当时丹麦社会贫富悬殊的不合理性,揭露了专制社会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
我执教的是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重点通过学习课文的第二大段,学习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从火柴的光亮中看到种种幻象,从而感受到小女孩的可怜与悲惨。领悟作者基于现实合理想像的表达方法。
静下来的时候细细反思这堂课,总结了以下几点成功之处,需改进之处以及困惑之处。
一、成功之处:
1、教学能紧扣文章
痛苦是小女孩的现实生活,幸福是小女孩五次擦火柴所幻想到的,这正是现实与幻景相结合的'写法。教学紧紧围绕这条主线展开。
2、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情感
创设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推动教学活动向纵深发展。因此,我在课堂中,努力创设情景。
3、文本对话,领悟课文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灵活运用多种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教学时,能够引导学生领悟课文的内涵,感受小女孩的悲惨。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我能够引导学生去体会,幻景越是美好,现实越让人感到悲凉,学生也能领悟到到小女孩只能通过幻想来满足一下她对幸福的渴望,太可怜了。学生在一次次地与文本对话中,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一次次从美妙的幻想回到痛苦的现实生活中。从中,深刻体会到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命运。
二、须改进之处
在引导学生感受小女孩的痛苦命运时我的语言不够煽情,学生体会不到位,朗读缺乏感情。
三、值得思考之处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的两大属性,工具性是基础,人文性是核心。虽然明白这一点,但是上课时如何很好的去操作却很难,总有一种眼高手低的感觉。所以如何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语文课上达到完美统一,教师该如何操作是我在将来的教学中需要思考的。
(3)《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是“世界童话之王”安徒生的杰作之一。课文的重点是讲这个小女孩在又冷又饿的情况下,为了暖和暖和快要冻僵的身体,擦燃了一根根火柴,并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象。而这些幻象又恰恰与她饥寒交迫的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如果泛泛都讲,一是课堂时间不够,二是凸显不出重点。因此我采用直奔主题方式,设计一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提问导入:为什么说卖火柴的小女孩冻死街头是个美丽的故事?她在冻死前到底看到了哪些美丽的东西呢?这是这节课探究的主要问题。
二、学法指导:
1、文中哪些段落描写了小女孩的幻象?一共擦燃了几次火柴?
2、第一次看到的是什么美丽的东西?小女孩此时的心情怎样?想象如此美好,现实又是怎样的?找出文中语句。
3、一根火柴的火焰对于小女孩来说是那么温暖,那么明亮,可是擦燃一根火柴对她来说却多么不容易。找出文中语句读一读。擦燃一根火柴为什么这么艰难,这么矛盾?你体会到了什么?
4、指导朗读,注意读出小女孩的感情变化,矛盾、害怕——喜悦、激动——悲伤、失望。
三、总结学法
1、找出描写幻象的句子,感情朗读;
2、联系上下文说现实;
3、对比幻象和现实谈体会;
4、感情朗读段落。
四、迁移学法,学生展示。
师追问:四次幻象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五、感情朗读感人语句,深化主题
1、然而火柴一灭,暖和的火炉不见了,喷香的烤鹅不见了,美丽的圣诞树不见了,慈祥的奶奶不见了,当她擦燃整把火柴的时候,她的愿望终于实现了。齐读“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地方去了。”你怎么理解?感情朗读。
2、小女孩的生活是悲惨的,但她死前却看到了那么美丽的东西,所以说这是一个凄美的故事,结尾也这样凄美。齐读倒数第二段。小女孩又冷又饿,结果冻死在街头,她的嘴角为什么还带着微笑呢?齐读“她曾经……曾经……”。感情朗读。怎么理解这两个“幸福”?
3、在当时社会,对穷苦孩子来说死就等于幸福,这告诉我们什么?(社会的冷酷、世界的冷漠)
4、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我们的心。你想对这个小女孩说什么?
师生互动,以读代讲,以情促学,再加上步步深入的追问,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合作能力,也提高了学生想象、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9
今天的课堂,简单、务实,没有华丽的设计,只有扎实的训练。我想,对于六年级的同学的课堂来说,扎实、有效的训练要比精美设计来的更加实惠些,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既为第二课时的阅读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也能让孩子在无形之中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整堂课基本上是在检查孩子的预习,不仅有字词的掌握情况,课文的朗读情况,更包括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把握文章能够脉络的能力。 我觉得,扎实上好第一课时是高效完成第二课时的前提,那些没有进行第一课时教学而直接进行第二课时的教学看似高效,实则有些囫囵吞枣,孩子们是否真正理解了教师上课硬塞的“知识”。又到底能够吸收多少?是有待于进一步了解的。
所以,在上第二课时我突然想起一个词——放手。 于是,我对孩子们说,我给他们二十分钟的时间,让他们自学:自己读生字,自己读词,自己理解不懂的字词,自己想一想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不会的可以来问我,可以问同桌,也可以下位与别的同学交流,还可以去查阅手头的资料,可以去问不开口的老师……
二十分钟左右,汇报开始,我想,可以让学生先说说对词语的理解,学生只要一开口,字音的问题就可以随机解决了。 抛出来了砖,引来的是学生的玉了,我这样想。
生:(一位同学率先站了起来)我向大家汇报“府邸”这个词的意思,“府邸”就是指当官司的人家住的地方。
生:我来补充一下,“府邸”不仅是指做官的人家住的地方,只要是有权有势的人家住的地方都可以叫府邸。
生:大财主家住的地方也叫府邸!
师:你们这一说,老师心里明白了,“府邸”绝对不是茅草房,那种连大门口都挂着灯笼,都卧着石狮子,都站着门卫的人家,他们住的地方一定是府邸了。
生:我知道“针锋相对”就是“针尖对麦芒,寸步不让”。
生:我知道“宽容大度”就是心胸很宽广。
生:“宽容大度”就是宰相的'肚量,能撑船。
生:“宽容大肚”就是大肚之人能容天下难容之事。
生:“昏庸”就是耳聋眼花老糊涂。
生:“昏庸”就是不明白糊里糊涂。
生:我知道“上卿”是古代的一种官职。
生:“上卿”大概相当于宰相。
生:就像国务院总理,像外国的总统。
生:“惧怕”就是害怕。
生:跟害怕还不一样,“惧怕”是说内心很恐惧,非常害怕。
生:我弄懂了“门客”就是指家里的佣人。
生:是跑堂的。
生:不是,“门客”是蔺相如出钱供养的能为他出谋划策的人。
师:对,门客可不是佣人,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很对,门客可是谋士啊!
生:我知道“负荆请罪”就是背着带刺的荆条到别人的家里去请罪。
生:“负荆请罪”就是指登门谢罪。
生:“负荆请罪”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负荆请罪”还是一个成语,比喻诚心诚意地道歉。
……
不知不觉,下课的铃声响了,我们却久久地沉醉在交流的氛围里。
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话:“精彩的有智慧的语文课,不在于教师讲授无数个知识点,而在于学生提出更多的为什么;不在于教师运用什么方法,而在于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不在于设计的课堂有无其基础型、拓展型或研究型之分,而在于学生是否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通过学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在于学生从课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们质疑和评判了多少,在于他们是否展开想像的翅膀,拓展广阔的心灵,在于学生对自己的发展是否有足够的自信。”能够让学生借助课本发展语言、训练思维、培育智慧也一直是我的追求,虽然我的课堂还存在着许多缺点,还留下了不少遗憾,但正是有了这样地探索,我们才能不断地前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的主题,是时代的呼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更应该巧妙点拨,善于激励,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底能够吸收多少?是有待于进一步了解的。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0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借助媒体,进入美的意境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化理性为感性,化静止抽象为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特殊功能,可一下子把“草原风情”——草原上的精华景点场面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草原的美。使学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乐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关注学生独特的感悟与体会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坚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开放性阅读理解,而不是想着怎样将学生的认识以及对文本的理解统一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之中。比如在草原人民迎接远客部分,我问学生:为什么把前来迎接的草原人民比作彩虹,学生的回答就多种多样,只要是合理的我都予以了肯定,并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踊跃发言。接下来的问题是:蒙古族人民见到原来的客人,为什么不下马交谈,而是立刻拨转马头?学生们同样给出了五花八门的答案,我与学生共同评价,教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想象,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学生想象的内容丰富了,语言表达也更切合内心实际了。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主要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好。老师在二至五段的学习中放手不够,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
2、面对学生出色的表现,我不能及时地找出更为合适的评价用语,有时候,明明知道学生表现很好,但却急于找不到合适的话语进行评价。那些用惯了的“你真棒”“好极了”等,在我看来一遍足以,如果反复使用则会变的枯燥无味,失去了表扬的意义。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从指导者的角度出发,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认真学习课堂评价语言,争取恰如其分,及时到位地评价学生。
1、《草原》教学反思
《草原》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淳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本文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全文脉络清晰,衔接紧凑,推进自然。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淳朴简练,生动感人;情景交融,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惜别,处处流露出作者对草原的赞美之情。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教学难点:一是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二是通过学习此文,引起认识西部,了解西部。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课前,我收集了许多优美的草原图片和音乐,为上好这一节课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堂上,我努力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首先出示准备好的图片和音乐,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在音乐的伴奏下,我范读了全篇文章,学生还没有接触课文,便被草原的美丽风光吸引住了,从而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很好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接着引导学生展开各种形式的读,自读、指名读、赛读等朗读形式,走进课文,理解课文。学生们读得绘声绘色,入情入境。充分地感受到草原的碧绿辽阔的特点。
2、然后我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体会人情美。例如: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对待客人的特点,你想用哪个词?(生答:热情好客)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这一设计,让学生围绕中心问题展开学习,便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较好的发挥。
3、在进行“夕阳话别”教学环节时,我创设蒙古包外依依惜别的情境:找同学扮演主人和蒙古族老乡。设计了一道拓展练习题:此时此刻,假如你是客人,你会说些什么?假如你是主人,你又会说些什么?这些情境的创设、活动的开展是学生在深刻的感悟中,在语言的练习中,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这一教学环节,使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得到了很好的突破,情感得到了升华。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
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是一幅高远素雅的美丽图画。精读时,透过课文优美的语言,抓住重点词句,启发揣摩、品味语言美,从而让学生理解这些优美的语言描绘的图画美,充分发挥想象,受到美的陶冶。先生笔下草原的天“比别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情景呢?引导学生仔细品读,抓住“明朗”一词,让学生再去找出具体表现出明朗的一些句子来品读,然后让学生读出“我”赞美草原美的方式是“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追问:“为什么想高歌一曲呢?”学生通过朗读和理解就了解了那是作者受到美的感染,决意用歌声来赞美草原。
三、不足之处
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还有以下不足的地方:1、在第二至第五自然段的教学中,老师引导得不够,使学生自主质疑,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地锻炼;2、老师的评价语过于单一,应具有针对性;3、不能够兼顾全班学生,对于学困生还需多关注。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引导学生围绕“草原人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一题展开学习。读是学习理解课文的必要手段,所以,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读中走进文本。然后围绕中心问题展开讨论,使学生对草原的认识逐渐清晰深刻。最后,创设一个夕阳话别时的情景,拓展想象,感受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1
教学这一课时,在课堂上,我主要是引领学生品味优美的语言,如冬天海的“气势磅礴”,学生从“暴怒的狮子”、“扑向”、“溅起”、“掀到”等词语谈自己的感受,通过想象、朗读,仿佛真的看到了海上波涛汹涌的情景。当学习春天的海时,我请学生比较作者写“冬天”和“春天”的海所用动词有什么不一样,通过对比,学生不仅对不同季节的海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而且感受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
在学完每个季节海的特点后,我引导学生去感悟烟台人的特点。首先将四组描写人的句子整体出示,并相机出示语句填空训练:“冬日的烟台人(),因为();春日的烟台人(),因为();夏日的烟台人(),因为();秋日的烟台人(),因为()。”通过静静地思考、想象,思维火花的碰撞,学生对于烟台的人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明白了海与人的关系,这为理解最后一小节中“背景”“舞台”作了铺垫。
在组织学习“秋海”这一部分内容时,学生的交流非常少,也许是觉得没有什么可以说的`,的确,这个自然段描写很少也很直白,似乎真的无话可说,于是我先引导学生让学生比较本节与前两节在写法上有何不同?学生马上体会到,此节作者并没有在景色的描写上花大量笔墨,而是主要写了秋天的海平添了几分充实与忙碌,渔家驾船出海了,一艘艘货轮,起锚远航……对忙碌场面描写也是一笔带过,留给了我们一个省略号。因此根据事先的教学调整,我再请他们在小组内交流组织自己的语言展开想象,具体说说秋天的海面是一片怎样忙碌的景象。由此,学生感受到是大海带给了他们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使读者再次感到烟台的海与烟台的人是那样的息息相关,完全是融合在了一起,所以在作者眼中烟台的海也是充满人性的。至此,学生对作者在用“充实、忙碌”来总结大海的特点的独到的视角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2
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做一个最好的你》(北师大小学语文六年级)
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六年级学生,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我们应努力使之成为具有健康人格与品格、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的接班人。
3.教学内容分析
对于现在的孩子们来说,任性,娇气,懦弱是他们主要的特点,这些主要是由于周围环境的影响,家庭与社会的过分关注使他们产生了“骄娇”二气,对于压力与困难的心理承受力很差,直接导致了他们或者是以自我为中心,极其任性;或者是胆小慎微,没有自信,毫无主见。由此而引发的极端实例在生活中屡见不鲜。
本单元是学生升入六年级后学习的第二单元《美与丑》。设计本课《做一个最好的你》是为了建立起孩子们的自信心,培养成功意识。课文以亲切、中肯的语言娓娓道来,揭示了自信对我们成长的重要性,并告诉我们如何树立自信心,面对人生。课文先是以“罗森塔尔试验”的结果点明:如果一个人有自信心,对自己怀着期望,他就会朝着自己期望的方向发展,直至成功;接着课文出示问卷,让学生进行自测,检查自己的心理状态;最后文章对如何树立自信提出了几点建议,并以富有哲理性的段落作结,深化主题,发人深思。纵观全文,层次清晰,深入浅出,情感发展由弱渐强,结尾令人心情激荡。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文章告诉我们:人人渴望成功,成功需要自信,自信须建立在认真做好每一件事上。
4.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改革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情感目标:通过多样的教学活动以及对文章的学习,教育学生如 何树立自信心,引导学生对美好人生的追求。
2.知识目标:把握文章中语言特点及修辞手法的运用。学习运用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
3.能力目标:体会文章亲切、自然的文字风格。
5.教学难点分析
在此我将情感目标的实现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教育学生如何树立自信心,引导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6.教学课时:两课时
7.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切入主题导入:
这一环节我主要设置了这样一项内容:教师向学生提问:你了解自己吗?了解自己的同桌吗?你有什么优点呢?其他人呢?这一环节的设立主要是让学生以自己的角度学会评价他人,并且使受到鼓励的一方感受到被人认可的`满足与喜悦,从而对自己信心大增。通过这两个环节的设置,让学生比较自然的体会到了确立自信心的文章主题。
二、 活动体验引发思索
1. 经过前一步骤,学生的兴趣渐浓,这时再引入一个游戏:照镜子。教师将一面小镜子隐藏在手中,说这是一个人的照片,让同学到台上来辨认是否认识。当学生来到台上,从镜子中看到自己的形象,一定会说认识这个人。这时候,教师提问:他有优点吗?那缺点呢?学生大多会承认这个人只有缺点没有优点。经过多人上台参与这个游戏,教师最后公布谜底――手中只是一面镜子而已,别无他物。学生惊异之余,教师向全班提出一个问题:你们可以发现其他人身上的优点,为什么就不能发现自己身上的长处呢?这一问题的抛出,一定会使热闹的课堂沉寂下来。但这种沉寂决不是麻木,而是通过这件事而引发的深深思索。这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思考这种心理产生的原因,进而得出是因为缺乏自信心这一答案。
2.课件出示:古罗马西塞罗说过:“自信是一种感觉,有了这种感觉,人们才能怀着坚定的信念和希望,开始伟大而光荣的事业。”(全班齐读)
3.师:自信是美好品质的体现。你想知道自己是不是一个自信的学生吗?
(课件出示文中的测试题表)
三、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测试(课文第二部分)
导言:我们已经知道了自信对于一个人的神奇作用,那么,你有几分自信呢?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这12个题目来初步测试一下。
1、出示课文中的测试题。
2、自我测试。
3、交流测试情况。
4、请有自信的同学谈一谈平日是怎样看待自己的。
5、请没有自信的同学说说自己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难题是什么。
6、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自信心呢?有人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做一个最好的你”,(板书课题)请同学们打开书,通读全文,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学习第一部分。体会自信的重要
1、读课文中的一、二自然段。
2、从第一个事例中你读懂了什么?
3、课件出示比尔的感悟:美和丑并不仅仅在于一个人的面貌如何,更在于他是如何看待自己的”
4、你认同他的看法吗?说说自己的理由。(提高感悟能力)
5、从第二个事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6、师:可见自信心对一个人真得非常重要。
二、问题导入学习的三部分: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自信心呢?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学第三部分。
1、读每一自然段,用最简单的语言概括使自己自信起来的方法。(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明确自信的方法,提高概括能力)
2、同位交流自己的阅读收获。
3、全班交流。(合作学习,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这一环节, 以读、思、议、辩结合,营造自主、合作、平等的良好氛围)
4、板书:
喜欢自己
做好每件小事
为自己喝彩
再坚持一下
5、齐读,请没自信的同学谈谈自己此时的想法。(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增强自信心)
6、交流:还有哪些是自己自信的方法?(知识的拓展,使学生更加自信.)
7、指名读读丁丁的话。(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8、指名大声朗读这一部分。(给自己加油)
三、学习第四部分。
1、读最后一段。
2、画出自己感受深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3、以读代讲:这段用怎样朗读?
4. 指名朗读 文章用诗一样的语言作结尾,谁愿意读一下?注意诗的韵律。
5、评议朗读情况。(提高朗读水平, 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熏陶。
6. 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谁愿仿写?补写这一段。
(1)学生补写。
(2)交流补写的情况。
(3)评出最优美的仿写。
可以这样写:
如果不能成为鲜花,那就当一片绿叶。
如果不能成为诗人,那就当一个爱好者。
如果不能成为伟人,那就当一个平凡者。
还可以这样写:
如果不能成为大厦,那就当一个基石。
如果不能成为大雁,那就当一个小鸟。
如果不能展翅飞翔,那就默默行走。
四、指名朗读全文。交流自己的收获。
五、 总结归纳,深化主题:
送同学们一句老师写的话:“自信是风,能带我们飞翔,自信是浪,能诠释我们的胸怀”。
我们的生活等待我们去学习,我们的未来等待我们去创造,可这需要我们有一颗愉快而且充满自信的心,需要我们坚信自信的自己将格外引人注目、格外的美!祝愿同学们,每个人都拥有各自的美丽人生,像那条小路、那条小鱼、那颗星星,永远做一个最好的你!
六、板书
喜欢自己
做一个最好的你 做好每件小事
为自己喝彩 自信
再坚持一下
8.课堂练习
(1)读一读罗森塔尔的资料。(提高搜集信息的能力,学会多途径的搜集学习课文需要的资料.)
(2)指出自己不认识或不理解的词。
(3)出示下列词语:
擅长 灰心丧气 局促不安 糟糕 扭转 朝气蓬勃
指名朗读
把难写的字写写。(正确地掌握生词)
(4)背诵最后一段。
9.作业安排
(1)练笔《说说我的优点》
(2)推荐阅读:毕淑敏《我很重要》
(3)搜集关于“自信”的名言或故事
10.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
(1)搜集自信的名人名言。
(2)搜集自信或自负的事例。
(3) 罗森塔尔的资料
11.自我问答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3
课文第一自然段写了内蒙古草原美丽的景色。在教学这一自然段时,我是这样做的。
先自己熟读课文,画出中心句,弄懂作者观察顺序(即从上到下)和写作特点(总分)。大体了解了这些内容,理清了文章脉络后,再细读课文。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究,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来写,用横线画出来。接着逐句分析,看看草原的天空是怎样样的,齐读,品读,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天空的明朗和作者愉快的心情。从天到地,地上作者采用的.是总分的写作方法,先总写: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分析这一句:草原辽阔,一片碧绿这种美是真实的,充实的,所以绿得实在而不空洞。分别找出描写小丘。羊群。骏马大牛的句子分别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再一起朗读,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
抓住比喻句,拟人句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并参透写作指导,并结合这个自然段写景和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写作方法的参透。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4
本单元的主题是“共享生命的阳光”。它所展示的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战争与和平’,作为教师的我们很容易理解这个问题,但对于我们的学生却是一个难解开的谜。我们能做到的就是教育学生,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愿望:去共享生命中的阳光。
《相片》一课叙述了一位农村妇女给战火中的丈夫寄相片,写信的事,借以表达老百姓对战争的痛恨,对幸福和自由的渴望与追求。其中的青年妇女用自己受苦受难的容颜去激励丈夫勇敢作战,这是一个农村妇女的切身体验和崇高感情,它给人的感觉真实可信。文章平实朴素,没有空洞的高调,却完美地体现了一位青年妇女的崇高心意和战士的英雄气概。作者借助正反的对立和转化,使人物形象的美好在这里达到了极致。
在深入的研读了教材之后,我把第二课时的'训练重点定位为“文中是怎样的一张相片?这张相片的来历是怎样的?那封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青年妇女为什么要在信中夹寄这样一张相片?”为中心话题。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阅读进行批注,然后同桌,小组进行讨论总结,最后全班交流,教师做出引导。在指导学生共同感悟讨论课文的同时,我认为课堂教学中有以下几点不足:
1、文章中是用中年妇女简洁的话语来刻画人物性格的,年轻妇女说话时的神态的变化,同“笑着说”,“嘻嘻地笑了”到“郑重地说”,理到“抬高声音说”的变化,如果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去读,就更能体会到中年妇女的崇高形象得以完美的体现。在这一点上,没有把握好。
2、应该抓住青年妇女“高声说”,进行朗读指导,“为什么中年妇女要高声音的说”从而让学生体会青年妇女激励丈夫在前方勇敢杀敌,可以看出中年妇女是多么痛恨战争,对幸福和自由的渴望与追求。我在这段教学中学生朗读不到位,以至于学生感悟不深刻,东一句西一句,说不到正点上,如果让学生再小组读,互读,细读,就会更好了。
虽然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能围绕中心话题组织学生去讨论和学习,但到学生讨论问题的时候,不能很好地组织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的朗读。现在都在学“杜郎口”的教学模式,语文课堂的第一课时的教学采取这种模式的确很好,利用学生板演、小组间互相提问的方法确实能把基础知识夯实。但对于第二课时,我认为还是先设定一个中心话题去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讨论交流更好。因为第二课时,除了让各个小组讨论问题,让他们的思想火花碰撞达成共性的答案之外,还要组织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深入的读文。不管是什么课文,我认为在教学的时候都要把朗读课文作为一个重点去落实。精读课文多读,略读课文可以少读,但绝对不能不读。如果语文课没了朗读,也就不是语文课了。
“语文课”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训练语言文字的课,也就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让学生更好的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既要训练学生文字也要训练学生语言,文字是写出来的,语言要让学生来说的(要通过第二课的讨论和朗读来完成的)。现在我们可以利用杜郎口的课型来落实文字的训练,用我们以前第二课时的训练来落实语言的训练。如果把杜郎口的模式和我们的第二课时的课型有机的结合起来,应该是既适用又高效的,这正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5
说到“情”,就想到“情趣”、“情感”。我们的语文课堂就追求:有趣生动,情真真意切切,以情动人。我们常认为有情自然能打动人。
可我们小学课堂中的情从哪儿来?怎么来?以《我们爱你啊,中国》为例,传统的.课堂,我们可能这么上:听歌曲《我爱你,中国》,营造氛围,拨动心弦;然后激情导语揭示课题,引发兴趣;欣赏祖国图片,想象画面,感受美丽风光,激发自豪感。面对这样的教学,我在想:教学手段越感性,教出来的学生越缺乏感性的能力。初中教学是否也这样?小学六年级是否还应该这么教?如何实现小学学习与中学学习的接轨?我以为:传统的教学多以各种手段引导学生步入特定情感,更适用于小学中低年级,到了高年级我们应尝试理性的教学,让学生学会自己挖掘文本情感,学会欣赏。
基于这样的考虑,我如此教学《我们爱你啊,中国》:大量查找相关资料,丰富认识,帮助学生在脑中建立情境,由衷发出感叹:祖国真大、真美、历史真悠久……读中感悟、深化认识、抒发情感;从句式表达出发,学会鉴赏,挖掘情感。
(1)主线分明“我们爱你啊,中国”,反复吟诵,发自肺腑。
(2)句式整齐,层次分明。读,感受情感步步高昂。
(3)定语后置。如“桂林山水的清奇俊秀”感受情感迸发点;仿写,深化情感,转化为表达需要。
a寻找材料,分类(文化遗产、壮丽山河、丰富物产……)
b选取典型事物,收集大量相关材料,丰富自己的情感。
c仿写,以“我们爱你啊,中国”为题,以“我们爱你——”为起句,表达自己的情感。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六年级语文的教学反思03-30
语文的教学反思10-30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06-14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精选]07-08
六年级语文上教学反思11-21
六年级语文《松鼠》教学反思07-01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8-01
教学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04-19
语文《守株待兔》教学反思01-26
语文《雷雨》教学反思06-08